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氮磷循环及溶解氧数值模拟Ⅰ.模型建立

珠江口氮磷循环及溶解氧数值模拟Ⅰ.模型建立

一、珠江河口氮和磷循环及溶解氧的数值模拟 Ⅰ.模式建立(论文文献综述)

吴琼[1](2021)在《长江入海径流对长江口浮游植物影响的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江作为中国沿海最大的河流,每年向东海排放大量的淡水,淡水将陆地上高浓度营养物质带入河口及附近海域,对长江口及东海生态过程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观测数据在时间和空间的稀疏分布,数值模式成为研究长江口叶绿素等在季节和年际时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及如何受长江冲淡水影响的一个很好的工具。本文围绕此主题,从长江径流入海的扩展方向和范围在季节和年际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入手,基于统计分析方法和一个两层嵌套的高分辨率物理-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模式,系统地研究了长江径流携带的营养盐对河口叶绿素的影响及ENSO年对长江口叶绿素影响的可能物理机制,得到以下五点主要结论:(1)首先在长江口建立了一个两层嵌套的物理-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模式,并用现场观测数据验证了模式结果。从验证结果来看,无论是温度、盐分还是营养盐,模式和现场观测数据均较为一致。(2)利用SMAP(Soil Moisture Active Passive)表层盐分数据来分析2015-2019年长江口表层盐分分布和淡水扩展路径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并在季节和年际时间尺度上验证了模式。结果表明,夏季受偏南季风影响,长江冲淡水通常沿海岸向东北方向扩展,在径流较强的年份,长江冲淡水最远可达济州岛附近。冬季受偏北季风影响,长江冲淡水从长江口向南流。(3)通过调整模式中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的比生长率方程,来模拟长江口叶绿素在季节和年际时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利用添加浮游植物生长最适温度限制的比生长率方程计算的叶绿素与Sea Wi FS(Sea-viewing Wide Field-of-view Sensor)较为一致。(4)从季节来看,长江口叶绿素浓度在5月和7月有两个峰值。从年际来看,长江径流量超过48000 m3/s的年份,近岸叶绿素浓度为正异常,且正异常范围与夏季入海径流的扩展范围一致。在径流量较小的年份,近岸叶绿素浓度为负异常。当模式中不考虑营养盐时的叶绿素浓度仅为0-0.5 mg/m3,远低于CCI(Climate Change Initiative)数据集中的叶绿素浓度值,表明径流携带的营养盐为影响长江口叶绿素的一个重要因素。(5)前冬Ni(?)o3.4指数与次年4-8月长江口叶绿素浓度显着相关。通过对其物理机制的探索,发现长江口垂向上的温度引起的混合、径流携带的营养盐均可能是影响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年叶绿素变化的因素。为了验证这一结论,本文在模式中加入仅有季节变化而无年际变化的径流,ENSO正、负年叶绿素浓度差与观测不一致,表明径流量的年际变化是研究长江口叶绿素年际变化的关键因素。当仅有年际变化的径流而无营养盐时,ENSO正、负年叶绿素浓度差为正值,但值远低于观测值。

官卓宇[2](2020)在《澜沧江典型水库温跃层溶解氧极小值形成机制及其调控》文中研究表明弱水动力情势下的水体水温分层是普遍的自然现象。在水体剧烈分层的前提下,层结效应容易导致深水库温跃层的溶解氧出现损耗,进一步形成温跃层溶解氧极小值(MOM)。通常MOM的出现表征温跃层明显缺氧,从而影响水库生态环境。为了研究澜沧江典型水库的水温分层与溶解氧垂向分布的关系以及MOM的出现规律,本研究以小湾水库为重点研究对象,辅以漫湾、大朝山、糯扎渡水库为对比,于2017年6月(丰水期)、2018年1月(枯水期)对相关水库的重要环境因子进行了监测。本研究针对水库的水温分层和溶解氧垂向分布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深水水库的MOM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同时使用CE-QUAL-W2水动力-水质模型对小湾水库进行了建模,通过温跃层的分层强度(设置00.9℃/m的温度梯度)分析MOM现象形成的机制(有机物质扩散过程、复氧过程)。使用模型模拟出MOM现象后,设置工况对水库模型进行了水库表层取水(0.5m)、水库中层取水(86m)、水库底层取水(172m)、温跃层上部取水(6m)、温跃层中部取水(9.5m)和温跃层下部取水(13m)的模拟(取水流量1000m3/s,取水持续时间5d,共计120h),以探究分层取水对水库MOM现象的调控。结果表明:1.在实际监测中,漫湾和大朝山的深度较小(46m、53m)、水体滞留时间短(8.66天、8.18天),导致水体混合明显,未出现水温分层。而小湾和糯扎渡深度较大(172m、105m)、水体滞留时间长(142.66天、158.58天),导致表底能量输入差异大、水体更新慢,水体出现水温分层(6月温跃层分别在315m、512m,1月温跃层分别在4355m、3552m)。2.河流型水库漫湾、大朝山溶解氧垂向差异较小(7.039.24mg/L、7.499.05mg/L)。湖泊型水库小湾、糯扎渡溶解氧浓度垂向差异较大(38.05mg/L、1.287.71mg/L),温跃层溶解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侧V”分布模式(6月溶解氧极小值分别为3 mg/L、2.58 mg/L)。研究发现水库中MOM的出现和较大的浮力频率相关,浮力频率较高表示水体出现密度分层,由此导致的有机物质停留、溶解氧扩散受阻为MOM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3.小湾水库盐度较小,温度分层与密度分层相关。在模型模拟中,当温跃层温度梯度较大(≥0.7℃/m)时,表层溶解性有机物质、颗粒性有机物质的扩散均受到明显阻隔,温跃层缺氧后的复氧过程同样受显着影响。4.模拟产生MOM现象后,设定工况对水库进行不同深度的分层取水。结果显示当取水方式使水温分层明显削弱时(水库表层取水、温跃层上部取水),MOM现象迅速消失;如果分层取水后水温仍存在明显分层(水库中层取水、水库底层取水),则MOM现象持续存在。MOM现象通常随温跃层的垂向迁移而迁移,当温跃层距表层水体较近时,MOM现象消失。

谢建明[3](2019)在《珠江口浮游生物群落呼吸速率及其影响因素》文中提出本论文采用甲板流动海水控温避光培养法,分别于2016年12月和2017年7月两个航次,在珠江口及近岸海域开展了浮游生物群落呼吸的调查研究,分析了珠江口群落呼吸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探讨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叶绿素(Chlorophyll-a,Chl-a)、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细菌丰度(Bacterial a bundance,BA)、营养盐、盐度等环境因子对群落呼吸速率的影响,并分析了群落呼吸作用对珠江口下游底层水体缺氧形成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珠江口群落呼吸速率空间差异和季节性变化显着,冬季表层和底层群落呼吸速率变化范围分别为1.6-37.7μmol O2 L-1d-1和3.7-14.3μmol O2 L-1d-1,高值区均位于河口上游地区。夏季表、底层群落呼吸速率变化范围分别为4.3-45.9μmol O2 L-11 d-1和0.6-11.2μmol O2 L-11 d-1,呼吸速率高值区位于内伶仃洋水域内。珠江口外近岸海域表层水体群落呼吸速率变化范围为4.1-28.9μmol O2 L-1d-1(平均值±SD:13.9±7.7μmol O2 L-11 d-1),高值区位于珠江口口门内以及近岸海域西侧。底层群落呼吸速率变化范围为0.3-29.2μmol O2 L-11 d-1(平均值±SD:6.2±7.5μmol O2 L-11 d-1),高值区位于香港附近海域。群落呼吸速率空间分布总体上表现为近岸高,并且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逐渐降低,在藻华爆发区群落呼吸速率明显高于非藻华区,受此影响表层群落呼吸速率明显高于底层,平均为底层的2.5倍。(2)各环境因子与群落呼吸速率的统计分析表明,夏季珠江口近岸海域表层水体磷酸盐与表层群落呼吸速率的相关性最强(r2=0.48,p<0.05),其次是DO(r2=0.34,p<0.01),再次是DOC(r2=0.24,p<0.05),BA、盐度等环境因子对群落呼吸速率的影响都比较低,尤其是BA与表层水体群落呼吸速率的相关性最弱(r2=0.09,p>0.05),说明影响珠江口近岸海域表层水体群落呼吸速率的因素复杂多样,受多重环境因子共同调控。而底层水体DO与群落呼吸速率呈现显着的负相关(r2=0.37,p<0.01),说明DO是影响底层水体群落呼吸速率的重要因素。另外,在近岸海域西侧观测到大面积的底层水体的缺氧现象,说明底层水体群落呼吸作用是导致夏季珠江口近岸海域底层水体缺氧的重要因素。(3)利用盐度(Salinity)、碱度(TA)作为保守混合参数,建立“三端元混合”模型,将溶解无机碳(DIC)、溶解无机氮(DIN)和溶解无机磷(DIP)的实测值减去保守混合模型的计算值得出△DIC、△DIN、△DIP,这些参数的变化量与表观耗氧量(AOU)呈明显的正相关性,且△DIN/AOU,△DIP/AOU的比值与Redfield比值基本吻合,这说明珠江口夏季近岸海域底层水体群落呼吸作用是导致该水体DO降低、无机碳增加的主要因素。本文揭示了珠江口浮游生物群落呼吸速率的时空分布特点,讨论了影响珠江口外近岸海域表层、底层群落呼吸速率的环境因子,并明确了群落呼吸作用在底层缺氧形成过程中的影响。该结果对认识浮游生物群落呼吸作用在河口及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提供了重要依据。

陈艳[4](2019)在《氮、温度和光照对大型溞—金鱼藻—小环藻三者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水华是富营养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水华频繁的暴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危害,因此如何控制水华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生物操纵技术和大型水生植物恢复与重建技术是构建健康、稳定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其控藻效果与水中氮磷浓度、水温和光照等环境因子紧密相关。因此,研究氮磷浓度、温度、光照因素对生物操纵和水生植物的控藻效果的影响,可以为水体污染的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小环藻、大型溞和金鱼藻为试验对象,分析大型溞、金鱼藻对小环藻的控制效果与氮磷浓度、温度、光照的关系,计算试验末期试验对象的增长率以及培养液中氮磷去除率。主要结果如下:(1)在光强2 600 lx、光暗周期比(L:D)14 h:10 h、温度25℃培养条件下,设置磷浓度为1.5 mg/L,氮浓度分别为0.5、2.0、4.0、8.0、16.0 mg/L:(1)小环藻单独培养。小环藻的增长率随氮浓度的增加而上升。试验末期,在氮浓度区间为0.54.0 mg/L时,小环藻细胞密度逐渐保持相对稳定。氮浓度区间为8.016.0 mg/L时,试验末期小环藻仍能继续生长。(2)小环藻和大型溞共培养。氮浓度≤2.0 mg/L时,小环藻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氮浓度≥4.0 mg/L时,小环藻的增长率随氮浓度的增加呈正值大幅度上升,对小环藻的抑制较差。而大型溞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小环藻。(3)化感作用试验(金鱼藻种植水培养小环藻)、小环藻和金鱼藻共培养。两种试验中,氮浓度≤2.0 mg/L时,小环藻增长率均为负值,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氮浓度区间为0.516.0 mg/L时,化感作用试验的抑藻效果低于与金鱼藻共培养时;金鱼藻的生长在较低的氮浓度(0.52.0 mg/L)下明显好于中高氮浓度(4.016.0 mg/L)时。(4)小环藻、大型溞和金鱼藻共培养,氮浓度≤16.0 mg/L时,小环藻的生长均得到有效控制;在氮浓度区间为0.52.0 mg/L时,金鱼藻和大型溞均为大幅度的正增长,而小环藻增长率为负值,抑藻效果良好。在有金鱼藻、大型溞同时加入的水体中,抑藻效果明显提高,水中氮磷含量显着降低,水质明显改善。(2)在光强2 600 lx、光暗周期比(L:D)14 h:10 h的固定培养条件下,氮磷浓度梯度同(1),设置不同温度分别为15℃、20℃、25℃、30℃:在温度15℃下,小环藻、大型溞和金鱼藻三者的生存状况均较差。在温度20℃下,大型溞、金鱼藻生存状况较差,小环藻生长占据优势,抑藻效果差。在温度15℃、2530℃,氮浓度区间0.54.0 mg/L下,大型溞、金鱼藻的增长率高于小环藻的增长率,抑藻效果好。此时,氮磷去除率较高。(3)在光暗周期比(L:D)14 h:10 h,温度25℃的固定培养条件下,氮磷浓度梯度同(1),设置不同光强分别为1 600 lx、2 600 lx、3 600 lx、4 600 lx:在光强1600 lx下,三者生存状况均较差,不利于培养液中氮磷去除。在光强区间2 6004 600 lx时,随光强升高,大型溞和金鱼藻对小环藻的抑制效果逐渐减弱。在光强区间2 6004 600 lx,氮浓度区间0.54.0 mg/L下,大型溞、金鱼藻的增长率高于小环藻的增长率,抑藻效果好。(4)在光强2 600 lx、温度25℃的固定培养条件下,氮磷浓度梯度同(1),设置不同光暗周期比(L:D)分别为10 h:14 h、12 h:12 h、14 h:10 h、16 h:8 h:在光暗周期比10 h:14 h下,三者生存状况较差。各个光暗周期比下,随光照时间的延长,大型溞和金鱼藻对小环藻的抑制效果逐渐减弱。在光暗周期比10 h:14 h、12h:12 h,氮浓度区间0.54.0 mg/L下,大型溞、金鱼藻的增长率高于小环藻的增长率,抑藻效果较好。而在光暗周期比16 h:8 h下,培养液中氮磷去除率最高。

方艺辉[5](2018)在《闽江河口水环境数值模拟与决策支持系统》文中认为河口地区是人口最为密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河口地区水环境也遭到人类剧烈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制约了河口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数学模型模拟分析河口水环境特征及其变化过程,能够系统地揭示河口水环境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将多种异构水环境模型进行统一集成,构建河口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为河口水环境管理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持,是河口水环境管理重要的非工程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闽江河口为研究区,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基于闽江河口实测的水下地形资料,采用水位、流速等水文观测资料和CODMn浓度、NH3-N浓度等水质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建立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设计多个典型情景,对闽江河口水动力和水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运动变化规律进行分析。(2)采用GIS技术,从河道深泓线和断面高程变化两个方面,分析了近年来闽江河口河床演变特征;应用己率定好的水动力水质模型,研究在人类活动剧烈干扰条件下,河床演变的水动力水质响应。(3)采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构造基于遗传算法和支持向量机的数据驱动模型,以径流量、高潮位和前期盐度为盐度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并建立了基于遗传支持向量机的河口盐度预报模型,应用于闽江河口盐度预报。(4)提出面向水环境领域知识的模型本体的XML模型表示,结合云计算、WebGIS等多种先进计算机技术搭建系统框架,将多种异构水环境模型一体化集成到系统框架中,开发河口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闽江河口水动力和水质的运动变化规律。(2)闽江河口河床演变空间差异明显,南港下切严重、干流次之、北港较为稳定。(3)剧烈的河床演变导致南北港分流比发生显着变化,即使在枯水期间,南港分流比也明显大于北港;在平水和枯水条件下,潮区界、潮流界均己上溯至水口坝下;低潮位显着下降,潮差增大;流量变化幅度加大。(4)南港水质较好;北港水质较差,污染物在一个潮周期过程中呈现往复游荡的特征,金山大桥至马尾河段污染带较为突出。河床演变的水质响应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边界条件下,相比于2003年,2013年南港水质略有好转,北港水质有些恶化,污染物浓度升高,污染物上溯距离加大。(5)利用遗传算法可以有效地对支持向量机参数进行优化,所构建的基于遗传支持向量机河口盐度预报模型能够根据高潮位、径流量和前期盐度成功地对闽江河口盐度进行预报;与传统的SVM模型和BP神经网络对比,GA-SVM具有更优的预报精度和计算性能。(6)使用面向水环境领域知识的模型本体的XML模型表示,对异构水环境模型进行统一抽象表达,实现异构水环境模型一体化集成,成功地开发了一个河口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应用于闽江河口水环境管理。系统简化了繁杂的专业操作,强化了模型的模拟和预报能力,为闽江水务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马晓波[6](2015)在《大沽河河口区氮磷营养盐输移转化行为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青岛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沿海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通过河流排放到胶州湾中,胶州湾水体的环境污染形势日趋严峻。大沽河是汇入胶州湾中流量和含沙量最大、流程最长的河流,是胶州湾重要的氮、磷营养盐输入来源。因此对复杂径流和潮流条件影响下大沽河口的无机氮、磷酸盐迁移转化行为进行深入研究,进而为胶州湾海域的水质改善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持,是一项既有理论研究意义又有实践应用价值的工作。本文采用现场观测资料搜集、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分析了大沽河和胶州湾的水力学和水质特性。重点建立了径流、潮流耦合作用下的平面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无机氮、磷酸盐输移转化水质数学模型和富营养化水质数学模型,并与现场观测资料进行了验证;通过分析数学模型计算结果,探讨了典型径流、潮流过程和不同排污标准情况下,大沽河口的NH4+、NO2-、NO3-、PO4-3、PN、PP、DN、DP、IN和IP等参数的时空分布特性。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在胶州湾、大沽河口附近径流和潮流特征参数整理的基础上,对胶州湾主要排污单元进行了现状分析。分析了2009年6月-2012年12月11个测站现场观测的水温、盐度、pH、DO、COD、NH4+、NO2-、NO3-(?)PO43-数据,探讨了胶州湾水质参数的分布规律,发现胶州湾东北部海域的COD、NH4+、NO2-、NO3和PO43-数值较大,水体污染较严重。P是胶州湾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胶州湾东北部富营养化程度较高,西部测站数值相对较小。(2)建立了考虑径流、潮流耦合作用下的平面二维水动力模型和N,P营养盐输移转化的水质模型。水质模型包括DO、NH4+、NO3-、PO43-、叶绿素a等7个主要变量,9个辅助变量和39个常数。通过与典型时期潮位、潮流速、流向和水质参数对比,验证了数学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3)分析典型径流条件下的计算结果,发现平水期和丰水期径流条件2小时后,大沽河口DO浓度较低,NH4+、NO3-和PO43-浓度较高。受沿程紊动扩散混掺作用的影响,DO浓度逐渐增加,NH4+、NO3-和PO43-浓度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从影响范围的角度分析,丰水期径流条件下河口附近5.2mg/L以下的DO浓度分布范围增加至平水期的6.3倍左右,1 mg/L以下的NH4+浓度分布范围增加至平水期的7.2倍左右,1 mg/L以下的N03浓度分布范围增加至平水期的5.25倍左右,0.16mg/L以下的PO43-浓度分布范围增加至平水期的5.8倍左右。从水质参数极大区的平面分布来看,由于潮流流向的影响,平水期径流条件下大沽河携带的DO、NH4+、NO3-(?)PO43-进入胶州湾后分布有偏向河口右岸的趋势;丰水期流量的大幅增加,使得径流和潮流的紊动混掺范围和强度有明显增加,导致各水质参数的分布更为均匀,空间梯度减小,大沽河携带的DO、NH4+、NO3和PO43-进入胶州湾后偏河口右侧分布的趋势减弱,基本上呈现以河口纵向主槽为对称轴,两侧对称分布的状态。(4)对一、二类污水水质排放上限条件下,大沽河口附近的水质参数分布状况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大沽河口DO从北向南基本呈现递增的趋势,NH4+、NO3-和PO43-从北向南基本呈现递减趋势。15天后,两种排放条件下的大沽河口附近DO满足一类海水水质标准,NH4+和NO3-、PO43-都为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所以,较短时间内提高排污入海的水质,对大沽河口海域水质的改善影响不大。因此,控制大沽河携带工农业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提高其入海水质的标准是未来大沽河口水环境生态改善的重要方向。(5)建立了考虑浮游植物含碳量、浮游植物含氮量、浮游植物含磷量、叶绿素a、浮游动物含碳量、碎屑碳、碎屑氮、碎屑磷、无机氮、无机磷、溶解氧、底栖植被含碳量等12个基本变量的富营养化水质模型。分析计算结果发现:平水期径流条件下,大沽河口PN、PP、IN、IP的浓度较高。随着时间增加,大沽河口PN、PP、DN和DP极大值相应增加;IN和IP极大值变化不大。平面分布上,初始时刻上述参数极大区呈现以河口纵向主槽为对称轴,左右两侧对称分布的状态;随着时间增加,极大区呈现偏向河口右岸的分布趋势。丰水期径流条件下,河口PN、PP、DN、DP、IN和1P浓度影响范围明显增加。随着入海径流的持续增加,PN、PP、DN和DP极大区由河口纵向对称分布逐渐偏向左岸。IN和IP极大区前缘线依次呈现不规则椭圆,凸向胶州湾口方向的弓形,以大沽河口为圆心的半圆形分布的特征;IN和IP极大区平面上初始时刻呈现以河口纵向主槽为对称轴,左右两侧对称分布的状态。较长时间后,IN和IP极大区前缘线呈现出与大沽河口左右侧岸线基本平行,逐渐向胶州湾口推进:IN和IP极大区以河口纵向主槽为对称轴,左右两侧对称分布现象消失。在较短时段内,大沽河携带的IN和IP是影响大沽河口TN和TP的主要因素,大沽河携带的PN,PP,DN和DP对其影响不大。

蔡树群,郑舒,韦惺[7](2013)在《珠江口水动力特征与缺氧现象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珠江口受径流、潮流和南海近岸环流等综合影响,水动力条件复杂。潮汐性质为不规则半日潮,潮振幅由南向北逐渐增加,潮流以往复流为主,流向与岸线走向基本一致。锋面与潮动力和径流量有关。珠江口表层和底层的盐度锋呈与岸线平行的方向。冬季,锋区明显紧靠珠江口西侧的海岸线;而夏季表层受径流影响,使得锋区向外海迁移,而底层锋的位置则相对变化不大;且无论冬季还是夏季,底层锋都比表层更加显着。潮汐动力对咸潮入侵具有一定的影响。当径流动力不足时,潮汐动力占主导,因而咸潮强度会明显增强,咸潮上溯也可以影响河口锋面的强度与位置。此外,由于潮汐、风及上升流间歇性破坏层化,令溶解氧垂向对流及扩散的方向和强度随潮汐发生周期性变化,因此,珠江口的水动力特征显着地影响到珠江口底层缺氧现象。文章总结了前人对珠江口的水动力环境和缺氧现象的研究结果,并讨论了未来研究中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

孙云飞[8](2013)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混养系统氮磷收支和池塘水质与底质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是我国池塘养殖的主要鱼类。随着集约化养殖程度的提高,养殖水体有机污染加剧,导致病害频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草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多品种混养不仅可以提高草鱼的养殖产量,还能减少草鱼养殖对环境的污染,是草鱼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研究了草鱼、鲢鱼(Hypophy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鲤鱼(Cyprinus carpio)混养系统氮磷的收支以及草鱼、鲢鱼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两种混养方式(整池混养和分隔混养)池塘水质和底质的不同以期为草鱼养殖模式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草鱼不同养殖系统氮收支的研究采取陆基围隔实验法,研究了草鱼单养(G组)、草鲢鱼混养(GS组)、草鲤鱼混养(GC组)、草鲢鲤鱼混养(GSC1,GSC2)系统氮的收支。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饵料中氮的输入是N输入的主要途径,占N总输入的85.54%93.38%,G组所占比例最大为93.38%,GSC2组所占比例最小为85.54%,各处理组氮输入没有显着差异(P>0.05)。2、养殖生物收获氮输出占N总输出的比例最大,为62.80%77.15%。3、底泥积累是仅次于养殖生物收获的输出部分,为15.19%27.60%,其中,GSC1组和GSC2组显着低于G组、GS组和GC组(P<0.05)。草鲢鲤混养可以显着减少系统氮在底泥中的积累,GSC2组氮的利用率显着高于G组、GS组、GC组和GSC1组,GSC2为较佳的草鱼混养模式。2.草鱼不同养殖系统磷收支的研究采取陆基围隔实验法,研究了草鱼单养(G组)、草鲢鱼混养(GS组)、草鲤鱼混养(GC组)、草鲢鲤鱼混养(GSC1,GSC2)磷的收支。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饲料中磷的输入是总P输入的主要途径,饲料投入的磷占系统磷总输入的82.60%~84.26%;雨水、水层和投入生物输入磷量分别占系统磷总输入的4.04%~4.12%、7.38%~7.81%和3.66%~5.55%,为次要部分。2、底泥积累磷输出占P总输出的比例最大,为76.37%79.96%;水层积累是仅次于P底泥积累的输出部分,为13.07%15.23%,其中,GSC1组和GSC2组显着低于G组、GS组和GC组;GS组和GC组显着低于G组(P<0.05);草鲢鲤混养可以显着减少磷在水体中的积累(P<0.05);GSC2组和GS组磷的利用率显着高于G组、GC组和GSC1组(P<0.05),因此,草鱼混养鲢鱼可以降低磷在水体中和底泥中的积累,GSC2组为较合理的混养模式。3.草鱼不同混养方式池塘水质和底质的比较研究于2012年6月9月研究了草鱼、鲢鱼和凡纳滨对虾整池混养和分隔混养池塘水质和底质随养殖周期的变化,并比较了两种混养方式池塘水质和底质的不同。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6月9月期间,9号池塘(分隔混养)水体的氨氮含量高于5号池塘(整池混养);整池混养池塘水体中亚硝氮含量变化范围大,分隔混养池塘含量较稳定;6月、7月分隔混养池塘水体中硝氮含量显着高于整池混养池塘(P<0.05);5号池塘水体活性磷含量高于9号分隔养殖池塘;9号池塘水体中活性磷含量变化范围为0mg/L0.0042mg/L,波动范围较小。2、整池混养池塘水体中总氮含量变化范围为1.65mg/L3.57mg/L,最大值出现在8月份,且显着高于分隔混养池塘;分隔混养池塘水体中总氮含量变化范围为0.84mg/L2.05mg/L,最小值出现在8月份。整池混养池塘水体中总磷含量在7月、8月和9月份都高于分隔混养池塘。3、通过养殖水体和底泥中总氮总磷的比较看出,整池混养池塘中的总氮总磷含量显着高于分隔混养池塘(P<0.05)。因此,从养殖环境减污的角度可以看出,分隔混养相对于整体混养来说可以显着减少对池塘水体和底泥的污染。

杨扬,吴晓燕,管卫兵[9](2012)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枯季水质生态模拟研究》文中指出将一个由水动力、粘性泥沙和水质生态模型搭建的综合模拟系统应用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采用枯季(11—4月)平均水文气象条件设置并驱动模型。将模拟结果与2003年3月观测资料及其他历史资料进行比对发现,模拟结果总体上很好地再现了研究海区枯季温度、盐度、悬浮泥沙、无机氮、无机磷等生态水质要素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趋势,说明模型可反映研究海区的水动力、泥沙和水质生态的关键过程。模拟结果中,DIN的分布趋势呈现出"近岸河口高、外海低"的特点,长江口和钱塘江口附近含量最高;DIP的高浓度区不仅仅在长江口及杭州湾,在浙江近海其它区域的浓度值也较高;浮游植物量最大的区域位于舟山以东海域。另外,3个条件响应数值试验表明,枯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区无机氮和无机磷均处于富余状态,尤其是无机氮,即使在陆源输入减半的情况下,仍然富余,没有被浮游植物充分利用;研究区域的高质量浓度悬浮泥沙通过限制光照强度控制着浮游植物的生长。

旷芳芳,江毓武[10](2011)在《夏季珠江口悬浮泥沙与营养盐对生物生长影响的数模分析》文中提出了解珠江河口主要的生态影响因子与分布规律,对保护珠江口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了一个包含氮、磷循环,并考虑悬浮泥沙造成光衰减的珠江口生态-水动力耦合模型,并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生态变量的分布趋势.并且,通过设置数值敏感性实验,分析悬浮泥沙和营养盐对生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悬浮泥沙对珠江河口湾内的生物生长限制作用明显,磷酸盐对湾内与湾外的生物生长均有限制作用,在湾外海域限制作用明显;而珠江口水域相对丰富的氮盐对生物生长基本没限制.珠江口湾内水域生物生长主要受泥沙限制,湾外水域受营养盐限制,叶绿素浓度呈现从湾内往湾口递增,湾口往外递减的分布趋势,在湾口出现高值.

二、珠江河口氮和磷循环及溶解氧的数值模拟 Ⅰ.模式建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珠江河口氮和磷循环及溶解氧的数值模拟 Ⅰ.模式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长江入海径流对长江口浮游植物影响的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长江口入海径流与海表盐分
        1.2.2 长江口营养盐的分布特征
        1.2.3 长江口叶绿素的研究
        1.2.4 不同的物理-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模式在中国近海的应用
    1.3 问题的提出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资料、方法和模式
    2.1 资料介绍
    2.2 物理-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模式添加径流与营养盐方法
        2.2.1 添加径流与营养盐方法的主要流程
        2.2.2 添加径流与营养盐所需的数据
        2.2.3 添加径流与营养盐的具体算法
    2.3 研究方法及敏感性试验设置
第三章 长江口高分辨率物理-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模式设置
    3.1 物理模式
    3.2 生态模式
    3.3 两层嵌套的物理-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模式
    3.4 模式验证
        3.4.1 温度、盐分验证
        3.4.2 营养盐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江口海表盐分的季节和年际分布特征
    4.1 引言
    4.2 SMOS和 SMAP盐分数据的验证
    4.3 长江口及附近海域SMAP表层盐分与径流的关系
    4.4 长江口及附近海域表层盐分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分辨率物理-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模式的生态参数调整
    5.1 引言
    5.2 耦合模式中浮游植物的计算过程及五种浮游植物比生长率方程
    5.3 模式验证
        5.3.1 ECCO2 的温度与模式温度对比
        5.3.2 耦合模式计算的叶绿素与卫星产品数据在季节尺度上的对比
        5.3.3 耦合模式计算的叶绿素与卫星产品数据在年际尺度上的对比
    5.4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长江口叶绿素浓度与径流在季节和年际时间尺度上的关系
    6.1 引言
    6.2 长江口叶绿素浓度的季节变化及与长江径流的关系
    6.3 长江口叶绿素浓度的年际变化及与长江径流的关系
    6.4 模式结果
        6.4.1 模式验证
        6.4.2 长江径流携带的营养盐对叶绿素浓度的贡献
    6.5 结论
第七章 长江口叶绿素浓度与ENSO的关系及可能的物理机制
    7.1 引言
    7.2 长江口叶绿素与ENSO的关系
    7.3 可能的物理机制
    7.4 模式验证及物理机制分析
    7.5 结论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特色与创新点
    8.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学术成果
    参与课题
    参与的学术会议
    出国经历
致谢

(2)澜沧江典型水库温跃层溶解氧极小值形成机制及其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科学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体水温分层、溶解氧垂向特征的研究进展
        1.2.2 水生态模型现状及水质参数模拟的研究进展
        1.2.3 水体温跃层溶解氧极小值(MOM)现象的研究进展
        1.2.4 分层取水对水库影响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及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监测方法
        2.2.1 监测点布置
        2.2.2 监测指标及监测方法
    2.3 CE-QUAL-W2 模型介绍
        2.3.1 CE-QUAL-W2 模型主要功能
        2.3.2 CE-QUAL-W2 模型主要控制方程
    2.4 澜沧江小湾立面二维水流-水质耦合模型构建方法
        2.4.1 计算区域与网格划分
        2.4.2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2.4.3 水动力溶解氧关键参数
    2.5 小湾水库模型的水位库容曲线及水位验证
第3章 澜沧江中游水库分层及溶解氧垂向分布特征
    3.1 前言
    3.2 澜沧江中游水库的理化因子垂向分布特征
        3.2.1 水温垂向分布特征
        3.2.2 溶解氧垂向分布特征
        3.2.3 其他理化因子垂向分布特征
    3.3 讨论
        3.3.1 澜沧江中游水库的水温分层及其影响机制
        3.3.2 澜沧江中游水库的溶解氧垂向分布及其影响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温跃层温度梯度对溶解氧极小值的影响
    4.1 前言
    4.2 模型相应工况设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温跃层温度梯度对有机物质扩散的影响
        4.3.2 温跃层温度梯度对复氧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分层取水对温跃层溶解氧极小值的调控
    5.1 前言
    5.2 模型相应工况设计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分层取水对水温分层的影响
        5.3.2 分层取水对溶解氧垂向分布的影响
        5.3.3 分层取水对叶绿素a、有机物质和BOD垂向分布的影响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研究

(3)珠江口浮游生物群落呼吸速率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浮游生物群落呼吸作用研究概况
        1.2.1 河口浮游生物群落呼吸作用的研究方法
        1.2.2 河口浮游生物群落呼吸速率研究现状
        1.2.3 浮游生物群落对河口呼吸作用的贡献
        1.2.4 河口浮游生物群落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
        1.2.5 河口缺氧的研究现状
    1.3 科学问题及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3 论文框架
第2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珠江口水文与气候特征
        2.1.2 珠江口的污染状况
    2.2 航次介绍与样品采集和测定
        2.2.1 航次简介
        2.2.2 环境参数的采集与测定
        2.2.3 群落呼吸速率的测定
    2.3 数据分析
第3章 珠江口群落呼吸速率的时空分布
    3.1 温度、盐度的空间分布
    3.2 DO、DOC的分布特征
    3.3 异养细菌丰度的空间分布
    3.4 群落呼吸速率的空间分布
第4章 影响群落呼吸速率的因素
    4.1 有机物供给对浮游生物群落呼吸作用的影响
    4.2 细菌丰度对浮游生物群落呼吸作用的影响
    4.3 浮游植物生物量对浮游生物群落呼吸作用的影响
    4.4 溶解氧对浮游生物群落呼吸作用的影响
    4.5 盐度对群落呼吸速率分布的影响
    4.6 营养盐对群落呼吸速率空间分布的影响
第5章 呼吸作用对珠江口底层缺氧的影响
    5.1 缺氧形成的基本条件
    5.2 群落呼吸作用在珠江口底层缺氧形成中的作用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氮、温度和光照对大型溞—金鱼藻—小环藻三者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水体富营养化
    1.2 水华
        1.2.1 水华的概念和硅藻的特征
        1.2.2 硅藻水华的危害
        1.2.3 治理硅藻水华的方法
    1.3 生物操纵技术
        1.3.1 经典生物操纵
        1.3.2 非经典生物操纵
        1.3.3 浮游动物在经典生物操纵法中的应用
    1.4 水生植物控藻技术
        1.4.1 水生植物控藻机理
        1.4.2 水生植物净化水质机理
        1.4.3 沉水植物在水华控制中的应用
    1.5 生态因子对水华的影响
        1.5.1 磷元素
        1.5.2 氮元素
        1.5.3 温度
        1.5.4 光照
    1.6 实验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试验研究内容
    1.8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藻种
        2.1.2 试验浮游动物
        2.1.3 试验沉水植物
    2.2 试验方法步骤及培养液的配置
        2.2.1 试验方法步骤
        2.2.2 培养液的配置
    2.3 测定指标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氮浓度对小环藻、大型溞和金鱼藻共培养的影响
    3.1 前言
    3.2 试验设计
    3.3 结果
        3.3.1 小环藻单独培养
        3.3.2 小环藻和大型溞共培养
        3.3.3 小环藻和金鱼藻的相互作用
        3.3.4 小环藻、大型溞和金鱼藻共培养
        3.3.5 不同组合培养时对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
    3.4 讨论
        3.4.1 氮浓度对小环藻生长的影响
        3.4.2 氮浓度对大型溞和金鱼藻控藻的影响
第四章 温度对小环藻、大型溞和金鱼藻共培养的影响
    4.1 前言
    4.2 试验设计
    4.3 结果
        4.3.1 温度对小环藻、大型溞和金鱼藻共培养的影响
        4.3.2 温度对培养液中氮磷去除率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光照对小环藻、大型溞和金鱼藻共培养的影响
    5.1 前言
    5.2 试验设计
        5.2.1 光照强度
        5.2.2 光暗周期比
    5.3 结果
        5.3.1 光强对小环藻、大型溞和金鱼藻共培养的影响
        5.3.2 光暗周期比对小环藻、大型溞和金鱼藻共培养的影响
        5.3.3 光照对培养液中氮磷去除率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闽江河口水环境数值模拟与决策支持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进展
        1.2.1 河口水动力水质模型
        1.2.2 河口盐度模拟预报
        1.2.3 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
        1.2.4 闽江河口水环境变化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闽江河口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
    2.1 闽江河口河道概况
        2.1.1 地理特性
        2.1.2 水文特性
    2.2 二维水动力模型的建立与率定
        2.2.1 二维浅水水动力数学模型
        2.2.2 计算条件的确定
        2.2.3 二维水动力模型率定
    2.3 水流运动特性模拟与分析
        2.3.1 潮流界上溯分析
        2.3.2 南北港分流比分析
        2.3.3 潮位和流量的沿程变化
        2.3.4 重点河段流场的模拟分析
    2.4 二维水质模型的建立与率定
        2.4.1 污染物控制方程
        2.4.2 水质边界条件的设置
        2.4.3 二维水质模型率定
    2.5 污染物运动特性模拟与分析
        2.5.1 典型断面污染物过程模拟
        2.5.2 污染物浓度场分布特征
        2.5.3 排污口的污染带分布特征
        2.5.4 水口下泄水流水质对河口水质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床演变的水动力水质响应
    3.1 河床演变特征分析
        3.1.1 竹岐—白岩潭河段深泓线变化
        3.1.2 竹岐—白岩潭河段断面变化
    3.2 河床演变水动力响应
    3.3 河床演变水质响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遗传支持向量机耦合模型的河口盐度预报
    4.1 GA-SVM耦合模型
        4.1.1 支持向量机
        4.1.2 遗传算法
        4.1.3 基于遗传支持向量机的耦合模型
        4.1.4 模型评价指标
    4.2 影响盐度变化主要因素分析
        4.2.1 实验数据
        4.2.2 影响盐度变化的因素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预报结果
        4.3.2 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口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
    5.1 异构水环境模型的表示
        5.1.1 异构水环境模型
        5.1.2 模型表示
        5.1.3 基于XML的模型本体定义与实现
        5.1.4 模型管理框架
    5.2 河口水环境决策支持平台设计
        5.2.1 体系结构设计
        5.2.2 WebGIS地图服务
        5.2.3 模型服务对象的生命周期
    5.3 异构水环境模型的一体化集成
        5.3.1 异构水环境模型注册
        5.3.2 异构水环境模型统一服务发布
        5.3.3 异构水环境模型一体化集成
    5.4 河口水环境决策支持平台实现
        5.4.1 河口水环境地图服务
        5.4.2 水动力水质准实时模拟
        5.4.3 流场浓度场动态模拟
        5.4.4 河口盐度预报
    5.5 河口水环境决策支持平台应用——闽江河口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
        5.5.1 系统运行结果
        5.5.2 云计算效率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大沽河河口区氮磷营养盐输移转化行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大沽河流域现状
        1.2.1 地理位置
        1.2.2 水系
        1.2.3 地质地貌
        1.2.4 气候
        1.2.5 水文
        1.2.6 农业非点源污染源
    1.3 河口海岸水动力模拟研究进展
    1.4 河口海岸水质模拟研究进展
        1.4.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2 胶州湾水质研究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胶州湾水域水文水质现状与分析
    2.1 胶州湾水文特征
        2.1.1 风浪
        2.1.2 潮汐
        2.1.3 潮流
        2.1.4 余流
    2.2 大沽河水文水质特性
        2.2.1 水文测站分布情况
        2.2.2 流域洪水特性
        2.2.3 大沽河入海口潮位分析
        2.2.4 南村水文站洪峰流量分析
        2.2.5 大沽河干流沿河各断面洪峰过程的确定
        2.2.6 枯水期设计洪峰流量计算
        2.2.7 大沽河水质现状
    2.3 胶州湾氮磷营养盐分布
        2.3.1 胶州湾的水环境压力
        2.3.2 胶州湾主要污染源与分析
        2.3.3 主要排污单元排污现状调查
        2.3.4 胶州湾水质参数分布
    2.4 小结
3 大沽河口径流与潮流耦合平面二维数学模型
    3.1 平面二维水动力学数学模型
        3.1.1 控制方程及参数设置
        3.1.2 离散方法和边界条件
        3.1.3 网格划分及地形资料
    3.2 平面二维水动力模型验证
        3.2.1 潮位验证
        3.2.2 流速验证
        3.2.3 流向验证
    3.3 不同径流条件下典型测站的潮流场计算与分析
    3.4 小结
4 大沽河口氮磷营养盐输移转化平面二维数学模型
    4.1 平面二维水质数学模型
        4.1.1 控制方程
        4.1.2 源项设置
    4.2 平面二维水质模型验证
    4.3 典型径流与排放标准条件下大沽河口水质计算与分析
        4.3.1 典型径流条件下大沽河口水质参数计算与分析
        4.3.2 典型排污条件下大沽河口水质参数计算与分析
    4.4 小结
5 大沽河口水体富营养化平面二维数学模型
    5.1 富营养化水质模型框架
    5.2 富营养化水质模型控制方程
    5.3 富营养化水质模型生态参数取值
    5.4 富营养化水质模型验证
    5.5 典型径流条件下大沽河口PN,PP,IN,IP等参数计算与分析
        5.5.1 平水期流量
        5.5.2 丰水期流量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7)珠江口水动力特征与缺氧现象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珠江口的水动力环境特征
    1.1 珠江口潮汐、潮流特征
    1.2 锋面特征及咸潮现象
2 珠江口的缺氧现象
3 总结与展望

(8)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混养系统氮磷收支和池塘水质与底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综述
    1.1 淡水养殖
        1.1.1 草鱼养殖概况
        1.1.2 鲢鱼、鲤鱼和凡纳滨对虾的养殖现状
        1.1.3 鲢鱼、鲤鱼和凡纳滨对虾的食性及生态作用
    1.2 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氮磷收支
        1.2.1 池塘养殖的氮磷输入
        1.2.2 池塘养殖的氮磷输出
    1.3 养殖池塘的氮磷循环
        1.3.1 养殖池塘系统的氮循环
        1.3.2 养殖池塘系统的磷循环
    1.4 沉积物的环境效应
    1.5 混养与环境减污
    1.6 本研究的意义
2 草鱼不同养殖系统氮收支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地点
        2.1.2 实验设计
        2.1.3 养殖管理
        2.1.4 实验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实验结果
        2.2.1 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的氮输入
        2.2.2 不同围隔中生物输入氮量比较
        2.2.3 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氮的输出
        2.2.4 不同处理组的氮输出百分比
        2.2.5 不同养殖模式下生物氮利用率
        2.2.6 不同处理组水体氮积累量及其各指标变化
        2.2.7 不同处理组底泥氮积累情况
    2.3 讨论
        2.3.1 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氮的输入
        2.3.2 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的氮的输出
        2.3.3 鲢鱼、鲤鱼在混养系统中的生态作用
    2.4 小结
3 草鱼不同养殖模式系统磷收支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池塘与围隔
        3.1.2 实验设计
        3.1.3 实验材料与管理
        3.1.4 样品采集与测定
        3.1.5 数据计算与分析处理
    3.2 实验结果
        3.2.1 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磷的输入
        3.2.2 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磷的支出
        3.2.3 不同模式养殖系统磷利用率的比较
        3.2.4 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水体的磷积累量
        3.2.5 不同养殖模式下水体活性磷酸盐含量变化
        3.2.6 不同养殖模式下底泥磷积累情况
    3.3 讨论
        3.3.1 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磷的输入
        3.3.2 不同养殖模式下磷的输出
        3.3.3 适宜的混养模式
    3.4 小结
4 草鱼不同混养方式池塘水质和底质的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池塘
        4.1.2 实验设计
        4.1.3 实验材料与管理
        4.1.4 样品采集与测定
        4.1.5 数据计算与分析处理
    4.2 实验结果
        4.2.1 整池混养池塘与分割混养池塘水体氨氮的变化
        4.2.2 整池混养池塘与分割混养池塘水体亚硝氮的变化
        4.2.3 整池混养池塘与分割混养池塘水体硝酸态氮的变化
        4.2.4 整池混养池塘与分割混养池塘水体活性磷的变化
        4.2.5 整池混养池塘与分割混养池塘水体总氮的变化
        4.2.6 整池混养池塘与分割混养池塘水体总磷的变化
        4.2.7 整池混养池塘与分割混养池塘底泥总氮的比较
        4.2.8 整池混养池塘与分割混养池塘底泥总磷的比较
    4.3 讨论
        4.3.1 草鱼两种混养方式池塘水质的比较
        4.3.2 草鱼两种混养方式池塘底质的比较
    4.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枯季水质生态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模型系统的建立与验证
    2.1 综合模拟系统架构
    2.2 计算区域与网格
    2.3 模型输入条件
    2.4 水动力、温、盐和泥沙模拟结果验证
3 水质生态模拟结果与分析
4 浮游植物生长对条件响应数值试验
5 结论和展望

(10)夏季珠江口悬浮泥沙与营养盐对生物生长影响的数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动力生态耦合模型
    1.1 水动力模型
    1.2 生态模型
    1.3 泥沙模型
    1.4 模型耦合与运行
2 模型验证
3 数值实验与结果分析
    3.1 悬浮泥沙的影响
    3.2 营养盐的影响
4 结 论

四、珠江河口氮和磷循环及溶解氧的数值模拟 Ⅰ.模式建立(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江入海径流对长江口浮游植物影响的模拟研究[D]. 吴琼.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
  • [2]澜沧江典型水库温跃层溶解氧极小值形成机制及其调控[D]. 官卓宇.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8)
  • [3]珠江口浮游生物群落呼吸速率及其影响因素[D]. 谢建明. 集美大学, 2019(08)
  • [4]氮、温度和光照对大型溞—金鱼藻—小环藻三者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D]. 陈艳.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5]闽江河口水环境数值模拟与决策支持系统[D]. 方艺辉.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6]大沽河河口区氮磷营养盐输移转化行为特性研究[D]. 马晓波. 中国海洋大学, 2015(12)
  • [7]珠江口水动力特征与缺氧现象的研究进展[J]. 蔡树群,郑舒,韦惺. 热带海洋学报, 2013(05)
  • [8]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混养系统氮磷收支和池塘水质与底质的比较研究[D]. 孙云飞.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 [9]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枯季水质生态模拟研究[J]. 杨扬,吴晓燕,管卫兵. 海洋学研究, 2012(03)
  • [10]夏季珠江口悬浮泥沙与营养盐对生物生长影响的数模分析[J]. 旷芳芳,江毓武.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标签:;  ;  ;  ;  ;  

珠江口氮磷循环及溶解氧数值模拟Ⅰ.模型建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