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内病的研究进展与思路:文献综述、外治全身病的发展趋势与技术要点

中医外治内病的研究进展与思路:文献综述、外治全身病的发展趋势与技术要点

一、中医内病外治的研究进展及思路——全身性疾病药物外治的文献回顾、发展趋势及技术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鞠静[1](2021)在《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取穴用药规律研究与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梳理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发展源流,分析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取穴用药规律,探讨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理论依据。对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为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第一部分以计算机检索结合手工检索《中华医典》《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以“眩晕”为主题词展开检索,按照既定检索策略查找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文献,文献时间为先秦两汉时期至1949年9月30日。建立眩晕外治法文献数据库,通过对新中国建国前各个时期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文献进行深入剖析,完善眩晕中医外治法发展源流。(2)第二部分以新中国建国时间为界,建国前文献参照第一部分检索结果,文献时间为先秦两汉时期至1949年9月30日,建国后文献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美国国立医学图书管生物医学信息数据库(Pubmed)、Cocharane Library数据库和Embase数据库,按照既定检索策略及筛选策略,纳入自1949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符合要求的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文献。建立眩晕外治法文献数据库、腧穴数据库、外用药物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IBM 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腧穴、外用药物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3)第三部分以第二部分研究新中国建国后文献为基础,检索中医外治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按照既定策略对文献进行筛选与数据提取,对中医外治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结果:(1)《中华医典》《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检索出68487条文献,纳入2214条文献,涉及取穴用药的中医外治方法有针刺、艾灸、刮痧、药枕等25种。(2)新中国建国前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核心腧穴为风池、脑空、头临泣、后顶、解溪、天柱,外用核心药物为醋、川芎、细辛、防风、韭叶、黄连、薄荷、芒硝、麝香等。新中国建国后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核心腧穴为风池、百会、颈夹脊、天柱、大椎、风府、太阳、印堂。外用核心药物为川芎、红花、当归、葛根、天麻、羌活、丹参、威灵仙、乳香、桂枝、透骨草、没药、白芷、菊花、冰片、细辛、赤芍。(3)系统评价研究初步检出文献202篇,最终纳入53篇RCT文献,全部为中文文献。对53篇文献进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中医外治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在改善眩晕症状,提高临床有效率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记载可追溯至先秦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全面发展,宋金元至明清时期中医外治法诊治眩晕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皆趋于成熟,民国至新中国建国前主要以整理文献为主,建国后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得到迅速地应用与发展,并出现了新的治疗手段。(2)治法方面,腧穴外治以针灸为主,取穴方面,以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等阳经头项部腧穴与四肢远端腧穴、躯干部腧穴配伍治疗眩晕。中药外治以五官用药、药枕为主,药枕多采用植物的茎、叶、花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的药物,熏洗、涂敷、鼻疗药多采用气味俱厚,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的辛温燥烈药物,经眼、口用药多采用甘寒质润生津的药物。(3)中医外治法或外治法结合西医常规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在改善眩晕症状,提高临床有效率方面有显着优势。在安全性方面,中医外治法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治疗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在眩晕临床诊治方案中应当推荐中医外治疗法。

郝菲菲[2](2021)在《甲状腺癌的中医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搜集整理古代有关甲状腺癌的中医文献,梳理甲状腺癌的病名演变,同时系统分析总结古代甲状腺癌的用药规律。(2)基于期刊文献整理分析中医药专家对甲状腺癌的辨证论治,并挖掘中医药专家治疗甲状腺癌术后的用药经验。(3)对比分析古今医家治疗甲状腺癌用药差异,探寻甲状腺癌中医药诊治的新思路并提出防治甲状腺癌的初步方案,丰富中医肿瘤学内容,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1)古代文献来源:运用文献学方法,基于《中华医典》软件以“瘿”“石瘿”“石疽”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对搜索出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审析,同时根据选方标准,确定录入用药。(2)现代文献来源:运用文献学方法,分别用“甲状腺癌”或“甲状腺恶性肿瘤”或“石瘿”与“中医药专家”或“中医药治疗”等为主题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VIP)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搜索包括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地方名中医药专家等在内的于2020年11月之前公开发表的甲状腺癌治疗经验类相关文献,根据选方标准录入内容。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所搜集文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全面把握中医药专家对甲状腺癌的认识及辨证用药规律。结果:(1)依据症状体征表现,甲状腺癌包括中医古籍中石瘿及部分“石疽”等疾病。古代医家认为甲状腺癌病机之本在于本虚标实,以肝郁脾虚、气滞痰浊、痰瘀互结证等为主,用药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化痰软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补虚药、理气药等。化痰软坚药主要以软坚散结药为主,补虚药以补血药和补气药频次最高。(2)搜集到中医药专家治疗甲状腺癌期刊文献371篇,现代医家认为甲状腺癌病机根本在于本虚标实,以肝郁气滞证、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瘀毒内阻证、癌毒阻络证、气滞痰凝证、气虚血瘀证、气虚痰结证等为主。(3)中医药专家对甲状腺癌术后的治疗用药按频率高低依次为清热药、补虚药、化痰软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等;药性频率由高而低依次为苦、甘、辛、咸、酸;归经频率排在前五位者为肝、肺、脾、胃、心;中医药专家治疗甲状腺癌术后常用药对支持度排在前五位者海藻-昆布、海藻-浙贝母、夏枯草-海藻、夏枯草-生牡蛎、浙贝母-夏枯草,置信度排在前五位者夏枯草-丹参、法半夏-海藻、山慈菇-黄药子、牡蛎-鳖甲、白花蛇舌草-重楼。(4)古今比较分析发现,两者皆认为甲状腺癌证属本虚标实,皆指出情志诱因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传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今之医家更为丰富发展了甲状腺癌的病因病机内容,包括内虚、癌毒、痰毒、瘀毒、火毒致病学说等,用药范围亦丰富完善。古代医家辨治甲状腺癌重温补,温化痰湿,而今之医家重清补,清热补虚。(5)笔者基于对甲状腺癌古今论治的研究分析,总结甲状腺癌中医诊疗现状等系列问题思考,提出防治甲状腺癌初步方案,包括体病同调、阴阳平期、气血和神、中西双举等。结论:(1)甲状腺癌包括中医古籍中石瘿及部分“石疽”等疾病。(2)古今医家对甲状腺癌的认识和治疗“和而不同”,“和”者,皆认为甲状腺癌病机为本虚标实,扶正祛邪为其治疗大法。其不同之处在于,古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认识着重于“湿”和“痰”,现代医家本于“郁”和“虚”。在治疗上,古代医家重用温法,温化痰湿,而今之医家对甲状腺癌术前多以攻邪为主,注重“痰”“瘀”病机,术后注重“清”“补”,尤重清热补虚。(3)甲状腺癌的防治尤重情志,注重体病同调,气血和神,时时扶正,适时杀癌、抗癌、抑癌,注重中西合用,综合防护。

陈银[3](2021)在《中医外治法治疗肾性水肿的古今文献研究及荞麦包外敷疗效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运用古今文献研究,梳理中国古代治疗肾性水肿的中医外治法,分析其现代临床应用概况和疗效;利用我科回顾性病例资料数据,回顾性分析我科最常用外治法荞麦包外敷治疗肾性水肿的临床疗效,为中医外治法治疗肾性水肿的整体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从古文献研究到基于现代文献的临床应用概况和疗效分析,再到利用我科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疗效分析,循序渐进开展。1.运用广东省中医院大数据团队研发提供的古籍文献搜索工具《中医药大数据智能处理与知识服务系统》,搜索先秦-民国时期所载的中医外治法治疗肾性水肿的古籍条文,进行规范化描述,并用Excel对条文、治法、方药、出处分类梳理及频数统计。2.运用现代文献研究方法,在知网、万方、维普、CBM四大中文数据库,检索从古文献中梳理出来的中医外治法治疗肾性水肿的现代文献。从外治法种类、用药组成、用药部位等方面,分析古代外治法在现代临床的应用情况。从研究对象、干预措施、疗程、样本量、观察指标、研究结果等方面,评估中医外治法治疗肾性水肿的疗效。回顾性查阅广东省中医院电子病历数据库,了解我科治疗肾性水肿的中医外治法应用概况。3.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广东省中医院肾内科住院的患者病历,共获得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01例,按照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应用荞麦包外敷,分为荞麦包外敷组(n=98)和无荞麦包外敷组(n=103),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出院3个月、出院6个月的疗效指标及安全性指标。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古文献研究:共获得记载中医外治法治疗肾性水肿的古籍28部,条文70条,药物43种,组方31条,治疗方法5种。治法方面,包括外敷、外洗、熏蒸、沐足、艾灸五种,以外敷为主。外敷部位以神阙穴、腹部为主。外敷药物中使用频次排列在前4位的药物分别是大蒜、田螺、甘遂、车前子。方剂方面,使用频次最高的两条方剂由高频药物组成,分别为田螺、大蒜、车前子,以及地龙、猪苓、针砂、甘遂。中医外治法以“宣通”为主要治则,同时运用药物本身的利尿消肿特性和疗法的温热特性,改善水肿。2.现代临床应用:古文献中的中医外治法在现代临床应用中,具有传承和发展的特点。具体表现在:(1)从古至今,中药外敷均是治疗肾性水肿最常用的中医外治法,证实了其实用性和有效性。但外敷法应用的技术在不断改良。(2)现代研究报道中,外治方药仍以大量利水清热、辛香开窍、通络功效的药物为主,但是组方更加灵活丰富。(3)外敷部分虽然由古代敷脐多见改为现代外敷双下肢多见,针对肾性水肿“脾肾两虚”的病机发挥疗效,与古文献中对肾性水肿的病机判断一致。(4)古代中医外治法以“宣通”为主要原则,包括药力本身作用和温热效应两方面。而我科的荞麦包外敷治疗肾性水肿的机理,正是兼顾了荞麦本身的消肿毒的效力和温热效应。临床疗效评估方面:中医外治法治疗肾性水肿具有消肿利尿的临床疗效。但是否能有效改善肾功能等实验室指标尚不明确。目前中医外治法治疗肾性水肿的临床研究报道较为缺乏。荞麦包外敷双下肢治疗肾性水肿是我科近年来最为常用的肾性水肿外治法,病例资料充足,但尚未有正式的临床研究对其疗效进行评估。3.荞麦包外敷治疗肾性水肿的回顾性疗效分析:研究结果提示,与无荞麦包外敷组相比,荞麦包外敷组患者出院时体重减轻的程度较无荞麦包外敷组高(P<0.05);荞麦包外敷组患者治疗前后尿蛋白的改善幅度更大(P>0.05);血清白蛋白升高程度也优于无荞麦包外敷组(P<0.05)。荞麦包外敷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较稳定,无荞麦包外敷组患者的血尿酸上升较快,在出院3个月、出院6个月的尿酸上升幅度均高于荞麦包外敷组(P<0.05)。住院期间,荞麦包外敷组应用利尿剂呋塞米治疗的患者更少(P<0.05)。在使用呋塞米治疗的患者中荞麦包外敷组应用的总剂量更低(P<0.05)。由于袢利尿剂呈剂量依赖性的增加尿酸盐重吸收,导致血尿酸升高。因此,考虑荞麦包外敷组患者血尿酸水平的稳定与呋塞米应用的减少相关。然而,两组患者在肾功能指标改善方面未见明显差异。结论:中医外治法治疗肾性水肿,从古代到现代临床实践,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现代文献报道虽肯定了其利尿消肿的临床疗效,但是对于是否具有减轻尿蛋白,改善肾功能的远期疗效尚无定论。现代临床研究报道的缺乏,影响了对中医外治法疗效评估的全面性。荞麦包外敷治疗肾性水肿的回顾性疗效分析,为中医外治法治疗肾性水肿的整体疗效评价提供依据,但仍有待于进一步开展前瞻性高质量临床研究。

张旭东[4](2021)在《“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随着国内外最新的高血压病指南发布,对于本病的界定、干预方法等均有了新的认识。针刺治疗高血压病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证实,但对于稳定服药后血压仍不理想的患者,针刺是否能进一步优化血压管理存在疑问。另一方面,针刺降压已存在基于脏腑、阴阳、气血等进行的理论临床研究,但对于此病的病机、中医认识、立足经络论治等方面仍显不足。本研究在课题组多年临床、实验研究前提下,并在前期开展了有效性临床初步探索基础上,提出“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论治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旨在深化此病中医认识、明确针刺降压疗效和探索降压机理。研究目的1.通过对古代、近代及现代相关文献梳理挖据分析,剖析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古今认识;2.通过开展小样本、单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探究“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对已稳定服药仍不理想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同时观察对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等的影响;3.通过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清氨基酸检测,探明“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的血清氨基酸降压机制。研究方法文献研究:古代及近代部分基于89部古代及近代针灸相关着作,运用目录学、版本学、中医文献学方法,立足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以针灸“理、法、方、穴、术”为纲并结合文本体例有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当代部分运用循证医学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数据库中针刺联合西药、针刺结合补泻手法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临床研究:运用循证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开展单中心、随机、单盲、单纯阳性药物对照临床研究,纳入52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个体化西药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接受“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干预,治疗1个月、每周5次、每次30 min,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诊室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变化,随访2周观察诊室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变化。实验研究:6周龄雄性SHR大鼠3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M),针刺组(A),药物组(Y),每组12只;同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2只作为空白组(K)。针刺组大鼠施以“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每次留针20min、每周干预5天、休息2天、连续干预3周,药物组大鼠按照不同体重分别灌胃氯沙坦钾片(10ml/kg),每周灌胃7天、每天1次、连续3周,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进行同样束缚外不做干预,观察各组大鼠血压及血清氨基酸代谢变化,于基线、干预1周、干预2周、干预3周分别测量各组大鼠血压,于治疗后取血并检测血清氨基酸代谢。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1)古代及近代文献:病机方面,古代针灸文献扩展了对于此病的认识,概括为卫气逆、气海失司、肝脏病、厥病四方面内容,近代文献辑录为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在疾病病机方面较为一致;治法方面,古代文献以调理气血异动和对症治疗为主,近代提出育阴潜阳的治则;穴方方面,古代文献依据不同致病机理取穴和依据病候辨经取穴、对症取穴或兼而有之,单穴或组穴处方往往有各自对应症候,近代以调理脏腑功能、经脉气血为主组成穴位半标准化的成方;穴位分布上,古代是以头颈部及四肢肘膝以下特定穴较常见,近代以头颈部、四肢部特定穴、背俞穴为主;随证配穴方面,古代及近代文献所辑录均可见辨经、辨病、辨症、辨证配穴;补泻方面,古代及近代都体现了补泻方法契合疾病病性的特点,古代出现依据季节不同进行补泻,近代补泻操作在补泻手法、补泻顺序等方面不同医家各有特色。(2)现代文献:共纳入6项研究,结果显示针刺联合西药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降低值优于单纯西药组[SBP:MD=7.52 mmHg(95%CI:1.41,13.64),I2=91%;DBP:MD=5.56 mmHg(95%CI:1.39,9.73),I2=88%];针刺联合西药对全天收缩压(24hSBP)、全天舒张压(24hDBP)、日间收缩压(dS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的降低数值均优于单纯西药组,全天血压结果(24hSBP、24hDBP),[SBP:MD=8.00 mmHg(95%CI:-1.58,17.59),I2=92%;DBP:MD=7.44 mmHg(95%CI:1.35,13.53),I2=88%],日间血压结果(dSBP、dDBP),[SBP:MD=8.28 mmHg(95%CI:-4.05,20.62),I2=95%;DBP:MD=4.82 mmHg(95%CI:0.79,8.85),I2=72%],夜间血压结果(nSBP、nDBP),[SBP:MD=6.69 mmHg(95%CI:1.04,12.34),I2=79%;DBP:MD=5.67 mmHg(95%CI:1.78,9.57),I2=74%];针刺结合补泻手法对血压的降低程度要优于单纯西药组[SBP:MD=7.55 mmHg(95%CI:-2.97,18.07),I2=93%;DBP:MD=6.42 mmHg(95%CI:-2.09,14.94),I2=95%]。2.临床研究:(1)动态血压结果:经过4周的针刺治疗,观察组较治疗前动态血压的全天血压均值、日间和夜间血压均值均降低,降低值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同时具有临床意义。对照组患者较基线期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诊室血压等次要指标结果:诊室血压方面,观察组每周测量结果显示,降低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诊室血压,治疗前后改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负荷方面,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血压负荷均显着降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负荷比较,24hSBPL、dDBPL、nSBPL、nDBPL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SBPL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敏感指数方面,两组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内、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P<0.01)。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3)探索性经络腧穴诊察结果:阳性经络结果,基线期两组阳性反应经脉6条: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阴肾经,基线期两组阳性反应经穴频次前5位的腧穴是:心俞、三阴交、足三里、曲池、太冲。(4)随访期结果:观察组诊室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两次随访诊室收缩压较基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低,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治疗前、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候积分较基线期降低(P<0.05)。3.实验研究:(1)SHR血压:各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氨基酸代谢:正常组大鼠与SHR比较,血清中丝氨酸、天冬酰胺、精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丙氨酸、赖氨酸、酪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γ-氨基丁酸、D-α-氨基正丁酸含量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较模型组,针刺组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降低(P<0.05),余无明显变化。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组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精氨酸、丙氨酸、脯氨酸、胱氨酸、甲硫氨酸、γ-氨基丁酸、D-α-氨基正丁酸含量变化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古近代文献在医理、取穴、刺法等方面均扩展并深化了此病认识。2.已稳定口服个体化西药但血压仍不理想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可以进一步降低24hSBP、24hDBP、dSBP、dDBP、nDBP、nSBP及诊室血压等血压水平,降压幅度具有临床意义;同时能够改善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以心俞、三阴交最为多见。3.“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能够降低SHR血清天冬氨酸和谷氨酸血清含量,因此可能通过调节上述两种氨基酸水平实现降压。

许荣权[5](2021)在《基于知识图谱对我国高等院校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学位论文的可视化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运用知识图谱技术构建我国高等院校“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相关研究学位论文知识图谱,探讨目前研究方向的热点及未来趋势,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学位论文数据库,通过对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相关研究学位论文中的数据包括年发文量、发表机构等进行图谱的构建和描述统计;对该研究领域的高产团队、论文被引情况等方面进行整理分析,找出该研究领域高产团队的研究形式和高质量论文的学术价值;将筛选获得的论文通过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对关键词进行整理分析。通过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发现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相关研究的热点情况,通过突现分析,研究关键词的变化情况预测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结果:1.在纳入本研究的论文中最起始年份为2001年,受基金资助情况较少,占总论文量的8%。论文被引频次情况H指数为13。2.该领域主要的研究团队有张荣华、郑荣新、鞠大宏等导师所带领团队。主要的团队对该领域的研究形式值得后来学者借鉴学习。3.在纳入与临床研究相关的论文中,通过Cite Space软件对关键词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显示,该领域最常的疾病类型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其次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虚血瘀型”为最常见的中医证型,其次为“肾阳虚型”;常见的观察指标为“骨密度”。“肾阳虚型”为中心性值最高的关键词。调整聚类板块系数,得到Q值=0.8204(Q值>0.3),S值=0.9402(S值>0.7)。获得聚类标签,如“肝肾阴虚型”、“成骨细胞”、“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等。4.在纳入与实验研究相关的论文中,通过Cite Space软件对关键词进行整理分析。结合关键词频次及中心性,该领域研究类型主要集中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细胞水平上主要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进行;“OPG/RANKL/RANK系统”为该领域研究主要的信号通路途径。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关键词除上述后依次为“增殖”、“电针”等。调整聚类板块系数,得到Q值=0.7759(Q值>0.3)S值=0.9319(S值>0.7)。所获得的聚类标签有“成脂分化”、“破骨细胞”、“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等。5.通过Cite Space软件对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设置相关参数,根据突现强度,在相关临床研究学位论文中依次为骨代谢(3.22)、原发性骨质疏松症(2.62)、针刺(2.18)、成骨细胞(2.13)等。在相关实验研究学位论文中依次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4.22)、转化生长因子-β1(3.37)、淫羊藿(2.03)、凋亡(2.01)等。结论:1.对该研究领域论文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发文量平稳增长,热度较高。广州中医药大学发文量处于领先水平,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并有其特色性。2.张荣华团队、郑荣新团队、鞠大宏团队是该研究领域较为活跃的团队,团队所获得的学术成果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且研究结构形式值得后来学者学习借鉴。3.该研究领域受到较少的基金资助,所占比重非常小。资助情况以实验研究为主。4.该研究领域论文H指数较低,高质量论文相对缺乏,需要多进行开发性研究,提高该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5.临床研究方面:研究类型方向: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为该领域目前的研究热点,推测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为未来的研究趋势;中医证型方向:肝肾阴虚型和肾阳虚型是当前的热点证型;治疗方法方向:针刺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他热点辅助手段有仙灵骨葆、钙尔奇D、阿仑膦酸钠;观察指标方向:骨密度为当下的研究热点,骨代谢指标情况是未来的热点趋势。6.实验研究方面:研究类型方向: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废用性骨质疏松症是未来的研究热点内容;治疗方法方向:左归丸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左、右归丸进行对比观察和单味药淫羊藿提取物治疗进行观察是未来该领域治疗方法的发展方向;观察指标方向:破骨细胞、OPG/RANKL/RANK系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是在该研究领域观察指标中的研究热点。

李倩倩[6](2021)在《杵针疗法对老年气虚血瘀型脑卒中患者失眠症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制定老年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失眠症患者的干预方案,探究杵针疗法在老年气虚血瘀型失眠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查阅文献、专家函询及预实验,制定老年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失眠症患者的干预方案。根据纳排标准,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江西省某三甲中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2例老年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失眠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杵针疗法。两组患者均在干预前、干预后14d、28d,分别采用气虚血瘀中医证候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气虚血瘀中医证候、睡眠质量、抑郁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共纳入研究对象72例,试验组脱落2例(34例),对照组无脱落(36例),最终获得有效病例70例。两组一般资料(人口学统计、疾病相关资料)及结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气虚血瘀中医证候评分比较:(1)组间比较: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9);干预后14d、28d试验组得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重复测量比较:干预前、干预后14d、28d两组组间、时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时间*分组之间存在交互效应(P=0.000)。(3)组内两两比较:两组干预后14d、28d,气虚血瘀中医证候得分低于干预前,且干预后28d得分低于干预后14d,但试验组干预后得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3.两组患者睡眠质量(PSQI)评分比较:(1)组间比较: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6);干预后14d、28d试验组得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重复测量比较:干预前、干预后14d、28d两组组间、时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时间*分组之间存在交互效应(P=0.000)。(3)组内两两比较:两组干预后14d、28d,睡眠质量得分低于干预前,且干预后28d得分低于干预后14d,但试验组干预后得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4.两组患者抑郁水平(GDS-15)评分比较:(1)组间比较: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3);干预后14d、28d试验组得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重复测量比较:干预前、干预后14d、28d两组组间、时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时间*分组之间存在交互效应(P=0.000)。(3)组内两两比较:两组干预后14d、28d,抑郁水平得分低于干预前,且干预后28d得分低于干预后14d,但试验组干预后的得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比较:(1)组间比较: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8);干预后14d、28d后试验组得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重复测量比较:干预前、干预后14d、28d,两组组间、时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时间*分组之间存在交互效应(P=0.000)。(3)组内两两比较:两组干预后14d、28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分低于干预前,且干预后28d得分低于干预后14d,但试验组干预后的得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1.本研究对老年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失眠症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加以杵针疗法,可显着改善患者气虚血瘀中医证候、睡眠质量,降低抑郁水平,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2.该方案安全有效、经济可行、可操作性强,可有效提高老年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失眠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孔维鑫[7](2021)在《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辅助治疗AECOPD痰热瘀肺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慢阻肺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并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指慢阻肺患者发生呼吸系统症状急剧恶化导致需要额外的治疗。急性加重会导致肺功能下降、远期预后变差,引发更为频发的急性加重事件,被认为是慢阻肺疾病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因此,预防并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发生、缓解急性加重病情程度并缩短急性加重治疗疗程备受重视。中医认为慢阻肺可属“肺胀”“咳嗽”“喘证”等范畴,现代大样本的横断面证候学研究及真实世界研究认为急性加重期时常见证型包括痰热壅肺、痰瘀阻肺、痰湿阻肺、外寒内饮等,其中又以痰、热、瘀三个证候要素最为多见。膏摩疗法作为中医外治法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治疗慢阻肺方面并未受到重视,尚未有文献报道。膏摩指的是在人体体表实行按摩手法时,涂上用中药制成的膏剂,使手法和药物的作用得以结合。基于膏摩疗法的作用机制及其他膏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试验,推测膏摩疗法可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方面有所作为。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对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辅助治疗AECOPD痰热瘀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及临床价值。目的:观察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对AECOPD痰热瘀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新的中医外治法方案,以达到缩短急性加重病程、改善咳痰喘等症状的目的。方法: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AECOPD西医诊断及痰热瘀肺证中医诊断且知情同意的4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2例为治疗组,23例为对照组,1例中途脱落。对照组予控制性氧疗、抗感染、支气管扩张剂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每日1次,观察疗程为7天。通过纳入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体征评分、CAT评分、mMRC分级等量表,WBC、NE%、NLR、EO#、RDW、CRP、FIB等血清学指标以及总体疗效评价进行分析,探讨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对AECOPD痰热瘀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①基线比较:入组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慢阻肺分级、慢阻肺分组、本次AECOPD程度分级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中医证候体征量表评分、CAT评分及mMRC分级等量表评价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WBC、NE%、NLR、EO#、RDW、CRP、FIB等血清学指标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基线平齐,可比性良好。②临床相关量表及总体疗效评价分析:两组中医证候体征评分、mMRC评分、CAT评分均在治疗后有明显下降,说明两组治疗对症状改善总体有效。其中中医证候体征评分、CAT评分在第4天及第7天的组间比较中均较入组当天出现显着的组内差异(P<0.01),mMRC量表除对照组第4天之外也均有显着的组内差异(P<0.01)。而两组组间比较则发现,仅有第7天的CAT评分出现了统计学差异(P<0.05)。总体疗效评价方面,第4天治疗组有效率为36.4%,对照组有效率为8.7%,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第7天治疗组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有效率为73.9%,治疗组总有效率更高,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③血清学指标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对比发现,WBC有显着性差异(P<0.01),NE%仅在治疗组出现组内差异(P<0.05),CRP仅在对照组出现组内差异(P<0.05),三项指标均未出现组间差异(P>0.05)。治疗组在RDW和FIB的改善方面较单纯西医治疗更优势,具体表现为FIB在第7日出现组间差异(P<0.05),RDW在治疗组出现组内差异(P<0.05)而未在对照组出现。两组在NLR和EO#两项指标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①膏摩联合西医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能更快的改善慢阻肺患者的临床症状,总体有效率更高;②膏摩治疗对CAT评分的改善更有效,在胸闷症状的改善上有突出的优势;③加用膏摩治疗在FIB的改善方面较单纯西医治疗更优,说明膏摩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功效;④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无皮肤、肝肾方面副作用,安全性高。

韩玲玲[8](2021)在《“三味泄浊贴”治疗恶性肿瘤患者使用5-HT3受体拮抗剂所致便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我院中药制剂“三味泻浊贴”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使用5-HT3受体拮抗剂所致便秘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便于将这项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推广应用。方法:采取随机对照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12月就诊于我院肿瘤科符合标准的61例病例,其中脱落1例,剩余60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治疗组(“三味泻浊贴”组)30例和对照组(“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组)30例,治疗组在使用5-HT3受体拮抗剂30分钟前开始将“三味泻浊贴”贴敷于固定的穴位,直至此次化疗周期结束后5天,为一个疗程;对照组按照上述同样时间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口服,5mg/次,3次/天。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便秘症状、伴随症状积分情况、Karnofsky功能状态改善情况,通过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获得试验结论。结果在6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中,其中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无病例脱落,两组各30例病例进行研究分析,病例完成度较高。1.基线数据比较:试验研究前比较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以及便秘的严重程度,分析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对比后发现P>0.05,两组间的年龄、性别以及便秘的严重程度均具有可比性。2.便秘的症状积分:(1)两组治疗后的便秘症状总计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便秘症状均有改善。(2)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便秘症状总计分分别为4.67±1.76分、5.90±1.58分,便秘症状缓解率分别为90.0%、83.3%,治疗后治疗组便秘症状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便秘伴随症状积分:(1)治疗后治疗组便秘伴随症状总计分较治疗前有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便秘伴随症状总计分较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便秘伴随症状治疗组有改善,对照组无改善。(2)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便秘伴随症状总计分分别为2.26±1.53分、4.60±1.47分,便秘伴随症状缓解率分别为93.3%、66.7%,治疗后治疗组便秘伴随症状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1)两组治疗后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Karnofsky功能状态均有改善。(2)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分别为88.37±5.12分、84.90±0.16分,治疗后治疗组Karnofsky功能状态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味泻浊贴”针对化疗患者使用5-HT3受体拮抗剂所致便秘的治疗有显着疗效,能较好的缓解患者的便秘症状及伴随症状,改善了患者的Karnofsky功能状态,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而且不影响5-HT3受体拮抗剂的止吐效果,安全性、实用性较高,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温婷惠[9](2020)在《逐瘀止痛方外敷联合针刺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逐瘀止痛方外敷联合针刺”治疗方案改善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并评价本治疗方案的安全性,以提供一项有效、安全、易于实施的治疗方法。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逐瘀止痛方外敷联合针刺”的治疗方案,对照组在常规治疗(中药辨证论治和西药对症处理)的基础上,根据疼痛程度服用止痛药,按照2019年NCCN成人癌痛临床实践指南进行药物剂量调整及滴定。于入组第1天及治疗第7天记录NRS量表、阿片类药物使用的情况、EORTC-QLQ C30量表、SDS量表,及血常规、肝功能、肾功等安全性指标。治疗期间每24h记录NRS量表、爆发痛的次数及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数据均使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本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入组时的入口学基线资料和病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①NRS评分:完成治疗周期后,两组NRS评分减少,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NRS评分在第5天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疼痛缓解率:经治疗,治疗组的疼痛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效率低于对照组,可提示本治疗方案有缓解疼痛的趋势。③爆发痛次数:治疗期间,治疗组爆发痛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24h吗啡基础量:经治疗,两组的24h吗啡基础量增加,治疗组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4h吗啡基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阿片类药物总剂量:治疗期间,治疗组患者服用的阿片类药物总剂量小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EORTC-QLQ C30功能量表:本课题主要对比功能量表中的躯体和情绪功能。经治疗,两组的躯体和情绪功能评分增加,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⑦EORTC-QLQ C30症状量表:本课题主要对比症状量表中的疲乏、恶心呕吐、疼痛、失眠、食欲减退和便秘症状。经治疗,治疗组的疲乏、疼痛、失眠和便秘评分减少,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恶心呕吐和食欲减退评分减少,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疲乏和疼痛评分减少,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恶心呕吐、失眠、食欲减退和便秘评分减少,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疼痛评分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的领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⑧EORTC-QLQ C30总体生活质量:经治疗,两组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增加,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⑨SDS评分:经治疗,两组SDS抑郁评分减少,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评分小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⑩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评价:两组患者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1例患者出现Ⅱ°皮肤不良反应,局部皮肤发热,摘除药物后可自行缓解,未予处理。其余患者未出现相关不良反应,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逐瘀止痛方外敷联合针刺的治疗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有协同镇痛的作用,限制阿片类药物剂量的增加,能改善患者疼痛、失眠和便秘的症状,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叶海英[10](2020)在《自拟止痛酊治疗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止痛酊治疗肺癌术后慢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观察,探讨止痛酊改善肺癌术后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而改善其生活质量。方法: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重庆市中医院肿瘤科门诊诊治的肺癌术后慢性疼痛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予以安慰剂涂擦疼痛部位,每日2次;观察组予以止痛酊涂擦疼痛部位,每日2次,1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缓解程度、中医证候变化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结果:1.疼痛疗效比较:观察组36例患者中疼痛完全缓解11例,明显缓解15例,轻度缓解6例,未缓解4例,有效缓解率为72.22%。对照组患者中完全缓解1例,明显缓解5例,轻度缓解10例,未缓解20例,有效缓解率为16.67%。经秩和检验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后,中医证候改善情况,观察组中显效11例,有效18例,无效7例。对照组中显效4例,有效13例,无效19例。经检验观察组较对照组在改善患者局部刺痛拒按,皮肤紫暗及麻木上疗效更优(P<0.05)。3.安全性比较:试验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止痛酊能有效缓解肺癌术后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症状,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中医内病外治的研究进展及思路——全身性疾病药物外治的文献回顾、发展趋势及技术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内病外治的研究进展及思路——全身性疾病药物外治的文献回顾、发展趋势及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取穴用药规律研究与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源流探析
    1.眩晕的病名沿革
    2.眩晕的病因病机沿革
    3.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发展源流
        3.1 针刺
        3.2 灸法
        3.3 放血疗法
        3.4 刮痧疗法
        3.5 烙法
        3.6 经鼻疗法
        3.7 中药熏洗法
        3.8 中药外敷法
        3.9 膏摩疗法
        3.10 点药法
        3.11 药枕疗法
        3.12 涂法
        3.13 含漱法
    4.小结
第二部分 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取穴用药规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新中国建国前文献研究
        1.2 新中国建国后文献研究
    2.结果
        2.1 新中国建国前文献研究结果
        2.2 新中国建国后文献研究结果
    3.讨论
        3.1 新中国建国前文献取穴用药规律
        3.2 新中国建国后文献取穴用药规律
    4.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取穴用药的理论依据
        4.1 经络理论
        4.2 脏腑官窍理论
        4.3 全息理论
        4.4 中药气味归经理论
    5.小结
第三部分 中医外治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文献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1.5 偏倚风险评估
        1.6 数据分析
    2.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
        2.3 质量评价
        2.4 疗效评价
        2.5 安全性评价
    3.讨论
        3.1 有效性
        3.2 安全性
        3.3 局限性
        3.4 异质性
        3.5 盲法
        3.6 偏倚
        3.7 声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写
    检索策略
    参考书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2)甲状腺癌的中医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甲状腺癌古代中医文献研究
    1 病名溯源
        1.1 瘿字含义及演变
        1.2 瘿病分类
        1.3 石瘿释疑
        1.4 小结
    2 甲状腺与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的关系
        2.1 甲状腺与脏腑
        2.2 甲状腺与经络
        2.3 甲状腺与气血
        2.4 小结
    3 病因病机
        3.1 病因
        3.2 病机
        3.3 小结
    4 治则治法
        4.1 治疗原则
        4.2 治疗方法
        4.3 小结
    5 饮食宜忌及情志调养
    6 转归及预后
第二部分 基于期刊文献的甲状腺癌辨证论治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文献排除标准
        1.4 文献剔除标准
    2 文献整理和统计
        2.1 筛选文献
        2.2 规范化处理
        2.3 文献统计
    3 结果
        3.1 文献搜集整理情况
        3.2 病因病机情况
        3.3 辨证分型情况
        3.4 治则治法情况
        3.5 治疗情况
    4 分析
        4.1 病因病机方面
        4.2 辨证分型方面
        4.3 治则治法方面
        4.4 治疗方面
    5 小结
第三部分 中医药专家诊治甲状腺癌术后用药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
        1.2 药物整理
        1.3 数据挖掘方法
    2 结果
        2.1 单味药使用情况
        2.2 药物功效类别情况
        2.3 药物性味情况
        2.4 药物归经情况
        2.5 常用药物关联情况
    3 分析
        3.1 药物功效分析
        3.2 药物分类分析
        3.3 药物性味分析
        3.4 药物归经分析
        3.5 常用药物关联分析
    4 小结
第四部分 甲状腺癌古今用药差异对比分析
    1 甲状腺癌古今用药差异比较
        1.1 古今用药类别频次比较
        1.2 补虚药中各类药频次比较
        1.3 化痰软坚药中各类药频次比较
    2 甲状腺癌古今用药差异分析
        2.1 时代更迁,饮食居处之异
        2.2 体质偏颇,五行生克之变
    3 小结
第五部分 讨论
    1 中医药治疗甲状腺癌相关问题思考
        1.1 诊治优势
        1.2 治疗作用
        1.3 存在的问题
    2 防治甲状腺癌初步方案探讨
        2.1 气血相用,形神一体
        2.2 体病同调,内外兼修
        2.3 未病先防,通利七情
        2.4 已病防变,药食同用
        2.5 术后固本,中西双举
结语
    1 本研究特点及创新点
    2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3)中医外治法治疗肾性水肿的古今文献研究及荞麦包外敷疗效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外治法的源流及发展
    1.2 肾性水肿的中医研究概况
        1.2.1 肾性水肿的病因病机
        1.2.2 肾性水肿的中医治疗
    1.3 肾性水肿的西医研究概况
        1.3.1 肾性水肿的病因病机
        1.3.2 肾性水肿的西医治疗
    1.4 荞麦的认识及应用
        1.4.1 中医对荞麦的认识及应用
        1.4.2 现代对荞麦的开发应用
第二章 中医外治法治疗肾性水肿的古文献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方法
        2.2.1 检索工具
        2.2.2 条文检索
        2.2.4 条文纳入
        2.2.5 条文排除
        2.2.6 建立Excel数据库
    2.3 结果
        2.3.1 中医外治法的古籍条文纳入流程图(图一)
        2.3.2 条文所对应古籍及古籍类型、朝代分布
        2.3.3 治法及药物、组方特点
        2.3.4 病机及治疗机制
    2.4 讨论
        2.4.1 药物分析
        2.4.2 组方分析
        2.4.3 治法及选穴分析
        2.4.4 病机及治疗机制分析
    2.5 结论
第三章 古文献中医外治法治疗肾性水肿的现代文献研究及我科应用概况
    3.1 现代文献研究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方法
        3.1.3 结果与讨论
    3.2 我科应用中医外治法治疗肾性水肿的概况
    3.3 分析与结论
第四章 荞麦包外敷治疗肾性水肿回顾性疗效评估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统计资料
        4.2.4 统计学方法
    4.3 研究结果
        4.3.1 肾性水肿患者纳入情况
        4.3.2 基线特征
        4.3.3 疗效指标情况
    4.4 讨论
        4.4.1 荞麦包外敷治疗肾性水肿的依据及优势
        4.4.2 水肿疗效评价
        4.4.3 实验室指标评价
    4.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4)“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高血压病西医研究进展
        1 概述
        2 高血压界定
        3 降压策略
        4 血压监测及相关指标
        5 高血压发病机制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高血压病中医研究进展
        1 概述
        2 中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病机认识
        3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概述
        4 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概述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理论阐述
        1 肝阳上亢在脏责之肝肾
        2 育阴潜阳是关键治法
        3 平冲降逆是合理阐释
        4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研究一 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古代及近代文献研究
        1 检索范围
        2 检索策略
        3 数据处理
        4 检索结果
        5 文献整理
        6 讨论分析
        7 结论
        8 意义及启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针刺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现代研究荟萃分析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治疗方案
    4 基线资料及观察指标
    5 质量控制
    6 统计分析
    7 研究结果
    8 讨论
    9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对SHR血压及血清氨基酸代谢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5)基于知识图谱对我国高等院校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学位论文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数据资料及研究方法
    1 数据资料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检索
        1.3 数据筛选
        1.4 数据筛查
        1.5 数据信息提取
        1.6 数据规范化
        1.7 数据导出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指标分析
        2.2 共现分析
        2.3 聚类分析
        2.4 突现分析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相关研究学位论文一般指标分析
        1.1 发表年份分布情况
        1.2 学位论文发表机构分布情况
        1.3 学位论文作者发文情况
        1.4 学位论文基金资助情况
        1.5 学位论文被引情况
    2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相关研究学位论文关键词分析
        2.1 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
        2.2 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
        2.3 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治疗方法
    2 知识图谱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2.1 知识图谱的提出与意义
        2.2 Cite Space软件简介
        2.3 知识图谱在传统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3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一般指标分析
        3.2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学位论文研究热点及未来趋势分析
        3.3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实验研究学位论文研究热点及未来趋势分析
    4 课题创新点
    5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骨质疏松症中医疗法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杵针疗法对老年气虚血瘀型脑卒中患者失眠症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老年脑卒中后失眠症的流行病学
        1.1.2 中医对脑卒中后失眠症的认识
        1.1.3 气虚血瘀型脑卒中
        1.1.4 杵针治疗失眠症的研究现状
        1.1.5 存在的问题
    1.2 概念及操作性定义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第2章 预实验及干预方案的制定
    2.1 文献回顾
        2.1.1 杵针穴位的选择
        2.1.2 治疗时间、频率和疗程
        2.1.3 杵针针具及使用方法
    2.2 结合文献回顾,自拟杵针疗法方案
    2.3 专家函询,修改杵针疗法方案
    2.4 预实验,制定杵针疗法方案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伦理原则
    3.2 研究对象
        3.2.1 诊断标准
        3.2.2 纳入标准
        3.2.3 排除标准
        3.2.4 剔除标准
    3.3 样本量的计算
    3.4 试验方法
        3.4.1 分组方法
        3.4.2 干预方法
    3.5 研究工具
        3.5.1 一般资料量表
        3.5.2 气虚血瘀中医证候评分表
        3.5.3 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
        3.5.4 简版老年抑郁量表
        3.5.5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
    3.6 质量控制
        3.6.1 选题与准备阶段
        3.6.2 正式试验阶段
        3.6.3 资料录入整理阶段
    3.7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4.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气虚血瘀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4.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4.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水平评分比较
    4.5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4.6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第5章 讨论
    5.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分析
    5.2 杵针疗法能改善老年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失眠症患者的中医证候
    5.3 杵针疗法能改善老年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
    5.4 杵针疗法能降低老年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失眠症患者的抑郁水平
    5.5 杵针疗法促进老年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失眠症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性
    6.3 局限性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专家函询表
附录B 知情同意书
附录C 28d内出院患者操作打卡表
附录D 一般资料状况量表
附录E 气虚血瘀中医证候评分表
附录F 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
附录G 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
附录H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慢性失眠患者杵针疗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辅助治疗AECOPD痰热瘀肺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膏摩疗法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前言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案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8)“三味泄浊贴”治疗恶性肿瘤患者使用5-HT3受体拮抗剂所致便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中医学对便秘的研究概况
        1.1 中医学便秘名称的历史沿革
        1.2 中医学对便秘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学对5-HT3 受体拮抗剂相关性便秘病机分析
        1.4 5-HT3 受体拮抗剂相关性便秘中医药物治疗
    2.现代医学对便秘的研究概况
        2.1 恶性肿瘤患者出现便秘的影响因素
        2.2 5-HT3 受体拮抗剂所致便秘的发病机制
        2.3 西医对5-HT3 受体拮抗剂相关性便秘的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1.4 病例脱落、中止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入选患者情况
        2.2 治疗方法
    3.观察指标
        3.1 一般指标
        3.2 便秘的疗效观察指标
        3.3 便秘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3.4 不良事件
        3.5 统计学方法
    4.研究结果
        4.1 基线分析
        4.2 结果分析
        4.3 疗效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5 -HT3 受体拮抗剂药物特点
    2.穴位敷贴的作用机理及适应症
    3.三味泄浊贴的用药与选穴原则
        3.1 药物选择
        3.2 选穴依据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外治法在防治肿瘤相关性便秘中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9)逐瘀止痛方外敷联合针刺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西医对癌性疼痛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1 癌痛的分类
        2 癌痛的发生机制
        3 癌痛的筛查及评估
        4 治疗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癌性疼痛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1 病因病机
        2 中医外治法的治疗概况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方案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疗效评定标准
        6 异常情况及处理
        7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入组情况及病例分布
        2 治疗结果
        3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评价
    讨论
        1 癌性疼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2 治疗方法的确立
        3 治疗结果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临床试验流程图表
    附录2 EORTC QLQ-C30(V3.0)量表
    附录3 SDS量表
个人简介

(10)自拟止痛酊治疗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学对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研究
        1.1 影响因素
        1.2 发病机制
        1.3 治疗
    2.中医学对慢性疼痛的研究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分型
        2.3 治则治法
        2.4 治疗
第二部分 资料与方法
    1.病例筛选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及中止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及一般资料
        2.2 研究用药及疗程
    3.观察指标
        3.1 安全性指标
        3.2 疗效评定
    4.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1.病例完成情况
    2.积分比较
        2.1 两组治疗前后NRS评分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主症积分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次症积分比较
        2.5 两组治疗前后KPS评分比较
    3.疗效比较
        3.1 两组治疗后疼痛疗效比较
        3.2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安全性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中药酊剂涂擦治疗对慢性疼痛的意义
    2.止痛酊缓解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作用机制分析
        2.1 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病因病机分析
        2.2 止痛酊组方分析
        2.3 现代药理研究
    3.不足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药治疗癌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四、中医内病外治的研究进展及思路——全身性疾病药物外治的文献回顾、发展趋势及技术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取穴用药规律研究与系统评价[D]. 鞠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甲状腺癌的中医文献研究[D]. 郝菲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3]中医外治法治疗肾性水肿的古今文献研究及荞麦包外敷疗效的回顾性分析[D]. 陈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D]. 张旭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知识图谱对我国高等院校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学位论文的可视化分析[D]. 许荣权.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杵针疗法对老年气虚血瘀型脑卒中患者失眠症的疗效研究[D]. 李倩倩. 南昌大学, 2021(01)
  • [7]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辅助治疗AECOPD痰热瘀肺证的疗效观察[D]. 孔维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三味泄浊贴”治疗恶性肿瘤患者使用5-HT3受体拮抗剂所致便秘的临床研究[D]. 韩玲玲.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逐瘀止痛方外敷联合针刺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D]. 温婷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自拟止痛酊治疗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临床观察[D]. 叶海英.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中医外治内病的研究进展与思路:文献综述、外治全身病的发展趋势与技术要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