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开发区民营经济日益壮大

烟台开发区民营经济日益壮大

一、烟台开发区民营经济日益壮大(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威[1](2021)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夏津县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制造业是夏津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其生产具有明显的低效益、高耗能、用工高等特点,新旧动能转换工程提出以来,夏津县制造业生产实现了向智能化、高端化方向的转型,在这过程中各项促进传统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夏津县制造业发展的状况来看,还存在较多的矛盾和难题,突出表现在转型升级方面,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如何推动夏津县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夏津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为完成这一任务,就要求我们从政策制定着手,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夏津县制造业转型升级。基于以上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目的,本文从与其相关的概念入手,运用定性分析、实地调研、统计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促进夏津县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进行研究,针对性的提出相关政策的制定方向。文章从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入手,整理了新旧动能转换工程提出以来夏津县为促进传统制造业发展出台的各项政策文件,分析当前政策落地情况,通过以上分析,研究了当前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之后借鉴山东省内转型升级先行区的成功经验,完善夏津县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政策的制定,提出促进夏津县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应实施的具体政策。研究表明,政策是夏津县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尤其是在新旧动能转换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政策的推动力就显得更为重要。新旧动能转换工程提出以来,夏津县促进传统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发生了由“零”转“正”的重大转折,推动了夏津县传统制造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随着制造业经济发展的不断优化,夏津县的各项促进政策还需不断更新与完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夏津县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必须要有大力度的改革与突破,以政策的制定与落地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在基本思路上要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在上级政策制定的基础上继续优化政策结构,充分发挥政策效应。在政策目标上,要能够集中体现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夏津县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为夏津县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指导,提高夏津县制造业发展的竞争力,从而推动夏津县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在政策制定原则上,要遵循市场为主体原则、引导性原则、产学研合作原则、开放性原则以及可操作性原则;在具体政策制定上要突出体现大幅提升产品供给质量、促进企业家持续较快获利、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以及缩小与先进地区差距四个方面。从扩大制造业发展“量”需求转向促进制造业发展“质”的需求,由以依赖资源消耗、手工作业向追求环境保护与智能化发展方向转变。实现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全面激活发展新动能,传统制造业焕发出新生机,跑出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度”,为建设新时代“多彩文明富康”新时代现代化新夏津提供强力支撑。

张晨瑶[2](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田光辉[3](2019)在《环境规制、地方保护与污染密集型产业地理格局》文中认为随着工业和城镇化的快速扩张,环境问题愈加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关切,为应对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压力,环境规制逐步增强,开始成为产业地理格局调整的重要因素。污染企业和产业对环境规制的响应成为各学科研究的热点。然而,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冲突是工业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世界性难题,出于财税动机和经济增长等地方利益考虑,地方保护会对环境规制的实施和执行形成干扰,也会影响污染产业的地理空间格局。因此,需要将环境规制和地方保护纳入统一的理论和模型分析框架中,才能更好的理解污染密集型产业地理格局变化。本文以“环境规制、地方保护与污染密集型产业地理格局的关系”为核心论题,基于环境规制理论、地方保护理论和区位论,从宏观和微观视角系统研究两因素对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影响,契合生态文明建设下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结合已有研究和相关理论,本研究系统阐述了环境规制、地方保护对污染密集型产业分布和产业动态作用的理论依据和作用机制,在考虑区域、产业和企业异质性的基础上,构建了综合性理论分析框架。同时,为更好的理解环境规制和地方保护的作用,本研究对环境规制和地方保护的演变轨迹进行了分阶段阐述,揭示其特点、问题和演进方向,分析其影响。依据所构建的分析框架,本文以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主要研究区域进行实证分析,将污染密集型产业地理格局分为宏观层面产业分布变化和微观层面产业动态调整,产业动态包括企业进入、退出、企业利润率、企业创新、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共包含以下研究内容:环境规制和地方保护的时空格局及其交互机制,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时空格局特征,环境规制、地方保护对产业分布的影响,环境规制、地方保护对产业动态的影响。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环境规制和地方保护的分布差异显着,存在负向空间关联特征;两者具有区域“模仿行为”和交互制约作用。地市层面环境规制分布呈现东高西低,高值不断向内陆转移;地方保护则由北高南低向中西高、东部低转变。两者均为空间集聚特征,其中,环境规制集聚程度趋于离散;地方保护空间集聚存在明显的东西和南北差异。两者存在负相关空间关联特征。在两者作用和竞争形态上。全样本估计中,环境规制和地方保护具有交互制约作用,均存在区域“模仿行为”。发现环境规制并非单向的“逐底竞争”,而是在利益争夺、地市博弈及环境恶化中累积向上。而邻近地区环境规制的空间溢出效应较弱。分阶段估计中,环境规制的“模仿制约”形态有所增强,环境规制“竞争向上”得到强化。分区域估计中,由东至西,环境规制对地方保护的作用形态分别呈现“模仿制约”、“独立制约”、“独立无效”;地方保护对环境规制的作用形态则呈现“独立无效”、“独立制约”和“模仿促进”。(2)污染密集型产业比重波动下降,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时间变化上,污染密集型产业总量稳步提升,比重波动下降,内部组成结构相对稳定。先后经历缓慢增长、快速扩张和结构转型三个阶段,表现为“分散-集中-分散”趋势。空间分布上,省级层面,北京、广东、江苏和浙江是主要产能转出地,中西部则成为污染密集型产业的主要承接地。地市层面上,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和江苏省是污染密集型产业的主要分布区,总体布局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特征;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为产能的主要转出地,重点开发区域则成为产能的主要增长地区。各行业的调整方向在地带间、城市群和地市间存在较大差异。(3)环境规制和地方保护对污染密集型产业分布的影响存在区域、产业、和空间异质性。环境规制与污染密集型产业规模呈倒“U”型关系,环境规制开始成为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尤其对高污染行业,证实“污染避难所”效应存在。省域层面,环境规制的作用在东西部突出,而在地市三大地带内均呈倒“U”型关系。环境规制对污染产业规模的抑制效应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上升而增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环境规制与污染密集型产业规模的关系呈现倒“N”型。地方保护推动污染密集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尤其对高国有比重行业,而不符高利税产业倾向布局在地方保护高地区的假设。与邻近地区的地方保护博弈将削弱产业收益。省级层面,地方保护作用在中西部显着,而地市层面,由西至东,地方保护指数越高,污染密集型产业规模增幅越大。随着地方保护指数上升,地方保护与污染密集型产业规模呈现“V”型;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地方保护先促进后抑制污染密集型产业增长。环境规制和地方保护的交互作用对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影响在考虑尺度、区域和产业异质性后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两者的交互作用在省域层面的东中部明显,而在地市层面,中西部更能体现出两者的交互作用。地方保护抑制环境规制对高污染行业的作用。(4)环境规制、地方保护对产业动态的影响受到区域、产业和企业异质性的影响。(1)企业进入高值呈现向西部移动的态势。环境规制提升了高污染企业的进入壁垒,而对国企、外资和大企业有所削弱。地方利税保护动机降低西部,而提升了东中部的进入门槛;国企保护动机则降低了企业进入门槛。大企业更易进入地方保护动机高的地区,国有企业易进入利税保护动机高的地区,而东中部国有比重高的地区则限制国有企业进入。环境规制提升了东西部地方利税保护动机高地区的企业进入壁垒,国有企业保护动机则抑制环境规制的作用。(2)污染企业的退出率和内部退出结构的高值区域逐渐西移,东部企业退出规模有所提升。环境规制并非污染企业退出的关键因素,年龄大的企业受影响较高。东西部地方利税保护动机降低了污染企业的退出概率,而国有企业保护动机则增加了企业退出数量。国有和外资企业在地方保护程度高的地区退出壁垒较高,环境规制推动地方利税保护动机高的地区污染企业退出,而国有企业保护动机则对环境规制作用的发挥具有抑制作用。(3)企业利润率的空间格局呈现东部总体较优,中西部发展迅速的特征。强“波特假说”未得到验证,“合规成本”可以用来解释环境规制与企业利润率的关系。保护利税动机有利于提升企业利润率,而除国企、外资和大企业外,国有企业保护动机不利于利润率提升。利税保护动机改变了环境规制遵循成本效应,而国企保护动机和环境规制的负向效应具有叠加作用。地区异质性上,中部地区环境规制遵循成本效应较强,降低了利税比重高地区的利润,而西部国企即使面对严格的环境规制,其利润也能得到保障。(4)污染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创新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和长三角,逐步向中部和成渝地区扩展。未证实弱“波特假说”存在,环境规制有利于推动国企和外资企业的创新,但对大企业具有“挤压效应”。地方保护利税动机能够推动企业创新水平提升,其中,外资和民营企业是创新主力。国企保护动机则阻碍创新增长,且不利于环境规制的创新补偿效应发挥。(5)污染密集型产业的专业化集聚格局各有不同特点,但整体变化相对稳定。在全国和中部,环境规制促使产业集聚分散,而在东西部,环境规制则推动产业集聚提升。环境规制利于民营企业为主的地区产业集聚,而在国企和大企业为主的地区,环境规制增强不利于产业集聚。地方利税保护动机促使产业分散,除东部外,国企保护动机推动产业集聚。环境规制总体上降低了地方保护动机高地区的产业集聚水平。(6)产业结构“污染化”格局呈现西高东低,产业结构趋于“清洁化”。环境规制有利于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向“清洁化”转型,尤其是对内部规模经济大的产业,而对民营企业比重大的行业作用不明显。除内部规模大的产业外,地方利税保护动机会推动产业向“清洁化”转型。国有企业保护动机则不利于产业向“清洁化”转型。环境规制有利于抑制地区利税占比高地区的产业增长,但环境规制的作用易受国企保护动机的干扰。根据相关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加强环境治理和管理体系建设,提升环境规制效率;(2)推动市场化和国有体制改革,减少不良干预;(3)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区域向好竞争;(4)综合统筹、合理谋划,做好产业迁出和承接工作;(5)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措施;(6)增强企业创新能力;(7)发展绿色产业,致力产业结构“清洁化”转型。创新之处:在理论上,将环境规制和地方保护同时纳入分析框架,并分析二者对污染产业地理格局的作用机制;构建地市层面环境规制和地方保护测度方法,并考察两者的作用形态;从宏观、微观和异质性视角探讨环境规制、地方保护对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影响,丰富了相关研究。

冯志峰[4](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山东省人民政府[5](2018)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鲁政发[2018]7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18年2月13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批复》(国函[2018]1号)精神,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

山东省人民政府[6](2016)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鲁政发[2016]5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纲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以创新、协调、

张文庆[7](2015)在《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组织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国家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对外影响软实力的重要方面,目前已在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其发展研究的理论成果也是极为丰富的。但以往的研究中,一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国家级开发区发展过程中的激烈竞争。而这种竞争关系不仅影响着开发区的个体行为,也影响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群体发展绩效。在产业组织理论中,产业经济学家贝恩和谢勒等人创建了产业SCP分析模型,用来研究一个产业内基本情况的变化、市场结构、市场行为、绩效,以及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市场基本情况影响市场结构,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采取的行为,并反作用于市场基本情况;企业行为关系到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又对市场结构构成反馈;公共政策则对以上过程均产生影响。SCP分析框架是最完整、最成熟的研究范式,广泛应用于各类产业研究,为维护行业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提高经济效率提供政策依据。通过对国外开发区典型案例的剖析、中国国家级开发区发展回顾、国内民营开发区的解读,本文抽象出了开发区发展的一般特征,即区域发展竞争中的投资者聚集:开发区提供了土地资源和投资环境等“产品和服务”,投资者根据其偏好选择“产品和服务”。开发区个体具有准企业特征,群体具有“产业”特征。利用国家级开发区30年发展积累的丰富可观察经验,考虑开发区与一般企业的行为差异,通过对产业组织SCP分析框架的转换、修正,构建了适用于国家级开发区发展研究的SCP范式。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本文重点分析研究了开发区市场基本条件及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从开发区的供需主体看,国家开发区的设立需要国家严格的审批,有较强的进入壁垒,从需求方看,主要以国外投资者为主;由于各开发区的区位、政策、体制、基础设施配套能力、经济环境及市场、生活环境的差异,形成国家开发区的异质性,开发区之间以及开发区与其他区域之间呈现出了不完全竞争的特征;由于投资者的稀缺性,市场表现为买方市场,在开发区与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这对开发区的个体市场行为形成影响;目前,国家级开发区在主导产业和经济规模上形成了一定的集中度,其群体组织特征属于“低集中寡占型”,具有结构的稳定性,总体上属于发展的成熟期,同时,主导产业集中度在提高、区域上开始分化,呈现出特色园区势头;市场集中度的形成,与供需失衡的激烈竞争和国家政策有关。在市场结构和开发区考核体系的影响下,开发区之间表现出激烈的垄断竞争行为,以垄断竞争市场行为理论为依托,从开发区功能目标、竞争中的价格策略、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对国家级开发区的市场行为进行探析,从经验观察入手,主要分析了以土地价格、补贴和担保、特许权以及特殊投资环境为主体的优惠政策比拼,以内外资的待遇差异为主的价格歧视,以投资环境改善为主的创新,以投资促进为主的减少交易成本行为和品牌建设为主的广告行为等。开发区的上述市场行为决定了开发区的绩效。在绩效指标体系的选择上,考虑到开发区功能定位和绩效考核特殊性,分别以财政收入和商务部公布的投资环境综合评价得分为因变量来构建国家级开发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回归模型,自变量则选用了经济总量(GDP)、进口额、出口额和实际利用外资,为剔除各变量不同量纲的影响,对有量纲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进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指标,均采用了相应指标占其样本开发区总额比例来代替。在对两个回归模型结果相互比较印证的基础上,得出的相关结论是:1、国家级开发区发展绩效与地区生产总值正相关(强烈),与进口呈正相关,与实际利用外资正相关(极弱),与出口负相关;具有规模效应;与区位有关。2、目前发展状态下,外资质量不高。提高开发区绩效的途径是,增大规模、内外资并重、提高外资质量、提高全球经济参与度。3、个案研究说明,体制、政策管理水平等因素对发展绩效的综合影响,历经产生、加速、稳定、减弱几个阶段后,目前几近消失。着眼于国家级开发区新的“三成为、四转变”战略功能目标(即努力把国家级开发区建设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成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培育吸引外资新优势的排头兵,成为科技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的示范区。努力实现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取胜转变),本文对照SCP分析框架中的各影响因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外部因素方面,面临外资和市场不振、政治环境不稳和科技创新不足的环境;公共政策方面,体现为功能和考核的冲突、转型与激励的冲突、合作与竞争的冲突以及发展与土地的冲突;在其他因素方面,行政效率、基础设施配套、交通物流、生活环境、教育卫生、信息交流、费用、高端服务业等形成发展瓶颈。当中土地、人力资源等因素,采用案例法予以例证。最后,针对开发区发展诸影响因素,在公共政策层面,提出设立国家级开发区创新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积极推进开发区横向合作、全面叠加上海自贸区政策、鼓励建设特色开发区、创新开发区考核体系;在个体开发区行为方面,建议推进产城融合、协调资源整合、搞好投资促进、加强品牌建设。通过影响、调整开发区的市场行为,实现国家级开发区群体发展绩效的提高。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国家级开发区发展研究的理论视角,揭示了其垄断竞争行为的特征表现,得出了其目前发展绩效的一般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但由于数据采集非常困难以及在SCP分析框架转换和修正中的能力所限,难免存在遗漏和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检验并不断丰富完善。本文研究中采用的产业组织视角,对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也有一定启发意义。

罗胜[8](2012)在《烟台市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论是在发达的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发展经济、繁荣市场、促进就业、推动创新、增加税收、增进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自身发展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低等原因,中小企业所利用的资源有限、市场占有份额低,在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世界各国普遍把推进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扶持中小企业作为经济政策的基本方向和重要内容。经过改革开发三十多年的发展,在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指引下,占全国企业总户数99%的中小企业发展成就斐然,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活跃市场的重要主体、大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托、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但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复杂,一些长期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如人才短缺、融资困难等依旧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深刻变革中,广大中小企业又面临着土地、原材料、用工等成本不断上升和加快转型升级的严峻考验。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与挑战,如何帮助中小企业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已经成为决定“十二五”规划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一系列中小企业理论研究的指导,针对烟台市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现状及特点,分别从产业集群型模式、配套型模式、资源型模式、创新型模式等方面进行细分研究。目的在于通过逐个分析中小企业各模式的发展,总结烟台市中小企业发展的特点。最后,借鉴国外中小企业发展经验,立足本地,从深层次寻找症结所在,从政府及企业自身方面分别提出合理的建设性对策、建议。

山东省人民政府[9](2011)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东省人民政府文件鲁政发〔2011〕11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纲要》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十一五"时期的工作,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国

陈泽浦[10](2010)在《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以山东沿海县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县域经济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繁荣和绝大多数人民的富裕。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是推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对县域经济发展予以足够重视,采取切实措施,拓宽思路,不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县域经济实现了长期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县域经济总体实力显着增强。沿海县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地理区位、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历史人文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沿海县域经济发展及其发展模式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面临的新形势,对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创新提升,以促进沿海县域经济更好发展,同时也为内陆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论文运用对比分析法、实地调研法和系统分析法,以山东沿海县市为例,对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力图达到三个研究目的:对沿海已有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总结分析;对沿海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创新提升;提出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促进沿海县域经济发展。论文以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为指导,在借鉴美国、韩国和日本县域(郡域)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以山东省沿海县市为例,详细分析了山东沿海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究了山东沿海县域经济发展的独特之处。并总结归纳了山东沿海县域经济发展的七种模式。分别是:(1)以即墨市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带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2)以胶南市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带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3)以胶州市为代表的开放型经济带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4)以垦利县为代表的生态经济带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5)以龙口市为代表的城乡一体化带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6)以寿光市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带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7)以荣成市为代表的海洋经济带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然后,从国内外实际出发,指出当前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与以往有很大差别,主要表现在:沿海县域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县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改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正由粗放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县域经济发展由竞争走向竞合。从沿海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出发,确立了创新提升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模的总体思路,提出应遵循统筹发展、着眼当前兼顾长远、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三个原则和以工业化、城镇化、特色化、集群化、开放化、城乡一体化、县域发展组团化作为着力点,从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和要素配置等方面对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创新提升。最后,提出了加快沿海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即:对沿海县域经济发展实施财政支持;对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对沿海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产业指导;正确发挥地方各级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加大东西合作,统筹区域发展:启动关系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烟台开发区民营经济日益壮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烟台开发区民营经济日益壮大(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夏津县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新旧动能转换
        2.1.2 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
        2.1.3 传统制造业
        2.1.4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2.2 基础理论解释
        2.2.1 市场失灵理论与政府干预理论
        2.2.2 创新理论
        2.2.3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小结
第3章 夏津县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政策现状
    3.1 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性政策
    3.2 特色产业专项扶持政策
    3.3 优化营商环境相关政策
    3.4 转发执行上级相关政策
    小结
第4章 夏津县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政策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4.1 夏津县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政策落实情况
        4.1.1 贷款政策的落实
        4.1.2 用能政策的落实
        4.1.3 补贴政策的落实
        4.1.4 奖励政策的落实
    4.2 政策落实对夏津县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的影响
        4.2.1 传统制造业支撑作用愈发明显
        4.2.2 规模企业与小微企业产品升级速度不匹配
        4.2.3 研发投入比重仍有不足
        4.2.4 产业集群运行态势与高质量发展集群仍有一定差距
    4.3 现行政策存在的问题
        4.3.1 政策制定基础脱离夏津县发展实际
        4.3.2 政策实施主体缺乏监督、监管机制
        4.3.3 政策制定客体机会不均等
        4.3.4 政策制定目标不明晰
    4.4 现行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
        4.4.1 政策制定缺少地域特色
        4.4.2 难以完成政策的“最后一公里”
        4.4.3 政策宣传力度弱
        4.4.4 企业家缺乏社会责任感
    小结
第5章 山东省内先行地区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政策制定经验借鉴
    5.1 山东省内先行地区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政策
        5.1.1 烟台市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政策
        5.1.2 德州市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政策
        5.1.3 平原县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政策
        5.1.4 武城县红色产业转型升级政策
    5.2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政策制定的经验
        5.2.1 制定转型升级的目标和规划
        5.2.2 建立统一的规划机构
        5.2.3 加强对企业研发的扶持
    5.3 借鉴与启示
        5.3.1 政府主导
        5.3.2 加大要素扶持力度
        5.3.3 紧密结合地方实际
        5.3.4 政府重服务而非管理
    小结
第6章 推动夏津县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
    6.1 推动夏津县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目标
    6.2 推动夏津县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政策制定的原则
        6.2.1 市场为主体原则
        6.2.2 引导性原则
        6.2.3 产学研合作原则
        6.2.4 开放性原则
        6.2.5 可操作性原则
    6.3 推动夏津县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完善政策
        6.3.1 大幅提升产品供给质量
        6.3.2 促进企业家持续较快获利
        6.3.3 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6.3.4 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2.2.1 国家顶层设计
        2.2.2 地方政策规划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3.3 沈阳经济区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3.4 哈长城市群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3)环境规制、地方保护与污染密集型产业地理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制造业地理格局已从向东部地区集聚转向中西部地区扩散
        1.1.2 严峻的环境形势推动环境治理体系持续完善
        1.1.3 污染企业对环境规制的区位响应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命题
        1.1.4 地方保护和区域竞争是影响环境规制执行力度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文献述评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产业地理格局
        2.1.2 污染密集型产业
        2.1.3 环境规制
        2.1.4 地方保护
        2.1.5 区域、产业和企业异质性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环境规制与地方保护研究
        2.2.2 污染密集型产业地理格局研究
        2.2.3 环境规制与产业地理格局研究
        2.2.4 地方保护与产业地理格局研究
        2.2.5 环境规制与地方保护关系及其对产业地理格局的影响
    2.3 研究评述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3.1 理论依据
        3.1.1 产业空间格局理论
        3.1.2 政府行为理论
        3.1.3 环境规制理论
        3.1.4 地方保护理论
    3.2 作用机制分析
        3.2.1 环境规制对污染密集型产业分布的影响
        3.2.2 地方保护对污染密集型产业分布的影响
        3.2.3 环境规制和地方保护的交互作用
        3.2.4 环境规制、地方保护与污染企业空间动态
        3.2.5 环境规制、地方保护与企业创新
        3.2.6 环境规制、地方保护与产业集聚
        3.2.7 环境规制、地方保护与结构转型
    3.3 本文理论分析框架
第四章 环境规制、地方保护的演变及定量测度
    4.1 环境规制演变与定量测度
        4.1.1 环境保护制度演变阶段
        4.1.2 环境规制实施与效果
        4.1.3 环境规制强度的测度
    4.2 地方保护演变及定量测度
        4.2.1 地方保护演变阶段
        4.2.2 地方保护的影响
        4.2.3 地方保护的测度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境规制与地方保护的时空格局及交互作用
    5.1 地方竞争: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权衡
    5.2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5.2.1 研究数据与处理
        5.2.2 空间关联分析方法
        5.2.3 模型构建、变量选择与空间矩阵设定
    5.3 环境规制与地方保护的空间格局
        5.3.1 时间特征
        5.3.2 空间分异特征
    5.4 环境规制与地方保护的空间关联
        5.4.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5.4.2 单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5.4.3 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5.5 环境规制与地方保护的交互作用
        5.5.1 估计方法
        5.5.2 全样本估计结果
        5.5.3 分阶段与分地区估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时空格局
    6.1 引言
    6.2 省域尺度污染密集型产业时空格局演变
        6.2.1 数据来源
        6.2.2 省域尺度污染密集型产业分布的时空变化
    6.3 地市尺度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时空格局
        6.3.1 数据来源
        6.3.2 地市尺度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时空格局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环境规制、地方保护与污染密集型产业分布
    7.1 引言
    7.2 省域尺度的计量模型分析
        7.2.1 计量模型构建
        7.2.2 变量选择
        7.2.3 指标处理和模型检验
        7.2.4 实证分析结果
    7.3 地市尺度计量模型分析
        7.3.1 计量模型构建
        7.3.2 变量选择
        7.3.3 指标处理和模型检验
        7.3.4 实证分析结果
    7.4 地市尺度空间异质性分析
        7.4.1 模型设定
        7.4.2 门槛变量检验
        7.4.3 门槛回归及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环境规制、地方保护与污染密集型产业动态
    8.1 引言
    8.2 产业动态的指标量化
        8.2.1 企业进入和退出
        8.2.2 企业利润率和企业创新
        8.2.3 区域工业集聚
        8.2.4 产业转型
        8.2.5 数据来源与处理
    8.3 产业动态的时空演化特征
        8.3.1 企业进入
        8.3.2 企业退出
        8.3.3 企业利润率
        8.3.4 企业创新
        8.3.5 专业化集聚
        8.3.6 产业结构
    8.4 模型设计与数据介绍
        8.4.1 模型设计
        8.4.2 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8.5 实证结果与分析
        8.5.1 环境规制、地方保护对企业进入和退出的影响
        8.5.2 环境规制、地方保护对企业利润和企业创新的影响
        8.5.3 环境规制、地方保护对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创新之处
    9.4 研究不足和展望
        9.4.1 研究不足
        9.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7)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组织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关于开发区发展的理论和研究综述
        2.1.1 开发区相关理论综述
        2.1.2 国内开发区相关研究综述
    2.2 产业组织理论的经典范式—SCP分析框架
        2.2.1 传统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
        2.2.2 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的修正
        2.2.3 产业SCP分析框架的核心要素
    2.3 产业组织SCP范式的一般测度指标
        2.3.1 行业集中度指标
        2.3.2 市场绩效指标
第三章 国内外开发区发展回顾及启示
    3.1 开发区含义与释解
    3.2 开发区历史回顾
        3.2.1 国外开发区典型案例
        3.2.2 中国国家级开发区发展历程
        3.2.3 一个民营开发区的兴起
    3.3 启示—区域竞争中的投资者集聚
第四章 国家级开发区发展研究的SCP分析框架构建
    4.1 国家级开发区个体的准企业性特征
        4.1.1 开发区提供了什么“产品和服务”
        4.1.2 开发区的需求者
        4.1.3 开发区的自主性
        4.1.4 开发区的经济性
        4.1.5 开发区的竞争性
    4.2 国家级开发区群体可视为一个产业
        4.2.1 一般产业的特征
        4.2.2 国家级开发区群体的准产业性
    4.3 SCP分析框架的转换、修正及阐释
        4.3.1 分析模型的转换
        4.3.2 分析模型的修正
        4.3.3 分析模型的特殊边界条件
    4.4 小结
第五章 开发区市场基本条件及结构分析
    5.1 国家级开发区的供需主体
        5.1.1 开发区的创办
        5.1.2 进入和退出
        5.1.3 投资者—开发区“产品和服务”的潜在消费者
    5.2 国家级开发区的异质性-投资环境的评价
        5.2.1 区位
        5.2.2 要素禀赋
        5.2.3 政策
        5.2.4 体制
        5.2.5 基础设施配套能力
        5.2.6 经济环境及市场
        5.2.7 生活环境
    5.3 国家级开发区的竞争特征
        5.3.1 国家级开发区间不完全竞争
        5.3.2 国家级开发区与其他区域不完全竞争
        5.3.3 市场特征1—买方市场
        5.3.4 市场特征2—信息不对称
    5.4 市场集中度
        5.4.1 开发区功能定位与集中度指标选择
        5.4.2 开发区市场集中度
        5.4.3 开发区具体行业集中度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开发区市场行为分析
    6.1 垄断竞争市场行为
    6.2 开发区功能目标的多元性、变化性及行为影响
        6.2.1 国家层面
        6.2.2 地方层面
        6.2.3 小结
    6.3 优惠政策的比拼—竞争中的价格战
        6.3.1 土地价格的高低选择
        6.3.2 补贴和担保
        6.3.3 特许权
        6.3.4 特殊投资环境
    6.4 内外资的待遇差异—价格歧视
        6.4.1 法律法规
        6.4.2 非正式制度
    6.5 投资环境创新—开发区竞争优势的构建
        6.5.1 体制创新
        6.5.2 政策创新
    6.6 投资促进建设—市场交易成本的减少
        6.6.1 投资信息搜寻
        6.6.2 投资合同洽谈
        6.6.3 投资合同履行
        6.6.4 后续跟踪服务
        6.6.5 资源整合优化
    6.7 品牌建设—广告的效应
        6.7.1 以商招商
        6.7.2 对外宣传
        6.7.3 形象塑造
    6.8 小结
第七章 开发区市场绩效评价
    7.1 市场绩效
        7.1.1 一般市场绩效
        7.1.2 开发区市场绩效衡量方式
    7.2 影响开发区绩效的因素
        7.2.1 区位对绩效的影响
        7.2.2 集中度对开发区绩效的影响
        7.2.3 体制、政策、管理水平对绩效的影响
        7.2.4 财政收入与GDP、外资、进出口等因素的多元关系研究
        7.2.5 综合得分与GDP、外资、进出口等因素的多元关系研究
    7.3 小结
第八章 影响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
    8.1 影响开发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
        8.1.1 外资和市场因素
        8.1.2 政治氛围
        8.1.3 科技
    8.2 公共政策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8.2.1 功能与考核冲突
        8.2.2 转型与激励冲突
        8.2.3 合作与竞争冲突
        8.2.4 发展与土地冲突
        8.2.5 专栏一: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之间的关系
    8.3 专栏二:制约开发区发展的其它环境因素
        8.3.1 人力资源
        8.3.2 投资环境
    8.4 小结
第九章 对策与建议
    9.1 设立国家级开发区创新发展股权投资引导基金
    9.2 鼓励建设特色开发区
    9.3 积极推进开发区横向合作
    9.4 全面叠加上海自贸区政策
    9.5 创新国家级开发区考核体系
    9.6 协调资源整合
    9.7 加强品牌建设
    9.8 推进产城融合
    9.9 搞好投资促进
    9.10 小结
参考文献
附表
后记

(8)烟台市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中小企业相关理论综述
    2.1 中小企业概念界定
        2.1.1 世界各个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概念的界定
        2.1.2 我国中小企业的概念界定
    2.2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战略地位
        2.2.1 积极推动改革发展
        2.2.2 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
        2.2.3 积极加快科技进步
    2.3 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理论概述
        2.3.1 企业进化理论
        2.3.2 不完全市场理论
        2.3.3 新技术进步理论
        2.3.4 产业分工理论
        2.3.5 企业协调理论
        2.3.6 集群优势理论
    2.4 企业发展模式与中小企业发展模式
第3章 烟台市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3.1 烟台市总体概况
    3.2 烟台市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2.1 发展现状及特点
        3.2.2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3.2.3 烟台市中小企业发展纵横向比较
第4章 烟台市中小企业发展模式分析
    4.1 产业集群型发展模式
    4.2 配套型发展模式
    4.3 资源型发展模式
    4.4 创新型发展模式
第5章 烟台市中小企业发展模式对策建议
    5.1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的国际经验借鉴
        5.1.1 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5.1.2 多措并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5.1.3 加强中小企业政策与其他经济社会政策的协调配合
        5.1.4 特别注重扶持微型企业
        5.1.5 十分重视政策实施效果
    5.2 促进烟台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5.2.1 优化发展环境
        5.2.2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5.2.3 解决融资难题
        5.2.4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5.2.5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5.2.6 提升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水平
第6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以山东沿海县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导言
    0.1 研究背景
    0.2 国内外研究动态
        0.2.1 国外研究动态
        0.2.2 国内研究动态
        0.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0.3 研究目的与意义
        0.3.1 研究目的
        0.3.2 研究意义
    0.4 研究思路与方法
        0.4.1 研究思路
        0.4.2 研究方法
    0.5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1 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
    1.1 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
        1.1.1 增长极理论
        1.1.2 辐射理论
        1.1.3 梯度发展理论
        1.1.4 区域分工理论
    1.2 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
        1.2.1 有关产业结构的理论
        1.2.2 有关产业集群的理论
    1.3 发展经济学相关理论
        1.3.1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
        1.3.2 拉尼斯—费景汉二元经济模型
        1.3.3 乔根森模型
    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1.5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相关理论
        1.5.1 县和县域
        1.5.2 县域经济
        1.5.3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2 国外县域(郡县)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
    2.1 美国
        2.1.1 地方政府管理模式高效
        2.1.2 重视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
        2.1.3 科学管理农业,保证并提高农民收入
        2.1.4 地方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提供公共物品和社会服务
    2.2 韩国
        2.2.1 分阶段开展新村运动,促进农村现代化
        2.2.2 广泛开展组织培训,培养新型农民
        2.2.3 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切入点,统一规划村镇建设
        2.2.4 大力发展农民互助合作银行
        2.2.5 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新村建设
    2.3 日本
        2.3.1 实行农业保护制度,保护农民利益
        2.3.2 发展信息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
        2.3.3 农业金融体系发达
        2.3.4 规划村镇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2.3.5 研发高新技术产品,创建新产业
    2.4 国外县域(郡县)经济发展实践的启示
        2.4.1 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
        2.4.2 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新产业和特色经济
        2.4.3 高度重视城镇的规划建设,努力营造优雅舒适的生活环境
        2.4.4 树立全新的人力资源观念,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4.5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保方面城乡统一
        2.4.6 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3 山东省沿海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山东省县域概况
    3.2 山东省沿海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3.2.1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有力带动了所在地市和全省经济发展
        3.2.2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下降
        3.2.3 财政实力不断壮大,统筹城乡发展能力显着增强
        3.2.4 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3.2.5 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长,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3.3 山东省沿海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与发达省份县域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3.3.2 县域间存在较大差距
        3.3.3 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矛盾突出
        3.3.4 经济结构仍不尽合理
        3.3.5 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
    3.4 山东省沿海县域经济发展的独特之处
        3.4.1 对外开放是从沿海开始的
        3.4.2 沿海县市地理位置优越
        3.4.3 沿海县市物产丰富
        3.4.4 沿海县市交通条件优越
4 山东省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4.1 民营经济带动型——即墨市
        4.1.1 即墨市概况
        4.1.2 即墨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总结分析
    4.2 产业集群带动型——胶南市
        4.2.1 胶南市概况
        4.2.2 胶南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总结分析
    4.3 开放型经济带动型——胶州市
        4.3.1 胶州市概况
        4.3.2 胶州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总结分析
    4.4 生态经济带动型——垦利县
        4.4.1 垦利县概况
        4.4.2 垦利县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总结分析
    4.5 城乡一体化带动型——龙口市
        4.5.1 龙口市概况
        4.5.2 龙口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总结分析
    4.6 农业产业化带动型——寿光市
        4.6.1 寿光市概况
        4.6.2 寿光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总结分析
    4.7 海洋经济带动型——荣成市
        4.7.1 荣成市概况
        4.7.2 荣成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总结分析
5 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提升
    5.1 沿海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5.1.1 沿海县域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
        5.1.2 沿海县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改变
        5.1.3 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正由粗放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变
        5.1.4 沿海县域经济发展由竞争走向竞合
    5.2 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提升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原则
        5.2.1 总体思路
        5.2.2 具体原则
    5.3 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提升的着力点
        5.3.1 工业化
        5.3.2 城镇化
        5.3.3 特色化
        5.3.4 集群化
        5.3.5 开放化
        5.3.6 城乡一体化
        5.3.7 县域发展组团化
    5.4 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提升的途径
        5.4.1 产业结构的创新提升
        5.4.2 所有制结构的创新提升
        5.4.3 技术结构的创新提升
        5.4.4 市场结构的创新提升
        5.4.5 要素配置的创新提升
6 加快沿海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选择
    6.1 对沿海县域经济发展实施财政支持
        6.1.1 完善县市财政管理体制
        6.1.2 灵活运用税收政策
        6.1.3 加大财政支农支企力度
        6.1.4 推进和完善县域基础设施建设
    6.2 对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6.2.1 发展和壮大农村信用社
        6.2.2 完善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
        6.2.3 建立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和金融资源配置的互动机制
        6.2.4 营造有利于县域金融发展的社会信用环境
    6.3 对沿海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产业指导
        6.3.1 合理调整三次产业比重
        6.3.2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6.3.3 加快特色经济发展
        6.3.4 发展块状经济
        6.3.5 引进外部经济
        6.3.6 积极发展生态经济
    6.4 正确发挥地方各级政府对沿海县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
        6.4.1 省政府
        6.4.2 地市政府
        6.4.3 县级政府
    6.5 加大东西合作力度,统筹区域发展
    6.6 尽早启动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6.7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烟台开发区民营经济日益壮大(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夏津县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研究[D]. 王晓威.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2]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3]环境规制、地方保护与污染密集型产业地理格局[D]. 田光辉. 河南大学, 2019(06)
  • [4]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5]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的通知[J].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8(06)
  • [6]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J].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6(08)
  • [7]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组织视角[D]. 张文庆.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5(03)
  • [8]烟台市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研究[D]. 罗胜. 山东大学, 2012(02)
  • [9]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J].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政报, 2011(07)
  • [10]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以山东沿海县市为例[D]. 陈泽浦.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烟台开发区民营经济日益壮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