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批发零售贸易统计改革

浅谈批发零售贸易统计改革

一、关于批发零售贸易业统计改革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陈美珍(Aungsuma Rattanakosin)[1](2020)在《东道国政治不确定性对中国OFDI的影响 ——基于泰国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道国政治不确定性对OFDI会有重要影响是现有文献的共识。近年来,泰国政治不确定性程度较高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中国是泰国外资主要来源国之一,且泰国所具有的地理区位优势可以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提供便利,泰国也是中国“一带一路”连接东南亚各国的好伙伴,然而泰国政治不确定性可能成为中国在泰国投资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选取2005-2018年中国对泰国直接投资流入量的分行业季度数据,借鉴Luangaram和Sethapramot(2018)构建泰国政治不确定性指数,并将政治不确定性分为内部不确定性和外部不确定性两个维度,使用时间序列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脉冲响应以及方差分解方法,实证研究了泰国政治不确定性对中国OFDI的影响。研究发现:(1)总体上,泰国政治不确定性对中国在泰国直接投资有重要影响,且在短暂的正面冲击后迅速转为中期的负面冲击,随后逐渐衰减并趋于消失;(2)政治内部不确定性和外部不确定性对中国在泰国直接投资整体的冲击具有相似性,但政治外部不确定性冲击明显更大;(3)泰国政治不确定性对中国在泰国直接投资的冲击表现出明显的行业差异性,不同行业所受冲击的方向、幅度、时长均有较大不同,受政治冲击波动较大的行业是建筑业、住宿餐饮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金融业,而受政治冲击波动较小的行业则是矿业和房地产业;(4)政治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对中国企业投资泰国不同行业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其中,金融、建筑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电力业、房地产和矿业受到外部冲击更敏感,而农业、住宿和餐饮服务业、运输业受到内部冲击更敏感。

王天宇[2](2020)在《我国省域民航旅客吞吐量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旨在研究我国民航旅客吞吐量影响因素以及造成省域间差异的原因。为此本文首先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系统地梳理了影响民航旅客吞吐量的因素。其次按地理经济因素、航空服务因素和外部冲击因素归纳了影响民航旅客吞吐量的诸多因素,分析了民航旅客吞吐量相关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数据,初步定性分析了诸因素对我国民航旅客吞吐量的影响。最后选取我国2005年至2016年地级市非平衡面板数据,建立合理的实证模型,对相关影响因素和省域差异原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从整体上来看,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贸易规模都对我国民航旅客吞吐量产生了显着的正面影响,高速铁路则产生了显着的负面影响,而人口规模、就业总数和产业结构对民航旅客吞吐量的影响不显着。地形与地理位置对民航客运直接影响不明显;区域面积对民航客运产生了显着的直接影响,即民航客运在地域面积大的地区的竞争优势更明显。从省域间差异来看,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消费水平、贸易规模和高速铁路是造成省域间差异的重要原因,其它因素对省域间差异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与分析。本文系统地将影响民航旅客吞吐量的相关因素进行分类,并论述各因素的作用机制;同时结合相关数据,依据我国实际情况,定性和定量分析了各因素的影响情况以及省域间差异的原因,为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究相关领域,政府制定航空政策,以及航空公司制定经营策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证依据。

时大红[3](2020)在《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作为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世界竞争格局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长三角地区如何高质量发展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民营经济的发展是长三角地区得以“风生水起”的重要力量。其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高低,也将成为决定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程度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尤其是高质量发展问题的研究也就成为诸多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新发展观为指导,对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进行测度和分析。其研究过程为,以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先导,在充分收集各指标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2009年至2018年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高质量综合发展指数进行测度分析;然后基于该结果,再利用ARIMA模型展开进一步分析,并对未来几年长三角区域民营经济高质量综合发展指数进行预测,最后以此为依据,结合当前经济形势,提出促进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其运用的方法主要有:正态标准化处理法——用于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用于权重确定、综合评价方法——用于综合发展指数计算、ARIMA模型方法——用于对未来的预测等。通过上述研究,本文认为,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一是提升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自主创新能力,包括通过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引导培育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来保障创新能力培育,培育与引进专业人才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二是推进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协调发展,包括通过破除行政壁垒,消除管理障碍等方面;三是提升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绿色发展水平,包括增强企业环保意识,优化民企管理等方面;四是推进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更高层次开放水平,包括提高产业体系,培育国际化人才等方面。

张家赓[4](2020)在《郑武高铁对沿线地区产业结构及竞争力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高速铁路作为交通技术变革的产物,其具备运量大、速度快、安全环保等基本特性。自2004年开始规划高速铁路网的建设以来,截至2019年底,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达到3.5万公里。虽然我国目前高速铁路建设运营的时间只有十多年,但高速铁路所附带的社会经济效益已经开始显现。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可以通过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促进区域生产要素的流动,这在缓解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向好发展阶段受铁路运输瓶颈限制的同时,也将对沿线地区的产业结构与相对产业竞争优势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以郑武高铁对沿线地区产业结构及竞争力的影响效应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过程中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种方式。在定性分析部分,通过对现有文献与相关理论的系统性梳理,探寻郑武高铁开通运营对沿线地区产业结构及竞争力的影响机理。郑武高铁的开通运营通过时空压缩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打破原有的集中力与分散力的均衡状态,促使企业相关生产活动区位再选择,并在产业关联效应与投资乘数效应的影响下形成相关产业的集聚与扩散,最终对地区产业结构及竞争力产生影响。定量分析部分通过综合性的视角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产业结构的变动分析,本文采用合成控制法构建处理组地区产业结构变动指标的“反事实”路径,估计郑武高铁对沿线地区产业结构的处理效应。另一方面是产业竞争力的变动分析,本文在考虑地区间空间联系的前提下通过偏离份额空间结构模型对郑武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地区产业竞争力变动进行分析。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郑武高铁的开通运营通过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促进要素流通并影响地区的产业结构及竞争力,该过程因地区间生产要素禀赋不同而存在差异。(2)合成控制法较好的拟合了处理组地区部分产业结构变动指标的前期特征,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变动指标的处理效应也不尽相同,总体而言,郑武高铁的开通促进了沿线地区产业结构转型。(3)根据空间权重矩阵的变化情况,郑武高铁的开通加强了沿线非中心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4)郑武高铁开通后沿线地区第一、第二产业空间竞争力趋于均衡,同时也使沿线地区第三产业空间竞争力趋于不均衡。中心城市武汉、郑州在细分行业空间竞争力的变化上趋于分化,部分非中心城市如漯河在交通仓储邮电业、许昌在住宿餐饮业上形成了新的空间竞争力相对优势。最后,针对郑武高铁开通对沿线地区产业结构及竞争力的差异性影响效应,对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关建议。

邹碧莹[5](2019)在《京津冀城市功能分工演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功能分工是协同发展的重点。京津冀地区的功能互补与分工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现实必要性,现有格局的形成既是对过去的发展基础路径依赖的结果,又同时受行政力量和市场力量的共同影响。历史上“首都圈”的功能分工表现为以首都为核心,其他城市起辅助作用。在首都周围形成的城市受首都的吸引和影响,由首都的需要决定他们的成长发展及功能,同时这些城市又影响着首都的发展。建国后京津冀功能分工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49——1978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同质发展阶段;1979——2014年功能分工机制探索构建阶段;2014年至今,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实施阶段。北京市的功能具有城市、首都双重属性,建国以来功能定位受工业化进程及发展基础的影响曾提过“经济中心”,随着城市化进程,定位演变与世界上其他首都显示出相同的趋势,发展重点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京津冀城市群是典型的“双中心驱动型”,北京和天津二者曾共同作为经济中心出现,这是京津冀作为“首都”城市群的特殊性,天津市的定位与城市发展受北京影响,二者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对京津冀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影响较大。河北省各城市的发展受中心城市北京、天津的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的综合作用,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受自身优势及与在区域内与其他城市间的互动关系影响。考察京津冀地区1993年、2000年、2008年及2016年的功能互补与分工状况可发现,从1993年——2016年,京津冀地区城市之间功能结构互补程度整体呈增加的趋势。关于各市具体的优势产业,北京市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且生产性服务业较为发达,天津市为制造业,唐山市、张家口市、承德市主要在第一、第二产业,唐山市、邯郸市为采掘业,廊坊市、衡水市为农林牧渔业。各市社会性服务业由非基础产业到基础产业的转变大部分发生在2000——2008年时间段。优势产业分别为第一产业的和为第二产业的城市相互之间互补系数较大,北京市与其他城市的功能互补联系度比其他城市之间的互补联系程度要大。优化京津冀城市功能分工格局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将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区域利益共享与协调机制;把握好产业链分工趋势;将交通发展与产业发展有效结合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

沈艺婷[6](2019)在《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它是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政府做出的致力于强化高端制造业的国家战略。旨在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并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新兴产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它在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促进制造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发展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但研究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互动性的文章仍然较少,由于上海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在我国各大城市中居于领先地位,因此,本文对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本文对现有文献中有关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梳理,并指出本文所研究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范围是在参考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文件《生产性服务业分类》和《高技术产业(制造业)》的基础上,结合本文分析中所用到的投入产出表数据来界定的。其次,本文在社会分工与交易成本理论、价值链理论、技术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机制,并通过数据分析对上海市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直观的描述。通过理论分析以及数据描述,我们认为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有互动发展关系,但是两产业间的互动发展程度具体如何,还需要通过计量分析和投入产出分析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实证部分根据《上海统计年鉴》1999-2016年的统计数据,建立了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关系的联立方程模型,在对模型数据和模型自身进行检验的基础上,运用Eviews10软件,对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利用上海市2002年、2007年、2012年三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了生产性服务业中各分行业与先进制造业各分行业间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以求进一步确定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与先进制造业各行业间的关联程度。两种分析方法所得到的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即得出的结论均显示上海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互动发展关系,但两产业间的相互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即上海地区先进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而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最后,本文对两者之间互动发展的渠道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为进一步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协调互动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刘畅[7](2019)在《企业税负对企业行为的影响机制及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球经济仍然在艰难复苏中前行,国内经济继续承压。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和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企业无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附加于财富创造之上的企业税负,也触及到多数企业的发展“痛点”,并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近年来,社会各界针对企业税负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从“中国税负比美国高出35%”之说,到“死亡税率”之辩,无不彰显出各个界别对企业税负这一热点问题的关注与重视。于我国而言,超过90%的税收直接由企业提供,叠加当前低迷的经济境况,使企业发展面临着空前的风险与挑战,并将可能引致企业主体行为对税收负担的敏感度进一步提升,从而致使企业行为发生扭曲与偏转,影响政府对企业行为的调节效果。但现有理论与实证研究对企业税负与企业行为的作用关系及其影响机制,尚未提供系统全面的解释。为此,本文以企业税负对企业行为的影响机制及引致效应为研究重心,依次选取了与当前经济环境及发展诉求相契合的企业金融化行为、创新研发行为和环保行为等三类较具典型性的行为,针对企业税负对不同类型企业行为的作用机制、施力方向及引致结果展开深入探究。本文主要回答了以下研究问题:企业税负是否是影响企业行为取向的重要动因?在异质性特征影响下,两者作用关系是否稳定?对于经济属性存在差异的三类企业行为,企业税负的施力方向是否一致?在实体经济企业日渐艰难的语境下,税收负担能否成为倒逼实体经济企业向金融投资领域进军的重要因素?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下,创新驱动发展被摆在异常突出的位置,而税负是否会削弱微观企业创新研发的内生激励?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同样不可忽略的是,需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旧有发展路径,而企业税负对环保行为的引致效应又遵循何种轨迹?此外,如何优化企业税负,从而有效改善企业行为并增强税收的调节效果?为此,本文沿循“企业税负与企业行为的理论界定→企业税负影响企业行为的作用机制→我国企业税负与企业行为的特征分析→企业税负对企业行为引致效应的实证考察→优化税负调节企业行为的对策建议”这一逻辑主线展开相关探讨。具体观之,在理论上对企业税负与企业行为进行厘定,深入揭示企业税负对不同类型企业行为的影响机制,基于对企业税负及企业行为之总体布局及异质性特征的深入考察,厘清差异化税负背后的企业行为表征。在实证层面,细致挖掘企业税负对其行为组合及行为变动趋势的作用方向及施力结果,探究企业税负对企业行为的引致效应,并提炼出一般特征规律,继而打开企业税负之行为路径及行为效应的“黑箱”,为优化税收负担在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合理调配,继而因势利导调节企业行为提供理论依据与经验证据。从作用路径而言,明晰企业税负对其行为选择的影响机制,是在实证层面探究企业税负对企业行为引致效应的先决条件。从企业金融化行为看,企业税负水平的高下,不仅影响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的现金流向及水平,动摇企业盈余水平与利润留存,还将改变企业对投资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预期,并改变投资方向以寻求利润补偿,引导资金从“高负担-低回报预期”领域向“低负担-高回报预期”领域流动,籍此形成企业金融化的行为趋势。对于产生正外部效应的创新研发行为而言,企业税负对企业创新研发行为的影响路径主要包括:一是引致创新研发的成本扩增效应,拉低企业盈余水平;二是强化企业现金流约束。两者产生叠加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将放大企业创新研发的行为风险,进而引导企业探索降低经营风险的路径,调整各类行为权重,形成对创新研发行为的抑制效应。就环保行为而言,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的一项非经济行为,其不以追求物质利益为主要目标选择。当企业面临经济行为与非经济行为的权衡选择时,企业通常在经济性投资及生产活动方面赋予较大权重,而对于环保行为,则体现出一定程度上的遵从弹性。而企业税负的刚性支出属性,也将压力下传至财务层面,形成对环保行为的挤出效应。围绕企业税负对企业行为之引致效应的实证分析,主要得出如下结论:从企业税负影响企业金融化行为的作用效果而言,税负攀升将显着促进企业的金融化行为,而减轻企业税负,将对实体经济企业“脱实向虚”产生明显的抑制效应;相较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税负变动,对其金融化行为的影响更为深刻。在企业创新研发行为方面,减轻企业税负,对其创新研发行为提升具有较为显着的激励效应;就创新环节而言,企业一旦做出创新投入决策并进入创新研发过程,企业税负减轻所带来的创新数量和质量提升更为明显;区分产业而言,相较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企业税负变动对其创新研发的反向作用效果更为显着。在环保行为方面,企业税负对其环保行为具有较为显着的抑制效应,而企业现金流和利润水平在企业税负和环保行为之间产生中介传导作用,强化了企业税负对环保行为的引致影响;非污染企业较之于污染企业,在践行环保行为时,受其自身税负水平的影响更为深刻;区分股权性质看,民营企业较之于国有企业,受其自身税负水平的影响更为显着。籍此,提出如下可资参考的对策建议:以减轻实体经济税负为突破口,缓解企业金融化倾向;以更为聚焦的财税激励,提升企业创新研发的“量”与“质”;兼顾企业异质性特征,因势利导优化企业环保行为;协调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优化企业行为取向。同时,以中国版CRS实施为契机,优化企业与自然人的税负配置;完善自然人税收制度设计,稳定企业发展预期;规范并强化自然人税费征管,逐步降低企业税负痛感。此外,优化政府行为,减少不规范的政府支出和政府收入;提升社保资金征缴效率,促进企业社保负担调减;优化经济主体成本费用负担,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在本文研究中,主要采用以逻辑演绎归纳为基础的规范分析、比较分析、统计与计量相结合的实证分析等方法展开论述。在规范分析层面,运用归纳与逻辑演绎法,从理论上框定了微观企业税负、企业行为与税收效应的模式类型,对企业税负影响企业行为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抽象,从而更具针对性地提出企业税负调整及企业行为优化的对策建议。在特征分析层面,综合运用分位数估计、核密度估计、泰勒指数测算等统计方法,对比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股权性质企业之税负及行为状况,挖掘企业税负与企业行为的布局特征与分布规律,以期立体勾勒企业税负与企业行为选择的“全景图”。在实证分析维度,综合使用双重差分、广义矩估计、工具变量等方法进行计量分析,着力探究企业税负对不同类型企业行为的施力方向与引致结果,为进一步厘清企业税负与其行为选择的具体作用路径提供数据支撑与经验证据。

李飒[8](2014)在《推动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研究》文中认为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工业化,当代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给自身和全球的生态环境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和灾难,导致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完成后的几十年乃至近百年中一直在奋力弥补造成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中国不能走发达国家的老路,在新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体表现就是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简称“两化”融合),以此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完成现代工业化的伟大使命。改革开放35年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取得长足进展,跃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进入21世纪,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推动人类迈进绿色、智能、创新发展的新历史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背景,结合中国特色,做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决策。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当前的目标任务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幅提高信息化水平。报告提出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新要求,强调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中央的决策部署为我国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做出了要求,也指明了方向。如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建设中后期,积极推进工业由大变强是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走以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主线,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为核心的发展道路。“两化”融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鲜明特征,也是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经阶段。如何实现“两化”融合,怎样更好地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研究方向和重点,也是本文的立意根本。“两化”融合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本文第二章梳理和归纳了国外和国内的相关文献研究:国外研究从工业化及其发展阶段、信息化及其演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三个方面进行总结评述;国内研究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及其演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三个方面进行总结评述。在此基础上,论文第三章对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分为“两化”融合基本分析、三元经济模型和“两化”融合水平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基本分析包括“两化”基本关系,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还包括“两化”融合内涵分析,在充分把握“两化”融合本质、特征、必要性、发展模式、途径等内容的基础上,从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融合、智慧企业、智慧城市六个角度对“两化”融合的内涵进行全面阐释。第二部分通过传统二元经济局限性和简单三元经济模型分析两个层面对“两化”融合的模型进行理论探讨,试图探寻“两化”融合的理论基础,构筑其理论体系。通过追本溯源两化融合被提出的由来和依据,是源于美国20世纪末新经济政策的全球扩散作用,于是从三元经济结构视角对“两化”融合的内涵和本质进行分析,提出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框架并进行假设证明。第三部分介绍了“两化”融合水平评价的基本原则、基本框架、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在理论模型的支撑下,第四章对“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实证评价分析,涵盖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国“两化”融合的推进过程,分别经历了2002年—2007年的提出阶段、2008年—2011年的开展试点阶段和2012年以来的迅速发展阶段。第二部分就是实证分析,通过区域融合评价和产业融合评价,对“两化”融合发展攻坚期的全国31个地区和13个代表性产业进行实证评价,对于评价结果,分别从总体分析、水平分析和指标分析三个维度进行具体分析。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第五章对中国省域和产业“两化”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总结和分析。分别从第四章划分的发展水平四个梯队和四个级别的层面具体对各个地区和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成因进行分析。第六章是对主要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做法的比较与借鉴。发达国家中主要选取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新型市场经济国家中主要选取老牌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和以计算机和软件业为特色的“金砖四国”之一的印度,通过对这些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主要做法的分析,以及对国内外“两化”融合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三个层面的应用现状比较,得出对于我国发展“两化”融合做法的借鉴。在总结全文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第七章从智慧企业建设、区域融合推进、产业融合推进和政府优势发挥四个角度得出推进企业、区域、产业、全国“两化”深度融合的对策与建议。论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首先,在对“两化”融合基本内涵的把握和诠释上,从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融合、智慧企业和智慧城市六个方面进行具体涵义阐述,这六个方面涵盖了微观、中观和宏观意义上的“两化”融合内涵,涉及到企业研发、制造、管理、销售、服务所有环节的方方面面,而且具有递进特点,企业“两化”融合的实现是区域“两化”融合实现的基础,区域融合又造就了整个社会的“两化”融合实现,相辅相成、环环紧扣。而六方面中的最后两个方面是“两化”深度融合的最高阶段和延伸。其次,论文在梳理归纳国内外关于工业化、信息化和“两化”关系、“两化”融合的文献研究基础之上,构建了“两化”融合模型的理论框架,可以说只是理论框架的探索,目前没有官方或较统一、主流的关于“两化”融合的理论基础和模型,本文的研究希望可以稍微填充这一领域,也期待后来的研究者们继续探索。再次,对具体区域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实证评价是“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依据和有效抓手。论文对全国31个省域和13个代表性产业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实证评价,通过横纵向比较,总体、梯队和指标多维分析,摸清各省域“两化”融合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对策与建议,对于下一步指导“两化”融合向深度融合推进具有重大意义。

杨洁[9](2014)在《安徽省贸易生态系统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贸易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就我国而言,大力发展贸易不仅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国策,而且也是目前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应对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掌握世界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大力发展贸易,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成功跨越。由于贸易对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较大,国内外关于贸易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样化,但基本是采用孤立的方式,针对贸易的某些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并没有把影响贸易发展的相关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因而影响了贸易系统的整体优化路径的寻求。鉴于此,我国要想成功地向贸易强国跨越,必须促进贸易系统的整体优化与协调发展。基于贸易生态系统的评价研究也随之而生。本文基于生态学原理,把影响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看作为一种有机的系统,以安徽省贸易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安徽省贸易生态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具体的研究工作有:一、首先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理解入手,对已成熟的与贸易相关生态系统的理论了解的基础上,对贸易生态系统的内涵和特征及其相关要素的理论进行探讨,进一步巩固贸易生态系统理论。二、结合贸易生态系统的基础理论和指标体系设计思路、设计原则,借鉴其他相关研究,尝试设计了贸易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把指标体系由高到低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层。三、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安徽省贸易生态系统相关指标数据,采用耦合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种方法,从系统内部、纵向和横向三方面,综合评价安徽省贸易生态系统发展状况。四、依据评价结果,找出安徽省贸易生态系统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相关优化对策。并在文章结尾,对全文进行总结与展望。

王彭[10](2014)在《证券市场第三产业板块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三产业显着影响经济体系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时期,第三产业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而第三产业上市公司也从中受益,成为证券市场上的潜在热点。但是,第三产业各行业间存在较强的风险关联性,且其信用风险传染效应较为显着。在此背景下,第三产业出现连锁性行业危机的可能性较大,而且其信用风险扩大效应明显。因此,为了推动第三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高第三产业信用风险管理效率,对证券市场第三产业板块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展开深入研究十分必要。在理论分析部分,本文从信用风险传染的界定、信用风险传染的影响因素以及信用风险传染的机理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讨论信用风险传染的内涵及特点,继而分析证券市场第三产业板块及第三产业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概况,并考察第三产业行业信用风险传染的影响因素,最后探讨第三产业行业信用风险的传染机理,为后续探索第三产业板块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奠定理论基础。就实证研究而言,本文以逐步递进的方式,从证券市场第三产业板块行业信用风险的度量、第三产业板块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路径的分析、第三产业板块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效应的测度、第三产业板块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影响因素的判定等4个方面出发,系统探讨第三产业板块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问题。首先,构建行业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对第三产业板块各行业的信用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发现相较于单个预测模型,该组合模型能更准确地预测公司的违约概率,且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更小。然后,选取多变量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第三产业行业信用风险传染路径进行探讨,检测出两变量Granger因果检验中不能分辨出来的信息技术业对交通运输仓储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对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对交通运输仓储业的伪因果关系。且发现其它各行业的信用风险变化均会直接传导至交通运输仓储业,使交通运输仓储业也发生信用风险变化。接着,构建行业信用风险传染效应度量模型,考察第三产业板块5个行业间的信用风险传染效应,证实交通运输仓储业与其它4个行业、房地产业与社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与社会服务业间的信用风险传染效应较明显。并发现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效应大致都呈现一个震荡上行的趋势,说明样本期内第三产业板块各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效应日益增强。最后,从不同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影响因素差异性的角度,分别构建不同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影响因素分析模型,证实第三产业板块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与经济发展态势负相关、与通货膨胀程度负相关、与经济事件发生情况正相关、与行业负债流动性呈负相关、与行业规模正相关。而且对不同行业信用风险传染程度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因素是有差异的。在应用研究方面,本文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第三产业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参考欧美等国家第三产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经验,从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和信用风险管理流程等三个方面出发,探讨第三产业信用风险管理创新策略。

二、关于批发零售贸易业统计改革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批发零售贸易业统计改革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东道国政治不确定性对中国OFDI的影响 ——基于泰国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及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难点与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2.2 关于政治不确定性的研究
    2.3 关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研究
    2.4 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第3章 现实背景
    3.1 泰国政治不确定性现状特征
    3.2 中国对泰国直接投资的现状
        3.2.1 中国对泰国直接投资的总体状况
        3.2.2 中国企业投资泰国行业的分布状况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计量模型设计
    4.2 样本说明
    4.3 变量解释与数据来源
        4.3.1 被解释变量
        4.3.2 解释变量
        4.3.3 政治不确定性划分说明
        4.3.4 泰国政治不确定性指标的测量方法
        4.3.5 控制变量
    4.4 变量的相关性与描述性统计
    4.5 估计方法
第5章 脉冲响应以及方差分解结果分析
    5.1 实证检验
        5.1.1 单位根检验
        5.1.2 最优滞后阶数检验
        5.1.3 VAR系统平稳性检验
    5.2 泰国政治不确定性对中国企业在泰国直接投资的影响
    5.3 泰国政治不确定性对中国企业投资泰国不同行业的影响
        5.3.1 中国农业、林业、渔业
        5.3.2 中国矿业、采石业
        5.3.3 中国制造业
        5.3.4 中国电力、煤气、蒸汽、空调业
        5.3.5 中国建筑业
        5.3.6 中国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5.3.7 中国运输和仓库业
        5.3.8 中国住宿和餐饮服务业
        5.3.9 中国金融和保险业
        5.3.10 中国房地产业
        5.3.11 泰国政治不确定性对中国企业投资泰国不同行业的影响比较
第6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6.1 基本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我国省域民航旅客吞吐量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梳理
    2.2 文献梳理
        2.2.1 地理经济因素
        2.2.2 航空服务因素
        2.2.3 外部冲击因素
    2.3 文献梳理总结
    2.4 研究方法
第三章 我国航空客运发展历史与现状
    3.1 我国航空客运发展历史
        3.1.1 我国民航旅客运输需求发展情况
        3.1.2 我国民航旅客运输条件发展情况
    3.2 我国航空客运发展现状
    3.3 我国航空客运发展总结
第四章 民航旅客吞吐量影响因素分析与机制阐述
    4.1 地理经济因素
        4.1.1 经济发展水平
        4.1.2 人口规模
        4.1.3 就业情况
        4.1.4 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
        4.1.5 贸易规模
        4.1.6 产业结构
        4.1.7 地理区位
    4.2 航空服务因素
    4.3 外部冲击因素
        4.3.1 高速铁路
        4.3.2 经济危机
    4.4 影响因素总结
第五章 我国省域民航旅客吞吐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5.2 模型建立与描述性统计
    5.3 回归结果与分析
    5.4 模型检验
        5.4.1 多重共线性、异方差与序列自相关检验
        5.4.2 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问题
    5.5 省域差异分析
        5.5.1 地形起伏度分组
        5.5.2 区域面积分组
        5.5.3 地理位置分组
    5.6 实证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性建议
    6.3 研究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结构安排
    第五节 文章的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点
        二、本文的不足
第一章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基础
    第一节 民营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一、民营经济的内涵
        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三、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第二节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基础
        一、五大新发展理论
        二、创新发展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区域一体化发展理论
第二章 长三角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理论
    第一节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基本要求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现状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指标含义的具体解释
    第三节 评价过程与评价方法
        一、评价流程
        二、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三、确定指标权重
        四、综合发展指数测算
第三章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测算与分析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测算结果
        一、数据来源
        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测算结果
    第二节 创新能力的测算与分析
        一、民营经济创新能力的测算结果
        二、省市域民营经济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第三节 协调能力的测度与分析
        一、民营经济协调能力的测算结果
        二、省市域民营经济协调能力比较分析
    第四节 绿色发展水平的测算与分析
        一、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测算结果
        二、省市域经济绿色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第五节 开放发展水平的测度与分析
        一、民营经济开放水平的测算结果
        二、省市域民营经济开放水平比较分析
    第六节 共享发展水平的测度与分析
        一、民营经济共享水平的测算结果
        二、省市域民营经济共享水平比较分析
    第七节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省际比较分析
        一、三省一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测算结果
        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省际比较分析
第四章 长三角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ARIMA模型分析
    第一节 数据资料来源
    第二节 ARIMA模型理论及实现
        一、ARIMA模型理论
        二、模型的实现
    第三节 自适应性分析理论基础
    第四节 综合发展指数ARIMA预测模型构建与自适应分析
        一、模型识别
        二、模型选择
        三、模型检验
        四、模型预测
        五、长三角民营经济高质量综合发展指数自适应分析
    第五节 上海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型构建与自适应分析
        一、模型识别
        二、模型选择
        三、模型检验
        四、模型预测
        五、上海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自适应分析
    第六节 江苏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型构建与自适应分析
        一、模型识别
        二、模型选择
        三、模型检验
        四、模型预测
        五、江苏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自适应分析
    第七节 浙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型构建与自适应分析
        一、模型识别
        二、模型选择
        三、模型检验
        四、模型预测
        五、浙江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自适应分析
    第八节 安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型构建与自适应分析
        一、模型识别
        二、模型选择
        三、模型检验
        四、模型预测
        五、安徽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自适应分析
    第九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促进长三角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分类+精准提高民营企业创新能力
        一、对大型民营企业,施“扶困济危”之策,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对中型民营企业,施“锦上添花”之策,以提高产品开发创新能力
        三、对小微民营企业,施“雪中送炭”之策,以提高新技术应用创新能力
    第二节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提升民企绿色发展水平
        一、增强企业环保意识,减少民企污染
        二、优化民企管理,源头控制污染
    第三节 立足“一体化”背景推进民营经济协调发展
        一、破除行政壁垒,促进区域间企业融合
        二、消除属地管理障碍,营造公平市场环境
        三、完善市场信用体制,优化民企融资环境
    第四节 完善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推进民营经济更高层次开放
        一、打造“国际市场竞争”开放型产业体系,促进民营经济开放水平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民企国际化水平
        三、培育国际化人才,助力民企开放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郑武高铁对沿线地区产业结构及竞争力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郑武高铁
    1.3 文献综述
        1.3.1 高速铁路与区域经济效益文献综述
        1.3.2 高速铁路与区域交通演化文献综述
        1.3.3 高速铁路与区域产业发展文献综述
        1.3.4 文献小结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可能创新点
第二章 基础理论
    2.1 集聚与扩散效应相关理论
        2.1.1 新经济地理学
        2.1.2 增长极理论
        2.1.3 生长轴理论
    2.2 产业发展相关理论
        2.2.1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2.2.2 区域分工贸易理论
第三章 郑武高铁对沿线地区产业结构及竞争力影响机理
    3.1 生产成本变动与知识溢出
        3.1.1 生产成本变动
        3.1.2 知识溢出效应
    3.2 生产活动区位再选择
    3.3 产业集聚与扩散效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郑武高铁对沿线地区产业结构影响分析
    4.1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定
        4.1.1 合成控制模型构建
        4.1.2 模型变量设定
        4.1.3 处理组与控制组的选择
    4.2 数据的来源与描述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描述
    4.3 模型结果分析
        4.3.1 经济密度变动分析
        4.3.2 三次产业区位熵变动分析
        4.3.3 细分行业区位熵变动分析
        4.3.4 产业结构升级指数变动分析
    4.4 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郑武高铁对沿线地区产业竞争力影响分析
    5.1 模型构建
        5.1.1 偏离-份额传统模型
        5.1.2 引入空间权重矩阵的偏离-份额模型
    5.2 数据来源
    5.3 空间权重矩阵的变化
    5.4 模型结果分析
        5.4.1 三次产业空间竞争力变动分析
        5.4.2 细分行业空间竞争力变动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5)京津冀城市功能分工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城市功能的识别与分类
        1.2.2 城市功能分工的测度
        1.2.3 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分工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1.5 研究范围界定
    1.6 研究数据及来源
第2章 功能分工的理论基础及内涵
    2.1 功能分工的理论基础
    2.2 城市功能分工的内涵
        2.2.1 内涵
        2.2.2 相关概念辨析
第3章 京津冀功能分工的演化沿革
    3.1 京津冀功能分工的历史格局
        3.1.1 京津冀功能分工的历史格局演化历程
        3.1.2 京津冀功能分工的历史格局演化特点
    3.2 功能分工视角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历程
        3.2.1 合理的功能分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
        3.2.2 建国后京津冀功能分工状况及协同发展历程
    3.3 建国以来京津冀功能定位沿革
        3.3.1 北京市的功能定位沿革
        3.3.2 天津市的功能定位沿革
        3.3.3 河北省各城市的功能定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分工演化的实证分析
    4.1 实证说明
        4.1.1 分析思路
        4.1.2 数据说明及来源
        4.1.3 方法介绍
    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4.2.1 1993年的功能分工状况
        4.2.2 2000年的功能分工状况
        4.2.3 2008年的功能分工状况
        4.2.4 2016年的功能分工状况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及其外延界定
        二、先进制造业的内涵及其外延界定
        三、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点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分工与交易成本理论
        二、价值链理论
        三、技术创新理论
    第二节 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机制分析
        一、基于分工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的互动机制
        二、基于微笑曲线理论的互动机制
        三、基于技术创新理论的互动机制
第二章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现状
    第一节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一、行业整体发展现状
        二、各分行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上海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一、行业整体发展现状
        二、各分行业发展现状
    第三节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现状
第三章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计量分析
        一、模型建立
        二、模型检验
        三、回归分析与结果说明
    第二节 投入产出分析
        一、方法说明与指标选取
        二、产业间影响力系数的测算
        三、产业间感应度系数的测算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第四章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渠道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渠道分析
        一、直接渠道
        二、间接渠道
    第二节 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因素
        一、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
        二、信息技术水平
        三、技术创新能力
        四、人力资本投入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优先发展重点领域
        二、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创新能力
        三、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7)企业税负对企业行为的影响机制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本文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企业税负与企业行为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企业税负
        二、企业行为
        三、税收效应
    第二节 企业税负与企业行为的衡量
        一、企业税负的衡量
        二、企业行为的衡量
    第三节 企业税负对企业行为的影响机制
        一、企业税负对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影响机制
        二、企业税负对企业创新研发行为的影响机制
        三、企业税负对企业环保行为的影响机制
第二章 我国企业税负与企业行为的现状梳理
    第一节 我国企业税负现状
        一、我国企业税负的样本选取及测算依据
        二、我国企业税负的总体状况分析
        三、我国企业税负的分所有权性质分析
        四、我国企业税负的分经济区域分析
        五、我国企业税负的分行业性质分析
    第二节 我国企业金融化行为现状
        一、我国企业金融化行为的样本选取及测算依据
        二、我国企业金融化行为的总体状况分析
        三、我国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分所有权性质分析
        四、我国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分经济区域分析
    第三节 我国企业创新研发行为现状
        一、我国企业创新研发行为的样本选取及测算依据
        二、我国企业创新研发行为的总体状况分析
        三、我国企业创新研发行为的分行业性质分析
        四、我国企业创新研发行为的分所有权性质分析
    第四节 我国企业环保行为现状
        一、我国企业环保行为的样本选取及测算依据
        二、我国企业环保行为的总体状况分析
        三、我国企业环保行为的分行业性质分析
        四、我国企业环保行为的分所有权性质分析
        五、我国企业环保行为的分经济区域分析
第三章 企业税负影响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企业税负影响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分析框架
        一、企业税负影响企业金融化行为的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计及变量选择
        三、样本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四、变量间相关系数检验
    第二节 企业税负影响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实证结果
        一、企业税负影响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实证检验
        二、企业税负影响企业金融化行为的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企业税负影响企业金融化行为的主要结论及判断
第四章 企业税负影响企业创新研发行为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企业税负影响企业创新研发行为的分析框架
        一、企业税负影响企业创新研发行为的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计及变量选择
        三、样本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四、变量间相关系数检验
    第二节 企业税负影响企业创新研发行为的实证结果
        一、企业税负影响企业创新研发行为的实证检验
        二、企业税负影响企业创新研发行为的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企业税负影响企业创新研发行为的主要结论及判断
第五章 企业税负影响企业环保行为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企业税负影响企业环保行为的分析框架
        一、企业税负影响企业环保行为的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计及变量选择
        三、样本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四、变量间相关系数检验
    第二节 企业税负影响企业环保行为的实证结果
        一、企业税负影响企业环保行为的实证检验
        二、企业税负影响企业环保行为的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企业税负影响企业环保行为的主要结论及判断
第六章 优化税负调节企业行为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以科学的税负配置促进企业行为切合政府预期
        一、以减轻实体经济税负为突破口,缓解企业金融化倾向
        二、以更为聚焦的财税激励,提升企业创新研发的“量”与“质”
        三、兼顾企业异质性特征,因势利导优化企业环保行为
        四、协调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优化企业行为取向
    第二节 以自然人税收比重提升推动企业税负调降
        一、以中国版CRS实施为契机,优化企业与自然人的税负配置
        二、完善自然人税收制度设计,稳定企业发展预期
        三、规范并强化自然人税费征管,逐步降低企业税负痛感
    第三节 “减税”与“降费”并重,减少企业行为扭曲
        一、优化政府行为,减少不规范的政府支出和政府收入
        二、提升社保资金征缴效率,促进企业社保负担调减
        三、优化经济主体成本费用负担,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推动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工业化及其发展阶段
        2.1.2 信息化及其演进
        2.1.3 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新型工业化理论
        2.2.2 信息化及其演进
        2.2.3 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
第3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相关理论
    3.1 “两化”融合的基本分析
        3.1.1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互关系
        3.1.2 “两化”融合基本内涵
    3.2 三元经济模型框架
        3.2.1 传统二元经济模型的局限性
        3.2.2 简单三元经济模型框架分析
    3.3 “两化”融合水平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3.3.1 “两化”融合水平评价的基本原则
        3.3.2 “两化”融合水平评价的基本框架
        3.3.3 “两化”融合水平的评价方法
        3.3.4 “两化”融合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第4章 中国“两化”融合水平的实证分析
    4.1 中国“两化”融合的推进过程
    4.2 “两化”融合水平的实证分析——基于区域融合视角
        4.2.1 区域融合水平的评价结果
        4.2.2 区域融合水平的总体分析
        4.2.3 区域融合水平的梯队分析
        4.2.4 区域融合水平的指标分析
    4.3 “两化”融合水平的实证分析——基于产业融合视角
        4.3.1 产业融合水平的评价结果
        4.3.2 产业融合水平的总体分析
        4.3.3 产业融合水平的级别分析
        4.3.4 产业融合水平的指标分析
第5章 中国“两化”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5.1 主要问题及成因——基于区域融合视角
        5.1.1 分类分析
        5.1.2 总体分析
    5.2 主要问题及成因——基于产业融合视角
        5.2.1 分类分析
        5.2.2 总体分析
第6章 国外主要国家“两化”融合的比较与借鉴
    6.1 城市融合平台
        6.1.1 “两化”融合环境建设
        6.1.2 信息技术促进节能降耗
    6.2 智慧企业
        6.2.1 研发设计信息化
        6.2.2 生产过程信息化
        6.2.3 经营管理信息化
        6.2.4 企业级信息技术综合集成
    6.3 产业融合平台
        6.3.1 产业链级信息技术综合集成
        6.3.2 产业生产模式信息化
    6.4 比较与借鉴
第7章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对策与建议
    7.1 以智慧企业建设为核心推动“两化”深度融合
    7.2 以城市融合平台为保障促进区域融合
    7.3 以产业融合平台为依托推进产业融合
    7.4 发挥政府优势加快“两化”深度融合步伐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9)安徽省贸易生态系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简要评述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贸易生态系统的理论分析
    2.1 自然生态系统的理论分析
        2.1.1 自然生态系统的内涵
        2.1.2 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
    2.2 贸易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分析
        2.2.1 企业生态系统
        2.2.2 产业生态系统
        2.2.3 贸易生态系统的科学依据
    2.3 贸易生态系统的涵义及要素分析
        2.3.1 贸易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特征
        2.3.2 贸易生态主体
        2.3.3 贸易生态环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域贸易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
        3.1.1 构建原则
        3.1.2 构建方法
    3.2 评价指标的构成及选取
        3.2.1 贸易生态主体指标
        3.2.2 基础设施指标
        3.2.3 经济环境指标
        3.2.4 社会环境指标
        3.2.5 法治环境指标
        3.2.6 诚信文化环境指标
        3.2.7 政府公共服务环境指标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四章 安徽省贸易生态系统发展评价
    4.1 本文选取评价方法
        4.1.1 耦合分析
        4.1.2 因子分析
        4.1.3 聚类分析
    4.2 安徽省贸易生态系统内部评价
        4.2.1 数据收集及处理
        4.2.2 计量分析
        4.2.3 结果分析
    4.3 安徽省贸易生态系统纵向评价
        4.3.1 数据收集及处理
        4.3.2 计量分析
        4.3.3 结果分析
    4.4 安徽省贸易生态系统横向评价
        4.4.1 数据收集及处理
        4.4.2 计量分析
        4.4.3 结果分析
    4.5 总体评价
第五章 安徽省贸易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建议
    5.1 安徽省贸易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5.1.1 贸易生态主体存在的问题
        5.1.2 贸易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5.2 安徽省贸易生态系统优化建议
        5.2.1 贸易生态主体建设
        5.2.2 贸易生态环境建设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证券市场第三产业板块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关于信用风险度量的研究
        1.2.2 关于信用风险传染路径的研究
        1.2.3 关于信用风险传染效应的研究
        1.2.4 关于信用风险传染影响因素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第三产业信用风险传染研究基础与理论分析
    2.1 信用风险传染的内涵
        2.1.1 信用风险传染的定义
        2.1.2 信用风险传染的特点
    2.2 第三产业板块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基本状况
        2.2.1 证券市场第三产业板块发展概况
        2.2.2 第三产业板块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初步认识
    2.3 第三产业板块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机理
        2.3.1 第三产业中信用风险传染机制
        2.3.2 第三产业板块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成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组合评价的第三产业板块行业信用风险度量
    3.1 第三产业板块行业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构建
        3.1.1 组合评价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构建
        3.1.2 基于组合评价的行业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构建
    3.2 样本选择与信用风险财务指标选取
        3.2.1 研究样本选择
        3.2.2 信用风险财务指标的选取
    3.3 基于组合评价的第三产业板块行业信用风险度量实证
        3.3.1 组合评价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参数估计
        3.3.2 第三产业板块各行业信用风险实证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第三产业板块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路径分析
    4.1 多变量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的理论基础
        4.1.1 单位根检验
        4.1.2 多变量协整检验
        4.1.3 两变量Granger因果检验
    4.2 多变量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概述
        4.2.1 多变量Granger因果检验统计量的计算
        4.2.2 多变量Granger因果检验统计量的Monte Carlo模拟
        4.2.3 多变量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的实施步骤
    4.3 第三产业板块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路径实证分析
        4.3.1 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4.3.2 第三产业板块中分行业样本数据分析
        4.3.3 第三产业板块中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检验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第三产业板块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效应分析
    5.1 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效应度量模型构建
        5.1.1 基于KMV的行业信用风险指数构造
        5.1.2 基于DCC-MSV的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效应度量模型构建
    5.2 DCC-MSV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
        5.2.1 边缘概率密度函数的构造
        5.2.2 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分析
    5.3 第三产业板块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效应实证分析
        5.3.1 数据来源
        5.3.2 参数估计结果
        5.3.3 第三产业板块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第三产业板块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影响因素分析
    6.1 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6.1.1 理论分析
        6.1.2 研究假设的提出
    6.2 第三产业板块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6.2.1 变量定义
        6.2.2 变量的有关统计指标
        6.2.3 模型建立
    6.3 第三产业板块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3.1 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6.3.2 第三产业板块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影响因素实证结果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风险传染研究的第三产业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7.1 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及分析
        7.1.1 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7.1.2 发达国家信用风险管理的启示
    7.2 中国第三产业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7.2.1 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7.2.2 信用风险管理技术
        7.2.3 信用风险管理流程
    7.3 考虑风险传染的第三产业信用风险管理创新策略
        7.3.1 考虑传染效应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
        7.3.2 考虑传染影响因素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创新
        7.3.3 考虑传染路径的信用风险管理流程再造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关于批发零售贸易业统计改革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东道国政治不确定性对中国OFDI的影响 ——基于泰国的实证研究[D]. 陈美珍(Aungsuma Rattanakosin).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2)
  • [2]我国省域民航旅客吞吐量影响因素研究[D]. 王天宇.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3]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D]. 时大红.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4]郑武高铁对沿线地区产业结构及竞争力影响研究[D]. 张家赓. 南京大学, 2020(02)
  • [5]京津冀城市功能分工演化研究[D]. 邹碧莹.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6]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D]. 沈艺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7]企业税负对企业行为的影响机制及效应研究[D]. 刘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8]推动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研究[D]. 李飒. 辽宁大学, 2014(04)
  • [9]安徽省贸易生态系统评价研究[D]. 杨洁. 安徽工业大学, 2014(02)
  • [10]证券市场第三产业板块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研究[D]. 王彭. 湖南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浅谈批发零售贸易统计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