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跃运动员要注意耐力训练

跳跃运动员要注意耐力训练

一、跳跃项目运动员应注重耐力素质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吴芮[1](2021)在《CrossFit体能训练对高校花球啦啦操运动员体能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

陈磊[2](2021)在《花球啦啦操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训练内容结构模型研究》文中指出

殷悦[3](2021)在《男子十项全能运动员郭奇备战2020年全国田径锦标赛赛前训练安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于竞技体育而言,赛前训练一直是至关重要的阶段。赛前训练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方面都具有深厚的研究价值与意义。本研究以我国优秀十项全能运动员郭奇备战2020年全国田径锦标赛“赛前训练全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郭奇此次锦标赛赛前训练特点,探索郭奇赛前训练规律,为郭奇精准备战第十四届全运会筑牢基础并提供指导依据。本研究综合采用了文献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测试法、观察法等方法对郭奇整个赛前训练阶段进行实时跟踪与数据监测,全方位剖析郭奇备战全过程。通过此次对郭奇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郭奇2020年全国田径锦标赛赛前训练阶段划分符合郭奇此次备战实际,各阶段任务划分针对性强,通过科学合理的个性化训练安排,总成绩较2019年全国田径锦标赛显着提高。(2)通过Simi Motion 3D动作智能捕捉分析系统与高速摄像技术对郭奇进行赛前技术诊断,为教练组提供数据化支持,针对郭奇技术薄弱环节,提出专门性训练手段予以矫正,使得各子项成绩显着提高,进而提升整体运动成绩。优秀运动员的技术诊断训练过程研究,值得全能项目教练员和运动员学习、借鉴并予以推广,有助于教练员全方位细致化地了解运动员所存在的技术弊端,及时进行查缺补漏、对症下药,准确高效地提升运动员的整体水平。(3)为调控出运动员比赛所需的竞技状态并保持到比赛结束,郭奇赛前训练负荷的安排为“大负荷量→快速减量→高强度负荷”的转化规律,整体呈“跳跃式”变化,积极调动了郭奇的心理、生理的兴奋性,对机体实现不同程度刺激。(4)通过对郭奇18周的赛前生化指标变化监控,发现郭奇各阶段生化指标在可控范围内呈逐渐上升趋势,临赛阶段生化指标数据高于前期备战阶段,表明其备战状态良好,达到其预期备战效果。

李超[4](2021)在《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在国际篮联的助力下三人篮球项目迅速崛起,如今已跻身于奥运会竞赛项目的行列,由此该项目的国际关注度空前提高,国际赛场上各国对冠军的角逐势在必行。综观我国参加国际三人篮球赛事的情况发现,我国男、女队在亚洲范围内取得的运动成绩较为突出,FIBA3x3积分排名升至前列,并都获得奥运会参赛资格。但在世界赛场上对阵世界强队,我国三人篮球并未取得明显的竞技优势,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亟待提高。而想要提高该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就必须结合其竞技特点,了解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明晰各要素的重要性,从而保证专项竞技能力训练的科学性与实效性,进而实现竞技能力的跨越式提升。三人篮球与五人篮球之间既有相同又有差异,但受五人篮球的影响,人们对三人篮球的竞技特点、竞技能力构成及训练等方面所存在的特性缺乏更深入的认知。因此,本文依据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借鉴五人篮球相关研究,以明确三人篮球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内容和特点,认清各要素间的关系及探析其训练理论与方法为主要研究问题。针对上述研究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为拟定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提供素材支持;运用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在所选专家组的帮助下对拟定的竞技能力构成要素进行筛选,最终明确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具体内容;运用变异系数法、数理统计法,计算各级各项构成要素的权重值,检验调查数据的相关性和拟定要素的合理性,以保证专家评分结果的有效性、合理性;运用逻辑分析法,探究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特点,各要素间的关系及其训练理论与方法。本文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时间、空间、犯规罚则等规则的改变,使比赛呈现出快节奏、高速度、强对抗、短间歇、不间断及可持续的竞技特点。这些竞技特点对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及各项要素的重要性起着重要的影响。第二,运用德尔菲法、变异系数法,明确了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具体内容,并确定了各项要素的权重值。其中一级构成要素5项,按权重值大小排序为:运动技能、专项体能、运动战术、运动心理和运动智能。二级构成要素11项,按权重值大小排序为:进攻技术、防守技术、身体机能、运动素质、进攻战术、身体形态、防守战术、运动意志、运动感知、运动观察和运动思维。三级构成要素23项,按权重值大小可分为关键要素和重要要素。其中关键要素有投篮技术、突破技术、进攻篮板技术、防守脚步移动、防守篮板技术、无氧代谢能力、有氧代谢能力、速度素质等15项。重要要素有克托莱指数、观察对手能力、观察局势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8项。第三,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专项特点为进攻、防守技术的基础性、高效性;进攻、防守战术的简单性、针对性;无氧供能的主导性;运动素质的全面性;身体形态的均衡性;运动意志的坚定性;运动感知的清晰性;运动观察的广泛性;运动思维的敏捷性等。第四,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各要素间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第五,结合竞技特点选择训练方法,突出竞技能力关键要素,其中提高无氧、有氧混合供能能力的训练方法有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等;速度耐力、快速力量及反应灵敏等素质训练方法较多,运用时注重突出其专项性特点。而专项技术和战术训练依据不同的训练目的可采用程序训练法、比赛训练法等;专项心理能力训练可采用模拟训练法、表象训练法等;专项运动智能训练可采用从理论到实践或先实践、后理论的训练方法。

李明喆[5](2021)在《超等长训练和抗阻力量训练对部分网球专项身体素质影响的比较研究 ——以上海体育学院网球选修班学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超等长训练作为一种有效发展下肢爆发力、提高肌肉反应速度的重要训练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运动领域。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上海体育学院网球选修班学生进行为期8周的超等长训练和抗阻力量训练,通过网球相关身体素质指标来分析这两种训练方法对于网球选修班学速度、灵敏素质以及下肢爆发力的影响效果,为网球选修班学生的力量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文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测量法、数理统计法。选取22名上海体育学院网球选修班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超等长训练实验Ⅰ组(n=11)和抗阻力量训练实验Ⅱ组(n=11),在实验前后对受试者进行测试指标的采集,力量素质指标为纵跳和立定跳远;速度素质的测试指标为5米、10米、20米冲刺跑;灵敏素质测试指标为六边形跳、蜘蛛形跑、左、右折返冲刺跑以及左、右转前冲刺跑。所有测试指标均经过Excel 2019和SPSS23.0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对于实验前后组间数据统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实验前后组内数据统计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显着性水平设置为0.05,如结果P<0.05,表示差异性显着,当结果P>0.05,表示不具有显着性差异。经过八周的干预训练后,对其下肢爆发力、速度灵敏素质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结果:(1)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实验前下肢爆发力、速度素质、灵敏素质各项测试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下肢爆发力: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纵跳、立定跳远实验后较实验前有提高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后测组间比较中,纵跳指标存在显着性差异,立定跳远指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速度素质: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5米、10米冲刺跑实验后较实验前有提高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0冲刺跑实验后较实验前有提高但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后测组间比较中,5米、10米冲刺跑具有显着性差异,20米冲刺跑不具有显着性差异;(4)灵敏素质: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左、右折返冲刺跑、左、右转前冲刺跑、六边形跳、蜘蛛形跑实验后较实验前有提高且具有差异性(P<0.05)。后测组间比较中,左、右转前冲刺跑和左、右折返冲刺跑具有显着性差异,六边形跳和蜘蛛形跑不具有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通过8周实验干预后,超等长训练可以有效提高网球选修班学生的下肢爆发力、速度素质、灵敏素质。(2)通过8周实验干预后,抗阻力量训练可以有效提高网球选修班学生的下肢爆发力、速度素质、灵敏素质。(3)通过8周实验干预后,超等长训练干预的各项指标测试成绩优于抗阻力量训练干预,从增长幅度来看,超等长训练的效果更佳明显,说明与抗组力量训练相比,超等长训练可以更好的提高网球选修班学生的下肢爆发力、速度素质和灵敏素质。

魏鑫[6](2021)在《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田径运动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普及程度高、涵盖单项最多,涉及人体各项基本活动能力与运动技能的基础性运动项目,其实力水平对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影响甚大。通过了解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特征,可以为我国优秀田径运动员的成长路径提供参考,有助于了解各类运动员未来的竞技水平发展特点,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运动员的生涯竞技水平。然而,目前对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的研究成果仍然偏少,诸如参赛成绩、参赛年龄、参赛频次等相关因素对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的影响目前学界尚未得出明确结论。目的:本研究将探究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的特征,包括变化特征(增长阶段增速、下降阶段降速)、顶峰特征(生涯最优成绩、峰值年龄、峰值表现窗口期)、时长特征(退役风险、运动寿命)。具体为:1)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特征的项目、性别特点;2)优秀田径运动员各阶段参赛年龄、参赛成绩与竞技水平发展特征的关系;3)各阶段参赛频次对竞技水平发展特征的影响。并据此提出应用策略。方法:本研究通过对1993-2008年间2600多名跻身国际田坛先进行列的优秀运动员在1993-2019年间的参赛成绩及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考察性别、项目、参赛年龄、参赛成绩、参赛频次与竞技水平发展特征的关系。具体而言,采用分层线性模型考察竞技水平发展变化特征;采用一般回归模型考察竞技水平发展顶峰特征;采用Cox回归模型考察竞技水平发展时长特征。结果:1)女性运动员在增长阶段的年度增速比男性高0.008(标准差,σ)(P<0.001);峰值年龄比男性高0.31岁(P<0.001);运动寿命比男性长0.84年(P<0.001);退役风险比男性高14%(P<0.001)。在其它指标上,男女间无明显差异。2)投掷类与跳跃类项目运动员在增长阶段增速上明显高于其他项目(P<0.001);长跑类项目运动员下降阶段降速明显低于其他项目(P<0.001);投掷类与长跑类项目运动员的峰值年龄明显高于其他项目(P<0.001);投掷类项目运动员的峰值表现窗口期最长,短跑类项目最短;跳跃类与投掷类项目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明显长于其他项目(P<0.001);各类项目运动员的退役风险没有明显区别(P=0.215)。3)初次参赛年龄每提高1岁,增长阶段年度增速提高0.005σ(P<0.001),生涯最优成绩降低0.019σ(P<0.05),峰值年龄提高0.17岁(P<0.001),峰值表现窗口期减少0.05年(P<0.001),退役风险降低9.8%(P<0.001);首次大赛年龄每提高1岁,增长阶段年度增速减慢0.002σ(P<0.05),生涯最优成绩降低0.070σ(P<0.001),峰值年龄提高0.27年(P<0.01),峰值表现窗口期减少0.03年(P<0.05);最优成绩年龄每提高1岁,生涯最优成绩提高0.046σ(P<0.001),峰值表现窗口期增加0.03年(P<0.01),退役风险提高25.5%(P<0.001)。4)初次参赛成绩每提高1σ,增长阶段年度增速减慢0.05(P<0.001),生涯最优成绩提高0.04σ(P<0.01),峰值年龄降低0.70年(P<0.001),峰值表现窗口期增加0.25年(P<0.001);首次大赛成绩每提高1σ,增长阶段年度增速提高0.05σ(P<0.001),生涯最优成绩提高0.68σ(P<0.001),峰值年龄降低0.65年(P<0.001),峰值表现窗口期减少0.27年(P<0.01);生涯最优成绩每提高1σ,峰值年龄提高1.57岁(P<0.001),峰值表现窗口期减少0.23年(P<0.01),退役风险降低38.5%(P<0.001)。5)积蓄期参赛频次每提高1次,增长阶段年度增速减慢0.005σ(P<0.01),生涯最优成绩下降0.008σ(P<0.05),峰值年龄提高0.06岁(P<0.01);爆发期参赛频次每提高1次,增长阶段年度增速提高0.005σ(P<0.01),下降阶段年度降速加快0.002σ(P<0.01),峰值年龄降低0.04岁(P<0.01),退役风险提高3.1%(P<0.001);持续期参赛频次每增加1次,下降阶段年度降速减缓0.005σ(P<0.001),退役风险下降5%(P<0.001)。结论:不同性别、项目、不同参赛年龄成绩组合的运动员其竞技水平发展特征具有明显差异。不同特征的组合方式也对运动员运动生涯不同阶段的竞技表现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可依据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发展特征进行训练调控(或参赛),以增强(顺应)其竞技水平发展的特征优势或弥补(避免)其特征劣势,进而提升运动员的生涯竞技表现。具体而言,在竞技高峰积蓄期,田径各类项目运动员均应适当减少参赛频次,以提高运动员的生涯最优成绩与增长阶段增速,进而利于积蓄期与爆发期的竞技表现。在竞技高峰爆发期,短跑项目多数运动员应适当增加参赛频次,以提高生涯最优成绩与增长阶段增速,进而利于爆发期的竞技表现;中跑类与长跑类项目多数运动员在爆发期适当减少参赛频次,以减缓下降阶段降速、降低退役风险,进而利于持续期的竞技表现;跳跃类与投掷类项目则需要根据运动员具体的竞技水平发展特点采用相应的训练安排。在竞技高峰持续期,短跑类、中跑类、跳跃类、投掷类项目运动员应适当增加参赛频次,长跑类项目运动员则应适当减少参赛频次,以减缓下降阶段降速,降低退役风险,进而利于持续期的竞技表现。

丁宇[7](2021)在《专项协调性组合训练对高校羽毛球专选课学生技术学习效果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羽毛球运动项目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决定了需要对其训练方法及手段进行创新和研究。随着羽毛球运动的普及和比赛类型的增多,技术学习和运动水平的发展成为运动员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学校羽毛球课是学生掌握技术和提高运动水平的基本途径,所以亟需从根本上对羽毛球课程教学和训练进行创新研究。良好的协调性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整体运动表现能力,从而促进技术学习效果。本研究通过建立在现有的协调性研究基础上,利用专项协调性组合训练对高校羽毛球专选课学生技术学习效果的影响程度进行研究,并与传统协调性训练作比较分析。主要利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展开调查研究。选取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19级羽毛球专选课40名学生作为教学实验对象。实验前通过抽签将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人;实验组进行专项协调性组合训练,对照组进行传统协调性训练;实验周期为12周24学时;实验前后,两组均进行相关指标测评并对测评结果进行统计检验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后实验组在“运动协调能力”的四项指标测试中,“30秒快速对墙击球”检验结果为差异性非常显着(P<0.01);“哈勒循环测试”和“十字象限跳”检验结果具有差异性显着(P<0.05);“30秒快速跳绳”检验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后实验组在“羽毛球专项身体素质”的五项指标测试中,“4X10m折返跑”、“羽毛球掷远”、“立定跳远”、“2min持续跳绳”、“坐位体前屈”检验结果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后实验组在“十项基本技术”测试指标中,六项击球技术(正手头顶击直线高远球、正反手放网前球、正手吊球)检验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击球成功率、正手发高远球、正反手挑球)检验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四项步法技术仅全场六点平步步法检验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三项(前、中、后场步法)检验结果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4)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后实验组在“运动动机”调查中内部动机检验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外部动机无显着性差异(P>0.05)。“体育学习兴趣”调查中,技能学习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积极性、消极性、课余活动以及体育关注度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专项专项协调性组合训练较传统训练能更加有效发展学生的运动协调能力。(2)专项协调性组合训练对专项身体素质发展具有促进和提升作用。(3)专项协调性组合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羽毛球基本技术学习效果。(4)专项协调性组合训练能有效改善学生的运动动机,主要表现在内部动机上。(5)专项协调性组合训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表现在技能学习兴趣上。综合以上五个方面的结论,可以看出专项专项协调性组合训练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运动协调能力,而且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在两项素质均得到发展以后,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羽毛球技术,进而激发学生参与羽毛球运动动机,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吴杨敏[8](2021)在《浙江省U15女足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因子结构的分析与综合评价》文中认为随着足球运动项目日趋激烈,持续时间长、节奏变化快,强度较大,身体对抗较多,且对球队整体及个人的技战术能力的要求更为全面和具体,意味着增强了运动员自身素质能力,专项身体素质水平高低是保障竞赛中个人技术的应用和整个球队战术安排能够顺利执行的基础,也是球队取胜的因素之一。浙江省U15女足运动员年龄均在14—16岁之间,是青春发育的特殊时期,她们各项身体素质也正值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鉴于此,如何将个体最佳的竞技状态和竞技能力在竞赛期间表现出来,就需要优秀的身体素质作为保障。通过对浙江省U15女足运动员身体素质测试成绩进行研究分析,探寻浙江省U15年龄段三支代表队队员经过多年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其身体素质方面所存在的特征及其规律,科学的分析讨论浙江省U15女足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因子结构及综合评价,为浙江省女足后备人才选拔及身体素质训练提供一些宝贵性的意见与建议。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选取了浙江省U15三支代表队的女足运动员为调查对象,通过邀请专家筛选出浙江省U15女足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测试指标,运用SPSS26.0软件对测试成绩进行描述统计。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不同位置、不同训练年限和不同运动技术等级三个方面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判断,最后再通过因子分析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浙江省U15女足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最终测试的10项指标能够基本上反映U15女足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水平,可作为综合指标来检验浙江省U15女足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2.浙江省U15女足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总体上存在差异性,其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所致,因此,诊断和评价专项身体素质水平,探索其相关因素,对改进和提高教学训练水平及女足运动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3.各类专项身体素质水平与不同位置运动员之间不存在显着性的影响,而专项灵敏素质与不同训练年限之间存在显着性的影响,因此越早接触灵敏素质的练习就能够使运动员在少年时期具有良好的灵敏性,对今后掌握新的技术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运动技术等级与身体素质成正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其等级越高,专项身体素质相对较好。4.浙江省U15女足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因子结构分为五类,根据这五类因子得分计算其综合得分:杭州代表队专项身体素质的整体水平最佳,嘉兴代表队次之,绍兴代表队相对较弱。

李超[9](2020)在《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米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及其训练研究》文中认为400米跑运动项目是一项以体能为主导的速度耐力型项目,其专项体能训练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400米运动员的成绩。本研究以运动训练学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以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米运动员为调研对象,对其专项体能训练的结构特征、训练现况及不足之处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与评价,进而提出了针对性优化策略,旨在提升湖南省高水平400米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水平。(1)调查了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米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现状及训练现状。(1)专项身体形态:运动员的克托莱指数等各项形态学指标无显着校际差异,男子克托莱指数显着高于女子,但较之国内外优秀选手,男女运动员的肌肉发展仍待提升;(2)专项生理机能:运动员各项指标无显着校际差异,且在肺活量/体重、安静心率、血压等指标上无显着性别差异,但男子运动员的肺活量/体重指数等与国内优秀选手仍差距显着,女子差异则相对不大;(3)在运动素质方面,985/211大学400m跑男女运动员各项指标整体表现更优,尤其是男子运动员,在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远、300m及400m成绩上均要显着优于其他高校,但整体水平与国内优秀选手仍差距显着,总体呈现女性高于男性的现况。(2)发现了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m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问题,主要包括:专项力量素质中缺乏对核心力量与反应力量的训练;专项速度素质中缺乏对反应速度的训练;专项耐力素质中忽略了有氧耐力的训练;专项柔韧素质中缺乏对髋部柔韧与上肢柔韧的训练;整体上忽略了对协调灵敏素质的训练。(3)针对现状及问题从专项力量层面、专项速度层面、专项耐力层面、专项柔韧层面、灵敏协调层面等五个方面,提出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m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优化策略。

单迪[10](2020)在《协调能力主导下的基本身体素质优化模型研究 ——以10-12岁儿童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导言:协调能力是综合表现能力,是多种素质的协同工作,在各素质中占主导地位。迄今为止,包含协调能力的身体素质整体的内在关系研究缺乏。目的:探讨儿童协调能力与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素质的内在关系,构建儿童身体素质优化模型,为进一步深化、创新体能训练理论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涉及550名东山实验小学儿童,年龄在10-12岁之间。本研究筛选代表儿童各项身体素质的6项指标进行测试。分析基本身体素质与协调能力之间关系,构建协调能力主导下的基本身体素质优化模型。结论:(1)苏州市10-12岁儿童的平均体重指数处于正常范围。性别不同的儿童速度、力量、柔韧、灵敏素质和协调能力平均水平差异显着;年龄不同的儿童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素质和协调能力平均水平差异显着。(2)从相关分析中得到,男生、12岁儿童速度素质与协调能力有非常显着的密切关系,女生、10岁、11岁的儿童力量素质与协调能力均有非常显着的密切关系,男生和12岁儿童的柔韧素质与协调能力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3)从回归分析中得到,男女生、10岁和11岁儿童的协调能力水平最主要依赖于力量素质,12岁儿童的协调能力水平最主要依赖于速度素质;其次男女生和10岁儿童的协调能力水平依赖于速度素质,12岁儿童的协调能力水平依赖于力量素质,1 1岁儿童的协调能力依赖于柔韧素质。(4)从路径模型中得到,苏州市10-12岁儿童的耐力素质对协调能力的总影响最大,其中直接影响较小,主要是通过力量、速度等素质间接影响协调能力。建议:(1)协调能力直接影响儿童未来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而基本身体素质又是协调能力影响因素之一,通过提高儿童协调能力提高基本身体素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10-12岁儿童多项素质都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此时他们的协调能力和基本身体素质尤其需要学校、社会、家长重视。(2)研究表明,男生和12岁儿童速度素质与协调能力关系最密切,女生、10岁和11岁儿童力量素质与协调能力关系最密切。因此,对于10-12岁儿童提高协调能力时,男生和12岁的儿童可适当注重发展速度素质,女生、10岁和11岁儿童适当注重发展力量素质,从而达到多种效果。(3)对于10-12岁儿童的体能训练者而言,在实践中应更加注重提升男女生、10岁和11岁儿童的力量素质,12岁儿童的速度素质;其次需要提升男女生和10岁儿童的速度素质,12岁儿童的力量素质,11岁儿童的柔韧素质,这些大小的不同、先后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协调能力水平的差异。(4)研究发现,10-12岁儿童协调能力水平主要受耐力素质影响最大,其次是速度、力量素质,而速度和力量素质又主要受耐力素质影响较大。因此,对10-12岁这一学段的儿童进行体能训练时可在发展速度、力量素质时注重耐力素质发展,多进行锻炼耐力素质为主的运动项目练习,例如游泳、定时障碍跑、追逐跑等。既能够更好的发展速度、力量素质,也能够间接发展协调能力。

二、跳跃项目运动员应注重耐力素质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跳跃项目运动员应注重耐力素质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3)男子十项全能运动员郭奇备战2020年全国田径锦标赛赛前训练安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
    1.3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十项全能项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内外十项全能项目发展现状
        2.1.2 有关十项全能技术、体能方面的研究
        2.1.3 有关十项全能训练方法、训练手段方面的研究
    2.2 有关赛前训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赛前训练的概念释义
        2.2.2 有关赛前竞技状态调控的研究
        2.2.3 有关十项全能运动员赛前训练个案研究
    2.3 文献评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个案分析法
        3.2.4 测试法
        3.2.4.1 三维录像测试
        3.2.4.2 生化指标测试
        3.2.5 观察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郭奇备战2020 年全国锦标赛赛前总目标、阶段及任务安排
        4.1.1 郭奇备战2020 年全国锦标赛总目标
        4.1.2 郭奇2019 年、2020 年两次全国锦标赛成绩对比分析
        4.1.3 郭奇赛前训练周期的阶段划分与阶段任务
    4.2 郭奇赛前训练内容的安排与分析
        4.2.1 郭奇赛前训练阶段周计划课程安排与分析
        4.2.2 郭奇赛前综合训练课的安排与分析
        4.2.3 郭奇赛前技术训练课的安排与分析
        4.2.3.1 郭奇赛前速度类项目技术分析与训练课安排与分析
        4.2.3.2 郭奇赛前跳跃类项目技术分析与训练课安排与分析
        4.2.3.3 郭奇赛前投掷类项目技术分析与训练课安排与分析
        4.2.3.4 郭奇赛前耐力类项目的训练课安排与分析
        4.2.4 郭奇赛前体能训练课的安排与分析
        4.2.4.1 郭奇赛前力量素质的训练课安排与分析
        4.2.4.2 郭奇赛前速度素质的训练课安排与分析
        4.2.4.3 郭奇赛前耐力素质的训练课安排与分析
    4.3 郭奇赛前训练负荷安排与分析
        4.3.1 郭奇赛前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安排特征
        4.3.2 郭奇赛前生理生化指标监控
        4.3.2.1 血红蛋白指标变化与分析
        4.3.2.2 血清睾酮指标变化与分析
        4.3.2.3 血清肌酸激酶指标变化与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重难点
        1.3.1 研究重点
        1.3.2 研究难点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1.1 竞技能力概念及理论运用研究概况
        2.1.2 竞技能力内部结构构成的研究概况
        2.1.3 有关篮球项目竞技能力的研究概况
        2.1.4 三人篮球运动项目的研究概况
    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2.2.1 关于竞技能力的研究概况
        2.2.2 有关篮球项目竞技能力的研究概况
        2.2.3 三人篮球运动研究概况
    2.3 文献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德尔菲法
        3.2.3 变异系数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规则变化对三人篮球竞技特点的影响
        4.1.1 时空规则变化对三人篮球竞技特点的影响
        4.1.2 犯规罚则变化对三人篮球竞技特点的影响
        4.1.3 其他规则变化对三人篮球竞技特点的影响
        4.1.4 小结
    4.2 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筛选
        4.2.1 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初步拟定
        4.2.2 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筛选过程
        4.2.3 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合理性检验
        4.2.4 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权重值计算结果
        4.2.5 竞技能力构成要素重要性专家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4.3 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特点分析
        4.3.1 运动员竞技能力一级构成要素特点分析
        4.3.2 运动员竞技能力二级构成要素特点分析
        4.3.3 运动员竞技能力三级构成要素特点分析
        4.3.4 小结
    4.4 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关联性分析
        4.4.1 专项技术与战术的关联性分析
        4.4.2 专项体能与技术、战术的关联性分析
        4.4.3 心理能力与专项体能、技术及战术的关联性分析
        4.4.4 运动智能与专项技术、战术的关联性分析
        4.4.5 小结
    4.5 三人篮球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训练理论与方法探析
        4.5.1 三人篮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探析
        4.5.2 三人篮球运动员专项技术训练探析
        4.5.3 三人篮球运动员专项战术训练探析
        4.5.4 三人篮球运动员专项心理训练探析
        4.5.5 三人篮球运动员专项运动智能训练探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在读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超等长训练和抗阻力量训练对部分网球专项身体素质影响的比较研究 ——以上海体育学院网球选修班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文献综述
    2.1 网球身体素质训练相关研究现状
        2.1.1 力量素质方面
        2.1.2 速度素质方面
        2.1.3 灵敏和协调素质方面
        2.1.4 耐力素质方面
        2.1.5 柔韧素质方面
    2.2 网球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指标研究
    2.3 超等长训练的相关研究
        2.3.1 超等长训练概念
        2.3.2 超等长训练的发展过程研究
        2.3.3 超等长训练的生理机制及影响因素
        2.3.4 超等长训练研究现状
    2.4 抗阻力量训练研究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测量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研究结果
    4.1 实验前后实验Ⅰ组与实验Ⅱ组下肢爆发力测试结果
        4.1.1 实验前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下肢爆发力测试成绩对比
        4.1.2 实验前后实验Ⅰ组与实验Ⅱ组下肢爆发力测试成绩对比
        4.1.3 实验后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下肢爆发力测试成绩对比
    4.2 实验前后实验Ⅰ组与实验Ⅱ组速度素质测试结果
        4.2.1 实验前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速度素质测试成绩对比
        4.2.2 实验前后实验Ⅰ组与实验Ⅱ组速度素质测试成绩对比
        4.2.3 实验后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速度素质测试成绩对比
    4.3 实验前后实验Ⅰ组与实验Ⅱ组灵敏素质测试结果
        4.3.1 实验前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灵敏素质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4.3.2 实验前后实验Ⅰ组与实验Ⅱ组灵敏素质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4.3.3 实验后实验Ⅰ组与实验Ⅱ组灵敏素质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5.分析与讨论
    5.1 超等长训练对下肢爆发力的影响分析
    5.2 超等长训练对速度素质的影响分析
    5.3 超等长训练对灵敏素质的影响分析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6)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依据
    2.1 文献综述
        2.1.1 优秀田径运动员峰值年龄的研究
        2.1.2 优秀田径运动员生涯最优成绩的研究
        2.1.3 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增长阶段增速的研究
        2.1.4 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下降阶段降速的研究
        2.1.5 优秀田径运动员峰值表现窗口期的研究
        2.1.6 优秀田径运动员运动寿命的研究
        2.1.7 竞技水平发展模型的研究
        2.1.8 研究述评
    2.2 理论依据
        2.2.1 周期训练理论
        2.2.2 项群训练理论
        2.2.3 竞技能力发展
        2.2.4 系统论
    2.3 相关概念界定
    2.4 竞技水平发展的阶段划分
    2.5 相关变量操作定义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轨迹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调研对象
        3.2.2 分层线性模型
        3.2.3 模型设定
        3.2.4 数据预处理
    3.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3.1 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各阶段特点
        3.3.2 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轨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变化特征
    4.1 研究目的与假设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假设
    4.2 研究方法
        4.2.1 调研对象
        4.2.2 模型设定
        4.2.3 数据预处理
    4.3 研究结果
        4.3.1 不同性别、项目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变化特征
        4.3.2 竞技水平变化特征模型结果
        4.3.3 不同项目竞技水平变化特征模型结果
    4.4 分析与讨论
        4.4.1 性别对竞技水平变化特征的影响
        4.4.2 项目类别对竞技水平变化特征的影响
        4.4.3 参赛年龄、成绩对竞技水平变化特征的影响
        4.4.4 参赛频次对竞技水平变化特征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顶峰特征
    5.1 研究目的与假设
        5.1.1 研究目的
        5.1.2 研究假设
    5.2 研究方法
        5.2.1 调研对象
        5.2.2 模型设定
        5.2.3 数据预处理
    5.3 研究结果
        5.3.1 不同性别、项目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顶峰特征
        5.3.2 竞技水平顶峰特征模型结果
        5.3.3 不同项目竞技水平顶峰特征模型结果
    5.4 分析与讨论
        5.4.1 性别对竞技水平顶峰特征的影响
        5.4.2 项目类别对竞技水平顶峰特征的影响
        5.4.3 参赛年龄、成绩对竞技水平顶峰特征的影响
        5.4.4 参赛频次对竞技水平顶峰特征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时长特征
    6.1 研究目的与假设
        6.1.1 研究目的
        6.1.2 研究假设
    6.2 调研对象与模型设定
        6.2.1 调研对象
        6.2.2 模型设定
        6.2.3 数据预处理
    6.3 研究结果
        6.3.1 不同性别、项目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时长特征
        6.3.2 竞技水平时长特征模型结果
        6.3.3 不同项目竞技水平时长特征模型结果
    6.4 分析与讨论
        6.4.1 性别对竞技水平时长特征的影响
        6.4.2 项目类别对竞技水平时长特征的影响
        6.4.3 参赛年龄、成绩对竞技水平时长特征的影响
        6.4.4 参赛频次对竞技水平时长特征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竞技水平发展特征的应用策略
    7.1 基于竞技水平发展特征的应用策略提出
        7.1.1 本研究应用策略的提出
        7.1.2 指导本研究应用策略的基本原则
    7.2 竞技水平发展的综合特征
        7.2.1 不同性别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发展综合特征
        7.2.2 不同项目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发展综合特征
        7.2.3 不同参赛年龄、成绩组合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发展综合特征
        7.2.4 参赛频次对竞技水平发展综合特征的影响
    7.3 应用策略
        7.3.1 短跑类项目
        7.3.2 中跑类项目
        7.3.3 长跑类项目
        7.3.4 跳跃类项目
        7.3.5 投掷类项目
    7.4 个案应用举例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应用建议
    8.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各项目优秀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18-32岁)
附件2:各项目成绩标准分数——成绩对照表
附件3:本研究样本运动员在世界田联网站编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专项协调性组合训练对高校羽毛球专选课学生技术学习效果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羽毛球项目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需要
        1.1.2 现代教学训练方法及技术水平发展的需求
        1.1.3 协调性训练有利于促进身体素质的综合发展
        1.1.4 协调性组合训练的发展前景优越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3.1 研究的重点
        1.3.2 研究的难点
        1.3.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协调性的相关概念
        2.1.2 协调性组合训练的概念
    2.2 协调性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2.2.1 运动协调性的归属
        2.2.2 运动协调能力构成要素
        2.2.3 运动协调能力评价方法及手段
    2.3 研究综述
        2.3.1 关于“协调性”的理论研究现状
        2.3.2 关于协调性训练的应用研究现状
        2.3.3 协调性训练在羽毛球项目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2.3.4 “组合训练”的相关研究现状
        2.3.5 组合训练在羽毛球项目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2.3.6 羽毛球教学与训练的应用研究现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3 实验方案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4.1.1 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的正态性检验分析
        4.1.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分析
        4.1.3 实验前后实验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1.4 实验前后对照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1.5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专项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与分析
        4.2.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测试项目正态性检验
        4.2.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专项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4.2.3 实验前后实验组专项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4.2.4 实验前后对照组专项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4.2.5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专项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3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基本技术水平测试结果与分析
        4.3.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击球成功率”测试结果分析
        4.3.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击球技术水平测试结果分析
        4.3.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步法技术水平测试结果分析
    4.4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动机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4.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运动动机测试结果分析
        4.4.2 实验前后实验组体育运动动机测试结果分析
        4.4.3 实验前后对照组体育运动动机测试结果分析
        4.4.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运动动机测试结果分析
    4.5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学习兴趣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5.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学习兴趣测试结果分析
        4.5.2 实验前后实验组体育学习兴趣测试结果分析
        4.5.3 实验前后对照组体育学习兴趣测试结果分析
        4.5.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学习兴趣测试结果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浙江省U15女足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因子结构的分析与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青少年女子足球运动发展现状
        1.4.2 现代女足比赛的特征与需求
        1.4.3 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特征
        1.4.4 不同运动项目专项身体素质研究
        1.4.5 足球运动身体素质状况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测试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足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测试指标的选取
        3.1.1 身体素质测试指标确定的程序
        3.1.2 预选指标
        3.1.3 初选指标
        3.1.4 复选指标
        3.1.5 专项身体素质测试指标的专家筛选确定指标
    3.2 浙江省U15 女足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总体分析
    3.3 浙江省U15 女足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相关因素
        3.3.1 不同位置对足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影响
        3.3.2 不同训练年限对足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影响
        3.3.3 不同运动技术等级对足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影响
    3.4 浙江省U15 女足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测试结果的因子分析
        3.4.1 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相关性矩阵
        3.4.2 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适用性检验
        3.4.3 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因子提取
        3.4.4 专项身体素质指标旋转后的成分矩阵
        3.4.5 专项身体素质结构因子命名
        3.4.6 专项身体素质结构因子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

(9)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米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及其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
        1.3.2 创新之处
2 文献的梳理与回顾
    2.1 概念的界定
        2.1.1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
        2.1.2 体能
        2.1.3 专项体能
        2.1.4 专项体能训练
    2.2 关于400m跑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的研究动态
    2.3 关于400m跑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构成的研究动态
        2.3.1 关于400m跑运动员专项身体形态方面的研究
        2.3.2 关于400m跑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方面的研究
        2.3.3 关于400m跑运动员专项生理机能方面的研究
        2.3.4 关于高水平运动员其他方面的研究动态
    2.4 关于400m跑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研究动态
        2.4.1 国内外有关专项体能训练的现状
        2.4.2 国内外有关专项体能训练的原则
        2.4.3 国内外有关专项体能训练的差异化
        2.4.4 国内外有关专项体能训练的专项化
        2.4.5 国内外有关专项体能训练的方法与实践
    2.5 个人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及调查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测试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400m跑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体系
        4.1.1 专项身体形态
        4.1.2 专项生理机能
        4.1.3 专项运动素质
    4.2 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m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现状
        4.2.1 专项身体形态的现状与评价
        4.2.2 专项生理机能的现状与评价
        4.2.3 专项运动素质的现状与评价
        4.2.4 小结与讨论
    4.3 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m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现状
        4.3.1 专项体能训练的总体情况
        4.3.2 专项力量素质训练情况
        4.3.3 专项速度素质训练情况
        4.3.4 专项耐力素质训练情况
        4.3.5 专项柔韧素质训练情况
        4.3.6 协调灵敏素质训练情况
        4.3.7 小结与讨论
    4.4 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m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问题
        4.4.1 专项力量素质中缺乏对核心力量与反应力量的训练
        4.4.2 专项速度素质中缺乏对反应速度的训练
        4.4.3 专项耐力素质中忽略了有氧耐力的训练
        4.4.4 专项柔韧素质中缺乏对髋部柔韧与上肢柔韧的训练
        4.4.5 整体上忽略了对协调灵敏素质的训练
    4.5 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m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优化策略
        4.5.1 专项力量层面体能训练的优化策略
        4.5.2 专项速度层面体能训练的优化策略
        4.5.3 专项耐力层面体能训练的优化策略
        4.5.4 专项柔韧层面体能训练的优化策略
        4.5.5 灵敏协调层面体能训练的优化策略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致谢

(10)协调能力主导下的基本身体素质优化模型研究 ——以10-12岁儿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国家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虽重视但效果不明显
        1.1.2 协调能力是各种素质的综合反映但对其重视程度不够
        1.1.3 协调能力在儿童基本身体素质优化中处于重要地位但相关研究缺乏
    1.2 研究目的
        1.2.1 归纳儿童基本身体素质、协调能力研究现状并探索二者之间关系
        1.2.2 建立协调能力主导下的基本身体素质优化模型,推动我国体能训练理念落后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提高儿童协调能力,缩短运动学习时间,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1.3.2 为社会提高儿童协调能力提供理论基础,为国家发展储备多元化运动型后备人才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基本身体素质、身体素质与体能
        2.1.2 协调能力
    2.2 测试对象
        2.2.1 基本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
        2.2.2 协调能力发展敏感期
    2.3 指标测量
        2.3.1 基本身体素质测量
        2.3.2 协调能力测量
    2.4 基本身体素质与协调能力的关系
        2.4.1 国外研究
        2.4.2 国内研究
    2.5 综述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
        3.1.2 测试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3.2.2 测试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4.2 10-12岁儿童身体素质水平
        4.2.1 性别不同的10-12岁儿童身体素质水平
        4.2.2 年龄不同的10-12岁儿童身体素质水平
    4.3 性别和年龄不同的儿童基本身体素质与协调能力的相关关系
    4.4 性别和年龄不同的儿童基本身体素质对协调能力的影响
    4.5 协调能力主导下苏州市10-12岁儿童基本身体素质优化模型的构建
        4.5.1 相关理论的建立
        4.5.2 10-12岁儿童基本身体素质与协调能力路径分析的初始模型
        4.5.3 模型的最终确定
        4.5.4 最终模型的检验
        4.5.5 优化模型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致谢

四、跳跃项目运动员应注重耐力素质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 [1]CrossFit体能训练对高校花球啦啦操运动员体能的影响研究[D]. 吴芮.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花球啦啦操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训练内容结构模型研究[D]. 陈磊. 武汉体育学院, 2021
  • [3]男子十项全能运动员郭奇备战2020年全国田径锦标赛赛前训练安排研究[D]. 殷悦. 山东体育学院, 2021(02)
  • [4]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研究[D]. 李超.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5]超等长训练和抗阻力量训练对部分网球专项身体素质影响的比较研究 ——以上海体育学院网球选修班学生为例[D]. 李明喆.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6]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特征研究[D]. 魏鑫. 武汉体育学院, 2021(12)
  • [7]专项协调性组合训练对高校羽毛球专选课学生技术学习效果影响的研究[D]. 丁宇.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8]浙江省U15女足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因子结构的分析与综合评价[D]. 吴杨敏.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9]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米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及其训练研究[D]. 李超.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协调能力主导下的基本身体素质优化模型研究 ——以10-12岁儿童为例[D]. 单迪. 苏州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跳跃运动员要注意耐力训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