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正常人群的方差检验

两个正常人群的方差检验

一、两个正态总体的方差检验(论文文献综述)

高焕佳[1](2021)在《丹参酮ⅡA对DOCA-salt高血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复制DOCA-salt高血压大鼠模型,研究丹参酮ⅡA对DOCA-salt高血压大鼠的平均动脉压的影响,研究丹参酮ⅡA对于DOCA-salt高血压大鼠心脏和肾脏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的作用,为丹参酮ⅡA治疗盐敏感性高血压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1)中枢给予TNF-α对SD及Dahl大鼠PVN炎症介质表达的影响实验采用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50g-280g,及周龄相同的Dahl大鼠,大鼠分为两组,予以侧脑室注射250ng TNF-α,对照组注射2.5μL的生理盐水,注射完成3h后处死大鼠,分别用于冰冻切片染色和real-time PCR检测,real-time PCR 检测 PVN 区 IL-6,IL-1β;CCL5、CCL12;iNOS;NF-κB1 的 mRNA 水平。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PVN区IL-1β,CCL5,iNOS及NF-κB1的表达情况。(2)丹参酮ⅡA对大鼠原代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培养SD大鼠的原代神经细胞,20ng/ml的TNF-α处理原代神经细胞,进行了不同时间(3h、6h、24h)的时间依赖研究;不同剂量(0.2ng/ml,2ng/ml,20ng/ml)的TNF-α处理6h的剂量依赖研究,检测IL-6、IL-1β、CCL5、CCL12、iNOS、P65 的 mRNA 水平。培养Dah1大鼠的原代神经细胞,使用20ng/mL的TNF-α处理6h,对比Dahl大鼠与SD大鼠的对照组基线水平及TNF-α处理6h后炎症介质基因的表达差异。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丹参酮ⅡA(10uM、20uM、50uM)预处理Dah1大鼠原代神经细胞30min,而后用20ng/ml TNF-α处理,进行了 real time PCR检测,检测IL-6、IL-1β、CCL5、CCL12、iNOS、P65 及 NADPH 氧化酶亚基(Cyba、Cybb)的mRNA水平。使用50uM丹参酮ⅡA预处理SD大鼠原代神经细胞30min,而后用20ng/ml TNF-α处理,固定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IL-1β、CCL5、iNOS、pp65的蛋白表达水平。(3)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DOCA-salt高血压大鼠的保护作用将30只8周龄的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低剂量组(10mg/kg.d)、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中剂量组(15mg/kg.d)、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高剂量组(25mg/kg.d),每组各6只。除对照组外,其他大鼠皮下植入DOCA片剂,同日予以1%NaCl+0.2%KCL饮水。对照组及模型组每日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每日进行腹腔注射给药。采用智能无创尾动脉血压计测量血压,每周两次。每周测量1次体重。共连续处理21天。第22天使用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每组1只4%多聚甲醛灌流固定取大鼠肾脏用于HE染色观察大鼠肾脏形态,其余的各组大鼠麻醉后首先称体重,取出大鼠两侧肾脏及心脏,并迅速进行称重,得到肾脏质量与体质量比值、心脏质量与体质量比值;分别对心脏左心室和肾脏进行real-time PCR 检测 IL-6、IL-1β、CCL5、CCL12、p65、TNF-α及 NADPH 氧化酶亚基cyba,cybb的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TNF-α中枢给药增加成年SD及Dahl大鼠PVN区炎症介质的mRNA水平,并且Dahl大鼠的炎症反应更为显着TNF-α中枢给药,SD 大鼠和 Dahl-S 大鼠的 CCL5、CCL12、IL-1β、IL-6、iNOS和NF-κB1的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与SD大鼠相比,Dahl-S大鼠中CCL12的增加更加显着(Dahl:115倍SD:24倍P<0.05)。与SD大鼠相比,Dahl-S中IL-1β的增加也更高,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P=0.087),其他的基因未见显着差异。2.TNF-α处理引发SD及Dahl大鼠原代神经细胞炎症介质基因水平的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增加,并且在Dahl大鼠原代神经细胞炎症反应更为显着。不同浓度(0.2ng/mL,2ng/mL,20ng/mL)处理 6h 及不同时间(3h,6h,24h)20ng/mL TNF-α处理明显增加 SD 大鼠 IL-1β、IL-6、CCL5、CCL12、iNOS 和 NF-κB1的mRNA水平;TNF-α(20ng/ml)处理6h对比SD及Dahl大鼠的炎症介质基因显示两者的IL-1β、CCL5、iNOS、NF-κB1的基线水平差异即存在统计学意义,6h处理后IL-1β、CCL5、iNOS仍存在统计学差异;TNF-α(20ng/ml)孵育6小时,固定细胞并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TNF-α处理显着增加IL-1β、CCL5和iNOS的免疫反应性并促进p65的活化。3.TanⅡA处理大鼠原代神经细胞可以降低由TNF-α处理引发的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水平。TanⅡA可以降低大鼠原代神经元细胞由TNF-α诱导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不同浓度的TanⅡA(10uM、20uM、50uM)预处理可以抑制TNF-α处理引起的p65活化,下调IL-1β、IL-6、CCL5、CCL12,iNOS等炎症介质及NADPH氧化酶亚基(Cyba、Cybb)的mRNA表达。免疫荧光结果表明TanⅡA可以一定程度减弱由TNF-α处理引发的IL-1β、CCL5和iNOS的免疫反应性的增强并抑制p65的活化。4.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可以降低DOCA-salt高血压大鼠的平均动脉压,并减轻心脏及肾脏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模型组大鼠血压明显升高,各剂量TanⅡA磺酸钠注射液组均可一定程度上降低平均动脉压。治疗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心脏质量与体质量比值及肾脏质量与体质量比值降低,表明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可以减轻DOCA-salt大鼠左心室及肾脏的扩张,并且降低心脏左心室及肾脏IL-1β、IL-6、TNF-α、CCL5、CCL12炎症介质的mRNA水平,降低P65的mRNA水平,及NADPH氧化酶亚基Cyba、Cybb的mRNA水平,说明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以抑制DOCA-salt高血压大鼠心脏左心室及肾脏的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水平。肾脏HE染色及离体照片显示治疗组较模型组的肾脏病理形态学改变减轻。结论:1.中枢给予TNF-α可以同时激发SD大鼠和Dah1大鼠PVN内炎症反应,且在Dahl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PVN炎症反应更加显着。2.TNF-α激发SD大鼠和Dah1大鼠原代神经细胞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并且在Dahl大鼠原代神经细胞内炎症反应更加显着,TanⅡA预处理可以抑制由TNF-α诱发的p65的活化,抑制IL-1β、IL-6、CCL5、CCL12、iNOS等炎症介质和Cyba、Cybb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并可以抑制氧化应激水平。3.TanⅡA磺酸钠注射液可以降低DOCA-salt高血压大鼠的平均动脉压,抑制DOCA-salt高血压大鼠左心室及肾脏p65的表达,抑制IL-1β、IL-6、TNF-α、CCL5、CCL12等炎症介质及Cyba、Cybb的表达,对DOCA-salt高血压大鼠起到保护作用。

王纲[2](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了前所未有的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重要教育领域。大学生第二课堂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登上高校教育舞台,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成为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传承、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管理载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教育手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科的发展,大学生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作用和意义日益明确,其理论基础、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二课堂以实践性、灵活性、隐蔽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角色。人的发展是长期的过程,是复杂因素的结果,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对其结果的评价是历史性、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如何对人的思想、品格、素质等隐性特质的评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既是面向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外在测评判断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主要解决评价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和应用价值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的长期探索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然而在当今信息和数据的时代,社会和学生对评价有了更多的述求和期待,如同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每位科学家以追求和证实因果关系为毕生志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必须回答这一“百年树人”的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人的本质特征。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要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导致的结果,必须从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入手。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思想内化与外化的方法和途径的科学,行为是思想外化的最直接表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的规律和特征,能直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知、情、意、行”是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领域,认知、情绪、意志最终都会通过行为进行表现,也只有行为才能真正被外界和自我感知和认识。综合以上理论基础和指导,本文在思政教育评价的视角下,进行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研究,掌握新时期背景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形态、规律、影响等特征,探索行为研究用于思政教育评价及学生评价的途径与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重点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转化为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对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必须依靠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最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在把握学生第二课堂行为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理论和实践论证行为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纷繁复杂,这是在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中,人们难以涉足的原因之一。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行为这一复杂现象的基础和数据,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分析方法,符合了当今社会对论证的科学化、数据化、显性化思维方式的要求和期待,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引入到教育学、社会学研究的常用思路和方法领域。当然在当今数据为王的时代中,人们对教育研究的新制度主义、绩效主义的倾向,使哲学、社会学界对以数据研究和归纳研究为方法的因果关系推导和评价体系多有批判,吸取这些批判研究的精华,注重理论论证和实验的严谨,以行为物理研究方法为基础,建立符合逻辑理论的数学模型和关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本色,从而使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的有益补充和支撑。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研究的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介绍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分析上解决为什么行为研究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章是在理论框架下对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形成适合这一特定教育活动的行为研究理论。第四章介绍建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框架,讨论行为研究的一般范式。第五章以实际案例和数据为基础介绍如何运用以上原理呈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基本情况,并分析行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第六章阐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政教育评价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工作机制。

杨贤传[3](2021)在《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与扩散仿真研究》文中提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已经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环境破坏40%应该直接归因于人类的非绿色消费,而工业污染又多数是由消费需求驱动的。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和“碳中和”呼之欲出的大背景下,研究如何推动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绿色化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因此,厘清城市居民不同类型绿色购买行为的复杂驱动机理,并据此设计有效干预与引导策略,是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的题中要义。此外,研究者和实践者都发现由驱动因素激活的积极绿色态度(动机)并没有有效转化为真实的绿色购买行为,出现了态度(动机)-行为偏差,相应地,如何修复这一偏差就成为了绿色消费领域研究的热点议题,本研究基于文献回顾和实证研究结果兼论如何修复这一偏差将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以“问题提出-理论研究-质性研究-实证研究-扩散仿真-引导策略构建”为研究主线,选取城市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市场营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知识与方法,围绕行为驱动机理、绿色动机-行为偏差修复、行为扩散仿真等议题展开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绿色购买行为内涵重构和维度划分。作为绿色消费行为的核心维度,绿色购买行为被普遍认为是单维的,本文通过典型消费者深度访谈和文献研究,基于绿色购买活动的现实表现和演化进阶规律,以生态价值观和环境关心为标准,重新界定和发展了绿色购买行为的概念内涵,构建了一个更具涵盖性的进阶式三维度结构模型,即绝对绿色购买行为、条件绿色购买行为和随机绿色购买行为。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三类绿色购买行为均不程度存在,其中兼顾双重诉求的条件绿色购买行为分布最为广泛,后续实证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三维度划分的合理性。(2)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质性研究。运用质性分析方法萃取了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的关键驱动因素及主范畴间的典型关系结构,接着引入成熟的S-O-R理论和目标框架理论描绘了一个兼顾利己诉求和利他诉求的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理论模型。即内部和外部刺激因素通过激活三维目标框架进而对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的驱动机理;社会心理情境因素和城市情境因素调节了三维目标框架——绿色购买行为之间的联结关系。(3)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的量化研究。开发或修订完研究量表后,对中东部和东北城市居民开展了问卷调查,共收集到1345份有效样本。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个人月收入、职业类型、组织性质、职位等级、城市等级和城市所属地理区域上存在显着差异。运用结构方程模型、Bootstrapping法和PRODCLIN2程序检验了28条总体中介效应和84条具体中介效应,从而全面呈现出了内外部驱动因素通过目标框架对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的复杂驱动机理,也更加有利于发现和解释绿色动机-行为偏差的具体成因。同时,本文采用阶层式回归,结合使用Process v3.3和Johnson-Neyman法(简写为J-N法)检验和探讨了社会心理情境因素和城市情境因素对功利目标动机(框架)、享乐目标动机(框架)、规范目标动机(框架)与绿色购买行为影响路径中的潜在调节作用。上述调节变量对三维目标动机与不同类型绿色购买行为关系中调节效应的显着性、强度和方向存在明显差异,这也有助于拓宽绿色动机-行为偏差的探索视角。(4)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条件绿色购买行为)扩散仿真分析。运用加权小世界网络理论构建了消费网络中个体间的条件绿色购买行为扩散模型,借助Matlab仿真平台进行仿真研究,探索了网络中情境因素干预下个体条件绿色购买行为的扩散规律。结果表明:总的来看,“随机关系强度”网络、“弱关系”网络和“强关系”网络下,以势差优先模式确定条件绿色购买行为扩散中的发送方,与其它两种模式相比能带来更高的行为增长率或最低的行为降幅,且网络均衡性更优,多数情况下能够最快实现网络整体均衡。加入情境因素的最强影响后,条件绿色购买行为的扩散效率受到多元动机的共同影响,涨跌互现;在“弱关系”网络中,以势差优先模式确定发送方时,网络中全体节点的行为扩散表现明显好于强度优先模式和随机模式,同时,势差优先模式下的网络均衡性更优,而且更快实现整体网络均衡。相对于“强关系”网络,“弱关系”网络受到情境因素的干扰影响更大。(5)以“双重诉求”兼顾为核心的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进阶式”提升策略研究。根据实证结果,本文分别从个体心理因素驱动、媒体劝导、人际互动、双重诉动机激活、绿色购买行为分类引导、情境因素积极干预和购买者属性特征的精确靶向引导等七个方面出发,以系统性和全局性视角构建了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进阶式”提升策略体系。同时,在文献研读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整理了绿色动机-行为偏差的复杂成因,并提出了对应的修复策略。该论文共有图97幅,表112个,参考文献330篇。

高冲[4](2021)在《医院病房室内环境复愈力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医疗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病房室内环境对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整体医学和循证设计理念的发展,以患者为中心的病房环境设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此同时,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愈发受到关注。因此,如何通过设计手段改善病房环境,促进患者的复愈,成为了本文研究的着眼点。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质性研究方面,通过文献综述和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实现医院病房环境复愈力影响因子的初选;在量化研究方面,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究了医院病房环境复愈力影响影响维度,实现了影响因子的筛选,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构了医院病房室内复愈性环境因子体系。在对重点影响因子的探究中,采用虚拟现实实验法,收集患者在不同的病房虚拟环境中的生理与心理反馈数据,利用统计学分析方法揭示了重点影响因子各属性的复愈效能;最后,以分析所得的量化结果为依据,选用BP神经网络与多元线性回归技术建构了医院病房室内环境复愈力预测模型。在基础理论与研究工具拓展方面,本文梳理了医学心理学、环境复愈理论及医院病房环境复愈力潜在影响因素,确立了医院病房室内环境复愈力的基本特征与作用框架,构建了医院病房室内环境复愈力的理论基础。作为对环境复愈理论的补充和对后续研究的辅助,本文确定了医院室内环境复愈力的三个测量维度:“环境活力”,“环境安抚力”和“环境亲和力”。在此基础上编制并验证了医院室内环境复愈力测试量表及简化量表,作为医院病房室内环境复愈力的研究工具。在医院病房室内复愈性环境因子识别与体系构建方面,本文提取了对患者复愈产生显着影响的环境因子19项,并对个人特征、身心状态、时空差异等要素与环境评价的相关性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患者的性别、身体状况和患病类型对环境因子评分产生显着影响,而愉悦度与环境复愈评分显着相关。通过对19项环境因子的降维分析与权重计算,建构了医院病房室内复愈性环境因子三级体系,在确定各评价维度的基础上明确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在医院病房室内环境因子各属性的复愈力方面,本文探究了对复愈力影响最大的6项环境因子在综合性场景中的复愈作用。重点解读了不同因子属性对患者心理压力复愈、情绪、注意力复愈的影响及综合复愈效应。结果表明,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能够最大化提升医院病房室内环境复愈力的因子属性包括:窗外拥有自然风景与绿化的城市景观、暖色调的室内空间、简洁的室内家具布置与装饰、宽敞的空间、与外部较为便捷的动线联系。此外,患者教育水平、年龄、身体状况等个体差异性因素与医院病房室内环境复愈力评价间的关系,环境因子对不同复愈类型的影响的统一性与差异性及其原因亦在文中做了相关的分析与阐述。在医院病房室内环境复愈力的预测方面,本文利用患者个体特征和病房环境因子属性建构了BP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对医院病房室内环境综合复愈作用的预测,所构建模型的预测效果在可接受范围内。利用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与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对比,证明后者预测效果更佳。利用实地场景进行预测模型的验证,证明了BP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满足实际使用要求,从而为即将新建或改建的病房提供设计指导。在发展医疗环境人性化设计的背景下,医院病房室内环境复愈力的研究成果必将为病房环境的提升提供全新的设计理念,为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做出贡献。

徐睿[5](2020)在《截面数据线性回归模型中异方差问题的研究》文中指出在社会经济问题的回归分析中,经常采用截面数据进行分析称之为截面数据回归分析.由于截面数据本身容易使得最后得到的回归模型变为异方差回归模型,而经典回归分析模型中同方差性是基本假设,因此研究如何判定截面数据回归分析过程中是否存在异方差性并修正异方差性显得十分重要且有意义.如果回归模型中不存在异方差性的时候,通过普通的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可以得到线性无偏有效的估计量,以此就可以简化整个回归分析的步骤;一旦回归模型中存在异方差性而没被察觉出来进而继续采用普通的最小二乘估计其良好的最小二乘性就会被破坏进而导致错误的推断.由此可见对于异方差性的检验与修正进行进一步研究,判别遮被现象的真伪,促进模型检验的仿真,作为改进整个回归模型的准确度是十分必要的步骤.研究异方差的检验方法及异方差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当截面数据回归模型检验出异方差时,加权最小二乘法是常用的模型估计方法,对于模型的修正效果权数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常用的几种权数是基于模拟模型中残差值与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构造的,由于杠杆系数的修正作用,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杠杆系数以及替换思想的新的权数构造形式.本文通过大量的数值模拟和实例分析证明了上述这样权数构造形式的有效性与实用性.本文首先介绍了截面数据处理过程中存在的异方差问题并且阐述了直接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处理几面数据异方差模型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综述了截面数据回归分析中异方差的检验方法及修正方法,检验方法分为图示检验法以及解析检验发进行综述,解析检验法介绍了常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法,G-Q检验法,Park检验法,Glejser检验法,B-P检验法,White检验法以及其推广K-B检验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是在加权最小二乘法权数的构造中基于杠杆值hii的构造形式以及Park检验法的思路提出一种新的权函数构造形式,通过随机模拟以及三个案例分析对比讨论对于不同的异方差检验方法的检验效果以及对于不同的异方差修正方法尤其是在不同权数下的经过加权最小二乘法对于异方差的修正效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种权数构造形式更加简便并且节省了大量实验消耗的时间并且计算量也较之前提出的几种传统的权数构造形式更小,修正效果也更好,最后简述对异方差问题的总结与思考.

潘雨晨[6](2020)在《“一带一路”价值链驱动机制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将中国与各沿线国家纳入“共商共建共享”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而随着该倡议的不断推进,各国也都积极进行深度的经贸合作并朝着一体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同时,在“新常态”的经济背景下,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低端锁定”、“人口红利”消失、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欧美国家“再工业化”和贸易制裁、其他发展中国家制造能力提升等诸多问题,而构建和参与“一带一路”价值链则成为促进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价值链地位的重要途径。可以看出,构建“一带一路”价值链具有其必要性和时代性。而深入探讨“一带一路”价值链中驱动机制如何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影响以及产生何种影响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进一步合作从而实现价值链地位的攀升奠定了更深层次的基础。基于上述观点,本文紧紧围绕“‘一带一路’价值链驱动机制影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这一主题,从价值链分工视角入手,深入研究在中国主动参与和构建“一带一路”价值链过程中,价值链中的生产者驱动机制和购买者驱动机制将如何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影响。具体来说,在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的基础上,本文首先从价值链理论、价值链下的产业转型升级、“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三个方面对现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其次,从理论层面出发,立足于发展中国家,针对价值链驱动机制影响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理论框架,并通过数理模型推导对其进行理论分析,提出相应理论假设;再次,从现实角度出发,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典型化事实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互惠合作发展的现实特征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现实基础和数据支持;在此基础上,立足于“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沿线国家分工合作的现实情况,对“一带一路”价值链驱动机制如何影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随后,从实证角度出发,在整体层面上通过构建面板模型对“一带一路”价值链驱动机制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称性影响进行检验,同时在国家层面上通过构建NARDL模型对“一带一路”价值链驱动机制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非对称性影响进行检验,并得出相应实证结论;最后,在总结现实分析、理论分析、实证分析三方面相应结论的基础上,本文从政府层面、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为中国进一步参与“一带一路”价值链分工从而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在理论分析方面,本文立足于发展中国家视角,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包含发达国家、发展较好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发展较弱的发展中国家的“三国价值链分工模型”,在描述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对价值链生产者驱动机制下的均衡情况、购买者驱动机制下的均衡情况以及总体均衡情况进行分析,得到初始均衡状态,并进一步对国家间的价值链顺向分工合作和逆向分工合作下的均衡进行分析,从出口贸易结构、中间品出口规模以及产业结构三个方面对不同价值链分工形式对上游和下游国家产业的具体影响进行讨论,从而得出相应假设条件;另一方面,本文结合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工合作的现实情况,以“价值链驱动机制→分工形式→治理模式→中国制造业升级”为线索,从“价值链驱动机制决定分工形式”、“分工形式决定价值链治理模式”、“价值链治理模式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三个方面对“一带一路”价值链驱动机制如何影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在现实分析方面,本文首先对中国以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典型事实进行分析,具体从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进口和出口四个方面分别展开,并在增加值贸易视角下进一步使用基于生产长度的价值链位置指数对“一带一路”各沿线国家制造业及其14个细分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进行测算和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结论;其次,从投资和贸易两个方面对中国与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互惠性合作现状进行分析,并在增加值贸易视角下进一步从竞争性、互补性、依存性、融合性四个维度构建“产业共生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对中国与其他沿线国家制造业及其14个细分行业之间的共生水平进行测算和分析,选择中国与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良好共生水平的行业,从而得出相应结论。在实证分析方面,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分析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的价值链分工地位测算结果以及中国与其他沿线国家制造业间共生水平测算结果,首先从“一带一路”价值链驱动机制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称性影响视角出发,从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结构、增加值出口规模、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四个维度构建相应面板计量模型,在整体层面上对“一带一路”价值链驱动机制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进行检验,并进一步对价值链顺向分工和逆向分工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具体影响进行探讨,从而对理论分析中所得出的假设条件进行验证;随后,本文从“一带一路”价值链驱动机制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非对称性影响视角出发,基于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NARDL)将之前所构建的面板计量模型进行改进,并在国家层面上对中国与各沿线国家制造业间进行分工过程中,生产者驱动机制和购买者驱动机制分别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具体影响进行检验,并对不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不同分工形式进行匹配,从而在最大限度地通过“一带一路”价值链驱动机制促进中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在政策建议方面,通过汇总上述方面的研究结论,本文发现目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虽然中国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相对上游位置,但仍需不断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且也应不断优化与其他沿线国家制造业间的产业共生水平;产业转型升级可以从中间品出口规模扩大、出口贸易结构改善、产业结构优化三个方面实现,而在中国与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分工过程中,可以通过价值链驱动机制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现实情况的检验则指出,目前“一带一路”价值链驱动机制总体上会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且与不同沿线国家的具体合作可以针对性地影响中国制造业升级过程中的不同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政府、产业、企业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具体来说,政府层面上,应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经济外部环境,并鼓励和保障企业可以顺利“走出去”,同时加大对沿线国家资本的引入力度,促进深度合作;产业层面上,应加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和海外园区的建设,为实现互利共赢提供良好平台,并助力制造业的进一步转移,增强各经济体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同时携手其他服务业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价值链;企业层面上,应在与其他沿线国家企业合作的同时,主动进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帮扶,并不断进行自主创新,促进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在“一带一路”中积极搭建涵盖信息平台、金融、物流等方面的多链条网络,全面促进中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

周诗雨[7](2020)在《政策事件对中国股市连续性波动和跳跃性波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至今已取得众多成就,但由于起步晚、发展不健全和本身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仍然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然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有时会造成更大的波动和风险,而大的波动会对证券市场、投资者和企业等带来风险,因此本文旨在探究政策事件对中国股市连续性波动和跳跃性波动的影响,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来共同研究如下问题:中国股市是否存在跳跃行为?政策事件是否会导致中国股市出现连续性波动?政策事件是否会导致中国股市出现跳跃性波动?每一类政策事件对连续性波动和跳跃性波动的影响如何?从而为股票市场各类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管者提供理论依据,帮助证券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本文基于沪深300指数5分钟高频数据计算出中国股市的已实现波动,并将其分解为连续性波动和跳跃性波动,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Tobit模型研究以上问题。结果表明:中国股市存在跳跃行为;当期的政策事件对跳跃性波动的影响显着;提前一期的政策事件对已实现波动、连续性波动和跳跃性波动的影响均显着;滞后一期的政策事件对已实现波动的影响显着。从而可以证明政策事件会导致中国股市出现连续性波动和跳跃性波动。具体来看,利率政策发布或生效对各类波动影响均不显着;存款准备金政策发布对提前一期的已实现波动存在显着影响,对当期、提前一期、滞后一期的跳跃性波动产生显着影响;存款准备金政策生效对提前一期的连续性波动产生显着影响;杠杆管理与卖空管理发布对各类波动影响均不显着;IPO管理发布对提前一期的跳跃性波动产生显着影响,对当期的已实现波动产生显着影响;其他交易规则发布对各类波动影响不显着;管理层表态发布对提前一期的已实现波动产生显着影响;整顿市场措施发布对提前一期的已实现波动和连续性波动产生显着影响,对当期的跳跃性波动影响显着;特别事件发生对提前一期的连续性波动影响显着,对当期的已实现波动和连续性波动产生显着的影响,对滞后一期的已实现波动和连续性波动产生显着影响。此外,本文特别分析了市场的提前反应和滞后反应,其中滞后反应是时常发生的情况,提前反应不太容易发生。本文发现存款准备金政策发布和特别事件发生存在市场的提前反应,提前反应出现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信息提前泄露。政策事件公告前市场对此事件可能早有所察觉;二是消化预期理论。这种理论是说市场对某些政策事件形成较强的预期,投资者提前消化了此类政策事件的影响,从而做出提前反应,等到政策事件发生时,感到“如期而至”,所以对当期的市场不会产生剧烈的反应。本文对序列进行了时间序列平稳性、自相关、异方差和内生性的检验,对自相关和异方差的问题进行了修正。最后用沪深300指数15分钟高频数据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通过了稳健性检验。本文由八部分构成,分别是前言、文献综述、理论依据与研究假设、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模型设定、政策事件总体对连续性波动和跳跃性波动的影响、政策事件分类对连续性波动和跳跃性波动的影响、稳健性检验、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一是理论依据方面重新定义了离散型政策事件的范畴,对各类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管者提出个性化的针对性建议;二是模型构建方面加入了市场的提前反应和滞后反应,实现及时监管和提前预防;三是运用非参数方法对已实现波动、连续性波动和跳跃性波动进行估算并修正市场微观结构噪声;四是利用沪深300指数5分钟高频数据计算波动并用15分钟数据进行稳健性检验。本文还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一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形进一步研究波动的变化情况;二是政策事件可能存在遗漏或者冗余现象。

于宗可[8](2020)在《基于风热环境的北方大中型体育馆室外绿化布局研究 ——以沈阳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和人文的发展,我国对全民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加深。而体育馆室外场地作为体育馆建筑重要附属空间,它的空间利用率却不高。经分析发现,硬质面积过大且功能单一是导致其对公众吸引力不强的原因之一。同时,高大的体育馆建筑对场地微环境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尤其是风热环境,对使用人群的影响更加直接。目前,通过绿化改善室外微环境的方法已被证明有效,但对体育馆室外场地来说,前人的研究多从绿化带来的心理美学角度出发进行定性说明,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体育馆室外绿化设计的定量型研究成果。因此,本文运用统计分析、实地调研和数值模拟的方法,从舒适度方向着手,以沈阳市为例重点研究室外不同绿化布局对北方大中型体育馆室外场地风热环境的改善效果,以得到最佳绿化布局模式。研究思路如下。首先,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建立六种典型建筑形态模型、确定八种室外场地功能类型和比例、得出三种绿化基本布局形式。并通过北方人群在体育馆室外活动时间、类型等特点的总结,以辽宁省沈阳市为例确定冬季风环境和夏季热环境的评价标准。其次,运用ENVI-met微气候模拟软件,对沈阳市典型绿化要素进行风热环境模拟,包括树种、水平结构、林带规模、面积规模、绿地形状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典型建筑形态室外风热环境分布情况,得出较为合理的室外功能布局模式,再重点对室外场地进行三类不同绿化布局形式的设置和模拟,分析其在全天活动时间段及重点活动时间段下室外风热环境的分布情况,最终得到典型建筑形态下改善效果最佳的绿化布局模式。最后,对辽宁省体育馆室外场地的功能和绿化布局进行优化设计和模拟验证,证明前文最佳绿化布局模式的相关结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研究发现,银杏(Ginkgo biloba L.)和油松(inus tabuliformis Carr.)分别为沈阳地区常见的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中改善风热环境效果最好的树种,在实际中可多应用此类叶面积指数在3.0以上的树种。若实际条件有限,乔木株距和行距可保持6m左右,林带宽度为20m左右,绿地面积为1000m2左右,绿化方向尽量设置为南北向,即可较好改善所在场地周边的风热环境。此外,三类典型矩形建筑形态的室外场地均以南北向条状绿化布局为主,正圆建筑形态以平行于建筑边界的条状绿化布局为主,椭圆南北向和椭圆东西向建筑形态以环状(南北向绿化较东西向程度高)绿化布局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对局部绿化进行调整,最终得到六类最佳绿化布局模式,为今后北方大中型体育馆室外绿化布局的设计提供参考。

寇燕明[9](2020)在《相关网络结构参数比对分析方法在疾病机理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疾病的致病基因挖掘和疾病的致病机理研究对于疾病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挖掘自闭症的相关基因本文首先利用统计假设检验的方法设计了一种系统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性的数据筛选算法,并利用MATLAB软件实现了该算法。然后将该算法应用于自闭症的基因表达谱数据(GSE25507),从23520个基因中筛选出了实验组和对照组表达谱差异较大的244个基因作为自闭症相关的基因。这为进一步预测影响自闭症的致病基因大大缩小了研究范围。通过基因注释,发现目前文献中已知的与自闭症相关的基因FIGF、MED13、NDRG4、POU3F2和USP8等在筛选的244个基因中,这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最后利用基因的相关性网络的结构参数(平均度)挖掘自闭症的结构性关键基因,并研究致病机理。我们根据数据筛选的244个基因数据建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各自的Spearman相关性网络,分析该网络在不同阈值下的平均度,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度在全阈值基本可分。这表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基因网络结构存在明确的差异,也启示这种差异与疾病的机理存在关联。通过对平均度差异较大的前20个基因(结构性关键基因)进行文献注释和富集分析,发现它们与神经系统的腺体发育、心血管发育及胚胎器官形态发生有关。这支持了基因表达调控的整体水平可能影响除大脑以外的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的发育障碍、可能引发自闭症的症状的结论。结构性关键基因FIGF和CSF3很可能在自闭症的机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挖掘急性心肌梗死的致病基因和研究急性心肌梗死的致病机理,首先利用数据筛选算法筛选出了 292个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的基因,然后构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健康人的基因表达谱的相关性网络,由网络在不同阈值下的聚类系数曲线可分选取聚类系数差异较大的基因,对其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它们与免疫系统显着相关,特别是炎症反应过程和和Nod样受体信号通路。这不仅与已有文献一致,而且文献已证实结构性关键基因中有17个基因与急性心机梗死显着相关。根据文献注释,OAS-RNASEL代谢途径和miR-92a-3p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机理中可能起关键作用。另外,MAFF、EOMES、IL22、BST1、TMEM63A、GIMAP1、GIMAP4和GIMAP6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志物。尽管缺乏实验验证,但本研究仍具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为进一步的实验验证提供了潜在的新关键基因,并揭示了急性心肌梗死的致病机制。

李田英[10](2020)在《模因论下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文中认为英语写作作为基本语言技能之一,在英语教学以及文化交际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且英语写作作为英语学习的输出环节,能够有效监测并巩固学生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和运用。然而目前初中阶段的英语写作教学,受教师教学、学生水平、评价方式等主观的和客观的影响,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课时安排、教师对英语写作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写作评价周期过长等。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发展的一种新理论,它是国外学者道金斯提出的。我国何自然教授(2005)将其引入中国,并开始了模因与语言学习相结合的研究。研究者在模因理论的启示下,结合认知发展理论和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根据模因生命周期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旨在探讨该模式能否降低学生的英语写作焦虑、转变其写作的消极态度并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以该教学模式对学生英语写作词汇准确性与句法复杂性的影响。为探究此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有效性,本研究以输入、输出、Gass&Mackey互动假说、认知发展理论、过程教学法为理论基础,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S中学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Y中学七年级141名学生为研究被试,对实验组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写作教学实验研究。在教学实验开始前,研究者对研究所在学校进行了先导实验研究,并对研究被试展开了写作态度的问卷调查与写作前测。研究者发现,研究被试存在英语写作能力与写作态度偏度偏弱的情况,部分研究被试在写作前测中出现空白作文或是仅一句话的情况。这与研究者先前对研究现状的调查相符,因此研究者将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运用到实际的英语写作教学中,旨在通过对该模式的实验,改善研究被试的英语写作学习现状并探究以下研究问题:1.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对研究被试的英语写作能力有什么影响?2.该模式对研究被试英语写作词汇准确性的影响;3.该模式对研究被试英语写作句法复杂性的影响;4.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对研究被试的英语写作态度有什么影响?为了探究以上研究问题,研究者使用测试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本分析法对实验的开展以及实验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经过三个月的模因论英语写作训练,实验组研究被试的英语写作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与前测成绩存在显着性差异,说明写作能力有所提升;具体体现为:1)实验组研究被试的英语写作词汇量与词汇准确性都有了明显的提升,说明该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初中生英语写作词汇准确性;2)研究被试的英语写作T单位长度与密度都有所提升,说明该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初中生英语写作的句法复杂性;2.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前测与后测以及与对照组的结果、访谈结果分析,研究者发现在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的试验后,实验组研究被试的英语写作态度有了很大改观,因此能够证明该教学模式能够改善初中生的英语写作态度与写作现状,提升写作自信与兴趣。

二、两个正态总体的方差检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个正态总体的方差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1)丹参酮ⅡA对DOCA-salt高血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盐敏感性高血压的现代研究进展
        一. 盐敏感性高血压定义
        二. 盐敏感性高血压的严重性
        三. 盐敏感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四. 盐敏感性的判定方法及临床特点
    第二节 中医对盐敏感性高血压的认识
        一. 中医古籍对高血压的认识
        二. 中医对盐敏感性高血压的认识
        三. 盐敏感性高血压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丹参酮ⅡA的相关研究进展
        一. 丹参酮ⅡA来源
        二. 丹参酮ⅡA临床研究
        三. 丹参酮ⅡA基础研究
    第四节 血压的调节因素
        一. 交感神经系统活性
        二. PVN与血压调节
        三. 炎症反应与血压调节
        四. 氧化应激与血压调节
    第五节 盐敏感性高血压动物模型现代研究进展
        一. DOCA-salt模型
        二. 感觉损伤性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
        三. Dah1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
        四. 部分肾切除盐敏感性高血压动物模型
        五. DOCA-salt高血压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中枢给予TNF-α对大鼠PVN神经元炎症介质表达的影响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第二节 丹参酮IIA对原代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第三节 丹参酮ⅡA对DOCA-salt大鼠的保护作用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研究成果概览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2.5 国内外研究发展态势
    1.3 概念的厘清
        1.3.1 高校第二课堂
        1.3.2 高校第二课堂学生行为
        1.3.3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建构
    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点
        2.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下的行为本质
        2.1.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行为意义
        2.1.3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下行为与思想关系
        2.1.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行为理论
    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支点
        2.2.1 心理学关于行为研究的理论支撑
        2.2.2 教育学关于第二课堂的核心理论
    2.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切入点
        2.3.1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理论
        2.3.2 新时代第二课堂建设的政策及其思想
        2.3.3 网络与信息数字技术的相关理论
        2.3.4 定性定量的教育研究相关理论
第三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
    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3.1.1 行为产生发展机制
        3.1.2 影响行为的因素
        3.1.3 行为影响的因素
    3.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形态
        3.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发展
        3.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现实形态的原因
    3.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评价
        3.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评价的现状
        3.3.2 第二课堂评价现状的原因
第四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方法论
    4.1 研究的理论框架
        4.1.1 量化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4.1.2 行为的统计物理研究
        4.1.3 因果关系的误区
    4.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描述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4.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过程描述数据
        4.2.2 学生成长发展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4.3 行为研究设计
        4.3.1 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
        4.3.2 学生行为的数据记录采集
        4.3.3 学生行为数据的求证与评价
    4.4 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借鉴与对比
第五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实践案例
    5.1 案例数据概况
        5.1.1 行为数据的基本情况
        5.1.2 学业成绩基本情况
        5.1.3 毕业去向
        5.1.4 职业发展状态
        5.1.5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
    5.2 案例数据的数据挖掘分析
        5.2.1 行为状况统计学分析
        5.2.2 行为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分析
        5.2.3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数据研究
第六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用
    6.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
        6.1.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观测价值
        6.1.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判断价值
        6.1.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预测价值
    6.2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导思想
        6.2.1 树立“大思政”格局的理念
        6.2.2 巩固增强获得感的内容创新理念
        6.2.3 强化信息技术同步的形式创新理念
    6.3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原则
        6.3.1 精准教育原则
        6.3.2 数据研究原则
        6.3.3 评价反馈原则
        6.3.4 行为评价思想的反思
    6.4 基于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6.4.1 第二课堂组织工作机制
        6.4.2 第二课堂过程管理机制
        6.4.3 第二课堂评价导向机制
        6.4.4 第二课堂支持保障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与扩散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绿色消费行为的相关研究
    2.2 绿色购买行为内涵研究与结构发展
    2.3 常用理论基础及模型
    2.4 绿色动机-行为偏差的相关研究
    2.5 研究简评
    2.6 本章小结
3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理论模型构建
    3.1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因素选择与界定
    3.2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理论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3.3 本章小结
4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及其驱动因素的量表修订开发与数据收集
    4.1 研究量表的设计与开发
    4.2 正式调研与样本结构
    4.3 正式量表的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实证分析
    5.1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及其驱动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5.2 城市居民目标框架、绿色购买行为及其驱动因素的相关分析
    5.3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的差异性检验
    5.4 内外部刺激因素对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的影响效果分析
    5.5 目标框架的多重中介效应分析
    5.6 情境因素的调节效应分析
    5.7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理论模型修正
    5.8 本章小结
6 情境因素干预下的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扩散仿真
    6.1 基于关系强度的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选择
    6.2 城市居民条件绿色购买行为扩散的仿真建模
    6.3 情境因素干预下的仿真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促进我国城市居民扩大绿色购买行为的策略建议
    7.1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引导建议
    7.2 做好绿色动机-行为偏差的识别与修复
    7.3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医院病房室内环境复愈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范围界定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范围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病房环境复愈力的理论基础
    2.1 医学心理学
        2.1.1 病患心理与生理
        2.1.2 病患角色
        2.1.3 病患心理
    2.2 复愈性环境理论
        2.2.1 基本概念和理论
        2.2.2 复愈性环境及其特征
        2.2.3 环境复愈作用理论模型
        2.2.4 环境复愈力研究工具及其应用
    2.3 病房环境复愈力影响因素
        2.3.1 物理感官要素
        2.3.2 空间构成要素
        2.3.3 个体感知要素
    2.4 病房环境复愈力理论探讨
        2.4.1 复愈的相对性
        2.4.2 复愈作用框架
        2.4.3 复愈研究技术路线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病房复愈性环境因子提取与体系构建
    3.1 复愈性环境量表编制
        3.1.1 研究对象与编制方法
        3.1.2 量表编制与测试原理
        3.1.3 量表测试与检验
        3.1.4 量表简化与验证
    3.2 复愈性环境因子初选
        3.2.1 访谈准备
        3.2.2 访谈设计
        3.2.3 文本分析与结果
    3.3 复愈性环境因子筛选
        3.3.1 调研准备
        3.3.2 调研过程
        3.3.3 调研结果
    3.4 复愈性环境因子体系构建
        3.4.1 因子分级
        3.4.2 因子检验
        3.4.3 权重分配
        3.4.4 体系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病房环境因子的复愈效应研究
    4.1 实验准备
        4.1.1 实验假设与被试
        4.1.2 实验工具
        4.1.3 实验设计
    4.2 实验过程
        4.2.1 虚拟现实实验
        4.2.2 面部表情识别实验
    4.3 实验结果
        4.3.1 环境因素对心理压力复愈的效应
        4.3.2 环境因素对情绪复愈的效应
        4.3.3 环境因素对注意力复愈的效应
        4.3.4 环境因素对复愈的综合效应
        4.3.5 环境因素复愈作用框架对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病房环境复愈力预测模型建构
    5.1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预测模型构建
        5.1.1 构建原理
        5.1.2 变量选取
        5.1.3 模型构建
    5.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构建
        5.2.1 BP神经网络概述
        5.2.2 可行性分析
        5.2.3 变量编码
        5.2.4 参数设置
        5.2.5 性能检验
        5.2.6 模型对比
    5.3 BP神经网络模型应用与验证
        5.3.1 真实值获取
        5.3.2 模型应用
        5.3.3 模型验证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截面数据线性回归模型中异方差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异方差的检验方法
        1.2.2 异方差的修正方法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截面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异方差性
    2.1 截面数据
    2.2 异方差问题的提出
        2.2.1 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及其基本假设
        2.2.2 普通最小二乘估计量及其有限样本性
        2.2.3 异方差性产生的原因
        2.2.4 异方差性产生的后果
    2.3 截面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异方差性
第三章 截面数据回归分析中异方差性的检验
    3.1 图示检验法
        3.1.1 散点图检验法
        3.1.2 残差图检验法
    3.2 解析检验法
        3.2.1 Spearman检验法
        3.2.2 Goldfeld-Quandt检验法及其推广
        3.2.3 Park检验法
        3.2.4 Glejser检验法
        3.2.5 Breusch-Pagan检验法
        3.2.6 White检验法
        3.2.7 Kocnker-Bassett检验
第四章 截面数据回归分析中异方差性的修正
    4.1 异方差的修正方法
        4.1.1 方差稳定化变换法
        4.1.2 Box-Cox转换法
        4.1.3 异方差稳健标准误法
        4.1.4 加权最小二乘法(WLS)
    4.2 基于杠杆值构造加权最小二乘法中的权数
        4.2.1 加权最小二乘法中权数的选择
        4.2.2 基于杠杆值构造权数
第五章 随机模拟及实例模型分析
    5.1 随机模拟及比较分析
        5.1.1 异方差的检验效果比较
        5.1.2 异方差的修正效果比较
    5.2 案例一: 中国31个省区市商品房销售额与人口模型分析
        5.2.1 案例一模型的设定与参数估计
        5.2.2 案例一模型中异方差性的检验
        5.2.3 案例一模型中异方差性的修正
    5.3 案例二: 中国31个省区市城镇居民消费支出行为模型分析
        5.3.1 案例二模型的设定与参数估计
        5.3.2 案例二模型中异方差性的检验
        5.3.3 案例二模型中异方差性的修正
    5.4 案例三: 中国工业生产函数模型分析
        5.4.1 案例三模型的设定与参数估计
        5.4.2 案例三模型中异方差性的检验
        5.4.3 案例三模型中异方差性的修正
    5.5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成果

(6)“一带一路”价值链驱动机制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与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2.3 主要研究内容
    1.3 主要研究方法
        1.3.1 统计分析法
        1.3.2 比较分析法
        1.3.3 理论分析法
        1.3.4 计量分析法
    1.4 主要创新点
        1.4.1 基于“一带一路”价值链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内容创新
        1.4.2 基于发展中国家视角下三国价值链分工的理论框架创新
        1.4.3 增加值贸易下对称与非对称视角相结合的实证方法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价值链理论相关研究
        2.1.1 关于企业价值链的研究
        2.1.2 关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
        2.1.3 关于国内价值链的研究
        2.1.4 关于区域价值链的研究
    2.2 国际分工下的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2.2.1 价值链理论视角下的产业转型升级
        2.2.2 对外贸易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相关研究
        2.2.3 国际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相关研究
        2.2.4 国际外包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相关研究
    2.3 “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相关研究
        2.3.1 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的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
        2.3.2 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的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基于价值链驱动机制的产业转型升级理论分析
    3.1 价值链分工模型的初始均衡分析
        3.1.1 基本模型描述
        3.1.2 生产者驱动下的均衡情况
        3.1.3 购买者驱动下的均衡情况
        3.1.4 总体均衡情况
    3.2 价值链顺向分工合作下的均衡分析
        3.2.1 均衡情况
        3.2.2 对价值链上游国家的影响
        3.2.3 对价值链下游国家的影响
    3.3 价值链逆向分工合作下的均衡分析
        3.3.1 均衡情况
        3.3.2 对价值链上游国家的影响
        3.3.3 对价值链下游国家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分工合作的典型化事实
    4.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现实特征
        4.1.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现状分析
        4.1.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分析
    4.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互惠合作发展的现实特征
        4.2.1 中国与其他沿线国家制造业投资与贸易合作的现状分析
        4.2.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共生水平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一带一路”价值链驱动机制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机理
    5.1 不同动力机制下的“一带一路”价值链分工形式
        5.1.1 生产者驱动型“一带一路”价值链
        5.1.2 购买者驱动型“一带一路”价值链
        5.1.3 混合驱动型“一带一路”价值链
    5.2 不同分工形式下的“一带一路”价值链治理模式
        5.2.1 “一带一路”价值链顺向分工合作下的治理模式
        5.2.2 “一带一路”价值链逆向分工合作下的治理模式
    5.3 不同治理模式下的中国制造业升级机理
        5.3.1 基于“一带一路”价值链顺向分工的影响机理
        5.3.2 基于“一带一路”价值链逆向分工的影响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对称视角下“一带一路”价值链驱动机制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实证检验
    6.1 计量模型与研究变量设定
        6.1.1 计量模型设定
        6.1.2 被解释变量设定
        6.1.3 解释变量设定
    6.2 研究样本与数据选取
        6.2.1 研究样本选取
        6.2.2 研究数据来源
        6.2.3 对相关变量的统计性分析
    6.3 整体效应检验
        6.3.1 静态分析结果
        6.3.2 动态分析结果
        6.3.3 稳健性检验
    6.4 价值链顺向分工下的效应检验
        6.4.1 静态分析结果
        6.4.2 动态分析结果
    6.5 价值链逆向分工下的效应检验
        6.5.1 静态分析结果
        6.5.2 动态分析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非对称视角下“一带一路”价值链驱动机制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实证检验
    7.1 方法选择与模型建立
        7.1.1 方法选择
        7.1.2 模型建立
    7.2 对生产者驱动机制的检验
        7.2.1 对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结构的非对称影响
        7.2.2 对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出口规模的非对称影响
        7.2.3 对中国制造业结构优化的非对称影响
    7.3 对购买者驱动机制的检验
        7.3.1 对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结构的非对称影响
        7.3.2 对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出口规模的非对称影响
        7.3.3 对中国制造业结构优化的非对称影响
    7.4 结果对比分析
        7.4.1 对结果的横向对比分析
        7.4.2 对结果的纵向对比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现实方面
        8.1.2 理论方面
        8.1.3 实证方面
    8.2 政策建议
        8.2.1 基于政府层面的建议
        8.2.2 基于产业层面的建议
        8.2.3 基于企业层面的建议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8.3.1 研究不足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政策事件对中国股市连续性波动和跳跃性波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改进点
2.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2 国内文献综述
3.理论依据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依据
        3.1.1 相关概念的逻辑关系
        3.1.2 政策事件的概念与范畴
        3.1.3 中国股市“政策市”的成因与特点
        3.1.4 已实现波动、连续性波动与跳跃性波动的含义与度量
        3.1.5 市场微观结构噪声的修正
    3.2 研究假设
4.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模型设定
    4.1 变量选取
    4.2 数据来源
        4.2.1 被解释变量数据来源
        4.2.2 解释变量数据来源
    4.3 模型设定
        4.3.1 政策事件对已实现波动和连续性波动影响的模型设定
        4.3.2 政策事件对跳跃性波动影响的模型设定
5.政策事件总体对中国股市连续性波动和跳跃性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中国股市连续性波动与跳跃性波动的描述性统计
    5.2 政策事件总体对中国股市连续性波动和跳跃性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6.政策事件分类对中国股市连续性波动和跳跃性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6.1 宏观政策对中国股市连续性波动和跳跃性波动的影响
    6.2 传统监管措施对中国股市连续性波动和跳跃性波动的影响
    6.3 其他交易规则对中国股市连续性波动和跳跃性波动的影响
    6.4 管理层表态对中国股市连续性波动和跳跃性
    6.5 整顿市场措施对中国股市连续性波动和跳跃性波动的影响
    6.6 特别事件对中国股市连续性波动和跳跃性波动的影响
7.稳健性检验
    7.1 关于政策事件总体对已实现波动、连续性波动和跳跃性波动影响的稳健性检验
    7.2 关于政策事件分类对已实现波动、连续性波动和跳跃性波动影响的稳健性检验
8.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8)基于风热环境的北方大中型体育馆室外绿化布局研究 ——以沈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北方地区
        1.3.2 大中型体育馆
        1.3.3 室外场地
        1.3.4 风热环境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体育馆建筑对室外风热环境的改善成果
        1.4.2 绿化对室外风热环境的改善成果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结构框架
2 北方大中型体育馆室外环境典型特征提取及风热环境评价标准
    2.1 北方大中型体育馆室外环境典型特征提取
        2.1.1 建筑形态特征提取
        2.1.2 场地布局特征提取
        2.1.3 绿化布局特征提取
    2.2 北方大中型体育馆室外风热环境的影响因素
        2.2.1 区域气候
        2.2.2 建筑形态
        2.2.3 绿化情况
    2.3 北方大中型体育馆室外人群活动需求及风热环境评价标准
        2.3.1 室外人群活动类型与活动时间
        2.3.2 既有室外风环境评价标准选择与应用
        2.3.3 既有室外热环境评价标准选择与应用
    2.4 本章主要结论
3 典型绿化要素对室外风热环境影响分析
    3.1 ENVI-met微气候模拟软件及相关参数设置
        3.1.1 微气候模拟工具选择
        3.1.2 ENVI-met模拟软件原理及特点
        3.1.3 植物模型参数与边界条件设置
    3.2 室外绿化研究模型原理构建
    3.3 各类绿化要素对室外风热环境影响模拟及分析
        3.3.1 树种选择
        3.3.2 水平结构
        3.3.3 林带规模
        3.3.4 面积规模
        3.3.5 绿地形状
    3.4 本章主要结论
4 典型建筑形态下绿化布局对室外风热环境影响分析
    4.1 各类典型建筑形态对室外风热环境影响模拟及分析
        4.1.1 模拟参数设置
        4.1.2 模拟结果与分析
    4.2 典型建筑形态室外场地功能及绿化布局模式
        4.2.1 室外场地功能布局与绿化布局关系
        4.2.2 典型建筑形态室外场地功能布局模式
        4.2.3 典型建筑形态室外场地绿化布局模式
    4.3 绿化位置对室外风热环境影响模拟及分析
        4.3.1 建筑周边绿化
        4.3.2 场地周边绿化
    4.4 正方形建筑形态冬夏两季室外场地绿化布局模拟及分析
        4.4.1 全天活动时间段
        4.4.2 重点活动时间段
        4.4.3 小结
    4.5 矩形南北向建筑形态冬夏两季室外场地绿化布局模拟及分析
        4.5.1 全天活动时间段
        4.5.2 重点活动时间段
        4.5.3 小结
    4.6 矩形东西向建筑形态冬夏两季室外场地绿化布局模拟及分析
        4.6.1 全天活动时间段
        4.6.2 重点活动时间段
        4.6.3 小结
    4.7 正圆形建筑形态冬夏两季室外场地绿化布局模拟及分析
        4.7.1 全天活动时间段
        4.7.2 重点活动时间段
        4.7.3 小结
    4.8 椭圆南北向建筑形态冬夏两季室外场地绿化布局模拟及分析
        4.8.1 全天活动时间段
        4.8.2 重点活动时间段
        4.8.3 小结
    4.9 椭圆东西向建筑形态冬夏两季室外场地绿化布局模拟及分析
        4.9.1 全天活动时间段
        4.9.2 重点活动时间段
        4.9.3 小结
    4.10 本章主要结论
5 辽宁省体育馆室外风热环境数值模拟与优化设计
    5.1 研究区域介绍
        5.1.1 辽宁省体育馆简介
        5.1.2 辽宁省体育馆场地调研情况
    5.2 研究区域实测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5.2.1 实测仪器及测点选择
        5.2.2 模拟参数设置
        5.2.3 实测结果与模拟结果有效性检验
    5.3 辽宁省体育馆室外风热环境分析与优化
        5.3.1 问题分析
        5.3.2 优化措施
        5.3.3 优化结果
    5.4 本章主要结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相关网络结构参数比对分析方法在疾病机理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2 生物信息学及统计学的基础知识
    2.1 生物信息学
    2.2 假设检验
    2.3 相关系数
    2.4 网络结构参数
    2.5 富集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相关网络结构参数比对分析方法
    3.1 基于假设检验的数据筛选算法
    3.2 网络结构参数筛选结构性关键基因
    3.3 本章小结
4 自闭症致病基因的挖掘及其致病机理分析
    4.1 自闭症数据简介
    4.2 自闭症相关基因的筛选
    4.3 自闭症Spearman相关性网络的构建及分析
    4.4 基因注释分析
    4.5 自闭症致病机理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急性心肌梗死致病基因及其致病机理分析
    5.1 急性心肌梗死数据简介
    5.2 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基因的筛选
    5.3 急性心肌梗死Pearson相关性网络的构建及分析
    5.4 急性心肌梗死致病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模因论下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性
        (二)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
        (三)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论文框架
    五、研究重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六、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模因与模因论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模因的概念
        (二)模因论的发展述评
    二、模因论在语言学领域内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模因与语言相关述评
        (二)模因与二语习得
    三、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相关研究述评
    四、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的相关研究述评
        (一)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二)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影响研究述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一、理论基础
        (一)输入、输出与Gass&Mackey互动假说
        (二)认知发展理论
        (三)过程教学法
    二、模因论
        (一)模因的定义
        (二)模因的分类
        (三)成功模因的特点
        (四)模因复制与传播的四个阶段
    三、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一)模因论写作教学模式:内涵与原则
        (二)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案例设计与说明
    四、英语写作能力
        (一)词汇准确性
        (二)句法复杂性
    五、英语写作态度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测试法
        (三)半结构化访谈
        (四)文本分析法
    三、研究被试
    四、研究工具
        (一)英语写作成绩测试卷
        (二)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工具
        (三)调查问卷
        (四)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五、研究设计
        (一)实验过程
        (二)实验模式
        (三)技术路线
    六、实验过程
        (一)先导实验研究
        (二)调查问卷前测
        (三)写作成绩前测
        (四)教学实施
        (五)写作成绩后测
        (六)问卷调查后测
        (七)访谈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一、写作成绩分析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写作成绩独立样本检验
        (二)实验组写作成绩分析
        (三)英语写作成绩各项得分情况分析
    二、写作文本分析
        (一)写作文本分析示例
        (二)词汇准确性分析
        (三)句法复杂性分析
    三、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一)写作态度维度
        (二)写作焦虑维度
        (三)写作现状维度
        (四)调查问卷分析结果与讨论
    四、访谈结果分析
    五、讨论
        (一)有关该教学模式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讨论
        (二)有关研究被试英语写作态度的讨论
第五章 结语
    一、研究发现
        (一)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对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有促进作用
        (二)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初中生英语写作的词汇准确性
        (三)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初中生英语写作的句法复杂性
        (四)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改善初中生英语写作态度
        (五)其他发现
    二、教学启示
    三、研究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期刊
    (三)学位论文
    (四)外文文献
附录一 :试测调查问卷初中生英语写作态度调查问卷
附录二 :调查问卷
附录三 :先导实验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四 :访谈提纲
附录五 :写作教学流程图教学案例
附录六 :英语写作试题
附录七 :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训练学生作文
附录八 :七年级上写作模因库(写作教学实验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四、两个正态总体的方差检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丹参酮ⅡA对DOCA-salt高血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高焕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D]. 王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与扩散仿真研究[D]. 杨贤传.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
  • [4]医院病房室内环境复愈力研究[D]. 高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5]截面数据线性回归模型中异方差问题的研究[D]. 徐睿. 延边大学, 2020(05)
  • [6]“一带一路”价值链驱动机制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D]. 潘雨晨. 山东大学, 2020(08)
  • [7]政策事件对中国股市连续性波动和跳跃性波动的影响研究[D]. 周诗雨.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8]基于风热环境的北方大中型体育馆室外绿化布局研究 ——以沈阳市为例[D]. 于宗可.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9]相关网络结构参数比对分析方法在疾病机理研究中的应用[D]. 寇燕明.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10]模因论下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D]. 李田英. 石河子大学, 2020(08)

标签:;  

两个正常人群的方差检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