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矛盾与美以关系浅析

巴以矛盾与美以关系浅析

一、简析巴以矛盾及美以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薛祯[1](2021)在《美国与耶路撒冷问题(1947-2018)》文中提出耶路撒冷的地位与归属问题一直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核心争端与“死结”所在。耶路撒冷是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三大一神教的宗教圣地,圣城地位、归属问题牵涉到历史、民族和宗教等诸多方面因素,长久以来都是横亘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乃至整个中东地区和平进程的核心矛盾之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巴以争端始自耶路撒冷,也必将终于耶路撒冷。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在围绕圣城的各方争端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是“应许之地”争斗频发的重要影响因素。美国在耶路撒冷问题上的涉足包括多种手段和方式,不仅体现在总统与政府的决策,也通过联合国大会、安理会表决等多种形式呈现。目前为止,美国在耶路撒冷问题上先后经历了四个身份属性:摇摆不定的裁决者(1947-1950)、难有作为的抵制者(1950-1967)、有失偏颇的调停者(1967-2017)、倒行逆施的共谋者(2017至今)。美国身份属性的转变主要受国际秩序变迁、中东争端发展和执政者政治立场转变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在耶路撒冷问题的肇始、发展和激化中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出发点和决策底线始终是基于美国自身利益的考量,不可否认的是美国也曾试图推动和平进程以期解决耶路撒冷问题,但其始终未能做到真正的公正客观;随着特朗普公开承认以色列拥有耶路撒冷主权,美国政府这一倒行逆施之举更是使和平进程遭受前所未有的灭顶之灾。当今中东局势依旧晦暗不明,如果美国始终无法认识到公正和平等是实现和平的前提,巴以地区仍将前途未卜。文章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分析耶路撒冷争端的成因。耶路撒冷争端是复杂的历史因素、重大的宗教意义与近代犹太复国主义兴起相互交织的必然产物。这直接导致巴勒斯坦地区积压已久的民族矛盾在1930年代后期爆发,阿犹分治和耶路撒冷国际化的计划应运而生。伴随战后国际秩序的变革,英国政府面对无法控制的混乱局势最终选择放弃委任统治,以联合国和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将对耶路撒冷的命运进行裁决。第二章主要阐述美国基于冷战形势下自身利益的考虑,未能在决定耶路撒冷前途命运的关键时期发挥其应有的裁决作用。美国摇摆不定、朝令夕改的政策使得巴勒斯坦局势产生极大的权力真空。从支持耶路撒冷“领土国际化”到迅速放弃,美国混乱的政策为巴以冲突的滋生与爆发提供了动荡混乱的土壤,成为助推巴以冲突全面爆发的催化剂。第三章主要叙述美国在耶路撒冷分别被以色列、约旦控制后的抵制政策。在以色列宣布将西耶路撒冷确立为首都后,美国拒绝其对耶路撒冷主权宣称,并将在特拉维夫设立大使馆以此抵制。对于约旦试图更改东耶路撒冷城市地位的意图予以警告。但在耶路撒冷被分裂之后,美国和国际社会已对耶路撒冷地位失去裁决权,这种抵制注定难以改变现实。第四章主要概述美国在以色列控制整个耶路撒冷后的居中调停。尽管美国政府自诩公正调停者的身份,一直宣称处理耶路撒冷问题的原则是耶路撒冷的地位问题应由各方通过谈判加以解决,但多次在联合国有关耶路撒冷决议中以弃权的方式袒护以色列。美国有失偏颇、各自为政的调停注定无法解决问题,反而耶路撒冷的争夺因此愈发激烈,阿以双方的矛盾不断加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巴以有关耶路撒冷最终地位问题的谈判得以开展,然而美国国会亲以势力公然出台违反共识的《使馆法案》,美国政府却未能加以阻止。尽管此后的三任总统均未推行法案并致力于推动和谈解决耶路撒冷问题,但法案严重破环了谈判的发展并为和平进程埋下毁灭性隐患。第五章主要分析特朗普政府违反国际共识,转变为以色列共谋者的原因及其影响。特朗普实施法案导致和平进程梦碎,巴以局势陷入长期僵持;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抗议,暴力冲突愈演愈烈;法案最终成为特朗普推行“世纪协议”的棋子,彻底葬送两国方案这一和平基石;法案的实施导致巴以主和力量再受重创,巴以冲突陷入前所未有的危局。

李佳欣[2](2020)在《沙特阿拉伯政府对美国的院外活动研究(1945年至今)》文中提出特朗普总统上台后,美沙两国关系从奥巴马政府时期的疏离甚至龃龉之中快速恢复了亲密,盟友关系出现新的发展态势,高层频繁互访,两国之间在各种地区问题上的合作协调也不断增多。然而,美国国内关于沙特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甚至操控的担忧越发明显,沙特在美国开展的大规模院外活动被视为这种影响和操控的重要证据,开始受到广泛关注、讨论以及批判。沙特对美国的院外活动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时至今日已经发展成了华盛顿院外活动舞台上的一股重要力量。从院外活动的支出上看,沙特政府是沙特王国在美开展院外活动的绝对主力,因此本文以沙特政府对美国的院外活动为研究对象,以院外活动需求和院外活动策略为维度对其历程进行梳理分析,并从中发现沙特政府对美院外活动的规律和特征。沙特政府对美国的院外活动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1945-1975年的探索阶段,1976-2000年的成熟阶段以及2001年至今的转型阶段。三个阶段的院外活动所体现出的总体特征是高政治导向和精英导向,即活动需求多为外交、军事、安全类的高政治性问题,如阿以关系、也门内战等问题中衍生出的多边政策性需求,以及武器贸易、核技术合作等物质性需求;活动策略主要偏向获取美国国内各界精英的资源和支持,即以两国政府的高层接触策略为开展院外活动的核心点,以需要大量金钱投入的代理布局策略为院外活动的基本面,以具有灵活性的外部响应策略为院外活动的辅助线。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沙特的院外活动需求对美国政策的介入程度不断加深,院外活动策略对活动对象的辐射程度不断加强,以政府为主体的院外活动与国家外交活动的联动性不断加强,因而其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意图和影响能力引起了美国国内的警惕。

王琼[3](2019)在《俄罗斯对以色列外交战略及未来趋势》文中研究说明美国正从中东战略收缩,俄以均寻求扩展外交空间。俄罗斯无法挑战美以特殊关系,但通过同以色列的主动合作,俄罗斯避免以色列过分地干扰在伊朗、叙利亚等地的俄罗斯利益,并希望以色列不追随欧美国家参与对俄制裁、交换极端组织情报。俄罗斯是中东唯一能够与所有势力保持联系的国家,以色列同俄罗斯保持有效沟通和合作,干扰伊朗等国从俄罗斯获取到先进装备,就能积极引导和塑造对以色列有利的安全环境。两国有不断增进合作的防御性动因。除地缘利益外,两国围绕历史记忆和俄以犹太人的特殊联系有广阔的合作空间。高层互动的"文化搭台,安全唱戏"模式,仍将是两国关系的最重要稳定机制。未来,随着叙利亚战局的演变,双方仍有摩擦性风险。随着美以右转和"世纪协议"的出台,俄罗斯参与斡旋巴以问题难有新突破。

孟晨[4](2019)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战后,美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援助,主要以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为主。以色列虽然不是美国的正式同盟国,但自以色列国家建立以来,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一直处于有增无减的态势。第四次中东战争更是美国对以色列军事援助的重要转折点,不仅数额大、数量多,而且从军事武器类型上看,也都是美国当时比较先进的武器。由此可见,以色列在美国的外交地位不可小觑。第四次中东战争是迄今为止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爆发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军事冲突,美国试图在战争双方担起中间人的角色。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鼓舞了以色列的士气,帮助其取得了胜利。这也让更多的阿拉伯国家看到,若要实现和平,就要依靠美国,而非苏联。美国增加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实际是美国扩张其在中东地区的国际影响力、对付苏联的一步棋。70年代的冷战局势可以理解为美苏缓和,在自身实力下降的情况下,尼克松政府为缓解与苏联的紧张关系,遏制苏联的扩张,采取了与苏缓和的战略,即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收缩的“尼克松主义”。而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美国增加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始终是为了维护美国利益,并没有体现美国所谓的“收缩”政策。本文以《美国外交文件集》的相关材料作为一手史料,以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作为切入点,重点研究这一时期美国增加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分析和探讨美国采取这样行为的客观原因及影响,进而探讨美国的中东战略。主要研究方法和过程:收集并翻译整理相关材料,分析归纳各部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现实主义观点考察美国的中东战略。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本文的选题依据、价值、资料来源、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学者对于美国与以色列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为正文,包括第一、二、三章,第一章回顾1948-1969年美国对以色列军事援助缘起和调整的过程和原因,第二章为本文的主体部分,探讨了第四次中东战争与美国对以色列军事援助的增长,第三章分析和归纳第四次中东战争与美国增加对以色列军事援助的原因和影响,进而探讨美国的中东战略与尼克松主义在中东地区的实践;第三部分为结语,总结了截止尼克松时期美国对以色列军事援助的变化,分析了美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并认为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并没有体现尼克松主义,特别是美国当时并没有在中东地区实行收缩战略,反而是继续与苏联在中东地区进行争夺。

张洋[5](2017)在《《突发事件的外交斡旋》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报告作者以《突发事件的外交斡旋》作为此次翻译实践的文本。《突发事件的外交斡旋》是刊登在美国主流杂志之一——《纽约客》上的一篇深度报道。文章主要讲述美国前国务卿约翰·克里在奔走于解决叙利亚危机谈判路上的轶事。作者结合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和对文本类型的分类,首先对文本类型进行了分析,选择了合适的理论指导来解决翻译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用例证的方式对在翻译过程中遇到难点及其解决方法做了深入探讨。作者从词汇、句子、文化和意识形态四个方面阐述了原文本翻译过程中的难点问题,问题主要涉及对原文信息的正确理解、恰当处理一些文化因素、意识形态影响因素下原文的翻译。通过灵活使用增译、意译、加注等翻译手段和技巧,使译文能够准确传递原文信息,使汉语读者获得接近源语读者的效果,同时在语言表达上能够符合汉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消除文化差异,减少阅读障碍。通过此次的翻译实践,作者发现了许多问题,翻译政治新闻类文本,对事件本身一定要非常清楚;其次还要对原作的意识形态有正确的把握,忠实地反映原文;同时,作者还应提升自己的汉语语言功底,以期能准确地传达原文信息。

岳杨[6](2013)在《中东地区核扩散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由于核武器具有常规武器无法替代的多重效应,核威慑具有常规军力无法达成的战略价值,在政治形势最严峻、安全结构最脆弱的中东地区,仍有个别国家无视国际法的存在,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力图拥有核武器以求得战略制衡。中东地区核扩散问题历史久远。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色列就掌握了核技术,成为事实上的“有核国家”。埃及、利比亚、伊拉克、伊朗等国也曾一度着手进行核研发,但均因种种原因而半途停滞或取消。冷战结束后,以大国强权为轴心的国际体系失衡,导致防核扩散所需的制衡力量有所减弱;以大国利益为核心的核不扩散机制存在双重标准,致使国际社会制约作用日趋式微。特别是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受美国单边主义政策和先发制人战略刺激,核威慑作为中东地区最有效的战略制衡手段再度受到各国青睐。继以色列核问题之后,伊朗核问题日益凸显,2006年起部分阿拉伯国家又相继提出核开发计划。目前,中东地区的核扩散范围日趋扩大,包括事实上的核国家——如以色列,积极推动核计划的国家——如伊朗,核计划进展缓慢的国家——如埃及、阿尔及利亚,新近开始谋求实施核计划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中东各国以往的历史矛盾与当今的现实利益交错萦绕,国际大国的利益角逐与国际社会的调解压力相互碰撞,致使中东核扩散问题发展态势复杂、前景难测。因此,以中东地区的核扩散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梳理发展历程、分析产生原因、评估当前态势、展望未来走向,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本文从分析中东地区核扩散问题的发展过程入手,第一章主要以时间为序,借助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阐明中东国家核选择的历史渊源,总结中东国家核能力的发展历程。第二章在综合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以色列、伊朗、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目前的核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对中东地区核扩散的现状进行具体解析。第三章引入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中的“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实力均势”("balance of power")等理论模式,在分析中东国家核选择的内部动因、阐述中东国家核选择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中东国家核选择与中东地区核扩散之间的关系。第四章从域外大国的中东政策着手,研究美、俄、中等国以及欧盟对中东国家核选择的态度,归纳这些国家或组织对中东核扩散问题的影响。第五章以中东地区核军备控制机制为研究对象,从国际法、国际机构等角度出发,剖析中东核军备控制机制施行困难的症结。第六章分析当前影响中东地区核不扩散的正反两方面因素,预测中东核扩散问题的发展前景。本文经过研究得出结论:核因素的加入,不仅为中东地区增添了新的威胁,更使本来就存在的矛盾态势更加纷繁复杂。目前,中东地区的核扩散正处于“既有近忧,也有远虑”的严峻态势。从地区内部看,中东国家出于对绝对安全的追逐、对地区主导的渴求、对能源压力的缓解等因素,暂时不会停止对核能力的追求。从外部影响看,由于一定程度上国际法规的缺失、国际机构保障不力、大国的双重标准等因素的影响,中东地区核扩散态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会继续升级加剧。中东地区核军控的全面建立、核扩散的有效遏止、核安全的真正实现,必须构建在地区政治和安全环境全面改善的基础之上。

叶太华[7](2012)在《冷战后美国巴以政策分析》文中指出美国巴以政策是当今巴以和平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巴以局势的发展。冷战后,巴以局势发展呈现出了新的发展特点,同时巴以和平进程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要想实现巴以之间真正和解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超级大国,自然,其政策对巴以局势有着重大影响。众所周知,美国在巴以和平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分析和研究美国的巴以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冷战后美国的巴以政策的本质和基本内容;通过研究,可以从各个角度理解美国出台这一系列政策的背景以及其深层次的原因;通过研究,可以对美国的巴以政策有一个更深程度的了解从而找出其政策的连续性和规律性。在实践上,也可以对美国的巴以政策作一个客观的评价并对未来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以及政策走向有一个大致的预判。因此,研究冷战后美国巴以政策,对解析巴以困境具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具体而言,本文首先通过对美国参与巴勒斯坦问题历史进行回顾,了解冷战前美国的巴以政策具体是什么样,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冷战后美国的巴以政策。接下来,重点剖析冷战后美国巴以政策的演变、演变的原因及其政策特点。最后对美国巴以政策带来的影响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并对巴以局势的未来发展作一个展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希望美国巴以政策对巴以局势的影响得到更多人的重视,从而为巴以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刘悦[8](2011)在《1973-1974年石油危机和美国的政策》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以1973-1974年石油危机期间的美国政策为研究课题,通过刚解密的档案材料和相关二手资料还原考据这段历史,同时解析归纳美国在石油危机爆发期间政策制定的特点。“石油危机”作为20世纪的新现象,主要表现为在石油成为世界主要能源后,由于石油商品的相对短缺或者其价格的骤然上升,从而引发的能源供应短缺,以及由此而来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史上共爆发的三次石油危机,并都发生在20世纪下半叶。这主要是因为在20世纪60年代,石油已经逐步在多方面替代煤炭成为现代工业的主要能源支柱之一。煤炭一直是工业革命之后世界的主要能源,这种优势保持到20世纪60年代。1965年,石油首次取代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首位,①人类从此进入了“石油时代”。②石油作为一种新的能源本身虽然兼有运输方便,能量密度高等许多自身的优点,但石油在历史上取代煤炭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石油的价格很低廉,并一直是廉价能源的代名词。在中东勘探出大量的石油储备之后,中东的石油价格一直固定在每桶1美元左右,在美国,人们一直相信廉价的石油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美国人经常形容沙特的石油和水一样便宜。廉价的中东石油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的能源基础,以美国为首的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在20世纪70年代都已经严重依赖波斯湾的石油,数据表明到197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所出产的石油已经占世界石油总量的55%③。如此,石油作为一种主要的经济能源,被波斯湾的少数阿拉伯国家所掌控,这使石油输出国组织和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具备了进行能源垄断的条件,这为“石油危机”的爆发提供了必要的条件。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将“石油武器”带上历史舞台的,把世界石油体系推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同时严重的影响力当时世界经济和政治。本课题希望把对1973-1974年石油危机的研究和美国的政策联系起来,在石油危机中论述美国外交政策和能源政策的转变,考察在1973-1974年石油危机期间美国的政策。同时,分别论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对美国决策层政策制定的影响,以及其决策与石油生产国,石油消费国,国际石油公司和主要的相关国际组织的关系。全文共分以下六个部分,其中包括引言、四个章节和结语。具体内容如下: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意义和这个题目的研究现状;第一章,首先以背景的形式介绍了世界石油储量的分布,原油出产地,原油提炼能力和世界石油消费和供油,其次总体介绍了二战之后美国石油外交的总体情况,其中包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杜鲁门政府、艾森豪威尔政府、肯尼迪政府、约翰逊政府,以及尼克松政府第一任期的石油外交政策;第二章主要解析十月战争爆发后到针对美国的阿拉伯国家石油禁运开始期间的美国外交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对阿拉伯国家实行石油禁运的各方评估,美国面对阿拉伯国家发出的运用石油武器警告的对策,并介绍了美国在战争中支持以色列的政策最终导致石油禁运的过程;第三章主要解析了石油危机期间美国的对策,其中以时间为主线,先后介绍了美国政府同国际石油公司合作的政策、美国的能源自给政策、美国改善拉拢阿拉伯国家的政策、美国对盟国的政策;第四章介绍的是石油危机后美国石油政策的调整,从四方面入手,首先是石油危机之后美国对中东政策的调整,其次是美国对盟国政策的调整,再次是美国倡导下的国际能源大会的召开和国际能源组织的成立,最后是石油危机对美国经济贸易的影响;结语中总结了在此时石油危机期间的决策特点。

李智[9](2010)在《美国中东政策研究(1967-1974)》文中研究表明阿以冲突一直是导致中东地区局势动荡、战火不断的重要原因之一。阿以问题能够从冷战之初、后冷战时代直至走到今天,这是因为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因素被注入到阿以问题中,从而衍生出新的问题和矛盾,并对世界局势产生重大影响。同样阿以冲突也主导并影响着美国中东政策的发展和变化。在冷战时期,美国希望中东成为保卫自由世界、抵抗共产主义和苏联势力侵入的主要阵地,但是阿以间的矛盾一直是美国制定冷战政策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美国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解决阿以问题。本文主要是对1967年到1974年美国中东政策进行研究,利用大量原始解密文件并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试图叙述中东地区阿以冲突的国际背景和美国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阐述从约翰逊政府后期到尼克松政府时期美国中东政策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而揭示美国中东政策与中东局势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在综合运用历史学和国际关系等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对美国政府解密文件进行了细致缜密地梳理和分析,最终试图说明问题如下:(1)由于正值越南战争,美国对六日战争的态度由最初的“克制”变成后来“默许”,变相同意了以色列对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发动突然袭击;(2)约旦危机是对尼克松政府的一次重大考验,同时尼克松政府成功地处理危机,这为抵制苏联影响、协调阿以关系政策的实施奠定了基础;(3)十月战争的爆发极大地震惊了美国政府,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武器成为影响美国调整中东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4)美国中东政策的制定和实行与美国同苏联、以色列、阿拉伯国家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5)美国政府内部对政策制定的不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中东政策的发展和变化。

张榕[10](2009)在《1977-1979埃以媾和探析》文中提出四次中东战争使得阿以积怨越来越深,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经过一番战乱纷扰之后,中东人民逐渐认识到,战争不仅不能解决阿以矛盾,反而使之更加尖锐。中东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只能建立在国家间和解的基础之上,饱尝战争苦难与艰辛的中东人民决心向和平的方向努力。1977年11月萨达特的耶路撒冷之行开始了果敢的和平行动,打开了阿以直接谈判的大门,迈出了中东和平的第一步。1978年9月17日,在美国的协调下,埃及和以色列通过和平谈判,签署了《戴维营协议》,实现了阿以和平进程的第一次突破。1979年3月26日,萨达特和贝京根据《戴维营协议》的规定,在白宫签署了《埃以和约》。埃以媾和打破了30年阿以之间的全面交战和对峙状态,使埃及与以色列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正式推动了政治解决阿以冲突的中东和平进程。中东和平进程的道路漫长而曲折,但和平解决的总趋势不可逆转。数十年来的兵戎相见以及近年来和平进程所取得的成果,使中东人民牢固树立起“要和平,不要战争”的信念。阿犹两大民族最终定能实现民族和解。本文分为绪言、正文、结语和后记四个部分。正文一共四章,其中每一章论述一个专题。第一章回顾了1977——1979年埃以媾和的过程。分别对萨达特的耶路撒冷之行、《戴维营协议》的达成以及《埃以和约》的签署这些本论题直接相关的重大史实进行完整阐述。第二章对埃及和以色列从战争走向和平的背景及原因分别从国际因素和埃以双方的内部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第三章着重分析了埃以媾和的美国因素。埃以媾和固然是埃及和以色列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而美国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关键的。第四章分别从埃以媾和对埃以双方、对中东格局以及对中东和平进程三方面分析了埃以媾和深远而重大的历史影响。指出埃以媾和是阿以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基本上解决了埃以两国之间的重大争端,阿以关系的主流从全面军事对抗转入寻求全面和平。结语部分主要揭示了埃以媾和的历史启迪,进一步指出中东和平是大势所趋,中东和平进程任重而道远。

二、简析巴以矛盾及美以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析巴以矛盾及美以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与耶路撒冷问题(1947-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论文难点、重点
    四、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耶路撒冷问题的出现
    一、耶路撒冷争端溯源
    二、耶路撒冷的宗教意义
    三、犹太复国主义的兴起对耶路撒冷问题的影响
    四、阿犹分治与耶路撒冷独立政权观点的由来
第二章 摇摆不定的裁决者(1947-1950)
    一、美国支持耶路撒冷“领土国际化”提议
    二、美国与分治决议的通过
    三、美国“领土国际化”政策的动摇
    四、美国与“领土国际化”的最终失败
第三章 难有作为的抵制者(1950-1967)
    一、耶路撒冷被以、约分裂
    二、耶路撒冷国际化尝试的最终失败
    三、美国拒绝承认以、约分解耶路撒冷
第四章 有失偏颇的调停者(1967-2017)
    一、以色列对东耶路撒冷的占领
    二、从约翰逊到老布什:各自为政的调解策略
    三、克林顿时代:耶路撒冷最终地位的谈判及其失败
    四、国会介入耶路撒冷问题:《使馆法案》的出台
    五、从小布什到奥巴马:继续推动谈判解决耶路撒冷问题
第五章 倒行逆施的共谋者(2017-2018)
    一、特朗普政府耶路撒冷政策的转变
    二、特朗普政府公然搬迁使馆
    三、特朗普政府政策转变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主要英文文献
    二、主要中文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2)沙特阿拉伯政府对美国的院外活动研究(1945年至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沙特政府对美院外活动概述
    第一节 沙特政府开展院外活动的概念
        一、院外活动的概念与内涵
        二、以外国政府为主体的院外活动
        三、以沙特政府为主体的院外活动
    第二节 沙特政府开展院外活动的需求
        一、外国政府开展院外活动的基本目标
        二、沙特政府的院外活动需求
    第三节 沙特政府开展院外活动的策略
        一、外国政府开展院外活动的基本方式
        二、沙特政府的院外活动策略
第二章 沙特政府对美院外活动的探索阶段(1945-1975年)
    第一节 历史背景
        一、美沙关系曲折发展
        二、沙特国内推进经济发展
        三、沙特外交政策逐步成型
    第二节 活动需求
        一、寻求阿以问题上的公平政策
        二、塑造亲西方的国家形象
    第三节 活动策略
        一、选择性参与集体活动
        二、开展媒体宣传活动
        三、维系沙美领导人沟通
    小结
第三章 沙特政府对美院外活动的成熟阶段(1976-2000年)
    第一节 历史背景
        一、美沙关系进一步密切
        二、沙特国内机遇与挑战并存
        三、沙特外交凸显灵活主动性
    第二节 活动需求
        一、获得美国的先进武器
        二、阻止反经济抵制立法
    第三节 活动策略
        一、以总统为利益代言人
        二、建立政策沟通渠道
        三、争取美国商界支持
    小结
第四章 沙特政府对美院外活动的转型阶段(2001年至今)
    第一节 历史背景
        一、美沙关系出现较大波动
        二、沙特的危机意识与改革举措
        三、沙特外交政策的激进化
    第二节 活动需求
        一、摆脱负面的国家形象
        二、支持美国退出伊核协议
        三、阻止通过也门法案
        四、促成美沙核技术合作
        五、推动美国制裁卡塔尔
    第三节 活动策略
        一、开展规模性媒体造势
        二、广泛影响国会议员
        三、建立与总统的家族关系
        四、培育和动员国内利益集团
        五、与其他国家开展联合行动
    小结
结语
    一、总体特征
    二、发展规律
    三、未来挑战
参考文献

(3)俄罗斯对以色列外交战略及未来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俄罗斯注重俄以关系的主要因素
二、俄罗斯对以色列外交战略的历史沿革
三、俄罗斯“重返中东”后对以色列的外交战略
    (一) 发展同以色列的实用主义外交, 寻求以色列的政治支持
    (二) 在叙利亚战场上保持密切沟通, 避免摩擦性风险升级
    (三) 强化叙利亚战场上的军备部署, 使其作为对以色列施压的外交杠杆
    (四) 强化同以色列的文化和经贸联系, 共同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
    (五) 提议在莫斯科举行巴以首脑会谈, 推动巴以各方和解
    (六) 寻求从以色列获取先进无人机技术, 并同以色列保持军售竞争
四、俄以关系的演变动力和发展趋势
    (一) 美国从中东战略收缩, 俄以均寻求扩展外交空间
    (二) 俄将继续扞卫近东地区影响力, 避免以伊冲突升级
    (三) 俄坚持以实用主义为核心的全方位中东外交, 适当照顾以色列利益
    (四) 俄罗斯不偏袒以色列, 参与斡旋巴以、阿以和谈难有新突破
五、结 论

(4)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论文的选题目的与现实意义
    0.2 论文的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0.3 国内外研究综述
        0.3.1 国外研究概况
        0.3.2 国内研究概况
1 美国对以色列军事援助缘起和调整的历史回顾(1948-1969)
    1.1 美国对以色列军事援助的缘起及逐步调整
        1.1.1 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对以军援从无到有
        1.1.2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积极对以军援
    1.2 美国对以色列援助调整的原因
        1.2.1 以色列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地位的提高
        1.2.2 以色列对美国军火工业的重要意义
        1.2.3 美国犹太人的政治影响力
2 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
    2.1 战争开始阶段——美国拖延对以色列军事武器的援助
        2.1.1 美国情报部门对形势的误判
        2.1.2 猝不及防的战争
        2.1.3 美国没有立即对以色列进行军事援助
    2.2 战争进程中——美国增加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
        2.2.1 美国决定向以色列提供军事援助
        2.2.2 美国增加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
        2.2.3 军事武器援助的运输方式和武器种类
    2.3 战争结束阶段——美国继续支持以色列
        2.3.1 停火期间美国没有停止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
        2.3.2 美国在停火谈判中的行动
        2.3.3 战后美国继续向以色列提供军事武器援助
3 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美国增加对以色列军事援助的原因和影响
    3.1 美国增加对以色列军事援助的原因
        3.1.1 出于美国自身利益的考虑
        3.1.2 遏制苏联在中东地区的扩张
        3.1.3 以色列的现实需要
    3.2 美国增加对以色列军事援助的影响
        3.2.1 埃及倒向美国
        3.2.2 引发石油危机
        3.2.3 美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突发事件的外交斡旋》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英文原文
第二章 汉语译文
第三章 翻译实践报告
    3.1 任务描述
        3.1.1 翻译文本的来源与选择
        3.1.2 作者简介
        3.1.3 作品简介
    3.2 主要理论依据及应用
        3.2.1 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
        3.2.2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3.2.3 交际翻译理论在深度报道中的应用
    3.3 翻译过程描述
        3.3.1 译前准备
        3.3.2 翻译中的问题以及译例分析
        (1)译中问题
        (1) 文化背景信息负载量大
        (2) 文本类型的界定
        (3) 长难句众多
        (2)译例分析
        (1) 词汇层面的翻译
        (2) 句子层面的翻译
        (3) 文化层面的翻译
        (4) 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对译文影响的处理
        3.3.3 译后阶段
    3.4 总结
        3.4.1 翻译心得体会
        3.4.2 尚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6)中东地区核扩散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阿拉伯语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山
    二、选题意义与价值
    三、研究理论与方法
    四、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五、研究思路与创新
    六、研究重点与难点
    七、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一) 中东地区的范围界定
        (二) 核扩散定义
        (三) 核扩散与和平利用核能的关系
第一章 中东地区核扩散的发展历程
    一、以色列核计划的产生和发展
        (一) 以色列核计划的缘起
        (二) 以色列核计划的发展
    二、伊朗核计划的产生和发展
        (一) 伊朗核计划的缘起
        (二) 伊朗核计划的发展
    三、阿拉伯国家核计划的产生和发展
        (一) 埃及核计划的产生发展
        (二) 伊拉克核计划的产生发展
        (三) 利比亚核计划的产生发展
        (四) 阿尔及利亚核计划的产生发展
        (五) 叙利亚核计划的产生发展
        (六) 其他阿拉伯国家核计划的产生发展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东地区核扩散的现状评估
    一、以色列核扩散的现状评估
        (一) 以色列的核设施建设
        (二) 以色列的核力量架构
        (三) 各方对以色列的核力量的评估
    二、伊朗核扩散的现状评估
        (一) 伊朗的核设施建设
        (二) 伊朗的核力量发展
        (三)各方对伊朗核能力的评估
    三、阿拉伯国家核扩散的现状评估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东国家的核选择与中东地区的核扩散
    一、中东国家核选择的动因
        (一) “安全困境”与中东国家的核选择
        (二) “实力均势”与中东国家的核选择
        (三) “可持续发展”与中东国家的核选择
    二、中东国家核选择的特点
        (一) 以色列:“核模糊”政策下的核军用选择
        (二) 伊朗:“核问题”争议下的两面下注核选择
        (三) 阿拉伯国家:“核热潮”驱动下的核民用选择
    三、中东国家的核选择与中东地区的核扩散
        (一) 以色列的核选择与中东地区的核扩散
        (二) 伊朗的核选择与中东地区的核扩散
        (三) 阿拉伯国家的核选择与中东地区的核扩散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域外大国与中东地区的核扩散
    一、美国与中东地区的核扩散
        (一) 美国中东政策的主要特点
        (二) 美国对中东国家核选择的态度
        (三) 美国对中东地区核扩散的影响
    二、苏联\俄罗斯与中东地区的核扩散
        (一) 苏联\俄罗斯中东政策的主要特点
        (二) 苏联\俄罗斯对中东国家核选择的态度
        (三) 苏联\俄罗斯对中东地区核扩散的影响
    三、欧盟与中东地区的核扩散
        (一) 欧盟中东政策的主要特点
        (二) 欧盟对中东国家核选择的态度
        (三) 欧盟对中东地区核扩散的影响
    四、中国与中东地区的核扩散
        (一) 中国中东政策的主要特点
        (二) 中国对中东国家核选择的态度
        (三) 中国对中东地区核扩散的影响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东地区的核军备控制
    一、中东核军备控制机制的发展
        (一) “中东无核区”方案
        (二) ACRS会谈机制
        (三) 伊朗核问题“P5+1”磋商机制
    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与中东地区的核军备控制
        (一)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在中东核军备控制上发挥的作用
        (二)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在中东核军备控制上的局限性
    三、国际原了能机构与中东地区的核军备控制
        (一) 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中东核军备控制上发挥的作用
        (二) 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中东核军备控制上的局限性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东地区核扩散的发展趋势
    一、当前有利于中东地区核不扩散的因素
        (一) 外部氛围——“全球零核”呼声日益高涨
        (二) 内部诉求——“中东无核”构想支持众多
    二、当前不利于中东地区核不扩散的因素
        (一) “中东剧变”造成地区局势恶化
        (二) “美国因素”影响地区核军备控制
        (三) “核黑市”加剧核材料流失
    三、中东地区核扩散问题的发展前景
        (一) 以色列核力量的走向
        (二) 伊朗核问题的走向
        (三) 阿拉伯国家核计划的走向
    四、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中东核扩散问题大事记
附录2:作者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7)冷战后美国巴以政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路径分析
第2章 美国参与巴以问题历史回顾
    2.1 巴以问题起源概述
    2.2 巴以问题起源中的美国因素
        2.2.1 美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2.2.2 美国支持巴勒斯坦分治
    2.3 冷战时期美国的巴(阿)以政策回顾(1948—1988)
        2.3.1 冷战前期(1945年至1969年)的阿以政策
        2.3.2 冷战中期(1969年至1981年)的阿以政策
        2.3.3 冷战后期(1981年至1989年)的阿以政策
第3章 冷战后美国巴以政策的演变及特点
    3.1 冷战后美国巴以政策的演变
        3.1.1 乔治·布什时期的政策调整及原因
        3.1.2 比尔·克林顿时期的政策调整及原因
        3.1.3 乔治·w·布什时期的政策调整及原因
        3.1.4 巴拉克·奥巴马时期的政策调整及原因
    3.2 冷战后美国巴以政策的特点
        3.2.1 美国加大对以色列的施压力度
        3.2.2 偏袒以色列的立场从未动摇
        3.2.3 美国巴以政策目标与政策内容的相悖性
第4章 影响冷战后美国巴以政策的因素
    4.1 石油因素
        4.1.1 美国顾忌中东产油国的态度与政策
        4.1.2 石油利益不足以改变美国巴以政策偏袒以色列的本质
    4.2 政治因素
        4.2.1 犹太人对选举政治有重大影响
        4.2.2 美国倚重以色列的中东战略地位
    4.3 文化因素
        4.3.1 美国认同以色列的宗教文化
        4.3.2 美国认可以色列的政治制度
    4.4 外部环境因素
        4.4.1 冷战后渴望和平的国际大环境的影响
        4.4.2 巴以局势的发展要求美国作出相应调整
        4.4.3 反恐和反扩散问题上美以利益一致
第5章 冷战后美国巴以政策的影响分析
    5.1 对美国国家利益的影响
        5.1.1 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美国的经济利益
        5.1.2 政策总体上的不公正性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形象
        5.1.3 引发了恐怖主义并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
    5.2 对巴以局势的影响
        5.2.1 美国的“促和政策”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巴以和平进程的发展
        5.2.2 政策的倾斜性强化了巴勒斯坦内部分裂
        5.2.3 变相支持了以色列的国家恐怖主义
    5.3 对中东局势走向的影响
        5.3.1 助长了伊斯兰国家民众的民族仇恨
        5.3.2 导致阿以军备竞赛加剧,关系更趋复杂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1973-1974年石油危机和美国的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现状综述
    一、对现有原始文献的整理
    二、国外学者对“1973-1974 年石油危机和美国的政策”这一主题的研究状况
    三、国内对“1973-1974 年石油危机和美国的政策”这一主题的研究状况
引言
    一、“石油危机”的概念界定
    二、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三、论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章 二战后到1973 年前的美国石油政策
    第一节 背景
        一、世界石油储量的分布
        二、世界主要的原油出产地
        三、世界石油的提炼能力
        四、世界石油的消费和供应
        五、石油的国际贸易流向
        六、美国石油的供求情况
    第二节 二战后美国的石油外交政策
        一、二战后美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二、美国对石油卡特尔的遏制
        三、美国国内的控制石油进口政策
        四、美国石油权利的削弱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兴起
    第三节 石油危机前美国对中东的石油政策
        一、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中东的石油政策
        二、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对中东的石油政策
    第四节 第一届尼克松政府的石油政策
        一、第一届尼克松政府的石油进口政策
        二、总统公开声明和进口配额的取消
第二章 从十月战争到石油禁运
    第一节 美国各方对阿拉伯国家实行石油禁运的评估
        一、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性
        二、美国对阿拉伯国家向美国使用石油武器的评估
        三、美国在阿以战争所采取的政策
    第二节 十月战争的爆发和石油武器的运用
        一、美国对阿拉伯国家石油禁运警告的态度
        二、十月战争的爆发和美国的对策
        三、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的单方提价减产
    第三节 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和阿拉伯国家石油禁运的开始
        一、十月战争和美国对以色列的紧急援助
        二、尼克松时期的对以色列军援政策
        三、沙特宣布石油禁运的开始
第三章 石油危机和美国的对策
    第一节 与国际石油公司的合作和美国能源自给政策
        一、美国领导下的国际石油公司“苦难均分”的石油配给政策
        二、尼克松的能源自给宣言
    第二节 美国对粮食禁运和军事夺取油田政策的评估
        一、美国对粮食禁运政策评估
        二、美国对军事占领油田政策评估
        三、阿拉伯国家自爆油田的威胁
        四、盟国反对政策对美国政策的影响
    第三节 美国改善与激进阿拉伯国家的关系的政策
        一、美国帮助埃及第三军脱险
        二、美国在联合国范围内调解阿以矛盾以缓和石油危机
        三、基辛格达成埃以脱离协定为石油禁运解除提供条件
    第四节 美国拉拢温和阿拉伯国家的政策
        一、美国支持伊朗和沙特的双柱政策
        二、美国争取沙特以解除石油禁运
        三、美国针对德黑兰会议及油价上涨的对策
    第五节 美国的外交努力和石油禁运的解除
        一、美国和盟国之间的矛盾
        二、美国的政策下的中东石油输出国的矛盾
        三、美国的外交努力和石油输出国大会对石油禁运的解除
第四章 石油危机后美国石油政策的调整
    第一节 石油危机后美国中东的石油政策
        一、美国援助沙特保证石油安全供应
        二、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军事援助
    第二节 美国联合石油消费国抵制石油输出国的努力
        一、与英国对石油问题的协商
        二、美国试图联合西欧和日本的政策
    第三节 美国倡导下的国际能源组织的成立
        一、美国组织的石油消费国的联合和石油消费国大会
        二、国际能源组织的成立
    第四节 石油危机对美国经济贸易的影响
        一、石油产品禁运和涨价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二、石油危机对美国贸易的影响
        三、美国应对石油危机的政策及影响
        四、石油危机对美国中东政策的影响
结语
    一、石油危机期间美国的决策层
    二、石油危机期间的决策特点
        1. 政策制定的中央集权化
        2. 政策制定的暗箱操作
        3. 政策制定的信息支持
    三、总结
参考文献
    一、美国档案文件
    二、英国相关文件
    三、英文着作
    四、英文硕博论文
    五、英文期刊论文
    六、中文译着
    七、中文着作
    八、中文硕博论文
    九、中文期刊论文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美国中东政策研究(1967-197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论文框架与研究意义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三、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章 美国中东政策的历史回顾(1945-1967)
    第一节 二战结束时美国在中东的影响
        一、二战前美国在中东的渗透
        二、美国借助二战扩大在中东的影响
    第二节 1967 年以前美国的中东政策
        一、杜鲁门政府的中东政策
        二、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中东政策
        三、肯尼迪政府的中东政策
        四、约翰逊政府前期的中东政策
第二章 六日战争与约翰逊政府的中东政策(1967-1969)
    第一节 约翰逊政府战前政策
        一、对埃及行动的反应
        二、白宫会议
        三、默许以色列发动战争
        四、坚持“不单独干涉”原则
    第二节 约翰逊政府在战争期间的政策
        一、以色列胜利对美国政策的影响
        二、与苏联的合作与斗争
        三、应对美阿关系的恶化
    第三节 约翰逊政府在战争结束后的政策
        一、美以政策的协调与迫使阿拉伯国家和解
        二、美国中东政策的变化
        三、“242 决议”出台后的美国中东政策
        四、美国的武器政策
第三章 第一届尼克松政府的中东政策(1969-1973)
    第一节 尼克松政府中东政策的确立
        一、尼克松主义
        二、尼克松在中东问题上的准备
        三、尼克松政府中东政策的制定
    第二节 尼克松政府的阿以政策
        一、美苏会谈
        二、“消耗战争”中国务院的调停行动
        三、国务院“公平政策”的破产
        四、美国与埃及的接触
    第三节 约旦危机后的新局面
        一、美国对约旦危机的处理
        二、美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三、美国中东政策与苏埃关系的变化
第四章 第二届尼克松政府的中东政策(1973-1974)
    第一节 基辛格与中东问题
        一、基辛格对中东问题最初的看法
        二、十月战争前基辛格解决阿以冲突的策略
    第二节 十月战争期间美国的中东政策
        一、十月战争爆发前中东形势
        二、华盛顿特别行动小组会议
        三、美国支持以色列
        四、美国与苏联:从博弈到对抗
    第三节 美国在十月战争中的得与失
        一、美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的恶化
        二、美国与埃及关系的改善
    第四节 十月战争后美国的中东政策
        一、美国协调阿以关系
        二、美国修复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三、美国削弱苏联的影响
结语
    一、1967-1974 年美国中东政策的发展变化
    二、1967-1974 年美国中东政策的特点
    三、对1967-1974年美国中东政策的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1977-1979埃以媾和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
    三、主要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1977-1979 年埃以媾和
    第一节 破冰之旅——萨达特访问耶路撒冷
    第二节 戴维营谈判与戴维营协议
    第三节 埃以和约
第二章 埃以媾和的背景及原因
    第一节 七十年代阿以冲突的缓和
    第二节 埃以媾和的埃及因素
    第三节 埃以媾和的以色列因素
第三章 埃以媾和中的美国因素
    第一节 美国中东战略的局部调整
    第二节 埃以媾和中的埃美、美以关系
    第三节 卡特个人因素
第四章 埃以媾和的历史影响
    第一节 对埃以双方的历史影响
    第二节 对中东格局的影响
    第三节 对中东和平进程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简析巴以矛盾及美以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与耶路撒冷问题(1947-2018)[D]. 薛祯.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沙特阿拉伯政府对美国的院外活动研究(1945年至今)[D]. 李佳欣.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俄罗斯对以色列外交战略及未来趋势[J]. 王琼. 学术探索, 2019(08)
  • [4]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研究[D]. 孟晨. 辽宁大学, 2019(01)
  • [5]《突发事件的外交斡旋》翻译实践报告[D]. 张洋. 河南师范大学, 2017(02)
  • [6]中东地区核扩散问题研究[D]. 岳杨.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3(02)
  • [7]冷战后美国巴以政策分析[D]. 叶太华.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3)
  • [8]1973-1974年石油危机和美国的政策[D]. 刘悦.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9]美国中东政策研究(1967-1974)[D]. 李智.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1)
  • [10]1977-1979埃以媾和探析[D]. 张榕.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9(11)

标签:;  ;  ;  ;  ;  

巴以矛盾与美以关系浅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