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多功能射线检测架

管道多功能射线检测架

一、管道多功能射线探伤架(论文文献综述)

崔小静[1](2021)在《单电极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结构设计及自驱动传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功能的传感设备已广泛应用在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如健康监测、智慧交通、智能家居,环境保护、视频监测、工业安全等都需要大量的传感器来提供各种信号支持。目前,大部分的无线传感器仍然采用传统的电池来供电。但对于物联网这类大型无线传感器网络而言,不仅传感器数量众多,而且位置分布比较广泛,采用传统的电池供电,需要频繁更换电池,维护成本高,而且废旧电池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自驱动传感则是一种无需外部供电、从环境中获取能源进行自供电的一种新型传感方式,这为物联网技术中的传感器供电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摩擦纳米发电机作为一种机械能收集装置,一方面可以收集各种机械能并将其转化为电能来驱动其他电子器件;另一方面利用其对环境扰动的敏感特性,其本身也可以作为自驱动传感器来使用。本论文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设计和构建了不同结构、不同工作模式的新型单电极摩擦纳米发电机,并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研究了单电极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工作机理、输出性能以及自驱动传感应用等。本论文针对五种不同的应用场景,设计了五种单电极摩擦纳米发电机,并研究了其在能量收集和自驱动传感中的应用,朱啊哟的研究工作及内容如下:(1)针对生产生活中的管道堵塞问题,设计了一种单电极管基摩擦纳米发电机,并将其用于自驱动的管道堵塞和气压变化传感研究。管内水的流速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电压呈线性关系,同时水在管道内的位置与产生的电压峰值数一一对应,因此通过收集和监测管基摩擦纳米发电机产生的电信号,该纳米发电机不仅可以用来监测水的流量,而且可以定位管线的堵塞位置。此外,通过延长管基纳米发电机的电极并与气球结合,实验中进一步实现了在无需外部供电情况下的实时气压变化监测。当气压变化时,管道中水柱会随之上下移动,从而长电极就会产生出不同的电信号,此电信号与气压变化量之间呈线性关系,因此通过输出的电信号便可以得到实时的气压变化量。由于成本低、结构灵活简单,这种自驱动传感器在流体动态监测、管道维护和安全监测等方面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2)对移动目标主动进行轨迹跟踪,是实现万物互联的基本条件之一。为此,本文研究了一种导电海绵单电极摩擦纳米发电机,这是一种可对机械能双模式收集的纳米发电机,同时也可作为一种自驱动轨迹跟踪传感器。这种基于导电海绵的摩擦纳米发电机在垂直接触分离和水平滑动两种模式下工作时,能够感知其上方的压力变化,并输出较高的电压信号,具有响应快、灵敏度高、环境适应性好的优点。此外,将多个导电海绵摩擦纳米发电机单元组成了一个轨迹跟踪传感器矩阵,通过记录每个小单元的电信号输出,就可以对传感器矩阵上方人或物体的运动轨迹进行实时监控和轨迹记录。整个传感过程中不需要任何的外接电源,真正实现了自驱动传感。该研究也表明,基于单电极摩擦纳米发电机在自驱动轨迹跟踪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这也为未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3)人体是一个巨大的能量来源,但在收集人体能量过程中,电极敷设往往是一个很难绕开的问题。在此,提出了两种基于人体电极的单电极摩擦纳米发电机,并研究了其在人体机械能收集及自驱动传感方面的应用。一方面人体电极摩擦纳米发电机可以有效地收集人体行走和跑步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机械能并转化为电能为其他设备供电,另一方面,根据输出信号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它作为一种自供电的多功能体征监测器,从而获取人体的步法、跛行、负重(体重)、跳跃高度等信息,并将信号主动传输出去。更重要的是,它不需要使用任何金属电极材料。这种基于人体电极的摩擦纳米发电机在非植入健康监测和疾病诊断等方面展现出了潜在的应用价值。(4)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人体能量是有效实现应急电子设备持续可靠供电的重要途径。论文中通过将单电极摩擦纳米发电机和电磁发电机进行复合开发了一种复合能源器件,实现了对人体运动能量的有效收集。利用铜线圈既可以作为单电极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唯一电极,又可以作为电磁发电机的感应线圈的双重作用,基于线圈的摩擦纳米发电机模块和电磁发电机模块可在互不干扰的情况下各自独立工作,都能对人体生物机械能进行有效收集。当把该装置穿戴于人体时,人随意行走时摩擦纳米发电机和电磁发电机工作产生的输出电压分别为4 V和1.5V,产生的电能可直接储存到电容里。此外,通过与锂电池结合,复合纳米发电机还可以在野外直接给坐标仪等小型应急装备供电。该研究工作为基于复合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可穿戴/便携式应急电子设备的进一步研究铺平了道路。(5)针对呼吸防护和监测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一种基于单电极织物摩擦纳米发电机结构的新型智能抗菌口罩,在提高口罩综合防护能力的同时,实现了对呼吸指标的动态监测。该口罩应用负载银纳米线(AgNWs)的活性碳纤维布(ACFC)和静电纺丝PVDF纤维作为摩擦电层,在呼吸过程中可以驱使摩擦电层接触状态周期性变化,并建立层间静电场以实现对颗粒物的吸附。在过滤测试中,该结构可对PM 2.5和PM0.5分别实现高达98.3%和96.5%的过滤效率。同时,在实际佩戴下,呼吸的频率、强度、咳嗽等情况均可实现实时的监测。此外,负载的AgNWs对不同菌种展现出了有效的抑制效果。该工作为空气过滤和可穿戴呼吸传感提出了有效的复合解决方案,对现代医疗保健具有重要意义。

王永伟[2](2020)在《碳纤维复合材料连续拉挤集成技术及工程化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内碳纤维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相关产业初具规模。拉挤成型技术作为最成熟和普及的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具有快速的生产效率和极高的原料利用率,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纤维沿轴向方向上优异的力学性能,近几年逐步形成一系列标准的工业化产品,尤其是在能源、建筑领域,出现了用于电力输送的碳纤维复合芯导线,油田开采用的碳纤维抽油杆,风力发电叶片用碳纤维加强筋梁等制品。这些应用领域均为连续长度使用,少则数十米,多则成百上千米,甚至是要求高达数千米而不能有任何形式的接头,因此对拉挤制品在轴向方向上各项性能的连续和稳定性上有极为严苛的要求。本文对能源领域中的碳纤维复合芯导线、油田用抽油杆和风电叶片加强筋板的轴向拉挤-环向缠绕-玻纤带包覆一体化成型技术和工程化应用关键技术上开展了研究。对影响复合材料连续拉挤成型过程中质量不稳定因素及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讨论了树脂特性变化以及固化反应的差异性对拉挤产品微观组织结构及宏观性能的影响形式;研究了拉挤产品裂纹、形变等缺陷产生的机理及消除方法;对连续拉挤中、高温树脂体系反应动力学与拉挤工艺控制关系进行了研究,实现了树脂体系在连续拉挤过程中均一、连续稳定固化;研究了影响连续拉挤稳定成型的各项因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对各关键因素实现了可调可控,有效抑制了各种产品制备过程中内部缺陷的产生,实现了拉挤制品的连续稳定化制备。对多层功能复合型碳纤维增强光纤探测杆和电信号缆开展了研制工作。以环向缠绕层对内芯功能部位实现生产过程中的居中定位,以环向包覆高强玻璃纤维带层实现对制品径向的保护和性能的提升。开发了轴向拉挤-环向纤维缠绕-包覆玻纤带一体化成型技术。通过优化成型工艺,改进生产装备,配套各项保障体系,实现生产过程中制品内外结构稳定,高温树脂体系均一固化,并进一步验证制品性能的连续稳定,达到设计要求。实现两个系列产品超长距离连续稳定化制备。对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和抽油杆工程应用关键技术开展了研究。包括实现长距离力学性能传递的连接金具及配套安装技术,安全施工用的导向装置,连续长度应用所需的抗扭转、防偏磨、断裂保护以及临时夹持装置。根据纤维材料的各项异性以及径向方向性能的差异,对抽油杆施工作业车进行了设计,并在实际现场验证了设备的各项功能,实现了稳定的施工作业工序。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胜利油田以及延长油田开展科研项目并对碳纤维抽油杆进行推广应用,对现场各项采油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对杆柱设计和采油工艺优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合理化的应用和设计方案,以提高采油效益和并实现能耗控制。在连续拉挤制品施工应用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即是连接金具的制作,安装质量直接影响施工的安全性以及产品的综合寿命。而在施工放线作业各项环节中,不可避免的会对杆体径向造成挤压、扭转、弯折或冲击损伤,但此类产品通常表面被包覆金属绞线或有油污,难以通过肉眼发现内部损伤;另一方面在系列产品服役周期过程中,还需要对其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判定产品质量并预测寿命。因此施工质量验收和产品运营维护均需要专业配套的无损检测技术。本文基于X射线成像机理,开发了一款便携式无损探伤仪,系统研究了不同成像手段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图像增强技术,实现了对绞合拉挤产品复合材料芯棒以及关键连接部位缺陷的清晰识别;基于振动频谱响应原理,开发了一款长距离拉挤复合产品缺陷识别便携装备,通过振动扫频和频谱识别,建立了复合拉挤产品缺陷探测和谱图识别方法;实现了拉挤产品施工以及运营维护过程中损伤局部检测和长距离缺陷探测,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得到了验证。

李京洋[3](2020)在《激光-MAG复合横焊工艺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海上油气勘探与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海上油气资源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增量来源。我国的南海海域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亟待开发,多数位于深水。开发深水区油气资源需要铺设大量海底管道,其中,J型铺设法是深水海底管道铺设的一种主要方法,铺设时需将管线接近垂直的形态下放到海床上。对于竖直管道的连接,由于操作空间限制,一般只配备一个焊接工作站,且使用横焊位置的焊接方式。当前使用的焊接方法主要有药芯焊丝半自动焊和熔化极气体保护自动焊(GMAW)等,存在焊接效率不高、根焊熔深小、填充焊接量大、焊后易产生缺陷等问题。激光-MAG复合焊作为新型焊接方法,具有熔深大、焊接效率高、工艺适应性强等优点。为弥补现有J型海管铺设焊接方法缺点,探寻新的焊接方法的适应性,以X80管线钢材料为最终研究对象,开展激光-MAG复合横焊的工艺研究,探索将激光-MAG复合横焊用于J形海底管道铺设系统的可行性。采用光纤激光-MAG旁轴复合的焊接方式,开展横焊位置平板堆焊和对接焊研究。首先,研究了横焊位置下激光功率PL、焊接电流I、焊接速度V、离焦量??、光丝间距DLA对激光-MAG复合横焊的焊缝成形的影响规律,获得优化的工艺参数范围为:激光功率3000W至3750W,离焦量为-1至-2mm,光丝间距1mm至2mm,焊接电流160A至200A,焊接速度800mm/min至1200mm/min。在上述参数范围内焊缝成形良好,焊接效率高,熔深较大。随后,开展了激光-MAG复合横焊工艺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4mm对接焊可实现单面焊双面成形,最大适应间隙1.5mm,错边量1.5mm。对自然坡口工艺适应性较好,可适应10°坡口角度,并且间隙和错边在1mm范围内均可实现良好成形。在不等厚板试验中发现,对于4mm+6mm和5mm+8mm不等厚板对接试验,均可实现单面焊双面成形,且焊缝成形良好,4mm+6mm不等厚板可适应间隙1mm,错边量1.5mm。最后,设计了三种不同坡口角度30°+20°、25°+25°、50°+0°与三种钝边2mm、3mm、4mm的试板,进行激光-MAG复合横焊坡口对接打底焊的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坡口的角度与倾斜度对复合横焊的焊缝熔池下淌有一定影响,相同坡口角度下,上30°+下20°的熔池下淌程度优于上25°+下25°的焊缝。试验获得最佳坡口角度为上30°+下20°,可实现4mm钝边打底焊的单面焊双面成形。在对激光-MAG复合横焊工艺试验研究中,采用汉诺威焊接质量分析仪对复合横焊稳定性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激光加入以后电弧更加稳定,电压波动减小,概率密度分布更集中。对横焊接头的进一步分析表明:横焊接头的微观组织具有不对称与非均匀的特性,在重力的作用下,焊缝中心以下焊缝区宽度小于中心以上,上板的热影响区宽度大于下板。由于焊接后熔池迅速凝固,受坡口角度与重力影响,热传导形成沿传导方向生长的柱状晶,且垂直于熔合线的方向散热最快,呈现下板的柱状晶密集程度大于上板的组织形貌。按照API 5L标准要求,对X80管线钢焊接接头的拉伸、弯曲、冲击和显微硬度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拉伸强度可达711MPa,试件断裂于母材,正弯和背弯可弯曲150°,具有良好的冲击韧性和硬度,激光-电弧区在热影响区硬度最高,激光区的焊缝处硬度最高。激光-MAG复合焊接可满足“在较大焊速下获得大熔深且满足使用性能焊缝”的要求。

曹增辉[4](2017)在《海底双层混输管道内管外腐蚀原因与行为研究》文中认为海底管道损坏造成的油田停产、海域大面积污染事件的日渐增多。腐蚀是引起海底管道损坏的一个重要原因。M油田B平台至单点系泊系统(SPM)海底管道是双层管,但两次内检测中内管外壁腐蚀缺陷从732处增加至4618处。针对海管开展测试与实验研究,分析其外腐蚀的原因与行为,为海底管道的安全运行和预防发生腐蚀失效事故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内管内检测情况和现场样品分析确定了内管外腐蚀原因,通过焊接接头材料性能测试分析了外管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和金相组织等,进行挂片腐蚀实验、电化学腐蚀实验和微区电化学腐蚀实验研究了内管外腐蚀影响因素的腐蚀规律和外管焊接接头的电偶腐蚀,通过管道剩余强度评价和剩余寿命预测判断了内管是否可以继续服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1)通过对内管内检测情况、现场腐蚀产物成分、碳钢海水腐蚀研究、现场保温层样品外观和形状等方面的分析,确定了内管发生腐蚀的原因是外管焊缝开裂,海水与内管外壁发生电化学腐蚀。(2)外管焊接接头射线探伤结果表明焊接接头存在缺陷,不满足SY/T 4103标准;拉伸实验结果表明1-3焊接接头抗拉强度均值低于490MPa,不满足API Spec 5L标准;冲击实验结果表明平均冲击功大于50J,满足工程验收标准要求;硬度测试结果表明焊缝硬度高于母材和热影响区;慢拉伸实验结果表明海水增加了外管焊接接头的应力腐蚀敏感性。(3)外管焊接接头挂片实验结果表明外管焊缝的腐蚀速率高于母材和热影响区。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谱测试和拟合结果表明焊接接头焊缝的腐蚀电流密度最大,容抗弧直径最小;电偶腐蚀实验结果表明焊缝-热影响区电偶电流最大。扫描开尔文探针(SKP)测试结果表明外管焊接接头焊缝和母材存在电偶腐蚀效应,焊缝作为阳极腐蚀加速。(4)内管挂片腐蚀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试样腐蚀速率呈现降低的趋势;由扫描电镜(SEM)结果可知,试样表面腐蚀产物膜分为两层。电化学腐蚀实验表明不同因素对内管腐蚀规律的影响有所区别。通过电化学腐蚀实验,得到温度、Cl-和SO42-对于内管X65钢的腐蚀规律。扫描开尔文探针测试结果表明在24h内,X65电极试样局部腐蚀随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加剧。(5)管道剩余寿命预测结果表明第一次内检测后管道剩余寿命为5.47年:第二次内检测后管道无剩余寿命,无法继续服役,提出对外管焊接接头断裂和内管腐蚀严重的管段进行更换的维修措施。

隋永莉,吴宏[5](2014)在《我国长输油气管道自动焊技术应用现状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国内外长输油气管道自动焊技术和设备发展应用的历史,从机组设备和人员配置、焊接设备与工艺、焊接材料、操作工、标准及管理规定等方面阐述了我国管道自动焊技术的应用现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管道自动焊技术应用在管理理念、设备应用、工程应用、施工组织、人员素质和标准判别等方面的差异,提出了今后我国管道自动焊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指出应该将自动焊作业及其上下游的相关工作作为一个技术体系统一协调与管理,并在该技术体系内追求各专业的技术进步及相关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提升。随着管道建设用钢管强度等级的不断提高,以及管径和壁厚的不断增大,管道自动焊接头的综合性能更优良,安全可靠性更高,其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泛。

李海涛,张光先,陈强,武保安[6](2014)在《DC—500Ⅲa管道多功能焊机的开发及应用》文中提出通过分析长输管线通常的焊接工艺及相关设备,针对性地提出一种新型管道多功能焊机研制方案,并生产出相应的焊接设备,成功批量应用于中缅线、中贵线及西气东输三线,弥补了同类设备的缺陷,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广大长输管道施工技术人员提供了一款性价比高的经济型管道多功能焊接电源。

牛振宇,赵武,张永备[7](2013)在《管道腐蚀检测装置的创新设计》文中提出介绍了创新设计策略和TRIZ解决创新设计问题的流程,针对现有管道腐蚀检测装置存在的拆装不便、不能轴向移动和效率低等问题,通过分析技术冲突,运用矛盾矩阵和发明原理,进行了在役管道的腐蚀检测工装的创新设计。新设计能实现检测装置的快速装夹以及沿管道的轴向移动,提高了射线检测的效率和适应性。

赵琦[8](2013)在《X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管外扫查器研究》文中提出在长距离大口径输送管道的建设和运营中,管道对接焊缝质量的检测至关重要。X射线检测作为一种重要的无损检测方法,在管道焊接缺陷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世界各国所采用。传统的检测方法存在检测效率低、评定缺陷难等不足,研制一种管道对接焊缝检测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介绍了管外扫查器的不同形态,基于挠性件运动原理,设计一种能实现在管外周向旋转功能的机构。文中对X射线实时成像检测技术和管外扫查器进行了一定的综述和分析,同时对一些管外行走机构和产品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X射线检测实时成像管外扫查器图象采集系统对管外旋转机构的要求,利用挠性体摩擦传动的欧拉公式和链传动原理,提出并设计了应用于X射线检测实时成像一种新型管外扫查器机构,该机构是采用链轮在链条和管道之间滚动,通过与链条啮合带动车架沿管道旋转。文中给出了管外扫查器机构的旋转平稳性和承载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定量分析,并对机构的受力做了一定的分析,进行了必要的计算,使该机构满足了X射线实时成像检测技术的工艺要求。

刘念聪[9](2012)在《基于γ射线的管道焊缝检测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大型长距离管道运输的推广应用,管道焊接质量直接关系到运输的可靠性。作为焊缝质量检测的新型设备,管道检测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对于管道焊缝检测机器人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还处于发展阶段,研究成果大多为实验样机,距离产业化的普及应用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是管道机器人还存在着定位不准、体积重量较大、管径适应能力差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项目“核电领域放射性安全监测量值溯源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210044-03)子项目资助,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管道焊缝检测机器人机构,并对其检测原理、本体结构、定位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鉴于野外作业的特殊性,如何有效地降低机器人对于外部能源的依赖成为影响其产业化的限制条件之一。本文针对目前管道焊缝检测机器人大多采用拖缆方式的X射线检测,并通过对当前常见的γ射线源的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采用75Se的检测方案。通过实验研究更新了75Se射线源在AB级像质灵敏度要求下其有效的管道壁厚检测范围。管道焊缝检测实验表明,在壁厚430mm的范围内,75Seγ射线检测的胶片像质达到AB级,满足国家标准和设计要求。针对管道焊缝检测机器人管径适应能力差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管道焊缝检测机器人的本体结构,创造性地设计了伸缩足结构,并采用蓄能器保障能量供给,极大地提升了管道机器人的管径适应能力,并设计了机器人的工作平台调节机构,确保焊缝检测质量的可靠性。为了确保本体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建立了完整的机器人空间运动力学模型。对机器人在弯管中的运动进行了理论研究,分析了机器人在管内的运动状态。模拟实验表明,管道机器人在弯管中运行时,适用管径为Φ440Φ858mm。管道焊缝检测机器人质心的自我稳定性对于检测结果、通过性和越障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文中分析了管道焊缝检测机器人质心发生偏心、振动的原因,建立了机器人质心的运动姿态方程,分析表明在弯管内,机器人质心的运动规律为一椭圆轨迹,并采用ADAMS软件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正确性。论文分析了管道机器人现有管内定位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采用计程轮主定位、机器视觉精确定位的管道机器人管内定位方法。鉴于传统视觉定位基于灰度差异不易提取焊缝特征的问题,系统采用基于色彩特征的图像焊缝特征识别方法,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矢量中值滤波法和基于归一化处理的改进型增强算法,有效地增强了各通道通过的色差,提高了图像对比度,实现了焊缝中心线的准确定位。通过对管道机器人在可测管道范围内的误差分析可知,最大误差为1.843.76mm,定位精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霍达[10](2012)在《基于CMOS视频采集卡的管道环焊缝X射线数字检测系统》文中提出管道运输,尤其是油气管道运输,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就像身体不能离开血管一样,国家工业发展也不能离开油气管道。与其他运输方式不同,管道运输受天气等外界因素的干扰较小,可以保证物料风雨无阻的安全运输,但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却往往造成极其重大的经济损失和极其恶劣的伤亡事故。因此管道的安全生产与维护,永远是管道运输的头等大事。管道在其生命的开始到结束经过了不计其数的检测和维护。在管道建设初期,焊缝检测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我国长期以来对管道焊缝采用X射线胶片照相检测法。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数字技术已经与X射线无损检测紧密结合起来。数字化检测较之胶片检测具有高效、便捷、环保甚至节约成本的优势。目前国内对数字化油气管道焊缝检测系统的研究并不深入,相关标准也不很成熟。通常都是成套进口高价的外国设备,成本相当可观,因此对X射线数字化实时检测系统的研究有重要意义。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研究出了一种针对CMOS图像传感器的高效视频采集卡,并运用于X射线管道环焊缝无损数字检测系统。首先选用合适的CMOS图像传感器和闪烁材料设计出了X光相机面板,完成了X光到可见光再到模拟电信号的转换。再根据传感器特性设计了基于ARM与CPLD的视频采集卡。视频采集卡是一个嵌入式系统,在硬件上,使用了NXP公司生产的基于ARM7核心的LPC2378微处理器和Altera公司的EPM7256AE型CPLD;软件上,使用μC/OS-Ⅱ作为单片机软件的操作系统,还使用了开源的轻量级协议栈LwIP作为与电脑间通信的网络协议模块。视频采集卡实现了面板采集模拟电信号的数字转换;数据用TCP/IP协议传送到远端PC机,可保证野外作业无铅房防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PC终端的图像处理模块根据采集卡数据实时成像,成像效果可达B级无损探伤胶片标准。视频采集卡同时控制环形轨道爬行机构的周向运动,拍摄与爬行相互协调,实现了对管道环焊缝地灵活检测。该系统适合恶劣工况、性能稳定、操作简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管道多功能射线探伤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管道多功能射线探伤架(论文提纲范文)

(1)单电极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结构设计及自驱动传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自驱动传感系统的研究背景
        1.1.1 物联网与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1.1.2 自驱动传感系统的提出
    1.2 几种机械能收集器件比较
        1.2.1 电磁感应发电机
        1.2.2 静电发电机
        1.2.3 压电纳米发电机
        1.2.4 摩擦纳米发电机
    1.3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理论研究现状
        1.3.1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理论源头
        1.3.2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几种工作模式
    1.4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应用研究现状
        1.4.1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机械能收集应用研究
        1.4.2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传感应用研究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工作
        1.5.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第2章 管基单电极摩擦纳米发电机及自驱动管道堵塞探测研究
    2.1 引言
    2.2 管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设计与制备
    2.3 管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2.3.1 固-液界面双电层的形成
        2.3.2 管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工作机理
    2.4 管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性能测试
        2.4.1 测试平台搭建
        2.4.2 器件的输出性能测试
    2.5 管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传感应用
        2.5.1 管道堵塞探测应用研究
        2.5.2 气压传感应用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绵单电极摩擦纳米发电机及自驱动轨迹跟踪传感研究
    3.1 引言
    3.2 海绵单电极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设计与制备
    3.3 海绵单电极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工作机理
        3.3.1 垂直接触-分离模式下的工作机理分析
        3.3.2 平面滑动模式下的工作机理分析
    3.4 海绵单电极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性能测试
        3.4.1 测试平台搭建
        3.4.2 器件的输出性能测试
    3.5 海绵单电极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轨迹跟踪传感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体单电极摩擦纳米发电机及自驱动体征监测研究
    4.1 引言
    4.2 人体单电极摩擦纳米发电机用于人体机械能收集研究
        4.2.1 器件的设计与制备
        4.2.2 器件的工作机理分析
        4.2.3 器件的输出性能测试
        4.2.4 人体机械能收集及自驱动传感应用研究
    4.3 人体单电极摩擦纳米发电机用于自驱动体征监测研究
        4.3.1 器件的设计与制备
        4.3.2 器件的工作机理分析
        4.3.3 器件的输出性能测试
        4.3.4 人体机械能收集及体征监测应用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单电极摩擦纳米发电机复合换能器件及自驱动户外传感研究
    5.1 引言
    5.2 复合换能器件的设计与制备
    5.3 复合换能器件的工作机理分析
    5.4 复合换能器件的性能测试
        5.4.1 器件的输出特性测试
        5.4.2 器件的工作稳定性测试
        5.4.3 器件的环境适应性测试
    5.5 复合换能器件的人体机械能收集及自驱动传感应用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单电极织物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智能抗菌口罩研究
    6.1 引言
    6.2 SSAM的设计与制备
        6.2.1 负载有AgNWs的ACFC的制备
        6.2.2 纤维薄膜的制备
        6.2.3 各部分材料表征及SSAM组装
    6.3 工作机理分析
        6.3.1 单电极织物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工作机理
        6.3.2 SSAM的综合过滤机制
    6.4 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6.4.1 实验设计及平台搭建
        6.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碳纤维复合材料连续拉挤集成技术及工程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创新和主要贡献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PAN基碳纤维发展现状
    1.2 连续拉挤成型工艺
    1.3 拉挤工艺发展现状
        1.3.1 工艺控制
        1.3.2 拉挤工艺国内外现状
    1.4 新型拉挤工艺介绍
        1.4.1 在线编织拉挤成型法
        1.4.2 反应注射拉挤
        1.4.3 曲面拉挤
    1.5 碳纤维拉挤制品应用现状
        1.5.1 电力
        1.5.2 石油
        1.5.3 风力发电
        1.5.4 汽车轻量化
        1.5.5 建筑加固领域
    1.6 拉挤制品生产和应用存在的问题
    1.7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材料及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1.3 技术路线
    2.2 连续拉挤成型
    2.3 工程应用研究
        2.3.1 连接金具
        2.3.2 辅助配件
        2.3.3 工程化应用评测
    2.4 无损检测研究
        2.4.1 X射线检测
        2.4.2 振动检测
    2.5 测试与表征
        2.5.1 碳纤维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
        2.5.2 拉挤制品外观
        2.5.3 直径公差及f值
        2.5.4 抗拉强度
        2.5.5 径向耐压性能实验(圆杆)
        2.5.6 玻璃化转变温度
        2.5.7 卷绕
        2.5.8 扭转实验
        2.5.9 线密度
        2.5.10 固化度测试
        2.5.11 热分析
        2.5.12 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2.5.13 耐水压性能测试
        2.5.14 碳纤维抽油杆杆冲程损失
        2.5.15 杆体磨损性能评测
第3章 连续稳定拉挤成型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3.1 增强纤维性能对连续拉挤制品稳定性的研究
        3.1.1 碳纤维离散性
        3.1.2 摩擦磨损性能
    3.2 树脂性能对制品稳定性的研究
        3.2.1 酸酐吸湿
        3.2.2 树脂老化
    3.3 稳定成型工艺研究
        3.3.1 大直径杆体内部裂纹产生和消除
        3.3.2 风电叶片板连续拉挤成型工艺研究
        3.3.3 轴向形变
    3.4 加热温度失稳对制品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层功能型复合连续拉挤关键制备技术研究
    4.1 高T_g树脂连续拉挤成型稳定化研究
        4.1.1 树脂固化性能研究
        4.1.2 固化工艺研究
        4.1.3 树脂老化
    4.2 功能复合线缆性能指标
    4.3 多功能复合杆体的结构
    4.4 成型工艺控制及验证
        4.4.1 光纤复合缆
        4.4.2 电信号复合缆
        4.4.3 信号缆耐温性验证
        4.4.4 配套金具
        4.4.5 耐压性能评测
        4.4.6 连续稳定性生产验证
        4.4.7 设备稳定性改进和配套
    4.5 功能型复合线缆的连续生产制备
    4.6 结论
第5章 连续拉挤制品工程化应用配套技术研究
    5.1 拉挤制品连接及握着效果研究
        5.1.1 压接式连接
        5.1.2 楔形金具
        5.1.3 胶接金具
    5.2 工程化应用系统配套
        5.2.1 导向滑轮
        5.2.2 安全保险接头
        5.2.3 自锁防扭接头
        5.2.4 井口悬挂器
        5.2.5 扶正器
    5.3 连续拉挤制品耐磨性研究及防护
    5.4 混杂纤维杆体的工程化应用
        5.4.1 弯曲性能
        5.4.2 拉伸和扭转性能
        5.4.3 混杂纤维界面
    5.5 抽油杆施工作业装备设计和应用
        5.5.1 早期作业装备
        5.5.2 新型高效作业车
    5.6 碳纤维复合材料抽油杆工程化应用及效果评测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连续拉挤制品无损探伤技术研究
    6.1 前言
    6.2 弯曲卷绕法
    6.3 外形尺寸监测
    6.4 X射线检测技术
        6.4.1 显影效果
        6.4.2 表面涂敷显影剂
        6.4.3 树脂改性
        6.4.4 新型便携式X射线探伤仪
        6.4.5 红外热成像
    6.5 微振动频谱分析
        6.5.1 振动检测原理
        6.5.2 检测装置
        6.5.3 振动检测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奖项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激光-MAG复合横焊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横焊技术国外内研究进展
        1.2.2 X80 管线钢焊接技术研究进展
        1.2.3 激光电弧复合横焊技术研究进展
    1.3 焊接过程稳定性分析判定方法
    1.4 激光-MAG复合横焊工艺难点分析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设备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备
        2.2.1 多功能焊接试验平台
        2.2.2 复合横焊专用夹具
        2.2.3 光纤激光焊接系统
        2.2.4 多功能MIG/MAG焊机
        2.2.5 电信号采集系统
        2.2.6 焊接图像采集系统
    2.3 性能检测方法
        2.3.1 拉伸试验
        2.3.2 冲击试验
        2.3.3 弯曲试验
        2.3.4 显微硬度试验
        2.3.5 宏观形貌与金相组织分析
        2.3.6 断口形貌分析
        2.3.7 化学成分分析
第三章 激光-MAG复合横焊工艺研究
    3.1 序言
    3.2 工艺参数对激光-MAG复合横焊的影响规律
        3.2.1 焊接电参数的影响
        3.2.2 激光功率的影响
        3.2.3 焊接速度的影响
        3.2.4 离焦量的影响
        3.2.5 光丝间距的影响
    3.3 激光-MAG 复合横焊的工艺适应性研究
        3.3.1 激光-MAG复合横焊对接试验
        3.3.2 间隙与错边适应性研究
        3.3.3 自然坡口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3.3.4 焦点位置的适应性研究
        3.3.5 不等厚板的适应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激光-MAG复合横焊坡口对接打底焊工艺研究
    4.1 序言
    4.2 坡口角度和钝边尺寸的影响
    4.3 打底焊工艺优化
    4.4 焊接稳定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激光-MAG复合横焊焊缝综合检测与分析
    5.1 焊缝截面形貌分析
    5.2 焊缝显微组织分析
    5.3 焊缝力学性能分析
        5.3.1 拉伸性能试验
        5.3.2 拉伸断口形貌分析
        5.3.3 弯曲性能试验
        5.3.4 冲击性能试验
        5.3.5 显微硬度分析
    5.4 化学成分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4)海底双层混输管道内管外腐蚀原因与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水腐蚀的特点
        1.2.2 海水腐蚀的影响因素
        1.2.3 管道的腐蚀研究
        1.2.4 焊接接头电偶腐蚀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工作量
第2章 B平台至SPM海底管道工程概述
    2.1 平台基本情况
    2.2 海底管道基本参数
        2.2.1 管道材质
        2.2.2 运行工况
        2.2.3 海水参数
    2.3 腐蚀检测情况
        2.3.1 金属损失数量统计
        2.3.2 金属损失分布特点
    2.4 现场收集样品及分析
        2.4.1 内管外腐蚀情况
        2.4.2 现场保温层
        2.4.3 现场腐蚀产物
        2.4.4 外管焊接接头
        2.4.5 现场阳极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外管焊接接头材料性能测试
    3.1 焊接接头射线探伤检测
        3.1.1 实验原理
        3.1.2 实验设备与材料
        3.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 焊接接头拉伸实验
        3.2.1 实验原理
        3.2.2 实验设备与材料
        3.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 焊接接头冲击实验
        3.3.1 实验原理
        3.3.2 实验设备与材料
        3.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焊接接头显微硬度实验
        3.4.1 实验原理
        3.4.2 实验设备与材料
        3.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焊接接头慢拉伸实验
        3.5.1 实验原理
        3.5.2 实验设备与材料
        3.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6 焊接接头金相组织
        3.6.1 实验原理
        3.6.2 实验设备与材料
        3.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管焊接接头电偶腐蚀研究
    4.1 挂片腐蚀实验
        4.1.1 实验原理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 电化学腐蚀实验
        4.2.1 实验原理
        4.2.2 实验方法
        4.2.3 焊接接头各个部位的电化学腐蚀结果
        4.2.4 焊接接头不同部位间的电偶腐蚀结果
    4.3 微区电化学腐蚀实验
        4.3.1 实验原理
        4.3.2 实验方法
        4.3.3 焊接接头电偶腐蚀的SKP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内管在海水中的腐蚀行为研究
    5.1 挂片腐蚀实验
        5.1.1 实验原理和方法
        5.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 电化学腐蚀实验
        5.2.1 实验原理和方法
        5.2.2 温度对内管电化学腐蚀行为的影响
        5.2.3 Cl-对内管电化学腐蚀行为的影响
        5.2.4 SO_4~(2-)对内管电化学腐蚀行为的影响
    5.3 微区电化学腐蚀实验
        5.3.1 实验原理和方法
        5.3.2 内管海水腐蚀的SKP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海底管道剩余寿命预测
    6.1 B平台至SPM海底管道内管剩余强度评价
        6.1.1 API 579评价标准与结果
        6.1.2 ASME B31G评价标准与结果
        6.1.3 SY/T 6151评价标准与结果
        6.1.4 评价结果分析
    6.2 B平台至SPM海底管道内管剩余寿命预测
        6.2.1 基于失效概率的管道剩余寿命
        6.2.2 基于壁厚损失极限的管道剩余寿命
        6.2.3 预测结果分析
    6.3 管道维修措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DC—500Ⅲa管道多功能焊机的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系统组成及原理
3. 焊接工艺评定
4. 焊机的可靠性设计及测试
5. 焊接设备及工艺推广与应用
6. 结语

(7)管道腐蚀检测装置的创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创新设计方法
2 设计过程
    2.1 问题描述
    2.2 分析问题
    2.3 解决方案
3 结束语

(8)X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管外扫查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X 射线实时成像检测技术的综述
        1.1.1 X 射线照相检测技术
        1.1.2 X 射线实时成像检测技术
        1.1.3 典型的 X 射线实时成像系统
    1.2 管外扫查器行走机构综述
    1.3 管外扫查器的功能和应用
    1.4 题目背景
第二章 管道对接焊缝 X 射线实时成像检测技术
    2.1 X 射线实时成像检测技术可代替胶片照相检测
    2.2 实时成像的成像原理
    2.3 图像最佳放大倍数
        2.3.1 图像放大的客观性
        2.3.2 图像不清晰度问题
        2.3.3 最佳放大倍数
        2.3.4 可检出的最小缺陷尺寸
    2.4 长输管道钢质对接焊缝 X 射线数字化实时成像检测方案
    2.5 设备的基本配置
        2.5.1 X 射线机
        2.5.2 爬行器
        2.5.3 图像增强器
        2.5.4 图像增强器旋转轨道
        2.5.5 摄像机
        2.5.6 计算机
        2.5.7 计算机操作程序
        2.5.8 设备系统综合性能评价
    2.6 X 射线实时成像系统的分辨率
        2.6.1 系统分辨率
        2.6.2 实时成像系统分辨率的测试方法
        2.6.3 系统分辨率的特点
        2.6.4 系统分辨率指标
    2.7 图像调制传递函数
        2.7.1 调制度
        2.7.2 MTF 函数的传递功能
        2.7.3 提高 X 射线实时成像系统分辨率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 管外扫查器的设计
    3.1 管外扫查器及扫查机构的工作原理
        3.1.1 管外扫查器的工作原理
        3.1.2 行走机构的工作原理
    3.2 扫查器机构的运动分析
    3.3 扫查器机构的驱动力分析
    3.4 扫查器机构链条初拉力的分析
    3.5 机构承载能力的分析
    3.6 链传动力分析
    3.7 机构的整体力分析
    3.8 构件力的分析
    3.9 管道椭圆度对机构性能影响的分析
        3.9.1 链轮中心的旋转轨迹
        3.9.2 弹簧附加变形计算
        3.9.3 弹簧设计
        3.9.4 提高机构承载能力分析
    3.10 管外扫查器结构分析
        3.10.1 链条的分析
        3.10.2 下平板的分析
        3.10.3 图象增强器支架的分析
        3.10.4 上平板的分析
        3.10.5 弹簧组件的分析
    3.11 管外扫查器电机的选择
        3.11.1 伺服机构的选择
        3.11.2 减速器的选择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9)基于γ射线的管道焊缝检测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管道检测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1.2.1 管道机器人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 管道机器人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管道检测机器人的关键技术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课题的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本课题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管道焊缝缺陷检测方法
    2.1 管道机器人系统的总体方案
    2.2 管道焊缝检测方法的对比分析
        2.2.1 射线检测
        2.2.2 超声检测
    2.3 射线源的确定
    2.4 管道焊缝检测实验
        2.4.1 ~(75)Se射线源透照的有效厚度测定
        2.4.2 管道焊缝缺陷实验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管道机器人本体结构设计
    3.1 管道机器人的主要运动形式分析
    3.2 管道机器人的管径自适应机构
        3.2.1 常见变径机构及特点
        3.2.2 变径机构的设计
    3.3 射线源收放机构
    3.4 管道机器人的工作台调整机构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管道机器人运动力学分析
    4.1 管道机器人的运动力学分析
        4.1.1 运动力学分析中的几个假设
        4.1.2 机器人运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4.1.3 驱动力矩、承载能力及移动速度的理论计算
    4.2 弯管通过性分析
        4.2.1 机器人在弯管处的几何约束分析
        4.2.2 机器人在弯管处的运动约束分析
        4.2.3 管道的参数化方程
        4.2.4 接触点的运行轨迹分析
        4.2.5 在弯管处机器人的通过性分析
    4.3 管道机器人过弯时的自定心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管道机器人的管内定位技术研究
    5.1 管道机器人的管内定位技术分析
    5.2 管内定位方案
    5.3 管道焊缝图像特征
        5.3.1 灰度特征分析
        5.3.2 彩色特征分析
    5.4 基于色彩特征的焊缝图像处理
        5.4.1 焊缝图像的去噪
        5.4.2 焊缝图像增强的改进算法
        5.4.3 图像分割
        5.4.4 焊缝图像形态学处理
        5.4.5 焊缝识别的图像标记
    5.5 管内定位误差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10)基于CMOS视频采集卡的管道环焊缝X射线数字检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油气管道运输业的发展
        1.1.2 油气管道安全问题的研究
        1.1.3 油气管道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
        1.1.4 油气管道环焊缝缺陷引起的重大事故
    1.2 X 射线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状况
        1.2.1 X 射线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
        1.2.2 CMOS 与CCD 检测技术的比较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X 射线管道焊逢实时成像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2.1 X 射线管道环焊缝检测方法介绍
    2.2 基于CMOS 视频采集卡的X 射线成像系统的整体框架
    2.3 系统软件架构
    2.4 X 射线实时成像系统研究中的关键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RadEye100 CMOS 相机面板模块设计
    3.1 工业X 射线图像传感器的比较
    3.2 RadEye100 图像传感器介绍
    3.3 利用碘化铯闪烁材料制造X 射线相机面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ARM 和CPLD 视频采集卡的设计
    4.1 硬件系统概述
    4.2 数据采集电路模块
    4.3 乒乓RAM 模块
        4.3.1 乒乓RAM 概述
        4.3.2 芯片选型
        4.3.3 乒乓RAM 设计
    4.4 CPLD 控制模块的设计
        4.4.1 CPLD 概述
        4.4.2 功能描述及管脚图
        4.4.3 信号描述
        4.4.4 系统模块划分
        4.4.5 模块接口设计
    4.5 ARM 控制模块的设计
        4.5.1 ARM 微处理器简介
        4.5.2 ARM 控制模块相关电路设计
        4.5.3 ARM 的GPIO 设置
        4.5.4 以太网通信模块
    4.6 基于μC/OS-II 的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
        4.6.1 μC/OS-Ⅱ简介
        4.6.2 LwIP 简介
        4.6.3 应用程序设计及优化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图像处理软件与系统实验
    5.1 图像处理与用户终端模块简介
        5.1.1 软件的设计理念
        5.1.2 拍摄参数设置
        5.1.3 降噪处理
        5.1.4 图像拼接
    5.2 系统现场拍摄试验
        5.2.1 现场试验
        5.2.2 X 射线焊缝检测成像标准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致谢

四、管道多功能射线探伤架(论文参考文献)

  • [1]单电极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结构设计及自驱动传感研究[D]. 崔小静.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碳纤维复合材料连续拉挤集成技术及工程化应用研究[D]. 王永伟. 山东大学, 2020(04)
  • [3]激光-MAG复合横焊工艺优化研究[D]. 李京洋.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0(06)
  • [4]海底双层混输管道内管外腐蚀原因与行为研究[D]. 曹增辉. 西南石油大学, 2017(11)
  • [5]我国长输油气管道自动焊技术应用现状及展望[J]. 隋永莉,吴宏. 油气储运, 2014(09)
  • [6]DC—500Ⅲa管道多功能焊机的开发及应用[J]. 李海涛,张光先,陈强,武保安. 金属加工(热加工), 2014(02)
  • [7]管道腐蚀检测装置的创新设计[J]. 牛振宇,赵武,张永备. 机械制造, 2013(04)
  • [8]X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管外扫查器研究[D]. 赵琦. 东北石油大学, 2013(12)
  • [9]基于γ射线的管道焊缝检测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D]. 刘念聪.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1)
  • [10]基于CMOS视频采集卡的管道环焊缝X射线数字检测系统[D]. 霍达.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管道多功能射线检测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