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当代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当代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刘森[1](2021)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发展身心健康、形成健康体育意识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学校体育中,体育课程承担着重要角色。《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简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我国体育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宏观导向作用,然而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与实际体育课堂教学衔接不畅、体育课程改革不够深入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落实。体育课程模式是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学实施之间的中介,构建和开发具有国际视野、本土特色并适合我国学校体育发展需要的体育课程模式,对有效实施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课程模式的核心概念界定、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原则、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状况与问题、美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特点、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要素构成与开发路径、“560体育课程模式”的个案研究等内容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课程模式与体育教学模式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模式是贴近课堂教学的模式,而体育课程模式是统筹了多方面因素的整体方案,是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中介。(2)基于课程模式、体育课程模式等相关概念的界定,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开发应当遵循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非普适性原则。(3)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主要问题表现在:(1)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在设计和实践中混淆;(2)模式照搬,流于形式;(3)课程设计目的性不强,缺乏可操作性。(4)美国体育课程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主题鲜明,模式多样化;(2)课程结构丰富,具有可操作性;(3)非普适性,适用于特定的教育环境。(5)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首先要对体育课程模式要素进行分析,其次还需要从课程的角度进行体育课程的整体设计。(6)“560体育课程模式”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包括每周五节60分钟的体育课、“导师制+选课制”、“五级竞赛”三大特色,模式的开发具有从问题出发的,与学校教育理念相适应;课程结构的创新与融合;适用范围广泛的特点,十分具有借鉴与研究价值。最后,本文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

廖冰心[2](2021)在《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的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教育部颁布实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试行),在高中试行体育模块化教学,确立了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为教学目标的高中体育学科体系,在上海、北京等地试行两年之后,2020年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这对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2020版《高中体育与健康标准》的实施对于高中体育课的教学将是一个新的研究命题,提高高中体育教师基于新课程标准学科素养的教学意识与执教能力是研究的核心命题。体育教学设计是体育教师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根据教育方针和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研究也是新世纪优秀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的重要技能之一。在当下,贯彻落实好2020版《高中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关键在于教学设计,优秀的教学设计不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可以将课标所倡导的核心素养贯穿其中。鉴于此,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以高中篮球课程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围绕尝试性地进行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的研究,具体探讨如何开展基于2020版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篮球课教学,以及如何实现标准所要求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下的篮球课教学设计,通过研究分析最终得出如下结论:1.体育教学设计是体育教师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把握2020版《体育与健康标准》课程理念,立足新课程标准精神和理念,按照新课标要求,进行教学设计研究也是新世纪优秀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的重要技能之一。在当下,贯彻落实好2020版《高中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关键在于教学设计,优秀的教学设计不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可以将课标所倡导的核心素养贯穿其中。因此,本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研究中注重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将学科素养全面贯穿到篮球技能教学中,遵循学校体育教学规律,对篮球选项课模块、课时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尝试建构学业质量评价方法和标准。2.篮球课程是2020版《高中体育与健康标准》中选修内容,本研究将高中篮球全部教学内容分为六个模块,模块一和二是基础技术阶段,模块三和四是和提升技术,模块五和六是高阶阶段。鉴于篇幅限制,只进行了高一年级三个模块的教学设计,如在模块一、二中安排移动、反弹传球、单手肩上传球等技术动作以及结合所学技战术介绍有关竞赛规则,在模块三中安排快攻与防守快攻、半场人盯人防守与进攻半场人盯人防守等攻防技术以及结合所学技战术介绍有关竞赛规则等内容。3.根据课程领域目标进行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篮球模块教学设计研究和课时教学设计研究。在设计中体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在分目标中按照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体育品格十个维度进行了教学策略和手段的选择。4.教学设计始终贯彻学科核心素养,在健康行为方面,表现为学生乐于参与各种学练活动,表现出良好的求知欲及创作欲等;运动能力方面,表现为掌握篮球学练中的脚步动作、运、传、投、防及战术基础配合的关健,并能较好地完成组合练习;体育品德方面,表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体有道德和学习乐趣等。教学重点主要包括篮球文化理念和相关运动性病症的预防和处理;较好地掌握篮球运动的动作技术要领以及基本战术配合;通过基本技战术的学习能综合运用及在实践中举一反三。5.本研究设计过程遵循体育教学设计程序。模块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背景分析阶段、决策设计阶段和评价反馈阶段。运用传统教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学练和同学的帮助找出差异,及时纠正和重建认知结构。在模块设计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创建民主、平等与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学手段上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现有的技能认知水平,促进其篮球运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具体为提升篮球选项课的趣味性;借助多媒体展开教学;组织小型篮球赛,提高篮球技术实际运用能力;制定合理评价机制,鼓励学生自主练习。6.为检测教学设计效果,将其在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一年级实施,并采用观察法、测试法、问卷调查法等进行效果分析,结果发现所研究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篮球运动参与度、篮球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在氛围良好的篮球专项课中学习会使得效率更高,在教师的科学引导和趣味化的比赛或游戏中篮球变得生动有趣。

张茜[3](2021)在《在线体育课程建设的SWOT分析及实施路径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并越来越多地融入教育领域,尤其是近十年来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使我们进入在线教育的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因此,在线体育教育成为体育教育发展的新坐标。力求达成全民健身的目标,就需要结合新知识、新技术,来更好地促进统体育教学与在线体育教学的融合,以此来满足在线体育课程的发展需求。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梳理了在线体育课程建设现状,探讨了在线体育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劣势、面临的威胁和机遇,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从师资队伍、课程模式、课程内容、课程架构、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在线体育课程建设的实施路径。对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可穿戴设备以及仿真教学系统在在线体育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在线体育课程的优势和作用。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传统体育课程存在教师和学生关系错位、结构设置不合理、课程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和教学评价方式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线体育课程具有促进体育公平、强化终身学习理念、优化整合资源、教学内容多元化和节约体育成本的优势。2、在线体育课程存在会忽略人际互动教学环节、教学目标存在不确定性以及两极分化等方面的劣势。在线体育课程建设应抓住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以及目前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发展迅速的良好机遇。3、在线体育课程的实施抓住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以及目前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发展迅速的良好机遇。提出了双师化模式、过程互动模式以及学习形式模块化三种在线体育课程模式;从师资队伍、教学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学资料、课堂互动、教学评估、课程架构等方面提出了在线体育课程建设路径。4、人工智能技术、可穿戴设备、大数据技术、仿真教学系统的应用为在线体育课程建设带来生机,结合网络技术重新构建了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使在线体育课程具有实时性、智慧化特征,数据监测更加科学快速,学习过程更有临场感。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在线体育课程的优势凸显,促进了线上线下体育教学融合发展,形成了在线体育课程的新业态和新模式,打造了体育产业和在线教育的新增长点。

郭莎[4](2021)在《国际视域下当代体育课程模式的发展向度与脉络解析》文中认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促使人们对体育的认识逐渐加深,体育不仅是一门单独的学科,还是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当代体育课程模式是以国际视野与本土的结合为基本原则,将体育课程模式作为国家体育课程发展的实施载体,进行开发设计。为了把握体育课程模式的发展方向和脉络,文章根据当代体育课程的发展向度和原则,对国际视域下体育课程模式发展进行分析探索,找寻当代体育课程模式发展的特点,为今后体育教育发展积累经验。

周小艳[5](2020)在《基于翻转课堂模式下健美操线上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代教育的飞速发展,促使着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模式上的不断创新,众多学习方法被开发和运用,“翻转课堂”便是其中之一。诸多学者通过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发现,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性,还能使他们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符合现代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开展终身多层次的学习。线上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师运用互联网技术作为教学平台,使用电脑、摄像机、手机等设备设施组为教学载体,来展示教学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往往与常规教学进行结合,形成线上线下教学结合模式。本研究中的线上教学是单纯的线上教学,即指教学的所有内容及实施过程皆放在线上进行。本研究实施这种线上教学模式是基于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导致学校无法正常开展常规教学的背景条件。此次新冠疫情持续时间很长,让学生们拥有了一个“超长版”的假期,也让居家在线学习这件事成为常态,这种常态维系了一个学期。在这一特殊时期,学校无法开展正常教学,教师们只能采取线上教学模式。但是在执行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自我学习习惯,提升自我学习效能是困扰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线上教学中的问题。学校体育教育在这次特殊时期中,俨然面临着相对于于其他文化课程的更多挑战,各大中小学体育教师为了上好线上体育课程煞费苦心。健美操是一门综合体育,美学和艺术的学科,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展示个人魅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健美操课程设置为体育选修课程,让同学们在学习之余,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然而从整体分析,可以看到,高校开设的健美操课程,教学形式较单一,教学内容比较肤浅,缺乏广度和深度,这极大影响同学们学习健美操的热情。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翻阅大量资料,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研究分析众多学者采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并通过运用专家访谈法,根据专家教授的建议结合线上教学的特点,设计了健美操线上教学方法和适用于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本研究运用教学实验法以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健美操选项课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对教学流程进行了可操作性的实验研究,对实验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自我效能水平、健美操相关考核指标以及学生对此模式的反馈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对实验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并得出结论:1、健美操线上教学应用翻转课堂具有共时性、自主性、实践性。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2、健美操线上教学应用翻转课堂模式不仅具有自主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的坚实理论基础,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时间应用价值,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3、通过对实验班学生的调査,基本上所有的学生认为新教学模式对掌握健美操技术、技能、知识有非常大的作用,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表示认可;4、教学实验后,两组学生在健美操测试考试中5项测试指标上存在显着差异,说明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健美操线上教学能够很好的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成绩。5、教学实验后,两组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中的4个维度的检验上存在显着差异,说明健美操线上教学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6、教学实验后,两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说明健美操线上教学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水平。

董星胜[6](2020)在《互联网资源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互联网技术不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促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作为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在教学模式、手段上也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互联网+教育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加快现代教育模式的创新。体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培养意志品质的重要教育过程。而体育教学是学校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它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中,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方法,指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基本的体育技能,最后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活动。体育教学多在室外进行,由于在教授内容、方式和场景上的特殊,体育技能动作的教授大多依靠教师的详细讲解和亲身示范。但在实际教学中,示范动作过程短暂,学生在示范后的模仿仅能依靠自己初步印象,遗忘的速度相对较快。特别是对于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体育技术动作组合,实际教学中往往没有办法或很难做到分解教授,教师只能重复的进行动作技能的示范,结果导致一节课只能讲授一个知识点或者甚至多节课都讲授同样的知识点,严重影响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针对这一问题,互联网运用于体育教学可以很好的解决: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可以使学生完整详细的了解某一套技术动作组合和分解技术动作,解放学生的学习时间,使学生能随时随地巩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如此,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互联网资源在山东省潍坊市部分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互联网体育资源在体育教学中的普及程度较小,有些学校的体育教学甚至还没有涉及到利用互联网的体育资源。2.网上的体育教学资源全面丰富,可以满足学生的日常使用,但体育资源质量优劣不等,存在体育资源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和易用性的问题,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3.学校虽然支持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体育,仍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使用互联网学习,且使用互联网的学生更多集中于体育娱乐搜索上,很少通过体育资源学习体育技能。4.教师已经可以有效地将互联网资源与备课结合起来,丰富备课的内容,但方法手段单一,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在课上的优势。5.家长的网络监督意识强,但与教师的沟通相对较少且很少和学生共同参与。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提出以下发展对策:1.促进学校互联网体育教学专业化,提高普及率。2.加快互联网体育教学资源的归纳和整合。3.学校加强投资建设,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创新体育教学,提高学生参与主动性。4.教师要提升网络素质,运用互联网优势,分析学生运动状况并针对教学。5.家长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主动参与,统一家校教育影响。

邱建华[7](2020)在《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以上饶师范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上饶师范学院大一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比较体育拓展课程、拓展+传统体育课程、传统体育课程等三种干预方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不同影响,弄清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高校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测量法和数理统计法。实验结果:(1)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各实验组SCL-90量表测试各因子得分实验后较实验前均有所减少,其中拓展+传统体育课程作用效果最为明显,其次是拓展课程,传统课程不明显。(2)对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除对照组男生的BMI(P=0.063>0.05)和腿围(P=0.465>0.05)、对照组女生腿围(P=0.904>0.05)外,其余各组学生在各项身体形态指标上均出现了显着性变化(P=0.000<0.05),其中在BMI、腰围、臀围三个指标上,三组学生(男女生趋势相同)测试结果均下降;在腿围指标上,传统体育教学+体育拓展训练组学生测试结果下降,体育拓展训练学生测试结果提高,传统体育教学组变化较为平缓;因此就改善学生身体形态而言,传统体育课程、单纯体育拓展训练、拓展+传统体育课程均比较明显,但拓展+传统体育课程效果最明显。(3)对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三组学生在各项身体机能指标上均出现了显着性变化(P=0.000<0.05),其中肺活量、台阶测试指标上,三组学生(男女生趋势相同)测试结果均上升;安静心率、安静血压指标上,三组学生(男女生趋势相同)测试结果均下降;因此传统体育课程、单纯体育拓展训练、拓展+传统体育课程均能够明显改善学生的身体机能,但单纯体育拓展训练效果最明显。(4)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三组学生在各项身体素质指标上均出现了显着性变化(P=0.000<0.05),其中立定跳远、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指标上,三组学生测试结果均上升;50米跑、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指标上,三组学生测试结果均下降;因此传统体育课程、单纯体育拓展训练、拓展+传统体育课程均能够明显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而拓展+传统体育课程效果最明显。结论: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干预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体质健康影响效果一般,明显弱于体育拓展课程、拓展+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干预效果;体育拓展课程教学干预对高校学生身体机能改善效果明显;拓展+传统体育课程相结合教学干预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提升显着;传统体育课程与拓展课程融合发展,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议扩大宣传,提高师生对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的认识;建立机制,实现体育拓展训练课程与传统体育课程的有机结合;加强研究,达到现代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林鸿[8](2020)在《中小学“校园篮球”开展的困境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体育强国建设的布局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三大球”为突破口,全面建设体育强国。开展校园篮球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对发展中国体育事业的指示精神,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提高国民体育素质,让青少年通过参加团队竞赛来磨炼意志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顽强拼搏精神的一项举措。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探索了校园篮球开展困境、影响因素和路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篮球经费和场地器材是校园篮球开展的最大困境和影响因素。2.小学段篮球课程教学和师资配备情况好于中学段。3.基于全体学生兴趣和参与,做好家校赛事协调是重点考虑因素。4.校园篮球突围路径在打造简化的篮球赛事,培养专业教师,增强社区互动。因此,建议学校为校园篮球文化确立良性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将篮球运动转化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确立以下几方面良性生态:1.树立学校内部篮球文化氛围。在学校的各个层面达成共识,对学校以校园篮球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方式或其中一种方式能够共同理解和支持,并在真实行动中给予适当的时间、空间、政策的支持等。2.确立学校外部篮球联赛文化。制定学校篮球行动指南,行动计划,和校际联赛系统。3.建立家校社区篮球协同系统。争取家长对校园篮球文化的理解、支持和参与。4.打造篮球学校社区实践平台。将学生的篮球学习练习比赛和评价的空间拓展到学校和社区链接的更大的空间场域中进行。

陆世敏[9](2020)在《“271”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中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运动技能的指导和“三基”传授为主,在课程学习中以学生掌握“三基”内容为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虽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但仍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主动性,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271”教学模式主要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互帮互学、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注重过程性、阶段性、结果性的评价,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中依据学生的技能水平开展针对性的教学,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让体育课堂教学变得更具有目标性、针对性以及高能性,不仅迎合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也将是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趋势。本研究基于国内将“271”教学模式在不同学科运用的经验,并结合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课程教学的特点,以“271”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的教学效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选取广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实验班与对照班各28人。实验班运用“271”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前对实验对象进行测试,在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测试指标没有显着性差异的情况下开展教学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两个班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场地设施等均保持一致。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通过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后的篮球普修课技能、大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体育学习动力调节系统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在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教学中采用“271”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篮球技术水平,从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来看运用“271”教学模式对篮球技术水平的提高幅度更为明显,在运球、投篮的成绩的提高具有显着性,优于传统教学模式。(2)在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教学中运用“271”教学模式,对增强学生的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具有显着性,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好的课堂学习情绪体验,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3)在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教学中运用“271”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

谢程[10](2020)在《“双线索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田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全球信息化的普及,给我国教学以及教学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社会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程度也在不断的提升,“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素质教育”的提出对当代青少年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全面,学生不仅要有竞争与合作能力,更需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为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新局面,当然也给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提升体育课堂效率和质量,成为了现今体育教师们遇到的新问题。在体育课程的改革中,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了广大专家学者关注的领域,基于此,“双线索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研究通过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以湖南省劳动人事职业学院2018级田径选修课中的两个班级共计7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经过16周的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在实验后,身体素质的成绩中,仅在男生50米和引体向上,女生50米和仰卧起坐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2.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在学习兴趣方面,在“双线索教学模式”下的实验班对田径项目感兴趣程度人数的增加远大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对照班,由此可以说明双线索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兴趣、自主与探究学习、运动参与程度、对体育的关注程度,在学生的体育学习消极兴趣方面,则能有效改善学生的消极体育学习兴趣3.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在在田径成绩方面存在显着性的差异,实验后短跑成绩和投掷实心球的成绩都要好于实验前,且实验班成绩提升的幅度要大于对照班提升的幅度。4.实验班和对照班在积极幸福感维度、心理烦恼维度和疲劳程度维度上面的得分存在显着性差异,“双线索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幸福感,缓解心理疲劳程度和疲劳。

二、当代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代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是国家、社会关注的焦点
        1.1.2 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研究是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之需
        1.1.3 体育课程模式开发是细化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课程模式的研究现状
        1.2.1.1 课程模式的基本理论研究
        1.2.1.2 课程模式开发研究
        1.2.2 体育课程模式的研究现状
        1.2.2.1 国内体育课程模式的研究现状
        1.2.2.2 国外体育课程模式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个案分析法
        2.2.4 比较分析法
        2.2.5 实地调查法
    2.3 研究思路
3 核心概念界定
    3.1 课程的概念界定
    3.2 课程模式的概念界定
    3.3 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的概念辨析
    3.4 体育课程模式与体育教学模式概念辨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状况与问题分析
        4.1.1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状况
        4.1.2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现存问题
    4.2 美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特点分析
        4.2.1 美国体育课程模式的发展概况
        4.2.2 美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特点总结
        4.2.3 美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4.3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开发原则、要素构成与开发路径
        4.3.1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原则
        4.3.2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要素构成
        4.3.2.1 体育课程模式要素构成分析
        4.3.2.2 基于课程角度的整体设计
        4.3.3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开发路径
    4.4 “560 体育课程模式”的实证分析
        4.4.1 “560 体育课程模式”概况
        4.4.2 “560 体育课程模式”提出的背景
        4.4.3 基于课程模式角度的“560 体育课程模式”内容与分析
        4.4.4 基于课程角度的“560 体育课程模式”的内容设计
        4.4.5 对“560 体育课程模式”的评述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部分实地调查记录
附录2 陈经纶中学帝景劲松分校体育课选课方法
附录3 访谈问卷
致谢

(2)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的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高中体育教学改革顺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诉求的需要
        1.1.2 基于2020 版《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篮球模块教学设计研究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篮球课程设计的相关概念界定
        1.3.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3 2017 年《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准》试行后关于高中课程设计和篮球课程设计相关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观察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问卷调查法
第三章 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 版)下的篮球课教学研究
    3.1 解读 2020 版《体育与健康标准》,把握课程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
        3.1.1 2020 版《体育与健康标准》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
        3.1.2 学科的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解读
        3.1.3 2020 版《体育与健康标准》课程结构
    3.2 高中一年级篮球课模块教学内容分析设计
        3.2.1 新课标下高中篮球课模块内容设计的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3.2.2 新课标下高中篮球课教材内容分析
        3.2.3 高中一年级篮球课模块教学内容分析设计
    3.3 基于体育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篮球模块教学设计研究
        3.3.1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设计的学情分析
        3.3.2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目标设计
        3.3.3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设计的重难点分析
        3.3.4 新课标下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设计中教学策略和手段
        3.3.5 新课标下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一设计案例
    3.4 基于体育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篮球课时教学设计案例
        3.4.1 篮球选项课模块1 节选1 课时: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双手头上传球动作技术学习
        3.4.2 篮球选项课模块2 节选1 课时:单双手反弹传球
        3.4.3 篮球选项课模块3 节选1 课时: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三步上篮)
    3.5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评价
        3.5.1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评价思路
        3.5.2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过程性评价操作方式
第四章 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下的篮球选项课教学实践与效果分析
    4.1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体育课教学现状
    4.2 高中篮球选项课教学实施过程
        4.2.1 模块教学实践过程
        4.2.2 典型教学案例分析
        4.2.3 教学实践反思与完善
    4.3 高中篮球选项课教学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
        4.3.1 新课标导向下高中篮球体育教学设计的评价方法
        4.3.2 新课标导向下高中篮球体育教学设计的评价案例
        4.3.3 落实新课程标准(2020)的效果分析
        4.3.4 高中篮球选项课学生评价制度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反思
        5.2.1 研究反思
        5.2.2 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在线体育课程建设的SWOT分析及实施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文献综述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比较分析法
        2.2.3 逻辑归纳法
    2.3 文献综述
        2.3.1 概念界定
        2.3.2 在线课程研究
        2.3.3 在线体育课程研究
3.体育课程发展概况
    3.1 传统体育课程发展概况
        3.1.1 中小学体育课程发展概况
        3.1.2 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现状
    3.2 在线体育课程发展概况
4.在线体育课程建设的SWOT分析
    4.1 在线体育课程建设的优势
        4.1.1 突破时空限制,促进体育教学资源共享
        4.1.2 推动全民健身理念的形成
        4.1.3 优化整合师资力量,缓解师资短缺问题
        4.1.4 节约体育学习成本
        4.1.5 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提升学习效率
    4.2 在线体育课程发展的劣势
        4.2.1 在线体育课程教学环节师生互动性较差
        4.2.2 在线体育课程学习目标难以完全掌控
        4.2.3 在线体育课程中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4.2.4 线上教育对学员视力造成影响
    4.3 在线体育课程发展中的机遇
        4.3.1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4.3.2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升促使在线体育课程的建设
        4.3.3 目前社会状况为在线体育课程建设带来多重机遇
    4.4 在线体育课程发展中面对的威胁
        4.4.1 名师效应+商业化建设
        4.4.2 受区域经济状况影响
5.在线体育课程的实施路径
    5.1 在线体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5.2 在线体育课程模式建设
        5.2.1 双师化教学模式
        5.2.2 教学过程互动模式
        5.2.3 学习形式呈现模块化展示
    5.3 在线体育课程内容建设
        5.3.1 教学目标
        5.3.2 教学计划
        5.3.3 教学内容
        5.3.4 教学资料
        5.3.5 课程互动
    5.4 在线体育课程架构建设
    5.5 在线体育课程教学评估与评价体系建设
6.新技术背景下在线体育课程的发展前景
    6.1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在线体育课程建设的影响
    6.2 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对在线体育课程建设的影响
    6.3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在线体育课程建设的影响
    6.4 仿真教学系统对在线体育课程建设的影响
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在线体育课程的优势和作用
8.结论
9.参考文献
致谢

(4)国际视域下当代体育课程模式的发展向度与脉络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国际视域下当代体育课程模式顶层设计原则
2 当代体育课程模式的发展
    2.1 微观:针对个体的身心兼修
    2.2 中观: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2.3 宏观:面向社会的健康促进
3 中国体育课程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3.1 注重实证研究基础
    3.2 注重传播推广
    3.3 注重融合借鉴
4 结语

(5)基于翻转课堂模式下健美操线上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翻转课堂应用于体育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2.2 翻转课堂应用于健美操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2.3 线上教学应用于体育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2.4 线上教学应用于健美操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2.5 文献综合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教学实验法
        3.2.5 视频观察法
        3.2.6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健美线上教学应用翻转课堂模式的优势
        4.1.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身的优势
        4.1.2 健美操线上教学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4.2 健美操线上教学应用翻转课堂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4.2.1 理论基础
        4.2.2 实践基础
    4.3 健美操线上教学应用翻转课堂模式的变化
    4.4 健美操线上教学应用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
        4.4.1 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4.4.2 设计目的与原则
        4.4.3 教学设计流程
    4.5 健美操线上教学应用翻转课堂模式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教学实验前的结果分析
        4.5.2 教学实验后的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互联网资源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
    1.3 选题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1.1 体育教学
        1.4.1.2 互联网资源
        1.4.1.3 网络教学
        1.4.1.4 网络教学平台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2.1 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
        1.4.2.2 互联网+体育教学的研究
        1.4.2.3 家长参与互联网体育教学的研究
        1.4.2.4 互联网资源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研究
        1.4.3 国外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3.1 问卷的效度检验
        2.2.3.2 问卷的信度检验
        2.2.3.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互联网资源现状分析
        3.1.1 互联网资源的类型
        3.1.2 互联网资源的特征
        3.1.2.1 可调节性特点
        3.1.2.2 交互性特点
        3.1.2.3 广泛性特点
    3.2 学校互联网相关教学设备的配置现状
    3.3 学生应用互联网的学习现状
        3.3.1 学生查找互联网体育资源的现状
        3.3.1.1 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体育资源的人数情况
        3.3.1.2 学生对运用互联网学习体育的态度
        3.3.1.3 学生查找体育资源的工具分析
        3.3.1.4 学生查找体育资源的原因
        3.3.2 学生对互联网体育资源的评价
        3.3.2.1 学生对互联网体育资源丰富性的评价
        3.3.2.2 学生对互联网查体育资源满意度的评价
        3.3.2.3 学生对互联网体育资源难易度的评价
    3.4 教师应用互联网资源教学的现状
        3.4.1 互联网体育教学教师群体分析
        3.4.1.1 不使用互联网资源教学教师的分析
        3.4.1.2 使用互联网资源教学教师的分析
        3.4.2 体育课堂状况分析
        3.4.2.1 体育教学课前分析
        3.4.2.2 体育教学课上分析
        3.4.2.3 体育教学课后分析
        3.4.3 教师应用互联网体育资源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3.4.3.1 体育教师运用互联网能力薄弱
        3.4.3.2 互联网平台及软件使用少
        3.4.3.3 体育教师对流行体育文化的关注少
    3.5 家长对互联网资源应用到体育教学的态度
        3.5.1 家长对应用互联网体育资源教学的态度分析
        3.5.1.1 家长对体育教师应用网络资源教学的态度
        3.5.1.2 家长对学生应用网络资源学习体育的态度
        3.5.2 家长对学生使用互联网体育资源学习存在的问题分析
        3.5.2.1 家长对学生上网的监督
        3.5.2.2 家长和学生共同学习体育资源的分析
4 结论与对策
    4.1 结论
    4.2 对策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7)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以上饶师范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高校开展体育拓展课程的相关研究
        2.1.1 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相关概念的界定
        2.1.2 高校开展体育拓展课程的现状
    2.2 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相关研究
        2.2.1 体质概念界定
        2.2.2 健康概念界定
        2.2.3 体质与健康的相关性
        2.2.4 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
        2.2.5 大学生体质促进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测量法
        3.2.6 数理统计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拓展课程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分析
        4.1.1 实验前期学生SCL-90量表测试结果
        4.1.2 实验中期学生SCL-90量表测试结果
        4.1.3 实验后期学生SCL-90量表测试结果
    4.2 体育拓展课程对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分析
        4.2.1 对学生BMI指数的影响分析
        4.2.2 对学生身体围度的影响分析(腰围、臀围、腿围)
    4.3 高校体育拓展课程对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分析
        4.3.1 肺活量变化情况分析
        4.3.2 台阶试验变化情况分析
        4.3.3 安静心率变化情况分析
        4.3.4 安静血压变化情况分析
    4.4 高校体育拓展课程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分析
        4.4.1 对学生立定跳远成绩的影响分析
        4.4.2 对学生50米跑成绩的影响分析
        4.4.3 对学生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成绩的影响分析
        4.4.4 对学生坐位体前屈成绩的影响分析
        4.4.5 对学生1000米跑成绩和800米跑成绩的影响分析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A 教学进度表
附件B 访谈提纲
附件C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附件D 部分测试数据统计结果
附件E 实验过程部分照片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中小学“校园篮球”开展的困境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篮球作为体育强国的突破口之一
        1.1.2 落实政策要求深化学校体育改革
        1.1.3 避免重蹈“校园足球”的实践弯路
        1.1.4 探索中国特色的校园篮球之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文献概况
    2.2 关于校园篮球价值的研究
    2.3 关于校园篮球开展的现状研究
    2.4 关于校园篮球开展问题的研究
    2.5 关于校园篮球的影响因素研究
    2.6 关于校园篮球开展策略的研究
    2.7 文献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中小学“校园篮球”开展的困境与影响因素
        4.1.1 中小学“校园篮球”开展的场地器材因素
        4.1.2 中小学“校园篮球”开展的课程教学因素
        4.1.3 中小学“校园篮球”开展的师资配备因素
        4.1.4 中小学“校园篮球”开展的竞赛赛制因素
        4.1.5 中小学“校园篮球”开展的家校协调因素
        4.1.6 中小学“校园篮球”开展的奖励机制因素
        4.1.7 中小学“校园篮球”开展的各方需求因素
    4.2 中小学“校园篮球”开展的突围路径
        4.2.1 “校园篮球”开展的根本目标
        4.2.2 “校园篮球”开展的活动时空
        4.2.3 “校园篮球”开展的组织形式
        4.2.4 “校园篮球”开展的合作方式
        4.2.5 “校园篮球”开展的活动内容
        4.2.6 “校园篮球”开展的保障策略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篮球经费和场地器材是最大的困境和影响因素
        5.1.2 小学段篮球课程教学和师资配备情况好于中学段
        5.1.3 基于全体学生兴趣和参与,做好家校赛事协调是重点考虑
        5.1.4 突围路径在打造简化的篮球赛事,培养专业教师,增强社区互动
    5.2 建议
        5.2.1 树立学校内部篮球文化氛围
        5.2.2 确立学校外部篮球联赛文化
        5.2.3 建立家校社区篮球协同系统
        5.2.4 打造篮球学校社区实践平台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小学“校园篮球”开展的困境与路径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271”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
        1.1.2 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需要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2.1.1 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2.1.2 关于国内篮球教学模式的研究
        2.1.3 关于国外篮球教学模式的研究
        2.1.4 高校篮球普修课教学现状的研究
        2.1.5 “271”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1 教学模式
        2.2.2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2.2.3 “271”教学模式
    2.3 “271”教学模式理论分析
        2.3.1 “27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2.3.2 “271”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2.3.3 “271”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2.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2.4.1 研究内容
        2.4.2 研究创新点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教学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271”教学模式在篮球普修课中的应用
    4.1 教学指导思想
    4.2 教学目标
    4.3 操作程序
        4.3.1 教学分组
        4.3.2 课前导学案的预习
        4.3.3 课中自主尝试练习
        4.3.4 合作学习,互帮互学
        4.3.5 学习小组组长培训
        4.3.6 小组展示交流
        4.3.7 小组学习目标
        4.3.8 评价与反馈
    4.4 教学评价
        4.4.1 诊断性评价
        4.4.2 过程性评价
        4.4.3 终结性评价
    4.5 “271”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
        4.5.1 教学流程对比分析
        4.5.2 教学特征对比分析
        4.5.3 组织形式对比分析
        4.5.4 教学评价对比分析
    4.6 实验设计
        4.6.1 实验方案
        4.6.2 实验目的
        4.6.3 实验假设
        4.6.4 实验步骤
        4.6.5 实验变量
        4.6.6 实验测试指标的选取
        4.6.7 实验的控制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测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5.1.1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的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5.1.2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的篮球技能水平对比分析
        5.1.3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的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对比分析
        5.1.4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的体育调节动力系统对比分析
    5.2 实验后测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5.2.1 实验班实验前后篮球基本技能水平对比分析
        5.2.2 对照班实验前后篮球基本技能水平对比分析
        5.2.3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的篮球技能水平对比分析
        5.2.4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对比分析
        5.2.5 实验班实验前后的体育动力调节系统对比分析
        5.2.6 对照班实验前后的体育动力调节系统对比分析
        5.2.7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的体育动力调节系统对比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10)“双线索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田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创新之处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国外研究综述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咨询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教学实验法
        2.2.6 教学计划
        2.2.7 教学实施
第3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前学生身体素质情况分析
    3.2 实验前学生学习兴趣情况分析
    3.3 实验前学生技能成绩情况分析
    3.4 实验后学生身体素质情况分析
    3.5 实验后学生学习兴趣情况分析
    3.6 实验后学生技能成绩情况分析
    3.7 实验后学生主观锻炼体验情况分析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教学应用过程实例情况
附录 B
附录 C 教案设计 抗洪救灾——快速跑
致谢

四、当代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刘森.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的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为例[D]. 廖冰心.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3]在线体育课程建设的SWOT分析及实施路径研究[D]. 张茜.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国际视域下当代体育课程模式的发展向度与脉络解析[J]. 郭莎. 河北农机, 2021(01)
  • [5]基于翻转课堂模式下健美操线上教学的实践研究[D]. 周小艳. 武汉体育学院, 2020(03)
  • [6]互联网资源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研究[D]. 董星胜.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以上饶师范学院为例[D]. 邱建华.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8]中小学“校园篮球”开展的困境与路径研究[D]. 林鸿.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9]“271”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中的实验研究[D]. 陆世敏.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10]“双线索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田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谢程.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当代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