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港口城市——汉堡

美丽的港口城市——汉堡

一、美丽的港城——汉堡(论文文献综述)

李亮稷[1](2020)在《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组织模式与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邮轮旅游源于欧洲,盛于北美。目前全球邮轮市场保持稳健增长趋势,而亚太地区和中国成为最有发展潜力的版块。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是邮轮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但国内邮轮母港区存在一系列空间建设问题,全球应对邮轮的新冠病毒疫情也存在不足,因此邮轮母港区的空间组织模式与优化策略亟需研究。本文从现实需求和研究不足切入视角,建立研究指标体系,提出了创新理论观点,补充和更新目前国内邮轮母港相关的学术研究内容,而归纳的模式和策略也颇具现实应用价值。本文首先从邮轮母港使用人群的空间需求、邮轮母港的选址要求出发,明确空间组织模式研究所需要关注的要素,并总结目前相关研究的成果与不足。随后选取全球不同地区的16个国内外案例,构建初步的空间要素指标体系,并通过专家打分法、专家咨询法确定下最终的空间要素指标体系。然后分别对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空间组织模式的不同要素指标展开详细研究,包括对空间布局组织、服务设施配置、交通方式衔接等方面进行系统剖析和归纳模式,并建立模式评价体系。最后将归纳的空间组织模式应用到国内4个发展中和1个规划建设中的邮轮母港区,结合场地特征和上位规划,分别从航线开发、空间布局组织、服务设施配置、交通方式衔接、发展时序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空间优化策略并进行总结,为未来国内外邮轮母港区的建设提供参考;同时从选址布局、空间规划、设施配置、交通组织、景观小品、港内流线等多方面补充了邮轮母港区防灾避难的空间优化策略,旨在应对和预防未来的突发灾难。每个邮轮母港区的空间组织模式具有共同和差异之处;空间布局组织根据港区与主城区、周边水域及陆域的位置关系分为不同的类型,且内部的空间结构形式也较为多样;服务设施配置要考虑使用上的便捷性、安全性、多样性,更要注重自然景观及人文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交通方式衔接体系应以公共交通为主,兼顾其他多元交通需求,并要提高路网通达性。相比欧美地区,国内母港城市大多不是依托滨海发展起来的,港口普遍选址于远离主城区的出海口位置,岸上设施条件往往还没建设成熟;但国内的发展优势在于可以通过打造“邮轮母港城”带动新片区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周锦霞[2](2020)在《辽宁港城互动关联分析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港城互动协调发展关系在沿海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频繁的全球贸易往来赋予了港口新的责任和义务,港口以其快速发展为港口城市提供新的动力,而港口城市则是港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辽宁沿海港口作为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东北振兴战略的重要战略支点,其港城互动协调发展的程度关系着辽宁改革开放的新局面的形成,对于促进辽宁发展以及增加区域影响力有着巨大的意义。本文以辽宁港城为例,对港城互动关系进行关联分析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首先本文在梳理了港口、港口城市以及港城互动关系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从辩证的角度分析港口和港口城市在经济、产业、空间、环境等方面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互动机理。基于此本文从港口运营能力、建设能力,城市经济、基础建设、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等维度构建了港口—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收集和处理数据并通过熵权法确定各指标对系统的重要程度。其次,本文以灰色关联度模型、综合关联度以及优势分析模型构建港城关联分析的研究框架,从整体研究港口和城市的关联关系,并对系统内部要素的优势特征和因素进行深度解析;在系统关联的前提下,构建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以港城综合发展水平的测算为基础,由浅入深的探究港城系统的耦合度、耦合演化趋势、协调度以及协调可持续发展水平。最后从不同角度为维持和修正辽宁沿海港城关系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优化建议和措施。通过本文对港城互动关系定量结合定性的分析可知,港城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动态辩证关系。辽宁港城综合系统的发展处于较强相关、高度耦合和协调发展的阶段,其港城互动关系处于波动增长状态。而从时空分异的角度来看,辽宁港城关系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大连、营口的港城互动关系良好,而盘锦、葫芦岛在前期处于港城磨合阶段,后期开始向良性关系转化,丹东和锦州的港城关系则处于中等水平。但辽宁港城综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并不乐观,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并及时调整港城各自的发展趋势以及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本文的研究是对港口城市群关系研究、中小港城关系研究的补充,而本文构建的港城互动关系研究框架能普遍适用于其他港城。另外,探究港城互动发展的趋势以及港城系统内部的主要要素的影响程度,对于优化港城协调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程相鑫[3](2020)在《德国罗斯托克生态水域空间更新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文化、景观生态,公众活动的载体一直备受关注。对于我国而言,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从国外引进的理论和优秀案例为中国城市滨水空间再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有些地方依然忽略了自然环境,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在规划上过分强调人的因素,尤其是经济因素,严重干扰了生态平衡。本文通过对德国空间规划法和生态规划理论的学习,梳理了德国生态规划历程,总结出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阶段,即自然顺从,自然对立和自然和谐三个阶段,总结出当下应该对自然抱有的态度。了解德国空间规划法,从另一方面为中国的滨水规划提供新思路。结合以德国罗斯托克港口滨水更新为主的案例,分别从水域生态空间发展演变、水域空间格局建构、流域文化保护和水域生态技术四方面分析了罗斯托克滨水生态更新。在水域空间生态发展演变中通过对罗斯托克旧城区的历史进行梳理,总结罗斯托克空间现状的发展历程,分析罗斯托克的建筑功能现状、景观现状和驳岸现状,为接下来的罗斯托克生态更新提供理论依据。在水域空间格局建构中阐述了罗斯托克的下瓦尔诺滨水更新方案,即基于生态的复合型港口滨水更新,包含了港口码头,滨水小区,城市公园,桥域空间和城市生态区等内容,并从抗洪设计和港口入口这两点对其港口微观进行补充。在流域文化保护中,建立生态廊道,整合下瓦尔诺景观格局,将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相结合共同组成下瓦尔诺景观格局;改善港口亲水空间,将港口码头,滨水小区和城市绿地等外部空间进行设计,构建港口亲水体系;对罗斯托克的历史建筑和工业遗存进行保护性开发,整合城市结构,恢复旧有景观格局,整改后的下瓦尔诺地区将作为罗斯托克的城市名片而存在。本文汇总了生态规划中需要利用的生态技术和理论,通过罗斯托克滨水更新和其他实际案例的展示,体现出现代生态技术在生态规划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根据中国当前面临的水土失衡,公众公共空间被侵占,同时城市水域空间土地使用性质单一以及港口滨水区只做工业用途等种种问题,结合德国滨水规划经验总结出相应对策。

储航[4](2020)在《基于C4.5-CA的港城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作为人类从事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资源,其稀缺性、固定性与不可代替性的特征日益凸显。在人口集聚、城镇化建设、产业发展、贸易加速等多种因素的刺激下,承载着城市与港口两大功能属性、土地利用类型更为复杂的港口城市,其土地资源愈加稀缺,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更为显着,土地资源利用的矛盾,尤其是港城土地空间矛盾也愈加突出。考虑多种港城发展驱动因素,挖掘港城土地利用转换规则,预测港口城市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以期为缓解港口城市土地发展矛盾提供建议,为港城土地空间利用的科学规划提供参考。本文探究港口城市空间发展演化规律与特征,基于土地利用的历史发展数据,利用C4.5决策树方法,深度挖掘港口城市不同土地类型间的转换规则。在此基础上,设定港口城市发展情景,预测未来土地需求,利用CA元胞自动机功能,实现港口城市土地利用情景模拟与土地格局演化。本研究基于RS、GIS技术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在考虑港口城市的功能复杂性与空间特殊性的基础上,提出影响港口城市发展的驱动因素,并利用Logistic方法与ROC曲线进行分析与检验。构建C4.5-CA港口城市土地利用演化模型,利用C4.5决策树实现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转换规则的挖掘。基于城市导向与港口导向两种情景模式预测土地利用需求,匹配设置模型参数,利用元胞自动机仿真目标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演化。以青岛市胶州湾西岸地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C4.5-CA模型可较好地适用于青岛市胶州湾西岸地区港城空间土地利用演化,城市用地未来发展主要向西南方向,重点向海侧扩张;港口及其配套用地扩张方向主要以西北方向为主。本研究成果可为港口城市规划发展中涉及的岸线开发和城市土地利用问题提供理论参考,有助于纾解港口城市土地结构化矛盾,为港口城市协调有序发展提供科学的借鉴与指导。

乔廷尧[5](2019)在《“韧性城市”视野下城市废旧码头空间再利用设计研究 ——以青岛蓝海新港城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逐渐迈入后工业化时代,经济发展进入持续快速增长时期,产业结构面临转型,对于城市建设问题国家亦给予了高度重视。然而工业化时期城市建设存在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为提升城市建设效率与质量,便于后期城市建设工作的进行,必须将城市更新提上日程,对此我国提出了“城市双修”的城市规划理念,迎合后工业时代的范式,进行城市修复与生态修复,恢复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肌理,对废旧的城市空间再开发利用。城市废旧码头空间再利用作为旧城改造类型之一,是城市修补中的重要一环,对其进行深入剖析研究,是推进我国“城市双修”工作进程,促进我国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我国的城市废旧码头空间再利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再利用模式照搬国外、更新手段不符合当前城市发展需要、缺乏区域特色、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推倒重建”式再利用等诸多问题。本文以城市废旧码头空间为研究对象,结合以上思考,从空间设计层面上,总结我国城市废旧码头空间再利用现状,立足于当前城市学术研究热点——韧性城市理念,遵循整体性、可达性、可持续性等原则,提出城市废旧码头空间再利用设计策略,结合笔者所在的青岛案例——青岛蓝海新港城项目,分析韧性城市理念视野下废旧码头空间再利用设计策略在案例中的实践应用,从码头区与城市空间融合、提升码头区空间可达性、塑造多元码头公共空间、注重个性化码头空间营造、保证整个规划设计过程的公众参与等几个方面入手,以期对当前我国城市废旧码头空间再利用提供行之有效的借鉴经验,实现废旧码头区与城市空间协调可持续发展。论文共分为7个章节,其中1、2、3章是论文的基础,主要包含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理论基础、相关概念与相关理论,并对国内外综述、国外相关案例进行了归纳整理。4、5、6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第4章先总结了当前我国城市废旧码头空间再利用的几种模式,并对于我国城市城市废旧码头空间再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第5章详细阐述了基于韧性城市理念城市废旧码头空间再利用设计的5种策略。第6章通过对青岛蓝海新港城项目进行深入解读,分析韧性城市理念视野下废旧码头空间再利用设计策略在案例中的实践应用,为理论研究提供有力的实践经验支持。第7章作为整篇论文的总结,阐述论文研究的结论,同时分析论文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并提出对未来城市废旧码头空间再利用设计的期望。

韩仍暄[6](2019)在《秦皇岛市建设现代化港口过程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性思想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的提出,建设现代化港口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主线。港口实现现代需要在政府的参与下,才能顺利实施建设。但在港口的整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政府作用往往出现不足或偏差。研究政府在港口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对于理顺政府职能,找准城市功能定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秦皇岛市为例,采用阅读研究、总结归纳、实证调研、数据挖掘等研究方法,通过梳理秦皇岛市政府在建设现代化港口的发展历程,进而分析在相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从而在政府职能理论视角下构建完整的秦皇岛现代港口发展对策。本文以政府职能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及政府失灵理论为秦皇岛市政府建设现代化港口的理论基础,以秦皇岛市发展现状为现实基础,认为当前秦皇岛市政府在建设现代化港口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总体规划编制不到位、缺乏统一的政策支持、政府推动港城融合力度不足及支持保障措施不完善等。本文对政府推动秦皇岛建设现代化港口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在完善港口发展规划、促进港口经济多元化、促进港城协同发展、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秦皇岛港口的发展提供建议,并为其他面临相同问题的港口城市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参考。

徐丹[7](2019)在《基于城市更新背景下大连港老港客运码头片段式有机更新规划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城市的更新发展是一个不断追求改造、更新的新陈代谢过程,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面临着更新需求,以此来迎合城市发展,改造再利用城市原有的空间结构以及开拓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对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也成为了城市更新在城市自我调节机制中的有效手段。港口码头区域作为港口城市的发展支撑,伴随着港口城市发展的整个历程,经历了兴起、繁荣、衰败、复兴等发展过程。城市的发展也与港口码头区域之间有紧密的互动关系,因此在对港口码头的改造过程中,如何把握二者的关系处理,对城市与港口码头的功能进行完善等都是改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本文选取辽宁省大连老港区客运码头更新规划作为对象,首先文章分析了大连港老工业区客运码头更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研究和描述了国内外研究理论,主要是城市更新理论以及港城关系理论,在此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内外城市的经验,以及分析大连老港区客运码头的空间结构等,对客运码头的现状进行了综合评选。最后通过对几种更新规划模式的分析,得出具体的三大设计依据,即“由内而外”的保护式有机更新、“由外而内”的介入式有机更新、景观化的片段式有机更新,针对这些模式和依据本文将设计方案进行了实际应用,分析论证了相关的实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比较大的意义。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对大连港老港区客运码头的更新规划提供借鉴与思考。

李玉铭[8](2018)在《远洋航运与上海城市变迁(1850-1941)》文中研究指明上海远洋航运业在开埠之前虽已有发展,但范围却仅限于朝鲜半岛、日本等邻近国家。1843年上海开埠后,随着贸易重心由广州逐渐转移到上海,作为中西贸易运输载体的远洋航运中心也随之转移到了上海。1850年英国大英轮船公司将伦敦——香港的定期远洋航线延伸到了上海,标志着近代上海定期远洋航运的历史正式开启。本文以近代上海远洋航运业发展过程中轮船企业的竞争、船舶的更替、航线的扩大以及远洋贸易结构的变革为主线,对近代上海远洋航运的发展与变迁进行了梳理与探究,并以此为视角来探讨近代上海远洋航运业在近代上海城市变迁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19世纪70年代以前,上海远洋航运业的经营者主要是在沪大洋行,他们凭借雄厚的实力垄断了当时上海的进出口贸易。在运输载体上主要是帆船,同时,为了提高效率争与夺市场,各大洋行争相使用了专门用来运输鸦片与茶叶的飞剪船。在货物运输方面,主要进口鸦片以及西方工业品,并以鸦片为主;出口方面则主要是中国的茶叶和生丝。1850年大英轮船公司开辟上海与欧洲间的定期航线,表明专业轮船公司开始介入上海远洋贸易,但直到70年代初,不管是大英轮船公司的一枝独秀亦或是与法国邮船公司、英国海洋轮船公司的“三巨头”争霸,由于轮船载重量小、运费高等限制性因素,专业轮船公司仍不是此一时期上海远洋运输的承运主力。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欧亚海底电缆的成功敷设以及轮船的大量使用等交通、通讯工具以及造船技术的发展与变革,使得上海远洋航运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自此以后,轮船逐渐代替帆船,成为上海远洋航运的主要运输载体,专业性的轮船公司也逐渐代替了在沪大洋行,成为上海远洋航运运输业的主要经营者。甲午中日战争后,上海远洋航运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这一方面表现为太平洋远洋航线的形成以及以上海为中心的全球远洋航运网络的形成。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变幻以及自身能力的衰落与发展,各国以上海为中心的远洋航运势力此消彼长,主要表现为由“一战”前的多国航运势力竞争到“一战”期间的英、日两国争霸,再到战后以英、日、美三霸并争为主的局面。随着远洋运输条件的改善与发展,远洋运输货物在此一时期亦发生了彻底的变革,进口方面逐渐由鸦片、西方的轻工业品转换成了机器设备、化工产品、燃料、五金器材等生产资料;出口方面也逐渐由生丝、茶叶转换成了其他农副产品以及部分工业产品。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的远洋航运业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虽因战事爆发,大部分远洋轮船公司曾一度暂停了上海的远洋业务,但随着战事转移,上海的远洋航运业很快又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发展程度甚至一时超过了战前。日本战后在完全控制中国内河航运、沿海航运的情况下,却唯独没有阻断上海远洋航运的原因是为了将上海作为战时战略物资的中转站,这是日本在战时为了尽可能的获取战略急需物资,以达“以战养战”目的,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远洋航运是直接沟通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纽带与通道。在当时社会条件限制下,是远洋航运的船舶逐渐将西方先进的制度、理念、文化等西方文明带到了中国,进而使古老的农业文明开始与先进的工业文明开始发生碰撞。同时,也是远洋航运的船舶将中国的一批批茶叶、丝绸以及其他一些大宗的原料产品带入了西方社会,进而使东方文明开始逐渐的融入西方社会。作为近代远洋航运中心的上海,其同样充当了沟通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角色,在这种沟通与交流中对于上海本地传统航运业、对于近代上海的港城建设等各方面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近代上海远洋航运业是在国力衰微、航运主权旁落的情况下,主要有外资轮船企业经营的,因而具有一定的殖民性与掠夺性。但另一方面,近代上海远洋航运的发展也使得上海作为一座枢纽性城市成功的将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在近代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随着远洋贸易的不断深入,将上海乃至中国带入了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之中。

胡凤乔[9](2016)在《世界自由港演化与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由港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贸易促进工具,是世界自由区的初始形态。自由港的产生与演化是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演进过程中的阶段性表现,是国际关系体系和国家经济制度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一直保持对自由港的关注,并不断尝试吸纳和借鉴自由港制度中的理念和规则,满足不同时期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四大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启动,引发了关于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园区研究的新高潮。本文在总览以往对自由港及其制度的研究后发现,现有研究从不同侧面对以自由港为代表的各类自由区的功能特征、运作模式、管理制度和经济作用进行了现状描述和分析,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但仍存在以下不足:①对以自由港为代表的自由区的整体认识较为模糊,甚至存在混淆和误判。②对自由港制度的理解不全面,且制度研究层次比较单一。③对自由港及其制度的演化趋势缺乏系统性的、动态性的把握。针对上述不足,本文以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国际公共物品理论、非传统安全理论为指导,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比较分析和整体分析相结合、现状描述和历史追溯相结合,围绕自由港概念、功能、形态和制度的演化展开研究。本文将以自由港为代表的自由区作为研究对象,从辨析各种自由区的概念、功能、类型入手,搭建自由区概念体系,点明自由港功能演化的路径,提出以港口发展形态为基础的“海、陆、空”三型自由港分类方法,总结自由港的代际演化规律,以此形成对世界自由区的整体认识。在对自由港制度的研究中,本文分析了自由港制度的内涵、属性和构成,创新性地采用国际公共物品理论辨析自由港制度的属性;将自由港的演化视为一种整体性的制度变迁,在国际体系下研究影响自由港制度变迁的因素。最后,本文讨论了自由港制度的外溢效应,从“国际公共物品”视角分析了自由港制度外溢效益的形成原理、作用机理;从“非传统安全”视角分析了自由港制度的风险及其外溢特征;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自由港制度外溢效应对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建设的启示。

刘峻源[10](2017)在《沿海港口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及优化研究 ——以天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古以来,港口一直起着连接所在区域与海外各地之间纽带的作用,而“因港而生,由港而兴”的道理,则孕育了港口城市的发展,并见证了由内河时代走向海洋时代的进程。目前,全球500多个着名城市中,港口城市就占了446个。滨海地区作为全球城市和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地带,因此沿海港口城市已经成为了世界城市体系的核心力量。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因素的变化和介入,使得滨海地区的空间不断面临重组和调整,开展沿海港口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优化研究已经成为关乎国家区域发展的重要问题。本论文通过点-轴系统理论模型和空间测度图形分析方法,采用“现状问题分析—点轴系统空间分析—理论构想与现实因素校核”的思路,对沿海港口城市地区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特征、演变规律以及空间优化引导等展开研究,并以天津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从港口区位、港口空间结构演化、港口区域空间关系以及港口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天津城市空间发展等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历程进行梳理与回顾。指出今后有待进一步开展的研究方向,应加强发展中国家和多地域不同类型城市的比较,加强定量化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引入新因素和新作用机制等,拓展研究方法和视角,对沿海港口城市空间发展模式进行探索,实现预测发展趋势和空间优化的目的。通过案例剖析,对国内外6个典型港口城市的空间发展规律、特征进行系统梳理,提取其中的经验借鉴,总结传统港口城市空间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征,为天津港口城市地区的空间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天津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沿海港口城市,因水而生,因漕运而兴,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本论文通过对天津港口的分阶段动力机制,空间发展演变规律与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基于天津当前空间结构发展现状的认知,引入点-轴系统模型方法和分维值、紧凑度、扩展强度等空间测度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结合理想空间发展模式的探索,提出了天津城市空间结构初步的理论构想,并对未来发展的现实因素进行考量,从发展方向、空间发展模式和优化引导策略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初步的建议。

二、美丽的港城——汉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丽的港城——汉堡(论文提纲范文)

(1)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组织模式与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提升,为邮轮旅游发展提供基础
        1.1.2 邮轮旅游市场保持稳健增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1.3 国内兴起建设邮轮母港热潮,并出台邮轮发展政策
        1.1.4 国内邮轮母港的发展存在一系列空间建设的问题
        1.1.5 邮轮成新冠病毒疫情重灾区,防灾避难重要性凸显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探索意义
        1.2.2 实践指导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邮轮母港
        1.3.2 邮轮母港周边区域
        1.3.3 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组织模式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基础研究
    2.1 邮轮母港使用人群的特征及空间需求
        2.1.1 客源地与目的地
        2.1.2 年龄及性别
        2.1.3 出游方式及时间
        2.1.4 交通方式及活动
        2.1.5 空间上的使用需求
    2.2 邮轮母港的区位选址特征及发展展望
        2.2.1 区位选址相关研究评述
        2.2.2 自然地理位置
        2.2.3 经济地理位置
        2.2.4 选址总结及全球发展展望
    2.3 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组织模式相关研究述评
        2.3.1 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布局组织研究
        2.3.2 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服务设施配置研究
        2.3.3 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交通方式衔接研究
        2.3.4 评述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要素指标研究
    3.1 邮轮母港的案例样本选取
        3.1.1 选取原则
        3.1.2 选取结果
    3.2 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要素指标初选
        3.2.1 空间要素指标的层次架构
        3.2.2 空间布局组织的指标初选
        3.2.3 服务设施配置的指标初选
        3.2.4 交通方式衔接的指标初选
    3.3 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要素指标筛选
        3.3.1 空间要素指标筛选方法
        3.3.2 空间要素指标筛选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组织模式研究
    4.1 空间布局组织模式
        4.1.1 邮轮母港与所在城市的空间布局
        4.1.2 邮轮母港与周边陆域、水域的空间布局
        4.1.3 邮轮母港与周边地区的空间结构
        4.1.4 模式总结
    4.2 服务设施配置模式
        4.2.1 邮轮母港周边服务设施的位置及距离
        4.2.2 邮轮母港周边服务设施的多样性
        4.2.3 邮轮母港周边服务设施的独特性
        4.2.4 模式总结
    4.3 交通方式衔接模式
        4.3.1 邮轮母港周边地区的路网通达性
        4.3.2 邮轮码头与周边交通方式的衔接
        4.3.3 模式总结
    4.4 空间组织模式评价
        4.4.1 模式总结及评价
        4.4.2 模式评价体系建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5.1 四个发展中的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优化策略
        5.1.1 现状空间组织模式评价
        5.1.2 厦门国际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优化策略
        5.1.3 深圳太子湾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优化策略
        5.1.4 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优化策略
        5.1.5 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优化策略
        5.1.6 空间优化策略总结
    5.2 邮轮母港正在规划建设中的秦皇岛西港区的空间优化策略
        5.2.1 现状分析
        5.2.2 发展定位
        5.2.3 空间布局组织优化策略
        5.2.4 服务设施配置优化策略
        5.2.5 交通方式衔接优化策略
    5.3 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防灾避难策略
        5.3.1 邮轮母港发生灾难后的空间需求
        5.3.2 防灾避难的空间优化策略
    5.4 本章小结
结语
    主要研究结论
    研究创新点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要素指标征询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辽宁港城互动关联分析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概述及港城互动机理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港口
        2.1.2 港口城市
        2.1.3 港城互动关系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港口区位论
        2.2.2 港城关系生命周期理论
        2.2.3 系统及耦合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港口与城市互动机理分析
        2.3.1 港城间相互促进作用分析
        2.3.2 港城间相互制约作用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辽宁港城发展现状及指标构建
    3.1 辽宁港口与城市发展现状
        3.1.1 辽宁港口发展现状
        3.1.2 辽宁港口城市发展现状
    3.2 辽宁港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3.2.2 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
        3.2.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 数据来源及处理
        3.3.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3.3.2 指标权重确定
    3.4 本章小结
4 辽宁港城互动关联分析
    4.1 灰色系统及互动关联概述
    4.2 港城关联度分析模型
        4.2.1 灰色关联度模型
        4.2.2 灰色综合关联度模型
        4.2.3 优势分析模型
    4.3 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
        4.3.1 辽宁沿海港口—城市系统关联度分析
        4.3.2 辽宁沿海港口—城市综合关联度分析
        4.3.3 辽宁沿海港口—城市优势特征及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辽宁港城协调发展评价
    5.1 系统耦合、协调及可持续发展概述
    5.2 港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5.2.1 港城子系统综合评价模型
        5.2.2 耦合及耦合演化模型
        5.2.3 耦合协调度模型
        5.2.4 协调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
    5.3 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
        5.3.1 辽宁沿海港口和城市子系统综合评价分析
        5.3.2 辽宁沿海港口—城市耦合度与耦合演化分析
        5.3.3 辽宁沿海港口—城市系统协调度分析
        5.3.4 辽宁沿海港口—城市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辽宁港城互动发展建议及管理启示
    6.1 优化辽宁港城协调机制和策略
    6.2 提高辽宁港城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
    6.3 促进辽宁港城协调可持续发展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辽宁港口—城市综合关联度分析结果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德国罗斯托克生态水域空间更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我国水域空间设计发展背景
        1.1.2 国外水域空间设计发展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概况
        1.3.1 概念释义
        1.3.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德国生态城市河滨空间发展演变及生态规划理论体系
    2.1 发展演变过程
        2.1.1 自然顺从阶段
        2.1.2 自然对立阶段
        2.1.3 自然和谐阶段
    2.2 发展动因
        2.2.1 观念的改变
        2.2.2 生态理论的发展
        2.2.3 行动纲领的确立
    2.3 生态规划理论体系
        2.3.1 城市生态规划
        2.3.2 景观生态规划
        2.3.3 恢复生态学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罗斯托克瓦尔诺水域生态空间发展演变
    3.1 区位与背景
        3.1.1 规划区域的位置
        3.1.2 历史发展概述
    3.2 城市空间格局和建筑现状分析
        3.2.1 空间和土地使用现状
        3.2.2 交通现状
        3.2.3 滨水生态景观现状
    3.3 罗斯托克生态更新方向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整体性的水域空间格局建构
    4.1 国外其他港口滨水更新案例分析
    4.2 规划背景及核心思想
        4.2.1 规划背景
        4.2.2 规划的核心思想
    4.3 下瓦尔诺地区更新内容
        4.3.1 打造新的整体结构
        4.3.2 规划区周边分析
        4.3.3 基于整体性的生态方案规划
        4.3.4 下瓦尔诺周边交通规划
    4.4 罗斯托克下瓦尔诺港口节点做法
        4.4.1 罗斯托克港口入口设计到城市港口建议
        4.4.2 强化安全措施(罗斯托克城市港口的风暴潮保护措施)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有机更新的流域文化保护
    5.1 历史文化现状
        5.1.1 历史
        5.1.2 罗斯托克下瓦尔诺河城市肌理
    5.2 流域文化景观建设
        5.2.1 整合下瓦尔诺滨河区与景观格局
        5.2.2 改善瓦尔诺河沿岸亲水公共空间
        5.2.3 创造瓦尔诺河景观标志
    5.3 罗斯托克瓦尔诺河滨遗产保护
        5.3.1 罗斯托克港口工业区保护
        5.3.2 瓦尔诺河旧有历史景观保护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生态恢复理论的水域生态技术应用
    6.1 建设生态绿地
        6.1.1 生态绿地系统
        6.1.2 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6.2 保护生态湿地
        6.2.1 国外保护湿地进展
        6.2.2 生态湿地设计与改造准则
    6.3 强化污水处理
        6.3.1 雨水处理
        6.3.2 中水处理
    6.4 海绵城市的雨洪处理
        6.4.1 雨洪处理多尺度构建方法
    6.5 本章小结
7 对中国港口型城市水域空间规划的启示和展望
    7.1 中国港口滨水区生态规划面临的挑战
        7.1.1 生态建设问题
        7.1.2 规划缺乏整体战略
        7.1.3 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缺乏
        7.1.4 公众参与不足
    7.2 国内城市港口滨水改造
        7.2.1 大连港滨水更新
        7.2.2 青岛港滨水更新
    7.3 对中国港口滨水区的生态规划对策
        7.3.1 功能混合的港口滨水土地利用模式
        7.3.2 整合历史景观,保护港口工业遗产
        7.3.3 整体的规划观
        7.3.4 以生态恢复为导向的生态规划机制
    7.4 确定设计遵从自然的设计观
        7.4.1 基于环境生态学因势利导的规划
        7.4.2 多因子综合研究
    7.5 启示和展望
        7.5.1 主要结论
        7.5.2 创新点
        7.5.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基于C4.5-CA的港城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进展
        1.2.2 港城土地空间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2 研究基础
    2.1 元胞自动机及决策树理论
        2.1.1 元胞自动机理论
        2.1.2 决策树理论
    2.2 港口城市土地利用研究
        2.2.1 港口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2.2.2 土地利用情景演化研究
3 研究区域概况与驱动因素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预处理
        3.1.1 自然条件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1.3 数据预处理
    3.2 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3.3 驱动力分析
        3.3.1 选取原则
        3.3.2 驱动因素选取
        3.3.3 Logistic回归分析
        3.3.4 ROC有效性检验
    3.4 本章小结
4 港城土地转换规则挖掘与情景模拟
    4.1 转换规则挖掘
        4.1.1 决策树C4.5算法
        4.1.2 规则构造
        4.1.3 规则剪枝
        4.1.4 转换规则获取
    4.2 情景方案分析与模型验证
        4.2.1 情景方案设定
        4.2.2 土地利用时空演变与需求预测
        4.2.3 C4.5-CA模型参数设置
        4.2.4 模型精度检验
    4.3 港城土地双情景演化模拟
        4.3.1 港城土地情景演化结果
        4.3.2 港城土地结构变化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韧性城市”视野下城市废旧码头空间再利用设计研究 ——以青岛蓝海新港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韧性城市理念
    2.2 城市废旧码头空间
    2.3 相关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案例分析
    3.1 国内外相关研究
    3.2 国外相关案例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当前城市废旧码头空间再利用的模式、问题、反思
    4.1 国内废旧码头区再利用模式
        4.1.1 生态公园型再利用模式
        4.1.2 历史保护型再利用模式
        4.1.3 创意产业型再利用模式
        4.1.4 城市综合型再利用模式
    4.2 问题与反思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韧性城市视野下我国城市废旧码头空间再利用设计策略
    5.1 废旧码头与城市空间融合
        5.1.1 城市结构重组
        5.1.2 城市肌理缝合
        5.1.3 老建筑的再利用
        5.1.4 原有驳岸改造
    5.2 提升码头空间的可达性
        5.2.1 城市交通整合
        5.2.2 充分考虑多样内部交通
        5.2.3 静态与动态交通的结合
        5.2.4 人性化的步行空间设计
    5.3 多元公共空间塑造
        5.3.1 保持空间韧性注重绿色空间设计
        5.3.2 满足多样需求的公共空间
        5.3.3 分层次组织空间
    5.4 个性化的空间营造
        5.4.1 地域特色的发掘
        5.4.2 景观建筑的创造
        5.4.3 个性化景观小品
    5.5 公众参与的全过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案例研究——青岛蓝海新港城规划设计
    6.1 项目概况
        6.1.1 项目定位
        6.1.2 项目背景
        6.1.3 服务人群
    6.2 项目解读
        6.2.1 区位分析
        6.2.2 交通分析
        6.2.3 基地现状分析
    6.3 规划结构与规划理念
        6.3.1 规划理念
        6.3.2 规划结构
    6.4 韧性城市视野下码头空间再利用策略
        6.4.1 提升空间可达性
        6.4.2 绿色空间设计
        6.4.3 多元化的空间功能
        6.4.4 个性化空间营造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6)秦皇岛市建设现代化港口过程中的政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港口及港口转型
        2.1.2 政府行为
    2.2 相关理论
        2.2.1 政府职能理论
        2.2.2 市场失灵理论
        2.2.3 政府失灵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秦皇岛市建设现代化港口过程分析
    3.1 秦皇岛市建设现代化港口背景
        3.1.1 秦皇岛港发展历史及现状
        3.1.2 秦皇岛市建设现代化港口必要性
    3.2 秦皇岛市建设现代化港口的发展目标
        3.2.1 推动煤炭转移
        3.2.2 谋划港口定位
        3.2.3 加快西港开发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政府推动秦皇岛市建设现代化港口过程中的作用偏差
    4.1 总体规划编制不到位
    4.2 缺乏统一的政策支持
        4.2.1 当前煤炭运输发展缺乏系统的政策体系
        4.2.2 未来港口发展缺乏完善的政策保障
    4.3 政府推动港城融合力度不足
        4.3.1 秦皇岛港区产业规划不平衡
        4.3.2 港口运营结构不合理、业务单一
        4.3.3 港口环境污染与城市功能冲突
        4.3.4 政府对港城融合发展规划不到位
    4.4 支持保障措施不完善
        4.4.1 职工优化矛盾突出
        4.4.2 突发事件处理被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政府推动建设现代化港口中作用偏差的原因分析
    5.1 政府部门对港口发展思路不清晰
    5.2 政府执行力不足
        5.2.1 秦皇岛政府的执行力、导向力不足
        5.2.2 秦皇岛政府行为与市场的经济要求不适应
        5.2.3 上级政府管理过多
    5.3 港口腹地产业支撑不足
    5.4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5.4.1 缺少人才开发与合作机制
        5.4.2 职工安置体系不完善
        5.4.3 社会风险评估不到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优化秦皇岛建设现代化港口过程中政府作用对策
    6.1 做好港口顶层设计
        6.1.1 完善规划体系
        6.1.2 落实规划实施
    6.2 强化政府政策支持力度
        6.2.1 建立多元化机制
        6.2.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6.2.3 优化政府审批流程
    6.3 促进港口经济多元化
        6.3.1 加快发展临港产业
        6.3.2 谋划内陆无水港布局
        6.3.3 协调港产城一体化发展
        6.3.4 建设现代化物流信息平台
    6.4 搭建人员服务平台
        6.4.1 加强人才培养机制
        6.4.2 制定职工安置政策
        6.4.3 建立社会风险评估机制
    6.5 推动港口旅游经济发展
        6.5.1 建设绿色港区
        6.5.2 发展港口旅游业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7)基于城市更新背景下大连港老港客运码头片段式有机更新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城市更新背景下大连港老港工业区客运码头更新规划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城市更新研究背景
        1.1.2 大连港老港区更新规划的意义
        1.1.3 选题依据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2.1 大连港老港区
        1.2.2 大连港老港工业区客运码头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2 城市更新相关理论及老港区更新发展动态
    2.1 城市更新相关理论
        2.1.1 “有机更新”理论
        2.1.2 约翰·波特曼的“城市编织”理论
        2.1.3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2.1.4 旧城保护相关理论
        2.1.5 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理论
        2.1.6 城市形态相关理论
    2.2 港城关系相关理论
        2.2.1 港口城市研究背景与客运码头关系分析框架
        2.2.2 客运码头与城市的功能关系和经济关系
        2.2.3 港城空间关系
        2.2.4 现阶段我国多层次港城关系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
    2.3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2.4 国内外案例分析
        2.4.1 商业中心改造实例
        2.4.2 商务办公改造实例
        2.4.3 港城关系改造
    2.5 本章小结
3 大连港老港工业区客运码头更新规划概况
    3.1 近现代大连城市与港口区的规划发展
        3.1.1 近现代大连的规划发展
        3.1.2 大连港老港工业区客运码头的历史沿革
    3.2 大连港老港工业区客运码头现状调研及综合分析
        3.2.1 大连港老港工业区客运码头的范围、用地现状及评析
        3.2.2 大连港老港工业区客运码头功能现状
        3.2.3 大连港老港工业区客运码头建筑现状及评析
        3.2.4 大连港老港工业区客运码头及周边历史文化与景观价值
    3.3 大连港老港区与大连发展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客运码头片段式有机更新的要素及模式
    4.1 客运码头有机更新涉及的客观要素
        4.1.1 提高客运码头通行能力
        4.1.2 利于码头海洋生态环境发展
        4.1.3 延续城市历史文化
        4.1.4 提高城市社会经济
    4.2 客运码头片段式有机更新的模式分析
        4.2.1 港城空间结构互动模式
        4.2.2 港城平衡化更新模式
        4.2.3 港城功能多样化与产业结构调整更新模式
        4.2.4 港城形态统一化更新模式
        4.2.5 城市老港区保护再利用更新模式
        4.2.6 港城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更新模式
    4.3 本章小结
5 大连港老港工业区客运码头更新规划设计与应用
    5.1 大连港老港工业区客运码头更新规划设计原则
        5.1.1 适应性原则
        5.1.2 原真性原则
        5.1.3 差异性原则
        5.1.4 整体性原则
        5.1.5 可持续原则
    5.2 大连港老港工业区客运码头更新规划设计依据
        5.2.1 “由内而外”的保护式有机更新
        5.2.2 “由外而内”的介入式有机更新
        5.2.3 景观化的片段式有机更新
    5.3 大连港老港工业区客运码头更新规划设计所采用的主要方法
        5.3.1 老港区客运码头规划更新中的功能置换
        5.3.2 老港区客运码头外部空间的优化再利用
        5.3.3 老港区客运码头建筑形态的重构继承
        5.3.4 老港区客运码头景观更新的工业元素整合再利用
    5.4 大连港老港工业区客运码头更新规划设计过程
        5.4.1 基于老港区客运码头与城市空间结构互动更新
        5.4.2 基于老港区客运码头产业结构调整更新
        5.4.3 基于老港区客运码头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更新
    5.5 设计应用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内容名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远洋航运与上海城市变迁(1850-194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四、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章 兴起与革新:近代上海远洋航运的发轫
    第一节 帆船时代:近代以前上海远洋航运概述
        一、唐宋时期远洋帆船贸易
        二、清代至开埠前的远洋帆船贸易
        三、上海与长崎远洋帆船贸易
    第二节 开埠初期上海远洋贸易形态与结构
        一、开埠初期西方工业品的进口
        二、鸦片走私进口贸易
        三、丝、茶的远洋出口贸易
    第三节 定期远洋航线的开辟与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
        一、定期远洋航线的开辟
        二、帆船到轮船:远洋运输方式的转变
        三、垄断到竞争:远洋运输主体的变更
        四、传统到现代:远洋贸易方式的变革
    小结
第二章 发展与竞争:远洋航运与近代上海对外贸易
    第一节 近代上海远洋航运的全面发展
        一、日本加入上海远洋航运的竞争
        二、太平洋远洋航运网的形成
        三、以上海为中心的全球远洋航线
    第二节 英、日、美远洋航运势力的角逐
        一、一战期间英日远洋航运的分霸格局
        二、一战后各国远洋航运的恢复
        三、英、日、美的三国航业争霸
    第三节 远洋贸易结构的变革
        一、传统远洋贸易的衰落与终结
        二、新兴远洋贸易品的兴起
    小结
第三章 恢复与繁荣:孤岛时期上海远洋航运
    第一节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远洋航运概况
        一、远洋航线的恢复
        二、交易量的回升与贸易中心的回归
        三、主要远洋航线
    第二节 远洋航运与孤岛时期上海
        一、上海民众生活物质仰赖外洋供给
        二、工业原料进口与商品出口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供给需求与上海远洋航运
        一、日本“以战养战”的战时经济体制
        二、日本战时航运政策与在华第三国之关系
    小结
第四章 促进与变革:远洋航运与近代上海港城变迁
    第一节 近代上海沿海、内河航运业的发展与革新
        一、技术变革与沙船的衰落
        二、新式轮船公司的建立
    第二节 远洋航运与近代上海港区变迁
        一、港区与洋船停泊区的开辟
        二、远洋贸易与港区功能变迁
    第三节 远洋航运与近代上海港城建设
        一、外资码头的修建与兴起
        二、船舶修造业的建立与发展
    小结
结语
    一、贸易、失序、进步与近代上海远洋航运
    二、国家行政力量与近代上海远洋航运
    三、远洋航运与近代海上丝绸之路新起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9)世界自由港演化与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学者对自由港的奠基性研究综述
        1.3.2 国内学者自由港研究的焦点变迁与评述
        1.3.3 关于自由港演化及其制度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视角与方法
        1.4.1 研究视角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2 自由港概念演化及自由区概念体系构建
    2.1 自由港相关概念综述:演化与辨析
        2.1.1 自由港研究术语演化概述
        2.1.2 自由港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2.2 自由港分类研究:综述与补充视角
        2.2.1 自由港(区)分类研究综述
        2.2.2 自由港(区)分类视角的补充——基于港口发展形态
    2.3 自由区概念体系构建:理论基础与步骤
        2.3.1 构建自由区概念体系的术语学理论简介
        2.3.2 构建自由区概念体系的步骤
    2.4 本章小结
3 自由港功能概述及基于功能的代际演化研究
    3.1 自由港功能研究:内涵、演化及定位
        3.1.1 自由港(区)功能的理论内涵
        3.1.2 自由港(区)的功能演化
        3.1.3 自由港(区)的功能定位
    3.2 自由港代际演化研究:规律与展望
        3.2.1 港口代际划分理论概述
        3.2.2 自由港代际演化阶段性特征分析
        3.2.3 第四代自由港演化趋势与中国机遇展望
    3.3 本章小结
4 自由港制度的理论诠释:属性与构成
    4.1 经济自由与经济制度双重视角下的自由港制度
        4.1.1 自由经济思想对自由贸易的阐释及其局限性
        4.1.2 制度经济学对自由贸易制度的理论解释
        4.1.3 自由港制度内涵解析——制度约束下的自由贸易
        4.1.4 自由港制度的构成分析
    4.2 国际公共物品视角下的自由港制度
        4.2.1 国际公共物品理论概述
        4.2.2 自由港制度的国际公共物品属性辨析
    4.3 本章小结
5 国际体系中的自由港制度变迁
    5.1 自由港制度的变迁:分析框架与影响因素
        5.1.1 制度变迁理论概述与分析框架
        5.1.2 自由港制度变迁影响因素探析——以汉堡港为例
    5.2 自由港制度变迁与其他相关制度安排的互动研究——以欧洲海关关税制度为例
        5.2.1 古代欧洲——海关关税和自由港的起源
        5.2.2 中世纪欧洲——贸易关税特权与商业自由市的发展
        5.2.3 近代欧洲——海关制度变革与自由港的诞生和发展
        5.2.4 现代欧洲——关税一体化与自由港的转型和消失
        5.2.5 欧洲海关体系与自由港的互动关系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自由港制度的外溢:效益与风险
    6.1 制度外溢的原理和途径
        6.1.1 制度外溢的原理
        6.1.2 制度外溢的途径
    6.2 自由港制度的效益及其外溢途径
        6.2.1 自由港制度的综合效益
        6.2.2 自由港制度效益的外溢
    6.3 自由港制度的风险及其外溢特征——基于非传统安全视角
        6.3.1 非传统安全视角下的制度风险
        6.3.2 自由港制度的缺陷与风险
        6.3.3 自由港制度风险外溢的非传统安全特征
    6.4 自由港制度外溢对中国自贸区制度建设的启示
        6.4.1 中国自贸区制度建设的初步成果
        6.4.2 中国自贸区制度建设的改进空间和优化路径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
    7.3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沿海港口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及优化研究 ——以天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港口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综述
        1.4.1 港口区位相关研究
        1.4.2 港口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1.4.3 港口区域空间关系研究
        1.4.4 港口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1.4.5 研究述评
    1.5 研究范围及主要对象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内容及框架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框架
        1.7.3 创新点
第二章 港口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港口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2.2.1 港口空间发展理论
        2.2.2 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理论
    2.3 港口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
        2.3.1 港口城市空间结构类型
        2.3.2 港口城市空间结构分布形态
        2.3.3 港口城市的成长阶段
第三章 港口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分析方法
    3.1 城市空间结构分析方法
        3.1.1 定性研究
        3.1.2 定量研究
    3.2 区域空间结构优化模型与方法
        3.2.1 优化模型分析
        3.2.2 空间分析方法
    3.3 内部空间结构优化模型与方法
        3.3.1 优化模型分析
        3.3.2 空间分析方法
第四章 港口城市空间演变规律及案例研究
    4.1 港口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 自然地理因素
        4.1.2 产业经济因素
        4.1.3 人口社会因素
        4.1.4 交通基础设施因素
        4.1.5 政治因素
    4.2 港口对其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
        4.2.1 港口对城市规模的影响
        4.2.2 港口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4.2.3 港口对城市社会发展的影响
        4.2.4 港口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
        4.2.5 港口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影响
        4.2.6 港口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
    4.3 港口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特征
        4.3.1 外部空间结构演变规律
        4.3.2 内部空间结构演变规律
        4.3.3 外部空间结构特征
        4.3.4 内部空间结构特征
    4.4 国内外港口城市空间发展
        4.4.1 国外港口城市空间发展
        4.4.2 我国港口城市空间发展
        4.4.3 典型沿海港口城市空间发展小结
第五章 天津港口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与动力机制研究
    5.1 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5.1.1 自然地理因素
        5.1.2 产业经济因素
        5.1.3 人口社会因素
        5.1.4 交通因素
        5.1.5 政治因素
    5.2 港口变迁对天津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
        5.2.1 港口的发展演变历程
        5.2.2 港口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分阶段作用机制
    5.3 天津港口城市空间结构分阶段演变的动力机制
        5.3.1 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动力机制
        5.3.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动力机制
    5.4 天津港口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
        5.4.1 空间结构特征
        5.4.2 空间结构演变规律
第六章 天津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与优化策略研究
    6.1 天津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现状
        6.1.1 区域整体空间结构
        6.1.2 中心城区
        6.1.3 滨海新区
    6.2 天津港口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理论构想
        6.2.1 理想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的探索
        6.2.2 天津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理论构想
    6.3 天津未来空间发展的现实因素考量
        6.3.1 港口建设与发展
        6.3.2 城市总体定位
        6.3.3 产业结构
        6.3.4 人口社会发展
        6.3.5 道路交通系统
        6.3.6 自然生态结构
        6.3.7 公共安全
        6.3.8 相关规划政策
    6.4 空间结构优化引导策略及建议
        6.4.1 发展方向
        6.4.2 未来的空间发展模式
        6.4.3 优化引导策略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美丽的港城——汉堡(论文参考文献)

  • [1]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组织模式与优化策略研究[D]. 李亮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2]辽宁港城互动关联分析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 周锦霞.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德国罗斯托克生态水域空间更新设计研究[D]. 程相鑫.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4]基于C4.5-CA的港城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D]. 储航.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韧性城市”视野下城市废旧码头空间再利用设计研究 ——以青岛蓝海新港城为例[D]. 乔廷尧.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6]秦皇岛市建设现代化港口过程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 韩仍暄. 燕山大学, 2019(06)
  • [7]基于城市更新背景下大连港老港客运码头片段式有机更新规划设计[D]. 徐丹.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8]远洋航运与上海城市变迁(1850-1941)[D]. 李玉铭.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9)
  • [9]世界自由港演化与制度研究[D]. 胡凤乔. 浙江大学, 2016(12)
  • [10]沿海港口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及优化研究 ——以天津为例[D]. 刘峻源. 天津大学, 2017(08)

标签:;  ;  ;  ;  

美丽的港口城市——汉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