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拌沥青混合料试验影响因素分析

热拌沥青混合料试验影响因素分析

一、热拌沥青混合料试验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梓博[1](2021)在《基于多参数的厂拌热再生RAP残值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每年产生数千万吨沥青混合料回收料(RAP),如若加以利用,能够节约数亿元工程材料费用。路面回收料的利用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目前厂拌热再生技术较为适应我国国情,被广泛应用。目前我国学者对厂拌热再生经济效益的研究不够深入,尚不清楚如何充分利用RAP料的残留价值,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加大RAP的掺配比例未必合理。因此,本文从RAP自身价值出发,与实体工程相结合,研究分析其剩余价值,开发RAP残值模型评估路面回收料的剩余价值,旨在指导实体工程更加经济有效的利用RAP。首先,本文采用文献调研与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国内厂拌热再生的再生流程进行调查,分析影响RAP残值的主要因素,将主要影响因素划分层次,并给出了相应的调查表和试验方法,建立了RAP残值计算公式,并对RAP残值公式进行了适用性分析,得出旧沥青有效利用率KS是影响RAP残值的关键因素,最后基于Web平台开发了较为实用的RAP残值计算系统。其次,基于室内试验,通过改变RAP预热温度和再生剂添加顺序的再生方式分析对有效利用率KS的提升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增加RAP预热温度能够提高RAP的旧沥青有效利用率,能提升再生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和水稳定性能,但低温性能略有降低;通过对再生剂不同添加方式的研究,发现由于再生剂用量小分散性差,再生剂与新沥青先混融的添加方式可获得KS最优值,且在此状态下再生混合料性能最优。最后,结合算例,通过调查和室内试验确定了影响RAP残值主要参数的取值,利用Web计算出RAP残值。再生剂与新沥青先混融的添加顺序能提高RAP残值,提高RAP综合利用率;但在添加再生剂工艺下,提升RAP温度会对RAP残值有所折减。通过确定相关参数变量,对部分参数与RAP残值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依据案例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为了保证再生混合料质量,RAP掺量存在上限,在此范围内,RAP掺量越大残值越低,即每吨再生混合料能够节约的成本会存在一个最大值;再生剂的加入会使得RAP残值降低,且RAP掺量越大,RAP残值越低。

闫羲钛[2](2021)在《沥青路面再生冷补材料研发及性能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交通量逐年递增,我国公路养护里程495.31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98.8%,公路已经全面进入养护管理阶段,每年有大量的沥青路面铣刨料产生,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坑槽病害是当前我国路面损坏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道路养护管理的常见病害,对道路行车安全构成很大的隐患。使用热拌沥青混合料修补坑槽对施工环境要求较高,存在冬季无法及时修补的情况,而我国北方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处于冬季低温气候,路面坑槽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为解决我国北方冬季低温地区无法修补坑槽的问题,同时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1)使用路面铣刨旧料研制了再生冷补沥青混合料,对稀释剂、添加剂等进行了比选与掺配比例的确定,对不同旧料掺量下冷补沥青混合料性能变化进行了详细研究,确定了最佳的旧料掺配比例,研制出可低温使用的冷补液及再生冷补沥青混合料,用于我国北方冬季低温地区修补坑槽使用。(2)提出旋转压实法及马歇尔击实法用于评价冷补沥青混合料的施工和易性能,将冷补沥青混合料施工和易性量化,提出施工和易值这一评价指标,避免了经验法人为主观任意性大的问题。(3)目前针对冷补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评价缺少一套标准合理的评价体系与指标,本文基于现有乳化沥青及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性能的评价方法,总结改进了初始稳定度、成型稳定度、最终稳定度时的养生方法及水稳定性能、高温性能、低温性能等路用性能试验。并根据各种性能试验的室内试验结果,给出相关的建议指标。(4)通过数字散斑图像处理技术对比了冷补沥青混合料与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劈裂试验过程中位移场的异同,结果表明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只产生纵向位移,而冷补沥青混合料横向位移大于纵向位移,证明冷补沥青混合料胶结料黏结性能弱于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胶结料黏结性能,建议仅在冬季低温应急养护修补坑槽时使用冷补料,其他情况仍采用“热补法”进行修补。(5)采用有限元软件对比了冷补料不同模量时坑槽周围的受力特点及相同面积下的日常切割养护的方形坑槽与应急养护未切割修补的圆形坑槽、椭圆形坑槽的受力特点。结果表明相同模量下的圆形、椭圆形坑槽所受的力小于方形坑槽,证实未对坑槽进行切割的应急养护措施可行。(6)对本文所研制的再生冷补沥青混合料进行了实体工程验证,使用半年后并未发生二次损坏,证明本文所研发的再生冷补沥青混合料适用于我国冬季低温地区修补坑槽使用。

牛维宏[3](2021)在《快硬硫铝酸盐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为改善乳化沥青混合料早期强度低、成型缓慢,在道路坑槽修补后,不能及时开放交通等问题,本文选用快硬硫铝酸盐水泥作添加剂。首先选取水泥掺量,外掺水量以及乳化沥青用量三个影响因素,设计正交试验,通过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各因素对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影响程度,并得出AC-13、SMA-13以及LB-13三种级配的快硬硫铝酸盐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的初始配合比。在初始配合比的基础上,控制快硬硫铝酸盐水泥用量与外掺水量不变,通过马歇尔试验确定三种级配快硬硫铝酸盐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的最佳乳化沥青用量。结合宏观与微观分析,研究快硬硫铝酸盐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发展。控制快硬硫铝酸盐水泥掺量为2%,选用三种矿料级配(AC-13,SMA-13,LB-13),同时以SMA-13级配为代表,改变普通水泥及快硬硫铝酸盐水泥掺量,采用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车辙试验以及低温弯曲试验,对不同条件下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以及低温稳定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快硬硫铝酸盐水泥掺量对乳化沥青破乳时间、混合料初始稳定度以及成型稳定度影响最大,乳化沥青用量对混合料贯入力影响最大。(2)通过马歇尔试验对三种级配快硬硫铝酸盐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的最佳乳化沥青用量进行确定,AC-13级配沥青混合料的最佳乳化沥青用量为8.58%,SMA-13级配沥青混合料的最佳乳化沥青用量为8.66%,LB-13级配沥青混合料的最佳乳化沥青用量为7.34%。(3)掺入快硬硫铝酸盐水泥可大大提高混合料的早期和后期强度。无论何种级配,何种水泥掺量,快硬硫铝酸盐水泥对沥青混合料早期(1d、3d)强度提升效果非常显着,有利于道路修复以及尽快开放交通。(4)当快硬硫铝酸盐水泥掺量为2%时,SMA-13级配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以及低温稳定度性最优。以SMA-13级配为代表,掺入快硬硫铝酸盐水泥可以明显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和高温稳定性,会降低混合料低温稳定性。但在快硬硫铝酸盐水泥掺量为3%的范围内,低温稳定性仍可满足标准要求。(5)相同水泥掺量下,快硬硫铝酸盐水泥对乳化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与高温稳定性改善效果比普通水泥好。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4](2020)在《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公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年来,与路面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实际路面工程中所面临的典型问题、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被引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面工程7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智能环保路面技术、先进路面材料、先进施工技术、路面养护技术、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及路面再生技术等。可为路面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李书飞[5](2020)在《残留水对冷拌冷铺乳化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和传统的热拌、温拌沥青混合料相比,冷拌冷铺沥青混合料作为一种新型路面材料,具有低能源消耗率、低污染排放等优点。但是,课题组针对自主研发的新型冷拌冷铺乳化沥青混合料(以下简称冷拌料)研究时发现,由于冷拌料拌和过程需要外加水而且乳化沥青中存在水,其在养生后会残留一部分水。因此,本文用残留含水率表征冷拌料内部残留水的含量并研究残留水对冷拌料性能的影响规律,主要内容包括残留水对冷拌料的高温性能、低温抗开裂性能、水稳定性能、动、静态模量、疲劳性能、抗老化性能及在多次冻融循环条件下抗水损害性能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冷拌料残留含水率随养生时间的衰减规律,评价了不同残留含水率下冷拌料的高温性能、低温抗开裂性能和水稳定性能,结果表明,冷拌料的上述路用性能随着残留含水率的降低而提高。通过控制养生条件,本文选取12%、10%、8%、6%、4%和2%残留含水率下的冷拌料试件用于后续试验。首先,测定了不同残留含水率下冷拌料的动、静态模量,结果表明,冷拌料的动、静态模量值均随着残留含水率的降低而增大。在相同温度和加载频率下,当残留含水率在12%、10%和8%时,冷拌料的动、静态模量值均小于热拌料的试验值,当残留含水率在6%、4%和2%时,冷拌料的动、静态模量值均大于热拌料的试验值。其次,测定了不同残留含水率下冷拌料在200με、400με、600με和800με四种单应变及二级应变组合作用后的疲劳寿命,结果表明,单应变和二级应变组合作用下冷拌料的疲劳寿命均随残留含水率的降低而大幅提高。当冷拌料所受单应变越大,残留水的下降对其疲劳性能提升越明显,且在二级应变组合作用下,相比由低应变向高应变的加载方式,由高应变向低应变的加载方式下残留水的降低对冷拌料的疲劳性能提升要大。再次,采用多次冻融循环试验分析残留水对冷拌料的抗水损害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冷拌料的抗水损害性能随残留含水率的降低而提升,多次冻融循环对冷拌料的抗水损害性能的影响程度大于热拌料。最后,通过紫外老化和温度老化试验分析残留水对冷拌料的抗老化性能影响。在紫外老化方面,当残留含水率在12%、10%和8%时,冷拌料的强度、高温性能和水稳定性能受其影响程度均大于热拌料,当残留含水率在6%、4%和2%时,冷拌料的上述性能受其影响程度均小于热拌料,而所取残留含水率内冷拌料的低温性能受其影响程度均大于热拌料;在温度老化方面,当残留含水率在12%、10%和8%时,冷拌料的强度和低温性能受其影响程度均大于热拌料,当残留含水率在6%、4%和2%时,冷拌料的上述性能受其影响程度均小于热拌料,而所取残留含水率内冷拌料的水稳定性能受其影响程度均大于热拌料,且高温性能受其影响程度均小于热拌料。

李凯[6](2020)在《AC-13型冷拌冷铺乳化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冷拌冷铺乳化沥青混合料在常温条件下进行拌合施工,具有施工便捷、节约能源等特点。目前我国的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主要是针对于热拌沥青混合料和冷再生沥青混合料,国内外尚未确定具体的冷拌冷铺乳化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因此,对冷拌冷铺乳化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进行研究,预先判断所采用的矿料级配会提供什么样的使用性能以及矿料级配是否合适、如何调整,对于提高级配的选择效率和冷拌冷铺乳化沥青混合料的使用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分形理论,以AC-13型冷拌冷铺乳化沥青混合料为主体,通过计算软件建立冷拌冷铺乳化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预测模型,结合我国辽宁地区的气候、交通、材料的特点,提出基于路用性能的AC-13型冷拌冷铺乳化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主要的内容和成果如下:(1)分析冷拌冷铺乳化沥青混合料的强度机理和沥青混合料的结构类型,设计了多组悬浮密实型AC-13冷拌冷铺乳化沥青混合料,并对最佳含水率和最佳乳液用量进行确定。(2)结合分形理论对沥青混合料集料的分形特征进行分析,推导出集料的通过率分布函数、体积的分形维数和集料分形维数的计算公式。对设计的多组冷拌冷铺乳化沥青混合料级配的不同分形维数进行计算。(3)对冷拌冷铺乳化沥青混合料分别进行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水稳定性的路用性能试验。借助计算软件分别建立各路用性能指标与分形维数(集料的分形维数D、粗集料的分形维数Dc、细集料的分形维数Df)的三元一次分形预测模型、二元一次分形预测模型和一元二次分形预测模型。经过比选分析,推荐出最优的路用性能预测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冷拌冷铺乳化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4)确定满足路用性能技术指标的冷拌冷铺乳化沥青混合料的级配分形维数的范围。选取分形维数D推导出级配粒径通过率,确定级配,利用路用性能预测模型进行路用性能检验,得到满足路用性能要求的优良级配。优化了冷拌冷铺乳化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中的级配选择和设计,进而提出基于路用性能的AC-13型冷拌冷铺乳化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意义。

唐铠[7](2020)在《基于分子模拟的冷拌沥青强度生成机制与路用性能优化》文中研究说明冷拌沥青混合料技术能够实现常温、低温下的沥青路面铺筑,相较于热拌沥青混合料,能够降低施工成本,减少有害物质排放,提高运转效率,是实现绿色道路建设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对于冷拌沥青混合料的研究不多,设计、拌合、铺筑各环节联系较弱,尤其是在微观层面对溶剂型冷拌沥青的研究很少,因此从分子角度理解溶剂型冷拌沥青的强度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使用经验法完成了溶剂型冷拌料的配合比设计,通过不同养生时间、不同养生温度下的龄期试验发现溶剂型冷拌料的强度形成与养生时间、养生温度直接相关。在微观角度对不同柴油稀释剂含量的冷拌沥青的性质,如纳米硬度、纳米模量、相转化温度等进行了计算,探明了稀释剂残留对沥青性质的影响;然后建立了沥青-石料的界面模型,研究了柴油稀释剂对界面结合能、抗水损性能的影响;接着计算了柴油稀释剂在不同温度下的扩散系数,结合稀释剂对沥青性能、沥青-石料界面性能的影响,对溶剂型冷拌沥青的强度形成机制进行了解释,也探明了强度影响因素。同时,使用沥青质分子间径向分布函数、扩散系数、沥青质分子内取向角分布等微观特征对稀释剂的降粘机理做出了解释。为了解决冷拌沥青由于稀释剂残留,在试验、模拟中均表现出来的性能缺陷,使用了树脂改性的方法进行了材料的优化。首先基于量子理论对不同的树脂、固化剂材料进行了筛选,然后使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建立了材料的改性模型,与未改性前的材料模型进行了对比,各项性质计算表明,树脂改性能够提高冷拌沥青的密度,大幅度提升冷拌沥青和石料的表面结合能,降低界面的水敏感性,将硬度和模量恢复到无柴油稀释剂添加时的状态。最后通过对改性体系执行分子动力学拉伸模拟,对其强度生成机制进行了探讨。

王东升[8](2020)在《聚乙烯类废塑料裂解蜡改性沥青温拌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的热拌沥青混合料(HMA)生产温度过高,不仅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施工过程中还会排放大量的废气和粉尘,污染周围环境,危害施工人员身体健康,此外,过高的温度会造成沥青老化,导致沥青路面提前开裂、使用寿命缩短。温拌沥青混合料(WMA)技术在不影响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沥青混合料生产和碾压过程的温度,节能减排,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但目前温拌剂生产成本较高,价格昂贵,这严重限制了温拌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基于此,本研究从减少环境污染、塑料资源化利用的角度出发,选用聚乙烯类废塑料(废弃HDPE和LDPE按1:1比例混合)为裂解原材料,将其在不同温度下的高温裂解产物WMa-1和WMa-2作为70#道路石油沥青的有机降黏温拌剂,温拌剂掺量依次为2%、4%、6%、8%、10%,以人工搅拌的方式制备废塑料裂解蜡温拌沥青。主要研究内容为:(1)对温拌沥青的常规物理性能、降黏效果以及流变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各技术指标的变化规律,确定了合适的温拌剂及其最佳掺配比例;(2)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温拌沥青结合料的使用性能,简要分析两种废塑料裂解蜡的作用机理;(3)对温拌沥青混合料进行配合比设计,确定最佳油石比和最佳施工温度,并评价其温拌效果;(4)对废塑料裂解蜡温拌沥青混合料的三大路用性能进行评价。沥青结合料研究表明,WMa-1和WMa-2与基质沥青相容性较好,不产生离析现象;WMa-1能提高沥青的高温性能,而WMa-2可以改善沥青的低温性能;WMa-1和WMa-2均能有效降低沥青的高温黏度,且WMa-2的降黏效果更显着,但WMa-1在降低沥青高温黏度的同时还能增大沥青的低温黏度,更适合作为沥青温拌剂;掺量为6%时,WMa-1温拌沥青综合性能最佳,因此确定其最佳掺配比为6%;此外,在此掺量下,WMa-1温拌沥青具有良好的抗热氧老化性能和存储稳定性。微观研究表明,废塑料裂解蜡与沥青作用机理为物理共混,因其具备良好的分散和润滑作用而降低了沥青的高温黏度。沥青混合料试验表明,AC-13C型废塑料裂解蜡沥青混合料最佳油石比为4.8%,最佳碾压温度约116℃,比普通热拌沥青降低约24℃;在路用性能方面,废塑料裂解蜡能够有效改善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但对低温抗裂性能和水稳定性能有一定负面影响。

尹腾[9](2020)在《可储存式发泡沥青与温拌混合料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相比于热拌沥青混合料,温拌沥青混合料由于拌和温度的降低,能够显着地降低生产过程中能源、燃料的消耗,同时也显着降低了有害气体的排放。目前,机械发泡的温拌沥青主要存在稳定性较差、质量变异性难控制、不利于存储与运输等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本课题借助一种新型的可储存式沥青发泡设备,制备可储存的、可远距离运输的、质量变异小、气泡均匀分布的发泡沥青及其混合料,通过试验确定了五种沥青的最佳发泡条件,探究了发泡前后沥青胶结料的性能,并对比分析了热拌沥青混合料与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成型温度及路用性能。首先,采用非接触式激光测距装置系统地研究基质沥青、SBS改性沥青和橡胶沥青的发泡特性,确定三种沥青的最佳发泡条件(发泡温度、用水量、压强、搅拌时间),分析并拟合三种发泡沥青的膨胀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探索发泡沥青的衰减规律。然后,探索一种通过粘度直接确定沥青最佳发泡温度的方法,并基于该方法确定了另外两种改性沥青(抗车辙改性沥青、高粘改性沥青)的最佳发泡条件。结果表明,SBS I-C改性沥青的发泡能力最强,加德士#70基质沥青、70S0橡胶改性沥青、Honeywell抗车辙改性沥青的发泡能力较强,M103抗车辙改性沥青和橡胶复配高粘改性沥青的发泡能力较差;五种沥青的最佳发泡条件为:(1)加德士#70基质沥青:2.0%用水量、120℃、0.55MPa。(2)SBS I-C改性沥青:2.0%用水量、130℃、0.55MPa。(3)70S0橡胶改性沥青:2.0%用水量、150℃、0.70MPa。(4)抗车辙改性沥青(掺加5%Honeywell):145℃、2.0%用水量、0.55MPa。抗车辙改性沥青(掺加6%M103):130℃、2.0%用水量、0.70MPa。(5)橡胶复配高粘改性沥青:175℃、3.0%用水量、0.95MPa。五种沥青的搅拌时间均需大于90分钟。基质、SBS、橡胶泡沫沥青中泡沫的衰减规律符合Dose Resp函数。其次,对比五种沥青发泡前后的性能,包括三大指标、流变特性、微观形貌和化学组成,以决定其是否适宜发泡。结果表明,加德士#70基质沥青、SBS I-C改性沥青、70S0橡胶沥青、Honeywell抗车辙改性沥青适宜发泡,发泡前后性能相当;M103抗车辙改性沥青、橡胶复配高粘改性沥青不适宜发泡,前者发泡后性能大幅度降低,后者粘度过大,容易损坏可储存发泡设备中的泵。最后,对适宜发泡的四种沥青的泡沫温拌混合料进行配合比设计,通过马歇尔试件的体积参数确定温拌混合料的成型温度,并对比分析热拌与温拌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结果表明,泡沫温拌混合料的成型温度较热拌混合料的低:25℃(加德士#70基质沥青混合料),20℃(SBS I-C改性沥青混合料),17℃(70S0橡胶沥青混合料),20℃(Honeywell抗车辙改性沥青混合料);同时,研究发现泡沫温拌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与热拌混合料的相当。

王丽艳[10](2020)在《生物基溶剂型冷补沥青混合料评价指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溶剂型冷补沥青混合料因具有施工工艺简单、易于储存、可全天候施工、环境友好等优点,近年来在路面坑槽修补中的工程应用日趋广泛,为道路养护技术的发展增添了动力。然而,由于冷补沥青混合料在我国的应用年限仍较短,目前我国对冷补沥青混合料的了解并不充分,尚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评价指标难于客观评价冷补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性能,从而对冷补沥青混合料的生产缺乏指导意义,导致了商品化冷补沥青混合料质量良莠不齐的局面。为实现溶剂型冷补沥青混合料的科学评价,本文以前期开发的生物基溶剂型冷补沥青混合料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性能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的研究工作。首先,通过分析冷补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影响因素,进行了用于性能评价研究的冷补沥青及冷补沥青混合料的设计研究工作。以60℃旋转黏度作为筛选冷补沥青的关键指标,通过设计冷补沥青配方进行黏度测试,建议了基质沥青、柴油及添加剂的配制比例;同时通过借鉴国内外有关冷补沥青混合料的设计经验,以及对冷补沥青混合料自身特点的思考,建议了冷补沥青混合料选用较粗的骨架型级配,提出了以4.75mm和0.6mm作为公称最大粒径13.2mm的冷补沥青混合料(CPAM-13)的关键筛孔,尝试设计了三种CPAM-13型冷补沥青混合料级配,并分别预估了最佳沥青用量,为指导后续冷补沥青混合料的制备提供了参考。其次,以自主设计试验和改进已有试验相结合的思路,开展了冷补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的研究工作。采用CPAM-13型冷补沥青混合料作为试验材料,从其施工和易性、黏聚性、强度、黏附性和水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测试与评价,建议了分别以拌和外观结合沥青析漏损失、破损率、马歇尔稳定度、集料裹附率和浸水残留稳定度作为表征冷补沥青混合料施工和易性、黏聚性、强度、黏附性以及水稳定性的技术指标,同时根据测试结果对各项评价指标推荐了技术要求,配套提出了可供冷补沥青混合料试件成型的加速老化养护方式。再次,以设计的CPAM-10型冷补沥青混合料,对所提出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并对自主设计的CPAM-13型和CPAM-10型冷补沥青混合料开展了坑槽修补应用测试以及成本分析等相关工作。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相对合理;自主设计的冷补沥青混合料兼具性能与经济优势。最后,基于室内外研究成果,对冷补沥青混合料的原材料性能、矿料级配设计以及施工工艺等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形成了溶剂型冷补沥青混合料施工指南。

二、热拌沥青混合料试验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拌沥青混合料试验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参数的厂拌热再生RAP残值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厂拌热再生RAP残值影响因素分析
    2.1 厂拌热再生概况
        2.1.1 厂拌热再生工艺流程
        2.1.2 厂拌热再生的经济性
    2.2 RAP残值影响因素调研
        2.2.1 RAP残值定义
        2.2.2 资料调研
        2.2.3 问卷调研
    2.3 RAP残值影响因素分析
        2.3.1 影响厂拌热再生RAP残值因素的确定
        2.3.2 影响厂拌热再生经济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RAP残值参数分析与公式建立
    3.1 调查参数获取
        3.1.1 铣刨
        3.1.2 运输
        3.1.3 破碎筛分
        3.1.4 拌合楼的改造
        3.1.5 附加再生工艺
        3.1.6 相关原材单价
    3.2 试验参数获取
        3.2.1 简易试验
        3.2.2 系统性试验
    3.3 RAP残值公式的建立与分析
        3.3.1 残值公式的建立
        3.3.2 残值公式的分析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再生工艺对残值参数K_S的影响研究
    4.1 集料和RAP加热温度对再生混合料压实和空隙率的影响研究
        4.1.1 试验原材
        4.1.2 试验方案
        4.1.3 试验方法
        4.1.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2 不同集料和RAP加热温度对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研究
        4.2.1 高温性能
        4.2.2 低温抗裂性
        4.2.3 水稳定性
    4.3 再生剂添加工艺对混合料压实和空隙率的影响研究
        4.3.1 再生剂
        4.3.2 再生剂掺量的确定
        4.3.3 试验方案
        4.3.4 试验结果
    4.4 再生剂添加工艺对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RAP残值公式的案例计算及分析
    5.1 厂拌热再生RAP残值计算网页开发
        5.1.1 网页开发目的
        5.1.2 网页流程
        5.1.3 RAP残值计算系统介绍
        5.1.4 程序的优点与完善
    5.2 实际算例应用
        5.2.1 实体工程概况
        5.2.2 第一层次参数的获取
        5.2.3 第二层次参数的获取
        5.2.4 普通工艺下第三层次参数的获取
        5.2.5 改进加热工艺后第三层次参数的获取
        5.2.6 基于Web的 RAP残值计算
    5.3 基于厂拌热再生的RAP残值分析
        5.3.1 RAP掺量对残值影响分析
        5.3.2 再生工艺对RAP残值影响分析
        5.3.3 RAP残值的实际工程意义
    5.4 RAP残值实体工程应用分析
        5.4.1 再生剂相关分析
        5.4.2 厂拌总产量分析
        5.4.3 RAP“经济半径”分析
        5.4.4 三维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影响厂拌热再生经济因素影响程度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沥青路面再生冷补材料研发及性能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原材料技术性能与配合比设计
    2.1 原材料选择
        2.1.1 沥青
        2.1.2 新集料
        2.1.3 旧集料
    2.2 稀释剂比选
    2.3 添加剂比选
    2.4 配合比设计
        2.4.1 级配设计
        2.4.2 最佳沥青用量计算
    2.5 本章小结
3 冷补液的研发及性能评价方法
    3.1 冷补液蒸发残留物含量测试
        3.1.1 试验方法
        3.1.2 试验结果
    3.2 冷补液蒸发残留物性能测试
        3.2.1 试验方法
        3.2.2 试验结果
    3.3 冷补液与集料黏附性测试
        3.3.1 试验方法
        3.3.2 试验结果
    3.4 冷补液黏度测定
        3.4.1 仪器与试验方法
        3.4.2 试验结果
    3.5 稀释剂稀释效果分析及影响因素
        3.5.1 稀释效果分析
        3.5.2 稀释效果影响因素
    3.6 本章小结
4 冷补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方法
    4.1 施工和易性评价方法
        4.1.1 经验观察法
        4.1.2 旋转压实法
        4.1.3 马歇尔击实法
    4.2 马歇尔稳定度及养生方法
        4.2.1 初始稳定度
        4.2.2 成型稳定度
        4.2.3 最终稳定度
    4.3 冷补沥青混合料强度形成机理
        4.3.1 机理分析
        4.3.2 成型影响因素
        4.3.3 冷补料强度成型特点
    4.4 水稳定性评价方法
        4.4.1 浸水马歇尔试验
        4.4.2 冻融劈裂试验
    4.5 高温稳定性评价方法
        4.5.1 车辙试验
        4.5.2 高温单轴贯入试验
    4.6 低温稳定性评价方法
    4.7 本章小节
5 再生冷补材料研发及性能评价方法验证
    5.1 旧料掺配比例的确定
        5.1.1 施工和易性
        5.1.2 成型稳定度
        5.1.3 高温稳定性
        5.1.4 抗水损害能力
        5.1.5 旧料掺配比例确定
    5.2 再生冷补材料各组分比例正交试验设计
    5.3 施工和易性
        5.3.1 旋转压实法
        5.3.2 马歇尔击实法
        5.3.3 不同施工和易性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5.4 马歇尔稳定度
        5.4.1 初始稳定度
        5.4.2 成型稳定度
        5.4.3 最终稳定度
    5.5 水稳定性
        5.5.1 浸水马歇尔试验
        5.5.2 冻融劈裂试验
    5.6 高温稳定性
        5.6.1 车辙试验
        5.6.2 高温单轴贯入试验
    5.7 低温稳定性
    5.8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及掺配比例确定
    5.9 再生冷补材料制备工艺
    5.10 本章小结
6 力学分析与实体工程验证
    6.1 劈裂试验分析
    6.2 坑槽仿真模拟
    6.3 实体工程验证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快硬硫铝酸盐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沥青路面在使用中所存在问题
        1.1.2 沥青路面坑槽病害常用修补方法
        1.1.3 冷补沥青混合料类型
    1.2 乳化沥青混合料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国外应用及研究现状
        1.2.2 国内应用及研究现状
        1.2.3 乳化沥青混合料研究现存问题
    1.3 快硬硫铝酸盐水泥作添加剂的可行性分析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简介
    2.1 试验用原材料
        2.1.1 乳化沥青
        2.1.2 水泥
        2.1.3 集料与填料
    2.2 矿料级配的选择
        2.2.1 公称最大粒径的选择
        2.2.2 沥青混合料的结构类型
        2.2.3 矿料级配的确定
    2.3 试验仪器
    2.4 试验方法
        2.4.1 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拌和
        2.4.2 标准马歇尔试件成型
        2.4.3 乳化沥青破乳时间试验
        2.4.4 贯入力试验
        2.4.5 初始稳定度试验
        2.4.6 成型稳定度试验
        2.4.7 车辙试验
        2.4.8 低温弯曲试验
        2.4.9 浸水马歇尔试验
        2.4.10 冻融劈裂试验
第三章 快硬硫铝酸盐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正交试验
        3.2.1 因素选择
        3.2.2 正交试验方案
    3.3 快硬硫铝酸盐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快硬硫铝酸盐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正交试验结果
        3.3.2 三因素对沥青混合料施工和易性的影响
        3.3.3 三因素对沥青混合料初始稳定度的影响
        3.3.4 三因素对沥青混合料成型稳定度的影响
    3.4 快硬硫铝酸盐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初始配比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快硬硫铝酸盐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最佳乳化沥青用量确定
    4.1 研究目的
    4.2 试验方案
    4.3 试件稳定度,流值以及体积参数的确定
        4.3.1 稳定度、流值的确定
        4.3.2 体积参数的确定
    4.4 最佳乳化沥青的确定
        4.4.1 AC-13 级配沥青混合料最佳乳化沥青用量确定
        4.4.2 SMA-13 级配沥青混合料最佳乳化沥青用量确定
        4.4.3 LB-13 级配沥青混合料最佳乳化沥青用量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快硬硫铝酸盐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强度发展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试验方案
    5.3 养生温度对沥青混合料失水率及稳定度的影响
        5.3.1 失水率的测定
        5.3.2 稳定度的测定
        5.3.3 养生温度对沥青混合料失水率的影响结果及分析
        5.3.4 养生温度对沥青混合料稳定度的影响结果及分析
    5.4 水泥掺量对混合料稳定度的影响
    5.5 不同快硬硫铝酸盐水泥掺量下沥青胶浆微观形貌分析
    5.6 不同养生温度下试件微观形貌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快硬硫铝酸盐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试验方案
    6.3 级配类型对快硬硫铝酸盐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影响
        6.3.1 级配类型对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
        6.3.2 级配类型对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影响
        6.3.3 级配类型对混合料低温稳定性的影响
    6.4 水泥类型及掺量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
        6.4.1 水泥类型及掺量对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
        6.4.2 水泥类型及掺量对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影响
        6.4.3 水泥类型及掺量对混合料低温稳定性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已申请专利
    三、获奖情况

(4)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 引言(长沙理工大学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1智能环保路面技术
    1.1 自净化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1.1.1 光催化技术
        1.1.2 自清洁技术
        1.1.3 其他自净化技术
        1.1.4 自净化路面技术发展展望
    1.2 凉爽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1.2.1 路面热反射技术
        1.2.2 相变调温技术
        1.2.3 其他路面调温技术
        1.2.4 凉爽路面技术发展前景
    1.3 自感知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1.3.1 基于外部手段的感知技术
        1.3.2 基于感知元件的感知技术
        1.3.3 基于自感知功能材料的感知技术
        1.3.4 自感知技术发展前景
    1.4 主动除冰雪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1.4.1 自应力弹性铺装路面
        1.4.2 低冰点路面
        1.4.3 能量转化型路面
        1.4.4 相变材料融冰雪路面
        1.4.5 主动融冰雪路面研究前景
    1.5 自供能路面技术(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1.5.1 道路压电能量采集技术
        1.5.2 道路热电能量采集技术
        1.5.3 光伏路面能量采集技术
        1.5.4 路域能量采集技术发展前景
    1.6 透水降噪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1.6.1 透水降噪路面材料组成设计
        1.6.2 路面材料性能与功能
        1.6.3 路面功能衰变与恢复
        1.6.4 透水降噪路面发展前景
2先进路面材料
    2.1 自愈合路面材料(由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2.1.1 基于诱导加热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2.1.2 基于微胶囊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2.1.3 其他自愈合路面材料
        2.1.4 自愈合路面材料发展展望
    2.2 聚氨酯混合料(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2.2.1 聚氨酯硬质混合料
        2.2.2 聚氨酯弹性混合料
        2.2.3 多孔聚氨酯混合料
        2.2.4 聚氨酯桥面铺装材料
        2.2.5 聚氨酯混合料的服役性能
        2.2.6 聚氨酯混合料发展前景
    2.3 纤维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2.3.1 碳纤维
        2.3.2 玻璃纤维
        2.3.3 玄武岩纤维
        2.3.4 合成纤维和木质纤维
        2.3.5 纤维改性沥青发展前景
    2.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2.4.1 多聚磷酸改性剂的制备与生产
        2.4.2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性能
        2.4.3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
        2.4.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改性机理
        2.4.5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与传统聚合物改性沥青对比分析
        2.4.6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技术发展展望
    2.5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2.5.1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制备
        2.5.2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性能
        2.5.3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相关规范
        2.5.4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发展前景
    2.6 桥面铺装材料(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2.6.1 浇注式沥青混凝土
        2.6.2 环氧沥青混凝土
        2.6.3 桥面铺装材料发展前景
3先进施工技术
    3.1 装配式路面(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3.1.1 装配式水泥混凝土铺面
        3.1.2 地毯式柔性铺面
        3.1.3 装配式路面发展前景
    3.2 智能压实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3.3.1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理念
        3.3.2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要点
        3.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发展前景
    3.4 大温差路面修筑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3.4.1 大温差作用下沥青路面性能劣化行为
        3.4.2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要点
        3.4.3 大温差地区路面设计控制
        3.4.4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发展前景
4路面养护技术
    4.1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4.1.1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病害识别
        4.1.2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表面构造分析
        4.1.3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
    4.2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智能养护(北京工业大学侯越老师提供初稿)
    4.3 功能性/高性能预防性养护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4.3.1 裂缝处治
        4.3.2 雾封层
        4.3.3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
        4.3.4 碎石封层和纤维封层
        4.3.5 薄层罩面和超薄罩面
        4.3.6 预防性养护技术发展趋势
    4.4 超薄磨耗层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4.4.1 国内外超薄磨耗层发展历史
        4.4.2 国内外常见超薄磨耗层技术简介
        4.4.3 超薄磨耗层材料与级配设计
        4.4.4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5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
    5.1 基于数值仿真方法的路面结构力学分析(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5.1.1 基于有限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5.1.2 基于离散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5.1.3 未来展望
    5.2 路面多尺度力学试验与仿真(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5.2.1 基于纳微观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5.2.2 基于细微观结构观测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5.2.3 未来展望
    5.3 微观力学分析(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5.3.1 分析微观力学模型
        5.3.2 数值微观力学模型
        5.3.3 未来展望
    5.4 长寿命路面结构(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6固废综合利用技术
    6.1 工业废渣(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6.1.1 钢渣再利用
        6.1.2 其他工业废渣
        6.1.3 粉煤灰再利用
    6.2 建筑垃圾(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6.2.1 建筑固废再生骨料
        6.2.2 建筑固废再生微粉
    6.3 生物油沥青(长安大学张久鹏老师提供初稿)
        6.3.1 生物沥青制备工艺
        6.3.2 生物沥青改性机理
        6.3.3 生物沥青抗老化性能
        6.3.4 生物沥青再生性能
        6.3.5 生物沥青其他应用
        6.3.6 生物沥青发展前景
    6.4 废轮胎
        6.4.1 大掺量胶粉改性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6.4.2 SBS/胶粉复合高黏高弹改性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6.4.3 温拌橡胶沥青(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7路面再生技术
    7.1 热再生技术(北京工业大学郭猛老师提供初稿)
        7.1.1 高RAP掺量再生沥青混合料
        7.1.2 温拌再生技术
        7.1.3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洁净化技术
        7.1.4 热再生技术未来展望
    7.2 高性能冷再生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7.2.1 强度机理研究
        7.2.2 路用性能研究
        7.2.3 微细观结构研究
        7.2.4 发展前景

(5)残留水对冷拌冷铺乳化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冷拌料国外研究现状
        1.2.2 冷拌料性能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冷拌冷铺乳化沥青混合料原材料与配合比设计
    2.1 原材料
        2.1.1 集料
        2.1.2 乳化沥青
        2.1.3 填料
        2.1.4 技术要求
    2.2 冷拌冷铺乳化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2.2.1 级配设计
        2.2.2 拌和与成型方式
        2.2.3 乳化沥青用量
        2.2.4 最佳外掺水用量
        2.2.5 水泥用量
    2.3 热拌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2.4 路用性能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残留水对冷拌冷铺乳化沥青混合料常规路用性能影响研究
    3.1 冷拌冷铺乳化沥青混合料的特征
        3.1.1 拌和与成型特点
        3.1.2 强度形成特点
    3.2 残留含水率的确定及不同养生条件对其影响
        3.2.1 水分来源
        3.2.2 残留含水率的计算
        3.2.3 不同养生条件下残留含水率的变化
    3.3 不同残留含水率对冷拌料的常规路用性能影响
        3.3.1 试验方法修正
        3.3.2 路用性能测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残留水对冷拌冷铺乳化沥青混合料模量和疲劳性能影响研究
    4.1 残留水对冷拌乳化沥青混合料动、静态模量影响研究
        4.1.1 静态模量影响研究
        4.1.2 动态模量影响研究
    4.2 残留水对冷拌乳化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影响研究
        4.2.1 单应变下疲劳性能影响研究
        4.2.2 二级应变下疲劳性能影响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残留水对冷拌冷铺乳化沥青混合料耐久性能影响研究
    5.1 残留水对冷拌料的抗水损害性能影响研究
    5.2 残留水对冷拌料的抗紫外老化性能影响研究
        5.2.1 紫外老化后冷拌料的马歇尔强度
        5.2.2 紫外老化后冷拌料的高温性能
        5.2.3 紫外老化后冷拌料的水稳性能
        5.2.4 紫外老化后冷拌料的低温性能
    5.3 残留水对冷拌料的抗温度老化性能影响研究
        5.3.1 温度老化后冷拌料的马歇尔强度
        5.3.2 温度老化后冷拌料的高温性能
        5.3.3 温度老化后冷拌料的低温性能
        5.3.4 温度老化后冷拌料的水稳定性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AC-13型冷拌冷铺乳化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冷拌冷铺乳化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2.1 原材料选取
        2.1.1 粗集料
        2.1.2 细集料
        2.1.3 乳化沥青
        2.1.4 填料
    2.2 沥青混合料的强度成型机理
    2.3 矿料级配设计
    2.4 试验方法的选择
        2.4.1 拌和方法
        2.4.2 击实方法
        2.4.3 养生方法
    2.5 最佳乳液用量的确定
    2.6 本章小结
3 分形理论及沥青混合料级配的分形特性
    3.1 分形的基本性质
        3.1.1 分形理论
        3.1.2 分形的定义
    3.2 沥青混合料级配的分形研究
        3.2.1 集料粒径的分布的分形
        3.2.2 沥青混合料级配的分形
        3.2.3 体积的分形维数
    3.3 分形维数的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冷拌冷铺乳化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4.1 高温性能试验
    4.2 水稳定性能试验
    4.3 低温性能试验
    4.4 本章小结
5 路用性能预测模型及配合比设计方法
    5.1 不同分形维数之间的相关性
    5.2 高温性能的预测模型
        5.2.1 高温性能的预测模型的建立
        5.2.2 高温性能预测模型的比选
    5.3 水稳定性能的预测模型
        5.3.1 水稳定性的分形预测模型的建立
        5.3.2 水稳定性的预测模型的比选
    5.4 低温性能的预测模型
        5.4.1 低温性能的分形预测模型的建立
        5.4.2 低温性能的分形预测模型的比选
    5.5 满足路用性能的分形维数D的范围
    5.6 冷拌冷铺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5.6.1 级配通过率的推导
        5.6.2 级配通过率有效范围检测
    5.7 路用性能预测模型及配合比设计方法实际应用举例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基于分子模拟的冷拌沥青强度生成机制与路用性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意义和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冷拌沥青混合料研究现状
        1.2.2 分子模拟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冷拌料路用性能研究以及动力学模型建立
    2.1 冷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2.1.1 冷拌沥青单质性能测试
        2.1.2 最佳油石比与级配
    2.2 冷拌沥青混合料性能对比分析
        2.2.1 修正马歇尔试验
        2.2.2 粘附性试验
    2.3 冷拌沥青混合料龄期试验
    2.4 分子模型建立及模型验证
        2.4.1 材料分子选取
        2.4.2 力场选取
        2.4.3 几何优化
        2.4.4 边界条件选择
        2.4.5 动力学弛豫
        2.4.6 模型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冷拌沥青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3.1 稀释剂残留对沥青性质的影响
        3.1.1 AFM力曲线模拟
        3.1.2 相转化温度
    3.2 稀释剂残留对沥青-石料界面结合能的影响
        3.2.1 干燥状态下的表面结合能
        3.2.2 碱性表面抗水损
    3.3 稀释剂挥发趋势的温度相关性
    3.4 稀释剂降粘机理
        3.4.1 沥青质分子聚集状态
        3.4.2 沥青质分子的扩散系数
        3.4.3 沥青质分子内取向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冷拌沥青性能优化研究
    4.1 冷拌沥青性能优化
        4.1.1 优化思路
        4.1.2 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筛选
        4.1.3 环氧树脂固化改性分子动力学模拟
    4.2 优化性能验证
        4.2.1 密度
        4.2.2 表面结合能
        4.2.3 碱性表面抗水损
        4.2.4 纳米硬度与纳米模量
        4.2.5 分子动力学拉伸模拟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8)聚乙烯类废塑料裂解蜡改性沥青温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温拌沥青技术研究现状
        1.2.2 废塑料处理现状
    1.3 废塑料裂解蜡改性沥青的可行性分析
        1.3.1 技术可行性分析
        1.3.2 经济可行性分析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及废塑料裂解蜡温拌沥青制备工艺
    2.1 试验原材料
        2.1.1 废塑料
        2.1.2 基质沥青
        2.1.3 集料
    2.2 试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2.2.1 试验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3 废塑料裂解蜡温拌沥青制备工艺
        2.3.1 废塑料裂解蜡裂解工艺
        2.3.2 废塑料裂解蜡改性沥青制备方法
第三章 温拌沥青胶结料性能研究
    3.1 常规物理性能分析
        3.1.1 废塑料裂解蜡对沥青针入度的影响
        3.1.2 废塑料裂解蜡对沥青软化点的影响
        3.1.3 废塑料裂解蜡对沥青低温延度的影响
    3.2 废塑料裂解蜡降黏效果分析
    3.3 温拌沥青流变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拌沥青使用性能及裂解蜡作用机理分析
    4.1 温拌沥青使用性能研究
        4.1.1 老化性能研究
        4.1.2 存储稳定性评价
    4.2 废塑料裂解蜡作用机理分析
        4.2.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4.2.2 差热(DSC)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温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5.1 原材料与级配设计
        5.1.1 原材料
        5.1.2 集料级配设计
        5.1.3 配合比设计
    5.2 热拌沥青混合料理论拌和与压实温度的确定
    5.3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5.4 沥青混合料温拌效果试验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温拌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评价
    6.1 高温稳定性能
        6.1.1 马歇尔稳定度试验
        6.1.2 车辙试验
    6.2 低温抗裂性能
    6.3 水稳定性能
        6.3.1 浸水马歇尔试验
        6.3.2 冻融劈裂试验
    6.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可储存式发泡沥青与温拌混合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温拌技术和泡沫沥青技术研究现状
        1.3.2 沥青发泡过程研究现状
        1.3.3 泡沫沥青性能研究现状
        1.3.4 温拌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沥青最佳发泡条件的确定
    2.1 可储存式沥青发泡设备
        2.1.1 设备构成
        2.1.2 泡沫沥青加工流程
        2.1.3 工艺优势
    2.2 非接触式激光测距装置
    2.3 基质、SBS、橡胶沥青最佳发泡条件的确定
        2.3.1 初步试验和发泡条件范围的拟定
        2.3.2 系统试验和最佳发泡条件的确定
        2.3.3 膨胀率衰减曲线
    2.4 抗车辙改性沥青、高粘沥青最佳发泡条件的确定
        2.4.1 抗车辙剂的选取
        2.4.2 一种通过粘度确定改性沥青最佳发泡温度的方法
        2.4.3 最佳发泡条件的确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沥青发泡前后性能对比
    3.1 基质、SBS、橡胶沥青原样全面性能测试
        3.1.1 加德士#70 基质沥青
        3.1.2 SBS I-C改性沥青
        3.1.3 70S0 橡胶改性沥青
    3.2 基质、SBS、橡胶沥青发泡前后的性能对比
        3.2.1 三大指标
        3.2.2 动态剪切流变性能
        3.2.3 微观物理形貌
        3.2.4 化学组成
    3.3 抗车辙改性沥青、高粘沥青发泡前后的性能对比
        3.3.1 三大指标
        3.3.2 动态剪切流变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泡沫温拌沥青混合料设计和成型温度的确定
    4.1 原材料
    4.2 泡沫温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4.2.1 级配选择
        4.2.2 确定最佳油石比
    4.3 温拌成型温度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泡沫温拌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测试
    5.1 高温车辙试验
    5.2 低温小梁试验
    5.3 浸水马歇尔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生物基溶剂型冷补沥青混合料评价指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CPAM-13 型冷补沥青混合料设计
    2.1 冷补沥青原材料
        2.1.1 基质沥青
        2.1.2 稀释剂
        2.1.3 添加剂
    2.2 冷补沥青制备
        2.2.1 冷补沥青制备工艺
        2.2.2 冷补沥青配方的确定
    2.3 冷补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研究
        2.3.1 冷补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研究现状
        2.3.2 冷补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设计
    2.4 最佳冷补沥青用量确定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冷补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研究
    3.1 试验方法研究与选择
        3.1.1 试验方法研究
        3.1.2 试验方案制定
    3.2 冷补沥青混合料施工和易性评价
        3.2.1 拌和试验
        3.2.2 析漏试验
        3.2.3 坍落度试验
    3.3 冷补沥青混合料黏聚性评价
        3.3.1 简易黏聚性试验
        3.3.2 滚动筛试验
    3.4 冷补沥青混合料强度评价
        3.4.1 单轴压缩试验
        3.4.2 劈裂试验
        3.4.3 马歇尔稳定度试验
    3.5 冷补沥青混合料黏附性评价
    3.6 冷补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评价
        3.6.1 冻融劈裂试验
        3.6.2 浸水马歇尔试验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CPAM-10 型冷补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评价指标与工程应用验证
    4.1 性能评价指标验证
    4.2 实际工程应用
        4.2.1 CPAM-13 型冷补料修补案例
        4.2.2 CPAM-10 型冷补料修补案例
    4.3 冷补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性与经济性分析
        4.3.1 技术性分析
        4.3.2 经济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热拌沥青混合料试验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参数的厂拌热再生RAP残值分析研究[D]. 徐梓博.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2]沥青路面再生冷补材料研发及性能评价方法研究[D]. 闫羲钛.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3]快硬硫铝酸盐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牛维宏.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4]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J].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 中国公路学报, 2020(10)
  • [5]残留水对冷拌冷铺乳化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研究[D]. 李书飞.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6]AC-13型冷拌冷铺乳化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D]. 李凯.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7]基于分子模拟的冷拌沥青强度生成机制与路用性能优化[D]. 唐铠.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8]聚乙烯类废塑料裂解蜡改性沥青温拌性能研究[D]. 王东升.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9]可储存式发泡沥青与温拌混合料性能研究[D]. 尹腾. 东南大学, 2020(01)
  • [10]生物基溶剂型冷补沥青混合料评价指标的研究[D]. 王丽艳.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热拌沥青混合料试验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