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西宁-兰州输气管道工程水土流失预测与防治

塞北-西宁-兰州输气管道工程水土流失预测与防治

一、涩北—西宁—兰州输气管道工程的土壤流失预测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聂选华[1](2019)在《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文中指出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在不同时空范围内呈现出普遍性、连续性、积累性和重叠交错的分布特征,灾害的持续性和衍生性造成饥荒蔓延。面对严重的灾荒,清朝政府和云贵地方当局以国家完备的荒政制度为蓝本,积极开展灾荒赈济工作。荒政作为清代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国家府库银钱和粮食等救灾物资的调拨,灾荒赈济举措的协调推行,以及云贵地区毗邻省区之间赈灾物资的应急补给,较大程度上拓展了云贵地区被灾民众的生存空间。清代国家荒政的制度化和灾荒赈济实践路径的系统化,为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和灾后重建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朝统治者高度重视对云贵地区灾荒期间的社会治理和经营,清朝中央政权在云贵地区的设治经营及自上而下的“国家化”进程,为云贵地方的灾荒治理提供了制度支撑。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不同程度地加剧了云贵两省自然灾害暴发的频次,并对清政府加强西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进程造成影响。荒政制度作为清代国家治理西南边疆的重要路径,为清朝中央政权巩固和经营西南边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代云贵地区与周边乃至中原地区的灾赈资源整合与融通,加强了清政府在西南边疆灾荒治理期间的协调联动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并从根本上加快了清代国家“一体多元”的发展进程。边疆治理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理论与现实热点议题之一。本文以清代云贵地区作为研究的特定时段和区域,以清代国家灾荒赈济的社会治理及其效应为研究对象,对西南边疆地区灾荒期间社会治理的国家应急响应能力进行分析,以多角度地认识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各个面向。同时,基于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深入分析清代国家的西南边疆治理能力和基本谱系,对清代国家的西南边疆治理体系以及云贵地区的底层认同和国家认同进行探讨,藉此系统阐释清代灾荒赈济在西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过程中得到深入施行的深层机理和积极效应。

陈宗娟[2](2018)在《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水土保持设施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土保持设施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对提高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技术评估的效率、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考虑到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技术评估多样性、复杂性和模糊性,论文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理论,以寻求构建水土保持设施技术评估指标体系为研究目标,开展了专题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首先,论文分析研究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常用的评估方法,阐述了其原理及优缺点。根据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的特点,将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结合变成模糊层次分析法,以适用于构建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技术评估指标体系。其次,论文根据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原则,以全面系统性、科学合理性、定性定量结合、实用可行性原则,结合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设施特点,构建了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26个指标的水土保持设施技术评估指标体系。根据专家打分法对26个指标进行模糊量化分析,求出占权重较高的评估指标。最后,论文将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的水土保持设施技术评估指标体系应用于实例工程——国家高速公路网广州至昆明公路南宁外环段工程水土保持设施技术评估,对水土保持设施26个指标(含各准则层中权重较高的3个指标)的评估结果均能真实反映水土保持设施现状,与水土保持设施行政验收的结果一致,从而证实本论文构建的水土保持设施技术指标体系适用于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技术评估。

李正山[3](2017)在《青海锂矿资源可持续开发路径研究 ——以柴达木一里坪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是新经济在工业领域一个标志性行业。特别是在一系列的政策引导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实现“爆发式”增长,也带来了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的关键基础材料锂盐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青海省作为盐湖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其矿业开发已成为本省国民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青海省一里坪盐湖是国内目前少有尚未被开发的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盐湖资源,其锂、硼、钾、镁等资源的综合利用,符合柴达木循环经济园区总体规划的发展思路;符合中国五矿集团的资源发展战略,能培育战略型商品,可获得较好经济效益,为地方和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本文在实地调研、专家访谈以及文献查阅的基础上,通过多方面对矿产资源开发的了解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把握,阐述了锂矿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作用;并针对青海省盐湖锂矿资源特性,具体研究了其开发技术和工艺,说明了青海锂矿资源产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优势。在此基础上结合产业集群理论和发展模式研究成果,提出了跨产业链多结构可持续的技术创新型盐湖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在研究青海省锂矿资源开发现状和收集相关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分析了盐湖锂矿资源产业开发与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协同作用,对将本文所提出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应用到青海省锂矿资源的可行性做了论证。并在跨产业链多结构可持续的技术创新型盐湖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下,提出了青海省可持续开发路径和具体构建机制,给出了青海省锂资源产业升级方法。在以盐湖锂矿资源开发模式结合青海省区域发展的深入分析基础上,以青海柴达木一里坪锂矿资源开发这一具体案例,从一里坪矿产资源条件、开发意义和前景和创新方案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最后本文得出针对青海省锂矿资源可开发路径,需要在跨产业链多结构可持续的技术创新型盐湖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下,坚持开发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创新、资本运营创新、多方位多维度来实现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何倩[4](2012)在《陕北地区输油管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以“吴起—定边输油管线工程环评”为例》文中指出随着陕北地区石油开发技术不断进步,石油开采量日益加大,陕西省已成为我国原油产量增长最快的省区之一。经济高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长输油管线成为能源输送的重要手段。管道工程一次性投入,多年受益,是一项有益且有效的工程。但管线工程建设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本文结合吴定输油管线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的实例,对陕北地区输油管线工程建设在不同时期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将系统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的相结合,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进行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其中包括选取并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指标权重及归一化指数的计算以及生态评价的预测方法。本文研究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较为简单合理、明确易懂,是实用性较强的定量评价方法。此法可为日后陕北地区输油管线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参考。对吴定输油管线建设项目应用本文研究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建设前后管道沿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值分别为57.66和54.39,生态环境状况分级从良下降至一般,管线建设前后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幅度-5≤ΔEI=-3.27﹤-2,变化幅度不是很大,根据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度分级表判断,该项目工程建设前后生态环境状只是况略微变差;陕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量较大,因此项目应根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提出生态环境管理、保护及补救措施,使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恢复。

鲍文[5](2008)在《油气管线的泥石流灾害防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出油气管线的泥石流问题,指出油气管线的泥石流危害。在分析泥石流特征的基础上,对运营管线、在建管线和拟建管线提出不同防治对策,并对进一步加强泥石流灾害防治研究进行探讨。

张养安[6](2005)在《输气管道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影响的预测及防治》文中指出管道工程建设必然会对原状地形地貌产生破坏,对土壤结构产生扰动,导致坡体失稳,使土壤抗蚀性降低,从而加速了当地水土流失,特别对丘陵沟壑发育、生态环境脆弱的陕北黄土高原区,人为水土流失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如何协调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矛盾,一直是人们关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文中对中美合作延安燃气电厂输气管道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了"量"的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意在探讨开发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实现途径。

邹亚荣[7](2003)在《中国农牧交错带典型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文中提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综合研究全球和区域环境变化的突破口之一,是地理学综合研究的国际性前沿课题。在区域和地方尺度上的典型区研究,不仅可以较为深入地探讨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有关科学问题,同时也为土地利用变化的综合分析乃至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提供更为丰富而准确的区域信息。因此选择典型代表区域,分析土地利用于土地覆被变化(LUCC)的动力机制,摸清各种变化的联系,通过建立各种预测模型来认识和揭示其特征、时空分布和规律,成为近年来LUCC研究的焦点和重点。本文运用遥感、GIS技术和数学模型方法,以内蒙古科左后旗与宁夏盐池为例,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从农牧交错带的实质问题入手,基于10公里网格,计算农牧交错带的界限;在此基础上分析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土壤侵蚀及与风水侵蚀带的关系;在因子分层的基础上,剔除不需要因素,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运用分形方法分析土地利用的退化,并分析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引入环境变量,建立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指数,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 农牧交错带的确定。从土地利用角度出发,基于专家知识,以公里栅格提取耕地与草地,得到一以土地利用为主要依据的农牧交错带,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的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陕西、山西、宁夏、新疆、南方的贵州等省。分布呈现出东北向西南的特征,从大兴安岭的南部经内蒙古的锡林浩特,辽宁与内蒙古接壤处,进入河北大马群山,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到甘肃东部,秦岭以北,六盘山以东的地区。在我国的新疆沿天山山脉两侧少量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四川,贵州有零星分布,这与这些省份这些地区的相对高程有关。从分布的地区,我国农牧交错带在北方的分布面积要远远的大于我国的南方。但在北方也相对分布于甘肃东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内蒙古的东部。表现出集中分布的特征。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高原与山脉沿线。在气候指标上,与干燥度为1.0~2.0范围,多年的平均降水量范围为250~450mm大体一致。 2 整个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特点。从我国农牧交错带近十年的耕地、草地变化的空间格局看,整个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变化,从耕地的变化看,主要表现为耕地变林、草,以内蒙古的变化为大,主要分布于它的中、东部地区。从草地的转变看,主要以变耕地、城镇为主,分布于内蒙古与东北三省接壤处。耕地变林地的主要分布于内蒙古的东部地区,占24%,在新疆沿山脉地区有16%,这二地区占40%;耕地变草地,主要分布于农牧交错带内蒙古的中部,占24%,在农牧交错带的西部地区,云南、陕西、青海、宁夏、新疆占50%;变化集中分布于我国的东北三省,与内蒙古的东部地区,占草地变耕地变化的42%。西部地区,陕西、山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占27%。内蒙古草地变耕地最多,占26%,主要分布与内蒙古东部。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的侵蚀程度以低覆盖度草地最严重;从土地利用的土壤侵蚀来看,以沙地为最重,其次为草地;从农牧交错带与风水交错带的空间格局看,二者的分布在空间上有较大的分离,在内蒙古的东部与新疆地区有一些重叠。3东西典型区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通过农林牧各部门用地结构、产值结构、劳动力结构等数据,划分整个农牧交错带,从中选取东西典型区。从土地利用来看,两县的土地利用均以草地、耕地为主。城镇、农村居民点所占的比例小。均存在一定的土地利用的退化。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速度上看,旱地增加快,草地的减少速度,尤其是中覆盖度草地减少快。城镇、农村居民点的变化速度慢。从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异看,科左后旗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在科左后旗的东部,表现出较为集中分布。而盐池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分布于整个县。土地利用的变化均为草地向耕地的转变。科左后旗的水体比盐池多。盐池的土地沙化严重。4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从科左后旗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轴来看,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与草地的变化,并且变化的数量较大。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少,尤其是城镇、农村居民点。前一时间段耕地、草地等类型的变化与后一时间段的变化呈反方向的变化。耕地的转化,前一时间段的耕地在减少,而后一时间段却在大幅度的增加,主要以草地转化而来。盐池土地利用转移,主要表现为耕地与草地间的转移,草地的转移量最大。转移的图斑分布密度前一时间段要大于后一时间段。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约束与降水量,湿润指数,高程有较高相关性。把与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有关的因素分为三层,以反映因子都驱动力的相关性,人口层面,科左后旗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与总人口的相关性大,而盐池的与乡村人口相关性大;生产层面,与粮食总产,农作播面有很大相关性;经济层面,科左后旗主要土地利用变化与财政支出,地方财政收入,年末各项贷款有较大相关性,盐池土地利用变化与地方财政、财政支出、城乡存款、年末贷款有很大的相关性。5土地利用变化对土

张绒君,郭锐,党生,张丽娟[8](2002)在《涩北—西宁—兰州输气管道工程的土壤流失预测与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涩北、西宁、兰州输气管道工程主体设计弃土、弃渣和水土保持外业勘测成果为依据 ,对管道工程和伴行公路土壤流失量进行了预测 ,并根据其侵蚀和流失规律 ,划分不同的类型区 ,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张绒君,王晓,段菊卿[9](2002)在《线形开发建设项目的土壤侵蚀与工程防治》文中认为依据近年来西北地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涩宁兰输气管道、兰成渝输油管道、公路312国道风平段改建”等线形开发建设项目的土壤浸蚀与工程防治成果,对线形开发建设项目的土壤侵蚀特点、侵蚀量预测中的侵蚀模数取值、防护工程的对位配置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探讨,提出了施工期土壤侵蚀模数的取值范围为:施工场地2002000t/(km2·a).施工便道18000—35 000t/(km2·a).平坦路基1 000~2 500t/(km2·a).坡面路基18000-30000t/(km2·a).路基边坡20000~50 000 t/(km2·a),路堑边坡5 000~10 000t/(km2·a).取料场8 000一15 000t/(km2·a),影响区1 000~2 000 t/(km2·a),其土壤侵蚀以水力、重力侵蚀为主,主要形式有溅蚀、面蚀、细沟侵蚀、冲蚀、滑坡、坍塌、洞穴、泥石流等,并根据土壤侵蚀原理及河流动力学原理提出了对位配置的工程措施,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提供科学依据。以利于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达到在开发西北的同时,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之目的。

郭锐,张绒君,党生,张丽娟[10](2002)在《天然气管道建设中的土壤流失与防治——以涩北—西宁—兰州输气管道工程为例》文中指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是以人类生产活动为主要外营力形成的特殊的水土流失类型,其水土流失范围和治理的目标不同于传统的水土流失。石油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建设,线路较长,沿途经过的水土流失类型区较多,水土流失特点是点多线长,风蚀、水蚀、面蚀、重力侵蚀等形式多样;

二、涩北—西宁—兰州输气管道工程的土壤流失预测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涩北—西宁—兰州输气管道工程的土壤流失预测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灾荒史研究的问题导向及既有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五、创新与写作基本思路
第一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自然因素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二、气候变迁的驱动
        三、生态环境变迁的负面效应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社会因素
        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化
        二、云贵地区民族起义的扰动
        三、西方近代化势力的入侵
第二章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差异
        一、气象灾害
        二、地震灾害
        三、地质灾害
        四、疫疾灾害
        五、农作物病虫害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产生的后果及影响
        一、灾害对云贵地区农业生产的冲击
        二、灾害对云贵地区财政经济的损耗
        三、灾害对云贵地区民众生活的扰动
        四、灾荒对云贵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
第三章 清代云贵地区荒政制度的施行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荒政的基本程序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报灾
        二、清代云贵地区的勘灾
        三、清代云贵地区的审户
        四、清代云贵地区的发赈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救灾的基本措施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蠲免
        二、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
        三、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借贷
        四、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抚恤
第四章 清代云贵地区的备荒仓储制度建设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常平仓建设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常平仓设置
        二、云贵地区常平仓的功能
        三、云贵地区常平仓的管理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社仓建设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社仓设置
        二、清代云贵地区社仓的功能
        三、云贵地区社仓的管理
    第三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建设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建设
        二、清代云贵地区义仓的功能
        三、清代云贵地区义仓的管理
    第四节 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建设
        一、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推行的原因
        二、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的建设
        三、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的实践成效
第五章 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赈实践路径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官方救灾实践路径
        一、减免额赋以纾民困
        二、平粜米谷以平市价
        三、赈给银米以裕口食
        四、鼓励垦殖以补种杂粮
        五、捐给养廉银两以资赈济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民间救灾实践路径
        一、地方官宦倾力捐输
        二、民间绅商慷慨捐赀助赈
        三、民众祭拜神灵以禳弥消灾
    第三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实践
        一、修缮城墙以资扞卫
        二、疏挖河道以广“东作”
        三、修复桥梁设施以利行旅
        四、修复盐井以利税课征收
第六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案例探讨
    第一节 危机与应对:清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害救济
        一、清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情
        二、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害赈济
        三、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后重建
    第二节 清光绪朝云南昭通以工代赈的实践路径及成效研究
        一、清朝“以工代赈”在西南边疆实施的原因
        二、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主导措施
        三、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辅助举措
        四、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社会成效
    第三节 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应急响应
        一、清代贵州“新疆”的开辟
        二、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背景
        三、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四、清代贵州“新疆”地区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
第七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赈实践的区域联动效应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赈实践的区域协调联动
        一、云贵地区灾赈物资的应急调运和供给
        二、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国家干预”
        三、云贵地区灾赈期间的乡村秩序维系
    第二节 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联动效应
        一、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困境
        二、清光宣时期云南的灾赈近代化转型路径
        三、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社会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及荣获奖励情况
致谢

(2)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水土保持设施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实例工程基本情况
第二章 模糊层次分析法基本理论
    2.1 模糊综合评价法
        2.1.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理论
        2.1.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运算
        2.1.3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优缺点
    2.2 层次分析法(AHP)
        2.2.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理论
        2.2.2 层次分析法的运算
        2.2.3 层次分析法的优缺点
    2.3 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
        2.3.1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理论
        2.3.2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运算
    2.4 模糊层次分析法在水土保持设施技术评估中的适用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土保持设施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3.1 水土保持设施技术评估指标选取
        3.1.1 指标选取原则
        3.1.2 指标分析选取
    3.2 水土保持设施技术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2.1 构建原则
        3.2.2 指标体系确定
    3.3 指标权重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土保持设施技术评估指标体系应用研究
    4.1 水土保持设施技术评估方法
    4.2 工程实例现状
        4.2.1 人工建筑物设施
        4.2.2 人工植物设施
    4.3 水土保持设施技术评估
        4.3.1 水土保持设施数量评估
        4.3.2 水土保持设施质量评估
        4.3.3 水土保持效果评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3)青海锂矿资源可持续开发路径研究 ——以柴达木一里坪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锂资源的需求及应用前景
        1.1.1.1 电池领域的锂需求
        1.1.1.2 非电池领域的锂需求
        1.1.2 锂资源的分布情况
        1.1.2.1 全球锂资源分布情况
        1.1.2.2 中国锂资源分布情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问题
        1.3.1 盐湖资源的开发方法概述
        1.3.2 青海湖矿产资源开发现状
        1.3.4 青海省锂矿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
        1.3.4.1 青海盐湖锂资源开发现状
        1.3.4.2 青海盐湖锂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1.5 本文创新点
2 锂矿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作用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矿产资源
        2.1.2 区域经济
    2.2 锂矿资源的特点
        2.2.1 矿产资源特征
        2.2.2 锂矿资源禀赋特点
    2.3 锂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潜力及典型案例
        2.3.1 锂矿资源供需分析
        2.3.1.1 锂电需求
        2.3.1.2 工业需求
        2.3.1.3 市场供应及增长前景
        2.3.1.4 供需情况及价格走势分析
        2.3.2 我国锂矿资源供给端分析
        2.3.2.1 我国锂产量概述
        2.3.2.2 锂加工原料为进口依赖型
        2.3.3 锂资源开发利用的典型案例
        2.3.3.1 智利阿塔卡玛盐湖
        2.3.3.2 美国银峰盐湖
        2.3.3.3 阿根廷霍姆布雷托盐湖
        2.3.3.4 玻利维亚乌尤尼盐湖
        2.3.3.5 美国大盐湖
        2.3.3.6 青海东台吉乃尔盐湖
        2.3.3.7 青海西台吉乃尔盐湖
        2.3.3.8 青海察尔汗盐湖
    2.4 锂矿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影响的机制
        2.4.1 资源稀缺理论
        2.4.2 效率利用理论
        2.4.2.1 矿产资源丰裕度与区域经济增长
        2.4.2.2 矿产资源开发力度与区域经济增长
        2.4.2.3 矿产资源依赖度与区域经济增长
        2.4.3 增长极限理论
        2.4.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 锂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2.5.1 区域经济政策与锂资源可持续开发
        2.5.1.1 矿产资源管理体制的经济学分析
        2.5.1.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非效率问题
        2.5.2 锂矿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5.2.1 锂矿资源禀赋影响区域分工
        2.5.2.2 锂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可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2.5.2.3 锂矿资源的优势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2.5.2.4 锂矿资源开发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增加当地就业
        2.5.3 锂矿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2.5.3.1 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2.5.3.2 可能造成生态破坏
        2.5.4 锂矿资源开发利用外部性影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盐湖锂矿资源开发技术和工艺分析
    3.1 盐湖锂矿资源提锂技术
        3.1.1 分步沉淀法
        3.1.2 吸附法
        3.1.3 煅烧法
        3.1.4 盐梯度太阳池提锂法
        3.1.5 电渗析膜法
        3.1.6 纳滤膜法
        3.1.7 萃取法
    3.2 盐湖锂矿资源开发工艺
        3.2.1 低镁锂比盐湖卤水锂资源的开发
        3.2.2 中低镁锂比盐湖卤水锂资源的开发
        3.2.3 高镁锂比硫酸盐型盐湖卤水锂资源的开发
    3.3 盐湖锂矿资源开发的难点与存在问题
        3.3.1 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
        3.3.2 盐湖资源开发定位不准确
        3.3.3 盐湖资源循环经济机制不完善
        3.3.4 地质勘查综合评价低
        3.3.5 盐湖采卤和盐田初级分离工艺落后
    3.4 盐湖锂矿资源开发低产能的原因
        3.4.1 卤水品质的复杂性
        3.4.2 高寒高原的局限性
        3.4.3 提锂工艺的低通用性
4 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盐湖锂矿资源优化开发模式研究
    4.1 产业集群理论和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研究现状
        4.1.1 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概述
        4.1.2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研究
        4.1.3 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研究现状
    4.2 盐湖锂矿资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构建和探索
        4.2.1 盐湖锂矿资源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必要性和模式选择
        4.2.2 盐湖锂矿资源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型驱动的主要特征
        4.2.3 盐湖锂矿资源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型驱动发展模式的框架内容(跨产业链多结构可持续的技术创新型盐湖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5 青海省锂矿资源可持续开发路径分析
    5.1 锂资源对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
        5.1.1 青海省的经济构成
        5.1.2 青海省锂矿资源赋存及产业优势
        5.1.2.1 资源储量情况
        5.1.2.2 卤水水化学特征及卤水性质
        5.1.2.3 青海省锂矿资源发展有契机
        5.1.3 锂资源对青海资源型行业的拉动与贡献力
        5.1.3.1 产业前景广阔
        5.1.3.2 产能正在提升
        5.1.3.3 潜力仍待释放
    5.2 青海经济发展对锂资源需求及可供性预测分析
    5.3 青海省锂矿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5.3.1 青海锂矿资源开发与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5.3.2 青海锂矿资源开发与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
    5.4 青海省锂资源可持续开发路径的构建
        5.4.1 构建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
        5.4.2 构建产业共生机制
        5.4.3 构建产业间联动机制
        5.4.4 完善政府的作用机制
        5.4.5 打造中国锂产业战略联盟
    5.5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青海锂矿资源优化开发方法
        5.5.1 构建产业创新系统,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5.5.2 产业链精细加工环节延伸,提升产业价值链
        5.5.3 建立循环经济的资源型产业集群
6 青海柴达木一里坪锂矿资源开发实例
    6.1 锂矿资源条件
        6.1.1 柴达木锂矿资源的概况
        6.1.2 一里坪锂资源开发特点
    6.2 综合区位条件
    6.3 一里坪锂资源开发意义及前景
    6.4 一里坪锂资源的创新方案设计
        6.4.1 指导思想与原则
        6.4.2 开发设计方案
        6.4.3 创新盐田工艺
        6.4.4 优化工艺流程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陕北地区输油管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以“吴起—定边输油管线工程环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油气管道的发展
        1.1.2 陕北地区石油工业的发展
        1.1.3 陕北地区生态状况
    1.2 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
        1.2.1 国外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
        1.2.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发展与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陕北地区输油管道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2.1 施工建设期主要污染源与污染物
    2.2 运营期主要污染源与污染物
3 陕北地区输油管线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及评价方法
    3.1 管线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3.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
        3.2.1 系统分析法
        3.2.2 指数评价法
    3.3 指标体系的选取与建立
        3.3.1 指标选取原则
        3.3.2 指标体系建立
        3.3.3 指标及其涵义
        3.3.4 评价指标权重及计算方法
    3.4 生态评价及预测方法
        3.4.1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
        3.4.2 生态环境状况分级
        3.4.3 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幅度分级
        3.4.4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3.5 归一化系数的计算方法
4 吴定输油管线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4.1 项目概况
    4.2 自然环境简况
        4.2.1 地形、地貌
        4.2.2 地质
        4.2.3 水文地质
        4.2.4 地表水
        4.2.5 气候气象
        4.2.6 动植物
    4.3 工程分析
        4.3.1 施工期
        4.3.2 营运期
    4.4 施工期环境影响及污染防治措施
        4.4.1 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4.4.2 对水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4.4.3 声环境影响预测及防治措施
        4.4.4 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
        4.4.5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4.5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及污染防治措施
        4.5.1 巡护点
        4.5.2 管道工程
        4.5.3 事故状态下的环境影响分析
5 吴定输油管线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5.1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5.1.1 调查范围
        5.1.2 评价区生态系统类型
        5.1.3 土地利用现状
        5.1.4 土壤侵蚀
        5.1.5 生态环境现状
    5.2 管道沿线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5.2.1 生物丰度指数计算
        5.2.2 植被覆盖指数计算
        5.2.3 水网密度指数计算
        5.2.4 土地退化指数计算
        5.2.5 环境质量指数计算
        5.2.6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5.2.7 评价结果
    5.3 管道沿线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3.1 生物丰度指数计算
        5.3.2 植被覆盖指数计算
        5.3.3 水网密度指数计算
        5.3.4 土地退化指数
        5.3.5 环境质量指数计算
        5.3.6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计算
        5.3.7 评价结果
    5.4 生态环境评价结果
    5.5 生态环境补偿措施
        5.5.1 替代方案和避让措施
        5.5.2 生态减缓措施
        5.5.3 生态补偿措施
        5.5.4 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6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5)油气管线的泥石流灾害防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油气管线泥石流危害现状
    1.1 泥石流危害特点
        1.1.1 危害严重
        1.1.2 管线建设和人类活动的诱发作用
    1.2 泥石流危害及影响
2 防治对策
    2.1 营运管线的防治对策
    2.2 在建管线的防治对策
    2.3 拟建管线的防治对策
3 油气管线泥石流灾害应深入研究的问题
    3.1 泥石流灾害分布规律与灾害分区
    3.2 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
    3.3 泥石流灾害减灾对策
    3.4 泥石流灾害信息平台与减灾管理体系

(6)输气管道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影响的预测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述
    1.1 管线区生态环境特征
        1.1.1 气象
        1.1.2 水文
        1.1.3 土壤
        1.1.4 管道沿线植被状况
        1.1.5 水土流失与防治情况
2 水土流失的可能性预测
    2.1 预测时段确定
    2.2 预测范围、内容及方法
        ①弃渣量计算。
        ②水蚀量计算。
        ③风蚀量计算。
    2.3 预测结果
3 水土流失的防治
    3.1 管线区段综合治理
    3.2 巡线道路区段综合治理
    3.3 施工便道区段综合治理
    3.4 风蚀防治
    3.5 站场绿化美化

(7)中国农牧交错带典型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意义
    第二节 目前研究进展
        2.1 对农牧交错带的认识
        2.2 对农牧交错带的研究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方法
        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目的
        3.2 论文研究法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国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环境特征
    第一节 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
        1.1 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
        1.2 农牧交错带的分布特征
    第二节 风水交错带
        2.1 风水交错带空间分布特征
        2.2 风水复合侵蚀带的气候环境背景
        2.3 风水复合侵蚀带的土地利用背景
        2.4 风水复合侵蚀带的土壤侵蚀状况
        2.5 生态恢复对策
    第三节 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土壤侵蚀
        3.1 土地资源的土壤侵蚀分析
        3.2 土壤侵蚀状况
    第四节 农牧交错带与气候指标交错带
        4.1 气候指标农牧交错带
        4.2 农牧交错带的环境背景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国农牧交错带典型区LUCC10年格局
    第一节 典型区的选择
        1.1 选择的目的与原则
        1.2 典型区选择
    第二节 土地利用动态模型
        2.1 土地利用变化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2.2 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方法--建立土地利用变化模型
        2.3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的建立
        2.4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
        2.5 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
        2.6 数据
    第三节 科左后旗10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
        3.1 科左后旗的自然特征
        3.2 科左后旗土地利用现状特点
        3.3 科左后旗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3.4 土地利用转化的空间分异
    第四节 盐池10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
        4.1 盐池的自然经济条件
        4.2 盐池土地利用现状特征
        4.3 盐池土地利用10年变化特征
        4.4 土地利用转化的空间分异
    第五节 东西部典型区10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差异
        5.1 自然条件
        5.2 土地利用的差异
        5.3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模型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中国农牧交错带典型区土地利用驱动力分析
    第一节 土地利用空间分异差异
        1.1 典型区的自然与经济条件
        1.2 科左后旗10年土地利用基本特征
        1.3 盐池10年土地利用基本特征
    第二节 自然控制因子
        2.1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方法
        2.2 自然控制因素
    第三节 经济社会驱动
        3.1 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
        3.2 科左后旗的耕地、草地变化驱动
        3.3 盐池的耕地、草地变化驱动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第一节 农牧交错带的主要生态问题
        1.1 土地沙漠化急剧发展、大面积土地资源丧失
        1.2 草地退化严重,承载力急剧下降
        1.3 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
        1.4 两个时间农牧交错带土地侵蚀状况
    第二节 土地利用结构的分形
        2.1 分形理论
        2.2 科左后旗与盐池分形计算
    第三节 典型区土地利用沙化
        3.1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生态演化的机制
        3.2 典型区的土壤侵蚀
        3.3 东西典型区土地沙化
    第四节 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
        4.1 科左后旗的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
        4.2 盐池的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
        4.3 土壤侵蚀的土地利用类型
    第五节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5.1 层次分析法原理
        5.2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指标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参加课题与发表论文
致谢

四、涩北—西宁—兰州输气管道工程的土壤流失预测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D]. 聂选华. 云南大学, 2019(09)
  • [2]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水土保持设施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 陈宗娟. 广西大学, 2018(06)
  • [3]青海锂矿资源可持续开发路径研究 ——以柴达木一里坪项目为例[D]. 李正山.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4]陕北地区输油管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以“吴起—定边输油管线工程环评”为例[D]. 何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02)
  • [5]油气管线的泥石流灾害防治分析[J]. 鲍文.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8(12)
  • [6]输气管道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影响的预测及防治[J]. 张养安.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2)
  • [7]中国农牧交错带典型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D]. 邹亚荣.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003(03)
  • [8]涩北—西宁—兰州输气管道工程的土壤流失预测与防治[J]. 张绒君,郭锐,党生,张丽娟. 水土保持研究, 2002(04)
  • [9]线形开发建设项目的土壤侵蚀与工程防治[A]. 张绒君,王晓,段菊卿. 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2
  • [10]天然气管道建设中的土壤流失与防治——以涩北—西宁—兰州输气管道工程为例[A]. 郭锐,张绒君,党生,张丽娟. 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 2002

标签:;  ;  ;  ;  

塞北-西宁-兰州输气管道工程水土流失预测与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