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基层材料含水量偏差对基层强度的影响

路面基层材料含水量偏差对基层强度的影响

一、路面基层材料含水量的偏差对基层强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淑媛[1](2021)在《废弃橡胶改性水泥稳定碎石性能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水泥稳定碎石是我国高等公路中使用最广泛的半刚性基层材料,具有整体性好、原材料来源广、成本低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容易产生裂缝,影响道路的正常使用。为消除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裂缝,按照橡胶粉等体积替代骨料级配中石屑的方法,将废弃橡胶粉掺入到水泥稳定碎石中,研究橡胶粉掺量对水泥稳定碎石力学性能、疲劳性能、变形性能的影响,并分析收缩机理。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抗压回弹模量和弯拉强度试验,测试不同橡胶粉掺量水泥稳定碎石的力学性能。在水泥剂量为5%的普通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基础上,橡胶粉掺量增大,水泥稳定碎石的力学性能降低。试验采用MTS810试验机测试不同橡胶粉掺量水泥稳定碎石的疲劳寿命,并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疲劳方程。研究结果表明:橡胶粉掺量相同时,水泥稳定碎石的疲劳寿命随着应力比水平的增加而降低;比较疲劳方程回归系数a和b,可知掺入橡胶粉后,水泥稳定碎石疲劳性能提高,橡胶粉掺量越高,水泥稳定碎石疲劳性能越好。利用干缩和压汞试验,研究不同橡胶粉掺量对水泥稳定碎石干缩性能影响,表征废弃橡胶粉对水泥稳定碎石干缩性能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掺入橡胶粉,水泥稳定碎石的干缩应变减小;普通水泥稳定碎石最大干缩应变为7.7×10-5;橡胶粉掺量为10kg/m3、20 kg/m3、30 kg/m3的水泥稳定碎石,最大干缩应变分别为6.1×10-5、4.9×10-5和4.9×10-5,分别为普通水泥稳定碎石的79%、63%、60%。掺有橡胶粉的水泥稳定碎石的最可几孔径增大,孔径分布曲线呈齿形分布;普通水泥稳定碎石的孔径分布曲线相对光滑;橡胶粉掺量为20 kg/m3和30 kg/m3的水泥稳定碎石的最可几孔径大于橡胶粉掺量为10 kg/m3的水泥稳定碎石。在试验范围和龄期内,橡胶粉能够减小水泥稳定碎石的干缩应变,其效果与橡胶粉掺量有关。通过温缩和应力-应变试验,研究橡胶粉对水泥稳定碎石温缩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橡胶粉掺量的增加,水泥稳定碎石的平均温缩系数降低,橡胶粉掺量为10 kg/m3、20 kg/m3和30 kg/m3水泥稳定碎石平均温缩系数是普通水泥稳定碎石的90%、69%和24%;橡胶水泥稳定碎石的温度应力小于普通水泥稳定碎石,由于橡胶粉对能量有较高的吸收能力,吸收混合料产生的应力,降低温缩系数。

马俊琛[2](2021)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工艺分析及压实数值模拟》文中指出水泥稳定碎石在我国高等级公路基层建设中应用广泛,其使用性能和状态直接影响着路面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水泥稳定碎石的施工是保证其性能的重要环节之一,但与路面面层相比目前对基层施工的重视还不够,施工过程中往往生产工艺落后,混合料的均匀性差,缺少有效的施工控制和检测。对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来说,确定施工方法和压实工艺的选择至关重要,目前尚存在以下两点问题:一方面,当基层厚度较大时,通常会选择上下两层间断施工,即下基层施工完毕养生7d后铺筑上基层,这种施工方法会导致基层层间粘结性能减弱、整体性能降低;另一方面,现场压实工艺的选择不能结合混合料的实际受力状态,只能通过铺筑试验段进行检验对比,评价指标单一,但传统压实度检测方法主观因素大,对基层的破坏性大、精确性低,不能快速连续反映压实质量。本文依托于吉林省交通运输科技项目,结合吉林省集双高速公路建设施工,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力学分析的角度研究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方法,并对其压实进行快速检测分析和模拟仿真,为高等级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提高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质量。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综合分析既有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方法的优缺点,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路面结构分析模型,计算不同基层施工方法的路面结构力学响应,以剪应力、弯沉、弯拉应力作为分析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各施工方法对三个指标的综合影响,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方法进行力学分析与评价,用于指导试验路段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方法的选择。2.在试验路段基层的施工过程中,通过埋设加速度传感器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碾压压实过程进行实时和全过程测试,对测量得到的加速度信号进行滤波、傅里叶变换、小波分析等处理,与常规灌砂法检测的压实度指标建立相关关系,寻求快速检测基层压实度的方法和手段。3.为进一步研究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压实效果,结合施工现场压实机械的参数指标和水泥稳定碎石的本构关系,建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模型,基于动力学基本原理对压路机振动轮模型进行模态分析,采用DP弹塑性模型作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本构模型,研究压实过程中不同压实模式的压实效果以及基层材料的应力应变规律。通过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从力学角度分析考虑不同施工方法的层间结合状态,建议采用整体式施工或双层连铺作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方法。埋设加速度传感器并通过其测试值可以有效预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压实度,通过对所采集的加速度数据进行信号处理,当碾压次数逐渐增加时,加速度极大值和有效值总体上呈现一种递增的趋势,可以与压实度建立了良好的相关关系。压实仿真结果表明压实过程中对于压路机振动轮下的基层特别是基层上部不同位置的应力分布有较大差异,基层在整个碾压过程中,从轮中心到轮边缘的应变逐渐衰减。

邹启东[3](2020)在《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将道路大中修产生的旧水泥稳定碎石铣刨后重新利用,既可以解决废弃材料的处理问题,又能减少道路工程对天然砂石材料的消耗。然而如何有效的利用铣刨料,使路面基层废旧材料资源化利用实现最大价值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通过掺加玄武岩纤维的方式来改善水泥稳定铣刨料的路用性能,通过原材料性质试验、影响因素的研究、混合料力学性能、抗裂性能和抗冻性能试验,对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进行系统的研究,为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在道路基层的应用提供参考。首先,分别对铣刨粗、细集料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测定,结论表明:与天然集料相比,铣刨粗集料的吸水率、压碎值和针片状颗粒含量偏高,表观密度降低。铣刨细集料的小于0.075mm颗粒含量升高,表观密度和砂当量有所降低。通过SEM电镜扫描和EDS分析铣刨料表面特征与成分可知,铣刨料表面存在的微裂缝、微孔隙和相当数量的硬化水泥砂浆是引起铣刨料技术指标降低的主要原因。其次,为了研究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碎石铣刨料的配合比,以7d抗压强度和7d干缩系数为评价指标,以0.6‰、0.8‰、1.0‰的纤维掺量,12 mm、18 mm、25 mm的纤维长度,铣刨细集料+天然粗集料、铣刨粗集料+天然细集料、全铣刨料的铣刨料掺配方式为水平。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的纤维掺量、长度和铣刨料掺配方式的影响次序和最佳掺配方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铣刨料掺配方式对混合料7d抗压强度和7d干缩系数的影响效果均最为显着,纤维掺量的影响效果大于纤维长度;当玄武岩纤维体积掺量为0.8‰、纤维长度为18 mm、铣刨料掺配方式为铣刨细集料+天然粗集料时,混合料的7d抗压强度最大、7d干缩系数最小。然后,在选定的设计参数的基础上,再分别对不同试验龄期的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水泥稳定铣刨料和普通水泥稳定碎石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劈裂强度试验、抗压回弹模量试验、干缩试验、温缩试验和冻融试验,测试其路用性能并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铣刨料的掺加使普通水泥稳定碎石的力学性能有所上升,其中7d抗压强度、28d劈裂强度和7d抗压回弹模量提高最明显,分别高达45%、10.3%和29.7%;抗裂性和抗冻性能均有所下降,干缩、温缩系数分别增加了16.5%和22.7%;冻融后的抗压强度损失率增加了37.5%;而随着玄武岩纤维的掺加对水泥稳定铣刨料的力学性能、抗裂性能和抗冻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对力学性能的增强效果不明显,但干缩、温缩系数分别降低了11%和21%,冻融后的强度损失率减少62.2%;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对比普通水泥稳定碎石,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的力学性能不低于普通水泥稳定碎石,其中90d的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和抗压回弹模量分别高出普通水泥稳定碎石0.19MPa、0.12MPa和158.22MPa,在抗裂和抗冻性能方面接近于普通水泥稳定碎石,其中90d干缩系数、90d温缩系数和5次冻融循环后的强度损失率仅仅比普通水泥稳定碎石高0.05%、0.03%和3.3%。综合各项试验结果可知:用铣刨细集料替代天然细集料的水泥稳定铣刨料的力学性能并没有下降,抗压强度满足高等级公路基层的使用要求,但抗裂和抗冻性能均有所下降,在严寒地区,应考虑铣刨料的使用引起的强度损失;将长度为18mm、体积掺量0.8‰的玄武岩纤维掺入不仅能够解决铣刨料掺加带来抗裂和抗冻性能下降的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水泥稳定铣刨料的力学性能;对比新的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和普通水泥稳定碎石的路用性能,发现新的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的力学性能不低于普通水泥稳定碎石,在抗裂和抗冻性能方面接近于普通水泥稳定碎石。最后,利用微观扫描电镜对纤维与基体的界面粘结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纤维能够均匀的分布在混合料的内部,填充水泥稳定铣刨料内部的微孔隙和微裂缝,纤维乱象分布与混合料内部的裂缝中,能够有效抑制裂缝的延伸。

甄珍[4](2020)在《基于抗裂性能的水泥炉渣稳定碎石基层试验研究》文中认为焚烧垃圾发电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焚烧炉渣(MSWI-BA),即焚烧垃圾发电技术处理城市垃圾后的产物。炉渣不仅产量大,且属于一般废弃物,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炉渣进行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研究了炉渣替代天然集料掺入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中改善基层抗裂性能的可行性,通过分析炉渣的基本材料性能、化学成分以及微观形态,采用不同粒径、不同掺量的炉渣制备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试件,研究基层试件的力学性能和收缩性能。此外文章基于国内学者提出的抗裂性能评价指标,综合考虑设计提出抗裂评价指标系数Ac。得出以下结论:(1)炉渣表面粗糙不平且多孔,具有密度小、强度低、含水率和吸水率高的特性,通过SEM-EDS分析知炉渣属于CaO-SiO2-Al2O3-Fe2O3体系,表明炉渣存在一定火山灰活性和胶凝活性。(2)基层采用骨架密实型结构设计,水泥剂量取4%,各档集料质量配合比为 19.0-31.5mm:9.5-19.0mm:4.75-9.5mm:2.36-4.75mm:0-2.36mm=23:26:19:12:20,炉渣分 A 档(0-2.36mm)、B 档(2.36-4.75mm)以及 C 档(4.75-9.5mm),且每档按照0%、30%、50%的质量比替代石灰岩碎石集料掺入基层混合料。(3)力学性能试验表明,用炉渣替代天然石灰岩碎石集料掺入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中虽然会降低基层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且炉渣添加量越多对基层强度的影响越大,但均满足规范要求。回归曲线分析表明炉渣与水泥以及集料的生成物可促进基层强度快速增长,炉渣添加量越多,基层的力学强度增长速率越快。(4)干缩试验表明掺加炉渣不仅有效地降低了基层的干缩应变,且可降低基层对水的敏感性;温缩试验表明掺加炉渣不仅有效地降低了基层的温缩应变,且可减缓基层在不同温度下因固相收缩和液相收缩的变形程度。(5)文章根据已有评价指标推导提出了收缩抗裂比较指数βd、βt和抗裂评价指标系数Ac。比较指数值越小代表基层收缩性能越好,综合评价指标系数数值越大代表基层征集抗裂性能较好。综合收缩抗裂比较指数和抗裂评价指标系数Ac推荐最佳掺量配合比:炉渣掺量为50%,粒径为0-2.36mm或4.75-9.5mm。综上所述,适当掺加炉渣可有效改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收缩性能以及提高基层的抗裂性能。

王文钊[5](2020)在《二灰碎石基层水泥就地冷再生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十三五期间,路面废旧材料循环利用仍将是公路养护发展的重要方向,铣刨重铺仍是干线公路大中修养护中处治路面基层最主要的养护措施。水泥就地冷再生技术不仅能够循环利用路面基层废料,同时在所有再生技术中经济效益最为显着。但是,目前对水泥就地冷再生技术的研究还很不深入,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仍不健全。基于此现状,针对干线公路二灰碎石路面基层水泥就地冷再生关键技术开展集成及深入研究,结合工程实践验证,为该技术的规范化提供依据,有效保障运用水泥就地冷再生技术的工程质量。首先针对水泥就地冷再生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进行系统梳理,通过对比不同基层铣刨料和新集料的性状特征,结合基层和再生技术规范的变革及其对基层原材料指标、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标准,对二灰碎石基层铣刨料的性状特征、级配进行对比研究;其次分析静压成型、振动成型二灰碎基层水泥就地冷再生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和无侧限抗压强度以及不同层位下集料颗粒排布特征,研究不同成型方式下冷再生混合料的纵向均匀性,进一步与现场取芯芯样颗粒排布特征进行对比,从而推荐水泥就地冷再生混合料的室内成型方式;再次,研究级配、压碎值、不同养生条件、延迟成型时间以及RAP掺入对水泥就地冷再生混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为二灰碎石基层水泥就地冷再生混合料室内配合比设计和现场施工工艺提供参考;接着,依托扬州市干线公路大中修工程不同方案的实体工程试验段,深入研究水泥就地冷再生技术在工程中实际运用,使室内研究成果与工程应用的有效衔接,进一步研究完善现场水泥撒布方式、施工机组行进速度、单幅合理施工长度、基层碾压工艺等施工重要环节,跟踪观测运用该技术建成路段的技术状况,从而为该技术在工程中的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对二灰碎石基层水泥就地冷再生技术的原材料、室内成型方式、路用性能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质量控制标准进行系统研究,为该技术实体工程应用效果和质量的改善提供依据。

高亮[6](2020)在《高立庄公路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刺激着各国家和地区的公路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以美国为典型的公路体系基本形成,中国公路的里程数也在不断增加。实践证明,公路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影响公路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大体可以分为结构影响因素与管理影响因素两大类,在各因素影响下,能否按质按量的完成既定的公路工程建设任务,是对这类工程的一个考验。本文结合高立庄公路建设项目案例,从质量控制的角度,结合项目管理现状,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故障树分析方法及Freefat软件对项目可能存在或已经存在的实体质量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定性分析,找到可能引起路基、路面、原材料故障的情况;再由定量分析,找出系统中较为重要的底事件,对其进行临界重要度排序,对重要程度较大的问题给出针对性控制措施,保证工程质量,实现企业目标。最后根据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项目整体质量管理体系成熟度进行综合评价,得到项目目前质量管理水平及需要改进的部分。

沈镱武[7](2020)在《再生旧混凝土道路基层材料的干缩性能关键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泥稳定旧混凝土骨料基层混合料的刚度和强度较高、水稳定性和抗冻性能较好。由于旧混凝土骨料表面粗糙且覆盖有大量的水泥砂浆等水化产物,疏松多孔,吸水率大等原因,室内试验和实际工程应用中,都证实使用了旧混凝土骨料的半刚性基层在温度、湿度交替改变的环境下,容易发生收缩变形开裂,限制了旧混凝土骨料在道路基层中的应用。本研究针对如何减少水泥稳定再生骨料基层的收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1)测试了骨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分析了骨料的内部成分并研究了其表观形貌。(2)探索了四种改进基层收缩的方法。分别采用机械搅拌的对旧混凝土骨料表面处理、二氧化碳强化处理旧混凝土骨料、改进基层混合料的级配以及向混合料中添加偏高岭土等方法,对处理后水泥稳定旧混凝土骨料基层混合料进行了击实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干缩试验等,并解释了发生各性能变化的原因。(3)项目所依托的工程试验路段水稳基层的室内试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泥稳定旧混凝土骨料基层的收缩存在两个不同的增长速度区域。当失水率小于某一数值时,干缩应变增长较缓;当失水率大于这一数值时,干缩应变增长明显加速。(2)机械搅拌、碳化法、级配改进以及添加偏高岭土等方法均能不同程度减少水泥稳定旧混凝土骨料基层混合料的收缩。(3)骨料碳化14d后,基层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降低6.23%,27d总收缩量和总失水率分别比原来降低13.8%和13.7%。(4)在将混合料中的再生细料用天然细料代替后,基层混合料的27d总干缩量均出现减少,R100W(100%再生骨料混合料中用天然细料代替再生细料)比R100减少22.3%。(5)在混合料中用偏高岭土替代少部分再生细料,不仅可以提高基层的强度,还可以减少基层的收缩。(6)机械搅拌法最能经济有效减少水稳旧混凝土骨料基层的收缩,500转处理后27d总收缩量和总失水率比未处理分别降低20.7%和13.4%。

闫强[8](2020)在《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复合冷再生混合料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公路建设已经进入维修、养护阶段,早期道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面临着整修、改建。由于路面各层损坏程度不同,使得基层和面层的破坏厚度不一样。再加上结构层面位置关系,基层破坏后需将面层全部挖除;若基层部分损坏,应保留良好的基层厚度,挖除损坏的基层和面层避免资源的浪费,因此得到数量不同的两种旧料。本文结合实际道路铣刨厚度不同所产生不同掺量配比的两种旧料情况,对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材料进行复合冷再生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初拟7种不同旧料掺配比例,采用重型击实法,成型试件。研究结合剂用量与不同旧料配比对混合料的成型参数的影响得出:同一水泥剂量下,RAP多的旧料配比混合料干密度大;同种旧料配比中,水泥剂量越多,混合料干密度越大。方差分析得出:结合料剂量与不同旧料配比对混合料干密度影响显着。2)改进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的成型方法,得出方法B:第一次双面击实50次,60℃养护24小时后进行二次击实25次后继续养护16小时后,室温养护12小时,成型试件效果较好。利用AI再生法预估乳化沥青剂量,得出RAP多的配比预估乳化沥青量较低。研究水泥量对最佳乳化沥青剂量的影响,得出水泥剂量越多,最佳乳化沥青剂量减少幅度越大,但与旧料配比不同引起的乳化沥青变化量相比可以忽略,并确定不同旧料配比的最佳乳化沥青剂量。3)在最佳含水率下成型试件,研究不同水泥剂量和5种不同掺量配比对水泥稳定再生混合料的强度、干缩性的影响。并对各个性能指标值进行汇总,得出综合性能较好的不同旧料配比所对应的水泥范围。在最佳乳化沥青剂量和最佳含水率下成型试件,研究不同水泥剂量和5种不同掺量配比对乳化沥青稳定再生混合料的强度、水温性等性能的影响。并对各个性能指标值进行汇总,得出综合性能较好的不同旧料配比所对应的水泥范围。4)对冷再生的作用机理进行总结性研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水泥与沥青之间的微观结构,得出水泥稳定RAP中的水泥石与水泥稳定新材料的水泥石形态类似,部分水化物插入旧沥青膜内形成嵌入链接强度。总结水泥对乳化沥青稳定旧料的影响,得出水泥的加入使其强度等性能得到较大的改善,少量未水化水泥具有活性矿粉的作用。5)结合实际施工案例研究了厂拌冷再生施工工艺,并对冷再生技术进行了综合效益分析得出:每公里成本节约209.04万元,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和环境效益。

张谭龙[9](2020)在《掺废塑料纤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抗裂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废塑料纤维是由电缆废胶、废编织袋、废塑料袋为主要成分的废塑料经机械粉碎而成的丝状纤维,将其应用在道路工程中,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还能促进对废旧资源的回收利用,减少工程造价。本文以改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抗裂性能为目的,通过掺入废塑料纤维,以纤维掺量、养护龄期为变量,开展废塑料纤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的力学性能、干缩和温缩性能以及增强抗裂性能机理的研究;同时按照湖南省交通科技项目“复合高分子材料改性半刚性基层的路用性能研究”的要求,在湖南省怀化至芷江高速公路罗旧互通A匝道AK0+000~AK0+100铺设了试验路段,验证了废塑料纤维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的可行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1)针对废塑料纤维在回收的过程中表面被污染,导致与水泥的粘附性变差,以及纤维间相互缠结容易团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废塑料纤维表面改性的方法,即制备轻质碳酸钙对废塑料纤维进行包覆改性。轻质碳酸钙不仅提高了废塑料纤维表面的平整性和材料密度,还能很好地降低在混合料拌和中的团聚现象,同时又能使废塑料纤维的亲水性得到明显地改善,提高了废塑料纤维与水泥的粘结能力。(2)试验研究表明,当水泥稳定碎石材料中废塑料纤维掺量为0.30%时,在同龄期内力学性能最好,相对于7d、28d、90d养护龄期的普通水泥稳定碎石材料,抗压强度分别提高了 5.9%、12.2%、15.6%;抗拉强度分别提高了 71.4%、111.1%、136.3%;弯拉强度分别提高了 1 3.0%、15.8%、16.0%;抗压回弹模量分别降低了 1.0%、2.4%、2.7%。(3)通过对水泥稳定碎石90天的干缩变形量和温缩变形量试验,发现废塑料纤维掺量低于0.45%时,废塑料纤维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的干缩和温缩系数明显低于普通水泥稳定碎石材料。(4)分别运用纤维应力传递理论、纤维复合材料层板理论、柔性纤维阻裂理论分析了废塑料纤维体积含量、长径比及弹性模量对提高基体材料抗裂性能的影响规律。(5)通过试验路的铺设和跟踪观测,提出了一套适合废塑料纤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工艺,室内试验和依托工程实践证明废塑料纤维的掺入,对水稳基层的开裂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降低了路面裂缝数量和裂缝长度,提高了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抗裂性能。

王孟康[10](2020)在《橡胶粉聚丙烯纤维复合改性半刚性基层材料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作为我国的主要高等级公路路面,强度高、板体性好、水稳性好、便于施工的特点深受欢迎。但存在收缩大,易产生路面开裂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的橡胶粉和聚丙烯纤维复合改性半刚性基层材料,并结合工程实际进行分析。本文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原材料优选和基层材料配合比优化:首先结合依托工程对采购的各项原材料进行原材料性能指标试验;然后,利用橡胶粉和聚丙烯纤维作为外掺剂,在不改变原有级配标准的情况下进行矿料组成设计,基于正交试验设计掺加橡胶粉和聚丙烯纤维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以7d无侧限抗压强度和7d干缩抗裂系数作为评价指标,获得了一组最优配合比:胶粉粒径为60目、胶粉掺量为1%、纤维长度为9mm、纤维掺量为0.1 1%,水泥掺量为4.5%。(2)橡胶粉和聚丙烯纤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对橡胶粉和聚丙烯纤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与普通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进行路用性能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聚丙烯和橡胶粉的复合改性能够增加半刚性基层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减小抗压回弹模量;可以提高半刚性基层的抗裂性能和抗冻性能。(3)依托工程试验路铺筑与检验: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结合湖南省芷江县罗旧镇怀化至芷江高速公路项目施工,进行了试验路铺筑工作。试验路段桩号:AK0+100~AK0+200。试验路铺筑后进行了试验路段现场取样,试验改性路段的7d抗压强度及28d抗压强度分别比普通路段的高出6%和9.2%;同样对于28d、90d劈裂强度,试验改性路段也要比普通路段高出32%、27%;且铺筑的试验路未出现开裂现象。试验路结果表明:掺加聚丙烯纤维和橡胶粉能够改善基层的路用性能。

二、路面基层材料含水量的偏差对基层强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路面基层材料含水量的偏差对基层强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废弃橡胶改性水泥稳定碎石性能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抗裂技术发展现状
        1.2.2 橡胶粉材料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2 原材料及试件制备
    2.1 原材料
        2.1.1 橡胶粉
        2.1.2 水泥
        2.1.3 集料
        2.1.4 级配设计
    2.2 试验内容
        2.2.1 击实试验
        2.2.2 试件成型与养护
    2.3 本章小结
3 废旧橡胶粉水泥稳定碎石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2.1 试验方法
        3.2.2 试验结果分析
    3.3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
        3.3.1 试验方法
        3.3.2 试验结果分析
    3.4 弯拉强度试验
        3.4.1 试验方法
        3.4.2 试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废旧橡胶粉水泥稳定碎石疲劳性能研究
    4.1 概述
    4.2 试验方法
    4.3 试验结果
    4.4 最小二乘法计算疲劳方程
    4.5 本章小结
5 废旧橡胶粉水泥稳定碎石收缩性能研究
    5.1 概述
    5.2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干缩性能
        5.2.1 干燥收缩原理
        5.2.2 试验方法
        5.2.3 试验结果分析
    5.3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温缩性能
        5.3.1 温度收缩原理
        5.3.2 试验方法
        5.3.3 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废旧橡胶粉水泥稳定碎石收缩机理表征
    6.1 干缩机理分析
        6.1.1 孔结构测试原理
        6.1.2 孔结构测试试验方法
        6.1.3 孔结构测试结果分析
    6.2 温缩机理分析
        6.2.1 土压力盒测试原理
        6.2.2 压力盒埋设
        6.2.3 应力-应变试验方法
        6.2.4 试验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工艺分析及压实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方法的研究现状
        1.2.2 层间结合状态的研究现状
        1.2.3 压实度动态检测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方法力学研究
    2.1 路面结构模型基本假定
    2.2 路面结构力学模型建立
        2.2.1 路面模型
        2.2.2 荷载施加与边界条件
        2.2.3 基层分层连铺参数的计算
    2.3 结构层模量路面模型计算结果
        2.3.1 剪应力
        2.3.2 弯沉
        2.3.3 层底弯拉应力
        2.3.4 灰色关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试验路基层施工技术
    3.1 试验路设计概况
        3.1.1 集双高速公路概况
        3.1.2 试验路路面结构
    3.2 试验路配合比及施工方法
        3.2.1 生产配合比
        3.2.2 施工机械配备及施工方法
    3.3 试验路施工控制要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动态压实测试
    4.1 采集系统布设方案
    4.2 振动加速度信号的分析方法
        4.2.1 傅里叶变换
        4.2.2 滤波处理和小波分析
    4.3 振动加速度与压实度相关关系
        4.3.1 信号采样频率的设置
        4.3.2 现场振动加速度信号的采集
        4.3.3 信号采集结果
        4.3.4 信号的小波分解
        4.3.5 信号的滤波和去噪
        4.3.6 加速度信号和压实度关系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仿真
    5.1 模型分析与建立
        5.1.1 振动轮模型的建立
        5.1.2 基层模型分析与建立
    5.2 压实过程有限元分析
        5.2.1 静压和振压的压实效果分析
        5.2.2 基层压实受力状态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1.作者简介
    2.科研成果
致谢

(3)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性质
    2.1 铣刨料
        2.1.1 铣刨料外观形貌及评价
        2.1.2 铣刨料的级配组成
        2.1.3 铣刨粗集料物理力学性能评价
        2.1.4 铣刨细集料物理力学性能评价
        2.1.5 铣刨料微观特征及评价
    2.2 玄武岩纤维
    2.3 水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3.1 试验方案设计
        3.1.1 混合料级配和水泥用量的确定
        3.1.2 试验设计
    3.2 试件制备
        3.2.1 击实试验
        3.2.2 试件制备方法
        3.2.3 试件制备过程
    3.3 试验方法
        3.3.1 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3.2 7d干缩性能试验
    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1 正交试验结果
        3.4.2 试验结果直观分析
        3.4.3 试验结果方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4.1 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4.1.1 抗压强度试验
        4.1.2 劈裂试验
        4.1.3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
    4.2 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抗裂性能试验研究
        4.2.1 干缩性能试验
        4.2.2 温缩性能试验
    4.3 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抗冻性能试验研究
        4.3.1 冻融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玄武岩纤维对水泥稳定铣刨料改善机理分析
    5.1 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微观结构分析
    5.2 玄武岩纤维对水泥稳定铣刨料力学性能增强机理
    5.3 玄武岩纤维对水泥稳定铣刨料抗裂性能改善机理
    5.4 玄武岩纤维对水泥稳定铣刨料抗冻性能改善机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研究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基于抗裂性能的水泥炉渣稳定碎石基层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关于半刚性基层裂缝的研究现状
        1.3.1 干缩裂缝研究现状
        1.3.2 温缩裂缝研究现状
        1.3.3 半刚性基层抗裂措施研究现状
    1.4 炉渣应用于半刚性基层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炉渣基本性质研究
    2.1 炉渣组成
    2.2 炉渣粒径分布
    2.3 炉渣工程特性
    2.4 炉渣的化学成分及微观形态表征
        2.4.1 SEM-EDS试验方法
        2.4.2 炉渣矿物组成
        2.4.3 炉渣微观形态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泥炉渣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
    3.1 配合比设计方法
        3.1.1 半刚性基层级配理论
        3.1.2 半刚性基层结构类型
    3.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3.3 原材料性能
        3.3.1 水泥
        3.3.2 碎石
        3.3.3 拌合水
    3.4 配合比设计
        3.4.1 水泥剂量确定
        3.4.2 级配设计
        3.4.3 炉渣掺量设计
        3.4.4 配合比设计
    3.5 击实试验
        3.5.1 试验方法
        3.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炉渣稳定碎石抗裂性能试验研究
    4.1 性能机理
        4.1.1 强度形成机理
        4.1.2 干燥收缩机理
        4.1.3 温度收缩机理
    4.2 性能试验方法
        4.2.1 试件制备
        4.2.1.1 圆柱形试件成型
        4.2.1.2 梁式试件成型
        4.2.2 试件养生
        4.2.3 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4.2.3.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4.2.3.2 劈裂强度(间接抗拉强度)试验方法
        4.2.4 收缩性能试验方法
        4.2.4.1 干缩试验方法
        4.2.4.2 温缩试验方法
    4.3 力学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4.3.2 劈裂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4.3.3 基于力学性能的炉渣推荐掺量
    4.4 收缩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 干缩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4.4.2 温缩试验结果与分析
        4.4.3 基于收缩性能的炉渣推荐掺量
    4.5 炉渣对水稳基层收缩性能的改善机理
        4.5.1 炉渣对水稳基层干缩性能的改善机理
        4.5.2 炉渣对水稳基层温缩性能的改善机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泥炉渣稳定碎石抗裂性能评价
    5.1 我国抗裂性能评价指标研究发展
        5.1.1 收缩系数
        5.1.2 抗裂系数
        5.1.3 抗裂性指数
        5.1.4 抗裂性指标——开裂指标
        5.1.5 收缩能抗裂系数
        5.1.6 综合评价指标
    5.2 水泥炉渣稳定碎石基层抗裂指标评价
        5.2.1 抗裂指标评价方法
        5.2.2 干缩抗裂比较指数β_d
        5.2.3 温缩抗裂比较指数β_t
        5.2.4 抗裂评价指标系数A_c
        5.2.5 基于抗裂指标的炉渣推荐掺量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6.2 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A 圆柱形试件用量
附录 B 梁式试件用量
附录 C 收缩能抗裂系数公式

(5)二灰碎石基层水泥就地冷再生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研究现状
        1.2.2 就地冷再生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水泥就地冷再生技术的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二灰碎石基层铣刨料性状研究
    2.1 概述
    2.2 基层铣刨料性状特征分析
        2.2.1 基层铣刨料表面宏观特征
        2.2.2 基层铣刨料表面微观特征
    2.3 基层铣刨料性状指标试验方案和结果分析
        2.3.1 基层铣刨料性状试验方案设计
        2.3.2 铣刨料级配分析
        2.3.3 铣刨料压碎值指标分析
        2.3.4 铣刨料其他指标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泥就地冷再生混合料成型方式和力学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3.1 概述
    3.2 不同成型方式下冷再生混合料物理特性研究
        3.2.1 试验方案
        3.2.2 最大干密度和7d无侧限抗压强度对比分析
    3.3 不同成型方式下试件均匀性对比研究
        3.3.1 静压成型和振动成型试件均匀性对比分析
        3.3.2 与现场成型试件均匀性对比分析
    3.4 旧料性状指标对水泥就地冷再生混合料强度的影响
        3.4.1 级配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3.4.2 压碎值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3.5 养生对水泥就地冷再生混合料强度的影响
        3.5.1 养生条件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3.5.2 养生温度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3.5.3 养生时间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3.6 延迟成型对水泥就地冷再生混合料强度的影响
    3.7 沥青铣刨料对水泥就地冷再生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3.7.1 RAP对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的影响
        3.7.2 RAP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灰碎石基层水泥就地冷再生试验段工程应用研究
    4.1 概述
    4.2 试验段研究分析及初步方案设计
        4.2.1 室内研究成果应与工程应用有效衔接
        4.2.2 冷再生现场施工设备调研
        4.2.3 试验段初步方案设计及检测指标
    4.3 试验段实施进展
        4.3.1 试验段前期检测
        4.3.2 试验段配合比设计
        4.3.3 试验段施工方案
        4.3.4 试验段检测
    4.4 试验段工程总结
        4.4.1 各路段试验段存在问题
        4.4.2 试验段研究结论初步汇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灰碎石基层水泥就地冷再生施工工艺深入研究
    5.1 概述
    5.2 再生机组行进速度影响研究
    5.3 水泥撒布和新集料添加方式的影响研究
        5.3.1 不同水泥撒布方式对施工均匀性的影响分析
        5.3.2 不同新集料添加方式对施工均匀性的影响分析
    5.4 再生路段长度和碾压工艺的影响研究
        5.4.1 再生路段施工长度的合理性分析
        5.4.2 碾压工艺的研究
    5.5 再生效果跟踪观测研究
        5.5.1 工程试验段跟踪观测方案
        5.5.2 工程试验段跟踪观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高立庄公路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公路质量管理相关概念
        2.1.1 质量管理的定义
        2.1.2 公路质量的概念
        2.1.3 公路质量控制的原则
        2.1.4 公路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2.2 影响公路质量的原因分类
    2.3 故障树简介
        2.3.1 故障树概念及术语符号
        2.3.2 布尔规则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项目概况及质量管理现状
    3.1 项目简介
    3.2 技术指标及施工环境
    3.3 路基、路面设计简介
        3.3.1 路基设计简介
        3.3.2 路面设计简介
    3.4 质量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3.4.1 质量管理制度
        3.4.2 质量管理组织
        3.4.3 管理执行效果分析
        3.4.4 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故障树分析道路工程质量问题
    4.1 故障树的建树及分析
        4.1.1 故障树的建树方法和步骤
        4.1.2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4.1.3 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4.2 运用故障树分析方法对高立庄道路工程质量进行分析
        4.2.1 高立庄公路故障树概述
        4.2.2 路基故障分析
        4.2.3 路面故障分析
        4.2.4 原材料故障分析
        4.2.5 各故障总结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道路质量控制措施
    5.1 路基质量故障控制措施
    5.2 路面质量故障控制措施
    5.3 原材料质量故障控制措施
    5.4 其他质量控制制度和措施
    5.5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成熟度评价
    6.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步骤
    6.2 质量管理体系模糊评价模型建立
        6.2.1 质量管理成熟度划分标准
        6.2.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6.3 实施评价与结果分析
        6.3.1 模糊矩阵的建立及其计算
        6.3.2 评价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7)再生旧混凝土道路基层材料的干缩性能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再生骨料的国内外应用情况
        1.2.1 再生骨料的国外应用情况
        1.2.2 再生骨料的国内应用情况
    1.3 改进再生骨料性能的方法
    1.4 再生骨料利用工程应用情况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
        2.1.1 原材料的来源及分类
        2.1.2 骨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2.2 试验方法
        2.2.1 击实试验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2.2.2 干缩试验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进基层干缩性能的方法
    3.1 机械搅拌技术对基层干缩性能的影响
        3.1.1 骨料机械搅拌试验方法
        3.1.2 级配设计
        3.1.3 原材料吸水率和表面形貌
        3.1.4 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3.1.5 干缩性能研究
        3.1.6 小结
    3.2 碳化处理技术对基层干缩性能的影响
        3.2.1 本试验用化学试剂
        3.2.2 原理和试验方法
        3.2.3 骨料物理性质
        3.2.4 级配设计
        3.2.5 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3.2.6 干缩性能研究
        3.2.7 小结
    3.3 级配改进技术对基层干缩性能的影响
        3.3.1 混合料级配设计
        3.3.2 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3.3.3 收缩性能研究
        3.3.4 小结
    3.4 偏高岭土对基层收缩性能的影响
        3.4.1 级配设计
        3.4.2 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3.4.3 收缩性能研究
        3.4.4 小结
第四章 试验路段基层性能研究
    4.1 试验路段水泥稳定再生骨料基层性能研究
        4.1.1 原材料
        4.1.2 级配设计
        4.1.3 击实试验
        4.1.4 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4.1.5 收缩性能研究
        4.1.6 小结
    4.2 试验路段水泥稳定旧沥青混合料基层性能研究
        4.2.1 原材料
        4.2.2 级配设计
        4.2.3 击实试验
        4.2.4 混合料7d无侧限强度试验
        4.2.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8)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复合冷再生混合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再生技术的简介
        1.2.2 冷再生存在的问题
    1.3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2.1 RAP的冷再生利用
        1.3.2.2 旧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再生利用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旧路面材料的性能分析
    2.1 旧沥青混合料(RAP)的性能分析
        2.1.1 RAP原样级配分析
        2.1.2 RAP抽提筛分
        2.1.3 RAP基本特性分析
    2.2 旧水泥稳定碎石的性能分析
        2.2.1 旧水泥稳定碎石分析
        2.2.2 旧水泥稳定碎石级配分析
        2.2.3 旧水泥稳定碎石与天然集料基本性能分析
    2.3 RAP与旧水稳材料混合再生的结合料选择
        2.3.1 常见结合料的性质
        2.3.2 水泥、乳化沥青基本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复合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1 国内外冷再生混合料设计方法
    3.2 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再生混合料的级配设计
        3.2.1 水泥稳定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再生混合料级配设计
        3.2.2 乳化沥青稳定RAP与旧水稳碎石再生混合料级配设计
    3.3 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再生混合料成型参数研究
        3.3.1 冷再生击实方法的确定
        3.3.2 水泥稳定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再生混合料的成型参数
        3.3.3 乳化沥青稳定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再生混合料的成型参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复合冷再生混合料的性能研究
    4.1 水泥稳定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再生混合料的性能研究
        4.1.1 水泥稳定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再生混合料的力学性研究
        4.1.1.1 无侧限抗压强度
        4.1.1.2 间接抗拉强度
        4.1.2 水泥稳定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再生混合料的收缩性能研究
    4.2 乳化沥青稳定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再生混合料性能研究
        4.2.1 乳化沥青稳定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再生混合料的力学性研究
        4.2.1.1 劈裂强度
        4.2.2 乳化沥青稳定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再生混合料的水稳性研究
        4.2.1.1 马歇尔稳定度
        4.2.1.2 冻融劈裂强度
        4.2.3 乳化沥青稳定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再生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研究
        4.2.4 乳化沥青稳定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再生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复合冷再生机理分析
    5.1 路面材料性状分析
    5.2 水泥冷再生旧路面材料强度机理分析
        5.2.2 水泥对于RAP再生作用
        5.2.3 水泥对旧水稳碎石材料的再生作用
    5.3 乳化沥青冷再生强度机理分析
        5.3.1 乳化沥青乳化、破乳机理的分析
        5.3.1.1 乳化沥青的乳化机理
        5.3.1.2 乳化沥青的破乳机理
        5.3.2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强度形成机理
        5.3.3 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强度形成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复合冷再生施工工艺和综合效益分析
    6.1 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复合冷再生基层的施工工艺
    6.2 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冷再生综合效益分析
        6.2.1 经济效益分析
        6.2.2 环境、社会效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9)掺废塑料纤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抗裂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层材料性能对抗裂性能的影响
        1.2.2 掺加聚合物纤维对基体抗裂性能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性质、试验方案及试件制备
    2.1 废塑料纤维
    2.2 改性废塑料纤维的制备
    2.3 水泥
    2.4 集料
    2.5 试验方案
        2.5.1 集料级配的确定
        2.5.2 混合料配合比的确定
        2.5.3 试验安排
    2.6 试件制备
        2.6.1 废塑料纤维水泥稳定碎石的拌和工艺
        2.6.2 废塑料纤维水泥稳定碎石试件成型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废塑料纤维水泥稳定碎石力学性能研究
    3.1 抗压强度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3.1.1 抗压强度试验结果
        3.1.2 纤维掺量的影响
        3.1.3 养护龄期的影响
    3.2 劈裂抗拉强度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3.2.1 劈裂抗拉强度试验结果
        3.2.2 纤维掺量的影响
        3.2.3 养护龄期的影响
    3.3 抗压回弹模量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3.3.1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结果
        3.3.2 纤维掺量的影响
        3.3.3 养护龄期的影响
    3.4 弯拉强度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3.4.1 弯拉强度试验结果
        3.4.2 纤维掺量的影响
        3.4.3 养护龄期的影响
    3.5 废塑料纤维水泥稳定碎石强度增强机理
        3.5.1 废塑料纤维的物理改性
        3.5.2 纤维应力传递理论
        3.5.3 纤维复合材料层板理论
        3.5.4 柔性纤维阻裂理论—K叠加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废塑料纤维水泥稳定碎石收缩性能研究
    4.1 水泥稳定碎石收缩性能影响因素
    4.2 干缩试验
        4.2.1 干缩试验方法
        4.2.2 干缩试验结果
        4.2.3 纤维掺量的影响
        4.2.4 养护龄期的影响
    4.3 温缩试验
        4.3.1 温缩试验方法
        4.3.2 温缩试验结果
        4.3.3 纤维掺量的影响
        4.3.4 养护龄期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废塑料纤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工程应用
    5.1 工程应用介绍
    5.2 试验路概况
        5.2.1 试验路地理及自然环境概况
        5.2.2 试验路工程概况
        5.2.3 废塑料纤维的用量
        5.2.4 废塑料纤维水泥稳定碎石生产工艺
        5.2.5 生产配合比设计
        5.2.6 混合料的摊铺、整型
    5.3 试验路的跟踪观测
        5.3.1 钻芯取样抗压强度检测
        5.3.2 基层裂缝调查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10)橡胶粉聚丙烯纤维复合改性半刚性基层材料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橡胶粉在道路应用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聚丙烯纤维在道路应用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原材料和试验方案
    2.1 试验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集料
        2.1.3 橡胶粉
        2.1.4 聚丙烯
    2.2 碎石级配设计
    2.3 试验研究方案
        2.3.1 混合料搅拌
        2.3.2 击实试验
        2.3.3 试件制作和养护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橡胶粉聚丙烯纤维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
    3.1 正交试验方案
    3.2 击实试验结果分析
    3.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3.1 试验评价指标选取
        3.3.2 7d无侧限抗压强度指标分析
        3.3.3 干缩抗裂系数指标分析
    3.4 实验最优配合比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橡胶粉聚丙烯纤维水泥稳定碎石的路用性能
    4.1 力学性能研究
        4.1.1 无侧限抗压强度
        4.1.2 抗压回弹模量
        4.1.3 劈裂强度
        4.1.4 橡胶粉和聚丙烯纤维在水泥稳定碎石中的强度改善机理
    4.2 抗裂性能研究
        4.2.1 干燥收缩
        4.2.2 橡胶粉和聚丙烯纤维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抗裂提升机理
    4.3 抗冻性能研究
        4.3.1 试验研究方案
        4.3.2 试验结果分析
        4.3.3 橡胶粉和聚丙烯纤维对水泥稳定碎石的抗冻性提升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橡胶粉聚丙烯纤维水泥稳定碎石工程应用
    5.1 试验路段概括
    5.2 试验路段铺筑
        5.2.1 混合料拌合工艺
        5.2.2 运输及含水量的控制
        5.2.3 集料级配控制
        5.2.4 混合料的摊铺碾压成型及养护
        5.2.5 混合料的养生
    5.3 试验路段调查与对比分析
    5.4 橡胶粉聚丙烯纤维水泥稳定碎石经济效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路面基层材料含水量的偏差对基层强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废弃橡胶改性水泥稳定碎石性能及机理研究[D]. 李淑媛. 山东交通学院, 2021(02)
  • [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工艺分析及压实数值模拟[D]. 马俊琛. 吉林大学, 2021(01)
  • [3]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D]. 邹启东.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4]基于抗裂性能的水泥炉渣稳定碎石基层试验研究[D]. 甄珍.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5]二灰碎石基层水泥就地冷再生技术应用研究[D]. 王文钊. 扬州大学, 2020(04)
  • [6]高立庄公路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D]. 高亮.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7]再生旧混凝土道路基层材料的干缩性能关键技术[D]. 沈镱武.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8]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复合冷再生混合料性能研究[D]. 闫强.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9]掺废塑料纤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抗裂性能研究[D]. 张谭龙.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10]橡胶粉聚丙烯纤维复合改性半刚性基层材料试验研究[D]. 王孟康.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标签:;  ;  ;  ;  

路面基层材料含水量偏差对基层强度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