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发展概况及面临的问题

人工湿地发展概况及面临的问题

一、人工湿地的发展概况和面临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夏磊[1](2020)在《城市人工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补偿设计研究 ——以鄂城钢铁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城市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城市生态活力也在逐步下降。城市工业化的发展虽带给城市快速的经济增长,但是无休止的消耗自然资源和带给城居环境的无情破坏将是无法弥补的缺憾。同时城市湿地资源也面临消失殆尽的边缘,而与湿地资源密切相关的就是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那么如何保护利用由于工业化生产而导致的水资源的污染问题,和如何发挥实现这些由于工业生产而产生的废水的最大价值,成为了解决城市人居环境问题和对城市经济,地域文化进行态补偿的绝佳途径。本文就是从建设城市人工湿地公园的视角下出发,从城市工业污染地区生态景观再造的角度入手,综合思考分析总结前人研究的国内外湿地公园的研究理论,结合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等潜在的因素分析与解读,根据补偿性设计原则进行人工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通过景观设计的手法对已被破坏了的自然生态进行补偿,对缺失的人文脉络连接延续,给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本文第一章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通过研究前人关于国内外湿地公园的发展动态得出本文的研究方向与目标。第二章是关于湿地、城市公园、人工湿地公园与生态补偿设计相关概念的阐述及相关理论的内在特性的研究,文中介绍了城市湿地,人工湿地公园,与湿地公园的历史发展,分类与定义第三章本文介绍了湿地公园景观规划相关理论研究内容与相关的优秀案例实践的简析,重在分析总结各个优秀实践案列的借鉴意义,分析如何将其利用在规划设计中;第四章具体介绍了鄂城钢铁人工湿地公园的发展概况和项目建设的相关背景,从人工湿地公园区位,总体的规划目标,分析以及场地所在区域现状,设计重难点,历史文脉及总体设计目标与原则等等,在多个层面上总结分析出鄂钢人工湿地公园构建的景观特点以及现存的生态问题;第五章具体阐述补偿设计理念对鄂城钢铁厂区内的进行专项的规划设计实践,专项的水质循环系统生态补偿,水质净化处理补偿设计等等,通过鄂钢人工湿地景观布局与功能分区,交通流线,植物空间的具体搭配与硬质空间等做了详细的设计方案。研究提出了城市人工湿地生态性与社会属性的相互结合与并得出结论以对今后城市人工湿地公园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为鄂州城市生态活力的开发,与城市生态建设发展添砖加瓦。

白雪原[2](2020)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用于城镇污水厂尾水深度脱氮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近十年以来,我国水环境改善与生态恢复成效斐然,全国地表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明显缓解,但水污染治理的任务仍很艰巨。城镇污水厂尾水中氮污染物含量高,成为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面临的突出问题。人工湿地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能够促进水质深度处理和水生态恢复,若将其与污水厂实现功能上的结合,在市政污水处理技术的基础上,构建处理厂-人工湿地新的污水处理技术体系,即环境工程+生态工程技术体系,将会进一步推动地表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可持续发展。人工湿地深度处理污水厂尾水,目前主要存在占地面积大、低温运行效率低、脱氮效果及稳定性需要提高等问题。因此,识别人工湿地氮转化功能基因优势富集的影响因子,优化关键工艺参数,调控脱氮效能,这是人工湿地在城镇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中的实践需求,也是理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构建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试验装置,模拟城镇污水厂尾水,考察水力负荷、C/N值、气水比、温度4个因素对其脱氮效率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分子生态网络分析方法与QPCR技术解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氮转化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变化,较为深入的揭示其氮转化的微生态特征。将模拟试验的研究结果,应用于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工程尾水深度处理工程,并对处理效果进行连续监测。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不同水力负荷下污染物去除效率及微生物特征的研究发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微生物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为主要类群,以明串珠菌属(Trichococcus)、地杆菌属(Geobacter)等为优势菌属。分子生态网络分析表明,0.6 m3/(m2·d)时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更多,群落结构更稳定。总细菌16S rRNA、古细菌16S rRNA以及硝化功能基因(AOA、AOB、nxrA)、反硝化功能基因(narG、nirK、nirS、nosZ)的丰度均在水力负荷0.6 m3/(m2·d)时达到峰值,NH4+-N与TN去除率最高。硝化过程受水力负荷影响很大,0.50.6m3/(m2·d)时NH4+-N出水浓度小于2.0mg/L,去除率大于75%,达到地表V类水标准。0.7m3/(m2·d)时NH4+-N出水浓度大幅升高。因此,当处理目标为地表V类水标准时,水力负荷宜选择0.50.6 m3/(m2·d),如对水质有更高要求或可用土地面积较大时,应选择0.4 m3/(m2·d)及以下水力负荷。(2)对不同C/N值条件下污染物去除效率及其微生物特征的研究发现:C/N值对微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影响不大,主要影响优势菌群的相对丰度。分子生态网络分析表明,C/N值为6时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更多,群落结构更稳定。C/N值为84的范围内,各氮转化功能基因的丰度均随着C/N值的降低而先增加后减小,C/N值为67时达到峰值,NH4+-N出水浓度小于2.0mg/L,去除率大于78%,达到地表V类水标准。C/N值小于6时AOA、nxrA基因丰度大幅下降,narG、nirK、nirS、nosZ基因丰度也开始降低,出水NH4+-N浓度升高,NO3--N、NO2--N出现不同程度累积,TN去除率随之下降。因此,当水平潜流人工湿地需要投加碳源以期达到地表V类水标准时,宜选择调控制进水C/N值为67,使硝化反硝化能力均衡,实现系统经济高效运行。(3)间歇曝气明显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显着提高氮转化微生物功能基因的丰度与污染物净化效率。变形菌门、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成为绝对优势菌门,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着下降,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等出现富集。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中村菌属(Nakamurella)等成为优势菌属。分子生态网络分析表明,适当曝气可以加强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提高网络结构复杂程度。气水比值26时,硝化反硝化功能基因同时富集增长,出水达到地表IV类水标准。气水比值为6时出水NH4+-N浓度为0.84mg/L,去除率最高(89.73%),相比未曝气系统提升8.98%。气水比值810时narG、nirK、nirS、nosZ基因丰度降低,反硝化过程受限,NO3--N累积量增加,TN去除率随之下降。因此,水平潜流人工湿地间歇曝气强化供氧时,宜在26范围内合理确定最佳气水比值,提高净化效率的同时节省运行能耗。(4)对不同温度条件下污染物去除效率及微生物特征的研究发现:248℃范围内,温度变化对优势菌群的相对丰度影响很大。分子生态网络分析表明,低温使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减少,网络结构复杂程度降低。2016℃范围内,温度对硝化反硝化过程的影响不显着。16℃时硝化过程可以顺利进行,NH4+-N去除率为80.13%,出水浓度为1.66mg/L,达到地表水V类水标准;128℃低温范围内总细菌16S rRNA、古细菌16S rRNA以及AOA、nxrA基因的丰度显着降低,但narG、nirK、nirS、nosZ基因的丰度变化不明显,硝化过程明显受到抑制,NH4+-N去除率显着下降。因此,尾水温度低于12℃时,应考虑保温增温或强化措施,以维系或提高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效能。(5)建立以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为核心的“悬浮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工程,应用于长春市东南污水处理厂尾水的深度处理,经过为期一年的连续运行和监测表明,69月系统成熟稳定运行期间COD、NH4+-N、TN、TP、SS的去除率分别为74.79%、80.90%、71.12%、78.39%、91.90%,出水达到地表V类水标准。悬浮人工湿地对SS的去除率最高(80.24%),可有效预防潜流湿地堵塞;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系统去除NH4+-N、TN、TP的贡献率分别为79.20%、64.64%、81.71%;表面流人工湿地可以进一步去除TN,对系统去除TN的贡献率达到23.00%。该工程建设成本为920元/吨水,运行费用仅为0.15元/吨水,水质改善明显,生态修复效果显着,可为城镇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以及城市河流水生态修复提供技术参考。

倪其军[3](2020)在《富营养化湖泊底泥低扰动射流清淤及其余水人工湿地净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湖泊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污染物被排入至自然水体中,超出了其本身所具备的自净能力,导致湖泊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是当前我国环境治理领域的重要工作之一,主要遵循“外源控制、内源治理、生态引水、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生态清淤是目前解决富营养化湖泊内源污染的主流途径。但是如何实现低扰动清淤以减少污染物扩散并降低对底栖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余水的深度处理以避免二次污染,仍有待进一步探究。有鉴于此,本论文以低扰动内源清淤和余水净化为出发点,一方面基于流体力学的Coanda效应在低扰动清淤射流泵的方案设计、工作机理和参数优化等方面展开系统的研究分析;另一方面,针对清淤后余水的深度净化,研究人工湿地处理余水过程中的污染物去除规律及生物强化策略,并阐释其净化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流体力学Coanda效应设计研发了低扰动清淤射流泵。该射流泵利用流体力学的Coanda效应,集淤泥粉碎和吸取于一体,与传统的只具备吸取功能的射流泵具有明显差异。以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数值计算方法作为清淤泵性能的评估手段,计算分析了清淤泵三个方案不同进口压力时的流场,获得了不同进口压力与出口平均流速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QhVh(底部流量与平均速度的积)可用于评价射流泵清淤能力及最佳作业距离。清淤泵的结构形式和尺寸确定后,流动特征与进口压力关系不大。清淤射流泵下喷口喷射出的射流沿着构件2的弧线边缘直接流进了出口腔,并与上喷口的射流汇合,整个过程没有出现流动分离。下喷口射流带动泵底部流体流向出口腔,且对泵外围流场的扰动很小。构件2的折角设计使得腔内流体在折角处分离后分别流向下喷口和上喷口。内流场和外流场分析结果表明,喷口间隙、出口半径、底部距离、构件形状等是影响清淤泵性能的关键参数。(2)利用试验设计方法有效分析了设计参数对清淤性能的敏感性以及参数之间的交互作用。各设计参数中,影响底部冲刷动量和作业效率的敏感参数为底部距离和出口半径,且设计参数间的耦合效应也较为显着。在此基础上,建立设计参数与性能的响应面模型(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其求解获得了最优方案,其底部冲刷动量达到8.05 m4/s2,作业效率为32.1%,明显高于试验设计中其他方案。为了验证低扰动清淤射流泵的设计效果和实际清淤能力,设计加工了原理样机并开展了水池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清淤前后上覆水水质没有发生显着变化,意味着没有出现明显的污染物扩散,侧面反映出该射流清淤泵具备低扰动特性。射流泵可实现生态清淤,清淤含泥率最高可达70%左右。上喷口间隙不变时,下喷口间隙增大,出口流量变化不大,出口/进口流量比减小;而喷口尺寸增大会降低含泥率。水池试验得到的作业规律与数值模拟分析基本一致。(3)采用中试垂直流人工湿地(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VFCW)和水平流人工湿地(Horizont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HFCW)系统处理生态清淤余水,在不同进水负荷下对基质层溶氧分布、污染物净化效能以及关键酶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进水负荷的增加,湿地系统溶氧水平和处理效能(COD、总氮、NH4+-N和有机氮)均有所下降,但是对NO3--N和总磷的去除没有显着影响。VFCW内部溶解氧浓度高于HFCW,说明垂直流的水力流态更有利于大气复氧。从净化效能来看,VFCW和HFCW对总氮、NO3--N和总磷具有相近的去除能力,但VFCW对COD和有机氮的去除显着优于HFCW。尽管如此,由于氨氧化是脱氮过程的限速步骤,有机氮降解生成的NH4+-N并没有被有效转化,因此造成了VFCW的出水NH4+-N明显高于HFCW。整个运行期内,VFCW和HFCW对COD、有机氮、NH4+-N、总氮、NO3--N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2.4%vs 43.9%、77.3%vs 47.5%、41.1%vs 56.6%、54.7%vs 56.7%、89.3%vs 90.8%和40.6%vs 41.2%。基质蛋白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上层和中层之间衰减尤为明显。在上层基质中,VFCW蛋白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显着高于HFCW,分别为37.61 vs 29.82、6.97 vs 5.18、9.88 vs 6.37 U/g-基质。相关性分析表明,三种酶活性均与溶解氧浓度呈显着正相关。(4)采用组合湿地工艺提高清淤余水处理效能。VFCW-HFCW组合工艺中一级处理单元的COD去除贡献率显着高于二级处理单元;而HFCW-VFCW系统前后处理单元的COD去除贡献率差异较小。虽然VFCW-HFCW一级单元的NH4+-N去除率要弱于HFCW-VFCW,但是其二级单元的NH4+-N去除贡献率是后者的2倍左右。VFCW-HFCW运行过程中一级处理单元在有机氮转化方面占据主导作用;而HFCW-VFCW的二级处理单元对有机氮的去除贡献要稍大于一级处理单元。在VFCW-HFCW运行过程中,有机氮高效降解生成的NH4+-N可以更为有效地转化。VFCW-HFCW组合工艺对总氮的净化效果要优于HFCW-VFCW,且两者差别主要源自于二级处理单元对总氮去除贡献的差异。综合组合工艺对各类污染物的去除规律,VFCW-HFCW对COD、NH4+-N、总氮和有机氮的去除效果优于HFCW-VFCW,出水COD和总磷浓度分别可达到地表水II类和III类标准,但是出水氨氮和总氮浓度却只能基本达到V类标准,且出水NH4+-N约占总氮的75%左右。此外,VFCW-HFCW后段面临着可生物利用碳源缺乏的问题,基于硝化反硝化的脱氮方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提出在组合工艺中引入自养型脱氮途径强化脱氮的策略。(5)采用外源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生物强化策略能够实现VFCW-HFCW组合系统的深度脱氮,出水水质可提升至地表水III类标准。Anammox富集培养物中发现有15种Anammox菌种,但是只有4种能在湿地系统内稳定定植,主要隶属于Ca.Brocadia和Ca.Kunenia属。15N-同位素标记异位分析结果表明,经生物强化后人工湿地系统的Anammox活性明显增强,一级单元(VFCW)和二级单元(HFCW)中的Anammox贡献率分别为5.84%和15.23%分别提升至27.87%和46.82%。引入外源Anammox富集培养物后,湿地系统内优势菌群丰富度增加,其中VFCW和HFCW浮霉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从1.58%和2.75%增加至6.45%和11.69%。湿地系统内氨氧化菌(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AOB)功能基因拷贝数显着高于亚硝酸盐氧化菌(Nitrite Oxidizing Bacteria,NOB),意味着VFCW-HFCW系统内的氨氧化应该以短程硝化反应为主。此外,系统内NOB主要来源于硝化螺旋菌门而非变形菌门,且反硝化菌以nirS型为主。综合实验发现,可以证实生物强化后短程硝化、反硝化和Anammox的协同作用是实现VFCW-HFCW组合系统深度脱氮的主要驱动机制。

常雅婷[4](2020)在《国内外人工湿地设计规范/规程对比分析及陕西省生活污水人工湿地规范编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友好型污水处理技术,具有投资少、处理效率高、兼具景观价值等优点,逐步应用于污水处理并在近二十年迅速发展。但由于我国由于地域辽阔,不同省份在气候、地理、生活习惯、经济水平等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统一的设计规范适用性较弱。目前陕西省还未有本省设计规范,亟需编制一套适宜于陕西省实际情况的人工湿地设计规范。用于科学性、合理性的设计、建设及管理维护人工湿地工程。本论文通过资料收集国外人工湿地规范十七部、国内规范十六部。通过阅读对设计过程中各方面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形成陕西省首部人工湿地设计规范草案,即《陕西省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工程技术规程》。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及成果:(1)从国外十七部规范中选择时间上最新的爱尔兰、德国、印度三部,其中印度与我国接壤。爱尔兰强调设计前调研工作及客户喜好。德国注重基质组成及配比。印度详细分析不同湿地类型下多种面积计算方法及优缺点。国外湿地规范形式灵活,侧重不同。(2)对国内所有可收集到的国家级和已发布各省级人工湿地设计规范中各项内容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发展存在地域性差异,华东地区发展最好。这些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工湿地的应用,但也存在缺陷。例如水量及水质确定需考虑城镇及农村差异性,考虑回用灌溉时应适当放宽对TN的要求;设计参数受多因素影响,需结合实际工程运行数据;国内规范在基质堵塞方面的“蚯蚓疏通”、“反冲洗”及植物种植方面的“加覆土层”条文不合理。(3)对陕西省地形、气候、水资源等进行分析,结合陕西省实际水量、水质、植物等数据,形成《陕西省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工程技术规程》。该规程对人工湿地设计、建设、运行、管理维护等各方面均作出了要求,适宜于陕西省范围内处理城镇或农村生活污水,或具有类似水质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对于该技术在陕西地区的应用及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马亚男[5](2020)在《基于雨洪管理的城市公规划设计研究 ——以深圳洪湖公园为例》文中指出城市雨洪管理是通过雨水收集、滞留、净化、渗蓄过程,达到防洪排涝和雨水资源再利用的目的,尤其在城市蓄滞洪区内,利用雨洪公园融合雨水管理措施和城市综合公园构建方法,在保障洪涝安全的同时,推进城市公园绿地生态化建设。本文以深圳市洪湖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在罗湖区更新和海绵城市规划背景下,探究基于雨洪管理的城市公园设计方法,期望从风景园林角度出发,维护城市雨洪安全、重整雨水资源、优化城市蓄滞洪区景观风貌,并探究兼具防洪功能和休闲游憩功能的雨洪公园景观设计方法。本文旨在探究雨洪管理下城市公园设计方法及要点。首先通过梳理雨洪管理、雨洪公园相关研究,包括雨洪管理基本理论与工程技术、雨洪公园概念特点,功能与防洪工程,提出在城市蓄滞洪区内,兼顾洪涝安全和游憩功能的雨洪公园设计研究方向,并结合国内外案例分析研究,归纳总结设计要点。将设计要点运用到深圳洪湖公园设计实践中,提出保障水安全、修复水生态、构建水景观和共享水休闲的设计理念,并总结雨洪公园设计步骤,首先明确雨洪淹没范围并划分防洪等级,再配置耐水湿程度不同的植物、建设生态驳岸和修复水生态环境,营建适宜性景观。然后根据实际径流特点布置雨洪设施进行雨洪调蓄。最后结合雨洪安全和游憩安全合理布置功能分区,满足公园复合功能的多重需求,以探究当前城市防洪排涝与景观构建和谐发展的生态化途径和方法。总结出城市洪涝问题依赖多学科综合技术和法律法规等政策,城市雨洪公园体系建设应以实际洪涝问题为主,通过景观手法发挥雨洪公园防洪功能,逐步解决雨洪调蓄、适应性景观、水生态净化和休闲游憩问题。

张琳[6](2020)在《基于河流生态修复理念的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以盂县香河景观规划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全球人口密度的增加,工农业迅速发展,全球资源过度被消耗,河流水质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用水匮乏、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结构污染突出、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层出不穷,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环境与生态问题,河流亦成为城市亟待解决的难题。作为城市历史文化孕育者的河流对城市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如何基于河流生态修复的理念对已经不堪重负的城市河流进行设计,将人们从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到意识到河流生态重要性以及河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想转变,反馈并落实到滨水景观设计,激活场地活力并使其历史文化得以弘扬,进而达到人与河流共生的目的,已经成为一种现实需求。本文基于风景园林的视角对相关概念、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和国内外滨水空间的发展进行相关研究,对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任务、内容、原则、方法以及相关理论做归纳总结,对滨水景观的类型、尺度界定、构成要素、生态学解析以及价值取向做探讨研究,以生态修复为目的和手段,总结并借鉴国内外优秀实践案例,提出基于河流生态修复理念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包括防洪蓄洪、提升自净能力、重建河流景观以及增加河流亲水性的规划设计目标,系统与区域原则、多目标兼顾原则、生态设计原则、文化保护原则的规划设计原则,水体生态修复、植物生态修复、动物栖息地恢复以及生态游憩的规划设计策略,并结合实际调研进一步应用于本文的实践对象——山西省阳泉市盂县香河滨水景观,对其进行生态修复性景观设计,以期为同类的滨水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康嘉奇[7](2020)在《雨洪管理视角下的半湿润地区滨水绿地设计 ——以河北省迁安市滨湖东路绿地为例》文中提出城市绿地在城市雨洪管理中开始承担日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我国的半湿润地区,受温带季风性气候的影响,虽然年降雨量在400-800mm,但是降雨量年际变化明显,季节分布不均,冬春干燥少雨,夏季降雨集中且短时降雨量较大,城市的洪涝灾害不断,水资源污染问题时有发生,同时降雨量分布的不均导致雨水资源利用率低下,城市发展与雨洪灾害之间矛盾加剧,出于对以上问题的反思构成了本文研究的契机和基础。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雨洪管理相关概念、内涵、技术手段的分析整理指导半湿润地区城市滨水绿地的设计,总结设计方法和流程,以期为缓解半湿润地区城市洪水、城市内涝、水资源利用率低下和水资源污染等“水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本文以河北省第一批海绵试点城市——迁安市的滨湖东路绿地为载体,在满足周边民众游憩需求的基础上,建立绿地面对洪水和暴雨威胁的弹性界面。主要的设计方法是通过定性分析结合定量模拟的方式确定绿地的景观空间结构,借助SWMM软件对设计后的绿地雨洪管理效果进行情景模拟,其中主要模拟对象为径流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确定绿地对三者的消减、推迟作用以及雨水径流的资源化利用率。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分析总结可以发现构建基于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雨洪管理体系对绿地的雨洪调蓄和雨水资源化利用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满足设计目标的基础上,在1、2、3、5、10年一遇的重现期降雨量情况下东侧场地通过29.93%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消减了97.78%、95.56%、93.33%、83.78%、82.22%的径流总量,峰值流量消减率为91.49%、82.91%、69.72%、66.67%、65.30%,峰现时间推迟了0.7h、0.6h、0.8h、0.6h、0.4h,雨水资源化利用率在34.57%-51.53%之间。西侧场地径流消减率为100%、97.14%、96.43%、89.05%、78.57%,峰值流量推迟了100%、82.03%、79.74%、64.89%和44.23%,推迟的峰现时间分别为3.6h、2.2h、1.3h、0.6h。场地内人工湿地面积为6.1hm2,每平米湿地每天可净化0.2吨水,一周内可进行一次循环净化达到Ⅳ类水质。

赵琦[8](2020)在《基于水生态恢复理念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 ——以武汉中法生态城什湖湿地公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但与此同时,也导致湿地大量的被填埋或占用,城市湿地的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系网络被割裂,水质遭到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大量的景观消失,各种自然灾害频繁的发生。因此,重建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使湿地维持良好的生态功能,让城市重新焕发生机,就显得极其重要与必要了。城市湿地公园在保护城市湿地资源,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调蓄雨水,补充地下水,科普教育及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娱乐场所等诸多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通过对湿地、城市公园、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恢复、水生态恢复相关概念的解读,结合水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和实践运用,对基于水生态恢复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并通过解析6个成功的湿地公园案例,在总结归纳各个案例特色基础上,提炼出基于水生态恢复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可借鉴的设计策略和方法,最终提出基于水生态恢复的城市湿地公园的总体设计,包括设计目标、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根据尊重自然、因地制宜、总体规划、人工适当干预、合理利用的规划原则以及相关目标,从分级分区规划、水系的恢复、水质的恢复、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以及水景观的营造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设计策略来实现水生态恢复,构建科普宣教、休闲娱乐、观光游憩、农业体验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最后总结出基于生态恢复理念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的一般规律与要点,希望为之后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和建设提供参考。

贾一非[9](2020)在《海绵城市末端调蓄的雨水湿地设计研究 ——以西宁湟水河湿地公园为例》文中指出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数量激增以及工业的发展,同时极端降雨事件频发,造成了城市洪涝灾害日益严重,水资源短缺,城市雨水径流污染严重等水环境问题。近些年来海绵城市建设不断深化实施,为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提供了多样化的方案。雨水湿地作为一种重要的海绵设施,常常被用在海绵城市建设系统的末端,作为城市雨水管网系统与河流、自然湖泊、景观水体之间的缓冲区域,起到净化、储存雨水的作用。目前对于该型湿地的研究多在处理生活废水的人工湿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缺乏对于城市雨水排放过程、湿地处理雨水方式、以及城市雨水湿地设计的研究。人工湿地包含雨水湿地,但不等同于雨水湿地,两者在处理污染物类型、基质选择以及规模的计算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故需要将两者区别对待。本文在总结相关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案例的基础上,总结了并定义了雨水湿地的概念,明确了雨水湿地规模的计算方法;同时构建了本雨水湿地的系统设计,该系统为预处理系统—雨水处理系统—过渡系统—缓冲系统,其可以细化为城市海绵设施—前塘—湿塘—雨水处理单元(若干个)—耗散池—过渡池—人工溪流,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雨水处理塘具有不同的水位深度要求,以及不同的植物种植要求;强调了构建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对于雨水湿地公园生态性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后通过对于西宁市湟水河湿地公园的设计实践,将以上理论融入其中。希望本研究对于同等类型的雨水湿地公园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及案例借鉴。

孔阳[10](2020)在《环城生态绿带构建下的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研究 ——以济宁市少康湖湿地公园为例》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前期构建环城绿带和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对相关概念、结构进行界定,对相关原则和相关方法进行整理和总结。首先在构建环城绿带方面,依据研究范围的现状基本资料,采取空间模型法对研究场地做出生态敏感性评价,并基于此结合上位规划以及对基本农田和煤矿保护区的保护要求明确环城绿带规划范围;在明确规划范围的基础上,依据规划目标定位、上位规划和研究区域现状,遵循环城绿带的规划原则对济宁市环城绿带进行合理总体规划。其次在采煤塌陷区的综合治理方面,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实践项目进行整理总结,归纳出采煤塌陷区生态治理原则以及现有的生态修复技术,依据研究范围的具体情况,对研究区域的采煤塌陷区进行预测和预处理,因地制宜的将土地复垦、构建人工湿地和煤矸石山的生态修复等生态修复技术合理的应用在研究区域。最终达到研究区域构建环城绿带和综合治理采煤塌陷区的目的,同时优化济宁市的生态格局。最后以环城绿带中的重要生态节点少康湖湿地公园设计为例,承接环城绿带规划结构中对其定位,遵循采煤塌陷区的治理原则,主要采用构建人工湿地结合土地复垦、堆煤矸石山的手法对场地内预测到的采煤塌陷区进行治理,并在场地中置入休闲游憩以及农业渔业等社会、经济功能。在提升场地生态环境的同时完善场地在城市中的服务职能。将以上理论成果应用于实践中,为环城绿带中其他生态节点的规划设计以及其他采煤塌陷区的综合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人工湿地的发展概况和面临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湿地的发展概况和面临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人工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补偿设计研究 ——以鄂城钢铁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及意义
        1.2.1 目的
        1.2.2 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
    2.1 城市湿地公园相关定义
        2.1.1 湿地的定义
        2.1.2 湿地的分类
        2.1.3 城市人工湿地公园定义
        2.1.4 城市湿地公园分类
    2.2 人工湿地的内涵与外延
        2.2.1 人工湿地内涵
        2.2.2 人工湿地组成要素
        2.2.3 城市人工湿地公园的特性
        2.2.4 人工湿地的价值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关理论与优秀案例分析
    3.1 湿地生态补偿设计的相关理论
    3.2 相关理论基础
        3.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3.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3 园林美学理论
        3.2.4 游憩学理论
    3.3 优秀案例分析
        3.3.1 上海青浦湿地公园
        3.3.2 淮南十涧国家湿地公园
        3.3.3 成都活水公园
第四章 鄂城钢铁人工湿地公园设计分析
    4.1 项目背景
        4.1.1 EPC模式背景
        4.1.2 项目建设可行性与必要性
    4.2 经济社会效益“补偿”
        4.2.1 社会效益补偿
        4.2.2 经济效益补偿
    4.3 历史文脉“补偿”
    4.4 区域概况分析
        4.4.1 自然概况
        4.4.2 社会经济概况
    4.5 园区区位与现状分析
        4.5.1 地点与地理位置
        4.5.2 现状分析
    4.6 设计重难点分析
    4.7 总体设计目标定位原则
第五章 鄂城钢铁人工湿地公园生态补偿设计
    5.1 景观格局补偿设计
        5.1.1 总平面设计
        5.1.2 景观结构
        5.1.3 功能分区
        5.1.3.1 文化展示区
        5.1.3.2 湿地净化区
        5.1.3.3 滨水生态体验区
        5.1.3.4 林带保育区
        5.1.4 总体鸟瞰图
    5.2 水景观治理补偿设计
        5.2.1 设计目标与原则
        5.2.2 净化规模与水质标准
        5.2.3 水质进化污染源
        5.2.4 水质循环处理模块设计
    5.3 湿地水循环补偿设计
        5.3.1 湿地水质处理内循环提升系统
        5.3.2 水循环构筑物选材
    5.4 景观植物生态补偿设计
        5.4.1 设计目标原则
        5.4.2 植物选择
        5.4.3 分区布局
    5.5 园区交通景观铺装设计
        5.5.1 设计目标与原则
        5.5.2 园区道路铺装系统设计
        5.5.3 无障碍铺装设计
        5.5.4 园区透水铺装设计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2)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用于城镇污水厂尾水深度脱氮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尾水深度处理技术
    1.3 人工湿地研究和应用概况
        1.3.1 湿地生态学研究进展
        1.3.2 人工湿地的发展历程
        1.3.3 人工湿地分类
        1.3.4 人工湿地处理城镇污水厂尾水现状
        1.3.5 人工湿地脱氮途径与影响因素
    1.4 人工湿地微生物多样性
    1.5 人工湿地氮转化功能基因
    1.6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创新点
        1.6.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方法与材料
    2.1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模拟系统的构建
    2.2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模拟系统的启动
    2.3 仪器及试剂
    2.4 水质指标监测
    2.5 微生物处理与分析
        2.5.1 微生物样品采集
        2.5.2 生物膜样品预处理
        2.5.3 基因组总DNA的提取与纯化
        2.5.4 聚合酶链式反应
        2.5.5 荧光定量PCR
        2.5.6 高通量测序
        2.5.7 氮转化菌群和功能基因间的生态联结性分析
第3章 水力负荷对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脱氮效果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方法
    3.3 水质指标分析
        3.3.1 COD和NH_4~+-N去除率
        3.3.2 NH4~+-N、NO_3~--N 和 NO_2~--N 的转化(累积)速率
    3.4 微生物群落结构
        3.4.1 细菌群落结构丰富度与多样性
        3.4.2 微生物群落物种相似性分析
        3.4.3 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优势菌种
        3.4.4 分子生态网络分析
    3.5 氮转化菌群和功能基因的演化规律
    3.6 氮转化过程生态联结性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C/N对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脱氮效果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方法
    4.3 水质指标分析
        4.3.1 COD和NH_4~+-N去除率
        4.3.2 NH4~+-N、NO_3~--N 和 NO_2~--N 的转化(累积)速率
    4.4 微生物群落结构
        4.4.1 细菌群落结构丰富度与多样性
        4.4.2 微生物群落物种相似性分析
        4.4.3 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优势菌种
        4.4.4 分子生态网络分析
    4.5 氮转化菌群和功能基因的演化规律
    4.6 功能基因组的生态连接性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间歇曝气对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脱氮效果的影响
    5.1 引言
    5.2 试验方法
    5.3 水质指标分析
        5.3.1 COD和NH_4~+-N去除率
        5.3.2 NH_4~+-N、NO_3~--N 和 NO_2~--N 的转化(累积)速率
    5.4 微生物群落结构
        5.4.1 细菌群落结构丰富度与多样性
        5.4.2 微生物群落物种相似性分析
        5.4.3 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优势菌种
        5.4.4 分子生态网络分析
    5.5 氮转化菌群和功能基因的演化规律
    5.6 氮转化过程生态联结性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温度对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脱氮效果的影响
    6.1 引言
    6.2 试验方法
    6.3 水质指标分析
        6.3.1 COD和NH_4~+-N去除率
        6.3.2 NH_4~+-N、NO_3~--N 和 NO_2~--N 的转化(累积)速率
    6.4 微生物群落结构
        6.4.1 细菌群落结构丰富度与多样性
        6.4.2 微生物群落物种相似性分析
        6.4.3 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优势菌种
        6.4.4 分子生态网络分析
    6.5 氮转化菌群和功能基因的演化规律
    6.6 氮转化过程生态联结性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应用实践
    7.1 项目背景
    7.2 工程意义
    7.3 设计原则
    7.4 工程设计
        7.4.1 工程选址
        7.4.2 设计进出水水质
        7.4.3 设计方案
        7.4.4 工艺设计
    7.5 运行效果
    7.6 讨论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在学期间省级获奖情况

(3)富营养化湖泊底泥低扰动射流清淤及其余水人工湿地净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湖泊水环境问题
        1.1.2 湖泊富营养化成因
        1.1.3 湖泊富营养化的危害
    1.2 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措施
        1.2.1 外源污染控制
        1.2.2 生态引水
        1.2.3 内源污染治理
        1.2.4 生态修复
    1.3 生态清淤技术
        1.3.1 生态清淤的特点
        1.3.2 生态清淤技术的基本要求
        1.3.3 生态清淤的常用技术
        1.3.4 射流清淤
        1.3.5 CFD方法及其在清淤技术中的应用
    1.4 人工湿地技术
        1.4.1 人工湿地技术特点
        1.4.2 人工湿地构成的基本要素
        1.4.3 人工湿地的分类
        1.4.4 人工湿地的净化机理
        1.4.5 人工湿地技术的潜在问题及强化策略
    1.5 厌氧氨氧化技术概述
        1.5.1 Anammox的发现及主导微生物
        1.5.2 环境条件对Anammox的影响
        1.5.3 人工湿地中Anammox研究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低扰动清淤射流泵的方案设计及工作机理分析
    2.1 前言
    2.2 设计方案与数值方法
        2.2.1 清淤射流泵清淤原理与设计方案
        2.2.2 CFD数值模拟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计算域及其网格划分
        2.3.2 计算工况及其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响应面模型的射流泵参数最优设计与试验验证
    3.1 前言
    3.2 优化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响应面模型
        3.2.3 多目标优化算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试验设计方案与结果
        3.3.2 设计参数敏感度分析与响应面模型
        3.3.3 模型方差分析与检验
        3.3.4 优化方案及其结果分析
    3.4 原理样机试验验证
        3.4.1 试验对象及试验方法
        3.4.2 水池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FCW和 HFCW系统对清淤余水的净化效果对比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人工湿地构建
        4.2.2 人工湿地的运行
        4.2.3 水质分析方法
        4.2.4 酶活测定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VFCW和HFCW溶解氧的分布差异
        4.3.2 VFCW和HFCW对COD的去除效能
        4.3.3 VFCW和HFCW对氮素的去除效果
        4.3.4 VFCW和HFCW对总磷的去除效果
        4.3.5 VFCW和HFCW的酶学表征差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组合人工湿地处理清淤余水的污染物去除规律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装置
        5.2.2 实验方法
        5.2.3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组合人工湿地系统对COD的去除规律
        5.3.2 组合人工湿地系统的氮素去除规律
        5.3.3 组合人工湿地系统的除磷规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Anammox生物强化人工湿地脱氮及其作用机理
    6.1 前言
    6.2 材料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2.3 水质分析方法
        6.2.4 高通量测序分析
        6.2.5 Anammox菌群克隆文库构建
        6.2.6 荧光定量PCR分析
        6.2.7 Anammox途径脱氮贡献率测定
    6.3 结果与讨论
        6.3.1 Anammox菌群的富集培养
        6.3.2 外源Anammox菌群引入对VFCW-HFCW组合工艺净化效能的影响
        6.3.3 富集培养物及人工湿地中Anammox功能菌群的组成结构
        6.3.4 人工湿地中Anammox贡献率的表征
        6.3.5 Anammox生物强化对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
        6.3.6 脱氮功能微生物的定量分析
    6.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国内外人工湿地设计规范/规程对比分析及陕西省生活污水人工湿地规范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发展历程
        1.2.2 国外发展历程
    1.3 人工湿地概述
        1.3.1 人工湿地概念
        1.3.2 人工湿地类型及特点
        1.3.3 污染物去除机理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国外人工湿地设计规范研究
    2.1 国外人工湿地相关设计标准
    2.2 爱尔兰规范梳理
        2.2.1 多元化人工湿地(ICW)介绍
        2.2.2 现场评估
        2.2.3 设计ICW系统
        2.2.4 运行、维护和监管
    2.3 德国规范梳理
        2.3.1 一般规定
        2.3.2 湿地设计
        2.3.3 滤料要求
        2.3.4 植物
        2.3.5 维护及成本
    2.4 印度规范梳理
        2.4.1 预处理
        2.4.2 一级处理
        2.4.3 人工湿地设计
        2.4.4 运行维护
    2.5 综合分析
3 国内人工湿地设计规范研究
    3.1 国家及各省级规范发布情况
    3.2 国内规范内容对比分析
        3.2.1 总体布置
        3.2.2 水量与水质
        3.2.3 工艺选择
        3.2.4 湿地面积计算
        3.2.5 设计参数
        3.2.6 几何参数
        3.2.7 湿地填料
        3.2.8 湿地植物
        3.2.9 布水、防渗及附属设施
    3.3 小结与建议
4 陕西省人工湿地规范编制技术研究
    4.1 编制背景及目的
    4.2 陕西省概况
        4.2.1 地理位置及气候特征
        4.2.2 水资源量
        4.2.3 水资源开发
        4.2.4 水质状况
    4.3 陕西省湿地工程实例
    4.4 技术问题研究
        4.4.1 水量
        4.4.2 设计进水水质
        4.4.3 设计出水水质
        4.4.4 设计参数
        4.4.5 植物及基质选择
    4.5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陕西省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工程技术规程草案》
附录2 陕西省人工湿地工程应用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基于雨洪管理的城市公规划设计研究 ——以深圳洪湖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1.1.2 城市雨洪管控的必要性
        1.1.3 蓄滞洪区生态化建设的趋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述
        1.3.2 国内研究概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雨洪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工程技术
    2.1 雨洪管理的理论体系
        2.1.1 相关概念
        2.1.2 相关理论体系
    2.2 雨洪管理的工程技术体系
    2.3 本章小结
3 雨洪公园
    3.1 雨洪公园的概念与特点
        3.1.1 雨洪公园的概念
        3.1.2 雨洪公园的特点
    3.2 雨洪公园的功能
        3.2.1 雨洪公园的防洪功能
        3.2.2 雨洪公园的游憩功能
        3.2.3 雨洪公园的生态功能
    3.3 雨洪公园的防洪工程
    3.4 本章小结
4 相关案例研究
    4.1 渭柳湿地公园
        4.1.1 项目概况
        4.1.2 借鉴意义
    4.2 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
        4.2.1 项目概况
        4.2.2 借鉴意义
    4.3 中国台湾高雄市本和里滞洪公园
        4.3.1 项目概况
        4.3.2 借鉴意义
    4.4 浙江黄岩永宁江生态防洪公园
        4.4.1 项目概况
        4.4.2 借鉴意义
    4.5 金华燕尾洲公园
        4.5.1 项目概况
        4.5.2 借鉴意义
    4.6 美国富士沃德公园
        4.6.1 项目概况
        4.6.2 借鉴意义
    4.7 本章小结
        4.7.1 防洪布局
        4.7.2 游憩体验
        4.7.3 雨洪设施
        4.7.4 生态修复
5 雨洪管理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策略
    5.1 设计目标
        5.1.1 地表径流控制
        5.1.2 雨水资源化利用
        5.1.3 防洪排涝目标
        5.1.4 生态安全服务
    5.2 设计原则
        5.2.1 流域统筹原则
        5.2.2 科学技术原则
        5.2.3 自然生态原则
    5.3 设计要点
        5.3.1 收集基础资料,充分分析现状
        5.3.2 模拟淹没范围,建立防洪体系
        5.3.3 建立适应性景观,提高生态功能
        5.3.4 分布雨洪设施,完善管理流程
        5.3.5 结合游憩安全,合理布置分区
        5.3.6 相关计算
6 深圳洪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6.1 项目背景
        6.1.1 城市概况
        6.1.2 自然资源
        6.1.3 人文资源
        6.1.4 历史暴雨
    6.2 项目概况
        6.2.1 区位概况
        6.2.2 城市上位规划
        6.2.3 现状分析
    6.3 设计导则
        6.3.1 项目定位
        6.3.2 设计目标
        6.3.3 设计策略
        6.3.4 设计依据
    6.4 总体设计
        6.4.1 规划布局
        6.4.2 景观结构
        6.4.3 景观分区
    6.5 分区与节点设计
        6.5.1 科普展示区
        6.5.2 溪林漫步区
        6.5.3 湿地景观区
        6.5.4 水畔休闲区
        6.5.5 湖滨游览区
    6.6 专项设计
        6.6.1 竖向设计
        6.6.2 雨洪管理设计
        6.6.3 交通设计
        6.6.4 种植设计
        6.6.5 驳岸设计
        6.6.6 铺装设计
        6.6.7 服务设施
        6.6.8 标识系统
    6.7 经济技术指标
7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图纸目录
附件

(6)基于河流生态修复理念的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以盂县香河景观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河流面临的生态威胁
        1.1.2 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热潮与困境
        1.1.3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研究框架
2.相关概念及研究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生态修复
        2.1.2 河流生态修复
        2.1.3 滨水景观
    2.2 .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研究概述
        2.2.1 国外河流生态修复研究概述
        2.2.2 国内河流生态修复研究概述
    2.3 .国内外滨水空间研究概述
        2.3.1 国外滨水空间研究概述
        2.3.2 国内滨水空间研究概述
        2.3.3 国际性滨水区会议研究概述
3.河流生态修复的相关理论研究
    3.1 .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
    3.2 .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
    3.3 .河流生态修复的主要内容
        3.3.1 河流水体的稳定与流量恢复
        3.3.2 河道整治恢复
        3.3.3 河漫滩与河岸带恢复
    3.4 .河流生态修复的原则
        3.4.1 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则
        3.4.2 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则
        3.4.3 河流功能的多样性与主导支配性原则
    3.5 .河流生态修复的方法
        3.5.1 缓冲区修复
        3.5.2 植被恢复
        3.5.3 恢复河漫滩或河流泄洪区的自然湿地和修建部分人工湿地
        3.5.4 降低河道边坡
        3.5.5 重塑弯曲河谷
        3.5.6 修复浅滩和深塘
        3.5.7 修复水边湿地和沼泽地森林
        3.5.8 修复零星分散的池塘
    3.6 .河流生态修复的主要理论
        3.6.1 河流连续体理论
        3.6.2 洪水脉冲理论
        3.6.3 四维系统理论
        3.6.4 河流不连续体理论
        3.6.5 河流复式断面过流理论
4.滨水景观的相关理论研究
    4.1 .城市滨水空间类型
    4.2 .城市滨水空间尺度界定
    4.3 .城市滨水空间的构成要素
        4.3.1 滨水空间的空间构成
        4.3.2 滨水空间的景观构成
    4.4 .河流与滨水空间的生态学解析
        4.4.1 空间结构生态学解析
        4.4.2 作用过程的生态学解析
        4.4.3 服务功能的生态学解析
    4.5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价值取向
5.相关案例分析
    5.1 .韩国首尔清溪川河道景观改造
        5.1.1 项目概况
        5.1.2 设计特色
        5.1.3 借鉴要点
    5.2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与加冷河修复
        5.2.1 项目概况
        5.2.2 设计特色
        5.2.3 借鉴要点
    5.3 .上海苏州河梦清园规划设计
        5.3.1 项目概况
        5.3.2 设计特色
        5.3.3 借鉴要点
    5.4 .洛阳伊滨公园
        5.4.1 项目概况
        5.4.2 设计特色
        5.4.3 借鉴要点
    5.5 .迁安三里河滨河景观
        5.5.1 项目概况
        5.5.2 设计特色
        5.5.3 借鉴要点
6.基于河流生态修复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6.1 .规划设计目标
        6.1.1 防洪蓄洪
        6.1.2 提升自净能力
        6.1.3 重建河流景观
        6.1.4 增加河流亲水性
    6.2 .规划设计原则
        6.2.1 系统与区域原则
        6.2.2 多目标兼顾原则
        6.2.3 生态设计原则
        6.2.4 文化保护原则
    6.3 .规划设计策略
        6.3.1 水体生态修复
        6.3.2 植物生态修复
        6.3.3 动物栖息地恢复
        6.3.4 生态游憩空间设计
7.项目实践—山西省阳泉市盂县香河滨水景观设计
    7.1 .项目背景
        7.1.1 区位概况
        7.1.2 上位规划解读
        7.1.3 周边交通
        7.1.4 气候条件
        7.1.5 水资源现状
        7.1.6 旅游资源
    7.2 .现状分析
        7.2.1 现状用地分析
        7.2.2 现状交通分析
        7.2.3 现状建筑分析
        7.2.4 竖向分析
        7.2.5 水体分析
        7.2.6 现状绿地分析
        7.2.7 生态敏感性评价
        7.2.8 服务人群分析
        7.2.9 场地SWOT分析
    7.3 .设计构思
        7.3.1 设计目标
        7.3.2 设计定位
        7.3.3 设计依据
        7.3.4 设计原则
        7.3.5 设计策略
    7.4 .总体设计
        7.4.1 总平面图
        7.4.2 景观结构布局
        7.4.3 景观功能分区
    7.5 .分区设计
        7.5.1 都市休闲活动区
        7.5.2 地域历史风貌区
        7.5.3 文化娱乐展示区
        7.5.4 湿地田园风光区
    7.6 .生态修复专项
        7.6.1 水生态修复专项
        7.6.2 植物生态修复专项
        7.6.3 动物生态修复专项
        7.6.4 生态游憩规划专项
    7.7 .专项设计
        7.7.1 交通规划专项
        7.7.2 竖向设计专项
        7.7.3 公共服务设施专项
        7.7.4 照明设施专项
        7.7.5 标识系统专项
        7.7.6 铺装专项
        7.7.7 智慧专项
        7.7.8 节事活动专项
        7.7.9 建筑专项
    7.8 .经济技术指标
8.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植物名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7)雨洪管理视角下的半湿润地区滨水绿地设计 ——以河北省迁安市滨湖东路绿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发展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城市发展与雨洪灾害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
        1.1.2 雨洪弹性是缓解城市发展与水环境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
        1.1.3 雨洪管理手段可缓解我国半湿润地区“雨水问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2 雨洪管理视角下的半湿润地区滨水绿地相关理论研究
    2.1 雨洪管理
        2.1.1 雨洪管理概念及相关理论研究
        2.1.2 雨洪管理理念和海绵城市建设
        2.1.3 雨洪管理的技术手段——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2.1.4 雨洪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2 半湿润地区滨水绿地
        2.2.1 半湿润地区范围、自然条件
        2.2.2 滨水绿地概念及相关理论研究
        2.2.3 滨水绿地国内外研究综述
3 案例分析
    3.1 渭柳湿地公园——雨水径流净化实例
        3.1.1 项目概况
        3.1.2 设计策略
        3.1.3 总结与借鉴
    3.2 沣河(文教园段)湿地生态公园——滞留型海绵体系设计实例
        3.2.1 项目概况
        3.2.2 设计策略及专项设计
        3.2.3 总结与借鉴
    3.3 文瀛湖生态公园——储蓄、净化型海绵体系设计实例
        3.3.1 项目概况
        3.3.2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分析
        3.3.3 借鉴意义——收集、储蓄、净化系统的雨水资源循环系统
    3.4 迁安三里河——与洪水为友
        3.4.1 项目概况
        3.4.2 设计策略
        3.4.3 总结与借鉴
    3.5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雨水资源循环利用实例
        3.5.1 项目概况
        3.5.2 循环净化系统和雨洪利用
        3.5.3 借鉴意义——雨洪利用的设计方法
    3.6 本章小结
4 雨洪管理视角下的半湿润地区滨水绿地设计
    4.1 场地雨洪问题
    4.2 构建意义
        4.2.1 提高城市生态弹性,有助于打造安全城市
        4.2.2 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助力海绵城市建设
        4.2.3 提升居民幸福感,有利于打造活力城市
    4.3 设计目标
    4.4 设计原则
    4.5 总体策略与设计流程
        4.5.1 总体策略
        4.5.2 基于现状条件、上位规划的定性分析
        4.5.3 雨洪调蓄定量计算
        4.5.4 总体设计阶段
    4.6 本章小结
5 迁安市滨湖东路绿地设计
    5.1 前期分析
        5.1.1 项目背景分析
        5.1.2 区位分析
        5.1.3 相关上位规划解读
        5.1.4 现状分析
        5.1.5 SWOT分析总结
    5.2 设计愿景
        5.2.1 设计定位
        5.2.2 设计目标
        5.2.3 设计技术路线
    5.3 设计策略
        5.3.1 “净滞”相依,调蓄季节性雨水
        5.3.2 “蓄用”相辅,资源化利用雨水径流
        5.3.3 与洪相成,预留弹性行洪通道
        5.3.4 功能相复,打造多样游憩空间
    5.4 总体设计
        5.4.1 雨洪设施的定量
        5.4.2 景观结构
        5.4.3 总平面图
        5.4.4 鸟瞰图
        5.4.5 分区设计
    5.5 专项设计
        5.5.1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
        5.5.2 竖向设计
        5.5.3 水系设计
        5.5.4 道路交通体系设计
        5.5.5 植物景观设计
        5.5.6 服务设施设计
    5.6 SWMM情景模拟
        5.6.1 基于内部雨洪安全的径流消减情景模拟
        5.6.2 东侧——“蓄用”系统结果分析
        5.6.3 西侧——“净滞”系统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结语
参考文献
注释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图纸附录

(8)基于水生态恢复理念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 ——以武汉中法生态城什湖湿地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湿地水生态健康面临的巨大威胁
        1.1.2 湿地价值的重新认识
        1.1.3 城市湿地公园的兴起与问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地区基本情况
        1.4.1 研究区位
        1.4.2 湿地水资源情况
        1.4.3 湿地动植物资源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案例研究法
        1.5.3 实地调研法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相关的概念的解读
    2.1 湿地
        2.1.1 湿地的概念
        2.1.2 湿地的特点
        2.1.3 湿地的类型
        2.1.4 湿地的价值
    2.2 城市公园
        2.2.1 城市公园的概念
        2.2.2 城市公园的功能
    2.3 城市湿地公园
        2.3.1 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
        2.3.2 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
        2.3.3 城市湿地公园与城市水景公园的区别
    2.4 生态恢复
    2.5 水生态恢复
        2.5.1 水生态恢复的概念
        2.5.2 湿地水生态恢复的概念
        2.5.3 湿地水生态恢复的内容
3 基于水生态恢复理念的湿地公园可行性研究
    3.1 基于水生态恢复的湿地公园设计理论可行性
        3.1.1 环境承载力理论
        3.1.2 生态系统结构理论
        3.1.3 生物群落演替理论
        3.1.4 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理论
        3.1.5 生态美学理论
    3.2 基于水生态恢复的湿地公园设计技术
        3.2.1 生态驳岸技术
        3.2.2 人工湿地技术
        3.2.3 人工生态浮岛技术
        3.2.4 水生动物技术
        3.2.5 生态拦截技术
        3.2.6 水生植物净化技术
    3.3 基于水生态恢复的湿地公园设计实践
        3.3.1 水系梳理
        3.3.2 水质净化
        3.3.3 水生态的维护
        3.3.4 水景观的打造
4 相关案例分析
    4.1 绍兴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4.1.1 案例概况
        4.1.2 建设前的现状条件
        4.1.3 功能分区
        4.1.4 案例借鉴
    4.2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4.2.1 案例概况
        4.2.2 案例借鉴
    4.3 成都活水公园
        4.3.1 项目概况
        4.3.2 总体设计
        4.3.3 案例特色
        4.3.4 案例小结
    4.4 陕西渭柳城市湿地公园
        4.4.1 案例概况
        4.4.2 总体规划
        4.4.3 案例借鉴
    4.5 武汉东湖国家湿地公园
        4.5.1 案例概况
        4.5.2 案例借鉴
        4.5.3 案例小结
    4.6 伦敦湿地公园
        4.6.1 案例概况
        4.6.2 案例借鉴
    4.7 小结
5 基于水生态恢复理念的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设计
    5.1 基于水生态恢复理念的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设计目标
    5.2 基于水生态恢复理念的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设计原则
        5.2.1 尊重自然原则
        5.2.2 因地制宜原则
        5.2.3 总体规划原则
        5.2.4 人工适当干预原则
        5.2.5 合理利用原则
    5.3 基于水生态恢复理念的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设计策略
        5.3.1 分级分区规划策略
        5.3.2 水系恢复策略
        5.3.3 水质的恢复策略
        5.3.4 生物多样性恢复策略
        5.3.5 水景观营造策略
6 湖北武汉市中法生态城什湖湿地公园设计
    6.1 项目背景
        6.1.1 区位分析
        6.1.2 自然条件
        6.1.3 水文条件
        6.1.4 周边交通
        6.1.5 生物资源
        6.1.6 上位规划
    6.2 场地分析
        6.2.1 现状用地分析
        6.2.2 现状植被分析
        6.2.3 现状交通分析
        6.2.4 现状水文分析
        6.2.5 现状问题总结
        6.2.6 生态敏感性分析
    6.3 愿景与策略
        6.3.1 规划定位
        6.3.2 规划目标
        6.3.3 规划原则
        6.3.4 规划策略
    6.4 总体设计
        6.4.1 总平面图
        6.4.2 鸟瞰图
        6.4.3 功能分区
        6.4.4 景观结构
    6.5 分区设计
        6.5.1 管理服务区
        6.5.2 生态游览区
        6.5.3 湿地生态展示区
        6.5.4 湿地核心保护区
    6.6 专项设计
        6.6.1 水生态恢复专项
        6.6.2 竖向专项
        6.6.3 栖息地规划
        6.6.4 植物规划
        6.6.5 道路设计
        6.6.6 游线设计
        6.6.7 服务设施规划
        6.6.8 标识系统规划
        6.6.9 照明规划
    6.7 经济技术指标
7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奖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9)海绵城市末端调蓄的雨水湿地设计研究 ——以西宁湟水河湿地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的挑战
        1.1.2 资源短缺雨水污染
        1.1.3 海绵城市的实施
        1.1.4 雨水湿地的应用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现有研究综述
        1.3.1 海绵城市相关理论综述
        1.3.2 雨水湿地研究综述
        1.3.3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和说明
2 海绵城市相关研究
    2.1 城市水循环
    2.2 城市地表径流
        2.2.1 城市地表径流定义
        2.2.2 城市径流污染
        2.2.3 影响城市径流污染的因素
        2.2.4 解决城市雨水问题的紧迫性
    2.3 海绵城市
        2.3.1 海绵城市定义
        2.3.2 海绵城市技术措施
        2.3.3 海绵城市中雨水湿地的应用
    2.4 小结
3 雨水湿地相关研究
    3.1 湿地概念
    3.2 湿地的分类
    3.3 人工湿地
    3.4 雨水湿地
        3.4.1 雨水湿地的定义
        3.4.2 雨水湿地的分类
        3.4.3 雨水湿地元素组成
        3.4.4 雨水湿地除污机理
    3.5 小结
4 雨水湿地设计
    4.1 雨水湿地规模的确定
        4.1.1 经验算法
        4.1.2 湿地反应速率系数算法
        4.1.3 暴雨管理模型(SWMM)模拟法
    4.2 雨水湿地系统设计
    4.3 雨水湿地填料的选择
    4.4 雨水湿地植物的选择与系统设计
        4.4.1 雨水湿地植物的选择原则
        4.4.2 雨水湿地植物的选择
    4.5 雨水湿地景观化设计策略
        4.5.1 设计依据与原则
        4.5.2 设计策略
    4.6 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波特兰(PORTLAND)水污染控制实验室雨水湿地
        5.1.1 项目背景
        5.1.2 设计策略及方法
        5.1.3 项目效果及借鉴
    5.2 史泰登岛蓝带(STATEN ISLAND BLUEBELT)湿地
        5.2.1 项目背景
        5.2.2 设计策略及方法
        5.2.3 项目效果及借鉴
    5.3 芝加哥帕米萨诺(CHICAGO PALMISANO)公园
        5.3.1 项目背景
        5.3.2 设计策略及方法
        5.3.3 项目效果及借鉴
    5.4 南洛杉矶(SOUTH LOS ANGELES)湿地公园
        5.4.1 项目背景
        5.4.2 设计策略及方法
        5.4.3 项目效果及借鉴
    5.5 渭柳湿地公园
        5.5.1 项目背景
        5.5.2 设计策略及方法
        5.5.3 项目效果及借鉴
6 方案设计
    6.1 项目概况
        6.1.1 区位概况
        6.1.2 西宁市气候条件分析
        6.1.3 区域地理条件分析
    6.2 上位规划解读
        6.2.1 总体规划解读
        6.2.2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解读
        6.2.3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解读
        6.2.4 研究范围土地使用规划
        6.2.5 水系河道分析
        6.2.6 西宁海绵城市建设解读
    6.3 场地现状分析
        6.3.1 设计红线范围
        6.3.2 设计红线外用地分析
        6.3.3 设计红线内用地分析
        6.3.4 设计红线外道路交通分析
        6.3.5 设计红线内道路交通分析
        6.3.6 水文分析
        6.3.7 植被分析
        6.3.8 雨水口分析
        6.3.9 场地水质污染分析
        6.3.10 地理条件分析
        6.3.11 排水口水量计算
        6.3.12 总结
    6.4 设计构思
        6.4.1 设计依据
        6.4.2 设计原则
        6.4.3 设计目标
        6.4.4 设计定位
        6.4.5 设计策略
    6.5 总体设计
        6.5.1 总体设计
        6.5.2 生态格局构建
        6.5.3 功能区划分
        6.5.4 景观结构
    6.6 分区设计
        6.6.1 综合管理服务区
        6.6.2 自然游憩区
        6.6.3 湿地体验区
        6.6.4 核心湿地区
        6.6.5 田园休闲区
    6.7 专项设计
        6.7.1 湿地系统构建
        6.7.2 海绵系统规划
        6.7.3 种植设计
        6.7.4 道路设计
        6.7.5 水体设计
        6.7.6 栖息地设计
        6.7.7 游览线路规划
        6.7.8 园区游憩活动规划
        6.7.9 服务设施规划
        6.7.10 建筑规划
        6.7.11 照明规划
    6.8 经济技术指标
7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图纸附录

(10)环城生态绿带构建下的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研究 ——以济宁市少康湖湿地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文明已上升至国家总体布局的高度
        1.1.2 城市问题治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1.1.3 采煤塌陷区给城市带来的影响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采煤塌陷区治理研究进展
        1.2.2 环城绿带相关研究及其实践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采煤塌陷区相关研究概述
    2.1 定义界定
        2.1.1 采煤塌陷区
        2.1.2 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
        2.1.3 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
        2.1.4 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
    2.2 我国采煤塌陷区现状
    2.3 采煤塌陷区存在的问题
        2.3.1 自然生态
        2.3.2 生态系统
        2.3.3 景观环境
        2.3.4 社会经济
    2.4 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原则
        2.4.1 因地制宜原则
        2.4.2 创新发展原则
        2.4.3 绿色发展原则
        2.4.4 协调发展原则
    2.5 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5.1 采煤塌陷区的预测和预治理
        2.5.2 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与环境修复技术
        2.5.3 采煤塌陷区人工湿地构建技术
        2.5.4 煤矸石山生态修复技术
    2.6 小结
3 环城绿带及其规划设计相关研究概述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环城绿带
        3.1.2 环形绿带
        3.1.3 楔形绿带
    3.2 环城绿带的功能
        3.2.1 生态功能
        3.2.2 社会功能
        3.2.3 经济功能
    3.3 环城绿带规划范围划定方法
        3.3.1 数学模型法
        3.3.2 空间模型法
        3.3.3 景观生态模型法
    3.4 小结
4 济宁市环城生态绿带总体概念性规划
    4.1 研究区域概况
        4.1.1 区位交通
        4.1.2 自然地理
        4.1.3 历史人文
        4.1.4 经济社会
        4.1.5 矿产资源
        4.1.6 综合评价
    4.2 研究区域规划背景
    4.3 规划范围研究与评价论证
        4.3.1 济宁市环城生态绿带红线划定原则
        4.3.2 济宁市环城生态绿带红线划定方法
        4.3.3 济宁市环城生态绿带红线划定结果分析与评价
    4.4 济宁市环城生态绿带规划定位与结构
        4.4.1 规划目标
        4.4.2 规划定位
        4.4.3 规划结构
    4.5 济宁市环城生态绿带针对性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专项规划
        4.5.1 济宁市环城绿带煤矿塌陷地存在的生态问题
        4.5.2 济宁市生态绿带煤矿塌陷地生态修复策略
5 济宁市少康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5.1 前期研究分析
        5.1.1 项目区位
        5.1.2 场地基础资料
        5.1.3 项目背景
        5.1.4 环城绿带的构建
        5.1.5 现状用地分析
        5.1.6 现状交通分析
        5.1.7 现状水体分析
        5.1.8 现状驳岸分析
        5.1.9 现状竖向分析
        5.1.10 现状植被分析
        5.1.11 现状煤矿塌陷预测分析
        5.1.12 现状生物多样性分析
        5.1.13 现状游憩资源分析
        5.1.14 SWOT分析
    5.2 相关案例分析
        5.2.1 美国密歇根州克罗斯温茨湿地展示保护区
        5.2.2 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公园
        5.2.3 横琴国家湿地公园
        5.2.4 微山湖湿地公园
        5.2.5 徐州九里湖湿地公园
    5.3 设计目标与原则
        5.3.1 设计目标
        5.3.2 设计原则
    5.4 总体设计策略
    5.5 总体设计
        5.5.1 景观结构
        5.5.2 规划分区
    5.6 专项设计
        5.6.1 生态之湖
        5.6.2 活力之湖
        5.6.3 智慧之湖
        5.6.4 其他设计
    5.7 经济技术指标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录

四、人工湿地的发展概况和面临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人工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补偿设计研究 ——以鄂城钢铁公园为例[D]. 夏磊.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2]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用于城镇污水厂尾水深度脱氮的研究与实践[D]. 白雪原. 东北师范大学, 2020
  • [3]富营养化湖泊底泥低扰动射流清淤及其余水人工湿地净化关键技术研究[D]. 倪其军. 江南大学, 2020(01)
  • [4]国内外人工湿地设计规范/规程对比分析及陕西省生活污水人工湿地规范编制研究[D]. 常雅婷.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基于雨洪管理的城市公规划设计研究 ——以深圳洪湖公园为例[D]. 马亚男.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河流生态修复理念的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以盂县香河景观规划为例[D]. 张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雨洪管理视角下的半湿润地区滨水绿地设计 ——以河北省迁安市滨湖东路绿地为例[D]. 康嘉奇.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8]基于水生态恢复理念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 ——以武汉中法生态城什湖湿地公园为例[D]. 赵琦.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9]海绵城市末端调蓄的雨水湿地设计研究 ——以西宁湟水河湿地公园为例[D]. 贾一非.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10]环城生态绿带构建下的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研究 ——以济宁市少康湖湿地公园为例[D]. 孔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标签:;  ;  ;  ;  ;  

人工湿地发展概况及面临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