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四氮杂大环镍(Ⅱ)配合物催化的化学振荡反应

双四氮杂大环镍(Ⅱ)配合物催化的化学振荡反应

一、双四氮杂大环镍(Ⅱ)配合物催化的化学振荡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叶瑞平[1](2021)在《基于非线性化学振荡指纹图谱技术的回心草和胶类药材初步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非线性化学是一种将远离平衡条件的化学反应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包括化学振荡,化学波,化学混沌,化学湍流等。化学振荡是目前研究最为深入,理论模型最为完善的一类。化学振荡在测定药物小分子,有机小分子,氨基酸,金属离子,无机离子方面已有了广泛的研究背景,这些研究为测定复杂体系——中药材奠定了基础。中药非线性化学振荡指纹图谱,是将中药作为反应底物加入到振荡反应体系中,得到包含中药群集特征的曲线,以此作为中药质量控制评价的基础。本论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考察了非线性化学振荡指纹图谱在民族习用植物药回心草基原鉴别中的应用。第二章建立了非线性化学振荡指纹图谱评价动物药胶类药材质量的方法,包括不同厂家阿胶的鉴别、不同种胶源鉴别、同一厂家不同批次阿胶的质量评价等。第三章探讨了不同厂家阿胶非线性化学振荡指纹图谱产生差异的原因。第四章对非线性化学振荡指纹图谱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1.非线性化学振荡指纹图谱应用于回心草药材的定性分析研究为完善云南习用药材回心草的质量控制标准,采用非线性化学振荡指纹图谱建立一种暖地大叶藓回心草药材的定性定量分析新方法。运用电化学工作站记录暖地大叶藓回心草在BrO3--Ce(SO4)2-H2SO4-丙二酸/酒石酸振荡反应体系下,电位(E)随时间(t)的变化。首先,对非线性化学振荡指纹图谱进行重复性考察,暖地大叶藓四个特征参数RSD≤4.12%,说明该实验重复性好,准确可靠。然后,通过考察不同粒度、转速及温度对振荡曲线特征参数的影响,在最优实验条件下以诱导时间、振荡周期为定量指标的特征参数,与中药加入剂量(0.1 g~1.1 g)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78和0.975。最高电位与中药加入量呈现非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高达0.999。最后,将此方法用于大叶藓回心草与暖地大叶藓回心草的判别分析,二者外观相似,但指纹图谱差异较大,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诱导时间、振荡时间、最高电位、最大振幅、振荡周期等特征参数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为回心草药材基原鉴别提供了依据。2.基于非线性化学振荡指纹图谱的胶类药材的质量控制研究为进一步加强胶类药材的质量控制,建立了基于Acetone-BrO3--Mn2+-H2SO4振荡体系的胶类药材质量控制方法。将所有指纹图谱的特征参数用主成分分析和系统相似度两种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发现,两种分析方法均可用于鉴别不同地区的阿胶、不同种源胶包括(阿胶、龟甲胶、鹿角胶)等,并且发现山东产地的胶类产品相似度较高,可以为山东为阿胶的道地药材产地提供鉴别依据。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而且耗时较短,能对现有胶类药材质量控制方法提供新思路。3.非线性化学振荡指纹图谱对阿胶质控分析的机制探讨为了进一步探讨不同厂家阿胶相似度较低,品质差异较大的原因,重点探究这些样品的诱导时间、振幅、周期、振荡寿命等特征参数上的差别。首先,以山东东阿和北京同仁堂这两个厂家的阿胶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这两个厂家阿胶蛋白质的酸水解变化规律。其次,从阿胶物质构成的基础—氨基酸的角度出发,对比了不同氨基酸对阿胶-Mn2+-BrO3--H+-CH3COCH3振荡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厂家阿胶酸水解变化规律差异较大;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对振荡曲线均有影响。浓度在同一个数量级下的不同氨基酸,对振荡体系的扰动是不同的。酪氨酸和胱氨酸虽然含量最低,但对振荡曲线影响最大,酪氨酸显着降低了振幅,并且有了新的振荡模式,周期较长,振荡次数明显减小;而胱氨酸则显着提高了振幅之后抑制了振荡产生;含量最高的甘氨酸、羟基脯氨酸使振幅明显降低,而丙氨酸、脯氨酸、赖氨酸等使振幅整体下移。而且甘氨酸的加入量与振幅下降值存在线性关系,ΔE=0.31m+0.44(R2=0.97)。最后,用循环伏安法探索氨基酸对振荡体系产生扰动的可能机制。

张兰兰[2](2021)在《基于新型Briggs-Rauscher化学振荡体系对同分异构体及卤素阴离子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研究的是在由H2SO4-丙二酸(MA)-KIO3-[Ni L](Cl O4)2-H2O2组成的Briggs-Rauscher化学振荡体系中,利用待测物对该振荡体系的扰动不同,实现旋光异构体之间、无机卤素阴离子以及位置同分异构体之间的区分。该区分方法简便、快捷、易操作,并且成本较低,因此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前景。本文的绪论部分介绍的是非线性科学的内容,以及非线性动力学。非线性动力学产生的条件、发展史以及非线性化学动力学的研究课题。非线性化学动力学介绍了化学振荡、化学波、化学混沌、图灵和斑图等,重点介绍了化学振荡。同时,对化学振荡中的BR振荡体系的反应机理、发展背景、远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二章,以一种新型的大环镍配合物[Ni L](Cl O4)2(其中L为5,7,7,12,14,14-六甲基-1,4,8,11-四氮杂环-4,11-二烯)为催化剂构建的Briggs-Rauscher非线性化学振荡体系,来定量的区分旋光异构体(R-联萘酚、S-联萘酚)。这里用到的催化剂[Ni L](Cl O4)2是在实验室中合成的并经过红外测定和元素分析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首先向已构建的Briggs-Rauscher振荡体系中分别加入等浓度的两种旋光异构体(R-联萘酚、S-联萘酚)的溶液后,体系出现不同振荡响应,根据R-联萘酚、S-联萘酚对振荡图谱的影响不同实现两者的区分,并且在6.25×10-6mol/L-1.25×10-6mol/L的浓度范围内,待测物对体系的扰动(即抑制时间)与待测组分的浓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对于R-联萘酚及其旋光异构体S-联萘酚在体系中可能的氧化产物,通过循环伏安实验(CV)、红外光谱(IR)等表征技术对可能的扰动产物进行表征,并并基于FCA、NF模型对扰动行为给出了合理解释。第三章,利用上述已构建好的Briggs-Rauscher化学振荡器实现对卤素阴离子区分。首次实现了使用电化学的方法对四种卤素阴离子的定量的分析和定性的检测。同时,在5.0×10-5mol/L-2.375×10-4mol/L的浓度范围内,将含有等量的卤素阴离子F-、Cl-、Br-、I-的待测物溶液分别在振荡的同一个最低点处同时分别加入到四组体系中,可观察到对体系的影响各不相同,据此可实现四种卤离子的区分,同时,抑制时间(tin)与待测离子的浓度呈一次线性关系。最后,根据循环伏安实验、质谱分析等测试手段根据对四种卤素阴离子F-、Cl-、Br-、I-的不同扰动现象以及可能的氧化产物均给出了合理解释。第四章,基于大环配合物[Ni L](Cl O4)2做为催化剂,利用B-R化学振荡体系(MA-H2SO4-H2O2-KIO3-[Ni L](Cl O4)2)对高良姜素及其位置同分异构体黄芩素的区分。具体地说,是将配制好的并且体积和浓度均一致的待区分溶液(高良姜素与黄芩素的溶液)分别加入到B-R振荡体系中,会对振荡体系产生干扰,根据振荡体系的振荡图谱的峰形不同来区分待测物。通过循环伏安实验等测试手段并基于FCA、NF模型对扰动行为给出了合理解释,并推测待测物(高良姜素、黄芩素)可能是与化学反应的中间产物HOO·反应。

张慧[3](2019)在《大环配合物催化的化学振荡体系在分析测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宇宙的产生开始,自然界就存在着化学振荡。化学振荡体系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Belousov-Zhabotinsky、Briggs-Rauscher、Bray-Liebhafsky体系。在化学振荡中,中间物的浓度是周期性改变。科学家们利用这一特性把化学振荡广泛应用于药物化学、生物、物理等领域。在本文中的开头主要介绍的是BZ、BR反应体系的背景、机理、发展。其次,由于BZ、BR体系都与非线性化学相关,所以,对非线性化学的相关知识在第一章中也进行了介绍。第二章介绍了一种新的鉴别官能团醛类和酮类的方法,即利用硫酸、具有催化作用的[CuL](ClO4)2、苹果酸以及NaBrO3构成BZ振荡体系鉴别醛类和酮类。先制备实验所用的[CuL](ClO4)2,利用IR和元素分析等方法鉴定。我们分别加入醛类和酮类到此体系中,发现醛类的加入使体系的电势降低。但是,当酮类加入到体系中时,体系没有受到影响。所以,通过醛类和酮类对体系的扰动差异,就可以成功地鉴别出醛类和酮类。并且体系的电势随着醛类浓度的增大降低程度更明显。其中被鉴定的醛类包括乙醛、丙醛、丁醛、戊醛、异戊醛和已醛,被鉴定的酮类包括丙酮、2-戊酮和2-已酮。由于溶解度的差异,被鉴别的醛类和酮类都有自己的范围。乙醛的浓度范围为1.8 × 10-4 mol/L到8 × 0-4 mol/L,丁醛的浓度范围为1.5 × 10-4 mol/L 到6 × 10-4 mol/L,异戊醛的浓度范围为1 × 10-4 mol/L到4 × 104 mol/L,丙醛和丙酮的浓度范围为3 × 10-4 mol/L到1.75 × 10-3mol/L,戊醛和2-戊酮的浓度范围为1 × 10-4 mol/L 到4 × 10-4 mol/L,已醛和已酮的浓度范围为1 × 10-4 mol/L 到2 × 10-4 mol/L。然后,我们利用CV和GCMS技术对醛氧化后的产物进行了确认,得出醛类被氧化为羧酸化合物,并根据FKN机理导出了反应扰动机理。第三章介绍了如何用BR振荡体系检测丁香酸。该BR体系由硫酸、具有催化作用的[NiL](C1O4)2、作为底物的MA、碘酸钾以及H202构成。“L”指的是5,7,7,12,14,14-六甲基-1,4,8,11-四氮杂环-4,11-二烯。先制备实验所用的催化剂[NiL](C104)2,利用IR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其表征。将丁香酸加入到上述体系中,发现振荡停止后恢复,这段时间用抑制时间tin表示。由于加入的丁香酸浓度C(丁香酸)的增大,恢复振荡需要更长的时间。然后,建立tin与加入的丁香酸浓度之间关系的工作曲线,通过工作曲线,发现它们之间是一次线性的关系,关系式为tin=5.03543E7*C(丁香酸)-6.94517(R=0.99477,N=19),此线性关系式要求丁香酸的浓度在2.50 × 10-7~1.00 × 10-5mol/L。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此关系式在2.50 ×10-7~1.00 × 10-5 mol/L测定丁香酸。另外,构成BR体系的物质的浓度的改变会影响此体系,所以,我们也对它们反应的最佳浓度进行了探究。最后,为了探究反应机理,我们进行了CV实验,并以NF、FCA为基础,推测出了丁香酸的扰动机理。最后介绍了一种新的测定芥子酸的方法,即用硫酸、[NiL](ClO4)2、作为底物的MA、碘酸钾以及H2O2构成BR振荡体系检测芥子酸。芥子酸的加入使振荡抑制后恢复,这段时间用tin表示。由于芥子酸C(芥子酸)的增大,恢复振荡需要更长的时间。建立加入的芥子酸浓度与tin之间关系的工作曲线。当芥子酸浓度在1.00 × 10-6~3.00 × 10-5 mol/L 时,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次线性关系,关系式为tin=1.23247 E7*C(芥子酸)+19.21534(R=0.9947,N=15)。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此关系式测定芥子酸。另外,我们也对BR体系的各物质的最佳浓度进行了探究。最后,我们进行了CV实验,并以NF、FCA为基础,推测出了芥子酸的扰动机理。

张望宁[4](2018)在《新型Briggs-Rauscher和Belousov-Zhabotinsky化学振荡器在分析测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非线性化学体系主要为化学振荡、斑图、化学波和化学混沌等。其中关于化学振荡的研究最为广泛而深入。化学振荡反应包括以下参数:抑制时间(tin),振幅的变化(AA),振荡的周期变化(AT),振荡寿命(N)。目前较为熟知、应用较广的化学振荡体系主要是Bray-Liebhafsky(BL)化学振荡体系、Belousov-Zhabotinsky(BZ)化学振荡体系、Briggs-rauscher(BR)化学振荡体系。而本论文中主要介绍了四氮杂大环二烯镍催化的新型BR振荡体系和四氮杂大环二烯铜催化新型BZ化学振荡体系在分析检测方面的应用。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非线性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发展及其详细分类,着重讨论了振荡反应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相关应用。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利用四氮杂大环二烯镍催化的新型的Briggs-rauscher(BR)化学振荡体系(H2SO4-KIO3-丙二酸-[NiL](ClO4)2-H2O2)定量分析测定槲皮素。首先按照文献上的方法,对催化剂四氮杂大环二烯镍[NiL](ClO4)2进行合成,其中配体L为5,7,7,12,14,14-六甲基-1,4,8,11,-四氮杂环-4,11-二烯,并利用元素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IR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征。然后建立BR化学振荡体系来分析测定槲皮素。根据加入的槲皮素溶液浓度与抑制时间(tin)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工作曲线来实现对槲皮素的定量分析测定。根据实验结果显示,当槲皮素浓度在1.0 × 10-6-4.5 × 10-6mol/L范围内,抑制时间与槲皮素浓度之间呈一次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 tin= 5.394524+ 2.42381E7*C(槲皮素)(N=8,R= 0.997);当槲皮素浓度在4.5 × 10-6-3.5 × 10-5mol/L范围内,也呈一次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 tin=-423.96594+ 8.17044E7*C(槲皮素)(N=7,R=0.994)。此外,探索了测定槲皮素的最优浓度条件。于此同时,我们也考察了干扰离子对槲皮素定量分析测定的影响,并根据循环伏安实验,推断了体系中可能与槲皮素作用的反应物。最后,根据NF、FCA模型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第三章主要介绍了一种利用四氮杂大环二烯镍催化的新型的BR化学振荡体系实现对四种二羟基萘(DHN)同分异构体(1,4-二羟基萘、1,5-二羟基萘、2,3-二羟基萘和2,7-二羟基萘)的区分鉴别的方法。向这种BR振荡体系中分别加入等量的1,4-二羟基萘、1,5-二羟基萘、2,3-二羟基萘和2,7-二羟基萘溶液,该体系将分别地呈现出显着不同的扰动效果。在较高的浓度(5.0×10-5~2.5×104mol/L)下,1,4-二羟基萘的加入几乎不会对振荡体系产生扰动;加入1,5-二羟基萘后,振荡图谱上会产生一个下降趋势(降低电位)然后产生很短的抑制时间之后突然恢复振荡;加入2,3-二羟基萘后,振荡体系受到抑制,经过较长的时间后恢复振荡;而2,7-二羟基萘的加入,导致振荡终止,振荡不能恢复。在较低浓度(5.0 X10-6~2.5×l0-5mol/L)下,三种异构体(1,4-DHN,1,5-DHN和 2,3-DHN)的扰动效应,几乎与它们在较高浓度下扰动效应相同,但2,7-DHN显示出独特的扰动行为。较低浓度下2,7-DHN的加入,使得振荡图谱电势降低,并产生抑制时间。可实现定性区分四种二羟基萘(1,4-二羟基萘、1,5-二羟基萘、2,3-二羟基萘和2,7-二羟基萘)的浓度范围为1.0 × 10-6-5 × 10-4mol/L。此外,我们通过循环伏安(CV)推测可能与对应异构体作用的反应物,紫外可见(UV)和红外光谱(IR)证明了对应的氧化产物,在NF和FCA模型基础之上提出了反应机理。第四章主要介绍了一种新颖的鉴别区分三种苯三酚异构体(1,2,3-苯三酚、1,2,4-苯三酚和1,3,5-苯三酚)的方法,即利用四氮杂大环二烯铜催化的新型的BZ化学振荡体系(H2SO4-NaBrO3-DL-苹果酸-[CuL](ClO4)2)实现对三种苯三酚异构体(1,2,3-苯三酚、1,2,4-苯三酚和1,3,5-苯三酚)的区分鉴别。向这种新型的BZ振荡体系中分别加入等量的1,2,3-苯三酚、1,2,4-苯三酚和1,3,5-苯三酚溶液,该体系将分别便呈现出显着不同的振荡响应。1,2,3-苯三酚的加入使BZ振荡体系电位急剧下降,然后快速上升,形成一个向下的峰,其峰很窄且短(电位下降的幅度较小);1,2,4-苯三酚的加入使BZ振荡体系电位急剧下降,然后缓慢上升,形成一个向下的峰,其峰较宽且长(电位下降的幅度较大);1,3,5-苯三酚的加入使BZ振荡体系受到抑制,经过一段时间后恢复振荡(低浓度下,在抑制期内会出现几个较小振幅的微弱振荡)。根据芳香族同分异构体1,2,3-苯三酚、1,2,4-苯三酚和1,3,5-苯三酚对该体系所产生的振荡响应不同,进而实现对这三种芳香族同分异构体的鉴别区分。可实现定性区分三种苯三酚异构体(1,2,3-苯三酚、1,2,4-苯三酚和1,3,5-苯三酚)的浓度范围为1.0 ×10-6-5× 10-4mol/L。然后,我们通过循环伏安实验(CV)推测可能与对应异构体作用的反应物,并用紫外可见(UV)实验证明了对应的氧化产物。最后,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孙璇璇,Waqar Uddin,宋继梅,胡刚,胡林[5](2017)在《利用四氮杂大环镍配合物催化Briggs-Rauscher振荡反应测定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的新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报道了一种利用四氮杂大环配合物催化Briggs-Rauscher(BR)振荡反应测定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的方法,所涉及的体系为H2SO4-KIO3-[NiL](ClO4)2-MA-H2O2(其中L为四氮杂大环5,7,7,12,14,14-六甲基-1,4,8,11-四氮环杂十四-4,11-二烯,MA表示丙二酸)。通过研究发现,在该体系中加入一定浓度的BHT,会使得振荡体系的周期、振幅等都发生改变,同时体系会产生抑制时间。当BHT浓度在1.95×10-76.25×10-6mol/L范围内,抑制时间与加入的BHT浓度呈很好的二次函数关系;当BHT浓度在6.25×10-61.56×10-5mol/L范围内,抑制时间与加入的BHT浓度呈很好的一次线性关系。为了达到更好的定量检测效果,对各组分的浓度进行了优化,使得检测效果达到最佳,最后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孙璇璇[6](2017)在《化学振荡在分析测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化学振荡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的化学反应,在普通的化学反应中,随着反应时间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越来越小而生成物的浓度越来越大,直到反应到达平衡状态。而在化学振荡体系中,当反应物的浓度在特定的范围内时,其浓度随着反应时间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如果振荡体系颜色能够发生改变,我们能够很清楚的观察到体系中溶液的颜色随着时间呈现周期性的变化。由于此类体系远离平衡状态,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微小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外界条件变化对化学振荡产生的影响实现对外加物质的分析检测。化学振荡是在远离平衡态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周期性现象,目前已知的化学振荡体系有Belousov-Zhabotinskii(B-Z)体系,Bray-Liebhafsky(B-L)振荡体系和Briggs-Rauscher(B-R)振荡体系。本论文中主要介绍了 B-R振荡体系和B-Z振荡体系在分析检测方面的应用。该论文分为四个章节,其中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非线性振荡化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常见的非线性化学振荡。并对非线性化学发展过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同时阐述了非线性化学振荡体系在分析检测上的应用。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如何利用四氮杂大环镍([NiL](ClO4)2,其中L表示5,7,7,12,14,14-六甲基-1,4,8,11-四氮环杂十四-4,11-二烯)作为催化剂的Briggs-Rauscher振荡反应定量测定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浓度的新方法,以及探究BR振荡体系中各组分初始浓度浓度(硫酸,碘酸钾,催化剂,丙二酸,双氧水)和待测物加入时间对振荡体系的影响,从而确立了定量分析BHT的最佳浓度。通过实验我们得到加入振荡中BHT的浓度直接影响着振荡体系抑制时间(tin)。BHT对B-R振荡体系的抑制时间不仅随着BHT浓度的增加而增加(1.95×10-7mol/L~1.56×10-5mol/L)也随着加入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根据BHT浓度与抑制时间的关系,从而建立相应的工作曲线。加入BHT对抑制时间的影响在低浓度范围内(1.95×10-7~6.25×10-6mol/L)呈现二次函数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tin=-2.659E12C2(BHT)+4.307E7C(BHT)+8.652(N=9,R=0.99905);在高浓度范围内(6.25×10-6~1.56×10-5mol/L),呈现一次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tin=4.817E7C(BHT)-113.126(N=8,R=0.98666)。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加入在振荡体系中的未知浓度的BHT的浓度所产生的抑制时间的长短来实现对其的定量分析。同时考察了干扰离子对BHT测定的影响,此外,还通过循环伏安实验,电化学阻抗实验对BHT对振荡反应产生抑制时间的机理进行了解释。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如何利用四氮杂大环镍([NiL](ClO4)2,其中L表示5,7,7,12,14,14-六甲基-1,4,8,11-四氮环杂十四-4,11-二烯)作为催化剂的B-R振荡反应来定性的比较二丁基羟基甲苯(BHT)、丁基羟基茴香醚(BHA)、没食子酸丙酯(PG)三种常见抗氧化剂的抗氧化能力。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在振荡溶液中加入相同浓度的抗氧化剂,其对振荡反应产生的抑制时间(tin)不同。其中PG对振荡体系产生的抑制时间最短,而BHT对振荡体系产生的抑制时间最长。通过实验我们还发现,这三种抗氧化剂加入振荡反应的浓度与振荡反应产生的抑制时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因此,该方法可以用于此三种抗氧化剂的定量及定性分析。由于加入体系的抗氧剂是微量的,加入后反应速率越快,体系振荡恢复越快即抑制时间越短,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没食子酸丙酯的抗氧化性大于丁基羟基茴香醚,二丁基羟基甲苯的抗氧化性最小。同时利用三种抗氧化剂对DPPH自由电子捕获的能力大小和电化学阻抗实验进一步证实的振荡反应比较抗氧化剂抗氧化能力的准确性。最后利用循环伏安实验对振荡反应机理进行了解释。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应用Ce(SO4)2催化的非线性化学体系对间苯二酚、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的鉴别区分方法,本鉴别方法是基于非线性化学体系对苯二酚同分异构体的敏锐响应而开发的一种电化学振荡体系法。具体地说,是将相同浓度待鉴别样品(间苯二酚或对苯二酚或邻苯二酚)分别加入到三组振荡体系中,根据待鉴别样品对振荡体系所产生的抑制时间或电势变化的不同,实现对待鉴别样品的定性分析:若加入待鉴别溶液后振荡体系的最低点电势几乎不变(或略有降低),但振荡受到抑制,且伴随一段抑制时间后恢复振荡,则所加入的待鉴别样品为间苯二酚;若加入待鉴别溶液后振荡体系的最低点电位急剧下降,但振荡不受抑制(没有抑制时间),则所加入的待鉴别样品为对苯二酚或邻苯二酚,此时比较两者加入到振荡体系中体系电势变化情况进行判断,其中电势下降幅度较大的为对苯二酚,电势下降幅度小的为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待鉴别样品在振荡体系中的可检测的浓度范围为2.5×10-6-1.50×10-3mol/L。然后对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苯二酚同分异构体与溴酸钠的循环伏安实验和紫外可见吸收实验我们发现,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均能和溴酸钠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相应的醌,从而使振荡体系电势下降,而间苯二酚不与溴酸钠反应。最后利用循环伏安实验和紫外可见实验对化学反应机理进行了探究。

张宇[7](2016)在《新型Briggs-Rauscher化学振荡器的设计及其在分析测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某些特定系统在远离平衡状态的条件下,经非线性过程作用后形成了各类时间和空间有序的结构,从而产生了化学振荡、化学混沌、化学波和斑图等非线性化学现象。非线性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例如花朵、树叶的形状,蝴蝶的翅膀、动物的毛发上的图案,天空中云朵所呈现出鲮状或条状,生命体中氨基酸序列等等。化学振荡与物理学、生命科学等众多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使得它成为了目前研究最多最热的非线性化学体系之一,因此,对化学振荡理论的研究和实际应用领域的探索有力地推动了非线性动力学的发展。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B-R化学振荡器:H2SO4-[Ni(TIM)](ClO4)2-KIO3-草酰乙酸-H202,并利用B-R化学振荡器(H2SO4-[NiL](ClO4)2-KIO3-丙二酸-H202)分别定量分析测定了抗氧化剂和定性区分鉴别了同分异构体。新型的化学振荡器是以四氮杂大环四烯镍配合物[Ni(TIM)](ClO4)2为催化剂、以草酰乙酸为有机底物的,该配合物结构与生命体内金属酶的卟啉环结构极其相似,而草酰乙酸又是人体内三羧酸循环的重要中间产物之一,所以,新型化学振荡器的设计对模拟生命体内的生化振荡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利用化学振荡器来定量或定性分析测定物质的方法也拓展了化学振荡体系在分析领域的应用。第一章综述部分提出了非线性化学概念、介绍了典型的非线性化学现象,并对非线性化学动力学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简单描述,包括发生条件、产生机理和研究进展等。第二章设计了一种新型的B-R化学振荡器:H2SO4-[Ni(TIM)](ClO4)2-KIO3-草酰乙酸-H202,按照文献报道的方法合成催化剂[Ni(TIM)](ClO4)2,其中配体TIM为2,3,9,10-四甲基-1,4,8,11-四氮杂环-1,3,8,10-四烯,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IR、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结构和性质表征。通过控制变量法考察振荡初始组分浓度和温度对体系振荡行为的影响,根据相关文献和机理模型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并采用三电极方法实时监测铂电极电势和碘离子电极电势变化,考察碘离子电极电势与碘离子浓度的对应关系。第三章利用B-R化学振荡器(H2SO4-[NiL](ClO4)2-KIO3-丙二酸-H202)定量分析测定了酚类抗氧化物质绿原酸,按照文献报道的方法合成催化剂[NiL](ClO4)2,其中配体L为5,7,7,12,14,14-六甲基-1,4,8,11,-四氮杂环-4,11-二烯,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IR、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结构和性质表征。向该振荡器中加入微量的绿原酸待测式样溶液,体系便呈现出扰动现象。为了方便探究绿原酸的扰动效果,我们设定一个测定参数即抑制时间(tin),根据加入不同浓度的绿原酸待测式样溶液对测定参数抑制时间(tin)的影响,建立相应的工作曲线来实现对酚类抗氧化剂绿原酸的定量分析测定。研究发现,当绿原酸浓度在3.0×10-7-6.0x 10-6 mol/L范围内时,抑制时间(tin与绿原酸浓度呈一次线性关系;当绿原酸浓度在6.0×10-6-3.0×10-5mol/L范围内时,抑制时间(tin)与绿原酸浓度呈二次线性关系。同时,我们也考察可能会干扰绿原酸定量分析测定的影响因素,探索测定绿原酸的最优浓度条件,并根据循环伏安实验和-FCA模型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第四章利用B-R化学振荡器(H2SO4-[NiL](ClO4)2-KIO3-丙二酸-H2O2)定性区分鉴别了同分异构体α-酮戊二酸和β-酮戊二酸。向该振荡器中分别加入等量的α-和β-酮戊二酸待测式样溶液,体系将分别便呈现出显着不同的扰动效果,根据α-和β-酮戊二酸分别对BR振荡体系扰动效果的差异,实现对它们的定性分析鉴别,α-和β-酮戊二酸可定性区分鉴别的浓度范围为5.0×10-6-2.5×10-3mol/L。此外,我们通过循环伏安实验、气质联用、红外色谱和碘仿反应实验,在FCA模型基础之上提出了较为可靠的反应机理。

胡娟娟[8](2016)在《Briggs-Rauscher振荡体系的应用及以米氏酸为间接有机底物新型振荡体系的设计》文中提出化学振荡作为非线性科学的分支之一,促进了非线性科学的发展。化学振荡的宏观表现为体系中像浓度,颜色等状态量能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关于振荡方面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如今以四氮杂大环化合物(大环镍和大环酮)为催化剂的振荡体系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所以本论文将介绍以四氮杂大环二烯镍[NiL](C104)2为催化剂Briggs-Rauscher(B-R)体系的设计以及其在检测方面的应用。催化剂中的L为5,7,7,12,14,14-六甲基-1,4,8,11-四氮杂环十四-4,11-二烯。本论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是对非线性化学的含义,发展史,研究现状和研究情景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同时深入的阐诉了B-R振荡反应。第二章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对[NiL](CIO4)2催化剂的合成和表征进行了简单明了的说明。第二部分介绍了在冰浴条件下,以2.50×10-2mol/L的硫酸为介质,丙二酸为底物的丙二酸-硫酸-[NiL](CIO4)2-碘酸钾-双氧水振荡体系。并且运用该体系来检测抗氧化物丁基羟基茴香醚,寻找抑制时间与检测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最后确定在1.00×10-7-2.00×10-6mol/L和2.00×10-6-1.20×104 mol/L这两个不同的浓度范围内,抑制时间与测量浓度之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线性关系。通过控制变量法,讨论了各组分浓度对抑制时间的影响并且引入了自由基机理对该扰动现象进行了解释。第三章介绍了L-酪氨酸对[NiL]2+催化的B-R体系的扰动行为。L-酪氨酸到会使整个振荡反应的振荡的周期(tp)和寿命(te)发生变化。实验发现当L-酪氨酸的量在6.25×10-6-2.5×104mol/L范围内时,振荡周期的变化量与L-酪氨酸的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当3.3×10-5mol/L≤CL-tyrosine≤8.333×10-5mol/L,L-酪氨酸可以大大的增加振荡时间,即振荡寿命(te≈4000s)。运用循环伏安法和碘离子电极来研究本干扰体系的机理,我们发现这种干扰行为的存在是由于在酸性条件下L-酪氨酸和碘酸钾之间发生了反应,这一机理与之前报道的检测抗氧剂时的机理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由于L-酪氨酸在调节人体和动物的新陈代谢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加上[NiL](CIO4)2特殊的结构,使得研究L-酪氨酸对振荡体系的扰动非常的有意义。第四章引入了以米氏酸为间接底物的一种新型的B-R振荡反应。通过实验发现米氏酸的放置时间对振荡反应有很大的影响,且在4-10天内放置时间与振荡周期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用LC-MS的方法确定了米氏酸可以作为间接底物的根本原因是它可以水解成为丙二酸,而丙二酸是常用的有机底物。同时用UV的方法确定了在1-5天内米氏酸的水解是一个一级反应。

陈娟,胡刚,张宇,宋继梅,沈效峰,胡林[9](2016)在《运用新型Briggs-Rauscher化学振荡测定橙皮素》文中提出利用橙皮素对四氮杂大环镍催化的Briggs-Rauscher(BR)化学振荡体系(KIO3-[NiL](ClO4)2-H2SO4-H2O2-MA)的扰动建立测定橙皮素的新方法.其中,四氮杂大环镍配合物[NiL](ClO4)2中的配体L为5,7,7,12,14,14-六甲基-1,4,8,11-四氮杂环-4,11,-二烯.分析结果表明,当橙皮素的浓度在1.5×10-61.58×10-4 mol·L-1之间时,抑制时间与加入橙皮素浓度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文章对各组分浓度的影响进行探讨,从而获得最佳检测浓度,同时运用循环伏安对其扰动机制进行了探讨.

陈娟,胡刚,张宇,宋继梅,沈效峰,胡林[10](2016)在《四氮杂大环镍配合物催化的BR振荡体系的新应用:检测咖啡酸》文中提出设计了一种新型检测咖啡酸的方法。利用不浓度的咖啡酸加入四氮杂大环镍配合物催化的Briggs-Rauscher(BR)化学振荡体系(KIO3-[Ni L](Cl O4)2-H2SO4-H2O2-丙二酸)中,化学振荡体系受到不同的扰动从而达到定量分析咖啡酸的效果。[Ni L](Cl O4)2中的配体L为5,7,7,12,14,14-六甲基-1,4,8,11-四氮杂环-4,11,-二烯。研究发现,当咖啡酸浓度在1.5×10-62.0×10-5M之间变化时,抑制时间与加入体系的咖啡酸浓度呈现一定浓度的线性关系。在尝试用循环伏安和原有的FCA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可能的反应机理。

二、双四氮杂大环镍(Ⅱ)配合物催化的化学振荡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四氮杂大环镍(Ⅱ)配合物催化的化学振荡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非线性化学振荡指纹图谱技术的回心草和胶类药材初步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实验技术路线图
前言
第一章 非线性化学振荡指纹图谱应用于回心草药材的定性分析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非线性化学振荡指纹图谱的基本信息
        2.2 非线性化学振荡指纹图谱的方法学考察
        2.3 实验条件的优化
        2.4 暖地大叶藓回心草与大叶藓回心草鉴别分析
    3 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基于非线性化学振荡指纹图谱的胶类药材的质量控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非线性化学振荡指纹图谱
        2.2 阿胶的重现性考察(见P27)
        2.3 Act、H_2SO_4、MnSO_4、KBrO_3 试剂浓度的优化
        2.4 酸水解时间的优化
        2.5 主成分分析
        2.6 系统相似度分析
    3 阿胶反应机理初步考察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非线性化学振荡指纹图谱对阿胶质控分析的机制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不同厂家阿胶在不同酸水解时间下的比较
        2.2 不同氨基酸对阿胶振荡体系的影响
        2.3 甘氨酸含量对阿胶振荡体系的影响
        2.4 循环伏安实验
    3 讨论
    4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非线性化学振荡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
    1 B-Z振荡与B-R振荡简介
        1.1 B-Z振荡反应
        1.2 B-Z振荡反应条件
        1.3 B-Z振荡的反应机制
        1.4 B-R振荡反应
    2 分析测定中的反应机理探索
        2.1 化学振荡分析的典型物种产生扰动的可能机制的总结
        2.2 抗氧化剂的抗氧化能力评估
    3 非线性化学振荡指纹图谱的应用研究
        3.1 非线性化学振荡指纹图谱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3.2 非线性化学振荡指纹图谱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
    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新型Briggs-Rauscher化学振荡体系对同分异构体及卤素阴离子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非线性科学
    1.2 非线性化学动力学
        1.2.1 非线性化学动力学的发展史
        1.2.2 非线性化学动力学的研究课题
    1.3 化学振荡
        1.3.1 化学振荡的概念
        1.3.2 化学振荡的发展史
        1.3.3 化学振荡的产生条件
        1.3.4 化学振荡的分类
        1.3.5 化学振荡的意义
    1.4 Belousov-Zhabotinsky化学振荡
        1.4.1 Belousov-Zhabotinsky化学振荡的体系组成
        1.4.2 Belousov-Zhabotinsky化学振荡的机理
        1.4.3 Belousov-Zhabotinsky化学振荡体系在各领域中的应用
    1.5 Briggs-Rauscher化学振荡
        1.5.1 Briggs-Rauscher化学振荡的体系组成
        1.5.2 Briggs-Rauscher化学振荡的机理
        1.5.3 Briggs-Rauscher化学振荡体系在各领域中的应用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1.6.1 论文构思
        1.6.2 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利用BR化学振荡体系区分手性旋光异构体R-联萘酚(R-BINOL)、S-联萘酚(S-BINOL)
    2.1 前言
    2.2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制备催化剂
        2.2.3 催化剂[NiL](ClO_4)_2的表征
    2.3 实验部分
        2.3.1 实验试剂
        2.3.2 实验装置
        2.3.3 实验步骤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经典的B-R化学振荡反应
        2.4.2 利用BR体系区分旋光异构体:R-BINOL和S-BINOL
        2.4.3 振荡体系反应机理的探讨
        2.4.4 产物结构的确定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利用Briggs-Rauscher化学振荡体系区分卤素阴离子F~-、Cl~-、Br~-、I~-的方法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仪器与装置
    3.3 实验步骤
        3.3.1 配制溶液
        3.3.2 连接装置
        3.3.3 开始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B-R化学振荡反应
        3.4.2 在B-R化学振荡体系中区分卤素阴离子F~-、Cl~-、Br~-、I~-
    3.5 利用B-R化学振荡体系对F~-、Cl~-、Br~-、I~-进行定量分析
        3.5.1 利用B-R化学振荡体系对F~-进行定量分析
        3.5.2 利用B-R化学振荡系统对Cl~-进行定量分析
        3.5.3 利用B-R化学振荡系统对Br~-进行定量分析
        3.5.4 利用B-R化学振荡系统对I~-进行定量分析
    3.6 通过质谱(MS)分析鉴定分析物的扰动产物
        3.6.1 不含分析物的BR化学振荡体系的MS
        3.6.2 含分析物NaCl的 B-R化学振荡体系萃取液的质谱分析
        3.6.3 含分析物NaBr的 B-R化学振荡体系萃取液的质谱分析
        3.6.4 含分析物NaI的B-R化学振荡体系萃取液的质谱分析
    3.7 循环伏安实验及结果
    3.8 I~-(中间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3.9 Cl~-、Br~-、I~-对B-R化学振荡体系机理的影响
        3.9.1 经典的B-R化学振荡体系的反应机理
        3.9.2 NaF、NaCl、NaBr、NaI溶液加入B-R化学振荡体系后机理的分析
    3.10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利用Briggs-Rauscher化学振荡体系区分高良姜素及其同分异构体黄芩素的方法
    4.1 引言
    4.2 高良姜素及其同分异构体黄芩素对B-R化学振荡体系影响的实验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溶液的配备
        4.2.3 实验操作
    4.3 结果讨论
        4.3.1 经典的振荡体系
        4.3.2 高良姜素及其同分异构体黄芩素对B-R化学振荡体系的扰动
    4.4 机理的探究
        4.4.1 B-R化学振荡体系的机理
        4.4.2 高良姜素及其同分异构体黄芩素对B-R化学振荡体系的扰动机理
    4.5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3)大环配合物催化的化学振荡体系在分析测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非线性化学
    1.2 化学振荡反应
        1.2.1 化学振荡反应的概念
        1.2.2 化学振荡反应的发展
        1.2.3 化学振荡的应用领域
        1.2.4 主要的化学振荡体系
    1.3 B-Z化学振荡
    1.4 B-R振荡体系
    1.5 化学混沌
    1.6 斑图和化学波
        1.6.1 斑图
        1.6.2 化学波
    1.7 论文的思路及选题意义
        1.7.1 论文的思路
        1.7.2 选题意义
第二章 利用B-Z体系鉴别醛和酮
    2.1 引言
    2.2 制备与表征催化剂
        2.2.1 药品与仪器:
        2.2.2 实验过程
        2.2.3 表征催化剂
    2.3 醛和酮对B-Z体系的影响
        2.3.1 药品与仪器
        2.3.2 实验过程
        2.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3.1 鉴别官能团异构体
        2.3.3.2 B-Z中醛的循环伏安实验
        2.3.3.3 产物的验证
        2.3.3.4 使用B-Z振荡反应识别醛和酮的机理
        2.3.3.4.1 无扰动B-Z振荡反应机理
        2.3.3.4.2 扰动机理的解释
    2.4 结论
第三章 丁香酸对BR体系的抑制影响
    3.1 引言
    3.2 制备与表征催化剂
        3.2.1 药品与仪器
        3.2.2 实验过程
        3.2.3 表征催化剂
    3.3 丁香酸对BR体系的抑制影响
        3.3.1 药品与仪器
        3.3.2 实验过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典型的振荡
        3.4.2 丁香酸对BR体系的影响
        3.4.3 测定丁香酸
        3.4.4 丁香酸的测定结果与回收率
        3.4.5 实验变量的影响
        3.4.5.1 浓度的影响
        3.4.5.2 外来离子对体系的干扰
        3.4.6 研究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芥子酸对BR体系的抑制影响
    4.1 引言
    4.2 芥子酸对BR体系的抑制影响
        4.2.1 药品与仪器
        4.2.2 实验过程
        4.2.2.1 配制溶液
        4.2.2.2 实验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芥子酸对BR体系的影响
        4.3.2 测定芥子酸
        4.3.3 芥子酸的测定结果与回收率
        4.3.4 实验变量的影响
        4.3.4.1 浓度的影响
        4.3.4.2 外来离子对体系的干扰
        4.3.5 研究机理
    4.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4)新型Briggs-Rauscher和Belousov-Zhabotinsky化学振荡器在分析测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非线性化学动力学
    1.2 化学振荡反应
        1.2.1 化学振荡的历史背景
        1.2.2 Briggs Rauscher化学振荡器
        1.2.3 BR化学振荡器的应用
        1.2.4 Belousov Zhabotinsky化学振荡器
        1.2.5 BZ化学振荡器的应用
    1.3 化学混沌的研究进展
    1.4 化学波和斑图的研究进展
        1.4.1 化学波的简要概述
        1.4.2 斑图的概述
    1.5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及选题意义
        1.5.1 论文的设计
        1.5.2 选题意义
第二章 利用[NiL](ClO_4)_2催化的新型Briggs-Rauscher振荡体系定量分析检测槲皮素
    2.1 引言
    2.2 催化剂[NiL](ClO_4)_2的合成与性质表征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NiL](ClO_4)_2的合成过程
        2.2.3 [NiL](ClO_4)_2的结构表征
    2.3 利用[NiL](ClO_4)_2催化的BR化学振荡体系定量分析检测槲皮素
        2.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2 实验过程
        2.3.2.1 溶液的配制
        2.3.2.2 实验进行的步骤
        2.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3.1 利用新型BR化学振荡体系定量分析检测槲皮素
        2.3.3.2 槲皮素在新型BR体系中回收率的测定
        2.3.3.3 探究定量分析测定槲皮素的影响因素
        2.3.3.3.1 各反应组分的影响
        2.3.3.3.2 干扰离子的影响
        2.3.3.4 实验反应机理的探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利用新型BR化学振荡体系定性区分四种二羟基萘同分异构体
    3.1 引言
    3.2 [NiL](ClO_4)_2催化的BR振荡体系定性分析鉴别四种二羟基萘同分异构体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过程
        3.2.2.1 溶液的配制
        3.2.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3.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3.1 利用新型BR化学振荡体系区分四种二羟基萘
        3.2.3.2 四种二羟基萘异构体在BR振荡体系内的反应机理的探究
        3.2.3.2.1 BR化学振荡体系的机理
        3.2.3.2.2 异构体与体系中的中间体反应
        3.2.3.2.3 异构体产物的证明
        3.2.3.2.4 异构体与BR体系中间体反应的机理过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利用新型Belousov-Zhabotinsky化学振荡体系定性区分三种苯三酚异构体
    4.1 引言
    4.2 催化剂四氮杂大环二烯铜[CuL](ClO_4)_2的合成与性质表征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2 [CuL](ClO_4)_2的合成过程
        4.2.3 [CuL](ClO_4)_2的结构表征
    4.3 [CuL](ClO_4)_2催化的新型BZ化学振荡体系定性分析鉴别三种苯三酚异构体
        4.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3.2 实验过程
        4.3.2.1 溶液的配制
        4.3.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4.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3.1 利用新型的BZ化学振荡体系区分1,2,3-苯三酚、1,2,4-苯三酚和1,3,5-苯三酚
        4.3.3.2 三种苯三酚异构体在BZ体系内的反应机理的探究
        4.3.3.2.1 BZ化学振荡体系的机理
        4.3.3.2.2 循环伏安实验
        4.3.3.2.3 异构体的氧化产物的探究
        4.3.3.2.4 三种苯三酚的氧化机理
    4.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申请的专利

(5)利用四氮杂大环镍配合物催化Briggs-Rauscher振荡反应测定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的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过程
2 结果与讨论
    2.1 振荡体系反应条件的优化
    2.2 利用BR振荡体系定量分析BHT
    2.3 干扰离子的影响
    2.4 实验机理的探究
3 结论

(6)化学振荡在分析测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非线性化学
        1.1.1 非线性化学的发展
        1.1.2 非线性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方向
        1.1.3 非线性化学动力学行为
    1.2 化学振荡
        1.2.1 化学振荡反应简述
        1.2.2 化学振荡反应研究历程
        1.2.3 化学振荡反应的应用
        1.2.4 化学振荡反应的发展前景
    1.3 常见的化学振荡
        1.3.1 B-R化学振荡
        1.3.4 B-Z化学振荡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选题意义
第二章 探究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对以四氮杂大环镍为催化剂的B-R振荡体系的扰动
    2.1 引言
    2.2 催化剂四氮杂大环镍的合成与表征方法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催化剂四氮杂大环镍的合成方法
        2.2.2.1 四氮杂大环二烯配体(L·2HClO_4)的合成
        2.2.2.2 四氮杂大环镍配合物的高氯酸盐[NiL](ClO_4)_2的合成
        2.2.3 催化剂[NiL](ClO_4)_2的结构表征
    2.3 利用[NiL](ClO_4)_2作催化剂定量分析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
        2.3.1 实验主要仪器和试剂
        2.3.2 实验过程
        2.3.2.1 溶液的配制
        2.3.2.2 实验步骤
        2.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3.1 利用B-R振荡体系定量分析BHT
        2.3.3.2 振荡体系反应条件的优化
        2.3.3.2.1 各组分浓度对振荡体系产生抑制时间的影响
        2.3.3.2.2 待测液加入时间对振荡体系产生抑制时间的影响
        2.3.3.3 干扰离子的影响
        2.3.3.4 实验机理的探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利用B-R化学振荡体系比较三种抗氧化剂的抗氧化能力
    3.1 引言
    3.2 BHT、BHA和PG的抗氧化性
        3.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3.2.2 实验过程
        3.2.2.1 溶液的配制
        3.2.2.2 实验步骤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 反应机理的探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利用B-Z化学振荡体系检测区分苯二酚的同分异构体
    4.1 引言
    4.2 以硫酸铈为催化剂鉴别苯二酚的同分异构体
        4.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4.2.2 实验过程
        4.2.2.1 溶液的配制
        4.2.2.2 实验步骤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 振荡体系反应机理的探讨
    4.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新型Briggs-Rauscher化学振荡器的设计及其在分析测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非线性化学动力学概述
    1.2 化学振荡反应的研究进展
        1.2.1 化学振荡反应概述
        1.2.2 Belousov-Zhabotinsky化学振荡反应
        1.2.3 Briggs-Rauscher化学振荡反应
    1.3 化学混沌的研究进展
    1.4 化学波和斑图的研究进展
        1.4.1 化学波概述
        1.4.2 斑图概述
    1.5 本论文选题思路和意义
        1.5.1 选题思路
        1.5.2 选题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四氮杂大环四烯镍催化以草酰乙酸为底物的新型B-R振荡反应
    2.1 引言
    2.2 四氮杂大环四烯镍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合成方法
        2.2.3 结构表征
    2.3 四氮杂大环四烯镍催化的新型BR振荡体系
        2.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2 实验过程
        2.3.2.1 溶液的配制
        2.3.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3.1 典型振荡曲线的绘制
        2.3.3.2 各振荡初始组分的浓度范围
        2.3.3.3 探讨各振荡初始组分浓度对振荡体系的影响
        2.3.3.4 振荡体系与温度的关系及表观活化能的计算
        2.3.4 振荡体系反应机理的探讨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四氮杂大环二烯镍催化的B-R振荡体系定量分析测定绿原酸
    3.1 引言
    3.2 四氮杂大环二烯镍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合成方法
        3.2.3 结构表征
    3.3 大环二烯镍催化的B-R振荡体系定量分析测定绿原酸
        3.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3.2 实验过程
        3.3.2.1 溶液的配制
        3.3.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3.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3.1 利用BR振荡体系定量分析测定绿原酸
        3.3.3.2 探讨绿原酸定量分析测定的影响因素
        3.3.3.2.1 各反应组分的影响
        3.3.3.2.2 干扰离子的影响
        3.3.3.3 振荡体系反应机理的探讨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四氮杂大环二烯镍催化的B-R振荡体系定性分析鉴别同分异构体
    4.1 引言
    4.2 大环二烯镍催化的B-R振荡体系定性分析鉴别同分异构体α-酮戊二酸和β-酮戊二酸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过程
        4.2.2.1 溶液的配制
        4.2.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4.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3.1 利用BR振荡体系定性分析鉴别α-酮戊二酸和β-酮戊二酸
        4.2.3.2 振荡体系反应机理的探讨
        4.2.3.3 测定β-酮戊二酸扰动后的BR振荡体系中的丙酮
        4.2.3.4 碘仿反应测定α-酮戊二酸扰动后的BR振荡体系中的丙酮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Briggs-Rauscher振荡体系的应用及以米氏酸为间接有机底物新型振荡体系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简介非线性化学
        1.1.1 非线性化学的发展
        1.1.2 非线性化学的现象
        1.1.3 常见非线性行为的简介
    1.2 化学振荡
        1.2.1 简述化学振荡反应
        1.2.2 化学振荡的发展史
        1.2.3 典型的化学振荡体系
    1.3 化学振荡的应用
        1.3.1 在分析化学方面的应用
        1.3.2 在电化学和生物化学中的应用
    1.4 Briggs-Rauscher(B-R)化学振荡
        1.4.1 Briggs-Rauscher(B-R)振荡反应的研究现状和前景
        1.4.2 Briggs-Rauscher(B-R)振荡反应的机理
        1.4.3 Briggs-Rauscher(B-R)振荡反应催化剂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选题意义
        1.5.1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四氮杂大环二烯镍催化的Briggs-Rausche振荡体系检测丁基羟基茴香醚
    2.1 引言
    2.2 [NiL](ClO_4)_2的合成与表征
        2.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2.2 合成过程
        2.2.3 结构表征
    2.3 以[NiL](ClO_4)_2为催化剂的B-R振荡体系检测丁基羟基茴香醚
        2.3.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3.2 实验过程
        2.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4 各种影响因子对该检测体系的影响
        2.3.5 探究机理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L-酪氨酸对[NiL](ClO_4)_2催化的Briggs-Rauscher振荡体系的干扰作用
    3.1 引言
    3.2 L-酪氨酸对[NiL](ClO_4)_2催化的B-R振荡体系的干扰作用
        3.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3.2.2 实验过程
        3.2.3 实验结果和讨论
    3.3 讨论机理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以米氏酸为间接有机底物的Briggs-Rauscher振荡体系的设计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以米氏酸为有机底物的B-R振荡体系的研究
        4.2.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4.2.1.2 实验过程
        4.2.1.3 实验操作
        4.2.2 结果与讨论
    4.3 振荡机理的研究
    4.4 总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运用新型Briggs-Rauscher化学振荡测定橙皮素(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各组分浓度对测定橙皮素的影响
    2.2 橙皮素的分析测定
    2.3 干扰离子的测定
    2.4 可能的反应机制
3 结束语

(10)四氮杂大环镍配合物催化的BR振荡体系的新应用:检测咖啡酸(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咖啡酸对BR化学振荡体系的扰动
    2.2 分析实验体系各组成浓度的影响
    2.3 利用BR化学振荡体系定量分析咖啡酸
    2.4 机理的讨论
3 小结

四、双四氮杂大环镍(Ⅱ)配合物催化的化学振荡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非线性化学振荡指纹图谱技术的回心草和胶类药材初步质量控制研究[D]. 叶瑞平.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新型Briggs-Rauscher化学振荡体系对同分异构体及卤素阴离子的分析研究[D]. 张兰兰. 安徽大学, 2021
  • [3]大环配合物催化的化学振荡体系在分析测定中的应用研究[D]. 张慧. 安徽大学, 2019(07)
  • [4]新型Briggs-Rauscher和Belousov-Zhabotinsky化学振荡器在分析测定中的应用研究[D]. 张望宁. 安徽大学, 2018(10)
  • [5]利用四氮杂大环镍配合物催化Briggs-Rauscher振荡反应测定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的新方法[J]. 孙璇璇,Waqar Uddin,宋继梅,胡刚,胡林. 化学试剂, 2017(05)
  • [6]化学振荡在分析测定中的应用研究[D]. 孙璇璇. 安徽大学, 2017(08)
  • [7]新型Briggs-Rauscher化学振荡器的设计及其在分析测定中的应用研究[D]. 张宇. 安徽大学, 2016(09)
  • [8]Briggs-Rauscher振荡体系的应用及以米氏酸为间接有机底物新型振荡体系的设计[D]. 胡娟娟. 安徽大学, 2016(09)
  • [9]运用新型Briggs-Rauscher化学振荡测定橙皮素[J]. 陈娟,胡刚,张宇,宋继梅,沈效峰,胡林.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 [10]四氮杂大环镍配合物催化的BR振荡体系的新应用:检测咖啡酸[J]. 陈娟,胡刚,张宇,宋继梅,沈效峰,胡林.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标签:;  ;  ;  ;  

双四氮杂大环镍(Ⅱ)配合物催化的化学振荡反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