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选举制度简析

中美选举制度简析

一、浅析中美选举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潘欣宇[1](2021)在《国会视角下特朗普政府对台政策研究》文中认为

唐千智[2](2021)在《新古典现实主义视域下的中国香港“修例风波”》文中指出本文从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对中国香港激进政治发展的高峰“修例风波”发生的原因,从体系、主单元、次单元和内部制度层次提出如下解释。第一,从体系层次看,是东西方相对权力变化下美国对华战略和对港政策发生了转向,产生了向主单元和次单元层次的体系压力。第二是主单元层次上,中国在国际体系压力下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中央全面管治权的对港政策。第三是次单元层次上,香港内部对来自体系和主单元的压力做出了反应,即香港激进政治和暴力手段的应用。第四是次单元反应模式的制度根源,来自香港政治制度内部的因素。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结合下才爆发了香港“修例风波”。在次单元层次发生后,来自香港内部的压力也产生了传导效应,主单元和体系层次相继做出了反应。一方面是主单元层次,中国颁布了国安法,相关涉港澳机构态度强硬。另一方面是次单元层次上美国和欧洲的反应,美国颁布了《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并签署成法,欧洲声称将修改其移民法,为持有(BN(O))护照的香港公民提供移民路线图。从

赵碧琳[3](2021)在《整合与分裂:21世纪以来宗教信仰对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影响》文中指出尽管美国宪法确立了“政教分离”原则,宗教仍是影响美国政治的重要因素之一。纵观21世纪以来六次美国总统大选,宗教对选举结果始终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例如2004年小布什的当选、2008年奥巴马的当选以及2016年特朗普的当选。在宗教色彩浓厚的美国政治、社会背景下,作为少数族裔的华人群体的宗教信仰在21世纪也发生了新变化:首先,美国华人的宗教信仰仍以基督教和佛教为主,其中,华人基督教信仰比例上升,华人宗教组织(包括基督教组织和佛教组织)蓬勃发展;其次,华人基督教和佛教均倾向于突出华人传统文化特色,以吸引新教徒,突出自身的独特价值。这些变化同时产生了相应的政治影响,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中,华人福音派基督徒通过对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的高调支持,展示了华人基督徒的参政热情,这一行为打破了华人选民一贯政治冷漠以及倾向于支持民主党的刻板印象,在动员华人群体投入选举政治的同时,也在华人选民中制造了前所未有的分裂。这一现象将宗教因素带入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的视野中,并引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宗教信仰是否以及如何影响美国华人的政治参与?本文以21世纪以来五次美国总统选举为节点,通过对选举年民意调查数据的统计和案例分析,借助政治社会化的分析路径,探寻宗教价值观和宗教组织对美国华人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的影响。通过对21世纪以来美国总统选举年的数据分析和相关案例研究发现,宗教信仰对美国华人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均产生影响,且因宗教派别、影响方式和影响群体的不同而产生看似矛盾的影响。根据上述研究,本文试图论证以下假设:(1)宗教组织通过创造政治参与必要的物质环境进而整合组织内部华人参政力量。(2)宗教价值观通过分裂华人政治取向导致华人群体参政力量的分裂。(3)宗教信仰影响下美国华人政治参与呈小团体整合与大群体分裂趋势。本文将宗教信仰作为影响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因素之一进行研究,拓展了该领域的研究视角,使关于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研究更加充实、丰富;同时,以宗教信仰作为研究切入点符合美国“宗教国家”的特殊背景,是对21世纪以来美国华人宗教信仰的变化及其产生的政治影响的理论回应。一方面,在美国特殊的政教关系背景下,合理运用宗教的政治功能将有助于美国华人建构以信仰为纽带的参政新力量,弥补华人内部分散的参政缺陷,提高其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话语权。另一方面,近年来宗教信仰间分歧的加剧通过影响美国华人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间接导致华人参政力量的分裂。由于宗教道德的“绝对性”与民主政治的“妥协性”存在根本冲突,宗教对政治的过度介入可能造成宗教信仰“极化”加剧政治“极化”的风险,应为美国华人所警惕。

焦婕[4](2020)在《清末法律思想家对美国国民法律意识的考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代以来,古老的中国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冲开了大门,中国社会被强力卷入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漩涡之中,清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统治危机。为了维护其统治、不得不适应列强的要求进行有限的体制改革,于是,近代化进程被开启,中国近代社会也迈入了转型时代。19世纪中叶以后,欧风美雨吹打着中国这块古老的大陆。随着西方近代文化、特别是西方近代法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先进中国人的视野得到了开拓,他们认识到中国最大的落后是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落后,因此把目光转向域外,开始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希冀通过吸收、学习欧美相对先进的制度文化来改造中国传统制度,把封建国家改造成为近代国家,把传统臣民改造成为近代国民,打破对封建君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使之成为具有自觉的权利义务观念、具备政治主体意识的近代新国民,在此基础上建设近代国家。这一时期,塑造新国民、建设近代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昌盛富强,已成为先进中国人的共同夙愿。同一时期,作为资本主义新兴大国的美国,其地位通过发展,在世界上不容小觑。这些成就的取得与美国人所具有的自由、独立、讲求个人奋斗的美国精神有着密切联系。早在北美殖民地时期,殖民地人民便出于对权力的天然抗拒,主动建立起自治机构、制定法律,作为人民取得应有权利的保障;美利坚国家建国后,这些美国精神以联邦宪法的形式被固定下来,反作用于美国各方面的发展。在独特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之下,美国国民的法律意识表现得较为浓厚。美国国力的强盛、作为独立国家所表现出来的外交上的强势,以及美国民众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自信,都给近代中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促使近代中国人特别关注于探讨美国独立的历程以及其独特的发展道路。近代国门洞开,更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有机会走出国门,踏上美国国土进行实地考察。其中,几位主要清末法律思想家对于美国国民法律意识的考察最有代表性。他们虽然身份不尽相同、政治立场亦有别,对美国政法制度、国民权利义务观念和法律意识观察的角度不同,考察的侧重点也有差异,但他们在重视美国的强盛、关注美国的政法制度,对美国国民自觉的法律意识的认可,这些方面几乎是相同的。清末法律思想家在考察美国的过程中,其自身思想也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他们原先所具备的法律知识,也对于吸收域上的法律制度增添了理性色彩,即不论何种政法制度都有民族性和国别差异,选择其中最适合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容尤为重要。毫不讳言,美国国民形象以及其所具有的自觉的法律意识,仍然是清末法律思想家们作为塑造中国近代国民的理想式样。他们将这种考察经验用于塑造近代新国民的实践。应该说,近代中国可以称得上是法律思想家的人不仅局限于沈家本、梁启超、伍廷芳、孙中山,但在清末这一时间段真正踏上美国本土,或是对美国的法律文本较有研究者,以上述四人最为典型,具有代表性。沈家本以“会通中西”为宗旨,主持清末修律,促使中国法制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伍廷芳以其深厚的西方法律背景和多重身份,对美国国民的法律意识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考察;梁启超作为清末维新派,在建设近代国家、塑造新国民方面不遗余力,以报刊为阵地撰写文章,广泛提倡自由、平等、自治、权利与义务等近代法律意识,试图以“人”的改造使晚清中国走向富强之路;孙中山长期游历于海外,通过对西方民主政治的长期考察,提出以“民权”为基础的民主宪政思想,希冀建立起一个民主共和国。几位主要的清末法律思想家把对美国国民的考察成果融于实践之中,在促进近代中国人将个体的权利与义务意识、自由与平等意识、公德意识、国家思想等近代法律意识的初步认知转化为个人的自觉意识方面居功至伟。当然,每一个人在观察后的认识都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毕竟他们的这些努力顺应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在经历了中西方文化的理性整合后,民主共和、法律至上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对中国近代民主化与法治化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以清末主要法律思想家对美国国民法律意识的考察为研究对象,在第一章绪论部分对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作以简要概括,并对与论文内容有关的概念进行界定,阐述了本文的学术价值与创新之处;第二章阐述了美国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大国,在清末国际关系中所扮演的独特作用,交代了美国因其独立的特殊过程、经济特点以及国力的强盛而受到清末法律思想家们重视的问题;第三章对西方国民理念的历史脉络、美国国民法律意识在各主要历史时期的演进及法律的固化进行了必要的线索交代;第四、五章是为本文的重要章节,第四章详述了清末法律思想家踏上美国的经历,描述了他们对美国国民法律意识的考察过程;第五章从多位清末法律思想家的角度,结合大量第一手史料,分析了清末主要法律思想家对美国国民法律意识考察的独特理路,梳理他们对于美国国民法律意识的观察及认识;第六章阐述了清末法律思想家对于美国国民育成模式的借鉴过程。他们考察美国国民的法律意识的动机或目的还在于了解美国国民对于自身法律观念的自觉意识,探讨其成长的“育成”环境,并为在近代中国塑造新国民提供借鉴和帮助。如何参酌外来法律文化实践于近代中国,这是本章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对百年前美国国民法律意识的研究,分析其对近代中国国民和政治、法律转型所产生的影响。其中固然有不适合中国之处,但可借鉴其精华,以期对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建设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塑造提供一些启示。

王梦[5](2020)在《“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文中提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同胞血脉相通,骨肉相连,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甲午战败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并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这给“台独”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二战后,美国对台野心充分暴露,不断插手台湾问题,成为“台独”背后的重要推手。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因素和西方反华势力的纵容、扶持下,“台独”开始滋生,并对两岸关系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九二共识”以来,为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两岸关系特点,审时度势,制定了灵活的政策,开展了大量工作。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这一研究多侧重于时事政治的角度进行考察,而从宏观向度出发,进行历史的、系统地研究较为薄弱。加之,蔡英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致使两岸关系愈发紧张。2019年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2020年是《反分裂国家法》实施15周年,因此,无论是基于学术研究切入点来说,还是从时间节点来看,全面检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总结经验,启示未来,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综上考虑,本文以“台独”作为基本要素和切入点,在承袭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源搜集和爬梳中国共产党有关此问题的文献、档案馆馆藏档案、代表性党报承载的报道、网络电子图文数据库以及国外的部分史料等,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历史发展为脉络,系统地考察“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逻辑,总结历史经验,以期为今后反“台独”工作的开展提出浅薄建议。具体而言,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以及理论意义、现实意义。系统地论述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的基本方面,扼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章是有关“台独”的相关概述。本章主要阐释了本研究核心概念的基本方面,从“台独”的产生发展、基本特点及危害三个维度进行了探究。首先,从台湾岛内的社会历史背景、美日为主的早期海外“台独”活动、渐趋猖獗的岛内“台独”活动等方面分析了该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其次,在此基础之上,归纳概括了“台独”的基本特点。最后,总结了“台独”对台湾同胞福祉、中国核心利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危害。第三章是“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依据和基础。本部分主要分析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主要以什么为依据,在什么基础上进行反“台独”工作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主权的学说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反“台独”的相关论述是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有关台湾法律地位的国际法理据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反分裂国家法》等国内法律是反“台独”工作的法律依据。从新中国成立至“九二共识”确立这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实践是本研究的实践基础。第四章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具体而言,该章节较为详细地回顾了“九二共识”的确立以及“汪辜会谈”的进行,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主动打破两岸关系僵局,以进行政治对话和促进两岸经贸人文交流的形式遏制“台独”发展,重点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与以李登辉为首的“台独”分裂势力的斗争。最后,总结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取得的成效。第五章是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具体而言,本章主要回顾和论述了新世纪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猖獗的“台独”分裂活动所进行的斗争,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两岸关系形势下,凝聚海内外反“台独”合力进行的反“台独”斗争,总结了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成效及其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意义。第六章是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其与第四章、第五章共同构成了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具体而言,本章系统总结和概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新理念,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以和平发展思想巩固反“台独”成果的具体措施,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坚决遏制台湾当局谋求“国际空间”的“台独”分裂活动,以及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美国政府和美国国会的涉台行为。最后,本章简要总结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第七章是“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经验与启示。本部分是规律性凝练与前瞻性启示。本章首先从始终坚持原则性问题不动摇、始终坚持反对“台独”不妥协、注重反“台独”工作方式方法、高度重视两岸人民力量作用、充分发挥大陆的主导性作用五个方面总结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尚未彻底解决的若干问题,提出了保持大陆自身发展进步势头、继续巩固一个中国原则共识、持续深化两岸各项交流合作、政治措施与军事手段相结合、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大势等建议和启示。总而言之,“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面对风云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各种“台独”分裂图谋和活动,进行了有理、有力、有节地斗争,有效地遏制了“台独”分裂活动,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因此,系统地梳理与研究“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逻辑,深刻总结经验,以期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有所裨益。

徐丽彬[6](2020)在《美国驻沪总领事馆政务微博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分析》文中提出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成为当今文化交流的主要特征。国家间的跨文化交流不再只是国家领导人和外交部门工作人员在实体空间的交流,也可以是虚拟网络空间的互动交流,老百姓也可以参与其中。社交媒体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微博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产品之一。美国驻沪总领事馆政务微博自2013年1月开设至今,总计共有微博1万余条,粉丝量超过5万人,微博量和关注度都较高,因此这是一个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典型案例。本研究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共443条微博样本进行内容分析,随后采用案例研究法和访谈法探讨影响该政务微博传播效果的受众反馈。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美国驻沪总领事馆政务微博的传播路径,总结其传播策略,从而启发我国政务微博如何“走出去”。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说明了选题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对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并建立了基本的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介绍了本文用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第三部分是研究重点,对美国驻沪总领事馆政务微博的基本情况、议题分布和话语表达以及符号的使用策略进行全面的内容分析,并结合运用统计数据探讨该政务微博的传播特色。第四部分从受众反馈的角度出发,对“点赞”、“转发”以及“评论”数量较多的微博进行案例分析,并在线访问了 30名微博用户关于该政务微博的看法和建议,进一步考察跨文化传播中传播主体与“他者”的双向互动程度。第五部分总结美国驻沪总领事馆的传播特色以及对我国政务微博跨文化传播的启示。

陈欢欢[7](2020)在《论冷战后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文中提出美国政治极化问题颇受关注,面对美国内政问题一些人似乎认为其对中国有积极影响,但这可能恰恰相反,一直以来美国常因国内问题频发而刻意寻求“敌人”,因此抓住外交政策这一关键点探讨美国政治极化影响有着重要意义。而根据美国宪法,外交政策的制定分权于美国国会与美国总统。当然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利益集团、精英阶层、智库机构等诸多因素,然而这些因素都需要通过国会与总统施加影响,因此本文抓住国会与总统这两个关键影响因素探讨政治极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本文主要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国会和总统角度探讨政治极化与美国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导论部分提出研究问题并对国内外学术界在美国政治极化和外交政策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简略概括。论文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界定了政治极化的定义、表现、历史和形成原因。第二章和第三章分析冷战后政治极化与美国国会制定外交政策关系以及冷战后政治极化与美国总统制定外交政策关系。第四章以伊拉克战争政策制定的案例探讨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最后总结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规则并提出政策建议。文章结论认为,美国的政治极化可能对于他国而言并非是一种福音,因为政治极化更可能让国会制定外交政策呈现“一致对外”的情况。然而,这种“一致对外”也会因为外交政策客体是否为盟友国、外交政策是否与实际利益相关、制定外交政策主体力量对比强弱以及政党党派交替异同相关。另外,美国政治极化也是美国国会和总统制定伊拉克战争政策的重要原因,对此,相关国家也应引起重视,不能让历史重演。文章仅仅探讨了冷战后政治极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同时本文认为相对于总统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国会这一影响机制相对稳定且较为冷门,因此偏重探讨。另外鉴于亚洲发展问题的复杂性,文章探讨的案例都选自亚洲国家。如果日后能整体研究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研究时间覆盖整个美国历史,研究的地理位置覆盖全部区域,那么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则会更具多样性与复杂性。

邹雨佳[8](2020)在《中美经贸谈判:从“受众成本”视角分析美方谈判策略差异(1989-200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研究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美阶段的“复关入世”谈判以及中美关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谈判,旨在探索出中美经贸谈判中美方谈判策略与美国国内“受众成本”的关系。文章第一章主要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前辈对于相关问题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将其进一步深化并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第二章阐述了中美关系发展的两条主线,也同样是贯穿文章的两条主要脉络,即:中美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的发展。通过描述各个时期中美经贸发展与该时期内中美政治局势的规律,总结出双边关系的特点,并从中提炼出在中美双边关系中,政治对经济如何发挥作用的逻辑线索。第三章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进一步细化了第二章的结论。首先,将研究对象聚焦于美国国内政治,并按照不同对象及其相互关系和在整个政治机制中发挥的作用,借以普特南的“双层博弈”框架,来说明在国际谈判中,美国国内政治机制对谈判策略的影响。其次,将通过对美国国内政治机制的考量,结合詹姆斯·费伦的“受众成本”理论分析得出“美国受众”在美国对外政策立场的影响。最后,通过中美经贸谈判的事实案例加以结合,得出“美国受众”如何决定了美国对外经贸谈判的谈判策略。文章选取的是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两场几乎同时进行但谈判策略却截然不同的中美经贸谈判。通过比较“复关入世”谈判中,美方对中国人权问题的强硬立场,从将之与最惠国待遇资格“挂钩”到“脱钩”的过程和双方关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谈判,美方立场的软化同意、中方与之达成“假让步”的非实质性协议,能清楚完整地展示“美国受众”在美国对外经贸谈判策略方面的影响力。

张伦恺[9](2020)在《特朗普政府税改、国债规模与美国的对华政策》文中研究表明冷战结束后,随着市场经济在全球的广泛确立和资本的全球扩张,经济因素对国际关系、外交政策乃至国家战略的制定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一国经济政策的影响范围也由传统的经济领域扩展到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领域。特朗普政府税改这一经济因素对美国政治稳定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制约和扰动作用。现阶段国内对特朗普政府税改影响的研究,大多从财政税收的角度分析。对中美经贸关系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贸易结构范畴,而对特朗普政府税改与美国外交政策的联动性分析较少。本文结合税改出台的国际背景和宏观经济情况,从特朗普政府税改对美国财政赤字、国债规模可持续等一系列政治经济连锁影响入手,分析税改这一经济因素对美国债务规模和外交政策制定的影响,运用国家利益论,厘清特朗普政府税改与美国国家利益的联动关系,从国家利益角度分析中美贸易冲突发生的必然因素,进而提出理解预测美国对华政策方向的方法。总体来看,国家利益的界定是美国对外政策制定的依据,税制改革是国家利益的晴雨表。税改增强了美国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对全球资本形成虹吸效应,挤压潜在竞争国的发展空间,对于维护美国全球领先的超级大国地位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但税改造成债务规模不断扩大也加大全球对美元信用的担忧,债务利息陷阱和中国、日本等主要债权国可能的抛售行为又对美国债务安全造成潜在威胁,进而对美国保持经济、军事、科技上的领先优势造成影响。此外,本文还认为,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影响国际经济政策的制定,特朗普政府税改体现共和党的执政理念和共和党背后利益集团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在国家利益的具体分析上要区分一致利益、协调利益和冲突利益,进而把握哪一类利益占据中美利益关系的主导地位。同时,在信息解读和政策预测时还要注意到跨文化交流问题。

刘嘉楠[10](2020)在《试述冷战后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手段及其特点》文中认为民主输出战略在美国对外政策中占据重要地位。该战略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建国之初,基于“美国例外论”、“天定命运”使命观、自由主义思想等思想渊源,其在北美大陆扩张时就直接在新占据的领土上移植现有的政治制度。冷战时期,美国的民主输出战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其迅速在德国和日本建立起民主制度,并巩固西欧国家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扩大西方民主阵营,同时对第三世界横加干涉,推动这些国家政治转型,从而在全球范围内、以意识形态领域为重要战场全力对抗苏联,并直接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可以说,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有着很长的历史,该战略伴随着美国的发展,贯穿于整个美国外交史。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基于强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实力,更加肆无忌惮地向全球推广美式价值观,进一步提升了民主输出战略的战略地位,加大了实施力度,打着“推广民主”的旗号在全球范围内对20余个国家进行干涉。美国在实施民主输出战略时,以民主、人权和劳工事务局、国际开发署、国家民主基金会等官方和非官方机构为主要渠道和路径,综合运用军事打击、外交施压、经济制裁、“颜色革命”等硬干渉手段和公共外交、对外援助等软干涉手段。在战略执行过程中,美国受到民主输出对象国的实力、国内政治、同大国的关系以及美国自身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面对不同民主输出对象国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采取了不同的干涉手段。本文总结概括了美国民主输出战略的思想渊源、发展历史、现实活动、实施路径、具体手段、影响因素,并通过选取乌克兰和缅甸等在国家实力、政治制度等方面截然不同的两个案例进行综合研判,认为民主输出对象国同大国的关系是美国对其实施民主输出战略时选择具体手段的最重要因素。通过掌握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具体手段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中国及早做出判断和应对,既能够防止美国在中国推动政治变革、维护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也能够确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受到美国的干涉,避免“一带一路”战略在实施过程过程中受到影响。

二、浅析中美选举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中美选举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2)新古典现实主义视域下的中国香港“修例风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新古典现实主义
        二、香港政治研究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分析方法
    第五节 行文逻辑
第二章 基于新古典现实主义的理论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
    第二节 “次单元”概念的提出
        一、香港在一国两制下具有高度自治权
        二、次单元概念下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对“修例风波”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基于体系层次的分析
        一、东西方相对权力对比发生变化
        二、美国的对华战略和对港政策
    第二节 基于主单元-次单元层次的分析
        一、主单元层次:中国对体系压力的反应
        二、次单元层次:香港内部对体系压力以及主单元压力的反应
    第三节 次单元反应模式的制度根源
        一、香港政治制度总体特征
        二、香港行政-立法的关系
        三、香港的选举制度
        四、香港的政党生态
    第四节 次单元层次对主单元和体系的传导效应
        一、次单元层次对主单元的传导效应
        二、主单元-次单元层次对体系的传导效应
结论
参考文献

(3)整合与分裂:21世纪以来宗教信仰对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美国宗教与政治的研究
        (二)关于美国华人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
        (三)关于美国华人政治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三、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理论假设
    第一节 美国华人宗教信仰图景
        一、美国华人宗教信仰概况
        二、蓬勃发展的华人宗教组织
        三、美国华人宗教信仰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第二节 制度背景:美国政教关系的特殊性与政治体制的开放性
        一、独具特色的美国政教关系
        二、开放包容的美国政治体制
    第三节 宗教信仰影响政治参与的理论逻辑:一个政治社会化过程
        一、政治社会化:一种分析路径
        二、宗教因素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分析
        三、提出假设
第二章 宗教信仰对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影响
    第一节 宗教信仰对美国华人政治观念的直接影响
        一、宗教组织:“熟人社会”的政治效应
        二、宗教价值观对美国华人政治取向的影响
    第二节 宗教信仰对美国华人政治参与行为的间接影响
        一、宗教信仰对美国华人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影响
        二、宗教信仰对美国华人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影响
第三章 整合与分裂:宗教信仰对美国华人政治力量的重塑
    第一节 建构“信仰共同体”:宗教信仰的整合作用
        一、宗教价值观的相对稳定性
        二、作为政治组织者的华人教会
        三、华人群体——以信仰为纽带的参政新力量
    第二节 播下分裂的种子:信仰的分歧
        一、一个根本冲突:宗教道德的“绝对性”与民主政治的“妥协性”
        二、宗教意见的分歧
        三、华人群体政治力量的分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清末法律思想家对美国国民法律意识的考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学术史综述
        1.2.1 梁启超法律思想的研究综述
        1.2.2 伍廷芳及沈家本法律思想的研究综述
        1.2.3 对孙中山法律思想的研究综述
        1.2.4 对近代国民建设思想的研究综述
    1.3 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主要内容涉及到的概念
        1.3.2 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
    1.4 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第2章 新大陆美国引起清末朝野重视
    2.1 美国跻身于打开中国大门的世界列强之列
        2.1.1 美国积极推动清政府走向世界
        2.1.2 美国在华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2.2 美国扮演独特的大国作用
        2.2.1 美国出面调停日俄战争
        2.2.2 美国率先“退还”部分庚子赔款
        2.2.3 清政府企图借助美国制衡日俄
    2.3 美国政法制度被国人认识的不同路径
        2.3.1 早期启蒙思想家对美国的认识
        2.3.2 清廷派团赴美政治考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国民法律意识的形成及保障
    3.1 美国国民法律意识的起源及特点
        3.1.1 美国发轫于北美的十三州殖民地
        3.1.2 美国国民的宗教信仰与传统源自英国
        3.1.3 美国国民部分法律意识源自地方自治
    3.2 美利坚民族国民理念的源流
        3.2.1 西方公民理念的沿革
        3.2.2 美国启蒙思想家的国民观念
    3.3 美国法制对国民法律意识以有效支撑
        3.3.1 殖民地时期立法即规定国民权利
        3.3.2 系列宪法修正案保障国民权利
第4章 清末法律思想家对美国的考察
    4.1 以政府官员身份对美国的考察
        4.1.1 伍廷芳对美国的实地考察
        4.1.2 沈家本对欧美的文本考察
    4.2 清末法律思想家以民间人士身份对美国的考察
        4.2.1 梁启超对美国的实地考察
        4.2.2 孙中山对美国的实地考察
第5章 清末法律思想家对美国国民法律意识的考察与认识
    5.1 美国国民权利与义务的演进与清末法律思想家的认识
        5.1.1 美国国民权利与义务的演进
        5.1.2 清末法律思想家对美国国民权利与义务意识之初识
    5.2 清末法律思想家对美国国民自由与平等法律意识的考察
        5.2.1 美国国民自由、平等意识的表现
        5.2.2 对美国国民自由与平等法律意识的考察
        5.2.3 美国国民所享权利的不充分及问题
    5.3 清末法律思想家对美国国民守法、诚信意识的考察
        5.3.1 美国国民法律意识中的守法与诚信
        5.3.2 清末法律思想家对美国国民守法意识与行为的观察
        5.3.3 对美国国民守时守信意识的观察
    5.4 清末法律思想家对美国国民自治与独立法律意识的考察
        5.4.1 美国国民自治与独立法律意识的形成
        5.4.2 清末法律思想家对美国国民自治与独立法律意识的观察
        5.4.3 清末法律思想家对国民缺乏自治能力的感叹
    5.5 清末法律思想家对美国国民爱国意识的考察
        5.5.1 美国重视国民的爱国教育
        5.5.2 清末法律思想家对美国爱国意识的考察
        5.5.3 爱国是国民公德意识的重要表象
第6章 清末法律思想家对美国国民育成模式的借鉴
    6.1 美国国民育成模式对清末法律思想家的启迪
        6.1.1 以美国国民精神为新国民之理想
        6.1.2 学校教育对中国近代国民养成的作用
        6.1.3 清末法律思想家通过译书办报宣传培养国民意识
    6.2 清政府在法律上对国民权利的有限确认
        6.2.1 《钦定宪法大纲》中“臣民”的基本权利
        6.2.2 《大清新刑律》对国民人身权利之保护
        6.2.3 《大清民律草案》中对国民权利的规定
    6.3 民主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6.3.1 清末法律思想家对于民主思想的认识
        6.3.2 国民对民主制度之向往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台独”问题的相关概述
    2.1 “台独”的产生及发展
        2.1.1 “台独”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素
        2.1.2 早期“台独”活动的海外萌芽
        2.1.3 岛内“台独”活动的渐趋猖獗
    2.2 “台独”的基本特点
        2.2.1 影响因素多元性
        2.2.2 “理论”内容荒谬性
        2.2.3 极具高度敏感性
    2.3 “台独”的危害
        2.3.1 危害台湾同胞福祉
        2.3.2 损害中国核心利益
        2.3.3 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章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依据和基础.
    3.1 理论依据
        3.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主权的学说
        3.1.2 中国共产党关于反“台独”工作的论述
    3.2 法律依据
        3.2.1 关于台湾法律地位的国际法依据
        3.2.2 关于反“台独”工作的国内法依据
    3.3 实践基础
        3.3.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3.3.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3.3.3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3.3.4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第四章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4.1 推动开展两岸对话谈判
        4.1.1 确立“九二共识”建立互信基础
        4.1.2 促成“汪辜会谈”架起沟通桥梁
        4.1.3 开启政治对话遏制“台独”发展
    4.2 促进两岸经贸人文交流
        4.2.1 促进两岸经济贸易关系新发展
        4.2.2 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
    4.3 坚决反对一切“台独”分裂活动
        4.3.1 提出“八项主张”打击“台独”
        4.3.2 反对李登辉“台独”分裂活动
        4.3.3 反对美台勾结的“台独”分裂活动
    小结
第五章 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5.1 反对民进党主导的“台独”分裂活动
        5.1.1 反对陈水扁“台独”分裂活动
        5.1.2 提出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
        5.1.3 制定出台《反分裂国家法》
    5.2 努力营造反“台独”的域外环境
        5.2.1 敦促美国信守承诺反对“台独”
        5.2.2 争取国际社会支持反对“台独”
    5.3 推进两岸关系走向和平发展
        5.3.1 开创两岸政党交流崭新局面
        5.3.2 推动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
        5.3.3 提出“六点意见”促进和平发展
    小结
第六章 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6.1 提出新理念深化两岸和平发展
        6.1.1 提出“两岸一家亲”理念
        6.1.2 携手共建“两岸命运共同体”
        6.1.3 团结台湾同胞共圆中国梦
    6.2 以两岸和平发展巩固反“台独”成果
        6.2.1 强调两岸基本原则共识
        6.2.2 举行两岸高层领导会晤
        6.2.3 推进两岸走向融合发展
    6.3 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
        6.3.1 强调“台独”分裂行径零容忍立场
        6.3.2 全面封堵台湾当局所谓“国际空间”
        6.3.3 反对美国政府及国会的涉台行为
    小结
第七章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经验与启示
    7.1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经验
        7.1.1 始终坚持原则性问题不动摇
        7.1.2 始终坚持反对“台独”不妥协
        7.1.3 注重反“台独”工作方式方法
        7.1.4 高度重视两岸人民力量作用
        7.1.5 充分发挥大陆的主导性作用
    7.2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启示
        7.2.1 保持大陆自身发展进步势头
        7.2.2 继续巩固一个中国原则共识
        7.2.3 持续深化两岸各项交流合作
        7.2.4 政治措施与军事手段相结合
        7.2.5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势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成果
致谢

(6)美国驻沪总领事馆政务微博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微博和政务微博的相关研究
        1.3.2 跨文化传播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方法和写作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写作框架
    1.6 创新之处
2 关键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关键概念
        2.1.1 政务微博
        2.1.2 美国驻沪总领事馆
        2.1.3 跨文化传播
        2.1.4 软实力
    2.2 理论基础
        2.2.1 跨文化传播理论
        2.2.2 议程设置理论
        2.2.3 使用与满足理论
3 美国驻沪总领事馆政务微博的内容分析
    3.1 美国驻沪总领事馆政务微博的基本情况
    3.2 美国驻沪总领事馆政务微博的议题分布及话语表达
        3.2.1 “仅美国”的微博议题与话语表达
        3.2.2 “中美两国”的微博议题与话语表达
    3.3 美国驻沪总领事馆政务微博的符号分析
4 美国驻沪总领事馆政务微博受众反馈的研究
    4.1 基于受众反馈的个案研究
        4.1.1 正面态度的评论
        4.1.2 中立态度的评论
        4.1.3 负面态度的评论
        4.1.4 情感值和关键词分析
    4.2 在线访谈
        4.2.1 研究问题与研究对象
        4.2.2 访谈内容分析
5 结论
    5.1 美国驻沪总领事馆政务微博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5.2 对我国政务微博跨文化传播的启示
参考文献

(7)论冷战后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一、选题的创新点
        二、选题的难点
        三、预期目标与研究成果
第一章 美国政治极化界定与美国外交政策回顾
    第一节 美国政治极化内涵与外延
        一、美国政治极化的定义
        二、美国政治极化的当前表现
        三、美国政治极化的历史回顾
        四、美国政治极化形成的社会心理学过程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回顾
        一、冷战结束前美国外交政策背景
        二、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三、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四、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五、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政治极化对国会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美国政治极化对国会制定外交政策影响机制
        一、美国政治极化美国外交政策影响的路径
        二、美国政治极化对国会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冷战后政治极化与美国国会制定外交政策关系
        一、美国国会提案和国会立法过程
        二、冷战后美国国会相关情况及案例选取
    第三节 美国国会中国人民币汇率提案的政治极化分析
        一、第111 届和112 届国会与人民币汇率相关提案分析
        二、人民币汇率问题中的美国国会的极化因素分析
    第四节 美国国会以色列相关问题提案的政治极化分析
        一、巴以冲突与美国对以色列态度
        二、美国第115 届和116 届国会以色列相关提案总体分析
        三、第115 届和116 届美国国会以色列问题具体提案分析
    第五节 美国国会伊朗问题相关提案的政治极化分析
        一、伊朗核问题与美国的态度
        二、美国第113 届至116 届国会伊朗相关提案总体分析
        三、第113 届-116 届美国国会以色列问题具体提案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美国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路径
        一、美国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外交政策影响的路径图
        二、美国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政治极化因素分析
        一、府会分歧与美国总统在对外事务中的权力
        二、影响美国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因素探析
    第三节 政治极化与美国总统对重返亚太政策的影响
        一、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政治极化的表现
        二、政治极化程度与总统对外政策强度成正比
    第四节 政治极化与美国总统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影响
        一、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的背景
        二、美国关于气候变化政策的政治极化表现
        三、特朗普“积极主动决策”型性格弱化政治极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案例研究
    第一节 案例选取与伊拉克战争
        一、案例选取
        二、伊拉克战争
    第二节 政治极化对国会制定伊拉克战争政策的影响
        一、美国第107 届-111 届国会政治极化与相关提案情况分析
        二、美国第107-111 届国会关于伊拉克战争的相关提案统计分析
        三、美国第107-111 届国会伊拉克战争重要提案具体内容分析
    第三节 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伊拉克战争政策的影响
        一、美国总统制定伊拉克政策是政治极化的产物
        二、政治极化是总统制定伊拉克战争政策的内在动力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一、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的关键结论
        二、相关政策建议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研究不足
        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美经贸谈判:从“受众成本”视角分析美方谈判策略差异(1989-200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美国谈判策略以及国内受众成本分析
    一.受众成本与受众
        1.受众成本概念
        2.美国国内受众
        3.美国受众成本形成原因
    二.美方谈判策略
        1.美国谈判策略特点
        2.美方谈判策略形成的原因
    三.中美经贸谈判(1991-2000)
        1.20 世纪90 年代中美关系特点:政治经济关系不再“亦步亦趋”
        2.美方在中美经贸谈判中的谈判策略
第二章 中美关系及中美经贸关系发展史(1949-2000)
    第一节 :中美经贸概况
        2.1.1 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中美正式建交前(1949-1978)
        1.新中国成立至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即:1949-1972
        2.中美关系正常化至中美正式建交,即:1972-1978
        2.1.2 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第二阶段:中美正式建交至 20 世纪 90 年代之前(1979—1989)
        2.1.3 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第三阶段:冷战后--21 世纪初期(1990-2000)
    第二节 :中美经贸关系特点(新中国成立后—冷战后)
        1.第一阶段:经济是政治“附属品”的起步阶段阶段:20 世纪70 年代
        2.第二阶段:政治是“变压器”,经济是“粘合剂”的相互影响阶段:20世纪80年代
        3.第三阶段:“自行其是”的矛盾阶段:20 世纪90 年代
    第三节 :中美经贸关系各阶段特征原因分析
        1.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经贸附属于政治的阶段
        2.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双边经贸关系的能动性提升阶段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能动性强且高度相互依赖阶段
    第四节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案例分析:以“中美最惠国待遇”以及“知识产权谈判”为例
    第一节:案例分析:中美最惠国待遇
        1.布什政府时期的最惠国待遇政策:1989-1992
        (1)美国国内相关利益集团立场
        (2)布什政府时期的“府会之争”
        2.克林顿政府时期的对华最惠国待遇政策:1993-1994
        (1)克林顿政府的政策调整
        (2)国内的反对以及“挂钩政策”的失败
        总结
    第二节: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案例分析
    第三节:从“美国国内政治因素”视角分析美国将“对华最惠国待遇”与“人权问题”挂钩以及没有将“知识产权”与“人权问题”挂钩的原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9)特朗普政府税改、国债规模与美国的对华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三、既有研究
        (一)国内关于特朗普政府税改影响的研究
        (二)国外关于特朗普政府税改影响的研究
    四、文章结构
第一章 特朗普政府税改出台背景
    第一节 全球化的发展和逆全球化的特点
        一、全球化的发展
        二、逆全球化的特点
    第二节 税改前美国宏观经济的基本情况
        一、经济增长角度
        二、债务规模角度
        三、财政收入角度
        四、就业角度
    第三节 税改前美国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居民收入增长停滞,贫富差距加大
        二、财政赤字猛增,债务规模日益庞大
第二章 特朗普政府税改的主要内容及效应分析
    第一节 特朗普政府税改的主要内容
        一、临时性提高个人所得税扣除额,降低税率
        二、降低公司所得税税率,资本支出费用化
        三、改变可替代最低税制,提高遗产税起征点
        四、直通实体最高减征20%
        五、对企业海外利润按低税率一次性征税,实行属地征税原则
    第二节 特朗普政府税改对美国国债规模的影响
        一、税改直接减少财政收入,增加财政赤字
        二、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国债规模快速增长
        三、债务利息越滚越大,财政面临债务利息陷阱
    第三节 特朗普政府税改的政治经济效应
        一、个税改革拉拢中低收入选民,有利富人阶层
        二、企业所得税改象征大于实质,有利企业投资但增加制度性漏洞
        三、直通实体漏洞继续存在,进一步加剧美国贫富分化
        四、增强美国国际竞争优势,影响全球资源配置
第三章 美国政治生态及其经济基础分析
    第一节 美国的政党制度
    第二节 美国的选举制度
    第三节 利益相关方对美外交决策的影响
        一、美国的利益集团和党内派系
        二、特朗普上任后的对外政策
第四章 特朗普政府税改对美对华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特朗普政府税改对美国国家利益的影响
        一、国内利益方面
        (一)经济利益
        (二)发展利益
        二、国际利益方面
        (一)经济利益
        (二)安全利益
        (三)战略利益
    第二节 特朗普政府税改和中美贸易冲突的关联分析
    第三节 未来美国对华政策方向预测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试述冷战后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手段及其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意义
        (一)民主输出战略是研究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途径
        (二)防范美国民主输出战略对中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三、概念的阐释及界定
        (一)基本概念
        (二)研究范围
    四、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五、框架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论文框架结构
        (二)研究方法
    六、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美国民主输出战略的发展历史和动因
    第一节 美国民主输出战略的发展历史
        一、1977 年之前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情况
        二、1977 年之后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情况
    第二节 美国民主输出战略的动因
        一、民主输出战略的精神动因
        二、民主输出战略的利益驱动
    小结
第二章 冷战后美国民主输出战略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冷战后美国民主输出战略的理论思想
        一、民主和平论
        二、软实力
        三、新保守主义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民主输出战略的政策实践
        一、克林顿政府
        二、小布什政府
        三、奥巴马政府
    小结
第三章 美国民主输出战略的实施途径分析
    第一节 民主、人权和劳工事务局
        一、历史沿革
        二、工作途径
    第二节 国际开发署
        一、历史沿革
        二、组织架构
        三、具体工作
    第三节 国家民主基金会
        一、历史沿革
        二、职能作用
    小结
第四章 冷战后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手段
    第一节 “硬干渉”手段
        一、军事打击
        二、经济制裁
        三、外交施压
        四、“颜色革命”
    第二节 “软干涉”手段
        一、对外援助
        二、公共外交
    小结
第五章 影响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手段的因素
    第一节 民主输出对象国的实力因素
        一、军事实力
        二、经济实力
        三、该因素对于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影响
    第二节 民主输出对象国的政治因素
        一、民主输出对象国是否实行竞争选举制度
        二、民主输出对象国政府的执政能力
    第三节 民主输出对象国的盟国因素
    第四节 美国自身的因素
    小结
第六章 以乌克兰为例分析美国民主输出战略
    第一节 美国对乌克兰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实践
        一、独立之初支持乌克兰政治转型
        二、“橙色革命”
        三、乌克兰政变
    第二节 影响美国对乌克兰实施民主输出战略手段的因素
        一、乌克兰国内指标变化不明显
        二、乌俄关系变化显着
    小结
第七章 以缅甸为例分析美国民主输出战略
    第一节 缅甸实现民主化进程之前
        一、缅甸国内的局势状况
        二、美国对缅甸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实践
    第二节 缅甸实现民主化进程之后
        一、缅甸国内的局势状况
        二、美国对缅甸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实践
    第三节 影响美国对缅甸实施民主输出战略手段的因素
    小结
结论
    一、大国关系是影响美国选择具体手段的最重要因素
    二、对中国的可能影响以及应对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浅析中美选举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国会视角下特朗普政府对台政策研究[D]. 潘欣宇.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
  • [2]新古典现实主义视域下的中国香港“修例风波”[D]. 唐千智.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2)
  • [3]整合与分裂:21世纪以来宗教信仰对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影响[D]. 赵碧琳. 中国政法大学, 2021(09)
  • [4]清末法律思想家对美国国民法律意识的考察研究[D]. 焦婕. 辽宁大学, 2020(07)
  • [5]“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D]. 王梦. 吉林大学, 2020(01)
  • [6]美国驻沪总领事馆政务微博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分析[D]. 徐丽彬. 浙江大学, 2020(02)
  • [7]论冷战后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D]. 陈欢欢. 外交学院, 2020(08)
  • [8]中美经贸谈判:从“受众成本”视角分析美方谈判策略差异(1989-2000)[D]. 邹雨佳. 外交学院, 2020(08)
  • [9]特朗普政府税改、国债规模与美国的对华政策[D]. 张伦恺. 外交学院, 2020(07)
  • [10]试述冷战后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手段及其特点[D]. 刘嘉楠. 外交学院, 2020(08)

标签:;  ;  ;  ;  ;  

中美选举制度简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