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力路径控制油罐基础稳定性

应力路径控制油罐基础稳定性

一、用应力路径控制油罐地基稳定(论文文献综述)

蒋鹏程[1](2020)在《饱和黄土场地复合地基—超大型储油罐静动力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深入开展,大型油罐和原油储备库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储油罐也向集中化和超大型化的趋势发展,使其短圆柱状的薄壳结构不能再满足超大罐容的需求。饱和黄土地基的含水量高、承载力低,在内液压、地震等荷载作用下,储罐基础通常会发生各种类型沉降,将对储罐的正常运营和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此外,地震荷载不但能使结构失稳、丧失承载力,还能引发火灾、爆炸等严重的次生灾害。因此,本论文依托饱和黄土地区修建的首座大型储油罐工程,对饱和黄土地基处理、油罐荷载下CFG桩复合地基承载与变形机理、油罐-基础-地基共同作用、罐体关键位置应力与应变分布、油罐地震反应特征和抗震性能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对保障储罐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如下:(1)开展了CFG桩单桩及单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静载试验,获得了CFG单桩及单桩复合地基的极限承载力。选取其中一座15万m3储油罐,在罐区设置变形监测断面,地基内埋设测试元件,在充水试压时进行储罐基础监测。采用离心模型试验,模拟地基土应力水平,对比分析油罐荷载下饱和黄土地基和CFG桩复合地基的变形发展特征。研究表明,刚性CFG桩能够将较大的荷载传递至卵石层,起到端承效应,提高地基承载力,使其满足设计要求。饱和黄土层下的卵石层,能够很快消散掉外荷载引起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地基沉降较快趋于稳定。罐体充水后,通过环梁基础传递到地基表面的荷载较大,引起环梁基础下地基沉降变形增大。在罐底不同平面处,桩-土压力存在差异,随着半径增大,基底压力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M‖形变化趋势。(2)采用数值计算软件,建立CFG桩有限元模型,分析荷载水平、桩体长度、桩体模量、褥垫层技术参数、置换率等参数对CFG桩承载性能的影响。考虑桩土间的相互作用,推导出CFG复合地基桩间土压缩量的简化解析表达式。研究表明,在褥垫层的调节下,上部桩间土的压缩量大于桩体沉降量,且在桩顶一定深度范围内存在负摩阻区,中性点深度与桩周土沉降下限深度之比约为0.5。考虑到储罐底面的刚度较小,储罐荷载作用可假定为大面积柔性荷载,忽略桩端卵石层的压缩变形,采用简化法计算CFG桩复合地基压缩层的沉降与实测结果较为一致。而复合模量法的计算结果偏小,因为其夸大了桩体的作用。(3)对15万m3的大型储罐进行罐壁、环梁的现场应力测试和变化规律分析,建立油罐-地基-基础系统有限元模型,进行环梁应力、罐壁环向应力与底板沉降分析,并将数值计算结果与现场测试值对比分析。进行罐底板应力与变形、储罐局部应力有限元分析,对储油罐底板局部翘离、大角焊缝弯曲应力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充水量最大时,在距离罐底上表面3.34m处,罐壁环向应力达到最大值284.9MPa,底板连接处的轴向压应力达到最大值210MPa。在罐底板与罐壁连接的大角焊缝处,罐底板的径向弯曲应力约为环向应力的2.7倍。罐底板有反向―翘离‖现象,最大翘离高度为4.8mm,抗风圈和加强圈很好地限制了罐壁的径向位移,使罐壁环向应力与轴向轴力在其附近发生波动。(4)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储油罐有限元分析模型,考虑油罐与储液的流固耦合作用和加强圈与抗风圈加强作用,进行不同储液高度下罐体的模态分析。通过输入天津宁河波,进行位移时程响应和应力时程响应分析。研究表明,设置加强圈和抗风圈对储油罐的高阶频率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液面的升高,储罐的低阶频率随之增大,而高阶频率则减小。同时,抗风圈和加强圈能有效的减小最大位移值的幅度和应力,达到控制罐体位移和应力,不因过早到达极限位移和屈服强度而破坏。加速度达到峰值时,储油罐整体环向应力最大值为744MPa,接近材料的极限抗拉强度,罐体局部可能会发生强度破坏。最大位移值为168mm,罐体结构进入塑性阶段,在抗震设计当中,可以利用材料的塑性特性。按照规范公式验算,储罐在0m~22m的充液高度范围储存液体时,均能满足8度设计地震(相当于475年一遇)不坏的抗震设防要求。

郭佳朋[2](2019)在《郑州典型粉质黏土应力应变及强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粉土尤其是粉质黏土广泛存在于黄河冲积平原,每个地区土质的形成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本文选取郑州某地铁站粉质黏土为研究对象,利用GDS三轴仪及实验室自行研制的平面应变仪对郑州典型粉质黏土的应力应变特性和强度特性进行研究,以期为该地区工程实践提供有益参考。(1)重塑粉质黏土试样经三轴试验所得应力应变曲线与经平面应变试验所得应力应变曲线形式有所不同;试样经平面应变试验所得抗剪强度指标较三轴试验偏高。(2)对粉质黏土试样进行常规三轴剪切试验,探究了不同固结及排水条件对试样抗剪强度的影响,以及试样应力应变特性与试样破坏形态之间的关系。(3)利用GDS三轴仪对试样进行K0固结剪切试验,探究了K0值在固结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将K0固结条件下试样三轴剪切的抗剪强度与等压固结进行对比分析,发现K0固结三轴不排水剪切与排水剪切各围压下试样的抗剪强度均高于等压固结,采用K0固结剪切试验所得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更接近工程实际。(4)对试样进行K0超固结和等压超固结剪切试验(剪切时围压均为100-kPa),探究了不同固结方式及不同固结围压对试样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等压固结还是K0固结,超固结剪切试验中固结围压对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影响更为显着。(5)利用三轴仪对试样进行减p、等p和增p应力路径剪切试验,探究了不同应力路径剪切对试样应力应变特性、强度特性和变形特性的影响以及不同应力路径下试样有效抗剪强度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试样的有效应力强度指标受剪切应力路径影响较小。(6)利用实验室自行研制的平面应变仪对试样进行应力控制固结排水剪切试验,研究了该条件下试样所表现的应力应变特性和强度特性,分析了其与三轴剪切条件下的差异及该差异产生的原因。

李原[3](2019)在《石油类污染物在结构性黄土中运移传输机理与力学行为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油田采区、加油站、储油库等场地普遍存在石油泄漏的问题。石油类污染物质能改变土壤矿物组成与结构特征,造成土层承载能力下降,进而引发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造成严重的灾害性事故以及经济损失。研究石油类污染物在结构性黄土中运移传输机理与力学行为,对石油泄漏场地土体污染破坏状况的准确评估及场地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综合采用试验研究(渗透试验、核磁共振试验、土工试验、微观结构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手段,系统的开展了原油、柴油在结构性黄土、重塑黄土中的渗透传输规律及变形特性,获取创新性成果如下:1.弄清了柴油、原油在结构性土、重塑土中的渗透特性及水、油分布规律,揭示土体中水-油相互驱替及渗透传输机理。随柴油、原油对原状黄土、重塑黄土污染时间的延长,土体渗透系数增大,重塑黄土渗透系数增大程度高于原状黄土,原油对土体渗透系数的影响相对于柴油更为明显。柴油、原油在重塑黄土、原状黄土中渗透传输过程中,土体孔隙水在油的驱替作用下逐渐被排出,孔隙的大部分被油侵入;含水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含油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渗透反压的增大,土中的含水量减小,含油量增加。在土层深度为0~4 cm范围内,土体中原油含量明显高于柴油含量;在土层深度为4~10cm范围内,土体中柴油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油的含量。2.获取了石油类污染物腐蚀条件下结构性黄土、重塑黄土的基本力学参数,弄清了应力与石油类污染物共同作用下结构性黄土的变形破坏规律。随柴油、原油对重塑黄土、原状黄土污染侵蚀时间的延长,土体的膨胀率、收缩率、无侧限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参数(粘聚力、内摩擦角)均表现出了减小的趋势,压缩指数变形出了增大的趋势。而且,随柴油、原油污染时间的延长,重塑土与原状土的剪切破坏面逐渐由“斜45°”型向“鼓胀”型转变。结构性黄土的结构发挥度随油污染侵蚀时间的增加逐渐变弱。原油对原状土抗剪强度、结构性的影响显着高于柴油。3.分析了原状黄土的矿物成分、孔隙结构、颗粒组成、结晶相变等结构特征的变化规律,揭示了石油类有机污染物腐蚀原状黄土的结构特性演化机制。在柴油、原油污染侵蚀作用下,原油对重塑黄土表面微观形貌腐蚀效果最为明显,原状黄土颗粒接触结合形式变弱、颗粒聚合体粒度差异变大,其结构性对油的污染腐蚀作用有一定抑制效果。在柴油、原油侵蚀作用下,原状黄土的孔径主要集中在0.01~1 μm和3~100μm、0.01~1μm和3~11μm范围内,重塑黄土的孔径主要集中0.01~1μm和2~30 μm范围内。相对于柴油的污染腐蚀作用,原油对原状黄土的孔隙结构影响更为明显。重塑黄土的孔隙结构受油的腐蚀作用影响比原状黄土小。随柴油、原油污染腐蚀时间的增加,原状黄土、重塑黄土的比表面积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平均粒径、径距持续减小,原状黄土的中位径剧烈减小后趋于平稳,重塑黄土的中位径较小、受油污染影响不明显。柴油、原油污染重塑黄土、原状黄土的粘聚力、内摩擦角与平均粒径、比表面积、中位径D50有明显的相关性。4.基于修正剑桥本构模型,对模型参数进行修正,使本构模型适用于石油类污染物污染土,建立了油污染土弹性区、塑性区的孔隙比演化数学表达式。采用油污染土固结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模型计算结果显示随油污染时间的增加,土体的弹性区首先快速减小,其后缓慢减小,土体承载力在油污染初期下降剧烈,土体变软,在油污染后期土体内应力再次趋向稳定。

王兴陈[4](2014)在《基于物理性质的土体强度和变形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东南沿海和部分内陆沿江城市(如武汉、昆明等)广泛存在软弱黏土,而且工程量巨大。虽然现有土力学理论对工程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事实表明效果有限。大部分关于土的强度和变形的理论是以连续介质为对象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像土这样的非连续、结构性强的介质中,没有达到真正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目的,如:现有的土体本构模型大多没有充分考虑土的物理特性,模型参数取值不确定性太大,造成应力、应变的计算结果波动过大,在工程应用中存在明显缺陷。为此,本文基于土非连续介质和结构性强的特点,采用现代测试新技术(弯曲元剪切波速测试),通过土体细观结构分析试验与宏观力学特性试验相结合来探索描述土体结构新方法,建立土的应力状态方程,提出土体新的强度准则,创立新的结构性土体压缩特性预测方法,建立土的物理力学本构模型。并通过数值分析研究,应用新的理论成果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本文对阐明非连续性土体的应力状态、强度和变形规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根据土体的非连续特性,引入孔隙率这一物性指标,建立土体的应力状态方程,通过对比分析指出现有强度理论(如莫尔-库伦理论)的不足。在对正常固结粘土强度特性简单的机理分析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常规三轴固结压缩试验,分析了不同初始孔隙比和塑性指数对其力学性质的影响。提出一个新的物性参数ω,该参数能够综合反映出正常固结饱和粘土的矿物含量及所处状态,建立了粘土抗剪强度指标与ω之间的关系,进而考虑对莫尔-库伦准则进行修正。2、基于Liu和Carter的结构性破损压缩模型,提出了一个简化的物性变化参数:孔隙相对变化指数Ev,考虑初始孔隙变化对土体压缩性状的影响,通过对杭州原状软土进行不同初始振动的固结试验,分别建立了孔隙相对变化指数Ev与土体结构屈服应力σy及结构破损指数b的相关关系,据此提出了新的利用室内压缩试验结果预测原位压缩曲线的方法。3、探讨了蛋形屈服函数参数的确定方法,建立了蛋形屈服函数参数a、b、d与土体初始塑性模量的关系,并将土体的基本物理性质指标剪切波速引入到蛋形参数中;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根据蛋形屈服函数形状参数α与tanφ的变化规律,发现具有一致性,提出了α的取值方法。通过一系列室内试验定量地给出了蛋形屈服面参数与土体初始剪切波速和内摩擦角的相关关系。4、在初始弹性模量计算公式中引入结构屈服应力po来代替大气压力p。,提出了考虑结构性影响的初始弹性模量计算公式,并建立了公式中试验常数和初始剪切波速的相关关系。在增量塑性理论框架下,以蛋形加载函数为加载面,以塑性功函数为硬化参数,运用相关联流动法则,建立了结构性土体的蛋形屈服面弹塑性模型。基于一系列应力路径压缩试验、常规三轴剪切试验数据,确定了该模型参数的取值。并进一步将剪切波速这个土体基本物理性质指标引入到模型参数中,通过相应的弯曲元剪切波速测试试验定量的给出了模型参数与土体初始剪切波速的相关关系。5、介绍了弹塑性有限元数值分析的研究现状,采用修正牛顿-拉弗森常刚度迭代法结合隐式回归本构积分算法,并应用位移控制法理论建立了蛋形屈服面弹塑性模型的有限元程序。进行三轴试验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关系数值模拟,给出三轴试验中圆柱体试块的应力-应变变化规律,验证了本构关系的合理性;最后结合—挡土结构被动土压力的数值算例,验证了新建有限元程序分析结果的可行性。

夏飞[5](2014)在《圆形筏板基础变刚度调平分析与设计》文中指出柔性基础在上部均布荷载作用下基底反力分布均匀,基底以下土体内部附加应力在同一水平面上分布规律为中间大、周围小;刚性基础沉降是均匀的,因而其基底反力分布为中间小、周围大;具有一定厚度的油罐圆形筏板基础刚度在柔性和刚性之间,因而其变形规律也介于柔性和刚性基础之间,由于天然地基或经过均匀处理的地基(例如均匀布桩)的初始竖向刚度是均匀分布的,因此圆形筏板基础在均布荷载的作用下,会产生中间大、周围小的碟形沉降。传统的油罐基础设计方法忽视了上述的不均匀沉降,认为基础是刚性的,均匀沉降,同时地基进行均匀处理。随着油罐大型化,荷载和承载面积均变大,加上许多油罐分布在沿海的软基上,因此油罐基础非常容易产生大的不均匀沉降。姚仰平等提出的超固结土本构模型——UH模型,能够反映超固结土的剪缩、剪胀、硬化、软化以及应力路径依赖性等方面的特性,并成功实现与有限元软件ABAQUS的结合。本文以有限元数值模拟为基础,建立三维的分析模型,采用UH模型作为土的本构模型,将前人提出的变刚度调平的概念引入到油罐筏板基础的分析中来,考虑地基基础相互作用,模拟分析油罐基础的不均匀沉降特性。本文在模拟柔性基础、刚性基础和一般刚度基础受力变形的基础上,进行了油罐基础不均匀沉降主要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得到增加筏板厚度、整体增大地基土刚度均对基础沉降差影响不明显,进而将变刚度调平方法引入到油罐地基的设计中,通过改变板下土体的刚度分布,探索变刚度地基对油罐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影响规律。最后模拟了考虑内密外疏的变刚度布桩方式对油罐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影响规律,以期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徐小敏[6](2012)在《砂土液化及其判别的微观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砂土液化是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研究的重要课题。传统的基于细观材料尺度的研究通常将砂土等岩土颗粒材料视为连续介质,而忽视了其为离散的本质。事实上,液化过程是颗粒与孔隙水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将岩土颗粒材料的微观结构纳入液化过程的模拟,从微观颗粒尺度揭示砂土液化本质机理已成为是研究的必然趋势。本文在总结国内外颗粒材料微细观力学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颗粒微观参数确定、临界状态表征、剪切波速测试、液化机理、抗液化评价等问题,利用颗粒离散单元法(PFC3D)对饱和砂土液化及其判别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通过对颗粒材料微细观参数的量纲分析和大量排水条件三轴压缩试验离散元模拟结果的回归整理,分别基于线性接触模型和Hertz模型建立了的颗粒材料微细观参数相关关系。研究表明,Hertz模型能很好地克服了线性接触模型所不能描述颗粒材料应力相关特性的缺点,其初始杨氏模量约与有效围压的1/3方成正比;(2)开展排水与不排水条件下三轴试验的离散元模拟,通过对颗粒材料在剪切过程中各微观结构量及强弱力对应力比贡献等演化过程的分析,从微观颗粒尺度揭示了临界状态的微观机理。针对不同应力路径、初始组构的分析验证了临界状态的唯一性,给出了基于配位数、接触力等的临界状态微观表征,并建立了基于力学配位数表征的临界状态线。(3)以颗粒试样内部的颗粒群为激发源和接收源,提出了颗粒离散元模拟中剪切波速的剪切振动和扭转振动测试方法,确定了合理的参数取值范围,并得到了规则排列、随机排列颗粒试样的解析解与均质化理论结果的验证。以剪切振动方法为例,激发频率的选取应保证传播距离与波长之比大于等于2,激发幅值则应以避免摩擦功的产生为宜。(4)利用剪切振动的剪切波速测试方法,开展不排水条件下等应变幅循环动三轴试验过程中剪切波速的数值测试,通过对比相同有效平均正应力下循环振动前、后的剪切波速,发现了循环应力历史引起小应变剪切模量的衰减和各向异性现象,并从力学配位数、接触刚度等微观颗粒尺度揭示了循环应力历史对小应变剪切模量衰减和各向异性影响的微观机理。(5)通过开展松散颗粒试样不排水条件下三轴压缩试验的颗粒离散元模拟,分析了剪切过程中颗粒材料的微观结构演化过程,揭示了静态液化时平均法向接触力为零、力学配位数为4的微观机理。针对循环动力液化发生时,其力学配位数下降至4.2,平均法向接触力趋于零点,接触法向、法向接触力、切向接触力和接触滑移都出现显着增长。(6)通过开展不同初始组构颗粒试样的不排水条件下三轴压缩试验的颗粒离散元模拟,指出初始组构对颗粒材料的力学与变形特性、静态液化等的影响显着。相同初始孔隙比、不同初始组构的颗粒试样沿着不同的应力路径发展,其微观结构可能在相变状态处产生急剧变化。(7)基于对大量等应力幅循环动三轴试样的模拟和剪切波速测试,分析了颗粒微观参数对颗粒材料抗液化强度、剪切波速、状态参量等的影响,建立了基于微观颗粒尺度的颗粒材料抗液化强度与剪切波速相关关系,并得到了离心机试验结果的验证。对于常见的砂土,其CRR-Vsl经验关系的指数约为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抗液化强度与状态参量间的相关关系。

金耀华[7](2007)在《正常固结饱和粘性土孔隙水压力性状分析》文中指出通过正常固结饱和粘性土的三轴固结不排水试验,分析了在正常固结饱和粘性土在三轴固结不排水应力路径下考虑土应力应变非线性的孔隙水压力方程,根据有效应力路径唯一性原理,推导出适用于其他应力路径下正常固结饱和粘性土的孔隙水压力方程,并通过一个工程实例验证方程的工程实用性。

金耀华[8](2006)在《考虑侧向变形的沉降计算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沉降计算是土力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其可靠程度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安全使用。目前,国内沉降计算大都是采用e-p或e-lgp曲线法进行计算,并以经验系数进行校正。这种经典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是假定土体受压时侧向完全限制,压缩性参数是由一维压缩试验确定的。实际上,地基土在外荷载作用下,变形并不像在固结仪中那样简单地沿垂直方向压缩,侧向变形的影响甚大。本文从应力路径的角度分析了常用沉降计算方法和司开普顿(Skempton)-比伦(Bjerrum)建立的考虑侧向变形的沉降计算方法存在的不足。通过分析,发现这些沉降计算方法主要存在两个问题:(1)初始孔隙水压力的计算问题;(2)初始沉降和固结沉降的耦合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的研究,本文通过室内饱和粘性土的三轴CU试验,提出了一个正常固结饱和粘性土的孔隙水压力方程;对于第二个问题的研究,本文从应力路径角度分析了已有沉降计算方法在初始沉降和固结沉降的耦合问题上存在的弊病,分析了考虑侧向变形的沉降计算方法的应力路径,使初始沉降和固结沉降在应力路径上衔接起来,解决了初始沉降和固结沉降的耦合问题。本文针对初始孔隙水压力的计算和初始沉降和固结沉降的耦合问题,建立了一种考虑侧向变形的实用沉降计算方法。对扬农集团仪征瑞祥化工有限公司热电厂主厂房工程分别用本文方法、分层总和法和有限元法计算沉降量,并通过与实测资料对比分析,归纳侧向变形对沉降的影响规律及本文方法的优越性。

曹杰[9](2006)在《排水固结法在不同应力路径条件下引起软土地基沉降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应力路径与土体沉降、强度等有着密切关系,应力路径法计算地基沉降也是土力学中的经典理论之一。本文主要从应力路径的角度出发,研究排水固结法中不同应力路径与沉降、强度等的关系。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试验、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初步研究 (1) 总结应力路径相关知识,分析应力路径与变形、沉降的关系,并从应力路径的角度出发,对比了几种沉降计算方法的不同之处。 (2) 对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别绘制出了真空预压、堆载预压以及真空—堆载联合预压三种加载方式在现场施工时所对应的应力路径,并结合土力学知识,对这三种不同的应力路径曲线进行对比分析。 (3) 通过室内试验模拟了这三种地基处理方式,研究了多种因素影响下应力路径、沉降、强度等的变化情况。 (4) 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用应力路径法计算沉降,并将计算结果与实测的沉降量进行对比,分析出现误差的原因,并且指出应力路径法计算沉降的不足之处。

李磊,陈晓斌,赵同顺[10](2006)在《油罐地基充水预压处理稳定性分析方法》文中指出介绍了一种评判在油罐地基充水预压地基处理中地基稳定性控制方法即应力路径法,并且结合工程实践进行了验证。在p-q,p′-q′平面中,油罐应力路径ESP有效应力路径和TSP总应力路径随着充水荷载增加变化明显,应力路径反映了地基孔隙水压力长消情况和土体应力变化情况,随着充水荷载的增加,油罐地基安全系数逐渐减小,然后又增加,但是充水过程中安全系数Fs均大于1,油罐地基是稳定的,基础中心下安全系数最小值FS=1.09。工程实践结果说明应力路径法在油罐地基充水预压地基处理中控制地基稳定性时,具有简单、直观和高效的优点。

二、用应力路径控制油罐地基稳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应力路径控制油罐地基稳定(论文提纲范文)

(1)饱和黄土场地复合地基—超大型储油罐静动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CFG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2.2 CFG桩复合地基在油罐地基中的应用研究
        1.2.3 大型油罐静力分析研究现状
        1.2.4 大型油罐抗震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饱和黄土场地CFG桩复合地基试验研究
    2.1 工程概况
        2.1.1 工程简介
        2.1.2 地质概况
        2.1.3 储罐地基处理设计
    2.2 CFG桩现场静载试验
        2.2.1 CFG单桩静载试验
        2.2.2 CFG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
    2.3 CFG桩复合地基现场充水试验研究
        2.3.1 充水试验测试项目和测点布置
        2.3.2 油罐环梁基础顶面沉降测试
        2.3.3 油罐地基变形分析
        2.3.4 油罐地基径向沉降分析
        2.3.5 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
        2.3.6 桩土应力分析
        2.3.7 桩土应力比
    2.4 CFG桩复合地基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2.4.1 离心试验设备与相似关系
        2.4.2 模型试验设计
        2.4.3 饱和黄土地基沉降分析(M-1)
        2.4.4 CFG桩复合地基沉降分析(M-2)
    2.5 本章小结
3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分析
    3.1 CFG桩复合地基有限元数值分析
        3.1.1 CFG桩有限元计算模型
        3.1.2 CFG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特征
        3.1.3 CFG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影响因素分析
    3.2 基于桩土非等应变沉降计算方法
        3.2.1 典型单桩单元体位移模式
        3.2.2 桩间土应力和压缩量
        3.2.3 桩土应力比
        3.2.4 桩体加固区土体压缩量简化算法
    3.3 CFG桩算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超大型储油罐罐体应力分析
    4.1 罐体应力计算
        4.1.1 罐体应力计算方法
        4.1.2 大型油罐应力计算与比较
        4.1.3 不同充水水位下油罐罐壁应力分布
    4.2 充水时罐体应力测试
        4.2.1 环梁应力测试
        4.2.2 罐壁应力测试
        4.2.3 测试过程
    4.3 测试结果分析
        4.3.1 环梁应力测试分析
        4.3.2 罐壁应力测试分析
    4.4 油罐-地基-基础系统有限元静力分析
        4.4.1 油罐有限元建模方法
        4.4.2 模型材料物理力学参数
        4.4.3 油罐有限元模型
        4.4.4 罐壁应力理论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4.5 超大型储油罐局部应力有限元分析
        4.5.1 储油罐有限元模型
        4.5.2 罐底板应力分析
        4.5.3 罐底板变形分析
        4.5.4 罐壁应力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超大型储油罐动力响应分析
    5.1 大型储油罐模态分析
        5.1.1 罐体有限元模型
        5.1.2 未设抗风圈和加强圈时模态分析
        5.1.3 设置抗风圈和加强圈时模态分析
    5.2 储油罐固-液耦合模态分析
        5.2.1 设置抗风圈与加强圈罐体模态对比分析
        5.2.2 储油罐液面高度对固有振动特性影响分析
        5.2.3 液体密度和罐体厚度对固有振动特性影响分析
    5.3 储罐动力响应分析
        5.3.1 抗风圈和加强圈对储油罐动力响应影响分析
        5.3.2 材料塑性特性对储油罐动力响应影响分析
        5.3.3 储油罐罐体应力分析
    5.4 油罐抗震性能评定
        5.4.1 大型储油罐抗震能力评价——按国标计算方法
        5.4.2 大型储油罐抗震能力评价——按动力反应分析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郑州典型粉质黏土应力应变及强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K_0固结试验研究现状
        1.2.2 应力路径试验研究现状
        1.2.3 平面应变试验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试验方案
    2.1 试验技术路线
    2.2 试验准备
        2.2.1 试验土料
        2.2.2 试样制备
        2.2.3 试样的饱和与固结
        2.2.4 仪器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常规三轴试验
        2.3.2 K_0固结试验
        2.3.3 超固结剪切试验
        2.3.4 应力路径试验
        2.3.5 平面应变试验
3 三轴试验成果分析
    3.1 常规三轴试验成果分析
        3.1.1 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UU试验)
        3.1.2 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CU试验)
        3.1.3 固结排水剪切试验(CD试验)
        3.1.4 小结
    3.2 K_0固结试验成果分析
        3.2.1 K_0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
        3.2.2 K_0固结排水剪切试验
        3.2.3 小结
    3.3 超固结剪切试验成果分析
        3.3.1 等压超固结剪切试验
        3.3.2 K_0超固结剪切试验
        3.3.3 小结
    3.4 应力路径试验成果分析
        3.4.1 减p应力路径试验
        3.4.2 等p应力路径试验
        3.4.3 增p应力路径试验
        3.4.4 小结
4 平面应变试验成果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3)石油类污染物在结构性黄土中运移传输机理与力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7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石油类污染物在结构性黄土中的渗透传输特性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油渗透特性及水油分布特征
        2.2.2 油污染黄土渗透特性
        2.2.3 水-油相互驱替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石油污染结构性黄土的力学行为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膨胀与收缩特性
        3.2.2 固结特性
        3.2.3 无侧限抗压强度
        3.2.4 直接剪切特性
        3.2.5 三轴压缩特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石油侵蚀与应力加载过程中原状黄土结构性演化规律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矿物组成结构
        4.2.2 材料热稳定性
        4.2.3 微观结构形貌特征
        4.2.4 颗粒尺寸分布特征
        4.2.5 孔隙结构分布特征
    4.3 抗剪强度参数与结构性参数的相关性
        4.3.1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模型
        4.3.2 抗剪强度参数与结构性参数的相关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石油污染结构性黄土的修正剑桥本构模型研究
    5.1 修正剑桥模型
        5.1.1 修正剑桥模型的构建
        5.1.2 模型参数的确定
    5.2 模型参数的修正
        5.2.1 参数M的修正
        5.2.2 参数λ与κ值的修正
    5.3 应力面状态
    5.4 修正剑桥模型的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基于物理性质的土体强度和变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体强度特性研究现状
        1.2.2 土体压缩特性研究现状
        1.2.3 土结构性研究现状
        1.2.4 土体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方法及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考虑非连续性的土体强度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岩土类材料的应力条件
        2.2.1 考虑孔隙率影响的岩土类材料应力方程的推导
        2.2.2 岩土类材料的摩尔-库伦屈服准则及蛋形屈服准则
        2.2.3 考虑孔隙率影响的岩土类材料应力状态分析
    2.3 饱和粘性土强度特性机理浅析
    2.4 考虑初始孔隙比和塑性指数影响的粘土强度特性研究
        2.4.1 考虑初始孔隙比和塑性指数影响的粘土三轴试验
        2.4.2 三轴试验结果分析
        2.4.3 峰值强度受粘土初始孔隙比和塑性指数影响规律
        2.4.4 内摩擦角受粘土初始孔隙比和塑性指数影响规律
        2.4.5 土体综合性物性参数ω对峰值强度和峰值有效内摩擦角的影响
        2.4.6 考虑综合性物性参数ω影响的莫尔-库伦准则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孔隙变化影响的结构性土体压缩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结构性软土压缩特性分析
        3.2.1 结构性破损压缩模型简介
        3.2.2 结构性土体压缩曲线的数学表达式
    3.3 孔隙相对变化指数的提出
    3.4 结构性软土压缩特性试验
        3.4.1 试验目的
        3.4.2 试验材料
        3.4.3 试验方案
        3.4.4 振动试验及等向固结试验试验结果
    3.5 考虑孔隙变化指数的结构性土体压缩曲线预测方法及其验证
        3.5.1 孔隙变化指数对结构屈服应力的影响规律
        3.5.2 孔隙变化指数对结构破损指数的影响规律
        3.5.3 考虑孔隙变化指数影响的结构性土体压缩曲线预测方法
        3.5.4 试验验证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初始剪切波速影响的结构性土蛋形屈服准则
    4.1 引言
    4.2 土体屈服准则
        4.2.1 屈服及屈服准则的概念
        4.2.2 屈服准则在应力空间的一般表述
        4.2.3 屈服轨迹的确定
        4.2.4 蛋形屈服准则
    4.3 弯曲元剪切波速测试技术
    4.4 蛋形屈服准则参数理论分析
    4.5 蛋形屈服准则参数试验研究
        4.5.1 试验目的
        4.5.2 试验设备
        4.5.3 试验材料
        4.5.4 制样及试验方案
        4.5.5 弯曲元剪切波速测试
        4.5.6 等应力比应力路径试验
        4.5.7 蛋形参数的定量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剪切波速的结构性土弹塑性软化模型
    5.1 前言
    5.2 弹塑性模型概述
        5.2.1 加载和卸载准则
        5.2.2 屈服面理论
        5.2.3 流动法则
        5.2.4 硬化规律
    5.3 蛋形屈服面弹塑性模型的建立
        5.3.1 弹性应变部分
        5.3.2 塑性应变部分
    5.4 基于剪切波速的模型参数的确定
        5.4.1 弹性参数
        5.4.2 屈服面参数
        5.4.3 硬化参数
    5.5 模型的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
        5.5.1 弹性应变增量
        5.5.2 塑性应变增量
        5.5.3 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蛋形屈服面弹塑性模型有限元分析
    6.1 引言
    6.2 蛋形弹塑性模型的有限元实现
        6.2.1 隐式本构积分算法
        6.2.2 屈服函数和势函数的求导
        6.2.3 有限元程序
    6.3 三轴试样的弹塑性分析
        6.3.1 概述
        6.3.2 试验验证
    6.4 土体被动土压力问题有限元分析
        6.4.1 实体模型
        6.4.2 模型参数的选取
        6.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1.1 本文主要结论
        7.1.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7.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完成论文情况
浙江大学岩土工程学科历届博士学位论文目录

(5)圆形筏板基础变刚度调平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1.2.1 地基基础共同作用
        1.2.2 变刚度调平设计
        1.2.3 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本文选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UH模型及有限元实现
    2.1 UH模型简介
        2.1.1 UH模型的屈服函数
        2.1.2 UH模型的弹塑性矩阵
        2.1.3 UH模型弹塑性矩阵的对称化处理
        2.1.4 UH模型的材料参数
    2.2 UH模型的有限元实现
        2.2.1 UMAT用户材料子程序编写流程
        2.2.2 UH模型中加卸载准则的判断
        2.2.3 UH模型中硬化参数与内变量的更新
        2.2.4 UH模型的应力更新算法
        2.2.5 UH模型的有限元实现过程
第三章 油罐基础不均匀沉降性状数值分析
    3.1 ABAQUS有限元模型
        3.1.1 有限元建模
        3.1.2 初始地应力平衡
        3.1.3 板土共同作用
    3.2 柔性基础有限元模拟
        3.2.1 柔性基础沉降规律
        3.2.2 柔性基础受力特性
    3.3 刚性基础有限元模拟
        3.3.1 刚性基础沉降规律
        3.3.2 刚性基础受力特性
    3.4 一般刚度基础有限元模拟
        3.4.1 筏板基础沉降规律
        3.4.2 基底反力分布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罐基础不均匀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4.1 筏板厚度的影响
        4.1.1 筏板厚度h=0.6m
        4.1.2 筏板厚度h=1.2m
        4.1.3 不同筏板厚度对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影响规律
    4.2 地基土刚度的影响
        4.2.1 λ=0.0545时的沉降规律
        4.2.2 λ=0.0409时的沉降规律
        4.2.3 不同地基土刚度对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影响规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油罐基础变刚度调平分析
    5.1 变刚度地基对柔性基础沉降差的影响规律
    5.2 不同筏板厚度时的变刚度调平计算
        5.2.1 筏板厚度h=0.9m的变刚度调平
        5.2.2 筏板厚度h=0.6m的变刚度调平
        5.2.3 筏板厚度h=1.2m的变刚度调平
        5.2.4 筏板厚度对变刚度调平规律的影响
    5.3 不同外层土体刚度时变刚度调平计算
        5.3.1 λ_0=0.0545的变刚度调平
        5.3.2 λ_0=0.0409的变刚度调平
        5.3.3 不同外层土体刚度对变刚度调平规律的影响
    5.4 基于变刚度布桩的调平计算
        5.4.1 等刚度布桩模拟分析
        5.4.2 变刚度布桩对不均匀沉降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砂土液化及其判别的微观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颗粒材料微细观力学研究
        1.2.1 颗粒微观参数
        1.2.2 颗粒材料的小应变剪切模量
        1.2.3 微观结构演化与临界状态
        1.2.4 饱和颗粒材料液化的微细观机理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颗粒材料的微细观表征与离散单元法
    2.1 引言
    2.2 颗粒材料的表征体元
    2.3 颗粒材料状态的微细观表征
        2.3.1 配位数与孔隙比
        2.3.2 接触法向与组构
        2.3.3 接触力与应力
        2.3.4 接触位移与应变
        2.3.5 接触刚度与弹性系数张量
    2.4 颗粒离散单元法
        2.4.1 基本原理
        2.4.2 微观接触本构
        2.4.3 微观参数
        2.4.4 颗粒离散单元法模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颗粒材料微-细观参数相关关系研究
    3.1 引言
    3.2 颗粒离散元模拟的基本条件
        3.2.1 颗粒数控制参数
        3.2.2 准静态加载控制参数
    3.3 细微观参数分析
        3.3.1 微观参数
        3.3.2 细观弹性常数
    3.4 基于线性接触模型的微-细观参数相关关系
        3.4.1 颗粒刚度比的影响
        3.4.2 初始孔隙比的影响
        3.4.3 无量纲围压的影响
        3.4.4 微细观参数相关关系
    3.5 基于Hertz模型的微-细观参数相关关系
        3.5.1 颗粒泊松比的影响
        3.5.2 初始孔隙比的影响
        3.5.3 无量纲围压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颗粒材料临界状态的微观机理
    4.1 引言
    4.2 模型建立与参数
    4.3 颗粒材料的临界状态及唯一性
        4.3.1 颗粒材料的临界状态
        4.3.2 临界状态的唯一性
    4.4 临界状态的微观机理
        4.4.1 微观结构表征
        4.4.2 应力-组构-力
        4.4.3 微观结构演化
        4.4.4 配位数演化
        4.4.5 接触滑移演化
    4.5 临界状态的微观表征
        4.5.1 临界状态的微观表征
        4.5.2 临界状态唯一性的微观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颗粒材料剪切波速的数值测试
    5.1 引言
    5.2 基于剪切振动的颗粒材料剪切波速测试
        5.2.1 离散元模型与参数
        5.2.2 颗粒材料中的剪切波
        5.2.3 剪切波传播时间
        5.2.4 剪切波传播的影响参数分析
    5.3 基于扭转振动的颗粒材料剪切波速测试
        5.3.1 扭转剪切波传播的离散元模型
        5.3.2 颗粒材料中的扭转波
        5.3.3 扭转剪切波传播的影响因素分析
    5.4 剪切波速数值测试的验证
        5.4.1 规则排列颗粒材料
        5.4.2 随机排列颗粒材料
    5.5 剪切波速的微细观表征
        5.5.1 剪切波速的细观表征
        5.5.2 剪切波速的微观表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循环应力历史对颗粒材料小应变剪切模量影响的微观机理研究
    6.1 引言
    6.2 循环三轴不排水试验模拟
        6.2.1 常体积条件
        6.2.2 循环三轴不排水试验模拟
        6.2.3 小应变剪切模量的确定
    6.3 循环应力历史引起小应变剪切模量的衰减
        6.3.1 无循环应力历史影响的小应变剪切模量
        6.3.2 循环应力历史引起小应变剪切模量的衰减
        6.3.3 小应变剪切模量衰减的微观机理
        6.3.4 循环应变幅值对小应变剪切模量衰减的影响
        6.3.5 初始固结压力对小应变剪切模量衰减的影响
    6.4 循环应力历史引起小应变剪切模量的各向异性
        6.4.1 循环应力历史引起小应变剪切模量的各向异性
        6.4.2 小应变剪切模量各向异性的微观分析
        6.4.3 循环振动幅值的影响
        6.4.4 初始固结压力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饱和颗粒材料液化的微观机理
    7.1 引言
    7.2 不排水三轴试验颗粒材料的微观结构演化
        7.2.1 颗粒材料的临界状态
        7.2.2 应力-力-组构
        7.2.3 微观结构量演化
        7.2.5 初始组构的影响
    7.3 准稳定状态
    7.4 静态液化
        7.4.1 静态液化的细观表征
        7.4.2 静态液化的微观机理
        7.4.3 微细观参数对静态液化的影响
    7.5 循环动力液化
        7.5.1 循环动力液化的细观表征
        7.5.2 循环动力液化的微观机理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抗液化强度的微细观表征
    8.1 引言
    8.2 抗液化强度的细观表征
        8.2.1 基于剪切波速的抗液化强度评价
        8.2.2 基于状态参量的抗液化强度评价
    8.3 抗液化强度的细微观分析
        8.3.1 初始状态的影响
        8.3.2 颗粒微观参数的影响
        8.3.3 抗液化强度的微细观表征
    8.4 CRR—V_(sl)相关性的验证
        8.4.1 颗粒微观参数的确定
        8.4.2 CRR-V_(sl)的验证
    8.5 基于状态参量的抗液化评价
        8.5.1 状态参量的微观分析
        8.5.2 CRR-ψ的验证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学术成果
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历届博士学位论文目录

(7)正常固结饱和粘性土孔隙水压力性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孔隙水压力
2 饱和粘性土CU试验
    2.1 试验方法
    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2.1 孔隙水压力与偏应力之间的关系
        2.2.2 孔隙水压力的表达式
    2.3 等向固结后的有效应力路径
    2.4 K0固结后的有效应力路径
3 正常固结饱和粘性土的孔隙水压力方程
4 孔隙水压力实测资料分析
    4.1 孔隙水压力参数的确定
    4.2 孔隙水压力的理论计算与实测结果比较
5 结语

(8)考虑侧向变形的沉降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2 常用沉降计算方法分析
    2.1 概述
    2.2 初始沉降计算方法
    2.3 一维压缩沉降计算法
        2.3.1 分层总和法
        2.3.2 规范推荐法
    2.4 司开普顿—比伦半经验公式
    2.5 应力路径法
        2.5.1 应力路径法的基本原理
        2.5.2 用应力路径法总结各家沉降计算方法
        2.5.3 各家沉降计算方法存在的不足
3 正常固结饱和粘性土孔隙水压力性状分析
    3.1 引言
    3.2 饱和粘性土CU试验
        3.2.1 试验概况
        3.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2.2.1 孔隙水压力与偏应力之间的关系
        3.2.2.2 孔隙水压力的表达式
        3.2.3 等向固结后的有效应力路径
        3.2.4 K_0固结后的有效应力路径
    3.3 正常固结饱和粘性土的孔隙水压力方程
    3.4 孔隙水压力系数函数的变化规律
    3.5 孔隙水压力实测资料分析
        3.5.1 孔隙水压力参数的确定
        3.5.2 孔隙水压力的理论计算与实测结果比较
    3.6 本章小结
4 考虑侧向变形的沉降计算方法
    4.1 考虑侧向变形的沉降发生机理
    4.2 初始沉降计算
    4.3 考虑侧向变形的固结沉降计算方法
    4.4 考虑侧向变形的沉降计算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工程应用
    5.1 工程概况
    5.2 沉降计算
        5.2.1 分层总和法
        5.2.2 本文方法
        5.2.3 有限元计算
    5.3 实测沉降资料分析
    5.4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6 全文总结和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排水固结法在不同应力路径条件下引起软土地基沉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
第二章 应力路径基本理论简介
    2.1 应力路径的基本概念
    2.2 应力路径与变形的初步认识
    2.3 沉降计算方法的对比与总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场排水固结法中三种加载方式的应力路径对比分析
    3.1 三种加载方式机理简介
    3.2 三种加载方式引起的应力路径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应力路径室内模拟分析
    4.1 堆载预压室内模拟
    4.2 真空预压与联合预压室内模拟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应力路径法计算沉降的现场应用
    5.1 工程概况及现场数据分析
    5.2 应力路径法计算沉降实例分析
    5.3 室内实验误差分析及试验心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用应力路径控制油罐地基稳定(论文参考文献)

  • [1]饱和黄土场地复合地基—超大型储油罐静动力性能研究[D]. 蒋鹏程.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2]郑州典型粉质黏土应力应变及强度特性研究[D]. 郭佳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 [3]石油类污染物在结构性黄土中运移传输机理与力学行为研究[D]. 李原.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4]基于物理性质的土体强度和变形特性研究[D]. 王兴陈. 浙江大学, 2014(02)
  • [5]圆形筏板基础变刚度调平分析与设计[D]. 夏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4(01)
  • [6]砂土液化及其判别的微观机理研究[D]. 徐小敏. 浙江大学, 2012(06)
  • [7]正常固结饱和粘性土孔隙水压力性状分析[J]. 金耀华.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7(04)
  • [8]考虑侧向变形的沉降计算方法研究[D]. 金耀华. 扬州大学, 2006(01)
  • [9]排水固结法在不同应力路径条件下引起软土地基沉降的初步研究[D]. 曹杰. 河海大学, 2006(09)
  • [10]油罐地基充水预压处理稳定性分析方法[J]. 李磊,陈晓斌,赵同顺.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06(02)

标签:;  ;  ;  ;  ;  

应力路径控制油罐基础稳定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