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成型技术——一种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

快速成型技术——一种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

一、快速成型技术——快速响应市场需要的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飞[1](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指出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郭静雨[2](2021)在《R公司橡机装备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经过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橡胶机械工业取得了从零到生产规模世界第一、技术水平接近国际水平的瞩目成绩,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可以制造各种现代化橡机装备的国家。当前我国从事橡机装备生产的企业数量超过400家,占全球总量的1/3以上,随着工业体系不断成熟和完善,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使用中国橡机装备。R公司成立于2000年,主营业务和技术优势集中在橡机制造领域,是当前国内橡胶机械行业的领军企业,橡机装备业务规模处于全球领先位置,销售收入已连续9年取得全球橡机制造企业前三位置。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陷入停滞,复苏态势疲软,市场环境复杂多变,R公司橡机装备业务竞争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如何保持橡机装备业务的行业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成为当前公司战略研究工作的重点。本文以经典竞争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运用战略分析工具对R公司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得出R公司面临的外部机会有:“中国橡胶工业强国”、“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支持;行业规范、技术标准对橡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国内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城镇化率提高对橡机装备智能升级的促进。外部威胁有:世界经济发展复苏态势疲软,行业发展整体受阻,限制了橡机装备的需求量;行业内大公司化趋势明显,行业洗牌、整合加速;头部企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导致R公司橡机装备不再有明显技术优势等等。R公司的内部优势有:生产、加工能力强、精度高;橡机装备多样,覆盖轮胎生产全线的80%以上;研发能力强,拥有丰富的技术储备和知识积累;起草、制定多项国际国内行业标准;拥有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拥有国内外广泛的客户资源和营销服务网络和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公司的内部劣势有:海外市场销售占比小;对新行业市场开拓缺乏经验;薪酬体系、激励政策效果不佳,有人才流失风险;供应商和客户账款管理需要完善等等。在对R公司外部机会和威胁、内部优势和劣势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战略制订和优选,确定R公司橡机装备业务应采用差异化竞争战略;通过对价值链中的价值增值环节进行分析识别,确定从生产、技术研发、营销、售后服务四个方面进行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明确“橡机装备智能升级”为差异化战略实施的重点。并从企业文化、组织管理、人力资源、企业财务、信息化方面提出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具体包括建立学习型组织、优化总部职能部门岗位结构、加强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完善成本控制体系等,支持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帮助R公司橡机装备业务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和持续竞争优势。

江太君[3](2021)在《植物纤维/聚丙烯体系应力松弛时间表征及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植物纤维/聚合物复合材料以其优异的物理机械性能、较高的性价比以及绿色低碳的环保特性在包装与相关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解决塑料白色污染、石化资源短缺以及农林废弃物污染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热塑性聚合物复合材料在加工过程中的应力松弛深远地影响并制约着其加工流变行为、制品尺寸精度、成型效率以及模具结构设计。目前还鲜有文献从应力松弛机理与数学模型角度来解析复合材料在加工过程中的应力松弛行为。另一方面,植物纤维/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还局限于挤出与注塑,不能同时满足高含量植物纤维与异型结构加工的需求,限制了材料的应用范围。本文以植物纤维/聚合物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聚合物及其植物纤维增强体系微观应力松弛的物理模型,推导了不同工况下复合材料熔体应力松弛关键参数的数学表达式。采用转矩流变仪与自制的热机械分析仪对材料在剪切、压缩与弯曲载荷作用下的应力松弛参数进行表征。实验与数学计算结果之间的吻合性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与可靠性。针对复合材料流动性差的特点设计了在线挤出模压成型工艺来加工异型结构的包装盒盒坯;基于复合材料应力松弛机理与理论模型讨论了该工艺中在线挤出计量与模压成型两个核心工位材料应力松弛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其与材料熔体挤出计量精度、计量稳定性与效率、盒坯翘曲变形量、制品物理机械性能以及产品合格率之间的关系。具体研究内容与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了聚合物与植物纤维增强体系应力松弛的微观物理模型,推导了应力松弛时间的数学解析表达式,并从理论角度探索了复合材料应力松弛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熔体的剪切应力松弛时间与复合材料的粘度强相关,随重均分子量的升高而上升,分子量分布指数的升高而降低;重均分子量越高,分子量分布指数对应力松弛时间的影响越显着。(2)采用转矩流变仪与指数衰减数学模型实验表征了聚丙烯及其植物纤维增强体系在熔融混炼过程中的剪切应力松弛时间。实验结果验证了物理数学理论模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熔体剪切应力松弛时间随植物纤维含量呈上抛物线发展趋势,峰值体积分数为20%。纤维的长径比越大,应力松弛时间越长,植物纤维与聚丙烯基体间界面强度的增加会促进体系内应力的传递,降低应力松弛速率,延长应力松弛时间,偶联剂含量的钝化阈值为3 wt%。(3)采用自制的热机械分析仪以甲基硅油为温控介质实验表征了植物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压缩与弯曲应力松弛时间。实验结果表明:植物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在压缩与弯曲过程中的应力过冲相对于转矩流变仪内的剪切应力松弛更加明显。压缩与弯曲应力松弛过程中应力的衰减可分离出快慢两个阶段,第I阶段的应力松弛时间低于第II阶段两个数量级,第I阶段应力衰减幅度是第II阶段的3.5倍,第I阶段应力衰减幅度随着植物纤维含量增加而上升,而第二阶段应力衰减幅度随植物纤维含量的增加而下降。(4)针对植物纤维/聚合物体系流动性差的特点设计了在线挤出模压成型工艺来加工高植物纤维含量复合材料异型包装盒盒坯。基于复合材料剪切应力松弛理论分析了影响该工艺中熔体料坯在线挤出计量过程计量精度、计量稳定性以及计量效率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熔体计量质量标准偏差随着聚丙烯熔融指数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植物纤维含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峰谷植物纤维含量在25wt%附近。增加计量筒活塞背压可以降低熔体计量质量标准偏差,当背压超过1.5 MPa在双工位切换时会引起计量不稳定现象,而复合材料熔体料坯的计量效率与熔体计量质量标准偏差值呈负相关。(5)从应力松弛的角度分析了植物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在线挤出模压成型过程中植物纤维含量、模具温度以及成型工艺参数对包装盒盒坯翘曲变形量、力学性能以及生产效率的影响。对比了在线挤出模压成型工艺与传统两步法注塑成型工艺在高含量植物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包装盒盒坯加工过程中应力松弛行为、物理机械性能、翘曲变形量以及生产效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线挤出模压成型工艺加工的植物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异型结构包装盒盒坯的翘曲变形量相对传统的注塑成型低32.4%,尺寸标准差降低了49.6%。在线挤出模压成型工艺制备的包装盒盒坯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与冲击强度指标均优于注塑成型。本论文从聚合物高分子链的微观结构、运动模式以及其与植物纤维的界面作用角度出发构建了植物纤维/聚合物体系应力松弛的微观物理模型与数学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针对高含量植物纤维增强聚合物体系流动性差的特点设计了在线挤出模压成型工艺来加工异型结构包装盒盒坯。提出的理论模型可以用于深入分析并预测复合材料在不同载荷与边界条件下的应力松弛行为,精确调控应力松弛时间,达到间接精确控制加工成型过程中与应力松弛密切相关物理变量精度与稳定性的目的,对提升复合材料制品的加工品质与生产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庄煜[4](2021)在《基于激光烧结工艺的柔性足底压力敏感元件研制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足底压力分布能够反映患者足部受伤、病变、身体情况,而被用于健康监测和医疗诊断的依据。但是由于受到检测设备昂贵和测试便捷性的限制,难以全面准确地采集足底压力分布信息。目前的柔性压力传感器的无法贴合人体足部复杂曲面,且制备工艺复杂,柔韧性与优良的压力检测性能也存在兼容问题。而激光烧结(LS)技术可加工各种异形结构,可用材料种类丰富,并且激光烧结制件内部多孔结构丰富,不仅能够增加孔壁上导电填料的接触几率,提高柔性压力传感器的灵敏度,快速恢复传感器的弹性变形,提高快速响应能力。因此,激光烧结技术是制备柔性足底压力敏感鞋垫的有效方法。以碳纳米管(MCNTs)粉末为导电填料,热塑性聚氨酯(TPU)粉末为基体材料,通过多层烧结试验,制备出多层烧结试样。将其按压并测试电信号变化情况,验证作为柔性压力敏感元件的可行性。通过分析激光能量分布,研究激光与粉末的相互作用,探讨粉末颗粒激光烧结熔融机理。根据激光烧结制件内部的三维形貌,建立适合LS柔性压力敏感元件的传感模型,研究微结构尺寸分布对敏感元件力敏效应的影响,揭示LS敏感元件的传感机理。对碳纳米管导电网络特性和敏感元件的力敏效应机理进行分析,发现LS敏感元件变形引起的等效隧道结电阻系数的变化和碳纳米管浓度的变化是使LS敏感元件发生力敏效应的来源。采用强酸氧化-球磨法制备TPU/MCNTs复合粉末,利用FT-IR、TEM和SEM测试方法,对氧化前后的MCNTs粉末和TPU/MCNTs复合粉末进行分析,研究氧化前后MCNTs粉末颗粒微观形貌、表面官能团以及TPU/MCNTs复合粉末颗粒形貌和MCNTs与TPU材料之间的结合效果。利用DSC和TG测试分析TPU/MCNTs复合材料的热性能,研究MCNTs粉末含量对TPU结晶温度的影响规律,确定其预热温度及加工温度,并将其制造的压力敏感元件进行导电测试,确定TPU/MCNTs复合材料的渗流阈值,缩小配比范围。制备不同配比的TPU/MCNTs复合粉末材料,并对其进行激光烧结试验,研究不同配比和不同工艺参数对TPU/MCNTs柔性压力敏感元件传感性能、密度和尺寸精度的影响规律,采用三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以成型件的密度、Z向尺寸精度和灵敏度为指标,通过优化TPU/MCNTs复合粉末的激光烧结工艺,获取激光烧结成型TPU/MCNTs柔性压力敏感元件最佳工艺参数。通过逆向建模技术,构建人体足部模型,设计并制造出与受试者足部贴合的一体化LS柔性压力敏感鞋垫,测试静态站立时的足底压力。根据足底压力分布情况,利用有限元方法对鞋底进行结构设计和优化分析,并利用LS柔性敏感鞋垫对优化前后的鞋底进行足底压力测试和对比分析,实现利用激光烧结技术制造一体化柔性压力敏感鞋垫的目的,从而提升足底压力分布测试技术,保障健康监测和医学诊断的准确性。

钱斌[5](2020)在《博西华制冷工业4.0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了二十一世纪,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制造业制造成本持续上升、冰箱行业新老竞争对手的大力冲击,博西华制冷工厂(以下简称博西华制冷)的市场销量、占有率与竞争力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但是随着信息物理系统(CPS)、大数据分析、云计算、虚拟现实、智能物流等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与日趋成熟,使得制造业通过工业4.0升级,建设智能工厂、实现智能生产从而降低制造成本并提升市场竞争力变成了可能。博西华制冷因面对消费者需求变化、制造成本上升、劳动人员短缺、竞争对手飞速发展等问题,以及受工业4.0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影响,依靠工业4.0升级重塑并提升市场竞争力已是刻不容缓。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工业4.0与智能制造文献进行分析,为博西华制冷的工业4.0发展找到理论基础。其次分析了博西华制冷在制定工业4.0战略时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因素,通过分析明确企业所面对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的机会与威胁。并且通过SWOT分析得出了博西华制冷的工业4.0发展方向,提出了“打造智能工厂、实现智能生产”的整体战略发展思路,明确“发展工业物联网,实现六个维度的整合”的实施措施。然后结合博西华制冷的企业生产体系现状,详细介绍了工业物联网与六个维度的具体实施方法,并列举了在工业4.0升级过程中的保障措施。最后在结论部分进行总结与展望。通过工业4.0的升级,博西华制冷利用信息化技术将生产设备、产品、制造执行系统、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云计算、客户、供应商等进行整合与无缝对接,加强了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加强了市场竞争力、提升了品牌影响力与客户满意度,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研究为博西华制冷的工业4.0的战略指明了方向和途径,同时对目前众多的生产制造企业工业4.0升级转型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借鉴意义。

张涛涛[6](2020)在《薄壁包装高速注塑机液压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结构复杂、厚度薄、重量轻的塑料制品的需求量急剧增长,然而此类制品却难以通过普通的注塑成型完成,制约其成型的主要因素是高注射速度。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注塑机仍然是全液压式注塑机,虽然大多数液压式高速注塑机采用蓄能器来实现高注射速度,但对于蓄能器参数及液压系统元件参数对注射速度动态响应的影响程度不得而知。与此同时,由于注射速度的提高,常规的PID控制不能满足对注射速度的精确控制,不利于制品表面质量的提高。针对液压式高速注塑机研究的不足,本课题立足于蓄能器和双泵的高速注塑液压系统,构建了高速注塑液压系统仿真模型,并以此为基础验证该方案实现高速注射的可行性,研究了蓄能器、管道、电磁阀电流等对高速注射速度、响应时间的影响程度。同时搭建高速注射速度仿真模型,分析探究不同控制方案下注射速度的动态和稳态跟踪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了高速注射液压系统仿真模型。阐述高速注射相关技术原理,设计蓄能器+双泵的高速注射液压系统,并建立各元件的仿真模型,分析蓄能器组合形式对速度、响应时间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多个蓄能器串联时,效果优于其他形式,且压降特性、流量特性一致。为液压系统设计采用多个蓄能器串联代替单个蓄能器提供了理论依据。(2)探究了元件参数对高速注射速度和响应时间的影响。在高速注射液压系统仿真模型的基础上,研究蓄能器、管道、增益、电磁阀电流等对注射速度和响应时间的影响规律,然后运用正交实验,探究各实验因素对实验指标的影响程度及显着性,结果表明:蓄能器容积对注射速度的影响程度显着,管道长度对响应时间影响较大,为液压系统实现高速注射及快速响应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3)探究了不同控制方法对注射速度响应性的影响。阐述相关的控术原制技理,设计不同控制算法,建立不同控制算法速度仿真模型,分析不同控制方案对速度的动态与稳态跟踪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在速度的动态、稳态跟踪及响应时间上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为注射速度的控制提供了一种方法。

罗红[7](2020)在《微结构玻璃元件超声振动模压成型机理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微光机电和生物微流控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具有衍射、减反、疏水或微流控功能的微结构玻璃元器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无机非晶玻璃材料相对于聚合物在光透性、热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等方面有着天然优势,然而,其固有硬脆性和高软化温度也增大了其微结构去除加工与热成型难度。对于球面、非球面和光顺自由曲面玻璃透镜,目前主流的制造方式为精密模压成型;相对于传统去除加工技术,模压技术在玻璃材料利用率、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然而,对于V槽、矩形槽、金字塔、菲涅尔透镜等具有尖锐棱角或大深宽比的阵列式微结构玻璃元件,常规模压成型方式目前仍存在较大局限,主要表现为:(ⅰ)热压过程中玻璃在微细尺度模具沟槽内的流动和变形受阻,导致成型后玻璃微结构的充型率不足;(ⅱ)玻璃热压充型时间过长,整体变形反力过大,造成模压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下降。针对上述技术局限,本文在常规模压中引入了功率超声振动技术,旨在通过超声频振动带来的热-机械综合效应改善玻璃在模具微槽内的流变充型能力,实现微细结构玻璃元件成型精度和成型效率的综合提升。然而,超声振动模压技术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仍面临着玻璃材料参数不完备、成型机理不明确、工艺系统不稳定和工艺参数不匹配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为此,本文结合理论推演、材料表征、数值模拟和对比试验等科学手段,自下而上开展玻璃流变机理探索、成型设备开发与基础成型工艺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为获取模压温度范围内玻璃的热力学材料参数,以典型的D-ZK2低转化点光学玻璃为例,开展了热粘弹性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首先,采用脉冲激振法确定了玻璃的高温初始模量;然后,通过压缩蠕变测试对玻璃-压杆界面的摩擦系数进行了量化,并根据摩擦量化结果对玻璃的蠕变数据进行理论修正,由此构建了低摩擦扰动的粘弹性应力松弛模型;最后,采用膨胀法和差示扫描热法测定了玻璃的热膨胀系数和比热容,并基于Tool-Narayanaswamy-Moynihan(TNM)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计算拟合,得到了玻璃的结构松弛参数,由此构建了系统完备的玻璃热粘弹性测试方法体系。(2)基于MSC.Marc有限元软件对D-ZK2玻璃压缩蠕变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了所测定的静态粘弹性参数的准确性。基于压缩蠕变仿真结果进行了玻璃退火模拟,分析了结构松弛行为对玻璃内应力的影响。考虑高频能量耗散效应及其耦合热效应,推导了动态热粘弹性理论模型。基于静态与动态热粘弹性模型,进行了玻璃微V槽阵列常规热压与超声振动热压数值模拟,动态展示了玻璃在模具微槽内的流变充型过程,理论揭示了叠加超声振动对玻璃微结构热压成型性能的改善机制。(3)为实现超声振动模压工艺流程,通过红外加热系统、伺服电缸加载系统、超声振动系统及冷却系统设计集成,自主开发了超声振动玻璃模压新装置。针对高温下振动部件的频率失谐问题,理论分析了变幅杆特征频率随温升的演变规律,由此提出了一种系统的高温频率调谐新方法。对高温负载下超声振动系统的谐振特性进行了原位测定,验证了频率调谐方法的有效性。对模压系统的轴向变形和上下模温差进行了实验测定,结果表明该模压系统具有良好的轴向刚度和加热均匀性,适用于绝大多数低Tg玻璃在高温低中载条件下的模压成型。(4)基于所开发模压装置,在不同速度和压力下开展了百微米级玻璃微槽阵列的常规模压与超声振动模压基础工艺试验;对比试验结果可知:超声振动可显着降低恒速模压中的模压力和恒力模压中的充型时间,提升玻璃在模具沟槽内的充型深度,验证了仿真分析中结果趋势的准确性。同时,通过对超声振动引起的上下模温差和界面摩擦变化进行量化分析,全面揭示了超声振动非均匀热软化效应和界面减摩效应对玻璃热粘弹性响应和微成型性能的作用机制。此外,采用工艺试验所确定的模压参数,开展了两类典型微结构阵列玻璃元件的超声振动模压应用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超声振动模压技术在微细结构玻璃元件高效精密制造领域的契合度和应用前景。

王燕兰[8](2020)在《基于FDM快速成型热床温度场对成型件精度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熔融沉积快速成型技术(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DM)是增材制造技术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制造技术之一,因其设备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操作安全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熔融沉积快速成型技术的成型过程是由熔融态丝材一层一层堆积而成的,成型过程中熔融态与固态的变化会发生相变,这就会在层间出现应力,造成成型件变形,丝材冷却收缩也会造成成型误差。成型件精度问题是影响其应用的重要问题,因此在众多熔融沉积快速成型技术研究中成为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利用有限元模拟仿真分析及实验研究方法对成型件精度问题进行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如下:1)对熔融沉积快速成型技术中常见的成型精度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影响成型件成型精度的最主要问题翘曲变形进行重点分析,从成型件成型原理方面进行成因分析,并通过分析对翘曲变形建立了理论模型。在理论模型基础上结合成型工艺过程,分析出最关键的影响因素。2)运用传热学相关理论对温度因素影响的模拟过程进行假设,利用ANSYS软件APDL命令流及生死单元技术对成型件进行有限元模拟仿真。有限元模拟仿真时,对成型机热源中的热床温度及喷头温度对成型件的影响进行热分析及应力分析。对热床温度及喷头进行热分析时,主要考察其层间温度差的变化情况,通过层间温度差查看其对成型件的影响。在利用热—结构耦合进行应力分析时,得出不同温度层间应力情况及成型件翘曲变形情况,利用成型件翘曲变形量得出最佳热床温度及喷头温度。3)根据ANSYS模拟情况,进行成型实验。首先进行成型件在热床温度及喷头温度影响下单因素成型试验,通过测量成型件尺寸误差及形状误差得到成型件变形情况。对成型件形状误差进行重点研究,利用回归设计方法对热床温度及喷头温度进行两个因素实验设计,根据设计参数进行成型试验,利用Design-Expert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最优参数组合。4)通过分析热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热床优化,提出了一种新型加热丝分布热床工作平台。利用ANSYS模拟仿真软件对优化前后的两种热床工作平台进行热分析,得到其散热过程中的温度场分布,得出优化后热床的优势。根据模拟结果,利用Altium Designer软件对市场上常用hotbed-MK3型PCB铝基板热床进行优化设计,并对优化前后的两种热床工作平台进行成型件成型实验,通过对比实验发现优化后的热床工作平台成型效果更好。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9](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指出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樊融融,孙磊,郑华伟,邱华盛[10](2017)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及其孕育的制造新技术群对电子制造后端工序智能化的引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一场改变人类社会的大变命。前三次工业革命使得人类发展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但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由此引发了世界一场全新的,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地球环境为特征的绿色工业革命,即第四次工业革命。本文在分析了这场新的工业革命中所孕育的制造新技术群(绿色剃造、敏捷制造、精益生产、云制造、柔性制造、增材制造、逆向工程、协同制造、先进制造等)的基础上,探索了这些新技术群对现代电子制造后端工序智能化的引领作用,以求初步构建即将面临的电子制造后端工序实现智能化的技术架构。

二、快速成型技术——快速响应市场需要的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快速成型技术——快速响应市场需要的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R公司橡机装备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2.2 橡胶机械行业研究综述
第3章 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3.2.1 行业环境
        3.2.2 竞争环境
    3.3 外部环境评价
        3.3.1 机会
        3.3.2 威胁
    3.4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第4章 内部环境分析
    4.1 企业概况
    4.2 价值链分析
        4.2.1 基本活动
        4.2.2 辅助活动
    4.3 内部环境评价
        4.3.1 优势
        4.3.2 劣势
    4.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第5章 战略选择与实施
    5.1 使命、愿景与目标
    5.2 战略选择
        5.2.1 SWOT矩阵
        5.2.2 QSPM矩阵分析
    5.3 战略实施
        5.3.1 生产
        5.3.2 研发
        5.3.3 营销
        5.3.4 客户服务
第6章 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企业文化保障
    6.2 组织管理保障
    6.3 人力资源保障
    6.4 企业财务保障
    6.5 信息化保障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植物纤维/聚丙烯体系应力松弛时间表征及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纤维/聚烯烃复合材料的特点及应用
    1.2 植物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加工与性能
    1.3 聚合物加工成型过程的应力松弛
        1.3.1 聚合物材料应力松弛特点
        1.3.2 聚合物的静态应力松弛过程
        1.3.3 聚合物材料动态应力松弛过程
    1.4 聚合物复杂体系应力松弛的机理与理论模型
        1.4.1 Maxwell模型
        1.4.2 Carreau模型
        1.4.3 Rouse模型
        1.4.4 Zimm模型
        1.4.5 爬杆模型
        1.4.6 其他应力松弛模型
    1.5 应力松弛时间的表征
        1.5.1 静态应力松弛时间的表征
        1.5.2 动态应力松弛时间的表征
        1.5.3 应力松弛时间的间接表征
    1.6 聚合物的低温加工成型工艺
    1.7 研究目的、意义、关键科学问题及内容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意义
        1.7.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7.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聚丙烯熔体应力松弛模型与实验表征
    2.1 引言
    2.2 应力松弛时间理论分析
        2.2.1 聚丙烯高分子链在剪切场中应力松弛过程
        2.2.2 剪切应力松弛物理模型
        2.2.3 分子量、分子量分布与熔融指数
        2.2.4 应力松弛时间的剪切速率依赖性
        2.2.5 应力松弛时间的温度依赖性
        2.2.6 转矩流变仪密炼腔内熔体的剪切流变特性
    2.3 实验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仪器
        2.3.3 基于GPC的聚丙烯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表征
        2.3.4 基于熔融指数的聚丙烯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计算与表征
        2.3.5 基于挤出毛细管流变仪的剪切粘度表征
        2.3.6 基于转矩流变仪的剪切应力松弛时间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DTBP含量与重均分子量关系的理论验证
        2.4.2 剪切粘度与重均分子量的理论定量关系
        2.4.3 重均分子量及其分布与剪切应力松弛时间关系的理论验证
        2.4.4 剪切速率及熔体压力与剪切应力松弛时间的关系
        2.4.5 加工温度与剪切应力松弛时间关系的理论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植物纤维/聚丙烯体系应力松弛模型与实验表征
    3.1 引言
    3.2 应力松弛时间理论分析
        3.2.1 物理模型
        3.2.2 应力松弛时间与纤维形态
        3.2.3 应力松弛时间与界面强度
    3.3 实验
        3.3.1 实验材料
        3.3.2 实验仪器
        3.3.3 植物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颗粒制备
        3.3.4 剪切应力松弛时间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剑麻纤维含量及形态与剪切应力松弛时间关系的理论验证
        3.4.2 竹纤维含量及形态与剪切应力松弛时间的关系
        3.4.3 界面强度与剪切应力松弛时间的理论验证
        3.4.4 转子转速与剪切应力松弛参数的关系
        3.4.5 加工温度与剪切应力松弛时间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竹纤维/聚丙烯体系受压应力松弛时间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植物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颗粒制备
        4.2.4 压缩/弯曲应力松弛试样制备
        4.2.5 压缩/弯曲应力松弛时间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剪切与压缩应力松弛的特征
        4.3.2 竹纤维含量与压缩应力松弛参数的关系
        4.3.3 界面强度与压缩应力松弛参数的关系
        4.3.4 加压方式与压缩应力松弛参数的关系
        4.3.5 加压速度与压缩应力松弛时间的关系
        4.3.6 加工温度与压缩应力松弛时间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材料熔体挤出计量过程应力松弛与精度调控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熔体挤出计量精度测量
        5.2.4 料坯密度的测量
        5.2.5 料坯计量效率的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在线挤出计量过程熔体的应力松弛
        5.3.2 聚丙烯熔融指数与计量精度与效率的关系
        5.3.3 植物纤维含量与计量精度与效率的关系
        5.3.4 熔体压力与计量精度与效率的关系
        5.3.5 计量筒温度与计量精度与效率的关系
        5.3.6 活塞背压与计量精度与料坯密度的关系
        5.3.7 双工位切换时间与计量精度及熔体料坯合格率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竹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应力松弛与盒坯物理性能
    6.1 引言
    6.2 实验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6.2.3 在线挤出模压成型工艺
        6.2.4 两步法注塑成型工艺
        6.2.5 模压成型过程压力监测
        6.2.6 翘曲变形量的测量
        6.2.7 力学性能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模压成型过程熔体的应力松弛
        6.3.2 应力松弛时间与制品翘曲变形量的关系
        6.3.3 应力松弛行为与制品力学强度的关系
        6.3.4 成型工艺与翘曲变形量的关系
        6.3.5 加压工艺参数与翘曲变形量及成型效率的关系
        6.3.6 模具温度与翘曲变形量与成型效率的关系
    6.4 本章小节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激光烧结工艺的柔性足底压力敏感元件研制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柔性压力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2.1 足底压力测量技术的发展
        1.2.2 柔性压力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2.3 柔性压力传感器的性能参数
        1.2.4 柔性压力传感器可用材料的研究现状
        1.2.5 柔性压力传感器的制造技术研究现状
    1.3 激光烧结技术研究现状
        1.3.1 激光烧结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1.3.2 激光烧结技术及烧结机理研究现状
        1.3.3 激光烧结技术可用材料研究现状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激光烧结柔性压力敏感元件成型机理及传感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激光烧结柔性压力敏感元件材料选取及可行性分析
        2.2.1 压力敏感元件柔性基体材料
        2.2.2 压力敏感元件导电填料
        2.2.3 激光烧结热塑性聚氨酯/碳纳米管复合粉末可行性分析
    2.3 激光烧结热塑性聚氨酯/碳纳米管复合粉末成型机理
        2.3.1 激光空间传播的能量分布
        2.3.2 激光能量与粉末颗粒相互作用
        2.3.3 热塑性聚氨酯/碳纳米管复合粉末激光烧结熔融过程分析
    2.4 激光烧结柔性压力敏感元件的传感机制
        2.4.1 多孔结构敏感元件的传感机理分析
        2.4.2 激光烧结敏感元件模型构建
        2.4.3 激光烧结敏感元件数值仿真结果及分析
    2.5 柔性压力敏感元件电学特性分析
        2.5.1 宏观渗流理论
        2.5.2 隧道效应理论
    2.6 碳纳米管的导电网络形成及导电机制
        2.6.1 碳纳米管导电网络分析
        2.6.2 碳纳米管导电网络压阻效应机理
        2.6.3 敏感元件变形对碳纳米管导电网络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3 压力传感元件激光烧结原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碳纳米管氧化改性方法
    3.3 氧化碳纳米管化学结构分析
        3.3.1 氧化碳纳米管表面官能团变化情况
        3.3.2 碳纳米管强酸氧化过程分析
        3.3.3 氧化碳纳米管形态变化情况
    3.4 热塑性聚氨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3.4.1 热塑性聚氨酯/碳纳米管复合粉末的制备
        3.4.2 复合粉末微观形貌分析
        3.4.3 复合粉末的热性能分析
        3.4.4 激光烧结敏感元件加工温度的确定
        3.4.5 氧化碳纳米管对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激光烧结聚氨酯/碳纳米管压力敏感元件工艺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柔性压力敏感元件的制备设计方案
        4.2.1 敏感元件的设计制造
        4.2.2 激光烧结快速成型设备
        4.2.3 材料表征方法与测试仪器
    4.3 组分配比对TPU/MCNTs压力敏感元件性能的影响
        4.3.1 组分配比对TPU/MCNTs压力敏感元件传感性能影响
        4.3.2 组分配比对TPU/MCNTs压力敏感元件密度影响
    4.4 LS工艺参数优化对压力敏感元件性能的影响
        4.4.1 试验方案设计
        4.4.2 单一指标试验结果与分析
    4.5 多指标试验结果与分析
        4.5.1 综合加权评价
        4.5.2 实验结果
        4.5.3 试验结果验证
        4.5.4 TPU/MCNTs压力敏感元件性能对比
    4.6 本章小结
5 足底压力敏感鞋垫的设计与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压力敏感鞋垫的设计及制作
        5.2.1 足部三维模型的建立
        5.2.2 压力敏感鞋垫的设计和制作
    5.3 压力敏感鞋垫性能测试
        5.3.1 压力敏感鞋垫柔弹性测试
        5.3.2 压力敏感鞋垫标定
        5.3.3 静态足底压力测量实验
        5.3.4 足底压力测量结果分析
    5.4 激光烧结压力敏感鞋垫在足底矫正的应用研究
        5.4.1 足底矫正的方法
        5.4.2 矫正鞋底的结构优化设计
        5.4.3 鞋底结构的二次优化及足底压力测试对比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5)博西华制冷工业4.0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工业4.0的理论基础
        2.1.1 智能工厂理论
        2.1.2 智能生产理论
        2.1.3 信息物理系统(CPS)理论
    2.2 智能制造理论基础
        2.2.1 智能制造的定义
        2.2.2 智能制造的系统框架
    2.3 工业物联网理论基础
        2.3.1 工业物联网的定义
        2.3.2 工业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与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博西华制冷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博西华制冷介绍
        3.1.1 博西华制冷基本情况
        3.1.2 博西华制冷生产体系现状分析
    3.2 外部因素分析
        3.2.1 政治因素
        3.2.2 经济因素
        3.2.3 社会因素
        3.2.4 技术因素
        3.2.5 外部环境存在的机会因素
        3.2.6 外部环境存在的威胁因素
        3.2.7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3.3 内部资源状况分析
        3.3.1 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3.3.2 产品资源状况分析
        3.3.3 设备资源状况分析
        3.3.4 组织资源状况分析
        3.3.5 内部资源优势
        3.3.6 内部资源劣势
    3.4 博西华制冷工业4.0战略的SWOT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博西华制冷工业4.0战略的制定
    4.1 博西华制冷的工业4.0总体战略
        4.1.1 博西华制冷的工业4.0具体目标
        4.1.2 博西华制冷的工业4.0具体实施战略
    4.2 工业物联网建设
        4.2.1 智能传感器的部署
        4.2.2 设备、产品与系统的网络互联
    4.3 六个维度的集成整合
        4.3.1 先进机器人与自动化设备的导入
        4.3.2 先进的柔性生产技术
        4.3.3 先进的人体工程学设备导入
        4.3.4 智能物流
        4.3.5 大数据分析
        4.3.6 横向与纵向的集成
    4.4 博西华制冷的工业4.0升级的投资估算与可行性分析
        4.4.1 投资与收益估算
        4.4.2 经济效益的可行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博西华制冷工业4.0战略的保障措施
    5.1 组织保障措施
    5.2 人才队伍保障战略
    5.3 绩效激励保障措施
    5.4 技术保障措施
    5.5 风险控制措施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局限
    三、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薄壁包装高速注塑机液压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注塑机液压系统发展概况及趋势
    1.3 高速注塑机研究进展
    1.4 注射速度控制研究进展
        1.4.1 控制算法简介
        1.4.2 注塑机速度控制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速注塑液压系统仿真平台搭建
    2.1 高速注射液压系统原理
    2.2 高速注射液压系统组成
        2.2.1 蓄能器
        2.2.2 电液伺服阀
        2.2.3 插装阀
    2.3 AMESIM液压仿真软件简介
    2.4 基于AMESIM仿真软件模型建立
        2.4.1 电机油泵AMESIM建模
        2.4.2 蓄能器AMESIM建模
        2.4.3 电液伺服阀AMESIM建模
        2.4.4 插装阀AMESIM建模
        2.4.5 注射液压缸AMESIM建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AMESIM高速注塑液压系统仿真研究
    3.1 高速注塑液压系统单因素仿真研究
        3.1.1 注射速度仿真研究
        3.1.2 蓄能器对高速注射液压系统的影响
        3.1.3 液压管道对高速注射液压系统的影响
        3.1.4 增益对高速注射液压系统的影响
        3.1.5 电磁阀电流对高速注射液压系统的影响
        3.1.6 电磁阀阻尼比对高速注射液压系统的影响
        3.1.7 活塞杆直径对高速注射液压系统的影响
        3.1.8 蓄能器压降分析
    3.2 蓄能器组合特性研究
        3.2.1 蓄能器组合速度特性研究
        3.2.2 蓄能器组合压降特性研究
        3.2.3 蓄能器组合同步性研究
    3.3 元件参数对高速注塑液压系统的交互响应研究
        3.3.1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简介
        3.3.2 正交实验设计
        3.3.3 正交实验结果直观分析
        3.3.4 正交实验结果方差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ATLAB的高速注塑机速度控制仿真
    4.1 注射速度特性及最优曲线设定
        4.1.1 注射速度特性
        4.1.2 注射速度最优曲线设定
    4.2 高速注塑机注射速度数学模型
    4.3 PID控制速度仿真
        4.3.1 常规PID控制器设计
        4.3.2 常规PID控制仿真分析
    4.4 BP神经网络PID控制速度仿真
        4.4.1 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设计
        4.4.2 BP神经PID控制仿真分析
    4.5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速度仿真
        4.5.1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设计
        4.5.2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仿真分析
        4.5.3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性能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7)微结构玻璃元件超声振动模压成型机理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符号含义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微结构玻璃元件特点及应用
        1.1.2 玻璃微制造方法与技术趋势
        1.1.3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1.2 无机玻璃微制造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2.1 玻璃机械微加工技术
        1.2.2 玻璃高能束加工技术
        1.2.3 玻璃微刻蚀加工技术
        1.2.4 玻璃增材微制造技术
        1.2.5 玻璃微热塑成型技术
        1.2.6 技术对比与总结
    1.3 微结构玻璃元件模压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1.3.1 常规玻璃模压技术现状与变革
        1.3.2 超声振动模压技术研究进展
        1.3.3 超声振动模压存在的关键问题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1.4.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2 研究主要工作安排
第2章 玻璃热粘弹性理论分析与测试表征
    2.1 引言
    2.2 低转化点光学玻璃特点及测试指标
    2.3 玻璃初始模量脉冲激振测试
        2.3.1 脉冲激振测试原理及方法
        2.3.2 玻璃脉冲激振测试过程
        2.3.3 脉冲激振测试结果与讨论
    2.4 低摩擦扰动的玻璃蠕变测试新方法
        2.4.1 界面摩擦系数量化方法
        2.4.2 应力修正与热粘弹性表征方法
        2.4.3 玻璃高温压缩蠕变测试过程
        2.4.4 界面摩擦量化结果与讨论
        2.4.5 玻璃粘弹性计算结果与讨论
        2.4.6 玻璃热流变特性测试分析
    2.5 玻璃结构松弛特性测试表征
        2.5.1 玻璃热膨胀测试与分析
        2.5.2 玻璃比热容测试与分析
        2.5.3 玻璃结构松弛特性解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玻璃粘弹性特性与微成型性能数值分析
    3.1 引言
    3.2 玻璃蠕变与结构松弛特性数值分析
        3.2.1 玻璃压缩蠕变有限元模拟
        3.2.2 粘弹性模型精度对比分析
        3.2.3 玻璃退火过程有限元模拟
    3.3 微结构常规热压成型数值模拟分析
    3.4 微结构超声振动热压数值模拟分析
        3.4.1 玻璃动态热粘弹性理论模型
        3.4.2 热力耦合数值模拟与分析
    3.5 玻璃微结构成型性能对比分析
        3.5.1 玻璃热压后的成型应力对比
        3.5.2 玻璃流变特征和微充型率对比
        3.5.3 玻璃微成型性能改善机制理论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声振动玻璃模压装置开发与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超声振动玻璃模压整体方案
    4.3 超声振动系统设计分析
        4.3.1 压电陶瓷换能器设计
        4.3.2 超声变幅杆理论设计
        4.3.3 超声振子谐振特性数值分析
    4.4 红外加热系统设计分析
        4.4.1 加热方案对比分析
        4.4.2 加热特性测试分析
    4.5 伺服电缸加载系统设计分析
        4.5.1 加载系统方案确定
        4.5.2 加载系统刚度测试分析
    4.6 超声振动玻璃模压装置性能参数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声变幅杆高温频移表征与系统调谐
    5.1 引言
    5.2 超声变幅杆谐振特性理论解析
        5.2.1 变幅杆常温谐振特征方程
        5.2.2 变幅杆热扰动谐振特征方程
    5.3 变幅杆高温模态数值求解与优化
        5.3.1 变幅杆高温模态有限元分析
        5.3.2 变幅杆高温频率衰减特性
        5.3.3 考虑高温调谐的变幅杆优化设计
    5.4 高温负载下变幅杆谐振频率测试分析
        5.4.1 变幅杆高温谐振频率原位测定
        5.4.2 变幅杆适用温度范围分析
        5.4.3 外加负载对谐振频率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玻璃微结构超声振动模压基础工艺研究
    6.1 引言
    6.2 常规/超声振动玻璃微充型对比试验
        6.2.1 玻璃微充型对比试验方案
        6.2.2 玻璃微充型对比试验参数
    6.3 超声振动玻璃微成型性能综合评估
        6.3.1 超声振动对模压力的影响
        6.3.2 超声振动对充型时间的影响
        6.3.3 超声振动对玻璃微充型深度的影响
    6.4 玻璃微成型性能改善机制实验分析
        6.4.1 超声振动非均匀热软化效应
        6.4.2 超声振动界面减摩效应
        6.4.3 热软化效应和减摩效应对比分析
    6.5 玻璃微阵列超声振动模压成型工艺验证
        6.5.1 硬质合金微结构模具制备
        6.5.2 玻璃微阵列超声振动模压成型
    6.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申请的专利
附录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8)基于FDM快速成型热床温度场对成型件精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增材制造技术简介
    1.3 熔融沉积成型技术概述
        1.3.1 熔融沉积快速成型机系统结构及控制系统
        1.3.2 熔融沉积成型技术工艺过程
    1.4 熔融沉积成型技术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4.1 熔融沉积成型技术国外发展状况
        1.4.2 熔融沉积成型技术国内发展状况
        1.4.3 熔融沉积成型技术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2 熔融沉积成型技术成型件精度分析
    2.1 成型误差分析
        2.1.1 机械运动造成的误差
        2.1.2 STL格式造成的误差
        2.1.3 切片造成的误差
        2.1.4 成型件熔丝的误差
        2.1.5 材料性质引起的误差
    2.2 翘曲变形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熔融沉积成型技术成型件有限元分析
    3.1 ANSYS温度场热分析
    3.2 ANSYS应力场分析
    3.3 热床影响成型件有限元分析
        3.3.1 热床单因素影响成型件热分析求解过程
        3.3.2 应力分析求解过程
    3.4 喷头温度影响的成型件有限元分析
        3.4.1 喷头温度单因素影响的成型件热分析求解过程
        3.4.2 喷头温度单因素影响的成型件应力场分析求解过程
    3.5 本章小结
4 熔融沉积成型试验研究
    4.1 熔融沉积成型试验设备选择及改造
        4.1.1 熔融沉积成型试验设备选择
        4.1.2 熔融沉积成型试验设备改造
    4.2 成型试验与结果分析
        4.2.1 单因素成型试验
        4.2.2 交互成型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热床工作平台温度分布对成型件的影响
    5.1 热床工作平台分析
        5.1.1 热床工作平台结构分析
        5.1.2 热床工作平台有限元分析
    5.2 热床工作平台优化前后成型试验
        5.2.1 热床工作平台优化前成型试验
        5.2.2 热床工作平台优化后成型试验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1 土石方机械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1.1.3 存在的问题
        1.1.4 研究发展趋势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1.2.1. 2 新能源技术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1.2.2. 5 问题与展望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1.3.2. 2 技术优点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1.3.2. 5 发展趋势
        1.3.2. 6 展望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1.4.2. 7 其他技术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1.4.4 存在问题
        1.4.5 展望
2压实机械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热点研究方向
        2.2.3 存在的问题
        2.2.4 研究发展趋势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2 热点问题
        2.3.3 存在问题
        2.3.4 发展趋势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2 存在的问题
        2.4.3 热点研究方向
        2.4.4 研究发展趋势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2.5.2 热点研究方向
        2.5.2. 1 控制技术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2.5.3 存在问题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2.5.4 研究发展方向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6.2 研究热点
        2.6.3 主要问题
        2.6.4 发展趋势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7.2 热点研究方向
        2.7.3 存在的问题
        2.7.4 研究发展趋势
3路面机械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3.1.1. 1 烘干筒
        3.1.1. 2 搅拌缸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3.1.2. 2 沥青烟
        3.1.2. 3 排放因子
        3.1.3 存在的问题
        3.1.4 未来研究趋势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3.2.3 存在的问题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 1 搅拌机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3.3.1. 3 搅拌工艺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3.3.2 存在问题
        3.3.3 总结与展望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4.1. 1 作业机理
        3.4.1. 2 设计计算
        3.4.1. 3 控制系统
        3.4.1. 4 施工技术
        3.4.2 热点研究方向
        3.4.3 存在的问题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3.5.2 存在问题
        3.5.3 总结与展望
4桥梁机械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4.1.4 发展趋势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5隧道机械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5.1.1. 2 锚杆钻机
        5.1.2 存在的问题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5.2.1 盾构机类型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5.2.2 盾构刀盘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5.2.2. 3 存在的问题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5.2.3 盾构刀具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5.2.3. 3 存在的问题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5.2.4 盾构出渣系统
        5.2.4. 1 螺旋输送机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5.2.6 壁后注浆系统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5.2.6. 3 存在的问题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5.2.7 盾构检测系统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5.2.7. 3 存在的问题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5.2.8 盾构推进系统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5.2.8. 3 存在的问题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5.2.9 盾构驱动系统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5.2.9. 3 存在的问题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6养护机械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6.1.1 国外研究现状
        6.1.2 热点研究方向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6.1.3 存在的问题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6.1.3. 2 作业效率低
        6.1.3. 3 除尘效率低
        6.1.3. 4 静音水平低
        6.1.4 研究发展趋势
        6.1.4. 1 节能环保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6.4.2 热点研究方向
        6.4.3 存在的问题
        6.4.4 研究发展趋势
        6.4.4. 1 整机技术
        6.4.4. 2 动力技术
        6.4.4. 3 传动技术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6.4.4. 5 智能化技术
        6.4.4. 6 环保技术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6.5.1. 3 存在的问题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6.5.2. 3 存在的问题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6.5.3 冷再生设备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6.6.1 前言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6.6.2. 4 研究方向
        6.6.2. 5 存在的问题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6.6.3. 5 存在的问题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6.6.4. 5 存在的问题
        6.6.5 研究发展趋势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6.7.1 技术简介
        6.7.1. 1 施工技术
        6.7.1. 2 施工机械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6.7.3. 1 研究热点
        6.7.3. 2 发展趋势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10)第四次工业革命及其孕育的制造新技术群对电子制造后端工序智能化的引领(论文提纲范文)

1 第四次工业革命:一场改变人类社会的大变革
    1.1 四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1.2 第四次工业革命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 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美国智能制造的核心
    2.1 德国工业4.0
    2.2 中国制造2025
    2.3 美国等其它国家的智能制造
3 现代电子制造的特点及后端工序的智能化
    3.1 现代电子制造的特点及后端工序的定义
        3.1.1 现代电子制造的特点
        3.1.2 电子制造工序链的分类及定义
    3.2 电子产品后端工序的智能制造及其特征
        3.2.1 电子产品后端工序的智能制造
4 第四次工业革命孕育的制造新技术群简介及其对智能化的引领
    4.1 第四次工业革命孕育的制造新技术群对智能化的引领
    4.2 第四次工业革命孕育的制造新技术群简介
        4.2.1 绿色制造
        4.2.2 敏捷制造
        4.2.3 精益生产
        4.2.4 云制造
        4.2.5 柔性制造
        4.2.6 3D打印 (增材制造) 技术
        4.2.7 逆向工程
        4.2.8 协同制造
        4.2.9 先进制造技术 (AMT)

四、快速成型技术——快速响应市场需要的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2]R公司橡机装备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郭静雨. 山东大学, 2021(02)
  • [3]植物纤维/聚丙烯体系应力松弛时间表征及调控机制研究[D]. 江太君. 湖南工业大学, 2021
  • [4]基于激光烧结工艺的柔性足底压力敏感元件研制及性能研究[D]. 庄煜.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5]博西华制冷工业4.0战略研究[D]. 钱斌.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3)
  • [6]薄壁包装高速注塑机液压控制系统研究[D]. 张涛涛.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7]微结构玻璃元件超声振动模压成型机理与关键技术研究[D]. 罗红. 湖南大学, 2020
  • [8]基于FDM快速成型热床温度场对成型件精度影响的研究[D]. 王燕兰.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9]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10]第四次工业革命及其孕育的制造新技术群对电子制造后端工序智能化的引领[A]. 樊融融,孙磊,郑华伟,邱华盛. 第十一届中国高端SMT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7

标签:;  ;  ;  ;  ;  

快速成型技术——一种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