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通手机用户突破1000万

中国联通手机用户突破1000万

一、中国联通移动电话用户数突破1000万(论文文献综述)

翟登[1](2019)在《互联网技术演进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信息技术是第五次经济长波周期的代表性技术,世界范围正在经历其带来的经济革新。发展中国家也迎来了在本轮经济周期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机遇。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经历了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与以往技术相比较,具有更高复杂性,在信息技术升级中,信息产品能够通过互联网以低价格、低运输成本,独立于实物商品而被消费。故此,互联网技术扩散以及产业分布是否会呈现特有的空间特征,以及这种空间特征是否会影响人口的空间分布,又以何种机制形成人口空间分布的格局,这些将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本文将在空间经济学的产业、人口聚集理论的分析框架内,采用商品异质性假设下的迪克西特-斯蒂格利兹模型,结合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自身的特性,按照通信技术从2G升级到4G的不同阶段的划分,根据信息产品的价格以及运输成本大幅下降的现实,对我国幅员辽阔的人口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在技术扩散以空间均质化进行时,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都以应用技术的方式,促进城市人口聚集,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改善消费品信息不足与缺失,使之融入到高效的全国性市场,并将研究由信息搜寻效率提高以及城市聚集效率提升对人口迁移模式的综合影响效应。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呈现选题背景、意义、目标,研究回顾与述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等。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梳理,首先梳理空间经济学中运输成本对于产业中心布局的影响,借助迪克西特-斯蒂格利兹(D-S模型)模型对此进行数值分析。着重分析城市报酬递增的原因,以及分析人口集聚平衡力的成因。在城市中,由于消费市场与产业中心的重合,报酬递增成为人口聚集的拉力。与此同时,人口高聚集状况反过来导致高竞价地租,加之人口聚集过程中的迁移成本。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城市人口聚集的平衡力。第三章从信息技术发展角度,扩展了人口空间集聚理论,首先明晰信息技术的固有特征,然后从技术发展趋势的视角,说明信息产品的价格与运输成本大幅下降。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综合载体,具有空间穿透性,能够以点对点的方式瞬时完成信息产品透明传输。一方面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跨区域资源的分享与匹配,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产品与实物商品或服务的结合,以分享和匹配方式,提高了一定空间区域内资源配置效率,增强了人口聚集的边际回报。本章再次使用D-S模型对上述效应进行整合并完成数值分析。第四章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以及人口结构演进的空间特征:先对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进行概述,我国的技术发展特征具有明显的发展中国家追赶技术前沿特征,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网络技术的积极发展,但是国内技术发展水平与国际技术前沿差距较大。2010年以后,我国技术发展变得相对成熟,缩小了与技术前沿的差距,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网络流空间的分布上呈现出单中心、多极化的特点。另外,在人口分布及其原因方面,先后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动荡时期与改革后的稳定且快速发展时期,总体的人口分布趋势由政策性均匀化分布,向自主性聚集于经济中心的分布进行演变。在此过程中,人口年龄结构、人力资本水平等方面都不断得到优化。第五章互联网技术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由于第四章发现互联网技术对偏远的高海拔地区提供了补偿式的技术红利,进一步研究技术升级的三个阶段,使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互联网技术对于人口迁移行为的影响,发现在随着技术升级,互联网的空间效应逐渐增强,并且在总体提高人口迁移活跃度的情况下,抑制远距离迁移而促进近距离迁移。另外,使用互联网技术的相关变量对人口的城市聚集行为进行分析,发现技术升级,更活跃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行为影响下,经济水平高,城市人口规模大均强化了人口聚集效应。最后,根据在技术升级中,信息产品逐渐与实物商品和服务进行的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以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发现4G时期,互联网技术对西部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有加速升级的效应,提高了外围地区城镇居民的聚集效率。第六章研究结论,为本文结论与研究展望。笔者通过梳理理论及技术数据,对整个研究进行现实发展特征和研究主题进行归纳总结,提出政策启示和下一步研究的思路。经过理论研究、数据分析和实证剖析,本文研究结论概括为:第一,根据空间经济学理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运输成本下降将导致产业中心由多中心向单中心演变,在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符合这一设定,信息技术产业中心由早期的分布于各省经济中心,向全国性的硬件制造中心广州、软件应用平台中心上海转移。同时,由于信息技术自身的空间穿透性,距离对信息产品消费的衰减不断下降,甚至在3/4G时期,在偏远高海拔地区,产生了额外的扩散效应。在全国范围内,技术应用呈现均质化特征,具有独特的单中心、多极化空间结构,并且随着技术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与技术应用的强耦合关系被不断放松。第二,互联网技术发展降低信息产品价格和运输成本,一方面与实物商品融合,以分享、匹配方式,提高了空间区域内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了信息搜寻成本,进而提高人口聚集的边际回报。另一方面,以信息产品的形式,分享和匹配了区域间的资源,以信息流带动下的商品流、服务流替代了人口流。所以,在我国人口迁移持续城镇化过程中,互联网技术一方面促进了短距离的人口迁移,另一方面抑制了远距离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而是以更有效地信息传递和商品流动作为替代。同时,技术的不断演进强化了区域中心城市的人口聚集效率,在空间上有助于形成离散、均匀分布的全国性次级中心城市,优化了人口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效率。第三,随着互联网技术均质化扩散,在信息产品与实物商品和服务形成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外围高海拔的西部地区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由于传统社会制约,他们的收入水平较低,加之消费品信息缺失,出现低消费信息的截尾效应。在互联网技术补偿作用下,相对于东、中部地区不同层次消费品在西部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并且出现了向更高层次消费品发展的趋势,具有消费结构加速升级的特征,从消费角度,强化了城市的人口聚集效率。

郜文娟[2](2016)在《A公司手机流量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电信运营商的业务如何进行战略转型已经成为必然。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流量时代与语音时代的业务不同,手机流量业务具有多样化、个性化和更新换代速度快的特点,这就要求电信运营商在制定营销策略时采用与之前不同的营销模式。本文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探索A公司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手机流量业务的发展思路和精准化营销策略,指导A公司的长远发展和经营。本文首先从移动互联网的现状及发展特点进行研究,尤其针对流量业务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流量数、收入结构、手机用户数、终端等,发现流量业务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其次,通过研究标杆案例及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探索适合A公司可借鉴的相关经验。同时,本文还对A公司的业务和营销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并采集数据对用户使用行为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发现在产品、渠道、促销、价格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结合前期分析,针对A公司的流量业务发展提出对应的营销策略,以及实施保障措施。通过本次研究工作,探索手机流量业务从传统营销向精准营销策略的转变。本文研究认为,以流量价值化为方向,以用户手机流量使用数据为核心,探索数据产品化的方向,A公司应结合当地情况,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分别在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方面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并建立一体化营销平台,实现个性化全触点营销,整合产品、渠道、服务、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触点,通过业务渠道全触点的客户覆盖不断开发适应移动互联网市场需求的新业务,这才是取胜关键。

程瓯[3](2016)在《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文中指出电信产业是中国近十几年来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电信产业视为自然垄断产业,电信服务的基础性、网络的完整性以及电信运营的规模经济性决定了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属性。1994年,中国联通的进入打破了电信业的垄断,之后中国电信业经历了几次大的拆分,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2008年电信产业融合重组,形成电信、移动和联通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产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三网融合”政策的推进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变革,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失衡、业务增长乏力的问题己经显现出来,在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规制与竞争方面的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在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以后,如何形成均衡的市场竞争格局,如何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如何进一步完善电信监管机制,为电信运营商之间的有效竞争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垄断性较强但又具有一定竞争性的电信产业来说,单纯用规制理论或产业组织理论进行分析,都是有失偏颇的。因此,本文在“SCP”范式的基础上,结合电信产业的经济特性,将产业组织理论和规制理论相融合,构建了“政府规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这个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及电信产业规制进行研究,结合“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新态势,对电信产业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为我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发展、电信产业政策和规制改革等提出新的建议,为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理论基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作了介绍。对相关理论进行考察,在回顾自然垄断理论、规制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分析“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以及局限性。第二部分构建电信产业"R-SCP"理论分析框架,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介绍了我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电信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结合电信产业所具有的自然垄断与竞争特性,构建"R-SCP"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框架内,规制、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都是电信产业的内生变量,规制影响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同时也受到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绩效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部分,包括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内容。运用"R-SCP"理论分析框架对中国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重点分析不对称规制、“三网融合”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分析“移动通信转售”、手机实名制等产业政策变化以及放松规制对市场行为的影响,结合电信产业几次大的拆分和重组,对各个阶段的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组织及规制的影响,主要是第八章的内容。分析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影响,并以“微信”为例分析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语音、短信业务的替代作用,指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组织变革和转型方向,探索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并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规制的新特点。第五部分是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建议,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的内容。介绍了电信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内涵及目标,规制合理化与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关系,以及产业融合对电信规制的影响,借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电信规制与改革经验,对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提出政策建议。最后,对全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研究表明,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受到政府规制和市场机制两方面的共同影响,随着产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进一步放松规制,市场机制对电信产业组织的影响将越来越强。但由于电信产业所具有的网络特性,政府规制仍然有必要保持。政府需要改变直接用行政手段参与电信业产业组织调整的状况,更多地借助市场机制实现对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调整,重点关注对公平竞争环境的塑造和保护。

王晨奎[4](2013)在《中国电信业生产率及其增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过去几十年中,全球通信行业都保持了稳定高速发展态势,信息技术和电信产业的发展加快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卫星、光学纤维、移动通信技术以及因特网和万维网的不断进步大大地改善了全球通信状况,降低通信成本,增进各地区交流合作,促进生产和市场全球化运作。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电信业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通过多次拆分重组引入竞争机制。2008年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通、中国铁通6家基础电信企业重新拆分整合重组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家,这是继1994年成立中国联通以推动双寡头竞争格局,1999年中国移动从中国电信剥离和2001年南北拆分中国电信打破固网单一垄断后,更大规模的电信市场重组。重组之后全行业继续保持健康平稳运行,2011年,全行业实现电信业务总量11772亿元,实现电信业务收入9880亿元,全国电话用户净增1.18亿户,总数累计达到12.7亿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56亿户,新增3020万户。但是目前电信业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而且面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给电信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对中国电信业生产率的实证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既扩展电信业理论研究的内涵,又对中国电信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在对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阅读、梳理、整理的基础上,坚持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将非参数测度方法引入到电信业生产率研究中,对中国电信业生产率与生产率增长进行研究。在数据的调研方面采取文献调查、社会调查和专家咨询的方式,在数据计算处理方面,综合运用Eviews5.1软件、Deap2.1软件、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辅助运算分析。本文研究主要分为三个主体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基础研究及现状分析,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第三部分提出对策建议。第一部分,理论研究及现状分析。本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撑。1、相关理论与方法综述,首先从生产率的定义入手,阐明本文研究的内容;其次对效率、生产率及其生产率增长的测量进行说明,最后简单归纳生产率的测度方法。2、中国电信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首先明确电信业的基本概念,从电信的定义入手,深入挖掘电信业的内涵,明确本文研究对象为狭义的电信业——电信运营服务业,在此基础上对电信业的经济特征和服务功能进行深入分析。其次,将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进行分析,从电信运营商角度分析中国电信业的市场结构,并总结中国电信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最后,从基础电信业务、增值电信业务、电信网络能力、固定资产投资、经营效益、地域发展差异、省级电信业发展及基础电信运营商等角度对中国电信业的发展现状做深入剖析。第二部分,实证研究。本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内容,也是本文研究的难点所在,得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论文的核心部分。1、中国电信业资本存量及对国民经济贡献研究。首先运用永续盘存法对中国电信业资本存量进行测算,并给出1952—2010年的电信业资本存量序列,到2010年资本存量已经突破9千亿元。其次,从电信业的直接贡献率、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及电信业价格对CPI的下拉作用等三个方面深入研究中国电信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最后,运用菲德模型测算中国电信业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计算得到电信业每增加1个单位的产出,国民经济最终将增加3.007单位的产出。2、中国电信业生产率测度实证研究。使用DEA方法中的CCR和BCC模型对中国电信业生产率进行测度。首先,用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中国电信业在1983—2010年的28年间的生产率变化,看到这些年中国电信业生产率在逐步提高,到2010年达到最佳效率水平,研究认为中国电信业改革卓有成效,并且证实引入竞争可以促进技术进步的论断。其次,用中国大陆的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电信业2003—2010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中国省际电信业生产率,看到各省电信业发展不平衡,生产率高低不一,所以不同区域不同省份电信业发展采取的措施应该不同。3、中国电信业生产率增长率测度实证研究。使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来测度我国31个省电信业2003—2010年TFP(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从时间角度和地域角度进行分析,结论显示各省电信业生产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而且在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构成中,技术进步对TFP增长的贡献更大,但是处于不同区域的各省电信业发展程度还是各不相同,进而不同区域不同省份电信业进一步发展需要采取的措施应该不同。第三部分,对策建议。本文的最终落脚点,针对实证研究所得结论及存在问题提出可行的对策。一方面从电信行业内部指出其发展重点,一是加快信息网络演进升级,统筹信息网络整体布局;二是全面深化信息服务应用,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态;三是推进三网融合全面展开,加快物联网产业化进程;四是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推进信息网络绿色发展。另一方面从电信政策环境角度提出几点保障措施,第一,加强战略规划指导,优化行业发展环境;第二,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普遍服务机制;第三,强化电信资源管理,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第四,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由于研究时间和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本文研究还是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对研究方向、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及研究结论进行反观思考,作者认为从中国电信业和其他国家电信业进行对比性研究,电信业投资、电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电信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技术标准化、技术轨道变迁等方面都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李苑[5](2012)在《电信运营企业跨国经营目标国选择战略》文中指出区位决策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的首要问题,也是现阶段中国电信运营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重要决策问题。目标国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跨国经营的成败。电信运营企业深受管制制度影响,各国在电信市场准入制度上的差异使企业能否进入目标国以及以何种地位进入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全球移动通信市场逐步趋于饱和更使这种有限的市场进入机遇变得越来越具有竞争性,这使得传统的目标市场选择方法难以满足决策需要,成功的市场进入需要企业从战略视角审视目标国选择问题。本文基于竞争优势理论和FDI区位理论,从电信产业特性出发总结了电信运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和特点,在案例研究和大样本统计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挖掘电信运营企业跨国经营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据此构建了目标国选择(TCS)决策模型,以中国移动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为企业跨国经营目标国选择提供战略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对全球20家跨国电信运营企业在152个国家的竞争地位数据进行了统计,探讨了企业跨国经营理论对电信运营企业的适用性。研究发现,电信运营企业跨国经营并不总是从周边国家开始,其区位分布是随各国电信私有化和自由化改革进程的时间顺序进行。经济发展落后、国家风险高的新兴国家正成为投资热点,这与传统目标市场选择方法的结论相悖。现有的文献没有论证殖民地、语言等因素对企业跨国经营区位分布的影响程度,本文运用统计结果区分了各因素在不同区域对不同企业的影响。历史上的殖民地因素在拉丁美洲影响显着,语言和宗教因素在阿拉伯国家影响显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因素在欧洲影响显着,在非洲和亚太国家各因素均有影响,但影响程度在逐步弱化,在亚太国家尚没有形成具有区域主导地位的运营商。研究建议企业在跨国经营初期阶段应避免选择这些因素影响显着的区域。2、选取了20家跨国电信运营企业从1995年至2009年的162次市场进入行为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论证了企业进入目标国时的排名是电信运营企业跨国经营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本文将电信运营企业跨国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分为目标国环境因素和企业市场进入行为两类,提出了各影响因素与绩效之间关系的7项研究假设,设置了相应的10个变量。研究结果表明,3项研究假设得到验证,其中企业进入目标国时的排名与企业跨国经营运营绩效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目标国竞争者数量和进入时移动用户普及率与企业跨国经营绩效呈微弱负相关关系。而与原假设结论相反的是,目标国国家竞争力水平对企业跨国经营财务绩效产生一定负向影响。因此,建议企业选择能取得较高市场进入排名的目标国,选择移动用户普及率低、竞争者数量相对较少的国家并正视目标国国家竞争力水平低可能带来的风险,这一结论为TCS决策模型的指标设置提供了论据。3、构建了TCS决策模型,并以中国移动为例对模型进行了应用研究,提供了具体到国家层次的目标国评价结果。本文按跨国经营的不同动因将模型分成寻求市场和追随客户两大类,决策按动因分析、目标国筛选、目标国评估、战略制定四个程序依次进行。现有的电信运营企业目标市场选择文献多是基于区域的选择结果和建议,方法上未考虑市场进入地位不确定情况下各影响因素的不同表现,本文在TCS模型构建过程中综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假设的论证结果,在筛选机制中设置定量指标,在评估机制中采用定性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拓宽了评估范围。在两类决策过程中,分别对191个国家和30个国家样本进行筛选和评估,得到了五组战略方案组合,结果表明,与新加坡电信进行少数股权合作、收购MTN部分股权进入非洲市场、等待埃塞俄比亚和缅甸市场开放机遇在五组方案中相对较优。

许书国[6](2009)在《基于R-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市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移动通信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从1987年第一个TACS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在广东省建成并投入商用以来,从首批用户700人到2008年上半年已突破6亿,占世界移动用户的18%,成为名副其实的通信大国。与此同时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竞争格局却发展的极为不平衡,从1994年至今市场上仅存在两家运营商,并且在长达14年的竞争中,中国移动一家独大而中国联通却逐渐边缘化,2008年上半年利润份额仅为4%。为了优化不均衡的市场结构,讨论已久的重组方案终于在2008年5月份正式出台。重组后,中国电信收购联通C网从而进入移动市场,成为移动市场上新的竞争者,新一轮的竞争即将拉开帷幕。重组后,市场监管以及整个市场格局的发展就成了关注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对移动通信市场的回顾和全面分析就十分必要,通过对移动通信产业市场变迁的分析将有助于指导我国移动通信产业更好的发展。本文将竞争性行业产业组织理论和垄断性行业规制理论进行融合,构建了针对具有一定竞争性的垄断性行业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并用来对我国移动通信产业进行市场分析。在回顾世界移动通信和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然后在“R-SCP”分析框架的指导下对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和市场规制进行了全面分析。整个分析以市场结构起点和为中心,搜集了大量数据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并利用Stackelberg的寡头垄断竞争模型探讨了引入更多的竞争者后市场结构情况。在市场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企业行为、市场绩效和规制方面的分析,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以后的竞争行为、政府规制方向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万同海[7](2008)在《中国联通移动通信业务价格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移动通信市场是双寡头垄断市场,在通过竞争带动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对企业的有效发展提出了挑战。制订并实施适当的竞争战略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联通而言至关重要,而价格是企业经营中直接而又重要的决策因素,价格战略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价格战略的制订受到宏观环境、行业特征、行业环境的影响。从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来看:国家对信息产业的重视、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信息需求的提高为移动通信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从行业特征分析来看:我国移动通信行业具有自然垄断性、网络外部效应性、产品同质性、消费时间性以及高价格弹性等特点。从行业环境的波特五力分析来看:供应商的侃价能力在削弱,消费者的侃价能力在迅速提高,我国移动通信行业将会出现新的竞争者,互联网及无线宽带对移动通信业务的替代作用日益明显,在竞争上中国联通有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也就是行业内的领导者中国移动。价格战略的制订同样受到四大因素的影响:在竞争态势上中国联通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在品牌价值与品牌号召力上与竞争对手的差距明显,在运营目标上中国联通更宜采用销量目标以形成规模效益,在产品生命周期上移动通信正趋于生命周期的成熟期。结合环境因素进行SWOT分析,同时考虑影响价格策略的四大因素,可以得出结论:中国联通的价格策略应当是降价,利用良好的价格弹性,通过最直接的价格竞争推动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同时,打压竞争对手的盈利能力。中国联通需要对“效益领先、做大做强”的战略发展思路进行适度修正,采用“做大做强,确保效益”的新思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目标,推行扩张战略,通过规模效应拉动效益提升。战略思路的实施过程是与竞争对手进行战略博弈的过程。在对中国联通降价战略进行博弈分析中可以发现,无论竞争对手采用什么样的价格策略,降价始终是中国联通的最佳选择,降价战略在博弈分析中得到了验证。博弈双方价格竞争的均衡点可能出现在边际成本上。基于总体的战略选择,中国联通需要采用有效的措施来保障价格战略的实施:1.采用有效的降价措施,拉动价格下调。包括:拉大与竞争对手的价格差异;分品牌进行降价;加大闲时优惠力度;细分用户市场,利用包月套餐降低资费价格;根据在网时长进行回报,加大客户群优惠力度。2.实施重点赶超、局部赶超战略。3.运用差异化战略提升产品价值。包括:塑造品牌形象,提高品牌价值;在增值业务上寻求突破;打造产业链,提高差异化能力。4.关注行业技术发展,及时应对新的价格形势。5.做好后台支撑工作,确保价格战略的有效实施。中国联通移动通信业务的价格战略及其措施,对于中国联通以及国内垄断性行业中处于挑战者地位的企业而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在对中国联通价格战略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运用实际运营数据构建了数学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定量的博弈分析,为价格战略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在方法上是一次较新的探索。

吴艳文[8](2008)在《基于制度和技术的产业组织协同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早期新古典经济学中包含一些经济演化思想,但受到当时经济学研究方法所限而未得到发展。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的单向线性S-C-P范式向双向动态范式的变革,突破了传统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均衡和静态范畴,使产业组织理论逐步融入动态演化思想。同时,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奥地利学派也一直坚持市场竞争的动态性,他们的研究中含有大量的演化思想。演化经济学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组织演化问题的研究,其中涉及的经济结构演化、市场行为的演变及动态竞争同属于产业组织研究的核心内容。国内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中国产业组织演化问题作了相关研究,尽管没有贴上“产业组织演化”的标签。关于产业组织的动态演化过程的研究仍然仅限于争论,而没有一个理论范式能够解释产业组织演化的特征和规律。基于不确定性和有限理性的基本假设,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制度分析以及历史的方法等研究方法,将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与演化经济学的方法论结合起来,进而运用演化经济学的一些理论思想解释产业组织演化问题。通过考察凡勃伦、阿尔钦、纳尔逊和温特等的经济演化思想,找出产业组织与演化经济学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抽象出产业组织演化机制。通过技术创新的产业组织演化研究、组织学习的产业组织演化研究及制度变迁的产业组织演化研究的赘述,批判的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基于技术和制度的产业组织协同演化研究。同时应用这些理论对转轨时期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演化规律和特征进行分析,以此抛砖引玉引申到其他产业的产业组织演化问题。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产业组织的演化过程是产业内企业间相互竞争的结果。某种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的出现,是产业内企业竞争的结果,也是各种组织形式在特定规则下的竞争结果。社会分工体系的动态周期性扩张,技术的不断创新,促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变动,相应地生产组织面临着外部不确定性,从而对既定技术和制度条件下的生产组织产生不适应性。这促使原本适合的产业组织演变,出现新的协调机制。新生产组织形式适应市场需求不确定性的能力和相对旧组织的效率优势,使其在本行业和其他行业及国家逐渐被模仿而不断扩散,最终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组织。2、产业组织演化的基础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对知识的创造、应用和进化的过程。创新的发展过程总是由不成熟到成熟,通过创新者与用户交互作用下的学习、搜寻和选择活动,不断改善,使之趋于成熟。创新产品通过不断的改进,并基本的满足市场的需求时,创新的学习和搜寻活动会减慢,最终使得产品甚至产业的发展趋于稳定。当出现新的技术创新活动时,产品、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演化处于新一轮的组织变迁过程中。3、产业组织演化的原动力是组织学习。组织学习是企业适应环境与影响变革的一个关键因素。企业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一般会忽略了组织学习的成果需要一段足够长的时期演化过程,对于组织学习的结果需要迅速寻求其结果而使得会认为组织学习丧失了应有的魅力。因此在处理组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会用演化的观点来看待这一问题,即在研究中认为组织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且在个人层次、团队层次和组织层次上都发挥着相应的作用,组织学习是这三个层次上的一个循序渐进和逐渐整合的过程。4、产业组织演化的外部环境是制度变迁。制度变迁的演化理论发起了一场对经济学界唯理主义和决定论的反对运动。它以显示主义的态度正视经济系统的不完善,并尖锐地指出经济系统充满矛盾和冲突。在我们关于制度变迁的研究中,分析制度既定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并通过制度演化的对策分析,形成我们的研究框架。5、产业组织演化的本质是技术和制度的协同演化。在产业组织的演化过程中,技术在组织内的不断地传递和学习,产业组织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不能从一维的角度构成产业组织的变迁过程,而是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双重作用力下,借助于组织内部的学习,达到产业组织的演化。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产业组织的演化是一个系统动力学过程,是在组织学习的内部力作用下,基于制度和技术的协同演化过程。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9](2007)在《移动通信20年:数据说明了什么?》文中研究指明从"大哥大"到多媒体手机,移动通信技术和产品服务在中国一代又一代"繁衍"。丰富多彩的服务品种、不断降低的通信资费,方方面面的数据史实,见证了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取得的"跨越式"发展。本文运用翔实的数据,从移动通信用户发展规模、增长率、普及率、语音业务收入、业务种类、短信发送数量和收入、话音与非话音收入比例、通话时长、ARPU值、MOU值等方面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结合世界主要移动通信国家和地区发展情况,对中国移动通信的"跨越式"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用数据说话,提示了中国的移动通信20年的客观发展历程,对未来中国的移动通信发展具有一些启示作用。

陈殷[10](2005)在《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竞争及规制研究 ——后进入者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电信业连续十几年以3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最主要的增长点之一。2004年,中国电信业务完成量为9205亿元,比2003年增长37.5%,电信产业收入为5205亿元,2004年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6.5亿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3.16亿户,移动电话用户3.34亿户,电话普及率达到50%1另一方面,1994年以前一直是独家垄断的中国电信产业,在之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一系列让人目不暇接的变化。联通的进入,中国电信的纵向分拆,中国电信的再次分拆与产业重组,几大电信运营商的海外上市,电信服务竞争的空前激烈,小灵通的沉浮,3G牌照的扑朔迷离,以及再次重组的种种猜测。 在中国电信业规模不断增长、内部产业组织结构不断变化的总体背景下,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的行业规制政策趋向也日益明朗,那就是顺应全球电信业发展大势,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培育有效竞争市场为主要政策取向,这也意味着我国电信市场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后进入者,后进入者与在位者之间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在这种竞争过程中,有两方面的问题值得研究。一个是后进入者如何制定正确的竞争战略,从而在与具有先发优势的在位者之间的竞争中赢得应有的市场份额;二是政府主管部门如何制定有效的规制政策,以培育一个有效的竞争市场,使后进入者有能力与在位者展开竞争。比较来看,后面一个问题受到了学者、业者及政府规制部门的广泛关注,理论和实践近年来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以不对称规制为核心的规制政策体系也日渐完善,因此本文不想花费太多的笔墨。而前面的问题则很少有相关的研究成果出现,大多数的对运营商竞争策略的研究要么笼统地针对所有竞争者,要么立足于先进入的在位运营商,对后进入的运营商的竞争策略的分析很少。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 本文的主要结论及创新点体现在以卜几个方面: 第一,本文构建了以产业组织理论、企业竞争战略、产业链经济学三种理论基础以及政府规制政策、有效竞争市场为主体的理论架构。论文提出,移动通信市场后进入者成功取决于市场的有效性,而市场的有效性又取决于企业的竞争战略及政府的规制政策两方面,其中,前者为内因,后者为外因,二者缺一不可。 第二,本文对移动通信运营市场后进入者竞争策略的研究,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展开。理论部分,分别从产业组织视角与战略理论视角对后进入者的策略倾向进行了探讨,并总结出移动通信市场后进入者的策略逻辑:价格竞争—差异

二、中国联通移动电话用户数突破1000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联通移动电话用户数突破1000万(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技术演进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意义和目的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选题目标
    第二节 研究回顾与评述
        一、研究回顾
        二、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案
        一、研究内容和重点
        二、研究方法
        三、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梳理
    第一节 城市的产业聚集
        一、冯.杜能模型
        二、报酬递增下的多样性偏好——迪克西特-斯蒂格利兹模型
        三、运输成本与城市中心均衡
    第二节 城市的人口聚集
        一、人口聚集于城市的拉力
        二、城市中人口聚集的平衡力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互联网技术发展对人口空间聚集理论的扩展
    第一节 互联网技术演进趋势
        一、信息产品的生产价格与运输成本
        二、信息产品的网络性——空间分散化
        三、信息产品的分享与匹配效应
    第二节 互联网技术对人口聚集影响
        一、网络流空间影响下的人口聚集机制
        二、互联网影响下的人口聚集模型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以及人口演进的空间特征
    第一节 互联网技术发展
        一、互联网技术的两阶段发展
        二、技术升级的空间结构演进
    第二节 中国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动及其原因
        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人口空间分布及原因
        二、改革开放后的人口空间分布及原因
        三、我国网络流空间下的人口聚集与经济发展契合度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互联网技术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实证分析
    第一节 互联网技术升级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一、互联网对人口迁移影响背景
        二、分析模型与数据描述
        三、实证分析
        四、小结
    第二节 互联网技术升级的城市人口聚集效应
        一、互联网对人口聚集影响背景
        二、分析模型与数据描述
        三、实证分析
        四、小结
    第三节 4G升级对外围地区的人口城市聚集效用影响——基于消费视角
        一、互联网对居民消费影响背景
        二、消费理论与互联网技术
        三、分析模型
        四、实证分析
        五、小结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
    第一节 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第二节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A公司手机流量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 相关理论
        1.4.1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1.4.2 精准营销概念的发展
第2章 中国市场手机流量业务发展研究
    2.1 流量业务相关概念介绍
    2.2 中国通信市场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2.2.1 政策环境
        2.2.2 经济环境
        2.2.3 技术环境
    2.3 中国市场手机流量业务发展概况
        2.3.1 整体市场状况
        2.3.2 收入规模
        2.3.3 用户规模
    2.4 中国市场手机流量业务竞争分析
        2.4.1 中国整体市场竞争分析
        2.4.2 国内运营商流量营销策略分析
        2.4.3 本地竞争对手流量营销策略分析
    2.5 未来手机流量业务的发展趋势
        2.5.1 总体趋势
        2.5.2 用户层面:流量成为生活必需品
        2.5.3 内容层面:内容与流量相依存
        2.5.4 产业层面:资源能力开放化
        2.5.5 管道层面:底层管道智能化
        2.5.6 商业模式层面:流量交易平台兴起
第3章 A公司手机流量业务营销现状
    3.1 A公司概述
    3.2 A公司手机流量业务介绍
    3.3 A公司的手机流量业务经营数据分析
    3.4 A公司的用户流量使用行为分析
        3.4.1 手机流量用户和ARPU分析
        3.4.2 流量使用饱和度分析
        3.4.3 流量使用饱和度和收入分析
        3.4.4 流量使用与智能终端的关联分析
    3.5 营销存在的问题
        3.5.1 产品层面
        3.5.2 价格层面
        3.5.3 促销层面
        3.5.4 渠道层面
        3.5.5 网络层面
第4章 A公司手机流量业务营销策略
    4.1 目标与市场定位
        4.1.1 用户分类
        4.1.2 整体目标与定位
    4.2 产品策略
        4.2.1 产品分类
        4.2.2 产品策略
    4.3 渠道策略
        4.3.1 线上渠道
        4.3.2 线下渠道
        4.3.3 渠道营销时机
    4.4 促销策略
    4.5 平台策略
    4.6 差异化营销
        4.6.1 有流量无套餐客户营销
        4.6.2 新入网用户流量营销
        4.6.3 有闲时流量无闲时包客户营销
第5章 A公司手机流量业务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5.1 平台建设
    5.2 人财支撑
    5.3 资源保障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产品层面
        6.1.2 渠道层面
        6.1.3 促销层面
        6.1.4 平台层面
    6.2 展望
        6.2.1 不足之处
        6.2.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自然垄断理论
        2.1.1 早期自然垄断理论
        2.1.2 传统自然垄断理论
        2.1.3 现代自然垄断理论
    2.2 规制理论
        2.2.1 规制公共利益理论
        2.2.2 规制俘获理论
        2.2.3 规制经济理论
    2.3 产业组织理论
        2.3.1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2.3.2 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
        2.3.3 传统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分析
    2.4 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特性
        2.4.1 中国电信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2.4.2 电信业技术经济特征的变化
        2.4.3 电信企业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第3章 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新问题
    3.1 中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
        3.1.1 中国电信产业发展初期
        3.1.2 中国电信业市场拆分重组历程
    3.2 中国电信产业监管政策演进
        3.2.1 从垄断到调整市场结构引入竞争
        3.2.2 从调整市场结构转向规范市场行为
        3.2.3 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市场绩效——成立中国铁塔公司
    3.3 中国电信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3.3.1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业传统商业模式形成挑战
        3.3.2 “三网融合”政策推进加剧了电信市场竞争
        3.3.3 电信运营商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弱化
        3.3.4 防范打击电信诈骗对运营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4章 构建“R-SCP”电信产业分析框架
    4.1 电信业规制的目标
    4.2 电信业规制的主要内容
    4.3 中国电信产业规制的现状
    4.4 现有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分析
        4.4.1 “SCP”范式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
        4.4.2 规制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
    4.5 电信产业组织的研究思路
        4.5.1 决定电信产业组织变迁的重要因素
        4.5.2 电信产业组织研究的主要思路
    4.6 构建基于规制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
        4.6.1 “R-SCP”框架的逻辑关系
        4.6.2 “R-SCP”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适用性
第5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5.1 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
    5.2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5.3 政府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直接塑造
        5.3.1 放松进入规制与引入竞争
        5.3.2 电信纵向拆分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3.3 电信南北拆分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4.1 进入者策略与在位者优势
        5.4.2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份额和价格的影响
        5.4.3 不对称规制与联通CDMA手机补贴
        5.4.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3G/4G牌照发放
        5.4.5 “单向携号转网”规制政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5 企业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影响
        5.5.1 中国电信的限制性定价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5.2 中国移动的差异化策略对市场份额的影响
        5.5.3 中国联通的技术创新行为
    5.6 产业融合对电信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5.6.1 三网融合对电信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5.6.2 中国三网融合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5.6.3 中国广电成为第四大电信运营商影响市场格局
第6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6.1 市场行为的影响因素
        6.1.1 影响电信企业市场行为的主要因素
        6.1.2 规制条件下企业行为特征分析
        6.1.3 中国电信企业各阶段行为分析
    6.2 规制与放松规制对电信市场行为的影响
        6.2.1 规制失效下电信企业的排他性行为
        6.2.2 不对称规制下的电信市场竞争行为
        6.2.3 电信企业对规制的突破与放松规制
    6.3 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的影响——以中国联通为例
        6.3.1 中国联通3G市场定位
        6.3.2 中国联通3G六统一运营策略
        6.3.3 中国联通价格行为分析
        6.3.4 中国联通非价格行为分析
        6.3.5 中国联通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6.4 产业政策对电信企业市场行为的影响
        6.4.1 “移动通信转售”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6.4.2 手机实名制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第7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7.1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评价方法
        7.1.1 产业组织理论对经济绩效的评价内容
        7.1.2 竞争和规制对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影响
        7.1.3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
    7.2 中国电信产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7.2.1 完全垄断阶段的绩效分析(1994年之前)
        7.2.2 双寡头垄断阶段的绩效分析(1994-1998年)
        7.2.3 引入竞争阶段的绩效分析(1999-2001年)
        7.2.4 扩大竞争阶段的绩效分析(2002-2008年)
        7.2.5 电信业重组后的绩效分析(2009年至今)
    7.3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总体评价
第8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的新特征及其规制
    8.1 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
    8.2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8.2.1 电信运营商产业主导权丧失
        8.2.2 电信运营商进一步被管道化
        8.2.3 移动互联网业务替代传统电信业务——以“微信”为例
        8.2.4 免费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主导
    8.3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组织变革与转型
        8.3.1 从全业务运营商转向综合信息服务商
        8.3.2 运营重心从传统语音转向数据应用
        8.3.3 由纯管道经营向智能管道转型
    8.4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市场竞争行为
        8.4.1 开展4G流量价值经营提升市场绩效
        8.4.2 搭建应用平台与OTT企业合作运营
        8.4.3 重视应用服务——以移动支付为例
        8.4.4 以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电信产业竞争力
    8.5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规制的新特点
第9章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建议
    9.1 电信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内涵及目标
    9.2 规制合理化与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关系
    9.3 产业融合对电信业规制的影响
        9.3.1 电信产业和广电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分析
        9.3.2 相关市场主体存在各自的利益诉求
        9.3.3 行业监管者维护部门利益以及职责有所差异
    9.4 外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经验
        9.4.1 英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
        9.4.2 美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
        9.4.3 国外电信产业规制与改制的启示
    9.5 中国电信产业的规制改革建议
        9.5.1 产业融合背景下规制重构的保障机制
        9.5.2 电信产业市场竞争政策的趋势
        9.5.3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建议
        9.5.4 中国电信业规制合理化建议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4)中国电信业生产率及其增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产率研究现状
    1.2.2 电信业生产率研究现状
    1.2.3 电信业生产率研究述评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研究方法及思路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综述
2.1 生产率的内涵
    2.1.1 生产率的定义
    2.1.2 生产率定义的发展
    2.1.3 生产率的分类
2.2 生产率和生产率增长的测量
    2.2.1 生产率水平的测量和比较
    2.2.2 技术效率、配置效率、成本效率
    2.2.3 规模效率
    2.2.4 生产率增长和 TFP 指数的测量
2.3 生产率测度方法
    2.3.1 参数方法
    2.3.2 非参数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电信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1 电信业概述
    3.1.1 电信的定义
    3.1.2 电信业的内涵
    3.1.3 电信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3.1.4 电信业的功能
3.2 中国电信业发展历程
    3.2.1 中国电信业发展历程
    3.2.2 中国电信业的市场结构
    3.2.3 中国电信业发展主要特点
3.3 中国电信业发展现状分析
    3.3.1 基础电信业务发展分析
    3.3.2 增值电信业务发展分析
    3.3.3 电信网络能力分析
    3.3.4 电信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3.3.5 电信业经营效益分析
    3.3.6 电信业地域发展差异分析
    3.3.7 省级电信业发展情况分析
    3.3.8 基础电信运营商发展情况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电信业资本存量及对国民经济贡献研究
4.1 中国电信业资本存量的估算
    4.1.1 关键变量说明
    4.1.2 电信业资本存量的计算
    4.1.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2 中国电信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
    4.2.1 电信业的直接贡献率
    4.2.2 电信业的拉动作用
    4.2.3 电信业价格对 CPI 的下拉作用
4.3 电信业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4.3.1 模型设计
    4.3.2 指标选择说明
    4.3.3 实证研究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电信业生产率测度实证研究
5.1 生产率测度模型
    5.1.1 CCR 模型
    5.1.2 BCC 模型
5.2 中国电信业生产率研究
    5.2.1 指标选择说明
    5.2.2 实证研究结果
    5.2.3 研究结论
5.3 中国省际电信业生产率研究
    5.3.1 指标选择说明
    5.3.2 实证研究结果
    5.3.3 研究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电信业生产率增长测度实证研究
6.1 生产率增长测度模型
    6.1.1 距离函数
    6.1.2 Malmquist 指数测度
    6.1.3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的分解
6.2 指标选择说明
6.3 实证研究
    6.3.1 时间角度分析
    6.3.2 地域角度分析
    6.3.3 研究结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电信业生产率提升对策研究
7.1 电信业重点发展方向
    7.1.1 加快信息网络演进升级,统筹信息网络整体布局
    7.1.2 全面深化信息服务应用,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态
    7.1.3 推进三网融合全面展开,加快物联网产业化进程
    7.1.4 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推进信息网络绿色发展
7.2 电信政策保障措施
    7.2.1 加强战略规划指导,优化行业发展环境
    7.2.2 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普遍服务机制
    7.2.3 强化电信资源管理,完善市场监管体系
    7.2.4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电信运营企业跨国经营目标国选择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本章摘要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本章摘要
    2.1 企业跨国经营理论
        2.1.1 企业跨国经营理论概述
        2.1.2 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
        2.1.3 企业跨国经营的竞争优势
        2.1.4 企业跨国经营的区位选择
    2.2 电信运营企业跨国经营相关研究
        2.2.1 电信运营企业跨国经营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电信运营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
        2.2.3 电信运营企业跨国经营的区位选择
        2.2.4 电信运营企业跨国经营的其它研究
        2.2.5 电信运营企业跨国经营相关研究评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信运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和特点
    本章摘要
    3.1 电信运营企业跨国经营概述
        3.1.1 电信运营企业的概念和特点
        3.1.2 电信运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特点
        3.1.3 电信运营企业与电信设备制造企业跨国经营的比较
    3.2 全球电信运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3.2.1 跨国电信运营企业的国际忙张使各国电信市场竞争国际化
        3.2.2 移动网络运营商成为电信运营企业跨国经营的主导
        3.2.3 并购成为电信运营企业跨国经营的主要进入模式
        3.2.4 电信运营企业跨国经营市场进入竞争越来越激烈
        3.2.5 网络融合使电信运营企业跨国经营竞争环境复杂化
    3.3 中国电信运营企业跨国经营进程分析
        3.3.1 中国通信市场发展进程分析
        3.3.2 中国的电信运营企业国际化进程
        3.3.3 中国移动进入巴基斯坦市场案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球主要电信运营企业跨国经营的区位分布
    本章摘要
    4.1 问题的提出
    4.2 全球主要电信运营企业跨国经营区位分布现状
        4.2.1 全球主要电信运营企业跨国经营区位分布总况
        4.2.2 全球主要电信运营企业在各区域跨国经营的区位分布
    4.3 全球主要电信运营企业跨国经营区位分布的特点
        4.3.1 母国区位特点
        4.3.2 目标国区位特点
        4.3.3 区位分布特点与企业跨国经营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4.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电信运营企业跨国经营的关键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本章摘要
    5.1 问题的提出
    5.2 研究假设
        5.2.1 电信运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绩效
        5.2.2 电信运营企业跨国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
        5.2.3 研究假设框架
    5.3 研究方法
        5.3.1 样本选择
        5.3.2 变量度量及数据来源
        5.3.3 统计方法
    5.4 结果讨论
        5.4.1 描述性统计结果
        5.4.2 相关分析结果及讨论
        5.4.3 多元回归模型结果及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电信运营企业跨国经营TCS决策模型的构建
    本章摘要
    6.1 问题的提出
    6.2 TCS决策模型构建的目的和原则
        6.2.1 TCS决策模型构建的目的
        6.2.2 TCS决策模型设计的原则
    6.3 TCS决策模型的构成
        6.3.1 TCS决策模型的基本框架
        6.3.2 收益-风险曲线对模型设计理念的解释
        6.3.3 基于寻求市场动因的TCS决策
        6.3.4 基于跟随客户动因的TCS决策
    6.4 TCS决策模型的适用范围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TCS决策模型的应用研究—以中国移动为例
    本章摘要
    7.1 中国移动竞争优势分析
        7.1.1 中国移动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竞争优势
        7.1.2 中国移动竞争优势跨国转移分析
    7.2 中国移动寻求市场动因的跨国经营TCS决策
        7.2.1 中国移动寻求市场动因分析
        7.2.2 寻求市场动因的目标国筛选机制
        7.2.3 寻求市场动因的目标国评估机制
        7.2.4 不同风险下的目标国选择战略组合
    7.3 中国移动跟随客户动因的跨国经营TCS决策
        7.3.1 中国移动跟随客户动因分析
        7.3.2 跟随客户动因的目标国筛选机制
        7.3.3 跟随客户动因的目标国评估机制
        7.3.4 不同风险下的目标国选择战略组合
    7.4 中国移动跨国经营战略建议
        7.4.1 目标国选择战略建议
        7.4.2 巴基斯坦市场经营建议
        7.4.3 跨国经营的其它建议
    7.5 TCS决策模型的推广应用和局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基于R-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市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成果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产业组织理论综述
        2.1.1 哈佛学派结构主义市场结构理论的形成
        2.1.2 新产业组织学派对哈佛学派的修正
        2.1.3 芝加哥学派对哈佛学派的批判
    2.2 规制理论综述
        2.2.1 国内外规制研究综述
        2.2.2 规制理论
    2.3 小结
第三章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3.1 世界范围内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3.2 我国移动通信发展历程
    3.3 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的驱动因素分析
第四章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市场分析
    4.1 “R-SCP”分析范式介绍
        4.1.1 “SCP”分析范式及其在垄断性行业应用的局限性
        4.1.2 “R-SCP”分析范式的构建
    4.2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4.2.1 市场结构具体分析
        4.2.2 市场结构失衡原因分析
        4.2.3 移动通信市场份额分析
    4.3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企业行为分析
        4.3.1 我国移动通信企业价格行为分析
        4.3.2 我国移动通信企业非价格行为分析
        4.3.3 我国移动通信企业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4.3.4 企业行为竞争方向建议
    4.4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4.4.1 经济绩效分析
        4.4.2 技术绩效分析
        4.4.3 资源配置绩效分析
        4.4.4 社会福利分析
        4.4.5 市场绩效总体评价
    4.5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规制分析
        4.5.1 规制机构变化分析
        4.5.2 政府行为对移动通信市场结构的直接塑造
        4.5.3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改善
        4.5.4 重组后规制重点建议
第五章 总结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5.1 研究总结
    5.2 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7)中国联通移动通信业务价格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目的
    1.3 研究方法与工具
        1.3.1 宏观环境分析
        1.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1.3.3 企业战略制定
        1.3.4 博弈分析方法
        1.3.5 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1.6 创新点
2 基本理论
    2.1 企业战略管理
        2.1.1 企业战略管理内容
        2.1.2 企业经营战略
    2.2 企业价格战略主要影响因素及战略选择
        2.2.1 行业竞争态势
        2.2.2 品牌
        2.2.3 销量或利润目标因素
        2.2.4 产品生命周期
    2.3 寡头垄断竞争中的博弈分析模型
        2.3.1 囚徒困境与纳什均衡
        2.3.2 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2.3.3 古诺模型
        2.3.4 伯川德悖论
3 国际、国内移动通信行业以及中国联通现状
    3.1 国际移动通信市场状况
    3.2 美国移动通信市场状况
        3.2.1 美国移动通信行业的竞争现状
        3.2.2 美国移动通信运营商价格策略
    3.3 国内移动通信市场状况
        3.3.1 移动用户发展规模
        3.3.2 移动用户普及率
        3.3.3 我国移动通信的价格管理政策
    3.4 中国联通发展简介
    3.5 中国联通品牌及价格现状
        3.5.1 联通品牌
        3.5.2 价格走势
        3.5.3 资费结构
    3.6 本章小结
4 中国联通价格战略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法律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环境
        4.1.4 技术环境
    4.2 微观环境分析
        4.2.1 行业特点
        4.2.2 行业环境分析
    4.3 影响价格战略的主要因素分析
        4.3.1 竞争态势
        4.3.2 品牌
        4.3.3 销量或利润目标
        4.3.4 生命周期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联通价格战略选择与博弈分析
    5.1 战略选择SWOT 分析
        5.1.1 机会
        5.1.2 威胁
        5.1.3 优势
        5.1.4 劣势
        5.1.5 战略选择
    5.2 价格竞争模型构建与静态博弈分析
        5.2.1 需求函数
        5.2.2 成本函数
        5.2.3 古诺均衡价格
    5.3 静态博弈分析
    5.4 动态博弈分析
    5.5 伯川德悖论的应用
    5.6 结论
6 中国联通价格战略的实施
    6.1 战略描述
    6.2 采用有效的降价措施,拉动价格下调
        6.2.1 拉大与竞争对手之间的价格差异
        6.2.2 分品牌进行降价
        6.2.3 加大闲时优惠力度
        6.2.4 细分用户市场,利用包月套餐降低资费价格
        6.2.5 根据在网时长进行回报,加大客户群优惠力度
    6.3 实施重点赶超、局部赶超战略
    6.4 运用差异化战略提升产品价值
        6.4.1 塑造品牌形象,提高品牌价值
        6.4.2 在增值业务上寻求突破
        6.4.3 打造产业链,提高差异化能力
    6.5 关注行业技术发展,及时应对新的价格形势
    6.6 做好后台支撑工作,确保价格战略的有效实施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局限性
    7.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8)基于制度和技术的产业组织协同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视角和主要分析路线
    第四节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
        二、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 产业组织演化研究的相关理论综述
    第一节 演化经济思想溯源和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的演化思想
        一、演化经济思想溯源
        二、演化思想和产业组织的结合
    第二节 产业组织演化研究的分析框架和研究脉络
        一、演化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分析框架
        二、产业组织理论演化的若干脉络
    第三节 演化对策论的理论和方法
        一、演化稳定策略概念
        二、复制动力学
        三、学习模型与选择动力学
        四、演化对策论的特点和趋势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产业组织演化研究的相关模型
    第一节 产业演化中的创新:A-U 模型
        一、模型的理论来源
        二、产业演化中的创新:A-U 模型
    第二节 Nelson & Winter 模型
        一、Nelson & Winter 模型
        二、对N-W 模型的扩展
        三、中国学者对N-W 模型的应用
    第三节 纳尔逊和温特的经济演化理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度与演化思想的历史联系
    第一节 制度演化分析
        一、诺思的制度演化理论
        二、肖特等的制度演化理论
        三、青木昌彦的制度演化思想
    第二节 制度与演化的历史和理论基础
        一、历史特定性
        二、演化倾向性
    第三节 制度分析与演化思想的历史联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业组织演化的基础:技术创新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理论发展
        一、技术创新理论的形成
        二、技术创新过程及其模式
        三、技术创新过程的自组织进化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演化特性: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解释
        一、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技术创新演化解释
        二、技术创新过程的自组织机制
        三、技术创新演化的时间特性——Logistic 曲线
    第三节 技术创新过程的自组织演化模型及其分析
        一、演化模型的建立
        二、技术创新过程有序演化分析
        三、技术创新有序演化过程中随机力的作用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组织演化的原动力:组织学习
    第一节 组织学习的概念
        一、组织学习
        二、组织演化
    第二节 具有持续随机性的调整模型
        一、基本问题
        二、随机调整模型过程步骤
        三、坎多里—迈拉斯—罗布(Kandori-Mailath-Rob)模型
        四、其他动态
        五、局部相互作用
    第三节 组织学习与组织演化的整合模型
        一、个人层次的学习和演化
        二、团队层次的学习和演化
        三、组织层次的学习与演化
        四、研究困境
    第四节 学习竞争模型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业组织演化的外部环境:制度演化
    第一节 制度演化分析的历史回顾
        一、早期的制度演化思想
        二、诺思的制度演化理论
        三、制度演化理论新进展
    第二节 制度演化的路径依赖性和制度的锁定
        一、制度演化的路经依赖性
        二、制度的锁定
    第三节 制度演化的对策分析
        一、有关概念
        二、模型描述
        三、主要结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产业组织研究新进展:制度与技术的协同演化
    第一节 技术创新与制度变迁协同演化的理论探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变迁互动关系的理论
        二、新制度经济学关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变迁关系的理论
        三、两种理论的比较与借鉴
    第二节 制度与技术协同演化的理论分析
        一、自组织理论简介
        二、协同学基本模型分析
    第三节 制度与技术协同演化的微观机理
        一、技术创新与制度变迁在产业组织演化中的作用机理
        二、技术变化、制度变迁和产业组织动态变化
        三、产业组织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过程动力机制
        四、产业组织演化系统的“势”分析
        五、产业组织系统演化过程的熵标志
    第四节 技术与制度创新协同及其动态演化
        一、技术与制度创新协同
        二、企业技术与制度创新协同的动态演化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转轨时期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演化实证研究
    第一节 转轨时期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演化历程
        一、转轨时期中国电信业发展历程
        二、从电信资费变化看转轨时期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模式特征
    第二节 技术创新——转轨时期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演化的风向标
        一、转轨时期中国电信业的技术演化轨迹
        二、技术创新对转轨时期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方式的推动
    第三节 组织学习——转轨时期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演化的内聚力
        一、转轨时期中国电信业的组织学习轨迹
        二、转轨时期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演化中的组织学习模式演变
    第四节 制度变迁——转轨时期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演化的外推力
        一、转轨时期中国电信业的制度变迁轨迹
        二、制度变迁在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演化中的作用分析
        三、从政府规制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电信产业组织演变
    第五节 协同演化——转轨时期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演化的必由之路
        一、引言
        二、技术创新成为中国电信业制度转型的引擎
        三、从中国电信业主要业务数据变化看电信业产业组织的演化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结束语
    第一节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节 论文的主要结论
    第三节 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竞争及规制研究 ——后进入者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问题的提出
    0.2 研究思路、方法及章节分布
    0.3 创新点和主要结论
1 文献综述
    1.1 中国电信业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
    1.2 电信企业竞争力、竞争态势与竞争策略
    1.3 3G预期下的中国电信市场
    1.4 国内外电信行业规制、改革及监管
    1.5 博弈论对后进入者策略的研究
    1.6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及本文的研究价值
2 移动通信市场后进入者国际经验
    2.1 3UK的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2.1.1 英国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环境
        2.1.2 竞争策略的受挫
        2.1.3竞争策略的转变
        2.1.4 竞争策略创新
        2.1.5 对于联通的启示
    2.2 KDDI在日本3G领域的成功竞争策略
        2.2.1 充分发挥技术及成本优势
        2.2.2 树立核心品牌优势开发及推广差异化3G业务
        2.2.3 加强产业链合作及整合
        2.2.4 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创新
        2.2.5 对联通的启示
    2.3 韩国政府规制有效保护弱势运营商
        2.3.1 韩国移动通信市场格局
        2.3.2 政府规制——宏观调控通信市场竞争格局的有力手段
        2.3.3 对中国电信监管部门的启示
3 论文理论架构
    3.1 企业竞争策略
        3.1.1 企业竞争常用的策略
        3.1.2 企业竞争策略组合
        3.1.3 移动通信市场后进入者的策略逻辑
    3.2 政府规制政策
        3.2.1 政府规制常用政策
        3.2.2 政府规制常用政策对后进入者的影响
    3.3 有效市场竞争
4 移动通信运营商竞争行为分析——产业组织视角
    4.1 中国电信运营业产业组织变动状况
    4.2 主导性厂商行为模型
        4.2.1 主导性厂商的行为取向
        4.2.2 主导性厂商限价的产业绩效
        4.2.3 移动通信市场主导性厂商行为特性
    4.3 后进入者与在位者博弈分析——产量决策
        4.3.1 假设条件
        4.3.2 后进入者与在位者的Cournot博弈模型
        4.3.3 后进入者与在位者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
        4.3.4 均衡结果的分析
    4.4 后进入者与在位者博弈分析——价格决策
        4.4.1 同质性产品的价格决策
        4.4.2 差异性产品的价格决策
        4.4.3 价格决策的总结
5 移动通信业后进入者竞争策略分析——战略理论视角
    5.1 后进入者概念及特点
    5.2 在位者与先动优势
        5.2.1 研究回顾
        5.2.2 电信市场先进入者优势产生机制
        5.2.3 电信业后进入者的机会
    5.3 可供后进入者借鉴的相关竞争战略理论
        5.3.1 基于产业结构的竞争战略
        5.3.2 基于资源和能力的竞争战略
        5.3.3 基于未来的竞争战略
    5.4 移动通信运营商的战略性资源及核心竞争力
        5.4.1 移动通信运营商的战略性资源
        5.4.2 移动通信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
    5.5 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后进入者的策略思考
6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运营商竞争的实证研究
    6.1 中国电信市场运营商竞争环境
        6.1.1 网络现状及投资概况
        6.1.2 发展状况
        6.1.3 营销策略概述
    6.2 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竞争阶段及竞争策略比较
        6.2.1 规模竞争阶段
        6.2.2 过渡阶段
        6.2.3 全面竞争阶段
    6.3 中国联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选择
        6.3.1 中国联通核心竞争力体现为产业链的整合能力
        6.3.2 中国联通产业链竞争模式
        6.3.3 中国联通产业链整合路径
7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规制及改革
    7.1 规制的一般理论
        7.1.1 政府规制的理论依据
        7.1.2 政府规制的主要内容
        7.1.3 电信业规制的目标
        7.1.4 政府规制的问题及规制改革
    7.2 电信业规制的主体架构
        7.2.1 主管机构的角色
        7.2.2 进入市场的规范
        7.2.3 结构性规范
        7.2.4 行为规范
    7.3 英国电信业“双寡头垄断”规制与改革的经验借鉴
        7.3.1 英国电信改革的理论背景分析
        7.3.2 具体实施过程
        7.3.3 取得的成就
        7.3.4 成功的要素
    7.4 中国电信业的规制与改革
        7.4.1 中国电信业规制及改革历程
        7.4.2 中国电信业的主要规制政策
        7.4.3 中国电信业规制改革建议
        7.4.4 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合理组织结构探讨
8 结语
附录一:有关中国联通发展的一些资料
    资料一:中国联通发展历程
    资料二:中国联通CDMA发展大事记
    资料三:中国联通近期的战略举措
附录二:电信对外开放的一些资料
    资料一:电信服务开放进程表(WTO文件)
    资料二:国务院文件《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四、中国联通移动电话用户数突破1000万(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技术演进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D]. 翟登. 云南大学, 2019(09)
  • [2]A公司手机流量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郜文娟.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
  • [3]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D]. 程瓯. 武汉大学, 2016(01)
  • [4]中国电信业生产率及其增长研究[D]. 王晨奎. 吉林大学, 2013(08)
  • [5]电信运营企业跨国经营目标国选择战略[D]. 李苑.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2)
  • [6]基于R-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市场分析[D]. 许书国.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 [7]中国联通移动通信业务价格战略研究[D]. 万同海.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2)
  • [8]基于制度和技术的产业组织协同演化研究[D]. 吴艳文.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8(09)
  • [9]移动通信20年:数据说明了什么?[J].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 通信世界, 2007(27)
  • [10]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竞争及规制研究 ——后进入者视角[D]. 陈殷. 复旦大学, 2005(07)

标签:;  ;  ;  ;  ;  

中国联通手机用户突破1000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