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字”激起万千波澜

一个“文字”激起万千波澜

一、一“文”激起千层浪(论文文献综述)

胡霞[1](2021)在《历史传记类文本翻译实践报告 ——以《曾巩故事》(节选)英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关于中国文化名人的历史传记易为国外受众接受。本文以历史传记文本《曾巩故事》的翻译为例,以阿皮亚深度翻译理论为指导,运用个案研究法、比较法、例证法等研究方法,探究兼具文学性与纪实性的历史文本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同时,希望借助翻译曾巩这个人物的故事,深度展现北宋初期科举制度特点、基层官员职能等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背景。研究发现:首先,翻译文化背景丰厚的历史传记需要译者审慎分析原文、尤其注意个别名词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内涵,否则容易造成误译;第二,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需对其文化背景或隐而未表之意做适当补充,即深度翻译,否则容易给缺乏背景知识的译入语读者增加理解障碍;第三,“深度翻译”的出发点是将文本放置在一个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搭建沟通桥梁,译者应把握深度翻译的度,以防“过度解读”给读者带来额外阅读负担,甚至影响文化交流的有效性;第四,译者应该具有文化保护的敏感性与自觉性,应特别注意具有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为中国传统文化加上防伪标志。阿皮亚深度翻译的目的就是帮助目标读者认识他者文化,强调通过一系列方式对文化概念进行补充。本项目通过具体实践,探究深度翻译理论在《曾巩故事》英译中的适用,旨在为历史类传记本文的翻译提供一定参考。

陈庆伦[2](2021)在《新加坡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竹笛的融合发展》文中认为由于移民种族的复杂性,新加坡是一个承载多元文化的国家。尤其在当代,新加坡呈现出一种传统与现代、本地多元化以及全球化视野的身份描述。笔者作为第三代新加坡人,也作为一个竹笛演奏家,因此思考在新加坡人被置于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中国竹笛被带到新加坡,为了继续发展,它如何兼容华人、印度人、马来人、欧亚裔等不同民族的文化,发展出多元文化认同的竹笛音乐文化,而适应当代新加坡人的音乐文化需求。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以中国竹笛音乐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个案研究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探讨新加坡有没有做出来形成音乐文化融合的案例,他们是怎么做的,这些人对音乐文化互融的看法是什么?中国竹笛的音乐融合已经做过哪些尝试?采用过哪些方法?产生了什么效果?本研究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将本研究置于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下,探讨历史环境和当代政策对新加坡动员环境生成之影响,以考察新加坡文化为什么要走出一条融合发展之路。第二章对中国竹笛在四个地区——包含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四个地区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以展现中国竹笛在主要发展阵地当下的发展环境以及发展特点及现状。第三章以新加坡华乐团为例,通过对新加坡华乐团的音乐总监和驻团作曲家的访谈,探讨多元音乐文化融合——“南洋风”的经验,并考察这些人对文化互融意义的看法。第四章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分别从新加坡新创作的中国竹笛音乐作品的作曲技法,以及笛乐活动两方面探讨笛乐融合的实践,以梳理中国竹笛的文化融合已经做过哪些尝试?中国竹笛被放置在新加坡环境下的新发展;同时,探讨中国竹笛兼容不同民族文化后,是否可以发展出被新加坡人认同的中国竹笛音乐文化?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将中国竹笛置于新加坡环境下,通过了解新加坡音乐家对新加坡文化的理解,以及这些理解如何体现在他们的身份和作品中的问题,梳理出中国竹笛音乐的融合尝试经验,并以此探讨总体性的民族认同感。

海增科[3](2020)在《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语文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了许多高水平的教育名家,诸如:于漪、余映潮和李镇西等教育界名师。他们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努力,打破了多年来语文教育高耗低效的局面,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2010年张良杰老师荣获了中国教育学会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终身成就奖,他是西北五省唯一获此殊荣的语文专家,他赴疆从教40余年,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教学艺术,在课堂导入、课堂提问、互动交流、朗读指导、板书设计和作业布置六个方面各有建树。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张良杰老师的着作、期刊论文、教案和课堂实录等资料为研究支撑,深入分析其教学艺术背后的形成因素。从教学组织的具体细节中归纳张良杰老师的教学艺术,分析他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开篇设疑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巧妙的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生活化、引导式的课堂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以形式多样的作业布置,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等,这些教学细节展示出张良杰老师独具特色的教学艺术。通过分析张良杰老师的教学艺术,试思考怎样才能从张良杰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中获益,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本文的框架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文献综述、核心概念以及张良杰老师在西北教育界的独特地位。第二章阐述张良杰老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方法及运用。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选取;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伦理的考虑。第三章分析张良杰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主要从课堂组织中的导入艺术、提问艺术、互动交流艺术、朗读艺术、板书设计艺术和作业布置艺术六个方面论述,通过教学实录、教案和采访对象的叙述等资料并结合相关教育理论进行分析归纳。第四章解析和讨论张良杰老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形成的影响因素。分别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讨论和解析。第五章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思考与启示。从三个方面思考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独特魅力,主要包括教学结构、课堂问题和教学语言方面;启示部分主要包括博览群书,重在积累;切己体察,不断创新;因爱而教,润物无声。以期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些许教学启示,促进其教学水平向专业化教师队伍迈进。

朱一闻[4](2020)在《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时事评论写作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到了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越发明显地表现在人才的竞争上。唯有培养学生质疑、反思的态度和分析、解决的能力,才能满足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和人才的需要。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时期,语文学科因其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时事评论作为一种取材贴近生活、表达具有理性的特殊文体,成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高中时评写作教学为研究对象,将批判性思维的培育方法运用到写作教学中,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调查问卷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序列化的、可行化的教学策略,从准备策略、写作策略、活动策略三方面陈述。本文首先借助中外文献资料,界定了“批判性思维”、“时评”的概念,阐述了时评写作教学的价值,呈现了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从准备策略看,一是解读高考命题的总体趋势,二是分析如何提升教师素养,三是指导学生进行思辨阅读,发挥以读促写的作用。为避免无从下手的弊端,本文提出了详实的写作策略:知识准备要专业丰富,深新论点要基于事实,批判思辨要防范谬误,论证结构要纲举目张,语言表达要清晰精彩。无论是专题写作的传统课堂,还是演讲、辩论、讨论等语文活动,抑或依托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介,多样化的语文活动却有着同样的要求:源于生活,也要归于生活,这是批判性思维的目标,也是语文工具性特点的重要体现。最后,本文探讨了批判性思维与包容性思维、综合性素养的联系,反思并展望了应用前景。

孙慧[5](2020)在《陈其钢中国式表达及其当代音乐创作的风格趣向研究》文中指出从广义的学科角度着眼,本文隶属于中国当代音乐研究范畴;从狭义的个案立场微观,本文隶属于文化当事人个体研究范畴。具体选定的研究对象为中国当代作曲家:陈其钢。作为以文化当事人及其音乐作品、创作风格为核心的论题,文章将针对陈其钢“中国式表达”的相应样式,及其当代音乐创作中“风格趣向”的相关意象展开。为论证这一问题,本文将首先进入中国当代音乐历史叙事相关探讨,对“新音乐”和“新潮音乐”的概念与脉络予以厘清、梳理,以确立其学理定位及对后世中国当代音乐在风格、观念上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切入人文论域,挖掘华夏音乐美学基本特征在陈其钢音乐内涵中的显现。其次,本文将密切关联时代现实与个人经历对作曲家产生的影响,针对其作品展开体裁样式、形式结构、音响形态等相关技术分析,了解其个性化音乐语言体系建立的过程;同时,也将收集关于陈其钢三十余年来的访谈、讲座等内容,归纳总结作曲家的创作观念,从中探究其写作趣向偏好与音乐美学思想。最后,本文将选取最能体现作曲家主观情思与写作意趣的声乐体裁进行内涵性探究,并以此为连接路径,寻找他与北宋文人苏东坡的精神共通;进一步,将视角从个体扩大至群体,对“第五代作曲家”展开现象化研究,并以另一位在中国当代音乐发展史上有着卓越建树的作曲家谭盾为比肩,比对差异化的同时进入跨文化语境,揭示中国当代音乐作曲家其国际风格的全新本质。为论证清晰,本文还将借助宗白华、李泽厚、蔡仲德等多位中国美学家与六代画家谢赫的审美话语系统,密切深入我国儒、道音乐美学思想体系与古代画论进行对应性研究。本文在充分论证后,得出结论:陈其钢的中国式表达及其当代音乐创作的风格趣向,在客观上表现为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源”,以西方音乐技法为“流”,经由“文化转译”的“再现”与“再造”而形成的具有“第三空间混合性”的形态,在作品与人格的文化气质上揉杂了儒家节仪的理性温柔与道家缘情的自在独立,有文人出世洒脱的风骨气度,并且,陈其钢始终通过表达“真我”的创造性去领悟、触碰真理。

汤晓毅[6](2019)在《现代京剧《海港》的配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京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建国以后,它的唱腔、音乐配器以及乐队的编制随着听众欣赏水平的提高以及艺术的发展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京剧是指在文革时期,以戏剧作品为主并被树立为文艺榜样的一种艺术类型。《海港》这出现代京剧,体现的是工人阶级的与敌斗争,其中塑造了很多工人阶级英雄形象。本文以革命现代京剧《海港》的部分重点唱段以及幕间曲音乐为主要分析对象,从其中的和声、复调、乐器分配以及西洋管弦乐队与京剧乐队的结合使用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希望可以凭此对戏曲配器具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力求在以后的创作之路中凭借前辈们的经验对自己的作品有所启发。

吴金凤[7](2019)在《高中语文教师如何“一石激起千层浪”》文中认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思维活跃,带着兴趣就不会感觉到厌倦,反而发自内心地会产生一种渴望。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课堂上通过"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方式,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任务中,通过探究和思考感觉到兴趣盎然。学生有了学习欲望自然会在内心深处积极地对知识进行分析,体会到学习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一、在"兴趣"中激活学生的思维为了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思维活跃,主动探究,呈现出主动学习状态,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

张辉[8](2019)在《找准支点,一石激起千层浪》文中研究表明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教育时代,激发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提高思维积极性,尤显重要。为此,授课者想方设法设计精彩环节来吸引学生,如课前的视频音频播放、新闻故事的导入、课中精彩诵读、课本剧即时性表演等,这些方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问题,取得了一些效果。然而真正能让更多的学生利用更多的时间集中更多注意力,恐怕还需要寻找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支点,让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质疑探究的强烈兴趣,提升学生思维热度,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夏永红[9](2018)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苏轼作品专题教学设计与实施》文中指出现行的语文教学是以单篇教学为主,虽然单篇教学讲授的篇目较多,但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对作家作品的了解也只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所得到的知识是零碎的,同时也容易让老师产生职业倦怠感,甚至出现老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情景。自2002年新课程改革以来,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学理念,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其中,以吴泓为代表的一线教师对专题教学进行了实践探索并为许多专家、同行认可。苏轼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享有的重要地位,其在诗、词、文、赋、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此外,其人格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文人,因此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编者大量选用了他的作品。作为教研者,我们有必要整合教材中的苏轼作品资源,更全面地了解苏轼及其作品,对其形成整体的认识,以让学生更好地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讲授任何一篇苏轼作品,都应该与苏轼其人及其创作阶段相联系,因而开展专题教学是整合苏轼作品的最佳途径。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将吴泓专题教学的相关理论与实施策略,运用到专题教学的实践中,以指导苏轼作品专题教学实践探索,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阅读、思考与写作的综合能力,寻求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平衡。论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由来、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并对专题教学、苏轼作品及苏轼作品专题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思考、分析。其次是正文部分,该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开展苏轼作品专题教学概述,重点阐述苏轼作品专题教学的概念,分析苏轼选文的篇目、内容、地位,以及开展专题教学的依据等基本问题。第二章为具体实施专题教学的准备,主要是分析学情,确立专题学习方向、学习篇目、学习目标及建立学习群等,为专题教学的开展做好准备。第三章为苏轼作品专题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分为走进苏轼其人、品读精美诗文、精析评论文章及展露才艺才思四个课段进行实施。第四章为苏轼作品专题教学反思,从专题检测、专题构思、专题选材及专题实施四个角度进行反思。本文提供了苏轼作品专题学习的教学案例及学生的学习成果,是一篇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教学论文。

叶耀国[10](2016)在《“一石激起千层浪”——小学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那么,教师该如何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引导呢?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问"显得尤为重要,最忌讳的就是零碎的、凌乱的提问。教师在上课开始所设计的

二、一“文”激起千层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文”激起千层浪(论文提纲范文)

(1)历史传记类文本翻译实践报告 ——以《曾巩故事》(节选)英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深度翻译理论对《曾巩故事》翻译的指导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文本确定与研读
        2.1.2 平行文本研究与术语库制作
    2.2 译中难点
    2.3 译后审校
第三章 原文本特征分析
    3.1 词汇特点
        3.1.1 文言文、四字格的使用
        3.1.2 科举词汇、官职名称的使用
    3.2 句式特点
        3.2.1 第三人称的使用
        3.2.2 修辞的使用
    3.3 篇章特点
        3.3.1 句间逻辑隐身
        3.3.2 长段落的使用
    3.4 文体特点
        3.4.1 诗词的引用
        3.4.2 文学性的凸显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4.1 词汇层面
        4.1.1 科举词汇、官职名称的翻译
        4.1.2 服饰、建筑词汇的翻译
        4.1.3 称谓的翻译
        4.1.4 四字格的翻译
    4.2 句子层面
        4.2.1 修辞传递
        4.2.2 隐性内容挖掘
    4.3 篇章层面
        4.3.1 逻辑词补充
        4.3.2 灵活增删
        4.3.3 段落结构调整
    4.4 文体层面
        4.4.1 文学性再现
        4.4.2 人物风格与语气传递
第五章 总结
    5.1 翻译实践收获与发现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原文译文对照
附录二 术语表
致谢

(2)新加坡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竹笛的融合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视阈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章 新加坡多元环境
    第一节 历史环境对新加坡多元环境生成之影响
        一、城市历史沿革
        二、人文文化背景
    第二节 当代政策对新加坡多元环境生成之影响
第二章 中国竹笛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中国竹笛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一、中国竹笛在中国大陆的发展概况
        二、中国竹笛在中国台湾的发展概况
        三、中国竹笛在中国香港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中国竹笛在新加坡的发展概况
第三章 新加坡多元环境下音乐文化融合的经验——以新加坡华乐团为例
    第一节 新加坡华乐团简介
    第二节 新加坡华乐团音乐总监对多元音乐融合的经验
        一、音乐总监叶聪简介
        二、“南洋风”融合音乐的经验
    第三节 作曲家对多元音乐融合的经验
        一、王辰威简介
        二、音乐文化融合的经验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新加坡多元环境下笛乐融合的实践
    第一节 中国竹笛在新加坡的融合实践:作曲技法
        一、非华族传统乐曲改编作品——以印度族作品为例
        二、融合不同民族传统音乐元素作品
        三、新创作作品
        四、作曲家对音乐创作融合的思考
        五、作曲家的共性与个性
    第二节 中国竹笛在新加坡的融合实践:笛乐活动
        一、融合实践
        二、笔者的实践思考
        三、新加坡笛乐学会会长詹永明的思考
        四、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教学艺术
        1.3.2 课堂教学艺术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张良杰老师的实证研究
        1.4.2 关于张良杰老师的教学研究
        1.4.3 关于张良杰老师的评价
2 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2.1 研究对象的选取
    2.2 研究方法的选择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访谈法
        2.2.3 案例分析法
        2.2.4 比较分析法
    2.3 研究资料的收集
    2.4 研究伦理的考虑
3 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3.1 课堂导入艺术
        3.1.1 开篇设疑,激发兴趣
        3.1.2 小组讨论,引发思考
        3.1.3 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3.1.4 从题入手,明确线索
        3.1.5 优美范读,匠心独具
    3.2 课堂提问艺术
        3.2.1 抓住引爆点
        3.2.2 抓住方向性
        3.2.3 抓住启发点
        3.2.4 抓住细节
    3.3 互动交流艺术
        3.3.1 生活化的课堂对话
        3.3.2 引导式的课堂对话
    3.4 朗读示范艺术
        3.4.1 巧设情境,丰富文意
        3.4.2 巧抓关键,追本溯源
    3.5 板书设计艺术
        3.5.1 从情节线索入手
        3.5.2 从写作特点入手
        3.5.3 从文章主旨入手
    3.6 作业布置艺术
        3.6.1 方式多样,适时变通
        3.6.2 注重实践,拓展延伸
4 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形成和发展的解析与讨论
    4.1 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形成的内部因素
        4.1.1 启发意识
        4.1.2 课堂调节意识
        4.1.3 创新意识
        4.1.4 良好的阅读习惯
    4.2 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形成的外部因素
        4.2.1 宏观因素
        4.2.2 微观因素
5 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思考与启示
    5.1 对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思考
        5.1.1 对教学结构方面的思考
        5.1.2 对课堂问题的设计方面思考
        5.1.3 对课堂教学语言方面的思考
    5.2 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启示
        5.2.1 博览群书,重在积累
        5.2.2 切己体察,不断创新
        5.2.3 因爱而教,润物无声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4)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时事评论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中时事评论写作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第一节 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的价值
        一、课改精神导向
        二、个体成长需求
        三、技能提升需要
    第二节 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的现状
        一、可靠性分析(信度)
        二、差异性分析
    第三节 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当
        二、写作观念有误
        三、写作技能薄弱
    第四节 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文化氛围影响
        二、应试教育弊端
        三、批判性思维缺失
第二章 准备策略:时代引导,教师引领
    第一节 从命题解读明确写作导向
        一、命题分析:以近年各地高考卷为例
        二、共性归纳:由抽象说理到具体思辨
    第二节 由教师素养培育探究写作训练
        一、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二、选用适切训练话题
    第三节 从思辨阅读触摸时评写作
        一、统编版教材概况分析
        二、敏锐地发现问题
        三、精准地分析批判
        四、严谨地思辨论证
第三章 写作策略:批判思维,理性表达
    第一节 储备专业知识
        一、克服怠惰心理
        二、警惕盲目崇拜
        三、认识个人局限
    第二节 防范思维谬误
        一、简单归因导致论证无力
        二、以偏概全从而混淆视听
        三、偷换概念实为诡辩转移
    第三节 确立深新论点
        一、确立论点基于考证真相
        二、超越道德作出理性分析
        三、追问思考推进论点深新
    第四节 推敲论证结构
        一、巧设标题亮点
        二、寻找评论“抓手”
        三、注重首尾雕琢
    第五节 表达精辟话语
        一、避免言之无物
        二、提炼精辟语言
        三、力求生动形象
第四章 活动策略:形式多样,归于生活
    第一节 发挥跨媒介交流优势
        一、创造平等发言的机会
        二、发挥新兴载体的优势
        三、促进主流媒体的革新
    第二节 守好时评专题写作根基
        一、提炼深刻的写作主题
        二、基于全面的分析视角
        三、注入动人的情感温度
    第三节 推动听说读写互促
        一、生活日记自觉化
        二、时评演讲常态化
        三、思辨讨论有效化
第五章 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 反思:批判性思维与包容性思维发展
        一、“包容性思维”的内涵
        二、包容性思辨的流程
        三、包容性思辨与中庸之道的关系
    第二节 展望:批判性思维与综合性素养提升
        一、以批判性思维激发创新能力
        二、以批判性思维提升综合素养
结语
附录 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5)陈其钢中国式表达及其当代音乐创作的风格趣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论题的相关学术背景及学科范畴
    二、论题的研究现状与问题所在
    三、研究策略和研究程序、章节安排
    引用参考文本
第一章 历史风潮与人文风格
    第一节 “新音乐”与“新潮音乐”的学理定位
        一、“新音乐”:中国当代音乐的肇始
        二、“新潮音乐”:中国当代音乐的动因
        三、以人为本:中国当代音乐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中国式表达”与“风格趣向”的文化剖析
        一、“表达”与“趣向”词意解析
        二、华夏音乐美学基本特征及在陈其钢音乐人文风格中的显现
    本章小结 内外因素 相生相协
    引用参考文本
第二章 作曲家生平及作品、访谈概述
    第一节 陈其钢生平概述
        一、少年初长成:国内成长背景(1951-1983)
        二、职业化确立:海外求学经历(1984-1992)
        三、艺境风格化:三部经典之作
        四、唯乐不可伪:面对真我敞开
    第二节 陈其钢作品、访谈概述
        一、从作品样式看基本写作偏好
        二、从访谈观点探音乐美学思想
    本章小结:潜心理想 中得心源
    引用参考文本
第三章 假谢赫“六法”勾绘中国式表达
    第一节 气韵生动——情景交融
    第二节 骨法用笔——主题手法
        一、骨法架势:以《逝去的时光》主题手法为例
        二、骨质笔力:以《蝶恋花》之《多愁善感》为例
    第三节 应物象形——标题意象
        一、“花鸟命题”的直觉与想象
        二、标题的内容与题材暗示
    第四节 随类赋彩——配器音色
        一、色彩之时空流动
        二、音色之性格标签
    第五节 经营位置——结构布局
        一、旋律发展利用调式游移展开
        二、半音化进行的蒙太奇晕染法
        三、段落衔接与背景铺陈之手法
    第六节 传移模写——承续传扬
    本章小结 情在理中 气韵生动
    引用参考文本
第四章 音乐样式、代际群体及跨文化语境
    第一节 声乐作品的内涵性研究
        一、从人声体裁挖掘主观情思
        二、苏轼与陈其钢的思想共通
    第二节 第五代作曲家现象研究
        一、于无声处听惊雷:“崛起的一代”
        二、个体比较性研究:以谭盾为例
        三、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作曲家
    本章小结 回溯开篇设问
    引用参考文本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6)现代京剧《海港》的配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现代京剧《海港》的创作背景及简介、音乐特色
    第一节 《海港》的创作背景及简介
    第二节 《海港》的音乐特色
第二章 现代京剧《海港》的重点音乐分析
    第一节 音乐的作曲技法
        一、严格重复
        二、变化重复、变奏
        三、音乐的对比
        四、音乐的转调及离调
    第二节 京剧《海港》配器中伴奏织体的运用
        一、齐奏式
        二、跟腔式
        三、律动式节奏
        四、和声式织体的运用
    第三节 京剧《海港》复调技术的运用
        一、支声式复调
        二、对比复调
        三、模仿复调
        四、帕萨卡利亚复调技术
    第四节 现代京剧《海港》的配器色彩
        一、西洋乐器演奏法的使用
        二、乐器的递增和递减式
第三章 《海港》部分核心唱腔及音乐的配器研究
    第一节 幕间曲
        第二场发现散包幕间曲
        第四场战斗动员幕间曲
    第二节 核心唱腔选段
        第四场方海珍唱腔——“细读了全会公报”
        第五场方海珍唱腔——想起党眼明心亮
        第六场方海珍、马洪亮唱腔——“忠于革命忠于党”
第四章 现代京剧《海港》中京剧乐队与西洋管弦乐队的融合
    一、三大件与管弦乐队的融合
    二、京剧打击乐与管弦乐队的融合
    三、京剧乐队与管弦乐队的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7)高中语文教师如何“一石激起千层浪”(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兴趣”中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在“游戏”中活跃学生的思维
三、在“美感”中培养学生的思维

(8)找准支点,一石激起千层浪(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文章标题为支点
二、以文体辨析为支点
三、以文中关键句为支点

(9)人教版初中语文苏轼作品专题教学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由来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分析法
        三、问卷调查法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现状
        一、语文专题教学研究现状
        二、作家专题教学研究现状
        三、苏轼及苏轼作品专题教学研究现状
第一章 人教版初中语文苏轼作品专题教学概述
    第一节 专题教学相关概念界定
        一、专题
        二、专题学习
        三、苏轼作品专题教学
    第二节 苏轼选文的篇目、内容、地位
        一、苏轼选文的篇目
        二、苏轼选文的内容
        三、苏轼选文的地位
    第三节 开展苏轼作品专题教学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二、现实依据
第二章 苏轼作品专题教学设计
    第一节 学情分析
    第二节 专题教学准备
        一、学习定向——做一个思考者
        二、学习篇目
        三、学习目标
        四、建立专题学习群
第三章 苏轼作品专题教学实施
    第一节 走进苏轼其人
        一、苏轼人生经历
        二、苏轼之我见
    第二节 品读精美诗文
        一、东坡精神突围
        二、感悟东坡深情
        三、撰写小短文
    第三节 精析评论文章
        一、区分事实和观点
        二、找出文中观点
        三、提炼概括观点
        四、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四节 展露才艺才思
        一、多才多艺苏东坡
        二、举办诗词朗诵会
        三、撰写读书笔记
第四章 专题教学反思
    第一节 专题检测
    第二节 专题反思
        一、专题构思
        二、专题选材
        三、专题实施
结语
附录
    附录一:问卷调查
    附录二:学生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一“文”激起千层浪(论文参考文献)

  • [1]历史传记类文本翻译实践报告 ——以《曾巩故事》(节选)英译为例[D]. 胡霞.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新加坡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竹笛的融合发展[D]. 陈庆伦. 中国音乐学院, 2021(08)
  • [3]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个案研究[D]. 海增科.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4]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时事评论写作教学研究[D]. 朱一闻.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陈其钢中国式表达及其当代音乐创作的风格趣向研究[D]. 孙慧. 上海音乐学院, 2020(12)
  • [6]现代京剧《海港》的配器研究[D]. 汤晓毅. 中国戏曲学院, 2019(02)
  • [7]高中语文教师如何“一石激起千层浪”[J]. 吴金凤.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9(02)
  • [8]找准支点,一石激起千层浪[J]. 张辉. 语文天地, 2019(01)
  • [9]人教版初中语文苏轼作品专题教学设计与实施[D]. 夏永红.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
  • [10]“一石激起千层浪”——小学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 叶耀国. 新教育, 2016(16)

标签:;  ;  ;  ;  ;  

一个“文字”激起万千波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