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柱施工偏斜事故的处理

混凝土柱施工偏斜事故的处理

一、某混凝土柱施工偏移事故的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陈培帅[1](2021)在《深厚淤泥层大型陆上沉井施工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一座座跨江跨海特大型桥梁应运而生,先后建成连镇铁路五峰山长江大桥、沪通长江大桥等在世界上具有技术领先地位的超级工程。大型桥梁工程的主塔及锚碇基础对承载及稳定性等要求较高,沉井基础因其承载力高、经济性好等优点,广泛得到应用。由于桥梁跨度越来越大,沉井尺寸也不断突破,超大型沉井在结构受力、施工控制等方面与小型沉井有较大区别,目前沉井设计与施工规范主要是针对小型给排水工程等,在南京长江四桥、马鞍山大桥等工程实践中,发现了较多工艺控制、安全风险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提升施工工艺水平,有效控制施工风险,是大型沉井施工亟需解决的问题。论文依托连镇铁路五峰山长江大桥北锚碇沉井、瓯江北口大桥南锚碇沉井,针对超大型沉井工程施工方面的技术难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模型试验、室内模型试验等手段,系统研究了考虑固结效应的砂桩加固技术、沉井支撑转换、沉井开挖取土设备、终沉技术、施工风险控制等,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基于理论计算与现场试验,揭示了大型沉井地基附加应力分布规律,揭示了36%高置换率砂桩复合地基固结周期,提出考虑涂抹区重叠影响的固结周期计算方法,提出基于含水率变化的砂桩复合地基置换率计算方法,解决了大型沉井临时地基处理难题。(2)针对大型沉井结构安全控制难题,提出了大型沉井挠度控制理念及方法,实现大型沉井相对变形精确测量、结构安全定量化控制,通过沉井挠曲协调变形分析及调节,可快速实现复杂支撑条件下沉井姿态和应力调整。(3)开展了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及室内试验,通过分析砂袋支撑稳定性情况,提出半刚性砂袋支撑转换为砂层柔性支撑的控制方法,通过采用多节点柔性混凝土支撑,确保沉井前期入土深度较小时,弱包裹条件下的结构安全。针对目前传统“大锅底”开挖方法容易造成大型沉井开裂的难题,开展数值仿真分析,提出多点支撑、预留核心土开挖下沉方法,解决了大型沉井施工下沉结构安全控制难题。(4)针对大型沉井在倾斜持力层进行终沉时,存在涌沙、倾斜等施工风险,开展数值仿真分析,提出沉降协调的软弱地层单侧加固、沉井分舱小锅底终沉方法。(5)研发了“四绞刀”高效取土设备,解决了高黏地层沉井取土难题。(6)针对沉井施工风险,基于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及室内试验,提出了弱侧限条件下沉井纠偏方法、“W型”防涌土开挖技术、拉槽减阻助沉技术及突沉预警方法等。研发成果成功应用于连镇铁路五峰山北锚碇沉井(世界最大)和瓯江北口大桥南锚碇沉井(世界第一深厚淤泥覆盖层大型陆上沉井)施工中,填补了多项大型陆上沉井施工技术空白,大力提升了中国建造影响力。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2](2021)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提出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桥梁工程领域(包括结构设计、建造技术、运维保障、防灾减灾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总结了桥梁工程学科在新材料与结构体系、工业化与智能建造、抗灾变能力、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桥梁结构设计方面重点探讨了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深水桥梁基础的研究现状;桥梁建造新技术方面综述了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快速建造技术;桥梁运维方面总结了桥梁检测、监测与评估加固的最新研究;桥梁防灾减灾方面突出了抗震减震、抗风、抗火、抗撞和抗水的研究新进展;同时对桥梁工程领域各方向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初稿)

郭彦明[3](2020)在《基于BIM的新媒体产业园B座工程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结构形式新颖且复杂的建筑物脱颖而出,钢结构因其良好的力学性能以及可回收等特点被广泛使用,成为我国建筑行业重要结构形式之一。在施工过程中各参与单位之间的工作搭接既频繁又密切,信息传递容易出错。无论在设计、构件加工等方面,传统的施工技术势必无法满足要求。BIM技术作为新一代的施工工具,把建筑业的发展带到一个新的台阶,为中国建筑行业信息化提供一个全新的生产方式。把BIM技术应用到钢结构工程中,为复杂形体模型创建以及构件加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必然会推动钢结构施工企业的发展。本文以新媒体产业园项目为研究背景,对BIM技术在钢结构工程中的应用以及钢结构施工关键技术进行以下以下方面研究:(1)结合新媒体产业园工程特点,根据整个施工阶段对BIM模型的要求,将整个工程分为三部分分别进行建模,并根据每部分各自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建模软件,建立三维精准化模型。(2)通过钢结构三维模型并结合该工程钢结构深化设计图纸,应用BIM技术对复杂钢结构节点以及型钢混凝土结构的钢筋节点进行优化。(3)利用Tekla Structure自动化能力,对提料加工的问题进行优化,与加工设备机具结合,得到优化后的构件加工数据,以达到施工速度快,安装精度高,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为复杂形式的钢结构施工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4)运用BIM技术的可视化和模拟性优势对本工程钢结构的吊装方案进行模拟,实现工作面精准划分,运输精细化管理,实现对钢结构空间精准定位测量。(5)针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交叉处的环梁部分,利用品茗BIM模板设计软件对其模板支撑方案进行整体计算,以此为参考实现施工的可视化技术交底。

牛彦俊[4](2020)在《柱承式螺旋钢板仓事故分析鉴定与加固研究》文中提出螺旋钢板筒仓作为当今全世界物料贮存界的重要结构构件,具有建造成仓时间快、质量轻、材料可重复回收再利用、配套设施较完善等易于被业界接受的众多特点。螺旋钢板仓现已大量应用于仓储事业中,产生了非常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相比于钢筋混凝土筒仓,具有其明显、独特的优势。鉴于钢板仓在我们国家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其受力性能已被各国学者广泛研究。研究主要集中于动态装卸料、储料流态、改流体设计、稳定性能、抗震性能、温度作用和风荷载作用下钢板仓性能等。本文以某实际螺旋式钢板仓倾斜事故为对象,对发生事故的钢板仓进行检测和鉴定,采用ABAQUS软件对该钢板仓进行五种工况下的静力分析和局部加劲肋分析,最后对破损筒仓进行了抗震加固分析。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根据工程设计、施工和使用情况,基于厂方要求以及对事故现场的初步调查情况,对该螺旋钢板仓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检测与鉴定。结果表明,该螺旋钢板仓事故为仓体上部主要结构构件连接节点破坏及失稳造成的局部倾斜,而并非整体倾斜,在设计方面,设计草图简单,缺少大部分结构细部构造做法、节点详图,如加劲肋连接节点详图、布置详图等,这些缺陷是造成结构安全隐患的基本原因。在构造方面,将加劲肋弱轴布置在筒仓仓壁受到水平压力最大的方向,大大削弱了槽钢的实际受力性能,使筒体结构的整体与局部刚度降低,从而增大了筒仓仓壁及加劲肋组合结构在受力方向的位移,极易形成局部失稳现象。在施工方面,加劲肋连接处偏心较大,竖向受力不均匀,造成加劲肋局部失稳;加劲肋与仓壁钢板间的焊接焊缝外形不均匀、成型与观感较差;筒仓竖向加劲肋部分相邻连接节点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这将形成筒仓在水平压力作用下的薄弱环节,造成筒仓在上述节点处的脆性破坏。(2)采用ABAQUS软件对该钢板仓进行五种工况(装料1/3仓、装料1/2仓、装料2/3仓、满仓以及发生事故时的水泥装载高度28m)下的静力分析和局部加劲肋分析(包括装料28m和满仓两种工况)。在对局部节点加劲肋分析中,根据节点的连接情况分为三种工况(完全连接、A节点部分连接、B节点部分连接)。通过整体分析可知,随着装载水泥高度的增加,筒仓整体结构的应力和位移水平不断增大。筒仓的应力和位移的最大值主要出现在筒仓的底部;砼梁以及内部钢筋应力值都低于材料的强度值;柱的砼应力值小于其强度值。在满仓工况和装料28m时,筒仓底部应力都超过筒仓钢板的屈服强度,超出比例分别为0.16%和0.01%。在满仓工况和装料28m时,KZ1的柱头钢筋刚达到屈服值。在装料28m时,筒仓中部位移比较大,达到21.07mm-22.87mm。在满仓时,筒仓中部位移值达到22.79mm-25.17mm。综合整体分析、筒仓加劲肋分析和加劲肋节点分析可知:实际筒仓结构的破坏并不是出现在筒仓应力和位移最大的部位;装料28m时,实际破坏部位处应力和位移都较大,当节点出现连接破坏时,会造成筒仓壁不同程度的应力集中,应力值都超过所使用钢板材料的屈服强度,位移增大形成局部屈曲,同时加劲肋会穿出筒仓壁进一步造成破坏,该破坏形态与实际破坏形态相符。(3)采用盈建科软件对上部仓体进行了纠倾方案及对损伤筒仓进行了抗震加固分析。将整个螺旋钢板仓按照上下结构分别进行了加固后的计算复核,因下部为混凝土框架结构,上部主要为钢结构,考虑到两种材料的变形不协调,故采取上下结构分别计算,对荷载的计算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整体计算,通过验算结果表明:仓下支撑结构加固后承载能力、构造、变形、轴压比、剪跨比等主要技术指标均满足《钢筒仓技术规范》GB50884-2013及《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之要求;上部仓体结构构件及连接强度、稳定性计算均满足《钢筒仓技术规范》GB50884-2013规定的设计要求;钢筒仓整体抗倾覆计算、稳定计算亦符合《钢筒仓技术规范》GB50884-2013规定的设计要求;通过上述计算复核,从理论上验证了本螺旋钢板仓加固方案的可行性,为后续本螺旋钢板仓的事故处理奠定了理论依据。

李政策[5](2020)在《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结构新型梁柱节点抗连续倒塌性能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结构是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柱(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钢梁(Steel Beam)组合框架结构的简称,由预制钢筋混凝土柱和钢梁在现场装配而成,是装配式结构体系的重要分支。它可充分利用钢构件和钢筋混凝土构件各自的优点,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结构形式,符合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应用前景广阔。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结构因其较为特殊的结构形式,其结构连续倒塌行为有别于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或钢框架结构,梁柱节点转动刚度和塑性变形能力是影响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的关键。基于此,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基于装配式RCS组合结构施工简便、连接可靠、传力明确、构造简单的要求,提出三种新型装配式RCS梁柱节点,设计与制作三种装配式RCS梁柱节点组合体试验模型,开展抗连续倒塌静力加载试验。(2)对荷载、试件截面应变及竖向位移等试验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三种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结构新型梁柱节点均具有较高的抗倒塌能力,且节点连接可靠,受力性能良好。(3)在梁柱全截面拼接设计中,探讨节点区梁翼缘加宽对模型抗倒塌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仅提升各阶段承载能力,使梁机制阶段有所延长,悬索机制阶段抗力有一定提升,且增强节点区刚度。(4)基于荷载与截面应变转换过程及抗力发展曲线,揭示梁柱连接节点不同力学性能对连续倒塌抗力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全截面拼接与顶底角钢-螺栓连接对连续倒塌抗力机制的发展差异显着,对比而言,后者仅梁机制抗力略高于前者,但悬索机制发展更早,且更为充分。(5)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对荷载-曲线与破坏模式进行验证,试验与有限元结果的吻合度良好。进一步地,研究螺栓预紧力与直角加劲肋对抗连续倒塌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螺栓预紧力增加,能有效提升节点区刚度,但对抗连续倒塌能力的影响甚微。直角加劲肋的存在不仅显着提升其抗倒塌能力,且增强了节点区刚度。

许文煜[6](2020)在《桥梁事故现场取证及数值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内外桥梁事故频频发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分析桥梁事故原因变得尤为重要。传统的桥梁事故分析往往集中在桥梁结构力学性能的有限元模拟上,缺少对桥梁事故现场一手信息的利用。本文提出综合考虑现场残骸照片、视频和施工图纸,或在缺少部分一手现场资料情况下,通过多个不同层面数据补充,分析桥梁的破坏模式,构建符合实际的有限元模型,为科学合理的分析桥梁事故,还原事故原因提供系统化思路和解决方案。广东河源东江大桥事故资料相对完整,包含残骸照片、两个不同角度的视频和施工图纸。基于现场监控视频记录下的广东东江大桥桥跨方向倒塌过程,并结合事故现场行车记录仪的分析横向倒塌过程,分别还原出桥梁破坏起点、塑性铰形成和发展的结构强度破坏过程,初步确定桥墩的横向偏位是引发桥梁发生倒塌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的施工图纸,构建悬砌拱有限元模型,进一步模拟结构的破坏过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温度效应对结构发生倒塌的贡献较小。某轻轨桥则包含现场残骸照片和视频,而施工图纸未公开报道。基于此,本文运用摄影测量技术,通过残骸照片还原了结构外部轮廓信息,并与相同跨径桥梁类比,初步确定了结构的几何和材料信息。通过照片初步确定了施工过程中的T构两侧不平衡荷载导致结构发生刚体转动是该桥的破坏模式。由于配筋对刚体转动影响较小,在综合考虑结构的几何信息、容重、配重以及合拢段强度等重要因素的基础上,建立有限元模型,系统分析了倒塌过程的控制性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充分利用现场残骸照片及视频,发掘现场蕴含的可用于桥梁事故分析的多源信息耦合,在定性确定桥梁破坏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各种工程信息,可以构建相对精细化的有限元模型,进而实现科学的分析事故原因。

刘宜[7](2020)在《混凝土剪力墙无支撑置换加固及施工优化方案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混凝土置换加固是一种新兴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改造方法,可从根本上解决由于混凝土强度不足导致的工程质量问题。对于高层建筑结构而言,混凝土强度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对其进行置换加固往往需要搭设大量的支撑,从而导致施工成本和工期的增加。近年来,无支撑置换加固技术因其无需搭设大量支撑,施工方便等优点,得到广泛工程应用并取得了显着经济效益。本文以洛阳某混凝土剪力墙无支撑置换加固项目为背景,探讨了无支撑置换加固的方案设计、临时支撑的搭设、不合格混凝土的拆除和重新浇筑过程以及施工监测系统的布置等关键技术。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对无支撑置换加固施工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传感器监测数据以及有限元模拟结果,详细分析了置换施工阶段与被置换墙体相连的梁、楼板及其所对应的上层墙体应力变化规律;研究了置换施工阶段由于墙段拆除过程导致的应力重分布的影响范围;分析了由于墙段开洞产生的应力集中现象对加固效果的影响;通过分析置换加固前后剪力墙的正截面承载力对加固后的剪力墙进行安全性分析。最后,针对无支撑置换加固后剪力墙结构出现的应力滞后现象,通过不同方案的对比分析,给出了具有通用性的置换施工方案。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PKPM对初步设计的无支撑置换加固方案进行裂缝和挠度验算后,根据验算结果对施工方案进行再优化可以满足无支撑置换加固方案设计阶段的要求,而且PKPM计算结果还可以指导监测方案的设计。(2)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利用生死单元法、等效升温法以及添加场变量实现了无支撑置换加固施工阶段剪力墙的结构时变和材料时变效应,并通过与监测数据对比验证了该模拟方案的准确性。(3)通过监测数据以及有限元模拟结果的分析可知,剪力墙进行墙段拆除时会在拆除洞口四周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当施工完成后由于应力转移使得应力集中会明显减缓。与置换墙体相连的梁、板以及置换墙体上一层剪力墙都会由于墙段的拆除和重新浇筑过程导致的应力重分布现象使得应力增加,但应力增加有限,不会造成梁、板以及墙体的破坏。而加固完成后的剪力墙由于墙段拆除时间的差异会出现明显的应力滞后现象,在无支撑置换方案的设计中应予以考虑。(4)为了减小应力滞后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并使得无支撑置换加固方案更具有普适性,通过ABAQUS软件对不同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模拟,最后针对不同轴压比及不同剪力墙长度给出了用于指导无支撑置换加固的施工顺序、墙体分段置换长度及置换材料的建议。

王雯花[8](2020)在《超高层建筑逆作法桩柱转换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此类建筑结构往往都涉及到深基坑工程,逆作法因其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工程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依赖工程经验对逆作法的技术控制,对于特定工程环境下,逆作法实际受力特性对工程的影响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依托南京金茂广场二期施工建设工程,对超高层建筑逆作法中的桩柱转换机理展开研究。首先总结了桩柱转换中关键节点的设计及施工技术要点,采用理论公式进行推导计算,对比正常受力情况下,分析桩柱发生倾斜或者位移时,结构内力及变形的变化规律,对规范中桩柱控制要求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在利用现场实验数据验证了数值模拟准确度的基础上,依据实验具体数据及有限元分析结果,验算依托工程嵌岩桩的承载力要求。建立嵌岩桩后压浆数值分析模型,结合桩柱受力计算方法,重点分析研究了后压浆技术对嵌岩桩竖向承载性能的影响,对实际工程中嵌岩桩的优化提出建议。最后,针对不同上部层数的施工工况,利用MIDAS/GT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依托工程基坑的三维整体数值模型,分析了周边地表沉降、地连墙侧向变形及桩柱竖向沉降及水平位移变化规律,研究了增加上部顺作层数的可行性,为进一步提高依托工程的施工效益提供技术支持,并对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宋星宇[9](2020)在《南昌站不等高大跨网架滑移施工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跨度网架因其整体性好,轻质高强的特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大型公共建筑中。滑移法常用作网架施工方法,由于不等高网架会给施工带来一定的难度,会引起施工阶段结构内力分布的复杂性,易造成最终成型结构受力的可变性。故为保证施工安全,有必要开展施工全过程模拟分析,了解施工阶段力学行为,发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本文以南昌高铁站房滑移法施工为研究载体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摘要如下:针对整体结构开展模拟计算,得到工作状态指标,使用Midas Gen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网架安装全过程力学行为开展计算;验证了超限胎架施工稳定性并做了胎架滑移同步性模拟研究;再结合施工时变力学,控制施工阶段准结构变形;对工程施工工艺进行研究,指出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考虑上部网架结构和下部混凝土柱协同工作后,整体结构模型计算结构在周期模态、支座反力、杆件内力、单元应力分布、结构位移、时程分析等方面均和独立网架模型存在差异,且整体计算结果多大于分开计算结果,对于此类混合结构有必要进行整体计算分析;引入串联弹簧模型能更真实反映支座的实际工作状态;(2)选定了胎架滑移法作为本工程的施工方法,验证了超限条件下胎架结构整体稳定性,确定了胎架滑移方式,并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了胎架滑移过程中一点和多点牵引的整体稳定性和同步控制难度;(3)给出了两种可运用于本工程的网架施工方法:传统法和回顶法,分析了两种施工方法的施工工艺,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施工全过程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回顶法仅存在施工工期较长的劣势,在施工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都较为优越。

胡琼[10](2020)在《某地下室结构工程上浮开裂事故分析与加固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大中小城市的规模均处于快速扩大的阶段,因此一方面城市用地需要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城市的纵向空间发展也成了很重要的一个领域,表现就是建筑物高度的大幅度增长以及地下空间的开发速度加快,如地下车库、地下商场迅速增多,但由于地下空间的工程隐蔽性,使得地下结构往往存在很多问题,建筑物的抗浮设计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领域。在南方多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区域性受地下水影响严重的地区,由于建筑物上浮造成的破坏案例已经屡见不鲜。但目前国内外针对抗浮设计的研究和规范条文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对于地下结构的上浮机理、勘察设计、抗浮措施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地下室结构的上浮机理、抗浮设计以及加固处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研究:(1)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不同规范对地下水勘察、抗浮设防水位确定等方面的规定,提出了目前规范存在的不足。通过查阅文献和工程资料,分别对地下室上浮机理和抗浮锚杆研究应用的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2)提出了地下水的赋存状态、渗流机理等相关因素对浮力计算和折减的影响。结合地下室结构上浮破坏的机理和模式,借助Midas Gen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了地下室结构正常使用和上浮破坏两种不同形态下的受力情况,研究了地下室上浮事故对上部构件受力的影响,针对发生典型破坏的相关节点、构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受力分析。(3)借助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锚杆进行数值分析,研究了单锚的受力机理。采用正交设计法对锚杆的群锚效应进行了参数分析,研究了锚杆间距、锚杆长度及其他因素对群锚效应的影响,对抗浮锚杆的布置提出了建议。(4)以合肥市庐江县某地下室结构上浮破坏事故为背景,从设计和施工等方面,全面分析了可能导致该地下室上浮的原因,得出了最优加固处理方案,给出了该地下室结构抗浮加固工程的加固设计方法,并证明了抗浮加固问题技术程序的正确性、可行性,对此类工程事故的处理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二、某混凝土柱施工偏移事故的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某混凝土柱施工偏移事故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深厚淤泥层大型陆上沉井施工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陆上沉井砂桩加固地基处理
        1.2.2 大型沉井结构应力控制
        1.2.3 大型沉井首次接高下沉结构安全控制
        1.2.4 大型沉井接高下沉控制
        1.2.5 沉井终沉标准及控制
    1.3 依托工程项目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考虑固结效应的沉井临时地基砂桩加固技术
    2.1 大型沉井临时地基处理方法
    2.2 高置换率大直径砂桩加固淤泥固结周期
        2.2.1 深厚淤泥砂桩复合地基固结理论
        2.2.2 沉井附加应力分布形式对固结周期的影响
        2.2.3 考虑涂抹区重叠的高置换率复合地基固结周期计算
        2.2.4 高置换率砂桩复合地基固结周期试验
    2.3 沉井附加荷载传递机理及影响深度
        2.3.1 附加应力解析解
        2.3.2 加载类型对附加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
        2.3.3 接高过程地基附加应力分布规律
    2.4 考虑淤泥固结效应的大直径砂桩加固地基承载力
        2.4.1 砂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2.4.2 考虑固结影响的砂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2.4.3 考虑固结效应砂桩地基处理置换率优化案例分析
        2.4.4 考虑固结效应对承载力提升的试验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型沉井挠曲变形结构安全控制理论与方法
    3.1 沉井结构安全控制难题
    3.2 大型沉井挠曲控制理念
        3.2.1 大型沉井结构挠曲与应力相关性分析
        3.2.2 沉井结构挠曲变形控制计算方法
        3.2.3 大型沉井挠曲变形控制标准
    3.3 大型沉井挠曲控制实施技术
        3.3.1 基于挠曲数据的沉井开挖取土优化
        3.3.2 沉井挠曲协调变形分析及调节技术
        3.3.3 工程实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型沉井接高开挖下沉控制
    4.1 大型沉井首次下沉力系转换控制技术
        4.1.1 理论分析
        4.1.2 数值仿真
        4.1.3 模型试验
        4.1.4 力系转换解决思路
    4.2 沉井多点支撑开挖下沉取土工艺
        4.2.1 多点支撑开挖下沉理念
        4.2.2 多点支撑开挖下沉工艺计算分析
        4.2.3 多点支撑开挖工艺实施及效果
    4.3 预留核心土开挖下沉控制工艺
        4.3.1 预留核心土开挖理念
        4.3.2 预留核心土开挖下沉工艺结构安全分析
        4.3.3 预留核心土开挖工艺的实施及效果
    4.4 高黏性地层绞吸开挖设备
        4.4.1 高黏性地层传统取土设备存在的问题
        4.4.2 绞吸开挖设备研发
        4.4.3 绞吸开挖设备工程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倾斜持力层沉井终沉技术
    5.1 沉井超深倾斜地层大锅底终沉风险
    5.2 考虑沉井沉降协调的软弱地层单侧加固技术
        5.2.1 适应变形协调的加固体变形模量
        5.2.2 加固体宽度对沉井运营期沉降影响
        5.2.3 单侧加固条件下大型沉井稳定性验算
        5.2.4 加固体承载力自平衡荷载箱现场试验
    5.3 沉井分舱小锅底终沉技术
        5.3.1 沉井分舱小锅底终沉工艺理念
        5.3.2 沉井锅底终沉对比计算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型沉井施工风险控制技术
    6.1 深厚软弱地层大型沉井偏位调整技术
        6.1.1 深厚软弱淤泥层施工面临的问题
        6.1.2 深厚软弱地层沉井偏位机理及纠偏方法
        6.1.3 弱侧限地层沉井偏位纠偏技术工程应用
    6.2 沉井涌泥控制技术
        6.2.1 涌泥机理
        6.2.2 沉井涌泥监测技术
        6.2.3 沉井舱内水体反压对涌泥控制
        6.2.4 降低涌土风险的“W型”新型开挖技术
    6.3 沉井助沉理论与方法
        6.3.1 提出高精度沉井下沉难易程度评估方法
        6.3.2 沉井助沉技术分析
    6.4 沉井突沉预警及控制技术
        6.4.1 沉井突沉原因机理分析
        6.4.2 沉井突沉预警指标
        6.4.3 沉井突沉双指标三级预警技术
        6.4.4 沉井突沉预警技术工程验证
        6.4.5 突沉风险控制技术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 桥梁工程研究新进展(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1新材料促进桥梁工程技术革新
    1.2桥梁工业化进程与智能建造技术取得长足发展
    1.3桥梁抗灾变能力显着提高
    1.4桥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1.5跨海桥梁深水基础不断创新
2桥梁结构设计
    2.1桥梁作用及分析(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河北工程大学刘焕举老师提供初稿)
        2.1.1汽车作用
        2.1.2温度作用
        2.1.3浪流作用
        2.1.4分析方法
        2.1.5展望
    2.2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2.2.1新型桥梁用钢的研发
        2.2.2焊接节点疲劳性能
        2.2.3钢结构桥梁动力行为
        2.2.4复杂环境钢桥服役性能
        2.2.5组合结构桥梁空间力学行为
        2.2.6组合结构桥梁关键构造力学行为
        2.2.7展望
    2.3高性能材料
        2.3.1超高性能混凝土(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提供初稿)
        2.3.2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2.3.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北京工业大学刘越老师提供初稿)
        2.3.4智能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2.3.5展望
    2.4桥梁基础工程(同济大学梁发云老师提供初稿)
        2.4.1深水桥梁基础形式
        2.4.2桥梁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2.4.3桥梁基础动力特性分析
        2.4.4深水桥梁基础工程面临的挑战
3桥梁建造新技术
    3.1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3.1.1钢结构桥梁工程建设成就
        3.1.2焊接制造新技术
        3.1.3施工新技术
    3.2桥梁快速建造技术(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提供初稿)
        3.2.1预制装配桥梁上部结构关键技术
        3.2.2预制装配桥墩及其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3.2.2.1灌浆/灌缝固定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2.2.2无黏结预应力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3桥梁建造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4桥梁运维
    4.1监测与评估(浙江大学叶肖伟老师、湖南大学孔烜老师、西南交通大学崔闯老师提供初稿)
        4.1.1监测技术
        4.1.2模态识别
        4.1.3模型修正
        4.1.4损伤识别
        4.1.5状态评估
        4.1.6展望
    4.2智能检测(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2.1智能检测技术
        4.2.2智能识别与算法
        4.2.3展望
    4.3桥上行车安全性(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4.3.1风荷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1车-桥气动参数识别
        4.3.1.2风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1.3风浪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4风屏障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
        4.3.2地震作用下行车安全性
        4.3.2.1地震-车-桥耦合振动模型
        4.3.2.2地震动激励特性的影响
        4.3.2.3地震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2.4车-桥耦合系统地震预警阈值研究
        4.3.3长期服役条件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4冲击系数与振动控制研究
        4.3.4.1车辆冲击系数
        4.3.4.2车-桥耦合振动控制方法
        4.3.5研究展望
    4.4加固与性能提升(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4.1增大截面加固法
        4.4.2粘贴钢板加固法
        4.4.3体外预应力筋加固法
        4.4.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
        4.4.5组合加固法
        4.4.6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4.4.7其他加固方法
        4.4.8发展展望
5桥梁防灾减灾
    5.1抗震减震(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5.1.1公路桥梁抗震研究新进展
        5.1.2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新进展
        5.1.3桥梁抗震发展态势分析
    5.2抗风(东南大学张文明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陈文礼老师提供初稿)
        5.2.1桥梁风环境
        5.2.2静风稳定性
        5.2.3桥梁颤振
        5.2.4桥梁驰振
        5.2.5桥梁抖振
        5.2.6主梁涡振
        5.2.7拉索风致振动
        5.2.8展望
    5.3抗火(长安大学张岗老师、贺拴海老师、宋超杰等提供初稿)
        5.3.1材料高温性能
        5.3.2仿真与测试
        5.3.3截面升温
        5.3.4结构响应
        5.3.5工程应用
        5.3.6展望
    5.4抗撞击及防护(湖南大学樊伟老师、谢瑞洪、王泓翔提供初稿)
        5.4.1车撞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2船撞桥梁结构研究进展
        5.4.3落石冲击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4研究展望
    5.5抗水(东南大学熊文老师提供初稿)
        5.5.1桥梁冲刷
        5.5.2桥梁水毁
        5.5.2.1失效模式
        5.5.2.2分析方法
        5.5.3监测与识别
        5.5.4结论与展望
    5.6智能防灾减灾(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鲍跃全老师提供初稿)
6结语(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初稿)
策划与实施

(3)基于BIM的新媒体产业园B座工程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BIM技术在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钢结构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BIM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1.3.1 BIM在施工安全研究现状
        1.3.2 BIM在成本管理研究现状
        1.3.3 BIM在进度管理研究现状
        1.3.4 BIM在施工方案优化中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新媒体产业园B座工程施工特点及难点分析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施工特点及难点
    2.3 新媒体产业园B座工程施工阶段BIM技术应用点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媒体产业园B座工程三维可视化建模关键技术
    3.1 本工程建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3.1.1 施工阶段对BIM模型要求
        3.1.2 工程建模精度要求
    3.2 建模关键技术研究
        3.2.1 相关BIM软件及其特点
        3.2.2 本工程建模软件选择
        3.2.3 钢结构部分BIM建模关键技术
        3.2.4 混凝土部分BIM建模关键技术
        3.2.5 钢结构与混凝土交叉部分BIM建模关键技术
        3.2.6 整体BIM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媒体产业园B座工程施工关键技术
    4.1 钢结构深化设计
        4.1.1 钢结构复杂节点深化设计
        4.1.2 型钢混凝土柱与框架梁钢筋节点深化设计
        4.1.3 钢结构深化设计出图
    4.2 钢构件下料关键技术
    4.3 钢构件加工
        4.3.1 制作与加工设备能力
        4.3.2 加工制作工艺
        4.3.3 H型钢梁的加工制作
        4.3.4 复杂节点处的钢构件加工制作
    4.4 钢构件吊装
        4.4.1 施工起点及流向
        4.4.2 吊装机械选择
        4.4.3 基于BIM的吊装方案确定
        4.4.4 钢柱吊装
        4.4.5 钢梁吊装
    4.5 环梁模架施工方案确定
        4.5.1 环梁模架搭设方案
        4.5.2 基于BIM技术的整体环梁模架方案计算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柱承式螺旋钢板仓事故分析鉴定与加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筒仓结构破坏原因汇总
        1.1.2 筒仓分类及特点
    1.2 筒仓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2章 螺旋钢板仓现场检测
    引言
    2.1 工程概况
    2.2 检测依据及仪器
    2.3 现场检测
        2.3.1 使用方提供的事故情况说明
        2.3.2 使用条件调查
        2.3.3 地基基础
        2.3.3.1 岩土工程地质概况
        2.3.3.2 地基处理情况检测
        2.3.3.3 地基承载力状况
        2.3.3.4 基础现状
        2.3.3.5 基础梁强度检测
        2.3.3.6 基础梁混凝土碳化深度检测
        2.3.3.7 钢板仓下部框架支撑结构相邻柱基相对沉降观测
        2.3.4 钢板仓仓下框架结构框柱倾斜观测
        2.3.5 仓下框架支撑结构
        2.3.5.1 混凝土龄期
        2.3.5.2 仓下框架支撑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
        2.3.5.3 仓下框架支撑结构混凝土碳化检测
        2.3.5.4 仓下框架支撑结构钢筋配置及锈蚀情况检测
        2.3.5.5 裂缝检测
        2.3.5.6 仓下框架支撑结构构件截面尺寸检测
        2.3.5.7 仓下框架支撑结构构件外观质量检查
        2.3.6 仓体结构
        2.3.6.1 仓体结构布置调查
        2.3.6.2 仓体构件材料力学性能检测
        2.3.6.3 仓体构件尺寸检测
        2.3.6.4 仓体构件连接检测
        2.3.6.5 仓体构件安装偏差检测
        2.3.6.6 仓体变形检测
        2.3.6.7 仓体损伤检查
        2.3.6.8 钢板仓仓体结构构造检测
        2.3.6.9 整体外观缺陷检查汇总
    2.4 检测小结
第3章 螺旋钢板仓ABAQUS有限元分析
    引言
    3.1 计算简图
        3.1.1 整体受力分析计算简图
        3.1.2 局部加劲肋节点受力分析计算简图
    3.2 ABAQUS有限元模型
        3.2.1 单元介绍
        3.2.2 材料模型
        3.2.2.1 钢材与钢筋材料模型
        3.2.2.2 混凝土材料模型
        3.2.3 网格划分
        3.2.3.1 整体分析网格划分
        3.2.3.2 筒仓加劲肋分析网格划分
        3.2.4 工况荷载计算
        3.2.5 荷载边界条件
    3.3 ABAQUS模拟结果
        3.3.1 整体模型分析计算结果
        3.3.1.1 工况一—装料1/3仓
        3.3.1.2 工况二—装料1/2仓
        3.3.1.3 工况三—装料2/3仓
        3.3.1.4 工况四—满仓
        3.3.1.5 工况五—装料28m
        3.3.1.6 计算结果小结
        3.3.2 筒仓加劲肋模型分析计算结果
        3.3.2.1 工况一—装料28m
        3.3.2.2 工况二—满仓
        3.3.2.3 计算结果小结
        3.3.3 局部模型分析计算结果
        3.3.3.1 工况一—筒仓节点完全连接
        3.3.3.2 工况二—A节点部分连接
        3.3.3.3 工况三—B节点部分连接
        3.3.3.4 加劲肋强轴与弱轴布置计算对比
        3.3.3.5 计算结果小结
    3.4 本章小结
    3.5 鉴定结论及建议
第4章 螺旋钢板仓支撑结构及仓体加固研究
    引言
    4.1 加固纠倾遵循的总原则
    4.2 螺旋钢板仓抗震加固的概念阐述
        4.2.1 钢板仓地震作用的计算
        4.2.2 螺旋钢板仓抗震构造措施
    4.3 原结构在实测强度及截面尺寸下的核算问题汇总
        4.3.1 模型的建立
        4.3.2 荷载的施加
        4.3.3 工况信息
        4.3.4 荷载组合
        4.3.5 仓下支撑结构内力计算结果
        4.3.6 仓下支撑结构构件超限信息
        4.3.7 上部仓体最不利工况下计算结果
    4.4 仓下支撑结构抗震加固方案
        4.4.1 增设抗震墙及增大截面法加固混凝土构件截面尺寸
        4.4.2 加固布置及加固详图
        4.4.3 加固后仓下支撑结构构件计算结果
    4.5 上部仓体结构加固方案
        4.5.1 上部仓体出现的主要问题
        4.5.2 加固方案
        4.5.3 加固需施加的牵拉及抬升力计算
        4.5.4 仓体加固补强方案
        4.5.5 加固后计算复核结果
        4.5.5.1 结构整体抗倾覆验算
        4.5.5.2 结构整体稳定性验算
        4.5.5.3 地震及风荷载作用下位移曲线
        4.5.5.4 上部仓体轴压比计算结果
        4.5.5.5 上部仓体剪跨比计算结果
        4.5.5.6 上部仓体最不利工况下构件应力比简图
        4.5.5.7 上部仓体最不利工况下位移与应力云图
    4.6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5)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结构新型梁柱节点抗连续倒塌性能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RCS组合结构及结构抗连续倒塌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RCS组合结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结构抗连续倒塌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装配式RCS梁柱节点抗连续倒塌试验模型设计
    2.1 引言
    2.2 三种新型装配式RCS梁柱节点
    2.3 试验目的
    2.4 试验模型概况
        2.4.1 框架设计资料
        2.4.2 试验模型
    2.5 装配式RCS梁柱节点组合体设计
        2.5.1 混凝土柱
        2.5.2 钢梁设计
        2.5.3 连接接头螺栓设计
    2.6 试验模型制作
        2.6.1 钢部件制作
        2.6.2 混凝土浇筑
    2.7 材性试验
        2.7.1 钢材材性试验
        2.7.2 混凝土材性试验
    2.8 加载与量测
        2.8.1 试验装置
        2.8.2 加载制度
        2.8.3 量测方案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装配式RCS梁柱组合体抗连续倒塌性能试验与分析
    3.1 引言
    3.2 试验过程与分析
        3.2.1 RCS-1试验模型
        3.2.2 RCS-2试验模型
        3.2.3 RCS-3试验模型
    3.3 试件变形形态
        3.3.1 RCS-1试件变形发展曲线
        3.3.2 RCS-2试件变形发展曲线
        3.3.3 RCS-3试件变形发展曲线
    3.4 钢梁截面应变发展与分布
        3.4.1 RCS-1试件截面应变曲线
        3.4.2 RCS-2试件截面应变曲线
        3.4.3 RCS-3试件截面应变曲线
    3.5 荷载F-位移D曲线
        3.5.1 RCS-1试验模型荷载-位移曲线
        3.5.2 RCS-2试验模型荷载-位移曲线
        3.5.3 RCS-3试验模型荷载-位移曲线
        3.5.4 荷载-位移曲线对比
    3.6 梁柱子结构内力分析
        3.6.1 内力分析
        3.6.2 内力曲线
    3.7 试验模型抗力机制分析
        3.7.1 RCS-1试验模型抗力机制发展曲线
        3.7.2 RCS-2试验模型抗力机制发展曲线
        3.7.3 RCS-3试验模型抗力机制发展曲线
        3.7.4 各试验模型抗力机制对比
        3.7.5 悬索机制的作用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试验模型的数值模拟与参数分析
    4.1 引言
    4.2 有限元模型简介
    4.3 模型的建立
        4.3.1 材料本构设置
        4.3.2 单元选取与接触设置
        4.3.3 边界条件与加载制度
    4.4 有限元结果
        4.4.1 RCS-1有限元模型
        4.4.2 RCS-2有限元模型
        4.4.3 RCS-3有限元模型
        4.4.4 混凝土柱对比
    4.5 参数分析
        4.5.1 螺栓预紧力对承载能力的影响
        4.5.2 加劲肋对承载能力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桥梁事故现场取证及数值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事故分析偏重数值模拟,缺少事故现场信息的取证利用
        1.2.2 事故现场视频及痕迹取证分析
        1.2.3 桥梁倒塌过程可视化仿真模拟技术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桥梁事故现场取证及数值分析方法
    2.1 事故相关照片获取桥梁事故信息
        2.1.1 获取事故桥梁的基本信息
        2.1.2 获取事故残骸痕迹信息
    2.2 基于现场视频对桥梁事故分析
        2.1.1 模糊视频的简单处理
        2.1.2 视频内容分析
    2.3 有限元建模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东河源东江大桥倒塌原因分析
    3.1 事故桥概况
    3.2 基于现场视频及照片取证分析桥梁破坏模式
    3.3 有限元模拟分析及验证
        3.3.1 有限元静力分析
        3.3.2 有限元倒塌过程的模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某轻轨桥事故原因分析
    4.1 事故概况
    4.2 基于残骸照片的桥梁尺寸信息获取
    4.3 多跨连续梁悬臂浇筑施工方案
    4.4 基于视频及照片取证分析桥梁破坏模式
        4.4.1 中跨跨中配重
        4.4.2 桥墩临时固结
        4.4.3 施工合龙顺序
    4.5 有限元模拟及验证
        4.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5.2 桥梁质心位置偏移的模拟结果分析
    4.6 类似事故分析借鉴
        4.6.1 事故发生经过
        4.6.2 事故原因分析
        4.6.3 两起事故分析对比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混凝土剪力墙无支撑置换加固及施工优化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混凝土加固技术简介
        1.2.1 导致结构加固的原因
        1.2.2 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
    1.3 置换加固法研究现状
    1.4 施工模拟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剪力墙置换加固设计、施工及监测方案
    2.1 工程概况
    2.2 置换加固设计
        2.2.1 剪力墙加固范围
        2.2.2 剪力墙置换方案设计
    2.3 剪力墙置换加固施工
        2.3.1 剪力墙置换进度计划
        2.3.2 剪力墙置换加固施工流程
        2.3.3 框架梁局部支撑的搭设
        2.3.4 墙段的拆除及浇筑
        2.3.5 置换施工的重难点问题
    2.4 置换施工监测方案
        2.4.1 监测方案设计
        2.4.2 置换墙体一跨范围内楼板裂缝控制
        2.4.3 置换剪力墙一跨范围内梁裂缝监测以及应变监测
        2.4.4 置换剪力墙一跨范围内楼板应变监测
        2.4.5 置换剪力墙及其上一层剪力墙应变传感器布置
        2.4.6 剪力墙位移监测
        2.4.7 数据收集
    2.5 监测结果初步分析
        2.5.1 静力水准仪监测结果
        2.5.2 新旧结合面监测结果
        2.5.3 应力滞后现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剪力墙置换加固有限元模型
    3.1 计算软件、计算单元的相关说明
        3.1.1 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
        3.1.2 ABAQUS建模及单元选择
    3.2 有限元模拟所用材料及参数
        3.2.1 混凝土材料模型
        3.2.2 钢筋本构模型
    3.3 置换加固施工过程的有限元实现
    3.4 材料属性随时间改变的实现
    3.5 有限元模型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剪力墙置换加固施工过程受力分析
    4.1 置换施工影响范围
    4.2 置换施工对上层结构的影响
    4.3 剪力墙施工过程受力分析
        4.3.1 一号、二号剪力墙置换过程受力分析
        4.3.2 三号、六号剪力墙置换过程受力分析
        4.3.3 四号、五号剪力墙置换过程受力分析
    4.4 结构受力变化规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剪力墙置换施工方案优化
    5.1 置换加固效果评估
    5.2 置换方案影响因素
        5.2.1 轴压比
        5.2.2 置换施工顺序
        5.2.3 置换长度选择
        5.2.4 置换材料的影响
        5.2.5 置换方案
        5.2.6 1.5m~3.0m长度剪力墙施工模拟结果
        5.2.7 3.0m长度以上剪力墙施工模拟结果
    5.3 施工方案建议
        5.3.1 置换间隔时间选择
        5.3.2 置换方案
        5.3.3 徐变对内力重分布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超高层建筑逆作法桩柱转换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桩-柱转换作用机理研究
    2.1 顺逆作法的异同
    2.2 桩-柱转换
        2.2.1 桩柱转换的理论设计
        2.2.2 桩柱转换的施工技术
        2.2.3 桩柱的连接节点
    2.3 桩柱作用
        2.3.1 桩柱倾斜情况下分析
        2.3.2 桩柱位移情况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嵌岩桩的优化分析
    3.1 基桩承载力检测试验
    3.2 实测结果分析
    3.3 入岩深度优化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部结构最大顺作层数研究
    4.1 最大施工层数的估算
    4.2 MIDAS/GTS软件及工程概况介绍
    4.3 修正摩尔-库伦模型
    4.4 模型假定及相关参数选取
    4.5 模型建立
    4.6 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存在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南昌站不等高大跨网架滑移施工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技术研究现状
        1.2.1 上下部协同工作研究现状
        1.2.2 网架施工工艺
        1.2.3 网架施工存在的力学问题及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考虑上下部协同工作的对比分析
    2.1 工程概况
    2.2 A区上下部协同工作对比分析
        2.2.1 有限元建模
        2.2.2 周期与振型
        2.2.3 支座反力对比
        2.2.4 杆件内力对比
        2.2.5 应力对比
        2.2.6 位移对比
        2.2.7 时程分析结果对比
    2.3 B区上下部协同工作对比分析
        2.3.1 有限元建模
        2.3.2 周期与振型
        2.3.3 支座反力对比
        2.3.4 杆件内力对比
        2.3.5 应力对比
        2.3.6 位移对比
        2.3.7 时程分析结果对比
    2.4 考虑串联弹簧支座的上下部协同工作分析
        2.4.1 A区上下部协同工作对比
        2.4.2 B区上下部协同工作对比
    2.5 本章小结
3 滑移胎架稳定性分析
    3.1 滑移法施工方案选择
        3.1.1 网架结构滑移法施工流程
        3.1.2 胎架滑移法施工流程
        3.1.3 牵引和顶推法滑移施工流程
    3.2 工程施工技术难点
        3.2.1 不等高网架安装时胎架高度提升后的整体稳定性
        3.2.2 胎架滑移过程同步控制
        3.2.3 网架安装时挠度变形累积
    3.3 滑移胎架设计
        3.3.1 胎架搭设方案
        3.3.2 支架稳定性验算
        3.3.3 支架强度验算
    3.4 胎架滑移施工控制
        3.4.1 牵引同步性控制方法和牵引点布设
        3.4.2 滑移过程同步控制允许值的计算方法
    3.5 胎架滑移同步稳定性模拟
        3.5.1 胎架模型建立
        3.5.2 重力作用下胎架稳定性分析
        3.5.3 胎架滑移同步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网架施工过程模拟对比分析
    4.1 网架施工方案选择
        4.1.1 传统法施工
        4.1.2 回顶法施工
    4.2 A、B区网架滑移施工过程模拟对比
        4.2.1 A区网架滑移施工过程模拟和对比
        4.2.2 B区网架滑移施工过程模拟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某地下室结构工程上浮开裂事故分析与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
        1.2.1 地下室抗浮原理与抗浮技术研究现状
        1.2.2 抗浮锚杆的应用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规范条文相关规定
        1.2.4 国内外规范条文的不足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抗浮计算理论研究
    2.1 地下水概述
        2.1.1 地下水分类
        2.1.2 地下水对建(构)筑物的影响
    2.2 抗浮设防水位的合理选取
    2.3 渗流机理分析
        2.3.1 渗流概念
        2.3.2 渗流定律
    2.4 水浮力的计算
    2.5 地下室抗浮稳定性验算与失效形式
        2.5.1 整体抗浮验算与失效模式
        2.5.2 局部抗浮验算与失效模式
    2.6 上浮事故数值分析
        2.6.1 基本信息
        2.6.2 模型建立
        2.6.3 加载方式与边界条件
        2.6.4 结果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抗浮加固技术与抗浮锚杆设计研究
    3.1 抗浮加固处理措施
    3.2 抗浮加固处理技术程序
    3.3 抗浮锚杆
        3.3.1 抗浮锚杆的构造与锚固机理
        3.3.2 抗浮锚杆拉力的计算
        3.3.3 抗浮锚杆配筋和长度计算
        3.3.4 几种抗浮锚杆配筋和长度确定算法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锚与群锚效应数值分析
    4.1 求解方法及材料特性的选择
    4.2 模型的建立
        4.2.1 基本工况
        4.2.2 网格划分
        4.2.3 边界条件、接触设置及加载模式
    4.3 单锚模型结果分析
    4.4 群锚效应模型结果分析
        4.4.1 群锚效应概述
        4.4.2 正交设计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某地下室上浮事故处理工程实例
    5.1 工程概况
        5.1.1 地形地貌
        5.1.2 地基土分布特征及性能
        5.1.3 地下水埋藏条件
    5.2 结构破坏情况调查
        5.2.1 上浮观测
        5.2.2 上部构件破坏情况
    5.3 上浮原因分析
    5.4 抗浮验算
    5.5 抗浮措施
    5.6 上部结构加固修复措施
    5.7 防范预警措施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四、某混凝土柱施工偏移事故的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厚淤泥层大型陆上沉井施工控制技术研究[D]. 陈培帅. 长安大学, 2021(02)
  • [2]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2)
  • [3]基于BIM的新媒体产业园B座工程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 郭彦明.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4]柱承式螺旋钢板仓事故分析鉴定与加固研究[D]. 牛彦俊.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2)
  • [5]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结构新型梁柱节点抗连续倒塌性能的试验研究[D]. 李政策. 南昌大学, 2020
  • [6]桥梁事故现场取证及数值分析方法研究[D]. 许文煜.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7]混凝土剪力墙无支撑置换加固及施工优化方案设计[D]. 刘宜. 长安大学, 2020(06)
  • [8]超高层建筑逆作法桩柱转换机理的研究[D]. 王雯花. 东南大学, 2020(01)
  • [9]南昌站不等高大跨网架滑移施工方案研究[D]. 宋星宇.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10]某地下室结构工程上浮开裂事故分析与加固技术研究[D]. 胡琼.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混凝土柱施工偏斜事故的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