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啡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分布及生理功能

孤啡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分布及生理功能

一、孤啡肽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分布及生理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伟[1](2021)在《脑CXCL1-CXCR2参与针刺改善AIA大鼠炎性痛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基于团队前期稳定、可重复的针刺镇痛效应平台,探究针刺上调血液中趋化因子CXCL1(The chemokine(C-X-C motif)ligand 1,趋化因子CXC配体1)是否作用于脑发挥镇痛作用,并阐明脑中趋化因子CXCL1及其受体CXCR2(The chemokine(CX-C motif)receptor 2,趋化因子CXC受体2)参与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为针刺镇痛提供科学依据,推动针刺镇痛的临床应用。方法:1.AIA(Adjuvant Induced Arthritis,佐剂性关节炎)小鼠血清CXCL1作用部位的实验研究:利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以AIA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染料AF750标记CXCL1重组蛋白,尾静脉注射模拟针刺升高血液CXCL1,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进一步动态验证血液中CXCL1升高后是否富集于脑。2.针刺对脑中CXCL1蛋白和基因含量的影响:以手针针刺AIA大鼠双侧足三里穴为针刺镇痛效应平台,主要效应指标为测量大鼠造模侧(右侧)足底热辐射痛阈值,在针刺第7天后取脑组织:包括SI(the 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大脑初级体感皮层区)、mPFC(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内侧前额叶皮质,一种大脑皮层结构,包括ACC(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前扣带回),PrLC(prelimbic cortex,边缘前皮质),ILC(infralimbic cortex,缘下回)),NAc(nucleus accumbens,伏隔核),PAG(periaqueductal gray,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AMY(Amygdala,杏仁核)以及RVM(rostral ventromedial medulla,延髓头端腹内侧区),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核团CXCL1蛋白含量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各核团CXCL1阳性细胞,采用RT-q PCR方法检测SI脑区中CXCL1 mRNA表达量的变化。3.SI脑区中CXCL1-CXCR2参与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ELISA技术检测SI脑区中CXCR2蛋白含量的变化,采用RT-q PCR方法检测SI脑区中CXCR2、阿片肽受体MOR(μ-Opioid receptor)、KOR(κ-Opioid receptor)、以及DOR(δ-Opioid receptor)mRNA表达量的变化,为明确在SI脑区中表达CXCR2的细胞,分别采用多重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进行CXCR2+Neu N+DAPI、CXCR2+GFAP+DAPI共染,其中Neu N为神经元细胞标记物、GFAP为星型胶质细胞标记物。结果:实验一:验证了AIA小鼠血清CXCL1可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脑。小动物活体成像结果:进一步验证了AF750标记的血液中升高的CXCL1重组蛋白可通过血脑屏障入脑。实验二:针刺AIA大鼠可升高SI脑区中CXCL1的蛋白含量1.复制针刺镇痛效应平台:造模后24h,模型组、针刺组大鼠痛阈值均低于盐水组(P<0.01),提示造模成功;针刺第3天至第7天,针刺组大鼠痛阈值均高于模型组(P<0.01);提示针刺可改善AIA大鼠炎性痛。2.多个脑区ELISA蛋白检测结果,与模型组相比,SI脑区针刺组CXCL1蛋白含量升高(P<0.01),mPFC、NAc、AMY、PAG、RVM脑区针刺组CXCL1蛋白含量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表明针刺可上调SI脑区中CXCL1蛋白含量。3.大脑皮层SI脑区中CXCL1的阳性细胞百分比: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I脑区中CXCL1为细胞浆膜表达,提示SI脑区的神经细胞具有产生CXCL1能力。免疫荧光半定量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SI脑区CXCL1阳性细胞百分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合针刺可上调SI脑区中CXCL1蛋白含量的结果,推测针刺升高SI脑区中的CXCL1可能来自于血液循环。4.SI脑区中CXCL1 mRNA表达量的变化:与模型组比,针刺组CXCL1 mRNA表达量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验证了针刺升高SI脑区中的CXCL1来自血液循环。实验三:针刺升高SI脑区中的CXCL1可能通过上调神经元CXCR2受体,刺激神经元表达阿片肽受体发挥镇痛效应1.针刺对SI脑区中CXCR2蛋白的影响: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CXCR2蛋白含量有升高趋势(P=0.085),针刺组CXCR2蛋白含量升高(P<0.01);与AIA模型组比,针刺组CXCR2蛋白含量升高(P<0.05);表明针刺可上调SI脑区中CXCR2的蛋白含量。2.针刺对SI脑区中CXCR2 mRNA表达量的影响: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CXCR2mRNA(P<0.05)、针刺组CXCR2 mRNA(P<0.01)表达量均升高;与模型组比,针刺组CXCR2 mRNA表达量升高(P<0.01);提示针刺可上调SI脑区中CXCR2的mRNA表达量。3.SI脑区中CXCR2的表达细胞:CXCR2与神经元细胞(Neu N)有共染,与星形胶质细胞(GFAP)没有共染;提示SI脑区神经元细胞可表达CXCR2。4.针刺对SI脑区中MOR、KOR、DOR mRNA表达量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KOR mRNA表达量升高(P<0.01),针刺组MOR mRNA表达量升高(P<0.05),针刺组DOR mRNA表达量未见明显变化(P>0.05)。提示针刺可上调AIA大鼠SI脑区中KOR、MOR的基因含量。结论:1.针刺可升高AIA大鼠SI脑区中CXCL1蛋白含量,且CXCL1主要来源于血液循环。2.针刺改善AIA大鼠炎性痛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上调SI脑区中神经元上CXCR2受体、促进神经元表达阿片肽受体有关,其机制尚需进一步探究。

解梦莉[2](2021)在《糖尿病患者手术期间血清孤啡肽含量的变化及其与交感神经系统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手术期间血清孤啡肽(nociceptin/orphanin FQ,N/OFQ)含量的变化,探讨N/OFQ与交感神经系统及心肌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9年5~8月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6例,分为糖尿病组(D组,n=33)与非糖尿病组(N组,n=33),纳入年龄60~69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测定麻醉前30 min(T0)、手术1 h(T1)、手术结束24 h(T2)血糖值、血清N/OFQ、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浓度及T0、T2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Ⅰ,c TnⅠ)的浓度。结果:D组T0血糖、血清N/OFQ、c TnⅠ浓度比N组高,NE浓度比N组低(P<0.05)。D组T1血糖、血清N/OFQ、NE浓度比T0高(P<0.05);N组T1血糖比T0高(P<0.05),T0到T1血清N/OFQ、NE浓度未见明显改变(P>0.05)。两组T2血清c TnⅠ浓度均比T0升高,且D组升高幅度更大(P<0.05)。D组T0到T1血清N/OFQ分别与血糖、NE浓度变化趋势正相关(P<0.05)。D组T0到T2血清c TnⅠ分别与T0到T1血清N/OFQ、血糖、NE变化趋势正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血清N/OFQ含量升高,术中N/OFQ含量升高与NE含量升高相关,这些变化与术中心肌细胞损伤有关。

陈司坤[3](2021)在《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原因之一,内源性孤啡肽(Nociceptin/orphanin FQ,N/OFQ)参与缺血后心律失常的发生过程,在此我们探讨非肽类孤啡肽受体(ORL1)拮抗剂J-113397,SB-612111和compound-24(C-24)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的影响,并且寻找其各自的最佳有效浓度。探讨三种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是否与炎症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有关。方法:11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6-8周龄,质量250-300g,适应性喂养一周后进行实验,本实验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15分钟内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影响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制备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10只大鼠分为11组,即假手术组(Sham组,该组只开胸,不结扎冠状动脉),冠脉结扎组(CAO组,该组开胸并结扎冠状动脉,)和三个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组(J组、S组、C组,这三组开胸并结扎冠状动脉,结扎前按照分组经尾静脉按1ml/kg负荷量注射相应浓度药物),根据拮抗剂的浓度梯度,将三组拮抗剂组内各分为三个亚组,即J组(J-113397)分为J-Ⅰ组(1×10-7mol/l)、J-Ⅱ组(1×10-9mol/l)、J-Ⅲ组(1×10-11mol/l),S组(SB-612111)分为S-Ⅰ组(1×10-9mol/l)、S-Ⅱ组(1×10-11mol/l)、S-Ⅲ组(1×10-13mol/l),C组(C-24)分为C-Ⅰ组(1×10-9mol/l)、C-Ⅱ组(1×10-11mol/l)、C-Ⅲ组(1×10-13mol/l),每组10只。每组大鼠按规定处理后,记录急性心肌缺血后15分钟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及心功能数据。第二部分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缺血后15分钟内心率变异度及心肌组织中炎性因子的影响实验第一部分动态监测了大鼠15 min内的心电信号,使用RM6240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分析心率变异度数据。所有大鼠均在冠脉结扎15分钟后处死,取大鼠心肌组织研磨后取上清液在-20℃中冷冻保存,采用ELISA法检测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介素1β(IL-1β)的浓度。对急性心肌缺血后15分钟内室性早搏的发生次数与炎性因子TNF-α及IL-1β的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第一部分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15分钟内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影响与Sham组比较,CAO组、J组、S组和C组VEB次数明显增加(P<0.05);CAO组VT+VF次数,持续时间和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增加(P<0.05)。C-Ⅲ组VT+VF次数和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增加(P<0.05),J-Ⅲ组、S-Ⅲ组的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增加(P<0.05)。与CAO组比较,J组、S组、C组VEB次数明显下降(P<0.05);C-Ⅰ组VT+VF次数,持续时间和心律失常评分明显下降(P<0.05)。对于VEB发作次数各亚组间的比较,与J-Ⅰ组比较,J-Ⅱ组,J-Ⅲ组,S-Ⅲ组,C-Ⅱ组,C-Ⅲ组VEB发作次数明显增加(P<0.05)。与J-Ⅱ组比较,J-Ⅲ组,S-Ⅲ组,C-Ⅲ组明显增加(P<0.05),S-Ⅰ组,S-Ⅱ组,C-Ⅰ组,明显减少(P<0.05)。与J-Ⅲ组比较,S-Ⅰ组,S-Ⅱ组,C-Ⅰ组,C-Ⅱ组明显减少(P<0.05)。与S-Ⅰ组比较,S-Ⅲ组、C-Ⅲ组明显增加(P<0.05)。与S-Ⅱ组比较,S-Ⅲ组,C-Ⅱ组,C-Ⅲ组明显增加(P<0.05)。与C-Ⅰ组比较,C-Ⅱ组,C-Ⅲ组明显增加(P<0.05)。与C-Ⅱ组比较,C-Ⅲ组明显增加(P<0.05)。与C-Ⅰ组比较,C-Ⅲ组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升高(P<0.05)。冠脉结扎后各组心功能指标变化较小,与Sham组比较,J-Ⅲ组HR明显减少(P<0.05),各组LVSP,LVEDP,+dp/dtmax H和-dp/dt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缺血后15分钟内心率变异度及心肌组织中炎性因子的影响与Sham组比较,CAO组、J组、S组、C组的SDNN、RMSSD均明显降低(P<0.05)。对于RMSSD,与CAO组比较,J-Ⅱ组、S-Ⅰ组、S-Ⅲ组、C-Ⅱ组、C-Ⅲ组明显增加(P<0.05),与C-Ⅰ组比较,S-Ⅰ组、C-Ⅲ组明显增加(P<0.05)。与CAO组比较,J组、S组、C组的LF/HF明显降低(P<0.05)。其余两组指标LFnorm和HFnorm,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Sham组比较,J组、S组、C组的TNF-α和IL-1β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与CAO组比较,J-Ⅰ组、J-Ⅱ组、S-Ⅰ组、S-Ⅱ组、C-Ⅰ组、C-Ⅱ组的TNF-α和IL-1β浓度均明显下降(P<0.05),与CAO组比较,J-Ⅱ组的TNF-α浓度明显下降(P<0.05)。与S-Ⅱ组比较,J-Ⅲ组、S-Ⅰ组、S-Ⅲ组、C-Ⅲ组TNF-α浓度明显增加(P<0.05)。与S-Ⅱ组比较,J-Ⅲ组、C-Ⅲ组TNF-α浓度明显增加(P<0.05);与C-Ⅰ组比较,C-Ⅲ组IL-1β浓度明显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J组:TNF-α和IL-1β的浓度呈正相关(r=0.668,P<0.01);TNF-α浓度和VEB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0.616,P<0.01);IL-1β浓度和VEB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0.614,P<0.01)。S组:TNF-α和IL-1β的浓度呈正相关(r=0.560,P<0.01);TNF-α浓度和VEB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0.634,P<0.01);IL-1β浓度和VEB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0.652,P<0.01)。C组:TNF-α和IL-1β的浓度呈正相关(r=0.503,P<0.01);TNF-α浓度和VEB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0.485,P<0.01);IL-1β浓度和VEB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0.511,P<0.01)。结论使用三种拮抗剂预处理可有效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并且心肌组织中TNF-α及IL-1β的浓度明显降低。其各自的最佳有效浓度分别是J-113397(1×10-7mol/l),S-612111(1×10-11mol/l)与C-24(1×10-9mol/l),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三种拮抗剂的作用机制与交感神经活性调节及炎症的发生有关。

许梦白[4](2021)在《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通过临床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探索引起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影响因素,利用因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探索PPD的中医证候特点,进一步归纳PPD的中医病机和治则,以期为PPD临床个体化精准辨证提供理论支持。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检索中药内服方剂治疗PPD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探讨治疗PPD内服方药的药物组成规律及遣方用药思路,为临床治疗PPD的选方用药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探索中药治疗PPD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结合PPD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及中医文献方药研究,开展动物实验,建立PPD大鼠模型并进行评价,造模成功后给予逍遥散干预。通过观察大鼠下丘脑病理组织形态、检测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HPG)轴激素水平、下丘脑雌激素受体(ERα、ERβ、GPER)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表达水平等,探讨逍遥散治疗PPD的疗效及分子作用机制,为逍遥散治疗PPD提供具有科学内涵的客观依据,同时“以方测证”,揭示PPD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病机本质。方法: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建立《产后抑郁症调查问卷》,收集PPD患者的一般情况、抑郁量表积分、中医症状及体征信息。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探索导致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影响因素。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研究,归纳PPD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进一步探寻PPD的中医病机和治则。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国内中文数据库2000年-2019年发表的关于中药治疗PPD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按照筛选标准收集研究所需中药方剂。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4.0、Weka 3.8等软件对中药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探索中药治疗PPD的遣方用药规律,探析临床治疗PPD的用药思路。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以妊娠后期慢性极轻度应激(Chronic ultramild stress,CUMS)方法建立PPD大鼠模型,综合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产仔及活仔量、行为学变化对模型进行评价,造模成功后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下丘脑病理组织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E2、P、PRL含量;采用RT-q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下丘脑组织匀浆中ERα、ERβ、GPER及PKA、CREB、BDNF的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其分子蛋白表达进行定位分析,在基于HPG轴探索PPD的发病及逍遥散干预作用机制的同时,“以方测证”,以逍遥散为反证,揭示PPD肝郁脾虚证的证候生物学基础。结果: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1)206例PPD患者平均年龄为30.28±5.07岁;轻度抑郁患者94例,占比45.63%;中度抑郁患者72例,占比34.95%;重度抑郁患者40例,占比19.42%。在影响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心理社会因素中,产前教育是影响PPD患者抑郁程度的保护因素,新生儿疾病、经前烦躁情况、孕期焦虑抑郁、孕产期负面事件、睡眠时间不足、患者受关心和支持度低是导致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危险因素。(2)206例PPD患者的高频症状及体征有情绪抑郁、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烦躁易怒、善太息、乳房胀痛、悲伤欲哭、精神萎靡、健忘、腹胀,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舌黯及舌有瘀斑瘀点,苔白、苔薄、苔腻,脉细、脉弦、脉沉。将中医症状因子分析得出的9个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共出现5个聚类结果:①肝郁脾虚证,其症状包括善太息、腹胀、胁肋胀满甚则疼痛、乳房胀痛、食少纳呆;②阴血亏虚证,其症状包括面色淡白、爪甲色淡、肢体麻木、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头晕、耳鸣;③肝火炽盛证,其症状包括口苦、目赤、口干咽燥、便秘、烦躁易怒、头痛;④脾肾阳虚兼痰湿证,其症状包括脘痞、恶心、胸闷、惊恐易醒、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浮肿、小便清长或(和)夜尿增多;⑤心脾两虚兼血瘀证,其症状包括心悸、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精神萎靡、面色萎黄、健忘、失眠多梦、悲伤欲哭、面色晦暗、自汗、下腹刺痛、恶露色紫暗有块。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1)本研究共筛选处方112例,涉及中药116味,使用频次为1216次。治疗PPD的高频药物有柴胡、甘草、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等17味。所有药物中,归经以脾经、肝经为主,温性和甘味药出现频率最高,药物功效以补益、理气、安神、活血化瘀等为主。(2)17味高频药物共聚为4类:①聚类1包括柴胡、白芍、当归、甘草;②聚类2包括白术、茯苓;③聚类3包括香附、陈皮、川芎、郁金;④聚类4包括茯神、黄芪、大枣、地黄、合欢皮、酸枣仁、远志。(3)17味高频药物关联分析共得出50条关联药物组合,符合二阶关联规则的有6组,符合三阶关联规则的有18组,符合四阶关联规则的有17组。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1)实验一:4组大鼠产仔及活仔量无明显差异,大鼠造模后出现倦怠嗜卧、活动量减少、粪便质软、体重降低等宏观表现,行为学结果中糖水消耗率及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减少,旷场实验中穿格、站立及修饰次数出现降低趋势性变化;氟西汀组及逍遥散组大鼠宏观表现及行为学结果均有明显改善,表明模型组大鼠产后出现抑郁样改变,PPD大鼠模型成功建立,“以方测证”,以逍遥散反证本研究建立的PPD大鼠模型是PPD肝郁脾虚证的病证结合模型。(2)实验二:在HPG轴中,HE染色发现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神经元数目减少、排列疏松紊乱,大量神经元出现核固缩、深染及胞体萎缩、空泡样变性、周围脱髓鞘改变等严重病理学变化,而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出现不同程度改善;ELISA检测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清E2、P、PRL水平均明显降低;逍遥散组大鼠血清E2、P、PRL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升高。(3)实验三:RT-q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ERα、GPER、PKA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ERβ、CREB、BDNF基因表达水平有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中ERα、CREB、BDNF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ERβ、GPER、PKA基因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中ERα、CREB、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ERβ、GPER、PKA蛋白表达水平有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中PKA、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ERα、ERβ、GPER、CREB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免疫组化对上述指标进行定位分析,结果显示其免疫阳性神经元在下丘脑ARC及VMH中广泛分布,其中,模型组大鼠下丘脑ARC中ERα、PKA、CREB、BDNF的MOD值明显降低,VMH中的ERα、ERβ、GPER、CREB、BDNF的MOD值明显降低,逍遥散则可逆转这一改变,明显升高PPD模型大鼠下丘脑ARC及VMH中已降低的相关指标。结论:1.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可作为应激源导致PPD的发生、发展。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肝火炽盛证、脾肾阳虚兼痰湿证、心脾两虚兼血瘀证及其症状表现是PPD患者具有临床意义的中医证候特点。2.女子产后多虚多瘀,气血失调,神魂失养,存在于PPD发病的始终。基于肝脾与情志、气血的密切相关性,临床治疗PPD患者可从肝脾论治,调理气血,临床可灵活运用疏肝解郁、理气健脾、益气养血、养心安神等治法。逍遥散用药组合气血兼顾,肝脾同调,是治疗PPD的常用方剂。3.以妊娠后期CUMS方法可建立病证结合的PP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采用逍遥散对PPD模型大鼠进行干预,可通过HPG轴上调性改变下丘脑内雌激素受体ERα、ERβ、GPER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调节抑郁样行为。4.基于“以方测证”及“微观辨证”等中医理论基础,肝郁脾虚证是PPD的重要证候特点,以逍遥散为反证的PPD肝郁脾虚证的证候生物学基础涉及到神经内分泌系统,可能与下丘脑组织病理学改变、HPG轴功能异常、性激素分泌减少、下丘脑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的下调性改变抑制神经发生有关。

叶城[5](2020)在《草鱼大脑和垂体中神经肽挖掘及速激肽功能鉴定》文中研究说明在脊椎动物中,大脑和垂体是机体内极其重要的器官。大脑可以通过合成与释放神经肽调节垂体激素的合成与分泌,进而参与机体生长、生殖、应激和免疫等生理过程的调控。与哺乳动物不同,鱼类的下丘脑-垂体轴缺失了门脉系统,因此调控垂体激素合成与分泌的上游神经肽变得更为庞大和复杂。基于此,本研究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组织切片技术分析草鱼不同大脑亚区及垂体的形态和显微结构,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初步探究草鱼各脑区和垂体的功能及各脑区间的相互关系。接着,基于草鱼基因组数据库和草鱼大脑各亚区和垂体的转录组数据,挖掘草鱼大脑和垂体中的神经肽编码基因及其相关受体信息,并对它们在草鱼大脑不同亚区和垂体内的分布进行分析。最后,以挖掘出的速激肽家族的神经肽为切入点,分别研究了TAC3编码产物NKB和NKBRP以及TAC4编码产物HK1和HK2在草鱼垂体内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草鱼大脑和垂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H.E染色切片结果显示,草鱼大脑主要由6个亚区构成,包括嗅球、端脑、视顶盖、下丘脑、小脑和延脑。与软骨鱼类和哺乳类不同,草鱼大脑和垂体间无下丘脑-垂体门脉系统,下丘脑的神经元直接伸入并终止于前腺垂体内。通过分析草鱼不同脑区和垂体的转录组测序数据,本研究发现嗅球可能与生殖和免疫有关;端脑可能参与食欲和生殖的调控;视顶盖不仅在视觉系统中发挥重要功能,并可能涉及摄食行为的调控;下丘脑在摄食和生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延脑与听觉系统有关;垂体在能量代谢、器官发育和生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下丘脑和端脑不仅在结构上高度相关,其功能也存在重叠性,表明端脑和下丘脑可能是硬骨鱼类摄食和生殖的调控中心。2、结合草鱼基因组数据库和草鱼大脑各亚区及垂体的转录组数据,本研究系统地挖掘了来自23个家族共计91个神经肽前体编码基因,以及上述神经肽相对应的112个受体基因。基于RNA-seq数据,对上述基因在草鱼6个不同大脑亚区和垂体内的转录本表达水平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已有研究和本研究的结果,对神经肽及其受体在草鱼大脑和垂体的主要合成区域和功能行使位置进行了预测。3、以草鱼垂体细胞为研究对象,转录组分析表明NKB能够诱导垂体内729个基因的差异表达,这些基因涉及了激素活性、食物摄入、信号转导和代谢等。体外细胞培养和RT-q PCR结果显示,NKB在草鱼垂体细胞中可以以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四种厌食肽(UTS1、CART、POMCb和NMB)m RNA的表达。受体选择性和受体后信号通路实验结果显示,NKB对草鱼垂体中UTS1、CART、POMCb和NMB表达的刺激作用均能由NK3R介导。这些反应激活了腺苷酸环化酶/蛋白激酶A(c AMP/PKA)通路、磷脂酶C/肌醇1,3,5-三磷酸/蛋白激酶C(PLC/IP3/PKC)通路和Ca2+/钙调蛋白/Ca M-依赖性蛋白激酶II(Ca2+/Ca M/Ca MK-II)通路。此外,腹腔注射NKBa能够显着诱导草鱼垂体内这四种厌食肽m RNA表达。此外,摄食实验结果显示,草鱼进食后下丘脑内的TAC3a和TAC3b m RNA表达显着提高。这些结果表明,NKB是一个饱感因子,它能够通过调节垂体中厌食肽的表达参与硬骨鱼类摄食调节。4、以草鱼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从草鱼大脑和垂体中克隆得到TAC4基因及其受体NK1Rb和NK3Ra1。序列分析显示草鱼TAC4能够编码HK1和HK2成熟肽。组织表达分析表明TAC4在下丘脑、嗅球和延脑中高表达,受体NK1Rb、NK3Ra2和NK3Rb等均在垂体中有较高的表达,预示TAC4在草鱼垂体中可能发挥重要功能。通过在HEK293T细胞膜上表达NKRs,HK2对6个NKRs均有较高的激活效率,其中对NK2R应是HK2的特异性受体;而HK1仅能微弱激活NK2R、NK3Ra2和NK3Rb。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HK2能够诱导垂体细胞内1051个基因差异表达,这些基因主要涉及食欲的负调节、激素活性、受体配体结合和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等。在草鱼垂体原代细胞中,HK2能够以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的方式促进PRL、SLα、UTS1、NMB1、CART2和SN2 m RNA表达,而HK1对上述基因均无显着反应。为了解析HK1在草鱼垂体内的失活原因,本研究将含VFGLM基序的HK1修改为FFGLM基序的HK1突变体(HK1-M)。受体-配体反应表明,不同于HK1,HK1-M对6个NKRs展现了很高的激活效率。同时,HK1-M能够显着诱导草鱼垂体细胞内UTS1、PRL和SLαm RNA表达。此外,HK1和HK2共处理垂体细胞实验显示,HK1不能有效阻断HK2在垂体中的功能,表明HK1不是HK2的内源性拮抗剂。综上结果表明,HK2可以直接作用于草鱼垂体细胞,通过受体NKRs的介导,促进垂体内PRL、SLα、UTS1、CART2、NMB1和SN2的m RNA表达;而HK1因其FXGLM序列突变致使其功能丢失。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草鱼不同大脑亚区和垂体的解剖学和转录组数据库,对草鱼不同脑区以及垂体的结构和功能做出了初步分析,深入挖掘了草鱼大脑和垂体内的神经肽前体及其受体基因,并以速激肽家族为切入点,研究了TAC3编码产物和TAC4编码产物在垂体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本研究有助于丰富我们对鱼类大脑不同亚区显微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鱼类神经肽的功能提供了基础。

邓青[6](2020)在《Ghrelin活性片段的中枢镇痛作用以及血脑屏障透过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Ghrelin是近年发现的具有镇痛作用的内源性脑肠肽,独特的N端Ser3辛酰基化结构使其能顺利通过血-脑屏障,但其合成困难、价格昂贵和半衰期短等特性极大地限制了ghrelin的临床应用。Ghrelin的活性片段具有N端Ser3辛酰基化结构,与其受体GHS-R1α良好的结合能力,结构简单并易合成。本课题将研究其活性片段G(1-5)-NH2,G(1-7)-Lys-NH2,G(1-9)和G(1-11)的中枢镇痛活性及其受体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测定其血-脑屏障透过性。通过以上实验为临床研发镇痛效果好,结构简单,血-脑屏障透过性好的高效镇痛剂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浴甩尾实验来探究G(1-5)-NH2,G(1-7)-Lys-NH2,G(1-9)和G(1-11)的中枢镇痛活性;采用侧脑室共注射方法,探究以上4种ghrelin活性片段的中枢镇痛活性与GHS-R1α和各种阿片受体的关系;采用尾静脉注射4种ghrelin活性片段,并通过外周给予不通过血脑屏障的甲碘化纳洛酮,以及中枢给予纳洛酮来探究ghrelin活性片段的血脑屏障透过性。结果:1、将4个ghrelin活性片段分别经侧脑室单独注射,均可在小鼠水浴甩尾实验中产生时间-浓度依赖性的镇痛作用。2、将4个ghrelin活性片段与GHS-R1α拮抗剂[D-Lys3]-GHRP-6(DLS)经侧脑室共注射,发现G(1-5)-NH2,G(1-7)-Lys-NH2和G(1-11)产生的镇痛作用可被DLS所拮抗,说明G(1-5)-NH2,G(1-7)-Lys-NH2和G(1-11)可通过GHS-R1α发挥中枢镇痛作用。3、将4个ghrelin活性片段分别与各种阿片受体拮抗剂经侧脑室共注射,结果表明G(1-5)-NH2通过μ-阿片受体和κ-阿片受体产生中枢镇痛作用;G(1-7)-Lys-NH2通过μ-阿片受体和δ-阿片受体产生中枢镇痛作用,通过κ-阿片受体产生部分中枢镇痛作用;G(1-9)通过μ-阿片受体产生中枢镇痛作用;G(1-11)通过μ-阿片受体和δ-阿片受体产生中枢镇痛作用。4、将ghrelin及其4个活性片段分别经尾静脉注射后,发现ghrelin及其活性片段G(1-5)-NH2,G(1-9)可在小鼠水浴甩尾实验中产生时间-浓度依赖性的镇痛作用。5、通过腹腔注射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的甲碘化纳洛酮,发现不能拮抗尾静脉注射G(1-5)-NH2和G(1-9)产生的镇痛作用;此外,侧脑室注射纳洛酮可以拮抗尾静脉注射G(1-5)-NH2和G(1-9)产生的镇痛作用。由此结果表明G(1-5)-NH2和G(1-9)经尾静脉给药后,通过血脑屏障到达中枢产生了镇痛作用。结论:侧脑室注射ghrelin活性片段G(1-5)-NH2,G(1-7)-Lys-NH2,G(1-9)和G(1-11)能产生良好的时间-浓度依赖性的中枢镇痛作用,其中G(1-9)的镇痛效果最好。活性片段G(1-5)-NH2,G(1-7)-Lys-NH2和G(1-11)中枢镇痛作用通过ghrelin受体GHS-R1α起作用;G(1-5)-NH2,G(1-7)-Lys-NH2,G(1-9)和G(1-11)中枢镇痛作用均通过不同的阿片受体起作用。活性片段G(1-5)-NH2和G(1-9)经尾静脉注射后可通过血脑屏障在中枢产生镇痛作用。

唐玉芝[7](2020)在《艾炷灸改善RA患者抗炎镇痛效应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艾炷灸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iod arthritis,RA)患者血清中β-内啡肽(β-EP)、强啡肽(Dy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1L-1β)含量的影响;探讨艾炷灸改善RA的抗炎镇痛的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把64例纳入的RA受试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口服常规西药治疗,甲氨蝶呤片(7.5-15mg/周)、叶酸片(10mg/周)或来氟米特片(10mg/天)。试验组:除口服常规西药外,在足三里、肾俞、阿是穴施用艾炷灸疗法。每周2次,每3天治疗1次,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两组RA受试者治疗前后的相关临床症状、常规检验指标(RF、CRP、ESR)进行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受试者血清中β-EP、Dyn、TNF-α、1L-1β的含量。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两组数据。结果:1.基线结果:治疗前两组病情相关资料、临床症状(VAS评分、晨僵评分、DAS28评分)、常规检验指标(RF、ESR、CRP)及血清中β-EP、Dyn、TNF-α、1L-1β的含量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P>0.05)。2.艾炷灸对RA受试者临床症状(VAS评分、晨僵评分、DAS28评分)和常规检验指标(RF、ESR、CRP)的影响:(1)组内比较:两组RA受试者各组治疗前后各项临床症状指标、常规检验指标均有改善(P<0.05)。(2)组间比较:两组RA受试者治疗后,试验组各项临床症状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常规检验指标两组间改善无明显差异(P>0.05)。3.艾炷灸对RA受试者血清中β-EP、Dyn、TNF-α、1L-1β含量的影响:(1)组内比较:试验组RA受试者治疗前后血清中β-EP、Dyn、TNF-α、1L-1β的含量均有改善(P<0.05),对照组RA受试者治疗前后血清中β-EP、Dyn、TNF-α、1L-1β的含量改善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镇痛相关因子和炎性相关因子改善更为明显。(2)组间比较:两组RA受试者治疗后,试验组血清中β-EP、Dyn、TNF-α、1L-1β的含量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治疗后镇痛相关因子和炎性相关因子改善更为明显。4.β-EP、Dyn与TNF-α、1L-1β的相关性分析:试验组治疗前后受试者血清中β-EP、Dyn的差值与TNF-α、1L-1β的差值均存在相关性,且主要为负相关(r<0)。5.安全性评价结果:对照组出现轻度胃肠道不良反应者4例,症状持续1周左右。艾炷灸试验组出现轻度胃肠道不良反应者1例,症状持续3天左右,继续艾炷灸后,胃肠不良反应消失。结论:1.常规西药能稳定RA患者的病情,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艾炷灸能增强常规西药对RA患者关节疼痛的减轻,改善关节活动度和肿胀程度。2.试验组临床症状的改善、疼痛减轻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能与艾炷灸增强了常规西药对RA患者血清中β-EP、Dyn含量的影响,以及对炎性因子TNF-α、1L-1β含量的影响有关。3.艾炷灸增强了常规西药对RA患者疼痛程度的改善。其抗炎镇痛的效应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影响炎性因子起到抗炎作用,通过影响β-EP、Dyn起到镇痛作用。但其机制还需更全面、更深入的探讨。4.艾炷灸治疗RA安全有效,且可能减轻常规西药的副作用。

万娟[8](2019)在《JAK2/STAT3和胸腺素β4分别在电针内脏镇痛与耐受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电针能治疗多种疼痛(包括躯体疼痛和内脏疼痛),对电针躯体镇痛的研究发现,电针可诱导多种镇痛物质(如脑啡肽、内啡肽、强啡肽等)和抗镇痛物质(如八肽胆囊收缩素、孤啡肽等)的释放。电针镇痛是中枢多种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电针缓解内脏疼痛的研究进展缓慢,这主要是由于没有合适的模型。本研究旨在建立合适的内脏超敏模型,研究针刺缓解内脏超敏的中枢分子机制。电针在反刍动物(山羊)的镇痛效果最好,本研究电针试验拟在山羊上进行。由于山羊试验成本较高,本试验先建立大鼠内脏超敏模型,在此基础上再建立山羊回肠炎性内脏超敏模型。反复或持续电针会引起电针镇痛效应下降,产生“电针耐受”现象,电针耐受是电针治疗的负效应,是电针临床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研究表明抗镇痛性物质在电针耐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期的研究发现胸腺素β4(Tβ4)具有抗电针镇痛的作用,进一步探索Tβ4在电针耐受中的作用,以阐明电针耐受的机理。1.三硝基苯磺酸诱导回肠炎性内脏超敏模型的建立炎症性肠病(IBDs)是免疫介导的慢性、间歇性复发的肠道炎症。内脏超敏反应是IBDs的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近几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70%的IBDs患者在疾病发展的急性期和恢复期,炎性介质持续释放,导致肠壁神经末梢敏感化,并引起腹痛。2/3的IBDs患者表现为回肠末端透壁性炎症。而现有的报道都是基于结肠炎而展开的,显然不太适合研究IBD引起的内脏超敏。IBD患者是否存在内脏超敏存在争议,并且缺乏证据。为解决这一争议,本试验旨在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大鼠回肠炎模型,并观察内脏超敏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建立山羊回肠炎性内脏超敏模型。将雄性SD大鼠麻醉,打开腹腔,分别在距回肠末端15 cm处的肠腔注射TNBS(0.6 mL,80 mg/kg,溶于30%乙醇中),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30%乙醇或生理盐水。分别在第1、3、7、14、21和28天,评估大鼠在20、40、60、80和100 mmHg结直肠扩张压力(CRD)下的内脏运动反应(VMR)。CRD测试后,立即安乐死大鼠,采集回肠末段样品,ELISA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和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T11背根神经节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结果显示:TNBS组大鼠在第3天开始表现透壁炎症,在第7天最明显,随后炎症逐渐恢复,在第21天未见明显病变。回肠炎大鼠CRD引起的VMR在第721天显着高于对照大鼠(P<0.05),背根神经节中CGR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第721天显着增加(P<0.05),且与大鼠VMR正相关。表明TNBS回肠腔注射,诱导了透壁回肠炎,并引发内脏超敏,该内脏超敏可持续到第21天。在此基础上,采用30 mg TNBS-40%乙醇溶液(1.2 mL)注射到山羊距回肠韧带15 cm处的回肠壁,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在第3、7、14、21和28天评估山羊回肠炎症和内脏运动反应。结果显示TNBS在第37天诱导山羊明显的回肠炎症,回肠炎山羊内脏超敏在第7天开始出现,持续到第28天。该模型模拟了IBDs的临床表现,可为探讨肠道炎症和内脏超敏的发病机制提供思路,有助于进一步治疗内脏超敏。2.电针通过调节疼痛下行传导系统中JAK2/STAT3信号通路缓解山羊内脏超敏目前认为炎症、心理和肠道异常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等会导致外周和中枢敏感化,并引起内脏超敏,但其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细胞因子(如IL-6)激活的JAK2/STAT3信号通路是中枢敏化的关键信号通路,并促进了超敏反应的发生。因此,JAK2/STAT3信号通路可能是治疗人和动物超敏反应的潜在靶点。电针是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安全且无并发症,可能成为治疗内脏超敏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电针通过激活(或抑制)下行抑制(或易化)系统产生镇痛,该系统主要包括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延髓头端腹内侧区(RVM)-脊髓背角(SCDH)产生镇痛作用。电针是否通过PAG-RVM-SCDH轴的JAK2/STAT3信号通路调节内脏超敏有待证实。为探索电针治疗内脏超敏的效果及中枢机制,本试验建立山羊回肠炎性内脏超敏模型(1.2 mL,30 mg TNBS-40%乙醇溶液回肠壁注射),第7天开始每3 d用电针刺激内脏超敏山羊双侧“后三里”穴,每次30 min,共6次。在第7、10、13、16、19和22天记录山羊结直肠扩张(CRD)引起的疼痛行为反应和内脏运动反应(VMR)。第22天采集脑和T11脊髓,用免疫印迹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脊髓中IL-6、JAK2和STAT3的蛋白和mRNA水平,免疫组化法观察这些物质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RVM(主要是中缝大核,NRM)、SCDH、孤束核(NTS)和迷走运动背核(DMV)中的分布。结果显示:注射TNBS-乙醇溶液的山羊表现腹泻以及明显VMR和疼痛行为反应,vlPAG、NRM、NTS和DMV中IL-6及磷酸化JAK2(pJAK2)和STAT3(pSTAT3)水平增加,SCDH中这些物质的蛋白和mRNA水平增加。电针缓解山羊腹泻、VMR及疼痛行为反应,降低vlPAG、NRM、SCDH和NTS中IL-6、pJAK2和pSTAT3水平,减少DMV中IL-6和pJAK2水平,而不影响SCDH中这三种物质的mRNA水平。以上结果表明电针可能通过抑制PAG-RVM-SCDH中JAK2/STAT3信号通路缓解山羊内脏超敏。3.胸腺素β4参与慢性电针耐受适当间隔时间的电针能产生良好镇痛效果,但是反复或持续电针会引起电针镇痛效应下降,即产生“电针耐受”。电针耐受是电针治疗的一种负效应,引起了临床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大量的研究表明电针在诱导阿片肽(如脑啡肽(ENK)、内啡肽(END)、强啡肽(DYN)等)释放,产生镇痛的同时,也引起抗阿片肽(如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孤啡肽(OFQ)等)的释放增加。尽管相关研究阐明了这些活性物质的作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但电针耐受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近期的研究发现Tβ4具有抗电针镇痛的作用,其抗电针镇痛的机理值得关注,且其在电针耐受中的作用及其与经典针刺镇痛相关的阿片肽类和抗阿片肽类及其受体等物质的关系值得研究。由于躯体镇痛模型容易复制,电针耐受的研究一般建立在躯体镇痛耐受的基础上。大鼠每天电针1次,每次30 min,连续8 d,建立电针耐受模型。侧脑室微注射Tβ4抗体或其siRNA以评估Tβ4对电针耐受的影响。观察Tβ4 siRNA注射后,各脑区(下丘脑、丘脑、皮层、中脑和延髓)中Tβ4、阿片肽(ENK、END和DYN)、抗阿片肽(CCK和OFQ)、μ阿片受体(MOR)和CCK B型受体(CCKBR)的mRNA和蛋白在第1、4和8天的表达谱。结果显示:各脑区的Tβ4水平在第1、4和8天增加,并与鼠尾潜伏期(TFL)变化率相关。反复电针期间,Tβ4抗体和其siRNA均延缓大鼠电针耐受的形成。Tβ4 siRNA使各脑区Tβ4水平下降,导致大多数脑区ENK、END、DYN和MOR水平增加,但不影响多数脑区OFQ、CCK-8和CCKBR水平。除延髓外,其他脑区中Tβ4水平与ENK、END、DYN或MOR水平负相关,Tβ4水平与某些脑区中OFQ或CCK-8水平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Tβ4可能通过负向改变中枢神经系统内源性阿片肽及其受体水平,及正向影响其中抗阿片肽水平而促进电针耐受的形成。

袁碧玉[9](2019)在《C-末端酰肼化修饰的内吗啡肽类似物的镇痛活性研究》文中提出内吗啡肽(EM-1和EM-2)是μ-阿片受体的内源性配体,具有较高的受体亲和性和选择性。EMs在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具有很强的镇痛作用且伴随较小的副作用,但仍具有很多缺点限制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因此很多学者致力于对内吗啡肽的结构进行修饰改造,使其镇痛活性提高且阿片副作用减小,早日替代吗啡成为临床治疗慢性及神经性疼痛的药物。本论文研究内吗啡肽C-末端酰肼化修饰的类似物EM-1-NHNH2和EM-2-NHNH2在小鼠脊髓水平上的镇痛活性,作用机制及耐受性,并利用SNI模型进一步研究EMs及类似物的抗神经性疼痛作用,为开发新型的临床镇痛类药物提供实验数据。在小鼠热辐射爪收缩实验中,利用缩爪阈值计算产生最大镇痛效用的百分比和ED50值,并绘制剂量-效应曲线,比较EMs及类似物在脊髓水平上的镇痛效果。然后利用多种特异性阿片受体拮抗剂,判断酰肼化修饰是否改变了EMs的阿片作用机制。测定药物的镇痛活性后比较短时间内重复给药是否产生耐受性,绘制急性耐受曲线并测定耐受系数。本实验还利用神经损伤模型研究EMs和类似物鞘内给药后的抗神经性疼痛作用,建立小鼠SNI模型并测定疼痛阈值,利用机械刺激判断多肽类药物在小鼠脊髓水平上的镇痛活性。热辐射实验结果表明鞘内给药后EM-1-NHNH2显示出最高的镇痛活性,EM-2-NHNH2与母体EM-2的镇痛活性相差不大,即C-末端酰肼化修饰显着提高了EM-1的镇痛作用,且没有降低EM-2的镇痛作用。由拮抗剂的作用可知EM-1和EM-1-NHNH2均由μ2阿片受体亚型介导;EM-2可能通过μ1-和μ2-阿片受体亚型产生镇痛作用并有另外的组分作用于κ-阿片受体,而类似物EM-2-NHNH2鞘内给药时仅由μ2-阿片受体亚型发挥作用,即酰肼化修饰改变了EM-2的阿片机制。急性耐受实验表明EMs及类似物均产生了耐受性,其中EM-2-NHNH2在脊髓水平上产生的耐受性最小,表明C-末端酰肼化修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EMs的药物耐受性。在小鼠SNI模型中类似物EM-1-NHNH2产生的镇痛作用最强甚至高于母体EM-1,EM-2-NHNH2与EM-2在脊髓水平上的抗神经痛作用相差不大,这与我们在正常小鼠中的实验结果一致。本实验结果将为合成新型的内吗啡肽类似物提供一定的实验思路,希望修饰改造后的EMs可早日应用于临床治疗。

章永平[10](2019)在《内源性NPY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焦虑和抑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发病率达10-15%,病因不明、易复发,形式多样的疼痛是其典型症状,然而其疼痛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确。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的表现为经期严重的周期性非绞窄性盆腔痛、贯穿月经周期的绞窄性盆腔痛、深部性交痛和大便疼痛等。目前临床上通过手术、药物仍难以彻底缓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较多数患者伴有焦虑和(或)抑郁等心理障碍,病情更加复杂、严重,治疗更加困难,因此临床上期盼有较理想的能够同时缓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和焦虑、抑郁的药物。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生长离不了神经支配和血管供应,其疼痛机制更是与神经传导、神经递质密不可分。近年来肽类神经递质与疼痛机制的密切联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神经肽Y(Neuropepetide Y,NPY)是人体内重要的神经递质之一,是神经循环内分泌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兼有神经递质和血管活性调节作用,广泛存在于各组织、内脏器官和腺体中,具有强有力的缩血管活性作用。近年来研究还发现NPY及其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证实外源性NPY通过不同受体Y1、Y2分别起到镇痛或致痛的作用,推测NPY是否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机制?研究还发现NPY及其受体Y1、Y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大脑中脑岛、杏仁核和海马中的基因表达有显着性变化,而恰恰这些区域在疼痛、焦虑、抑郁起着关键性作用。根据前人研究结果,本研究推测内源性NPY及其受体Y1、Y2可能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机制,并且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相关的焦虑、抑郁心理障碍机制。为了证实推测,本研究开展了以下三方面探讨:首先,检测NPY及其受体Y1、Y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异位、在位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中的分布和表达情况,以及在不同疼痛程度患者异位、在位内膜的表达情况,以探讨内源性NPY及其受体Y1、Y2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的相关性,及其可能的机制;其次,通过完成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问卷调查,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焦虑、抑郁与疼痛的关系,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焦虑和抑郁对性生活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第三,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探讨血清NPY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程度的关系,以及血清NPY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相关焦虑、抑郁程度的相关性。第一部分探讨内源性NPY及其受体Y1、Y2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的关系目的:检测内源性NPY及其受体Y1、Y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在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的分布和表达情况,探讨NPY及其受体Y1、Y2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程度的关系。方法:1)研究组为经开腹或腹腔镜手术后病理确诊子宫内膜异位症69例,采集患者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同期采集病理诊断正常子宫内膜60例为对照组。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评分不同,将研究组分为四个亚组:无痛组22例,轻度疼痛组20例,中度疼痛组15例,重度疼痛组12例。2)免疫组化、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检测内源性NPY及其受体Y1、Y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在位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的表达和分布情况,及分别在四个不同疼痛程度亚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免疫组化显示NPY在正常子宫内膜、异位内膜及在位子宫内膜均有表达,主要表达在子宫内膜基底层腺管、血管周围间质细胞,肌层血管间质细胞亦有少量表达,血管和腺管内皮细胞不表达。受体Y1和Y2在正常子宫内膜、异位内膜及在位子宫内膜亦均有表达,不仅表达在子宫内膜基底层腺管、血管周围间质细胞,还在腺管内皮细胞表达,主要位于细胞膜上,细胞质中也有少量存在;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PY及其受体Y1、Y2在研究组在位和异位内膜高表达,与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低表达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NPY及其受体Y1、Y2在研究组均随疼痛程度增强而表达不断增强,各亚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Western Blot、Real-time PCR结果均显示NPY及其受体Y1、Y2在异位及在位内膜高表达,与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低表达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NPY及其受体Y1、Y2在研究组均随疼痛程度增强而表达不断增强,各亚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体Y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受体Y1表达。结论:1)内源性NPY及其受体Y1、Y2可能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发生、发展;2)内源性NPY及其受体Y1、Y2的表达水平为在位内膜>异位内膜>正常内膜,支持“在位内膜决定论”;3)内源性NPY及其受体Y1、Y2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机制密切相关,NPY可能通过兴奋受体Y2、抑制受体Y1参与调控其疼痛机制。第二部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疼痛、焦虑抑郁程度及性生活满意度、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目的: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的疼痛特征、心理生理状况、性生活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程度与焦虑、抑郁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焦虑和抑郁对性生活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经开腹或腹腔镜手术病理确诊子宫内膜异位症108人为研究组,按病变部位分为三型:腹膜型31人,卵巢型53人,盆底深部浸润型(Deeply infiltrating endometriosis,DIE)24人。正常体检人员102人作为对照组。210人均由规范培训人员统一进行问卷调查,完成一般情况调查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A short form of the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评分、自评焦虑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及女性性功能指数评估(Female sexual function index,FSFI)、子宫内膜异位症生活质量量表(The short form endometriosis health profile,EHP-5)问卷,分别测试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程度、焦虑和抑郁程度、性生活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1)SF-MPQ衡量疼痛程度包括疼痛评级指数感觉项与情绪项、视觉模拟量表(VAS)、当前疼痛程度、疼痛性质、疼痛频率、疼痛持续时间等指标,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研究组的三个亚型不同疼痛性质进行比较发现,三个亚型的盆腔疼痛和痛经无统计学意义,但其中DIE型性交疼痛评分显着高于另外两亚型(P<0.05);2)研究组SAS、SD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IE型评分稍高于其余两亚型,但三个亚型SAS和SDS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FSFI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无论是性欲望和性唤起,还是润滑度、性高潮、满意度及疼痛这六小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组EHP-5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核心问卷中情绪波动和模块问卷中性交痛最为明显。EHP-5评分轻度和中度疼痛组、中度和重度疼痛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外,其余各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疼痛程度与其病变部位无明显相关性;2)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疼痛程度与焦虑和抑郁程度正相关;3)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疼痛程度与性生活满意度负相关;4)除了婚姻状况、月经史、生育史、文化程度、经济收入不同这些客观因素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生活质量以外,疼痛、焦虑和抑郁程度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第三部分血清NPY表达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焦虑、抑郁的相关性分析目的:检测研究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NPY表达,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NPY表达与疼痛程度、焦虑抑郁程度的关系。方法:在完成第二部分问卷调查的同时采集10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及102例健康对照组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NPY表达情况。结果:1)血清NPY在正常人群中低表达,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高表达,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NPY表达水平随着疼痛程度增加而增高,各个不同疼痛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3)血清NPY表达水平随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焦虑和抑郁程度增加而增高,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NPY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程度正相关,血清NPY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总体上呈正相关,再次验证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表明血清NPY表达与机体的应激状态密切相关。总之,本研究结果发现内源性NPY及其受体Y1、Y2可能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发生、发展及其疼痛机制,内源性NPY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密切相关,由此推论NPY及其受体Y1、Y2可能成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焦虑和抑郁的新靶点。

二、孤啡肽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分布及生理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孤啡肽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分布及生理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脑CXCL1-CXCR2参与针刺改善AIA大鼠炎性痛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AIA小鼠血清CXCL1作用部位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实验小结
实验二 针刺调控AIA大鼠疼痛相关脑区CXCL1表达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实验小结
实验三 AIA大鼠脑中CXCL1/CXCR2参与针刺镇痛的初步机制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实验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阿片肽及趋化因子参与疼痛调节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糖尿病患者手术期间血清孤啡肽含量的变化及其与交感神经系统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前并存心血管疾病情况
    2.3 两组患者血糖值比较
    2.4 两组患者血清NE浓度比较
    2.5 两组患者血清N/OFQ浓度比较
    2.6 两组患者血清cTnⅠ浓度比较
    2.7 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孤啡肽的部分生理功能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15 分钟内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
        2.2 各组大鼠心电图变化情况
        2.3 各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
        2.4 各组大鼠心功能变化情况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缺血后15 分钟内心率变异度及心肌组织中炎性因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心肌组织中TNF-α和IL-1β浓度
        2.2 各组大鼠心率变异度情况
        2.3 VEB发作次数和炎性因子TNF-α、IL-1β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孤啡肽受体拮抗剂药理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产后抑郁症中西医研究进展
        1 产后抑郁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2 产后抑郁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3 逍遥散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病机及治则分析探讨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雌激素受体与产后抑郁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1 雌激素受体
        2 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产后抑郁症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特点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中医治疗产后抑郁症用药规律的现代文献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逍遥散治疗产后抑郁症作用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
    实验一 产后抑郁症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基于HPG轴探讨产后抑郁症发病机制及逍遥散干预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产后抑郁症大鼠下丘脑中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变化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
    1 研究总结
    2 创新性
    3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草鱼大脑和垂体中神经肽挖掘及速激肽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脊椎动物大脑和垂体研究概况
    2 大脑和垂体中调节机体功能的重要调控因子
    3 速激肽家族研究进展
    4 研究主要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草鱼大脑与垂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初步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草鱼脑和垂体组织样品获得
        2.4 石蜡组织切片的制作
        2.4.1 常规石蜡切片制作过程
        2.4.2 H.E染色
        2.5 总RNA提取
        2.6 RNA-seq测序、质控、参考序列比对和基因注释
        2.7 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和组织间关系分析
        2.8 RT-q PCR验证及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草鱼大脑和垂体的整体结构
        3.2 草鱼大脑各亚区和垂体的转录组数据总览
        3.3 草鱼嗅球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4 草鱼端脑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5 草鱼视顶盖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6 草鱼下丘脑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7 草鱼小脑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8 草鱼延脑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9 草鱼垂体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10 草鱼各脑区和垂体的关联分析
    4 讨论
        4.1 嗅球可能在免疫响应中起重要作用
        4.2 端脑参与食欲和生殖调节
        4.3 视顶盖在视觉系统和摄食中的重要性
        4.4 下丘脑作为潜在的摄食和生殖的调节中枢
        4.5 草鱼小脑未解之谜
        4.6 延脑在听觉系统中的潜在作用
        4.7 垂体在机体生长、生殖、能量代谢以及器官发育中的重要功能
        4.8 端脑和下丘脑—可能的摄食和生殖调控中枢
第三章 草鱼大脑和垂体内神经肽及其受体的挖掘和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3 草鱼各脑亚区及垂体总RNA提取
        2.4 转录组测序
        2.5 草鱼大脑和垂体内神经肽及其受体的挖掘和转录本表达分布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Apelin家族
        3.2 NMB/GRP家族
        3.3 Calcitonin家族
        3.4 CART家族
        3.5 CRH家族
        3.6 CCK/Gastrin家族
        3.7 GRL/MLN家族
        3.8 Glucagon家族
        3.9 GnRH家族
        3.10 INS/IGF家族
        3.11 MCH家族
        3.12 NPP家族
        3.13 NPB/NPW家族
        3.14 NTS家族
        3.15 Neuromedin家族
        3.16 NPY家族
        3.17 Opioid家族
        3.18 HCRT家族
        3.19 PTH家族
        3.20 RFamide家族
        3.21 SST家族
        3.22 TAC家族
        3.23 TRH家族
第四章 TAC3编码产物在草鱼垂体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转录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NKBa在草鱼垂体细胞中的功能分析
        2.5 NKBa促进垂体摄食因子表达的受体选择性和信号通路分析
        2.6 草鱼NKBa在体功能验证
        2.6.1 草鱼腹腔注射NKBa
        2.6.2 草鱼摄食实验
        2.7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NKBa诱导草鱼垂体细胞的转录组分析
        3.2 NKBa对草鱼垂体细胞中CART、UTS1、NMB和 POMCb的调节
        3.3 NKBa诱导草鱼垂体细胞中CART、UTS1、NMB和 POMCb合成的受体选择性实验
        3.4 NKBa诱导CART、UTS1、NMB和 POMCb m RNA表达的受体后信号通路.
        3.5 在体实验验证NKBa对草鱼垂体内CART、UTS1、NMB和 POMCb合成的调控作用
        3.6 摄食实验验证NKB与摄食调控的关系
    4 讨论
第五章 TAC4编码产物对草鱼垂体中摄食肽的调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草鱼TAC4和NKRs的分子克隆和组织表达分析
        2.3.1 总RNA提取与逆转录
        2.3.2 引物设计与PCR扩增
        2.3.3 草鱼TAC4和NKRs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
        2.3.4 草鱼TAC4和NKRs的组织表达分布
        2.4 转录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2.5 HKs在草鱼垂体细胞中的功能分析
        2.6 草鱼NKRs在 HEK293T细胞中的功能表达
        2.7 HK1在草鱼垂体中的功能失活分析
        2.8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草鱼TAC4和NKRs的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3.2 草鱼TAC4和NKRs的组织表达分析
        3.3 草鱼HKs和 NKRs的受体配体选择性实验
        3.4 HK2诱导草鱼垂体细胞的转录组分析
        3.5 HK1和HK2 对草鱼垂体细胞中关键DEGs mRNA表达的调节
        3.6 HK1突变体在草鱼垂体中的功能分析及受体配体验证
    4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总结
    2 创新性
    3 存在问题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Ghrelin活性片段的中枢镇痛作用以及血脑屏障透过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动物
        2.1.2 实验药品试剂与设备
    2.2 方法
        2.2.1 侧脑室注射
        2.2.2 水浴甩尾实验
        2.2.3 侧脑室共注射 GHS-R1α拮抗剂[D-Lys~3]-GHRP-6 对 ghrelin 活性片段中枢镇痛活性的影响
        2.2.4 侧脑室共注射阿片受体拮抗剂对 ghrelin 活性片段中枢镇痛活性的影响
        2.2.5 尾静脉注射 ghrelin 及 ghrelin 活性片段镇痛活性实验
        2.2.6 Ghrelin 及 ghrelin 活性片段血脑屏障透过性实验
    2.3 数据统计和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Ghrelin, G(1-5)-NH_2 , G(1-7)-Lys-NH_2 , G(1-9)和 G(1-11)的中枢镇痛作用及其作用途径
        3.1.1 G(1-5)-NH_2 , G(1-7)-Lys-NH_2 , G(1-9)和 G(1-11)的中枢镇痛作用
        3.1.2 Ghrelin 受体拮抗剂[D-Lys~3]-GHRP-6 对 G(1-5)-NH_2, G(1-7)-Lys-NH_2,G(1-9)和 G(1-11)镇痛作用的影响
        3.1.3 各种阿片受体拮抗剂对ghrelin活性片段镇痛作用的影响
    3.2 尾静脉注射ghrelin及 ghrelin活性片段镇痛活性实验
    3.3 Ghrelin及 ghrelin活性片段血脑屏障透过性实验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7)艾炷灸改善RA患者抗炎镇痛效应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研究内容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研究对象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中止标准
        1.6 病例脱落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
        2.2 随机方法
        2.3 对照
        2.4 盲法
        2.5 治疗方案
        2.6 血清检测
        2.7 观察指标
        2.8 安全性评价
        2.9 不良事件
        2.10 数据管理
        2.11 质量控制
        2.12 伦理委员会审批及临床试验
        2.13 统计学方法
        2.14 研究流程图
    3 结果
        3.1 试验完成情况
        3.2 研究对象脱落与剔除情况
        3.3 安全性分析
        3.4 基线分析
        3.5 艾炷灸治疗后结果分析
讨论
    1 西医对RA的认识
        1.1 RA的病因探讨
        1.2 RA发病机制
        1.3 RA的治疗
    2 中医对RA的认识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治疗
    3 艾灸对RA的影响
        3.1 艾灸的镇痛作用
        3.2 灸法的选择
        3.3 艾灸治疗RA的相关机制研究
    4 选穴依据
    5 评价指标的选择
        5.1 β-EP与RA
        5.2 Dyn与RA
    6 结果讨论
        6.1 艾炷灸对RA受试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6.2 艾炷灸对RA受试者常规检验指标的影响
        6.3 艾炷灸对RA受试者血清中TNF-α、IL-1β的影响
        6.4 艾炷灸对RA受试者血清中β-EP的影响
        6.5 艾炷灸对RA受试者血清中Dyn的影响
        6.6 β-EP、Dyn与 TNF-α、IL-1β的相关性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综述 针灸对类风湿关节炎的镇痛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附件二:治疗图片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JAK2/STAT3和胸腺素β4分别在电针内脏镇痛与耐受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电针镇痛的研究进展
    1 前言
    2 电针躯体镇痛的中枢分子机制
    3 电针内脏镇痛的研究进展
        3.1 内脏超敏的研究进展
        3.2 JAK/STAT信号路通与内脏超敏
        3.3 内脏超敏的治疗
        3.4 电针缓解内脏超敏
    4 电针耐受的研究进展
        4.1 电针耐受
        4.2 电针耐受的中枢机制
        4.3 参与电针耐受的中枢神经递质/调质
        4.4 胸腺素β4 与神经保护
    5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5.1 研究内容
        5.2 研究目的及意义
    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TNBS诱导内脏痛觉超敏模型的建立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
        2.2 主要药品试剂
        2.3 主要溶液及试剂的配制
        2.4 试验动物及分组
        2.5 回肠炎手术
        2.6 结直肠扩张引起的内脏运动反应
        2.7 症状和疾病活动指数
        2.8 样品采集
        2.9 盲肠炎的评估
        2.10 组织匀浆的制备
        2.11 ELISA检测盲肠组织中MPO和细胞因子水平
        2.12 背根神经节中CGR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1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症状观察及疾病活动度指标
        3.2 回肠组织大体病变评分
        3.3 回肠组织微观病变评分
        3.4 背根神经节中CGRP的表达水平
        3.5 回肠组织MPO及细胞因子含量
        3.6 结直肠扩张引起的内脏运动反应
        3.7 内脏运动反应与CGRP水平的相关性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疼痛下行调制系统中JAK2/STAT3 信号通路在电针缓解山羊回肠炎性痛觉超敏中的作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
        2.2 主要药品试剂
        2.3 主要溶液及试剂的配制
        2.4 试验动物与分组
        2.5 回肠炎手术
        2.6 回肠炎的评估
        2.7 组织匀浆的制备
        2.8 ELISA检测盲肠组织中MPO水平
        2.9 电针
        2.10 结直肠扩张测试
        2.11 样品采集
        2.1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13 免疫印迹
        2.14 实时荧光定量PCR
        2.15 数据统计及分析
    3 结果及分析
        3.1 山羊回肠炎症
        3.2 电针对山羊内脏运动反应的影响
        3.3 电针治疗对山羊疼痛行为反应的影响
        3.4 电针对山羊脑和脊髓中JAK2/STAT3 信号通路免疫反应的影响
        3.5 电针对山羊脊髓中JAK2/STAT3 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胸腺素β4参与大鼠慢性电针耐受中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仪器
        2.2 主要药品试剂
        2.3 试验动物及分组
        2.4 siRNA剂量与作用时间摸索
        2.5 侧脑室注射
        2.6 电针
        2.7 甩尾潜伏期测量
        2.8 样本采集
        2.9 免疫印迹
        2.10 实时荧光定量PCR
        2.11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反复电针对Tβ4 表达和TFL变化率的影响
        3.2 Tβ4 抗体对电针引起的大鼠TFL变化率的影响
        3.3 siRNA剂量与作用时间摸索
        3.4 Tβ4 siRNA对电针引起的大鼠TFL变化率的影响
        3.5 Tβ4 siRNA对大鼠脑区阿片肽和抗阿片肽及其相关受体蛋白水平的影响
        3.6 Tβ4 siRNA对大鼠脑区阿片肽类和抗阿片肽类以及相关受体mRNAs的影响
    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9)C-末端酰肼化修饰的内吗啡肽类似物的镇痛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1.2 内吗啡肽的研究进展
        1.2.1 阿片及阿片肽
        1.2.2 内吗啡肽的在体分布
        1.2.3 内吗啡肽的作用机理
        1.2.4 内吗啡肽发展的局限性
    1.3 内吗啡肽的活性和生理功能
        1.3.1 内吗啡肽的镇痛作用
        1.3.2 内吗啡肽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1.3.3 内吗啡肽对心血管及胃肠道的作用
        1.3.4 内吗啡肽的其它作用
    1.4 内吗啡肽的修饰改造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器材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2.1小鼠热辐射爪收缩实验
        2.2.2 小鼠SNI模型的建立
        2.2.3 小鼠机械疼痛阈值测定
        2.2.4 脊髓鞘内给药
        2.2.5 统计方法
第3章 鞘内注射EM及类似物的镇痛活性及耐受性
    3.1 引言
    3.2 EM及类似物的镇痛活性研究
        3.2.1 鞘内注射EM及类似物的镇痛作用
        3.2.2 EM及类似物的量效曲线及ED_(50)值
    3.3 EM及类似物的阿片机制研究
    3.4 鞘内注射EM及类似物的耐受性
    3.5 急性耐受测定的ED_(50)及耐受系数
    3.6 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SNI模型下EM及酰肼化类似物的抗神经痛作用
    4.1 引言
    4.2 建立SNI模型并测定疼痛阈值
    4.3 SNI模型下EMs及类似物的镇痛活性
        4.3.1 SNI模型下EMs及类似物的抗神经痛作用
        4.3.2 SNI模型下EMs及类似物的剂量-效应曲线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内源性NPY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焦虑和抑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1 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概述
        1.1.1 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临床特征
        1.1.2 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的机制研究进展
    1.2 NPY及其受体的概述
    1.3 本研究关注的问题
第二章 内源性NPY及其受体Y1、Y2 的表达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的相关性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实验溶液配制
        2.2.3 荧光定量PCR引物序列
    2.3 标本采集
    2.4 实验方法
        2.4.1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内源性NPY及其受体Y1、Y2 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中的分布和表达情况
        2.4.2 Western blot检测内源性NPY及其受体Y1、Y2 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情况.
        2.4.3 RT-PCR检测内源性NPY及其受体Y1、Y2 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情况
    2.5 统计学处理
    2.6 结果
        2.6.1 病例采集结果
        2.6.2 免疫组化检测内源性NPY及受体Y1、Y2 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内膜的分布和表达结果
        2.6.3 Western blot检测内源性NPY、Y1、Y2 蛋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的表达结果
        2.6.4 RT-qPCR检测内源性NPY、Y1、Y2 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的表达结果
    2.7 讨论
    2.8 结论
第三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疼痛程度与焦虑抑郁评分及性生活满意度、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
    3.1 前言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一般情况调查表
        3.3.2 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分
        3.3.3 自评焦虑量表
        3.3.4 自评抑郁量表
        3.3.5 女性性功能指数评估
        3.3.6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
    3.4 研究过程
        3.4.1 查阅中外相关文献
        3.4.2 预调查
        3.4.3 知情伦理同意
        3.4.4 资料收集
        3.4.5 统计学方法
        3.4.6 质量控制
    3.5 结果
        3.5.1 两组一般情况调查
        3.5.2 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分结果
        3.5.3 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问卷评分结果
        3.5.4 女性性功能指数评估(FSFI)评分结果
        3.5.5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EHP-5)评分结果
    3.6 讨论
    3.7 结论
第四章 血清NPY表达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疼痛、焦虑、抑郁的相关性分析
    4.1 前言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3.1 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
        4.3.2 ELISA实验步骤
        4.3.3 ELISA结果计算
        4.3.4 统计学处理
    4.4 结果
        4.4.1 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组与对照组的血清NPY表达水平比较
        4.4.2 不同疼痛程度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NPY表达比较
        4.4.3 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的血清NPY与焦虑、抑郁程度的关系
    4.5 讨论
    4.6 结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四、孤啡肽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分布及生理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脑CXCL1-CXCR2参与针刺改善AIA大鼠炎性痛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李艳伟.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糖尿病患者手术期间血清孤啡肽含量的变化及其与交感神经系统的关系[D]. 解梦莉. 山西医科大学, 2021
  • [3]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的影响[D]. 陈司坤.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D]. 许梦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草鱼大脑和垂体中神经肽挖掘及速激肽功能鉴定[D]. 叶城.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6]Ghrelin活性片段的中枢镇痛作用以及血脑屏障透过性研究[D]. 邓青. 南昌大学, 2020(08)
  • [7]艾炷灸改善RA患者抗炎镇痛效应的机制研究[D]. 唐玉芝.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JAK2/STAT3和胸腺素β4分别在电针内脏镇痛与耐受中的作用研究[D]. 万娟.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9]C-末端酰肼化修饰的内吗啡肽类似物的镇痛活性研究[D]. 袁碧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10]内源性NPY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焦虑和抑郁的相关性研究[D]. 章永平. 南昌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孤啡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分布及生理功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