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uStar Ⅱ倾角传感器使用中的一些技术问题

AccuStar Ⅱ倾角传感器使用中的一些技术问题

一、应用AccuStarⅡ型倾角传感器的若干技术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陶照明,梁连仲,秦佩,黄涛,王斌[1](2020)在《高精度数字重力仪的倾角测量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数字重力仪是应用于矿产勘查等领域的高精度精密测量仪器。在进行重力勘测时,需要将重力仪位置精确地调节到水平状态,这就要求仪器本身能精确指示倾斜角度,通常要求倾角分辨率达到1角秒以上。高分辨率的倾角测量是保障重力仪测量精度和应用效果的一项关键技术,本文针对这一难题,研制出一种适用于高精度电子重力仪,具有高精度、性能优越、坚固耐久的倾角测量系统,对系统采用的电解质型倾角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测试方法、测量系统的结构和电路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应用测试表明,研究的倾角测量及校正系统,当重力仪的角度发生倾斜时,能够高精度地测量出倾角的大小,从而及时对重力仪重力测量结果进行改正。本文的研究为高精度数字重力仪的水平校正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解决方案。

冯子航[2](2020)在《新型磁性液体倾角传感器的研究》文中指出磁性液体是一种具有超顺磁性的新型材料,兼具了流体的流动性及固体磁性材料的磁性,利用磁性液体设计的倾角传感器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地质勘探等领域应用广泛。针对传统倾角传感器结构复杂、有效量程窄、灵敏度低、测量维度单一的现状,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磁性液体倾角传感器。利用惯性质量体位移引起感应线圈电感变化的原理测量倾斜角度,并探究结构尺寸对传感器输出结果的影响规律,确定传感器尺寸参数。工作总结如下:(1)建立了载流直螺线管磁场模型,分析了载流直螺线管空间磁场的分布规律,推导了差动螺线管线圈的电感相对变化公式,确定了传感器输出结果的影响因素。(2)研究了磁性液体二阶浮力理论及Bernoulli方程,建立了磁性液体倾角传感器物理模型,证明了磁性液体能够为惯性质量体提供悬浮力和回复力,降低了传感器工作过程中的摩擦损耗。(3)设计了一种新型磁性液体倾角传感器,采用同轴等长的环形永磁铁和铁芯组成复合磁芯;设计了磁路正交的二维倾角测量结构,间隙距离为150mm;采用煤油基Fe3O4磁性液体作为感测介质,磁化强度为10emu/g~25emu/g、黏度为3m Pa?s~5.5m Pa?s。(4)利用COMSOL和MAXWELL有限元软件对新型磁性液体倾角传感器设计方案进行仿真验证,探究了复合磁芯结构、复合磁芯组成材料、感应线圈长度、二维测量结构对传感器输出结果的影响规律,通过MATLAB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确定传感器结构参数。传感器外壳长度300mm、半径20mm,感应线圈长度90mm,复合磁芯长度200mm、半径15mm,其中永磁铁厚度4mm,铁芯半径11mm。(5)建立磁性液体倾角传感器输入输出数据关系,对磁性液体倾角传感器输出性能进行测试,传感器有效量程为?45?,线性区间为0?~20?,最大灵敏度为0.16m H/?,有效量程大,线性区间宽,灵敏度高。图60幅,表21个,参考文献56篇。

张龙易[3](2020)在《陆行车质心测量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的车辆工业的快速发展,各种陆行车辆的设计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与车辆设计相关的配套设备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研究的陆行车质心测量机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质心位置参数对于陆行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类参数,它关乎车辆的驾驶性能、安全性能和车内舒适性等,对于陆行车的设计提供了关键的实际参考价值。虽然国内车辆工业发展迅速但起步较晚,车辆的设计水平和设计经验上与外国先进水平有明显差距,在车辆设计的配套设施上同样有待提高。本文设计了一种自动化程度高、测量精度高、实用性强的陆行车质心测量机,可以得到高精度的陆行车质心参数。本文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介绍了各种车辆的质心测量方法,选择可倾斜平台法为测量方法。确立陆行车质心测量机的性能参数,并对其测量原理进行分析与设计。基于可倾斜平台法原理设计一套质心计算公式,据此确定测量步骤。2)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和测量原理对陆行车质心测量机进行结构设计。设计了载物平台,确定质心测量机的测量范围。为实现高精度的质心测量,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平行四边形机构。为履带式陆行车的质心测量专门设计了浮动支架。对以上设计部分进行校核计算。3)根据具体的结构设计结果,对陆行车质心测量机的载物平台,平行四边形机构和浮动支架进行静力学有限元分析。重点对平行四边形机构中的连杆进行特征值屈曲分析。对陆行车质心测量机的整体进行模态分析。4)对质心测量机的控制系统分别进行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对控制系统的硬件配置进行选择并设计控制电路。然后进行组态配置,并根据实际要求对人机交互界面HMI进行设计。

陈梓驹[4](2020)在《倾角传感器在斜拉桥索塔变形监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目前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桥梁超载现象较为普遍。斜拉桥索塔作为斜拉桥重要组成部分承受了各种外荷载的作用,可能发生较大的偏位,其结构状况直接关系到整座斜拉桥的安全性。索塔塔顶位移是最直观的一个评价指标,测量其变化情况很大程度上能获悉大桥的使用状况。因此索塔变形监测是十分重要的。相比其他测量方法,倾角法测量索塔变形有较多的优势。本文提出了利用倾角法对斜拉桥索塔变形进行的监测方法,对该法应用于动态变形测量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为同类型的结构提供了一种新的监测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及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斜拉桥索塔变形监测的重要性及其变形监测方法介绍。对斜拉桥索塔的结构形式以及其变形测量主要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提出将倾角法应用于索塔变形监测并介绍其相比传统方法的优缺点。并介绍倾角法变形测量的研究现状。(2)介绍倾角法测量挠度的方法。包括倾角法进行变形测量的原理、该法测量动态挠度的两个关键问题以及对这两个关键问题的处理方法,并介绍基于对该法的两个关键问题的考虑而确定的采集机制、硬件参数、拓扑结构及通讯方式。(3)倾角法变形测量的验证性试验。首先介绍倾角法在实验室环境下的静态及动态试验的过程及结果以初步验证该方法在外界干扰相对较少环境中的测量效果。然后进一步进行实桥试验,验证其在相对复杂的环境中,应用于实际结构变形测量中的可行性及实际应用效果。(4)倾角法测量斜拉桥索塔变形的传感器布置方案分析。首先介绍倾角法变形测量的精度分析方法,包括曲线分段计算误差及测量不确定度评估的方法。然后基于该精度分析方法,选取斜拉桥索塔变形的五个典型的变形工况,对每个工况的若干种倾角传感器的布置方案进行精度分析,确定满足工程精度要求而经济性较高的传感器布置方案。(5)倾角法索塔变形监测系统现场实施与测量结果分析。根据前述确定的传感器布置方案,在斜拉桥索塔上进行传感器安装。首先介绍变形监测系统的技术参数、系统结构、通讯方式以及测量的工况,然后采用倾角法以及传统全站仪法进行两者的索塔变形测量结果的对比及分析,验证前述倾角法变形测量关键问题的分析结论。同时验证传感器布置方案分析方法的指导性以及倾角法应用于索塔变形监测的实际效果。本文通过对倾角传感器在斜拉桥索塔变形监测中关键技术研究,为同类型项目提供一种新的监测方法参考,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

韩敏[5](2020)在《智能除冰雪试验装置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受降雪影响大,积雪经汽车行人碾压、环境温度变化等影响反复融冻,形成压实冰雪。道路压实冰雪给车辆行人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道路压实冰雪质地坚硬并且粘附于道路表面,不易清除,其物理力学性质非常复杂,很难根据具体冰雪路况制定合适的清除方案。因此,研发一种智能、高效、环保的道路压实冰雪清除设备至关重要。本文从道路压实冰雪的形成过程开始分析,总结道路冰雪的类型、冰雪密度、抗压强度、摩擦因数等物理参数以及冰雪与路面的粘附机理和粘附强度等特性,为开发智能除冰雪设备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针对不同的冰雪路况,设计了可切换除冰/除雪模式的除冰雪试验样机。对除冰装置关键部件进行了设计和基本参数确定,并对其除冰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除冰刀齿在工作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和整个除冰转子的阻抗力矩。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olid Works软件建立除冰转子的简化三维模型,利用仿真分析软件LS-DYNA对单把除冰刀齿的除冰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改变压实冰雪类型,分析除冰刀齿受力情况,从而确定合适的除冰转速。对除冰刀齿的工作轨迹进行了分析,确定了除冰转速与行驶速度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实际经验进行了优化,为后续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数据基础。针对功能要求,设计了以PLC为核心的控制系统,确定了各模块的控制方案,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控制系统软件的框架设计,可实现除冰模式、除雪模式切换,自动控制除冰转速,提供最佳行驶速度建议等功能。

李健[6](2019)在《拖拉机后悬挂电液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田的耕作质量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传统拖拉机通过手动控制耕深,易导致耕深不均匀,影响农作物生长。2016年国家设立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装备”专项,提出研发智能化、自动化拖拉机。因此,本文设计可自动调平且适应多种地形的拖拉机后悬挂电液控制系统。本文选题源于2016“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自适应机具电控液压悬挂系统的研发”(编号:2016YFD0700404)。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拖拉机后悬挂液压系统形式、悬挂形式及调平控制形式,确定本文采用三点式双作用液压缸后悬挂系统。进而绘制液压原理图,按课题要求计算、选择相应的液压元件,确定电控系统整体方案,通过分析选择相应的电控元件、设计电控元件通讯、研究PID控制算法并确定采用双PID控制,为建模仿真提供参数参考。(2)根据选定的液压元件参数及设计的电控原理,运用AMESim建立拖拉机后悬挂电液控制系统的液压系统模型和电液控制系统模型。运用液压系统模型分析拖拉机后悬挂挂接机具上升时整个液压系统的动态特性;运用电液控制系统模型分析农机具入土后,系统自动调节时、后悬挂液压缸活塞位移的动态特性。(3)在拖拉机后悬挂犁架上安装液压系统和电控系统进行室内试验。通过手动调节,验证设计的拖拉机后悬挂电液控制系统实现液压原理图中设计的七种调平方式,并依照机具入土后设计室内调平试验。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分析表明,本文设计的拖拉机后悬挂电液控制系统能够满足相关设计要求。

赵前程[7](2018)在《一种仿生动态倾角传感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在传感器大家族中,倾角传感器在姿态测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市场上一部分倾角传感器只能用于静态环境下进行倾角测量,而能用于动态系统中进行倾角测量的传感器,其价格又比较昂贵。并且在未来的物联网大时代,传统的传感器远远达不到物联网所需要的水平。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设计一种新型实用的倾角传感器是非常有意义的。文中利用仿生学原理,设计了一种新型单轴柱型动态倾角传感器,并对新结构的多轴球型倾角传感器进行了初步探索。首先设计了一种仿生动态单轴柱型倾角传感器,它在结构上由阻尼板、柱型外壳、阻尼液体、E型铁氧体、环型铁氧体及转轴组成。结构部分设计的关键,一是采用铁氧体环固定在内部阻尼板上;二是环型铁氧体的轴心与内部阻尼板的旋转轴不重合,但两者是平行的,即传感器内部转子部分是偏心结构。由传感器内的磁路分析可知,当传感器发生旋转运动时,线圈中电感量发生改变,由于电感量不容易测量,又设计了波形转换电路,这样就将变化的倾角值θ转换成了对应的频率值L。为了测量频率值L,设计了数据采集模块,利用C8051单片机可编程计数阵列PCA进行频率数据采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TTL串口发送给上位机,并在上位机界面上显示出来。由于单轴柱型倾角传感器只能进行单方向的倾角测量,所以进行了多轴球型倾角传感器的设计。根据磁阻和图像两种非电量转换方案,设计了多轴磁阻型和多轴图像型两种球型倾角传感器。多轴磁阻型倾角传感器是在单轴柱型倾角传感器设计基础上改进的,它在结构上主要由外球壳,阻尼液体,球型铁氧体和E型铁氧体组成。原理上与单轴柱型传感器的测量类似,也是将倾角值θ转换成了对应的频率值L,采集频率值并显示。多轴图像型倾角传感器主要由外球壳、内部彩色小球、步进电机、联轴器、图像采集模块、以及支架和底盘组成。其中彩色小球位于外球壳的球腔内,图像采集模块固定在外球壳北极位置,当传感器旋转时,彩色小球在重力的作用下向新的平衡位置滑动,图像采集模块通过颜色识别和色块追踪的方法进行小球的定位,通过TTL串口打印输出小球的位置坐标,结合辅助定位标志点计算出传感器旋转的角度。最后设计了单轴柱型和多轴球型倾角传感器综合实验平台,并搭建实物样机进行实验,将采集到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在MATLAB中进行仿真对比。通过对比曲线图可以看出,单轴柱型传感器输出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吻合度比较高,证明了所设计倾角传感器的有效性,并且通过从平移运动的结果可以看出,该传感器对平动噪声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多轴球型倾角传感器的测量误差在3°以内,可以结合视觉基准系统AprilTag提高测量精度。

郭思阳[8](2018)在《wMPS扰动特性分析及其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室内空间测量定位系统(workshop Measurement Positioning System,wMPS)是一种基于多角度观测融合、具有空间网络结构分布的大尺寸测量定位系统,其突破了传统精密测量中低效低精度的测量模式,避免了单站式测量系统有限量程的制约,合理协调了测量范围与精度的矛盾,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然而,wMPS的分布式特性使其更容易受到应用环境干扰而导致测量不可信赖,本文在研究全局测量网络空间构型的基础上,分别对发射节点与接收节点处受到的扰动特性进行分析,并设计与研究针对性的扰动控制解决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总结了先进装备制造业中大尺寸空间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测量需求,将单站式测量系统与分布式测量系统进行对比,论述了wMPS分布式测量系统的突出优势与关键技术,阐明了wMPS在现场测量中仍未解决的应用环境扰动问题,以船舶制造为例对wMPS测量信号在不同阶段受到的扰动进行分析。下文均针对各阶段扰动的特性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方案对扰动进行控制。2.在研究发射站测量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分析wMPS测量网的空间构型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定义几何精度因子以定量描述空间构型质量,列举影响几何精度因子的两个因素并进行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合理的空间构型是系统高精度测量的基础保障,也是扰动控制技术研究的前提条件。3.针对发射节点姿态变化问题,通过硬件冗余方法进行姿态扰动的控制与补偿。设计基于倾角传感的新型发射站,通过外部基准约束与精密机械调整将发射站信息与重力基准信息相互关联,开发发射站姿态实时补偿算法,对姿态补偿过程中引入的误差进行仿真分析,通过搭建新型硬件平台验证算法与模型的可行性。4.针对时间测量信号中存在的误差,通过信号滤波方法进行扰动的剔除。基于时间序列统计理论对系统时间序列信号特征进行时域与频域分析,发现不同时间信号序列之间存在共模误差,并针对此误差提出相应的滤波方案。5.针对接收节点处坐标测量误差,通过算法冗余方式进行扰动检测与分离。在接收节点引入完好性检测机制,分别基于最小二乘模型与总体最小二乘模型进行发射站故障检测与分离算法的研究,并对故障检测的可靠性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多维度误差干扰情况,提出接收节点完好性分析整体解决方案并进行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

彭建东[9](2016)在《降雨型滑坡预警理论与远程监测系统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一个山体滑坡频发的国家,山体滑坡破坏基础设施,给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每年全国有相当多的城市以及村镇遭受山体滑坡的危害,平均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不计其数,同时,山体滑坡也影响到了很多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的施工建设。据统计,约90%的山体滑坡与降雨有关,如何使用降雨信息这一滑坡诱导因素进行预警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深圳市土洋社区滑坡监测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降雨型滑坡预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建立了适用于该区域的降雨型滑坡预警预报体系,具有良好的学术和社会意义,对于类似区域的滑坡监测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基于深圳市某典型降雨型滑坡,以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为基础,应用数值仿真分析方法研究不同降雨参数影响下选定边坡内部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均匀型降雨对边坡内部瞬态渗流影响最为显着;边坡内部的渗流变化情况与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以及表层渗透系数息息相关;前期降雨对边坡内部渗流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以饱和-非饱和土抗剪强度为基础,考虑渗流场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将渗流场与极限平衡法相结合,研究不同降雨参数影响下边坡整体稳定性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均匀型降雨对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影响最大;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表层渗透系数与边坡整体稳定性变化情况直接相关;前期降雨对边坡整体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以土洋社区拟监测边坡为例研究了降雨型滑坡理论预警评价体系。通过仿真分析获得了深圳市土洋社区拟监测边坡的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曲线(Intensity-Duration曲线,简称I-D曲线),根据该曲线获得了拟监测边坡的降雨预警阀值;采用降雨作为外部诱因获取了边坡的整体安全系数与设定监测点最大位移增量的关系,通过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获得了该边坡的变形预警阀值;滑坡预警新方法:当有效累积降雨量超过降雨预警阀值时,边坡进入变形预警阶段,采用变形预警阀值判断滑坡危险等级;基于以上研究最终建立起深圳市土洋社区拟监测边坡的理论预警评价体系。根据前期建立的理论预警系统研究制定现场监测方案。采用本课题组自主研发的无线传感器与选定的有线传感器通过串口相结合的先进技术对土洋社区边坡进行监测,结合前期建立的理论预警系统最终制定出土洋社区拟监测边坡的监测方案,该监测方案的最终应用将会对类似边坡监测提供参考。

张文川[10](2016)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地下工程监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通过由无线传感器节点组成的无线网络对目标监测对象的各项物理特性进行远程实时监测的新兴技术。基于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的地下工程监测应用结合了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的优势,其监测预警能力强、监测范围与监测密度大、监测数据调取分析效率高、监测成本低等特性使得其在地下工程的监测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以江苏省交通运输科技项目(2011Y14)为依托,以基于无线倾角传感器的基坑工程与盾构隧道工程无线监测应用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无线倾角传感器的地下工程监测方法。针对地下工程的监测需求,分析了无线倾角传感器监测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并进行了无线倾角传感器的精度标定测试。针对地下工程的环境特殊性,对无线倾角传感器在地下工程中的环境适应性进行了研究分析,进行了无线倾角传感器的信号传输测试和信道干扰测试并提出了地铁隧道无线倾角传感器的能量自供给方案。针对地下工程的结构特性,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地下工程无线监测的布点方案进行了优化。最后选取了东南大学九龙湖土木交通大楼基坑工程与南京地铁四号线东流站至青龙站区间盾构隧道工程进行了无线倾角传感器监测系统的现场监测试验。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对无线倾角传感器的监测原理分析,提出了基于无线倾角传感器的基坑支护水平位移监测与盾构隧道衬砌变形监测的监测方法及监测数据处理公式。(2)给出了无线倾角传感器和无线化改装的倾角仪的系统组成与性能参数,并建立了无线监测系统数据采集终端的工作流程。(3)针对地下工程监测的监测特点对蓝牙、超宽带技术、Wi-Fi和ZigBee四类无线通信协议进行了比选,及提出ZigBee无线通信技术能适用于地下工程的无线监测需要。(4)对基于ZigBee的无线倾角传感器进行了信号传输距离测试、组网能力测试和信道干扰测试结果表明,无线监测活动的监测场地类型对无线传感器的传输距离有显着影响,场地内的信号遮挡物会影响无线信号的传输距离,而隧道有助于信号传输,实测无线倾角传感器在隧道环境中的最小极限传输距离为127.8m。无线监测数据的丢包率会随信号传输距离的提高而上升,根据对实测数据的丢包率与信号传输距离关系的分析,本文提出无线倾角传感器的最佳信号传输距离在50m左右。2.4GHz频段内同信道多个倾角传感器同时开启产生的同频干扰对无线信号强度的影响较小。(5)针对无线传感器在隧道环境中的供能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电效应的盾构隧道无线监测传感器振动发电装置。(6)通过有限元模拟手段分析了基坑支护结构和盾构隧道管片结构的倾角变化趋势,结合无线倾角传感器的基坑支护结构水平位移监测原理和盾构隧道衬砌结构变形监测原理,提出了无线倾角传感器地下工程监测布点优化方案。(7)东南大学九龙湖土木交通大楼基坑工程与南京地铁四号线东流站至青龙站区间盾构隧道工程无线倾角传感器监测系统的现场监测试验结果表明,无线倾角传感器在地下工程现场监测中监测数据连续,数据丢失率很低,完全可以满足地下工程结构变形监测需求。

二、应用AccuStarⅡ型倾角传感器的若干技术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AccuStarⅡ型倾角传感器的若干技术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高精度数字重力仪的倾角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重力传感器的倾斜对重力仪读数的影响
2 倾角测量系统
    2.1 倾角传感器的选型
    2.2 电解质型倾角传感器工作原理
    2.3 电解质型倾角传感器的参数
    2.4 电路设计
        2.4.1 激励源
        2.4.2 相敏检波电路
        2.4.3 放大滤波及读入计算机
3 确定石英重力传感器水平面
4 结论

(2)新型磁性液体倾角传感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磁性液体概述
    1.3 磁性液体的典型应用
    1.4 磁性液体倾角传感器
        1.4.1 传统倾角传感器及其局限性
        1.4.2 磁性液体倾角传感器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2 磁性液体倾角传感器理论研究
    2.1 载流直螺线管磁场分析
    2.2 差动螺线管线圈电感分析
    2.3 磁性液体稳定性分析
    2.4 磁性液体二阶浮力
    2.5 磁性液体Bernoulli方程
    2.6 磁性材料及其磁化曲线
    2.7 磁性液体倾角传感器物理模型
    2.8 本章小结
3 新型磁性液体倾角传感器的设计
    3.1 磁性液体倾角传感器的设计思路
    3.2 永磁铁的设计
    3.3 外壳的设计
    3.4 线圈的设计
    3.5 磁性液体的选择和制备
    3.6 测量电路的设计
    3.7 磁芯装置的设计
    3.8 二维测量结构的设计
    3.9 磁性液体倾角传感器的测量原理
    3.10 本章小结
4 新型磁性液体倾角传感器参数仿真分析
    4.1 复合磁芯结构仿真分析
    4.2 感应线圈尺寸仿真分析
    4.3 复合磁芯尺寸仿真分析
    4.4 感应线圈与复合磁芯长度比值仿真
    4.5 磁芯半径尺寸仿真分析
    4.6 二维测量结构参数仿真分析
    4.7 复合磁芯悬浮及锥度误差分析
    4.8 新型磁性液体倾角传感器性能测试
    4.9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陆行车质心测量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陆行车质心测量机的目的和意义
        1.1.1 陆行车的定义
        1.1.2 陆行车质心测量的目的和意义
    1.2 陆行车质心测量方法简介
        1.2.1 陆行车质心测量方法种类
        1.2.2 质心测量方法优缺点分析
    1.3 质心测量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陆行车质心测量机的系统组成和测量原理
    2.1 陆行车辆质心测量机的总体设计要求
        2.1.1 陆行车质心测量机的结构参数
        2.1.2 主要设计要求
    2.2 陆行车辆质心测量机的组成
    2.3 陆行车质心测量机的测量原理及误差分析
        2.3.1 陆行车辆质心测量机XY轴方向质心位置测量原理
        2.3.2 陆行车辆质心测量机Z轴方向质心位置测量原理
        2.3.3 陆行车辆质心测量机误差分析
    2.4 陆行车辆质心测量机的测量步骤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陆行车质心测量机的结构设计
    3.1 陆行车质心测量机载物平台的结构设计
        3.1.1 载物平台钢结构的设计
        3.1.2 滑动轴承的校核计算与选择
    3.2 平行四边形机构的结构设计
        3.2.1 平行四边形机构分析
        3.2.2 平行四边形机构的连杆受力分析和校核
    3.3 驱动系统设计
        3.3.1 驱动系统的要求和选择
        3.3.2 电动缸推杆行程计算
        3.3.3 电机参数计算及选型
    3.4 载物平台浮动支架结构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陆行车质心测量机关键部分及主体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分析理论基础
        4.1.1 有限元分析理论简介
        4.1.2 有限元分析理论一般原理
    4.2 载物平台的有限元分析
        4.2.1 载物平台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2 加载与求解
    4.3 平行四边形机构的有限元分析
        4.3.1 特征值屈曲分析基础
        4.3.2 连杆的静力学分析
        4.3.3 连杆的特征值屈曲分析
        4.3.4 平行四边形机构的静力学分析
    4.4 浮动支架的有限元分析
    4.5 陆行车质心测量机模态分析
        4.5.1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4.5.2 网格划分及模态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陆行车质心测量机控制系统的研究
    5.1 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5.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5.2.1 控制系统硬件设备
        5.2.2 PROFINET现场总线技术简介
        5.2.3 PLC控制电路设计
    5.3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5.3.1 控制系统的组态配置
        5.3.2 HMI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4)倾角传感器在斜拉桥索塔变形监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斜拉桥索塔变形测量概述
        1.1.1 斜拉桥索塔简述
        1.1.2 斜拉桥索塔变形监测的重要性
    1.2 斜拉桥索塔变形测量方法
        1.2.1 光学测量法
        1.2.2 GNSS测量法
        1.2.3 倾角法
    1.3 倾角法变形测量研究现状
        1.3.1 倾角传感器简介
        1.3.2 倾角法测量变形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倾角法测量挠度方法研究
    2.1 倾角法变形测量原理
    2.2 倾角法测量动态挠度分析
        2.2.1 结构静态挠度与动态挠度概述
        2.2.2 倾角法测量挠度关键问题
        2.2.3 倾角法采集同步性原理
        2.2.4 倾角法同步采集方法研究
        2.2.5 倾角法短周期扰动处理
        2.2.6 倾角变形监测系统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倾角传感器测量变形试验
    3.1 实验室简支梁动静态试验
        3.1.1 试验设计
        3.1.2 静态试验过程
        3.1.3 静态试验结果及分析
        3.1.4 动态试验过程
        3.1.5 动态试验结果及分析
    3.2 连续梁实桥试验
        3.2.1 试验设计
        3.2.2 试验过程
        3.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倾角传感器测量斜拉桥索塔变形的精度分析方法及布置方案分析
    4.1 前言
    4.2 倾角传感器变形测量精度分析方法
        4.2.1 曲线分段计算误差分析方法
        4.2.2 倾角法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方法
    4.3 工程应用背景概况
    4.4 斜拉桥有限元计算模型
    4.5 活载塔顶最大位移工况
        4.5.1 曲线分段计算误差分析
        4.5.2 测量精度评估
    4.6 整体升温工况
        4.6.1 曲线分段计算误差分析
        4.6.2 测量精度评估
    4.7 行车制动工况
        4.7.1 曲线分段计算误差分析
        4.7.2 测量精度评估
    4.8 纵向风荷载工况
        4.8.1 曲线分段计算误差分析
        4.8.2 测量精度评估
    4.9 施工过程最大塔偏工况
        4.9.1 曲线分段计算误差分析
        4.9.2 测量精度评估
    4.10 索塔变形监测的倾角传感器布置方案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斜拉桥索塔变形监测系统现场实施与分析
    5.1 索塔变形监测系统介绍
        5.1.1 测量仪器设备技术参数
        5.1.2 索塔变形监测系统拓扑结构
        5.1.3 索塔变形监测系统通讯过程
        5.1.4 倾角传感器安装
        5.1.5 数据采集分析方法及对比工况理论计算
    5.2 索塔变形测试结果对比及分析
        5.2.1 索塔变形倾角法实测结果
        5.2.2 索塔变形结果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本文主要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智能除冰雪试验装置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除冰雪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道路冰雪清除方式
        1.2.2 国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1.2.3 国内发展现状及趋势
    1.3 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道路压实冰雪的特性分析
    2.1 道路冰雪的形成过程及分类
    2.2 道路冰雪的性质
        2.2.1 道路冰雪的物理特性
        2.2.2 道路冰雪的力学特性
    2.3 冰雪与路面的粘附理论
        2.3.1 冰雪与路面的粘附机理
        2.3.2 冰雪与路面的粘附强度
    2.4 道路压实冰雪破坏准则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除冰雪装置的设计及工作机理分析
    3.1 除冰雪试验样机总体设计
        3.1.1 牵引主机的选择
        3.1.2 除冰装置和除雪装置的选择
        3.1.3 除冰雪装置部分的液压系统设计
        3.1.4 智能除冰雪试验装置控制系统方案
    3.2 除冰装置的设计
        3.2.1 理论假设
        3.2.2 除冰转子结构参数设计
        3.2.3 除冰刀齿的尺寸
        3.2.4 除冰刀齿的安装和排布方式
    3.3 除冰转子除冰机理分析
        3.3.1 除冰过程分析
        3.3.2 整个除冰转子的抵抗力拒分析
    3.4 道路压实冰雪厚度测量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仿真分析与速度匹配计算
    4.1 除冰过程仿真分析
        4.1.1 LS-DYNA简介
        4.1.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 结果与后处理
        4.2.1 除冰过程仿真分析
        4.2.2 除冰转速与压实冰雪类型匹配
        4.2.3 整个除冰转子的工作扭矩
    4.3 除冰转子工作转速与前进速度的匹配
        4.3.1 理论最佳速度匹配
        4.3.2 实际除冰转速与前进速度的匹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除冰雪装置自动控制系统框架设计
    5.1 控制系统的设计准则和要求
        5.1.1 设计准则
        5.1.2 设计要求
    5.2 控制系统整体设想
        5.2.1 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
        5.2.2 各模块控制方案确定
    5.3 硬件设计
        5.3.1 控制系统参数设计
        5.3.2 硬件选型
    5.4 软件设计
        5.4.1 PLC工作原理
        5.4.2 控制程序设计
        5.4.3 人机交互界面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拖拉机后悬挂电液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拖拉机后悬挂电液控制系统液压系统设计
    2.1 传统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
    2.2 电液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3 拖拉机后悬挂调平方案设计
    2.4 液压系统原理图设计及分析
    2.5 关键液压部件选用及设计计算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拖拉机后悬挂电液控制系统电控系统设计
    3.1 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3.2 电控系统关键部件分析及选择
    3.3 电控元件通讯设计
    3.4 通讯协议
    3.5 调平系统程序控制原理
    3.6 PID算法研究
    3.7 软件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AMESim的拖拉机后悬挂电液控制系统的研究
    4.1 拖拉机后悬挂电液控制系统液压系统仿真分析
    4.2 拖拉机后悬挂电液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及结果分析
    5.1 拖拉机后悬挂电液控制系统试验台
    5.2 室内试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一种仿生动态倾角传感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倾角传感器发展现状
    1.3 本文所做工作
第二章 单轴柱型倾角传感器原理设计
    2.1 设计原理分析
    2.2 传感器结构设计和受力分析
    2.3 传感器磁阻分析
        2.3.1 传感器气隙分析
        2.3.2 传感器磁阻分析
    2.4 非电量转换部分设计
    2.5 数据采集部分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轴球型倾角传感器原理设计
    3.1 磁阻型倾角传感器设计分析
        3.1.1 设计原理分析
        3.1.2 传感器结构设计
        3.1.3 传感器内部受力分析
        3.1.4 传感器磁阻分析
    3.2 图像型倾角传感器设计分析
        3.2.1 设计原理分析
        3.2.2 传感器设计结构和受力分析
        3.2.3 旋转测量理论分析
        3.2.4 图像数据采集部分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感器综合系统平台设计
    4.1 单轴柱型倾角传感器综合系统
        4.1.1 硬件部分设计
        4.1.2 数据采集处理及显示部分设计
        4.1.3 实物样机搭建
    4.2 多轴图像型倾角传感器综合系统
        4.2.1 硬件部分设计
        4.2.2 图像采集处理及显示部分程序设计
        4.2.3 实物样机搭建
第五章 实验分析
    5.1 单轴柱型倾角传感器实验
        5.1.1 动态旋转和平移实验
        5.1.2 在MATLAB中进行数据分析对比
    5.2 多轴图像型倾角传感器实验
        5.2.1 标准镜头传感器旋转实验
        5.2.2 广角镜头传感器旋转实验
        5.2.3 AprilTag标记跟踪实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内容总结
    6.2 课题研究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wMPS扰动特性分析及其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wMPS发展现状与扰动问题描述
        1.2.1 发展现状
        1.2.2 扰动问题描述
    1.3 分布式系统扰动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1.3.1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1.3.2 摄影测量系统
        1.3.3 MScMS分布式测量系统
    1.4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wMPS空间构型分析
    2.1 空间构型定义与内涵
    2.2 wMPS定位误差建模与分析
        2.2.1 空间刚体变换
        2.2.2 wMPS测量模型
        2.2.3 随机样本总体参数估计
        2.2.4 隐函数模型误差分离
    2.3 空间构型性能分析
        2.3.1 发射站布局影响
        2.3.2 发射站数量影响
    2.4 空间构型误差分析
    2.5 实验验证
        2.5.1 实验平台搭建
        2.5.2 实验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射节点姿态扰动诊断与补偿方法
    3.1 姿态扰动描述
    3.2 基于倾角传感的姿态补偿方法
        3.2.1 新型发射站结构设计
        3.2.2 倾角传感器的选型
    3.3 系统建模与标定
        3.3.1 基于水平基准坐标系的姿态标定
        3.3.2 倾角传感器测量模型
        3.3.3 精密机械调整
        3.3.4 冗余姿态求解方法
    3.4 姿态参数补偿
    3.5 误差分析与仿真
        3.5.1 测量误差分析
        3.5.2 蒙特卡洛仿真分析
    3.6 实验验证
        3.6.1 实验平台搭建
        3.6.2 姿态补偿实验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时间序列噪声分析
    4.1 时间信号测量原理
    4.2 时间序列分析
        4.2.1 预处理
        4.2.2 时域特征分析
        4.2.3 频域特征分析
    4.3 共模误差剔除
        4.3.1 叠加滤波法
        4.3.2 主成分分析滤波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接收节点完好性分析
    5.1 完好性分析
    5.2 基于最小二乘模型的完好性检测
        5.2.1 故障检测
        5.2.2 故障检测可靠性分析
        5.2.3 故障分离
    5.3 基于总体最小二乘模型的完好性检测
        5.3.1 EIV模型及推导
        5.3.2 总体最小二乘与最小二乘的区别与关系
        5.3.3 基于总体最小二乘的完好性分析
    5.4 多基站完好性检测
        5.4.1 真误差求解
        5.4.2 粗差分析与剔除
        5.4.3 完好性分析整体解决方案
    5.5 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
        5.5.1 仿真分析
        5.5.2 实验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降雨型滑坡预警理论与远程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降雨型滑坡预警预报方法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降雨型滑坡监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降雨型滑坡饱和-非饱和渗流分析
    2.1 引言
    2.2 饱和-非饱和渗流基本理论
        2.2.1 饱和-非饱和达西定律
        2.2.2 定解条件
        2.2.3 饱和-非饱和渗流分析程序SEEP/W求解原理
    2.3 土水参数
        2.3.1 体积含水量函数
        2.3.2 渗透系数函数
    2.4 降雨影响下边坡瞬态渗流分析
        2.4.1 深圳市某边坡SEEP/W仿真模型的建立
        2.4.2 考虑降雨雨型影响下的边坡瞬态渗流分析
        2.4.3 考虑日降雨强度影响下边坡瞬态渗流分析
        2.4.4 考虑降雨持续时间影响下边坡瞬态渗流分析
        2.4.5 考虑前期降雨影响下边坡瞬态渗流分析
        2.4.6 考虑渗透系数影响下边坡瞬态渗流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降雨型滑坡稳定性分析
    3.1 引言
    3.2 饱和-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
    3.3 降雨影响下边坡稳定性分析
        3.3.1 考虑降雨雨型影响下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3.3.2 考虑日降雨强度影响下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3.3.3 考虑降雨持续时间影响下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3.3.4 考虑前期降雨影响下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3.3.5 考虑渗透系数影响下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降雨型滑坡理论预警评价体系研究
    4.1 引言
    4.2 滑坡监测区基本特征
        4.2.1 概况
        4.2.2 滑坡地质岩性
    4.3 降雨型滑坡降雨预警阀值的研究
        4.3.1 降雨型滑坡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2 降雨型滑坡降雨预警阀值的确立
    4.4 降雨型滑坡变形预警阀值的研究
        4.4.1 降雨型滑坡变形阶段分析
        4.4.2 降雨型滑坡预警级别划分准则
        4.4.3 降雨型滑坡变形预警阀值的确立
    4.5 滑坡监测区预警流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降雨型滑坡远程监测系统研究
    5.1 引言
    5.2 远程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5.3 有线传感器系统介绍
        5.3.1 有线传感器初始标定
        5.3.2 有线传感器实验室测试
        5.3.3 倾角传感器测量原理
    5.4 无线传感器系统介绍
        5.4.1 终端节点和路由节点组成
        5.4.2 网关节点组成
        5.4.3 无线传感器组网方式
    5.5 远程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5.5.1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采集方式
        5.5.2 无线手机网络模块网关工作方式
        5.5.3 远程监控预警中心软件设计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地下工程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地下工程无线监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工程监测内容分析
        1.2.2 无线传感监测技术发展现状研究
    1.3 地下工程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下工程无线监测技术研究
    2.1 地下工程无线监测技术原理
        2.1.1 无线倾角传感器监测原理
        2.1.2 基于无线倾角传感器的基坑支护水平位移监测原理
        2.1.3 基于无线倾角传感器的盾构隧道衬砌变形监测原理
    2.2 无线倾角传感器监测系统研究
        2.2.1 无线倾角传感器的硬件设计
        2.2.2 无线倾角传感器的数据采集系统
    2.3 无线倾角传感器的精度标定测试
        2.3.1 测试方案
        2.3.2 测试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线监测传感器在地下工程中的环境适应性研究
    3.1 无线监测传感器通信协议
        3.1.1 无线通信协议类型
        3.1.2 地下工程无线监测通讯协议比选
        3.1.3 ZigBee通信技术在地下工程无线监测中的优势
    3.2 无线监测传感器的信号传输测试
        3.2.1 无线监测传感器的传输距离测试
        3.2.2 无线监测传感器的组网能力测试
    3.3 无线监测传感器的信道干扰测试
        3.3.1 无线通信信道干扰机理
        3.3.2 信道干扰测试方案
        3.3.3 信道干扰测试结果分析
    3.4 地铁隧道无线监测传感器的能量自供给研究
        3.4.1 地铁隧道管壁振动分析
        3.4.2 基于压电效应的地铁隧道无线监测传感器发电装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下工程无线监测的布点优化研究
    4.1 基坑工程无线监测布点研究
        4.1.1 基坑工程典型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数值模拟
        4.1.2 基坑工程无线监测传感器布点优化
    4.2 隧道工程无线监测布点优化
        4.2.1 盾构隧道衬砌结构变形数值计算分析
        4.2.2 盾构隧道无线监测传感器布点优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线监测技术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
    5.1 无线监测技术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5.1.1 东南大学九龙湖土木交通大楼基坑工程概况
        5.1.2 基坑工程支护结构变形数值计算分析
        5.1.3 无线监测与人工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5.2 无线监测技术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
        5.2.1 南京地铁四号线东流站至青龙站区间盾构隧道工程概况
        5.2.2 盾构隧道衬砌结构变形数值计算分析
        5.2.3 现场监测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应用AccuStarⅡ型倾角传感器的若干技术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精度数字重力仪的倾角测量技术研究[J]. 陶照明,梁连仲,秦佩,黄涛,王斌. 地质装备, 2020(05)
  • [2]新型磁性液体倾角传感器的研究[D]. 冯子航.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陆行车质心测量机的研究[D]. 张龙易.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4]倾角传感器在斜拉桥索塔变形监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D]. 陈梓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智能除冰雪试验装置关键技术研究[D]. 韩敏. 长安大学, 2020(06)
  • [6]拖拉机后悬挂电液控制系统的研究[D]. 李健.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7]一种仿生动态倾角传感器的设计与实现[D]. 赵前程. 北京邮电大学, 2018(10)
  • [8]wMPS扰动特性分析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 郭思阳. 天津大学, 2018(06)
  • [9]降雨型滑坡预警理论与远程监测系统研究[D]. 彭建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10]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地下工程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 张文川. 东南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AccuStar Ⅱ倾角传感器使用中的一些技术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