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有效途径

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有效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马琴[1](2021)在《合作学习模式下打造英语翻译金课实践途径研究》文中提出"金课"作为学科教育培养研究的热点,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探讨在合作学习模式下如何构建英语翻译金课,通过合作学习模式,实现学生之间的双向反馈和交流,利用同伴互评模式,调动学生对翻译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成长,这些都是打造英语翻译金课的基本途径,亦是提高英语学习者翻译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而如何在合作学习模式下打造英语翻译"金课"也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

宋佳谕,陈宇眺,洪晓富,闫川[2](2021)在《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明确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对高温耐受性的差异及芸苔素内酯(BR)对提高不同类型杂交稻耐热性的作用效果,本研究以杂交籼稻、偏籼型籼粳杂交稻和偏粳型籼粳杂交稻各2个品种为材料,在开花期设置常温、高温和高温下喷施0.15%BR 3种处理,分析其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花粉活力和抗氧化能力等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温导致杂交稻的结实率、单株产量和花粉活力显着下降,其中杂交籼稻耐热系数为0.73,显着高于偏粳型籼粳杂交稻(耐热系数0.47)。而高温下喷施BR可以显着提高水稻结实率、单株产量和花粉活力,杂交籼稻、偏籼型和偏粳型杂交稻恢复系数分别为1.23、1.43和2.00,以偏粳型杂交稻的缓解效果最明显。喷施BR降低了高温处理下不同基因型杂交稻的超氧阴离子含量,并提高了甲基乙二醛酶(GlyⅠ)活性及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含量(GSH),同时改变了抗氧化酶相关基因OsAPX1、OsCATB、OsGPX3和OsGLYI8的表达水平。综上可知,杂交籼稻常温下产量表现低于籼粳杂交稻,但具有较强耐热性,高温下喷施BR对杂交籼稻产量下降的缓解效果明显低于籼粳杂交稻;籼粳杂交稻尤其是偏粳型,尽管对高温表现敏感,但与BR的相互作用可有效抵御高温胁迫,喷施后产量可接近或达到常温对照水平。本研究结果为提高杂交水稻开花期耐高温能力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唐路佳[3](2021)在《凉山彝区小学英语教学方法选择研究 ——基于浸入式教学法与语法翻译法》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应对英语教育的浪潮,改善彝族地区英语教学环境,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刻不容缓。因此,通过在彝族地区进行英语教学方法的比较、选择,探寻到适合彝族地区的英语教学方法,是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教育环境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措施。笔者针对所研究的内容,梳理了浸入式教学法以及语法翻译法的理论基础,总结了课堂实施基本要求以及课堂实施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教学环境、资源对比两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基本条件。随后本研究采用教育的准实验进行研究实验,通过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学生和教师的个人访谈等方法,在凉山彝族某小学的英语课堂分别用语法翻译法以及浸入式教学法进行授课,观察、对比两种不同的英语教学方法下,学生的表现、态度;教师的课后评价以及教学后的效果。总结不同教学方法各自的优势及其劣势,试图结合彝区教学资源环境,探寻出适用于现阶段彝族地区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方法。本论文通过理论以及实践的比较,在理论上,结合凉山彝区当地的教学环境、资源综合对比了两种教学方法实施的基本特点及其要求;在实践中,采用教育准实验的形式用以对比两种不同教学方法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针对凉山彝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能够得出以下结论:通过理论以及实验的对比,在现阶段的凉山彝区小学中语法翻译法比浸入式教学法具有更高的可行程度。继而更深入一步而言,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定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不是所有更新颖的教学方法以及理论上行得通的教学方法在所有地区都有其生长的土壤。选择更多时候需要考虑客观因素进行选择,是一种被动的选择。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除了依据教学目的、课程性质等因素外还受到教学环境、资源配置、学生适应程度、课堂效率等方面的影响,对于选择教学方法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吕剑,李金武,郁继华,颉建明,冯致,张国斌,刘娜,王俊文[4](2021)在《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土壤温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探索不同地表覆盖方式下半干旱地区露地高原夏菜的栽培效果,以松花菜(Brassica oleracea var.botrytis L.)为研究对象,设露地无覆盖(CK1)、地膜覆盖(CK2)、地膜+秸秆行间覆盖(T1)、秸秆行间覆盖(T2)和秸秆全覆盖(T3)5个处理,研究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土壤温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秸秆行间覆盖与露地无覆盖相比,显着促进了松花菜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的增加,但总体与地膜覆盖无显着差异;秸秆行间覆盖和秸秆全覆盖处理抑制了松花菜植株的营养生长。与露地无覆盖相比,地膜+秸秆行间覆盖具有明显的增温效果,且最大增温幅度出现在春茬试验莲座期10 cm土层和秋茬试验苗期5 cm土层,秸秆行间覆盖和秸秆全覆盖处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增温和降温双重效应。与地膜覆盖相比,地膜+秸秆行间覆盖处理对土壤温度的调控均能达到地膜覆盖的效果,且在秋茬试验中,地膜+秸秆行间覆盖处理在苗期5 cm和10 cm土层温度分别升高2.5℃和1.8℃,更有利于松花菜幼苗的生长发育,秸秆行间覆盖和秸秆全覆盖处理在两茬试验各生育期、各土层均表现为降温效应,且秸秆全覆盖处理降温效果最明显。与露地无覆盖、地膜覆盖相比,春茬试验,地膜+秸秆行间覆盖处理生物产量分别提高32.3%、2.7%,经济产量分别提高68.9%、4.7%,分别节水29.0%、7.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37.8%、13.1%;秋茬试验,生物产量分别提高4.7%、2.4%,经济产量分别提高27.6%、8.4%,分别节水23.8%、11.1%,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7.2%、21.9%。综上,地膜+秸秆行间覆盖处理具有良好的调温保墒作用,增产增效显着,较地膜覆盖种植在榆中地区更具优越性。

姚盈[5](2021)在《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华才艺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不仅担负着汉语语言教学的责任,同时也负责中华才艺的传授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泰国汉语教师志愿者的中华才艺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而,本文对赴泰国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华才艺的现状展开深入探讨。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泰国汉语教师志愿者的中华才艺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泰国学习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大力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汉语教师志愿者的中华才艺教学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汉语教师志愿者自身中华才艺素养较低、泰国学生难以从文化层面深入、汉语教师志愿者难以掌控课堂秩序、中华才艺教学与汉语语言教学脱节这四个方面。而导致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华才艺教学问题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含志愿者的中华才艺素养、外语语言能力、教学组织和课堂管理能力;外部因素则包含泰国学校对材料教具的支持、中华才艺教学备课资源、岗前培训单位的培训和志愿者派出单位的才艺课程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汉语教师志愿者的中华才艺素养,有助于不断优化其中华才艺教学的效果;注重岗前培训单位中华才艺课的质量,有利于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华才艺素养的长远发展;泰国学生从文化层面认识中华才艺的情况受汉语教师志愿者和泰方学校的双重影响;建立良好的对外汉语课堂秩序,也是优化中华才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左佩川[6](2021)在《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教育改革要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新课程理念也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整合资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育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微视频直观生动,视听兼顾,操作性强的特点,使其成为微时代行业当中的重要资源,能够满足国家教育改革要求,践行新课改理念。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科内涵的落脚点。高中生物知识抽象微观,很多概念难以用语言表达,教师们在教学中常陷入困境,学生学习抽象知识时容易思维障碍,课堂缺乏活力,学习压力大,知识理解不到位。鉴于以上问题,本文旨在将微视频与概念教学进行整合,梳理了一套微视频应用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模式,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旨在探索此模式能否提高教学效果,希望得出结论,为其他学者提供参考。本文采用了文献法,统计分析法等五种方法从六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通过阅读文献阐述选题背景和依据,分析已有研究现状,确定研究问题,针对问题就研究目的、内容等进行阐述,确定了本研究的方向。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包括定义关键概念、明确应用价值和论述理论依据,对微视频、概念教学等关键词进行概念界定,明确研究价值,介绍了微学习理论,经验之塔等五种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三部分是实践调查。通过调查师生了解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针对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策略,为研究的可行性提供了实践依据。第四部分是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和方法。具体阐述微视频的使用前提、筛选原则、获取途径、加工方式和应用方法,为后续实践研究更好地利用微视频打基础。第五部分是实践研究。以实习学校的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实验班采用微视频进行概念教学,对照班传统教学进行实践,分析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与思考。通过实践得出结论并反思,本课题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师生对微视频进行概念教学持肯定态度,但教师在应用时存在一些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第二,分析如何更好地利用微视频,总结微视频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策略与方式第三,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微视频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对学生的学业有积极影响,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提高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这三点: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内动力;2.通过微视频讲解重难点概念能够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3.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刘微[7](2020)在《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中国英语教育的兴起是中国被迫融入世界一体化进程中的产物。从改变政治外交的被动局面到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主动诉求,英语凭借其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藉以近代新学制被正式确立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学科。本文以近代中国早期英语的传播为背景,从香港地区的英语教育着手,对近代中国本土英语学科的建立及教育发展进行全景式勾勒与历时性考察,研究内容既有对英语学科教育每个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也有对相应时期英语教育政策的梳理;既有对全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整体描述,也有对个别地区、个别教学机构英语教育的深层剖析;既有以英语教育活动为对象的本体研究,也有对英语教育与财政经济互动关系的探讨;既有对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范式的归纳,也有对其社会功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经验启示的总结。论文主要内容分述如下:文章导论部分主要阐明了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对研究的相关概念与范围进行界定,通过对本选题相关的学术史进行回顾,总结了之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最后交待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了英语在中国早期的传播情况。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与西方列强对外扩张之间的矛盾催生了近代英语通事与中国洋泾浜英语。本章通过对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梳理,论述了两者在扫除语言障碍、沟通中西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与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后急需开展正规英语教育的诉求。第二章分析了近代中国香港早期的英语教育。笔者对英华书院、马礼逊学堂等几所具有代表性的教会学校进行考察,揭示其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形及特点。此外,还分析了香港地区英语教育政策的变化以及该地区对近代中国英语教育产生的影响。第三章探讨了处于起步阶段的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笔者除了对洋务运动时期外语学堂与军事技术学堂的英语教育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还对京沪粤三地的同文馆作了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通过回顾这一时期教会学校关于“英语教学”问题争论的整个过程,阐述了这次争论对本土英语教育产生的重要意义。第四章论述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制度化的过程。笔者讨论了从清末到民国几次重要学制变革以及不同学制下初等、中等、高等三个不同阶段英语学科教育的情况;分别以南开中学与北京大学为个案,从历史沿革、教学师资、教材、教学管理等方面对这两所学校的英语学科教育进行微观层面分析及历史评价,揭示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水准与运行实态;最后,从经费的筹措与使用探究了英语教育与财政经济的关系。第五章分晚清时期与民国初中期两个时间段对近代中国的英语教育政策进行了历时梳理,展现其演变进程、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从教育目标、教材使用、教育研究与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总结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基本范式。第六章从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入手,揭示了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由改制传统书院再到创设新式学堂的发展路径,通过学制的更迭分析不同时期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发展变化,并结合全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格局归纳出近代武汉地区外语学科教育的特点。结语部分是对近代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评价,包括英语教育的社会功能与历史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启示。本文通过研究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历程,藉以重新审视当下英语学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以历史关照现实。笔者期望在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语境中,科学认识英语学科的地位,挖掘英语学科教育的内涵,通过深化英语学科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在与世界交往的过程中,以英语为通用语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文化。

李雪[8](2019)在《基于慕课的翻译教学设计要素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慕课的翻译教学研究是web 2.0时代下提高学生翻译水平的全新教学形式。慕课翻译教学研究肇始于2013年,国内的慕课翻译教学研究起步稍晚,于2014年兴起,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初探时期。目前,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五个特征:第一,国内外研究的论文数量都呈上升趋势。第二,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都注重探究与翻转课堂和SPOC相结合的混合教学形式,不同的是,国内研究侧重于对教学模式与口译教学的探析,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不够紧密,而国外研究则更加注重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翻译教学。第三,国内的研究主题较为分散,被引文献之间缺乏相关性,而国外研究文献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第四,国内外均以论述性研究为主,采用文献法进行探究,但国外实证性研究文献的数量远超国内。第五,国内外研究都具有明显的语言学属性。基于现有研究,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混合式学习理论以及教学设计理论,本研究旨在探析我国慕课翻译教学的设计要素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江苏省三市五所高校的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化访谈为研究工具,旨在回答以下四个问题:第一,慕课平台下翻译教学的五大设计要素之间关系如何?第二,学生的慕课翻译学习意愿与设计要素之间有何联系?第三,基于慕课的翻译教学设计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如何?第四,学生的性别、专业、语言水平在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影响因素上有何差异?数据分析后获得的主要发现有:第一,慕课翻译教学的设计要素存在差异性。首先,按均值由高至低排序依次为:“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技术功能”、“教学组织者”。其次,这五大要素之间存在“权重”的极差性,其中,“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与“技术功能”最为重要,其次为“教学评价”,而“教学组织者”最不重要。第二,学习意愿与“教学活动”、“教学资源”、“技术功能”与“教学评价”四大要素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但与“教学组织者”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因此,“教学活动”、“教学资源”、“技术功能”、“教学评价”设计的效果越精良,学生的慕课翻译学习意愿就越高。第三,慕课翻译教学设计受“教师”因素影响最大,受“学生”因素影响次之,“环境”因素影响最小。从权重上来看,“教师”与“学生”的影响是相当的,“环境”对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影响是最低的。第四,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对待慕课翻译教学设计影响因素的态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且女生比男生更加能够认同“教师”、“学生”、“环境”对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影响。但是,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影响因素在学生的专业与语言水平上均未发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性差异(P>0.05)。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访谈了12名师生。访谈内容分析在进一步证实问卷结果的基础上,还能挖掘出目前慕课翻译教学设计尚存在的问题。接下来,选取《英汉互译方法与技巧》慕课课程作具体案例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建议。本研究对慕课翻译教学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与价值。首先,教师需考虑到不同设计要素的特点,明确教学设计各环节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从而,(1)重点优化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条件;(2)关注讨论区学习氛围,鼓励生生互动,开展实时互动;(3)突破语言类慕课课程评价存在的局限性,提高作业完成率;(4)利用教育大数据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并提供周到的学习支持服务,从技术上提高学习的便捷性,从而提高学习意愿;(5)注重教师出镜、教师语言艺术、教师参与度在学生慕课学习中的作用,提高教师在学生翻译学习中的影响力。其次,教师需明确慕课翻译教学设计会受到自身、学生与环境的影响,从而,(1)重点加强自身素养,提高教学设计技能,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并改善教学理念;(2)注重学习者分析,关注学习者态度,教学内容应符合学习者现有的英语水平与翻译水平;(3)需考虑到社会需求与课程大纲对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影响。在理论价值上,首先,本研究为慕课翻译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其次,自行编制了“慕课翻译教学设计要素量表”与“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影响因素量表”,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实证基础。在实践价值上,本研究对教师厘清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要素与影响因素具有重要作用,为慕课翻译教学设计提供了重要、真实、富有借鉴意义的现实启示。

宋以丰[9](2020)在《“首崇满洲”观念下的清代前、中期翻译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首崇满洲”又称“满洲本位”,是满清政权的政治本质、基本国策与统治方针。同时,“首崇满洲”也是满清政权最为深层的民族本位思想,以及立法、行政的基础和依据。所谓“首崇满洲”,是指满清政府在政治实践与文化建设等领域中,坚持“满人首位”的原则,无论纲纪法度,还是用人行政,皆是为了坚守满洲根本,优化满人利益。“首崇满洲”观念的确立与实施,取决于满清政权的民族特性。清初以来,历代统治者均在不同程度上宣称“满汉一体”的思想,并为此做了相应的制度设计与安排,但由于统治者对汉化、过度汉化的后果有着清醒认识,因而对“满汉一体”设置了条件、原则和底线。概言之,便是以满人利益、满洲文化为根本,保持满洲旧俗,维护满洲传统。作为满清政权的政治本质与基本国策,“首崇满洲”观念涵盖了清代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尤其是政治、文化领域,如“薙发易服”、“国语骑射”、“政权建构”、“职官系统”等,目的在于维护以满族为首的统治集团的优势地位和特殊利益。作为政权统治的基本出发点,“首崇满洲”观念也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引导、规范着满清政府治下的翻译实践行为,为后者进行有关翻译的制度设计、调整与改革等,提供了思想依据与制度保障。例如,翻译科考作为清代特设之科目,以及八旗科举之独特构成,建制上极富满洲特色,其应试者以八旗子弟为限,系旗人入仕、进身之专途,旨在维护“国语骑射”的满洲旧制,避免满洲文化被汉族所同化。翻译职官体系的创设与推行,如笔帖式、庶吉士(尤其是翻译庶吉士)等,也是为了因应统治需要,保障政治、文化实践的顺利推行。这一体系的构建不仅使旗人享有独立于汉人之外的入仕、进身之阶,而且使他们增强了学习清语的兴趣,维护了“清字”作为“国语”的地位。无论是“笔帖式”制度,还是“庶吉士”制度,二者作为专为旗人,尤其是八旗满洲而设的制度性安排,或成为清代特有之官制,或沿袭前朝旧制,既为朝廷造就了治理人才,又使旗人坚守了翻译作为满洲本业的地位,为统治者推进国家治理,坚守“满洲本位”做出了积极贡献。清代旗学的广设也是“首崇满洲”既定国策的产物,具有深厚的政治目的与文化意涵。自顺治朝始设以来,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清代的旗学教育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如学生的选拔、教习的延聘、课程的设置、学业的考核等,不仅有效推动了满人的民族教育,塑造了积极进取的士人精神,培养了忠君爱国之才,而且通过教导八旗子弟娴习“国语骑射”以及满、汉双语之间的翻译,有效维护了满洲的民族特质与文化传统,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维护了“首崇满洲”的政治意涵。作为清代政治、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汉籍(书)的翻译与此同理。清初以来,统治者反复提倡“国语骑射”的基本国策,试图维护“满洲根本”于不坠,却又不得不进行文化整合,汲取汉族的文化精粹与治理经验,建构政权的“治统”与“道统”。正是在此看似矛盾的文化态度中,汉籍(书)的翻译得以生存和接续。清初以来的汉书翻译既面对《四书》、《五经》等汉文典籍,也面对《金瓶梅》、《西厢记》等通俗作品。通过翻译这些作品,统治者成功撷取了帝王为政之道,完善了治国理念与模式,并通过引导、规范翻译事业,讲明法度,维护正统,将翻译当作巩固政权统治的策略与手段,更好地践行满洲本位主义思想。作为满清政权政治、文化政策的不同环节,翻译科考、翻译职官、翻译教育和汉书翻译等政策(或制度)之间相互关联,彼此影响,如翻译职官制度对翻译铨选传统的继承、翻译科考对翻译职官(如翻译庶吉士)选拔的影响,以及翻译教育与汉书翻译之间的互动等。这些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既有政治、文化上的需求,又有思想上的追求;既增进了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又维护了王朝体系的稳定、和谐与持续运作,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旗人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实现了统治者“首崇满洲”的既定国策。

王静[10](2019)在《英汉职业翻译中的译者搜索行为研究 ——以任务熟悉度为视角》文中提出在信息电子化和网络化传播的今天,译者使用软、硬件工具搜索信息资源已成为笔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搜索因其快速、便捷、高效的优势逐渐替代了查询纸质词典、百科辞典或其他参考资料的行为,并已融入译者的翻译全过程。搜索在翻译问题解决中扮演的协调性、策略性作用在诸多研究者的翻译能力描述探索中均有提及,本研究基于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探索和描述职业译者的搜索行为和特征,比较译者执行熟悉的常规翻译任务和不熟悉的非常规翻译任务中的搜索行为,以发现译者的知识补偿机制,解构职业译者相关知识的建构行为,并对未来搜索课程或相关培训提出建议和思考。本研究抽选翻译公司内的职业译者作为受试对象参加两类任务的实验,通过观察受试者翻译行为和理论推演设立研究问题,并建构搜索频次、信息资源类型、信息需求表征方式的改变频次、搜索时长等指标解释搜索行为特征。研究得出4个结论:1)受试者的搜索频次与任务类型无关,但新Dale-Chall公式得分与信息需求的数量和搜索频次相关。2)受试者在非常规翻译任务中并没有显着增多调取专业领域知识类资源的频次,只是显着增多了词典类资源和轻应用资源的使用频次,停留轻应用资源的时长也显着增加。3)受试者在非常规翻译任务中改变信息需求表征方式的频次显着增多,并在3个提问式的策略和信息需求表征风格呈现显着的区别性特征。4)受试者在非常规翻译任务中的搜索时长和停留源语文本/译入语文本的时长显着缩短,搜索时长和译者停留信息资源的时长与信息需求解决正确率呈负相关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录屏、译后回溯性访谈、问卷调查等三角验证的方法提取搜索行为数据,并进行量化统计和比较,通过推演和受试者的反馈得出职业译者的搜索行为概览图。本研究建构出译者在搜索过程中建立的搜索策略和途径,其中包括搜索顺序、各类硬件使用、工具软件选择、互联网技术介入、大数据技术采纳等。基于搜索是人机交互的综合、复杂的过程观点,本研究描述了各翻译行为和相关搜索行为的关系,概括出搜索的复合性、场合性、补偿性和外缘性的特征,由此建议翻译训练中应考虑加入搜索培训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译者利用搜索解决翻译问题的复合能力。本研究中的搜索研究发现也可为职业译者能力评估体系提供理论支持,所检验的搜索指标可作为职业译者搜索能力发展评价指标的可行性参数。

二、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有效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有效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合作学习模式下打造英语翻译金课实践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2 合作学习理论概述
3 打造大学英语翻译金课的必要性
4 合作学习模式下打造英语翻译金课实践途径研究

(2)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产量及其构成
        1.3.2 花粉活力
        1.3.3 AsA、GHS含量和GlyⅠ活性测定
        1.3.4 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2.2 高温和激素处理影响花粉活力
    2.3 抗氧化能力及相关基因表达
3 讨论
4 结论

(3)凉山彝区小学英语教学方法选择研究 ——基于浸入式教学法与语法翻译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学生其自身发展需要掌握英语
        1.1.2 教学方法的选择需要结合凉山彝族当地教学环境加以衡量
        1.1.3 个人参与四川省教育体制机制项目实验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浸入式教学法
        1.4.2 语法翻译法方法
        1.4.3 教学方法选择
    1.5 文献综述
        1.5.1 关于英语教学方法的相关研究
        1.5.2 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相关研究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思路
    1.8 研究创新
2 理论上教学方法的对比选择研究
    2.1 浸入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1.1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2.1.2 系统功能主义语言学理论
    2.2 语法翻译法的理论基础
        2.2.1 语言的机械原子观
    2.3 教学方法实施的基本要求
        2.3.1 浸入式教学法实施的基本要求
        2.3.2 语法翻译法实施的基本要求
    2.4 教学方法的课堂实施特点
        2.4.1 浸入式教学法的课堂实施特点
        2.4.2 语法翻译法的课堂实施特点
    2.5 理论层面的教学方法课堂选择比较分析
3 实证研究设计
    3.1 实验对象
    3.2 实验所用教材
    3.3 实验过程
        3.3.1 实验时间
        3.3.2 实验分步过程
        3.3.3 变量控制
    3.4 评价手段与研究统计
        3.4.1 测试数据的分析手段
        3.4.2 课堂观察的分析手段
    3.5 课堂实例
        3.5.1 语法翻译法的课堂实例
        3.5.2 浸入式教学法的课堂实例
4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课堂观察结果统计分析
        4.1.1 语法翻译法下的学生学习态度较浸入式教学法下的更为积极
        4.1.2 两种教学方法下学生的学习技术情况均呈较好发展
        4.1.3 语法翻译法下学生的学习习惯相对较好
        4.1.4 课堂观察总结
    4.2 试卷检测结果统计分析
        4.2.1 试卷检测具体结果
        4.2.2 试卷检测结果的分析总结
    4.3 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统计分析
        4.3.1 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4.3.2 访谈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的结论
        5.1.1 理论上的对比选择结论
        5.1.2 实证研究中的对比选择结论
    5.2 凉山英语教学现状相关启示
    5.3 本研究的局限及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土壤温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株高的影响
    2.2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茎粗的影响
    2.3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叶面积的影响
    2.4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全生育期0~25 cm土层平均温度的影响
    2.5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各生育期0~25 cm土层平均温度的影响
    2.6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全生育期各土层土壤温度的影响
    2.7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各生育期0~25 cm土层土壤温度的影响
    2.8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产量的影响
    2.9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5)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华才艺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泰国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综述
        1.2.2 泰国汉语文化课堂中的中华才艺研究综述
        1.2.3 泰国汉语文化活动中的中华才艺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华才艺调查与案例分析
    2.1 中华才艺的作用
    2.2 中华才艺调查设计
        2.2.1 中华才艺的概念、特征及分类概述
        2.2.2 调查的对象、内容和设计
    2.3 调查基本信息
        2.3.1 问卷调查基本信息
        2.3.2 访谈调查基本信息
    2.4 案例分析
        2.4.1 以幼儿园学生为教学对象的案例及分析
        2.4.2 以小学生为教学对象的案例及分析
        2.4.3 以中学生为教学对象的案例及分析
        2.4.4 以大学生为教学对象的案例及分析
第三章 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华才艺现状分析
    3.1 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华才艺调查情况
        3.1.1 中华才艺掌握情况
        3.1.2 泰方对中华才艺支持情况
    3.2 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华才艺教学调查情况
        3.2.1 任上中华才艺实践教学情况
        3.2.2 中华才艺教学反馈情况
        3.2.3 中华才艺教学与传统教学法比较情况
        3.2.4 中华才艺教学的不足之处
    3.3 影响中华才艺教学效果的因素
        3.3.1 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华才艺素养参差不齐的影响因素
        3.3.2 泰国学生难以从文化层面深入的影响因素
        3.3.3 汉语教师志愿者难以掌控课堂秩序的影响因素
        3.3.4 中华才艺教学与汉语语言教学脱节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优化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华才艺教学效果的建议
    4.1 针对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华才艺素养参差不齐的建议
        4.1.1 汉语教师志愿者应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身中华才艺素养
        4.1.2 中方派出学校应完善中华才艺培养机制
        4.1.3 岗前培训单位应完善中华才艺培训方案
    4.2 针对泰国学生难以从文化层面深入的建议
        4.2.1 汉语教师志愿者应增强文化讲解能力
        4.2.2 泰方接收学校应加大对中华才艺教学的支持力度
    4.3 针对汉语教师志愿者难以掌控课堂秩序的建议
        4.3.1 汉语教师志愿者应提高课堂管理和教学能力
        4.3.2 泰方接收学校应协同管理课堂
    4.4 针对中华才艺教学与汉语语言教学脱节的建议
        4.4.1 汉语教师志愿者应端正态度、把握教学的“度”
        4.4.2 岗前培训单位应组织中华才艺模拟教学
第五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华才艺调查问卷
附录2 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华才艺教学情况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6)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教育规划要求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
        1.1.2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充分整合教学资源
        1.1.3 科技进步与微时代的飞速发展带动教育革新
    1.2 研究依据
        1.2.1 高中生物学知识具有抽象、微观的特点
        1.2.2 传统教学方式对高中生物知识展示不够生动
        1.2.3 微视频具有直观、生动、形象、操作性强的特点
        1.2.4 概念教学在生物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1.2.5 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现状促进方式的革新
    1.3 研究现状
        1.3.1 微视频研究现状
        1.3.2 概念教学研究现状
        1.3.3 对研究现状的反思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研究思路
    1.8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微视频
        2.1.2 教学微视频
        2.1.3 概念
        2.1.4 概念教学
    2.2 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2.2.1 融合信息教学,紧跟教育改革步伐
        2.2.2 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2.2.3 转变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深度记忆
        2.2.4 化抽象为具象,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2.2.5 充实备课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3 理论基础
        2.3.1 微学习理论及启示
        2.3.2 认知负荷理论及启示
        2.3.3 经验之塔理论及启示
        2.3.4 概念同化理论及启示
        2.3.5 建构主义理论及启示
3 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3.1 问卷调查
        3.1.1 问卷调查的目的
        3.1.2 问卷的设计与组成
        3.1.3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3.1.4 问卷发放与回收
        3.1.5 教师问卷数据分析
        3.1.6 学生问卷数据分析
    3.2 访谈调查
        3.2.1 访谈目的
        3.2.2 访谈对象
        3.2.3 访谈设计
        3.2.4 访谈结果与分析
    3.3 调查结论
        3.3.1 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现状亟待改善
        3.3.2 师生认同将微视频应用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
        3.3.3 教师对微视频的使用存在困难
    3.4 解决对策
        3.4.1 完善微视频素材库,加强高中生物微视频课程建设
        3.4.2 重视教师技术培训,提高教师对微视频的加工技术
        3.4.3 开展各类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水平
        3.4.4 举办教研学术会议,普及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意识
4 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与方法
    4.1 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4.1.1 厘清微视频使用的前提
        4.1.2 把握微视频筛选的原则
        4.1.3 明确微视频获取的途径
        4.1.4 掌握微视频加工的方式
    4.2 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4.2.1 微视频导入法
        4.2.2 微视频演示法
        4.2.3 微视频巩固法
        4.2.4 微视频拓展法
5 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案例设计与实践研究
    5.1 教学案例设计
        5.1.1 确定教学模式
        5.1.2 选择教学内容
        5.1.3 撰写教学设计
    5.2 实践研究设计
        5.2.1 实践目的
        5.2.2 实践对象
        5.2.3 实践时间
        5.2.4 实践变量
        5.2.5 实践思路
    5.3 展开教学实施
        5.3.1 教学片段
        5.3.2 教学反思
    5.4 实践效果分析
        5.4.1 概念体系评价
        5.4.2 实施效果评价
        5.4.3 学生访谈评价
        5.4.4 学业成绩评价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生物微视频网络资源汇总
附录2
附录3 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4 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5 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应用研究访谈提纲(教师版)
附录6 《DNA 的复制》教学设计
附录7 课题概念体系评价量表
附录8 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应用研究访谈提纲(学生版)
附录9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7)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20世纪上半叶的相关研究
        (二)20世纪下半叶的相关研究
        (三)近二十年的相关研究
    三、相关界定
        (一)选题研究的语言
        (二)研究的时间跨度
        (三)英语学科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英语在华早期传播的回溯
    一、通事:早期英语的主要操持者
        (一)明清两朝政府机构中的通事
        (二)不同贸易体制下的通事:从澳门通事到广东通事
        (三)从通事到买办:条约时期核心“中介”角色的转移
    二、洋泾浜英语的发展:从“广州英语”到“上海洋泾浜英语”
        (一)中国别式英语:别琴(皮钦)英语、广州英语、上海洋泾浜英语
        (二)洋泾浜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三、洋泾浜英语的传播
        (一)洋泾浜英语的传播途径
        (二)洋泾浜英语的学习读物
    四、正规英语教育的诉求
        (一)清政府政治外交的被动局势
        (二)西学东渐、救国图存的外语需求
第二章 中国英语教育的先声:香港早期的英语教育
    一、以教会学校为中心的英语教育
        (一)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
        (二)香港政府对教会学校英语教育的政策
    二、香港英语教育世俗化的转向
        (一)政府对中文学校英语教育的资助
        (二)理雅各计划:突出英语教育
    三、香港早期英语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一)为内地英语教学提供借鉴
        (二)向内地输送外语人才
第三章 英语学科教育的正式起步
    一、近代中国英语教育之滥觞——京师同文馆
        (一)创办的社会背景
        (二)招生、办学及历史沿革
        (三)课程、师资与教学
        (四)办学成效及影响
    二、京沪粤同文三馆之比较
        (一)招生范围与条件
        (二)学年制度
        (三)课程设置
        (四)英语教学
        (五)实践教学
    三、“西艺”学堂的英语教学:以福州船政学堂为例
        (一)教习与学员
        (二)课程体系
        (三)教学特色
    四、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发展:传教士关于英语教学的争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争论的全面爆发
        (三)结果及其影响:“英语”地位的确立
第四章 英语学科教育的制度化发展
    一、清末英语学科教育的制度化
        (一)壬寅·癸卯学制的颁布
        (二)各类学校英语教学概览
    二、民国时期英语学科教育的调整与个案分析
        (一)壬子·癸丑学制下的英语学科教育
        (二)壬戌学制及之后的英语学科教育
        (三)中学英语学科教学个案分析——南开中学
        (四)高校英语学科教学个案分析——北京大学
    三、英语学科教育经费
        (一)教育经费的筹措与来源
        (二)教育经费的使用与开支
第五章 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政策与范式
    一、英语学科教育政策的演变
        (一)晚清时期英语教育政策的分析
        (二)民国初中期英语教育政策的分析
    二、英语学科教育的基本范式
        (一)教育目标
        (二)教材使用
        (三)教育研究
        (四)教学评价
第六章 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考察
    一、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与武汉地区英语学习的萌发
        (一)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
        (二)传统书院改制以及英语学习的萌发
    二、新式学堂的创设及其英语学科教育
        (一)外语学堂——从湖北自强学堂到方言学堂
        (二)非外语类学堂
    三、学制的更迭与英语学科教育:从本土学校到教会学校
        (一)不同学制下本土学校英语学科教育的发展
        (二)教会学校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演变
    四、近代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特点
        (一)地方决策者的引领作用突出
        (二)教会教育与官办教育相互渗透、各具优势
        (三)凸显本地“自强”文化特色
结语: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评价
    一、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8)基于慕课的翻译教学设计要素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缩略词、术语与人名英汉对照表
第一章 引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及界定
    2.2 我国翻译教学研究回溯
    2.3 国外翻译教学研究评述
    2.4 国内外慕课翻译教学研究的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2 混合式学习理论
    3.3 教学设计理论
    3.4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四章 慕课翻译教学设计要素与影响因素的研究设计
    4.1 问卷设计与预测
        4.1.1 问卷设计
        4.1.2 预测数据收集与分析
    4.2 研究问题
    4.3 研究对象
    4.4 研究工具
    4.5 数据收集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5.1 研究结果
        5.1.1 慕课翻译教学设计要素之间的差异性与重要性
        5.1.2 设计要素与慕课翻译学习意愿之间的关系
        5.1.3 慕课平台下影响翻译教学的因素
        5.1.4 影响因素在性别、专业和语言水平上的差异
    5.2 讨论
        5.2.1 慕课翻译教学设计要素
        5.2.2 慕课翻译教学设计要素与学习意愿之间的关系
        5.2.3 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影响因素
        5.2.4 慕课翻译教学设计影响因素在性别、专业和语言水平上的差异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慕课翻译教学设计要素的效果与启示
    6.1 慕课翻译教学的设计要素效果分析
        6.1.1 教学组织者的设计
        6.1.2 教学资源的设计
        6.1.3 教学活动的设计
        6.1.4 教学评价的设计
        6.1.5 技术功能的设计
    6.2 对慕课翻译教学实践的启示
        6.2.1 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提高教师影响力
        6.2.2 丰富教学资源,提高自主学习便利性
        6.2.3 开展多元互动合作,促进实时互动
        6.2.4 突出形成性评价,创新评价方式
        6.2.5 健全学习支持服务,提高学习便捷性
        6.2.6 积极转变角色,成为自主型教师
        6.2.7 分析学习者特征,优化学习效果
        6.2.8 考虑社会需求,实现模块化教学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7.1 主要发现
    7.2 本研究对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启示
    7.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7.4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问卷调查量表
附录Ⅱ 访谈提纲与访谈资料编码结果
附录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9)“首崇满洲”观念下的清代前、中期翻译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内容架构
第一章“首崇满洲”的内涵与成因
    第一节“首崇满洲”的提出
    第二节“首崇满洲”的内涵
        一、“薙发易服”
        二、“清语骑射”
        三、政权建构
        四、职官制度
    第三节“首崇满洲”的成因
        一、现实原因
        二、政治诱因
    小结
第二章“首崇满洲”观念下的翻译科举政策
    第一节 翻译科考的缘起
        一、文科举中的翻译考试
        二、《雍正会典》等文献的误记
        三、《八旗通志》等文献的记载
        四、《钦定国子监志》的补正
        五、雍正朝翻译科的考试与额取
    第二节 翻译科考的科目与类型
        一、满洲科
        二、蒙古科
        三、宗室翻译科
        四、驻防翻译科
    第三节 翻译科考的考试内容
    第四节 翻译科考的规模与额取
    第五节 翻译科考中的舞弊与防弊
    第六节 翻译科考的政治文化意涵
        一、选拔翻译人才
        二、实行“同文之治”
        三、维护满洲旧俗
    小结
第三章“首崇满洲”观念下的翻译职官政策
    第一节“笔帖式”政策
        一、“笔帖式”的历史流变
        二、“笔帖式”的职掌
        三、“笔帖式”的选用
        四、“笔帖式”的设置目的
    第二节 庶吉士政策
        一、庶吉士的类别
        二、庶吉士的馆选
        三、庶吉士的教习与考课
        四、庶吉士的翻译职掌
        五、庶吉士的散馆
        六、翻译庶吉士的创设
第四章“首崇满洲”观念下的翻译人才培养政策
    第一节 清代前期的旗学体系
    第二节 旗学中的教材与课业
    第三节 旗学中的翻译人才培养
    第四节 翻译人才培养的典范
        一、咸安宫官学
        二、绥远城官学
    小结
第五章“首崇满洲”观念下的汉籍(书)翻译政策
    第一节 汉籍(书)翻译的整体情况
    第二节 入关前的汉籍翻译
    第三节 顺治至乾隆年间的汉书翻译
    第四节 汉籍(书)翻译中的文化沟通意涵
    第五节 汉籍(书)翻译的经典之作
        一、《四书》
        二、《五经》
        三、《金瓶梅》
    第六节 汉籍(书)翻译中的译名规范化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10)英汉职业翻译中的译者搜索行为研究 ——以任务熟悉度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缘起
    1.3 研究问题
        1.3.1 译者搜索行为的研究
        1.3.2 译者搜索行为研究的局限性
        1.3.3 提出研究问题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译者使用词典的研究
        2.1.1 纸质词典的使用研究
        2.1.2 电子词典的使用研究
    2.2 译者的信息需求和搜索习惯调查研究
    2.3 翻译过程中的译者搜索行为研究
        2.3.1 语言方向与搜索行为研究
        2.3.2 不同翻译任务中的搜索行为与外部资源评价研究
        2.3.3 译者翻译能力与搜索行为的研究
    2.4 已有研究的贡献及局限性
        2.4.1 已有研究的贡献
        2.4.2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翻译能力与搜索能力
        3.1.1 翻译能力与翻译专长
        3.1.2 翻译能力框架中的搜索能力
        3.1.2.1 PACTE的翻译能力模型与工具能力
        3.1.2.2 TransComp的翻译能力模型与工具和研究能力
        3.1.2.3 EMT的翻译能力框架与信息挖掘能力/技术能力
        3.1.2.4 翻译能力模型小结
    3.2 翻译问题与搜索
        3.2.1 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3.2.1.1 问题的概念和分类
        3.2.1.2 问题解决的相关理论
        3.2.2 翻译问题的复杂性
        3.2.3 问题与搜索
        3.2.3.1 信息需求和翻译问题
        3.2.3.2 搜索行为的研究指标
第四章 实验设计
    4.1 研究方法与实验步骤
        4.1.1 研究方法
        4.1.2 实验步骤
    4.2 受试者选择
    4.3 实验材料选择和评价方法
        4.3.1 实验材料选择
        4.3.2 实验材料评价方法
    4.4 问卷设计与发放
    4.5 实验数据转写原则
        4.5.1 翻译过程的阶段分类转写原则
        4.5.2 搜索行为相关指标的转写原则
第五章 实验数据初步分析
    5.1 问卷调查分析
        5.1.1 搜索习惯与认识的调查分析
        5.1.2 信息需求解决与解决途径调查
        5.1.3 词典、搜索引擎和语料库的使用调查
    5.2 视频数据概述
    5.3 信息需求结果分析
        5.3.1 信息需求概述
        5.3.2 信息需求的差异化表现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6.1 搜索频次与任务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6.1.1 假设1 的提出
        6.1.2 实验数据初步分析
        6.1.3 包含机器翻译的数据处理
        6.1.4 检验结果分析
        6.1.4.1 信息需求数量的相关因素分析
        6.1.4.2 搜索频次在非常规任务中的分布特点
        6.1.4.3 搜索频次离群值的分析
        6.1.4.4 讨论
    6.2 信息资源和任务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6.2.1 假设2 的提出
        6.2.2 假设2 的检验
        6.2.2.1 数据检验与分析
        6.2.2.2 每个信息需求求解所用的资源分析
        6.2.2.3 讨论
    6.3 信息需求表征方式的改变频次与任务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6.3.1 假设3 的提出
        6.3.2 假设3 的检验
        6.3.2.1 数据检验
        6.3.2.2 信息需求与信息资源的分析
        6.3.2.3 提问式词项改变的分析
        6.3.2.4 提问式改变策略的分析
        6.3.2.5 信息需求表征方式改变风格的分析
        6.3.2.6 讨论
    6.4 搜索时长的两个相关性分析
        6.4.1 搜索时长与任务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6.4.1.1 假设4.1 的提出
        6.4.1.2 假设4.1 的检验
        6.4.1.3 结果分析和讨论
        6.4.2 搜索时长与信息需求解决正确率的检验和分析
        6.4.2.1 假设4.2 的提出
        6.4.2.2 假设4.2 的检验
        6.4.2.3 搜索效率的分析
        6.4.2.4 搜索效率离群值的分析
        6.4.2.5 搜索时长和译文总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第七章 余论
    7.1 余论
        7.1.1 学生译者的对比调查
        7.1.2 搜索的特征
    7.2 研究意义
    7.3 研究局限性
    7.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职业译者调查问卷
附录二 学生译者调查问卷
附录三 实验材料一
附录四 实验材料二
附录五 实验材料三
附录六 实验建议书
附录七 非常规任务中信息需求表征方式改变频次多于常规任务的信息需求与信息资源表

四、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有效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合作学习模式下打造英语翻译金课实践途径研究[J]. 马琴. 长春大学学报, 2021(12)
  • [2]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J]. 宋佳谕,陈宇眺,洪晓富,闫川. 核农学报, 2021(12)
  • [3]凉山彝区小学英语教学方法选择研究 ——基于浸入式教学法与语法翻译法[D]. 唐路佳.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土壤温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J]. 吕剑,李金武,郁继华,颉建明,冯致,张国斌,刘娜,王俊文. 核农学报, 2021(08)
  • [5]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华才艺调查与分析[D]. 姚盈.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6]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左佩川.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D]. 刘微. 武汉大学, 2020(07)
  • [8]基于慕课的翻译教学设计要素与影响因素研究[D]. 李雪.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9]“首崇满洲”观念下的清代前、中期翻译政策研究[D]. 宋以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英汉职业翻译中的译者搜索行为研究 ——以任务熟悉度为视角[D]. 王静.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有效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