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adher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E-cadher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一、E-钙粘附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马晓丽[1](2021)在《ILK对食管鳞癌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功能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目的是探讨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基因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的影响,研究其在食管癌中功能,为食管癌的精准诊疗奠定理论基础和临床参考。方法:1)采用meta分析评价ILK在消化系统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消化系统肿瘤临床表型及预后间的相关性;2)筛选ILK高表达的人食管鳞癌细胞系,建立ILK慢病毒干扰序列。将ILK慢病毒干扰序列转染食管鳞癌细胞系TE-1和KYSE-150,用q RT-PCR检测干扰载体转染后ILK的表达。在细胞水平上,利用MTT增殖、克隆检测、流式细胞仪凋亡检测、Transwell小室侵袭及划痕愈合等技术,研究ILK基因消减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的影响;3)建立ILK慢病毒干扰载体,转染KYSE-150细胞。在裸鼠皮下分别接种sh ILK及对照细胞株,建立KYSE-15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观察肿瘤生长,测量肿瘤大小和体积。在动物水平上,研究ILK基因消减对食管鳞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基于RNA-seq技术筛选食管癌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预测其可能的发病机制,筛选可能参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键调控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结果:第一部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ILK在消化系统肿瘤组中高表达,ILK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程度及生存预后呈相关性,与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性。第二部分:在体外ESCC细胞水平,沉默ILK基因后,可显着抑制TE-1、KYSE-150细胞增殖和集落形成,促进TE-1、KYSE-150细胞凋亡。ILK基因消减后,TE-1、KYSE-150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明显减弱。第三部分: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结果发现,ILK干扰组裸鼠肿瘤生长缓慢,相比较于对照组,肿瘤的重量及体积均偏小,ILK基因消减后影响了裸鼠成瘤的能力。基于RNA-seq技术,ILK基因干扰后挖掘到5540个食管癌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为2839个,下调基因为2601个。上调的基因有SOD2、IRF6、PER1、PHLDB2、TNFAIP3等,下调的基因有RPL21、HYOU1、WARS、SUPT16H、DHCR24等。可能参与TNF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Fox O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NF-k B信号通路等。结论:ILK在消化系统肿瘤中高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程度及生存预后呈相关性,与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性。ILK基因消减抑制ESCC细胞增殖、克隆形成、侵袭及转移,促进细胞凋亡。体内致瘤研究证实,ILK基因消减会阻碍KYSE-150移植瘤的生长。基于RNA-seq技术筛选出食管癌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预测差异表达基因,可能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

李秀[2](2020)在《E-钙粘蛋白、β-连环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恶性程度高,常出现糜烂、溃疡、出血及舌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E-钙粘蛋白(E-cadherin,E-cad)是一种钙依赖性跨膜糖蛋白,对维持正常上皮的极性和完整性起着重要作用,E-cad的低表达降低了同型细胞间的粘附力,促进了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β-连环素(β-catenin,β-cat)是一种多功能蛋白,是经典Wnt信号通路的关键效应分子,参与调节细胞的正常生长及分化,其异常表达可激活体内多数原癌基因,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E-cad功能的发挥离不开β-cat,两者必须形成E-cad/cat复合物才能发挥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7(Matrix Metalloproteinase-7,MMP-7)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可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以及基底膜大分子等方式来调节肿瘤的进展。MMP-7是Wnt/β-cat关键下游靶基因之一,并可水解E-cad的胞外结构,使之细胞间粘附功能丧失。E-cad、β-cat和MMP-7在多种肿瘤中可发生相互作用,共同介导肿瘤的发生发展,但关于三者在OSCC中的关系及其相关性研究,目前研究较少。本实验通过收集正常口腔黏膜组织、OSCC新鲜组织、OSCC癌旁组织和OSCC病理切片,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分别检测OSCC中E-cad、β-cat和MMP-7在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并分析三种蛋白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探讨三者与OSCC发生发展的关系,为进一步明确OSCC的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收集符合标准的新鲜OSCC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各6例,采用qRT-PCR法分别检测三种组织中E-cad、β-cat及MMP-7mRNA的表达;2.选取新鲜正常口腔黏膜组织10例和符合标准的低、中、高分化OSCC石蜡组织块各10例,共40例,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后进行病理分级,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口腔黏膜及OSCC中E-cad、β-cat及MMP-7蛋白的表达量,并分析三者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1.qRT-PCR结果:E-cad和β-cat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正常组最高;与正常组相比,OSCC组中两者的相对表达量依次下调0.58倍和0.76倍,癌旁组中则依次下调0.68倍和0.53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组与OSCC组相比较,两者mRNA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MP-7 mRNA在正常组中呈阴性表达,在鳞癌组及癌旁组中均呈强阳性表达,且癌旁组最高(与鳞癌组相比,上调6.90倍),两组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E染色结果:对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及所选OSCC蜡块行常规HE染色,由两位资深病理科医师对组织切片复片,确定为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及高、中、低分化OSCC各10例;3.IHC染色结果: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E-cad和β-cat在上皮细胞的胞膜上呈阳性表达,MMP-7呈阴性表达。随着OSCC分化程度的降低,E-cad在胞膜上表达逐渐下调甚至缺失;β-cat在胞膜上表达逐渐减弱甚至缺失,并逐渐出现胞质或胞核中表达;MMP-7在胞质内表达水平逐渐上调。三种蛋白的表达在四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与OSCC分化程度相关(P<0.05);4.三种蛋白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在OSCC中,E-cad在无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浸润组中的表达均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饮酒、肿瘤大小、临床分期以及复发率(随访3-30月)各组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β-cat和MMP-7分别在各组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OSCC中,E-cad、β-cat和MMP-7的表达与OSCC分化程度密切相关,三者在OSCC进程中可能发挥一定的协同作用,共同促进OSCC的发生发展。

张艺[3](2020)在《马钱苷对胃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及目的: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胃癌(GC)已成为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预后不良,在中国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第三位和第二位。众所周知,胃癌肿瘤的浸润转移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研究表明,上皮间质转化(EMT)是癌细胞侵袭转移过程的重要起始步骤。在中国传统药物(CTM)中,许多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已被用于治疗疾病。马钱苷(Loganin)是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e.)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癌和抗炎的作用,可以减少氧化应激,还可以提高记忆力。既往研究表明,Loganin在未来癌症治疗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尚无有关Loganin如何影响GC中EMT的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马钱苷(Loganin)对胃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影响,并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探讨了其机理。方法:常规培养人胃癌细胞株AGS、BGC823及SGC7901。采用噻唑蓝(MTT)技术检测Loganin干预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Loganin对BGC823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GC823细胞株在药物Loganin干预前后相关基因和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变化。结果:MTT结果显示,Loganin作用48h后,AGS、BGC823及SGC7901细胞的活性分别为(0.748±0.051)、(0.581±0.042)、(0.412±0.037),BGC823的活性最低(F=44.101,P<0.01)。随着Loganin剂量增加,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F=36.298、47.942,P<0.01)。与对照组比较,Loganin作用后BGC823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下降,高剂量(200mg/L)Loganin的作用比低剂量组(50mg/L)明显(迁移:F=87.750,P<0.01;侵袭:F=85.749,P<0.01)。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Loganin作用后BGC823细胞侵袭迁移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水平发生改变,高剂量Loganin作用更明显(均P<0.01)。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Loganin作用后,BGC823细胞EMT相关基因发生改变,高剂量Loganin作用更明显(均P<0.01)。Loganin作用后,BGC823细胞的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性减弱,p-PI3K和p-AKT的表达明显降低,高剂量Loganin的作用更明显(F=38.590、63.563,P<0.01)。结论:Loganin对人胃癌细胞系BGC823的上皮间质转化具有抑制作用,此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性而实现的。

沈二栋[4](2020)在《MiR-93-5p靶向调控AHNAK介导Wnt信号通路对胃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胃癌(gastric cancer)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排第4,死亡率排癌症死因的第2位。在我国,胃癌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给人们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根据2015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数据,我国胃癌发病人数约为67.9万,死亡人数约为49.8万,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仅次于肺癌而位居第二。因此,胃癌的防控仍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的卫生问题。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种内源性的单链非编码RNA,类似于s iRNA的小RNA分子,由高等真核生物基因组编码、非编码蛋白,存在于大多数真核生物中,长度大约为22个核苷酸RNA片段,通过核酸序列的互补性结合到特定的靶mRNA上,miRNA主要通过与靶基因mRNA的3’端非翻译区或者编码序列的互补序列特异性结合而识别靶标,并通过RNA诱导沉默复合物来降解靶mRNA或者抑制翻译过程,从而达到调控基因表达的目的。Mi R-93-5p位于染色体11q22.1,该基因常作为致癌因素,参与了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已有研究表明,miR-93-5p在恶性肿瘤中作为癌基因直接靶向调控AHNAK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基于此,本论文拟研究miR-93-5p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索miR-93-5p靶向调控AHNAK介导Wnt信号通路影响胃癌的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利用GEO数据库,检索获取胃癌相关miRNA及mRNA表达芯片,并进行差异分析。对差异miRNA取交集,确认后续研究对象。进一步利用TargetScan数据库对miRNA靶基因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mRNA表达芯片分析结果取交集,确认后续研究基因。2、收集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的胃癌患者95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qRTPCR检测组织中miR-93-5p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分析。3、生信分析和荧光素双报告基因系统验证miR-93-5p与AHNAK的靶向关系,T ranswell实验检测迁移和侵袭,细胞形态观察miR-93-5p对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细胞中AHNAK、wnt-1、β-catenin、p-β-catenin、Kremen、Axin2、LRP5和LRP6及EMT相关因子E-cadherin、Vimentin和Snail的变化。4、免疫荧光检测E-cadherin、Vimentin和Snail表达,TOP/FOP荧光素酶实验检测AHNAK是否可以与β-catenin的结合。结果:1、对胃癌miRNA表达芯片分析结果取交集,确认后续研究对象为miR-93-5p。2、对该miRNA在Target Scan数据库的预测结果与mRNA表达芯片中显着下调的基因进行Venn分析,最终获得2个潜在靶基因。进一步对两个基因进行分析,发现AHNAK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胃癌组织中miR-93-5p高表达,并且与患者的OS和DFS生存期差相关。3、生信网站预测与荧光素双报告基因实验验证AHNAK是miR-93-5p的直接靶基因,抑制miR-93-5p可上调AHNAK的表达。迁移侵袭实验表明,下调miR-93-5p和过表达AHNAK均能够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而过表达AHNAK则可以逆转miR-93-5p对胃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增强。4、MiR-93-5p调控AHNAK促进胃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MiR-93-5p通过靶向抑制AHNAK调控Wnt信号通路。结论:本研究发现miR-93-5p可能通过靶向抑制AHNAK,进而激活Wnt信号通路,提高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并促进上皮间质转化。MiR-93-5p在胃癌中充当促癌因子的角色,而AHNAK在胃癌中发挥抑癌因子作用,它们可能是今后胃癌诊治的重要分子靶标。

蒋连勇[5](2020)在《LINC00511促进肺癌细胞增殖、迁移以及上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肺癌是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首位。尽管近年来手术、放疗和化疗等传统治疗方法有所进步,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较前有所改善,但总体预后仍然很差,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是导致患者预后差的重要原因。上皮性肿瘤获得浸润及转移能力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在因素是肿瘤细胞获得间充质细胞的活动能力,即上皮间质转化(EMT),EMT可在癌症进展的各个阶段被异常激活,在肿瘤的生长、侵袭、转移以及对治疗的耐药性等各个方面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是指长度大于200 nt的非编码RNA,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多种Lnc RNAs参与了肺癌的发生、进展以及转移。长链非编码RNA00511(LINC00511)在肺癌中表达上调,并且该表达上调与肿瘤的浸润及转移相关,然而其相关机制并不明确。本研究将通过细胞实验逐步阐明LINC00511在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以及潜在的分子机制。本研究课题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探究LINC00511对肺癌细胞增殖、迁移以及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以及其初步分子机制;(2)探究LINC00511在TGFβ1诱导的肺癌细胞EMT以及侵袭和迁移中的作用;(3)探究LINC00511影响TGFβ1诱导的肺癌细胞EMT以及侵袭和迁移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LINC00511可促进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及上皮间质转化,PTEN是LINC00511调控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关键中间分子;(2)LINC00511是TGF-β1促进肺癌发展的关键中间分子,敲降LINC00511可通过调节MMPs以及EMT抑制由TGF-β1诱导的肺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3)LINC00511通过mi R-183-5p/ZEB2轴调控TGF-β1引起的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以及侵袭和迁移。第一部分 LINC00511促进肺癌细胞增殖、迁移以及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研究LINC00511促进肺癌细胞增殖、迁移以及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我们首先转染si RNA沉默肺癌细胞中LINC00511的表达,并用q RT-PCR验证沉默效率;然后采用CCK-8法和Transwell法研究沉默LINC00511对肺癌细胞的增殖以及迁移能力的影响;并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沉默LINC00511对肺癌细胞EMT的影响;同时采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分析了沉默LINC00511对PTEN的m RNA以及蛋白水平以及AKT信号通路的影响;为了证实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及EMT过程是由沉默LINC00511引起的,我们过表达LINC00511并重复以上实验;为证实PTEN在LINC00511促进肺癌浸润、转移以及EMT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沉默LINC00511和PTEN后分析对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EMT影响,以及对PTEN及AKT/FOXO1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LINC00511 si RNA可成功沉默肺癌细胞系中LINC00511的表达;沉默LINC00511显着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沉默LINC00511抑制肺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沉默LINC00511上调肺癌细胞中PTEN的m RNA和蛋白表达量,并抑制AKT的磷酸化;过表达LINC00511促进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同时下调PTEN的m RNA和蛋白表达量,并促进AKT的磷酸化;同时沉默LINC00511和PTEN显着回复沉默LINC00511对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的抑制作用,并回复沉默LINC00511对AKT信号通路的影响。结论:LINC00511可促进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及上皮间质转化,PTEN是LINC00511调控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关键中间分子。第二部分 LINC00511在TGF-β诱导的肺癌细胞侵袭和迁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探究LINC00511在TGFβ1诱导的肺癌细胞EMT以及侵袭和迁移中的作用。方法:为研究LINC00511在TGF-β1引起的肺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将肺癌细胞分为四组:对照组、TGF-β1处理组、TGF-β1+si NC组和TGF-β1+si LINC00511组,然后检测了LINC00511的表达量,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上皮间质转化标志分子如波形蛋白(Vimentin)、N-钙黏素(N-cadherin)、E-钙黏素(E-cadherin)以及ZEB2的表达水平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7和MMP13的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结果表明TGF-β1上调肺癌细胞A549和H460中LINC00511表达水平;TGF-β1促进肺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表现为增强迁移和侵袭能力并上调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而下调E-cadherin的表达,在TGF-β1处理的肺癌细胞中沉默LINC00511可抑制TGF-β1引起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加和上皮间质转化;TGF-β1可上调肺癌细胞中MMP7和MMP13的表达水平,而在TGF-β1处理的肺癌细胞中沉默LINC00511可以抑制TGF-β1引起MMP7和MMP13上调;分子机制上,TGF-β1可上调肺癌细胞中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转录因子ZEB2的表达,而在TGF-β1处理的肺癌细胞中沉默LINC00511可以抑制TGF-β1引起的ZEB2上调。结论:LINC00511是TGF-β1促进肺癌细胞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关键中间分子,沉默LINC00511可逆转TGF-β1诱导的肺癌细胞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第三部分 LINC00511调控TGF-β1诱导的肺癌细胞侵袭迁移以及EMT的分子机制研究目的:探究LINC00511影响TGFβ1诱导的肺癌细胞EMT以及侵袭和迁移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发现沉默LINC00511可降低ZEB2的表达,抑制肺癌细胞的EMT及浸润和转移,为进一步明确TGF-β1诱导的EMT及浸润和转移过程中LINC00511调节ZEB2的具体分子机制,我们在TGF-β1诱导且沉默LINC00511的肺癌细胞系中转染pc DNA3.1-ZEB2过表达载体上调ZEB2的表达,再观察肺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以及上皮间质转化能力的变化;考虑到lnc RNA可竞争性结合micro RNA发挥其促癌作用的普遍现象,我们使用Star Base v2.0数据库预测到LINC00511与mi R-183-5p有潜在结合位点,并且mi R-183-5p可以靶向结合肺癌细胞中ZEB2的3’UTR,因此我们假设LINC00511可通过竞争性结合mi R-183-5p促进肺癌细胞EMT,为验证该假设,我们构建了突变结合位点的Linc00511-mut载体用来干扰Linc00511和mi R-183-5p之间的相互作用,然后比较对照组、mi R-183-5p组、mi R-183-5pmimic+Linc00511 WT组以及mi R-183-5p mimic+Linc00511 mut组之间ZEB2的表达水平;此外,我们还研究了TGF-β1处理条件下,沉默LINC00511和过表达ZEB2对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结果:过表达ZEB2可以逆转敲降LINC00511对TGF-β1引起的上皮间质转化的抑制作用,同时还可以逆转沉默LINC00511对TGF-β1引起的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LINC00511通过竞争性结合mi R-183-5p调控ZEB2的表达水平;LINC00511通过mi R-183-5p/ZEB2轴调控TGF-β1引起的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结论:LINC00511通过mi R-183-5p/ZEB2轴调控TGF-β1引起的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侵袭和迁移。

吴幸冬[6](2020)在《黄芪、莪术配伍对肿瘤细胞迁移能力及黏附作用影响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选用中医益气活血法中的经典补气药黄芪与经典活血药莪术配伍,选用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小鼠肺癌细胞Lewis与小鼠肝癌细胞Hepa1-6进行体外实验,然后分别检测在药物处理后3种细胞中黏附因子E钙黏素(E-cadherin)、抗癌基因KAI1、PTEN、免疫球蛋白分子CD147、低氧诱导因子-1 α(HIF-1 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从而探讨黄芪与莪术配伍对肿瘤细胞的迁移和黏附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黄芪、莪术配伍对肿瘤细胞活力的影响,以选择合适的给药浓度进行后续实验;2.通过划痕实验,观察黄芪、莪术药对处理后肿瘤细胞的愈合情况以判断该药对对肿瘤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3.通过细胞黏附实验,检测黄芪、莪术药对处理后肿瘤细胞与细胞间黏附能力及与细胞外基质黏附能力的影响;4.采用Western blot与Real-Time PCR法检测肿瘤细胞中黏附相关因子E-cadherin、KAI1、PTEN、CD147、HIF-1 α、MMP-9 的蛋白表达和 mRNA 表达水平。结果:1.各浓度组的黄芪、莪术药对对肿瘤细胞活力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为尽量减少药物对细胞活力的影响,最终选择0.0125,0.025,0.05 g/ml浓度组进行后续实验;2.划痕实验结果显示,CT26、Hepa1-6细胞经药物处理后迁移率显着降低,且呈浓度依赖性;Lewis细胞只有0.05 g/ml组迁移率降低显着。3.细胞黏附实验结果显示,CT26、Hepa1-6细胞经药物处理后与细胞间黏附率显着升高,且呈浓度依赖性;Lewis细胞只有0.025 g/ml组与细胞间黏附率升高显着;CT26、Hepa1-6、Lewis细胞经药物处理后与细胞外基质黏附率显着下降,且呈浓度依赖性4.药物处理后能上调CT26、Lewis细胞E-cadherin、PTEN、KAI1的蛋白和mRNA表达,下调 CD147、HIF-1 α、MMP-9 的蛋白和 mRNA 表达;上调 Hepa1-6 细胞 E-cadherin、PTEN、KAI1的蛋白和mRNA表达,下调CD147的蛋白和mRNA表达,下调HIF-1 α、MMP-9的mRNA表达。结论:黄芪、莪术配伍能够降低CT26、Hepa1-6细胞的迁移能力,对于Lewis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可以增强CT26、Hepa1-6细胞与细胞间黏附能力并降低CT26、Lewis、Hepal-6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能力,对于Lewis细胞与细胞间黏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其影响细胞迁移和黏附能力的潜在机制可能与黏附相关因子E-cadherin、KAI1、PTEN 上调和 CD147、HIF-I α、MMP-9 的下降有关。

赵玉峰[7](2019)在《TMPRSS4和E-cad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测定子宫内膜癌(EC)标本组织内所含TMPRSS4(跨膜蛋白酶丝氨酸4及E-cad(上皮型钙黏蛋白)的有关表达情况,并探讨两者间的内在关系,分析其在患有EC的患者群体中的疾病形成及病情发展中的调控情况,进而有利于患者疾病诊断,同时也有利于评价患者预后情况,最为重要的是为临床免疫治疗提供新见解。方法:选取2008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来我院治疗169例EC患者展开分析,全部入选病例都实施手术疗法,且临床资料数据信息齐备,提取的病变组织均予以蜡块保存。选择免疫组化SP法测定TMPRSS4以及E-cad蛋白分别于EC有关组织当中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169例EC标本组织当中的TMPRSS4检测阳性率是63.9%(108/169),而在100例正常的子宫内膜标本组织中的TMPRSS4检测阳性率是12.0%(12/100)。因此,TMPRSS4在EC组织当中的检测阳性率较正常子宫内膜的标本组织明显更高,且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TMPRSS4表达同EC患者年龄及病理类型无关(P>0.05),而同EC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FIGO分期密切相关。提取的169例EC标本组织当中,低分化组患者的TMPRSS4检测阳性率为88.9%,较高-中分化组的59.2%明显更高;有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的TMPRSS4检测阳性率为87.5%,较无淋巴结转移组的56.5%明显更高;Ⅲ-Ⅳ期患者的TMPRSS4检测阳性率为80.3%,较Ⅰ-Ⅱ期组的52.0%明显更高;上述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EC E-cadherin的检测阳性率为42.6%(72/169),较正常内膜组织的75.0%(75/100)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E-cadherin表达同EC患者的发病年龄及分化程度,以及病理类型无明显关联(P>0.05)。但同E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及FIGO分期有关。有淋巴结转移EC患者E-cadherin的检测阳性率为17.5%(7/40),较无淋巴结转移者的50.4%(65/129)明显更低;而Ⅲ-Ⅳ期EC的E-cadherin检测阳性率为26.8%(19/71),较Ⅰ-Ⅱ期的54.1%(53/98)明显更低,上述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5.TMPRSS4与E-cadherin在EC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581,P<0.05)。结论:1.TMPRSS4的高表达和E-cadherin的表达下调或缺失与E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TMPRSS4和E-cadherin在EC组织中表达呈负相关,两者都参与了EC的侵袭和转移。3.TMPRSS4很可能成为观察EC恶化程度及预后的新标志物。

刘刚[8](2019)在《MiR-34a调控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凋亡和粘附及其分子机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骨肉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之一,青少年较为常见,它影响快速增殖的骨骼。数据统计显示,每年估计全球有400万人发病。过去的十年中,手术结合化疗等手段,能较有效的抑制骨肉瘤的生长和浸润。目前尽管患者能得到积极的治疗,但骨肉瘤的复发、转移和化疗耐受等仍然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骨肉瘤的5年生存率约50%至70%,局部复发约占患者的10%,生存率低。骨肉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肿瘤细胞的复发、转移,因此,目前需寻找有效的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的方法,找出驱动骨肉瘤恶化、复发和转移的潜在分子机制,识别与预后相关的分子治疗靶点,以改善骨肉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在与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基础研究中,microRNA(miRNA)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探索热点。愈来愈多的研究结果显示,miRNA在身体正常功能的维系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参与调控肿瘤细胞增殖、凋亡、应激反应和发育等。在机体许多类型肿瘤的发生、侵润和转移中,miRNA的调节发生异常,如卵巢癌、肝癌、膀胱癌和结直肠癌等。在microRNA中,尤其miR-34a,被公认是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参与调控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粘附和凋亡等生理病理过程。miR-34a有许多靶基因,如p53、Eag1、Wnt和Notch,这些靶基因科以在骨肉瘤中调节多种细胞功能。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是一种极其保守的激酶家族,它将信号从外界传递到细胞内,调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而在介导MAPK去磷酸化的酶中,最为重要的是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超家族,称为双特异性蛋白白磷酸酶(DUSPs),其中DUSP1参与细胞周期中G0/G1期的过渡和细胞的凋亡的调节。有研究表明,miR-101作用DUSP1,影响索拉非尼处理下的的TGF-β分泌。抑制miR-940,促进DUSP1的表达,减弱JNK介导的肺癌细胞凋亡。然而,在骨肉瘤中,miR-34a在DUSP1上的调节尚不清楚。我们的研究旨在揭示miR-34a和DUSP1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粘附和凋亡等作用,及其对相关效应蛋白的影响,阐述其分子机制。了解miRNA对于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凋亡等的影响,有助于筛选出新的与分子预后有关的治疗靶点,为研发新的抗肿瘤药物及临床骨肉瘤的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通过应用pre-miR-34a、anti-miR-34a和阴性对照,过度表达和降低表达miR-34a,探索miR-34a对骨肉瘤细胞的相关作用。通过MTT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miR-34a对细胞增殖的作用;通过Traswell细胞迁移实验,检测了 miR-34a对骨肉瘤细胞的迁移作用;通过流式细胞术实验,检测miR-34a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作用;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实验、QPCR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miR-34a对DUSP1的表达调控,探讨其分子机制。[研究结果]miR-34a使骨肉瘤细胞停滞在G0/G1期,减少S期的比例,显着地抑制MG63细胞的增殖。同时,miR-34a对骨肉瘤细胞的迁移抑制达到了百分之六十,使细胞的凋亡增加六倍,抑制百分之八十的细胞的粘附。相反地,在U-20S细胞中转染anti-miR-34a,降低miR-34a的表达,可使细胞在G0/G1期比例减少,增加S期的比例,促进细胞的增殖,抑制了骨肉瘤细胞凋亡,促进了细胞粘附。在骨肉瘤中,双特异性磷酸化酶1(DUSP1)是miR-34a的直接靶基因,在MG63细胞中高表达DUSP1,使骨肉瘤细胞在G0/G1期比例下降,增加了 S期细胞比例,抑制了骨肉瘤细胞凋亡,促进细胞的增殖,增强了细胞的粘附能力。然而,在U-20S细胞中抑制DUSP1的表达,阻滞骨肉瘤细胞在G0/G1期,使S期细胞比例减少,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的凋亡,抑制骨肉瘤细胞的粘附能力。miR-34a负调控DUSP1,提高Bax表达,抑制Bcl-2表达,促进骨肉瘤细胞的凋亡;抑制细胞周期蛋白D1和E表达,阻滞骨肉瘤细胞于G0/G1期,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提高E-钙黏蛋白的表达,降低β-catenin表达,抑制骨肉瘤细胞的粘附。[研究结论]miR-34a在骨肉瘤中,通过直接靶向作用DUSP1,抑制DUSP1的表达,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阻滞细胞于G0/G1期,抑制细胞迁移,抑制细胞粘附,促进细胞凋亡,发挥抑制骨肉瘤细胞的作用。

崔钰珠[9](2019)在《小柴胡汤加减方联合依西美坦对乳腺癌裸鼠MMP-2和E-cadherin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此课题通过建立MDA-MB-435雌性无胸腺裸鼠模型,研究祖国医学中草药复方"小柴胡汤加减方”联合依西美坦对乳腺癌MDA-MB-435雌性无胸腺裸鼠瘤重的影响,研究祖国医学中草药复方"小柴胡汤加减方”联合依西美坦对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影响。材料与方法:(1)制备MDA-MB-435细胞悬液:取生长旺盛的HER-2/nue高表达的人乳腺癌MDA-MB-435细胞株,用胰蛋白酶进行消化后形成细胞悬液;(2)MDA-MB-435细胞裸鼠造模:MDA-MB-435细胞裸鼠造模:每只无胸腺的雌性卵巢切除裸鼠的右腋窝脂肪垫下接种细胞悬液0.2m L,形成HER-2/neu高表达的人乳腺癌裸鼠MDA-MB-453移植瘤,一共有4只裸鼠被接种,直至被接种的瘤长至1cm3时,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手术取材,然后将其移植瘤瘤块切成1mm3大小,无菌条件下在无胸腺的雌性卵巢切除的裸鼠的右腋窝脂肪垫下进行接种,建造裸鼠移植瘤模型,共40只无胸腺的雌性卵巢切除的裸鼠被接种,在种植后第4-5天即可见肿瘤生长,可以触及结节,100%成瘤,饲养15天后造模成功。(3)分组及给药;成功建造乳腺癌裸鼠模型后,将40只造模成功后的乳腺癌裸鼠平均分为4组,每组各10只。空白对照组:予对照组0.9%生理盐水0.4ml/只/d,灌胃频次:日一次;依西美坦组:0.3mg只/d,每灌胃频次:日一次;小柴胡汤加减方组:“小柴胡汤加减方”0.4ml/只/d灌胃,灌胃频次:日一次;小柴胡汤加减方+依西美坦组:依西美坦组:0.3mg只/d+“小柴胡汤加减方”0.4ml/只/d灌胃,灌胃频次:日一次;四组均连续给药21天。(4)处死取材:每组10只裸鼠均于末次给药后24小时(即造模成功后第16天)运用断颈法处死,处死后将腋下的肿瘤组织进行剥离,称出瘤体的重量并计算出抑瘤率,剥离组织存放好备用。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相对含量。流程如图:结果:1.瘤重(单位g)及抑瘤率:空白对照组:1.032±0.870;依西美坦组:0.364±0.165;65.59%小柴胡汤加减方组:0.566±0.172;47.16%小柴胡汤加减方+依西美坦组:0.270±0.103;74.74%2.MMP-2及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影响:(1)MMP-2的灰度值表达:6529.232±128.926,4232.837±72.004,5245.171±100.890,2815.578±267.589。(2)E-cadherin的灰度值表达:2288.170±150.101,4929.361±187.661,3131.750±169.352,6371.439±125.152。结论:1.小柴胡汤加减方及依西美坦对乳腺癌MDA-MB-435细胞有抑制作用;并有协同作用。2.小柴胡汤加减方联合依西美坦可以调节MMP-2及E-cadherin蛋白表达的水平。

于若曦[10](2019)在《LBH对胃癌细胞增殖转移能力的影响及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仅2012年,全世界约新发胃癌989,600例、死亡738,000例,这分别占新发癌症病例数和癌症死亡人数的6.7%和8.8%。尽管改进了手术和辅助治疗方法,但大约1/3的胃癌患者仍会复发;且患者一旦复发,5年总生存率低于25%。因此,鉴定用于诊断和治疗该疾病的新标志物和治疗靶标十分重要。我科既往的研究中鉴定出了一系列对胃癌预后具有预测能力的分子,本研究所涉及的LBH是其中之一。Limb bud and heart development(LBH)是脊椎动物中高度保守的组织特异性转录辅助因子,其调节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多个关键基因的表达。它位于染色体2p23.1,编码一个含有105个氨基酸的小核蛋白。除胚胎组织外,LBH还在成人器官中表达,包括脾,肠,肾,脑和外周神经系统。在心脏发育期间异常表达LBH可导致先天性心脏病,例如部分三体性2p综合征。Rieger等人在2010年首次发现了LBH在癌症中的作用,他们观察到LBH作为Wnt途径的靶基因,抑制乳腺上皮分化并促进Wnt通路介导的肿瘤形成。Chen等人的研究发现,在肝透明细胞癌中LBH的过表达导致了患者的预后不良。Liu等人在鼻咽癌中的研究则发现LBH是一个肿瘤抑制因子,其可以抑制细胞增殖并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1/S期。目前在胃癌中尚无关于LBH的研究。本研究拟采用生物信息学、免疫组化法研究LBH的预后作用,并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LBH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1.在TCGA-STAD和GSE29272数据集中研究癌与癌旁LBH mRNA表达的差异。2.在TCGA-STAD、GSE15459和GSE29272中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LBH高、低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期差异。3.在TCGA-STAD、GSE15459和GSE62254数据集中运用COX单因素分析和COX多因素比例风险模型分析LBH是否为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4.在82例胃癌患者的癌和癌旁组织中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LBH的蛋白表达水平,判断LBH蛋白在癌和癌旁表达的差异。5.收集82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信息,分析LBH与患者临床表型和预后间的相关性。6.通过转染慢病毒建立稳定敲减LBH的HGC-27细胞系和稳定过表达LBH的BGC-823细胞系。7.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验证LBH敲减及过表达效率。8.在胃癌细胞系中通过MTT法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LBH对细胞增殖的影响。9.在胃癌细胞系中通过伤口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LBH对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作用。10.通过裸鼠腹腔内注射,判断LBH对腹膜转移的影响。11.在TCGA-STAD、GSE15459和GSE62254数据集中通过基因富集分析(GSEA)研究LBH可能参与的细胞行为和分子通路。12.在TCGA-STAD数据集中利用R软件计算与LBH相关性(Spearman)最强的1000个基因,进行Gene ontology(GO)和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以研究LBH所涉及到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和信号通路。13.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敲减或表达LBH后分子通路的变化。14.利用IP实验检测与LBH直接作用的转录因子。15.RNA-seq和Microarray相关的处理和分析采用R软件。16.统计学检验:数据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每组实验重复3次,数据以均值±标准差(±s.d.)表示。采用T检验、Spearman秩和检验比较组间差异。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TCGA-STAD和GSE29272数据集中,LBH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癌旁组织。2.在TCGA-STAD数据集中,LBH表达与T分期相关;在GSE15459数据集中,LBH的表达与较晚的临床分期、Lauren分型为侵袭型及弥漫性亚型相关。在GSE62254数据集中,LBH与较晚的T、N、M分期均相关。3.在TCGA-STAD、GSE15459和GSE62254数据集中,LBH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均显着短于LBH低表达患者。COX多因素比例风险模型均显示LBH为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4.针对82例患者的免疫组化分析显示,LBH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癌旁组织。根据胃癌组织中LBH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LBH高表达组和LBH低表达组,结果显示LBH高表达患者的预后较LBH低表达组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5.在多种胃癌细胞系中验证LBH表达高低,qRT-PCR结果显示,LBH在MKN-45细胞中表达最高,在HGC-27细胞中次之,在BGC-823细胞中表达最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BH在HGC-27细胞和MKN-45细胞中表达较高,在BGC-823细胞中基本不表达。6.利用慢病毒转染shRNA,建立稳定敲减LBH的HGC-27细胞系。利用慢病毒转染LBH过表达质粒,建立稳定转染LBH的BGC-823细胞系。Western Blot和qRT-PCR均显示敲减及过表达LBH的效率良好。7.与HGC27-NC-shRNA细胞相比,HGC27-LBH-shRNA细胞的增殖能力显着下降,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减弱。8.与BGC823-vector细胞相比,BGC823-LBH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上升。9.裸鼠腹腔内种植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BGC823-LBH的腹腔种植结节数目显着增加,而MKN45-LBH-shRNA组的腹腔内转移瘤数目显着减少,提示LBH可以促进胃癌的腹膜转移。10.在TCGA-STAD、GSE15459和GSE62254中进行的GESA分析发现三个数据集的结果一致性较高,x均提示LBH高表达与“粘着斑”、“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和“细胞-粘附分子帽”等途径相关。11.在TCGA-STAD数据集中,针对1000个与LBH相关性最高的基因的GO和KEGG分析表明,高LBH表达与PI3K-Akt途径,粘着斑和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有关。12.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敲低LBH显着抑制整合素α1、整合素α5、整合素αV、整合素β1、整合素β3的表达,而过表达LBH则显着增加了整合素α1、整合素α5、整合素αV、整合素β1、整合素β3的表达。13.蛋白印记分析显示,敲减LBH抑制了整合素下游分子p-FAK和p-Akt的表达,但并不改变FAK和AKT的表达。而过表达LBH则促进了p-FAK和p-Akt的表达,但并不影响FAK和AKT的表达。14.蛋白印记分析显示,敲减LBH抑制了NRP1的表达,过表达LBH促进了NRP1的表达。15.免疫共沉淀实验显示,LBH可以与转录因子c-jun结合,利用SP600125抑制c-jun后,显着抑制了LBH过表达引起的NRP1上调。结论:1.LBH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2.LBH与胃癌的不良预后相关。3.LBH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4.LBH促进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5.LBH促进胃癌的腹膜转移。6.LBH参与调控Integrin/FAK/Akt通路。7.LBH参与调控c-jun/NRP-1途径。

二、E-钙粘附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钙粘附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ILK对食管鳞癌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ILK表达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临床表型及预后相关性的Meta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检索数据库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4 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ILK对食管鳞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功能影响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细胞系及来源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ILK对食管鳞癌体内成瘤性的影响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来源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整合素连接激酶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2)E-钙粘蛋白、β-连环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基质金属蛋白酶-7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马钱苷对胃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马钱苷对胃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
    1.实验材料
        1.1 细胞株介绍
        1.2 主要应用试剂
        1.3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2.实验方法
        2.1 人胃癌细胞株 AGS、BGC823、SGC7901 细胞培养
        2.2 MTT法检测细胞活性
        2.3 划痕实验(Wound Assay)检测细胞迁移能力
        2.4 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
        2.5 荧光定量PCR检测各基因mRNA表达
        2.6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基因蛋白质表达
    3.统计学方法
    4.结果
        4.1 Loganin对胃癌细胞株活性的影响
        4.2 Loganin对 BGC823 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
        4.3 Loganin对BGC823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
        4.4 Loganin对BGC823细胞侵袭迁移基因的影响
        4.5 Loganin对 BGC823 细胞EMT基因的影响
        4.6 Loganin对 BGC823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蛋白的影响
    5.讨论
    6.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MiR-93-5p靶向调控AHNAK介导Wnt信号通路对胃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MiR-93-5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GEO数据库芯片数据分析
        2.2 研究对象
        2.3 细胞株
        2.4 主要试剂
        2.5 主要仪器
        2.6 主要溶液的配制
        2.7 实验方法
        2.7.1 qRT-PCR法检测miR-93-5p基因的表达
        2.7.2 MiRNAs表达水平的结果判定
        2.7.3 细胞复苏、培养及冻存
        2.7.4 细胞转染
        2.7.5 Transwell实验
        2.7.6 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形态观察
        2.7.7 免疫荧光实验
        2.7.8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蛋白的表达
        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胃癌相关miRNAs筛选
        3.2 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系中miR-93-5p表达上调
        3.3 下调miR-93-5p抑制HGC-27 细胞迁移、侵袭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MiR-93-5p靶向AHNAK调控胃癌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2.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胃癌相关mRNA预测
        2.2.3 预测miR-93-5p的靶基因预测
        2.2.4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2.2.5 质粒提取
        2.2.6 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细胞系中靶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
        2.2.7 Western blot检测HGC-27 细胞中靶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
        2.2.8 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
        2.2.9 TOP/FOP荧光素酶实验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AHNAK是 miR-93-5p的靶基因
        3.2 MiR-93-5p通过调控AHNAK促进HGC-27 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
        3.3 MiR-93-5p靶向抑制AHNAK调控Wnt信号通路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5)LINC00511促进肺癌细胞增殖、迁移以及上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LINC00511促进肺癌细胞增殖、迁移以及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LINC00511在TGF-β诱导的肺癌细胞侵袭和迁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LINC00511调控TGF-β1诱导的肺癌细胞侵袭迁移以及EMT的分子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6)黄芪、莪术配伍对肿瘤细胞迁移能力及黏附作用影响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章 黏附相关因子在肿瘤细胞黏附及转移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 肿瘤黏附作用在肿瘤转移过程中起到的的关键作用值得引起重视
        2. 黏附相关因子E-cadherin、KAI1、PTEN、CD147、HIF-1α、MMP-9在肿瘤细胞黏附和转移过程中的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 黄芪与莪术影响肿瘤细胞黏附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中医益气活血法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
        2. 黄芪、莪术配伍治疗肿瘤的理论依据
        2.1 黄芪、莪术配伍的理论研究
        2.2 黄芪对肿瘤细胞黏附能力的影响
        2.3 莪术对肿瘤细胞黏附能力的影响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黄芪、莪术配伍对肿瘤细胞CT26、Lewis、Hepa1-6的迁移及黏附能力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株
        1.2 药物与试剂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CCK-8法检测CT26、Lewis、Hepa1-6细胞活力
        2.3 划痕实验检测CT26、Lewis、Hepa1-6细胞迁移能力
        2.4 细胞-细胞间黏附实验观察细胞同源性黏附率
        2.5 细胞-细胞外基质黏附实验观察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率
        3 实验结果
        3.1 黄芪、莪术配伍对CT26、Lewis、Hepa1-6细胞活力的影响
        3.2 黄芪、莪术配伍对CT26、Lewis、Hepa1-6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3.3 黄芪、莪术配伍对CT26、Lewis、Hepa1-6细胞—细胞间黏附能力的影响
        3.4 黄芪、莪术配伍对CT26、Lewis、Hepa1-6细胞—细胞外基质黏附能力能力的影响
        4 讨论
    第二章 黄芪、莪术配伍对肿瘤细胞CT26、Lewis、Hepa1-6中E-cadherin、KAI1、PTEN、CD147、HIF-1 α、MMP-9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E-cadherin、KAI1、PTEN、CD147、HIF-1α、MMP-9蛋白表达
        2.2 Real-Time PCR法检测细胞E-cadherin、KAI1、PTEN、CD147、HIF-1 α、MMP-9 mRNA表达
        3 实验结果
        3.1 各组细胞E-cadherin、KAI1、PTEN、CD147、HIF-1α、MMP-9蛋白表达比较
        3.2 各组细胞E-cadherin、KAI1、PTEN、CD147、HIF-1α、MMP-9 mRNA表达比较
        4 讨论
全文总结
    1 本论文共有两部分: 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
    2 实验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发表文章
    参与课题
致谢

(7)TMPRSS4和E-cad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的实验试剂
        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玻片处理方法及步骤
        2.2 切片制作
        2.3 HE染色方法及步骤
        2.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
        2.5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判定标准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TMPRSS4在EC及正常内膜组织当中的表达
    2 TMPRSS4 表达同EC患者的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见表2、图2)。
    3 E-cadherin在 EC及正常内膜组织当中的表达
    4 E-cadherin表达同EC患者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见表4、图4)
    5 TMPRSS4同E-cadherin在 EC当中表达的相关性
讨论
    1 EC侵袭转移研究意义及分子标记物
    2 TMPRSS4、E-Cad与 EMT的研究现状
    3 TMPRSS4 同肿瘤侵袭转移之间的关系
    4 TMPRSS4在EC中的表达特点及意义
    5 E-cad在 EC中的表达特点及意义
    6 TMPRSS4和E-cad在 EC中表达的关系
    7 与EC有关的其他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缩略词表
附图
致谢

(8)MiR-34a调控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凋亡和粘附及其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MiR-34a对骨肉瘤细胞功能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iR-34a负调控其靶基因DUSP1
    引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iR-34a负调控DUSP1影响骨肉瘤细胞的效应蛋白
    引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9)小柴胡汤加减方联合依西美坦对乳腺癌裸鼠MMP-2和E-cadherin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LBH对胃癌细胞增殖转移能力的影响及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在线数据集的下载及预处理
        2.2.2 在线数据集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分析
        2.2.3 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分析
        2.2.4 Gene Ontology(GO)和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 and Genomics(KEGG)分析
        2.2.5 Nomogram(列线图)及其验证
        2.2.6 临床病例的入选与排除
        2.2.7 免疫组化染色
        2.2.8 免疫组化评估
        2.2.9 细胞培养
        2.2.10 细胞计数
        2.2.11 RNA提取
        2.2.12 RNA反转录
        2.2.13 实时定量PCR(qRT-PCR)
        2.2.14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水平
        2.2.15 慢病毒稳转细胞系的建立
        2.2.16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
        2.2.17 集落形成
        2.2.18 细胞伤口愈合实验
        2.2.19 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
        2.2.20 悬滴细胞聚集测定
        2.2.21 腹膜转移的小鼠模型
        2.2.22 免疫共沉降技术检测蛋白质相互结合
        2.2.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LBH为胃癌的独立预后因子
        3.1.1 在TCGA和 GSE29272 队列中,LBH的表达水平在胃癌中升高
        3.1.2 在TCGA-STAD,GSE15459和GSE62254 数据集中,LBH的上调与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3.1.3 LBH表达与TCGA-STAD,GSE15459和GSE62254 数据集中不良的临床病理特征相关
        3.1.4 LBH mRNA表达可作为TCGA-STAD,GSE15459和GSE62254 数据集中OS的独立预测因子
        3.1.5 列线图及其验证
    3.2 胃癌患者中的LBH表达升高预示着较差的预后
        3.2.1 患者的免疫组化分析显示胃癌组织中LBH表达升高
        3.2.2 胃癌患者LBH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
        3.2.3 高表达LBH蛋白预示着GC患者的预后不良
        3.2.4 LBH蛋白可作为GC患者的独立预后标志物
    3.3 LBH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
        3.3.1 胃癌细胞系中LBH的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
        3.3.2 稳定敲减或过表达LBH细胞株的建立
        3.3.3 MTT实验发现LBH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
        3.3.4 集落形成实验证实LBH可增加胃癌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
    3.4 LBH促进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
        3.4.1 伤口愈合实验发现LBH可以促进细胞的迁移
        3.4.2 Transwell实验证实LBH可促进胃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3.5 LBH抑制了胃癌细胞的聚集和粘附
        3.5.1 LBH抑制了胃癌细胞的聚集
        3.5.2 敲减LBH抑制了HGC-27 粘附于HMrSV5 细胞
    3.6 LBH促进胃癌的腹膜转移
        3.6.1 在线数据集提示LBH可能与胃癌的腹膜转移有关
        3.6.2 MKN-45P细胞系中LBH的表达上调
        3.6.3 敲减LBH后降低了MKN-45 细胞系的腹膜转移
        3.6.4 过表达LBH后增加了BGC-823细胞的腹膜转移
    3.7 生物信息学预测LBH调控胃癌增殖和转移的可能机制
        3.7.1 基因富集分析(GSEA)
        3.7.2 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
    3.8 LBH参与调节Integrin/FAK/Akt通路
        3.8.1 在TCGA STAD数据集中LBH与整合素家族分子呈正相关
        3.8.2 Western Blot结果证实LBH可调控整合素家族多个分子的表达
        3.8.3 Western Blot结果证实LBH参与调控Integrin/FAK/Akt通路
    3.9 LBH通过调控c-jun的转录活性参与调控NRP1 的表达
        3.9.1 在线数据集显示NRP1为LBH相关生物过程中的关键分子
        3.9.2 Western Blot研究证实LBH可以调控NRP1 的表达
        3.9.3 LBH作为辅助转录因子可以通过调控c-JUN对 NRP-1 的转录活性调控NRP1 的表达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四、E-钙粘附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ILK对食管鳞癌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功能研究[D]. 马晓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21
  • [2]E-钙粘蛋白、β-连环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李秀.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2)
  • [3]马钱苷对胃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D]. 张艺. 河北大学, 2020(08)
  • [4]MiR-93-5p靶向调控AHNAK介导Wnt信号通路对胃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D]. 沈二栋.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5]LINC00511促进肺癌细胞增殖、迁移以及上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D]. 蒋连勇.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黄芪、莪术配伍对肿瘤细胞迁移能力及黏附作用影响探究[D]. 吴幸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TMPRSS4和E-cad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赵玉峰. 青岛大学, 2019(02)
  • [8]MiR-34a调控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凋亡和粘附及其分子机制[D]. 刘刚. 苏州大学, 2019(04)
  • [9]小柴胡汤加减方联合依西美坦对乳腺癌裸鼠MMP-2和E-cadherin表达的影响[D]. 崔钰珠.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LBH对胃癌细胞增殖转移能力的影响及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于若曦.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E-cadher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