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12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

IL-12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

一、IL-12表达调节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南福龙[1](2021)在《新城疫病毒调节树突状细胞IL-12表达及其抑制抗原递呈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引起的严重的禽类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给全世界养禽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NDV属于副粘病毒科,可以通过多种免疫抑制机制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虽然多种副粘病毒都能抑制宿主的抗原递呈,但关于NDV对宿主抗原递呈的影响研究较少。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作为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ation cell,APC),摄取抗原后能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开启体内适应性免疫应答。已有研究表明多种NDV载体疫苗都能诱导机体产生高效的体液与细胞免疫应答,诱导DCs活化,但NDV强毒会诱导DCs凋亡,阻碍抗原递呈,抑制T细胞增殖活化。因此,探究NDV调控DCs活化与抗原递呈抑制机制可以更好地了解NDV免疫逃避机制,也为提升NDV载体疫苗免疫效力提供依据。本研究以NDV弱毒标准株LaSota和小鼠DCs为研究对象,体内外探究NDV的抗原递呈过程及抑制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NDV感染能诱导小鼠DCs成熟。为探索NDV弱毒LaSota株能否诱导DCs活化,本研究首先以商品化重组IL-4和GM-CSF在体外联合诱导小鼠骨髓单核细胞分化成DCs。利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r NDV(r NDV-EGFP)感染,发现LaSota能够感染DCs。随后通过流式检测感染后DCs表面成熟标志发现:NDV感染上调了MHC及共刺激分子CD80/86等表面标志;诱导DCs分泌除IL-12p70外的促炎因子TNF-α、IFN-α/β/γ;此外,感染DCs的吞噬能力下降同时具有很强的迁移能力。本研究表明,DCs能够被NDV诱导活化。二.NDV感染抑制DCs抗原递呈并诱导Th2型免疫应答。为揭示NDV对DCs抗原递呈的影响,本研究以CCK-8对DCs和T细胞共培养中T细胞增殖活性进行检测,结果发现NDV处理后的DCs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下降,抗原递呈被抑制。感染后共培养CD4+及CD8+T细胞比例下降,Th2型细胞占比升高;DCs感染上清和共培养上清Th2型免疫抑制因子IL-10分泌上升,说明LaSota株感染后会抑制DCs的抗原递呈,并诱导CD4+Th0细胞向Th2型细胞分化。体外验证后,本文构建并拯救了表达2型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的重组新城疫病毒r L-Luc,接种小鼠后进行活体成像。结果表明感染12 h荧光值最高,随后下降,至72 h荧光已经很弱。给小鼠接种NDV,在不同时间点监测脾脏淋巴细胞变化,发现NDV感染小鼠后脾脏DCs含量先下降再上升后稳定,说明抗原递呈主要发生在感染开始至72 h之间;能有效募集成熟DCs至脾脏;脾脏B细胞占比升高,T细胞下降,Th2型细胞显着升高,说明LaSota感染在体内抗原递呈也会诱导Th2型应答。本研究表明NDV会抑制DCs抗原递呈,并在体内外介导Th2型免疫应答。三.NDV通过抑制小鼠DCs IL-12p70分泌抑制T细胞增殖。为探索NDV的抗原递呈抑制机制,本研究先以NDV感染DCs,12 h后以LPS处理48 h,发现NDV会抑制LPS诱导的IL-12p40亚基转录,降低IL-12p70分泌。对IL-12生成通路p38 MAPK通路关键蛋白进行检测发现,NDV感染并未影响通路蛋白总量,但降低了p38和p65在胞质和胞核中磷酸化水平。另外,本研究发现共培养时感染组IL-12p70刺激T细胞分泌的下游细胞因子IFN-γ、TNF-α和IL-6均下降。本研究说明NDV通过抑制IL-12生成通路关键蛋白磷酸化入核,抑制IL-12p40生成,从而抑制IL-12p70的分泌和T细胞增殖与细胞因子的分泌。四.NDV通过抑制DCs IL-12p70的分泌增强病毒感染效率。为探究NDV抑制IL-12p70对自身感染的影响,先以r NDV-EGFP感染DCs再共培养,发现NDV能够通过DCs感染T细胞。随后以NDV直接感染T细胞,再以PMA刺激T细胞活化,结果表明NDV感染会抑制PMA刺激的IFN-γ、TNF-α生成。随后将DCs和T细胞的不同感染组合进行共培养,结果表明NDV感染DCs造成的IL-12p70降低是共培养中T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抑制的主要原因。接下来以外源宿主相关因子预处理DCs和T细胞再以LaSota感染,结果表明几种被抑制的细胞因子均能有效抑制NDV的感染。最后以不同NDV毒株处理DCs,检测发现多种NDV均会抑制宿主相关因子表达并抑制T细胞增殖活性。本研究表明NDV通过降低IL-12的表达,抑制了下游TNF-α、IFN-γ和IL-6的分泌,以此增强自身对DCs和T细胞的感染效率。综上所述,本研究证明了NDV弱毒LaSota株能诱导小鼠DCs活化,但会抑制p-p65磷酸化入核降低IL-12的分泌从而抑制DCs抗原递呈,在体内外诱导Th2型免疫应答,增强自身感染效率,这种对IL-12的抑制是NDV造成免疫抑制的通用机制。

武星辰[2](2021)在《PCV2感染在PPV致病过程中的免疫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是引起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porcine circovirus associated disease,PCVAD)主要病原,PCV2感染会侵害机体免疫系统,使免疫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影响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机体免疫反应,导致机体对其他病原易感。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是引起初孕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重要病原,PPV感染的临床表现为流产、产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及弱仔等。近年来,PPV的感染率和致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且感染PPV猪群往往同时可以检测到PCV2混合感染,表现出比PPV单独感染更为严重的症状,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关于PCV2感染在PPV致病过程中的免疫调控作用及机制迄今未见报道。本研究首先用PCV2和PPV先后感染仔猪,研究PCV2感染对PPV复制的影响,检测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干扰素-β(interferon-β,IFN-β)和白介素-12p40(interleukin-12p40,IL-12p40)等表达的变化。然后,用PCV2感染猪肺泡巨噬细胞(Porcine alveolar macrophages,PAMs),研究PCV2Rep诱导IL-10表达的调控机制。用PCV2和PPV分别先后感染PK-15细胞和ST细胞,研究PCV2感染对PPV诱导IFN-β表达的调控机制。最后,用PCV2和PPV先后感染PAMs,研究PCV2感染对PPV诱导IL-12p40表达的调控机制。旨在探究PCV2感染在PPV致病过程中的免疫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取得如下结果:1.PCV2感染显着上调仔猪外周血中IL-10的表达,抑制外周血中PPV诱导的IFN-α、IFN-β和IL-12p40表达,上调血清和靶器官中PPV拷贝数28 d龄仔猪感染PCV2 28 d后再感染PPV。在PCV2感染后24 h、48 h采集外周血,ELISA检测发现,PCV2感染可显着上调IL-10表达(P<0.01)。PPV感染后24 h采集外周血,ELISA检测发现,PCV2感染可显着抑制PPV诱导的IFN-α、IFN-β和IL-12p40表达(P<0.01);q PCR检测发现,PCV2感染可显着抑制PPV诱导的仔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SG15、ISG56、IFIT2和CXCL10的m RNA水平(P<0.01)。分别在PPV感染14 dpi、28 dpi采集外周血,q PCR检测发现,PCV2感染可显着上调猪血清中PPV拷贝数(P<0.01)。在PPV感染28 dpi扑杀动物,采集子宫和卵巢,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PCV2感染可以显着上调子宫和卵巢内PPV VP2的表达水平(P<0.01)。2.PCV2Rep在PCV2感染后期激活p38-MAPK通路促进IL-10表达PCV2感染PAMs,ELISA和q PCR检测发现,PCV2感染可诱导IL-10持续高表达。PCV1、PCV2、PCV2-Cap1和PCV1-Cap2分别感染PAMs,ELISA和q PCR检测发现,PCV2Cap可持续显着上调IL-10表达(P<0.01)。PCV1、PCV2、PCV2-Rep1和PCV1-Rep2分别感染PAMs,ELISA检测显示,当病毒感染0~24 h,PCV2和PCV2-Rep1感染可显着上调IL-10的表达(P<0.01);当病毒感染24 h~48 h,PCV1-Rep2感染可显着上调IL-10的表达(P<0.01);当病毒感染48 h~72 h,PCV1-Rep2感染可持续显着上调IL-10的表达(P<0.01)。IL-10 m RNA表达动态变化与蛋白表达基本一致。r Ad-Rep2感染PAMs,q PCR检测发现,r Ad-Rep2感染显着上调IL-10 m RNA水平(P<0.05,P<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r Ad-Rep2感染可以激活p38-MAPK通路。si RNAs转染干扰通路后,ELISA检测发现,si-p38可显着抑制r Ad-Rep2感染诱导的IL-10表达(P<0.01)。Ch IP检测显示,r Ad-Rep2感染可显着激活转录因子NF-κB p50和Sp1与il10启动子的结合(P<0.01)。PCV1、PCV2、PCV2-Rep1和PCV1-Rep2分别感染PAMs 12 h、24 h、48 h,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PCV1-Rep2在感染48 h激活p38-MAPK磷酸化;Ch IP检测显示,PCV1-Rep2在感染48 h显着增强NF-κB p50和Sp1与il10启动子的结合(P<0.05)。ELISA检测发现,si-TDG可以显着抑制Rep介导的IL-10表达(P<0.01)。q PCR检测发现,si-TDG可以显着抑制PCV2诱导的IL-10m RNA水平(P<0.01)。Ch IP检测发现,si-TDG可以显着抑制PCV2介导的NF-κB p50和Sp1与il10启动子的结合活性(P<0.05)。3.PCV2感染介导p38-MAPK-USP21-STING通路抑制PPV诱导的IFN-β表达PCV2分别感染PK-15细胞和ST细胞72 h后感染PPV,PPV感染8 h后,q PCR检测发现,PCV2感染显着抑制PPV诱导的IFN-β以及干扰素刺激基因m RNA水平(P<0.01);PPV感染24 h后,双荧光素酶试验结果表明,PCV2感染显着抑制了PPV诱导的ifn-β启动子活性(P<0.01);PPV感染36 h后,q PCR检测发现,PCV2感染可显着增加PPV拷贝数(P<0.01)。PCV2感染PK-15细胞72 h后感染PPV,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PCV2感染可抑制PPV诱导的TBK1和IRF3的磷酸化以及p-IRF3的入核;免疫共沉淀(Co-IP)检测发现,PCV2感染可抑制PPV诱导的STING-K63泛素化水平。PCV2感染PK-15细胞后,用c GAMP刺激的细胞,q PCR检测和双荧光素酶试验结果发现,PCV2感染可显着抑制c GAMP诱导的IFN-βm RNA水平以及ifn-β启动子活性(P<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PCV2感染可抑制c GAMP诱导的TBK1和IRF3磷酸化以及p-IRF3的入核;Co-IP检测发现,PCV2感染可抑制c GAMP诱导的STING-K63泛素化。si RNAs转染干扰通路后,q PCR检测发现,si-p38MAPK可显着缓解PCV2感染对PPV和c GAMP诱导的IFN-βm RNA水平的抑制(P<0.01);Co-IP检测发现,si-p38MAPK可以缓解PCV2感染对c GAMP介导的STING-K63泛素化的抑制。转染泛素特异肽酶21(USP21)的si RNA,q PCR检测发现,si-USP21可显着缓解PCV2对PPV和c GAMP诱导的IFN-βm RNA水平的抑制(P<0.01);Co-IP检测发现,si-USP21可缓解PCV2感染对c GAMP介导的STING-K63泛素化的抑制。转染si-p38后PCV2感染后24 h~72 h,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si-p38可以降低PCV2诱导的USP21磷酸化水平。4.PCV2 Cap和Rep在感染的不同时期抑制PPV诱导的IL-12p40表达PCV2感染PAMs后再用PPV刺激,ELISA和q PCR检测发现,PCV2感染可显着抑制PPV诱导的IL-12p40表达(P<0.01)。r Ad-Blank、r Ad-Cap2、r Ad-Rep2分别感染PAMs后再用PPV刺激,ELISA和q PCR检测发现,PCV2Cap和PCV2Rep均能显着抑制PPV诱导的IL-12p40表达(P<0.01)。PCV1、PCV2、PCV2-Cap1、PCV1-Cap2、PCV2-Rep1和PCV1-Rep2分别感染PAMs后再用PPV刺激,q PCR检测发现,PCV2Cap可在感染早期显着抑制PPV诱导的IL-12p40 m RNA水平(P<0.01),而PCV2Cap和PCV2Rep可在感染后期显着抑制PPV诱导的IL-12p40 m RNA水平(P<0.01,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PCV2感染可以抑制PPV诱导的IκB的磷酸化以及p65的入核。Ch IP检测表明,PCV2感染可以显着抑制PPV诱导的NF-κB p65与il12B启动子的结合活性(P<0.01)。双荧光素酶试验结果表明,PCV2感染可以显着抑制PPV诱导的p65启动子活性(P<0.01)。si RNAs转染干扰通路后,q PCR检测发现,si-Akt和si-p38可以显着缓解PCV2感染对PPV诱导的IL-12p40 m RNA水平的抑制(P<0.01);si-Akt和si-p38可以显着缓解r Ad-Cap2感染对PPV介导的IL-12p40 m RNA水平的抑制(P<0.01);而只有si-p38可以显着缓解r Ad-Rep2感染对PPV诱导的IL-12p40 m RNA水平的抑制(P<0.01)。双荧光素酶试验结果表明,si-Akt和si-p38可以显着缓解r Ad-Cap2感染对PPV介导的p65启动子活性的抑制(P<0.01);而只有si-p38可以显着缓解r Ad-Rep2感染对PPV介导的p65启动子活性的抑制(P<0.01)。本研究发现,PCV2感染仔猪可以抑制PPV诱导的免疫应答并促进PPV在体内复制。进一步细胞试验研究发现,PCV2Rep在感染后期激活p38-MAPK通路,促进转录因子NF-k B p50和Sp1与il10启动子结合,诱导IL-10的表达,宿主蛋白TDG在此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PCV2感染介导p38-MAPK通路促进USP21磷酸化,抑制STING-K63泛素化并抑制STING-TBK1-IRF3形成,从而抑制了PPV诱导的IFN-β表达。PCV2Cap在PCV2感染后激活PI3K-Akt和p38-MAPK通路抑制PPV诱导的IL-12p40表达,而PCV2Rep在PCV2感染后期激活p38-MAPK通路抑制PPV诱导的IL-12p40表达。上述结果阐明了PCV2感染在PPV致病过程中的免疫调控作用及机制,为进一步研究PCV2感染在一些病原致病过程中发挥的免疫调控作用和机制提供依据。

庞玲玲[3](2021)在《芹菜素上调miR-503-5p水平抑制慢性哮喘气道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支气管哮喘是多种炎性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疾病,涉及各个年龄段,由于工业化国家大气污染严重、细颗粒浓度增高等原因导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哮喘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全球约有3亿人患有哮喘,成人哮喘患病率为1.2%至25.5%,儿童哮喘患病率为3.3%至29.0%,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截止目前,对哮喘发病机制的广泛研究表明,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以及气道重塑是哮喘的重要特征。因此,研究哮喘发病过程中这三个重要特征的发生、发展以及病理和分子特征,对于揭示哮喘发病的病因、治疗和寻找有效的治疗哮喘的药物或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的次生代谢物,其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中含量丰富,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香料、草药、坚果、和蔬菜等作物中。芹菜素(Apigenin,API),又称芹黄素、洋芹素,是日常食物中常见的黄酮类成分,因其在芹菜中含量最高而得名,除此之外,在温热带的蔬菜和水果中含量丰富,如马鞭草科、于瑞香科、卷柏科植物中。以往的大量研究报道表明芹菜素在抗氧化、抗炎方面起作用。在单核巨噬细胞RA W264.7细胞中,芹菜素衍生物Apigenin-7-O-glucoside(AG)可以抑制H2O2诱导活性氧生成从而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在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处理后的RAW264.7细胞中,芹菜素衍生物AG显着抑制NF-κB/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降低细胞炎性因子分泌从而降低炎症反应。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中,芹菜素显着抑制肝脂肪沉积和细胞增殖,通过降低IL-8、TNF-α、GLUT-4和IR的合成和分泌,从而有效抑制NASH模型中的炎症反应。芹菜素在抗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对芹菜素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已有多个研究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缺血病灶炎性细胞被激活,浸润缺血组织,分泌多种炎性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如IL-1β、IL-6、和TNF-α、一氧化氮(NO)以及前列腺素E2(PGE2)等。而芹菜素处理能够显着降低体内iNOS、COX-2、NO以及PGE2的含量,证明其在缺血再灌注导致的炎症损伤中发挥抗炎作用。在丙烯腈(ACN)诱导的生殖细胞炎症和凋亡中,芹菜素上调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和山梨醇脱氢酶(SDH)含量,下调白细胞介素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从而减轻ACN引起的炎症反应。此外,在白血病、乳腺癌、前列腺癌、黑色素瘤等中,芹菜素通过阻滞细胞周期起抗肿瘤效应。MicroRNA,即miRNA,是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等中参与转录后调控的长度22 nt的单链RNA分子。以往的文献报道,芹菜素通过干预miRNA发挥各种生物学功能。在高糖诱导的小鼠腹膜间皮细胞(MMCs)中,芹菜素处理下调miR-34a表达,促进细胞增殖并抑制其凋亡,从而抑制小鼠腹膜间皮细胞纤维化。根据Wang等研究者,芹菜素处理处理脑胶质瘤U87细胞,显着上调miR16表达水平,通过抑制BCL2蛋白和NF-κB/MMP9信号通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在慢性哮喘模型中,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炎症反应、气道高反应性以及气道重塑的研究,但是对于信号转导通路,尤其是miRNA/mRNA信号通路的研究甚少。目的:本研究拟通过芹菜素对OVA(Ovalbumin,卵清蛋白)慢性哮喘小鼠模型进行干预,探索芹菜素在治疗慢性哮喘小鼠模型中的作用,以及其通过miRNA/mRNA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筛选生长状态良好、体型大小接近的6-8周龄SPF 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OVA慢性哮喘小鼠模型组、15 mg/kg芹菜素治疗组和30 mg/kg芹菜素治疗组,采用OVA法建立慢性哮喘小鼠模型,同时芹菜素治疗组分别给予15 mg/kg芹菜素治疗组和30 mg/kg芹菜素。体外培养ASMCs(Airway Smooth Muscle Cells,气道平滑肌细胞),采取PDGF-BB进行干预。OVA慢性哮喘小鼠模型建立完成后取肺组织,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部组织病理特征、炎症细胞浸润的情况;PAS染色观察各组小鼠气道粘液分泌情况;ELIS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和PDGF-BB诱导的ASMCs中炎性因子INF-γ,IL-2和IL-12以及氧化应激蛋白ROS、SOD和MDA含量;Western-blot检测炎症相关蛋白p-AKT、NF-κB、IRF-3和IRF-7蛋白表达水平;CCK8实验分析PDGF-BB诱导的ASMCs细胞在不同浓度芹菜素处理后细胞增殖能力。miRNA芯片法筛选PDGF-BB诱导的ASMCs中差异表达miRNA;根据获得的多个miRNA,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和报道,筛选与哮喘或细胞增殖最为密切相关的miR-503-5p;RT-qPCR法检测芹菜素处理后miR-503-5p基因表达水平;通过microRNA.org筛选miR-503-5p靶基因STAT3;LUC荧光报告系统分析miR-503-5p对STAT3 3’UTR区结合及调控作用。在PDGF-BB诱导的ASMCs中抑制miR-503-5p表达,并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芹菜素处理后STAT3 mRNA和蛋白水平;在ASMCs中抑制miR-503-5p或过表达STAT3,并通过ELISA检测炎症细胞因子INF-γ、IL-2和IL-12的含量;在PDGF-BB诱导的ASMCs中,通过CCK8检测过表达STAT3或抑制miR-503-5p对芹菜素抑制ASMCs细胞增殖效应的影响。结果:模型小鼠肺组织HE染色显示,气道炎症浸润明显,粘液分泌程度高,ELISA结果显示哮喘模型组小鼠肺泡灌洗液中INF-γ、IL-2和IL-12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增加;氧化应激蛋白ROS和MDA含量增加,而氧化应激负调控蛋白SOD含量降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炎症相关蛋白p-AKT、NF-κB、IRF-3和IRF-7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提示OVA慢性哮喘小鼠肺组织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显着增高,OVA慢性哮喘小鼠模型建立成功。以上述构建成功的哮喘模型小鼠为研究对象,研究芹菜素在哮喘中的作用和价值。15 mg/kg和30 mg/kg芹菜素治疗均能够有效缓解哮喘模型组小鼠哮喘症状、肺部粘膜水肿、气道阻塞、炎症细胞浸润,降低炎性因子INF-γ、IL-2和IL-12和炎症相关蛋白p-AKT、NF-κB、IRF-3和IRF-7以及氧化应激蛋白ROS和MDA的表达水平,增加氧化应激信号通路负调控因子SOD蛋白的表达水平。在PDGF-BB诱导的ASMCs中细胞炎性因子INF-γ、IL-2 和 IL-12,炎症反应相关蛋白 p-AKT、NF-κB、IRF-3 和 IRF-7,氧化应激蛋白ROS和MDA表达水平增加,而氧化应激通路负调控因子SOD蛋白水平降低。同样,芹菜素处理能够显着抑制PDGF-BB诱导的ASMCs细胞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炎性细胞因子INF-γ、IL-2和IL-12,炎症反应相关蛋白p-AKT、NF-κB、IRF-3和IRF-7以及促氧化应激反应蛋白ROS和MDA表达水平降低,而氧化应激信号通路SOD蛋白水平则增加。上述结果表明芹菜素治疗或处理有效降低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在慢性哮喘模型中起作用。此外,CCK8实验结果表明芹菜素处理能够显着抑制ASMCs细胞增殖,芹菜素可能通过抑制小鼠气道重塑缓解哮喘症状。miRNA芯片分析筛选到PDGF-BB诱导的细胞和正常对照细胞中差异表达的miRNAs,我们将上调最为显着的10个miRNA 展示在热图中,分别为 miR-196a-5p、miR-107、miR-4640、miR-6838、miR-497、miR-424、miR-374b、miR-367b、miR-203-5p 和 miR-228;下调最显着的 10 个 miRNA 展示在热图中,分别为 miR-199-3p、miR-1285、miR-536-3p、miR-141、miR-9、miR--20b、miR-19a、miR-251、miR-503-5p 和 miR-288。根据文献报道,miR-503-5p通过下调VEGF-A表达,抑制结肠癌的发生、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在癌症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在进一步研究分析中,PDGF-BB刺激下ASMCs以及慢性哮喘模型小鼠肺组织中我们发现,miR-503-5p表达水平显着下调,采用芹菜素处理后,无论是PDGF-BB刺激下的ASMCs抑或慢性哮喘模型肺组织,miR-503-5p的表达有所回复,因此推测miR-503-5p可能在慢性哮喘过程中起作用,且是芹菜素的作用靶点。RT-qPCR筛选miR-503-5p在PDGF-BB诱导的ASMCs中表达降低,LUC荧光报告实验表明miR-503-5p能够特异性结合STAT3 3’UTR区并抑制其表达,而当突变掉STAT3 3’UTR区miRNA结合位点后,该抑制效应消失。在PDGF-BB诱导的ASMCs中STAT3蛋白水平升高,芹菜素处理能够下调该增加效应,抑制miR-503-5p表达则增加STAT3蛋白水平。此外,PDGF-BB诱导增加ASMCs细胞中炎性细胞因子INF-γ、IL-2和IL-12含量,芹菜素处理能够下调PDGF-BB诱导的增加效应,抑制miR-503-5p或过表达STAT3能够抑制芹菜素对于INF-γ、IL-2和IL-12表达的抑制效应。此外,CCK8结果显示在ASMCs中过表达STAT3或抑制miR-503-5p的表达,能够逆转芹菜素对于ASMCs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结论:芹菜素能够有效缓解OVA慢性哮喘小鼠模型哮喘症状,减轻慢性哮喘的气道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是芹菜素通过miR-503-5p/STAT3通路,从而进一步抑制慢性哮喘的气道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水平以及气道重塑。

张志华[4](2021)在《哈维氏弧菌感染下半滑舌鳎肾脏转录组分析和白细胞介素12免疫应答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属于舌鳎科舌鳎属,是一种具有高经济价值的海水养殖鱼类。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是高密度工厂化养殖过程中,引起细菌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对半滑舌鳎养殖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了半滑舌鳎高密度工厂化养殖产业的发展。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半滑舌鳎感染哈维氏弧菌过程中不同时间节点的肾脏样本进行了转录组测序,探究了半滑舌鳎感染哈维氏弧菌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实时差异。之后对半滑舌鳎组成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 12,IL-12)基因的p35a亚基和p40c亚基进行了鉴定和免疫应答初步研究。本研究获得的结果如下:在半滑舌鳎感染哈维氏弧菌的过程中,通过转录组测序发现了相邻时间节点的比较中共有1297个差异表达基因,有406个差异表达基因在感染96h仍旧发生差异表达。这些基因主要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包括补体、细胞因子及其相关受体。之后,我们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GO(Gene ontology)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富集分析中,发现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分布在43个信号通路中,在信号转导、免疫系统和信号分子与相互作用通路中主要富集。结合转录组数据富集到的信号通路中的重要细胞因子,选定了半滑舌鳎的IL-12基因进行了后续研究。鉴定了半滑舌鳎组成IL-12其中一种亚型。IL-12由p35亚基和p40亚基两部分组成,基因编码区序列长度分别为651 bp和984 bp,分别编码216和327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的分子量分别为24.11k Da和37.78 k Da,理论等电点分别为7.49和6.57。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鉴定到的半滑舌鳎p35亚基属于鱼类的p35a亚基;鉴定到的半滑舌鳎p40亚基属于鱼类的p40c亚基。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半滑舌鳎的p35a亚基与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的相似性最高;半滑舌鳎的p40c亚基与三棘刺鱼(Gasterosteus aculeatus)相似性最高,分别为52.04%和48.67%。同源建模半滑舌鳎P35a和P40c的蛋白质三级结构的结果表明,半滑舌鳎的P35a蛋白含有较多的α螺旋,是P35亚基的典型四螺旋拓扑结构;半滑舌鳎的P40c蛋白则含有较多的β折叠;P35a蛋白和P40c蛋白以类似于配体和受体结合的方式,共价结合形成异源二聚体。组织表达分析显示p35a在鳃、脑、心和卵巢中表达量较高,p40c在肝、脾、鳃和心中表达量较高。通过哈维氏弧菌感染实验,分析了半滑舌鳎p35a、p40c及其相关基因(ifn-γ、il-10)在哈维氏弧菌感染过程中的表达模式。p35a在脾中,48 h表达显着上升(p<0.05),之后表达逐渐下降;在肝和肠中,72 h表达显着上升。p40c在脾、肝中,6 h表达显着上升;在肾中,48 h产生上调;在肠中,6 h开始上调,并在48 h上升至最高点。这表明了白细胞介素12的p35a亚基和p40c亚基响应了哈维氏弧菌感染半滑舌鳎的过程。ifn-γ在肝和肠中,均在p35a表达上调之前显着升高,在脾中晚于p35a上调表达;il-10在肝、脾、肾、肠中表达趋势中均与p40c的表达趋势相反。将半滑舌鳎淋巴细胞过表达p35a和p40c基因后,检测了受不同浓度脂多糖(LPS)刺激后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tnf-β)等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发现过表达半滑舌鳎的p35a、p40c基因能够显着提高tnf-α在LPS刺激下的表达水平。

张涵熙[5](2020)在《基于纳米复合物的功能干细胞用于肿瘤免疫/光动力联合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肿瘤日益成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症疾病,外科手术、化疗、放疗等传统治疗方式在肿瘤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适用范围的局限性和严重的毒副作用限制了它们在临床上的应用。随着对肿瘤研究的深入,以及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肿瘤治疗方法在与日俱进的革新,光疗、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等方式应运而生。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提出了革命性的肿瘤治疗思路,表现出惊人的潜力,将成为精准治疗的关键王牌。另一方面,光动力治疗具备时空可控性、微创性、高特异性等优点,实施光动力治疗还可导致肿瘤相关抗原(TAA)释放,增加抗原呈递,进而促进肿瘤免疫治疗。现有的肿瘤治疗方法自身存在各种缺陷,单一方式治疗难以获得理想疗效,多手段联合治疗将会成为肿瘤治疗的发展趋势,也是达到高效治疗肿瘤的必由之路。因此,构建一种靶向肿瘤具有免疫/光动力联合治疗功能的复合体系,整合优势,弥补缺陷,将为突破肿瘤治疗瓶颈提供新策略。本论文设计并制备一种靶向肿瘤的兼具免疫/光动力治疗能力的功能化干细胞MB/IL12-BMSC。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磁性硅纳米粒子,经PEI修饰后得纳米载体M-MSN/PEI,共载光敏剂亚甲基蓝(MB)和质粒pIL12,得到纳米复合物M-MSN(MB)/PEI/pIL12(即MBPIL12)。将纳米复合物MBPIL12加载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制备获得功能化干细胞(MB/IL12-BMSC)。BMSC固有的肿瘤趋向性使得功能化干细胞在肿瘤组织富集,可高效地将光敏剂和免疫基因递送至肿瘤部位,并通过旁观者效应将光敏剂转运至肿瘤细胞内,增强光动力(PDT)治疗效果,同时,功能化干细胞表达白介素12(IL12)可解除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激活和增强免疫抗肿瘤效应。在小鼠EMT-6乳腺癌肿瘤模型中,MB/IL12-BMSC能够在肿瘤组织有效富集,发挥免疫/光动力协同治疗作用,显着抑制肿瘤生长。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具备免疫/光动力联合治疗能力的功能干细胞MB/IL12-BMSC,具备主动靶向和渗透肿瘤组织的能力,表现出强效的免疫/光动力联合治疗效果,可实现肿瘤的精准、高效治疗,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张国强[6](2020)在《白介素和PD-L1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白介素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各个过程,不同白介素发挥抗肿瘤或促肿瘤作用。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诱导T细胞衰竭而促进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研究表明在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瘤中,白介素6可上调PD-L1表达水平。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白介素12A、白介素6和PD-L1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并明确白介素6是否参与甲状腺癌PD-L1表达调节。材料与方法:通过免疫组化评估白介素12A、白介素6和PD-L1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甲状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判断白介素6与PD-L1在甲状腺癌中表达水平的相关性。选取甲状腺癌细胞系TPC-1和BCPAP进行后续细胞实验,证明白介素6是否调节甲状腺癌PD-L1表达。结果:白介素12A、白介素6和PD-L1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01)。白介素12A与甲状腺癌原发灶大小(p=0.027)、危险性分层(p=0.020)、TNM分期(p=0.024)和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p=0.018)显着相关。白介素12A高表达的患者更易出现疾病持续或复发(p=0.012),预后较差。白介素6与甲状腺癌原发灶大小(p=0.031)、远处转移(p<0.001)、危险性分层(p<0.001)显着相关。PD-L1与甲状腺癌原发灶数目(p=0.032)、颈部淋巴结转移(p=0.036)、远处转移(p<0.001)、危险性分层(p<0.001)显着相关。此外,在甲状腺癌组织中,PD-L1阳性率与白介素6表达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p<0.001)。甲状腺癌细胞TPC-1和BCPAP,经白介素6处理后,细胞内PD-L1m RNA、总蛋白以及细胞膜PD-L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经白介素6处理后,MAPK信号通路下游分子ERK、JNK和c-Jun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JAK/STAT3信号通路下游效应分子stat3磷酸化明显水平明显升高。使用ERK抑制剂U0126,JNK抑制剂SP000126或JAK抑制剂鲁索替尼后,由白介素6诱导的PD-L1水平明显下降。加入c-Jun si RNA或stat3 si RNA干扰后,由白介素6诱导的PD-L1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且两者对PD-L1表达的抑制存在协同作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结果表明转录因子c-Jun和stat3与PD-L1启动子直接结合而发挥促转录作用。结论:白介素12A、白介素6和PD-L1在甲状腺癌中高表达,并与甲状腺癌的侵袭性相关,白介素12A可用于预测甲状腺癌患者预后。白介素6通过激活甲状腺癌细胞MAPK和JAK/STAT3信号通路,再借助转录因子c-Jun和stat3促进PD-L1基因转录。

张曦文[7](2020)在《肺瘤平膏及其有效组分通过调控脂质代谢逆转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肺癌是临床最常见的肿瘤,患病率和死亡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的首位。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能够有效激活T淋巴细胞免疫,是肿瘤免疫治疗中的调控关键。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Tumor-associated dendritic cells,TDCs)中脂质过氧化激活内质网应激,引起未折叠蛋白反(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激活下游 IRE1α-XBP1 通路,产生的剪切型XBP1-s通过靶向多个脂质合成基因,诱导TDCs内脂质的异常积累,表现出未成熟表型和功能障碍,抑制了抗肿瘤免疫。有研究表明,PI3K-AKT-mTOR信号途径在脂质代谢中起重要调控作用,能够通过调节脂肪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调控脂质合成,XBP1过表达会导致PI3K/mTOR表达的上调,敲除XBP1后,PI3K/mTOR表达下调,还有研究表明,抑制mTOR2可以下调脂质的生成。“脂浊”既为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多归属于中医学“痰浊”的病理范畴。肺瘤平膏是由“全国名中医”朴炳奎教授研制的临床治疗肺癌具有确切疗效的中药复方,具有益气养阴、化痰散结、解毒活血的功效,可通过多作用靶点发挥抗肿瘤作用。前期研究表明,肺瘤平膏(FLP)能够明显提高DCs功能,通过调节DCs的抗原递呈功能发挥抗肿瘤效应,并且在调控PI3K/mTOR通路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作为肺瘤平膏中化痰类代表药物桔梗的主要有效组分,研究表明,桔梗皂苷D(PlatycodinD,PD)具有明确的抗肿瘤、免疫调节、降脂和抗氧化等功能,并且具有抑制ROS聚集、调节PI3K/mTOR信号的作用。因此,我们推测PD可能是FLP调控脂质代谢逆转TDCs功能的有效组分之一,可能通过抑制TDCs脂质异常堆积逆转TDCs功能,并希望对其效应机制进行初探。目的:(1)构建TDCs共培养体系,探究肺瘤平膏在毒胡萝卜素(TG)诱导ERS剪切XBP1s后,对TDCs中脂质含量和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2)初探PD对TDCs的免疫调节功能,及探究TG激活ERS剪切XBP1s后,对TDCs中脂质含量和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效应机制。方法:(1)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培养,建立体外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共培养模型。(2)模拟肿瘤微环境,通过FLP含药血清干预TDCs模型后,流式细胞术观察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CCK8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增殖、流式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活化,Luminex技术检测TDCs细胞因子分泌。(3)毒胡萝卜素干预TDCs模型,观察TG激活ERS,对IRE1α-XBP1通路的影响,及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混合细胞增殖和亚群活化、细胞因子的影响。(4)FLP含药血清,作用TG干预后的ERS激活后的TDCs模型,观察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混合细胞增殖和亚群活化、细胞因子的影响。(5)通过 Western blot、qPCR 技术,检测 FLP 含药血清对 BiP-IRE1α-XBPI、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探索可能的作用机制。(6)通过LDH、CCK8检测技术,观察PD对DCs毒性和Lewis肺癌细胞的杀伤能力。(7)模拟肿瘤微环境,通过PD干预TDCs模型后,观察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混合细胞增殖和亚群活化、细胞因子的影响。(8)通过构建TG激活ERS后的TDCs模型,观察PD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混合细胞增殖和亚群活化、细胞因子的影响。(9)通过 Western blot、qPCR 技术,检测 PD 对 BiP-IRE1α-XBPI、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探索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流式检测诱导后DCs表面分子CD1 1c+阳性表达比例为76.5%,并与肺癌细胞培养上清共培养,冻融抗原刺激,构建TDCs共培养模型。(2)在模拟的肿瘤微环境中,FLP含药血清干预后,降低TDCs胞内脂质含量(P<0.01),提高TDCs表面分子的表达,其中以提高CD80、CD86的表达最为明显(P<0.05),FLP刺激共培养淋巴细胞增殖(P<0.05),明显提高T细胞中Th、CTL细胞亚群比例(P<0.05),降低Tregs细胞的表达(P<0.05),提高细胞因子 IL-12p70、IFN-γ 的分泌(P<0.05)。(3)TG作用后,在TDCs培养模型中,BiP-IRE1α-XBP1(t/u/s)通路mRNA、蛋白表达增加(P<0.05),脂质含量较模型组增加(P<0.05),影响TDCs表面分子的表达,MCH-Ⅱ、CD80、CD86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抑制混合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降低Th、CTL细胞亚群的表达(P<0.05),提高Tregs亚群的表达(P<0.05),同时抑制细胞因子IL-12、IFN-γ的分泌(P<0.05)。(4)FLP含药血清作用于TG干预后的TDCs,脂质含量明显下降(P<0.05),恢复TDCs表面分子的表达,其中以提高CD80、CD86表达水平较为明显(P<0.05),提高TG干预后的混合淋巴细胞增殖能力(P<0.05),提高Th、CTL细胞亚群比例(P<0.05)、降低Tregs细胞的亚群表达(P<0.05),促进TG作用后 TDCs 细胞因子 IL-12p70、IFN-γ 的分泌(P<0.05)。(5)qPCR、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对于 TG 激活 ERS 后,BiP-IRE1 α-XBP 1、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FLP含药血清干预TG作用后的TDCs,FLP+TG组能够显着降低BiP-IRE1α-XBP1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对重要脂质调节转录因子XBP1-s,具有降低其mRNA和蛋白表达的作用;同时,肺瘤平膏含药血清作用后,TG激活的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具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并且明显降低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6)LDH结果显示,30uM以下的PD浓度,对DCs无明显损伤,或影响DCs细胞LDH的释放;CCK-8实验结果显示,PD能够有效杀伤Lewis肺癌细胞,其IC50值在13uM左右。(7)在TDCs共培养体系中,PD高中低浓度均能够有效降低TDCs中的脂质含量(P<0.01),提高TDCs表面MCH-Ⅱ的表达(P<0.05),提高CD80(PDH、PDM,P<0.05)、CD86(PDM、PDL,P<0.05)的表达;PDH较强混合淋巴细胞的增殖(P<0.05);PD高中低组均能提高Th、CTL细胞的亚群表达率(P<0.05),抑制 Tregs 亚群表达(PDH,P<0.05);提高 IL-12p70(PDH、PDM,P<0.05)IFN-γ(PDH,P<0.05)细胞因子的分泌。(8)TG干预诱导RES后,PD高、中、低剂量组均能降低TG干预后TDCs中脂质含量(P<0.01);PDH能够提高表面MCH-Ⅱ的表达(P<0.05),各剂量组均能提高CD80及CD86的表达(P<0.05),PDH具有提高淋巴混合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PDH、PDM能够明显提高Th、CTL细胞亚群的表达(P<0.05),PD各剂量组均能降低Tregs细胞亚群的表达(P<0.05),并能促进 TDCs 分泌 IL-12p70(PDH,P<0.05)、IFN-γ(PDH、PDM,P<0.05)细胞因子。(9)qPCR、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G激活ERS后,PD+TG组能够显着降低BiP-IRE1α-XBP1(t/u/s)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1),同时,PD+TG组作用后,TG激活的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具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降低p-AKT磷酸化蛋白表达(P<0.05)水平作用较为明显。结论:基于本实验条件下,我们推测:(1)TG诱导ERS,激活IRE1α-XBP1通路,产生XBP1-s剪切形式,可造成TDCs脂质异常堆积和TDCs的功能障碍。(2)FLP含药血清能够逆转TG激活ERS诱导XBP1剪切造成的TDCs脂质异常堆积和抗原呈递功能障碍。(3)PD可能是FLP发挥改善TDCs脂质异常堆积和抗原呈递功能的有效组分之一。(4)FLP含药血清及其有效组分PD调节改善TDCs脂质异常堆积和抗原呈递功能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BiP-IRE1α-XBP1 和 PI3K-AKT-mTOR 通路实现的。

杨晓宇[8](2020)在《Pam3CSK4、LPS及R848联合应用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对TLR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调节免疫细胞活化的研究逐步深入,TLRs配体作为免疫佐剂用于肿瘤免疫治疗中已取得了一定疗效。这些TLR配体可以单独使用,为进一步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也可将他们联合使用。但是,TLRs配体的联合使用对免疫细胞活性的调节作用可能为相互协同、亦可能为相互拮抗;同样的TLRs配体在不同的免疫细胞上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即使在同一免疫细胞上。巨噬细胞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同极化类型的巨噬细胞对肿瘤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而研究TLRs配体联合应用在M2型巨噬细胞表型转化中的调控作用将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策略。本研究采用TLR2激动剂(Pam3CSK4)、TLR4激动剂(LPS)以及TLR7/8激动剂(R848)体外联合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及RAW264.7,通过Griess法检测巨噬细胞分泌NO含量、采用qPCR结合ELISA法检测M1/M2型巨噬细胞标记分子,从而分析三种TLRs激动剂联用后对于巨噬细胞活化及极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与Pam3CSK4、LPS及R848单独处理组及两两结合组相比,三者联用后使NO、IL-1β、IL-6、TNF-α分泌水平显着增加,提示它们可协同活化巨噬细胞;同时,三者联合后的M1型巨噬细胞标志iNOS、IL-12表达显着上调,而M2型标志Arg-1、IL-10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提示Pam3CSK4、LPS及R848联合可促进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进一步,以Lewis肺癌细胞培养上清模拟肿瘤微环境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构建M2型巨噬细胞模型。然后再加入Pam3CSK4、LPS及R848,通过分析M1/M2巨噬细胞表型标志,探讨三者联用对于M2型巨噬细胞翻转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Pam3CSK4、LPS及R848单独使用时不足以逆转M2型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两种激动剂联用可一定程度翻转,而三者联用时诱导产生的M1型巨噬细胞炎症因子更高。以上结果提示Pam3CSK4、LPS及R848联用可调控M2型翻转向M1型。最后,我们以TRAF3及TRAF6的平衡为切入点,初步探讨了Pam3CSK4、LPS及R848联合诱导促进巨噬细胞M1极化的机制,采用qPCR法联合western blot检测了MyD88、TRIF、TRAF3及TRAF6的表达含量。结果表明,Pam3CSK4、LPS及R848联合后显着上调TRIF、TRAF6表达及p-IκB/IκB比例,部分上调MyD88,同时下调TRAF3表达。提示TRAF3和TRAF6的平衡可能在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不仅揭示Pam3CSK4、LPS及R848联用可直接诱导M1型巨噬细胞极化,更揭示三者联用可逆转M2型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研究为基于TLRs激动剂联合应用开发的新型免疫增强剂提供理论依据,并可以此为依据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策略。

王海荣[9](2020)在《母体孕晚期外周血细胞因子和TLR9在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目前在我国约9300万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中[1],HBV母婴传播占50%[2],其中既往研究报道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可达9.4%~44.4%[3]。当前有系列研究[4]对传统HBV宫内感染进行了拓展与修订,形成了新的HBV宫内传播定义,同时近年来研究提示HBs Ag阳性母亲所生子代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率仅为73.26%[5],故该部分人群更易发生HBV母婴传播。如何早期筛检和预警HBV母婴传播的高危人群是目前研究的空白领域。由于HBV感染机体可以诱导Thl/Th2细胞不平衡免疫应答是HBV感染慢性化的主要原因,TLR是目前病毒免疫中的热点,因此,本研究在HBV宫内传播的新内涵基础上,采用巢式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方法,通过描述HBs Ag阳性孕妇妊娠晚期外周血中Thl/Th2细胞因子和TLR 9的水平,筛选出子代HBV宫内传播和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的早期血清学预警指标,为HBV宫内传播的预防与控制奠定理论基础。研究目的1、获取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表达特征,筛选与子代发生HBV宫内传播相关的Th1/Th2细胞因子。2、获取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TLR 9水平的表达特征,掌握其对子代发生HBV宫内传播的作用。3、基于随访HBs Ag阳性孕产妇所生幼儿在完成乙肝疫苗全程计划免疫接种后HBV感染状态及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情况,获取母体孕晚期细胞因子和TLR 9水平与其幼儿HBV感染和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情况的关联性。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1)Th1/Th2细胞因子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采集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住院分娩的341例HBs Ag阳性孕产妇和344例新生儿(双胎3例)及74例健康孕产妇和新生儿孕晚期外周血及其流行病学调查信息。以24小时内子代外周血(未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未接种乙肝疫苗及卡介苗)HBs Ag阳性者为发生HBV宫内显性感染;HBs Ag阴性而HBV-DNA定量≥200IU/ml为发生HBV宫内隐匿性感染。二者合称为发生HBV宫内传播[5]。(2)TLR 9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采集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住院分娩的290例HBs Ag阳性孕产妇和新生儿291例(双胎1例)及45例健康孕产妇及新生儿孕晚期外周血及其流行病学调查信息。(3)队列研究:以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住院分娩的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幼儿在本院完成乙肝疫苗全程计划免疫接种、签署知情同意者91例,通过调查问卷随访并成功采集其外周血,最终纳入随访队列幼儿为83例。2、流行病学调查(1)流行病学基线调查:孕产妇孕产期的一般情况和新生儿一般情况;(2)流行病学随访调查:新生儿喂养情况和疫苗接种情况。3、实验室检测(1)采集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和新生儿外周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5项指标;(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孕产妇及新生儿血清中HBV-DNA水平;(3)采用流式液相芯片法检测孕产妇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其中Th1细胞因子包括:IL-2、IL-12、IL-18、INF-γ,Th2细胞因子包括IL-4、IL-6、IL-10;(4)采用ELISA法检测孕产妇血清中TLR 9水平。4、数据统计分析方法采用Epi Data建立数据库,数据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两组比较方差齐者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者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比较方差齐者采用方差分析,方差不齐者采用非参Kruskai-Wallis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单因素与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诊断效能采用ROC曲线下面积,所有的检验显着性标准均设置为0.05。研究结果一、母体孕晚期Th1细胞因子与子代HBV宫内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1、研究人群发生HBV宫内显性感染率(DBI)、HBV宫内隐匿性感染率(OBI)、HBV宫内传播率(BIT)、HBV宫内未传播率(NBIT)分别为11.34%(39/344)、36.63%(126/344)、47.97%(165/344)、52.03%(179/344)。2、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各宫内传播分组外周血中Th1细胞因子水平的研究(1)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BIT组、NBIT组、DBI组、OBI组外周血的IL-2水平与HBs Ag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BIT组、NBIT组、DBI组、OBI组外周血的IFN-γ水平均显着高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001;P<0.0001;P<0.0001;P=0.021;P<0.0001)。(3)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BIT组、NBIT组、OBI组外周血的IL-12水平均显着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001;P<0.0001;P=0.002;P<0.0001),其中NBIT组IL-12水平显着高于OBI组(P=0.047)。(4)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BIT组、OBI组外周血的IL-18组水平显着高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22;P=0.014;P=0.007)。3、HBs Ag阳性孕产妇不同HBV感染状态下Th1细胞因子水平状况(1)HBe Ag阳性组IFN-γ、IL-18水平均显着高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001;P<0.0001),但是HBe Ag阳性组孕产妇的IL-12水平显着低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15)。(2)按103IU/ml、106IU/ml为截点分3个层次,母体HBV-DNA载量103~106IU/ml组中IL-18水平增加,子代发生DBI的风险增加(P=0.045)。4、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期干预情况与Th1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1)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中,DBI组母体IFN-γ水平显着低于NBIT组(P=0.008),OBI组母体IL-12水平显着低于NBIT组(P=0.008);在NBIT组中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母体IFN-γ水平显着高于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P=0.006);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其体内IL-18水平显着高于未注射组(P=0.040)。(2)抗病毒治疗组和注射乙肝疫苗组IFN-γ水平呈现组内分化现象,OBI组母体IFN-γ水平显着低于NBIT组(P=0.027,P=0.029);在未注射乙肝疫苗组和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中OBI组母体的IL-18水平均显着高于NBIT组(P=0.047,P=0.036)。5、Th1细胞因子与HBV宫内传播做单因素分析,未筛选出显着相关因素。6、Th1细胞因子和多种变量因素与HBV宫内传播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筛选出显着相关因素。二、母体孕晚期Th2细胞因子与子代HBV宫内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1、Th2细胞因子中,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NBIT组、DBI组、OBI组外周血的IL-4、IL-6、IL-10水平均显着高于HBs Ag阴性者对照组(P<0.05)。2、HBs Ag阳性孕产妇不同HBV感染状态下Th2细胞因子水平状况(1)HBe Ag阴性组孕产妇和HBe Ag阳性组孕产妇IL-4、IL-6、IL-10水平显均着高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5);(2)母体HBV-DNA含量<103IU/ml组中,DBI组母体IL-4水平显着高于OBI组(P=0.011)和NBIT组(P=0.007);HBV-DNA>106IU/ml组中,OBI组母体IL-10水平显着低于NBIT组(P=0.031);DBI组母体IL-4水平在HBV-DNA>106IU/ml组者显着低于HBV-DNA<103IU/ml组(P=0.016)。3、在未抗病毒治疗组和未注射乙肝疫苗组中,OBI组母体IL-6水平均显着高于DBI组(P=0.008;P=0.012)。4、单因素分析发现,IL-4与HBV宫内传播显着相关,IL-4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BIT的概率是NBIT的1.003倍(OR=1.003,95%CI:1.000-1.006,P=0.046)。5、多因素分析发现,随着孕产妇外周血IL-4水平增加,DBI风险增加。孕产妇IL-4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发生NBIT的1.005倍(OR=1.005,95%CI:1.001-1.010,P=0.025)。三、母体孕晚期TLR 9在子代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1、研究人群发生DBI、OBI和BIT率分别为9.28%(27/291)、40.21%(117/291)和49.48%(144/291)。2、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NBIT组、OBI组外周血的TLR 9水平显着低于HBs Ag阴性者对照组(P<0.0001;P<0.0001;P<0.0001),其中NBIT组TLR 9水平显着低于BIT组(P=0.015),DBI组的TLR 9水平显着高于NBIT组和OBI组(P=0.001;P<0.0001)。3、HBs Ag阳性孕产妇不同HBV感染状态下TLR 9水平状况(1)HBe Ag阴性组孕产妇的TLR 9水平显着低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001);按BIT程度由重至轻分为:DBI组、OBI组和NBIT组,均随着BIT程度的加重,孕产妇TLR 9含量呈增加趋势(P<0.05);无论HBe Ag阴性和阳性组,DBI组TLR 9水平均显着高于OBI组和NBIT组(P<0.01);(2)按103IU/ml、106IU/ml为截点分3个层次,每层均随BIT程度的加重,TLR 9水平呈增加趋势(P<0.05),每层中DBI组TLR 9水平均显着高于OBI组和NBIT组(P<0.05)。4、无论抗病毒治疗与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与否和未注射乙肝疫苗组,均随着BIT程度的加重,孕产妇外周血TLR 9含量呈增加趋势,孕产妇外周血TLR 9含量DBI组显着高于OBI组和NBIT组(P<0.0001;P<0.0001)。5、单因素分析发现,孕产妇外周血TLR 9水平增加,发生DBI的风险增加。孕产妇TLR 9表达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NBIT的1.39倍(OR=1.392,95%CI:1.224-1.582,P<0.0001),发生DBI的概率是OBI的1.36倍(OR=1.360,95%CI:1.195-1.549,P<0.0001)。6、多因素分析发现:(1)孕产妇外周血TLR 9表达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NBIT的1.44倍(OR=1.442,95%CI:1.247-1.667,P=0.000)。HBV-DNA载量在103~106 IU/ml组中,发生DBI的概率是NBIT的0.14倍(OR=0.135,95%CI:0.023-0.781,P=0.025)。(2)TLR 9表达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OBI的1.43倍(OR=1.434,95%CI:1.237-1.663)。乙肝免疫球蛋白未注射组中,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OBI的0.13倍(OR=0.131,95%CI:0.043-0.399)。四、母体孕晚期细胞因子及TLR 9表达与其幼儿预后的队列研究1、本次调查共随访到83例幼儿及其母亲,随访幼儿中发生HBV隐匿性感染27例(32.53%),未感染56例(67.47%)。总体幼儿乙肝免疫应答率为72.29%;DBI组、OBI组和NBIT组乙肝疫苗应答率分别为81.82%(9/11)、80.00%(28/35)、62.16%(23/37);随访幼儿隐匿性感染组和未感染组中发生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率为88.89%(24/27)、64.29%(36/56)。2、母体孕晚期外周血IL-2高水平者其幼儿转归中HBV感染的风险呈降低趋势(P=0.014)。3、随访幼儿乙肝疫苗无免疫应答组其母亲孕晚期IL-2水平显着高于抗体阳性组幼儿组(P=0.013)。4、将本研究中检测的Th1/Th2细胞因子与TLR 9纳入HBV宫内传播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LR 9灵敏度为43.90%,特异度为76.20%,约登指数为0.201。曲线下面积为0.582(95%CI:0.516-0.649),TLR 9的临界值为1.690pg/ml。因此当TLR9高于此临界值时,提示可能已发生HBV宫内传播。5、将本研究中检测的Th1/Th2细胞因子及TLR 9纳入幼儿HBV感染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L-2灵敏度为92.30%,特异度为52.40%,约登指数为0.447。曲线下面积为0.755(95%CI:0.592-0.917),IL-2的临界值为2.275pg/ml。因此当孕晚期母体低于此临界值时,随访幼儿发生HBV感染的风险增加。6、将Th1/Th2细胞因子及TLR 9水平与幼儿HBV免疫应答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发现IL-2灵敏度为80.90%,特异度为61.10%,约登指数为0.420。曲线下面积为0.677(95%CI:0.521-0.833),IL-2的临界值为2.490pg/ml。因此当孕期母体低于此临界值时,其随访幼儿产生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能力降低。结论基于HBV宫内传播的新内涵,通过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筛选出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的IL-12、IL-18、IL-4、TLR 9可以作为早期预测HBV宫内传播发生的监测指标,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的IL-2可作为预测子代发生HBV感染和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的参考指标。1、HBs Ag阳性孕产妇机体内IL-12、IL-18水平降低,而IL-4、TLR 9高表达者发生HBV宫内传播的可能性增加,可一定程度上作为HBV宫内传播预警指标的细胞因子。一定程度上IL-10水平减少易于发生HBV宫内传播,可作为预测HBV宫内传播有效的参考指标。2、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刺激母体IFN-γ、IL-12及IL-18水平增加,及时纠正HBV引起的免疫紊乱,降低发生HBV宫内传播的几率,为HBV宫内阻断提供了有效干预指标。3、HBV会抑制孕产妇体内TLR 9的表达,但随着HBV感染病情的加重,TLR 9呈现代偿性上调,呈现组内分化现象,TLR 9可为HBs Ag阳性孕产妇监测管理提供参考。4、妊娠晚期孕产妇的IL-2水平可以预测幼儿转归过程中发生HBV感染的风险,孕产妇IL-2分泌能力可能参与幼儿HBs Ab产生的应答。5、孕晚期母体内TLR 9水平高于1.690pg/ml时,提示可能已发生HBV宫内传播;母体孕晚期IL-2水平低于2.275pg/ml时,随访幼儿中发生HBV感染的风险增加;其IL-2水平低于2.490pg/ml时,幼儿产生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能力降低。

高正君[10](2020)在《线粒体动力学在先天免疫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作为髓系来源的先天免疫细胞在宿主抵抗感染,肿瘤和炎症反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线粒体形态的变化会导致一系列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的改变,然而其在先天免疫细胞及其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中的功能目前尚不清楚。为了研究巨噬细胞极化过程中,线粒体形态的变化趋势及介导该过程的关键调控分子,我们分别用LPS和IL-4处理野生型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共聚焦显微镜和电镜的结果显示LPS促进线粒体分裂,而IL-4促进线粒体融合。结合实时定量PCR(qPCR),我们鉴定出一系列在巨噬细胞极化过程中,参与调控线粒体动力学的关键分子,并确定其随不同刺激的变化趋势。我们发现其中关键分子Fam73b(也称为MIGA2),作为线粒体外膜融合蛋白,其表达水平的改变直接影响了巨噬细胞极化过程中的线粒体形态。为了研究Fam73b在免疫系统中的功能,我们首先利用Fam73b全敲小鼠构建了B16黑色素瘤移植模型。结果显示,Fam73b缺失的小鼠显着抵抗黑色素瘤的生长,并表现出增强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如IL-12和IFN-?表达量明显上调)。为了进一步阐明Fam73b在哪群免疫细胞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我们构建了Fam73b条件性敲除小鼠,通过与不同的特异性的Cre转基因小鼠杂交,获得Fam73b T细胞和髓系先天免疫细胞条件性敲除小鼠。结果显示Fam73b髓系细胞缺失的小鼠表现出与全敲小鼠一致的抗肿瘤特点,而Fam73b T细胞中条件性敲除小鼠更接近野生型小鼠。为了探索髓系细胞中Fam73b调节先天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我们对野生型和Fam73b缺失的巨噬细胞进行了转录组分析,结合qRT-PCR的验证结果,我们确认Fam73b的缺失会导致IL-12特异性的上调。线粒体分裂抑制剂Mdivi-1预处理这些巨噬细胞后,Fam73b缺失引起的IL-12异常表达得到了明显的恢复。与此类似,我们在其他线粒体促融合分子(Mfn1/Mfn2和Opa1)缺失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中也观察到了IL-12的特异性上调。这些结果说明IL-12的表达是受线粒体动力学的调控,而非依赖某单一蛋白的特定功能。为了阐明线粒体形态调控IL-12表达的分子机制,我们利用常规的生物化学手段并结合IRF1和Parkin敲除小鼠,发现线粒体分裂上调了Parkin的表达并将其招募到线粒体上。线粒体上的Parkin通过蛋白酶体依赖机制下调了单泛素化CHIP的水平,而后者抑制IRF1的稳定性,因此过度的IRF1累计特异性调控IL-12的产生。我们的发现首次揭示了线粒体动力学与先天免疫细胞极化之间的联系,丰富了线粒体动力学在免疫应激状态下的生物学认识。该工作不仅首次确定了线粒体形态动力学在控制先天免疫细胞活化和抗肿瘤免疫反应中的重要作用和相关机制,同时为癌症免疫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靶点。

二、IL-12表达调节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L-12表达调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新城疫病毒调节树突状细胞IL-12表达及其抑制抗原递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新城疫病毒蛋白功能及载体疫苗研究进展
        1.1 病原学
        1.1.1 病毒结构
        1.1.2 NDV基因组和功能蛋白
        1.2 NDV免疫逃避机制
        1.2.1 V蛋白抑制JAK/STAT通路
        1.2.2 V蛋白降解模式识别受体MDA-5
        1.2.3 V蛋白抑制MAVS的信号转导
        1.2.4 V蛋白促进MEK/ERK通路的激活
        1.2.5 V蛋白抑制细胞凋亡
        1.3 新城疫载体疫苗的研究进展
        1.3.1 新城疫载体疫苗发展历史
        1.3.2 新城疫载体疫苗的应用
    第二章 树突状细胞与抗原递呈
        2.1 DCs的亚群分类
        2.1.1 经典DC
        2.1.2 其他DC亚群
        2.2 DC与抗原递呈
        2.2.1 DC的抗原摄取与迁移
        2.2.2 DC的成熟与T细胞活化
        2.2.3 CD4~+T细胞分化
    第三章 副粘病毒抑制抗原递呈
        3.1 副粘病毒对DC功能的影响
        3.1.1 对DC表面成熟标记的影响
        3.1.2 对DC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3.1.3 对DC迁移的抑制
        3.1.4 对DC吞噬能力的影响
        3.2 副粘病毒抑制DC与T细胞的互作
        3.2.1 诱导共培养细胞的凋亡
        3.2.2 感染后DC表面糖蛋白会抑制T细胞增殖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NDV感染诱导DC成熟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毒株、细胞及实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1.3 小鼠骨髓源DC的分离培养
        1.1.4 小鼠淋巴细胞分离
        1.1.5 流式细胞术检测
        1.1.6 上清细胞因子分泌的测定
        1.1.7 DC的抗原摄取能力检测
        1.1.8 DC迁移能力检测
        1.1.9 DC细胞活性测定
        1.1.10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BMDCs的培养与鉴定
        1.2.2 NDV的感染效率检测
        1.2.3 DC表面成熟分子标志检测
        1.2.4 DC细胞因子分泌检测
        1.2.5 DC吞噬能力检测
        1.2.6 DC迁移能力检测
        1.2.7 DC和T细胞的凋亡检测
        1.3 讨论
        1.3.1 宿主选择及NDV感染效率
        1.3.2 小鼠DC感染后表型成熟
        1.3.3 NDV弱毒感染并未诱导过高凋亡水平
        1.4 小结
    第二章 NDV感染抑制DC抗原递呈并诱导Th2型应答
        2.1 材料方法
        2.1.1 毒株、质粒及实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3 T细胞增殖(抗原递呈)检测
        2.1.4 上清细胞因子分泌的测定
        2.1.5 表达萤火虫荧光素酶的重组新城疫质粒prL-Luc构建
        2.1.6 重组病毒的拯救
        2.1.7 重组病毒的鉴定
        2.1.8 荧光素酶活性检测
        2.1.9 动物实验及分组
        2.1.10 流式细胞术
        2.1.11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NDV感染DC体外刺激小鼠T细胞增殖能力检测
        2.2.2 共培养上清细胞因子分泌检测
        2.2.3 NDV感染DC体外刺激小鼠T细胞分化能力检测
        2.2.4 NDV诱导抑炎因子IL-10 的检测
        2.2.5 prL-Luc质粒构建
        2.2.6 重组病毒的鉴定
        2.2.7 小鼠活体成像观察
        2.2.8 脾脏DC成熟水平检测
        2.2.9 脾脏淋巴细胞检测(体内抗原递呈)
        2.3 讨论
        2.3.1 NDV感染的DC功能不成熟导致小鼠T细胞增殖抑制
        2.3.2 NDV感染会诱导免疫抑制因子IL-10 表达
        2.3.3 NDV在小鼠的体内抗原递呈
        2.4 小结
    第三章 NDV通过抑制小鼠DC IL-12p70分泌抑制T细胞增殖
        3.1 材料方法
        3.1.1 毒株及实验动物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1.3 DC的细胞处理与分组
        3.1.4 荧光定量PCR(qRT-PCR)
        3.1.5 上清细胞因子分泌的测定
        3.1.6 流式细胞术检测
        3.1.7 Western blot检测
        3.1.8 p-p65的ELISA检测
        3.1.9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NDV抑制IL-12p70的生成
        3.2.2 NDV通过抑制IL-12p40表达抑制IL-12p70生成
        3.2.3 NDV通过抑制p38通路抑制p65的磷酸化入核
        3.2.4 NDV感染并未抑制IL-12 受体表达
        3.2.5 NDV感染抑制小鼠DC刺激T细胞的炎性因子分泌
        3.2.6 外源细胞因子添加能恢复NDV造成的小鼠T细胞抑制
        3.3 讨论
        3.3.1 NDV抑制IL-12 的方式
        3.3.2 NDV通过IL-12抑制小鼠T细胞下游细胞因子分泌和增殖
        3.4 小结
    第四章 NDV通过抑制DC IL-12p70的分泌增强病毒感染效率
        4.1 材料方法
        4.1.1 毒株及实验动物
        4.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4.1.3 NDV的感染效率检测
        4.1.4 NDV直接抑制T细胞的细胞因子生成和抗原递呈检测
        4.1.5 不同NDV对抗原递呈的抑制水平
        4.1.6 统计学分析
        4.2 结果
        4.2.1 NDV抑制小鼠T细胞的细胞因子表达
        4.2.2 IL-12p70降低是抗原递呈抑制的主要原因
        4.2.3 IL-12 可以抑制NDV的感染
        4.2.4 IFN-γ、TNF-α 和IL-6 均可以抑制NDV感染T细胞
        4.2.5 多种NDV均能通过抑制IL-12造成小鼠T细胞增殖抑制
        4.3 讨论
        4.3.1 NDV能通过小鼠DC感染T细胞造成增殖抑制
        4.3.2 NDV抑制IL-12 及下游细胞因子分泌增强感染效率
        4.3.3 多株NDV都能抑制DC IL-12 分泌抑制T细胞增殖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PCV2感染在PPV致病过程中的免疫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动物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1.1 动物病毒感染对先天性免疫系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1.1.1 动物病毒感染对关键模式识别受体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1.2 动物病毒感染对固有免疫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1.3 动物病毒感染对I型IFN介导先天性免疫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2 动物病毒感染对适应性免疫系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1.2.1 动物病毒感染对细胞免疫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2.2 动物病毒感染对体液免疫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2.3 动物病毒感染对细胞因子分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3 PCV2感染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1.3.1 PCV2的关键组分在PCV2致病中的作用及机制
        1.3.2 PCV2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现状
        1.3.3 PCV2促进其他病原混合感染的免疫机制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试验研究
    第二章 PCV2感染在PPV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病毒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动物及分组设计
        2.2.2 酶联免疫(ELISA)检测
        2.2.3 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干扰素刺激基因mRNA水平
        2.2.4 血液中病毒DNA的提取
        2.2.5 PPV拷贝数检测
        2.2.6 western blotting检测组织中病毒蛋白表达
        2.2.7 数据分析
        2.3 试验结果
        2.3.1 PCV2感染对IL-10 表达的影响
        2.3.2 PCV2感染对PPV诱导的I型干扰素表达的影响
        2.3.3 PCV2感染对PPV诱导IL-12p40表达的影响
        2.3.4 PCV2感染对PPV诱导的干扰素刺激基因表达的影响
        2.3.5 PCV2感染对血清中PPV复制的影响
        2.3.6 PCV2感染对子宫和卵巢中PPV VP2表达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PCV2Rep对猪肺泡巨噬细胞IL-10表达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病毒和载体
        3.1.2 细胞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ELISA检测IL-10的表达
        3.2.2 qPCR检测IL-10 mRNA水平
        3.2.3 western blotting检测PCV1Rep、PCV2Rep及宿主细胞相关蛋白表达
        3.2.4 双荧光素报告基因检测il10 启动子活性
        3.2.5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检测il10启动子与p50、Sp1以及AP1的结合活性
        3.2.6 siRNA转染抑制相关通路
        3.2.7 数据分析
        3.3 试验结果
        3.3.1 PCV2感染上调PAMs IL-10的表达
        3.3.2 PCV2Cap持续上调IL-10表达
        3.3.3 PCV2Rep在感染后期上调PAMs IL-10的表达
        3.3.4 PCV2Rep可直接上调PAMs IL-10的表达
        3.3.5 PCV2Rep激活p38-MAPK通路上调IL-10的表达
        3.3.6 PCV2Rep激活p38-MAPK通路调控转录因子NF-κB p50和Sp1上调IL-10的表达
        3.3.7 PCV2Rep在感染后期激活p38-MAPK通路
        3.3.8 TDG参与PCV2Rep调控IL-10 表达
        3.3.9 PCV2Rep互作蛋白TDG的缺失减弱PCV2诱导IL-10 的表达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PCV2感染对PPV诱导的IFN-β表达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细胞和病毒
        4.1.2 主要试剂
        4.1.3 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PPV拷贝数检测
        4.2.2 双荧光素报告基因检测ifn-β启动子活性
        4.2.3 qPCR检测IFN-β、ISG15、ISG56、IFIT2和CXCL10 的转录水平
        4.2.4 western blotting检测IRF3、TBK1和USP21及其磷酸化水平
        4.2.5 免疫共沉淀(Co-IP)检测STING-K63 泛素化水平
        4.2.6 siRNA转染抑制相关通路
        4.2.7 数据分析
        4.3 试验结果
        4.3.1 PCV2感染促进PPV的复制
        4.3.2 PCV2感染抑制PPV诱导的IFN-βmRNA水平以及ifn-β启动子活性
        4.3.3 PCV2感染抑制PPV诱导的IFN刺激基因的转录
        4.3.4 PCV2感染抑制PPV诱导的TBK1和IRF3 磷酸化以及p-IRF3 入核
        4.3.5 PCV2感染抑制PPV诱导的STING-K63 泛素化以及STING对 IRF3和TBK1的募集作用
        4.3.6 PCV2感染抑制cGAMP诱导的IFN-β表达
        4.3.7 PCV2感染抑制cGAMP诱导的p-TBK1、p-IRF3 水平以及p-IRF3 入核
        4.3.8 PCV2感染抑制cGAMP诱导的STING-K63 泛素化以及STING对 IRF3 和TBK1 的募集作用
        4.3.9 PCV2感染通过p38-MAPK通路调控IFN-β表达
        4.3.10 PCV2感染激活p38-MAPK通路调控STING-K63 泛素化
        4.3.11 PCV2感染通过USP21 调控IFN-β的转录
        4.3.12 PCV2感染通过USP21 调控STING-K63 泛素化抑制STING对 IRF3 和TBK1 的募集作用
        4.3.13 PCV2感染通过p38-MAPK通路调控USP21 磷酸化水平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PCV2Cap和 Rep对 PPV诱导的IL-12p40 表达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
        5.1 试验材料
        5.1.1 病毒和细胞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ELISA检测PCV2对PPV诱导的IL-12p40表达影响
        5.2.2 ELISA检测PCV2Cap和 Rep对 PPV诱导的IL-12p40表达影响
        5.2.3 q PCR检测IL-12p40 mRNA水平
        5.2.4 双荧光素报告基因检测p65启动子活性
        5.2.5 western blotting检测p-IκB和p65核转位
        5.2.6 ChIP检测NF-κB与il12B启动子的结合活性
        5.2.7 数据分析
        5.3 试验结果
        5.3.1 PCV2感染可以抑制PPV诱导的IL-12p40 表达
        5.3.2 PCV2Cap和 Rep抑制PPV诱导的IL-12p40 表达
        5.3.3 PCV2Cap和 Rep在 PCV2感染不同时期抑制了PPV诱导的IL-12p40 表达
        5.3.4 PCV2感染抑制PPV诱导的NF-κB通路活化
        5.3.5 PCV2Cap和 Rep在感染不同时期抑制PPV诱导的NF-κB通路活化
        5.3.6 PCV2介导PI3K-Akt和 p38-MAPK通路抑制PPV诱导的IL-12p40 mRNA水平
        5.3.7 PCV2Cap介导PI3K-Akt和p38-MAPK通路抑制PPV诱导的IL-12p40 mRNA水平
        5.3.8 PCV2Rep介导p38-MAPK通路抑制PPV诱导的IL-12p40 mRNA水平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芹菜素上调miR-503-5p水平抑制慢性哮喘气道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芹菜素抑制慢性哮喘小鼠模型的气道炎症反应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二部分 芹菜素通过上调miR-503-5p水平抑制慢性哮喘气道炎症反应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全文总结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1
外文论文2

(4)哈维氏弧菌感染下半滑舌鳎肾脏转录组分析和白细胞介素12免疫应答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鱼类免疫学相关研究及应用进展
        1.1.1 鱼类免疫系统
        1.1.1.1 免疫组织与器官
        1.1.1.2 鱼类细胞免疫
        1.1.1.3 鱼类免疫分子
        1.1.2 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病害现状
        1.1.3 鱼类抗病免疫基因的研究进展
        1.1.3.1 鱼类抗病免疫基因
        1.1.3.2 半滑舌鳎抗病免疫相关基因
        1.1.3.3 转录组技术在筛选免疫相关基因中的应用
    1.2 白介素12基因的研究进展
        1.2.1 IL-12家族概述
        1.2.2 IL-12基因概述
        1.2.3 IL-12及其受体的表达
        1.2.3.1 IL-12产生的正向调控
        1.2.3.2 IL-12产生的负向调控
        1.2.3.3 IL-12受体的表达调控
        1.2.4 IL-12的生物学功能
        1.2.4.1 IL-12促进Th1细胞的分化
        1.2.4.2 IL-12激活NK细胞
        1.2.4.3 IL-12的抗肿瘤作用
        1.2.5 IL-12在鱼类中的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半滑舌鳎肾脏转录组的比较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方法
        2.2.1 实验用鱼
        2.2.2 感染实验及样本收集
        2.2.3 RNA提取及检测
        2.2.4 文库构建及测序
        2.2.5 RNA-seq数据处理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2.6 功能注释及差异表达基因的qPCR验证
    2.3 结果
        2.3.1 实验数据
        2.3.2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2.3.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KEGG途径富集分析
        2.3.4 Real-time q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2.4 讨论
第三章 半滑舌鳎白介素-12的p35a和p40c亚基的鉴定、免疫应答及调控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用鱼
        3.2.2 半滑舌鳎总RNA提取和cDNA合成
        3.2.3 p35a基因及p40c基因编码区的克隆
        3.2.3.1 普通PCR扩增
        3.2.3.2 纯化PCR产物
        3.2.3.3 连接和转化
        3.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3.2.5 基因表达的实时定量分析
        3.2.6 真核表达质粒构建
        3.2.7 半滑舌鳎淋巴细胞的原代培养
        3.2.8 淋巴细胞转染与LPS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基因编码区序列分析和结构特征
        3.3.2 蛋白质空间结构预测
        3.3.3 基因同源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
        3.3.4 健康组织中的基因表达分布
        3.3.5 哈维氏弧菌感染后的表达分析
        3.3.6 细胞实验中的基因表达调控分析
    3.4 讨论
结论
课题来源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纳米复合物的功能干细胞用于肿瘤免疫/光动力联合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肿瘤的发生与治疗方法
        1.1.1 传统治疗
        1.1.2 基因治疗
        1.1.3 光学治疗
        1.1.4 免疫治疗
    1.2 肿瘤免疫治疗的机制
        1.2.1 肿瘤免疫治疗的基础
        1.2.2 肿瘤免疫治疗的方式
        1.2.3 肿瘤免疫治疗的优势与问题
    1.3 纳米载药系统
        1.3.1 无机纳米粒子
        1.3.2 纳米脂质体
        1.3.3 聚合物载体
        1.3.4 细胞生物载体
    1.4 间充质干细胞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4.1 间充质干细胞用于肿瘤化学治疗
        1.4.2 间充质干细胞用于肿瘤光热治疗
        1.4.3 间充质干细胞用于肿瘤光动力治疗
        1.4.4 间充质干细胞用于肿瘤免疫治疗
    1.5 课题的提出与主要研究内容
        1.5.1 论文选题依据与意义
        1.5.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MBPIL12纳米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实验试剂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2.3 主要溶液配置
    2.3 实验方法
        2.3.1 纳米载体M-MSN/PEI的制备
        2.3.2 纳米复合物MBPIL12的制备
        2.3.3 质粒pIL12的扩增和提取
        2.3.4 纳米复合物MBPIL12的表征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M-MSN/PEI的合成与表征
        2.4.2 M-MSN(MB)/PEI的合成与表征
        2.4.3 M-MSN(MB)/PEI/pIL12 的合成与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B/IL12-BMSC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主要生物材料
        3.2.2 主要实验试剂
        3.2.3 主要实验仪器
        3.2.4 主要溶液配置
    3.3 实验方法
        3.3.1 EMT-6、4T1细胞的培养
        3.3.2 BMSC的提取、培养与标记
        3.3.3 BMSC生物学特性研究实验
        3.3.4 MBPIL12的安全性实验
        3.3.5 MB/IL12-BMSC的制备与功能化表征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BMSC的制备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3.4.2 MBPIL12的安全性分析
        3.4.3 MB/IL12-BMSC的制备与功能化表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B/IL12-BMSC体外抗肿瘤效果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主要生物材料
        4.2.2 主要实验试剂
        4.2.3 主要实验仪器
        4.2.4 主要溶液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MB/IL12-BMSC的抗肿瘤效果
        4.3.2 Calcein-AM/PI活死细胞双染实验
        4.3.3 MB/IL12-BMSC的抗肿瘤机制研究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MB/IL12-BMSC的抗肿瘤效果分析
        4.4.2 Calcein-AM/PI活死细胞双染分析
        4.4.3 MB/IL12-BMSC抗肿瘤机制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B/IL12-BMSC体内抗肿瘤效果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主要生物材料
        5.2.2 主要实验试剂
        5.2.3 主要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荧光成像
        5.3.2 荷瘤小鼠治疗方案与分组
        5.3.3 体内治疗效果研究
        5.3.4 生物安全性研究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体内荧光分布分析
        5.4.2 体内抗肿瘤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白介素和PD-L1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白介素12A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2.1 背景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患者和随访
        2.2.2 判断疾病持续或复发(P&R)的标准
        2.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2.4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分析
    2.3 结果
        2.3.1 白介素12A在DTC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3.2 白介素12A与甲状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2.3.3 白介素12A是甲状腺癌预后的预测因子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白介素6 调节甲状腺癌PD-L1 表达
    3.1 背景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病例收集
        3.2.2 免疫组化染色
        3.2.3 组织芯片图像采集和半定量分析
        3.2.4 细胞培养和试剂
        3.2.5 小干扰RNA转染
        3.2.6 蛋白质免疫印迹
        3.2.7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3.2.8 流式细胞检测
        3.2.9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
        3.2.10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入组患者人口学及临床病理学资料
        3.3.2 白介素6 和PD-L1 在甲状腺癌组织中高表达
        3.3.3 白介素6 和PD-L1 在甲状腺癌中表达水平与肿瘤侵袭性相关
        3.3.4 白介素6 调节甲状腺癌细胞PD-L1 表达
        3.3.5 白介素6 激活甲状腺癌MAPK和 JAK/STAT3 信号通路
        3.3.6 白介素6 通过MAPK通路调节甲状腺癌PD-L1 基因转录
        3.3.7 白介素6 通过转录因子c-Jun直接增强PD-L1 基因转录
        3.3.8 JAK/STAT3 信号通路介导白介素6对PD-L1 的调节作用
        3.3.9 在白介素6 调节PD-L1 表达方面,MAPK信号通路和JAK/STAT3 信号通路存在协同作用
    3.4 讨论
        3.4.1 白介素6 和PD-L1 表达于甲状腺癌组织,并与肿瘤侵袭性相关
        3.4.2 白介素6 调节甲状腺癌细胞PD-L1 表达
        3.4.3 未来与展望
        3.4.4 研究的不足
    3.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7)肺瘤平膏及其有效组分通过调控脂质代谢逆转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调节肿瘤免疫应答防治肿瘤的研究进展
        1 先天性免疫调节
        2 适应性免疫调节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和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1 树突状细胞亚群分类
        2 肿瘤免疫中树突状细胞功能
        3 肿瘤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
        4 肿瘤治疗中的树突状细胞功能
        5 基于树突状细胞的肿瘤免疫疗法
        6 抗肿瘤树突状细胞疫苗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桔梗皂苷D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调控肿瘤细胞凋亡途径
        2 调控肿瘤细胞自噬
        3 调控肿瘤细胞增殖
        4 抑制血管生成
        5 抑制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6 体内抗肿瘤调控
        7 免疫调节及降脂活性
        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培养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肺瘤平膏含药血清对肿瘤相关树突状脂质及功能的调节作用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毒胡萝卜素激活内质网应激对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中脂质含量和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肺瘤平膏含药血清逆转毒胡萝卜素激活内质网应激对TDCs脂质及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五: 肺瘤平膏含药血清对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BiP-IRE1α-XBP1通路和PI3K-AKT-mTOR通路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六: 桔梗皂苷D对树突状细胞毒性和肿瘤细胞杀伤能力的研究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七: 桔梗皂苷D对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脂质含量及功能的调节作用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八: 桔梗皂苷D逆转毒胡萝卜素激活内质网应激对TDCs脂质含量和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九: 桔梗皂苷D对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BiP-IRE1α-XBP1通路和PI3K-AKT-mTOR通路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附件

(8)Pam3CSK4、LPS及R848联合应用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TLRs激动剂及其信号传导途径
        1.1.1 TLRs的基本介绍
        1.1.2 TLRs的传导途径
        1.1.3 TLRs激动剂研究现状
    1.2 巨噬细胞分型与调控
        1.2.1 巨噬细胞分型
        1.2.2 巨噬细胞调控通路
    1.3 TLRs激动剂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现状
        1.3.1 TLR激动剂单独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现状
        1.3.2 TLR激动剂之间联合调节巨噬细胞极化现状
    1.4 本课题设计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
        1.4.2 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4.3 本课题的特色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Pam3CSK4、LPS及 R848 联合诱导巨噬细胞活化并向M1 型极化
        3.1.1 Pam3CSK4、LPS及 R848 联合对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形态的改变
        3.1.2 Pam3CSK4、LPS及 R848 联合对巨噬细胞活化影响
        3.1.3 Pam3CSK4、LPS及 R848 联合对巨噬细胞极化影响
    3.2 Pam3CSK4、LPS及 R848 联合调控M2 型巨噬细胞向M1 型翻转
        3.2.1 肿瘤培养上清诱导M2 型巨噬细胞模型建立
        3.2.2 Pam3CSK4、LPS及 R848 调控M2 型巨噬细胞翻转
    3.3 Pam3CSK4、LPS及 R848 联合诱导巨噬细胞M1 极化机制的初步探讨
        3.3.1 My D88 信号通路在Pam3CSK4、LPS及 R848 联合诱导巨噬细胞M1极化中的作用
        3.3.2 TRIF信号通路在Pam3CSK4、LPS及 R848 联合促巨噬细胞M1极化中作用
第四章 讨论
    4.1 Pam3CSK4、LPS及 R848 联合诱导巨噬细胞活化并向M1 型极化
    4.2 Pam3CSK4、LPS及 R848 联合调控M2 型巨噬细胞向M1 型翻转
    4.3 Pam3CSK4、LPS及 R848 联合诱导巨噬细胞向M1 极化机制的初步探讨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母体孕晚期外周血细胞因子和TLR9在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细胞因子在HBV宫内传播与儿童乙肝疫苗应答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Toll样受体在HBV宫内传播的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 母体孕晚期Th1细胞因子与子代HBV宫内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母体孕晚期Th2细胞因子与子代HBV宫内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母体孕晚期TLR9 在子代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部分 母体孕晚期细胞因子及TLR9表达与其幼儿预后的队列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线粒体动力学在先天免疫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线粒体参与免疫反应简介
    1.2 线粒体动力学在细胞的生命周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3 调控线粒体动力学的分子机制
    1.4 IL-12 家族细胞因子简介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线粒体动力学参与巨噬细胞极化
    3.2 Fam73b负调节抗肿瘤的免疫应答
    3.3 Fam73b在髓系细胞中发挥抗肿瘤作用
    3.4 线粒体分裂促进TLR介导的IL-12 诱导表达
    3.5 Fam73b的缺失促进IRF1 的积累
    3.6 线粒体的分裂破坏CHIP的单泛素化
    3.7 分裂的线粒体降解单泛素化CHIP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线粒体在先天免疫中的作用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其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IL-12表达调节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城疫病毒调节树突状细胞IL-12表达及其抑制抗原递呈机制研究[D]. 南福龙. 吉林大学, 2021(01)
  • [2]PCV2感染在PPV致病过程中的免疫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D]. 武星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芹菜素上调miR-503-5p水平抑制慢性哮喘气道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D]. 庞玲玲. 山东大学, 2021(11)
  • [4]哈维氏弧菌感染下半滑舌鳎肾脏转录组分析和白细胞介素12免疫应答的初步研究[D]. 张志华. 上海海洋大学, 2021
  • [5]基于纳米复合物的功能干细胞用于肿瘤免疫/光动力联合治疗的研究[D]. 张涵熙.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6]白介素和PD-L1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机制研究[D]. 张国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肺瘤平膏及其有效组分通过调控脂质代谢逆转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D]. 张曦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8]Pam3CSK4、LPS及R848联合应用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D]. 杨晓宇. 吉林大学, 2020(08)
  • [9]母体孕晚期外周血细胞因子和TLR9在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D]. 王海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20
  • [10]线粒体动力学在先天免疫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D]. 高正君. 浙江大学, 2020(08)

标签:;  ;  

IL-12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