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需求,长远工作

顺应需求,长远工作

一、顺应需求 功在长远(论文文献综述)

徐向艺,杨英英,李海石[1](2022)在《全球能源互联网如何实现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协同?》文中提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随着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与推进,主要聚焦于技术研发层面的学术研究已不足以应对实践需求。本文基于"机遇——应对——落地"研究逻辑,对全球能源互联网如何实现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协同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全球能源互联网将推动能源革命和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问题。(2)全球能源互联网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发挥了政策引导作用,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符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原则与核心逻辑。(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总体按照国内互联、洲内互联和洲际互联三个阶段推进实施。(4)全球能源互联网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协同机制主要包括组织保障机制、多元市场机制、协同创新机制、投融资机制。本文结合宏观经济情境,从运营管理角度讨论了全球能源互联网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协同,一方面为学术界立足于管理视角开展研究抛砖引玉,另一方面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应引导政策、行业内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更好地参与全球能源互联网构建提供参考借鉴。

严庆[2](2021)在《深刻理解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文中研究说明由十二个方面构成的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对促进新时代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贯彻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就要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以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为原则,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陆岷峰[3](2021)在《绿色理念与低碳转型:新阶段商业银行打造低碳银行研究——基于百年绿色发展思想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以人民利益为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不断实践,特别是1949年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更是坚持节能环保、防污排污,大力植树造林,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低碳节约的发展之路,形成系统、全面的绿色发展理念。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共产党绿色发展理念数量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中国共产党在迈向新的百年征程过程中又一伟大的战略部署,实现这一目标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与领域的市场重新定位与重构。碳中和目标的刚性将带动现存产业、行业、区域布局的激烈变革,对商业银行本身及商业银行服务的对象产生深度影响。商业银行作为国家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调节工具,承载着通过金融工具激发或约束服务对象低碳行为,助力碳中和发展目标实现的历史责任,同时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也要向低碳银行转型。多重目标的压力需要商业银行在体制、机制与手段等多个维度上进行深层次改革,构建新阶段商业银行低碳金融的发展模式,助力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魏海勇[4](2021)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一段时期以来,“四大考验”对党的领导提出更高要求,“四大危险”对党的建设造成严重危害。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党建设成为具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领导核心,是新时代对党提出的新要求,是社会历史发展赋予党的新任务。本研究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以下简称“重要论述”)的内涵界定、生成逻辑、内容体系、理论创新、实践路向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整体性阐述。长期以来,党的政治建设都是融入在党的其他建设之中的,这在理论上导致了对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内涵认识不清、地位与作用认识不清、与党的其他方面建设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等问题。因此,首先需要从学理上对党的政治建设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等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在深入解读有关文献基础上,论述党的政治建设独立成篇提出的基本过程,辨析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党的政治建设与思想、组织、作风和纪律等方面建设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整体上解析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面对当前部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讲政治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现实和实践等维度,从理论上寻找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的答案。重要论述的形成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要从思想源头、理论来源、现实向度和主体条件等层面对其生成逻辑进行综合思考,尤其是通过论述其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奠基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积累,发轫于习近平长期的基层锻炼和治国理政实践,阐明其是理论主动构建和实践需求回应的综合结果。《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重要标志,不但阐明了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的首要地位和统领作用,而且从总体要求、地位作用、核心任务、运行系统等方面构建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容体系。首先,第一次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凸显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地位和统领作用,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重大创新的集中体现;其次,“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的目标导向、“当前党内存在的政治问题”的问题靶向、“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根本要求和“坚持党中央权威和统一集中领导”的首要任务,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总体要求;再次,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坚定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导向;最后,习近平总书记从实施主体、制度体系、动力系统、文化生态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党的政治建设既有哲学依据又有方法论指导的运行系统。重要论述是党领导是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融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智慧结晶,内含了党的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一致性,具有鲜明的理论创新意蕴和方法论指导意义。尤其是要通过研究其理论地位,论证重要论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方向导航”的现实坐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政治引领”的价值体现,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凸显了首要地位和统领作用。重要论述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深化拓展。因此,不能以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方式提出对策,而要从明确思想引领、凸显政治主线、提升制度张力、涵养文化生态等四个层面,对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路径进行研究,方能实现最大化效果。

李宇明,黄行,王晖,谢俊英,周庆生,杨亦鸣[5](2018)在《“推普脱贫攻坚”学者谈》文中指出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二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为落实十九大精神,2018年1月,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联合印发了《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到2020年,现有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具备基本的普通话交流能力,为提升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实现精准脱贫的工作目标打好语言基础。为科学有效推进推普脱贫攻坚工作,国家语委推普脱贫攻坚牵头单位教育部语用所和江苏师范大学联合发起主办、江苏高校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和江苏省重点智库江苏师范大学国家语委语言能力高等研究院共同承办了"推普脱贫攻坚"研讨会,来自教育部语用所、中国社科院、江苏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专业机构的语言文字研究专家,和新疆、西藏、甘肃等部分"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教育部门和语委的代表40余人,围绕"推广普通话助力脱贫攻坚"进行研讨交流。本刊选择会议中六位专家的发言稿,集成一组笔谈发表出来,希望让更多的语言学工作者了解和关注推普脱贫工作,为完成"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贡献力量。

戴祥玉[6](2017)在《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研究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文中指出在深化改革阶段,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总体战略的能动回应,在解决集体行动困境、持续适应治理需求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正确地设计和建构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既是加快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题中之义,也是提升地方政府治理创新效能的前提条件。但是,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实践效果来看,由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行为受其独立的利益取向和原有治理模式惯性等因素的影响,在推进创新过程中时常伴随着运动化、形式化、偏利化等短效化、难以持续发展的创新困境,不仅造成治理创新资源的极大浪费,还存在地方政府治理创新项目与社会创新需求的供需错位的问题,影响着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亟需构建有效的创新自我推进机制来实现并展现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潜在优势。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既有研究成果来看,现有文献虽已就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创新效果、创新内容和创新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大多局限于国家与社会的二分范式,缺乏对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实施情境复杂性和治理创新模式适应性的系统考量,并未对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实施机制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内在运行逻辑和有效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尝试性构建“创新主体自我推进机制”分析框架,对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运行机理进行深入剖析,并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预设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内在发展诉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索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有效发展路径。就研究内容而言,本文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其一,基于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视角,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历史变迁与现实发展两个层面,对该机制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进行理论阐述。其二,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产生、再创新过程与地方政府对于治理创新环境的创新动议、创新规则和创新形式密切相关,结合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实践特征,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信息探查-内置规则-结构化行为”三个维度,探究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运行机理与面临的现实挑战。其三,通过增强地方政府治理创新“信息-精准化、规则-适用化和行为-效能化”三个方面构建有效自我推进机制,以期增强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创新效能。本文的研究展开分为以下七个部分:第一章,导论。本章作为全文的开篇,主要是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入手,明确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对该研究主题的既有文献进行梳理,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明晰本研究的总体框架和研究方法,并提出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创新主体自我推进机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本章首先对既有的研究范式进行回顾和反思,概括出既有研究中关于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三个基本要素,即创新议题、创新偏好和创新形式;然后详细阐释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研究进路,在此基础上,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复杂运行环境、地方政府的治理创新特征及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实施过程的动态性和开放性等方面,阐释应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进行本文研究的契合性,并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的自适应模型和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实践特点,尝试性构建“创新主体自我推进机制”分析框架。第三章,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辐照。本章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结合历史资料分析,缕析出建国以来地方政府治理创新所经历的机械式适应实施、依附式适应实施和偏利式适应实施三种基本的创新实施形态,并呈现出“失谐增量”的创新实施特征。继而,基于2016年31个省级政府工作报告的分析,对我国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现实挑战、创新切入点、创新维度和模式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地方政府在推进治理创新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优化存量这一实践路向,并提出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内在发展逻辑。第四章,创新动议: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启动基础。创新动议是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运行的启动环节,信息探查表征着地方政府在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从治理环境中抽取创新信息的过程。结合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实施过程,促进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形成创新动议的信息源主要包括创新环境信息源、创新主体信息源和创新功能信息源三个方面。现阶段,驱动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政策引导、区位竞争和技术创新三个方面。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持存性发展要求,结合各地政府治理创新成功案例,保持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灵敏性和环境适应性,需能动的地方政府、宽松的系统耦合、去中心化和制度化的治理过程为保障。第五章,内置规则: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运行依据。内置规则约束着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处理治理创新信息、选择创新内容的整个过程。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内置规则包括显性规则和隐性规则两种类型,是各种治理制度、治理规范、治理理念和组织文化的综合,规定着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具体行为模式。在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实践过程中,规则的有效运行需要根据环境要求进行持续的修正,其修订模式主要包括外嵌型、内源型和融合型三种类型。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内置规则在潜在利益冲突、原有路径惯性和现实制度环境的作用下,面临偏利性、前摄性和盲从性等适用性挑战。第六章,结构化行为: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行动定势。结构化行为是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基于创新动议和内置规则的综合作用下,而呈现出的作用于治理环境的模式化创新行为,呈现着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定向发展趋势。基于创新样态的表征性创新实践和基于创新策略的权宜性创新实践是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两种基本结构化创新行为,其中,表征性创新实践包括创新内容、创新功能和创新工具等创新样态,策略性创新实践则是影响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现实图景的内在选择逻辑。结合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项目可知,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在创新内容、区域分布、政府层级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异,不过,成功的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路径在价值驱动、决策导向、创新主客体定位和过程导向等方面是基本一一致的。第七章,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重塑路径。本章立足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有效发展路径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路径设计,首先对有效自我推进机制的构建要素、内在逻辑和运行条件进行理论阐释,然后结合我国各地成功的治理创新实践案例,以“问题引领、结构支撑、管理配套“为关键环节,从“信息-精准化、规则-适用化和行为-效能化”三个方面,阐明有效的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整体性实践路径。

阴树琪[7](2017)在《山西革命精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晋大地文化底蕴丰厚,山西人民坚韧不拔,忠义诚信,团结互助。在九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这片土地在党的影响、领导下,铸就了一个又一个精神之花。山西革命精神是指在山西这一革命热土之上,广大山西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时期而逐步积累、凝聚成的群体性格、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具体有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大寨精神、石圪节精神等诸多内容。为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山西革命精神,本文以不同历史时期为脉络,撷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太行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寨精神、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右玉精神作为山西革命精神的时代表征,并就其孕育、形成特点及科学内涵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山西革命精神,可以发现它们都遵循着某些共同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始终顺应时代要求、不断实现更新发展,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顾全大局的革命胸怀,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等四个方面。那么,山西为何会产生丰富的革命精神呢?究其原因,客观条件是山西别样的地理文化,品格基础是山西人民坚韧不拔、忠义诚信、团结互助的性格特质,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领导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时期,山西处于小康决胜期、脱贫攻坚期、转型关键期、发展爬坡期、形象改善期“五期叠加”的历史关口,特别亟需解决政治生态恶化、经济转型维艰两大问题。因此,继承和弘扬山西革命精神,对山西自身而言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意义:一是能够坚定理想信念,顺应发展新要求;二是能够激励党员干部带头实干,坚持为人民服务;三是能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义利观,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四是能够帮助树立坚韧不拔的意志,推动山西经济转型发展。

杨瑞[8](2017)在《荀子人性论的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荀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生而具有的本能,是人最基本的欲望和要求。他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观点。荀子以“人性恶”为理论前提,察“性伪之分”,其本质是自然之性,没有善恶之分,它有可能转化为恶,也有可能转化为善,荀子因而提出“化性起伪”之说,以礼义法度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化性起伪的途径有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和修身。人通过后天的努力,不断修身养性,最终达到“性伪合”,才能够成为“圣人”。本文以荀子的“性恶论”,以及以“性恶论”为基础的教育观和修身观为重点论述对象。重点论述荀子的人性论对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价值。绪论对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和创新点及结构安排做了简要的说明。第一章阐述了荀子本人及其性恶论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对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做简要的论述。第二章对荀子的教育和修身观进行了挖掘和分析。以“性恶论”为人性基础,通过化性起伪,最终达到“性伪合”的修身之道。第三章重点探讨了荀子人性论对当代道德建设的启示。正视性恶论,加强道德教育,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市场建设主体的自我修身意识,这是加强道德建设的必要举措。

贾闯[9](2019)在《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问,作为初中物理课堂互动形式的重要分支,是一线教师应用最为普遍、存在问题颇为庞杂、问题类型极为抽象的教学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打通“教”和“学”这两者之间的壁障,弱化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阻碍,使教师和学生实现交流互通和高效链接,可以辅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集学情信息并进行针对化处理,可以引领学生进行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探究式思维,从而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帮助学生“跳脱出”学科知识的束缚,收获全方面的发展。本研究立足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出发,贯彻“生本课堂”的教育理念,在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综述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学习生成”、“自我效能”等心理学和教育学成果为理论支撑,通过教学一线的“问卷调查”反馈,将课堂提问中的师生关系作为分析视角,归纳出课堂提问存在的诸多阻碍因素,精准把握当下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教学的实施现状。通过统整研究脉络,从教学活动的全方位着眼,共计凝练出6个1级策略,下设16个2级策略。相比同类研究,本研究在理论指导的视域下,以“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光的折射”、“密度”、“大气压强”、“浮力”、“杠杆”、“电动机”等十余个教学片段情境设计作为辅助性材料,对提问策略进行了可操作性阐释。在课堂提问教学反思策略中,本研究独创性地设计出“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教学反思检验表”,一定程度上为课堂提问教学提供了更为科学、专业的教师反思参考依据。

喻新捷[10](2016)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民族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治国理政发表了大量讲话,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集中展示了中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形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就是指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围绕治国理政而提出的由为人民担当的执政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以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目标等理论内容构成的,正在发展中的科学思想体系。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厚土壤,将民族历史文化的优秀思想资源转化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动力。它吸取民族兴衰历史经验教训,吸收民族优秀思想、继承民族传统思维方式、借鉴民族语言表达形式、展现中华民族精神,塑造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民族性特质。具体来说,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重要方面:第一,从形成过程来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离不开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基础。它的形成既借鉴了中华民族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又吸收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优秀思想文化智慧。其中,中华民族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形成的重要参照;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思想文化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形成的重要精神动力。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形成过程中民族因素的注入,彰显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民族性。第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吸收了大同理想、德主刑辅思想、民本思想、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天人合一思想、和谐理念、廉政思想等民族优秀思想资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主要表现在:大同理想是中国梦的重要思想渊源;德主刑辅思想是习近平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重要理论借鉴;民本思想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基础;中华传统美德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资源;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参照;和谐理念是习近平外交战略思想的重要理论指引;儒家廉政思想是习近平党风廉政思想的重要思想滋养。第三,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民族性的重要反映,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充分展现,构成了其民族性特质的重要体现。其中,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难,不断推进改革事业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自强精神;求同存异的外交理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重要论述及其科学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重德精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重要论述及其科学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务实精神。第四,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借鉴了民族语言的表达形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注重引经据典、广采博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和中国老百姓所熟悉的语言来阐发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丰富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话语体系。在阐述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员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和积极推动科技创新等重要思想内容时,习近平引用了大量的古文经典、历史史实和诗词散文,从而将“高大上”的治国理念转化为了为中国老百姓所熟悉的民族语言。第五,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维继承了民族传统思维方式。这主要表现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变易思维、历史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当代治国理政实践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进行了理论回应和思考。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民族性特质,对形成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民族性特质或可为我们提供如下几点重要启示:国家治理必须尊重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走自己的路;具有民族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为人民认同,变成改造中国的物质力量;改造传统文化思想,使之焕发新的光彩;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用民族语言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二、顺应需求 功在长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顺应需求 功在长远(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能源互联网如何实现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协同?(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机遇:全球能源互联网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相互促进
    (一)全球能源互联网涵蕴与发展诉求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与要求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全球能源互联网提供了政策引导作用
    (四)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推进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施
        1. 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经济效益契合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目标
        2. 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社会效益奠定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保障
三、应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的步骤设计
    (一)第一阶段(2020—2025年):国内能源互联网发挥基础作用
        1. 开展国内能源互联网技术和标准研究
        2. 加强国内各地区智能电网的建设
        3. 开发国内清洁能源
    (二)第二阶段(2025—2035年):洲内能源互联网发挥标杆作用
    (三)第三阶段(2035—2050年):洲际能源互联网发挥决定作用
四、落地:全球能源互联网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协同机制的构建
    (一)组织保障机制:建立全球能源互联网联盟,奠定全球经济发展基础
    (二)多元市场机制:促进全球能源贸易发展,提高循环经济效率
    (三)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全球能源互联互通,提供循环新动能
    (四)有效投融资机制: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主体的开放式投融资平台,为循环经济发展指明新方向
五、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研究展望

(2)深刻理解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二个必须”构成了完整的体系
二、“十二个必须”的逻辑与侧重
三、如何认知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3)绿色理念与低碳转型:新阶段商业银行打造低碳银行研究——基于百年绿色发展思想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一)近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绿色发展思想与政策梳理
    (二)关于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及意义的研究
    (三)关于碳达峰与碳中和实现路径的研究
    (四)关于低碳经济与绿色金融的研究
三、中国共产党绿色环保思想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的绿色环保发展理念与实践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恢复和发展生产力过程中绿色环保发展理念初步形成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系统的绿色环保理念和思想
        1. 主动调整发展,加强环境保护
        2.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3.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
四、新阶段商业银行践行绿色理念的思路与对策
    (一)低碳转型对商业银行的全面影响
        1. 增加低碳发展基因,对经营指导思想与理念产生影响
        2. 产生诸多新的商机,对投向与投量发展思路产生影响
        3. 扩大存量经营风险,对结构资产等产生影响
        4. 增加风险识别难度,对运行方式与管理能力产生影响
        5. 管理体系必须重置,对管理体制以及机制产生影响
    (二)打造低碳银行面临的主要矛盾
        1. 经营商业性与政策性的矛盾
        2. 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
        3. 目标理想与现实难度的矛盾
        4. 客户维护与客户流失的矛盾
    (三)践行党的绿色发展理念,构建新时代低碳银行新格局
        1. 改革战略规划,将低碳银行的目标列入公司章程
        2. 改革信贷评价原则,增量投入按照低碳银行标准运行
        3. 改革存量信贷管理,实行有计划的支持、维持与退出
        4. 改革信贷管理手段,提升技术管理在低碳转型中的作用
        5. 改革金融产品体系,构建完整的低碳转型金融服务体制
        6. 改革金融调节手段,对各类金融工具实现综合使用
        7. 改革内部管理体制,促进低碳银行长期发展规范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 绿色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一直的坚持
        2. 低碳经济是必须实现的目标
        3. 低碳银行是必要的推进手段
        4. 构建体制机制是关键中的关键
        5. 综合协调发挥合力
    (二)研究建议
        1. 加大财政税收等政策的引导作用
        2. 推动商业银行的一致性行动
        3. 加大对商业银行金融工具的支持

(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已有研究述评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
    2.1 有关概念界定及其辨析
        2.1.1 党的建设
        2.1.2 党的政治建设
        2.1.3 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建设关系辨析
        2.1.4 党的政治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关系辨析
        2.1.5 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关系辨析
        2.1.6 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制度建设关系辨析
    2.2 基本脉络与重点呈现
        2.2.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概念的基本脉络
        2.2.2 习近平总书记着重解决的党的政治建设有关理论问题
        2.2.3 习近平总书记开展党的政治建设理论构建的重点呈现
第三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3.1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提供思想基石
        3.1.1 坚持把讲政治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3.1.2 重视政治纲领在党的事业发展中的最高引领地位
        3.1.3 凸显维护党中央权威对实现政治领导的重要作用
        3.1.4 认同民主集中制是维护党内团结统一的制胜法宝
        3.1.5 凸显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3.2 历史逻辑:党的优良政治基因代际相传规律
        3.2.1 毛泽东关于思想建党和政治建党的理论
        3.2.2 邓小平关于制度建党和政党改革的理论
        3.2.3 江泽民关于“讲政治”论述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2.4 胡锦涛关于学习型政党和党的建设科学发展的论述
    3.3 实践逻辑:新时代对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提出新要求
        3.3.1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带来重大警示
        3.3.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求不断加强党的政治领导
        3.3.3 有效推进新的“四个伟大”要求切实提高党的政治能力
        3.3.4 有效解决当前党的政治建设问题对永葆政治本色提出新要求
    3.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演进
        3.4.1 党的十八大以前:习近平同志对党的政治建设不断强化自觉意识
        3.4.2 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政治建设认识的深化
        3.4.3 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正式提出
        3.4.4 党的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不断丰富
第四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容体系
    4.1 凸显了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地位和统领作用
        4.1.1 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框架
        4.1.2 明确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处于首要地位
        4.1.3 凸显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具有统领作用
    4.2 明确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4.2.1 目标导向: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
        4.2.2 问题靶向:当前党内存在的政治问题
        4.2.3 根本要求:始终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
        4.2.4 首要任务:坚持党中央权威和统一集中领导
    4.3 树立了党性与人民性内在统一的的价值导向
        4.3.1 坚定政治信仰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追求
        4.3.2 站稳政治立场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归宿
    4.4 建构了党的政治建设的体系架构和运行系统
        4.4.1 明确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实施主体
        4.4.2 优化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体系
        4.4.3 设计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动力系统
        4.4.4 构建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文化生态
        4.4.5 健全了党的政治建设的保障机制
第五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
    5.1 在历史逻辑上接续解答着“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
        5.1.1 聚焦解决党的建设领域的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问题
        5.1.2 致力把党的理论主张变成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方法
    5.2 在实践逻辑上坚持了强烈问题导向和长远发展逻辑
        5.2.1 根植于党的政治建设实际,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
        5.2.2 遵从于党的政治建设规律,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5.2.3 顺应于党的政治建设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预判性
    5.3 在理论逻辑上形成了科学系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
        5.3.1 形成了融合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相呼应的认识逻辑
        5.3.2 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党的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思维
        5.3.3 形成了具体指导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方法论体系
    5.4 在价值逻辑上要求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5.4.1 把人民性运用到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全过程
        5.4.2 把人民性体现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5.4.3 把人民性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全过程
    5.5 在话语逻辑上彰显了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质的表达范式
        5.5.1 突出中国问题导向和国际话语引领
        5.5.2 突出新概念体系和大众传播话语打造
    5.6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贡献
        5.6.1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党理论的新境界
        5.6.2 开辟了新时代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战略的新境界
        5.6.3 为世界无产阶级政党治理提供中国智慧
第六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向
    6.1 明确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引领
        6.1.1 党的政治建设要以新思想武装头脑为首要任务
        6.1.2 党的政治建设要把保持党的先进性作为基本准则
        6.1.3 党的政治建设要把保证政治方向作为重要任务
    6.2 凸显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政治统领
        6.2.1 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党的政治建设全过程
        6.2.2 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政治立场
        6.2.3 把防范政治风险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前提
        6.2.4 把提高政治能力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要义
        6.2.5 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支撑
    6.3 提升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张力
        6.3.1 强化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
        6.3.2 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政治建设全过程
    6.4 涵养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文化生态
        6.4.1 把营造政治生态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6.4.2 把党内制度文化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着力点
        6.4.3 把优秀政治文化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引导
        6.4.4 把传承创新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
    三、报纸类
    四、学位论文

(5)“推普脱贫攻坚”学者谈(论文提纲范文)

扶贫语境话推普
    一问贫困地区, 谁最需要普通话?
    二问贫困地区, 推普靠谁?
    三问贫困地区, 如何推普?
论民族地区的“推普”工作
推普脱贫攻坚青壮年农牧民普通话培训的实践经验和需求供给分析
关于推普助力扶贫问题的思考
深度贫困与精准推普
“推普脱贫”的缘由、任务、路径和意义
    一、“推普脱贫”的缘由
    二、“推普脱贫”的任务
    三、“推普脱贫”的路径
    四、“推普脱贫”的意义

(6)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研究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研究述评与本研究的定位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地方政府
        二、治理创新
        三、自我推进机制
    第四节 研究理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理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创新主体自我推进机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既有研究范式回顾及分析要素
        一、既有研究范式回顾与反思
        二、议题、偏好与形式: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三要素
    第二节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概要及其与本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一、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概要
        二、复杂适应系统的内涵解读
        三、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与本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第三节 CAS理论视域下创新主体自我推进机制分析框架
        一、创新动议:推进治理创新的基础条件
        二、内置规则:选择创新行为的内在依据
        三、结构化行为:作用于创新环境的行动定势
        四、地方政府治理创新有效自我推进机制的构建维度
第三章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辐照
    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历史演变
        一、计划执行型创新阶段:机械式增量适应(1949年-1978年)
        二、赋权试验型创新阶段:依附式增量适应(1978年-1994年)
        三、项目自选型创新阶段:偏利式增量适应(1994年—至今)
    第二节 优化存量:我国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实践路向——基于2016 年31个省级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分析
        一、我国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现实挑战
        二、我国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切入点解构
        三、我国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维度与模式
        四、我国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创新路向
    第三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发展逻辑的理论揭示
        一、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
        二、失谐的“增量创新”: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现实辐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创新动议: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启动基础
    第一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动议的类型与作用机理
    第二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动议的信息源
        一、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环境信息源
        二、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主体信息源
        三、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功能信息源
    第三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动议的三维动力
        一、以政策引导为推力:维系地方政府治理创新方向
        二、以区位竞争为拉力:维新地方政府治理创新价值
        三、以技术创新为促力:维护地方政府治理创新效能
    第四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动议的适应性保障
        一、主动性保障:能动的地方政府
        二、多样性保障:宽松的系统耦合
        三、回应性保障:去中心化与制度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置规则: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运行依据
    第一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内置规则的内涵及作用机理
    第二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内置规则的类型
        一、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显性规则
        二、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隐性规则
    第三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内置规则的修正模式
        一、事件驱动的外嵌型规则修正模式
        二、竞争导向的内源型规则修正模式
        三、发展取向的融合型规则修正模式
    第四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内置规则的适用性挑战
        一、潜在利益冲突引致的“偏利性”创新挑战
        二、原有路径惯性召致的“前摄性”创新挑战
        三、现实制度环境导致的“盲从性”创新挑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构化行为: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行动定势
    第一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结构化行为及基本特点
    第二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创新样态
        一、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创新内容
        二、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创新功能
        三、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增效工具
    第三节 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创新策略
        一、创新策略:审视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行为的现实视角
        二、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情境动因与创新策略形式
        三、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策略选择逻辑与运作图景
    第四节 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治理创新主要差异与有效创新路径的要素检视——基于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项目分析
        一、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主要差异
        二、地方政府成功治理创新路径的要素检视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重塑路径
    第一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理论构建
        一、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机理启示
        二、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重构要素
        三、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内在逻辑
    第二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运行条件
        一、动议层面:增益创新的“痛点思维”及其创新原则
        二、规则层面:自适应创新的功能要求及再造方式
        三、行为层面:创新控制的管理内涵及控制维度
    第三节 重塑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实践路径
        一、增强创新回应性:以问题为导向提升治理创新的“痛点思维”
        二、提升规则适用性:以合作为指向搭建治理创新的开放平台
        三、强化创新公共性:以效能为方向内置治理创新的“增效芯片”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项目(2000-2015年)
    附录2:山东省L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7)山西革命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与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山西革命精神的时代表征
    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感天动地的太行精神
        1.1.1 太行精神的孕育
        1.1.2 太行精神形成离不开党的领导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
        1.1.3 太行精神的科学内涵
    1.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闻名全国的大寨精神
        1.2.1 大寨精神的孕育
        1.2.2 大寨精神形成离不开基层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1.2.3 大寨精神的科学内涵
    1.3 改革开放新时期得以彰显的右玉精神
        1.3.1 右玉精神的孕育
        1.3.2 右玉精神形成离不开党员干部一以贯之的政绩观
        1.3.3 右玉精神的科学内涵
第二章 山西革命精神的共同价值取向
    2.1 始终顺应时代要求,不断实现更新发展
    2.2 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2.3 始终保持顾全大局的革命胸怀
    2.4 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第三章 山西革命精神的形成因素
    3.1 客观条件:山西别样的地理文化
        3.1.1 “表里山河”的地理
        3.1.2 变革奉法的地域文化
    3.2 品格基础:山西人的性格特质
        3.2.1 坚韧不拔
        3.2.2 忠义诚信
        3.2.3 团结互助
    3.3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在山西
        3.3.1 五四运动开辟传播路径
        3.3.2 “一个刊物,一个书社,一个学会”
        3.3.3 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山西革命实践
    3.4 领导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4.1 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山西的初创
        3.4.2 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山西抗日的主要领导力量
        3.4.3 中国共产党成为山西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四章 弘扬山西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
    4.1 新时期山西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
        4.1.1 政治生态恶化,塌方式腐败重挫山西形象
        4.1.2 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结构转型维艰
    4.2 弘扬山西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
        4.2.1 坚定理想信念,顺应发展新要求
        4.2.2 激励党员干部带头实干,坚持为人民服务
        4.2.3 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义利观,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4.2.4 树立坚韧不拔意志,推动山西经济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荀子人性论的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专着方面
        (二) 论文方面
    三、研究的创新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性恶论”的时代背景和内容
    一、荀子及“性恶论”的时代背景
        (一) 荀子简介
        (二) “性恶论”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三) “性恶论”形成的理论背景
    二、荀子性恶论的内容
        (一) 性、情、欲与“性伪之分”
        (二)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三、“化性起伪”
        (一) 化性起伪何以可能
        (二) 化性起伪的条件
第二章 以人性恶为基础的教育观和修身观
    一、隆礼尊师的教育观
        (一) 荀子论礼
        (二) 荀子言师
    二、内省自励的修身观
        (一) 勤于学、敏于思、践于行
        (二) 持之以恒、志存高远
    三、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
第三章 荀子人性论对当代道德建设的启示
    一、崇德向善,为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一) 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二) 当前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二、加强道德教育,为道德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一) 加强学校德育建设
        (二) 加强家庭道德教育
        (三) 全面开展社会道德教育
    三、隆礼重法,为道德建设带上“紧箍咒”
        (一) 德润人心,以德治国常抓不懈
        (二) 法安天下,依法治国惩恶扬善
    四、修身养性,挺起公民道德建设“精神脊梁”
        (一) 自省自励
        (二) 广纳良言
        (三) 注重内心修养
参考文献
致谢

(9)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缘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1.1.2 “生本课堂”的华丽出场
        1.1.3 “课堂提问”助推学生参与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国内研究情况
        1.2.2 国外研究情况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理论概述
    2.1 课堂提问相关概念界定
        2.1.1 所谓“问题”
        2.1.2 所谓“提问”
        2.1.3 作为教学工具的“课堂提问”
        2.1.4 “课堂提问策略”的解读
    2.2 相关理论及教学模式
        2.2.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2.2.2 认知观的教学理论
        2.2.3 学习生成理论
        2.2.4 自我效能理论
第3章 课堂提问问卷调查研究
    3.1 研究目的与调查对象
        3.1.1 研究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2 问卷核定与实施工作
        3.2.1 问卷核定与信效度检测
        3.2.2 问卷实施与回收
    3.3 课堂提问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3.3.1 学生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3.3.2 教师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3.4 问卷调查总结
        3.4.1 对学情分析不够重视
        3.4.2 教师自身的提问素养
        3.4.3 课堂问题设计的困惑
        3.4.4 问答实施环节相关事项
        3.4.5 课堂提问教学反思缺失
第4章 基于教学片断问题设计的课堂提问策略
    4.1 优化提问环境的策略
        4.1.1 基于自身课程规划,优化零散的前概念
        4.1.2 积极营造提问氛围,师生共建合作课堂
        4.1.3 适当弱化教师真理,鼓励学生踊跃参与
    4.2 基于学情因素分析的策略
        4.2.1 把握学生的前概念,合理规划提问建构
        4.2.2 关注学生情感因素,优化课堂教学氛围
        4.2.3 基于学生学习能力,生成教学成果目标
    4.3 基于教师提问素养的策略
        4.3.1 树立端正提问态度,养成良好提问习惯
        4.3.2 掌握基本问答技能,准确表述提问内容
        4.3.3 善于营造认知冲突,激励学生自主探究
        4.3.4 即时采集学情信息,及时处理学生反馈
    4.4 基于课堂问题设计的策略
        4.4.1 紧密结合教材生活,巧妙选择问题切入
        4.4.2 有序编排提问深度,合理设置提问坡度
        4.4.3 问题设计环环相扣,教学铺陈层层递进
    4.5 基于问答实施环节的策略
        4.5.1 甄选恰当发问时机,预留合适待答时长
        4.5.2 叫答面向全体生群,理答鼓励引导探究
    4.6 课堂提问教学反思的策略
第5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初中物理课堂提问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二:初中物理课堂提问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三:教师卷Q17填空题作答情况记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民族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缘起及其意义
    二、学界相关研究及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基本观点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等相关概念解析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相关概念解析
        (一) 治国理政的含义
        (二) 治国理政思想的内涵
        (三)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概念解析
    二、民族性及其与时代性的关系
        (一) “民族”的概念
        (二) 民族性的内涵
        (三) 理论创新过程中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
第二章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形成过程中的民族因素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借鉴了民族兴衰的经验教训
        (一) 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二)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中华民族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借鉴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汲取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智慧
        (一) 当代治国理政要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二)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形成的重要精神滋养
第三章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民族优秀思想的吸收
    一、大同理想与中国梦
        (一) 大同理想是古代中国的“中国梦”
        (二)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三) 大同理想是中国梦的重要思想源头
    二、德主刑辅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一) 德主刑辅是儒家为主要代表的中华治政文化的重要特质
        (二) 习近平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对德主刑辅思想的借鉴
    三、民本思想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 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四、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 中华传统美德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
    五、天人合一与生态文明建设
        (一)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精神内涵及其生态学意义
        (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吸收和转化
    六、和谐理念与外交战略思想
        (一) 中国的和谐理念及其在外交战略思想中的运用
        (二) 习近平外交战略思想对和谐理念的借鉴和发展
    七、儒家廉政思想与党风廉政建设
        (一) 儒家廉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 习近平党风廉政思想对儒家廉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四章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民族精神的展现
    一、爱国精神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 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主要内涵
        (二) 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展现中华民族爱国精神
    二、自强精神与不断推进改革事业
        (一) 中华民族自强精神的主要内涵
        (二) 迎难而上推进改革事业,展现中华民族自强精神
    三、包容精神与求同存异的外交理念
        (一) 中华民族包容精神的主要内涵
        (二) 求同存异的和平外交理念,展现中华民族包容精神
    四、重德精神与国家治理中对道德建设的重视
        (一) 中华民族重德精神的主要内涵
        (二) 德为立身之本立国之基,展现中华民族重德精神
    五、务实精神与真抓实干的执政风格
        (一) 中华民族务实精神的主要内涵
        (二) 实干成就民族复兴梦想,展现中华民族务实精神
第五章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民族语言表达形式的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
        (一) 实现中国话语表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
        (二) 从毛泽东到胡锦涛所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话语表达
    二、从用典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
        (一) 习近平引经据典论全面深化改革
        (二) 习近平引经据典论全面依法治国
        (三) 习近平引经据典论全面从严治党
        (四) 习近平引经据典论党员干部的培养和选拔
        (五) 习近平引经据典论科技创新
    三、用典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民族性表现
        (一) 用典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借鉴民族语言表达形式的具体体现
        (二) 借鉴民族语言的表达形式,展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民族性
第六章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继承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与民族思维方式的融合
        (一)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维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式
        (二)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维继承和发展了民族传统思维方式
    二、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几个主要特点
        (一) 整体思维
        (二) 辩证思维
        (三) 变易思维
        (四) 历史思维
    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体现
        (一)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系统思维
        (二)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辩证思维
        (三)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变易思维
        (四)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思维
第七章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民族性的当代启示
    一、国家治理必须尊重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走自己的路
        (一) 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尊重中国特殊历史文化传统
        (二) 走中国特色国家治理道路要发挥好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独特优势
    二、民族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为人民认同,变成改造中国的物质力量
        (一) 具有民族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为人民所认同
        (二) 具有民族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变成改造中国的物质力量
    三、创造转化传统文化思想,使之焕发新的光彩
        (一) 创造转化传统文化思想,要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方针
        (二) 创造转化传统文化思想,关键在于将其运用于修身处世、治国理政中
    四、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用民族语言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一)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要讲好中国故事
        (二) 讲好中国故事,要用好民族语言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顺应需求 功在长远(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能源互联网如何实现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协同?[J]. 徐向艺,杨英英,李海石.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22(02)
  • [2]深刻理解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J]. 严庆.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6)
  • [3]绿色理念与低碳转型:新阶段商业银行打造低碳银行研究——基于百年绿色发展思想视角[J]. 陆岷峰.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21(05)
  • [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魏海勇.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5]“推普脱贫攻坚”学者谈[J]. 李宇明,黄行,王晖,谢俊英,周庆生,杨亦鸣. 语言科学, 2018(04)
  • [6]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研究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D]. 戴祥玉.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7]山西革命精神研究[D]. 阴树琪. 山西大学, 2017(03)
  • [8]荀子人性论的当代价值研究[D]. 杨瑞. 云南大学, 2017(07)
  • [9]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现状及策略研究[D]. 贾闯.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民族性研究[D]. 喻新捷. 曲阜师范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顺应需求,长远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