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加快发展中型水电

“十一五”期间,加快发展中型水电

一、“十五”期间要加快中型水电的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武菲[1](2019)在《三峡工程决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举世瞩目。同时,它也是一项颇具争议的特殊的工程。从1918年孙中山首次提出开发三峡水力的设想,到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兴建三峡工程议案,三峡工程经历了漫长坎坷的决策过程。本文将以三峡工程的决策为切入点,以时间为主线,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系统梳理三峡工程决策的历史过程,探讨三峡工程上马曲折的历程背后的原因,厘清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焦点所在,揭示中共做出工程决策的历史背景,并最终总结出三峡工程决策带给我们的经验与启示。论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利用大量未公开的档案资料、亲历者的回忆录、回忆文章,以及文献汇编等资料,呈现三峡工程决策的全过程。同时,尽可能全面地展现工程的支持者与反对者双方的观点,归纳其争论分歧的焦点所在。论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民国时期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初步设想与勘测(1918—1948)。主要论述孙中山首次提出的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设想和恽震等人开展的对三峡水力资源的首次勘测、设计工作,以及国民政府开发三峡进行的一些早期工作。第二章是三峡工程的早期方案制定(1949—1977)。论述在这一时期三峡工程方案制定的过程,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对三峡工程的指示和决策,制定三峡工程方案的经过,关于三峡工程的最早争论,以及作为三峡工程实战准备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工建设。第三章是三峡工程的深入研究论证(1978—1988)。这一章主要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三峡工程的重新上马和重新开展论证工作的过程,以及这一时期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第四章是三峡工程的兴建决策(1989—1992)。这一章论述三峡工程在经历一系列争论后重新进入中央决策进程的经过,以及最终交付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的过程。第五章是三峡工程的建设实施(1993—2009)。这一章主要论述三峡工程准备阶段进行的工作和工程建设期的决策及机构设置,以及三峡移民政策。最后是结语。总结三峡工程的决策历程留给我们的经验启示,并尝试针对决策中的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的优化措施。

尹显斌[2](2017)在《德阳市政府改善台资本企业转型发展需求环境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十三五”时期的未来五年,是德阳实现跨越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德阳建设成都国际化大都市北部新城,成德同城化助推城市全面转型的背景下,德阳也迎来了有效承接台商“内移西进”转型进程中难得的重大机遇期。因此,本文首先对大陆地区台资企业近十年来的整体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将东南沿海与西部地区台资企业聚集发展情况进行横向比对,并详细梳理了台资企业在德阳投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德阳市台资企业转型发展的背景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德阳城市转型的发展定位,针对改善台资企业转型发展需求环境为点,通过实地考察、文献调查、问卷调查、半结构性访谈、维度模型分析等研究方法,把握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找出并分析了当前德阳城市发展目标定位与承接台资企业转型发展需求环境之间,在“基础优势条件整合、人文社会环境提升、自主品牌扶持及权益保护、经济发展服务体系构建、企业转型政策效应发挥”等方面存有不相适应的结症,探寻了台企转型发展与城市转型发展之间,相互配套、融合适应的综合性措施,并在文末延伸探讨总结,提出包括“基础设施、政策扶持、政务服务、金融保障、市场经营、人文社会以及平台建设”等七个方面的对策建议,希冀能以点及面,在抢抓台商“内移西进”发展趋势的机遇中夺得先机,借力“以台引台”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有效优化德阳产业多样化发展结构,助推德阳加快迈入转型发展快车道。本文研究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创新点:1、本文以改善台资企业转型发展需求环境来构建调查问卷维度模型,研究角度紧紧围绕转型发展方(台资企业)、服务方(地方政府)两类样本,以专业数据分析软件建模定量分析,为西部三线城市实施开展台资企业转型发展需求环境的调查研究,提供了有益尝试和路径借鉴。2、本文以同城化发展构建区域次级中心为背景,将研究内容围绕承接台资“内移西进”转型与德阳城市发展转型相融合,对区域经济结构特点和社会发展水平类似的西部城市,在有效吸引外资(台资)集聚发展,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加快转型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黄振饶[3](2016)在《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新型城镇化作为一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广泛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等诸多领域的系统工程,是中国城镇化推进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突破50%以后,表明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率已经接近了80%,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然而我国城镇化发展区域之间不平衡,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广西为例,根据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十三五”末期,也就是2020年,广西城镇化率要达到50%以上,广西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了近10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研究广西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深入考察现代中国城镇化的历史演变进程,明确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客观必然性,并以此作为研究的起点,深入分析广西城镇化的演进特点及其现实发展状况,探寻广西新型城镇化推进面临的问题及成因,运用计量检验的方法明确广西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主要影响要素。在此基础上,明确广西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及其战略任务,合理设计与广西区情相适应的多元协调发展路径,并予以相应的制度保障,更快更好地促进广西经济社会总体进步。本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城镇化的思想、中国特色城镇化思想和现代经济学关于城镇化理论的指导下,借鉴国内国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考察广西城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分析广西城镇化取得成就、面临的问题和和影响要素,为探寻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提供参考。本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从广西新型城镇化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本文的研究目标、基本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对研究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铺垫。第二章主要对城镇化相关的概念与理论基础进行概述。这一章首先说明相关概念,然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城镇化的思想,中国特色城镇化的理论,现代经济学有关城镇化的理论进行梳理和回顾,为研究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打好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城镇化发展的演变及成就。这一章主要分析1978年以来广西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从城镇建设质量、城镇承载能力、城镇空间分布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了广西城镇化发展的成就。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城镇化发展处于不断上升阶段,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仍将大有可为。第四章主要对广西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比较。本章通过设置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指标,构建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评级体系进行权重赋值,对广西各个城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分析,为全面了解广西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做好沿海沿江沿边城镇化布局奠定基础。第五章对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优势和机遇进行研究。这一章阐述了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广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重点分析了广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比较优势,以及面临的重大机遇,对影响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展开了比较深入的分析。第六章分析制约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因素。这一章从城镇化发展水平、城镇发展动力、人的城镇化、市场在城镇建设中的作用等方面等方面分析广西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制约广西城镇化发展落后的原因。第七章主要是论述国内外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经验。这一章不仅介绍了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历程、经验和举措,还介绍了广西周边贵州省、广东省、江苏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借鉴这些国家和兄弟省市新型城镇化的做法和经验,可为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选择提供思路和参考。第八章主要研究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布局。这一章主要突出广西的特色,重点对沿海沿江沿边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布局,沿海地区发展国家级重点城市群、沿江地区发展多元特色城镇群,沿边地区发展民族特色城镇群的发展展开了研究。第九章阐述推进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这一章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城镇化发展的得与失的基础上,阐述了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原则和模式选择,从新动力(产城一体)、新格局(城乡统筹)、新任务(以人为本)、新要求(和谐发展)等方面阐明了新型城镇化的相关对策建议。论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广西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相对落后,区内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地区差异很大。这是由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禀赋、历史条件等因素所决定的。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必须抓住机遇,客观分析落后的原因,利用好区位优势、后发优势、生态优势、交通优势、人文优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2.广西是西部边疆省份,也是少数民族自治省份,还是西部省区中唯一沿海、沿江、沿边的省份,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突出西部民族地区和沿海、沿江、沿边的特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推进具有广西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3.在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政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型城镇化推进始终与国家的宏观政策、与广西的发展战略相一致。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泛珠三角经济区化及大湄公河次区域等多区域合作,使得市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广西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让政府和市场同时发挥作用,又要根据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市场与政府关系的结构,通过两者的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4.传统城镇化已不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要求,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要避免走传统城镇化的老路,要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在国家和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的指导下,采用多种发展方式推进广西新型城镇化,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突出新型城镇化的新动力、新任务、新要求、新格局。

罗用能[4](2016)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研究 ——基于GZ省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是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领域征地和移民安置补偿制度实践中诞生的诸多新的政策、机制工具之一。所谓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是指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用(淹没)耕地,以水利水电工程征地前被征用(淹没)土地年亩产值或主要农产品(如水稻或小麦等主粮)的产量为基础,换算成当地等值的主粮实物或现金形式以长期逐年兑付方式补偿给失地移民,补偿期限与工程项目运行的寿命同期。发端于工程建设耕地资源紧缺、人地矛盾突出地区的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其实践旨在化解移民安置难题,解决移民长远生计。该机制也是对移民后期扶持的一个长期机制。该机制近年来不断获得项目所在地移民、政府、项目法人等各方认可,广泛推行,是水利水电工程库区、安置区社会实现长期安稳和谐、生态恢复的一块新基石。近年来,与该机制直接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等问题倍受关注,也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总的来说,这些研究成果大多局限于选择关注其某一个方面要素或某一个问题的某些要素,缺乏全要素或主要要素的系统性、整体性研究。本论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问题为导向,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补偿制度的实践实例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调查剖析,试图对现行移民安置补偿制度框架外的移民长期补偿机制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研究,进行再认识和诠释。全文以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系统、结构、功能、矛盾、信息、监管和运行保障机制等主体要素为分析框架,共由六章组成。第一章绪论,着重概述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及移民安置制度系统的演进历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实践发展历程和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情况,以及本文研究的意义、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补偿制度的辩证思考,在阐释移民安置补偿目的、意义的基础上,着重辩证考察分析水利水电工程传统移民安置补偿制度实践的现状与困境,对移民安置补偿功能作用进行再分析。第三章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理性分析,辩证考察水利水电工程内在结构性关系,描述工程内部结构性矛盾的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简述创新的移民安置补偿方式——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实践对工程结构各个要素的作用和影响。第四章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蕴涵的科学发展理念,深入论述水利水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所蕴涵、所实践、所体现的科学发展理念,即以人为本是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价值目标、统筹兼顾是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根本方法、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基本追求等。第五章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完善与优化,根据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与时俱进地提出移民长期补偿机制完善优化的基本原则、完善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必要维度和优化移民长期补偿方案的重要路径等。第六章结论与展望,旨在归纳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及其发展规律,对移民长期补偿机制实践的未来作用、目标效应作出基本的预测性结论,提出相关展望和热情期盼。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视域,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五大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与方法,从义利、扶贫、生态等维度出发,系统研究分析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范围涵盖移民长期补偿机制涉及的主要方面和相关深层次因素,如法律法规政策机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以及具体补偿标准调整机制、保障机制、决策协调机制、规范执行机制及监督管理机制等,从而突破了其他现有研究成果的局限。进而以理论成果为依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为指向,深入探讨如何对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木桶中不协调、不健全的主要短板补齐补全,提出了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现实方案完善与优化的原则与对策。

柳思维,徐志耀,熊曦[5](2014)在《农村城镇化研究——以洞庭湖区域为例 13专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3.1浅谈集镇商业在农村市场中的横向联系功能关于农村集镇在城乡商品流通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曾在1983年撰文作过初步探讨(见《经济学周报》,1983年9月5日)。集镇在城乡商品流通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怎样实现的呢?我认为主要是通过集镇商业在农村市场上的横向联系功能来实现的。本文特就这一问题谈点看法。13.1.1农村市场的崛起与集镇商业的发展集镇商业,是农村集镇上所有商品交换活动的统称,既包括生活资料的流通,也包括生产资料的流通。从所有制的成分去分析,既有国营的,又有集体的、个体的和各种联营性质的商业活动;从流通环节去考察,既有专门的批发

陈胜昌,付京,范开忠,胡世廷,韩克,李佳林,安银基,陈豫黔,兰海平,王家平,徐光伟,徐钰,杨正东,卓军,梁云风,张志强,李春香,陈启菲,欧阳辉艳[6](2013)在《贵州建设国家能源基地研究报告》文中认为前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2012年2号文件)提出,贵州应"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充分发挥能源矿产资源优势,做大做强能源产业,加强煤炭资源勘探,推进资源整合与优化开发,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重点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加强能源通道建设,加强‘西电东送’火电基地电源点建设,积极推动联电联营,稳步推进重点流域梯级水电开发,积极开发新能源,促进能源资源富集区可持续发展"。《意见》赋予贵州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资源深加工基地"的战略定位。贵州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煤炭基地,素以"西南煤海"着称。贵州煤炭资源保有储量达797.45亿吨,居全

罗杰[7](2013)在《重庆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对耕地的影响及保护策略研究 ——基于价值分析视角》文中认为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控制性要素,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近年来,极端气候频现,尤其在我国西南部地区,工程性缺水现象十分明显。为解决工程型缺水问题,2011年的中央1号文件将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决定在西部有条件的区域兴建一批骨干性水源工程,缓解西南部地区干旱现象。然而,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兴建往往是以大量优质耕地资源被淹没为代价,尤其是在我国西南部地区,优质耕园地往往分布于河谷两岸,枢纽工程建设、水库正常蓄水后,大量耕地被淹没。耕地资源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基本农田更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资源保障。目前,全国已有660多个区(县)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确定的0.053公顷警戒线,耕地保护形势已非常严峻,必须在任何时候都要切实保护好耕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为解决人民群众的“吃水难”问题而兴建骨干性水源工程,以牺牲大量河谷地区的优质耕园地为代价,水资源利用与土地资源的利用似乎变成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但从宏观层面看,水利工程的新建往往是灌溉大面积成片耕地,改善灌溉质量,提高灌溉保证率,此外还有灌区沿线人畜安全饮水、城市供水、工业供水、防洪安全等多种功能,大区域范围内耕地和人口对水资源的需求,为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了理由和必要性。长期以来,传统土地经济学对耕地价值的认识相当局限,只在简单的或狭义的经济价值范畴内讨论耕地价值问题,而土地所拥有的生态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功能、社会稳定功能、代际公平外部性价值被忽视或限制了。耕地效益的低估,无法在工程方案比较中真实体现淹没损失的真正价值,耕地比较利益的低下,让被淹没的土地无法在坝址比较、水位比较中体现决定性作用,进而无法在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征地补偿中体现相应价值。大中型水利工程征收大量土地的同时也带来数量巨大的搬迁安置人口,长期以来,“重工程,轻移民”的思想在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压缩移民投资争取国家项目立项是各地普遍采取的一种策略。在此背景下,研究水利工程的耕地价值损失和耕地价值补偿已成当务之急。本文基于耕地价值视角,以构建耕地价值体系为起点,借鉴国内外关于耕地价值与耕地价值补偿的研究成果,在重庆市规划在建的大中型水利工程淹没耕地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南川金佛山、渝北观音洞、长寿龙门桥、石柱东方红四个工程作为研究区,分析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对耕地价值的影响,包括价值损失(即测算出四个库区的具体经济价值、社会稳定价值、社会保障价值和生态价值损失值),以及价值补偿(即测算出四个库区因耕地损失获得的直接价值补偿和间接价值补偿),从库区、区域不同角度分析价值损失与价值补偿对比下的耕地价值变化情况,并根据分析结果针对性提出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背景下的耕地保护策略,即通过建立耕地价值损失防控体系和完善耕地价值补偿机制,从技术实施层面和政策保障层面,试图将耕地价值损失控制在最低,同时使耕地价值补偿得到最大保障,既解决“吃水难”问题,又协调“吃饭难”问题,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重庆市大中型水利工程用地特征分析本研究主要通过选取重庆市在建的大中型水利工程进行分析研究,对其占地情况、占用耕地情况进行对比分析。36座规划在建大中型水利工程总库容达100232万m3,淹没占地面积达到6598公顷,淹没耕地面积3808公顷,耕地面积占总面积比例57.72%;每一千万方库容(108m3)需淹没占用土地65.82公顷,其中淹没耕地37.99公顷。从水库规模来看,大型水库工程淹没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平均比例为58.91%,中型水库工程淹没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平均比例为53.12%。说明在兴建大中型水利工程中,耕地的淹没损失比重较大,单位库容淹没的耕地面积较大。2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对占用耕地的影响Ⅰ——价值损失通过采取收益还原法、替代法、影子价格法等方法,对南川金佛山、渝北观音洞、长寿龙门桥、石柱东方红四个库区耕地经济价值、社会稳定价值、社会保障价值和生态价值进行了测算,其中耕地经济价值损失所占比重最高,分别为44.45%、45.05%、42.43%、51.21%。石柱东方红库区因种植辣椒这种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作物比例较大,其耕地经济价值水平是四个库区中最高,这表明种植经济作物比重越高,越利于提高耕地的经济价值产出水平;其次是耕地生态价值,生态价值损失所占比重分别为32.93%、32.36%、30.91%、26.05%;这揭示出,耕地生态价值在耕地综合价值中占有较大比例,在耕地利用和征用过程中必须使具有外部性的生态价值得以体现,否则将大大低估耕地价值,降低耕地的比较效益,导致耕地朝着非农用地快速转用。总体来看,四个库区耕地价值损失总体与库区淹没和建设占用耕地数量成正比,耕地损失越多,耕地价值损失越大,这表明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减少耕地占用是减少耕地价值损失的根本所在,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必须遵循节约集约用地原则,采取各种工程措施降低对耕地的占用。3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对占用耕地的影响Ⅱ——价值补偿通过构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影响下区域耕地价值补偿框架,构思耕地补偿价值测算方法,对南川金佛山、渝北观音洞、长寿龙门桥、石柱东方红四个库区直接价值补偿和间接价值补偿进行了测算,对耕地价值补偿制度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四个库区耕地直接价值补偿和间接价值补偿进行测算,四个库区耕地直接价值补偿总体与库区淹没和建设占用耕地数量成正比,耕地损失越多,耕地直接价值补偿越大。从新增或改善灌面间接价值补偿来看,以农业灌溉为主要功能的水利工程或虽不以农业灌溉为主,但其用于农业灌溉的供水量较大的水利工程,因新增和改善灌面效益较大,其间接价值补偿水平更高。从库区新增水域间接生态价值补偿来看,四个库区总体与库区淹没耕地数量成正比,耕地淹没越多,新增水域生态价值补偿越大。建议完善耕地征用价值补偿体系,通过向占用耕地者征收耕地生态补偿费的形式将具有外部性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纳入到价值补偿体系中实现内部化;提高耕地征用价值补偿标准,以测算出的库区耕地实际承载着的各种功能价值水平为依据进行补偿标准的确定,使补偿标准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出损失耕地的价值水平。4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背景下邻近耕地价值变化分析通过对小区域即四个库区的研究发现,耕地价值变化程度与耕地损失量成正比关系,且总体呈减少变化,表明目前水利工程建设中对损失耕地的价值补偿不够充分,急需提高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耕地开垦费等补偿标准。从各构成部分来看,水利工程修建导致耕地生态价值损失较大,表明生态价值是耕地综合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急需完善耕地价值补偿体系,把生态价值等外部性价值纳入到补偿体系中,提高耕地价值补偿水平。从大区域角度看,以农业灌溉为主要功能的水利工程所在区域-南川区和石柱县,或虽然不以农业灌溉为主,但其用于农业灌溉的供水量较大,折算耕地面积仍能大于损失耕地面积的区域-渝北区,其耕地价值总体呈增加变化。反之,以工业或城镇供水为主要功能的水利工程所在区域-长寿区,因新增或改善灌面少,其耕地价值总体呈减少变化。这揭示出在进行水利工程功能设计时,尽量多为农业灌溉提供保障,使新增或改善灌面效益较大,从而确保水利工程影响下区域耕地损失价值可通过间接方式得以充分补偿。5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背景下耕地保护策略Ⅰ——建立价值损失防控体系基于耕地价值损失量化的基础上,在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背景下试图构建一套耕地价值损失防控体系,达到耕地保护、减少耕地价值损失的效果。耕地价值损失防控体系的概念可解释为,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基于满足工程安全、适度工程投资和水库功能不降低的前提下,以优化水库工程规模和减少耕地价值损失为目标,通过建立集约用地指标评价体系,以提高水利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防范耕地的粗放利用;在水利工程建设各阶段,通过优化工程选址、科学工程布置、论证水库规模、优化设计方案等技术手段,最终达到节约用地、减少占用耕地的目标,将耕地价值损失控制在最低范围。水利工程建设用地集约用地指标评价体系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综合指数法,进行集约度评价,达到防范及纠正价值损失的目的。直接用地的集约评价结果,南川金佛山水利工程集约利用度最高(0.7531),接近高效利用,主要表现在其集约用地结构、集约用地效益及耕地价值损失方面。其单位蓄水量淹没土地面积、淹没耕地面积均属最低值,说明其坝址选取位置合理;水库淹没经济指标适度,其供水灌溉效益也表现明显,单位水利用地灌溉面积、供水人口、蓄水量均表现优异,说明该水利工程功能定位合理,以农业灌溉和农村人畜饮水为主的水库功能提升了其土地集约利用的效益;其单位蓄水量淹没的耕地价值损失值也最低,说明其淹没耕地量较小,相应地价值损失值也较低。相反,以工业供水和城市供水为主的渝北观音洞、长寿龙门桥水利工程在效益方面表现较差,其供水结构、水库功能还需进一步优化配置。间接用地的集约评价结果,渝北观音洞水利工程集约度分值最高,接近高效利用;长寿龙门桥水利工程次之,属中度利用;南川金佛山水利工程和石柱东方红水利工程土地集约度分值均较低,属低效利用。水利工程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技术方法和措施方面,主要通过坝址选择比较、水位比选、坝型优化、渠线设计、减少搬迁人口规模、优化专业项目复建、工程防护措施、土地复垦等手段达到节约用地、少占耕地,控制价值损失的目的。6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背景下耕地保护策略Ⅱ——完善耕地价值补偿机制通过对耕地价值损失的相关计算,可以明确库区耕地价值损失的具体量化值,与现行的水利工程征地补偿政策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现行政策耕地补偿体系的缺陷与不足。完善耕地价值补偿机制主要从以下7个方面展开:明细耕地产权关系,界定耕地所有权、使用权主体;完善耕地征用价值补偿体系;提高耕地征用价值补偿标准,合理确定征地补偿补助倍数和耕地年亩产值;建立区域长效补偿机制;完善立法,确认各主体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建立科学合理的耕地资源税费制度;建立向市场机制过渡的耕地价值补偿体系。

肖弟康[8](2010)在《藏东地区水电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藏东具有发展大中、小、微型各类水电的资源,长期以来,藏东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用电主要依靠发展水电事业来解决。但当前藏东水电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一是大中型电站的发展速度缓慢,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是出现了小水电站不能很好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的情况,特别是很多小水电站提前报废的问题突出;三是切合藏东农牧区实际的微型水电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针对藏东水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对大中型、小型、微型水电(波特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法)的发展对策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再结合实际情况对藏东大中型、小型、微型水电的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找到了切合藏东实际的水电发展对策,即:发展大中型水电应采用扭转型战略(WO对策)和多种经营性战略(ST对策);发展小型水电应采用防御性战略(WT对策);发展微型水电采用增长型战略(SO对策),最后,提出了藏东水电发展的具体措施及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其他地区拟定水电发展对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特别是在解决人口极其分散且自然条件特殊的高原地区的用电问题上,提出了以优先发展微水电来解决问题的思路,更是值得引起相关部门对此问题的重视。

徐新桥[9](2006)在《湖北电能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湖北一系列严重的事关未来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电能结构问题,本文顺着以下脉络展开研究:首先,从剖析湖北能源及电力特性入手,着重用数字和事实揭示湖北能源尤其是电能结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能源消费人均数量少、综合效率低、供需结构脆弱、电价结构极不合理且监管失控等。对有关电能优势和潜能也做了探讨,如水能资源、可再生电能及核电开发潜能等。对湖北电能需求与结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本文采用了发展经济学、产业结构理论、新型工业化政策,以及笔者在电价和电力体制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成果。然后,就优化湖北电能结构提出了10个原则,预测了湖北中长期能源和电能需求。假设经济发展速度高、中、低3种情景,运用灰色模型、最小二乘法等模型方法,就关乎能源供需平衡的资源保障程度和节能因素进行了分析。其中加大区外来电既迎合了电力体制改革打破省际壁垒、构建区域市场、加大资源优化配置的步伐,也破解了湖北已经开始出现的资源性缺电和缺能的难题。接着,对湖北电源装机、结构及电力负荷平衡作了优化安排。并对这种安排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价,包括湖北电能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湖北电能供应可靠性、保障性优化,湖北电能生产效率、销售价格优化,湖北电能环境效应优化。在对湖北权重最大的影响因素工业用电的预测优化中,建立二次多项式模型,在权重推判、指数平滑系数的取值上,提出一种简单适宜的试算方法。对电源项目的优化排序和优选,设计出一种“两步5要素”方法,第1步直接安排“优先机组”,第2步按造价水平、负荷中心等核心要素评分,优化排序并择优安排“非优先机组”。本文借鉴国外成功的商业应用,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利用应城盐穴建设压气蓄能电站(CAES)的全新概念项目。另外也探讨了油气商业和战略储备,以及企业主导、政府资助的兼有煤炭配送和储备功能的新方式。最后,本文从战略高度提出6大保障措施。内容包括合理布局优质电源,创新规制电价结构,加大跨区优质廉价水电调入,电能供需两侧联动管理,完善电力组织结构并推行大用电户直购,以节电为中心的能源全面节约,优化发展环保电力,促进电源企业公平竞争,加强电力可靠性管理等。其中对可再生电能的发展给予特别支持,吸收国际上行之有效、我国尚未起步或刚刚研究试点的7个方面,包括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绿色证书、自愿认购、竞争性招标等。特别地,通过总结国际上电力垄断体制部分环节业已打破的普遍现象,本文从电力体制变革的实证分析,通过现代信息和传统体制的功效比较,得出了“信息优于体制”的结论,描述出电力行业一个明显的现代组织结构变化特征与机制运行规律。运用此规律,对电力发展的“神经中枢”——电价其结构深刻剖析,提出诸如输电环节“阳光成本”、电网垄断企业管理者收入公示等切实建议。

王怀臣[10](2006)在《四川水电资源开发及其补偿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现,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国水电建设已经走出了资金不足和技术制约的困境,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四川作为中国水力资源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近年来随着水电开发的持续加快以及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人们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的进一步增强,水电开发所处的国内国际条件也发生了变化,尤其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出发点、归宿点和利益取向也发生了变化,各种纷争逐步显现,矛盾集中,问题敏感。目前的水电工程已不单单是一个工程问题、技术问题,而逐步演变成为一个与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经济发展、脱贫致富有关的系统工程。作为水电行业的决策部门,如何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把握机会,冷静、全面、审慎地做好服务,处理好、协调好水电开发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移民安置等工作,是关系到水电建设与国家能源供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脱贫致富紧密相关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从多角度研究了四川水资源的开发价值,分析了四川水电发展的条件,并创新性地以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了四川水电资源开发过程中涉及移民和环境的利益补偿机制,并针对四川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多种补偿手段以及运行机制等。

二、“十五”期间要加快中型水电的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五”期间要加快中型水电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三峡工程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与难点
第一章 民国时期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初步设想与勘测(1918—1948)
    第一节 国人的三峡设想与首次勘测
        一、孙中山首次提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设想
        二、首次勘测三峡水力资源
    第二节 美国人的三峡开发计划与夭折
        一、潘绥计划
        二、萨凡奇计划
        三、三峡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四、萨凡奇计划的中止
第二章 三峡工程的早期方案制定(1949—1977)
    第一节 毛泽东描绘三峡蓝图
        一、水利是工农业生产的中心环节
        二、“毕其功于一役”
        三、中苏合作开展查勘
    第二节 林李之争与三峡决策
        一、最初的争论
        二、南宁会议上的“御前争论”
        三、周恩来查勘三峡与成都会议
    第三节 三峡工程第一次筹建热潮
        一、“积极准备充分可靠”:三峡科研大协作
        二、200米蓄水位的初步设计工作
        三、“有利无弊”
    第四节 三峡工程的实战准备——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兴建
        一、葛洲坝水利枢纽的提出
        二、建设中的波折
第三章 三峡工程的深入研究论证(1978—1988)
    第一节 重提三峡工程
        一、坝址选择
        二、纷争再起
        三、邓小平的三峡之行
    第二节 三峡工程第二次筹建热潮
        一、三峡工程加速上马与“翻两番”战略目标
        二、审查通过150米蓄水位方案
        三、用改革的办法建设三峡
    第三节 关于工程近期能否上马的争论
        一、蓄水位之争
        二、党内外的争论
    第四节 三峡工程的重新论证
        一、开展重新论证
        二、论证中的论争
第四章 三峡工程的兴建决策(1989—1992)
    第一节 三峡工程重新进入决策进程
        一、历史的插曲:围绕《长江长江——三峡工程论争》一书的争论
        二、江泽民视察长江
        三、“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四、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
        五、审查通过175 米蓄水位方案
    第二节 表决定案
        一、三峡宣传热
        二、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三峡工程议案
第五章 三峡工程的建设实施(1993—2009)
    第一节 施工准备阶段
        一、开展前期准备工作与施工
        二、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第二节 工程建设期
        一、一期工程建设
        二、二期工程建设
        三、三期工程建设
    第三节 三峡移民政策
        一、实施优惠政策
        二、外迁移民安置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2)德阳市政府改善台资本企业转型发展需求环境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企业转型需求与政府作用国外研究综述
    1.2.2 企业转型需求与政府作用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1.3.1 研究方法
    1.3.2 资料收集
1.4 研究的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
    1.5.1 研究意义
    1.5.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投资发展环境概念
    2.1.2 政府职能作用概念
    2.1.3 转型升级概念
2.2 论文的理论基础
    2.2.1 中心地理论
    2.2.2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2.2.3 区域次级中心理论
    2.2.4 投资环境理论
2.3 相关理论在研究中的运用 第三章 德阳市政府改善台资企业转型发展需求环境的调查设计
3.1 调查的目的及观点
    3.1.1 调查的目的
    3.1.2 调查研究的观点
3.2 调查的方式和对象
    3.2.1 调查的方式
    3.2.2 调查的对象
3.3 调查的问卷设计
    3.3.1 问卷的编制
    3.3.2 问卷的主要内容
    3.3.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3.3.3.1 信度分析
    
3.3.3.2 效度分析
3.4 研究的实施和数据处理
    3.4.1 调查问卷发放及回收
    3.4.2 专题访谈
    3.4.3 调查问卷基础信息的数据处理 第四章 德阳市台资企业转型发展需求环境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大陆地区台资企业发展概况
    4.1.1 东南沿海聚集区域台资企业发展概况
    4.1.2 西部地区聚集区域台资企业发展概况
4.2 德阳市台资企业发展概况
    4.2.1 台资企业在德阳市投资发展概况
    4.2.2 德阳市台资企业转型发展背景分析
4.3 调查结果统计与数据分析
    4.3.1 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4.3.1.1 调查问卷整体数据统计分析
    
4.3.1.2 调查问卷各维度数据初步统计分析
    
4.3.1.3 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工具检验各维度模型适配度
    
4.3.1.4 各维度题项与对应维度的显着影响情况分析
    
4.3.1.5 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各维度的感知差异度
    
4.3.1.6 单因子方差分析不同年龄样本对各维度的感知差异度
    4.3.2 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第五章 德阳市政府改善台资企业转型发展需求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存在的突出问题
    5.1.1 基础建设优势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5.1.2 城市社会及人文环境认可度偏低
    5.1.3 自主品牌塑造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政府职能缺失
    5.1.4 政府改善台资企业转型发展环境的成效显现度偏低
    5.1.5 扶持台资企业加速转型发展的政策配套效应欠佳
5.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2.1 基础建设完善度与合理配置方面
    5.2.2 社会人文环境与城市发展定位匹配方面
    5.2.3 合法权益保护与自主品牌扶持配套方面
    5.2.4 经济服务体系与发展格局方面
    5.2.5 市场经营环境风险预期与台资企业转型升级需求方面 第六章 德阳市政府改善台资企业转型发展需求环境的对策建议
6.1 加快完善基础建设,科学配置助力台资企业转型发展
6.2 突出针对性,优化转型政策扶持环境
6.3 科学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
6.4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优化台资企业转型需求的金融环境
6.5 积极改善与企业转型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市场经营环境
6.6 努力构建与城市发展定位相匹配的人文社会环境
6.7 构建完善平台,为德阳台资企业转型发展注入新活力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德阳市改善台资企业转型发展需求环境的调查问卷
半结构性访谈问题设定提纲

(3)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标、基本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与基本内容
        二、基本框架与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农村和城市
        二、城市化、城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三、新型城镇化的概念、特征和原则
    第二节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城镇化的理论
        一、城镇化动力源方面的基本观点阐释
        二、关于城乡分离关系的相关观点
        三、城镇化发展终极目标及路径选择的基本观点
    第三节 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理论
        一、毛泽东关于城镇化的论述
        二、邓小平关于城镇化的论述
        三、江泽民关于城镇化的论述
        四、胡锦涛关于城镇化的论述
        五、习近平关于城镇化的论述
    第四节 现代经济学有关城镇化的理论
        一、经济增长理论
        二、城市化发展理论
        三、城乡统筹理论
        四、社会保障理论
        五、生态环境理论
        六、制度创新理论
第三章 广西城镇化发展的历程、成就和特点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城镇化发展的历程
        一、缓慢发展时期
        二、快速发展时期
        三、加速发展时期
    第二节 广西城镇化发展的成就
        一、城镇化建设质量不断提高
        二、城市的承载能力显着增强
        三、城镇化空间布局不断完善
        四、城镇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第三节 广西城镇化发展的独特之处
        一、行政区域变化较大
        二、行政推动的城镇化
        三、贯穿绿色发展理念
第四章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比较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构建必要性
        二、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三、评价指标的分解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测评指标权重的确定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测评方法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测评过程
    第三节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
        一、数据无量钢化处理
        二、质量测评结果
        三、测评结果分析
第五章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义、优势和机遇
    第一节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性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城乡统筹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比较优势
        一、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二、享受叠加的政策优势
        三、方便快捷的交通优势
        四、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
        五、赶超跨越的后发优势
    第三节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分析
        一、宏观政策调整给新型城镇化带来新机遇
        二、产业格局变化给新型城镇化带来新机遇
        三、外向经济发展给新型城镇化带来新机遇
        四、战略发展定位给新型城镇化带来新机遇
第六章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基础还非常薄弱
        二、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三、新型城镇化中二元结构非常突出
        四、新型城镇化的体系结构还有待完善
    第二节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二、新型城镇化的生态环境因素分析
        三、新型城镇化的思想观念因素分析
        四、新型城镇化的人力资源因素分析
        五、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因素分析
第七章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有关国家城镇化发展路径和特征研究
        一、美国城镇化路径特征分析
        二、英国城镇化路径特征分析
        三、日本城镇化路径特征分析
    第二节 国内部分地区城镇化发展路径和特征研究
        一、贵州省城镇化路径特征分析
        二、江苏省城镇化路径特征分析
        三、广东省城镇化路径特征分析
    第三节 对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启示
        一、必须坚持以规划为引领,突出政府作用
        二、必须坚持做到因地制宜,尊重发展规律
        三、必须坚持以产业为基础,强化工业带动
        四、必须坚持多元城镇体系,提升承载能力
        五、必须坚持守住生态底线,注重绿色低碳
        六、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协调,重视农村发展
        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共建共享城市
第八章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布局探讨
    第一节 沿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布局设计
        一、沿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基础分析
        二、沿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特征
        三、沿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布局探讨
        四、沿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形式研究
    第二节 沿江地区新型城镇化布局设计
        一、沿江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基础分析
        二、沿江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特征
        三、沿江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布局探讨
        四、沿江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形式研究
    第三节 沿边地区新型城镇化布局设计
        一、沿边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基础分析
        二、沿边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特征
        三、沿边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布局探讨
        四、沿边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形式研究
第九章 对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原则和模式选择
        一、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二、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模式选择
    第二节 走产城一体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合理布局城镇产业
        二、加强营商环境建设
        三、强化产业人才支撑
    第三节 走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着力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二、加快建设县域城镇体系
        三、突出重点发展小型城镇
    第四节 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推进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二、多种途径提升人力资本素质
        三、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第五节 走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处理好发展速度与提升质量的关系
        二、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
        三、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关系
        四、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4)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研究 ——基于GZ省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及其特点
        1.1.2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补偿制度演变
        1.1.3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初步实践与探索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传统移民安置补偿方式研究文献综述
        1.2.2 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与主要观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水利水电工程传统移民安置补偿制度的辩证思考
    2.1 传统移民安置补偿制度演进的思考
        2.1.1 传统移民安置补偿实践的初步考察
        2.1.2 移民安置工作的基本认识
    2.2 如何看待传统移民安置补偿
        2.2.1 传统移民安置补偿实践成效辨析
        2.2.2 传统移民安置补偿困境探讨
        2.2.3 传统移民安置补偿困境成因分析
    2.3 破解传统移民安置补偿困境的思考
        2.3.1 有土安置补偿的内在矛盾
        2.3.2 可能的方案:长期补偿机制加多样化移民安置
第3章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理性分析
    3.1 水利水电工程矛盾和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再认识
        3.1.1 如何看待和处理水利水电工程与移民之间的关系
        3.1.2 移民长期补偿机制实践梗概
        3.1.3 怎样看待移民长期补偿机制
        3.1.4 移民长期补偿机制实践的宏观政策环境因素
        3.1.5 移民长期补偿机制实践的地理环境因素
    3.2 移民长期补偿机制计列模式
        3.2.1 长期补偿实物补偿标准参照模式
        3.2.2 长期补偿耕地指标分解计列模式
    3.3 移民长期补偿三维保障机制
        3.3.1 风险保障金机制
        3.3.2 劳动力就业培训机制
        3.3.3 常态化管理机制
    3.4 移民长期补偿机制取得的效应
        3.4.1 破解生产安置土地等束缚
        3.4.2 保障移民长远生计,促进就业多样化
        3.4.3 减少工程初期投资成本
        3.4.4 淡化工程征地补偿同地不同价矛盾
        3.4.5 维护库区和安置区社会稳定
    3.5 移民长期补偿机制面临的风险因素
        3.5.1 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内生风险
        3.5.2 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外部风险
第4章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蕴涵的科学发展理念
    4.1 长期补偿机制:科学发展观在移民安置中的体现
        4.1.1 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认识
        4.1.2 科学发展观在移民长期补偿机制中的基本要求:生态正义
    4.2 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价值维度:以人为本
        4.2.1 移民公共政策的价值基础
        4.2.2 移民安置的价值回归
        4.2.3 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价值目标
    4.3 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4.3.1 统筹工程建设与移民安置
        4.3.2 统筹多种安置补偿方式
        4.3.3 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4.3.4 兼顾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
    4.4 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基本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4.4.1 追求移民可持续发展
        4.4.2 追求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
        4.4.3 追求库区安置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5章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完善与优化
    5.1 移民长期补偿机制完善与优化的基本原则
        5.1.1 移民长期补偿机制实践中的矛盾与“短板”
        5.1.2 完善与优化移民长期补偿机制必须坚持的原则
    5.2 完善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四个维度
        5.2.1 完善移民长期补偿的法律法规机制
        5.2.2 完善移民长期补偿的保障机制
        5.2.3 完善移民长期补偿的协调机制
        5.2.4 完善移民长期补偿的方案编制机制
    5.3 优化移民长期补偿机制方案的六大路径
        5.3.1 优化方案编制的内容结构
        5.3.2 优化移民长期补偿的决策机制和执行机制
        5.3.3 建立并优化互联网+移民长期补偿机制
        5.3.4 优化移民长期补偿方案的实践运作机制
        5.3.5 优化移民长期补偿资金链常态化管理机制
        5.3.6 优化移民长期补偿的监管机制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7)重庆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对耕地的影响及保护策略研究 ——基于价值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目标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水利工程建设与耕地价值的相关研究
        2.1.1 耕地价值构成
        2.1.2 耕地价值研究方法
        2.1.3 耕地价值实证研究
        2.1.4 水利工程与耕地价值
    2.2 大中型水利工程征地补偿的相关研究
        2.2.1 国外非自愿移民政策研究
        2.2.2 国内水库移民补偿政策的发展与完善
        2.2.3 国内水库移民补偿政策的实证
    2.3 水利用地项目集约利用研究
第3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水利用地的概念及范围
        3.1.2 水利用地的内涵辨析
        3.1.3 水利水电工程分等定级
        3.1.4 耕地与耕地功能
        3.1.5 水利工程建设征占用土地的方式
    3.2 相关理论基础
        3.2.1 地租地价理论
        3.2.2 外部性理论
        3.2.3 土地系统理论
        3.2.4 土地产权理论
        3.2.5 可持续发展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3.2.6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第4章 重庆市水利工程用地现状及特征分析
    4.1 重庆市水利工程用地现状
        4.1.1 重庆市水资源概况
        4.1.2 重庆市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现状
        4.1.3 重庆市水利工程用地现状概况
    4.2 重庆市水利工程用地时间变化
    4.3 重庆市水利工程用地空间变化
        4.3.1 重庆市水利工程用地空间变化
        4.3.2 重庆市水利工程用地区域变化
    4.4 重庆市在建水利工程用地特征分析
        4.4.1 规划在建大中型水利工程
        4.4.2 重庆典型水利工程概况
第5章 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对占用耕地的影响Ⅰ—价值损失
    5.1 数据来源与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耕地经济价值损失
        5.2.2 耕地社会价值损失
        5.2.3 耕地生态价值损失
        5.2.4 耕地价值损失特征
    5.3 小结
第6章 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对占用耕地的影响Ⅱ——价值补偿
    6.1 数据来源与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直接价值补偿
        6.2.2 间接价值补偿
        6.2.3 耕地价值补偿制度的完善
    6.3 小结
第7章 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背景下邻近耕地价值变化分析
    7.1 数据来源与方法
        7.1.1 数据来源
        7.1.2 研究方法
    7.2 耕地价值变化分析
        7.2.1 库区耕地价值变化
        7.2.2 区域耕地价值变化
    7.3 小结
第8章 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背景下耕地保护策略Ⅰ——建立耕地价值损失防控体系
    8.1 水利直接用地集约评价
        8.1.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8.1.2 层次分析法
        8.1.3 指标标准化
        8.1.4 综合评价方法
        8.1.5 评价结果
        8.1.6 小结和讨论
    8.2 水利间接用地集约评价
        8.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8.2.2 指标标准化
        8.2.3 确定权重
        8.2.4 综合评价方法
        8.2.5 评价结果
        8.2.6 小结和讨论
    8.3 水利工程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技术方法
        8.3.1 规划立项阶段
        8.3.2 工程设计阶段
        8.3.3 工程建设阶段
        8.3.4 建成运营阶段
第9章 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背景下耕地保护策略Ⅱ——完善耕地价值补偿机制
    9.1 现行征地补偿政策及价值损失对比
        9.1.1 现行征地补偿政策
        9.1.2 现行征地补偿与价值损失的对比
    9.2 完善耕地价值补偿机制
        9.2.1 明晰耕地产权关系
        9.2.2 完善耕地征用价值补偿体系
        9.2.3 提高耕地征用价值补偿标准
        9.2.4 建立区域间补偿长效机制
        9.2.5 健全完善法律法规
        9.2.6 建立科学合理的耕地资源税费制度
        9.2.7 建立向市场机制过渡的耕地价值补偿体系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相关问题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8)藏东地区水电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发展水电的类型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的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水电发展对策理论研究
    2.1 水电发展现状
        2.1.1 国外水电发展现状
        2.1.2 国内水电发展现状
        2.1.3 水电发展现状概述
    2.2 水电发展对策研究模型
        2.2.1 SWOT 分析法
        2.2.2 波特的五种竞争力分析法
    2.3 大中型水电发展SWOT 分析
        2.3.1 大中型水电发展的优劣势分析(SW)
        2.3.2 大中型水电发展的机会与威胁分析(OT)
        2.3.3 大中型水电发展SWOT 分析
    2.4 小水电发展SWOT 分析
        2.4.1 小水电发展的优劣势分析(SW)
        2.4.2 小水电发展的机会与威胁分析(OT)
        2.4.3 小水电发展SWOT 分析
    2.5 微水电发展SWOT 分析
        2.5.1 微水电发展的优劣势分析(SW)
        2.5.2 微水电发展的机会与威胁分析(OT)
        2.5.3 微水电发展SWOT 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藏东地区水电发展对策研究
    3.1 研究区概况分析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质、地形、地貌
        3.1.3 水文气候
        3.1.4 交通状况
        3.1.5 社会经济概况
        3.1.6 水资源概况
    3.2 藏东大中型水电发展的内外环境因素分析
        3.2.1 藏东大中型水电发展的优劣势条件分析(SW)
        3.2.2 藏东大中型水电发展的机会与威胁分析(OT)
    3.3 藏东小水电发展的内外环境因素分析
    3.4 藏东微水电发展的内外环境因素分析
    3.5 藏东水电发展SWOT 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藏东水电发展措施及建议
    4.1 藏东大中型水电发展措施及建议
        4.1.1 藏东大中型水电开发的思路、原则及指导思想
        4.1.2 藏东大中型水电开发的目标
        4.1.3 藏东大中型水电开发的措施
    4.2 藏东小水电发展措施及建议
        4.2.1 新建电站建设管理措施及建议
        4.2.2 现有电站维护措施及建议
    4.3 藏东微水电发展措施及建议
        4.3.1 地方政府出台相应配套支持政策
        4.3.2 成立牵头部门,畅通项目申报渠道
        4.3.3 微水电建设管理建议
    4.4 藏东水电建设管理措施及建议
        4.4.1 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4.4.2 提高部门管理公共投资和建设的水平
        4.4.3 提高前期工作水平和质量
        4.4.4 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4.4.5 加大工程现场监管力度
        4.4.6 增加国家投入与引入市场机制并举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9)湖北电能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湖北电能结构优化研究的必要性 1.2
    相关领域研究与发展综述 1.3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描述 1.4
    本章小结 2
    湖北能源结构特性分析 2.1
    湖北能源结构概况 2.2
    水能是湖北能源资源的突出优势 2.3
    煤油气资源匮乏产能有限 2.4
    能源消费强度不合理 2.5
    电能结构脆弱 2.6
    电价结构失调且监管失控 2.7
    可再生电能及核电开发具备潜能 2.8
    本章小结 3
    湖北电能需求结构影响因素 3.1
    引言 3.2
    工业用电 3.3
    居民生活用电 3.4
    电煤及国际油价 3.5
    区际电能资源配置 3.6
    电力信息与节能 3.7
    本章小结 4
    湖北电能结构优化模型 4.1
    能源需求总量及结构预测模型 4.2
    湖北电能需求结构优化 4.3
    湖北电能供应结构优化 4.4
    湖北电能产业空间布局结构优化 4.5
    湖北电能供应可靠性与保障性优化 4.6
    湖北电能生产供应效率及销售价格优化 4.7
    湖北电能环境效应优化 4.8
    湖北电能结构优化远景展望 4.9
    本章小结 5
    湖北电能结构优化对策 5.1
    合理布局电源并建立起电煤保障稳价机制 5.2
    创新规制电价结构 5.3
    积极吸纳区外水电并谨慎接纳外来煤电 5.4
    电能供需两侧联动管理 5.5
    完善电力组织结构 5.6
    对可再生电能的发展给予特别支持 5.7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2
    节能公式的推导

(10)四川水电资源开发及其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研究对象及其价值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价值
    1.2 论文基本内容与框架
2 四川水电资源开发的价值
    2.1 是国家一次能源平衡和能源安全的需要
        2.1.1 四川石油短缺与丰富的水电资源
        2.1.2 西电东送
    2.2 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需要
    2.3 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2.4 促进三峡工程发挥更大效益
        2.4.1 有利于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
        2.4.2 促进三峡工程发挥更大防洪作用
    2.5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支柱产业支撑
        2.5.1 能源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2.5.2 水电开发是四川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5.3 四川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3 四川水电发展的条件
    3.1 四川的水电资源概况
        3.1.1 水力资源总量
        3.1.2 计入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及滇中调水后水力资源总量
        3.1.3 全省水力资源分布情况
        3.1.4 四川水力资源特点
    3.2 四川水电发展的基础
        3.2.1 水电建设实力雄厚,技术水平明显进步
        3.2.2 水电施工企业科技水平、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
        3.2.3 设备制造、安装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3.3 市场需求
        3.3.1 国家、区域发展与工业化带来的巨大电力需求
        3.3.2 国家、区域人民生活提高所带来的高涨电力需求
        3.3.3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电力需求不断增加
    3.4 全国的电力供给结构
    3.5 四川的电力供给结构
4 水电开发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4.1 利益相关者理论简介
        4.1.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过程
        4.1.2 利益相关者理论基本框架
        4.1.3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水电投资项目
    4.2 水电利益相关者的构成分析
        4.2.1 政府与水电资源开发
        4.2.2 水电开发商
        4.2.3 移民
        4.2.4 安置区当地居民
        4.2.5 金融机构
        4.2.6 环境、旅游、文化等政府机构
    4.3 水电投资项目管理变革
        4.3.1 传统水电项目管理的缺陷
        4.3.2 水电项目管理目标的转变——关注利益相关者
        4.3.3 水电利益相关者管理战略——信任与结成伙伴
5 四川水电开发补偿机制研究
    5.1 我国移民政策的变更
    5.2 目前我国移民管理体制和政策的主要问题
        5.2.1 管理体制
        5.2.2 移民补偿标准和安置方式
    5.3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弊端分析
        5.3.1 生态成本被低估
        5.3.2 生态补偿机制欠缺
    5.4 新型移民补偿机制建立
        5.4.1 完善政府负责制,提高移民参与程度
        5.4.2 完善移民监理机制
        5.4.3 完善移民补偿标准制定的程序
        5.4.4 修改完善相关政策
        5.4.5 积极探索移民生产安置新途径
    5.5 环境补偿机制的合理构建
    5.6 建立水电开发新型运行机制
        5.6.1 加强政府对规划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5.6.2 建立加快加大水电前期工作管理机制
        5.6.3 建立和完善水电开发多元化投资机制,按照综合效益受益情况制定投资分摊政策
        5.6.4 建立电网建设与水电开发的协调发展机制
        5.6.5 制定科学合理的水电增值税政策
        5.6.6 制定公正合理的地方税收分配政策
        5.6.7 制订合理的长距离输电税收分配机制
        5.6.8 制定公正合理的电价政策
        5.6.9 构建和谐电力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十五”期间要加快中型水电的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峡工程决策研究[D]. 武菲.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2]德阳市政府改善台资本企业转型发展需求环境的调查研究[D]. 尹显斌.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
  • [3]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 黄振饶. 武汉大学, 2016(01)
  • [4]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研究 ——基于GZ省实践[D]. 罗用能.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2)
  • [5]农村城镇化研究——以洞庭湖区域为例 13专题研究[A]. 柳思维,徐志耀,熊曦. 农村城镇化研究--以洞庭湖区域为例, 2014
  • [6]贵州建设国家能源基地研究报告[A]. 陈胜昌,付京,范开忠,胡世廷,韩克,李佳林,安银基,陈豫黔,兰海平,王家平,徐光伟,徐钰,杨正东,卓军,梁云风,张志强,李春香,陈启菲,欧阳辉艳. 2011-2012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 2013
  • [7]重庆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对耕地的影响及保护策略研究 ——基于价值分析视角[D]. 罗杰. 西南大学, 2013(04)
  • [8]藏东地区水电发展对策研究[D]. 肖弟康. 重庆大学, 2010(02)
  • [9]湖北电能结构优化研究[D]. 徐新桥.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4)
  • [10]四川水电资源开发及其补偿机制研究[D]. 王怀臣. 电子科技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十一五”期间,加快发展中型水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