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阜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一、富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见成效(论文文献综述)

李越云[1](2018)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云南边境地区蔗糖产业持续发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于2015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首次被提出,根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破除资源错配、供需脱节、市场扭曲的矛盾,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减少无效供给,解决农业结构调整难和农民增收难的困境。随后学术界对其从宏观角度展开了大量研究,但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边境地区具体产业相结合的研究相对匮乏。蔗糖产业作为一种工农结合型产业,产业的发展不仅关系着制糖企业的发展,还与蔗农的利益息息相关,但云南边境地区甘蔗品种单一且供给不足,制糖企业资金困难、制糖工艺落后、生产成本过高,食糖贸易市场风险过大、营销模式单一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着蔗糖产业的持续发展。因此,为解决产业供需结构和经营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调整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本文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对云南边境地区蔗糖产业的持续发展问题展开研究,全文从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产业自身等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进行分析,以此来说明云南边境地区蔗糖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供需、经营状况以及制约因素三个层面对云南省边境地区蔗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从政策、产业结构、经营以及市场等层面对云南边境地区蔗糖产业发展优化内容进行思考,最终从种植、加工、市场贸易三个角度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以促进边境地区蔗糖产业健康发展和持续供给,地方经济得以提升,农民生活得以改善,贫困地区得以顺利实现脱贫致富。

温延静[2](2011)在《吉林劝业道农业活动述略(1907-1912年)》文中研究说明劝业道是清政府在地方设立的新政改革机构。它以挽回利权,广兴利源为宗旨,掌管一省农工商矿并交通、邮船事务。近年,史学界对清末新政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其对中国经济近代化影响方面,特别是为自救而设立的一些中央机构的研究比较多,如对商部、学部的研究。对地方实业机构的研究一直处于鲜少关注的状态,虽然也出现了几篇区域性的关于劝业机构、劝业会、劝业活动的研究,但具体到吉林省劝业道活动方面的论述就更少了,笔者曾在一些东北农业经济专着中看见提及劝业道方面的片段,也多是一语带过。本专题的研究主要以档案史料汇编、报刊杂志为基本资料,致力于考察再现1907-1912年吉林劝业道的机构设置及其农业实践活动,探讨其对近代吉林农业基础的历史影响。该论文以设立劝业道的大背景为研究前提,对其机构设置和职能、主要农务活动及影响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认为,劝业道的设立,对吉林省传播近代农业科技、奠定今日着名的商品粮产区地位以及推动农业近代化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吉林省发展现代化农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吉林劝业道为振兴农业采取的一些举措,宣传推广了农业新技术,改良引进新品种极大地丰富了我省单调的传统农作物种植结构,并培养了一批具有专门农业知识的人才传播近代农学知识,提高了农业科研水平。此外,劝业道为兴民利开始注重发展林、牧、渔等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吉林农业的近代化。

景琴玲[3](2007)在《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农业高职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作为农业教育面向“三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村各类事业建设培养了急需的多种应用型人才,促进了农村社会进步和农业经济发展。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愈加突出,尤其是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其就业现状较其他类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更加令人堪忧,这种就业现状直接关系到农业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农业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紧紧围绕“三农”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认识目前农业高职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环境,分析其就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就成为学术界急需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是从农业高职就业的理论基础、环境、现状、影响因素四方面对农业高职就业问题进行分析的。论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西方就业理论和马克思就业理论及其对我国就业的启示;接着对我国高校学生就业环境的转变进行了全面地分析,并阐明了在此环境下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及就业环境存在的问题;在了解了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大背景之后,本文又通过电话、网络、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农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意向、择业心态、就业指导、就业途径等有关问题进行细致地调查,从调查结果中反映出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境,为促进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实证基础;在掌握了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本文借鉴管理学的SWOT分析法对影响农业高职生就业现状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SWOT矩阵来清晰反映影响农业高职生就业的各种影响因素,使其成为农业高职生就业对策研究的理论工具。在科学就业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以上对农业高职就业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把握之后,本文又在吸取大学生成功就业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农业高职就业问题的三个对策,即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坚持教育创新,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农业高职人才;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市场。同时还提出了两项政策性建议即鼓励自主创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由此可以看出,本论题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在理论上,它具有填补我国农业高职就业问题研究的空缺的学术价值;在现实中,研究农业高职就业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将会为我国农业高职院校解决实际就业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带动农业高职招生,促进农业高职教育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阶段;并且对政府就业政策的合理调整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周兰兰[4](2003)在《20世纪川东、南地区中等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20世纪川东、南地区四个主要发展时期、三大区域及九个中等城市的发展特点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实证分析,探讨了不同时期区域内中等城市发展滞后的原因。20世纪的前半期,由于城市的工商业发展滞后,城市间分工低下,城市所依赖的区域又有许多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致使川东、南地区的中等城市发展动力不足,城市早期现代化的进程受阻。建国后,随着三线建设的全面铺开,川东、南地区迁入和新建了大批重工业企业,新兴工业与传统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共同推动力,但由于受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城市发展起伏大。改革开放后,由于受国家梯度发展战略的影响,川东、南地区的中等城市在区域发展环境和条件上落后于同期东部城市,另一方面,城市发展前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工业老化、工业结构不合理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中等城市的发展。在长时段考察的基础上,文章探讨了川东、南地区中等城市在新时期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战略措施,在新世纪,这些中等城市要充分参与西部大开发与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充分吸收东部沿海地区建设发展的先进经验,在制度方面大胆创新,以弥补现有区域城市体系不健全的弱点,推进地区的协调性发展。

南京市人民政府[5](2000)在《培植龙头企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文中研究表明 近几年来,我市努力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推动农业生产,抓住大宗农产品相对过剩的机遇,跳出农村抓农业,充分发挥南京大市场、大交通、大流通的优势,利用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始进入了

二、富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见成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富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见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云南边境地区蔗糖产业持续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重难点
        1.4.1 论文重点
        1.4.2 论文难点
    1.5 论文创新及不足之处
        1.5.1 论文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之处
2 文献研究综述
    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2.1.1 关于农业供给结构的理论基础研究
        2.1.2 关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发展实践研究
        2.1.3 关于甘蔗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2.1.4 关于蔗糖产业持续发展的研究
    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2.2.1 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
        2.2.2 关于甘蔗产业持续发展的研究
        2.2.3 关于我国蔗糖产业持续发展的研究
        2.2.4 关于云南边境地区蔗糖产业发展的研究
    2.3 文献研究述评
3 云南边境地区蔗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3.1 蔗糖产业对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3.1.1 直接作用
        3.1.2 间接作用
    3.2 蔗糖产业对边境地区社会发展的作用分析
        3.2.1 对解决边境地区就业问题的作用
        3.2.2 对边境地区禁毒工作的作用
        3.2.3 对发展邻国社会经济的作用
        3.2.4 对保障我国食糖安全的作用
    3.3 蔗糖产业对边境地区脱贫攻坚的作用分析
        3.3.1 为贫困地区农民提供收入来源
        3.3.2 缓解边境地区产业扶贫同质化问题
    3.4 对蔗糖产业自身的促进作用分析
        3.4.1 对甘蔗种植业的影响
        3.4.2 对蔗糖加工业的影响
4 云南边境地区蔗糖产业供需状况及制约因素分析
    4.1 蔗糖产业供需状况分析
        4.1.1 甘蔗种植土地的供与需
        4.1.2 甘蔗的供与需
        4.1.3 制糖企业食糖生产的供与需
        4.1.4 制糖企业食糖品种的供与需
    4.2 蔗糖产业经营状况分析
        4.2.1 经营特点
        4.2.2 经营指标分析
    4.3 蔗糖产业供需制约因素分析
        4.3.1 甘蔗种植业供给制约
        4.3.2 蔗糖加工业的劣势制约
        4.3.3 食糖贸易制约
5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云南边境地区蔗糖产业优化的思考
    5.1 政策的优化思考
    5.2 结构层面的思考
        5.2.1 甘蔗种植业供给结构
        5.2.2 完善食糖品种供给结构
    5.3 经营层面思考
        5.3.1 构建甘蔗种植合作主体
        5.3.2 重视制糖工艺的提升
    5.4 市场层面思考
        5.4.1 创新食糖市场贸易方式
        5.4.2 完善国内食糖价格机制
6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云南边境地区蔗糖产业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6.1 云南边境地区甘蔗种植业持续发展建议
        6.1.1 健全保障措施
        6.1.2 增加优质甘蔗品种供给比例
        6.1.3 增加甘蔗供给量
    6.2 云南边境地区制糖企业持续发展建议
        6.2.1 完善相关政策指引
        6.2.2 建立多样化投资主体
        6.2.3 降低制糖成本
        6.2.4 弥补制糖企业突出短板
    6.3 加强食糖市场贸易的对策建议
        6.3.1 创新营销方式
        6.3.2 稳定食糖市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2)吉林劝业道农业活动述略(1907-1912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突破点
第1章 吉林劝业道设立的背景
    1.1 清末日俄对东北侵略的影响
    1.2 清政府维护统治的需要
    1.3 发展地方经济的要求
第2章 劝业道的机构设置
    2.1 东北近代官制改革
    2.2 内部机构、职能
    2.3 附属机构
第3章 农业活动
    3.1 放垦官荒
    3.2 兴办农事试验场
    3.3 推广种植经济作物
    3.4 发展近代蚕业
    3.5 重视发展林业、渔业及其它副业
第4章 开展农业活动的影响
    4.1 传播近代农学知识,推进了吉林省近代农业科技
    4.2 开荒垦殖抵御外来侵略,发展了吉林省商品经济
    4.3 开展各种农业活动,推动了吉林省农业的近代化
    4.4 处理社会事务,打造了发展吉林省农业良好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综述
        1.2.1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情况
        1.2.2 农业高职就业研究情况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人力资源
        2.1.2 就业与失业
        2.1.3 几种失业类型
    2.2 西方学者的就业理论
        2.2.1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2.2.2 菲利普斯曲线
        2.2.3 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
        2.2.4 西方就业理论的启示和借鉴
    2.3 马克思的失业理论
        2.3.1 马克思的失业理论
        2.3.2 马克思就业理论对中国就业改革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 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环境分析
    3.1 大学生就业环境的转变
        3.1.1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变迁
        3.1.2 高等教育体制的巨大变革
        3.1.3 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带来的转变
        3.1.4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的转变
    3.2 新环境下大学生就业的特点
        3.2.1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3.2.2 毕业生就业形式与途径的多元化
        3.2.3 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多元化
    3.3 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存在的问题
        3.3.1 就业岗位争夺“白热化”
        3.3.2 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化”
        3.3.3 就业政策落实“失衡化”
        3.3.4 就业市场招聘“异常化”
        3.3.5 教育体制市场“需求化”
        3.3.6 舆论媒体导向“误区化”
    3.4 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特殊环境
        3.4.1 农业高职教育的概念及特点
        3.4.2 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特殊环境
第四章 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4.1 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状况
    4.2 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
        4.2.1 就业率调查
        4.2.2 就业意向调查
        4.2.3 择业心态调查
        4.2.4 就业指导满意度调查
        4.2.5 就业途径调查
    4.3 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境
        4.3.1 弱竞争性
        4.3.2 就业对口率低
        4.3.3 就业指导不力
        4.3.4 就业质量差
第五章 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SWOT 分析
    5.1 优势因素分析
        5.1.1 农业高职生的各方面能力比一般劳动力素质高
        5.1.2 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非常重视
        5.1.3 农业高职作为高职教育而具有的优势
    5.2 劣势因素分析
        5.2.1 农业高职教育所处行业和层次的劣势
        5.2.2 农业高职院校所处地域的劣势
        5.2.3 农业高职教育发展依然处于不成熟阶段
        5.2.4 观念障碍
    5.3 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外部环境机会分析
        5.3.1 农业、农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强
        5.3.2 西部大开发为农业高职毕业生提供了就业良机
        5.3.3 “三农”问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5.3.4 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支持
    5.4 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外部环境威胁分析
        5.4.1 计划配置向市场配置转型的不完善
        5.4.2 人才需求变化周期加快,社会认可度小,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
        5.4.3 社会对农业高职教育要求过高,招聘条件过于苛刻
第六章 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策略分析
    6.1 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6.1.1 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大力推行农业企业化经营
        6.1.2 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
        6.1.3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
        6.1.4 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6.2 坚持教育创新,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农业高职人才
        6.2.1 提高学生素质
        6.2.2 提高教师素质
        6.2.3 学科专业调整
        6.2.4 就业渠道多样化、多层次
    6.3 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市场
        6.3.1 做好职业生涯设计
        6.3.2 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6.3.3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
        6.3.4 规范就业市场,加快人事代理制度改革
    6.4 若干政策建议
        6.4.1 鼓励自主创业,给予优惠政策
        6.4.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20世纪川东、南地区中等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川东、南地区中等城市区域地理、经济状况概述
    第一节 川东、南地区中等城市体系结构
    第二节 川南区域与中等城市发展概况
        一、 区域经济、地理概述
        二、 区内中等城市发展概述
    第三节 川东北地区中等城市发展概况
        一、 区域经济、地理概述
        二、 区内中等城市发展概述
    第四节 重庆经济区(川东)中等城市发展概况
        一、 区域经济、地理概述
        二、 区内中等城市发展概述
第二章 20世纪前半期川东、南地区中等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重庆开埠通商-1949)
    第一节 重庆开埠至抗日战争前川东、南地区中等城市的发展
        一、 城市人口及职业结构的演进
        二、 城市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川东、南地区中等城市的发展
        一、 抗日战争时期川东、南地区城市工业发展的特点
        二、 传统产业与城市的发展
        三、 抗战时期城市交通建设的发展
    第三节 川东、南地区中等城市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近代川东、南地区城市发展的个案研究
        一、 传统型工业中等城市-“盐城”自贡在近代的发展特点
        二、 川东中心城市-万县在近代的崛起
第三章 建国后川东南地区中等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1949-改革开放初)
    第一节 建国后川南地区及中等城市的发展
        一、 城市人口与职业结构变动趋势
        二、 城市经济的变动与发展
        三、 城市建设与规划发展
    第二节 建国后川东北地区及中等城市的发展
        一、 城市人口与职业结构变动趋势
        二、 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
        三、 城市的建设与规划发展
    第三节 重庆经济区(川东)地区的万、涪中等城市发展极
        一、 城市人口与职业结构
        二、 城市经济的变动与发展
        三、 城市的建设与规划发展
第四章 新时期川东南地区中等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一至今)
    第一节 川南地区的中等城市的发展与思考
        一、 新时期内江城市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二、 新时期自贡城市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三、 新时期宜宾城市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四、 新时期泸洲城市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川东北地区的中等城市的发展与思考
        一、 新时期南充城市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二、 新时期遂宁城市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三、 新时期达州城市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重庆经济区(川东)中等城市的发展及思考
        一、 新时期万县城市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二、 新时期涪陵城市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结语)新世纪川东、南地区中等城市发展的思考及展望

四、富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见成效(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云南边境地区蔗糖产业持续发展的研究[D]. 李越云. 云南大学, 2018(01)
  • [2]吉林劝业道农业活动述略(1907-1912年)[D]. 温延静. 吉林大学, 2011(08)
  • [3]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 景琴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4]20世纪川东、南地区中等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D]. 周兰兰. 四川大学, 2003(04)
  • [5]培植龙头企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J]. 南京市人民政府. 群众, 2000(03)

标签:;  ;  ;  ;  ;  

阜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