TVS管理系统示例

TVS管理系统示例

一、TVS管理系统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武艺[1](2021)在《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电磁干扰防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车的发展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电动汽车作为当今汽车发展的趋势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中,电动汽车因其良好的机动性、低噪音、红外辐射低、隐蔽性好等优点,成为军事车辆中发展的重点。军用电动车辆在未来战场上会面临高功率微波等强电磁脉冲武器的威胁,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电驱动系统电子集成化程度高易受强电磁脉冲干扰,会严重威胁电动汽车的机动性和安全性,从而使车辆在战场中失去作战能力。强电磁脉冲通过线束以及孔缝等耦合途径进入电驱动系统进而干扰其电子设备,导致电驱动系统工作异常甚至损伤。通过分析电驱动系统工作信号特点、电磁干扰耦合途径以及电磁脉冲效应,研究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电磁干扰防护技术,对于提升电动汽车在强电磁脉冲环境下的抗扰性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以某新型战术样车所搭载的电驱动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机理分析、试验和仿真方法,研究电驱动系统电磁干扰敏感部位,分析电磁干扰耦合途径,获取系统干扰信号,并根据电驱动系统中各设备工作信号特点及电磁脉冲效应,设计并验证了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电磁干扰防护技术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强电磁脉冲耦合机理研究。根据电驱动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通过对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电磁脉冲耦合途径及敏感性分析,确定电驱动系统中电磁敏感设备,为强电磁脉冲防护提供理论基础。(2)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在强电磁脉冲下的效应分析。战场中机动性作为军用车辆的关键因素,当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面对外部强电磁脉冲干扰时,电动汽车的机动性会受到严重威胁,通过分析电驱动系统工作原理,确定与机动性相关的系统为电机控制器和电池管理系统。针对强电磁脉冲干扰从耦合路径入手,以仿真的手段分析设备壳体内部场强分布,搭建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台架,通过仿真和试验获取台架上线缆上的耦合干扰信号,同时在宽带高功率微波辐照下获取其电磁干扰阈值,为电磁防护设计提供数据支撑。(3)电驱动系统辐射与传导的电磁防护设计研究。根据电驱动系统电磁干扰耦合路径、电磁环境以及薄弱环节的分析,从辐射和传导两个方面以场路联合的方式对电驱动系统进行防护设计。对电驱动系统壳体、线缆以及接插件进行辐射干扰防护设计实现对场的防护。从场到路的传导干扰在幅值上通过脉冲吸收电路进行吸收,频域上的干扰通过滤波电路进行滤除,以这两种电路为基础设计多种组合防护电路,通过试验的方式获取最佳的电路组合方式,并根据电驱动系统内各信号特点以及需求选取合适的防护电路,从而实现对电驱动系统的传导电磁防护。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在强电磁脉冲下的效应分析方法。针对外部的强电磁脉冲干扰,以保障电驱动系统机动性为前提,分析壳体内部场强分布优化了电路布局,通过高功率微波下线缆的试验与仿真对比验证可行性,对不同电磁脉冲和不同线缆类型仿真分析干扰信号。以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台架为例,获取电驱动系统在宽带高功率微波辐照下的电磁敏感度。通过仿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式从空间和电路上分析电磁干扰特性以及系统的电磁敏感度,可有效地针对薄弱环节进行防护设计,其中仿真支持多种电磁环境分析的同时也减少了试验中人力物力的投入。(2)提出了一种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场路联合的电磁防护设计方法。针对场的辐射防护方面,对接插件、线缆采取屏蔽以及设备壳体进行电磁吸波的防护措施,通过仿真验证屏蔽措施防护效果明显,其中壳体电磁吸波方面不仅对壳体屏蔽效能在1-3GHz范围平均提高15d B以上还减少了壳体内部谐振。针对电路传导防护方面,利用脉冲吸收电路在时域上降低干扰信号幅值,滤波电路在频域上滤除信号工作频率外干扰,根据电驱动系统信号特点设计多级脉冲电路与滤波电路的组合电磁防护电路,通过试验验证其防护效果,最佳防护电路组合的防护效能可达到36.31d B。

王武斌[2](2021)在《超大容量铅酸电池的电化学阻抗谱预警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核电厂需要超大容量4000Ah级铅酸电池。核级电气设备分类为核安全等级(简称为1E级)与级外设备。超大容量铅酸电池与堆芯的应急冷却设备相连接,属于1E级设备。国内外核电厂内,阀控式铅酸电池的非1E级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阀控式铅酸电池的1E级应用,国内外尚属首次。4000Ah级阀控式铅酸电池1E级应用的研究成果,属于填补国内外行业空白。电化学阻抗谱预警技术是材料电化学与电力电子学互相融合的研究方向。电池电化学阻抗谱的建模、检测、反向演算与警报设计是关键技术。本论文研究并开发的电化学阻抗谱预警技术综合了以下内容:第2章研究了以平均开关极化阻抗为核心的阻抗谱建模技术。该技术论证了满电态深度放电的线性内阻模型,该模型显着提高了内阻拟合值同电池剩余可用容量的关联度。平均开关极化阻抗,是将以往线性平均极化阻抗升高一阶,并为直流方向性极化阻抗的元件设置定常系数。平均开关极化阻抗的元件与以往直流开关极化阻抗的元件存在逐一对应关系。基于平均开关极化阻抗的特征电荷转移阻值是充电与放电的电荷转移电阻的并联值,也是满电态的放电电荷转移阻值。基于特征电荷转移阻值,本文论证了满电态深度放电的线性内阻模型。第3章建立了以快速锁相放大器为核心的低频微弱阻抗谱检测技术。该技术能够减少放电电阻发热量,减少检测装置体积与重量,在嵌入式单板实现低频微弱阻抗谱检测。快速锁相放大器,以线性平均定积分器替代以往的低通滤波器与定积分器,能够基于短时稳定采样信号在非整数周期的时刻输出选频结果。快速锁相放大器的离散公式消除了频率变量,其格式统一。快速锁相放大器中的参考信号相位是全局最优的。该检测技术还包括了直流脉冲放电方法,并开发了一种参考信号相位优化的自适应算法与一种阻抗谱线性补偿方法。第4章建立了以矢量目标函数与线性插值搜索算法为核心的阻抗谱反向演算技术。该技术能够简化阻抗谱反向演算的初始值准备与梯度下降方向搜索,其嵌入式编程在线结果的均方根误差显着小于专业软件的离线结果。矢量目标函数用反向演算过程中初始极化阻抗矢量的零值旋转角度,等效替代常规的均方根误差最小化。线性插值搜索算法,将梯度下降方向搜索简化为初始极化阻抗中双层电容值的一维搜索,替代常规图解法与演化算法。第5章建立了以串联阻值动态阈值为核心的电池剩余可用容量失效的警报设计技术。该技术能够抑制电池老化初期的虚警与老化末期的漏警,其嵌入式编程在线实测的误警区间同理论设计值基本吻合。串联阻值动态阈值,基于形态校正因子安全裕度来表征误警区间的设计目标。该警报技术通过比较当前测量的阻抗谱串联阻值与其动态阈值高低,直接给出容量失效警报结果。该警报技术还开发了一种深度放电末端内阻压降的定常模型,一种深度放电的内阻压降模型与一种深度放电反向演算的交互式方法。本论文开发的阻抗谱预警技术嵌入式编程在线检测系统,能够提高4000Ah级铅酸电池的运行可靠性。本论文为建立与我国核电积极有序发展规划相适应的1E级蓄电池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技术保障,研究成果具有显着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郭书麟[3](2021)在《基于云代驾的二级碰撞预警远程控制清扫车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环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我国环卫市场在不断扩大。计划在2020年突破1700亿元人名币,其中清扫保洁服务占总金额的71%,足以见得保洁业的市场广阔。在这种环境下,科技的迅猛发展推动着传统环卫作业向更加智能化迈进,远程控制清扫车逐渐兴起。远程控制清扫车深度融合了传统清扫车,车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驾驶员在安全区域即可完成清扫任务。传统的“一人一车一地”环卫,作业区域局限性大,人工成本高,而“一人多车多地”的远程遥控清扫车可以作业在矿区,火药库,化学制剂工厂,核工厂,空气稀薄,以及疫情重灾区等高危区域。一个驾驶员可以通过车辆转换选择清扫的地点,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时在这种环境下作业,由于发生碰撞造成的后果是数以万计,故安全系数一定要非常高。本文就从危险区域的清扫作业为切入点,研究一款驾驶员可以在安全区域驾驶危险区域清扫车进行作业并且通过云端下发控制信号保障集数据传输稳定性、地域时延稳定性、和高可扩充性于一体的高安全性系统。首先针对清扫车高安全性需求,采用现场组织人员进行实验、采集数据,利用数据训练模型,创新性地提出二级碰撞预警算法,该算法会在主车与目标车分别距离1,2时发出预警。二级预警中的第一级预警也就是两车相距1时,该距离允许驾驶员有充足的反应时间,并且可以采用较为舒适的减速度进行减速,第二级预警即两车相距2时,该距离只允许驾驶员有极快的反应时间和以较大的减速度进行减速。随后对清扫车系统结构进行分析,设计了清扫车的CAN协议,然后针对用户端、云端、车端所包含的数十个功能模块进行分析设计和编码。本系统具有很高的可扩充性。要使用5G通信技术,只需要使用现成的基站即可无需代码内部改动,并且配备了安全预警算法,该系统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梁维[4](2021)在《基于数字电视机顶盒的一键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三网融合”和“互联网+”的全面推进,双向互动数字电视机顶盒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现代生活中一种至关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居民也越来越习惯通过互动电视获取各种信息,基于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各种应用也层出不穷。为此,在国家推行“雪亮工程”建设之际,结合相关指导意见中“群防群治”的理念,建设基于数字电视机顶盒的一键报警系统也迫在眉睫。基于数字电视机顶盒的一键报警系统,是将视频监控和一键报警相融合,区别于传统电话报警、消防按钮报警、户外报警柱报警的新型报警方式。居民利用数字电视机顶盒除了收看有线电视节目以外,还可以通过机顶盒实时查看监控画面,同时进行快速报警求助,实现将监控画面和报警信息相结合,方便网格管理人员迅速掌握和处置报警求助事件。本文从实际项目需求出发,分析研究了基于数字电视机顶盒的视频监控和一键报警相关技术,完成了基于数字电视机顶盒的一键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本文的主要工作有:(1)本文分析研究了开发基于数字电视机顶盒的一键报警系统的背景和意义,结合实际项目中的数字机顶盒的特性和软、硬件基础条件,首先确定了该系统的系统架构和运行环境,详细阐述了系统实现过程中所使用的关键技术,包括:B/S架构、MVC设计模式、LAMP架构、前端开发技术及流媒体相关技术。(2)本文对基于数字机顶盒的一键报警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架构,确定了系统由前端报警子系统、后端管理子系统、三方接口子系统组成,再对各个子系统进行了功能细分,详细设计了各个功能模块要实现的功能和UI界面。(3)本文通过编码逐一实现了基于数字电视机顶盒的一键报警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和页面,并通过部分关键代码和实现页面进行了展示。实现的功能有:通过数字电视机顶盒查看视频监控画面,并可快速报警和求助;网格管理员通过PC端接收和处置报警求助事件,并可对系统用户、区域属性、监控摄像头等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统计;实现了通过百度地图接口直观展示监控摄像头位置信息,通过短信接口发送报警求助信息和事件处置结果信息,通过“大联动微治理”三方平台实现事件的流转。(4)本文对系统所有功能模块进行了兼容性、功能性和性能测试,通过测试验证后并进入试运行阶段。最后,结合实际运行和用户反馈,对整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对下一步系统的优化完善提出了展望。

肖永刚[5](2020)在《车联网混合信任模型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车联网(VANETs)的出现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道路安全和交通效率。信任是协作的前提,在车辆能够相互协作并对交通状态产生这些积极的影响之前,必须解决信任管理的问题。在车联网这样的开放系统中,大多数车辆都是陌生的,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在它们之间建立信任的方法。实现车联网信任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首先,如何根据选择的信任因素来定义信任测度。既然车辆自动编队行驶是车联网的典型应用,那么建立有助于形成车辆队列的目标驾驶行为,并以目标行为为基准对实际行为进行信任量化是有现实意义的。其次,如何通过实体中心信任管理模型来计算车辆的信任度。车联网的基本特征是随机拓扑、自组织和动态连接,因此很难在车辆之间建立稳定可靠的信任关系。第三,如何通过数据中心信任管理模型来快速地和准确地计算交通事件报告的信任度。由于交通事件本身是动态的,计算得到的结果可能会失效;由于网络的动态性,车辆往往难以收集到足够的证据来推理报告的可信度,导致不准确的结果。第四,信任管理系统如何抵御外部和内部攻击。外部攻击者试图窃听通信通道、篡改消息、甚至使系统崩溃,而内部攻击者则试图操纵目标车辆的信任值。本文的主要贡献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通过链式车辆模型(LVM)定义目标驾驶行为,为驾驶行为的信任评估提供测量基准。LVM是一种以群体运动为基本特征的理想化跟车模型,车辆应用聚合和隔离的行为规则,与其前导车保持期望间距。和其它现实的或理想的跟车模型相比,LVM达到了总体最优的微观和宏观性能。仿真结果显示,LVM在虚拟交通网络中取得最大平均速度和最大交通流量;LVM在尾气排放和燃油消耗方面也有较好的表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LVM的驾驶行为信任测度(DBTM)方案,用于量化车辆当前行为与目标行为的偏差。输入真实数据集后,DBTM可以输出合理的信任值分布。(2)为了评估车辆信任度,提出了实体中心信任模型,即车联网隐式信任网络(IWOT-V)。“隐式”指信任网络是从车辆的动态和随机交互中衍生出来的,独立于显式变化的网络拓扑结构。通过链接分析,将车辆的信任评估问题转化为获取平稳概率向量问题。IWOT-V包含Bayes Trust和Vehicle Rank两个算法。前者计算本地信任,将本地信任作为一个代表车辆不可观察信任度的随机变量。根据贝叶斯统计学,通过积累可观察的证据,可以实现对随机变量的不断更新。后者计算全局信任,可以使用信用-福利模型解释计算过程。后继车从前驱车获得信用,并凭其旧全局信任从系统获得福利。仿真结果表明,只要收集到足够的本地信任信息,IWOT-V就可以准确地识别可信和不可信节点。(3)为了快速而准确地检测虚假消息,提出了车联网计算框架,即快速虚假消息检测(Qc FND)。Qc FND综合利用了来自软件定义网络(SDN)、边缘计算、区块链和贝叶斯网络的技术。Qc FND包括边缘层和车辆层。软件定义路边单元(SDRSU)组成了边缘层,它是传统路边单元(RSU)的扩展,增加了SDN控制器和区块链服务器。SDN控制器实现车联网负载均衡。区块链服务器存储车辆提交的交通报告并计算交通事件发生的概率,为车辆提供快速而准确的服务。具体来说,Qc FND的决策逻辑是代表假设变量和信息变量之间概率关系的贝叶斯网络。通过积累交通报告,可以不断地修正当前事件的后验概率。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其它方案,Qc FND具有更好的性能。(4)设计了面向信任管理的分布式投票机制(DVote),以保护系统免受外部和内部攻击。为了抵御外部攻击,DVote使用私有区块链作为公共数据库,只有经过认证的车辆可以根据对其它车辆的观察提交选票。为了抵御内部攻击,投票之前使用Paillier密码系统对选票进行加密。基于该密码系统的同态特性,DVote可以计算选票之和但不泄露单张选票的内容。根据博弈论,本文证明了理性车辆不会选择成为内部攻击者,操纵选票的情况不太可能发生。因此,DVote并不依赖于大多数车辆都是诚实的这一常见假设。本文选择Hyperledger Fabric作为实验平台,并在其上实现了DVote。总的来说,本文提出的混合信任模型由上述四个部分构成:DBTM、IWOT-V、Qc FND和DVote,实现了对实体与数据信任度的计算。本文的研究为改进车联网中的信任管理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可以将其应用到车联网的建设中,以提高道路安全和交通效率。

李亚平[6](2020)在《基于Java EE的物流管理平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电子商务经济发展迅猛,在其带动下,物流行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其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传统物流管理系统信息化、自动化水平较低,严重阻碍了各环节物流信息的共享;另一方面传统物流管理系统,业务逻辑耦合严重且缺乏权限管理,其更新迭代速度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因此企业迫切需要一款基于权限管理且符合实际业务功能需求的低耦合物流管理系统。基于此背景,本文结合物流实际业务需求,使用Spring Boot、React等主流技术,设计开发了一套物流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降低了系统耦合性,增强了系统的可拓展性和可维护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本文对物流管理系统所应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学习,包括Java语言、Java EE架构、Spring Boot和React框架、路径规划算法等。并从技术、操作、经济三个方面论证了该系统具有可行性。本文根据物流实际业务需求,从功能性和非功能性两个角度对系统需求进行剖析,并根据此分析,将系统划分为几个具体的功能模块。基于此,本文对系统结构设计和系统功能模块设计进行了着重介绍,并给出了详细数据库设计文档,包括E-R图和数据表字段的详细描述。本文采用Spring Boot作为后端开发框架,React作为前端开发框架,使用MySQL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存储,设计并实现了一套物流管理系统,并使用改进后的A*算法解决了车辆调度与包裹分拣的路径规划问题。本文从功能与性能两方面对系统进行测试,且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符合物流管理系统的功能性和非功能性需求,提高了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降低了系统耦合性,提高了物流运行效率,降低了物流管理成本。

常硕[7](2020)在《智慧校园电能综合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智慧校园给老师、工作人员和学生的校园生活增添了很多的方便、安全及舒适度。随着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智慧化模式的兴起,全球逐渐开始向“智慧”相关课题的研究与开发,智慧校园也随之引起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关注。但由于发展刚刚兴起,智慧校园电能管理还处于传统阶段,校园电能管理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电能监测依然存在问题,不能及时预警;校园电网中电力参数存储依然差错很多,不能准确进行电能数据的存储;校园电网传输方式依然处于传统的总线方式,校园电网错综复杂,这些原因导致了校园用电事故依然时有发生,对老师和同学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出一整套智慧校园电能综合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本文依托于吉林省科技计划项目,项目名称“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校园管理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智慧校园中校园电能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对智慧校园中电能管理方面进行设计,本着方便、经济和安全的前提下,将整个系统分为底层硬件与上层软件两部分设计。底层硬件由采集模块、主控制模块和无线传输模块组成,将校园电网中的电力参数采集出来,经主控制模块控制,由无线模块经无线局域网上传到上层服务器。上层软件利用了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虚拟仪器技术作为主要程序与界面设计,以Labview为桥梁,沟通数据库,进行数据的保存,采用PC端服务器与Android手机客户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后台控制。智慧校园电能综合系统突出展示了当前物联网对生活、工作、安全的影响,给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带来了方便快捷。通过硬件电路的设计与软件功能的开发,实现了一个具有无线传输功能、监控电能参数质量及可远程控制开、断电功能的校园电能管理系统。经测试系统操作简单、结构稳定且功能全面,符合电能管理系统设计的标准,可以有效的降低校园用电事故的发生,具有很好的应用于推广前景。

吕又付[8](2020)在《退役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热-电化学特性及其热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发展电动汽车替代传统燃油汽车,对于减少环境污染并提高能源战略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广泛关注和推动。但同时也衍生出一个十分重大而严峻的挑战,那就是如何妥善处理电动汽车体量巨大的退役动力电池问题。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的储能技术在近些年得以爆发式的发展,特别是以高效利用和存储富余的太阳能、风能及电能等资源。而在电化学储能技术中,锂离子电池储能装机容量的增长幅度高居首位,但电池成本问题始终无法彻底解决。退役后的动力电池虽然已不能满足车辆动力需求,却依然可满足储能电池的绝大部分基本要求,从而有望实现电池的梯级利用。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解决退役电池梯级储能利用中的一些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本文将围绕退役磷酸铁锂(LiFeP04,LFP,32650)动力电池开展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热-电化学特性及其热安全性研究,为其应用于储能领域提供重要的理论及技术支撑。采用电化学检测-微观/宏观表征技术-实验测试-计算机模拟等多手段联合,研究退役LFP动力电池的热-电化学行为和特性,以获得其热-电特性及使用临界条件,为筛选和检测退役电池的健康状态、性能提供依据和指导性原则;在此基础上,针对成组后急剧加剧的电池产热及热堆积行为,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设计热管理散热策略,并系统的对热可靠性进行评价和提升;与此同时,低温将加剧LFP动力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衰减,构造集低温加热和散热一体化的综合热管理系统来提升电池模组的低温充放电性能;除此之外,研究退役LFP动力电池在过充及外短路滥用下的温升特性、电特性及热扩散规律,为预警和诊断过充和短路故障建立起特征参数数据库。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深入研究,获得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结论:1、在LFP动力电池的电化学特性研究方面针对退役电池的余能检测、内阻检测和电压特性曲线测试发现:剩余容量与内阻之间具有强的负相关性,余能检测的测试工艺对检测结果具有较大的影响;并且电池的电压特性曲线一致性较差,即使在内阻与容量相差甚微的条件下也存在这一现象。除此之外,退役LFP动力电池在-15~50℃C环境内、0.5-2.0 C工况下及500次循环的热-电性能测试评估中显示:80%SOH的电池在耐温性、耐倍率性以及循环寿命方面都表现为最佳,循环容量保持率高于90%;退役LFP动力电池的实时产热功率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并且在相同倍率下充电阶段的产热功率要大于放电阶段(0.3 W vs.0.15 W)。同时,微观结构表征也表明退役电池SOH越低,其电极材料和隔膜结构出现了显着的坍塌、颗粒团聚、孔洞湮没和撕裂等现象,严重影响退役LFP动力电池的电化学性能。2、在LFP动力电池的产热特性研究方面锂离子电池在应用过程中,尤其是在成组后产热加剧及热堆积行为,将严重的影响电池模组的温度一致性和热安全性。基于此,本论文研究了几种不同热管理方式在控温与均温性能方面的优劣性,并对热管理技术与模组电化学性能提升之间的关联性影响机制进行了探索。此外,为提升热管理系统均温指标,充分发挥复合相变材料(Composite phase change materials,CPCM)热管理技术优势,以提升系统能量密度为重要考量,开发出了结构新颖的曲面相变材料(S-CPCM-L)热管理系统,较传统的设计结构提升了近 12.8%的系统能量密度,达到了 121.6 Wh kg-1。同时S-CPCM-L也展示出了优异的热物性、力学和高温抗蠕变性能。进一步采用实验测试和模拟仿真手段的研究结果表明耦合二次散热构造的强制对流流场,对提升S-CPCM-L的控温、均温性能和热释放速率具有显着的强化效果。即使在高温40℃的环境下,LFP电池模组在2C快充工况中,电池模组最大的温升和温差分别小于15℃和1℃。3、在LFP动力电池的低温性能提升方面@CPCM虽然可以实现控温和均温功能,但无法缓减低温环境加剧LFP动力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衰减的速率。因此,针对LFP动力电池模组在基于@CPCM热管理系统中,分别集成了内置和外置加热片的低温加热保温技术,研究结果显示:(1)LFP动力电池低温加热至10℃较5℃具有更高的充放电性能和循环容量保持率,可提升电池的低温循环寿命;(2)电池低温加热过程中,内外核的温度一致性较差,需要通过脉冲保温结合内在热源预热等策略来提升电池内外核温度场的均匀性;(3)在低温加热策略综合性能评价中,通过引入加热效率因子、温差偏离度因子和加热时效性因子共同构建的综合评价函数模型,显示出其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评价功能。4、在LFP动力电池过充和外短路诱发热失控研究方面对多维度被动防控热失控采取了实验测试与仿真模拟多手段联合的方法。根据热失控的行为特性对多维度CPCM材料的热物性进行了调制,使得制备的多维度CPCM具备抗高温蠕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验测试及提炼了不同SOH的LFP动力电池在过充和外短路下的温升和电压特性曲线中的关键、典型的特征参数,为提前预警和诊断过充和外短路故障的识别提供了特征参数。此外,在仿真模拟中的结果表明不同装配方式对热失控后的温度场和流场分布有显着的影响。同时,在系统中热失控过程中的热扩散的主要途径并非是热对流传热,热失控发生及蔓延过程中高温和火焰的辐射传热可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逯涛[9](2019)在《AVEVA Marine船体生产设计软件的二次开发》文中认为三维设计软件AVEVA Marine在船体结构建模、施工图纸绘制、号料、报表输出等工作事项中被广泛应用,是目前船舶行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生产设计辅助软件。但针对各企业的不同需求,有些功能依然需要优化和拓展,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了二次开发研究,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补板几何宏编辑的问题:AM软件中补板(Clip)和穿越孔(Cutout)的初始化对于用户而言较为复杂,尤其是几何宏语言的编译。其中各参数、辅助点多,人工读取、修改过程繁琐,并且为验证宏源文件的正确性必须先后通过SZ006编译、Log view init关联、登录工程创建补板,整个流程耗时巨大。因此针对该问题,如何有效地提高几何宏源文件编写效率显得尤为关键。软件应用中的问题:AM软件中的部分应用需要进行企业定制,如各类报表输出,不同企业的报表格式不同以及同一企业内不同项目的报表也不同;软件中的部分应用功能需要拓展,如余料管理系统,作者工作单位所使用的AM版本中尚无余料管理系统,而使用的软件外部的余料管理表应用起来弊病很多;有一些需要加强自动化的功能,如加工图、拼板图的绘制,这些图纸的数据往往源自于船体模型,所谓的绘制就是将船体模型的数据通过量取并记录在指定的图纸图框中,人工干预量大,易于发生错误。针对补板几何宏编辑中的难点,本文通过应用Visual Basic开发程序从AVEVA Marine的外部对补板几何宏进行编辑,有效改善了几何宏编辑过程,提高该项工作人机交互的友好性;而针对工作中发现的典型问题,本文应用.NET方法以及AVEVA Marine软件自身提供的接口进行AVEVA Marine的二次开发,开发内容包括报表输出的程序、余料管理程序、曲加工自动出图程序、拼板图自动出图程序、优化Assembly Planning编辑器。实践表明,本文研发的各类开发程序较好地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在提高船体生产设计效率上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希望本文的工作能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王生[10](2019)在《移动互联下人大代表履职考核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在技术上为人大代表履职信息科学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而现阶段人大代表工作在管理上也有进一步提高管理方式和效率的客观需求。鉴于这种情况,本文以移动互联技术为支撑,对人大代表履职信息的管理进行了分析与规划。在分析和规划的技术上,致力于建立一套软件平台来科学的管理和评价代表履职工作。此软件平台同时支持电脑和移动设备,为人大代表履职提供技术和手段支持。首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人大代表工作的特点明确人大信息管理的需求。在明确平台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平台的总体结构。其次,在分析大连市人大履职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当前人大代表履职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现存的履职考核体作出相应的改进工作。在对考人大履职核体考核系改进方面,本文结合OKR考核系统从五个方面对代表履职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采用百分制设计了人大工作考核系统。与此同时,本文根据人大履职工作的特点,结合电子政务体系结构,建立了人大履职信息管理系统。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把人大履职管理与人大工作考核结合起来,集中在一套平台之内。为人大履职的管理和评价建立了考核平台。本文以UCML为应用框架开发平台,实现了对人大代表履职管理系统的编程工作,完成了软件的开发工作。通过对软件运行测试表明,本套平台可以很好地满足人大履职工作的各项要求,对人大履职的信息进行记录和统计。系统记录的代表履职信息通过对应的考核机将自动评价代表的履职情况。最终为人大代表的履职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管理及考核平台。

二、TVS管理系统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VS管理系统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电磁干扰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构成及电磁脉冲耦合机理研究
    2.1 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组成
    2.2 电磁脉冲在电驱动系统耦合路径分析
    2.3 电驱动系统电磁脉冲环境分析
        2.3.1 电驱动系统内部电磁干扰
        2.3.2 外部强电磁干扰
    2.4 电驱动系统电磁敏感性分析
        2.4.1 电子器件敏感性分析
        2.4.2 电驱动系统电子设备敏感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电磁脉冲效应分析
    3.1 电驱动系统壳体电磁效应分析
        3.1.1 电机控制器壳体
        3.1.2 电池管理系统壳体
    3.2 电驱动系统线束电磁效应分析
        3.2.1 宽带高功率微波干扰下线束电磁仿真试验验证
        3.2.2 宽带高功率微波干扰下CAN线电磁仿真分析
        3.2.3 不同种类强电磁脉冲干扰下单芯线电磁仿真分析
    3.3 电驱动系统电磁脉冲效应敏感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驱动系统电磁防护设计研究
    4.1 电驱动系统辐射电磁防护设计
        4.1.1 电子设备壳体防护
        4.1.2 线缆防护
    4.2 电驱动系统传导电磁防护设计
        4.2.1 脉冲吸收器件
        4.2.2 滤波器件
        4.2.3 电磁脉冲防护电路设计
    4.3 电驱动系统电磁防护试验验证
        4.3.1 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屏蔽试验验证
        4.3.2 防护电路试验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
    5.1 主要贡献与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超大容量铅酸电池的电化学阻抗谱预警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表
第1章 绪论
    1.1 超大容量铅酸电池1E级应用的基本特点
    1.2 超大容量铅酸电池的研究现状
    1.3 阻抗谱预警技术的1E级工程应用难点
    1.4 阻抗谱建模的研究现状
    1.5 低频微弱阻抗谱检测的研究现状
    1.6 阻抗谱反向演算的研究现状
    1.7 容量失效警报设计的研究现状
    1.8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阻抗谱的平均开关建模技术研究
    2.1 阻抗谱平均开关模型的原理研究
        2.1.1 极化阻抗平均开关模型的矢量分析
        2.1.2 极化阻抗平均开关模型的时域仿真
        2.1.3 电池阻抗谱的平均开关模型
        2.1.4 特征电荷转移阻值模型
    2.2 阻抗谱平均开关模型的应用研究
        2.2.1 阻抗谱平均开关模型的实验结果
        2.2.2 满电态深度放电的线性内阻模型研究与实验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阻抗谱的快速选频放大检测技术研究
    3.1 快速选频放大技术的原理研究
        3.1.1 直流脉冲放电与有源滤波的电路分析
        3.1.2 快速锁相放大的数学分析
    3.2 快速选频放大技术的嵌入式应用研究
        3.2.1 快速锁相放大的离散公式
        3.2.2 参考信号相位优化的自适应验证算法
        3.2.3 阻抗谱的线性补偿方法
        3.2.4 嵌入式编程快速选频放大技术的程序流程图
        3.2.5 嵌入式编程阻抗谱检测在线实验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阻抗谱反向演算的目标函数优化技术研究
    4.1 反向演算矢量目标函数的原理研究
        4.1.1 目标函数的矢量分析
        4.1.2 目标函数的线性插值搜索算法
        4.1.3 反向演算初始值的理论边界
    4.2 反向演算矢量目标函数的嵌入式应用研究
        4.2.1 嵌入式编程的梯度下降回归方法
        4.2.2 反向演算初始值的工程边界
        4.2.3 嵌入式编程目标函数优化技术的程序流程图
        4.2.4 嵌入式编程反向演算在线实验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容量失效警报的设计技术研究
    5.1 容量失效警报设计的原理研究
        5.1.1 深度放电末端内阻压降的定常模型
        5.1.2 深度放电的内阻压降模型
        5.1.3 深度放电的交互式反向演算方法
        5.1.4 串联阻值的动态阈值模型
        5.1.5 内阻仪串联阻值预警的实验结果
    5.2 容量失效警报设计的嵌入式应用研究
        5.2.1 交互式反向演算的梯度下降回归方法
        5.2.2 嵌入式编程容量失效警报设计技术的程序流程图
        5.2.3 阻抗谱预警技术嵌入式编程在线检测系统
        5.2.4 阻抗谱预警技术嵌入式编程在线实验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装置实物图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作者简历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与录用的学术论文
    (三)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3)基于云代驾的二级碰撞预警远程控制清扫车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能清扫车研究现状
        1.2.2 车联网研究现状
        1.2.3 远程驾驶研究现状
        1.2.4 碰撞预警算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关技术理论概述
    2.1 系统关键技术
        2.1.1 车联网技术
        2.1.2 无线通信技术
        2.1.3 CAN总线通信技术
        2.1.4 socket通信技术
    2.2 碰撞预警算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碰撞预警算法的研究及验证
    3.1 前向碰撞预警算法及改进
        3.1.1 安全距离预警算法
        3.1.2 算法的改进
    3.2 碰撞预警算法的验证
        3.2.1 实验环境
        3.2.2 数据集选取
        3.2.3 安全测试
    3.3 算法评估
        3.3.1 覆盖范围
        3.3.2 用户体验
        3.3.3 安全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软件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
    4.1 系统开发环境与需求分析
        4.1.1 开发环境介绍
        4.1.2 功能性需求分析
        4.1.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4.1.4 系统可行性分析
    4.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4.2.1 系统整体架构
        4.2.2 系统工作原理
    4.3 系统关键硬件选型
        4.3.1 用户端硬件
        4.3.2 车端硬件
    4.4 系统软件的设计
        4.4.1 控制端软件
        4.4.2 云端软件
        4.4.3 车端软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整体功能的实现与测试
    5.1 用户端底层模块的实现
        5.1.1 连接模拟驾驶设备模块的实现
        5.1.2 连接云端模块的实现
    5.2 云端功能的实现
        5.2.1 用户控制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5.2.2 清扫车传输帧结构设计
        5.2.3 控制信号下行模块的实现
        5.2.4 状态信号接收模块的实现
        5.2.5 重定向控制模块的实现
    5.3 车端功能的实现
        5.3.1 车端CAN协议的指定和分析
        5.3.2 接收控制信号模块的实现
        5.3.3 逻辑转换模块的实现
        5.3.4 组CAN写 CAN模块的实现
        5.3.5 解CAN模块的实现
        5.3.6 发送车身状态模块的实现
    5.4 视频传输模块的实现
    5.5 系统功能测试
        5.5.1 测试目的及概述
        5.5.2 系统功能模块测试
    5.6 预警算法在本系统中的应用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改进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基于数字电视机顶盒的一键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2 课题来源
    1.3 国内外现状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意义和价值
    1.5 本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2.1 数字机顶盒简介
        2.1.1 机顶盒硬件特性
        2.1.2 机顶盒浏览器
    2.2 B/S网络架构
        2.2.1 传统的C/S架构
        2.2.2 B/S架构
        2.2.3 B/S架构与C/S架构的优缺点对比
    2.3 前端框架及技术
        2.3.1 HTML/XHTML
        2.3.2 CSS
        2.3.3 JavaScript
    2.4 MVC设计模式
    2.5 LAMP架构
        2.5.1 Linux操作系统
        2.5.2 Apache服务器
        2.5.3 MySQL数据库
        2.5.4 PHP编程语言
    2.6 流媒体相关技术
        2.6.1 编解码技术
        2.6.2 封装方式
        2.6.3 传输协议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3.1.1 前端报警功能需求
        3.1.2 后台管理系统功能需求
        3.1.3 三方接口功能需求
    3.2 系统的性能需求分析
        3.2.1 网络承载
        3.2.2 响应时间
        3.2.3 系统可靠性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
        4.1.1 系统架构
        4.1.2 系统功能
        4.1.3 网络架构
    4.2 报警子系统的设计
        4.2.1 监控预览设计
        4.2.2 一键报警设计
    4.3 后台管理子系统的设计
        4.3.1 登录页设计
        4.3.2 系统控制台设计
        4.3.3 用户管理设计
        4.3.4 区域管理设计
        4.3.5 报警管理设计
        4.3.6 监控管理设计
    4.4 三方接口的设计
        4.4.1 地图展示设计
        4.4.2 短信平台与“大联动微治理”平台接口设计
    4.5 数据库的设计
        4.5.1 E-R图设计
        4.5.2 数据库表的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开发环境搭建与配置
    5.2 报警子系统的实现
        5.2.1 监控预览实现
        5.2.2 一键报警实现
    5.3 后台管理子系统的实现
        5.3.1 登录页实现
        5.3.2 系统控制台实现
        5.3.3 用户管理实现
        5.3.4 区域管理实现
        5.3.5 报警管理实现
        5.3.6 监控管理实现
    5.4 三方接口的实现
        5.4.1 百度地图API接口的调用
        5.4.2 短信平台与“大联动微治理”平台接口的实现
    5.5 数据库的实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系统部署
    6.2 测试目标、方法及内容
        6.2.1 测试目标
        6.2.2 测试方法
        6.2.3 测试内容
    6.3 机顶盒前端报警子系统功能测试
        6.3.1 监控预览测试
        6.3.2 报警功能测试
    6.4 后台管理子系统主要功能测试
        6.4.1 用户登录测试
        6.4.2 系统控制台测试
        6.4.3 用户管理测试
        6.4.4 区域管理测试
        6.4.5 报警管理测试
        6.4.6 监控管理测试
    6.5 系统性能测试
        6.5.1 网络承载能力测试
        6.5.2 页面响应时间测试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车联网混合信任模型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实体中心信任模型研究现状
        1.2.2 数据中心和混合信任模型研究现状
        1.2.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车联网混合信任模型概述
    2.1 引言
    2.2 车联网混合信任模型需求分析
        2.2.1 车联网概述
        2.2.2 信任模型概述
        2.2.3 功能性需求
        2.2.4 非功能性需求
    2.3 车联网混合信任模型应用场景
    2.4 本章小结
3 车辆目标驾驶行为与信任测度
    3.1 引言
    3.2 相关工作
        3.2.1 自动驾驶车辆的跟车模型
        3.2.2 传统车辆的跟车模型
        3.2.3 群体运动模型
        3.2.4 信任测度方法
    3.3 信任评估系统框架
        3.3.1 目标
        3.3.2 输入和输出
        3.3.3 相关定义
        3.3.4 工作流程
    3.4 链式车辆模型
        3.4.1 假设
        3.4.2 模型
        3.4.3 性质
    3.5 驾驶行为信任测度
        3.5.1 信任值计算
        3.5.2 平均信任值计算
    3.6 仿真与实验
        3.6.1 仿真环境
        3.6.2 速度曲线比较
        3.6.3 平均速度和交通流量比较
        3.6.4 对环境影响的比较
        3.6.5 基于US101 数据集计算信任值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隐式信任网络的实体信任模型
    4.1 引言
    4.2 相关工作
        4.2.1 网页排名算法
        4.2.2 实体中心信任模型
    4.3 车联网隐式信任网络
        4.3.1 目标
        4.3.2 架构
        4.3.3 机制
        4.3.4 适用性
        4.3.5 定义
    4.4 Bayes Trust
        4.4.1 二项式分布下的贝叶斯推理
        4.4.2 正态分布下的贝叶斯推理
    4.5 Vehicle Rank
        4.5.1 信用-福利模型
        4.5.2 转移矩阵
        4.5.3 Vehicle Rank的计算
        4.5.4 对转移矩阵的调整
        4.5.5 安全分析
        4.5.6 Vehicle Rank算法
    4.6 仿真和讨论
        4.6.1 仿真设计
        4.6.2 仿真设置
        4.6.3 仿真结果
        4.6.4 攻击模型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数据信任模型
    5.1 引言
    5.2 相关工作
        5.2.1 边缘计算
        5.2.2 区块链
        5.2.3 数据中心信任模型
    5.3 Qc FND概述
        5.3.1 目标
        5.3.2 框架
        5.3.3 工作流程
    5.4 软件定义路边单元
        5.4.1 SDRSU的结构
        5.4.2 协议
        5.4.3 延迟模型
    5.5 区块链
        5.5.1 数据结构
        5.5.2 事务处理
    5.6 贝叶斯网络
        5.6.1 网络结构
        5.6.2 条件概率
        5.6.3 概率更新
    5.7 仿真和实验
        5.7.1 等待时间
        5.7.2 事务时间
        5.7.3 准确度
    5.8 本章小结
6 信任管理系统的安全机制
    6.1 引言
    6.2 相关工作
        6.2.1 信任模型
        6.2.2 E2E电子投票系统
        6.2.3 区块链
        6.2.4 Paillier密码系统
    6.3 DVote概述
        6.3.1 系统需求
        6.3.2 系统模型
        6.3.3 攻击模型
    6.4 DVote的详细设计
        6.4.1 生成投票密钥对
        6.4.2 观察实体行为
        6.4.3 投票
        6.4.4 计票
        6.4.5 计算随机数
        6.4.6 计算信任值
        6.4.7 审核
    6.5 安全分析
        6.5.1 抵抗选票破解
        6.5.2 抵抗选票操纵
        6.5.3 抵抗信任值操纵
        6.5.4 抵抗未授权访问
        6.5.5 抵抗服务器故障
    6.6 实验结果
        6.6.1 实验环境
        6.6.2 一个例子
        6.6.3 包含加密操作的写事务
        6.6.4 包含解密操作的写事务
        6.6.5 Paillier密码系统的运行时间
        6.6.6 延迟模型
        6.6.7 在IWOT-V中的应用
        6.6.8 与相关工作的比较
    6.7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投稿的论文目录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目录

(6)基于Java EE的物流管理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研究
    2.1 Java EE
    2.2 Spring Boot
    2.3 React
    2.4 MyBatis
    2.5 Spring Security
    2.6 路径规划算法
        2.6.1 算法环境建模
        2.6.2 Dijkstra算法
        2.6.3 A*算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物流管理系统可行性与需求分析
    3.1 系统可行性分析
    3.2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3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3.3.1 系统管理
        3.3.2 包裹管理
        3.3.3 仓库管理
        3.3.4 车辆管理
        3.3.5 调度管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物流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4.1 物流管理系统结构设计
    4.2 物流管理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2.1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4.2.2 包裹管理模块设计
        4.2.3 仓库管理模块设计
        4.2.4 车辆管理模块设计
        4.2.5 调度管理模块设计
    4.3 物流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4.3.1 数据库E-R图的设计
        4.3.2 数据库表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物流管理系统实现
    5.1 系统管理模块
        5.1.1 用户管理
        5.1.2 组织机构管理模块实现
        5.1.3 角色管理模块实现
        5.1.4 权限管理模块实现
    5.2 包裹管理模块
    5.3 仓库管理模块
    5.4 车辆管理模块
    5.5 调度管理模块
        5.5.1 Dijkstra算法实现及仿真
        5.5.2 A*算法实现及仿真
        5.5.3 基于改进的A*算法实现及仿真
        5.5.4 调度管理模块实现
    5.6 物流管理系统测试
        5.6.1 测试环境
        5.6.2 功能性测试
        5.6.3 性能测试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智慧校园电能综合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2章 电能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
    2.1 系统的总体方案
    2.2 硬件芯片功能化选择
        2.2.1 MAXQ3180与其它采集芯片比较
        2.2.2 C8051F020与传统51单片机比较
        2.2.3 USR-WIFI232-A2无线模块选择
    2.3 数据库选择
    2.4 Labview开发环境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能综合管理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硬件设计方案
    3.2 校园电网电力参数采集模块
        3.2.1 采集芯片基本性能
        3.2.2 MAXQ3180电压采集电路
        3.2.3 MAXQ3180电流采集电路
        3.2.4 芯片供电电路
        3.2.5 磁保持继电器控制电路
    3.3 校园电网主控制模块
        3.3.1 控制芯片的基本性能
        3.3.2 存储电路设计
        3.3.3 显示电路设计
        3.3.4 时钟电路设计
    3.4 数据传输模块
        3.4.1 MAXQ3180与C8051F020连接设计
        3.4.2 C8051F020与服务器之间的连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能综合管理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软件设计方案
    4.2 数据上传服务器
        4.2.1 单片机配置USR-WIFI232-A2
        4.2.2 电脑配置USR-WIFI232-A2
    4.3 Labview应用
        4.3.1 配置Labview的TCP通信
        4.3.2 Labview数据处理
    4.4 数据库SQL server应用
        4.4.1 建立数据库
        4.4.2 配置数据库与Labview连接
    4.5 Android手机客户端应用
        4.5.1 配置Android Studio
        4.5.2 设计手机客户端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的功能测试
    5.1 系统测试环境与测试部署
        5.1.1 系统测试环境
        5.1.2 系统的测试部署
    5.2 系统的硬软件调试
    5.3 电能综合管理系统误差分析
    5.4 系统的测试内容
        5.4.1 无线通信测试
        5.4.2 登录安全测试
        5.4.3 数据接收保存测试
        5.4.4 Android手机客户端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退役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热-电化学特性及其热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能源电动汽车前景
        1.1.2 锂离子电池发展概况
        1.1.3 退役动力电池规模
        1.1.4 储能市场发展
    1.2 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政策现状
        1.2.2 国内外文献研究进展
        1.2.3 热管理技术研究进展
    1.3 本课题研究对象及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1.5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第二章 退役LFP动力电池的热-电化学特性研究
    2.1 前言
    2.2 电化学特性评价
        2.2.1 外观筛选
        2.2.2 检测工艺影响
        2.2.3 余能检测分布
        2.2.4 内阻离散特性
        2.2.5 电压曲线不一致性
    2.3 热-电化学性能评估
        2.3.1 高低温可靠性
        2.3.2 倍率功率性能
        2.3.3 产热温升曲线
        2.3.4 循环寿命评估
        2.3.5 存储老化性能
        2.3.6 电性能衰减特性
    2.4 热物性测试与分析
        2.4.1 比热容测试装置
        2.4.2 热扩散系数测试
        2.4.3 产热功率理论计算
        2.4.4 电池材料热稳定性
    2.5 电池微观结构表征
        2.5.1 电池拆解流程
        2.5.2 电极材料微观形貌表征
        2.5.3 隔膜微观形貌表征
    2.6 小节
第三章 高能量密度的热管理系统优化和热安全性研究
    3.1 引言
    3.2 热管理方式的对比分析
        3.2.1 液冷-水冷散热系统
        3.2.2 固-固@CPCM控温均温
        3.2.3 电池模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3.3 相变材料的稳定性测试
        3.3.1 DSC分析
        3.3.2 CPCM稳定性分析
    3.4 @CPCM电池模组结构优化
        3.4.1 曲型结构S-CPCM-L制备
        3.4.2 S-CPCM-L热物特性表征
        3.4.3 @S-CPCM-L电池模组平台
    3.5 电池模组热可靠性测评
        3.5.1 强制风冷散热性能
        3.5.2 @B-CPCM控温均温性能
        3.5.3 @S-CPCM-L散热性能
        3.5.4 循环热可靠性测试
    3.6 仿真分析流-固耦合多物理场
        3.6.1 二次散热优化对热释放速率的影响
        3.6.2 热管理系统的热阻网络分析模型
        3.6.3 B-CPCM与S-CPCM-L流场分布模拟
    3.7 小结
第四章 LFP电池低温热-电性能及加热和保温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LFP电池低温电化学性能
        4.2.1 低温热-电性能
        4.2.2 低温电池内阻变化
        4.2.3 低温电池有效容量
    4.3 低温加热系统结构
        4.3.1 综合热管理系统设计
        4.3.2 综合热管理系统性能测试
        4.3.3 @CPCM低温保温性能
    4.4 低温内置加热性能测试
        4.4.1 电池模组低温性能
        4.4.2 低温电池循环性能测试
        4.4.3 电池模组低温电压特性
        4.4.4 电池模组低温加热特性
        4.4.5 低温加热对充放电性能的影响
        4.4.6 电池模组低温加热仿真
    4.5 低温加热系统对散热均温性能的影响
        4.5.1 外置加热系统的散热性能
        4.5.2 内置加热片的高温散热测试
        4.5.3 高温循环控温性能测试
        4.5.4 内外置加热效果的对比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LFP电池被动热失控防控实验与仿真研究
    5.1 引言
    5.2 多维度被动热管理系统
        5.2.1 耐高温定形相变材料制备
        5.2.2 潜热及热稳定性测试
        5.2.3 抗高温蠕变性能表征
        5.2.4 多维度CPCM热物性性能
    5.3 多维度热管理系统散热特性
        5.3.1 单体电池不同温度温升
    5.4 过充/外短路诱发热失控行为
        5.4.1 SOH对过充行为特性的影响
        5.4.2 被动防控电池过充温升
        5.4.3 SOH对外短路的温升特性
        5.4.4 过充/外短路下电池微观表征
    5.5 热失控被动防控系统仿真研究
        5.5.1 几何建模
        5.5.2 单体电池热仿真
        5.5.3 导热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
        5.5.4 电池组系统热仿真
    5.6 小结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创新性
    6.3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AVEVA Marine船体生产设计软件的二次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船体生产设计及AVEVA Marine的应用
    2.1 现代造船模式
    2.2 生产设计的计算机化
    2.3 生产设计的重点及如何发展
        2.3.1 生产设计中的困难
        2.3.2 生产设计的发展方向
    2.4 AVEVA Marine的应用
        2.4.1 创建模型
        2.4.2 施工图制作
        2.4.3 PLATE NESTING
        2.4.4 表格的设计
    2.5 AVEVA Marine二次开发方法
        2.5.1 宏语言开发方法
        2.5.2 Vitesse开发方法
        2.5.3 与AVEVA Marine界面互动
        2.5.4 .NET开发方法
        2.5.5 开发.NET Addin
        2.5.6 其他二次开发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AVEVA Marine补板几何宏编辑的二次开发研究
    3.1 AM补板创建的难点
    3.2 AM中补板的建模方法
        3.2.1 创建补板方法一
        3.2.2 创建补板方法二
    3.3 关联宏程序文件
        3.3.1 sbh_clip_macro.def的配置方法
        3.3.2 sbh_clip_macro.def的 check方法
    3.4 宏源文件的编译
        3.4.1 宏源文件编译方法
        3.4.2 宏源文件编译CHECK方法
    3.5 编译重点
        3.5.1 宏源文件的编辑
        3.5.2 实际操作中的难点
    3.6 Visual Basic介绍
    3.7 VB的初级应用
        3.7.1 补板分类
        3.7.2 找出补板常见的差异点
        3.7.3 设置变量输入框
        3.7.4 程序编制方法
        3.7.5 功能小结
    3.8 利用VB深入开发
        3.8.1 解决问题的思路
        3.8.2 创建坐标系
        3.8.3 型材类型选择
        3.8.4 补板方向选择
        3.8.5 闭合图形编辑
        3.8.6 生成目标.gml
        3.8.7 功能小结
    3.9 本章小结
4 AVEVA Marine数据处理的二次开发研究
    4.1 按需制作报表
        4.1.1 表格的样式
        4.1.2 接口的嵌入
        4.1.3 开发成果
        4.1.4 功能小结
    4.2 余料管理系统
        4.2.1 余料报表介绍
        4.2.2 植入RM.dll
        4.2.3 操作界面优化
        4.2.4 功能小结
    4.3 曲加工图的自动化出图探索
        4.3.1 现实需求
        4.3.2 开发思路
        4.3.3 准备标准图框
        4.3.4 按标识抽取扁铁端切轮廓
        4.3.5 对曲加工类型(A/B/C)分类
        4.3.6 生成图纸
        4.3.7 功能小结
    4.4 拼板图的自动化出图探索
        4.4.1 现实需求
        4.4.2 开发思路
        4.4.3 生成板架剖图
        4.4.4 消隐视图中多余线条
        4.4.5 尺寸生成
        4.4.6 计算板厚差
        4.4.7 标记重量及其他信息
        4.4.8 生成图纸
        4.4.9 功能小结
    4.5 优化Assembly Planing[7][12]编辑器
        4.5.1 Assembly Planning接口
        4.5.2 TREE TYPE控件
        4.5.3 加载def文件
        4.5.4 TREE TYPE控件增加函数
        4.5.5 功能小结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附录A NET Addin代码开发
附录B sbh_clip_macro.def的配置
附录C Design Addins.cs 代码
附录D DesignMain.cs 代码
附录E Parts Info Window.cs 代码
附录F Parts Info Window.cs 代码
附录G 自动出加工图代码
附录H 几何宏代码
致谢

(10)移动互联下人大代表履职考核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2 绩效考核的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2 绩效考核的方法
        2.2.1 目标管理法
        2.2.2 KPI绩效考核法
        2.2.3 平衡记分卡
        2.2.4 OKR绩效考核法
    2.3 绩效考核体系
3 人大代表履职绩效考核体系
    3.1 新时代加强人大代表履职管理的重要性
    3.2 人大代表的履职特点
    3.3 大连人大履职现状
    3.4 大连人大履职存在的问题
    3.5 大连人大履职考核系统的设计
        3.5.1 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的原则
        3.5.2 绩效管理的流程
        3.5.3 绩效管理的实施原则
    3.6 绩效考核的实施方式
        3.6.1 根据人大履职特点量化考核项目
        3.6.2 制定绩效考核的实施计划
        3.6.3 绩效考核的考评
4 人大履职考核管理系统的设计
    4.1 人大履职管理系统
    4.2 开发平台简介
    4.3 人大履职管理系统平台的结构
    4.4 履职平台的功能
    4.5 人大履职考核管理系统的页面设计
5 人大履职考核系统的实现及评价
    5.1 人大履职考核管理系统的实现
        5.1.1 平台首页及登录
        5.1.2 代表管理
        5.1.3 代表履职记录
        5.1.4 代表报告管理
        5.1.5 通知通告及消息提醒
        5.1.6 知情知政和代表风采
        5.1.7 学习资料和履职TV的发布及文件下载
        5.1.8 共享空间
    5.2 代表履职考核
        5.2.1 人大地表履职考核的相关者
        5.2.2 人大代表的OKR考评
    5.3 考核的实施和结果
    5.4 绩效考核结果对人大履职工作的促进作用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6.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四、TVS管理系统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电磁干扰防护研究[D]. 武艺. 吉林大学, 2021(01)
  • [2]超大容量铅酸电池的电化学阻抗谱预警技术研究[D]. 王武斌. 浙江大学, 2021(09)
  • [3]基于云代驾的二级碰撞预警远程控制清扫车的设计与实现[D]. 郭书麟. 吉林大学, 2021(01)
  • [4]基于数字电视机顶盒的一键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梁维.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车联网混合信任模型及关键技术研究[D]. 肖永刚.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6]基于Java EE的物流管理平台研究[D]. 李亚平.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7]智慧校园电能综合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常硕.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4)
  • [8]退役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热-电化学特性及其热安全性研究[D]. 吕又付.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9]AVEVA Marine船体生产设计软件的二次开发[D]. 逯涛.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10]移动互联下人大代表履职考核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研究[D]. 王生.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TVS管理系统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