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生存的土壤和空间

职业经理人生存的土壤和空间

一、职业经理人生存土壤和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韩婷[1](2021)在《义利平衡观视角下K12初创企业持续经营的案例研究》文中提出

张建锋[2](2020)在《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的合作及其治理 ——以农机服务为例》文中指出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经步入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新阶段。在新发展阶段,“如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以土地承包、家庭经营为核心的基本经营制度如何创新以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成为亟待破解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立足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少、农业劳动力资源弱质化、粮食供给总量紧平衡等现实,着力推进农业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逐渐为社会所认同。与此同时,随着交易效率的提升,我国农业专业化分工呈现深化趋势,但在区域、产业、具体农事活动方面存在不协调不充分问题。立足我国小规模农户将长期存在并处于基本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国情,在深化专业化分工过程中,探究农户参与分工与合作的缘由、农户参与分工与合作的方式、农户参与分工与合作的保障,具有现实的必然性和理论的必要性。本文以农机服务为例,探究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的合作及其治理,回答“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为什么要以合作的方式完成农事活动?”“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如何合作以保障农事活动的有效实现?”问题,并将“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如何合作”分解为“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合作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如何选择相应的合作方式?”“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合作匹配什么样的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等子问题。文章基于专业化分工理论、农户家庭决策模型、合作及合作行为理论、外包理论、交易成本与交易治理理论等理论基础,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水稻生产经营技术经济与制度结构-交易效率-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合作治理”的基本框架。基于此分析框架,从稻农家庭微观决策出发分析了稻农参与分工与合作的缘由,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的关系、稻农合作的影响因素与合作机制、稻农农事活动合作方式选择及合作治理匹配的影响因素;随后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分析了稻农合作及其治理的演化历程及现实状况,并基于2004-2017年全国主要稻产区数据、采用FGLS方法验证了技术经济结构变迁对农机服务外包合作的影响,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采用ivprobit模型、内生次序probit模型模型、multi-logit模型分别验证了稻农农机技术使用与否、农机技术使用程度、农机服务合作与合作程度、农机服务合作方式选择、农机服务合作治理结构及治理机制选择的影响因素。最后在多案例分析专业化分工和稻农合作实现逻辑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含义。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规模经济、分工经济、交易成本、信息处理效率等四个视角单独均无法相对全面解释稻农农事活动合作的缘由,应从合作意愿形成与强化、合作行为实现与开展、合作持续等三个层面具体分析稻农合作的缘由。稻农合作嵌入外部技术经济、制度演化与变迁过程中,是稻农以综合成本最小化、综合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导向,权衡合作的预期收益增加或预期成本降低、合作的交易成本与交易效率、主体与群体的行为能力及合作能力、主观与客观规范与控制等因素,并与内外部诸多利益相关者互动的结果。规模经济、分工经济、交易成本、信息处理效率等四个视角都是以合作的预期绩效为出发点,只强调了合作预期绩效中的某一方面,未将合作发生置于综合系统中考量,且四个观点间也存在相应的联系。生产要素稀缺引致的生产实现与生产成本降低诉求、生产经营组织制度不均衡诱致的交易成本降低诉求、小农户综合收益最大化导向下的机会成本最小化诉求、交易效率提升与合作的经济可行性得以保障、稻农行为能力与合作能力的提升、强有力外部推力与助力的存在、新型水稻经营主体的存在与引领、合作分配机制的激励效应与分配的公平性、合作组织的存续发展与合作组织绩效的提升等方面构成了稻农农事活动合作的多维缘由。(2)技术变革与制度变迁对农业专业化分工演进以及农户合作行为选择具有显着的直接、间接影响。(1)制度及制度变革围绕宏观产权制度、产业保护与扶持制度、微观规范与控制制度三个维度,通过影响宏观交易成本与交易效率、合作的微观交易效率,通过改变水稻生产经营主体的资源、资本与要素禀赋结构,直接、间接影响农事活动分工与合作;(2)技术及技术演化围绕生产型技术、交易型技术两个维度,通过改变农事活动的技术经济结构、影响合作的交易效率,进而影响稻农合作动机、合作行为与合作方式的选择;(3)技术、制度协同演化,共同形塑了“小农户家庭内部合作为主与关系型换工合作为辅→农户被动卷入同公社化与合作化生产合作为主→农事活动合作市场化与社会化逐渐深化→农事活动合作市场化与社会化为主”的稻农合作与合作方式演进历程。水稻农事活动中稻农合作治理演进围绕交易属性演化、水稻生产经营组织结构与组织制度演化两个维度展开。交易属性演变嵌入水稻生产技术、制度与政策环境、社会与文化环境中,生产经营组织结构与组织制度的演化影响技术选择、农事活动的专业化分工,进而影响农事活动的实现方式,最终影响农机服务合作治理及治理机制的选择。水稻生产经营组织结构与组织制度演化维度的治理演化主要从“交易效率演进嵌入、经营主体选择”、“混合治理结构嵌入、经营主体选择”两个角度发挥作用。(3)技术经济结构变迁是水稻农机服务外包合作的核心诱致因素,四种水稻种属农机服务外包合作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存在分异。水稻生产经营农事活动合作与合作方式选择嵌入技术经济与制度结构及其共同决定的专业化分工系统中。影响稻农合作及合作方式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水稻生产经营资源与要素相对稀缺状况、水稻生产经营组织结构的变革、非农就业市场成长与非农就业比较收益状况、农业生产经营公共制度与产业政策、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嵌入的农村社会关系与社会文化网络等。基于2004-2017年中国粳稻、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四个主要属种及主要种植省份的宏观数据,采用FGLS模型实证发现:(1)农机专用性指标、农地折租成本代表农地租种机会成本、农户自有劳动力价格代表的机会成本、雇工成本等对农机服务外包合作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台均拖拉机动力代表的农机专用性对农机服务外包合作呈负向影响。(2)水稻种植现金成本收益率代表的比较收益指标、农机总动力代表的农机可得性、农户自我完成部分成本等三个指标影响出现了分异,现金成本收益率在粳稻、中籼稻种植区对农机服务外包合作呈正向影响,在早籼稻和晚籼稻产区呈现负向影响;农机总动力代表的农机服务可得性在粳稻产区、晚籼稻产区呈正向影响,在早籼稻、中籼稻产区呈负向影响。农户自我完成部分成本在早籼稻、晚籼稻产区呈现负向影响,在粳稻、中籼稻产区呈现正向影响。粳稻、中籼稻的个体效应在省域间存在分异性。(4)农户户主特征、农户社会与经营特征、村域技术经济结构等因素对农户农机选择、农机化程度、农机服务合作、农机服务合作程度、农机服务合作方式选择均会产生显着影响。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6年数据,分别采用probit与工具变量probit模型、次序probit模型与内生次序probit模型、multi-logit模型实证发现:(1)农户户主年龄、留家人员健康状况、农户家庭耕地面积的对数值、农忙时雇工价格、惠农支农服务的可获得性,对农业机械采用具有显着影响,惠农支农服务可得性显着提升农户农机采用。(2)农业收入占比、主事者年龄、家庭外出劳动力占比、留家人口受教育程度、役畜拥有与否、家庭耕地面积、支农惠农服务可获得程度对农户农机化程度的选择具有显着影响。(3)役畜的拥有情况、农户耕地面积、农忙时的雇工价格、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离最近县城的距离、村民间关系的和谐程度对农户农机及农机合作行为的选择具有显着的影响。(4)役畜拥有状况、农户家庭耕地面积、农忙时雇工价格、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状况、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农户间关系和谐程度、惠农支农服务可得性等对农户实现合作程度产生显着影响。(5)基于不同的参照组,农业收入占比、户主的性别、户主年龄、女性劳动力占比、役畜的拥有状况、农户家庭耕地面积对数值、农地产权改革颁证与否、村域人均劳动力耕地面积对数、农忙时雇工价格、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离县城最近的距离对数、农户间关系的和谐程度、村域惠农支农服务可得性、获得补贴的金额对数对合作方式产生显着影响。但不同参照组内,显着性有差异。(5)水稻农机服务合作交易治理结构、交易治理机制选择主要受役畜拥有状况、农地确权颁证状况、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状况、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对数、村民间关系和谐程度、村域支农惠农服务可得性等因素影响。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6年数据,采用multi-logit模型实证发现:(1)农忙时雇工价格对数、村民间关系的和谐程度、离最近县城的距离、从事农业生产3个月以上的劳动力人数、村域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惠农支农服务的可获得性对农户选择市场化治理结构具有显着正向影响。(2)农业收入占比、是否拥有役畜、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对数、农忙时雇工价格、农户间关系和谐程度等对农户不同参照组条件下选择混合治理结构的几率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3)农地确权颁证状况、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状况、支农惠农服务可得性状况对不同参照组间农户选择关系治理结构具有显着促进作用。(4)拥有役畜的状况、农户家庭耕地面积对数、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状况、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对数、获得补贴金额的对数值、支农惠农服务获得性等在不同参照组条件下农户选择一体化治理结构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5)役畜拥有状况、农户家庭耕地面积对数、农户间关系和谐程度、合作组织发展状况、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对数是农户农机购置与作业合作治理机制选择的核心影响因素。(6)确权颁证实现情况、合作组织发展状况、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对数等对农户选择关系治理机制具有显着的正向关联。(7)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对数、村民间的关系和谐程度、超过3个月的劳动力人数对农户选择契约治理机制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8)农业收入占比、拥有役畜的状况、家庭农户耕地面积对数、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状况、离最近县城的距离等对农户选择混合治理具有显着影响。推进水稻农事活动专业化分工与农户合作、优化合作方式与合作治理,需要从如下方面着手:(1)调整合作规制的着力点,将着力点置于外在交易成本的降低与交易效率的提升、水稻生产经营技术经济结构的变革、农业创业与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育成长等方面;(2)优化与完善相应的规制政策:(1)改善水稻产业发展的宏观技术与制度环境。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水稻行业技术效率提升、组织制度创新的制度与政策体系;一方面强化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与基础条件建设、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农业(水稻)”进程,降低组织创新与市场型交易的交易成本。(2)优化水稻农事活动实现的技术经济结构。一方面着力推进水稻农事活动技术变革,提高农事活动实现的技术标准化;一方面着力推进农地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的组织与治理创新,进一步推进水稻生产经营的职业化、专业化、规模经营。(3)推进农业创新创业与新型主体发育成长。一方面着眼于优化水稻生产经营创新创业的制度与产业政策体系,降低创新创业的制度成本、风险成本和初创成本;一方面着眼于从供给端推进水稻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成长,为水稻规模经营主体的发育成长提供技术经济支撑。(4)推进农村协同治理与社会关系网络重塑。一方面着眼于推进农村治理的主体与机制创新,构建主要利益相关者间协同、多元机制协调与共生的治理体系,将水稻生产经营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嵌入农村治理创新过程中;另一方面着眼于重塑农村社会文化与社会关系网络。通过农村传统的非正式制度的继承与优化、基于现代市场经济的新型契约与法治文化的培育,实现农村传统优秀文化同现代市场经济契约与法治文化的有效衔接,降低水稻农事活动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的交易成本。

高露洋[3](2020)在《改革政治的多层想象 ——新时期以来工业小说研究》文中认为新时期以来工业小说是对中国改革历程的生动记录,内在蕴含了民族国家、现代化、改革之丰富语义,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表征符号。思考新时期以来工业小说创作,有助于审视中国改革的独特性与复杂性,探究改革政治的多重面向,为反思文学与政治的互动关系提供新的视域。首先,工业小说中改革政治的核心内涵是以民族国家为主体,以科学技术为方法,以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工业小说始终将国家置于现代化的时间序列上,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历史现实,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受文化保守主义影响,部分工业小说尝试将儒家文化、家族文化等传统文化内核与工业生产、企业家精神相结合,试验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促进现代化的可能性与代价;“工业史”小说则尝试修复国家与工人之间的紧密关系,通过叙写工业历史,缓释当下工人群体的身份焦虑。科学技术作为实现现代化的手段,在新时期工业小说中继续以“红”与“专”的形式得到呈现。知识分子作为科技的主体成为叙述的中心,工人在生产中处于从属地位,但知识分子的留洋与工人为国分忧,暗示了“红”与“专”的对立。科学管理一方面被视为提高生产效率的必要方法,具有无可争议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工人将科学管理视为压迫自身的方法。工人在失去科技话语权后,只能成为被管理的劳动力。新世纪工业史小说将“红”与“专”统一起来,工人子弟通过接受教育,既保证了工人文化的延续,又掌握了科学技术,完成了新世纪关于“又红又专”的想象。打工小说赋予“南方”以现代化的象征功能,集中呈现了打工者追求现代文明过程中的热望与代价,亦是中国现代化的缩影。南方或是现代文明的等价物,隐含了城与乡、现代与前现代的二元结构;或是检验劳动致富的实践空间;或是封闭的城市,拒绝打工者的闯入;或是生活的寓所,承载了打工者所有的喜怒哀乐。打工小说中的南方具有多样化的价值属性,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表意空间。其次,改革的推进伴随着阶层分化等社会矛盾的出现,使人们对改革产生质疑。工业小说与改革进程相呼应,反思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整合出现分裂的社会认同,修正社会对改革的认知。这突出表现在干部群像的改革实践以及对工人苦难的想象。不同阶段的改革实践赋予了干部形象特殊的政治意图和身份想象:他们或以“开拓者”之姿态表征国家改革的坚定意志;或以自身的失败反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必要性;或被“污名化”处理,成为改革代价的道德镜像;或成为“职业经理人”,探求解决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与资本逻辑矛盾的可能性。总之,干部形象的多种类别充分说明了中国改革的历时性与复杂性。工业小说中的苦难书写不仅仅在于展示苦难,更在于赋予苦难意义,达到阐释苦难的目的。《抉择》将苦难道德化,肯定工人对苦难的承担,通过惩治腐败回报工人对国家的忠诚,修复工人与国家的关系,消解了现实苦难的悲剧意义。《车间主任》认为苦难源于工人缺乏改革意识,苦难的克服有赖于工人自我的蜕变,简化了苦难生成的复杂性。《问苍茫》将苦难归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借助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情怀与马克思主义话语寻找解决现实矛盾的方法,最终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进退失据。《无碑》将苦难视为打工者融入现代文明的必要代价,以个人奋斗的失败反思资本逻辑中的劳动美学。最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书写工业历史,记忆工人文化,想象工人未来,成为工业小说创作的中心。在后工业社会,工人文化的再生产分化成两种不同的路径:一是对工人文化的浪漫怀旧,反思改革对社会道德文化的冲击,抚慰工人群体的精神伤痛,重建工人文化的当代价值;一是消解工人文化的崇高性,突出工人的失败图景,突破工业小说传统的叙述模式。两种路径都存在明显的认知偏见,彰显了后工业社会记忆工人文化的难度。

耿飙[4](2020)在《农业面源污染规模化防控政策机制研究 ——以洱海种植业为例》文中指出以农业清洁生产实践为纽带,针对洱海流域种植农户、规模户、合作社等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规模化防控面源污染高效组织模式是极为必要的,能够有效缓解农业面源污染。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定性与定量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与实证案例结合等研究方法,研究洱海流域稻-蒜轮作模式不同规模经营主体间水稻、大蒜成本收益以及N投入、减施化肥增施有机肥意愿,了解环保型友好农业技术现状,然后深入分析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程度,探讨不同经营组织模式间的成员间博弈论关系和当地种植规模经营典型模式案例分析,提出适宜洱海流域农业规模化防控面源污染高效组织模式、运行机制与支持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洱海流域适度规模化的稻-蒜轮作种植经营,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中化肥N养分的投入,从源头上预防农业面源污染。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积极采用环境友好型种植经营模式,防控了面源污染风险,且在此基础上获得更高的收益,凸显了规模经营的优势。2.年龄负向影响农户减少化肥量的意愿,农户对有机肥好处的认知正向影响他们减少化肥量的意愿,农户参加农业社会化服务对他们减少化肥用量和采用有机肥的意愿均产生正向影响,相比之下,对农户采用有机肥意愿的促进作用更大。因此,引导农户参加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及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户对有机肥作用的认知是加强他们减少化肥用量和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意愿的有效途径。3.规模经营和环保认知提升能显着促进农户采纳多种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与种植规模相比,环保认知对环保型农业技术采用的影响较大。此外,农户改善生活环境的意愿也有助于采用农业技术。4.49.87%的农户愿意转出土地,高于全国17.8%土地转出水平;而显着影响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因素是户主的年龄、对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的危害认知和对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态度三方面。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农户对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态度(X10)>农户对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的危害认知(X8)>户主的年龄(X2);其他变量对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影响不显着。5.基于博弈论视角下的农业规模化组织分析表明,“企业+股份合作社+基地+农户”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和运营稳定性上,具有一定优势。与此同时,结合洱海流域典型农业经营稻-鸭模式分析,得出该最佳组织模式的运行机制。最终总结提出农业规模化防控的八项政策措施建议。

吴再明[5](2020)在《A家族企业高管团队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余年,特别是近20年来,政府深化改革,由“全功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角,极大的激发了全社会智力资源和创造力,民营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族式民营企业在我国民营企业占有90%的比例,是民营经济的主要形式,他们的成长与健康对民营经济至关重要。高层管理团队是企业经营的中枢,它从发展战略、企业经营、组织管理、运行监督、风险管控等多方面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以及组织的持续绩效。影响家族企业高管团队建设的因素很多,包括家长式决策、低信任度、制度不规范、责权利不匹配、家族企业文化等等。因此,研究家族民营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建设问题对促进民营企业乃至民营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A企业是一家典型的家族式民营企业,地处我国民营企业较为集中的长三角地区。该企业经过了创业期和成长期,目前正在通过多元化扩张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是,多元化集团化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上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组织架构里的上层组织高层管理团队存在的问题,尤为值得关注。本文结合高管团队建设相关理论,并围绕A家族企业个性情况和我国家族民企的共性特点开展研究,针对A家族企业提出了“目标体系、权力优化、制度信任、文化重组”的高层管理团队建设思路。通过对公司发展目标的梳理分解,建立明确的发展方向,将战略目标层层分解,用体系化目标将松散的成员有效的凝聚成为团队;通过深入的工作分析、专业能力分析,对目前高管团队成员主管范围与权力进行优化,实现人岗权最优化配置进而提升企业绩效;通过制度化信任体系建设,形成高管团队的协同文化,提高决策效率和决策质量;通过对企业文化体系的规范与宣贯,以及领导人的自我修炼,达成全员对企业使命和愿景的认同并形成强大的内动力。最后,本文在高管团队建设方案基础上,提出了四点保障性措施:企业主的自我修炼、文化匹配度测试、关键性人才引进、高层管理者退出机制,多措并举,确保建设方案的实施与落地。通过对民营经济、家族企业、高管团队已有相关理论和工具的学习,从具体的A家族企业经营现状入手,分析并深挖影响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离出其中高管团队建设方面的问题,最后通过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制定建设方案。希望通过本文研究,能够为A企业的高管团队建设与企业经营发展提供帮助,同时也给众多正在研究民营经济的专家学者们增添一个新视角,为我国民营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

戴洪涛[6](2020)在《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模式变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家族企业传承的相关模式经验进行总结分析,试图从现代经济学视角提出适合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变革模式。家族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从现实情况看,在未来五到十年,中国家族企业将普遍面临接班问题。但从全球范围看,家族企业的传承往往具有很高的失败率,国内外的事实深刻的表明传承对于中国家族企业群体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着力从理论上破解中国家族企业的传承难题是当前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难题。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笔者发现理论界对于家族企业传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学、商科等领域,从现代经济学视角对家族企业传承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因此,笔者力图在创新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从共有产权相关理论的视角,对中国目前普遍存在的三种传承模式提出相应的变革策略。并结合互联网新科技区块链技术的相关应用,有针对性的提出融合区块链技术思想的中国家族企业传承变革的新模式。为了更好的完成研究目的,本文主要使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大量国内外案例的分析进行深入的提炼和归纳。并结合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现实困境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通过对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系统总结,笔者认为中国家族企业目前的传承主要集中在一代创始人到二代继承人的阶段。这一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家族企业创始人在企业传承的作用是极为关键的。而通过对国外诸多家族企业传承的案例分析,笔者认为家族企业的传承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即便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领域的家族企业传承的模式也有很大不同,这体现了企业传承具有高度的独特性。另外,虽然继承的产权设计非常重要,但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并没有一个统一或者标准的产权设计模式可供选择。具体的传承模式之间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因此,本文的另一个结论认为,不管是家族企业二代继承还是内部培养抑或是聘用外部职业经理人,这三种模式都有可取之处,具体选择何种模式为主要依赖于家族企业创始人的决策。而对于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第四种传承模式,笔者在理论层面进行了一定探索。但是否选择使用区块链技术,或者区块链技术如何使用,这些问题还要由企业自己来决定。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区块链技术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其自身在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区块链技术已经展现出了巨大和深远的应用前景。这也启示中国的家族企业家要高度关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善于利用新技术新理念来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谭忠琼[7](2020)在《成都市农业规模经营过程中的政策体系与治理逻辑研究》文中认为改进传统的农业家庭经营形式,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实现农业经营微观组织的多样化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是我国农业改革的关键内容,农业规模经营的实现对“三农”工作的整体进程也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成都市农业规模经营过程中的政策与政府治理为研究对象,采用政策文本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政策演变历程的梳理,分析成都市在推动农业规模经营过程中构建的政策体系框架,以及政府在政策构建过程中表现出的角色定位;再对成都市内已经成熟的两种农业经营模式从发展历程、发展困境、经营模式和组织构建等方面展开比较研究,分析了两种经营模式形成背后的政府力量与治理策略,并对政府实施具体行为的深层原因进行了研究;最后,本文对政府治理中暴露出的政策缺陷和治理策略进行反思,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研究发现,遵循“摸着石头过河”和“先重点试验、后典型推广”的治理思路,成都市在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的农业规模经营探索中发挥着引导者、扶持者、监管者、协调者的角色,先后经历了自由探索阶段(1978年-2000年)、试验扩大阶段(2000年-2013年)和推广规范阶段(2013年-至今)三个阶段的探索,最终构建了以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系列政策、财政项目支持政策、农业市场体系建设政策、人才科技政策为主的农业规模经营政策体系。具体实践中,通过对温江区合作社模式和崇州市农业共营制的经营模式的比较研究发现,在地方政府的具体实践中,成都市仍有面临许多需要警惕的治理陷阱,制度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客观环境(自然环境、距市中心的距离)之外,地方政府的治理初衷和治理策略深刻影响了组织和模式的发展速度、分工方式、市场体系和组织利益联结机制。在具体的治理策略背后,蕴含的是同级别政府在行政自主性、财政资金获取能力上的巨大差异。在成都市当前已经构建的政策体系下,政府治理同时存在“缺位”和“越位”的问题,对农业规模经营的治理缺乏足够的长效性。现有的政策体系还存在衔接不紧密、“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的问题,需要提高管理规范并提升各类政策的衔接、配合。再者,政府应该突出宏观环境营造者以及产业发展引导者的角色定位,避免干预差距过大或者干预程度过深可能导致的区域间恶性竞争、影响市场机制建立等问题。在总体性的治理策略中,还需要形成农业规模经营的长效治理机制,建立政府主体在经营活动中的退出机制。

陈弘强[8](2019)在《瓦房店市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了对“质量兴农”问题的任务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将“脱贫攻坚”纳入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任务,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列入各经济欠发达乡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中,土地问题是我国“三农”问题的基础要素。农村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更是提升村集体经济战斗力的最新手段,其发展呈现出南方城市优于北方城市的现状。作为辽宁省经济发展较好的县级城市,大连瓦房店市正在尝试依靠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方式,助力广袤农村脱贫攻坚工作。然而,瓦房店市在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合作社未达到预期的产量及收益,持股百姓家庭收入提升较弱,村集体经济脱贫进程较慢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综述法、深度访谈法、调查问卷法、统计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对瓦房店市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状况开展调查研究。首先,对国内外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进行理论研究,并结合对大连市委组织部下派的部分驻村第一书记的访谈记录,有针对性的对瓦房店市部分乡镇的土地股份合作社进行抽样调研。其次,在大连市及大连瓦房店市土地股份合作社整体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分别从组织构架、生产管理模式、盈利分配模式、监管政策、群众满意度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发现目前瓦房店市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模式仍存在不足之处,合作社抵御经营风险能力弱、配套政策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合作社组织构架“形同虚设”、持股入社群众参与度较低、合作社经营缺乏科学规划、合作社经营风险不共担等诸多方面成为制约瓦房店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最后,从如何更好促进辽南地区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发展角度出发,在“以合作模式促进集体经济增长、完善政策支持、拓展销售渠道提升经济收益”等多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王双全[9](2019)在《“三权分置”改革背景下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乡村要素流失问题仍然明显,特别是资金要素由农村单向流入城市,严重制约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使得农业农村成为我国决战全面小康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三农”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资金要素短缺;而产权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必要抵押品的缺失,使得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不足,资金无法有效地向农业农村流动和聚集,农村资金净流出与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突出,“金融抑制”成为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瓶颈。土地是农村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我国农村的变革几乎都是围绕着土地进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中,土地的“确权登记颁证”扩大了农村土地作为抵押担保物的功能,农民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贷款的能力,为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奠定了制度基础,为农村土地资产化、金融化提供了可能性,从而激活了农村金融,撬动更多资金投入农村经济建设。深入研究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因素,不断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系,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我国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为解决农村金融困境,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进行了一系列从土地产权制度到金融制度的系统改革。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土地与金融融合发展的重要形式--农地抵押贷款试点加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探索农业融资新途径,加强对农业经营者的信贷支持,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2015年全国232个县推进“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创新农村金融制度,进一步盘活农村存量资产;2016年国家颁布实施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提出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并行实施,充分发挥农地的经济功能。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再次提出,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实施“三权分置”制度,分离和实现承包权的保障功能和经营权的经济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家庭的融资渠道,打开了农村金融供求关系的死结。因此,本文聚焦农村最具经济价值、但资本化严重不足的土地要素,将农村土地要素与农村金融有机结合,探索影响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因素,以期为推进农地抵押信贷产品的改革和创新提供系统的学术和现实指导,充分发挥土地的融资功能,解决农村资金供给和需求的矛盾,满足农业生产资金的多层次需求,实现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本研究以“三权分置”改革为背景,围绕优化我国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体系这一中心任务,结合12家金融机构和543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从经济学理论及实证检验两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错位问题和影响因素,并从系统论视角出发,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在对农户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问卷调查数据,构建Probit模型,以土地确权颁证、农地流转和农户金融知识水平为核心变量,分析土地确权颁证、农地流转、农户金融知识水平及土地确权与后两者交互项对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影响,同时利用IV-Probit对核心变量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进行检验。第二,厘清金融机构与政府在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梳理金融机构对农地抵押信贷产品的供给情况,利用Probit模型,实证检验探究农户获得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的影响因素,找到影响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第三,在前文对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和需求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与需求错位的表征及原因,构建供需错位识别机制,对样本中具备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的农户进行筛选,识别出供需错位的农户,构建Probit模型对供需错位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选取典型农地抵押信贷产品进行案例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夯实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保障体系,加强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支持体系;针对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错位的问题,优化供需匹配支撑体系,营造良好的农地抵押信贷产品发展环境。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三权分置”改革是农村土地金融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背景下,农村土地经营权从承包权中分离,农村经营主体的有效金融需求增加,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农村土地金融市场中来,农村的土地资源将进一步转化为资本,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2.我国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旺盛但供给不足。据调研的543户农户数据显示,314户表示农地抵押信贷产品有需求,仅130户获得了金融机构农地抵押信贷产品的供给。随着我国相关法律与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加之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然而,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与模式的创新还处于初期摸索试点阶段,仍受到法律、产权及市场等多重制约,农地抵押信贷产品市场供给还有较大提升空间。3.从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看,土地确权颁证、土地流转和农户金融知识水平对农户的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在土地确权颁证的前提下,农户金融知识水平在对农户的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影响中起增强性的调节作用,但土地流转在对农户的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影响中没有起到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随着土地确权颁证和土地流转的实施,农民与集体的土地承包关系明晰化,土地流转会促进农地抵押市场,金融知识水平越高的农户越倾向于以土地融资投入生产,进而催生农户的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4.从供给的影响因素看,金融机构普遍看好农村土地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但就目前而言,农村土地财产权抵押条件尚未成熟,农村财产权抵押风险还较大,相关法律法规及市场体系还未健全,金融机构的供给意愿较低。实证结果显示,市场发展前景及预期盈利空间能够正向影响金融机构供给农地抵押信贷产品;良好的土地政策环境、成熟的农地流转抵押市场、明晰的农村土地产权体系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土地的金融抵押品特性,能够降低金融机构经营农地抵押信贷产品的政策风险,减少金融机构面对信贷违约的损失,这对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5.从供需匹配的影响因素来看,从需求侧看,农户文化水平低和金融知识水平不高是造成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错位的关键因素,强化相关培训与宣传力度,提高农户金融知识水平,是放松农户信贷约束的关键之一;从供给侧看,农地抵押信贷产品利率与农户预期利率不匹配导致供需错位,应进一步优化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降低农户融资成本;从外部环境因素上看,政策实施不到位是影响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错位重要因素,当前农村土地金融市场发展依然是以政策引导为主,农户借贷行为内生性不足。因此,在强化政策支持的同时还应注重提高农户土地金融借贷的自发性和内生动力。本文创新之处或边际贡献在于:1.丰富了农地抵押信贷产品设计的相关理论和内容。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农地金融合约的机制设计,从经营权确权到抵押担保权的赋权,认为通过“三权分置”改革,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从农户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使农地租佃市场的产权条件更加完备,增强了农地金融契约的合法性和安全性,从而大幅度提高农村抵押信贷市场的活跃度和效率。2.弥补了当前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和需求影响因素相关研究零碎化的缺陷。本文将供给和需求纳入同一研究框架进行系统性探讨,并基于农户、机构问卷调查的微观数据,立足农户、金融机构两大决策主体的行为动机,结合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实施背景,探究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供需匹配的影响因素,为推动我国农地抵押信贷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3.检验了农地抵押信贷的影响机制,发现土地确权颁证与农户金融知识水平对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影响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本文考虑到两个影响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或者一个因素发挥作用要以另一个变量为条件或基础,将土地确权颁证与金融知识水平的交互项纳入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核心变量对农户需求的影响机理。

李洋[10](2019)在《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讨论旨在破除全球化时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国有体制发展前景的质疑。“公有制必然不如私有制”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把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视为中国经济的枷锁是很危险的,也是不公正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国有经济发展历史的回顾,以及与全世界范围内其他经济体国有企业成功案例的对比分析,寻找出我国坚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大国有企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国有企业不仅存在于具有社会主义传统的欧洲国家,连私有化至上的美国也并非没有国有企业。学界常有观点认为西方国有经济的比例比中国低很多,但是以新加坡为例的不少完全市场经济体也拥有着很高的国有经济比例。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可以说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但为何也能够实现经济成功呢?这些都是简单支持私有化的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所以说,草率的把所有的经济问题归咎于国有体制是不负责任的。回顾历史,那些不立足本国国情就接受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试图通过激进的私有化实现经济发展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拉美国家、菲律宾等经济体陷入长久的“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例证。而这些国家也基本失去了实现工业化的机会。反观同时期有着更高国有企业比例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等)却完成了脱贫和赶超。国有企业存在的很多问题是与所有制无直接关系的。很多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在私有企业,尤其是在股权分散的大型私有企业里一个都不会少。如此可见,简单的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并没有帮助。从西方成功的国有企业经验中可以看到,如果能够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按照市场规则有效治理国有企业,所有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很好的管控和规避,完全不会比私有企业做的差。从对法国国有经济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在承认国有企业贡献和地位的同时,法国政府不推行激进私有化,而是通过积极改革保持企业竞争力,使其成为国家核心技术的掌握者。德国的国有企业也在战后恢复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且在经历了几轮私有化后,近年来德国在电力等行业开始出现重新国有化的呼声。而北欧国家的国有企业则是支撑其高福利经济的重要部分,且在创新能力上走在世界前列。亚洲的新加坡和韩国则更加是利用国有企业实现经济腾飞,完成工业化的典型案例。甚至在完全信奉私有化的美国也有着数量可观的国有企业,除了在公共事业部门外,也不乏涉足军工、金融、地产等行业。这些都说明了国有企业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国有企业改革虽不是新问题,但目前大部分研究都只停留在企业微观治理的层面,并没有从全球化内外联动的视角,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直面指出坚定做大做强国有经济的理论基础和信心来源。只有跳出西方经济学范式的框架,从例证分析的角度才能更好找到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方向。本文在绪论中阐述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动态及论文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与创新点;第一章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客观总结了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历史贡献。同时回顾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诞生及推广的原因和过程,阐明了这一趋势对我国经济在逐渐融入全球体系后的影响。为了解释这一影响,本文在第一章第二节阐述了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第二章首先总结和分析了质疑国有企业运行效率的一些理论,包括“委托-代理”“搭便车”“预算软约束”等问题,揭示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否与企业的产权归属公有或私有并无关联。随后,本文对推行私有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陷阱”进行了梳理。最后,本章指出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私有化改革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在第三章,本文通过对法国、德国、北欧国家、美国等经济体的国有企业发展历史的分析和对比,总结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值得借鉴的地方。第四章则主要分析了与中国更为接近的韩国、新加坡等经济体的国有经济成分和私有化改革的尝试,试图找到可供我国采用的改革路径。本文的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就当前全球化形势下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应对举措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第八章则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国有企业发展的展望。

二、职业经理人生存土壤和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职业经理人生存土壤和空间(论文提纲范文)

(2)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的合作及其治理 ——以农机服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研究及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 研究数据与论文的创新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合作及其治理的理论分析
    3.1 理论假定
    3.2 稻农合作的缘由
    3.3 专业化分工与稻农合作的关系
    3.4 稻农合作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3.5 稻农合作治理及影响因素
第4章 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合作及治理的历史演进与现实考察
    4.1 技术与制度演化嵌入的水稻农事活动服务专业化分工状况
    4.2 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合作及合作方式演进与现状
    4.3 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合作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演进与现状
    4.4 小结
第5章 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农机服务合作及影响因素—基于水稻主产区面板数据的实证
    5.1 问题提出
    5.2 稻农合作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5.3 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合作的影响因素
    5.4 专业化分工与稻农农机服务合作选择的宏观模型
    5.5 宏观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农机服务合作及合作方式选择—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的实证
    6.1 问题的提出
    6.2 现有相关的研究
    6.3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6.4 稻农农机服务合作及合作方式选择的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农机服务合作治理—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的实证
    7.1 问题提出
    7.2 相关研究的现状
    7.3 稻农合作治理结构选择的理论模型
    7.4 基于2016年CLDS数据的稻农农机服务合作治理结构影响因素实证
    7.5 基于2016年CLDS数据的稻农农机服务合作治理机制影响因素实证
    7.6 小结
第8章 专业化分工与稻农合作深化的实现逻辑—基于多案例的比较
    8.1 问题提出
    8.2 相关的研究现状
    8.3 农事活动专业化分工与农户合作模式的主要案例
    8.4 农事活动专业化分工与农户合作主要模式的比较
    8.5 农事活动专业化分工与农户合作深化的实现逻辑
    8.6 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9.1 研究结论
    9.2 推进专业化分工与稻农合作深化的政策含义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一览表

(3)改革政治的多层想象 ——新时期以来工业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缘起
    二、工业小说范畴的厘定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一章 改革主体:新时期民族国家想象的建构
    第一节 民族国家神话与现代性反思的阙如
    第二节 文化保守主义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重构
    第三节 “工业史”书写与缓释身份焦虑
第二章 改革路径:科技霸权与工人的失落
    第一节 科技主体:工人主体地位的消解
    第二节 科学管理:效率与公平矛盾的凸显
    第三节 科学信仰:工人与科技再结合的可能性
第三章 改革前沿:“南方”的现代化想象
    第一节 文明之地:无悔的现代性追求
    第二节 财富之所:虚幻的奋斗传奇
    第三节 封闭之城:永远的都市异乡人
    第四节 生存之寓:被忍受的现实痛楚
第四章 改革干部:公平与效率的困境
    第一节 “开拓者”型:官僚体制与卡理斯玛支配的失败
    第二节 “无力回天”型:“好人”没用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吁求
    第三节 企业家型:改革正义与干部形象的污名化
    第四节 职业经理人型:身份焦虑与社会主义价值诉求
第五章 改革阵痛:工人苦难与认同政治的重整
    第一节 《抉择》:主流话语与苦难的道德化
    第二节 《车间主任》:改革神话与苦难的内在化
    第三节 《问苍茫》:诗性正义与苦难的本质化
    第四节 《无碑》:资本逻辑与苦难的价值化
第六章 怀旧与消解:后工业社会工人文化的再生产
    第一节 怀旧:工人文化的浪漫想象
    第二节 消解:工人文化的否定性书写
    第三节 工人文化再生产的可能性与限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农业面源污染规模化防控政策机制研究 ——以洱海种植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农业规模化经营涵义界定
        1.3.2 国外农业规模化经营研究
        1.3.3 国内农业规模化研究
        1.3.4 国内微观视角的规模化防控研究
        1.3.5 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政策研究进展
        1.3.6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农业规模化理论基础
        2.1.1 农业产业化
        2.1.2 生态农业产业化
        2.1.3 农业专业合作社理论
    2.2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2.2.1 “企业+农户”经营模式
        2.2.2 “合作社+企业+农户”经营模式
        2.2.3 “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2.2.4 “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
        2.2.5 土地信托模式
    2.3 农业面源污染规模化防控理论基础
        2.3.1 外部性理论
        2.3.2 博弈论
        2.3.3 规模经济
        2.3.4 4R理论
第三章 不同农业规模主体稻-蒜成本效益与化肥N投入研究
    3.1 数据来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被访小农和合作社/企业样本基本特征
        3.2.2 水稻和大蒜的成本收益分析
        3.2.3 不同规模稻、蒜种植化肥N投入量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农户减少化肥用量和使用有机肥意愿分析
    4.1 数据来源
    4.2 研究方法
        4.2.1 Bivariate-Probit模型
        4.2.2 边际效应
    4.3 描述性分析
    4.4 农户减少化肥用量和采用有机肥的意愿分析
    4.5 推断性统计
        4.5.1 农户减少化肥施用量意愿方面
        4.5.2 农户采用有机肥的意愿方面
    4.6 结论与启示
第五章 不同规模种植户采纳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研究
    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研究方法
    5.2 实证分析
        5.2.1 样本基本分析
        5.2.2 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情况
        5.2.3 不同种植规模农户的环保认知情况
        5.2.4 不同规模种植户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情况
        5.2.5 不同环保认知的种植户采取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情况
        5.2.6 推断性统计分析
    5.3 结论与政策建议
        5.3.1 结论
        5.3.2 政策建议
第六章 规模化防控视角下农民参加土地流转意愿研究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 模型构建
        6.2.1 数据来源
        6.2.2 样本基本情况
        6.2.3 模型构建与回归分析
        6.2.4 变量定义
    6.3 推断性统计分析
    6.4 主要结论
    6.5 政策建议
第七章 基于博弈论视角下的农业规模化组织
    7.1 “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7.2 “委托-代理”模型理论
    7.3 结果分析
    7.4 “企业+农户+合作社+基地”经营模式优势
        7.4.1 有利于农业产业化
        7.4.2 有利于治理面源污染
第八章 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最优规模化组织的机制研究
    8.1 洱海地区典型农业经营组织模式比较分析
        8.1.1 农业经营组织模式特征
        8.1.2 稻-鸭农业技术模式内涵
        8.1.3 成本效益分析
    8.2 农业经营组织模式—崇州模式的借鉴
        8.2.1 崇州模式由来
        8.2.2 崇州模式经验借鉴
    8.3 洱海地区农业经营组织模式面临问题
    8.4 推行最优农业经营组织模式运行机制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支持政策
    9.1 主要结论
        9.1.1 洱海流域农户与规模经营组织化肥N投入与成本效益比较研究
        9.1.2 农户减少化肥用量和使用有机肥意愿分析
        9.1.3 不同规模种植户采纳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研究
        9.1.4 洱海流域土地流转的意愿分析
        9.1.5 基于博弈论视角下的农业规模化组织
        9.1.6 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最优规模化组织的机制研究
    9.2 支持政策
        9.2.1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人才(人)支持政策
        9.2.2 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财政(财)倾斜扶持政策
        9.2.3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基础设施建设(物)等扶持政策
        9.2.4 区域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创建与市场无缝对接扶持政策
        9.2.5 强化规模环保持续行动与环保效果的奖励政策
        9.2.6 强化规模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的支持政策
        9.2.7 强化原小农转岗就业生计保障支持政策
        9.2.8 责任追究与监督惩罚政策
参考文献
附录 A海流域农户(合作社)问卷调研说明
附录 B洱海流域农户和合作社调查问卷
附录 C稻-鸭模式农业技术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5)A家族企业高管团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家族企业的界限
        2.1.1 从股权维度限定家族企业
        2.1.2 从经营控制权维度限定家族企业
        2.1.3 从股权和经营控制权双维度限定家族企业
    2.2 团队及企业高层管理团队
        2.2.1 团队概述
        2.2.2 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概述
        2.2.3 我国家族企业高管成员人才市场概述
        2.2.4 高管团队建设对家族企业的重要意义
3 A家族企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1 A家族企业发展背景分析
        3.1.1 企业发展历程
        3.1.2 企业发展现状
    3.2 A家族企业发展阶段定位
    3.3 A家族企业特点分析
    3.4 A家族企业高管团队现状及问题分析
        3.4.1 高管团队现状及问题
        3.4.2 问题成因分析
4 A家族企业高管团队建设方案
    4.1 建立目标体系与团队协同
    4.2 结构权力优化与组织绩效
    4.3 建设信任机制与战略决策
    4.4 企业文化重组与愿景使命
5 A家族企业高管团队建设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企业主自我修炼走向卓越
    5.2 团队成员文化匹配度测评
    5.3 建立关键人才引进机制
    5.4 健全家族企业高层管理者退出机制
    5.5 建设方案与保障措施的实施计划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文化匹配度》测评表
    附录B 标准《简历表》
致谢

(6)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模式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历史背景
        二、现实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全文的结构
    第五节 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家族
        二、企业
        三、家族企业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节 经济学视角下的理论框架
        一、家族企业传承的高失败率原因探析
        二、本论文的理论分析框架
        三、方案设计
第三章 中国家族企业的演变历程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之前——动荡间断期
    第二节 1978年到1988年——艰难探索期
    第三节 1988到2002年——稳定成长期
    第四节 2002到2012年——跨越发展期
    第五节 2012年至今——成熟稳定期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第一节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几种模式
        一、子承父业
        二、内部培养
        三、引进职业经理人
    第二节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影响因素
        一、一代创始人的决策
        二、意外事件
        三、子女意愿及能力
        四、政商关系与营商环境
    第三节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共性问题
        一、企业创新能力缺乏
        二、对传承认识不足
        三、安全感缺乏
        四、财务作假较为突出
    第四节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面临的挑战
        一、合规性监管的加强
        二、信贷风险加剧
        三、商业模式变革
        四、代际冲突加剧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家族企业传承的国际经验研究
    第一节 美国
        一、美国家族企业概况
        二、美国家族企业传承案例分析
        三、美国家族企业传承的特点
    第二节 日本
        一、日本家族企业概况
        二、日本家族企业传承的典型案例分析
        三、日本家族企业传承的特点
    第三节 德国
        一、德国家族企业概况
        二、德国家族企业传承的典型案例分析
        三、德国家族企业传承的特点
    第四节 韩国
        一、韩国家族企业概况
        二、韩国家族企业传承的典型案例分析
        三、韩国家族企业传承的特点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模式探索
    第一节 二代继承人模式的变革
        一、提前规划布局
        二、选择合适的退出方式
        三、提升子女接班意愿
    第二节 内部培养模式的变革
        一、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
        二、给予接班人充分信任
        三、用制度化解风险
    第三节 职业经理人模式的变革
        一、为风险做好预案
        二、设计合理的股权结构
        三、坚持与时俱进的变革策略
    第四节 基于创新视角的传承模式研究
        一、充分发挥企业家才能
        二、平衡各方利益建立自律的企业生态
        三、高度重视技术变革的风险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模式变革的深层思考
    第一节 家族企业传承的前期准备
        一、提前规划企业传承方案
        二、培育核心价值理念
        三、注重对继承人的培养
    第二节 积极应对传承中的可能风险
        一、对企业财务采取保守态度
        二、避免家族内部冲突
        三、进行合理的股权设计
    第三节 让企业发展造福社会
        一、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慈善活动
        二、保持创业精神
        三、让资本充满活力
        四、做有责任感的企业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7)成都市农业规模经营过程中的政策体系与治理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关键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关键概念
        2.2.1 农业规模经营
        2.2.2 治理逻辑
    2.2 农业规模经营中的激励与治理理论
        2.2.1 规模经济理论
        2.2.2 产权理论
        2.2.3 激励理论
    2.3 政府组织激励理论
        2.3.1 治理理论
        2.3.2 政府组织激励理论
第三章 成都市农业规模经营中的政策体系与发展成果
    3.1 成都市农业规模经营中的政策演进
        3.1.1 自由探索阶段(1978 年-2000 年)
        3.1.2 试验扩大阶段(2000 年-2013 年)
        3.1.3 推广规范阶段(2013 年-至今)
    3.2 成都市农业规模经营中的政策体系与政府角色
        3.2.1 成都市农业规模经营中的政策体系
        3.2.2 成都市农业规模经营中的政府角色
    3.3 成都市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成果
第四章 成都市农业规模经营的政策实践与治理逻辑
    4.1 基于案例的政策实践描述
        4.1.1 选取政策实践案例的标准
        4.1.2 政策实践成果案例的选取
    4.2 成都市农业规模经营政策实践成果的案例
        4.2.1 政策实践案例一:温江F蔬菜合作社模式
        4.2.2 政策实践案例二:崇州农业共营制模式
        4.2.3 两种政策实践成果案例的比较
    4.3 成都市农业规模经营过程中的治理逻辑
        4.3.1 治理动力:体制内压力与基层治理困境
        4.3.2 干预深度:财政实力和获取能力决定治理差异
        4.3.3 治理反思:行为“反常”与政府定位差异
第五章 成都市推进农业规模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5.1 成都市推进农业规模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1.1 治理“缺位”,作用发挥不充分
        5.1.2 治理“越位”,干预市场自然发展
        5.1.3 治理“短视”,缺乏长效治理意识
    5.2 提升成都市农业规模经营治理水平的政策建议
        5.2.1 发挥监管者作用,增强制度衔接与管理规范
        5.2.2 突出引导者角色,营造稳定平衡的宏观环境
        5.2.3 强调治理长效性,形成“民可进、政可退”引导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8)瓦房店市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农村土地制度
        1.2.2 农村土地流转
        1.2.3 农民专业合作社
        1.2.4 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3.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及发展动态分析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瓦房店市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产生背景与经营现状
    2.1 瓦房店市土地股份合作社产生的背景
        2.1.1 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战略互促共进
        2.1.2 以合作社利益共享为牵引决胜脱贫攻坚战
        2.1.3 成立试点土地股份合作社向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
    2.2 瓦房店市土地股份合作社现状分析
        2.2.1 瓦房店市自然与区位条件
        2.2.2 大连市及瓦房店市合作社现实情况
        2.2.3 试点乡镇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情况
    2.3 瓦房店市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
        2.3.1 瓦房店市共营制土地股份合作社
        2.3.2 土地股份合作社共享发展帮助农民精准脱贫
        2.3.3 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提升村集体经济内源动力
3 瓦房店市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发展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瓦房店市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1 合作社未形成有效的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种植手段
        3.1.2 合作社未发挥出促进村集体经济增长的预期作用
        3.1.3 农耕业土地股份合作社亏损严重
    3.2 瓦房店市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发展中问题的成因
        3.2.1 缺乏因地制宜的科学性规模化种植规划
        3.2.2 政府配套资金及人才扶持政策缺位
        3.2.3 社员农户对合作社经营风险共担能力不足
4 瓦房店市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发展对策建议
    4.1 多措并举以合作模式促进村集体经济增长
        4.1.1 推进种植结构调整促进增产增收
        4.1.2 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提高风险化解能力
        4.1.3 拓展多元化经营模式提升合作社服务能力
    4.2 增强制度保障完善政策支持
        4.2.1 健全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指导细则
        4.2.2 落实“三权分置”健全土地合作机制
        4.2.3 发挥党组织监督力切实发挥民主决策力
    4.3 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收益
        4.3.1 “党建+新模式”创建品牌实现多方共赢
        4.3.2 拓展农产品电商平台线上销售途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瓦房店市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B 瓦房店市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9)“三权分置”改革背景下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主要内容
        1.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
        1.3.1 研究的创新
        1.3.2 研究的不足
2 概念界定、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土地金融
        2.1.2 金融产品
        2.1.3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
    2.2 文献综述
        2.2.1 “三权分置”改革与土地金融的关系研究
        2.2.2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2.2.3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及影响因素研究
        2.2.4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匹配及影响因素研究
        2.2.5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优化研究
        2.2.6 国内外研究评述
    2.3 理论基础
        2.3.1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2.3.2 产权理论
        2.3.3 供求理论
        2.3.4 理论框架
3 “三权分置”改革下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现状分析
    3.1 农地“三权分置”改革
        3.1.1 农地“三权分置”的历史演进
        3.1.2 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现实意义
        3.1.3 “三权分置”改革对农地抵押信贷产品发展的意义
    3.2 国内外农地抵押信贷产品发展实践
        3.2.1 国内外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与模式
        3.2.2 国内外农村土地金融制度比较分析
        3.2.3 国内外农地抵押信贷产品创新实践评价
    3.3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分析
        3.3.1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的发展趋势
        3.3.2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现状
        3.3.3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存在的问题
    3.4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分析
        3.4.1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的发展趋势
        3.4.2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现状
        3.4.3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4.1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的动力机制
        4.1.1 内生动力:规模化生产需要
        4.1.2 外在拉力:“三权分置”改革的牵引
        4.1.3 市场合力:激活农村资产的需要
    4.2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意愿的描述性分析
        4.2.1 数据来源
        4.2.2 农户资金借贷需求与来源渠道
        4.2.3 农户农地抵押信贷需求意愿、类型和额度
    4.3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3.1 研究假设、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4.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4.3.3 内生性问题的处理
    4.4 本章小结
5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5.1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的主体与功能
        5.1.1 供给主体—金融机构
        5.1.2 监管主体—政府
    5.2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的描述性分析
        5.2.1 四川省总体供给状况
        5.2.2 金融机构供给意愿
        5.2.3 农户供给获得情况
    5.3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3.1 研究假设
        5.3.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5.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4 稳健性检验
        5.3.5 内生性检验
    5.4 章节小结
6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匹配影响因素分析
    6.1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错位的表征及原因
        6.1.1 供需错位的表征
        6.1.2 供需错位的原因
    6.2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错位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2.1 供需错位的识别
        6.2.2 描述性统计
        6.2.3 研究方法
        6.2.4 变量选取
        6.2.5 实证结果分析
    6.3 章节小结
7 我国农地抵押信贷产品典型案例分析
    7.1 温江区“花木捆绑”抵押贷款
        7.1.1 背景介绍
        7.1.2 具体做法
        7.1.3 实施成效
        7.1.4 案例启示
    7.2 郫都区花牌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担保贷款
        7.2.1 背景介绍
        7.2.2 具体做法
        7.2.3 实施效果
        7.2.4 案例启示
    7.3 崇州市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助推“农业共营制”
        7.3.1 背景介绍
        7.3.2 具体做法
        7.3.3 实施效果
        7.3.4 案例启示
    7.4 章节小结
8 基本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基本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夯实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保障体系
        8.2.2 加强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支持体系
        8.2.3 优化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匹配支撑体系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10)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研究动态
        一、经济全球化相关理论综述
        二、“华盛顿共识”的含义及影响
        三、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相关理论综述
        四、发达国家(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相关理论及案例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及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一、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分析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贡献
    第二节 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一、新自由主义推广下的经济全球化
        二、全球化对不同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三、西方国家的“逆全球化”倾向及其影响
第二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误区
    第一节 “国企病”不专属于国有企业
        一、委托-代理问题
        二、搭便车问题
        三、软预算约束问题
    第二节 国有企业私有化的“陷阱”
        一、陷阱一:行业的选择
        二、陷阱二:企业的定价
        三、陷阱三:合适的收购者
        四、陷阱四:腐败的问题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不等同于私有化
        一、“混合所有制”概念的提出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
    第四节 发展国有企业不代表“民营经济离场”
        一、发展民营经济的现实依据
        二、发展民营经济的理论依据
        三、发展民营经济的历史依据
第三章 欧美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第一节 法国:社会主义文化土壤下走出的全球性国有企业
        一、法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法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三、法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二节 德国国有企业:经济国家主义的有效实践
        一、工业化中功不可没的德国国有企业
        二、德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三、德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三节 芬兰国有企业:推进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楷模
        一、“红色政权”下的芬兰国有企业
        二、芬兰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和改革
        三、芬兰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四节 美国国有企业:美国“无国企”的真相
        一、美国国有企业的分类及特点
        二、美国对国有企业的管理
        三、美国经验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和思考
第四章 亚洲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第一节 韩国:经济起飞依靠集权政府下的国有企业
        一、韩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韩国的国有企业治理与改革
        三、集权政府下的经济起飞
        四、韩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反思
    第二节 新加坡:国有企业治理的成功案例
        一、新加坡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新加坡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
        三、淡马锡模式的成功和借鉴意义
第五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及评估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
        一、《指导意见》的改革思路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足
        一、管资产到管资本的转型问题
        二、实行有效监督的问题
        三、选人用人的问题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难点
        五、党的领导与现代企业治理有机统一
第六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第一节 “前全球化”时代的国有企业改革
        一、“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
        二、“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实践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化带来新挑战的原因
        二、全球化给我国国有企业带来的新挑战
    第三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机遇
        一、政策机遇
        二、改革叠加期机遇
        三、“逆全球化”倒逼机遇
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国有企业适应全球化趋势改革的基本路径
        一、党的领导
        二、法人治理结构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
        四、国有企业走出去
        五、国有企业道路自信
    第二节 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主要改革对策
        一、应对政府经济管理功能相对弱化的改革对策
        二、应对生产要素不对等流动的改革对策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职业经理人生存土壤和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 [1]义利平衡观视角下K12初创企业持续经营的案例研究[D]. 韩婷. 长江大学, 2021
  • [2]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的合作及其治理 ——以农机服务为例[D]. 张建锋. 西南大学, 2020(04)
  • [3]改革政治的多层想象 ——新时期以来工业小说研究[D]. 高露洋. 河北大学, 2020(02)
  • [4]农业面源污染规模化防控政策机制研究 ——以洱海种植业为例[D]. 耿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11)
  • [5]A家族企业高管团队建设研究[D]. 吴再明.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5)
  • [6]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模式变革研究[D]. 戴洪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7]成都市农业规模经营过程中的政策体系与治理逻辑研究[D]. 谭忠琼.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8]瓦房店市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研究[D]. 陈弘强.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9]“三权分置”改革背景下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影响因素研究[D]. 王双全.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10]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D]. 李洋.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标签:;  ;  ;  ;  ;  

职业经理人生存的土壤和空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