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活动中的“分离”与“不分离”

文学活动中的“分离”与“不分离”

一、文学活动中的“隔”与“不隔”(论文文献综述)

侯冰玉[1](2022)在《论《人间词话》中词作的研究方法》文中研究表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运用了多种方法对词作展开批评,如情境辅助线法、对照比较法、摘字摘句批评法、人品词风互照法等。情境辅助线法主张批评者回归作者创作时的情境来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对照比较法指将两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对比,以显现异同、分析优劣。摘字摘句批评法侧重对单字或单句的品评。人品词风互照法强调将作者的品性与其作品风格联系起来考察。

李思琪[2](2020)在《《人间词话》主客关系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间词话》是中国文学史上颇具影响的文学理论着作,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王国维在东文学社对西方哲学及美学理论进行了系统地学习。西方哲学中作为基础模式的“主客二分法”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为《人间词话》奠定了理论基础。王国维将中国“天人合一”传统哲学思想融入西方主客体关系理论框架中,从而形成了新的中国文学研究模式。这一新的研究视角突破了传统词学的评价体系,开辟了崭新的研究视野。同时,王国维并不拒斥而是积极承继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经典理论,《人间词话》借鉴化用《沧浪诗话》《文心雕龙》等着作的观点,中西合璧从而实现了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型。主体和客体作为文学活动的两大组成部分,一直是文学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从主客二分理论系统地阐释《人间词话》,分析《人间词话》的主体论、客体论,还原和揭示了王国维文学理论的新观念。从主体论来看,《人间词话》提出了“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创作方式,阐释了创作过程中的三种境界,重视作者格局对文学活动中的影响,传承了天人合一的理论思想,吸收了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借鉴了康德、尼采等人的“天才论”,完善了“赤子之心”的文学观。从客体论来看,王国维提出“造境”与“写境”两种创作观点,重视客观世界对文本世界的影响,发现文本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联系与区别。同时,王国维并没有把主体客体完全割裂开来,吸收主客二分法,用主客关系理论来分析中国传统文论概念,指出“景”和“情”虽然是创作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但在创作实践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情景交融的面貌”。不论是客观的“景”,还是主观的“情”,都是人精神活动的结果。王国维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造境”与“写境”,“理想”与“写实”的问题。这些问题具体地、明确地揭示出艺术境界内在的特殊矛盾,说明了文艺的本质特征。从主客关系理论来研究《人间词话》,为研究分析王国维美学理论提供了新的参考,具有现实意义。这一研究方式突破了形而上学、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关系,把主体与客体视为一种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从主体、客体角度研究《人间词话》,能更好地重新思考王囯维文论思想,对于理解当代美学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及当代文学理论的建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郁莹[3](2020)在《中西叙事理论中的作者观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者是文学活动的起点,在文学研究中占据着不言自明的重要地位。身处中西文化互相渗透与激荡的时代,对中西叙事理论中的作者观念进行比较研究,不但有利于把握概念内涵的差异,明辨中西叙事传统各自的特质所在,更能深化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知了解。本文以“关键词”为研究方式,考察了中西叙事理论中的作者观念,主要从地位、功能及与文本的关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探究。首先,从作者身处的地位来看,西方作者的地位呈现出游移的状态,并随着不同时期文学的发展状况而变化;中国作者的地位则相对恒定,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的功能始终被强调突出。其次,从作者承担的功能来看,西方的作者往往扮演叙事形态的探索者角色,在叙事思维、策略等方面始终保持着创新意识;中国的作者则大多为伦理道德的教化者,他们运用不同叙事策略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对伦理和情理的导引功能,发挥文学对读者的教化作用。最后,在作者与文本的关系方面,西方作者与中国作者分别呈现出了“隔”与“不隔”两种状态。西方作者与文本的关系是伴随着读者的认知程度而变化,作者意识与文本意图从同一走向了分化,两者的关系在对“隐含作者”的探讨中得到最为具体的体现;中国作者自古以来便强调“文如其人”,文本不仅是作者思想的体现,也是其才性与品质的映照,将作“人”与“文”割裂开来加以看待,并未成为中国叙事理论观念中的主流。

刘建华[4](2020)在《晚明女艺人的文人圈研究》文中提出把晚明女艺人文人圈当作一种现象来看待,必然要注意到这种现象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土壤。晚明是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社会全方位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城市文化的繁荣且由此形成的奢靡之风,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进而形成的纵欲主义思想,以及性灵思潮的推波助澜带来的个性意识的觉醒等,都是晚明社会变迁的重要表现,是打破晚明性别关系束缚、促进士女交游之风盛行的重要因素。晚明青楼女艺人的文人圈在这种时代条件和社会因素中兴起。女艺人与文人形成广泛的交往圈,在晚明不是个别情况,而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既包括作为群体的女艺人所形成的共同文人圈,也包括以某一具体女艺人为中心的文人圈,二者密切相关。晚明女艺人文人圈的形成,首先与这一时期青楼艺人数量众多密切相关。仅《亘史钞》中单独作传的晚明女艺人就有110余人,再加上《板桥杂记》《列朝诗集小传》《静志居诗话》《露书》《十美词纪》等文献的统计,整个晚明女艺人至少有200位之多。晚明女艺人的文人圈既包括作为晚明女艺人整体来说的文人圈,也包括以某一女艺人为中心的文人圈。前者仅据《潘之恒曲话》便可梳理出数十位文学家或艺术家,其中着名者如梁辰鱼、冯梦祯、王稚登、陈继儒、臧懋循、谭元春、汪道昆、屠隆、袁中道等,他们都是文坛或曲界的名流,而钱谦益则在当时被称为“风流教主”。就后者来说,当时的秦淮名妓几乎都形成了广泛的文人交往圈,从徐翩、朱无瑕、傅灵修到马湘兰、顾媚、董小婉、李香君、柳如是等无不例外。促成女艺人与当时文人广泛交流的时代因素,包括学艺经历中交往的授艺导师,狎昵风气而接触风流场的风流领袖,自行举会而形成以青楼为中心的女性社交,参加结社而展现文人社集中的女性风流,此外如演剧、造访、推介、偶遇等都是助益晚明士女情缘的方式。不同历史背景下女艺人及其文人圈具有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命运。选择徐翩和卞赛这两个个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够克服晚明女艺人文人圈整体考察的笼统性、表面性,不仅能够把握晚明女艺人文人圈的具体状貌,还可以窥见晚明前期至晚明后期这一历时性女艺人文人圈以及士女交游、性别关系和情感特点、文学创作的先后变化。徐翩的才貌和影响力或许并不亚于后来的“秦淮八艳”,但在现有研究中并未获得足够的关注。徐翩的文人圈规模较大且又不失“高端”,可分为学艺之师、诗文之交和知己之遇三类。与她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有谢陛、潘之恒、许性成、朱子坚、陆成叔、周天球、方嗣宗、屠隆、俞安期、顾懋弘、张萱、梅守箕、梅鼎祚、梅台祚、汪道昆、郁文周、张献翼、姚旅、程汉、周晖、祈羡仲、程子虚、何叔度、沈孟威、李汝默等,他们几乎都是当时文学艺术的顶尖代表人物,其中与知己汪道昆的交游在徐翩的一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分量。通过对徐翩及其文人圈的个案考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徐翩研究的空白,发现了更多的“微人物”价值,进一步拓展了女艺人文人圈的研究。卞赛作为名倾天下的“秦淮八艳”之一,以其独特的气质才华吸引了众多文人名士。围绕卞赛形成的文人圈大多历经明末清初的动乱时局,无论是政治倾向还是心态变化,都要复杂得多,具有更加丰富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有限可考的吴梅村、钱谦益、吴继善、邹枢、万寿祺、金渐皋、周肇等都是其文人圈的主要人物。大诗人吴梅村是卞赛交往文人中最重要最特别的一位。他们的结合,同冒襄与董小宛、钱谦益与柳如是、侯方域与李香君等才子佳人组合一样却又不一样。卞赛的文人圈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包括了文坛泰斗和名流,如钱谦益、吴梅村;二是他们当中有多位复社作家,除钱谦益、吴伟业外,还有吴继善、万寿祺等;三是这些人物是卞赛的重点交往对象,并产生了深厚的情谊,使这些文人的情感世界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文学创作,如吴梅村;四是卞赛与他们的交往多留下了文学作品,都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卞赛及其文人圈产生了较为重要的文学影响,一对一的个别现象以对吴梅村文学的影响为代表,群体现象则主要表现为感怀凭吊卞赛诗文的大量创作以及对其墓地进行造访或修葺现象的突出。一种现象的出现必然产生一定的相应影响。晚明女艺人文人圈的形成既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也是一种文学文化现象,随之产生的影响涉及到多个领域。晚明女艺人的文人圈是男女交往、性别关系突破的体现,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女艺人生活边界、性别角色的特殊性,使她们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文人圈的影响,从而表现出才华横溢、众艺兼善,且能够与天下文士名流交游往来,进而在日常生活、价值观念和文学创作上体现出文人倾向。一是晚明女艺人及其文人圈对文人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在日常生活、情感体验以及创作视野和内容受到了明显的异性介入的影响;一是晚明文学凸显出独特的性别因素,女性文学也在此影响下大放异彩。性别因素是研究晚明文学和艺术不可回避和忽略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性别因素已成为晚明文学的“晚明性”的重要成因。作为互动的双方,晚明文人与女艺人共同活跃在晚明文学场景之中,两性合奏,铸就了晚明文学风雅。晚明女艺人既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也作为女性这一性别角色的代表,为晚明文学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丽妮[5](2019)在《在人生与艺术之间 ——王国维“境界”说与“不隔”说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境界”和“不隔”看似是不同的批评标准,但实际上是王国维评词标准的不同侧面。“境界”的评价,不仅包括对作者的精神高度的肯定,也包括对作品完成好坏的评定。“不隔”则侧重于对作品艺术层面的评价。在王国维看来,一个有“境界”的作品,需要作者对他的认识对象做到无功利的观审,并且通过“意境”的营造将它呈现出来。能做到如实呈现作者心中所知所感的作品,就是“不隔”的作品。与此同时,它也就是有“境界”的作品。“境界”作为评词的标准,有精神和艺术两方面的来源。在精神方面,它来自于王国维对审美超越达到的精神境界的肯定。精神境界,因人而异。王国维的“境界”是超越个人利害,担荷人间罪恶的“境界”。他对词的评价也时常受到他的价值观的影响。在艺术方面,它来源于对康德和叔本华美学观念的认同。“艺术是对理念的复制”的观念,对“第一形式”美的追求,以及对画面感的重视,间接促成了“意境”说的诞生。精神层面的“境界”与艺术层面的“意境”是“境界”说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不隔”作为评词标准的提出,则更多与叔本华的艺术直观说相关。“语语都在目前”的“直观”,就是“不隔”。王国维对词作“隔”的批评,主要在于作者只重视创作的技艺而不重视自己的真情实感,以及在写作时无法做到对认识对象的忠实“再现”。因而,他们的创作也就无法达到如在目前的“不隔”。不可忽视的是,王国维的“直观”理念与他的美育理想之间的联系。在他看来,文学是获得人生知识以及超越个体认识局限的途径。因此,“不隔”的作品,对于作者来说,是他心中的“境界”在艺术创作中的完成;对于读者来说,则是抵达作者的伟大心灵,获得精神超越的路径。在此基础上,“不隔”的艺术创作就显得格外重要。无论是作者心中“境界”的获得,还是“不隔”的艺术创作,都离不开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直接参与,自觉的观察。生活是一切伟大艺术的源泉。

骆淑文[6](2018)在《论自媒体时代网络影评的“隔”与不“隔”》文中研究说明网络影评对电影票房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然而,当前的网络影评却呈现一种不良的态势,出现了"人情影评""红包影评"等。依据王国维提出的"隔"与"不隔"的美学理论,从网络影评的现状、电影大环境的浮躁、个人道德底线的下滑、传统影评的影响和独立影评人的坚守等方面分析当下网络影评良莠不齐的原因,寻求改善当前网络影评质量的现实路径。

蒋茜[7](2017)在《钟嵘“直寻”的创作美学研究》文中认为《诗品》是我国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写的第一部诗歌理论专着,“直寻”则是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诗论观点,主张以“即目”“所见”的自然景象和社会情境直接感知,自由感兴,自由生发。自此“直寻”作为一个诗歌创作的评价术语被提出,提倡“寓目辄书”的创作,并逐渐发展成为完善的诗歌创作评价理论。“直寻”作为钟嵘诗歌创作的理论核心,包括审美对象的选择、诗词表达方式的规范以及诗歌评价标准的界定,从这一层面来说,“直寻”是一个系统性的文艺理论,有着深厚的美学意蕴。本文试图从本体论、风格取向角度分析“直寻”的概念内涵,进而对“直寻”的审美对象、文学表达与文学评价方法进行探索。重点放在对钟嵘“直寻”创作美学的解读上,主要从直寻范围、文学表达、合情理的创作手法运用及“味”导向下的文学评论几方面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出诗学上“直寻”论导向下的“直寻”家族群。司空图讲“直致所得”,严羽延伸了“直寻”与“味”评价内涵而重“妙悟”,王夫之提出“现量”说,王国维“隔”与“不隔”的理念则进一步提升了理论层次,生发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境界观。作为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诗学话语体系,同时对当下的文学创作和当代诗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亦有借鉴意义。

蓝国桥[8](2016)在《王国维意境新结构与康德本体论及天才观》文中指出"真—深"两重新结构是探寻王国维意境内蕴的密码,它与王国维深入融摄康德本体论及美学天才观有关。拥有独立不依的人格,即是主体之真,真之对象常显得"不隔";而天分与修养的差异,生成的是有深浅的主体,意味隽永状貌的呈现,即是对象之深。真与深的主体、对象,分别都带有"类现象"与"类本体"的特点。偏重于真、侧重于深、真与深相融,是意境结构表现出的三个层次,价值于其中由低到高排列。康德实践理性与自由、道德的内在联系,是王国维倡导意境主体人格独立的西学依据。意境主体各有深浅的观念提取,与实践理性的可教性相联系。"类现象"与"类本体"的意境特征展现,是由康德现象界与本体界的划分活化而来。康德天才与人力不分离的思想,拆散、变形后向单方倾斜,即是王国维美学的意境论与古雅说。王国维的意境对应的是康德的"审美诸观念"。康德想象力与知性融合的思想,演化过来即是"真—深"两重性结构。

成尧[9](2015)在《刘熙载与王国维词论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刘熙载与王国维皆是中国文学史上着名的文学理论家。近年来,关于刘熙载与王国维文学理论思想的比较研究,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但却尚未形成公论。本文以刘熙载《艺概·词概》与王国维《人间词话》为研究文本,试图对刘熙载与王国维的词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以说明:王国维对刘熙载的词学理论既有继承,亦存在突破与创新。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简析近三十年国内关于刘熙载与王国维词论思想研究的现状,并阐述了本课题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正文共分为四章,主要比较研究刘熙载与王国维的词论。一、本体论研究。关于词之本体,刘熙载与王国维的词论思想,异同相间,主要体现在词体论与词史观两方面。其一,在词体论上,首先,刘熙载与王国维皆“推尊词体”,但论述方式迥异;其次,刘熙载与王国维皆认为词有“雅郑”之别,但前者侧重形式,后者注重内容;其二,关于词史,刘熙载以“正变”而论,客观评论词人、词作,并认为元好问为“集两宋之大成者”;王国维则以“始盛终衰”论之,尊北宋、五代,抑南宋。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某些重要词人及词作的评论,两人的观点又具有一致性。二、创作论研究。关于词之创作,刘熙载与王国维的观点小同大异,主要体现在创作主体与创作方法两方面。其一,关于创作主体,首先,刘熙载与王国维认为作品与作者密切相关,刘熙载提出“有我在也”,王国维则分“有我”与“无我”;其次,刘熙载与王国维认为“词客”当具“雅情”,但刘熙载从儒家道德观出发,偏重“正情”,王国维则坚持“赤子之心”说,尤重“真情”;再次,刘熙载与王国维皆极为重视“词客”的才能,但前者坚持才气与学识并重,而后者则偏重素养,主张“天才”说。其二,关于创作方法,首先,刘熙载与王国维认为“词眼”极其重要,但前者坚持“神光所聚”,而后者主张“境界全出”;其次,刘熙载详细论述了词之章法、句法、字法、声韵等,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但王国维则主要论述了“隔”和“不隔”以及“造境”与“写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词之用事,二人的主张却相同。三、风格论研究。关于词之风格,刘熙载与王国维的观点,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主要体现在风格分类与风格审美价值两方面。其一,关于风格类型分类,刘熙载与王国维虽然主张两分法,但前者划分为“阳刚”与“阴柔”,后者则分为“壮美”与“优美”;其二,关于风格审美价值,刘熙载与王国维虽都崇尚自然本色之作,但刘熙载标举的是“奇创”与“沉厚”,王国维则赞赏的是“洒落”与“悲壮”。四、批评论研究。关于词之批评,刘熙载与王国维的理论,大同小异,主要体现在批评标准与批评方法两方面。其一,关于批评标准,首先在思想标准上,刘熙载与王国维坚持“文如其人”观,认为“词品”与“人品”具有一致性;其次在艺术标准上,刘熙载倾向以“意趣”论词,王国维则主张以“气象”论之。其二,关于批评方法,刘熙载与王国维皆采用“摘句批评”、“诗词互释”,但刘熙载最具特色的批评方法是“辩证法”,王国维则具有“学兼中西”的特色。结语部分总结分析王国维词学理论对刘熙载的继承、突破与创新。

和静[10](2013)在《明清诗学情景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情景关系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国古代文论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贯穿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始终,如古代文论的重要理论意象论、形神论、意境论,重要范畴意象、意境,重要思想韵味、神韵、滋味、兴趣等,无不见出情景的影子。情景论是我们考察和了解古代文论的一条主要线索,对其进行学术梳理是总结中国古代文论并在已有基础上发展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一环。文章从明清诗学情景论的主要理论、明清诗学情景论中的“情”与“景”、明清诗学情景论对“情景交融”的讨论三个方面对明清诗学情景论进行梳理述评。结合时代背景对明清诗学情景论的特色、贡献,以及情景交融的内涵、类型、方法、思维、契合点和结果等做了较深入的探讨,认为明清诗学情景论回归了由魏晋迄唐的“吟咏情性”的中国诗歌本位,强化了古代诗歌情景二元论,展现了中国古代文论“和”的美学特征,回应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二、文学活动中的“隔”与“不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学活动中的“隔”与“不隔”(论文提纲范文)

(1)论《人间词话》中词作的研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情境辅助线法
2 对照比较法
    2.1 概念对立
    2.2 二元对举
    2.3 多元比较
3 摘字摘句批评法
    3.1 摘字批评
    3.2 摘句批评
4 人品词风互照法
    4.1 以词作“格调”论作者品格
    4.2 以作者“性情”论词作风格

(2)《人间词话》主客关系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人间词话》主体论
    一、创作的内与外
        (一)“入乎其内”的创作方式
        (二)“出乎其外”的创作方式
        (三)创作过程的三种境界
    二、境界与格局
        (一)“阅世”与文本呈现
        (二)作者人格底蕴的积淀与作者个性的张扬
    三、西方作者理论在《人间词话》中的渗透
        (一)人本主义精神对《人间词话》的影响
        (二)“天才论”的创作观
        (三)“赤子之心”与“天才”观
第二章 《人间词话》客体论
    一、“造境”与“写境”
        (一)“造境”:文本世界对现实的升华
        (二)“写境”:文本世界对现实的模仿
        (三)“造境”与“写境”的统一
    二、客观世界——文本世界——人间世界
        (一)客观世界决定了文本世界
        (二)文本世界与客观世界辩证统一
第三章 “主客二分”与“天人合一”论
    一、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
    二、“景情”与“不隔”:《人间词话》中的主客交融的另一维度
        (一)“景”与“情”交融
        (二)“隔”与“不隔”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中西叙事理论中的作者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的对象与意义
        1.关于研究对象
        2.关于研究意义
一、游移与恒定:作者的地位认知比较
    (一)西方:多重身份的游移不定
        1.从代神立言的传达者到摆脱神意的创造者
        2.自我的表现者与现实情状的记录者
        3.死亡的作者与被建构的作者
    (二)中国:功能相对恒定的作者
        1.从“制规立则”者到“述而不作”者
        2.立言意识萌生的作者
二、探索与导引:作者的功能认知比较
    (一)西方:叙事艺术的探索者
        1.作为生活的记录者
        2.作为学科融通的跨界者
        3.作为内心意识的呈递者
    (二)中国:理与情的导引者
        1.作为伦理导引的作者
        2.作为情理导引的作者
三、“隔”与“不隔”:作者与文本的关系认知比较
    (一)西方:与文本相“隔”的作者
    (二)中国:与文本“不隔”的作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晚明女艺人的文人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晚明女艺人文人圈的背景考察
    第一节 背景概述:气象独特的晚明时期
        一、城市文化的繁荣与奢靡之风的盛行
        二、生活方式的转变与纵欲主义的兴起
        三、性灵思潮的助推与个性意识的觉醒
    第二节 情景再现:两性交往的巅峰时代
        一、晚明风流之士女雅集
        二、文学风雅之两性合奏
第二章 晚明女艺人文人圈的现象观照
    第一节 “女艺人”与“文人圈”的界定
        一、关于“女艺人”
        二、关于“文人圈”
    第二节 晚明女艺人的文人圈概貌
        一、晚明女艺人概貌
        二、晚明女艺人文人圈概貌
    第三节 晚明女艺人文人圈的形成
        一、学艺:青楼女艺人的导师们
        二、狎昵:风流场上的风流领袖
        三、举会:青楼为中心的女性社交
        四、赴社:文人社集中的女性风流
        五、其他:演剧等方式助益晚明情缘
第三章 晚明女艺人文人圈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个案选择的考量
    第二节 晚明女艺人徐翩及其文人圈
        一、徐翩其人
        二、徐翩的文人圈
        三、徐翩与汪道昆的交游
        四、徐翩的文人圈与文学
    第二节 晚明女艺人卞赛及其文人圈
        一、卞赛其人
        二、卞赛的文人圈
        三、卞赛与吴梅村的交游
        四、卞赛的文人圈与文学
第四章 晚明女艺人文人圈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文人倾向:对女艺人的影响
        一、日常生活的文人化
        二、价值观念的文人化
        三、文学创作的文人化
    第二节 异性介入:对文人的影响
        一、日常生活的改变
        二、情感体验的丰富
        三、创作视野及内容的扩展与丰富
    第三节 性别因素:对文学的影响
        一、性别因素在晚明文学中的凸显
        二、女性文学的末世繁荣
结语
征引与参考文献
附录
    一、中晚明女艺人简表
    二、晚明女艺人徐翩文献整理与汇辑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在人生与艺术之间 ——王国维“境界”说与“不隔”说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王国维的“境界”说及其由来
    第一节 “境界”之于“道”
        一 “境界”的审美超越性
        二 王国维“境界”的人间本位
    第二节 “境界”之于“艺”
        一 “境界”的“探本”说由来
        二 “境界”的“再现”模式
        三 意外之花:“意境”的诞生
第二章 以“境界”说为前提的“不隔”
    第一节 “不隔”与“境界”的关系
        一 “真”与“直观”:来自手稿的理论推测
        二 “不隔”与境界之“真”
        三 “语语都在目前”的“不隔”与“直观”
    第二节 “不隔”的境界与“隔”之病的冲突
        一 “气困于雕琢”与“意竭于摹拟”
        二 “即景叙情”与“即事叙景”之别
第三章 “不隔”的启示
    第一节 “无用之用”与“不隔”
    第二节 作者与“不隔”
    第三节 “不隔”的普遍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论自媒体时代网络影评的“隔”与不“隔”(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影评的现状
二、“隔”:电影大环境中的不正之风和个人道德底线的后退
三、“不隔”:传统影评的影响和独立影评人的自觉坚守
四、结语

(7)钟嵘“直寻”的创作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
第二章 钟嵘“直寻”的理论辨析
    第一节“直寻”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直寻”的内涵辨析
第三章 钟嵘“直寻”的创作美学的解读
    第一节 审美对象的“寻”与“感”
    第二节 直抒胸臆的文学表达
    第三节 合情合度的创作技巧运用
    第四节“味”导向下的文学评论
第四章“直寻”家族群的相关概念辨析
    第一节 司空图“直致”论
    第二节 严羽的“妙悟”
    第三节 王夫之的“现量”
    第四节 王国维的“不隔”
第五章“直寻”观照下的文人创作和当代诗学理论
    第一节“直寻”对后世创作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节“直寻”理论对当代诗学理论建构的触发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8)王国维意境新结构与康德本体论及天才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真与深构成意境论两重新结构
二、融摄康德本体论的局部性求证
三、整体推进中的康德美学天才观

(9)刘熙载与王国维词论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本体论
    第一节 词体论
        一、推尊词体
        二、“雅郑”之辨
    第二节 词史观
        一、“正变”观与“盛衰”说
        二、以“词人”论史
第二章 创作论
    第一节 创作主体论
        一、“有我在也”与“有我之境”
        二、“正”情与“真”情
        三、才气、学识与天才、素养
    第二节 创作方法论
        一、“神光所聚”与“境界全出”
        二、“隐”“秀”与“隔”“不隔”
        三、“贵无事碍”与“不使隶事”
第三章 风格论
    第一节 风格类型
        一、“阳刚”与“阴柔”
        二、“宏壮”与“优美”
    第二节 审美价值
        一、“本色”与“自然”
        二、“奇创”“沉厚”与“洒落”与“悲壮”
第四章 批评论
    第一节 批评标准
        一、以“品”论词与以“格”评词
        二、“意趣”与“气象”
    第二节 批评方法
        一、摘句批评
        二、诗词互释
        三、辩证法与“学兼中西”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明清诗学情景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明清诗学情景论的主要论说
    第一节 谢榛的情景论
    第二节 陆时雍的情景论
    第三节 王夫之的情景论
    第四节 王国维的情景论
第二章 明清诗学情景论中情与景
    第一节 明清诗学情景论中的“情”
    第二节 明清诗学情景论中的“景”
第三章 明清诗学情景论中的“情景交融”
    第一节 情景交融的内涵和溯源
    第二节 情景交融的类型和形态
    第三节 情景交融的途径和方法
    第四节 情景交融的契合点——兴
    第五节 情景交融的思维——现量
    第六节 情景交融的结晶——意境
第四章 明清诗学情景论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节 回归了魏晋迄唐的“吟咏情性”的诗歌本体本位
    第二节 强化了古典诗歌本体结构的情景二元性
    第三节 比照了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评论
    第四节 以中国的话语方式,诠释了审美活动的内涵
    第五节 展现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中追求“和”的美学特征
    第六节 回应了“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谢辞

四、文学活动中的“隔”与“不隔”(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人间词话》中词作的研究方法[J]. 侯冰玉. 镇江高专学报, 2022(02)
  • [2]《人间词话》主客关系理论研究[D]. 李思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3]中西叙事理论中的作者观比较研究[D]. 郁莹.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4]晚明女艺人的文人圈研究[D]. 刘建华. 西南大学, 2020(02)
  • [5]在人生与艺术之间 ——王国维“境界”说与“不隔”说再研究[D]. 杨丽妮.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6]论自媒体时代网络影评的“隔”与不“隔”[J]. 骆淑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 [7]钟嵘“直寻”的创作美学研究[D]. 蒋茜. 暨南大学, 2017(04)
  • [8]王国维意境新结构与康德本体论及天才观[J]. 蓝国桥.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04)
  • [9]刘熙载与王国维词论比较研究[D]. 成尧. 湖北民族学院, 2015(03)
  • [10]明清诗学情景论研究[D]. 和静. 云南师范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文学活动中的“分离”与“不分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