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头鲷颗粒饲料的养殖方法

团头鲷颗粒饲料的养殖方法

一、团头鲂颗粒饲料养殖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震,郝强,周小秋,周志刚[1](2020)在《近年我国淡水鱼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淡水鱼养殖总产量占全国淡水养殖总产量的近85%,是我国渔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淡水鱼营养与饲料科技的进步支撑我国淡水鱼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我国目前在进行养殖生产的淡水鱼类种类繁多。本文从大宗淡水鱼、罗非鱼、名特优养殖鱼类等代表养殖品种在营养需求与原料利用、营养生理与代谢调控、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功能性饲料、养殖环境、饲料加工和投饲技术等方面阐述在过去5年我国淡水鱼营养与饲料科学的研究进展,并对营养和饲料科学对淡水鱼产业发展的贡献进行总结及展望。

何超凡[2](2020)在《不同料型配合饲料对团头鲂生长、消化酶活性、氧化应激和免疫机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

王双双[3](2020)在《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和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形态特征及健康的影响》文中指出1.选取450尾初始体重为(85.53±2.75)g、初始体长为(13.67±0.23)cm的健康草金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5个脂肪水平(3.43%、6.13%、9.15%、12.42%、15.04%)的饲料,标记为Z1-Z5,试验养殖周期为60天,探讨不同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生长性能、形态特征、肠道组织结构、抗氧化能力及脂质代谢等方面的影响,旨在筛选草金鱼适宜饲料脂肪水平,以期为草金鱼体形改善饲料的开发提供参考。1.1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生长、形态特征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养殖30天和60天后,结果表明,适宜饲料脂肪水平能够提高草金鱼的生长性能、降低饲料系数以及改善草金鱼体形和提高肠道消化吸收能力。投喂30天时,Z2组和Z3组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他3组(P<0.05),Z2组饲料系数最低,Z3组次之;投喂60天时,Z2组草金鱼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他4组(P<0.05),且饲料系数最低,Z3次之。以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为评定指标做二次曲线回归方程分析,得草金鱼适宜饲料脂肪水平为8.58%8.99%(养殖30天)、8.44%8.76%(养殖60天)。短期投喂和长期投喂后,分析肠道消化酶活力以及肠道组织切片,Z2组和Z3组肠道健康优于其余试验组。不同脂肪饲料对草金鱼体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躯干和头部差异较大,Z3组草金鱼体形符合Ⅰ级标准。1.2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抗氧化和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不论短期投喂和长期投喂,通过测定草金鱼肝胰脏、脾脏、头肾、中肾、鳃、脑和血清的抗氧化指标,发现草金鱼各组织及血清SOD、CAT、GSH-Px和GSH活力和含量随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MDA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Z2组和Z3组草金鱼抗氧化能力更优。Z3组各组织及血清中ACP、AKP、LZM、Alb和IgM活力和含量显着升高,草金鱼免疫力明显提高。1.3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肝功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养殖30天和60天后,草金鱼肝胰脏中GOT和GPT活力随饲料脂肪水平提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Z3组和Z4组GOT和GPT活力要高于其余组,血清中GOT和GPT活力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Z3组达到最小值。血清中TG、T-CHO和HDL-C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而LDL-C含量呈下降趋势,Z3组饲料脂肪水平在促进草金鱼肝功能和调节脂质代谢效果优于其余组。2.选取450为初始体重为(35.51±1.25)g、初始体长为(6.79±0.31)cm的健康泰狮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5个蛋白水平(24.14%、28.45%、32.31%、36.24%、40.15%)的饲料,标记Y1-Y5,试验养殖周期为60天,探讨不同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性能、形态特征、肠道组织结构、抗氧化能力及脂质代谢等方面的影响,旨在筛选泰狮适宜饲料蛋白水平,以期为泰狮体形改善饲料的开发提供参考。2.1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形态特征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养殖30天和60天后,结果表明,适宜饲料蛋白水平能够提高泰狮的生长性能、降低饲料系数、提高肌肉粗蛋白质含量以及改善泰狮体形和提高肠道消化吸收能力。投喂30天时,Y4组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他4组(P<0.05),Y3组和Y4组饲料系数显着低于其他3组(P<0.05),且Y4组饲料系数最低;投喂60天时,Y4组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他4组(P<0.05),且饲料系数显着低于其余4组(P<0.05)。以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为评定指标做二次曲线回归方程分析,得泰狮适宜饲料蛋白水平为34.49%34.90%(养殖30天)、36.23%36.71%(养殖60天)。短期投喂和长期投喂后,综合肠道消化酶活力以及肠道组织切片分析,Y4组肠道消化酶活力以及肠道组织结构要优于其余试验组。不同蛋白饲料对泰狮体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头部和躯干的差异,投喂30天时,Y3组泰狮符合Ⅱ级标准;投喂60天时,Y3和Y4组符合Ⅱ级标准。2.2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抗氧化和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不论短期投喂和长期投喂,各试验组泰狮各组织SOD、CAT、GSH-Px和GSH活力和含量随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Y3组和Y4组达到最大值,MDA含量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基本上在Y4组达到最小值。各试验组泰狮组织及血清中ACP、AKP、LZM、Alb和IgM活力和含量在Y3组和Y4组达到最大值,综合泰狮各组织及血清的抗氧化指标和部分免疫指标,Y4组提高抗氧化及免疫力效果较好。2.3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肝功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不论短期投喂和长期投喂,肝胰脏中GOT和GPT活力随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呈上升的趋势,血清GOT和GPT活力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在Y4组达到最小值。各试验组泰狮血清脂质代谢指标无显着性差异,综合泰狮各组织及血清的肝功能及脂质代谢指标,Y4组饲料蛋白水平在促进泰狮肝功能效果优于其余试验组,本试验各试验组饲料蛋白水平没有对泰狮脂质代谢水平产生不好的影响。

谢苏明[4](2020)在《池塘工程化循环水模式下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生长、免疫与消化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通过集约化形式,整合空间资源,实现小面积的集中养鱼、大面积生态化净水,并配套实时在线监测水质网络系统、废物处理装置和气提推水增氧装备以及绿色净化水生动植物等,从而实现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的模式。此养殖系统下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优势。投喂频率直接影响养殖水环境和饲料利用率,从而影响鱼的生长与健康,因此,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投喂频率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相关研究较少。鉴于此,本研究选取初始体重为(5.0±0.4)g的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投喂频率试验组(2次/d、3次/d、4次/d),每组设置3个重复,采用饱食投喂,进行为期120 d的养殖试验。通过组织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分析生长性能、免疫力、抗氧化能力、消化吸收以及脂肪代谢基因表达,综合分析得出适宜投喂频率,旨在为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投喂策略提供科学的参考,助推新模式的示范与推广。1.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生长、体成分及GH和IGF-I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了池塘工程循环水系统养殖模式下,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体成分及GH和IGF-I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成活率高达90.07%~92.01%。在实验第30 d和60 d时,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末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没有显着性影响(P>0.05),而在第90 d时,2次/d组大口黑鲈生长率明显高于4次/d组(P<0.05),与3次/d组无显着差异(P>0.05);第120 d时,2次/d组大口黑鲈生长显着高于3次/d组和4次/d组(P<0.05);2次/d、3次/d、4次/d组大口黑鲈变异系数无明显差异(P>0.05);投喂频率对鱼体灰分和脂肪含量具有显着影响,其中,2次/d投喂组大口黑鲈灰分含量明显高于3次/d和4次/d组,而2次/d组体脂肪含量低于3次/d和4次/d组(P<0.05),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体水分和粗蛋白含量无明显影响(P>0.05);第30 d、第60 d和第120 d时,大口黑鲈肝脏IGF-I基因2次/d组的相对表达量最高(P<0.05),第90 d时大口黑鲈肝脏IGF-I各投喂频率组间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第30 d和第60 d时,大口黑鲈肝脏GH基因相对表达量没有受到投喂频率的影响(P>0.05),而第90 d和第120 d时4次/d组肝脏GH基因相对表达量显着低于2次/d组(P<0.05)。2.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血清生化、抗氧化酶活性和肝脏组织的影响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结果显示,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溶菌酶、皮质醇和甘油三酯(TG)含量、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溶菌酶、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活性量均无显着性影响(P>0.05);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血糖(Glu)含量呈降低的趋势,而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呈上升的趋势。2次/d投喂组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血清总蛋白(TP)活性比3次/d和4次/d更高;第30 d时投喂频率对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无显着性影响,而第60 d、第90 d和第120d时,4次/d组T-SOD活性显着低于2次/d组(P<0.05)。肝脏组织学显示,投喂频率越高肝脏脂肪堆积加重,与2次/d和3次/d组相比较,4次/d组肝细胞偏移、空泡化的现象较明显。3.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肠道组织健康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通过组织切片观察,研究了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肠道组织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发现,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肠道绒毛高度和宽度影响不显着(P>0.05),而4次/d组肠道绒毛排列整齐度下降且肌层厚度显着低于2次/d和3次/d组(P<0.05);投喂频率对肠道消化酶具有显着影响,其中,2次/d组肠道淀粉酶活性要高于4次/d组(P<0.05),脂肪酶活性也呈现出类似的变化趋势。4.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脂质代谢HL和LPL基因表达的影响为了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脂质代谢和消化能力的影响,对大口黑鲈HL和LPL基因丰度进行检测,HL和LPL基因的表达分析结果显示,在第60 d和90 d,2次/d组LPL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4次/d组(P<0.05),而在第120天d时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肝脏LPL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无影响,而2次/d组肝脏HL相对表达量高于其余两组。综合分析,在饱饲投喂条件下,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大口黑鲈的适宜投喂频率为2次/d。

何超凡,李向飞,张丽,郑肖川,詹玉春,邓登,林海,刘文斌[5](2020)在《膨化饲料及其添加抗应激剂对团头鲂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应激及生长与摄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试验旨在探究膨化饲料及其补充抗应激剂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应激及生长与摄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由饲料公司按实际生产条件制备了3种配方相同但不同剂型的饲料,即硬颗粒饲料、膨化饲料及添加抗应激剂的膨化饲料。将平均体质量为14 g的15 000尾团头鲂随机平均放入3个水槽中(20 m×4 m×2 m),然后,将其随机分为3组,即全程投喂普通膨化饲料组(extruded feed,EF)、全程投喂添加抗应激剂的膨化饲料组(anti-stress feed,AF)及前90 d投喂普通膨化饲料而后90 d投喂硬颗粒饲料的间隔投喂组(pellet and extruded feed,PE)。每天饱食投喂3次,养殖期为180 d。分别在第91天和第181天时采样,采集肠道、血液、脑样品,测定消化酶活性、抗应激能力和生长摄食基因表达量指标。[结果]第91天,AF组增重率、体长以及平均日增重均显着高于另外2组(P<0.05),但各组体组成无显着差异。AF组蛋白酶、脂肪酶及淀粉酶活性均显着高于另2组(P<0.05),但血浆皮质醇浓度和乳酸水平均显着低于另2组(P<0.05)。第181天,PE组增重率与体长均显着高于EF组(P<0.05),且其肥满度与脏体比均显着高于另2组(P<0.05),但平均日增重与AF组差异不显着(P>0.05)。PE组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另外2组(P<0.05)。PE组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着高于EF组(P<0.05),但与AF组差异不显着(P>0.05)。EF组皮质醇浓度和乳酸水平均显着高于另2组(P<0.05),且另2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此外,3组间肝脏瘦素mRNA表达量无显着差异(P>0.05),但EF组肝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及垂体生长激素受体和神经肽Y的mRNA表达量均显着低于另2组(P<0.05)。PE组生长激素的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而EF组胆囊收缩素的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与全程投喂普通膨化饲料组相比,添加抗应激剂膨化饲料可显着提高团头鲂生长性能和抗应激能力。此外,普通膨化饲料与颗粒饲料间隔投喂相较于全程投喂普通膨化饲料也可提高团头鲂生长性能及生长激素的基因表达。

徐佳[6](2019)在《高糖日粮改变团头鲂肝脏甜菜碱含量、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机理》文中研究表明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淡水鱼类,随着养殖业压力的增大,提高日粮碳水化合物水平是降低饲料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日粮糖水平过高不利于鱼体生长和肝脏健康。甜菜碱是动物机体高效的甲基供体,作为饲料添加剂在养殖动物中具有促进生长、降低体脂含量、提高免疫力、改善肉质和肠道菌群等多方面的作用。先前的研究发现高糖日粮降低了肝脏甜菜碱含量,但是没有探究背后的机理,另外,关于日粮补充甜菜碱对肠道菌群以及相关代谢的报道较少。因此,深入了解甜菜碱在机体内的代谢和甜菜碱对机体产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团头鲂幼鱼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研究高糖日粮和甜菜碱日粮下鱼体生长性状、肝脏健康、血清代谢物和相关代谢酶基因的变化,揭示了高糖日粮降低团头鲂肝脏甜菜碱含量的机理,以及对生长等性状的影响。其次,通过探究高糖日粮和甜菜碱日粮对鱼体肠道微生物、TMA和TMAO代谢、胆汁酸代谢的影响,来揭示甜菜碱对TMAO代谢和NAFLD发生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糖日粮降低团头鲂肝脏甜菜碱含量的机理通过对团头鲂幼鱼(初始体重为5.47±0.085g)进行不同饲料(标准饲料、高糖饲料、长期甜菜碱饲料(16周)和短期甜菜碱饲料(4周))的16周饲养试验来检测鱼体的生长性状、肝脏健康、血清代谢物和相关代谢酶基因的变化。结果显示,高糖日粮显着降低了鱼体末体重(BWF)、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显着提高了饵料系数(FCR)和肝体比(HSI)以及全鱼粗脂肪含量(p<0.05);长期甜菜碱组显着升高了BWF、WG、SGR(p<0.05),显着降低了HSI和肌肉粗脂肪含量(p<0.05)。同时组织切片结果表明高糖组肝脏脂肪积累明显,而甜菜碱组改善了脂肪堆积情况。另外,血清代谢物和相关代谢酶基因表达结果显示:与CD组相比,HCD组的代谢物S-腺苷蛋氨酸(SAM)显着升高(p<0.05),同时甜菜碱、蛋氨酸、S腺苷高半胱氨酸(SAH)和肉碱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HCD组相比,LBD组的高半胱氨酸、甜菜碱、蛋氨酸、甘氨酸、SAM、SAH和肉碱的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LBD组相比,SBD组的高半胱氨酸、蛋氨酸、二甲基甘氨酸、甘氨酸、SAM和肉碱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CD组相比,HCD组的代谢酶基因gk、pfk1、serc、psph和cbs的表达量极显着升高(p<0.001),同时bhmt、metk和ahcy的表达量没有显着变化(p>0.05);与HCD组相比,LBD组的bhmt、metk和ahcy的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同时gk、pfk1、serc、psph和cbs的表达量极显着降低(p<0.001);与LBD组相比,SBD组的gk、serc、psph、bhmt和ahcy的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这些代谢物和基因表达结果说明高糖日粮通过加强葡萄糖生成高半胱氨酸的过程(包括糖酵解、丝氨酸代谢、胱硫醚代谢和高半胱氨酸甲基化),从而消耗甜菜碱,导致肝脏甜菜碱含量降低。日粮补充甜菜碱一方面改善了团头鲂的生长性状和肝脏健康状况、降低全鱼和肌肉脂肪含量,另一方面,补充甜菜碱加强了甜菜碱代谢、高半胱氨酸代谢、蛋氨酸甲基化、转甲基作用和高半胱氨酸循环。虽然短期补充甜菜碱产生的影响介于高糖组和长期投喂甜菜碱组之间,但是会造成机体短暂的内环境失衡,并需要一段时间调整。2.日粮中高糖和甜菜碱对鱼体肠道微生物、TMAO及胆汁酸代谢的影响在前述的饲养试验结束后,检测团头鲂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以及与高糖、甜菜碱相关的特定菌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并结合血清代谢物及相关代谢基因的表达来阐释高糖与甜菜碱对鱼体代谢与健康的影响。肠道微生物结果显示:HaeIII酶切后,与CD组相比,HCD组的香农指数(H′)显着降低(p<0.05),与HCD组相比,HCB和HC4B组显着升高(p<0.05);MspI酶切后,只有HCD组的H′显着降低(p<0.05)。聚类分析显示HCB和HC4B组的样本无论在HaeIII酶切还是MspI酶切后都聚类在单独的亚群中。肠道菌群qPCR分析发现,与CD组相比,HCD组的Lactobacillus sp.丰度显着增加(p<0.05),Clostridium sp.丰度和cutc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HCD组相比,HCB组的grdh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Lactobacillus sp.丰度和cnt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血清代谢物分析表明,与CD组相比,甜菜碱和TMA浓度在HCD组显着降低(p<0.05),在HC4B组和HCB组中降低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与CD组和HCD组相比,HCB和HC4B组TMAO浓度显着降低(p<0.05);与CD组相比,HCD组Glu和Lys浓度显着降低(p<0.05);与HCD组相比,12个生糖或生酮氨基酸中的7个氨基酸(Ala、Gln、Glu、Ile、Leu、Pro和Val)在HCB组中显着降低(p<0.05);12个中的5个氨基酸(Gln、Ile、Leu、Trp和Val)在HC4B组中显着降低(p<0.05)。相关代谢基因表达结果显示,与CD组相比,HCD组的cyp7a1、cyp27a1、oatp1和fxr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mrp2和tgr5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HCD组相比,HCB组的fmo3、cyp7a1、cyp27a1、bsep和tgr5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oatp1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上述试验结果说明:1)高糖(淀粉)日粮破坏了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抑制胆碱无氧代谢和TMA含量,但是甜菜碱能改善肠道菌群,提高甜菜碱无氧代谢和TMA水平;2)甜菜碱增强fmo3的表达,但降低血清TMAO浓度;3)高糖日粮破坏胆汁酸的代谢及正常功能从而诱导NAFLD的发生,补充甜菜碱能改善以上情况;4)甜菜碱改善高糖日粮造成的效果可能是因为减少糖类的利用率。综上所述,高糖日粮降低了团头鲂肝脏甜菜碱含量,对鱼体生长性状、肝脏健康、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均有不利影响,添加甜菜碱能缓解以上影响。饲料添加适宜水平的甜菜碱有利于团头鲂的健康养殖。

郭晓东[7](2019)在《循环水暂养处理对团头鲂肌肉品质的提升作用》文中认为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又名武昌鱼,是我国主养淡水鱼品种之一,具有产量高、养殖效益好等优势。因毛泽东主席诗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享誉海内外。其独特的侧扁宽体型、规格适中、味道鲜美、含肉率高等特点适合制作清蒸鱼等菜肴。池塘高密度养殖模式是我国团头鲂的主要养殖方式,常因池塘底部淤泥积累过厚、养殖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导致团头鲂肌肉品质和风味变差,食用品质和消费者可接受性下降。本课题拟以团头鲂为实验对象,通过循环水过滤系统对团头鲂进行净化处理,研究净化条件(水温、鱼水密度、水流置换量、时间)对团头鲂肌肉理化特性、风味和滋味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净化处理条件,建立循环水净化提质技术,探明循环水净化处理对团头鲂品质的提升作用,以满足上市销售或加工高品质生鲜调理水产食品的要求。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研究了循环水净化时间对团头鲂肌肉品质的影响。采用循环水净化装置净化处理团头鲂,运用质构仪、色度计、气味分析仪、HPLC、GC-MS及感官评价等技术和方法,研究净化时间(0~10 d)对团头鲂生物学指标以及肌肉化学成分、蛋白质组成、pH值、持水性、色度、TPA参数、滋味成分、气味特征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等影响。结果表明,处理时间对团头鲂鱼肉理化成分、质构、风味、滋味及感官品质均有显着影响。随着净化时间延长,团头鲂鱼肉的粗脂肪、总糖、能量、水溶性蛋白、挥发性盐基氮(TVB-N)、羰基值(COV)和硫代巴比妥酸(TBA)含量明显下降,乳酸、游离氨基酸、灰分、盐溶性蛋白含量显着增加(P<0.05),其中乳酸可起到增鲜的作用。质构、色度及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净化处理可显着增加鱼肉的弹性、咀嚼性和甜味,提高鱼肉的白度。电子鼻及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SPME-GC-MS)检测发现,不同处理时间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有显着性差异,具有腥味、青草味、不愉快气味的醛类物质如己醛、庚醛、壬醛等和酮、烃类显着下降,而具有柔和气味的烯、醇、酸类物质有所增加。净化处理8 d的团头鲂鱼肉的TVB-N、COV和TBA含量比未净化样品降低12.73%、20.35%和35.13%,鱼肉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则比对照样品提高43.83%。滋味ATP(三磷酸腺苷)关联物中,呈现甜咸味和鲜味的腺苷酸(AMP)和肌苷酸(IMP)含量增加,而呈现苦味的次黄嘌呤核苷(HxR)和次黄嘌呤(Hx)含量降低,且K值显着降低,鲜度增加。在加工前,结合暂养对团头鲂净化处理8 d可显着改善鱼肉的食用品质。2.研究了循环水净化条件对团头鲂肌肉品质的影响并优化了净化处理条件。采用循环水净化装置净化处理团头鲂,通过理化分析仪器、质构仪、色度计等技术和方法,研究鱼水密度(1:5、1:10、1:15、1:20、1:25,m:V)、水温(6、13、18、25,℃)、水流置换量(0、50、100、200、250,倍鱼重·d-1)对团头鲂存活率、肌肉理化特性(化学成分、持水力、色度、pH值及TPA参数)的影响,并采用正交优化了净化处理条件。净化条件对水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挥发性盐基氮、灰分、粗脂肪、总糖含量以及弹性、凝聚性和粘性影响较大,但对其他指标影响较小。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团头鲂适宜净化处理条件为鱼水密度为1:25,净化水温18℃,水流置换量200倍鱼重.d-1,净化时间10 d。净化处理对鱼肉蛋白质和糖类影响不大,但显着降低了脂肪含量。净化前鱼肉中灰分、水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08%、3.85%和1.58 mg/g,净化后含量分别为1.56%、4.39%和2.89 mg/g,分别增加了44.44%、14.03%和82.91%。而净化后鱼肉挥发性盐基氮含量为6.44 mg/100g,比净化前样品(7.86 mg/100g)降低了18.07%。经过净化处理鱼肉的弹性和凝聚性显着提高。3.研究净化前后挥发性风味和滋味物质的变化。以净化处理前、后的团头鲂鱼肉为对象,采用滋味分析仪(电子舌)、气味分析仪(电子鼻)、全二维气-质联用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HPLC、电感耦合ICP-OES等技术手段,对比研究净化处理前后团头鲂鱼肉滋味特征、气味特征以及游离氨基酸、核苷酸代谢物、有机酸、矿物质和挥发性风味成分组成和含量变化,以探明循环水净化处理对团头鲂品质的提升作用。电子鼻数据分析表明,净化处理前后团头鲂鱼肉的气味特征有显着差异,全二维气-质联用仪结果表明,净化后鱼肉中呈现腥味、青草味和脂肪味的醛、酮、酯类含量分别降低了50.13%、43.07%和82.51%;而醇、酸、烯和芳香烃类等呈现肉香、酸味、甜味和芳香味气味特征的数量和含量增加,其含量分别提高了10.57%、29.53%、1.59倍和3.08倍。与未净化样品相比,净化后鱼肉中鲜味、酸味和甜味氨基酸含量增加,苦味和涩味氨基酸含量降低;鱼肉中饱和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上升,特别是EPA和DHA显着增加,总量提高87.59%;酒石酸、苹果酸和乳酸含量增加;呈现咸味的无机离子中钾、钠、钙、磷、铬离子含量增加,镁、铁、锰、铜、锌离子含量减少,其中钾、铁、锌离子净化前后差异显着;核苷酸代谢物中腺嘌呤、鸟嘌呤和鸟苷、尿苷、胸腺嘧啶和尿嘧啶含量减少,腺苷和肌苷含量增加,嘌呤对数值与鱼肉的鲜度相关。净化后鱼肉的鲜味、酸味和甜味增强而苦味、涩味和咸味减弱。

苏艳莉[8](2019)在《饥饿再摄食对团头鲂幼鱼生长、肠道健康和神经肽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团头鲂(Megalobramaamblycephala),又称武昌鱼,隶属于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鲌亚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型大宗淡水养殖鱼类之一。目前本实验室已经相继开展了团头鲂营养需要量数据库构建、优质饲料源筛选、免疫机能调控等相关技术的研究,但在团头鲂对食物缺乏的应答机制方面鲜有报道,本文以团头鲂为研究对象,探明团头鲂饥饿再摄食后的补偿生长效应;通过分析肠道组织结构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从肠道健康角度来阐明团头鲂饥饿后补偿生长存在不可逆点;基于神经肽基因表达模式研究饥饿再摄食后团头鲂体内的摄食调控分子过程,研究结果为建立团头鲂科学投饲制度和提高饲料效率提供理论基础。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研究:1.高温季节饥饿后补偿摄食对团头鲂幼鱼生长、血液生化指标、消化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本试验旨在探讨饥饿后补偿摄食对团头鲂幼鱼生理生化、肠道消化及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设计饥饿团头鲂幼鱼0、5、10、15、20d后再补偿摄食3周,共为5个处理组,依次标记为S0、S5、S10、S15、S20组。选取初始均重为(22.03±0.04)g的团头鲂幼鱼27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8尾。结果表明:(1)S10组鱼体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达到最高,补偿摄食期间其日摄食量和饲料效率显着高于S0组(P<0.05),说明团头鲂幼鱼补偿生长是通过提高摄食率和饲料效率共同实现的。(2)S5、S10组血浆甘油三酯水平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而S20组谷草转氨酶水平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说明饥饿时间过长在补偿摄食后鱼体内肝脏受到一定程度损伤。(3)补偿摄食后,S15组肠道脂肪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S20组蛋白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组(除S5组外)(P<0.05),说明饥饿时间过长在补偿摄食后鱼体内蛋白质消化能力增强。(4)饥饿后补偿摄食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S0组,而S20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着低于其他组,说明饥饿时间过长对机体抗氧化能力的恢复有所影响。由此可见,在本实验中高温季节团头鲂幼鱼饥饿10 d后补偿摄食3周,补偿生长效果达到最佳,鱼体免疫与抗氧化能力也得到一定增强。2.饥饿对团头鲂幼鱼生长、血液生化、肠道组织结构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本试验旨在探讨饥饿对团头鲂幼鱼肠道消化与健康的影响。试验设计6个组,分别为每饥饿0、1、3、7、13、56 d后再恢复摄食1d,循环投喂,为期8周,依次标记为S0、S1F1、S3F1、S7F1、S13F1、F0组。选取初始均重为(8.20±0.01)g的团头鲂幼鱼63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结果显示:(1)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鱼末体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和肥满度都显着降低(P<0.05)。(2)S3F1、S7F1、S13F1组葡萄糖水平显着高于其他三组(P<0.05);血浆总蛋白、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显着降低(P<0.05)。(3)S0组肠道脂肪酶活性显着最高(P<0.05),而S7F1和S13F1组蛋白酶活性高于其他组但不显着(P>0.05)。(4)在长期饥饿组(F0组)团头鲂幼鱼中后肠光镜切片中观察到的最显着的组织学变化是肠道绒毛形态不规则、上皮细胞坏死、固有层中白细胞浸润增加。(5)对肠道微生物群落进行16S rRNA测序表明,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梭菌门(Fusobacteria)是团头鲂肠道内的主要细菌,且观察到益生菌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在S3F1和S7F1组肠道中丰度较高,但病原菌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弧菌属(Vibrio)在S13F1和F0组肠道内数量较多。由此可见,长期饥饿对团头鲂幼鱼生长和生理产生了不良影响,导致肠道组织结构的破坏以及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发生一定变化。3.团头鲂AGRP和NPY基因cDNA克隆及在饥饿与再摄食状态下的表达分析:本试验旨在了解刺鼠相关蛋白(AGRP)和神经肽Y(NPY)基因在团头鲂摄食调控中的表达规律。养殖试验周期为28 d,设计4个组,分别为Control组(试验期间不禁食,每日投喂的饲料重量为鱼体重的3%),F/Refed组(禁食14d后恢复摄食,每日投喂的饲料重量为鱼体重的3%,30 min内无剩余饲料),F/Excessive refed组(禁食14 d后恢复摄食,每日投喂的饲料重量为鱼体重的8%,30 min后仍有剩余饲料),Fasted组(试验期间禁食)。选取初始体重为(5.30±0.01)g的团头鲂幼鱼456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8尾,结果表明:(1)团头鲂AGRP和NPY基因cDNA全长分别为770 bp和557 bp,开放阅读框分别长378 bp和336 bp,5’非编码区分别长77bp和101 bp,3’非编码区分别长315bp和120 bp,分别编码125和1 11个氨基酸。对团头鲂AGRP和NPY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团头鲂AGRP基因氨基酸序列较为保守,与鲤鱼(Cyprinus carpio L.)AGRP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与其他鲤科鱼类AGRP聚为一类;团头鲂NPY基因氨基酸序列 与鱇白鱼(Anabariliusgrahami)、鲫鱼(Carassius auratus)、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NPY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2)采用qRT-PCR分析发现AGRP和NPY基因在团头鲂所有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AGRP基因在脑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后肠;NPY基因在脑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肝、后肠。(3)饥饿使脑与肠组织中AGRP mRNA表达量先降后升再降,而脑与肠组织中NPY mRNA表达量在饥饿期间呈先升后降趋势。再摄食后,F/Refed组脑中AGRP mRNA表达量先降后升,而脑与肠中NPY mRNA表达量均显着下降(P<0.05)。F/Excessive refed组脑中AGRP和NPY mRNA表达量均显着下降(P<0.05),而肠中AGRP mRNA表达量显着上升(P<0.05),NPY mRNA表达量先升后降(P<0.05)。由此可见,AGRP和NPY基因与团头鲂摄食调节密切相关。

王龙升,周琼,谢从新,申明华,周根根,何绪刚,李大鹏[9](2017)在《两种营养源对主养草鱼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与碳/氮转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探讨主养草鱼池塘主要生源要素的营养循环过程与能量转化效率,本实验运用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与C/N分析技术,研究两种不同投喂营养源(苏丹草、人工饲料)对主养草鱼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C-N营养转化可能存在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种投喂营养源对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没有显着的影响,但投喂苏丹草更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群落增长。在投喂苏丹草的池塘,绝大部分苏丹草的能量被草鱼、团头鲂所利用(84%),而鲢、鳙利用较少(6.8%)。苏丹草对水体中颗粒有机物(POM)贡献了7.4%的能量。在投喂人工饲料的池塘,70.9%的人工饲料能量被草鱼和团头鲂利用。由于人工饲料的颗粒性特征,有少量饲料形成的碎屑被鳙利用(5.1%),另有8.1%和12%的能量分别贡献于POM和沉积物。研究表明,两种饲料源的营养元素首先被草食性鱼类利用,其次通过水体中浮游生物以及残饵、鱼类粪便传递给滤食性鱼类,最后归于沉积物。与人工饲料相比,苏丹草的营养元素更多被鱼类利用,较少浪费于沉积物中,其传递到沉积物的过程较慢。鱼类的能量转化与投喂的饵料密切相关,投喂苏丹草池塘的鱼类能量转化效率要高于投喂人工饲料的池塘。

李鹏飞[10](2016)在《饲料中维生素和脂肪水平对团头鲂生长性能和抗应激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开发团头鲂专用营养平衡型饲料,并研究维生素配伍对高温拉网应激的影响,本试验选取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幼鱼作为试验对象,采用不同的维生素配方和益生菌设计6种饲料配方,通过探讨团头鲂幼鱼生长指标、抗应激能力、免疫酶活性、抗氧化能力和与抗应激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量。本试验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部分饲料中维生素和脂肪水平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和体组成的影响本试验配制了 6组等氮饲料,分别为D1:基础饲料(脂肪水平5%)+维生素配方1;D2:基础饲料(脂肪水平5%)+维生素配方2;D3:基础饲料(脂肪水平5%)+维生素配方3;D4:高脂饲料(脂肪水平7%)+维生素配方3;D5:高脂饲料(脂肪水平7%)+维生素配方3 +氯化胆碱+ VC;D6:基础饲料(脂肪水平5%)+维生素配方1 +抗应激添加剂(绿康源、益生元)。选取团头鲂幼鱼480尾,均重(74.98 ±0.04)g,平均分为六组,每组四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先于室内循环养殖系统中养殖8周,再转到室外网箱中养殖6周后,日投饵3次(8:00,11:30,16:00)。试验结果显示室内养,8周后第2组增重率显着高于D1、D4、D5、D6(P<0.05),在22℃水温条件下表现出较好的生长速度;D1、D3、D4、D6增重率差异不显着(P>0.05),D5增重率最低。室内养殖期第5组饵料系数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他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室内养殖8周后,将试验鱼转移到室外对应网箱中(1m×1m ×1m),进行为期6周的室外网箱养殖。此阶段水温逐步升高并稳定在32℃左右,6周后,D3增重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他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室外阶段饵料系数显着低于室内养殖阶段,D5饵料系数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他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其中D4饵料系数最低。各处理对鱼体营养组成的影响如下,D4全鱼水分含量最低,各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D4脂肪含量最高,显着高于D3、D5、D6(P<0.05)。结果表明,适宜的维生素配比可以促进团头鲂生长,在5%脂肪水平条件下,D2最佳,7%脂肪水平时,维生素配方3表现出显着的促生长效果。第二部分饲料中维生素和脂肪水平对团头鲂幼鱼抗应激的影响本试验研究了试验一中6种饲料对团头鲂在高温拉网应激条件下对团头鲂血浆应激酶活和应激蛋白mRNA表达了的影响。在试验一为期14周的养殖实验结束后,进行高温拉网应激。应激选择在夏季午时进行,将试验各组网箱提高,使实验鱼背鳍接触水面,保持此高度90 min。在应激前后采集样品,进行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应激前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D2、D4、D6血糖含量低于其它三组,应激后各试验组血糖含量上升均上升,应激前后各组差异显着(P<0.05);皮质醇含量应激前D2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应激后显着升高(P<0.05),D1皮质醇含量应激后没有显着变化,D3皮质醇含量应激后有所上升,D4应激后皮质醇略有下降,D5和D6应激后皮质醇含量均有所下降;血浆中乳酸含量各组应激后均上升,差异极显着(P<0.01)。应激前血浆中NO含量D4显着低于其它组(P<0.05),但在应激后其含量显着上升并且高于其他组(P<0.05),D1和D6应激后NO含量略有升高,D2、D3、D5应激后血浆中NO含量都有所下降。应激前血浆过氧化氢酶(CAT)含量D1、D4含量高于其他组,应激后各组CAT含量显着上升(P<0.05),D1CAT含量应激前后除低于D6外均高于其他组,应激后D6血清中CAT含量显着升高(P<0.05);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变化,应激前D3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应激后除D1和D5外,其他各组血浆中MDA含量有所下降;谷丙转氨酶(GPT)含量,应激前后差异极显着(P<0.01),应激后各组均显着升高,其中D3和D5血浆中谷丙转氨酶含量高于其他各组,各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血浆中谷草转氨酶(GOT)含量在应激处理后极显着升高(P<0.01);经过应激处理后各组肝脏HSP70和TNF-α基因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5),各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肝脏HSP70表达量D2、D4、D6上升最为明显,其它三组HSP70表达量也有所上升;肝脏TNF-α基因表达量在应激处理后各组差异显着(P<0.05),应激前D1TNF-α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应激后D1和D2TNF-α基因表达量最高,其中D2TNF-α基因表达量上升最为显着(P<0.05)。结果表明,经过高温拉网处理,通过优化维生素配伍,可以抑制拉网应激产生的不良影响。

二、团头鲂颗粒饲料养殖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团头鲂颗粒饲料养殖法(论文提纲范文)

(1)近年我国淡水鱼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宗淡水鱼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进展
    1.1 大宗淡水鱼营养需求与原料利用
    1.2 大宗淡水鱼营养生理和代谢调控
    1.3 大宗淡水鱼肠道微生态与健康
    1.4 大宗淡水鱼功能性饲料
    1.5 大宗淡水鱼养殖环境、饲料加工和投饲
2 罗非鱼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进展
    2.1 罗非鱼营养需求与原料利用
    2.2 罗非鱼营养生理与代谢调控
    2.3 罗非鱼肠道微生态与健康
    2.4 罗非鱼功能性饲料
    2.5 罗非鱼养殖环境、饲料加工和投饲
3 名特优养殖鱼类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进展
    3.1 名特优养殖鱼类营养需求与原料利用
    3.2 名特优养殖鱼类营养生理与代谢调控
    3.3 名特优养殖鱼类肠道微生态与健康
    3.4 名特优养殖鱼类功能性饲料
    3.5 名特优养殖鱼类养殖环境、饲料加工、投饲
4 小结和展望

(3)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和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形态特征及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草金鱼研究进展
    1.2 泰狮研究进展
    1.3 鱼类脂肪需求研究进展
        1.3.1 脂肪对鱼类的重要性
        1.3.2 鱼类对脂肪的需要量
        1.3.3 鱼类对脂肪需求量的影响因素
    1.4 鱼类蛋白需求研究进展
        1.4.1 蛋白质对鱼类的重要性
        1.4.2 鱼类对蛋白质的需要量
        1.4.3 鱼类对蛋白质需求量的影响因素
    1.5 鱼类形态特征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第二章 饲料不同脂肪水平对草金鱼生长、形态特征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2.2.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形态特征的影响
        2.2.3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2.3 讨论
        2.3.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2.3.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形态特征的影响
        2.3.3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2.3.4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肠道消化酶的影响
    2.4 结论
第三章 饲料不同脂肪水平对草金鱼体内生化指标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2.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3.3 讨论
        3.3.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3.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部分非特异免疫指标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饲料不同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肝功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4.2.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血清脂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4.3 讨论
        4.3.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4.3.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血清脂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4.4 结论
第五章 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形态特征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5.2.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5.2.3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形态特征的影响
        5.2.4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5.3 讨论
        5.3.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性能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5.3.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形态特征的影响
        5.3.3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5.3.4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肠道消化酶的影响
    5.4 结论
第六章 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泰狮体内生化指标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6.2.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6.3 讨论
        6.3.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6.3.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6.4 结论
第七章 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泰狮肝功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肝功能的影响
        7.2.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血清脂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7.3 讨论
        7.3.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肝功能的影响
        7.3.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血清脂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7.4 结论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池塘工程化循环水模式下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生长、免疫与消化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系统概述
        1.1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系统关键技术
        1.2 国外循环水系统发展概况
        1.3 国内循环水系统发展概况
    2 大口黑鲈基本概况
        2.1 生物学特性
        2.2 养殖现状
    3 鱼类投喂频率的研究现状
        3.1 投喂频率与生长
        3.2 投喂频率与鱼体成分
        3.3 投喂频率与消化酶活性
        3.4 投喂频率与鱼类免疫
        3.5 投喂频率与肠道组织学
        3.6 投喂频率与肝脏组织学
        3.7 投喂频率与基因表达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投喂频率对池塘循环水养殖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及GH、IGF-I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用鱼
        1.2 养殖系统
        1.3 试验设计
        1.4 饲养管理
        1.5 样品采集
        1.6 鱼体成分测定
        1.7 肝脏GH、IGF-I基因表达丰度的测定
        1.8 计算公式
        1.9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生长的影响
        2.2 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体成分的影响
        2.3 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GH和 IGF-I基因表达丰度的影响
    3 讨论
        3.1 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生长的影响
        3.2 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体成分的影响
        3.3 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生长基因表达丰度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章 投喂频率对池塘循环水养殖大口黑鲈血清生化和肝脏健康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
        1.4 指标的测定
        1.5 组织切片制作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2 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3 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肝脏组织的影响
    3 讨论
        3.1 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2 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3 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肝脏组织健康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章 投喂频率对池塘循环水养殖大口黑鲈肠道消化能力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
        1.4 消化酶活性的测定
        1.5 肠道组织切片的制作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2 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肠道组织的影响
    3 讨论
        3.1 投喂频率与大口黑鲈肠道消化能力
        3.2 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肠道组织健康的影响
    4 小结
第五章 投喂频率对池塘循环水养殖大口黑鲈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
        1.4 HL、LPL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肝脏中HL和LPL基因表达丰度的影响
    3 讨论
        3.1 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肝脏中HL和LPL基因表达丰度的影响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膨化饲料及其添加抗应激剂对团头鲂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应激及生长与摄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饲料、试验鱼及饲养管理
    1.2 样品采集及处理
    1.3 样品测定和分析
        1.3.1 饲料与鱼体概率养分含量分析
        1.3.2 生长指标的测定
        1.3.3 肠道消化酶指标
        1.3.4 血浆抗应激指标测定
        1.3.5 生长和摄食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膨化饲料及其添加抗应激剂对团头鲂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膨化饲料及其添加抗应激剂对团头鲂形体指标的影响
    2.3 膨化饲料及其添加抗应激剂对团头鲂体组成的影响
    2.4 膨化饲料及其添加抗应激剂对团头鲂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5 膨化饲料及其添加抗应激剂对团头鲂应激反应的影响
    2.6 膨化饲料及其添加抗应激剂对团头鲂生长及摄食基因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膨化饲料及其添加抗应激剂对团头鲂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膨化饲料及其添加抗应激剂对团头鲂体组成的影响
    3.3 膨化饲料及其添加抗应激剂对团头鲂肠道酶活性的影响
    3.4 膨化饲料及其添加抗应激剂对团头鲂应激反应的影响
    3.5 膨化饲料及其添加抗应激剂对团头鲂生长及摄食基因表达的影响

(6)高糖日粮改变团头鲂肝脏甜菜碱含量、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鱼类的碳水化合物营养
        1.1 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性
        1.2 影响鱼类利用碳水化合物的因素
        1.3 碳水化合物(糖类)与蛋白质、脂肪的关系
        1.4 鱼类利用碳水化合物(糖类)的特点
        1.5 高糖饲料对鱼类的影响
    2 甜菜碱
        2.1 甜菜碱的介绍
        2.2 甜菜碱的机体代谢
        2.3 甜菜碱的应用
    3 鱼类肠道微生物、机体健康与TMAO的关系
        3.1 肠道微生物
        3.2 机体健康
        3.3 TMAO
        3.4 TMA
        3.5 T-RFLP
        3.6 HPLC-MS/MS
    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高糖日粮降低团头鲂肝脏甜菜碱含量的机理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饲料制备
        2.2 养殖试验
        2.3 样品采集
        2.4 主要设备与仪器
        2.5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2.6 生长性状分析
        2.7 饲料、全鱼和肌肉的常规成分分析
        2.8 肝脏H&E和油红O切片分析
        2.9 qPCR分析
        2.10 引物设计
        2.11 测定相关代谢物和氨基酸的含量
        2.12 数据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生长性状、全鱼和肌肉的组成
        3.2 肝脏组织切片
        3.3 甜菜碱相关代谢路径的基因表达
        3.4 氨基酸与甜菜碱相关代谢物
    4 讨论
        4.1 生长性状和体成分
        4.2 肝脏的组织形态学
        4.3 高糖日粮减少肝甜菜碱的含量
        4.4 外源摄入甜菜碱增强了甜菜碱代谢
    5 小结
第三章 甜菜碱对团头鲂肠道微生物、TMA\TMAO及胆汁酸代谢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饲料制备
        2.2 养殖试验
        2.3 样本采集
        2.4 微生物DNA提取
        2.5 肝脏的H&E染色和qPCR
        2.6 靶向代谢组测定TMAO相关代谢物和氨基酸
        2.7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T-RFLP分析肠道菌群
        3.2 qPCR分析肠道菌群
        3.3 肝脏的细胞组织学和基因表达分析
        3.4 TMAO相关代谢物和氨基酸的分析
    4 讨论
        4.1 肠道菌群
        4.2 TMA形成
        4.3 TMA/Fmo3/TMAO路径
        4.4 胆汁酸代谢
        4.5 糖类的利用率
    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循环水暂养处理对团头鲂肌肉品质的提升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及释名
1 前言
    1.1 我国淡水产品的资源优势
        1.1.1 我国水产品的产量与分布
        1.1.2 我国淡水鱼的资源优势
    1.2 水产品品质指标与评价方法
        1.2.1 评价水产品品质的指标体系
        1.2.2 水产品品质的评价方法
    1.3 淡水鱼的品质特征与影响因素
        1.3.1 淡水鱼的品质特征
        1.3.2 影响淡水鱼品质的因素
    1.4 净化处理对淡水鱼品质的提升作用
        1.4.1 养殖水产品的净化处理方式
        1.4.2 净化处理对水产品品质提升作用
        1.4.3 水产品净化提质的代谢机制
    1.5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5.3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实验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2 主要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循环水净化装置
        2.3.2 净化试验方案
        2.3.3 空壳率和肝体比的测定
        2.3.4 理化指标的测定
        2.3.5 质构TPA参数的测定
        2.3.6 色度的测定
        2.3.7 气味特征分析
        2.3.8 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SPME-GC-MS)
        2.3.9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MS)
        2.3.10 滋味特征分析
        2.3.11 ATP关联物及鲜度K值的测定
        2.3.12 乳酸含量的测定
        2.3.13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2.3.14 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2.3.15 有机酸含量的测定
        2.3.16 无机矿物离子含量的测定
        2.3.17 核苷酸代谢物含量的测定
        2.3.18 感官评价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循环水处理时间对团头鲂肌肉品质和风味的影响
        3.1.1 处理时间对团头鲂空壳率和肝体比的影响
        3.1.2 处理时间对团头鲂肌肉和肝脏理化特性的影响
        3.1.3 处理时间对团头鲂肌肉质构参数的影响
        3.1.4 处理时间对团头鲂肌肉滋味的影响
        3.1.5 处理时间对团头鲂肌肉气味的影响
        3.1.6 感官评价
        3.1.7 小结
    3.2 循环水处理条件对团头鲂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参数优化
        3.2.1 鱼水密度对团头鲂肌肉理化成分的影响
        3.2.2 处理温度对团头鲂肌肉理化成分的影响
        3.2.3 水流置换量对团头鲂肌肉理化成分的影响
        3.2.4 处理条件优化对团头鲂肌肉品质的影响
        3.2.5 净化前后团头鲂肌肉理化成分的变化
        3.2.6 小结
    3.3 净化前后挥发性风味和滋味物质的变化
        3.3.1 净化处理对团头鲂肌肉气味的影响
        3.3.2 净化处理对团头鲂肌肉滋味的影响
        3.3.3 小结
4 讨论
    4.1 净化处理对淡水鱼肉质的影响
    4.2 净化处理对淡水鱼肌肉风味和滋味的影响
    4.3 影响净化效果的因素与品质控制方法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饥饿再摄食对团头鲂幼鱼生长、肠道健康和神经肽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饥饿胁迫对鱼类健康的影响研究
        1.1 饥饿胁迫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1.2 饥饿胁迫对鱼类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1.3 饥饿胁迫对鱼类代谢率的影响
        1.4 饥饿胁迫对鱼体储能物质的影响
        1.5 饥饿胁迫对鱼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1.6 饥饿胁迫对鱼体消化器官组织结构的影响
        1.7 饥饿胁迫对鱼类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2 饥饿再摄食后鱼类补偿生长效应的研究
        2.1 鱼类的补偿生长现象
        2.2 鱼类的补偿生长程度
        2.3 鱼类补偿生长阶段特定生长率的变化
        2.4 鱼类补偿生长的生理机制
        2.5 影响鱼类补偿生长的因素
    3 鱼类体内摄食调控相关因子的研究
        3.1 基因的结构
        3.2 基因的组织分布
        3.3 基因的生理功能
    4 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
        4.1 研究目的
        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温季节饥饿后补偿摄食对团头鲂幼鱼生长、血液生化指标、消化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用鱼与饲养条件
        1.2 样本采集
        1.3 指标测定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饥饿后补偿摄食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饥饿后补偿摄食对团头鲂幼鱼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2.3 饥饿后补偿摄食对团头鲂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4 饥饿后补偿摄食对团头鲂幼鱼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3.1 饥饿后补偿摄食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饥饿后补偿摄食对团头鲂幼鱼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3.3 饥饿后补偿摄食对团头鲂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4 饥饿后补偿摄食对团头鲂幼鱼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章 饥饿对团头鲂幼鱼生长、血液生化、肠道组织结构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用鱼与饲养条件
        1.2 样本采集
        1.3 指标测定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饥饿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饥饿对团头鲂幼鱼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2.3 饥饿对团头鲂幼鱼体成分的影响
        2.4 饥饿对团头鲂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5 团头鲂幼鱼肠道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分析
        2.6 饥饿对团头鲂幼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7 肠道消化酶活性、微绒毛长度与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饥饿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饥饿对团头鲂幼鱼血浆生化指标和体成分的影响
        3.3 饥饿对团头鲂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4 团头鲂幼鱼肠道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分析
        3.5 饥饿对团头鲂幼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章 团头鲂AGRP和NPY基因cDNA克隆及在饥饿与再摄食状态下的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用鱼与试验设计
        1.2 试验试剂与试验仪器
        1.3 RACE试验方法
        1.4 团头鲂不同组织AGRP和NPY基因的表达分析
        1.5 团头鲂脑和肠组织应答饥饿再摄食后AGRP和NPY基因的表达分析
        1.6 肠道组织学观察
    2 结果
        2.1 团头鲂AGRP和NPY基因cDNA扩增、克隆及全长拼接
        2.2 团头鲂AGRP和NPY基因的同源性分析
        2.3 团头鲂AGRP和NPY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分析
        2.4 团头鲂AGRP和NPY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
        2.5 团头鲂幼鱼AGRP mRNA在饥饿与再摄食状态下不同时间点表达规律
        2.6 团头鲂幼鱼NPY mRNA在饥饿与再摄食状态下不同时间点表达规律
        2.7 团头鲂幼鱼肠道的组织学分析
    3 讨论
        3.1 团头鲂AGRP基因cDNA全序列、同源性和进化分析
        3.2 团头鲂NPY基因cDNA全序列、同源性和进化分析
        3.3 团头鲂AGRP和NPY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
        3.4 团头鲂幼鱼肠道的组织学分析
        3.5 团头鲂幼鱼脑与肠道中AGRP mRNA在饥饿与再摄食状态下不同时间点表达规律3.6 团头鲂幼鱼脑与肠道中NPY mRNA在饥饿与再摄食状态下不同时间点表达规律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饲料中维生素和脂肪水平对团头鲂生长性能和抗应激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1 鱼类维生素营养研究进展
        1.1 团头鲂维生素营养需求进展
        1.2 维生素对鱼类应激的影响
        1.3 维生素配伍对鱼类应激的作用
    2 鱼类高温应激研究进展
        2.1 高温和拉网应激对鱼类的影响
        2.2 饲料脂肪含量对鱼类生长和应激的影响
        2.3 团头鲂脂肪和应激的研究进展
        2.4 当前减少鱼类应激的方法
    参考文献
试验研究
    第一章 饲料中维生素和脂肪水平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饲料
        1.2 试验用鱼及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
        1.4 指标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饲料中维生素和脂肪水平对团头鲂幼鱼增重率的影响
        2.2 饲料中维生素和脂肪水平对团头鲂幼鱼体组成的影响
        2.3 本试验中团头鲂饲料原料成本
        3 讨论
        3.1 不同维生素配伍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和体组成的影响
        3.2 高脂维生素预混料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和体组成的影响
        3.3 高脂维生素预混料+胆碱+VC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和体组成的影响
        3.4 抗应激剂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和体组成的影响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饲料中维生素和脂肪水平对团头鲂幼鱼应激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与试验饲料
        1.2 试验用鱼及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
        1.4 指标测定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饲料中维生素和脂肪水平对团头鲂幼鱼应激指标的影响
        2.2 饲料中维生素和脂肪水平对团头鲂幼鱼免疫指标的影响
        2.3 饲料中维生素和脂肪水平对团头鲂幼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4 饲料中维生素和脂肪水平对团头鲂幼鱼应激前后HSP70和TNF-α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饲料中维生素和脂肪水平对团头鲂幼鱼应激的影响
        3.2 饲料中维生素和脂肪水平对团头鲂幼鱼免疫指标的影响
        3.3 饲料中维生素和脂肪水平对团头鲂幼鱼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3.4 饲料中维生素和脂肪水平对团头鲂幼鱼应激前后HSP70和TNF-α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四、团头鲂颗粒饲料养殖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近年我国淡水鱼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进展[J]. 张震,郝强,周小秋,周志刚. 动物营养学报, 2020(10)
  • [2]不同料型配合饲料对团头鲂生长、消化酶活性、氧化应激和免疫机能的影响[D]. 何超凡. 南京农业大学, 2020
  • [3]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和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形态特征及健康的影响[D]. 王双双.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4]池塘工程化循环水模式下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生长、免疫与消化性能的影响[D]. 谢苏明. 上海海洋大学, 2020
  • [5]膨化饲料及其添加抗应激剂对团头鲂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应激及生长与摄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 何超凡,李向飞,张丽,郑肖川,詹玉春,邓登,林海,刘文斌.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0(06)
  • [6]高糖日粮改变团头鲂肝脏甜菜碱含量、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机理[D]. 徐佳.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7]循环水暂养处理对团头鲂肌肉品质的提升作用[D]. 郭晓东.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8]饥饿再摄食对团头鲂幼鱼生长、肠道健康和神经肽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D]. 苏艳莉.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9]两种营养源对主养草鱼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与碳/氮转化的影响[J]. 王龙升,周琼,谢从新,申明华,周根根,何绪刚,李大鹏. 水产学报, 2017(08)
  • [10]饲料中维生素和脂肪水平对团头鲂生长性能和抗应激性的影响[D]. 李鹏飞.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团头鲷颗粒饲料的养殖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