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FP应用优化探讨

VFP应用优化探讨

一、VFP应用程序的优化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英[1](2021)在《VFP6.0编程经验与技巧》文中研究说明VFP6.0编程软件具有强大功能,同时在该软件的运行中,其对于环境的要求和编程难度上更加友好,所以在当前的计算机编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基于对VFP6.0编程软件操作中,针对一些常见的错误提示类型与成因的分析,结合对该软件处理方法的了解,探讨了VFP6.0编程软件的操作经验和操作技巧,从而让该软件可以正常运行并发挥功能。

闫会会[2](2020)在《浅析中职计算机专业VFP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教学思路》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程序设计行业如今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主要行业之一,然而我国从事程序设计的人员虽多,但是却缺乏高级编程人才,且职业院校编程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使学生或许具备一定的代码编写能力,却缺少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对上述问题,中职院校要针对计算机专业理清教学思路,形成一个集师资、课程和实践为一体的高效VFP循环结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全面提升程序设计课程的实效性。

郑静[3](2020)在《农村“最后一公里”物流拆分装载策略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推动,农村电子商务进入快速发展期。然而,受地理条件、交通状况以及需求分布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相比物流发展十分缓慢,其中,农村“最后一公里”物流问题尤为显着。农村“最后一公里”物流的“高成本、低效率”问题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物流以及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有效降低农村“最后一公里”物流成本、改善物流运作效率是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物流问题的关键,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最后一公里”物流问题主要包括配送模式以及车辆调度路径问题两个方面,而对于既定的农村物流网络结构来说,车辆调度与路径问题是物流运作决策的主要内容,不同的车辆装载问题(VFP)与车辆路径问题(VRP)对物流的作业成本产生直接影响,通过优化车辆装载分配以及车辆路径安排能够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因此,本文重点对农村“最后一公里”物流的车辆路径及车辆装载问题进行研究。针对当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最后一公里”物流领域末端配送中存在的需求具有分散性、供需地之间距离远、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本文提出对农村物流需求进行拆分装载,即通过多次运输而非一次性运输来完成某些订单的配送,从而为减少车辆的使用频率以及降低运输成本创造机会。通过建立模型,分析采取拆分装载策略对农村“最后一公里”物流运输成本的影响,并以我国三峡及西南农村地区末端物流网络配送实际案例为背景,揭示了拆分装载策略在农村“最后一公里”物流中存在的潜在效益。结果表明,拆分装载策略对不同大小范围内的需求订单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成本节省,当需求订单的大小刚好超过车容量的一半时,会产生最大程度的成本节省。基于现实情况中农村“最后一公里”物流订单大小差异化程度大的特点,本文在后一章节中取消了拆分装载策略中对订单大小的限制,并考虑每个订单大小随机情况下物流配送路径与装载优化的拆分装载策略。为使拆分装载策略具有实践可操作性,本文在该章节设计出该策略的程序算法并运用python语言进行了实现。最后通过一个农村物流城乡蔬菜配送案例对该策略及算法进行验证,进一步证明该策略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景雷[4](2020)在《功率半导体模块行为级建模与可靠性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电力电子变流器的核心部件,IGBT功率模块广泛应用于新能源产业,对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起了重要作用。由于经常在苛刻环境下运行,IGBT功率模块的使用寿命远不及传统应用。为了改善这一现状,设计阶段的仿真已成为可靠性的第一重保障,同时实时估算器件的结温及健康状态监测作为辅助手段共同担负提高可靠性的重任,但这些关于可靠性的关键技术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本文选择从器件和封装入手,重点研究了行为建模方法提高仿真精度、新的结温估算方法和键合线健康状态监测方法,降低IGBT功率模块的失效率,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本文首先总结了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对电力电子变流器的技术需求,归纳了IGBT功率模块的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及待解决的问题。电路仿真是电力电子变流器设计阶段的重要技术手段,使用半导体器件的行为模型可加快仿真速度,但明显精度不足。本文提出了新的IGBT功率模块器件—封装级行为建模方法。IGBT的行为模型存在偏差有两个原因,一是静态特性中饱和工作区内不同门射极电压下集电极电流匹配精度差;二是动态特性中非线性电容数学模型的简化导致通断瞬态过程失真。本文从这两方面入手,引入校正函数优化静态特性;根据测量结果,建立准确的非线性电容数学模型。另外,二极管采用传统行为模型,即多项式函数和软度因子分别描述它的正向导通特性和反向恢复特性。电气封装和散热封装产生的寄生电感和寄生电容采用阻抗测量法提取。通过优化前后行为模型的仿真与实验结果对比,从瞬态过程、功率损耗和母线电流高频特性三个方面验证了优化后行为模型的精确性。热敏电参数估算器件结温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但IGBT的大部分热敏电参数均存在两个问题:由于IGBT存在正负温度系数,在临界点处静态参数存在温度盲区;动态参数敏感度低且不易测量。针对这两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以电压峰值作为热敏电参数估算器件结温的方法。通过分析IGBT关断和二极管反向恢复的瞬态过程,理论上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完成了实验验证。电压峰值是有着较高敏感度和精确度且存在明显特征利于测量的动态热敏电参数,对比其他经典的热敏电参数具有一定的优势。键合线老化是IGBT功率模块封装失效的主要形式之一,键合线健康状态监测的技术指标存在变化不明显且易被干扰等问题。为避免引起误判,本文提出了基于电压振铃特征的键合线健康状态监测方法。通过建立IGBT关断和二极管反向恢复期间的等效电路,理论上分析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实验验证了电压超调量和振荡频率作为技术指标监测键合线健康状态的有效性。分别研究了结温和工作电流对电压超调量的影响,并以全新的IGBT功率模块作为参考,构建了电压超调量的影响函数并绘制了不同工况下的IGBT功率模块键合线的健康基准云图。设计了电压超调量在线监测电路并实验验证了该电路的有效性。热管理设计是IGBT功率模块可靠运行的保障。本文针对电热耦合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了温度对优化后的行为模型参数的影响并建立了用于电路仿真的Foster网络热模型。最终完成了电热耦合仿真,为IGBT功率模块的热管理设计提供参考。最后对本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简述了本文的主要贡献,并对后续工作作出展望。

路云龙[5](2019)在《min-max问题的截断凝聚光滑拟牛顿法及其在模糊神经网络学习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min-max问题是一类重要的非光滑优化问题,在投资组合、工程设计、大型故障诊断等很多实践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求解无约束min-max问题的凝聚光滑化方法的研究尽管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成果,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计算技术的进步和数据收集、传输和存储技术的不断升级,使得实际面临问题的规模越来越大,因此,研究大规模min-max问题的高效求解方法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主要研究了求解大维数且带有大量组成函数的min-max问题的凝聚光滑拟牛顿法,及引入凝聚光滑技术训练带有min和max逻辑算子的模糊神经网络。我们通过深入研究求解min-max问题的截断凝聚光滑牛顿法,利用拟牛顿修正公式获得近似的Hessian矩阵,结合简单的凝聚参数调整准则,提出高效的求解大规模的无约束min-max问题的拟牛顿法。并且通过引入凝聚光滑技术,研究带有min和max算子的模糊神经网络的光滑梯度法,提出了渐进光滑的梯度凝聚光滑训练算法,有效的减缓算法病态现象的发生,克服了以往光滑训练算法使得网络训练过早停止或训练过慢的问题。本文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在第一章中,主要介绍本文所研究的min-max问题模型及其应用背景,非常全面地评述了求解min-max问题的相关理论及各类算法,包括直接对max型函数进行凝聚光滑的方法,概括了凝聚光滑稳定牛顿型及高斯-牛顿型法的研究成果,以及凝聚光滑在min和max逻辑算子的模糊神经网络训练中的最新应用,进而引出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最后,简述了研究动机、研究思路以及本论文内容的结构安排。2.在第二章中,提出Armijo线搜索下的截断凝聚光滑拟牛顿法和信赖域策略下的截断凝聚光滑对称秩-1法。这简化了截断准则和凝聚参数更新准则。同时,在信赖域框架下,任意迭代点处都可以进行近似Hessian矩阵的对称秩-1更新且矩阵可能不是正定矩阵。数值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同类的算法,当问题的维数增加且组成函数较多时,所提算法具有优势。3.在第三章中,为求解大维数且带有大量组成函数的无约束min-max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高效的截断凝聚光滑BFGS拟牛顿法。通过相邻迭代点和梯度信息,给出两个条件来决定是否进行BFGS更新。并在组成函数强凸的假定下,任意凝聚参数下的近似Hessian矩阵及其逆矩阵都是有界的。再结合一个简单的凝聚参数调整准则,提出求解大规模凸min-max问题的凝聚光滑BFGS拟牛顿法。最后,我们分析算法的全局收敛性质及内迭代序列的收敛性质。数值结果表明,同带有截断策略或积极集策略的凝聚光滑算法相比较,有限存储格式的BFGS凝聚光滑算法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4.在第四章中,我们提出渐进凝聚光滑算法来训练带有min和max逻辑算子的模糊神经网络。考虑感知机型的网络结构,应用凝聚光滑技术,构造网络评价函数的凝聚光滑函数,利用凝聚参数调整规则,提出渐进的二次凝聚光滑的梯度型模糊神经网络训练方法。我们讨论了原始min-max-min问题的最优性条件,探讨了原始优化问题同极小化渐进光滑问题之间的联系,以及算法的全局收敛性质。数值结果显示,与现有的光滑化算法相比较,所提算法有较高的计算效率,能够克服以往光滑算法训练网络时出现的算法过早停止或者训练过慢的问题,大大缓解以往算法求解过程中产生的病态现象,能更有效地训练网络。

梁钧强[6](2019)在《H公司卷烟车辆装载与路线联合优化研究》文中认为H公司作为我国重要的烟草行业国有企业,面对新形势对物流结构模式优化升级十分紧迫。从H公司卷烟物流的实际运作来看,车辆装载问题(Vehicle Filling Problem)和车辆配送路线规划(Vehicle Routing Problem)这二者间的联系十分密切,例如车辆装载问题里货物的装载顺序是由路径优化的配送结果决定的,而在车辆路径优化过程中必须被车辆的装载能力与车厢空间的利用情况所约束,故将VFP和VRP进行联合规划统筹考虑。本文针对卷烟物流配送优化问题,以地市一级的周转中心为基础,从卷烟商品装载码放优化和配送线路优化入手,研究结合H公司卷烟货物配送实际订单量以及车辆与配送情况,对VFP与VRP二者实施联合优化,并建立起了具有卷烟配送特征的联合优化算法模型。采用动态遗传算法对配送路线进行优化与货物装载的实际约束相结合的方式,对卷烟装载与路线进行联合优化。在卷烟装载约束部分充分考虑,例如货物码放分层规则先进后出、货车的载重能力、装箱商品互相承载面等此类限制因素,同时使用启发装载优化算法确保路线内车辆装载效率处于较高水平。在确保取得最优的配送路线同时,可以提升装载车辆的配送效率,保证路线实际优化方案的可行性。本文对构建的H公司卷烟装载与路线联合优化算法,进行数据测试后结果显示,该优化算法在满足了H公司卷烟装载约束的同时,不仅显着降低了卷烟配送运输的总里程以及发车总次数,而且提高了卷烟运输车辆的装载效率。因此,该算法对降低H公司烟草物流配载运输物流成本的同时,提高其物流运营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叶晨成[7](2019)在《模型驱动的共享缓存管理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缓存系统在现代计算机中极为常见,其通常由多种存储介质组成,例如CPU片上缓存与主存构成的传统缓存系统、主存与磁盘构成的内存缓存、DRAM与相变内存(PCM,Phase-change memory)构成的新型异构内存缓存,广泛的存在性使得针对缓存系统的通用优化极为重要。然而缓存系统存在多个维度的性能指标,包括缓存空间需求、缓存缺失率、带宽利用率等,此类指标构成高维度的性能调优问题空间,使得针对多个性能指标同时调优极为困难。多核计算机的普及进一步加大了调优问题复杂度,原因在于缓存共享行为引入全局性能与个体程序性能两个维度,扩大了问题空间。因此共享缓存性能调优问题已经成为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缓存性能调优问题存在两个难点:一是问题空间巨大且维度极高;二是各性能指标相互关联,针对特定指标优化可能导致另一指标降低,例如优化全局性能可能引起个体性能损失。性能模型驱动的缓存管理机制是解决调优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其在无需运行程序的前提下,通过模型预测各项性能指标,针对性地调整管理机制参数,从而实现性能调优。由于调优过程仅依赖于预测值,因此效率较高,具备分析大量调优方案并从中选取最优解的能力。这种管理机制包含三个模块:针对特定缓存结构的性能模型,针对单个程序多个性能目标的参数化管理机制,针对全局性能与个体性能的协调机制。第一个模块提供缓存性能预测,是随后两个模块的基础,后两者则针对调优问题的不同维度。在性能建模方面,针对多层互斥缓存结构,提出性能模型受害者足迹(VFP,Victim Footprint)理论,实现任意缓存层次结构、任意缓存大小、任意程序组合下的缓存性能预测。同时以形式化方法证明VFP理论的正确性与唯一性,具体包括定义多层互斥缓存性能建模问题,并将其形式化描述为受害者缓存约束条件(VCR,Vicitim Cache Requirement),随后证明VFP理论是唯一满足VCR的缓存性能模型。在单个程序多性能目标调优方面,针对多层互斥缓存结构设计了缓存管理机制FCache及模型驱动的调优技术,实现参数化的缓存管理。随后以DRAM-PCM异构内存构成的缓存系统为应用场景,展示FCache同时优化DRAM空间需求与DRAM-PCM迁移开销的能力。具体设计方面,FCache将数据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数据使用DRAM作为缓存,与另一部分数据共享PCM。FCache通过参数化数据划分比例实现灵活的管理配置,涵盖海量的配置空间。与FCache同时提出的模型驱动的调优技术则实现最优缓存管理配置的自动推导,通过建立数据划分比例与多个性能参数间的形式化关系,在给定特定性能参数限定时推导管理配置,自动最优化其他性能指标。在多个程序全局与个体性能协调方面,设计了弹性缓存划分机制RECU,通过模型驱动的缓存划分实现保障个体程序性能的同时最优化全局性能。RECU首先定义个体程序性能基准,包括缓存空间基准以及缓存缺失率基准,并针对基准定义弹性机制,例如20%缓存缺失率弹性表示个体程序缓存缺失率不得高于基准缓存缺失率的120%。与此同时,使用缓存性能模型建立缺失率与缓存空间之间的量化关系,以此将缓存缺失率上限等效为缓存空间下限。随后提出最优化缓存划分,在满足个体程序缓存空间限定的前提下实现全局性能最优化。最后以云计算环境中多用户共享服务器场景为例,针对用户公平性需求与服务供应商全局性能需求之间的权衡问题展示RECU的使用方法。缓存性能模型VFP理论与两种缓存管理机制分别针对共享缓存性能调优问题的不同维度,具有模块化特性,可以相互组合,例如RECU可采用VFP理论之外的缓存性能模型,FCache可与RECU组合解决多个性能目标的协调问题,因此三种技术组合可解决不同缓存架构、不同性能需求的调优问题。

窦超然[8](2019)在《曲面加工等残留量连续平滑路径规划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数控系统和数控机床的发展与CAD、CAM软件日趋成熟,这不仅提高了机械零件的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也在曲面加工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空间曲面的加工轨迹依旧存在着不够平滑,残留量不均等问题。具有复杂曲面的零件被广泛应用于车辆、船舶、航空航天、模具、人造骨骼等领域。长期以来,复杂曲面数控切削加工过程一直存在表面加工质量不足、加工时间过长等问题,在具有空间复杂曲面的零件切削加工中,刀具轨迹开发、路径优化、干涉处理以及仿真加工等,始终是现代高速高精度数控加工技术的研究重点与难点。论文在介绍近年来各种数控刀具加工轨迹规划方法,分析其优缺点的基础上,探索了更加适应曲面高速加工的平滑加工刀具路径;提出了一种可以应用于空间复杂曲面的等残留量连续平滑加工路径规划方法,并开发了相应的路径规划及相应的G代码生成软件,能够对复杂空间曲面加工进行连续平滑的刀具路径规划。等残留量连续平滑加工路径规划方法是通过”等分截面求交法”、”等距刀位点计算法”、”等弦长螺线生成法“等轨迹规划算法得到密集的离散刀位数据点,然后利用三次三角插值样条曲线对刀位数据点进行插值拟合,使各个刀位点光顺、平滑地连接,从而得到等残留量连续平滑加工路径;该刀具轨迹规划算法能有效地减少刀具在加工过程中的抬降刀、快速移动、加减速、停顿以及大角度方向变换,减小加工面残留量,从而降低机床的冲击和振动,延长刀具使用寿命,提升加工曲面的微观平滑度。本文基于空间曲面等残留量连续平滑加工轨迹规划算法,采用Visual FoxPro语言,开发与之配套的等残留量连续平滑加工路径的自动规划软件,实现从STL模型三维数据处理到路径规划,再到数控程序G代码生成的一体化进程。在实际加工实验前使用Matlab进行刀具轨迹的三维图形输出验证,并利用CIMCO软件进行实际加工前的切削模拟仿真,保证了加工过程的可靠性。曲面加工等残留量连续平滑路径规划方法不仅可以适用于单凸单凹曲面,还可以用于复杂的多凸凹空间曲面。使用该方法设计的刀具轨迹具有平滑无间断、切削力平稳、表面残余量均匀等优点,可以获得较高的零件表面质量。

陈宏程[9](2019)在《多车型多车辆的物流配载问题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我国许多传统企业物流在信息管理、仓储、配送等环节消耗大量成本,在人口红利日趋消失的同时,利润也在逐渐降低。如今许多物流配送企业已经逐渐开始运用一些信息化手段对配送活动进行优化,但仍存在较多问题,如:配送成本高、配送效率低、配送资源浪费以及因此引起的配送服务质量不高等等。不科学或以人为经验主导的物流配送活动从供应链的末端限制了企业整体的发展。因此,本文针对物品配送企业实际情况进行配载联合优化问题研究。首先,从车货装配优化问题(Vehicle Filling Problem,VFP)以及车辆配送路径优化问题(Vehicle Routing Problem,VRP)的相关理论开始研究,针对两大问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点,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从理论层面上探索两者结合的关键点;其次,根据两大问题的构成要素,结合实际配送活动中的约束因子,从目标函数、约束条件以及数学模型等三方面进行考虑,建立多车型多车辆多目标的三维装载模型;然后,根据建立的配载联合优化模型,选择了遗传算法作为本文主要算法,然后从初始化操作、车辆装载操作、路径优化操作、适应值计算、遗传操作以及算法终止操作等六大模块入手,设计了一种可以自动筛选车型、联合优化车辆装载及车辆路径选择的改进遗传算法模型;最后,以某仓储物流配送中心的实际配送数据为例进行实例验证,经过分析发现,本文算法模型所得的配送方案在配送车辆数目、配送车辆平均空间利用率、配送总路程以及配送总成本等各方面均优于实际方案,表明模型及算法的可靠性。

王路[10](2018)在《悬索桥主缆与索鞍间滑移机理理论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主缆是悬索桥的主要承重结构,主缆与索鞍间稳定的相对位置关系是保证全桥结构安全的必要条件。在传统两塔悬索桥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多塔悬索桥,具备超强的跨越能力和良好的经济效益,被认为是跨越海湾、海峡等宽阔水域的理想桥型。对于该桥型而言,主缆与中主索鞍间的抗滑问题是制约中塔选型乃至结构成立的核心因素,围绕该抗滑问题开展科研攻关极为必要。基于此,本文采用理论与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在抗滑摩擦准确计算、滑移机理明确把握、抗滑方案深化设计、抗滑性能合理评估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较为系统地解决了主缆抗滑问题,可为相关理论修正及创新工程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针对主缆侧面抗滑摩擦难以准确计算及充分利用的问题,开展了主缆侧向力方面的理论及试验研究:探明了既有计算公式的理论基础及应用局限性;基于离散体接触关系,提出了鞍槽内丝股相互作用力的计算模型,构建了侧向力理论计算方法;基于最小二乘准则进行分区间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提炼了便于工程应用的实用计算公式;探讨了参数影响规律,并对比了既有公式、理论方法及实用公式的计算结果;最后利用实用公式,对主缆抗滑摩擦力进行了计算示例。另一方面,通过在模型设计、加载方式及测试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实践,形成了有效的侧向力试验方案;根据测试结果,进一步明确了侧向力的分布模式及变化规律,并验证了理论研究成果的准确性。为明确主缆与索鞍间的滑移机理,给理论模型的构建提供必要基础,开展了以索股为基本研究对象的大规模试验研究:制定了以两端张拉索股模拟平衡状态、以单侧顶推索鞍模拟偏载状态的加载方案,并设计了相应的试验模型及测试方法;综合考虑侧面摩擦、索股数目及索鞍构造等因素,开展了共15种工况的试验测试;利用实测数据,深入研究了索力发展特征、索股滑移行为、滑移时变效应、名义摩擦系数等机理问题;最后,就主缆与索鞍间摩擦系数合理设计取值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了探讨。进一步地,针对多塔悬索桥中塔索鞍抗滑不足的问题,研究了竖向摩擦板式及水平摩擦板式抗滑方案的总体思路;抽离单束索股作为基本单元形成索元概念,提出了索元物理模型及规格化力学模型,开发了便于主缆滑移模型嵌入与调用的索元分析模块;在此基础上,结合设有竖向或水平摩擦板时的索鞍构造特征及索股分布特点,考虑分层滑移特性及侧面摩阻效应,通过理论推导,构建了竖向摩擦板或水平摩擦板协同作用时的主缆分层滑移分析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证实了分析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在明确了现行抗滑模式不适宜性的基础上,联合采用抗滑安全系数、索力不均匀率、索股滑移率等三项指标,构建了面向滑移过程的主缆抗滑性能评估准则;以温州瓯江北口大桥作为典型工程实例,基于所提出的主缆分层滑移分析模型及抗滑性能评估准则,分别对增设竖向摩擦板和增设水平摩擦板两种抗滑思路下的多种抗滑设计方案进行了详细的参数分析,明确了各方案所对应的索股滑移、评估指标、各向受力、摩阻组成、抗滑效力等规律性特征,推选了列间全置竖向摩擦板及层间布置2块水平摩擦板(分别置于约1/4及1/2高度处)作为两类相对最优的抗滑方案,并就此阐明了两类方案的构造可实现性。综合上述研究,形成了一套适用于主缆抗滑性能分析的理论方法体系,为实际主缆抗滑方案的构思、设计及实施提供有益参照。

二、VFP应用程序的优化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FP应用程序的优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VFP6.0编程经验与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VFP6.0编程软件中常见错误和处理
    2.1 连续运行操作错误
    2.2 程序不能退出错误
    2.3 脱离环境运行错误
3 VFP6.0编程经验
    3.1 程序处理
    3.2 信息收集
    3.3 功能分析
4 VFP6.0编程技巧
    4.1 程序设计
    4.2 程序应用
    4.3 功能实现
    4.4 结果跟踪
5 结语

(2)浅析中职计算机专业VFP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教学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VFP循环结构程序设计课程的现状
    (一)学生基础较差
    (二)教材更新较慢
    (三)忽略实际应用
    (四)实训的实效性较低,学生缺乏学习动机
    (五)课程培养内容单一,企业需求多样化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VFP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教学思路
    (一)多元化更新教学体制
    (二)改变教学体系结构
    (三)整合课程内容
    (四)加强师资建设
    (五)开展校内实训
        1. 情景设计
        2. 操作示范
        3. 独立探索,项目总结
三、结语

(3)农村“最后一公里”物流拆分装载策略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选题依据与意义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分析框架及主要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农村“最后一公里”物流
    2.2 车辆路径问题
    2.3 车辆装载问题
    2.4 车辆路径与车辆装载联合问题
3 订单同质的农村“最后一公里”物流拆分装载策略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与假设
    3.3 订单同质的拆分装载策略模型
    3.4 应用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订单不同质的农村“最后一公里”装载策略及算法设计
    4.1 引言
    4.2 订单不同质的拆分装载策略分析
    4.3 拆分装载流程与算法设计
    4.4 应用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订单不同质的农村“最后一公里”装载策略具体算法
附录二: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科研成果
致谢

(4)功率半导体模块行为级建模与可靠性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功率半导体模块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及研究现状
        1.2.1 器件-封装级仿真模型
        1.2.2 半导体器件的结温估算
        1.2.3 键合线健康状态监测
        1.2.4 传热模型及应用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研究内容
        1.3.1 主要工作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IGBT功率模块器件—封装级行为建模
    2.1 概述
    2.2 IGBT功率模块行为模型的构建
        2.2.1 IGBT的行为建模
        2.2.2 二极管的行为建模
        2.2.3 封装寄生参数的提取
        2.2.4 Saber仿真环境
    2.3 仿真与实验
        2.3.1 瞬态过程
        2.3.2 通断损耗
        2.3.3 母线电流高频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电压峰值的器件结温估算
    3.1 概述
    3.2 方法的理论可行性研究
        3.2.1 IGBT关断瞬态过程的分析
        3.2.2 二极管反向恢复瞬态过程的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不同温度的IGBT关断与二极管反向恢复过程
        3.3.2 电压峰值的影响因素
        3.3.3 方法总结
    3.4 不同热敏电参数的比较
        3.4.1 IGBT的热敏电参数比较与评价
        3.4.2 二极管的热敏电参数比较与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器件表面键合线健康状态监测
    4.1 概述
    4.2 键合线的老化机理
    4.3 电压振铃电路模型
        4.3.1 键合线的寄生参数
        4.3.2 电压振铃的产生机理
        4.3.3 等效电路模型
    4.4 实验与分析
        4.4.1 基础实验
        4.4.2 不同结温的电压超调量分析
        4.4.3 不同工作电流的电压超调量分析
        4.4.4 电压超调量的影响函数
    4.5 电压超调量在线监测
        4.5.1 电压超调量在线监测电路
        4.5.2 方法验证
        4.5.3 其他方法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IGBT功率模块电热耦合仿真分析
    5.1 概述
    5.2 电热耦合模型
        5.2.1 基本原理
        5.2.2 电热耦合仿真的工作流程
    5.3 温度对器件行为模型参数的影响
        5.3.1 IGBT和二极管的功率损耗
        5.3.2 电气模型与温度有关的参数
    5.4 传热模型
        5.4.1 传热模型的基本原理
        5.4.2 Foster等效网络热模型
    5.5 电热耦合仿真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min-max问题的截断凝聚光滑拟牛顿法及其在模糊神经网络学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及其应用背景
    1.2 相关理论与算法介绍
    1.3 本文的研究动机及研究思路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2 解min-max问题的截断凝聚光滑拟牛顿法
    2.1 背景介绍
    2.2 预备知识
        2.2.1 凝聚光滑
        2.2.2 截断凝聚光滑
    2.3 截断凝聚光滑拟牛顿法
        2.3.1 Armijo线搜索下的截断凝聚光滑拟牛顿法
        2.3.2 截断凝聚光滑对称秩-1信赖域法
    2.4 数值实验
    2.5 小结
3 解大规模凸min-max问题的截断凝聚光滑BFGS法
    3.1 背景介绍
    3.2 截断凝聚光滑BFGS法
        3.2.1 一个新的截断凝聚光滑BFGS算法
        3.2.2 几个重要结果
        3.2.3 算法的全局收敛性
        3.2.4 内迭代序列的R-线性收敛和超线性收敛
        3.2.5 数值实验中ε_j的选择
    3.3 数值实验
    3.4 小结
4 渐进近似框架下的凝聚光滑max-min模糊神经网络梯度算法
    4.1 背景介绍
    4.2 max-min模糊神经网络输出的光滑近似
        4.2.1 max-min模糊神经网络的结构
        4.2.2 max-min函数的二次凝聚光滑近似
        4.2.3 带有渐进近似框架的凝聚光滑梯度训练算法
    4.3 算法的收敛性结果
    4.4 数值模拟结果
    4.5 算法的收敛性结果证明
        4.5.1 预备知识
        4.5.2 算法的全局收敛性
    4.6 小结
5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6)H公司卷烟车辆装载与路线联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车辆装载与配送路线联合优化重要性
        1.1.2 H烟草公司装载与配送路线研究意义
    1.2 车辆装载(VFP)与配送路径(VRP)优化概述
        1.2.1 车辆装载(VFP)研究概述
        1.2.2 配送路径(VRP)研究概述
        1.2.3 VFP与DRP联合研究概述
    1.3 文章的研究内容及行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车辆装载问题(VFP)优化
    2.1、VFP数学模型
        2.1.1 问题描述
        2.1.2 物流行业车辆装载方式现状
        2.1.3 H公司卷烟货物车辆装载方式现状
    2.2 构建三维装载问题启发式数学模型
        2.2.1 求解车厢装载问题的启发式算法研究
        2.2.2 VFP问题基本假设与符号说明
        2.2.3 卷烟的启发式三维装载(Heuristic Loading of Three-Dimensional Models)——单车型单品种装载优化算法
第三章 车辆路线问题(VRP)问题优化
    3.1. 烟草VRP数学模型
        3.1.1 问题描述
        3.1.2 卷烟配送模型的构建
    3.2 遗传算法对的VRP优化问题研究
        3.2.1 遗传算法概述
        3.2.2 遗传算法特点与优点
        3.2.3 遗传算法处理的问题
        3.2.4 遗传算法构成
        3.2.5 GA的基本遗传算子
    3.3 基于动态遗传算法(Dynamic genetic algorithm)的VRP优化规则详述
        3.3.1 模型建立
        3.3.2 模型求解及动态变异详解
        3.3.3 模型求解步骤
        3.3.4 H公司卷烟配送路线动态遗传算法优化结果
第四章 H公司车辆装载问题(VFP)与车辆路径问题(VRP)联合优化
    4.1 问题描述
    4.2 基本假设和符号说明
        4.2.1 基本假设
        4.2.2 变量和参数参数的符号说明
    4.3 卷烟装载与配送路线规划数学模型与约束条件
        4.3.1 卷烟车辆装载与路线优化联合模型
        4.3.2 H公司车辆装载与路径优化算法模型求解步骤
第五章 数据仿真及结果实例分析
    5.1 H公司卷烟装载物流运行现状及调查数据
        5.1.1 货物及装载车辆物流属性
        5.1.2 H公司卷烟运输相关参数
    5.2 仿真环境
    5.3 H公司卷烟装载与路线优化结果(基于Matlab2017)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配送量统计数据及部分源代码程序

(7)模型驱动的共享缓存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贡献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多层共享互斥缓存性能模型
    2.1 引言
    2.2 受害者足迹理论
    2.3 共享缓存建模
    2.4 实验评估
    2.5 本章小结
3 支持多目标优化的缓存管理机制
    3.1 引言
    3.2 FCache缓存设计
    3.3 FCache性能模型与优化
    3.4 实验评估
    3.5 本章小结
4 公平缓存划分机制
    4.1 引言
    4.2 弹性缓存划分机制RECU
    4.3 实验评估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曲面加工等残留量连续平滑路径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控加工刀具路径规划研究现状
        1.2.2 数控自动编程系统和仿真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3.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2 课题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面加工等残留量连续平滑路径规划方法
    2.1 STL模型处理
        2.1.1 选取三维模型中轴线
        2.1.2 求取交点
    2.2 螺旋轨迹生成
        2.2.1 轮廓线计算
        2.2.2 轨迹点计算
    2.3 刀具补偿
    2.4 刀具切削刃角度优化
    2.5 机床主轴受力优化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控加工刀具轨迹自动规划软件的开发
    3.1 VFP数据库编程语言
    3.2 加工件的三维建模以及STL模型的建立
    3.3 功能模块的组织与创建
        3.3.1 数据提取模块
        3.3.2 原始数据处理模块
        3.3.3 射线求交模块
        3.3.4 交点计算模块
        3.3.5 螺旋路径生成模块
        3.3.6 路径插值模块
        3.3.7 刀具补偿模块
        3.3.8 五轴离线运算模块
        3.3.9 NC代码生成模块
    3.4 三次三角插值样条曲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控加工过程仿真
    4.1 计算机数控仿真简介
        4.1.1 计算机仿真的功能及优势
        4.1.2 计算机数控仿真软件的不足
    4.2 基于CIMCO的计算机数控仿真
        4.2.1 数控加工代码的导入
        4.2.2 数控加工参数设置
        4.2.3 数控加工代码的纠错
    4.3 基于MATLAB的计算机模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曲面数控加工实验
    5.1 加工模型的绘制及使用软件简介
        5.1.1 三维模型设计
        5.1.2 传统数控刀具路径规划软件
    5.2 实验设备
        5.2.1 设备简介
        5.2.2 设备使用方法
    5.3 木质零件模型的试加工
        5.3.1 实验准备
        5.3.2 导入G代码
        5.3.3 试加工
        5.3.4 加工数据
    5.4 传统方法加工实验
    5.5 测量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研究成果

(9)多车型多车辆的物流配载问题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VFP问题的研究综述
        1.2.2 VRP问题的研究综述
        1.2.3 VFP&VRP综合优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VFR&VRP相关理论概述
    2.1 VFP基本理论
        2.1.1 VFP问题的构成要素
        2.1.2 VFP问题的分类
        2.1.3 VFP求解模型算法
    2.2 VRP基本理论
        2.2.1 VRP问题的构成要素
        2.2.2 VRP问题的分类
        2.2.3 VRP求解算法
    2.3 VFP&VRP联合优化问题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车辆多车型配载联合优化模型
    3.1 问题描述
        3.1.1 模型构成要素
        3.1.2 模型基本假设
        3.1.3 模型符号说明
    3.2 配载联合优化模型建立
        3.2.1 目标函数
        3.2.2 约束条件
        3.2.3 数学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车货配载算法
    4.1 配载联合优化算法
        4.1.1 算法选择
        4.1.2 算法设计
    4.2 算法初始化
        4.2.1 染色体编码设计
        4.2.2 遗传参数设定
        4.2.3 种群初始化
    4.3 车辆装载优化
        4.3.1 多车型多车辆配载流程
        4.3.2 基于三空间分割的可视化装载
        4.3.3 基于最优性价比的多车型选取
    4.4 配送路径优化
        4.4.1 提取订单
        4.4.2 生成路径
        4.4.3 路径逆转
    4.5 算法遗传部分
        4.5.1 适应值计算
        4.5.2 遗传操作
        4.5.3 算法终止操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例研究
    5.1 实验数据
        5.1.1 订单信息
        5.1.2 地图信息
        5.1.3 车辆信息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2.1 (原)配送方案
        5.2.2 (现)配送方案
        5.2.3 配送方案对比分析
    5.3 装载可视化输出
        5.3.1 数据预处理
        5.3.2 文字装载输出
        5.3.3 图片装载输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10)悬索桥主缆与索鞍间滑移机理理论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回顾与分析
        1.2.1 适宜结构体系研究
        1.2.2 最不利加载模式研究
        1.2.3 摩擦试验及抗滑措施研究
        1.2.4 滑移模式及仿真研究
        1.2.5 主缆侧向力及抗滑模式研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主缆侧向力理论计算方法及实用公式研究
    2.1 既有公式理论基础探究
    2.2 理论计算模型及方法
        2.2.1 计算模型及计算假定
        2.2.2 侧向力的计算
        2.2.3 侧向压力的计算
        2.2.4 侧向合力的计算
    2.3 误差影响分析
        2.3.1 泊松效应
        2.3.2 鞍槽宽度偏差
    2.4 实用计算公式
    2.5 参数分析及结果对比
        2.5.1 钢丝层数一定时的列数影响
        2.5.2 钢丝总数一定时的排列影响
        2.5.3 摩擦系数影响分析
    2.6 实例计算与分析
        2.6.1 抗滑摩擦力计算及组成机理分析
        2.6.2 抗滑安全性评估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主缆侧向力分布模式的模型试验研究
    3.1 模型试验研究
        3.1.1 模型制作
        3.1.2 测试方法
        3.1.3 工况设置
        3.1.4 试验过程
    3.2 主要试验结果
        3.2.1 各侧向力测点结果
        3.2.2 工况间结果对比
    3.3 理论计算方法的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主缆与索鞍间滑移行为及力学特征试验研究
    4.1 理论基础及既有研究结果分析
    4.2 试验模型及测试方案
        4.2.1 模型设计
        4.2.2 测试方法
        4.2.3 工况设置
        4.2.4 试验过程
    4.3 主要试验结果及分析
        4.3.1 索力发展特征分析
        4.3.2 索股滑移行为分析
        4.3.3 滑移时变效应分析
        4.3.4 名义摩擦系数及关键因素影响分析
        4.3.5 工况间结果对比
    4.4 关于摩擦系数合理设计取值的探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摩擦板协同作用时的主缆分层滑移分析模型
    5.1 摩擦板式抗滑思路
        5.1.1 竖向摩擦板式
        5.1.2 水平摩擦板式
    5.2 索元模型的开发
        5.2.1 物理模型
        5.2.2 力学模型
        5.2.3 编程实现
    5.3 主缆分层滑移分析模型
        5.3.1 理论基础
        5.3.2 设竖向摩擦板时的滑移分析模型
        5.3.3 设水平摩擦板时的滑移分析模型
    5.4 模型验证
        5.4.1 MCLSAM_VFP模型
        5.4.2 MCLSAM_HFP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缆抗滑性能分析方法及实例应用研究
    6.1 抗滑性能评估准则
        6.1.1 现行抗滑模式探析
        6.1.2 多元联合评估准则
    6.2 实例工程概述及参数准备
        6.2.1 工程概述
        6.2.2 力学参数
    6.3 竖向摩擦板式抗滑方案研究
        6.3.1 列间全置竖向摩擦板方案
        6.3.2 中空设置竖向摩擦板方案
        6.3.3 间隔设置竖向摩擦板方案
        6.3.4 竖向摩擦板式方案对比
        6.3.5 构造实现研究
    6.4 水平摩擦板式抗滑方案研究
        6.4.1 设置1 层水平摩擦板
        6.4.2 设置2 层水平摩擦板
        6.4.3 关键状态索股受力分析
        6.4.4 构造实现研究
    6.5 关于两类抗滑推荐方案的综合对比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VFP应用程序的优化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VFP6.0编程经验与技巧[J]. 李英.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21(04)
  • [2]浅析中职计算机专业VFP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教学思路[J]. 闫会会. 现代职业教育, 2020(37)
  • [3]农村“最后一公里”物流拆分装载策略与应用研究[D]. 郑静. 三峡大学, 2020(02)
  • [4]功率半导体模块行为级建模与可靠性关键技术研究[D]. 景雷. 天津大学, 2020(01)
  • [5]min-max问题的截断凝聚光滑拟牛顿法及其在模糊神经网络学习中的应用[D]. 路云龙.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6]H公司卷烟车辆装载与路线联合优化研究[D]. 梁钧强.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7]模型驱动的共享缓存管理机制研究[D]. 叶晨成.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8]曲面加工等残留量连续平滑路径规划方法研究[D]. 窦超然. 扬州大学, 2019(02)
  • [9]多车型多车辆的物流配载问题优化研究[D]. 陈宏程.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6)
  • [10]悬索桥主缆与索鞍间滑移机理理论及试验研究[D]. 王路.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VFP应用优化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