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政府常用的中文公文与现行中央政府常用的中文公文的文体特征比较

香港特区政府常用的中文公文与现行中央政府常用的中文公文的文体特征比较

一、香港特区政府常用中文公文与中央政府现行常用中文公文语体特点之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袁昊[1](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文中指出政治文献外译在我国对外宣传政治主张、讲好中国故事中承担着特殊重要的使命,其译文质量直接影响国家外宣工作的效果,关乎能否向国际社会准确传达中国声音。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以下简称“中国特色政治语汇”)集中反映新时期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执政以来提出的中国特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治国理念,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的汉语文化特点,在我国当代政治话语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这些语汇是政治文献翻译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课题研究现状考察发现,国内外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成果不多,基于语料库分析和受众理解度调查的研究成果更为少见。本文以目的—顺应理论为指导,以中共十九大报告、2016-2020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2卷)汉语原文和俄语译文为语料,研究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的相关问题。课题研究既可以总结经验,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又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和分析问题,促进其翻译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依据目的—顺应理论,本文确立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翻译要以准确传播中国声音为最高目的原则,努力达到语言顺应和语境顺应的目标。论文研究以自建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为基础,考察译文特征和翻译规律,为翻译策略和方法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力争避免译文分析的主观性。按照接受美学理论,把受众理解度和接受度作为译文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项,在纽马克翻译批评的五方面内容和四个视角、黄忠廉提出的“两个三角”译评体系框架内,对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通过语料库分析法考察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语言特征及翻译手段的应用情况发现,译文较好地再现了原文信息,具有明显的书面语色彩;翻译手段统计发现,四字格和谚俗语形式的中国特色政治语汇偏用直译法;缩略语形式的语汇翻译偏用阐释法;隐喻形式的语汇翻译常使用意译和替代法;经典名句形式的语汇翻译会综合运用不同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考察俄语受众对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的理解和接受情况表明,译文受众理解度和接受度普遍较高。受众理解度较低的是用直译法翻译的富含民族文化信息的语汇译文,经代偿法翻译后理解度升高。对译文目的—顺应情况分析进一步证实,尽管直译在一些情况下是忠实于原文的译法,但由于汉语和俄语分属不同语系,具有自身的异质性,多数情况下更适宜综合运用包括显化、简化、范化在内的代偿式方法,以实现双向的语言顺应和语境顺应。本文的译文评价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展开。语言层面的译文分析发现翻译问题多由母语干扰引起;文化层面的译文分析发现翻译问题多因中俄文化图式差异造成,在翻译策略上偏重了语言形式对等,在方法上主要采用了直译法。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在顺应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同时,如何使译文顺应源语文化和政治目的需要的问题,提出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翻译要充分认识其政治性和特殊性,正确把握传播与接受、顺应源语与顺应目的语的关系,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手段和技巧,努力使译文达到双向顺应的目标。最后,在对全文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总结提炼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模式构想。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实现了以下几方面创新:第一,综合运用语料库翻译学、目的—顺应理论、受众接受理论和翻译质量评价理论的优势,形成了较合理的理论框架;第二,运用语料库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获取译文语言特征和翻译规律的第一手资料。以定量研究为主,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一定程度避免了论证过程中的主观臆断;第三,遵循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翻译原则,从语言顺应、语境顺应、受众理解、语言内评价和语言外评价多个视角和维度观察和评价译文,较全面总结了相关俄译的成功经验,客观分析了典型性问题,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翻译模式构想。该研究丰富了政治文献俄译研究成果,为相关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参考。

杨思琦[2](2019)在《绩效管理视角下的政府工作报告模块研究 ——以国务院、广东省、深圳市三级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国务院、广东省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这三级政府部门2009-2018年的三十篇政府工作报告为研究对象,从政府绩效管理的视角出发,结合行政学、管理学、文体学等理论,探究政府工作报告的功能作用、现行特点以及获取绩效管理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需面对的新要求新挑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文章系统阐述了政府工作报告的文种缘起,对比相似文种,并概述了政府绩效管理的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说明了政府绩效管理视角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而说明政府工作报告与绩效管理之间的关系作用。接着分别从政府工作报告的写作程序与具体结构内容入手,探究其中蕴含的绩效管理原理。整个研究过程都是以三十篇政府工作报告为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从中获取相应数据,剖析目前政府工作报告写作的现状以及背后的原因最后分析政府绩效管理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需面对的新要求、新挑战,以及调整之路。本文的研究结论是,政府绩效管理是政府转型的重要工具,同时也给政府工作报告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应明晰政府工作报告自身优点及不足,从形式到内容上做出相应的改变,从而适应政府转型需要,更好地为政府工作服务。

孙峻华[3](2019)在《基于文本质量的公文写作要素与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文是统治阶级展现其意志、维护其利益的工具,公文的工具作用的有效发挥,有赖于公文文本的质量,而公文文本的质量则与公文写作活动密切相关。公文写作是一项发文主体们为完成机关工作目标与任务,通过撰写公文来实现政令与意图的通达而进行的行为活动,这个活动表现为一定的行为过程,整个活动实质是大大小小的主体们围绕着社会实践而进行的思维活动,是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分析、结论,并最终在尊重实践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主体对社会实践的能动改造,使整个社会达到良性、有序、和谐、高效的国家与社会的治理目标。公文写作质量的高与低决定着最后的精神产品——公文文本的质量,公文文本质量的优劣则与社会管理者的目标能否实现、社会是否良性运行都密切相关,因此对公文写作活动本身的监控与评价,对其中涉及到的诸要素的分析及通过构建相关模式来体现对要素的要求是本文写作的动机,其最终的目的都是确保公文写作活动有一个高质量的文本的产生。公文写作质量控制问题的提出,即结合公文实践中出现的诸种不如人意的问题,针对公文写作活动中涉及到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对每一个因素从实践与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具体的写作角度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要求与措施,最后再予以整合,使公文文本的出世便具有高质量,以利于官方政令的下达与执行,以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本文分为九章,内容简要如下:第一章为绪论,其中论及本文选题的背景、国内外公文写作研究的状况、研究的内容、方法、思路、意义及目的。第二章对文本中所涉及相关概念,公文、公文写作、公文文本质量、公文写作涉及的相关要素及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界定与论述。第三章为当前公文实践领域内的问题及与公文写作间的关系,首先对公文实践进行调查研究,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对政府公文网络式跟踪调查,从网上来了解公文的基本状况;二是走访式加问卷式调查,前后两次以机关单位中从事公文写作的文秘人员为对象进行公文相关内容的问卷调查,同时与之进行关于公文活动的交流,取得第一手数据;三是参考政府机关自己对公文的调查,如2013年国土资源部组织文秘从业人员、高校专家等对国土资源部下属单位的公文进行的评估。从正反两方面观察与分析公文在实践中的效果,在肯定其作用的同时重点分析公文在实践中的不足,归纳、总结诸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问题、“红头文件”问题、“朝令夕改”问题、公文过度解读问题、公文文风不良问题、“有法不依、有令不行”等写作实践及运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从公文写作角度分析公文实践中诸问题产生的原因,分别从公文写作的语境角度、公文写作的系统论角度、公文写作中矛盾论的角度、公文写作主客体统一论角度、公文写作相关规律角度等来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第五章为原因分析与写作要素分析与控制的过渡章节,论及公文写作要素控制的原则及相关框架,为下文论证打好基础。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分析影响公文写作活动的诸要素,具体分析诸要素在公文写作中的作用及要求,并将诸要素与整个公文写作活动的质量高低联系起来,与公文在现实中诸种问题产生联系起来,目的即把好公文写作的关,使其活动产生的成果——文本是满足要求的成品,以避免其在实践中的问题的产生。这些要素包括了写作主体(三个主体)、收文主体、公文所揭示客体、以及文本客体(包括文种、格式、主旨、材料、结构、语言、文风),当然还包括了诸如语境这样对公文写作有重要影响的要素。重点放在分析构成公文写作诸要素的特点要求,如何协调与控制使整个公文写作高效,从而保证所产生公文文本的高质量。第九章对论文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论文的基本观点、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未来公文写作问题的研究展望。

赵欣同[4](2016)在《电视新闻语言新质要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在传递信息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电视作为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发展。但无论其如何发展,它的核心要素都是语言。电视通过语言将信息传达给给人们,传递出社会的各种变化,展现出复杂多变的新质。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视新闻语言研究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选取中央电视台的三个典型栏目——《央视新闻联播》、《央视财经评论》和《焦点访谈》在2013年全部节目文本,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以来到2015年在国内国外发表的各类演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和《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和2015年)来作为研究对象,提取语料,研究在电视新闻中出现的新质要素。通过对语料的搜集、提取和分析,笔者发现电视新闻语言的新质要素更多的是表现在词汇方面。因而本论文论述的是电视新闻语言中新词语的特征。电视新闻内涵丰富,包括时政、经济、政治、民生、体育、社会、人物等。在体裁上,电视新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类型:一句话新闻、消息类、评论类、典型报道、深度报道及分析性报道。电视新闻的文字符号(包括画面文字和屏幕文字)、声音符号(包括播音语言、现场语言)组成电视新闻的语言符号系统,图像、声响、色彩、形体等构成电视新闻语言的非语言符号系统。电视新闻的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系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电视新闻语言新词语产生的原因包括社会原因、语言自身原因和主体原因。通过对新词语进行量化分析发现,新词语的分布领域则与节目的定位有一定的关系。打破节目限制,新词语在政治、经济、生活、教育文化这四个方面新词语分布最为广泛,而在科技、卫生等方面分布较少。在新词语中,双音节词、三音节词和四音节词是新词语主力军。本文将新词语大致分为新造词、旧词新用、中西合璧词语、方言词、数字+汉语词素新词语、外来词、核心词素新词语、新词新用、缩略词、谐音词。本文简要研究了一下新词语词群。本文对于词群的定义是具有某个共同词素的一群词语,并且这些词语在语义上是有一定关联的。按共同词素位置划分,可将词群划分成前复式和后复式;按语义划分,可分为对义词群和类义词群;按词语结构类型划分,可以分为偏正、主谓、动宾、补充等。新词语词群的特征有:拥有一个共同词素或共同词、语义的表面性、词群中的词和短语群中的短语出现的群体性、具有强大的构词能力和语义的相关性。另外,本文简单介绍了电视新闻语言中的新四字格现象。在成语方面,介绍了同义成语连用、近义成语连用和反义成语连用三种情况。简单介绍了四字短语的几种结构类型。四字短语的特征包括具有强大的衍生能力、使用的灵活性和凝固性不高。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质要素越来越多地进入到电视新闻语言中,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电视新闻语言中的新质要素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命题。

葛林姣[5](2014)在《现代汉语动量词重叠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量词是汉藏语系语言特有的词汇系统。现代汉语量词系统主要由名量词系统和动量词系统组成。与名量词系统相比,动量词系统的成员要少的多。学术界对量词的研究也一直呈现出“重名轻动”的状态,名量词重叠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动量词重叠式的研究却至今是空白。动量词存在着四种基本的重叠形式,即CC式、一CC式、一C一C式、一C又一C式,其重叠的能力受到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除了受到音节数目的限制,同时还要受到来自其本身的语义因素、语体因素以及数词“一”等相关因素的限制。动量词的重叠带有很强的口语色彩,这使得其在各种语体和文体中的分布情况出现不平衡的状态,在小说、戏剧等语言口语化较强的文体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在科技语体、政论语体等语言要求比较严谨的语体中出现的频率要低的多。动量词重叠的基本的语法意义主要就是“动作行为的重复出现”,由“动作重复出现”的意义又可以引申出“多次”和“动作持续”的意义,动量词重叠除了会引起语法意义的变化之外,同时还会引起附加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色彩意义的增加、引申出另外的色彩意义等。动量词重叠式的运用是作者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而有意为之的行为,其语用价值表现在能够赋予语言特殊的韵律值、使语言的形式具有均衡美、变化美、侧重美,在文学作品中,还可以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王楠[6](2013)在《中央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工作报告的语言差异性——以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文中指出政府工作报告具有官方性、事务性、汇报性等特点,语言严谨凝练、沉稳庄重。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是同类文体之典范,在语言运用和写作手法等方面规范严格,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影响下的澳门,其政府工作报告跳出约定俗成的写作规范,显示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将澳门政府工作报告与中央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比较,既可以探究一般政府公文的语体风格,也能为解读澳门历史文化提供新的视角。

胡仿妮[7](2013)在《论古代公文在两岸四地的遗存》文中指出目前,随着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各方面交流的不断加强,四地公文的研究引起了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同宗同祖的原因,两岸四地现行的公文,都有一个共同的历史源头,那就是中国古代公文。可以说,两岸四地现行公文,是中华古代公文在不同地理和历史语境下的分支,四地的现行公文从文种、行文关系、语言风格到格式都或多或少受古代公文的影响。因此,了解四地现行公文与古代公文的关系,梳理其源流,明了其发展轨迹,对更深入地了解、全面掌握现代公文,推动两岸四地公文方面的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两岸四地学术界公文研究现状和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从文种、语言、格式和制度四个方面分别介绍两岸四地公文对古代公文的继承情况;第三部分,从历史、地域等方面着手,分析两岸四地继承古代公文差异性的原因;第四部分,分析预测两岸四地公文未来的发展走向。采用对比分析法,研究两岸四地在继承古代公文方面的特点和差异性,分析差异性的原因。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两岸四地公文在名称、语言、格式和制度方面最终向着统一化、标准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晏艳[8](2012)在《两岸四地现行公文套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四地公文无论是在文种类别、写作程式还是语体风格等方面均存在着种种差别,公文的套语用法也不例外。本文以两岸四地现行公文套语为研究对象,将两岸四地现行公文套语划分为结构套语和功能套语两大类。通过对两岸四地现行公文套语的分析,总结了两岸四地现行公文套语的特点:香港地区公文的套语在沿袭英国公文表达方式的同时,又文白夹杂、风格典雅;澳门地区公文的套语葡文公文遗风明显;台湾地区的公文套语体现了对中国古代公文套语的继承;大陆地区公文的套语则表现出对中国古代公文套语的完善与发展。同时,本文还对两岸四地现行公文套语的规范化提出了建议,以期加强两岸四地公文的交流、提高公文的办文效率,促进两岸四地公文语言的互为补充、融合与发展。

闵海霖[9](2006)在《双重转型中的香港中文教育研究》文中认为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时期压抑中文教育,致使中文中学名存实亡,中文教育一直处于式微状态。随着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香港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体制逐步转型,现行的中文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挑战,中文教育需要与经济市场的扩大、一国两制的构建相适应,教育改革成为政府和社会大众的共识。1997年前后,中文教育更成了教育改革的焦点问题之一,但是怎么改?却是意见纷纭、莫衷一是。本文系统梳理香港社会双重转型过程中中文教育面临的问题,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试图解读特区政府和香港社会推进中文教育的措施以及与社会舆论的互动过程。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论述香港中文教育矮弱沉疴已是不争的事实。探本求源,一是因为港英政府实施的“重英轻中”的语文政策。英文是宗主国的统治语文、官方唯一的法定语文,中文是被统治的普罗大众的本地土话。英文成为权利的表征、社会分层的要件。二是因为中文的市场需求不大,功利主义价值观使中文教育无用武之地,挤压导致中文教育式微。这种挤压既有政治因素,也有经济因素,还有悖逆教育规律的教育因素。 第二部分,论述面对香港社会的双重转型,中文教育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去殖民化、繁荣经济、维护国家统一、传播中华文化建功。香港主权回归,中港交融的日益密切,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香港社会华人占大多数,中华文化根基深厚,这些都是有利条件。需要加强中文教育,这种需要既有政治因素也有经济因素还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因素。 第三部分,叙述回归以后,公权力和民间力都为中文教育作了积极推动,功过任人评说。中英两文,粤语、普通话、英语都是香港的正式语文。“中文为主、两文三语”并用,香港语文正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纵视历史,香港语文教育从“重英轻中”走向“中英并用”乃是大趋势。横看四海,中国和平崛起、全球化乃世界大格局。中文为主、两文三语并用,香港语文教育之路应越走越宽。

杨建国[10](2005)在《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DCC)的汉语熟语单位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基于汉语词典学界和中文信息处理界重“词”轻“语”的现象,对词组研究、熟语研究进行了反思,提出“熟语单位”(Idiom Unit,IU)的概念。所谓“熟语单位”,就是“结合紧密,使用稳定”,功能相当于熟语的结构单位,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并被人们经常当作一个词来使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或凝固表达式。我们判别IU的三条原则为:是否“结合紧密,使用稳定”;是否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IU的长度一般为7±2);流通度要达到一定的阈值。IU理论上包括一切具有熟语性的词语组合单位。本文讨论的IU范围包括三字格中的惯用语和“差不多、靠不住、来不及”这样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结构串;四字格中的成语和新固定短语;简称略语、插入语和字母词语等。 本研究选用的是《人民日报》2001—2003三年的文本,约8000万字。文章以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理论为指导,以流通度理论为基础,以年平均流通度阈值(0.5)作为主要筛选依据,运用规则和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熟语单位”(IU)进行了初步的提取研究;并对部分提取结果的噪声环境做了定量与定性分析。 对于IU的提取,我们采取的策略和基本步骤是: 1、利用点号和“的、是、在、和、了、有”等高频词(字)将文本化短;自动提取时牺牲包含切分点的字符串,该部分字符串另行补救。 2、数据格式转换。将切分得到的形式上“完整”的2—8字串转为数据库格式。 3、统计3—5字串的频度、散布度和流通度。 4、用字符串全年的平均流通度阈值进行筛选。 5、对5音节(含)以上字串进行分词并词性标注,对其中的3字串、4字串和符合“N+N”、“N+V”、“V+N”、“V+V”等语法组合规则的相邻字符串(二元组)进行抽取;再对抽取的字符串重复上面的第3和第4步。 6、对筛选得到的字符串进行噪声剔除,全部进行重新切分并词性标注,然后运用静态规则模板(共30条规则)再次过滤。 7、借助辅助手段对熟语单位进行直接抽取。 8、得到3—5字格熟语单位表(约13,500条)。 本文还对提取出来的2001年的5,500个三字格、2002年的6,500个四字格做了简单的分类和例示性的分析说明。重点考察了具有熟语性的短语。三字格中我们重点探讨了音节为“1+2”式、结构为“V+N/NP”式和音节为“2+1”式、结构为“V/VP+N”式两类,验证了冯胜利有关三音节组合的论断:音节为“1+2”式的是短语,音节为“2+1”式的是韵律词。 四字格中我们重点探讨了“N+V”式和“V+N”式。N和V之间存在复杂的语法、语义以及音节制约关系。关于“N+V”式,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定中关系的“N+V”式四字格熟语性最强,数量也最多:状中关系次之,主谓关系的四字格熟语性最弱,且N与V之间存在离散性。关于“V+N”式,我们发现:第一,“V+N”式四字格如果表示通名,它往往是或者容易成为一个NP习惯性搭配。第二,“V+N”式四字格中的N如果是比较抽象的双音节名词,则这类四字格构成的NP其熟语性相对较强。第三,“V+N”式四字格中的V如果是双音节述宾式动词,那么这种“双音节述宾式动词+宾语”形成的NP熟语性很强。 本文还从应用的角度对流行语、字母词语和插入语进行了考察研究。对流行语的科学评定和字母词语的规范发表了意见。

二、香港特区政府常用中文公文与中央政府现行常用中文公文语体特点之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港特区政府常用中文公文与中央政府现行常用中文公文语体特点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依据
    0.2 课题综述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价值和创新点
    0.5 论文结构
第一章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目的—顺应理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1.1 目的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1.2 顺应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2 语料库翻译学理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2.1 语料库翻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1.2.2 基于语料库的政治语汇俄译研究
    1.3 翻译质量评价理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3.1 接受美学理论
        1.3.2 纽马克的翻译批评观点
        1.3.3 黄忠廉“两个三角”译评体系
    1.4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概念界定与俄译基本原则
        1.4.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概念界定
        1.4.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基本原则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建设及译文语言特征
    2.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建设
        2.1.1 语料库的类型及语料选择
        2.1.2 语料库的构成和规模
        2.1.3 语料的预处理
    2.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词汇和句法特征
        2.2.1 类符/形符比(TTR)(词汇特征)
        2.2.2 形动词和副动词(词汇特征)
        2.2.3 平均句长(句法特征)
    2.3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1 四字格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2 缩略语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3 隐喻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4 谚俗语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5 经典名句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受众理解度调查
    3.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问卷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选词标准
    3.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问卷设计与实施
        3.2.1 问卷设计
        3.2.2 问卷实施
    3.3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问卷结果与分析
        3.3.1 问卷调查结果
        3.3.2 调查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目的—顺应视角下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成效分析
    4.1 基于显化的目的顺应
        4.1.1 显化现象分布与统计
        4.1.2 四字格译文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3 缩略语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4 隐喻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5 谚俗语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6 经典名句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2 基于简化的目的顺应
        4.2.1 四字格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简化翻译分析
        4.2.2 隐喻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简化翻译分析
        4.2.3 经典名句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简化翻译分析
    4.3 基于范化的目的顺应
        4.3.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中的副动词
        4.3.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中的形动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部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争议译文分析与评价
    5.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质量评价空间及评价视角
        5.1.1 翻译质量评价空间
        5.1.2 翻译质量评价视角
    5.2 部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语言层面俄译质量评价
        5.2.1 词汇层面翻译质量评价
        5.2.2 语法层面翻译质量评价
        5.2.3 修辞层面翻译质量评价
    5.3 部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文化层面俄译质量评价
        5.3.1 文化图示缺省
        5.3.2 文化图示冲突
        5.3.3 文化特色显现
    本章小结
结语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结果和结论
    二、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模式构想
    三、课题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Автореферат
附录一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
附录二 译语受众理解度调查问卷
附录三 译语受众理解度调查结果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2)绩效管理视角下的政府工作报告模块研究 ——以国务院、广东省、深圳市三级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基础
    第五节 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政府工作报告与政府绩效管理的关系研究
    第一节 政府工作报告的特点及文种发展
    第二节 政府绩效管理理论及其应用价值
    第三节 两者的关系研究
    小结
第二章 政府工作报告中蕴含的绩效管理原理
    第一节 写作程序紧扣绩效管理原理
    第二节 写作内容中绩效管理原理的应用
    小结
第三章 三级政府工作报告的基本内容及信息
    第一节 各模块内容分析
    第二节 信息披露情况分析
    小结
第四章 绩效管理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的调整建议
    第一节 绩效管理发展下政府工作报告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绩效管理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可完善之处
    第三节 政府工作报告在绩效管理视角下的可调整方向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3)基于文本质量的公文写作要素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1 国内研究述评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公文
        2.1.2 公文写作
        2.1.3 公文写作要素
        2.1.4 公文文本质量
    2.2 理论基础
    2.3 小结
第3章 公文实践中的问题与公文文本质量的关系
    3.1 公文实践状况调查
        3.1.1 调查方案
        3.1.2 调查实施
        3.1.3 调查结论
    3.2 从公文质量角度看公文实践中的问题
        3.2.1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3.2.2 “朝令夕改”
        3.2.3 “有法不依、有令不行”
        3.2.4 文件过度解读
        3.2.5 “红头文件
        3.2.6 公文文风不良
    3.3 小结
第4章 从公文写作角度看公文实践中诸多问题产生原因
    4.1 从公文写作系统论看当代公文问题产生之原因
        4.1.1 从文本系统角度看公文写作实践问题
        4.1.2 从发文系统角度看公文实践中问题存在之原因
    4.2 从公文写作主客体统一论看当代公文问题产生之原因
        4.2.1 在公文写作语用活动中主客体的对立表现
        4.2.2 主客体对立的解决之道即主客体的统一
    4.3 从公文写作矛盾论看当代公文问题产生之原因
        4.3.1 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4.3.2 主体与客体的矛盾
    4.4 从公文写作语境论看当代公文问题产生之原因
        4.4.1 忽视社会大环境造成的语用失误
        4.4.2 忽视情景语境导致语用失误
        4.4.3 忽视篇内语境导致语用失误
        4.4.4 忽视话语范围导致语用失误
    4.5 从公文写作规律论看公文问题产生之原因
        4.5.1 从定向性规律看
        4.5.2 从转化性规律看
        4.5.3 从实践性规律看
        4.5.4 从创新性规律看
        4.5.5 从历时性与共时性规律看
        4.5.6 从对立统一规律看
    4.6 小结
第5章 公文写作要素控制的原则与框架
    5.1 公文写作要素控制的原则
    5.2 公文写作要素控制的框架
    5.3 小结
第6章 公文写作的主体要素分析及控制
    6.1 写作主体
        6.1.1 “大主体”(发文机关)
        6.1.2 “中主体”(领导或领导群体)
        6.1.3 “小主体”(文秘写作人员)
    6.2 收文主体
        6.2.1 收文主体的特点
        6.2.2 收文主体的公文写作理念
        6.2.3 收文主体在公文写作中的控制措施
    6.3 小结
第7章 公文写作的客体要素分析及控制
    7.1 揭示客体
        7.1.1 公文所揭示的客体的作用
        7.1.2 作为文本所揭示的客体的条件
        7.1.3 作为文本已揭示对象的控制
    7.2 公文文本客体
        7.2.1 公文文种
        7.2.2 公文格式
        7.2.3 公文主旨
        7.2.4 公文材料
        7.2.5 公文结构
        7.2.6 公文语言
        7.2.7公文文风
    7.3 小结
第8章 公文写作的语境要素分析及控制
    8.1 语境概述
    8.2 公文写作语境的类别
    8.3 语境对公文写作的制约
    8.4 公文语境失误的控制措施
        8.4.1 篇内语境语用失误之对策
        8.4.2 情景语境语用失误对策
        8.4.3 话语范围导致语用失误之对策
        8.4.4 忽视社会大环境造成的语用失误之对策
    8.5 小结
第9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9.1 研究贡献与创新点
        9.1.1 主要观点
        9.1.2 创新之处
        9.1.3 本文的不足之处
    9.2 研究展望
附录: 公文写作调查问卷
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4)电视新闻语言新质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概况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电视新闻语言概述
    第一节 电视新闻的新闻类型
    第二节 电视新闻的符号系统
    第三节 电视新闻语言的语言风格
第三章 电视新闻语言新词语概述
    第一节 新词语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 新词语分布领域
    第三节 新词语的音节构成
第四章 电视新闻语言新词语构成分析
    第一节 新造词
    第二节 旧词新用
    第三节 中西合璧
    第四节 方言词
    第五节 数字+汉语词素的新词语
    第六节 外来词
    第七节 核心词素词语
    第八节 新词新用
    第九节 缩略词
    第十节 谐音词
第五章 电视新闻语言新词语词群分析
    第一节 词群的定义
    第二节 电视新闻语言中的新词语词群分析
    第三节 新词语词群的分类
    第四节 新词语词群的特征
第六章 电视新闻语言中的新四字格现象
    第一节 成语
    第二节 四字短语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现代汉语动量词重叠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动量词研究综述
        一、本文研究的背景
        二、 关于动量词及其重叠式的产生
        三、 动量词研究的相关成果
    第二节 动量词的分类以及重叠式相关理论的研究动态
        一、 动量词的分类概说
        二、 重叠式相关理论的研究动态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方法、思路、步骤以及语料来源
        一、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
        三、 研究的思路及步骤
        四、 研究的语料来源说明
第二章 动量词重叠情况概述
    第一节 动量词重叠的表现形式、范围以及条件
        一、 动量词重叠的几种表现形式
        二、 现代汉语动量词重叠的范围以及条件
    第二节 动量词重叠式在语体和文体中的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一、 动量词重叠式在语体中的分布使用情况
        二、 动量词重叠式在文体中的分布使用情况
第三章 动量词重叠式的句法功能及意义分析
    第一节 “CC”重叠式的句法功能分析
    第二节 “一 CC”重叠式的句法功能分析
    第三节 “一 C 一 C”重叠式的句法功能分析
    第四节 “一 C 又一 C”重叠式的句法功能分析
    第五节 动量词重叠式与名量词重叠式句法功能对比分析
    第六节 动量词重叠与附加意义之间的关联分析
        一、 附加意义的内容
        二、 动量词重叠对动量词附加色彩意义的影响
第四章 动量词重叠与动词的组合搭配
    第一节 通用动量词重叠与动词的组合搭配
        一、 计数动量词重叠前后与动词的组合搭配
        二、 计时类动量词重叠与动词的组合搭配
    第二节 自主动量词的重叠与动词的组合搭配
        一、 同形动量词重叠前后与动词的组合搭配
        二、 短时动量词重叠前后与动词的组合搭配
    第三节 借助动量词重叠与动词的组合搭配
        一、借助器官和工具类的动量词重叠前后与动词的组合能力
        二、 伴随动量词重叠与动词的组合搭配
    第四节 情态动量词重叠与动词的组合搭配
        一、持续动量词重叠前后与动词的选择关系
        二、 整体类动量词重叠与动词的组合搭配
第五章 动量词重叠的语用价值
    第一节 动量词重叠式的描述功能
    第二节 修辞价值
        一、动量词重叠实现语用效果所使用的主要修辞手段
        二、动量词重叠的修辞价值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论古代公文在两岸四地的遗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
    1.2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两岸四地公文对古代公文的继承
    2.1 文种的继承
    2.2 语言的继承
    2.3 格式的继承
    2.4 制度的继承
3 两岸四地继承古代公文的差异性的原因分析
    3.1 历史原因
    3.2 地域原因
4 两岸四地公文发展的未来走向
5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8)两岸四地现行公文套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两岸四地现行公文及本文公文的定义
    二、两岸四地现行公文套语研究的出发点
    三、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的意义
    四、语料来源情况说明
第一章 公文套语概说
    一、套语及公文套语
        (一) 套语的界定
        (二) 公文套语的定义
    二、公文套语产生的原因
        (一) 公文套语是在长期的公文写作实践中语言选择的结果
        (二) 从模因理论看公文套语的产生
        (三) 公文语言的性质决定了公文必须使用公文套语
        (四) 特殊语境下的公文套语
    三、公文套语的分类
        (一) 结构套语
        (二) 功能套语
第二章 两岸四地现行公文套语研究
    一、结构套语
        (一) 开端套语
        (二) 过渡套语
        (三) 结尾套语
    二、功能套语
        (一) 称谓套语
        (二) 其他功能套语
第三章 两岸四地现行公文套语的特点
    一、香港地区现行公文套语的特点
    二、澳门地区现行公文套语的特点
    三、台湾地区现行公文套语的特点
    四、大陆地区现行公文套语的特点
    五、现行公文套语与日常应用文惯用语的区别
第四章 对两岸四地现行公文套语规范化的建议
参考文献(按音序排列)
附录 港澳台地区现行公文部分例文
后记
读研期间成果

(9)双重转型中的香港中文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屈辱岁月,香港中文教育的痼疾与因由
    第一节 中文教育痼疾的症状
    第二节 中文教育痼疾的因由
第二章 转型时代呼唤香港中文教育提升
    第一节 中文教育要顺应经济市场的扩大
    第二节 中文教育要适应一国两制的社会轴轮之运转
第三章 特区政府和香港社会共同推动中文教育的发展
    第一节 特区政府对香港中文教育的推动
    第二节 香港社会对中文教育的推动
    第三节 香港中文教育变革的社会反响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0)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DCC)的汉语熟语单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1.1 本研究提出的背景
        1.1.1 词组(短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1.2 熟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1.3 熟语单位的界定
        1.1.4 “熟语单位”的范围
    1.2 本研究的目标
    1.3 本研究的意义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1.4.1 本研究的创新点
        1.4.2 本研究的难点
    1.5 小结
第二章 基于2001—2003年《人民日报》的熟语单位提取研究
    2.1 语料的选取
    2.2 语料库及语料库语言学
    2.3 词语自动提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2.4 我们对中文信息处理及汉语的认识
    2.5 提取熟语单位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2.6 辅助提取手段分析
    2.7 部分结果验证及相关分析
    2.8 小结
第三章 三字格、四字格熟语单位研究
    3.0 已有的研究
    3.1 三字格概况
        3.11 三字格里的词
        3.12 三字格里的语
    3.2 音节为“1+2”式、结构为“V+N/NP”式的三字格
    3.3 音节为“2+1”式、结构为“V/VP+N”式的三字格
    3.4 四字格概况
        3.41 四字格里的词
        3.42 四字格里的语
    3.5 “N+V”式的四字格
    3.6 “V+N”/“V+V”式的四字格
    3.7 小结
    3.8 附论5字格
第四章 流行语、字母词语和插入语研究
    4.1 流行语研究
        4.11 “流行”的界定
        4.12 关于流行语的语言学研究
        4.13 流行语的科学认定
        4.14 余论
    4.2 字母词语研究
        4.21 引言
        4.22 基于词典的字母词语的分类及相关分析
        4.23 基于报纸语料库的字母词语的使用情况举隅
        4.24 关于字母词语规范的两点思考
    4.3 插入语研究
        4.31 已有的研究
        4.32 插入语对中文信息处理的作用
        4.33 报纸语料中部分插入语的频次考察
第五章 简称考察研究
    5.1 引言
    5.2 简称的界定
        5.21 定义
        5.22 简称的性质
    5.3 简称的分类
    5.4 固定简称
        5.41 固定简称的构成方式
        5.42 固定简称的形成规律
        5.43 固定简称的使用特点
    5.5 临时简称
    5.6 通过形式标记提取的简称例示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本文的研究方法
    6.2 熟语单位的应用价值
        6.21 熟语单位与对外汉语教学
        6.22 熟语单位与辞书编纂
    6.3 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
        6.31 存在的问题
        6.31 熟语的确定
        6.31 熟语单位的自动提取
        6.31 熟语的标注规范
        6.32 下一步工作
        6.32 熟语单位的外部功能及其语义研究
        6.32 建立实用的分类、分级语表
参考文献
附录1 两本新词语词典所收的部分新词语比较
附录2 基于大学生的词语语感测量
附录3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2字串
附录4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3字串
附录5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4字串
附录6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5字串
附录7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6字串
附录8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7字串
附录9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8字串
附录10 2001—2003年《人民日报》的部分3字格熟语单位
附录11 2001—2003年《人民日报》的部分4字格熟语单位
附录12 2001—2003年《人民日报》的部分5字格熟语单位
附录13 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相同的部分熟语单位
附录14 2001年的部分引号抽取串
附录15 2002年的部分引号抽取串
附录16 2003年的部分引号抽取串
附录17 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相同的部分引号抽取串
附录18 部分“V+V”实例
附录19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收录的简称词条
附录20 2002年《人民日报》中的部分简称
附录21 本文所使用的标记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香港特区政府常用中文公文与中央政府现行常用中文公文语体特点之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D]. 袁昊.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1(08)
  • [2]绩效管理视角下的政府工作报告模块研究 ——以国务院、广东省、深圳市三级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为例[D]. 杨思琦. 暨南大学, 2019(02)
  • [3]基于文本质量的公文写作要素与控制研究[D]. 孙峻华. 南京大学, 2019(08)
  • [4]电视新闻语言新质要素研究[D]. 赵欣同. 山东大学, 2016(02)
  • [5]现代汉语动量词重叠式研究[D]. 葛林姣. 广西民族大学, 2014(03)
  • [6]中央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工作报告的语言差异性——以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 王楠. 华中人文论丛, 2013(03)
  • [7]论古代公文在两岸四地的遗存[D]. 胡仿妮. 暨南大学, 2013(01)
  • [8]两岸四地现行公文套语研究[D]. 晏艳. 四川师范大学, 2012(03)
  • [9]双重转型中的香港中文教育研究[D]. 闵海霖.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0)
  • [10]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DCC)的汉语熟语单位研究[D]. 杨建国. 北京语言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香港特区政府常用的中文公文与现行中央政府常用的中文公文的文体特征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