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森林资源档案管理探讨

山西省森林资源档案管理探讨

一、山西省森林资源档案管理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梁梦熙[1](2020)在《山西省林业生态扶贫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较真碰硬“督”,各省区市要凝心聚力“战”,啃下最后的硬骨头。截止2019年,山西省58个贫困县已有41个县区脱贫摘帽,到2020年所有贫困县都要脱贫摘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进入乡村振兴轨道。剩下的17个县区扶贫形势严峻,贫困人口数量多、贫困区域广、程度深、扶贫效率低。这些地区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脆弱的生态环境导致贫困的加剧,因此在接下来的扶贫工作中,必须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的角度考虑发展。林业生态扶贫不仅可以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状况、提高人们生产生活水平,还可以推动贫困地区脱贫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贫困人口脱贫不返贫,为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解决相对贫困、进而推动乡村振兴奠定扎实的基础。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定义了林业生态扶贫的内涵,阐述了林业生态扶贫具有发展可持续性、助推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势。其次从山西省林业生态资源现状分析了林业生态扶贫的可行性,总结了山西省林业生态扶贫通过造林务工、退耕奖补、管护就业、经济林提质增效、特色林产业富民五个方面的做法和成效。发现山西在林业生态扶贫中出现了林业生态扶贫理念匮乏、贫困人口缺乏资产性收益、社会扶贫参与度低、项目见效慢、林业生态产业发展滞后、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最后,根据问题研究林业生态扶贫对策,包括建立生态扶贫考核机制、增加贫困人口资产性收益、整合林业生态扶贫资源、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扶贫项目、运用现代化方式多元化经营森林资源、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等,以期对未来进一步提高山西省及类似地区林业生态扶贫的成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促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平稳衔接。

郭心钢[2](2020)在《晚清民国晋西南的农民经济与社会变迁》文中指出学界对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存在这样一种认识上偏见。一方面农民以农为本,以商为末,虽然从事一些非农职业,但较少从事商业活动,众多人口附着在土地之上,形成紧张的人地关系。另一方面农民固守土地,安土重迁,与村庄以外的地区来往较少,活动空间十分有限,从而使乡村在整体上呈现出封闭性特征。论文运用新发现的农户档案资料,研究晚清民国晋西南虞乡县西部、中条山北麓的12个村庄,发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较多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这些村庄背山面水,碱荒、砂石地分布较广,土质较差,还饱受水旱灾害的不断侵袭,多数农户耕种土地的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生计。同时,环境又丰富了人们的生计方式。当地农民开发并形成类型多样的副业和家庭手工业,有以担柴割草和烧木炭为主的“跑山”业,有以果树和蔬菜为主的果蔬业,有以制作小型农具为主的编制业,有以技术工匠和家庭作坊为主的手工业,有以面制熟食为主的饮食业,有以畜禽为主的农家饲养业,以及其他乡村服务业。副业是土地收益之外农户的重要收入来源,有些甚至超过土地收益。此外,经营副业使农民较多地与地方集市紧密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晋西南地区的农民有着外出“从商”的传统和风气。晚清民国时期,由于地方社会秩序的混乱、土地收益的微薄、商业利润的吸引和农民自身对家庭生计的理性安排,当地一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年男性劳力离开乡村,前往周边的乡镇和县城以及黄河对岸的陕西、河南等地,从事或大或小的商业活动。其中,以受雇型的学徒、店员、伙计等职业为主,也不乏一些自营、合营等资本较大的商人。农民的从商活动显示出一定的阶层差异。一些农民仅以从商收入作为家庭贴补,另一些家庭生活则主要地或全部依赖从商收入。农民通过外出从商,扩大了活动空间,开阔了视野见识,熏染了风俗习惯,巩固和拓展了社会关系网络。村庄与外界的联系变得紧密,村庄内部凝聚力也因同业、同乡的关系而得以加强。“从商”在当地乡村经济和社会结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光绪大祲中,山西特别是晋西南地区的人口受到巨大损失,这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当地乡村经济和社会正常发展的节奏。晚晴民国时期,或是官方倡导,或是民间自发,来自豫、鲁、陕、冀等省的客民陆续流入晋西南地区。从生计方式看,当地客民多以出卖劳力、担柴割草、开荒或租种土地,以及自有的小手工艺为生。从婚姻形式看,男性客民多是入赘当地或被收养为子,女性客民则以童养、改嫁、被贩卖等形式嫁入当地。客民的不断流入,客观上填补了当地人外出从事副业、商业所造成的劳力空缺,实现了区域间劳动力市场的平衡。同时,客民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生产技术、生活方式,促进了区域间的社会文化交流。可以说,客民广泛参与到了当地的劳动力市场、土地交易市场和婚姻市场当中,深刻形塑着当地的人口、婚姻、家庭、文化、经济和社会的结构。基于流动性的分析视角,与以往学界对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认识不同,我们认为晚清民国时期晋西南乡村人口流动性较强,既有本地居民流出,也有外地客民流入,因此导致当地的人群关系比较复杂。同时,二者的人口流动呈现出差异性、阶段性和延续性等特点。土客的经济方式存在差异,土着农民“重商轻农”、“重副轻农”;外来客民则“重农轻商”、“善副善工”,双方在土地关系、雇佣关系和家庭关系等方面相互补充、调剂,从而客观上实现了一种平衡。农民是否具有“理性”是个假问题。不同阶层的农民都有“理性”,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因为家长的个体素质、家庭内部发展状况、外部社会环境的差异,农民家庭对未来发展的期待和对生计伦理的安排表现出不同理解。贫穷农户以维持基本生存和温饱为首选,中等农户试图抓住机遇和有利条件实现家庭发展,富裕农户希冀努力巩固和扩大现有的资本财富。理性的阶层差异,刺激农民采取相应的生计模式,促进家庭间的生产合作,推动社会的横向和纵向流动。总之,晚清民国时期晋西南乡村整体上呈现出流动性、开放性特征,农民在家庭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着自身“理性”。“晋西南模式”所反映出的传统时期中国农民经济的诸个特征,与学界的一些传统认识或观点相左。这对于反思日本中国史学者的“村庄共同体”理论和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以及重新认识中国农民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林伟香[3](2019)在《福州市晋安区2013-2017年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研究》文中指出森林资源是生物多样化的基础,是保障林业产业发展的根本,对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及其结构分布变化进行客观合理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及时掌握动态变化趋势,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可靠依据。晋安区,地处福州市城区东北部,作为一个全国绿色模范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在推动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和服务全市林业产业发展大局中发挥出了其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本文以2013—2017年晋安区森林资源建档数据为基础,通过数理统计、对比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从森林面积、蓄积量、林种结构、龄组结构等角度,对晋安区的森林资源现状、动态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了当前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短板,最后结合晋安区具体实际,对推动今后森林资源持久稳定的高效发展和管理利用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晋安区森林资源现状:晋安区森林覆盖率67.06%,林地总面积42795.64hm2、活立木总蓄积3641813m3,其中以乔木林地为主,面积29808.23hm2、蓄积3401190m3,分别占林地总面积的69.65%和总蓄积的93.39%。晋安区森林资源起源主要以天然为主,天然林面积为25067.64hm2,占61.65%,蓄积量为2343546m3,占64.41%。晋安区的林分主要由防护林、特殊用途林、用材林和薪炭林组成,其中,防护林所占比重最大,为45.66%,特殊用途林和用材林次之,薪炭林最少;而在林分龄组组成中成过熟林的面积所占比重最高,为40.33%,中龄林和近熟林次之,幼龄林面积所占比重最少。(2)2013—2017年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林地总面积增加了143.26hm2,森林蓄积增加了178590m3,森林覆盖率从65.1%增长到67.06%。林分中防护林、特殊用途林、用材林和薪炭林分别增加了67.83hm2、163.94hm2、292.96hm2、173.41hm2。成过熟林增加了4330.43hm2,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分别减少了2446.86hm2、399.14hm2、786.29hm2。(3)根据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出各因素对晋安区各森林资源的影响程度:木材产量对各森林资源变动的关联影响性皆较小,林地面积对森林面积变动关联影响性较大,区域人口总数对森林蓄积变动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变动关联影响性较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中幼龄林面积、蓄积变动和近成过熟林面积、蓄积变动关联影响性较大。(4)以森林资源结构现状、特点及历年变化趋势的分析结果为依托,结合晋安区具体实际,对今后森林资源持久稳定的高效发展和管理利用提出意见和建议。

张慧娟[4](2019)在《山西省人工造林保存状况分析及科学管理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加快国土绿化放在重要位置,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建设美丽山西的目标。因此近年来林业建设成效显着,但是仍旧存在动力不足,增速慢,质量不高,造林工程成活保存率低等问题。2011-2015年人工造林是“十三五”期间森林覆盖率增长最重要的后备资源,本文以山西省“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国省市县所有人工造林工程为研究对象,从基础数据出发,从人工造林保存的总体情况、分面积类型、分年度、分工程四个方面做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人工造林的保存现状、成林面积比例、幼林质量等关键数据,重点分析了的5年间人工造林的保存现状及导致失败的原因,通过分析得出人畜破坏是影响我省造林保存的最主要因素。根据分析结果进一步提出了科学管理措施,得出了四方面的结论:(1)全省人工造林质量不高,储备不足。必须加快造林速度,加强造林科学管理。(2)全省缺乏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造林地落实难、林牧矛盾,毁林开垦等现象严重。必须以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的生态观为总指导,由政府主导,做好全省的国土空间规划,加强部门合作,实行规模化造林,差别化投资,工程化管护。(3)全省人工造林工程管理不科学,工程造林体制不完善,应建立全省造林工程管理系统,加强造林工程过程管理,确保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规约束,实现全省造林工程的动态管理。(4)幼林管护不到位是导致造林失败的重要原因,做好幼林抚育管护及补植补造工作是保证造林成活成林的关键环节,应针对重点区域、重点工程,整合管护体系,加大抚育管护相关费用的投入力度,提高成林转化。

杨振宇,马永凤,于国霞,佟仁,尚群松[5](2014)在《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在生产和科研中的作用》文中提出辽宁省自然条件优越,森林资源丰富。为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强化对森林资源消长的控制与监督,辽宁省积极成立专门的森林资源档案管理机构,并出台了一系列森林资源档案管理政策和办法。全省国营林场按照政策规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森林资源档案管理质量,为林场的科研工作和生产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就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在生产和科研中的作用做了研究和探讨。

肖玲[6](2013)在《对贵州省森林资源档案进行年度更新的思考》文中提出就贵州省森林资源档案管理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和年度更新工作目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了讨论。

山西省森林公安局[7](2012)在《强化法制建设 完善执法机制 推进森林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文中研究说明自2008年公安部党委作出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来,我们根据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的统一安排部署,在全省认真组织开展了"执法规范化建设活动"。几年来,我们坚持从健全和规范制度入手,着力解决执法规范化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充分发挥执法示范单位的作用,以点带面,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并以此为抓手,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加强队伍素质培

魏清华[8](2011)在《山西森林资源清查体系建设探讨》文中认为介绍了山西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建设现状,分析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刘红[9](2011)在《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林木种苗是林业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林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对于改善林分质量、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增加森林资源和木材供给,维持森林遗传多样性和提高人工林生物学稳定性,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林木种苗发展决定着我国营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但是,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着许多深层次问题,种质资源保护不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良种选育推广薄弱,扶持政策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能力和执法能力不强,与发展现代林业和实现林业发展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本文以林木遗传育种和林木良种管理工程科学、经济理论、管理理论为指导,以相关法律为依据,采用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专题研究、典型案例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现场调查、访谈与文献法相结合,林业学科与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构建林木种苗发展的理论技术体系、研发生产供应管理体系、技术经济政策体系为研究目标,系统分析了我国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世界林木种苗发展特点,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危机,中国林木种苗发展典型模式,社会经济发展、现代林业建设和城乡发展对林木种苗的需求;阐述了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林木种苗发展的系统工程论”的构想及其体系作为基础的现代林木种苗发展道路的可行性,以及林木种苗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途径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林木种苗发展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了用心探索。笔者建议,林木种苗事业建设是国家公益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中国的林木种苗事业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下,建立长期的国家林木种苗发展体系和保障机制,即:科技创新和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体系、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从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种苗技术要求特点出发,按主导功能和生产目的,将林木种苗建设划分为公益性种子建设工程(包括,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林木良种选育、林木良种生产和林木种子贮备等工程)、商品性苗木培育工程(包括,绿化观赏苗木培育、造林绿化的各类种植材料培育等工程)和兼融性种苗建设工程(包括,林木采种基地、保障性苗圃工程)三大类,进而制定不同的目标、政策和措施。最后,提出了推进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郭坤赤[10](2005)在《天然林保护与林业的分类经营》文中研究表明结合山西省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现状,运用现代林业的理论,就林业分类经营在天然林保护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充分论述,提出了对山西省天然林采取积极保护的具体措施。

二、山西省森林资源档案管理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省森林资源档案管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林业生态扶贫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缘起与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林业生态扶贫的内涵、理论与特点
    1.1 林业生态扶贫的内涵
    1.2 林业生态扶贫理论
        1.2.1 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1.2.2 生态扶贫理论
        1.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1.3 林业生态扶贫的特点
        1.3.1 发展可持续,确保扶贫的稳定性
        1.3.2 助推绿色发展,确保扶贫的全面性
        1.3.3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保扶贫的持久性
第二章 山西省林业生态资源及其扶贫现状
    2.1 山西省林业生态资源
    2.2 山西省林业生态扶贫现状
        2.2.1 主体积极推动与参与
        2.2.2 因地制宜划分发展功能区
        2.2.3 联动实施“五大项目”
        2.2.4 生态改善,贫困人口收入增加
第三章 山西省林业生态扶贫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扶贫理念匮乏,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突出
        3.1.1 贫困地区缺乏林业生态扶贫理念
        3.1.2 保护意识薄弱,扶贫难度加剧
    3.2 林权流转效率低,贫困人口缺乏资产
        3.2.1 集体林权流转仍然不够顺畅
        3.2.2 缺少专业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
    3.3 林业生态扶贫资源散乱,社会扶贫参与度低
        3.3.1 扶贫参与主体尚未形成合力
        3.3.2 品牌尚未形成合力
    3.4 林业投资大、周期长,扶贫见效慢
        3.4.1 基础设施投资大
        3.4.2 林业生态项目周期长
    3.5 林业生态产业发展滞后,制约林业生态产业扶贫
        3.5.1 林业生态产业类型不多
        3.5.2 林业生态产业发展滞后
    3.6 人力资本投资水平较低,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
第四章 改善山西省林业生态扶贫问题的对策
    4.1 建立林业生态扶贫考核机制,确保扶贫工作落实
        4.1.1 加强监管,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4.1.2 引入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
    4.2 有偿使用森林资源,提高贫困人口资产性收益
        4.2.1 活化林地经营权
        4.2.2 合理评估林业生态资源价值
    4.3 整合林业生态扶贫资源,凝聚扶贫合力
        4.3.1 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提高贫困户抗风险能力
        4.3.2 打造共有林业生态产业品牌
    4.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扶贫项目
        4.4.1 大力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4.4.2 科学规划林业生态扶贫项目
    4.5 多元化经营森林资源,实现扶贫现代化
        4.5.1 森林经营类型多元化
        4.5.2 森林经营方式多元化
    4.6 加强人力资本培育,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
        4.6.1 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4.6.2 普及林业科技知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晚清民国晋西南的农民经济与社会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学术史回顾
    二、研究视角
    三、研究区域
    四、资料介绍
    五、研究框架
第一章 自然和人文环境
    第一节 地质地貌
    第二节 林木、植被和野生动物
    第三节 水系和水文
    第四节 地方社会秩序
    第五节 人口流入
    小结
第二章 土地的占有、交易和粮产
    第一节 土地占有
    第二节 土地交易
    第三节 粮食产量
    小结
第三章 农家副业
    第一节 副业的类型
    第二节 副业在农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小结
第四章 农业雇工
    第一节 雇工的供需机制
    第二节 雇工的收入
    第三节 雇工的社会关系
    小结
第五章 农民“从商”
    第一节 农民从商的动因
    第二节 从商者的社会身份
    第三节 从商的时空特征和工作类型
    第四节 “从商”在地方社会中的影响
    小结
第六章 生计模式、家庭结构与农民理性
    第一节 农民的生计模式及其调适
    第二节 农民家庭的分与合
    第三节 “晋西南模式”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福州市晋安区2013-2017年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2 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研究理论基础
    2.1 森林资源的相关概念
    2.2 国内外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研究概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4 研究区域概况
    4.1 晋安区森林资源基本概况
    4.2 区域概况
    4.3 区域自然条件
5 晋安区森林资源现状及动态分析
    5.1 森林资源现状特点
    5.2 森林资源动态分析
6 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影响森林资源变化的因素分析
    6.2 灰色关联分析法
    6.3 结果与分析
7 晋安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和发展存在的问题
    7.1 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日趋突出
    7.2 组织队伍建设和现代管护需求还不匹配
    7.3 资源档案管理和数据更新还不够及时
    7.4 森林资源龄组结构和比例还不够合理
    7.5 森林资源监测技术和手段还不够全面
    7.6 宣传教育和政策实施还不够深入
8 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和发展建议
    8.1 强化工作责任落实,严格林地审批
    8.2 加强资源组织管理,打造过硬队伍
    8.3 规范资源档案工作,确保及时健全
    8.4 创新监测技术手段,实现科学管理
    8.5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促进全面发展
    8.6 大力宣讲教育普及,提高全民意识
9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4)山西省人工造林保存状况分析及科学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山西省造林工程基本情况
    2.1 山西省生态环境
    2.2 工程建设情况
        2.2.1 退耕还林工程
        2.2.2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2.2.3 三北防护林工程
        2.2.4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2.2.5 太行山绿化工程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主要指标
        3.2.1 术语定义
        3.2.2 指标计算
        3.2.3 技术标准
    3.3 调查方法
        3.3.1 落实工程计划任务
        3.3.2 收集整理自查材料
        3.3.3 组织调查样本
    3.4 开展实地调查
        3.4.1 资料收集
        3.4.2 数据准备
        3.4.3 现地调查
        3.4.4 数据分析
4 人工造林保存状况分析
    4.1 人工造林保存状况总体结果分析
    4.2 人工造林保存状况分面积类型结果分析
        4.2.1 计划任务面积分面积类型统计结果
        4.2.2 保存面积分面积类型统计结果
        4.2.3 未保存面积分面积类型统计结果
    4.3 人工造林保存状况分年度结果分析
    4.4 人工造林保存状况分工程结果分析
5 人工造林科学管理措施
    5.1 强化管理职责,实施规模造林
    5.2 合理下达计划,统一投资标准
    5.3 搞好作业设计,严格审核审批
    5.4 强化工程管理,提高施工质量
    5.5 加强林地管护,开展补植补造
    5.6 强化林地管理,实行责任考核
6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5)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在生产和科研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档案管理是做好林场科研和生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1.1 为林场经营方案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必要依据。
    1.2 为森林资源的调查和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1.3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推动林场科技进步
    2.1 档案管理有效地推动了林场科技进步。
    2.2 科技进步促进档案管理现代化。
3 推动林场生产经营快速持续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
    3.1 影响着林场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
    3.2 提高了林场的经济效益。

(7)强化法制建设 完善执法机制 推进森林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确目标, 围绕主题, 规范执法行为
二、理顺体制, 明确权限, 规范执法主体
三、抓住根本, 高度重视, 健全法制机构
四、建章立制, 科学管理, 完善执法制度
五、全面培训, 提高素质, 提升执法能力
六、落实责任, 严格考评, 促进执法公正
七、树立标杆, 以点带面, 促进整体提高
八、认真履职, 依法治理, 维护林区稳定
九、继往开来, 加倍努力, 创建和谐林区

(9)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背景
        1.1.2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及供应体系概况
        1.1.3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的主要经验
        1.1.4 林木育种和苗木培育科学研究进展
        1.1.5 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目前需要研究的重点
        1.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2 研究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2 林木种苗发展比较研究
    2.1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阶段比较研究
        2.1.1 第一阶段:号召动员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初)
        2.1.2 第二阶段:研究试点阶段(1960年代初~1978年)
        2.1.3 第三阶段:基地生产阶段(1978~1999年)
        2.1.4 第四阶段:依法治种阶段(2000~2009年)
    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空间比较研究
        2.2.1 林业发达国家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
        2.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发展特点比较
    2.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的SWOT分析
        2.3.1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优势分析
        2.3.2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机遇分析
        2.3.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不足与危机分析
    2.4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方向
        2.4.1 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管理
        2.4.2 建立林木良种生产和良种苗木培育扶持制度
        2.4.3 加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利用
        2.4.4 加快林木良种选育进程
        2.4.5 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
        2.4.6 加强宣传,提高社会林木良种和种苗质量意识
    2.5 本章小节
3 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发展理论体系研究
    3.1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1.1 概念
        3.1.2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形成
        3.1.3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2 林木种苗发展与中国林业分工理论
        3.2.1 中国林业分工理论内涵
        3.2.2 林业分工理论对林木种苗发展的指导意义
    3.3 林木种苗发展与现代林业理论
        3.3.1 世界各国现代林业思想
        3.3.2 中国现代林业理论内涵
        3.3.3 用现代林业理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4 林木种苗发展与生态文明理论
        3.4.1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3.4.2 生态文明理论内涵
        3.4.3 林业和林木种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分析
    3.5 林木种苗发展与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
        3.5.1 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3.5.2 系统创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3.5.3 霍尔三维结构(Hall 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
        3.5.4 用系统工程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6 林木种苗发展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3.6.1 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
        3.6.2 分析
    3.7 林木种苗发展与公共管理理论
        3.7.1 公共管理理论基本内涵
        3.7.2 公共政策理论
        3.7.3 公共财政理论
        3.7.4 行政法理论
    3.8 林木种苗发展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3.8.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内涵
        3.8.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论基础
        3.8.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
    3.9 林木种苗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3.9.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9.2 科学发展观
        3.9.3 林木种苗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3.10 战略管理理论与国家种苗发展体系
        3.10.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3.10.2 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构想
    3.11 本章小节
4 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
    4.1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1 研究背景
        4.1.2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4.1.3 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4 主要启示
    4.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1 研究背景
        4.2.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核心内容
        4.2.3 浙江省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4 林木良种创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建设成效分析
        4.2.5 主要启示
    4.3 河南省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基地发展典型研究
        4.3.1 研究背景
        4.3.2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发展历程
        4.3.3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经营形式及主要特点
        4.3.4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成效分析
        4.3.5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主要经验
        4.3.6 主要启示
    4.4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4.1 研究背景
        4.4.2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核心内容
        4.4.3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成效分析
        4.4.4 主要启示
    4.5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1 研究背景
        4.5.2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3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成效分析
        4.5.4 主要启示
    4.6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典型研究
        4.6.1 研究背景
        4.6.2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核心内容
        4.6.3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典型案情分析
        4.6.4 主要启示
    4.7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
        4.7.1 研究背景
        4.7.2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核心内容
        4.7.3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成效分析
        4.7.4 主要启示
    4.8 本章小节
5 国家林木种苗供需研究
    5.1 全国林木种苗供需现状
        5.1.1 林木种子供需情况
        5.1.2 苗木供需情况
        5.1.3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4 种苗生产供应应对措施
    5.2 发展趋势分析
        5.2.1 结构优化——品种多样化
        5.2.2 追求质量——品质优良化
        5.2.3 多元体制——分工合理化
        5.2.4 市场运作——运作市场化
        5.2.5 法制环境——管理规范化
        5.2.6 强化服务——服务社会化
    5.3 需求预测
        5.3.1 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现代林业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大量品种丰富的良种壮苗
        5.3.2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林木种苗发挥更大作用
        5.3.3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更高要求
        5.3.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木种苗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5.3.5 城市绿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拓展了林木种苗的发展空间
        5.3.6 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造林对林木种苗生产和供应提出了紧迫和艰巨任务
    5.4 本章小节
6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6.1 战略思想与指导方针
        6.1.1 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6.1.2 确认识和把握林木种苗发展的十大关系
        6.1.3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
        6.1.4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体系(种苗"四化"的指导方针和种苗"四大体系"建设)
    6.2 战略布局与战略目标
        6.2.1 战略布局
        6.2.2 战略目标
        6.2.3 战略途径
    6.3 战略重点
        6.3.1 科技创新和良种选育推广体系
        6.3.2 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6.3.3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
        6.3.4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本章小节
7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
    7.1 国家林木种苗科技发展战略问题
        7.1.1 战略目标
        7.1.2 战略重点
        7.1.3 战略措施
    7.2 公益性林木种苗事业发展战略问题
        7.2.1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战略问题
        7.2.2 林木良种繁育战略问题
        7.2.3 林木种子贮备战略问题
    7.3 苗木产业发展战略问题
        7.3.1 战略目标
        7.3.2 战略布局和重点
        7.3.3 战略措施
    7.4 兼容性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4.1 重点林木采种基地发展战略问题
        7.4.2 重点国有苗圃发展战略问题
    7.5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5.1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与现状
        7.5.2 战略目标
        7.5.3 战略重点
        7.5.4 战略措施
    7.6 国家林木种苗区域发展战略问题
        7.6.1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2 油茶产业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3 城市绿化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5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7 林木种苗发展的监管和服务战略问题
        7.7.1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问题
        7.7.2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问题
    7.8 本章小节
8 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8.1 现行政策回顾及理论分析
        8.1.1 林业政策取向与种苗建设
        8.1.2 林木种苗发展政策回顾
        8.1.3 当前林木种苗政策落实不到位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
        8.1.4 理论分析
    8.2 建立长期稳定的林木种苗事业发展国家支持体系
        8.2.1 林木良种财政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2.2 林木种苗财政支持建议
        8.2.3 广泛的民间投入机制
    8.3 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研究
        8.3.1 我国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现状
        8.3.2 基本思路
        8.3.3 建立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的建议
    8.4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系和多元化运行机制研究
        8.4.1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制现状
        8.4.2 基本思路
        8.4.3 主要任务和内容
        8.4.4 完善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机制的建议
    8.5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8.5.1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现状
        8.5.2 基本思路
        8.5.3 健全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议
    8.6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研究
        8.6.1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现状
        8.6.2 基本思路
        8.6.3 完善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的建议
    8.7 本章小节
9 结论
    9.1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时空和内外部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方向
    9.2 初步建立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理论技术体系,为构建林木种苗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9.3 通过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建立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典型模式
    9.4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供需状况,预测了林木种苗发展趋势
    9.5 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战略,构建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框架
    9.6 理清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分别提出了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
    9.7 完善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体系,提出了林木种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项
    1 发表的论文
    2 编着的书籍
    3 获得的奖项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四、山西省森林资源档案管理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林业生态扶贫对策研究[D]. 梁梦熙. 山西大学, 2020(01)
  • [2]晚清民国晋西南的农民经济与社会变迁[D]. 郭心钢. 山西大学, 2020(12)
  • [3]福州市晋安区2013-2017年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研究[D]. 林伟香.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
  • [4]山西省人工造林保存状况分析及科学管理对策研究[D]. 张慧娟.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5]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在生产和科研中的作用[J]. 杨振宇,马永凤,于国霞,佟仁,尚群松.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4(06)
  • [6]对贵州省森林资源档案进行年度更新的思考[A]. 肖玲. 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3
  • [7]强化法制建设 完善执法机制 推进森林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J]. 山西省森林公安局. 森林公安, 2012(05)
  • [8]山西森林资源清查体系建设探讨[J]. 魏清华. 山西林业, 2011(03)
  • [9]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D]. 刘红.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10]天然林保护与林业的分类经营[A]. 郭坤赤. 山西省天然林保护研究, 2005

标签:;  ;  ;  ;  ;  

山西省森林资源档案管理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