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新井产量灰色预测方法研究

油田新井产量灰色预测方法研究

一、油田新井产量灰色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曹志超[1](2020)在《SEC油气技术储量动态评价研究 ——以苏丹6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气资源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同时石油工业也是国家的支柱性产业。油气储量管理是国家资源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石油企业的工作开展以及发展规划都起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随着我国中石油等三大石油公司在美国的成功上市,如何建立起符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简称SEC)准则的储量评估体系以及储量评估人才库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调研大量文献,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于油气资源/储量分类和储量评估方法的研究成果与认识,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手段方法。通过对世界上权威性较高的几个国家和机构的储量定义与分类体系的研究,对比我国储量定义与级别划分的历史发展和现阶段成果,阐述了我国目前的储量定义和级别划分方法,及其与国际通行标准的差别与不足。深入研究SEC储量评估体系,对其储量估算方法、储量变动影响因素和储量评估流程进行剖析分解,结合实例总结SEC储量评估过程中方法选择和流程注意事项,为接下来的中石油苏丹6区项目实例分析打下理论基础以及技术铺垫。通过分析苏丹6区项目资料了解工区情况、开发现状、生产形势,对项目整体以及典型断块分别进行生产动态分析研究,给予项目存在的问题以解释,为下一步开展项目SEC储量动态评估做准备。应用产量与时间递减曲线法,结合SEC储量评估准则,通过OFM软件对苏丹6区项目展开技术储量动态评估工作,研究成果符合实际情况,为项目未来的生产趋势提供可靠的产量预测,评估结果被中石油苏丹6区项目组接纳采用。研究认为油气储量具有五大属性,国际上不同国家或机构的油气储量定义与分类体系通常以SPE/WPC标准作为对比。技术储量估算时,静态法包含的容积法和类比法更适用于未开发或开发初期的项目使用,而到了项目开发的中后期动态法则更为适用。苏丹6区项目开发已到达中晚期,各油田产量递减明显,PD储量及P1储量评估结果双双负修正,未来生产形势严峻,建议展开增产措施提高产量,为合同期末可采储量采出程度的提高做出准备。

王进博[2](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油田Z240-170井区长4+5-长6储层开发方案优化》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研究区勘探开发工作的进展,一系列复杂的生产问题不断的表现出来。其中包括含油层系多,注采对应关系差,区块注水井吸水能力低,补充地层能量亏空速度慢,生产形势被动等。而科学可持续的发展近年来在油田的生产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本论文通过整理分析研究区已有资料(井位坐标海拔数据、射孔数据、地震资料、电子测井曲线、录井资料、生产资料),并对井网稀疏区域利用地震资料加以控制,绘制地质基础图件;借用一些实验技术手段(扫描电镜、压汞、粒度分析、X衍射),对该区储层特征(地层、沉积相、构造、孔隙度、渗透率、敏感性、非均质性、四性关系)与油藏特征(温度与压力系统、地层水性质、原油性质)进行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生产动态资料(注水井剖面资料、注水井生产数据、试油总结资料、压力测试数据、有效注水开发井网资料)进行分析,给出研究区现有注水开发效果评价。最后依据得出的研究结果(储层特征、油藏特征、注水开发效果评价),分析现有的开发方案存在的问题(注水进度滞后、地层亏空严重、平面地层压力分布不均、采油井见效缓慢)找出形成问题与矛盾的主要原因。提出新的井网部署及压裂、补孔措施,完成储层开发方案的调整。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研究区构造以西倾单斜为背景,形成多个鼻状隆起,构造平缓,在上倾方向上岩性致密,形成了良好的圈闭,结合工区生产资料分析,判断油气运移聚集的有利区为构造隆起区域,为新井的部署提供理论依据。2、研究区长4+5、长6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依据沉积相平面砂体展布特征,以及砂体纵向分布特征,分析发现在长4+5、长6不同油层组,油气富集规律不同,砂体连通性特征也不同,为进一步调整射孔与压裂层位提供依据。3、研究区孔隙结构复杂,主要发育粒间溶孔,微溶孔中胶结物含量较多;矿物含量影响着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导致物性较差;由于沉积相变和成岩作用影响,储层非均质性明显,单砂体内部渗透率的变化比较复杂,需在后期开发调整中采用相应的压裂与酸化措施。4、研究区储层弱速敏、中等偏弱水敏、弱碱敏、弱盐敏、中等偏强酸敏、弱亲水束缚水饱和度46.8%,束缚水油相有效渗透率为1.013×10-3μm2;油水相对渗透率0.116;根据现有的注水开发分析,注入水与储层配伍性关系较好,为进一步注水开发提供有力条件。5、研究区原油物性较好,密度、饱和压力值均较低而凝固点高,是一种封闭性较好的油藏,油藏埋深1500~1800m,原始平均地层温度2.73℃/100m,为原油低粘度提供条件,保证原油较好的流动性。6、研究区局部注水井组注水见效呈递减,双向见效油井稳产效果不明显;通过对注水井组见效分析,并结合沉积相砂体平面纵向展布特征,判断砂体连通和尖灭与注采对应性的关系,为新的注水井部署位置提供可行依据。

焦钰嘉[3](2019)在《杏十区东部开发指标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杏十区东部1971年投入开发,2003年进入特高含水期,继2010年进行补孔为主的精细挖潜调整后,2016年开始实施以精控压裂和大位移井开发为主的控水提效调整,历经两次开发调整后,基本实现产量不降含水不升,开发指标变化规律较调整前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有必要开展开发指标变化规律研究,分析开发指标变化主控因素,明确水驱开发合理技术界限。本文采用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产量递减规律和含水上升规律,通过单因素和灰色关联多因素分析,给出了递减率和含水上升率的影响因素。本文在杏十区东部地质模型建立和水驱历史拟合基础上,开展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砂体动用程度差异大,河道砂体采出程度48.2%,河间砂采出程度44.2%,表外储层采出程度仅25.4%。对研究区和不同井网分阶段递减情况研究表明,精细挖潜前不同井网自然递减率和综合递减率大小关系为二、三次井网>一次加密井网>基础井网,精细挖潜后二、三次井对递减率的贡献超过50%,全区符合指数递减规律,全区递减率由精细挖潜阶段的8.4%降到控水提效阶段的4.3%,灰色关联分析表明,递减率的变化主要受采液速度、含水及生产压差影响。应用水驱特征曲线法对研究区含水上升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含水上升率由精细挖潜前2.19%下降到控水提效阶段-0.04%,含水上升率主要受存水率、注水量和产液量的影响。采用油藏工程方法对合理生产压差研究认为,应维持在6.0MPa,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开发指标主控因素注水量和采液量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基础井网、一次加密井网和二三次井网的合理年注水量分别为39.7×104t、52.7×104t和150.2×104t,合理年产液量分别为71.6×104t、32.8×104t和93.6×104t。注采参数优化后,可累积增油12.1×104t,提高采收率0.51个百分点。

李彬瑞[4](2019)在《油田开发二层规划模型求解及规划方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原油需求量稳步增加,但我国石油资源不足,人均石油已探明储量仅为全球人均值的1/10,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风险应对能力,我国不仅要大力发展油气勘探和开发新技术工艺,还要在油气田开发中需要使用科学的开发规划方法提高开采效率。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油田已经进入了开采的中后期,投入成本大、产量小、利润下降已经成为这些油田的突出特征。特别是随着含水率的上升,油田开发成本直线上升,如何控水稳油、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是当前油田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利用自组织方法(GMDH)预测老区老井措施增油量(存量),并进一步建立了综合考虑增量与存量优化的油田开发规划二层模型;然后,基于改进的差分进化算法设计了该模型的求解算法;最后,利用改进的云模型和灰色聚类方法对多种油田开发规划方案进行优选排序。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1.针对老区老井措施增油量指标影响因素的难以确定、随机干扰太大,很多预测方法并没有具体解析式的问题,本文利用了 GMDH方法来预测老区老井措施增油量。以某油田的二氧化碳吞吐措施效果预测为例,本文建立了老区老井二氧化碳吞吐措施增油量预测模型。并将其结果和支持向量机(SVM)预测方法进行了比较,发现利用GMDH方法预测老区井措施增油量效果更好,且可以得到增油量与措施影响因素指标之间的解析表达式。该方法为建立考虑以措施增量的非线性油田开发二层规划模型打下基础。2.结合国内某油田现场实际与最优化方法,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将老井措施增油量加入存量中去,建立了考虑增量、存量优化的油田开发二层规划模型。该模型的上层、下层中的水驱和稠油优化模型是以工作量为决策变量的非线性规划模型,下层中的海上和化学驱优化模型则是以项目优选为目标的0-1规划模型,整个模型是一个非线性二层规划问题。3.前面所建立的优化模型求解是一个NP难问题,本文基于改进的差分进化算法设计了该模型求解的启发式算法。针对传统差分进化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等缺点,本文将固定的缩放因子F和概率交叉因子CR调整成自适应参数;然后,对改进算法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证明改进的算法的可行性;最后,基于改进的差分进化算法设计了求解油田开发非线性二层规划模型的算法,并以国内某油田的数据为例,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数值试验。试验结果符合油田开发自身规律,验证了所建立模型和算法的可靠性。4.针对传统云模型无法对距离很近的云进行优劣判别的缺点,本文提出了基于改进云模型和改进灰色聚类方法的开发规划方案优选方法,并对若干个油田开发方案进行了优选排序。该方法对于随机和模糊不确定性的复杂系统的综合评价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黄稔骁[5](2019)在《苏丹6区Aradeiba油藏注采井网优化与开发调整策略研究》文中认为FN油田位于苏丹Muglad盆地东北凹陷中部构造带,其中Aradeiba油藏位于FN油田最上部,属于层状弱边水油藏,于2003年投入开采,在2010年进行了注水开采,实现了“注上水”,但由于注水井分散,导致原注采井网注采对应关系差,油井受效程度差,呈现“五低”的情况,即动液面低、产液量低、产油量低、含水量低和油井受效程度低,虽然之后进行了注水的开发策略,但仅有油井动液面有所提升,根据油藏生产动态分析反馈结果,注水井的水驱效果较差,亟需对Aradeiba油藏原油注采井网进行重新规划研究。本文通过调研国内外层状弱边水油藏开发现状及开采技术手段,总结目前取得的成果与认识,明确了本文研究内容与方向。结合Aradeiba油藏实际情况,开展注水效果分析与典型注采井组分析,建立两类问题井评价标准,分为高含水井和低产低效井。运用油藏精细描述和油藏工程方法对高含水和低产低效井原因进行准确分析,利用单井层间渗流阻力差异解释了非均质性对油井高含水的影响,认为各小层间渗流阻力系数差异是影响油井高含水的主要原因,同时说明不同油水粘度对油藏含水率变化的影响,通过计算各单井配注量以及注采井间相关系数对油井低产低效的情况有了定性以及定量的两方面的认识,认识到配注量的高低和注采井间相关系数为油井低产低效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之后的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以及优化方案调整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了更好地对Aradeiba油藏进行高效开采,建立起多井注采数值模拟模型,结合Aradeiba油藏剩余油分布情况以及后续挖潜潜力,设计多套优化开发方案,并对各方案生产效果进行预测,选择最优开采方案,达到油田提产增效的目的。

刘静[6](2018)在《采油厂产量监控及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十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大石油公司如BP、壳牌、埃克森都推出了信息化战略方案。在我国,中石油、中石化旗下的各油田也都逐渐加快了信息化建设步伐。本论文来源于中石化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的实际项目。东辛采油厂自1986成立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开采,已进入特高含水(含水量超过90%)开发期,挖潜空间越来越小。近几年,采油厂又受投资、成本、开发管理、信息化建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稳产难度越来越大。作为中石化的下属企业,随着信息化的推进,只有做好采油厂生产过程管理、产量的监控及预警,才能达到采油厂保障稳步生产的目标。本论文将以东辛采油厂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提高生产监控及预警水平为目标,改革原有的模式,设计并实现一个采油厂产量监控及预警系统。在本论文中,阐述了利用Rational Rose对系统进行分析建模,采用了超文本预处理器(PHP),Java EE技术和Oracle数据库,以及My Eclipse对系统进行设计实现。论文首先对现有采油厂产量监控及预警的现状作了分析研究。在对系统进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用UML用例图的方法对系统基本功能进行了分析,绘制了一定数量的相关联的用例图,明确阐述了系统的功能需求。论文分别对需求的三大功能模块:用户信息管理、生产过程监控、产量波动预警进行了详细的模块流程设计和算法描述。同时,对数据库实际需求进行研究分析,设计了数据库的基本结构,并对数据表格进行了规划设计。最后,按照系统设计实现的基本过程,展示了各功能模块实现的界面结构图。

刘登科[7](2018)在《江苏油田不同类型油藏增量存量递减主控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目前油田开发由主要依靠投入扩大增量转向更多依靠调整存量做优增量的现状,利用增量存量数据平台,分类统计增量存量的主要开发指标,结合不同类型油藏特点,通过矿场统计方法分析评价增量存量递减的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多因素影响递减模型研究,建立了不同类型油藏初始递减率模型;开展了不同类型油藏控制递减技术对策研究,提出了控制递减的主要措施,为做实存量、做优增量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油田开发规划、弹性产量部署和开发项目指标的确定提供依据。通过研究,取得以下5项主要成果:1、建立完善了增量、存量数据体系,开展了不同规划阶段、不同含油层系、老区不同调整目的增量的递减规律研究,建立了初始递减模型。2、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了新区、老区增量递减主控因素。影响新区增量递减率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地层压力、油层平均有效厚度、注采井数比、初期含水、平均渗透率;影响老区增量递减率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地层压力、初期含水率、井网密度、油层平均有效厚度、平均渗透率。3、通过分析不同时期老区存量的递减率大小,得到影响存量递减的主控因素是注采井网完善程度、开井数、含水上升率、产液量增长速度。4、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油藏的递减规律,建立了不同类型油藏多因素影响的初始递减率模型。5、通过研究和把握不同类型油藏的递减规律,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控制递减的主要技术对策和公关方向。

曲海旭[8](2016)在《基于大数据的油田生产经营优化系统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根据我国石油企业目前的生产经营形势,在以效益为中心的理念背景下,如何通过优化提高生产经营效益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提升油田生产经营效益为核心,研究了生产经营优化流程和系统优化方法;考虑到现阶段油田信息化建设速度加快,在油田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种类和数据量在迅速膨胀,呈现出大数据特征,传统数据库对这些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性能迅速下降,因此本文研制了基于大数据的油田生产经营优化系统;这些研究成果丰富完善了油田公司上游业务经营战略管理体系、方法体系和信息化建设。由于传统的油田生产经营数据库对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使用基于物化或ETL引擎等4种数据集成方式采集油田生产经营优化数据,并使用HDFS来实现分布式存储,解决了相关数据的存储问题。基于大数据的MapReduce技术,构建了Hadoop分布式处理分析平台,搭建生产经营优化系统框架,在系统框架中将传统的Oracle数据库与Hbase数据库的存储方式进行对比,证明了Hbase的大数据存储处理可以与Oracle数据库存储进行有效衔接,确保数据调用和存储的效率,实现了油田生产经营优化大数据处理。在产量模型预测方法研究中,对翁氏预测模型进行了改进,可以用二元线性自动拟合,避免试差法的局限性。结合产量模型预测方法、操作成本预测方法以及折旧折耗预测方法,提出了上游业务生产经营优化流程和系统优化方法,包括技术优化、经济优化和一体化优化方法。在分析钻井成本构成的基础上,结合影响钻井成本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方面要素,提出了基于主成分钻井成本预测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递进优化模型中,使未达标但能改善油田整体效益的项目重新回归,提高了一体化优化模型的精确度。最后,将油田生产经营大数据理论与生产经营优化方法相结合,研发了基于大数据的油田生产经营优化系统。并将该系统在油田公司进行实际应用,确定不同目标的储量、产量、投资、成本和效益的一体化优化方案,取得了较好的实际优化效果。进一步考证和说明了生产经营优化的流程和优化方法体系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以及软件系统的合理可靠性,起到了提升油田生产经营效益的作用。

胡雪梅[9](2016)在《基于系统建模的水驱油田动态预测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油田开发动态预测是认识油田开发现状的重要手段,准确有效的油田开发动态预测有利于决策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从而指导油田开发工作。近年来国内外许多水驱油田开始进入开发中后期,这一时期的油田含水率急剧上升、产量快速下降,开发难度增大,油田开发的现状越发复杂。传统的预测方法己逐渐难以满足当前油田开发动态预测的需要。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对基于系统建模的水驱油田产量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1)详细分析了油藏动态系统的特点和基本规律,深入研究了油田产量预测的基本理论,并总结归纳了油田产量预测的常规方法。其次,通过油藏工程和油田开发理论确定出油田产油量可能的影响因素,利用等价关系分析、因果关系分析、过程关系分析等方法剔除部分冗余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油田开发产油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筛选。(2)利用系统建模的思想建立了基于Arps递减模型的线性多变量预测模型和非线性多变量预测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和遗传算法对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各模型对应的解,利用数值实验对模型的有效性作了验证。(3)本文将上述线性和非线性模型应用于实际的油田开发动态预测,将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的油田产量影响因素作为模型输入变量,基于油田实际生产数据进行数值实验。结果表明,线性模型在油田产量与其影响因素呈现出较强线性关联关系时预测效果更好,而非线性模型则在油田产量与其影响因素呈现出较强非线性关联关系时预测精度更高。但油田产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关联关系更为普遍,因此在对实际的油田产量进行预测时应优先选用非线性预测模型。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预测方法可以较好地适应当前国内外水驱油藏开发特征,从而能够对未来油田产量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有利于当前国内外水驱油田开发方案的制定和调整。

张福坤[10](2014)在《油田中后期开发优化与决策研究 ——以大庆杏西油田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石油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性能源,对国家经济结构和走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石油资源本身非常匮乏的情形下,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石油需求缺口持续扩大和石油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需求国,每年新增石油需求约占世界新增石油需求的三分之一左右。自从1993年我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对外依存度一路攀升,2012年中国进口原油2.85亿吨,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58.7%。在中国能源研究会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2》中,预计到2015年,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超过60%,能源安全形势严峻。目前,以大庆、胜利油田为代表的国内大部分油田都已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油田产油量不断下降,开采成本不断上升,经济效益逐渐变差,使得我国油田生产经营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解决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一方面要扩大同国外的石油合作,另一方面要对老油田进行内部挖潜,通过有效的油田开发规划,优化油田资源配置,从而在降低油田生产经营成本的基础上,确保原油稳产,实现油田资源的合理利用。油田资源配置系统错综复杂,在油田开发决策时需要考虑经济、政策等一系列因素,本文在对油田开发现状进行效果评价的的基础上,确定油田处于中后期开发阶段,为了确保油田的稳产、增产,根据剩余油的分布规律,采用多目标优化决策的方法,优化中后期油田的开发规划,实现油田资源的合理配置。主要的研究内容有:(1)油田开发效果评价。目前,绝大多数油田都把注水开发作为油田的首选方式,对于大庆油田而言,注水开发方式仍然是中后期开发的主要措施与方法,因此在制定油田开发规划方案之前,需要首先掌握油田现阶段的开发现状,包括油田的产量、含水率以及注水利用率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及时有效的进行油田开发效果评价,确定油田所处的开发阶段,并评估油田的开发潜力,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和经济效益。本文主要对油田南北区块的含水规律、注水利用率等注水开发效果进行评价。(2)剩余油分布预测及增产对策研究。在油田的开发后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以剩余油的饱和度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进行定量化、精细化以及动态化的油藏描述。本研究在杏西油田历史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油藏数值模拟预测剩余油的分布情况,研究发现剩余油的数量和规模平面上分布过于零散,挖掘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根据主力油层和非主力油层不同开采特征,需要采取不同的增产对策,以确保油田的稳产、增产。通过数值模拟掌握剩余油的储量及分稚状况,也为以后油田开发方案的优化调整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撑和可靠依据。(3)油田产量优化的多阶段目标规划模型。包括油田产量最优构成模型(解决自然产量、措施产量、老区新井产量和新区新井产量的最优构成问题)和油田产量最优分配模型(解决油田总产量合理分配到下级开采单位的问题),通过分阶段的思想,考虑产量优化的阶段性效果,将上一阶段的开发规划和投资决策作为下一阶段制定开发决策的依据,对油田不同层次的开发指标进行优化,实现油田的自身效益。(4)不同优先级的油田增产措施多目标规划模型。选择影响剩余油产量的各项增产措施为决策变量,确定油田生产决策的产量目标和成本目标,通过改变决策目标的优先次序,来研究决策者偏好在油田中后期增产措施优化中的影响。决策者需要根据目标的轻重缓急和油田的实际情况,投资适当的增产措施,确保油田的稳产、增产。(5)油田开发优化的多目标双层规划模型。针对油田组织结构越发复杂的现状,将油田看作一个双层结构,上层为油田总公司,制定油田的最优规划,下层为油田下级各采油单位,在完成油田下达的任务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实际追求自身的利益,通过上下层不同的决策主体相互协调,从而达到整个油田系统的效益最大化。(6)多目标进化算法NSGA-II。由于上层的决策会影响下层的决策,多目标双层规划模型的约束条件随时间推移呈现动态变化的特点,决策环境不断发生改变,这就要求算法除了在固定的进化环境内尽可能多的搜索到Pareto解外,还要能探测到进化环境的任何微小的变化,并对环境变化做出正确的响应,确定新环境的进化参数。基于这些考虑,设计进化算法NSGA-II求解多目标双层规划模型,并对算法的收敛性、均匀性两个性能进行分析。基于多目标优化模型和满意解的筛选方法,以大庆杏西油田中后期的开发规划为实例,研究为了达到国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能源结构调整和保持产量稳步增长的目标,油田总公司和下级采油单位,如何安排生产任务,有针对性的投资、建设油田基础设施,最终提高油田的经济效益、能源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通过对杏西油田历年的产量规律、含水规律、注水利用率等注水开发效果进行评价,发现杏西油田处于油田开发的中后期阶段,存在含水率不断升高、水驱控制程度低、注水井套管损坏严重等问题,为了确保原油的稳产、增产,需要制定有效的开发规划方案,有针对性的投资压裂、补孔、堵水和大修等增产措施,提高油田资源的合理利用。(2)建立的产量优化多阶段目标规划模型,满足了油田中后期开发决策的需要,决策者可以根据目标的轻重缓急和决策偏好制定开发方案。该模型采用分阶段的思想,考虑资源、工作量和资金等多个约束,较好的描述了油田产量优化决策的过程,解决了油田总产量的最优构成以及各个采油单位产量任务的合理分配问题。(3)建立的油田增产措施目标规划模型,考虑了不同增产措施的工作量、成本等约束,通过比较目标不同优先级的影响,较好的描述了油田中后期油田增产措施投资、决策的过程,解决了油田或采油单位为了确保剩余油的稳产、增产,如何选择增产措施,以及如何根据决策环境的变化合理调整增产措施的问题。(4)建立的油田开发优化多目标双层规划模型,考虑了油田领导层和生产层的关系,实现了油田总公司和下级采油单位的互利共赢,该模型较好的描述了油田开发规划制定的决策过程,解决了由于油田组织结构越发复杂,油田高层决策者忽略下级开采单位效益的问题。(5)应用多目标进化算法NSGA-II解决具有阶段性的动态决策问题。NSGA-II相比NSGA算法,具有更好的收敛性、覆盖性和均匀性;充分利用NSGA-II在全局角度引导算法的搜索方向,探测进化环境随时间推移出现的任何微小变化,并对环境变化做出正确的响应,确定新环境的进化参数。(6)根据杏西油田的实际情况,得到最优决策方案:①油田产量的构成结构更为合理,自然产量的比重下降,措施产量、老区新井产量的比重上升,因此在油田中后期开发过程中,投资、建设增产措施,提高措施产量才是确保剩余油稳产的有效途径。②油田增产措施得到合理配置,对于杏西油田区块来说,酸化、热采等措施的效果很差,应改为投资新井、压裂、补孔、堵水和大修。③油田开发规划制定更为合理,对于油田公司来说,油田总产量细分到了各个采油单位,有利于油田公司决策者下达合理的生产任务;对于下级采油单位来说,新建采油单位的产量提高,而老采油单位的产量下降,利于调动新建采油单位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够激励传统的老采油单位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效益。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建立了油田中后期产量优化的多阶段目标规划模型。将分阶段的思想应用到油田开发优化决策过程中,考虑产量优化的阶段性效果,将上一阶段的开发规划和投资决策作为下一阶段制定开发决策的依据,对油田不同层次的开发指标进行优化。该模型较好地协调了中后期油田开发规划中油田总产量的最优构成以及各个采油单位产量任务的合理分配问题。(2)建立了不同优先级的油田增产措施多目标规划模型。通过改变决策目标的优先次序,来研究决策者偏好在油田中后期增产措施中的影响。该模型较好的描述了油田中后期措施增产的决策需要,即:为了达到规划目标,油田或采油单位投资哪些增产措施?哪些增产措施的效果比较好?决策环境发生变化时,如何根据目标的轻重缓急投资合适的增产措施等等。(3)油田开发优化的多目标双层规划模型及NSGA-Ⅱ求解算法。针对油田组织结构越发复杂的现状,将油田看作一个双层结构,通过上下层不同的决策主体相互协调,从而达到整个油田系统的效益最大化。该模型较好的描述了中后期油田开发规划制定的决策需要,即:区分油田开发规划的领导层和生产层,研究如何制定有效的开发规划方案实现油田和下级采油单位的互利共赢?结果表明,通过NSGA-Ⅱ算法很好的解决了具有阶段性的动态决策问题。

二、油田新井产量灰色预测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田新井产量灰色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SEC油气技术储量动态评价研究 ——以苏丹6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气储量分类体系研究
        1.2.2 油气储量技术评价研究
        1.2.3 油气储量经济评价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油气储量分类体系研究
    2.1 我国SEC储量评估的历史与进展
    2.2 油气储量相关理论概念研究
        2.2.1 油气储量的属性
        2.2.2 油气储量定义
    2.3 油气储量分类体系研究
        2.3.1 资源/储量的早期分类
        2.3.2 SPE/WPC/AAPG/SPEE资源/储量分类体系
        2.3.3 UNFC资源/储量分类体系
        2.3.4 加拿大矿冶和石油学会资源/储量分类体系
        2.3.5 俄罗斯资源/储量分类体系
        2.3.6 我国的资源/储量分类体系
    2.4 本章小结
3 SEC油气储量评估方法及流程研究
    3.1 SEC储量评估方法研究
        3.1.1 静态法储量评估
        3.1.2 动态法储量评估
        3.1.3 油气储量经济评价方法
    3.2 SEC储量评估技术流程研究
        3.2.1 容积法计算
        3.2.2 动态法计算
        3.2.3 净储量或份额储量计算
        3.2.4 储量价值评估
    3.3 本章小结
4 苏丹6区SEC储量动态分析实例
    4.1 工区地质概况
    4.2 AG油藏储层特征
    4.3 AG油藏典型断块生产动态分析
        4.3.1 FN-68 井组开发概况
        4.3.2 FN-68 井组生产动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苏丹6区SEC油气技术储量动态评价
    5.1 项目开发生产概况
        5.1.1 产量完成情况
        5.1.2 生产形势分析
    5.2 SEC技术储量评估
        5.2.1 评估单元选取
        5.2.2 评估方法及参数取值依据
        5.2.3 典型PDP单元储量评估分析
        5.2.4 PDNP单元储量评估
        5.2.5 SEC技术储量评估结果
    5.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油田Z240-170井区长4+5-长6储层开发方案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a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区域构造背景
第三章 地层与构造特征
    3.1 地层划分
    3.2 构造特征
第四章 沉积相研究
    4.1 沉积相划分
    4.2 沉积相类型
    4.3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第五章 储层特征
    5.1 岩石学特征
    5.2 孔隙特征
        5.2.1 孔隙类型
        5.2.2 孔隙结构
    5.3 成岩作用特征
    5.4 物性特征
    5.5 敏感性
    5.6 非均质性
        5.6.1 储层隔夹层研究
        5.6.2 渗透率非均质性
    5.7 储层评价
第六章 油藏特征
    6.1 流体性质
    6.2 地层温度与压力
    6.3 油藏类型
第七章 注水开发效果评价
    7.1 开发现状
        7.1.1 开发历程划分
        7.1.2 生产现状
        7.1.3 开发潜力区分类
    7.2 注水开发效果评价
        7.2.2 水驱特征研究
        7.2.3 储量控制及动用分析
        7.2.4 见效特征
        7.2.5 地层能量保持状况
        7.2.6 含水上升规律研究
        7.2.7 井网适应性分析
        7.2.8 注水效果控制因素分析
        7.2.9 综合评价
第八章 开发方案优化
    8.1 井网调整思路
    8.2 原开发方案分析
    8.3 开发方案部署
    8.4 采收率预测
    8.5 开发潜力区分析
    8.6 实施要求
        8.6.1 整体实施安排
        8.6.2 钻井要求
        8.6.3 射孔及投产要求
        8.6.4 动态监测要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杏十区东部开发指标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开发指标变化规律研究
        1.2.2 开发指标影响因素研究
        1.2.3 合理注采参数研究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杏十区东部水驱数值模拟研究
    2.1 油藏概况
        2.1.1 油藏地质概况
        2.1.2 开发历程
    2.2 地质模型建立
    2.3 水驱历史拟合
        2.3.1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2.3.2 历史拟合
    2.4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第三章 产量递减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3.1 产量递减规律研究
        3.1.1 自然递减率研究
        3.1.2 综合递减率研究
        3.1.3 不同井网对产量递减贡献研究
        3.1.4 杏十区东部水驱递减规律研究
    3.2 产量递减影响因素研究
        3.2.1 单因素分析
        3.2.2 多因素分析
第四章 含水上升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4.1 含水上升规律研究
        4.1.1 含水率变化研究
        4.1.2 含水上升率变化规律研究
    4.2 含水上升率影响因素研究
        4.2.1 单因素分析法
        4.2.2 多因素分析法
第五章 杏十区东部合理注采参数研究
    5.1 合理生产压差研究
    5.2 合理注采参数研究
        5.2.1 正交方案设计
        5.2.2 结果分析
    5.3 经济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油田开发二层规划模型求解及规划方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
第2章 预备知识
    2.1 开发规划常用指标计算方法
    2.2 数据处理的自组织方法(GMDH)
    2.3 求解优化问题的差分进化(DE)算法
    2.4 云模型
第3章 利用GMDH方法预测措施增油量
    3.1 变量预选择
    3.2 数据准备
    3.3 中间变量的筛选
    3.4 预测结果
第4章 油田开发非线性二层开发规划模型的建立
    4.1 油田二层规划上层模型
    4.2 下层水驱及稠油油藏开发规划模型
    4.3 下层化学驱及海上油藏开发规划模型
第5章 基于改进DE算法的油田开发二层规划模型求解
    5.1 改进的差分进化算法
    5.2 改进算法的一般算例结果比较及分析
    5.3 基于改进DE算法的油田开发二层规划求解算法
    5.4 应用实例
第6章 基于改进云模型和灰色聚类方法的开发规划方案综合评价
    6.1 油田开发规划方案综合评价的改进云模型
    6.2 油田开发规划方案综合评价的改进灰色聚类方法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苏丹6区Aradeiba油藏注采井网优化与开发调整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水油藏开发理论研究
        1.2.2 边水油藏开采技术研究
        1.2.3 边水油藏低产低效井分析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油藏地质特征研究及开发概况分析
    2.1 工区概况研究
        2.1.1 FN油田及Aradeiba油藏构造特征
        2.1.2 Aradeiba油藏储层特征
        2.1.3 Aradeiba油藏天然能量
    2.2 油藏物性特征研究
        2.2.1 流体性质
        2.2.2 岩心分析
    2.3 开发概况研究
        2.3.1 开发历程
        2.3.2 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
第3章 Aradeiba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分析
    3.1 Aradeiba油藏目前注采井情况
        3.1.1 Aradeiba油藏注水井分析
        3.1.2 Aradeiba油藏采油井分析
    3.2 Aradeiba油藏注水效果评价及典型注采井组受效分析
        3.2.1 Aradeiba油藏注水效果评价
        3.2.2 典型注采井组受效分析
        3.2.3 两类问题井评价标准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Aradeiba油藏高含水井原因与注采井网分析
    4.1 部分油井高含水原因分析
        4.1.1 非均质性的影响
        4.1.2 油水粘度比的影响
    4.2 部分油井低产低效原因分析
        4.2.1 注入压差及注入量影响
        4.2.2 注采相关性影响
        4.2.3 井网与注采关系影响
    4.3 灰色关联法分析低产低效井影响因素
        4.3.1 灰色系统分析
        4.3.2 因素选择
        4.3.3 关联度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Aradeiba油藏注采井网优化与开发调整
    5.1 区块数值模型建立
    5.2 区块生产动态历史拟合研究
        5.2.1 区块历史拟合
        5.2.2 典型单井动态拟合
    5.3 Aradeiba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措施研究
    5.4 Aradeiba油藏井网优化方案对比研究
    5.5 Aradeiba油藏井网优化效果预测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采油厂产量监控及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选题来源
        1.1.2 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产量监控及预警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2.1 设计目标
    2.2 系统可行性分析
        2.2.1 技术可行性分析
        2.2.2 经济可行性分析
        2.2.3 环境可行性分析
    2.3 系统模型及数据流图
        2.3.1 数据流图
    2.4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2.4.1 用户管理需求分析
        2.4.2 生产监控需求分析
        2.4.3 生产预警需求分析
    2.5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2.5.1 系统的可靠性
        2.5.2 系统的可扩充性与易维护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概要设计
    3.1 系统实体—关系图
    3.2 模块类的设计
        3.2.1 用户管理模块
        3.2.2 生产监控模块
        3.2.3 生产预警模块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
    4.1 系统模块流程设计
        4.1.1 用户管理模块流程设计
        4.1.2 生产监控模块流程设计
        4.1.3 生产预警模块流程设计
    4.2 数据库的详细设计
        4.2.1 系统关系模型
        4.2.2 数据表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实现
    5.1 系统的运行环境
        5.1.1 系统硬件环境
        5.1.2 系统软件环境
    5.2 用户管理模块的实现
    5.3 系统主界面的实现
    5.4 生产监控模块的实现
    5.5 生产预警模块的实现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江苏油田不同类型油藏增量存量递减主控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
    1.5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及开发现状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油田开发现状
第三章 增量存量数据体系分类建立
    3.1 增量存量的基本概念
    3.2 增量存量数据体系分类
        3.2.1 增量数据分类
        3.2.2 存量数据分类
第四章 增量存量递减主控因素研究
    4.1 增量递减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
        4.1.1 增量递减规律研究
        4.1.2 增量递减主控因素研究
        4.1.3 增量递减主控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4.2 存量递减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
        4.2.1 存量递减规律
        4.2.2 存量递减主控因素分析
第五章 不同类型油藏增量递减模型研究
    5.1 油藏分类
        5.1.1 油藏分类依据
        5.1.2 油藏分类结果
    5.2 不同类型油藏递减规律研究
        5.2.1 相对整装油藏递减规律
        5.2.2 复杂断块油藏递减规律
        5.2.3 窄条状油藏递减规律
    5.3 不同类型油藏增量递减模型研究
        5.3.1 相对整装油藏初期递减模型
        5.3.2 复杂断块油藏初期递减模型
        5.3.3 窄条状油藏初期递减模型
第六章 增量存量递减控制对策研究
    6.1 控制增量递减对策研究
    6.2 控制存量递减对策研究
    6.3 不同类型油藏控制递减研究
        6.3.1 相对整装油藏
        6.3.2 窄条状油藏
        6.3.3 复杂断块油藏
    6.4 主要油田开发趋势及控制递减研究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基于大数据的油田生产经营优化系统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数据研究现状
        1.2.2 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油田生产经营的大数据技术分析
    2.1 大数据基础理论
        2.1.1 大数据的定义
        2.1.2 大数据的特点
    2.2 生产经营优化系统的数据需求
        2.2.1 数据需求汇总分析
        2.2.2 目前的数据及管理现状
    2.3 生产经营优化系统大数据的特点
        2.3.1 传统数据库的局限性
        2.3.2 数据的依托特征
        2.3.3 数据可信合理性
    2.4 生产经营优化系统大数据关键技术
        2.4.1 数据处理的基础流程
        2.4.2 大数据的技术支撑
        2.4.3 大数据的数学建模方法
        2.4.4 大数据处理工具
    2.5 生产经营优化系统大数据架构体系
        2.5.1 大数据的系统特性
        2.5.2 大数据架构搭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油田生产经营优化方法
    3.1 油田生产经营优化方法总论
        3.1.1 生产经营优化流程和技术路线
        3.1.2 基于技术路线的优化方法研究需求
        3.1.3 生产经营的技术优化
        3.1.4 生产经营的经济优化
        3.1.5 生产经营的一体化优化
    3.2 产量预测方法
        3.2.1 油气产量预测的特点
        3.2.2 不同预测方法的对比
        3.2.3 模型预测方法
    3.3 钻井成本预测
        3.3.1 钻井成本的概念和分类
        3.3.2 钻井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3.3.3 钻井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分析
        3.3.4 主成分钻井成本预测方法
    3.4 油气成本效益预测
        3.4.1 油气成本效益预测方法总论
        3.4.2 油气操作成本的预测
        3.4.3 油气折旧折耗的预测
    3.5 新建产能项目经济评价和优选方法
        3.5.1 产能项目经济评价
        3.5.2 产能建设项目综合评价
        3.5.3 产能建设项目目标优化
    3.6 生产经营新老区组合优化
        3.6.1 组合模式选择
        3.6.2 组合后的优化指标分析
    3.7 生产经营递进优化
        3.7.1 递进优化模型的确定
        3.7.2 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优化
        3.7.3 递进优化模型的求解过程
    3.8 生产经营目标优化
        3.8.1 约束条件和优化目标
        3.8.2 优化涉及的指标体系
        3.8.3 目标优化求解方法
    3.9 生产经营的价值评估
        3.9.1 价值评估的作用
        3.9.2 价值评估模型和计算方法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大数据的油田生产经营优化系统研制
    4.1 系统研制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
        4.1.1 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
        4.1.2 系统设计原则
        4.1.3 系统依托的现有数据
    4.2 系统需求分析
        4.2.1 技术优化需求分析
        4.2.2 经济优化需求分析
        4.2.3 一体化优化需求分析
    4.3 系统的架构设计
        4.3.1 基础技术配置
        4.3.2 基础架构设计
        4.3.3 技术优化架构设计
        4.3.4 经济优化架构设计
        4.3.5 一体化优化架构设计
        4.3.6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3.7 开发运行环境
    4.4 系统主要功能和特点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油田生产经营优化系统应用
    5.1 油田公司生产经营优化案例
    5.2 油田总公司生产经营优化案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9)基于系统建模的水驱油田动态预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开发动态预测研究现状
        1.2.2 系统建模研究现状
        1.2.3 基于系统建模的动态预测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油藏动态系统的特点与基本规律
        2.1.1 油藏动态系统的一般特点
        2.1.2 油藏动态系统的结构特点
        2.1.3 油藏动态系统的基本统计规律
    2.2 油田产量预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2.1 油田产量基本变化规律
        2.2.2 相关统计量的计算方法
        2.2.3 油田产量预测的常规方法
    2.3 系统建模的基本理论
        2.3.1 最小二乘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
        2.3.2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油田产量及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1 油田产量与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3.2 油田产量与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3.2.1 基于偏相关分析的定量分析方法
        3.2.2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定量分析方法
        3.2.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定量分析方法
    3.3 产量与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实例
        3.3.1 整装油藏相关性分析实例
        3.3.2 断块油藏相关性分析实例
        3.3.3 低渗透油藏相关性分析实例
        3.3.4 特殊岩性油藏相关性分析实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ARPS递减的线性多变量模型
    4.1 线性多变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4.2 线性多变量预测模型参数估计
    4.3 线性多变量预测模型的求解
        4.3.1 递推法
        4.3.2 Z变换法
    4.4 线性多变量预测模型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ARPS递减的非线性多变量模型
    5.1 非线性多变量模型的建立
    5.2 非线性多变量模型的参数估计
        5.2.1 线性参数的确定
        5.2.2 非线性参数的确定
    5.3 非线性多变量模型的求解
    5.4 非线性多变量模型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油田产量动态预测实例分析
    6.1 基于月度数据建模的产量预测实例
    6.2 基于年度数据建模的产量预测实例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下一步研究工作
    7.1 结论
    7.2 下一步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油田中后期开发优化与决策研究 ——以大庆杏西油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油田开发相关理论
        2.1.1 油田开发概述
        2.1.2 油田开发方式
        2.1.3 油田开发基本规律
    §2.2 油田开发现状
    §2.3 研究综述
        2.3.1 油藏数值模拟
        2.3.2 油藏开发效果评价
        2.3.3 剩余油分布预测
        2.3.4 增产措施优化
        2.3.5 油田开发方案优化
        2.3.6 智能多目标算法
        2.3.7 小结
第三章 杏西油田开发效果评价
    §3.1 杏西油田开发历程及存在问题
        3.1.1 杏西油田开发历程
        3.1.2 存在问题
    §3.2 产量规律
        3.2.1 采收率评价
        3.2.2 采油、采液速度评价
    §3.3 含水变化规律
        3.3.1 综合含水率
        3.3.2 含水上升率
    §3.4 注水利用率评价
        3.4.1 水驱指数评价
        3.4.2 存水率评价
        3.4.3 即时含水采出比评价
    §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剩余油分布预测及增产措施配置
    §4.1 油藏数值模拟
        4.1.1 资料收集
        4.1.2 数模模型建立
        4.1.3 历史拟合
    §4.2 剩余油分布预测
        4.2.1 纵向剩余油分布
        4.2.2 平面剩余油分布
    §4.3 剩余油增产措施分析
        4.3.1 主力油层增产措施
        4.3.2 非主力油层剩余油增产措施
    §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油田产量优化的目标规划模型
    §5.1 油田产量优化的多阶段目标规划模型
        5.1.1 第一阶段:产量构成优化的目标规划模型
        5.1.2 第二阶段:产量分配优化的目标规划模型
    §5.2 油田措施优化的目标规划模型
        5.2.1 油田主要增产措施
        5.2.2 不同优先级的油田措施优化目标规划模型
    §5.3 杏西油田中后期开发优化实例
        5.3.1 杏西油田产量构成优化
        5.3.2 杏西油田产量分配优化
        5.3.3 杏西油田措施结构优化
    §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油田开发多目标优化及智能求解算法
    §6.1 油田开发优化的多目标双层规划
        6.1.1 上层模型
        6.1.2 下层模型
        6.1.3 多目标双层规划具体模型
    §6.2 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
        6.2.1 非支配集的构造方法
        6.2.2 拥挤距离计算
        6.2.3 Deb的多目标进化算法
    §6.3 基于NSGA-Ⅱ算法的模型求解
        6.3.1 NSGA-Ⅱ算法求解步骤
        6.3.2 模型求解及结果分析
        6.3.3 算法性能分析
        6.3.4 最终解的筛选
    §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油田新井产量灰色预测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SEC油气技术储量动态评价研究 ——以苏丹6区为例[D]. 曹志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2]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油田Z240-170井区长4+5-长6储层开发方案优化[D]. 王进博. 西北大学, 2019(01)
  • [3]杏十区东部开发指标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 焦钰嘉.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4]油田开发二层规划模型求解及规划方案评价[D]. 李彬瑞.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5]苏丹6区Aradeiba油藏注采井网优化与开发调整策略研究[D]. 黄稔骁.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6]采油厂产量监控及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静.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7]江苏油田不同类型油藏增量存量递减主控因素研究[D]. 刘登科.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8]基于大数据的油田生产经营优化系统研究及应用[D]. 曲海旭.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4)
  • [9]基于系统建模的水驱油田动态预测及应用研究[D]. 胡雪梅.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3)
  • [10]油田中后期开发优化与决策研究 ——以大庆杏西油田为例[D]. 张福坤. 中国地质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油田新井产量灰色预测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