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仪双馨卫视人民世纪祝福回娘家

德仪双馨卫视人民世纪祝福回娘家

一、德艺双馨电视人世纪祝福回娘家(论文文献综述)

贾旻飞[1](2021)在《山西长子鼓书艺术研究》文中指出山西长子鼓书是长子县土生土长的地方曲种,分布在晋东南及周边地区,在2011年长子鼓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长子鼓书发源于宋元时期,运用只说不唱的艺术形式,在明末清初流行于长子全境,之后的传承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同类曲种的优点,并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如今已成为晋东南地区发展较好的说唱艺术。本文以长子鼓书艺术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文献查找、资料整理等的基础上,探索长子鼓书的发展演变、各时期所表现的文化生态、唱词文本、音乐特色以及传承发展等各方面的内容,在梳理长子鼓书的历史轨迹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分析了长子鼓书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第一章从长子鼓书的生存变化及其当下所具备的文化生态,探索呈现长子鼓书从街头盲艺人到曲艺说唱团的各个时期的发展脉络。分析鼓书艺人及其传艺方式的不同、演出形式的分类,认识到长子鼓书如今的发展正是时代与其自身之间不断演进的产物。第二章分析了长子鼓书的艺术特色,在文本艺术特色方面和音乐形态方面进行探讨。在文本艺术特色方面,长子鼓书的唱词文本的内容、形式、即兴与念白等方面进行多方面的艺术分析,从长子鼓书的音乐形态方面,对其调式、旋律、节奏板式等探究其艺术特性。让长子鼓书发展成为如今兼具文学性和音乐性的民间艺术。第三章从长子鼓书的文本、音乐及形式三方面对长子鼓书进行审美形态研究,从其独具特色的方言、娱人育人的内涵、平稳多元的韵律等审美内容进行具体的阐释,探究长子鼓书超越晋东南其他说唱艺术而存在的原因。第四章着眼晋东南地区其他说唱音乐的发展演变,运用比较分析法探究道情类和弦书类曲艺与长子鼓书的发展流变有无异同,再选取当下三种说唱类的现状及进行分析,认识到长子鼓书正是在竞争中合作,碰撞中融合而不断创新与发展的。第五章通过阅读新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探讨的资料,对曲艺音乐在当今时代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长子鼓书的可行性发展提供自己的思路和见解,在长子鼓书的发展与传承中找到合适的方向和方法,探讨说唱艺术未来传承路上的可行性建议。

杨瑾[2](2020)在《新中国初期的电影放映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正经历着历史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趋势不断加快,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也因此面临着来自国内国外多方面的挑战。要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和灌输、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普及化,促使人民群众在思想意识上认同和支持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的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在行为上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而贡献力量。而影视领域作为中共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阵地,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就运用了电影这一人民群众十分喜爱的娱乐媒介对民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普及,这对于新时代的当下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经验。本文首先考察了中共利用电影放映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背景。这一时期中共为了夯实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不得不对民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塑造。而观看电影是这一时期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化娱乐活动,是对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和普及的有效途径。因此,毛泽东在列宁、斯大林关于“电影是最重要的艺术形式”、“电影是鼓动群众的宣传工具”等一系列思想上,提出了“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艺思想。新中国初期的电影放映工作就是在毛泽东文艺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学习和借鉴了苏联利用电影对民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模式而开展起来的。其次,要实现电影放映对民众进行政治、文化宣传和意识形态灌输的作用,就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电影的映前宣传。这一时期电影宣传人员的布局十分广泛,既有专业的电影宣传员,又有遍布各方的业余电影服务员。电影宣传人员经常利用广播、幻灯、报纸杂志等传统与现代相补充的媒介以及通过关键场所的环境布置、有针对性地组织观众和重要影片的影评推荐等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宣传方式对电影进行灵活地宣传。电影放映则是中共运用电影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心与关键环节。这一时期中共不断地扩大电影放映网络,包括城市电影院以及农村放映队在内的电影放映单位逐步地发展壮大。这一时期电影放映的内容里面大多都含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输出,例如强烈的爱国主义、鲜明的阶级观念、突出的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唯物主义思想的普及。除了电影内容对于民众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的导向以外,电影放映单位还采取了电影放映的竞赛运动、结合政治工作的影展,以及声情并茂地映间解说等灵活有效的活动形式以提升电影放映对于民众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宣传和普及的实效。再次,中共通过电影放映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进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复杂、动态的互动过程,本文主要以工人、农民、学生、妇女这四大群体为对象来探讨与分析这一时期电影放映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工业化”背景下的工人在观影后对苏联的印象由“陌生”到“熟悉”、爱国情怀由“浅”入“深”、技术生产由“忽略”到“革新;“集体主义”环境下的农民在观影后对社会主义新中国有了美好憧憬的同时也产生了“单干”还是“入社”的矛盾心理,农业生产逐渐由“盲目”走向“科学”;在“爱国主义”语境下的学生在观影后产生了“崇拜”志愿军的热潮、劳动与学习态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从“忽视”到“争取”加入少先队;“得解放”主题下的妇女在观影后的婚姻观念由“封建”转入“自由”、劳动生产从“自发”走向“自觉”、政治参与由“被动”变为“主动”。最后探讨了新中国初期中共利用电影放映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当代启示:一是影视行业需坚持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由于影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夯实马克思主义在影视界的指导地位,并要在坚定政治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影视艺术。二是影视工作者应重视思想性和专业性的提升,影视工作者不仅需要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还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并在生活实践中自觉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三是文艺宣传要注重大众化和时代化的结合,即着重运用新兴的大众媒介进行宣传、灵活把握人们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并且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特征进行宣传。因此,在新时代的当下借鉴新中国初期中共利用电影放映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并汲取其中的教训和不足,从而使社会主义文艺有效地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服务。

陈依婷[3](2020)在《非遗视野下惠山泥人色彩的成因探析及传承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惠山泥人,根植于民间、取材于民间,是民间文化和民间工艺的优秀代表。其创作题材丰富,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惠山泥人因其独具民俗意味的造型与极富江南韵味的色彩而闻名,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艺术特征,并成为南方最典型的民间泥塑代表。惠山泥人由“捏塑”与“彩绘”两部分的工艺组合而成,“以塑为基础,以彩为效果”,“彩”是惠山泥人作品的第一要素,是泥人作品效果的关键。惠山艺人们素有“三分坯子,七分色”、“低坯高画”的说法,可见,色彩在惠山泥人作品中的重要地位。色彩作为惠山泥人重要的构成元素,是惠山艺人对自身观念意识的主观反映,也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写照。本文以惠山泥人色彩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对惠山泥人丰富多元且呈阶段性发展的色彩面貌成因进行探析,旨在从非遗视野下探析惠山泥人色彩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并探讨其传承价值与创新应用方法。首先简述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现状和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惠山泥人的历史发展沿革与艺术形式,并采用实地调研法,先后多次前往惠山古镇、中国泥人博物馆、惠山泥人厂、无锡博物院等地进行泥人作品的统计整理。采用纵向研究的方式,结合图文对惠山泥人色彩在早期、清末、民国、建国后、二十一世纪后五个阶段的服饰用色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并结合深度访谈法,多次前往“王南仙·龚琦惠山泥塑工作室”进行实地调研与采访,以惠山彩绘大师王南仙为典型案例,分析其色彩特征与成因,以佐证后文惠山泥人色彩的阶段性成因探析。其次,通过因果分析法探析惠山泥人色彩的形成原因与影响因素,研究其内在包含的文化内涵。可见在其色彩阶段性演变的进程中,经济发展、传统文化、外来文化、政府扶持与艺术教育体制等因素都对其色彩特征与色彩面貌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成就了面貌多元、适时顺变的惠山泥人。综合前文对惠山泥人色彩艺术特征与形成因素的总结分析,结合惠山泥人传承现状,分析惠山泥人的传承价值及其对其他非遗文化的借鉴价值。最后,对惠山泥人色彩的应用领域进行分析,归纳分析其色彩的应用原则,从“非遗+创新”的角度将惠山泥人传承落实到现代产品设计中,古为今用,进行以色彩为基础的创新应用。以旅游纪念品为载体,提取惠山泥人典型色彩设计元素,并运用多种设计方法从应用风格与应用方式两方面进行创新设计。为现代旅游纪念品注入文化内涵,也为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承实践提供革新思路。

赵凯[4](2019)在《沈阳好歌 蜚声天地——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沈阳好歌回顾(中)》文中研究指明(三)还有一位着名的作曲家、全国政协委员雷振邦。少年时,他在沈阳读书成长,1928年,在奉天公立学校读小学,后来,读南满中学,1939-1942年到日本学习作曲。雷振邦的艺术生命,主要体现在电影音乐上,比如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刘三姐》《五朵金花》插曲等等。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这样红?红得好像燃烧的火,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

边惠霞[5](2019)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侯马市凤城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着提高,国际影响力也显着提高。与此同时,我国也出现了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这一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显现出来,对农村的发展造成一定阻碍。党和国家立足中国实情,着力解决存在的现实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在当前的发展阶段,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乡风文明建设进程。国内外都很重视农村建设,国内外的众多学者也从未停止过对农村建设状况的研究。这次研究是以山西省侯马市凤城村为例,来探索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当前学术界对乡风文明建设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但将乡风文明建设的研究区域定位于山西省侯马市凤城乡凤城村这样一个乡村,还属于比较新的研究点。论文先阐释了乡风文明建设的内涵,对乡风、文明、乡风文明建设的概念作了界定和解读,为后文的论述打下基础。紧接着立足于凤城村实际和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从乡村秩序、农村环境卫生、农村礼俗和习俗、村民价值观和信仰、农村文化发展状况五个方面,对乡风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肯定了乡风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指出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和归纳。接下来针对乡风文明建设中的村民法律意识薄弱、村民对村规民约的践行不足、农村的绿化美化程度不能满足村民需求、村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不高、村民对传统节日的热情日渐薄弱、农村人情消费增多、农村出现封建迷信现象、村民对文化不够重视、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率较低、农村文化娱乐活动较为缺乏、农村文化建设进程缓慢等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要通过发挥乡贤的引领作用、开展普法教育、加强道德宣传与教育、推进村规民约建设等方式来维护乡村秩序;要通过加大环境治理和环保宣传力度、调动村民热情等方式来加强环境保护和卫生保持;要通过增加传统节日吸引力、促进合理的人情往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习俗等方式来促进农村风俗和礼俗的发展;要通过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等方式来培育村民正确的价值观和信仰;要通过提高村民对文化的重视程度、提高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丰富农村文化娱乐活动、重视家风和“孝”文化、推进文化建设进程等方式来推动文化发展。之后对此次研究作出总结,并分析了对乡风文明建设研究的不足之处。这次研究以山西省侯马市凤城村为例,探索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丰富了乡风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为乡风文明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个案参考,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也对类似乡村的乡风文明建设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李永康[6](2019)在《沪剧艺人培养研究》文中指出两百年来沪剧广泛流传于上海及其周边地区。近代以来,顺应都市文化发展的潮流,沪剧逐渐成为上海最受欢迎的地方剧种之一。自沪剧起源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来,一直采用跟师制的模式培养沪剧表演人才,跟师学艺,口传心授是当时进行沪剧传承的主要形式。传统艺人培养模式下,沪剧学徒主要来源于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家庭出身及其受教育程度随着沪剧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而有所改善。在戏曲艺人培养方面,以师徒关系为主,学徒的人身依附较强,主要以“一对一”的口耳相传的传统形式进行教学,是科班教学正式建立之前沪剧艺人培养的主要方式,为沪剧的兴盛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建立后,沪剧艺人培养的权力由民间收归国家。1956年上海市戏曲学校沪剧班的开办,正式开启了沪剧的科班教学体系。此后,沪剧表演人才的培养正式进入制度化、科班化的阶段。沪剧的科班教育结束了口传心授的私人授艺模式,打破了原有人身依附关系较强的师徒关系,转变为相对自由的师生关系;教学形式从“一对一”的传统形式,转变为“多对多”的学堂教学形式;在教授沪剧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文化课程的学习。同时,区县政府还大力兴建区县所属的戏曲学校沪剧班,各个国营沪剧团也附设了学馆,招收沪剧学员,成批次的培养沪剧表演人才。此外,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开展各类戏曲短训班,专业剧团下乡下厂辅导等形式,培养了众多的基层文艺骨干。在满足基层文艺需求的同时,也为沪剧专业剧团输送了部分人才,与戏校、学馆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共同构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之前沪剧表演人才的培养体系。改革开放以后,鉴于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沪剧艺人不断流失;加之新的时期,娱乐以及选择的多元化,适龄孩童学习沪剧的意愿骤降,招生日益困难,沪剧传承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面对新的社会环境,沪剧逐渐采取戏曲学校与专业院团联合培养的模式,并逐步扩大招生范围以应对沪剧艺人流失、生源不足等问题。新的历史时期,在经历短暂繁荣之后,沪剧的市场逐步萎缩,如何培养适应市场要求的时代艺人,成为沪剧艺人培养的关键。

蒋佳利[7](2019)在《科学真人秀《最强大脑》的中国本土化研究》文中提出科学真人秀以轻松有趣的方式进行科学普及,既升华了真人秀节目的内涵,又激发了观众学习科学的热情。自2016年5月习近平主席强调“科学普及”的重要地位后,国内涌现了一大批科学真人秀,但其中具有影响力的节目屈指可数。中国版《最强大脑》是当前我国社会关注度最高的科学真人秀,引自德国版《The Brain》,在发展过程中始终立足本土视角,既学习了国外先进的节目制作经验,又实现了本土化改造和节目改版。本文通过剖析科学真人秀《最强大脑》的中国本土化历程,总结节目的特点与不足,为其未来长远发展提供建议,也为同类型节目提供借鉴。本文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首先运用比较分析法来梳理科学真人秀《最强大脑》中国本土化历程的两个阶段,以节目改版为分界,将前四季划为第一阶段,第五季及之后划为第二阶段,通过对真人秀节目的人物定位、节目内容、艺术加工和节目编排等元素的对比分析,总结第一阶段对原版节目的本土化改造思路,并分析第二阶段基于前四季节目经验的改版思路;其次根据对其中国本土化历程的分析,总结节目中国本土化的特点,并反思不足之处;最后为科学真人秀《最强大脑》中国本土化提出展望。总的来说,科学真人秀《最强大脑》的中国本土化是在本土团队占据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立足中国本土视角,以适应中国观众收看习惯为前提进行节目制作,从内到外融入中国优秀文化元素,并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媒体营销。与此相对的是,节目过度娱乐化趋势愈加明显,互动内容的有限性也使其与观众拉开了距离。笔者认为,科学真人秀《最强大脑》在未来不仅要坚持扎根中国本土特色,坚定把握科学的核心,与观众进行平等互动的交流,延伸节目产业链条实现商业增值,更要开拓国际化之路。

魏彦霞[8](2019)在《山西屯留道情的民俗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屯留道情又称“莲花落”,是明清以来山西屯留县及其周边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以宣扬劝善行孝、惩恶扬善、家庭和睦和时事政治等为主要内容,其唱腔属无弦乐伴奏的板腔体,说唱形式简易灵活,与民众关系紧密。本文将屯留道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相关理论和田野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和分析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在民俗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屯留道情的内容题材,程式化特点,民俗展演,民俗功能以及存活现状、保护发展等进行细致剖析和论述,进而探求其民俗文化的特质及意义。全文共分五大部分,即绪论、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绪论部分主要对本论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学术界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研究资料、研究目标、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进行阐述说明。正文部分由七章节和余论组成。第一章从屯留地区独具特色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及民俗文化三方面分析屯留道情的生成语境。第二章先简要介绍道情与屯留道情的概况,后对屯留道情的生成与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叙述了屯留道情的发展变迁及当下现状。第三章分别从道教故事、公案侠义、家庭伦理和时事政治四方面讲述了屯留道情的说唱内容,并阐释了这些内容所蕴含的深刻意义。第四章主要论述屯留道情作为一种民间口头艺术,具有程式化特点,不论是叙事、内容还是音乐本体都有规律可循,艺人们在说唱时节奏感很强,便于听众接受和艺人记忆。第五章描述屯留道情是活跃在民众生活中的艺术,它的魅力在人生礼仪、节日庙会和日常生活中等活动中得到展现。第六章论述屯留道情得以传承的三种模式,业缘传承、地缘传承和自然习得;以及屯留道情传承的媒介——传承人。第七章论述了屯留道情作为一种民俗文化艺术,它是活态的,有生命力的。它为民众的需求而生,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余论对屯留道情的现状进行认识与反思,并希望它能得以持久的传承下去且拥有美好的未来。三、四、五部分别为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共计7.2万字。

右铭[9](2019)在《缺失的父爱(上、中、下集)》文中提出上集1.租赁房山城茂县,城乡接合部,田民的租赁房。斗室翰墨册页,瑰丽纷呈:近代名家李岳洋的《江南春色》,齐白石的《虾》《荷塘蛙声》,徐悲鸿的《奔马图》,张大千的《大风堂临摹敦煌壁画》图(局部),安徽籍留法女画家张玉良的《春华秋实》……墨彩秀逸,气势磅礴。斗室靠墙一张画桌,桌角置一摞古

姚卓琳[10](2018)在《浙江嵊州泥人宓艺术风格研究及其传承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如今被誉为浙江省民间艺术家的宓风光,已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既是对泥人宓的肯定,同时也承载着作为传承者的历史重任。为了让家乡的艺术继续传承发扬下去,为了更加近距离,更加直观地了解浙江嵊州泥人宓,笔者前往浙江嵊州泥塑创作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宓风光本人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与采访,搜集了大量关于浙江嵊州泥人宓的资料,结合走访调研,除了第一章外,本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一、考察“泥人宓”发源地浙江嵊州的地理位置、人文背景,分析嵊州泥塑产生的外部条件,并查阅河姆渡遗址的相关资料,研究浙江泥塑的历史渊源。简要介绍宓风光在浙江泥塑发展上所取得的成就,梳理嵊州泥塑发展脉络。二、从“泥人宓”的泥土材质、创立前期与后期不同工艺种类与制作技法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嵊州泥塑制作工艺的特色。三、对“泥人宓”泥塑作品根据题材进行分类,通过分析其创作题材、造型特点以及用色特点来深入研究它的艺术风格。四、将“泥人宓”与无锡惠山泥人、天津泥人张以及法国杜米埃雕塑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比来阐明嵊州泥塑的独特艺术魅力以及为何能在中国泥塑界有一席之地。五、结合“泥人宓”的背景及发展现状,探讨它现阶段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如政府支持力度不足、传统观念缺乏传承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倡导大家保护民间艺术,共同承担起传承民族民间传统特色文化的重任。六、结合研究生期间所学,创作具有嵊州泥塑特色,且具有创新之处的泥塑作品。

二、德艺双馨电视人世纪祝福回娘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艺双馨电视人世纪祝福回娘家(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长子鼓书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研究的缘由及意义
        0.1.1 选题缘由
        0.1.2 选题意义
    0.2 研究现状及目的
        0.2.1 研究现状
        0.2.2 研究目的
    0.3 研究创新点及方法
        0.3.1 研究创新点
        0.3.2 研究方法
    0.4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长子鼓书
    1.1 长子鼓书的源流演变
        1.1.1 长子鼓书的起源:从说到唱
        1.1.2 长子鼓书的形成:从街头艺人到鼓书班子
        1.1.3 长子鼓书的成熟:评书-伴奏-说唱-走场
        1.1.4 长子鼓书的现状:生存挑战与保护语境
    1.2 长子鼓书生存的文化生态
        1.2.1 悠久的传统曲艺
        1.2.2 深厚的地方文化
        1.2.3 独特的本土方言
    1.3 长子鼓书的艺人及传艺方式
        1.3.1 长子鼓书的传艺方式
        1.3.2 艺人性别的差异性
        1.3.3 艺人流动的灵活性
    1.4 长子鼓书演出形式
        1.4.1 鼓词表演传统形式
        1.4.2 新型团队合作模式
        1.4.3 主客体互动模式
第二章 长子鼓书的艺术分析
    2.1 长子鼓书的文本艺术特色分析
        2.1.1 唱词的内容特征
        2.1.2 唱词的形式特色
        2.1.3 即兴性与念白性特征
    2.2 长子鼓书的音乐形态特色
        2.2.1 调式调性特色
        2.2.2 节奏节拍特色
        2.2.3 旋律发展特色
        2.2.4 结构布局特色
第三章 长子鼓书的审美形态分析
    3.1 长子鼓书的语言与内涵之美
        3.1.1 方言说唱的语言美
        3.1.2 娱人育人的内涵美
        3.1.3 吟唱形式的时尚美
    3.2 长子鼓书的音韵美
        3.2.1 平稳多样的调式美
        3.2.2 流畅回环的韵律美
        3.2.3 和谐统一的伴奏美
    3.3 长子鼓书的舞台形式美
        3.3.1 个体到群体的组织化
        3.3.2 表演在场,多元互动
        3.3.3 生活场景的舞台化
第四章 比较视野下的长子鼓书
    4.1 与道情类曲种的渊源与异同
        4.1.1 同源异流
        4.1.2 叙事与道情
        4.1.3 日渐式微的道情艺术
    4.2 与弦书类曲种的渊源与异同
        4.2.1 “三皇会”的不同分支
        4.2.2 取长补短各放异彩
        4.2.3 似敌是友市场难求
第五章 长子鼓书的传承保护举措与未来趋势探讨
    5.1 长子鼓书的发展问题探究
        5.1.1 市场难入
        5.1.2 传播方式单一
        5.1.3 形式陈旧观众缺失
        5.1.4 专业人才青黄不接
    5.2 未来趋势探讨
        5.2.1 帮扶而非救济
        5.2.2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5.2.3 传播空间的转换与拓展
        5.2.4 与新兴传播媒体的碰撞融合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长子鼓书唱词
附录2:长子鼓书部分年份文艺团体汇演目录

(2)新中国初期的电影放映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五、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新中国初期的电影放映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
    一、电影放映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础
        (一)电影是所有艺术中最为重要的
        (二)电影是鼓动群众的宣传工具
        (三)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
    二、电影放映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需要
        (一)夯实和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需要
        (二)社会的变革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
        (三)塑造民众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
    三、电影放映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条件
        (一)中国共产党对电影事业的领导
        (二)看电影是群众喜爱的娱乐活动
        (三)对苏联经验模式的学习与借鉴
    小结
第二章 映前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准备工作
    一、宣传主力:广泛的社会力量
        (一)政治与业务并举的电影工作者
        (二)遍布各方的业余电影宣传人员
    二、宣传媒介:传统与现代相补充
        (一)以幻灯片为主的画面宣传
        (二)着重运用广播进行语音宣传
        (三)通过报纸期刊进行文字宣传
    三、宣传方式:有形与无形相结合
        (一)关键场所的宣传环境布置
        (二)有针对性地组织观众观影
        (三)代表性影片的影评推荐
    小结
第三章 电影放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环节
    一、放映单位:逐步扩大的电影放映网
        (一)城市电影院
        (二)农村电影队
    二、放映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导向
        (一)强烈的爱国主义
        (二)鲜明的阶级观念
        (三)突出的社会主义思想
        (四)唯物主义思想的普及
    三、放映形式: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活动
        (一)放映单位的竞赛运动
        (二)结合政治工作的影展
        (三)声情并茂地映间解说
    小结
第四章 民众“映”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
    一、“工业化”背景下的工人
        (一)由“陌生”到“熟悉”的苏联印象
        (二)由“浅”入“深”的爱国情怀
        (三)生产技术的“忽略”到“革新”
    二、“集体主义”环境下的农民
        (一)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美好憧憬
        (二)“单干”与“入社”的矛盾心理
        (三)“盲目”到“科学”的农业生产
    三、“爱国主义”语境下的学生
        (一)“崇拜”志愿军的热潮
        (二)劳动与学习态度的转变
        (三)“忽视”到“争取”入队
    四、“得解放”主题下的妇女
        (一)婚姻观念的“封建”与“自由”
        (二)劳动生产从“自发”到“自觉”
        (三)“被动”到“主动”地政治参与
    小结
第五章 新中国初期的电影放映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
    一、影视行业需确保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一)影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
        (二)夯实马克思主义在影视界的指导地位
        (三)坚定政治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影视艺术
    二、影视工作者应重视思想性和专业性的提升
        (一)影视工作者需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
        (二)影视工作者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三)影视工作者应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三、文艺宣传要注重大众化和时代化的结合
        (一)着重运用新兴的大众媒介进行宣传
        (二)灵活把握人们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
        (三)宣传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特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目录

(3)非遗视野下惠山泥人色彩的成因探析及传承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课题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
    1.5 课题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课题研究方法
        1.5.2 课题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惠山泥人各时期阶段性色彩分析
    2.1 惠山泥人概述
        2.1.1 惠山泥人的历史沿革
        2.1.2 惠山泥人的艺术形式
    2.2 早期惠山泥人的色彩分析
        2.2.1 早期惠山泥人色彩概况
        2.2.2 早期惠山泥人的用色特点
    2.3 清末惠山泥人的色彩分析
        2.3.1 清末惠山泥人色彩概况
        2.3.2 清末惠山泥人的用色特点
    2.4 民国惠山泥人的色彩分析
        2.4.1 民国惠山泥人色彩概况
        2.4.2 民国惠山泥人的用色特点
    2.5 建国后惠山泥人的色彩分析
        2.5.1 建国后惠山泥人色彩概况
        2.5.2 建国后惠山泥人的用色特点
    2.6 二十一世纪后惠山泥人的色彩分析
        2.6.1 二十一世纪后惠山泥人色彩概况
        2.6.2 二十一世纪后惠山泥人的用色特点
第三章 惠山泥人彩绘代表性传承人王南仙作品色彩艺术解析
    3.1 王南仙从艺经历
        3.1.1 学艺之初—朝乾夕惕
        3.1.2 从艺之路—精益求精
        3.1.3 传艺之任—诲人不倦
    3.2 王南仙作品色彩特征分析
        3.2.1 王南仙作品色彩概况
        3.2.2 王南仙作品色彩构成
        3.2.3 王南仙作品色彩艺术特征
    3.3 王南仙作品色彩演变成因探析
        3.3.1 传统用色风格及理论的沿袭
        3.3.2 现代教育及个人风格的总结
第四章 惠山泥人色彩的阶段性成因探析
    4.1 经济发展的推动
        4.1.1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4.1.2 交通繁荣的商业环境
    4.2 传统文化的蕴育
        4.2.1 吴风锡韵,兼容并蓄—吴地文化
        4.2.2 庙宇祠堂,敬祖尊贤—祠堂文化
        4.2.3 梨园情韵,文雅富丽—戏曲文化
        4.2.4 江南民俗,祈福狂欢—民俗文化
    4.3 外来文化的影响
        4.3.1 外来风格的吸收
        4.3.2 工艺技术的创新
        4.3.3 艺术理论的影响
    4.4 政府政策的扶持与现代艺术教育的改革
        4.4.1 政府政策的扶持
        4.4.2 现代艺术教育的改革
第五章 惠山泥人的传承借鉴价值与色彩的创新应用
    5.1 惠山泥人的传承现状
        5.1.1 产品类型丰富多样
        5.1.2 市场产业环境繁荣
        5.1.3 传承人才学习创新
        5.1.4 民众消费需求改变
        5.1.5 国家政府政策扶持
    5.2 惠山泥人色彩传承对非遗的借鉴价值分析
    5.3 惠山泥人色彩传承与创新应用
        5.3.1 惠山泥人色彩应用领域与原则分析
        5.3.2 惠山泥人色彩设计应用分析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附录2 :色彩标准化潘通色号对照表
附录3 :王南仙惠山泥人作品服饰色彩统计
附录4 :王南仙及师承采访记录整理
附录5 :惠山泥人作品的配色色卡设计

(4)沈阳好歌 蜚声天地——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沈阳好歌回顾(中)(论文提纲范文)

(三)
(四)
(五)

(5)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侯马市凤城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1.4.1 山西省侯马市概况
        1.4.2 选择凤城乡凤城村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2 乡风文明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2.1 乡风文明建设的内涵
        2.1.1 乡风的概念和特点
        2.1.2 文明的概念界定
        2.1.3 乡风文明建设的概念
    2.2 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
        2.2.1 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2.2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2.2.3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4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2.5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2.6 丰富乡风文明建设理论
3 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对乡村秩序现状的描述性分析
        3.1.1 农村的治安水平有待提高
        3.1.2 农村的人际关系仍需推进
        3.1.3 村民的法律意识相对薄弱
        3.1.4 农村道德失范现象依然存在
        3.1.5 村规民约建设急需加强
    3.2 对农村环境卫生现状的描述性分析
        3.2.1 农村资源使用结构不合理
        3.2.2 农村空气污染现象仍存在
        3.2.3 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力度需加强
        3.2.4 村民对农村绿化美化状况满意度较低
    3.3 对农村礼俗和习俗现状的描述性分析
        3.3.1 农村礼俗仪式的操办缺乏严格管理
        3.3.2 村民对传统节日的热情日渐薄弱
        3.3.3 村民在日常交往中存在不合理的人情往来
    3.4 对村民价值观和信仰现状的描述性分析
        3.4.1 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不一”
        3.4.2 村民信仰有待进一步引导
    3.5 对农村文化发展现状的描述性分析
        3.5.1 村民文化水平不高且对文化的重视度较低
        3.5.2 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设施利用率较低
        3.5.3 农村文化娱乐活动方式落后
        3.5.4 村民对孝文化的理解和践行不足
4 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对策
    4.1 维护乡村秩序
        4.1.1 发挥乡贤的引领作用
        4.1.2 开展普法教育
        4.1.3 加强道德宣传和教育
        4.1.4 推进村规民约建设
    4.2 加强环境保护和卫生保持
        4.2.1 加大环境治理和环保宣传力度
        4.2.2 调动村民参与热情
    4.3 促进农村风俗和礼俗的发展
        4.3.1 增加传统节日吸引力
        4.3.2 促进合理的人情往来
        4.3.3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习俗
    4.4 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和信仰
        4.4.1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4.4.2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4.5 推动文化发展
        4.5.1 提高村民对文化的重视程度
        4.5.2 提高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
        4.5.3 丰富农村文化娱乐活动
        4.5.4 重视家风和“孝”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沪剧艺人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概念界定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思路
    六 文章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私人授艺:口传心授跟师制
    第一节 沪剧学徒概况
        一 沪剧学徒的地域来源
        二 沪剧学徒的出身
    第二节 沪剧学徒学艺概述
        一 学徒的从艺原因
        二 学徒的学艺生涯
    小结
第二章 科班兴建:戏校、学馆及其他
    第一节 沪剧传承模式的变革
        一 探索:婉社儿童申曲班
        二 初建:上海戏曲学校沪剧班
        三 勃发:区县艺术学校沪剧班
        四 常态:剧团学馆
    第二节 戏校、学馆之外的科班教育
        一 群众业余艺术学校
        二 下厂下乡辅导
    小结
第三章 新时期的艺人培养
    第一节 新时期的沪剧科班
        一 学生的来源
        二 新时期的教学情况
    第二节 走出校园的沪剧艺人
        一 新时期的毕业去向
        二 上海沪剧院青年演员团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科学真人秀《最强大脑》的中国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2、国内文献综述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科学真人秀的概念
    (二)电视节目本土化的概念
二、科学真人秀《最强大脑》的中国本土化历程
    (一)科学真人秀《最强大脑》的引进背景
        1、德国版《The Brain》简介
        2、德国版《The Brain》的引进价值
        3、科学真人秀在我国的引进与发展
    (二)前四季中国版《最强大脑》的吸收与借鉴
        1、人物定位的变动
        2、节目内容的升级
        3、艺术加工的优化
        4、节目编排的适应
    (三)第五季中国版《最强大脑》的延续与创新
        1、人物定位的保留与调整
        2、节目内容全面改革
        3、艺术加工精益求精
        4、节目编排保持不变
三、科学真人秀《最强大脑》中国本土化的特点
    (一)本土团队占据主导地位
        1、与节目版权方的协同合作
        2、与专业科学团队的默契合作
    (二)适应本土观众收看习惯
    (三)融入本土优秀文化元素
        1、节目环节融入本土特色符号
        2、节目精神融入中华传统美德
    (四)全媒体平台的营销推广
        1、播出平台的多样化
        2、占领优势宣传阵地
四、科学真人秀《最强大脑》中国本土化的反思
    (一)科学性与娱乐性的平衡
        1、宣传推广侧重“流量”
        2、过度包装干扰观众注意力
        3、逐渐边缘化的科学家角色
    (二)互动内容的有限性
五、科学真人秀《最强大脑》中国本土化的展望
    (一)扎根中国的本土特色
        1、依据中国现实进行创新
        2、提升本土团队专业能力
    (二)坚定把握科学的核心
        1、围绕科学主题进行节目宣传
        2、围绕科学原则进行合理包装
        3、提高科学家在节目中的地位
    (三)与观众平等互动交流
    (四)努力延伸节目产业链
    (五)拓展国际化输出道路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山西屯留道情的民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屯留道情的空间语境
    第一节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
    第三节 富有底蕴的民俗文化
    小结
第二章 屯留道情概略
    第一节 道情及屯留道情概说
    第二节 屯留道情的发展与流变
    第三节 屯留道情的存活现状
    小结
第三章 屯留道情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道教故事类
    第二节 公案侠义类
    第三节 家庭伦理类
    第四节 时事政治类
    小结
第四章 屯留道情的口头程式
    第一节 叙事程式
    第二节 内容程式
    第三节 音乐程式
    小结
第五章 屯留道情的民俗展演
    第一节 人生礼仪中的展演
    第二节 节日庙会中的展演
    第三节 日常生活中的展演
    小结
第六章 屯留道情的民俗传承
    第一节 业缘传承
    第二节 地缘传承
    第三节 自然习得
    第四节 代表性传承人
    小结
第七章 屯留道情的民俗功能
    第一节 教化与娱乐功能
    第二节 维系与整合功能
    第三节 审美与实用功能
    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10)浙江嵊州泥人宓艺术风格研究及其传承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论文研究的目的
        二、论文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对嵊州泥人宓的文献综述
        二、关于浙江嵊州泥人宓的相关报道
        三、嵊州泥人宓走出国门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嵊州泥人宓的概述
    第一节 嵊州泥人宓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及其起源
        一、地理环境
        二、文化背景
        三、嵊州泥人宓的历史起源
        四、嵊州泥人宓的材质特点与制作方法
    第二节 宓风光的艺术实践及对泥人宓艺术的贡献
        一、嵊州泥人宓的发展轨迹
        二、宓风光的艺术实践
        三、宓风光对嵊州泥人宓的贡献
第三章 嵊州泥人宓的艺术风格研究
    第一节 嵊州泥人宓前期作品的艺术风格(20世纪80、90年代)
        一、精小雅致,纤细隽秀
        二、恢宏大观,袖珍精致
        三、浑厚圆淳,内外有力
    第二节 后期泥人宓作品艺术风格(21世纪初至今)
        一、雄浑敦厚、丰富多彩
        二、粗狂简约、夸张传神
    第三节 嵊州泥人宓艺术风格对我的雕塑创作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 嵊州泥人宓与其他流派泥塑风格的对比
    第一节 与无锡惠山泥人的艺术风格对比
    第二节 与天津泥人张的艺术风格对比
    第三节 与法国杜米埃雕塑的艺术风格对比
    第四节 对比总结
第五章 对宓风光老师采访后我的收获及创作作品展示
    第一节 对宓风光老师采访后我的收获
    第二节 访浙江泥人宓创始人宓风光老师实录
    第三节 创作作品展示
第六章 浙江嵊州泥人宓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浙江嵊州泥人宓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浙江嵊州泥人宓的艺术价值
    第三节 浙江嵊州泥人宓的新尝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德艺双馨电视人世纪祝福回娘家(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长子鼓书艺术研究[D]. 贾旻飞.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新中国初期的电影放映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 杨瑾. 西南大学, 2020(01)
  • [3]非遗视野下惠山泥人色彩的成因探析及传承创新研究[D]. 陈依婷. 江南大学, 2020(01)
  • [4]沈阳好歌 蜚声天地——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沈阳好歌回顾(中)[J]. 赵凯. 音乐生活, 2019(08)
  • [5]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侯马市凤城村为例[D]. 边惠霞.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6]沪剧艺人培养研究[D]. 李永康.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7]科学真人秀《最强大脑》的中国本土化研究[D]. 蒋佳利. 新疆大学, 2019(12)
  • [8]山西屯留道情的民俗学研究[D]. 魏彦霞.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 [9]缺失的父爱(上、中、下集)[J]. 右铭. 电影文学, 2019(04)
  • [10]浙江嵊州泥人宓艺术风格研究及其传承与发展[D]. 姚卓琳.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德仪双馨卫视人民世纪祝福回娘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