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淋巴瘤继发RS3PE综合征(附1例报告)

恶性淋巴瘤继发RS3PE综合征(附1例报告)

一、恶性淋巴瘤继发的RS3PE综合征(附一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赵金荣,袁伟壮,黄璨,赵丽丹[1](2021)在《RS3PE综合征伴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缓解性血清阴性对称性滑膜炎伴点状水肿(RS3PE)综合征的特点是对称性滑膜炎,主要累及手腕,并与手背显着的点状水肿有关[1]。多有报道认为该疾病与潜在的实体肿瘤及血液系统肿瘤相关。有学者认为RS3PE可能是一种副瘤综合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以病态造血为特征,并有可能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然而,RS3PE综合征与MDS之间的关系罕有报道。本文报告一例76岁男性患者,在诊断为RS3PE同时明确诊断为MDS。患者以血象异常发病,其后开始出现多发性关节炎、手足背部可凹性水肿,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水平升高,血清类风湿因子和ANA阴性,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杨兆娜[2](2021)在《TRIB3调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脂代谢异常及促进MYC驱动淋巴瘤进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肿瘤是威胁全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尽管目前治疗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肿瘤复发、转移和耐药仍然是目前临床治疗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待攻克的难关。压力应激蛋白TRIB3(Tribbles Homologue 3)包含Ser/Thr激酶结构域却无激酶的催化活性,其生物学功能通常主要依靠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实现。我们前期探索TRIB3在多种实体肿瘤和白血病中的作用和机制,发现在不同肿瘤中该蛋白通过与多种重要促癌蛋白相互作用,进而影响肿瘤细胞的代谢、增殖、干性等生物学功能。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蛋白相互作用参与或决定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促进包括白血病、结直肠癌、黑色素瘤、肝癌、肺癌、三阴性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属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M3型,该疾病主要由融合蛋白PML-RARα诱发。我们前期研究发现,TRIB3在APL样本中表达升高,高表达的TRIB3通过与PML-RARα相互作用,抑制其泛素化及降解,维持PML-RARα的稳定性来介导APL的发生和疾病进展。尽管在APL治疗中,使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与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治疗能显着提高其治愈率,但是一线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也会引发耐药、复发以及脂质代谢异常等问题。虽然APL患者在一线治疗过程中常出现脂代谢紊乱,但其脂代谢异常机制及初诊病人的脂质水平并不清楚。本论文第一部分基于APL治疗存在的临床问题,探索APL患者治疗前后脂质代谢异常的具体生物学机制。通过回顾性临床数据分析,我们发现APL患者治疗前后脂质代谢异常。进一步我们发现APL患者在治疗前后均出现TRIB3的高表达,TRIB3通过与PML-RARα相互作用,妨碍脂代谢受体PPARγ与其配基RXR结合,促进PPARy降解,抑制PPARγ转录活性来介导APL原发和治疗过程后的脂质代谢异常。而联用降脂药PPAR的激动剂(非诺贝特),ATRA/As2O3可增强抗白血病效果并缓解病人血脂异常。该研究为临床使用降脂药与ATRA/As2O3联用治疗APL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潜在治疗策略。淋巴瘤是由病毒、放射线等因素诱发的不同于白血病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我国淋巴瘤患者大部分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病率明显提升。NHL的复发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而肿瘤干细胞的存在是导致淋巴瘤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靶向肿瘤起始细胞或肿瘤干细胞已经成为淋巴瘤治疗的首要目标,而降低关键原癌蛋白的表达则被认为是清除淋巴瘤干细胞的新型策略。本论文第二部分主要集中于假性激酶TRIB3在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探究,我们发现TRIB3在淋巴瘤组织中高表达,高表达的TRIB3与淋巴瘤疾病进程密切相关。自发淋巴瘤转基因小鼠中敲除TRIB3能够明显抑制小鼠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机制上,我们发现TRIB3通过与致癌蛋白MYC相互作用,妨碍E3泛素连接酶UBE3B介导的MYC泛素化及降解,维持MYC蛋白的稳定性来维持淋巴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干性,从而促进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本研究首次发现假性激酶TRIB3促进淋巴瘤发生发展的作用,从分子、细胞、动物水平结合PDX模型验证TRIB3促进淋巴瘤发生发展的关键调控机制,同时发现干预措施并提供淋巴瘤的治疗新策略。本论文围绕假性激酶TRIB3参与APL脂质代谢异常和淋巴瘤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机制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论文第一部分详细阐述TRIB3介导初诊和治疗后APL脂代谢异常的机制,为临床使用降脂药与ATRA/As2O3联用治疗APL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论文第二部分基于TRIB3促进MYC驱动淋巴瘤进展的机制,鉴定出介导MYC泛素化降解的E3泛素连接酶UBE3B,并提出阻断TRIB3/MYC相互作用治疗淋巴瘤的新策略。上述研究为血液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策略和新靶点,亦为抗肿瘤多肽药物研发奠定理论基础。

刘情,罗晓光[3](2021)在《RS3PE综合征合并干燥综合征1例》文中研究指明缓和性血清阴性对称性伴滑膜炎凹陷性水肿(remitting seronegative symmetrical synovitis with pitting edema,RS3PE)综合征为一组急性起病的对称性和可缓解的风湿病。其发病率低,临床少见,目前尚缺乏客观、特异性的诊断标准。笔者收治1例RS3PE综合征合并干燥综合征患者,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男,69岁,2019年3月10日就诊。以双手肿胀3个月余为主诉。

尚磊[4](2020)在《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特点分析》文中指出目的:T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cell large granular lymphocytic leukemia,T-LGLL)是一种罕见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增殖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位为一种持续的大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的异质性疾病。T-LGLL表现为造血功能衰竭或免疫介导的一种或几种细胞系的破坏,包括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患者通常年龄超过50岁,反复细菌感染,偶发脾肿大、类风湿关节炎或其他淋巴增殖性疾病。如何通过实验室检测方法正确的诊断T-LGLL疾病是关键,本研究通过总结T-LGLL患者的免疫表型及其克隆性,结合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对加深该类疾病的了解和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方法:文章选取了 195例临床确诊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并且有克隆性证据的患者,抽取外周血和/或骨髓,总结了首发症状、起病时血常规的情况、循环中T-LGL数量,利用流式细胞术方法分析了其免疫表型及TCR-Vβ(Flow cytometric variableβ-chain repertoire,FC-Vβ),利用多重酶链聚合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检测患者 TCR 基因重排(T-cell receptor gene rearrangement,TCR-GR),研究T-LGLL的临床特征与循环中LGL数量、免疫表型的特点的相关性。结果:在195例T-LGLL患者中,循环中LGL数量0.13-70.23×109/L,中位数2.10×109/L。以单纯性贫血起病者97例,占全部病例的49.7%;单纯粒细胞缺乏患者有13例,占比6.67%;以两系细胞减少起病者45例,占全部病例的23.1%;以三系细胞减少起病者9例,占全部病例的4.6%;以淋巴细胞增多起病者28例,占全部病例的14.4%;以血小板减少起病者2例,占全部病例的1.0%;无血常规异常者1例,占全部病例的0.5%。就诊时无治疗指证的患者共有57例,138例需要临床干预治疗。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其中TCRαβ型共163例,约占总病例数的83.59%,TCRyδ型共32例,约占总病例数的 16.41%;195 例患者中 CD8+T-LGLL 患者共 159 例,占 81.54%,CD4+T-LGLL共14例,占7.18%,CD4及CD8双阳性者共11例,占5.64%,CD4及CD8双阴性者11例,占5.64%;伴CD57表达者共186例,共占95.38%,不伴CD57表达者共9例,占4.62%;出现CD5表达减弱或缺失的患者共175例,占89.74%,CD7表达减弱或缺失的患者共143例,占73.33%,CD2表达减弱或缺失的患者共78例,占40.00%。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LGL的数量与达到治疗指证呈轻微负相关(P=0.004,OR=0.918),表型是否为TCRγδ型与达到治疗指证无关(P=0.164),CD5表达减弱与否与达到治疗指证正相关(P=0.022,OR=3.830),CD2及CD7表达减弱与否与达到治疗指证无关。贫血及粒缺均与CD56的伴随表达呈正相关(P=0.000,OR=47.269)vs(P=0.025,OR=10.733)。结论:本研究中的T-LGLL病例以CD8+TCRαβ型为主,是否为TCRγδ型与是否达到治疗指证无关,而CD5表达减弱为常见的T-LGLL表型变化且与是否达到治疗指证正相关,而循环中LGL数量与是否达到治疗指证呈现负相关。贫血及粒缺均与CD56的伴随表达呈正相关。

陈晓晨[5](2020)在《PD-1和TIM-3在耗竭T细胞介导B系淋巴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淋巴瘤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血液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淋巴瘤异质性强,病理分型复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其中最常见的亚型,发病率约占所有淋巴瘤30%。R-CHOP方案作为标准一线方案应用临床,明显改善了DLBCL患者的疗效和生存,但复发难治(R/R)DLBCL仍然是临床面临的棘手问题。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治疗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CAR-T)的突破性进展,给R/R DLBCL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程序性细胞死亡1受体(PD-1)是关键的免疫检查点分子之一。PD-1单抗治疗R/R霍奇金淋巴瘤的总反应率高达90%。然而,目前PD-1单抗治疗DLBCL的临床数据尚不多见,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此外,当前CAR-T治疗R/R DLBCL的临床试验也正在国内外广泛开展中。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3(TIM-3)是另一个重要的免疫检查点分子。文献报道,PD-1单抗治疗后,患者效应T细胞诱导性表达TIM-3上调,这可能是PD-1单抗继发性耐药的机制之一。本课题关注于免疫治疗R/R DLBCL,拟探究T细胞表达PD-1水平对于DLBCL的临床意义;分析PD-1靶向阻断策略(PD-1单抗及PD-1基因敲减CD19 CAR-T细胞)临床治疗R/R DLBCL患者的疗效、安全性、预测生物标记物及耐药机制;并进一步探索PD-1单抗和TIM-3单抗联合治疗B系淋巴瘤的疗效和免疫学机制,为未来相关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研究方法(1)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LBCL患者外周血(40例)和淋巴结(30例)T细胞亚群分布及其细胞表面PD-1表达情况;应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浆(40例)可溶性PD-1及PD-L1水平及动态演变。将患者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正常人群及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对比,分析PD-1(膜表达和可溶性表达)以及可溶性PD-L1在DLBC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对DLBCL患者进行临床特征(病理亚型,IPI评分)亚组分析和生存分析,以进一步探究PD-1/PD-L1对DLBCL患者临床特征和生存的影响。(2)应用PD-1靶向阻断策略(PD-1单抗及PD-1基因敲减CD19 CAR-T细胞)治疗R/R DLBCL患者,观察疗效和毒副反应情况;并应用外显子基因捕获二代测序、寡核苷酸阵列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对患者淋巴结组织进行检测,以探寻PD-1靶向治疗相关的预测生物标记物;应用流式细胞仪监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表达PD-1和TIM-3的动态变化,以进一步探究PD-1靶向治疗耐药与耗竭T细胞可能的相关机制。(3)建立BALB/c小鼠A20细胞淋巴瘤皮下模型,观察肿瘤成瘤率及生长速度;分别应用阻断性PD-1单抗单药和PD-1单抗+TIM-3单抗联合方案治疗成瘤小鼠,观察各组治疗效果和生存情况;并应用CD8+磁珠分选、流式细胞仪、ELISA、CCK8等方法进一步探究PD-1+TIM-3单抗联合方案治疗的免疫学机制。研究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初诊DLBCL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占CD3+T细胞的比例明显下降(45.47±10.07%VS.61.91±10.52%,P=0.036),而CD8+T细胞比例则相应升高(43.99±9.32%VS.31.94±6.50%,P=0.045),且CD4+T细胞及CD8+T细胞表达PD-1水平均明显上调(CD4+PD-1+:16.30±4.58%VS.8.96±2.95%,P=0.017;CD8+PD-1+:18.12±5.43%VS.10.13±3.30,P=0.023)。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相比,DLBCL患者淋巴结CD3+T细胞比例明显下降(23.55±15.62%VS.56.65±10.36%,P=0.002);CD4+和CD8+T细胞占CD3+T细胞的比例差异无显着性(P>0.05),但CD4+和CD8+T细胞表达PD-1水平均明显上调(CD4+PD-1+:45.95±11.61%VS.18.26±3.61%,P=0.001;CD8+PD-1+:55.11±13.45%VS.19.32±3.78%,P=0.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LBCL患者初诊时血浆可溶性PD-1明显上升(4.49±3.53ng/ml VS.0.47±0.36ng/ml,P=0.002),PD-L1水平也明显上升(1.21±1.03ng/ml VS.0.26±0.24ng/ml,P=0.039)。对DLBCL患者进行临床特征亚组分析显示PD-1(膜表达和可溶性表达)以及可溶性PD-L1水平和患者临床特征(病理亚型,IPI评分)相关;生存分析显示PD-1(膜表达和可溶性表达)以及可溶性PD-L1高表达组的OS和PFS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P<0.05);动态分析患者血浆可溶性PD-1及PD-L1水平显示,其与患者病情状态密切相关。(2)应用PD-1靶向阻断策略(PD-1单抗及PD-1基因敲减CD19 CAR-T细胞)治疗R/R DLBCL,部分患者获得了明显疗效(PD-1单抗治疗ORR达33%;PD-1基因敲减CD19 CAR-T细胞治疗ORR达72%),总体耐受性好,毒副反应较轻;外显子基因捕获二代测序和寡核苷酸阵列芯片分析提示患者肿瘤染色体及基因突变程度高者对PD-1单抗治疗更加敏感(P<0.05);免疫组化提示肿瘤浸润T细胞数量或/和PD-L1表达高者,对PD-1单抗治疗反应更好(P<0.05)。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表达PD-1和TIM-3呈动态变化,随着PD-1单抗治疗的进行,T细胞PD-1表达下调,但TIM-3表达上调,且疗效不佳组患者T细胞表达TIM-3上调更加明显(CD4+TIM-3+:29.12±3.52%VS.20.10±2.71%,P=0.001;CD8+TIM-3+:30.12±3.65%VS.19.93±3.52%,P=0.001)。(3)成功建立BALB/c小鼠A20细胞淋巴瘤皮下模型;PD-1单抗+TIM-3单抗联合组疗效和生存明显优于PD-1单抗单药组和对照组;免疫学机制研究提示:PD-1单与PD-1单抗单药组和对照组相比,PD-1+TIM-3单抗联合组瘤体中CD8+T细胞浸润增加(30.12±2.15%VS.14.94±1.42%VS.4.99±0.95%,P=0.001),且其TIM-3表达明显下调(20.55±1.46%VS.60.14±2.98%VS.40.01±2.52%,P=0.001);体外T细胞功能学实验提示PD-1+TIM-3单抗联合组瘤体中CD8+T细胞增殖及杀伤能力明显强于PD-1单抗单药组和对照组(P<0.05);凋亡明显低于另外两组(P<0.05);PD-1+TIM-3单抗联合组血浆IL-2、IFN-γ及TNF-α动态水平也明显高于另外两组(P<0.05)。结论(1)DLBCL患者T细胞表达PD-1上调和血浆可溶性PD-1/PD-L1水平升高在DLBCL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上述指标与患者临床特征(病理亚型,IPI评分)及生存(OS/PFS)密切相关;患者血浆可溶性PD-1及PD-L1水平动态变化与其病情状态密切相关,可将其作为DLBCL病情监测的潜在生物标记物。(2)应用PD-1靶向阻断策略(PD-1单抗及PD-1基因敲减CD19 CAR-T细胞)治疗R/R DLBCL总体耐受性好,毒副反应较轻,但仅对部分患者有效;外显子基因捕获二代测序、寡核苷酸阵列芯片分析及免疫组化分析提示:患者肿瘤突变程度、肿瘤浸润T细胞数量和肿瘤微环境PD-L1表达等因素,与PD-1单抗疗效密切相关,提示上述指标有可能成为预测PD-1单抗疗效的潜在生物标记物;PD-1单抗治疗后,患者效应T细胞将诱导性上调TIM-3分子表达,这可能是PD-1单抗继发性耐药的机制之一。(3)BALB/c小鼠A20细胞淋巴瘤皮下模型中,PD-1单抗+TIM-3单抗联合组的疗效及生存明显优于PD-1单抗单药组和对照组,从而提示:PD-1单抗和TIM-3单抗联合应用能够发挥更强的抗肿瘤作用。免疫学机制研究进一步揭示:PD-1+TIM-3单抗联合可以抑制效应T细胞的TIM-3诱导性表达,并通过增强CD8+T细胞增殖及杀伤能力、抑制CD8+T细胞凋亡、上调多种因子表达(IL-2、IFN-γ及TNF-α)等机制,避免T细胞耗竭从而增强T细胞抗肿瘤效应。

肖霞[6](2020)在《改进的放疗分割方式联合CAR-T细胞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CD19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是治疗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的有效手段,仍有部分患者疗效不佳,分析这部分患者特征,提出针对此部分患者的改进的CAR-T治疗方法。本研究通过临床患者疗效分析结果提示巨块型是CAR-T疗效不佳因素,设计巨块型B细胞淋巴瘤动物实验,采用放疗联合CAR-T细胞的措施,进一步分析放疗对免疫的影响的以及不同的放疗分割方式对CAR-T细胞疗效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机制研究,进一步阐明改进的放疗分割方式和CAR-T细胞治疗的最佳联合方式。材料和方法:纳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血液科自2017年2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接受CD19 CAR-T细胞治疗的临床试验的34例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患者。第一部分:接受CD19 CAR-T细胞治疗的B细胞淋巴瘤患者,检测CAR-T体内扩增数量,评估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第二部分:对接受CD19 CAR-T细胞治疗的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患者疾病特征分析,包括疾病的病理类型、输注CAR-T前的疾病状态、疾病分期、B症状、结外受累、巨块型(直径≥7cm)、骨髓受累、乳酸脱氢酶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不良遗传学、双打击或双表达以及CAR-T治疗是否为二线治疗或二线以上治疗因素,得出疗效不佳患者的特征,为此部分患者提出CAR-T细胞的联合治疗方案;第三部分:针对巨块型是CAR-T细胞疗效不佳的因素,设计放疗联合CAR-T细胞治疗的方案。1、制备CD19 CAR-T细胞和建立巨块型的小鼠模型;分别体内体外炎症CAR-T细胞对淋巴瘤细胞株的疗效。2、不同的放疗分割方式,包括常规的2Gy和大分割的4Gy,8Gy方式对免疫的影响,利用血细胞分析仪和流式细胞技术分析放疗对白细胞,淋巴细胞以及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4,CD8和Treg细胞的影响。3、不同分割方式的放疗联合CAR-T细胞治疗对CAR-T治疗巨块B细胞淋巴瘤疗效的影响,从肿瘤微环境以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情况分析可能的机制。4、放疗以及CAR-T细胞均可引起炎症反应,观察检测两者联合治疗的副反应,以及对副反应的管理。第四部分,从一个CAR-T细胞治疗后发生重症CRS的患者提出血浆置换能去除过多的细胞因子,快速缓解CRS相关症状。结果:第一部分:CD19 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1、患者输注CART细胞后,CR率为45.5%,ORR率为77.3%;2、外周血液中检测CD19 CAR-T细胞增殖,增殖的高峰在为治疗后7天(1~19天);外周血CAR-T细胞占总的T淋巴细胞的7.08%(2.23%~28.60%);3、CAR-T细胞输注相关的不良反应:22例患者输注CART细胞后14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CRS,其中9例为1级CRS,4例为2级CRS,其中1例复发难治患者发生3级CRS,经糖皮质激素,白介素6抗体治疗后CRS得到控制。CRS多出现在治疗有效的患者中,治疗有效的17例患者中发生CRS 14例,治疗无效的5例患者中均未发生CRS。在难治复发高肿瘤负荷患者发生CRS的严重程度比肿瘤负荷低患者程度高。第二部分: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患者输注CD19 CAR-T细胞后,分为有效组和疗效不佳组,分析这两组患者特征。1、这两组患者CD19 CAR-T细胞输注数量中位数分别为8.6(5.0~12.7)×106/kg和9.7(5.8~15.0)×106/kg,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654);外周血检测CAR-T细胞扩增数量,有效组和疗效不佳组CD19 CAR-T细胞占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10.28%(3.92~44.16%)和4.05%(0.92~28.63%),有效组比疗效不佳组CAR-T细胞扩增的比例更高,两者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371)。2、分别对两组患者疾病的病理类型、输注CAR-T前的疾病状态、疾病分期、B症状、结外受累、巨块型(直径≥7cm)、骨髓受累、乳酸脱氢酶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不良遗传学、双打击或双表达以及CAR-T治疗是否为二线治疗或二线以上治疗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具有巨块型是影响CD19 CAR-T细胞疗效的不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应用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具有巨块型肿物特征仍然是本组患者CD19 CAR-T细胞疗效不佳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5,OR=0.039)。第三部分:不同分割方式放疗联合CAR-T细胞治疗的动物实验。1、放疗不同程度的杀伤肿瘤细胞,但是不能根除肿瘤。不同的治疗组A组:2Gy×5次,B组:4Gy×5次和C组:8Gy×3次分割方式的X线照射。B和C组比A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在第7天和第14天,比较肿瘤体积的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这三种分割方式不足以使体积300m3大小的肿瘤得以治愈,照射后2周肿瘤再次生长。2、确定放疗对免疫的影响以及与CAR-T细胞联合治疗时间。放疗后24小时白细胞即出现明显的下降,3天后回复至接近正常水平,7天后回复至正常。考虑到放疗对白细胞的作用时间短暂,与CAR-T细胞的联合方法中,于放疗后24小时即注射CAR-T细胞。放疗对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大分割放疗对T细胞和B细胞明显的杀伤作用,两者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67),而传统的分割方式对T,B细胞影响不大,可能与放疗次数少有关而不管何种方式的放疗都会使CD4/CD8比值上升,经过3~7天后恢复至正常水平,这可能是机体为逃避放疗引起的损伤的机制,外周血中Treg细胞在3~7天也会明显升高,起免疫抑制作用。3、不同分割放疗联合CAR-T的疗效。大分割放疗的联合方式能迅速的使瘤体缩小,治疗后第7天时肿瘤不能被测到,且延长了CAR-T细胞疗效时间,使小鼠生存期得到延长,A,B,C,D各组生存期分别是45天(39~69天),52天(39~70天),103天(78~182天)和100天(82~193天)。4、大分割放疗增强CAR-T细胞疗效的可能机制。单纯CAR-T组和2Gy组比较,浸润T淋巴细胞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P>0.05),说明传统的放疗方式不足以促进T淋巴细胞浸润肿瘤;但是大分割方式的放疗,可以对T淋巴细胞浸润肿瘤起促进作用,四组不同分割方式T淋巴细胞在肿瘤组织中所占百分数分别为(2.13±0.11%),(2.77±0.21%)(7.63±0.49%)和(8.53±0.62%)。所有小鼠外周血中均能检测到CAR-T细胞,高峰时间为治疗后第2~7天,中位数为第3天;CD19 CAR-T细胞占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23.17%(7.92%~52.16%)和14.05%(5.90%~28.06%),大分割放疗比传统放疗组CAR-T细胞扩增的比例更高,两者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63)。5、联合治疗的不良反应,包括疼痛分级和体重。出现不良反应的中位时间为输注后第1天(第0~7天)。出现3级以上的不良反应小鼠在2Gy组占2只,而4Gy组占5只,8Gy组有7只,其中8Gy组有1只小鼠在CAR-T治疗后1天疼痛级别4级,给予甲强龙干预后好转。每组患者的小鼠均有不同程度的体重下降,其中8Gy组最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1)。第四部分:CAR-T细胞治疗后发生3级CRS的患者,常规糖皮质激素和白介素6受体拮抗剂治疗后CRS无明显改善,出现精神障碍,血压下降及高热,检测细胞因子达高水平(IL-2R:7500U/ml,IL-6:1000pg/ml,IL-8:103pg/ml,IL-10:615pg/ml,TNF-a:40.6pg/ml,INF-γ:670.8ng/ml,CRP:232.8mg/L),应用血浆置换后3次后,细胞因子水平明显下降(IL-2R:7500U/ml,IL-6:43.1pg/ml,IL-8:64.2pg/ml,IL-10:11.7pg/ml,TNF-a:25.2pg/ml,INF-γ:31.2ng/ml,CRP:14.17mg/L),CRS相关临床表现迅速改善,血象恢复,骨髓缓解。结论:1、CD19 CAR-T是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的有效治疗手段,副反应可控。2、B细胞淋巴瘤患者特征中巨块型是CAR-T细胞疗效不佳的因素。对具有疗效不佳特征的患者联合使用CAR-T细胞治疗有望使这部分患者受益。3、大分割的放疗方式联合CAR-T细胞治疗可改善巨块型B细胞淋巴瘤小鼠模型的疗效,延长生存,可能与增加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有关,需要注意的是两种联合治疗后副反应的管理。4、血浆置换疗法是治疗重症CRS的有效措施之一。

钟林庆[7](2020)在《儿童自身炎症性疾病的诊治研究和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目的:总结分析本中心诊治的单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autoinflammatory diseases,AIDs)患儿的临床表现、基因型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8年12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在本中心诊治的单基因AIDs患儿的临床资料、基因型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自2008年12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本中心收治的单基因AIDs患儿共90例,其中2015年9月1日前确诊病例18例。这些患儿包括Ⅰ型干扰素病13例(14.5%)、炎症小体病36例(40.0%)、非炎症小体相关疾病39例(43.3%)和未分类综合征(ROSAH综合征)2例(2.2%)。男女比为46/44,其中17例患儿有阳性家族史,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起病年龄自出生后至16周岁,中位起病年龄为1周岁;起病至确诊的时长3个月-14年,中位时长3.5年;规律就诊至确诊的时长2个月-14年,中位时长为6个月。共34例(37.8%)曾被误诊。(2)ADA2缺乏症的临床特点是反复发热,伴双下肢网状青斑,炎症指标升高,免疫球蛋白可减低,自身抗体阴性或低滴度阳性。其他Ⅰ型干扰素病的主要特点包括:①特殊类型的皮疹,包括冻疮样皮疹、网状青斑;②头颅钙化:可能随着疾病进展后出现;③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④炎症指标升高;⑤多种自身抗体阳性。炎症小体病和非炎症小体相关的疾病以反复发生的发热、皮疹、关节炎等为特征,炎症指标通常升高明显。Ⅰ型干扰素患儿主要应用Janus激酶抑制剂治疗,ADA2缺乏症和非炎症小体相关的疾病患儿主要应用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治疗,而因白介素1抑制剂在我国大陆地区尚未上市,炎症小体病的患儿无特效治疗。(3)本中心诊治了两例新的单基因AIDs——ROSAH综合征的患儿,他们的临床表现较为一致,突出表现是眼底病变和脾肿大。结论:(1)有特殊类型的皮疹,包括冻疮样皮疹、网状青斑,头颅钙化,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IgG显着升高的自身免疫病患者,需警惕Ⅰ型干扰素病的存在。(2)根据单基因AIDs的发病机制上所涉及的炎症通路,针对性地予以相应生物制剂治疗,可显着改善患儿症状和实验室指标。第二部分目的:以单基因AIDs之一的cryopyrin蛋白相关周期性综合征(cryopyrin-associated periodic syndrome,CAPS)为例,探索抗变态反应药物——曲尼司特,在治疗CAPS患儿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部分为单中心的单臂前瞻性队列研究,以治疗3月后的自身炎症性疾病活动度指数(autoinflammatory diseases activity index,AIDAI)的减少程度为主要研究终点,以治疗1月后AIDAI的减少程度,治疗1月、3月后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血白细胞、血小板的降低程度,治疗1月、3月后的医生关于疾病活动度VAS评分的改善情况,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次要研究终点,对入组的CAPS患儿给予曲尼司特治疗3个月后,评估曲尼司特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本部分自2019年4月20日至2020年1月20日共入组并完成了 5例CAPS患儿的随访。在开始曲尼司特治疗前,1例患儿已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1.5月,2例患儿已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和沙利度胺治疗数年。在上述药物治疗不变的前提下,这三例患儿加用曲尼司特治疗。(2)通过比较分析这5例CAPS患儿的基线、曲尼司特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的AIDAI、医生关于疾病活动度的VAS评分、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现曲尼司特治疗后,无论是1个月还是3个月后,CAPS患儿的AIDAI指数和医生VAS评分均无改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也均无显着减低。这5例患儿在服用曲尼司特期间,均未发生可疑的药物相关的不适症状,通过实验室指标的检测,也未发现血尿、肝肾功能受损的不良反应。结论:曲尼司特治疗CAPS患儿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三部分目的:初步探讨多基因AIDs之一的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ystemic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sJIA)的基因背景和发病机制。方法:(1)对sJIA患儿进行二代测序,并分析炎症小体中模式识别分子的编码基因的变异,基于少见等位基因频率与常见等位基因频率比值比,比较sJIA患儿和健康人群数据库的上述基因变异是否存在差异。(2)基于基因分析中发现的sJIA患儿TREM1基因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血浆可溶性髓细胞触发受体1(soluble 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1,sTREM1)和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的 TREM1 的表达,比较sJIA患儿和健康儿童、成人Still’s病患者和健康成人的TREM1表达差异。(3)采用Spearman分析研究sTREM1与同批次标本中的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铁蛋白、前白蛋白、白介素1β、白介素18和白介素18结合蛋白的相关性。结果:(1)共59例sJIA患儿完成二代测序。分析后,多个炎症小体模式识别分子的编码基因低频变异中,均发现sJIA患儿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包括NLRP1、NLRP3、NLRC4、NLRP7、NLRP12、DDX58 和PLCG2 等多个基因。(2)TREM1基因的rs2234246变异频率显着低于健康人群,比值比为0.55(0.33-0.91)。本部分共收集sJIA患儿和健康儿童血浆标本各58份,包括28份活动期和30份非活动期sJIA患儿标本。与健康儿童相比,sJIA患儿血浆sTREM1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6.66±162.75 vs99.74±37.33,t=-8.397,P<0.001);与非活动期 sJIA患儿相比,活动期患儿血浆sTREM1水平无显着差异(259.90±141.85 vs 247.93±228.17,t=0.646,P=0.521)。与健康儿童相比,非活动期sJIA患儿血浆sTREM1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7.93±228.17vs 109.31±40.47,t=-5.451,P<0.001);与健康儿童相比,活动期sJIA患儿血浆sTREM1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9.90±141.85 vs 94.16±38.64,t=6.785,P<0.001)。本部分收集到成人Still’s病患者和相应健康对照血浆各10份。与健康对照相比,成人Still’s病患者血浆sTREM1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70.35±456.21 vs 176.95±74.88,t=-2.748,P=0.023)。通过流式细胞实验检测,发现sJIA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膜表面TREM1表达高于健康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4.30±4.60 vs 11.68±4.48,t=-2.598,P=0.020)。与非活动期患儿相比,活动期sJIA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膜表面TREM1表达无差异(16.64±3.78 vs 13.23±4.69,t=-1.419,P=0.178)。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sTREM1与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前白蛋白和白介素18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540,P<0.001;r=0.500,P<0.001;r=0.380,P=0.005;r=0.484,P=0.005),而与血小板计数、ESR、CRP、铁蛋白、白介素18结合蛋白和白介素1β不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050,P=0.70;r=0.130,P=0.30;r=0.170,P=0.19;r=0.330,P=0.06;r=0.204,P=0.263;r=0.105,P=0.580)。结论:(1)多种炎症小体模式识别分子的编码基因的低频变异,是sJIA发病的危险因素。(2)TREM1参与了 sJIA的发生发展,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陈聪[8](2020)在《c-Met CAR-T及PD1/CD28融合受体CAR-T在胃癌中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设计靶向c-Met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验证其在胃癌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对c-Met CAR进行PD1/CD28融合受体优化以改善免疫抑制,提高抗肿瘤效果。方法:使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TCGA中胃癌数据的c-Met表达情况及其与生存预后的关系。收集手术患者的胃癌肿瘤及癌旁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c-Met的表达。并用PCR、WB、流式细胞计数等方法检测6种不同胃癌细胞系c-Met、PD-L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构建c-Met CAR和cMet-PD1/CD28 CAR质粒,包装慢病毒、感染T细胞,制备对应的CAR-T。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检测CAR-T细胞不同亚群和表型的变化,及靶细胞刺激对CAR-T激活和PD-1表达的影响。检测CAR-T的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并通过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7-AAD染色、CD107a脱颗粒反应等方法反映c-Met CAR-T、cMet-PD1/CD28 CAR-T对靶细胞的杀伤能力。在体内动物模型中,通过活体小动物成像等方法观测两种CAR-T对小鼠胃癌皮下移植肿瘤的作用,并通过HE染色的方法检测两种靶向c-Met的CAR-T对小鼠正常器官的脱靶毒性。结果:TCGA数据库和胃癌标本免疫组化结果均显示胃癌组织高表达c-Met,c-Met表达较高的胃癌患者的预后较差。通过PCR、WB、FCM等方法筛选出c-Met表达最高的胃癌细胞系MKN-45和最低的细胞系HGC-27,作为实验细胞,并使HGC-27过表达c-Met构建HGC27-OE作为阳性对照。相对于转染空载体质粒的Mock T,c-Met CAR-T细胞的CD3+CD8+亚群和CD62L+CCR7+中央记忆表型增多,PD1/CD28融合受体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加CAR-T的CD62L+CCR7+中央记忆细胞的比例,但却未明显改变CD4+、CD8+T细胞亚群。靶细胞的刺激可以使c-Met CAR-T的PD-1表达升高,CD69+、CD71+激活表型增多。相对于Mock T,c-Met CAR-T与靶细胞共培养后能够分泌更多的IFN-γ、TNF-α、IL-6、IL-10等细胞因子,CD107a脱颗粒反应和对靶细胞的杀伤能力均明显提高,且其杀伤活性依赖于靶细胞c-Met的表达。PD1/CD28融合受体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强c-Met CAR-T对c-Met阳性胃癌细胞的杀伤能力,此外,还可以降低炎性因子IL-6的释放水平。c-Met CAR-T对小鼠皮下移植胃癌模型肿瘤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对小鼠正常的胃、小肠、心、肝、脾、肺、肾等重要器官没有明显的脱靶毒性。PD1/CD28融合受体结构还能进一步增强c-Met CAR-T的远期抗肿瘤效果。结论:c-Met CAR-T对高表达c-Met的胃癌细胞具有良好的杀伤活性,能够明显抑制c-Met阳性胃癌肿瘤的生长,且对正常器官没有严重的脱靶毒性。PD1/CD28融合受体结构能够通过逆转PD-1免疫抑制信号,进一步增强c-Met CAR-T的抗肿瘤能力,并且可以减少c-Met CAR-T炎性因子IL-6的分泌,降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发生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王璐[9](2020)在《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血液净化治疗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全国多中心的问卷调查,为我国噬血细胞综合征[噬血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患儿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指征提供依据。方法: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专家制定《噬血细胞综合征登记表》,对国内部分医院近期行血液净化治疗HLH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病例构成:收集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15家三级甲等医院66例经血液净化治疗的HLH病例,其中18例来自肾脏科,其余来自PICU;男42例(63.6%),女24例(36.4%),男:女1.75:1,中位年龄为3.23岁(0.7-13岁);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组29例,PE+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29例,CRRT5例,PE+血液灌流组2例,PE+血液透析组1例;(2)病因构成:感染60例(91.0%)、淋巴瘤3例(4.5%)、风湿性疾病3例(4.5%);(3)临床表现:血液净化治疗前,PE组呼吸衰竭4例(13.8%),无心力衰竭、脓毒性休克患儿,CRRT组呼吸衰竭6例(17.6%)、心力衰竭5例(14.7%)、脓毒性休克3例(8.8%),CRRT组器官衰竭多于PE组,两组存活病例治疗后临床表现均缓解;(4)实验室指标:治疗前两组病例血细胞明显减少,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损害明显,PE组胆红素、铁蛋白显着高于CRRT组,肌酐显着低于CR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均缓解,铁蛋白在PE组下降幅度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转归:好转39例(59.1%),死亡及退院27例(40.9%)。其中PE组好转18例(62.1%),CRRT组好转19例(55.9%),两组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7,P=0.619)。结论:通过流调结果分析显示,对于肝功能异常、炎症明显的HLH患儿临床医生采用PE为主;肾功损害较重、循环负荷相对较高、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儿多使用CRRT,同时联合PE。因本次调查属于小样本回顾性研究,对于临床医生仍需根据患儿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程度,采用个体化方案。

李玲,黄淑玉,邹毅,吴敏,晏益民,刘锋,朱钊,廖世波[10](2017)在《缓解性血清阴性对称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肿综合征误诊一例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缓解性血清阴性对称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肿(remitting seronegative symmetrical synovitis with pitting edema,RS3PE)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RS3PE综合征患者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老年女性,因发热伴关节肿痛1周入院。曾在当地社区医院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并肺部感染,予非甾体类药物治疗后发热、疼痛减轻,但四肢肢端凹陷性水肿无明显好转。入我院后经完善系列检查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后,考虑RS3PE综合征,予诊断性泼尼松口服治疗3 d后四肢水肿即明显消退,明确诊断为RS3PE综合征。结论 RS3PE综合征与感染性疾病、风湿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或肿瘤性疾病密切相关,诊断应注意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风湿性多肌痛相鉴别,避免误漏诊,同时注意筛查肿瘤等背景疾病。

二、恶性淋巴瘤继发的RS3PE综合征(附一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恶性淋巴瘤继发的RS3PE综合征(附一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RS3PE综合征伴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摘要
2 讨论

(2)TRIB3调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脂代谢异常及促进MYC驱动淋巴瘤进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一: 白血病骨髓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蛋白质质量控制及靶向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药物研发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TRIB3调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脂代谢异常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A 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
        2.细胞系
        3.患者样本
        4.质粒、siRNA、病毒
        5.实验试剂
        6.试剂盒
        7.抗体
        8.引物
        9.药物
        10.主要仪器
        B 实验方法
        1.细胞的传代及冻存
        2.稳定细胞株的建立
        3.小鼠原代APL细胞分离
        4.小鼠原代肝脏细胞分离
        5.肝脏细胞与白血病细胞共培养
        6.白血病小鼠转接模型
        7.蛋白提取
        8.Western Blotting
        9.免疫共沉淀
        10.瞬时转染
        11.免疫荧光
        12.流式细胞术及分选
        13.RNA提取
        14.逆转录
        15.实时定量PCR
        16.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17.蛋白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
        18.肝脏细胞脂质检测样品制备
        19.TC水平检测
        20.TG水平检测
        21.ELISA检测Leptin、Resistin、PCSK9水平
        22.变量定义
        23.统计方法
    实验结果
        1.APL患者易发生血脂异常
        1.1 相比非APL患者,APL患者有更高脂代谢异常的发生率
        1.2 APL细胞介导机体脂代谢异常
        1.3 APL细胞在脂代谢异常中起重要作用
        2.APL细胞能够诱导肝细胞脂质合成异常
        2.1 APL细胞能够促进肝脏细胞脂质合成
        2.2 PML-RARα融合蛋白在APL脂代谢异常起重要作用
        3.PML-RARα抑制PPARγ转录活性和脂代谢信号通路
        3.1 APL患者中脂代谢信号通路异常,脂代谢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
        3.2 RETN,LEP,PPARγ和TRIB3是介导脂代谢异常的关键基因
        3.3 APL细胞中TRIB3和Resistin蛋白表达升高,PPARγ蛋白表达降低
        3.4 PPARγ通过调控Leptin和Resistin的分泌介导脂代谢异常
        3.5 APL细胞能够诱导小鼠血清中Resistin和PCSK9分泌
        3.6 Resistin能够诱导肝脏细胞分泌PCSK9
        3.7 Resistin调控肝脏细胞脂质代谢
        4.APL细胞中PPARγ活性降低导致脂质代谢异常
        4.1 PML-RARα能够抑制PPARγ的活性
        4.2 APL细胞中敲除PPARγ诱导小鼠血脂异常
        5.TRIB3通过维持PML-RARα稳定性,抑制PPARγ/RXR异源二聚体形成
        5.1 PML-RARα抑制PPARy/RXR异源二聚体的形成
        5.2 TRIB3抑制PPARy/RXR异源二聚体的形成
        5.3 TRIB3进一步增强PML-RARα对PPARγ降解的促进作用
        5.4 TRIB3增强PML-RARα介导的PPARγ泛素化
        6.ATRA/As_2O_3治疗后依然存在脂代谢异常
        6.1 ATRA/As_2O_3治疗恢复PPARγ蛋白表达水平
        6.2 ATRA/As_2O_3诱导Resistin的表达上调和Leptin的表达下调
        6.3 ATRA/As_2O_3处理后APL细胞能诱导肝脏细胞脂代谢异常
        6.4 ATRA/As_2O_3治疗导致APL患者血清TG水平升高
        7.ATRA/As_2O_3治疗诱导TRIB3表达水平升高,介导治疗引发的血脂异常
        7.1 TRIB3抑制PPARγ转录活性
        7.2 TRIB3是介导ATRA/As_2O_3治疗后APL患者血脂异常的关键蛋白
        7.3 敲低TRIB3能明显抑制APL细胞介导的脂质代谢异常
        7.4 小鼠体内敲除TRIB3能缓解ATRA/As_2O_3诱发的脂代谢异常
        8.PPAR激动剂与ATRA/As_2O_3协同治疗APL,改善脂代谢异常
        8.1 PPAR激动剂与ATRA/As_2O_3联用可协同促进APL细胞分化和凋亡
        8.2 PPAR激动剂可抑制砷剂诱导的TRIB3转录活性的升高
        8.3 FN抑制ATRA/As_2O_3诱导的血脂异常
        8.4 ATRA/As_2O_3与FN联合用药可改善APL治疗效果
        9.总结
    讨论
    缩略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RIB3调控MYC驱动淋巴瘤进展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A 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
        2.细胞系
        3.质粒
        4.抗体
        5.病毒
        6.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7.转基因小鼠基因型鉴定引物
        8.分析软件及网站
        9.统计分析
        10.患者样本信息
        B 实验方法
        1.克隆形成实验(CFU)
        2.细胞增殖
        3.免疫组化
        4.体外泛素化
        5.PLA邻位连接检测
        6.蛋白纯化
        7.E3泛素连接酶筛选
        8.MYC-K427和MYC-T58突变体Raji细胞株构建
        9.Biacore技术
    实验结果
        1.TRIB3在淋巴瘤组织高表达
        1.1 TRIB3在淋巴瘤组织中表达升高
        1.2 Q84R突变导致TRIB3稳定性增强
        1.3 TRIB3敲除不影响正常淋巴细胞发育
        2.敲除TRIB3抑制淋巴瘤的发生和进展
        2.1 B细胞敲除TRIB3抑制淋巴瘤的发生
        2.2 B细胞敲除TRIB3抑制淋巴瘤的发展
        3.TRIB3促进B淋巴瘤细胞增殖,维持干性
        3.1 TRIB3维持小鼠淋巴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干性
        3.2 TRIB3维持病人原代淋巴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干性
        4.TRIB3调节MYC等关键促肿瘤因子的转录和表达
        4.1 敲除TRIB3抑制MYC的转录活性
        4.2 敲除TRIB3下调MYC的表达水平
        5.TRIB3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维持MYC的稳定性
        5.1 TRIB3抑制MYC的降解
        5.2 TRIB3通过调控MYC-T58位磷酸化影响MYC降解
        6.UBE3B是介导MYC降解的E3泛素连接酶
        6.1 TRIB3抑制MYC的泛素化修饰
        6.2 TRIB3调控MYC泛素化不依赖于已报道的E3
        6.3 UBE3B是MYC潜在的E3泛素连接酶
        6.4 UBE3B介导MYC泛素化并促进其降解
        7.UBCH3是UBE3B介导MYC泛素化降解的E2泛素偶联酶
        7.1 E2偶联酶UBCH3可以诱导MYC的泛素化
        7.2 UBE3B发挥活性依赖于1036位半胱氨酸
        7.3 鉴定MYC与UBE3B相互作用的结构域
        7.4 淋巴瘤患者易伴随UBE3B-R346Q突变患者
        7.5 UBE3B-R346Q突变抑制MYC的泛素化
        8.K427是UBE3B介导MYC泛素化的位点
        8.1 突变K427R和K443/445R导致MYC泛素化降低
        8.2 MYC-K427R是UBE3B介导MYC泛素化的位点
        9.TRIB3调控淋巴瘤细胞增殖和干性依赖于MYC-T58位磷酸化
        9.1 MYC-T58突变抑制淋巴瘤细胞增殖和干性
        9.2 MYC-T58突变影响MYC靶基因的富集
        10.UBE3B抑制MYC转录及淋巴瘤细胞的增殖和干性
        10.1 MYC-K427R突变增强MYC的转录活性
        10.2 过表达UBE3B抑制MYC的转录活性
        10.3 UBE3B抑制MYC/Max复合物的形成
        10.4 过表达UBE3B抑制淋巴瘤细胞的增殖和干性
        11.TRIB3解除UBE3B对MYC驱动淋巴瘤的抑制作用
        11.1 TRIB3解除UBE3B对小鼠淋巴瘤进展的抑制作用
        11.2 TRIB3解除UBE3B的淋巴瘤细胞干性的维持
        12.TRIB3妨碍UBE3B-MYC的相互作用并促进MYC-Max复合物形成
        12.1 TRIB3抑制UBE3B与MYC的相互作用
        12.2 MYC与TRIB3的KDC结构域结合
        12.3 TRIB3与MYC的C端和N端存在相互作用
        12.4 UBE3B与MYC的C端和N端结合
        12.5 TRIB3抑制MYC-UBE3B的结合并增强MYC-Max的相互作用
        13.总结
    讨论
    附录1: CRISPR-Cas9技术构建Raji突变体细胞测序结果
    附录2: 患者UBE3B和TRIB3突变位点
    缩略词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3)RS3PE综合征合并干燥综合征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 论

(4)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进展
        1.2.1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历史及现状
        1.2.2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2.3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率及临床表现
        1.2.4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
        1.2.5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1.2.6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1.3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2.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的试剂及仪器
        2.2.1 流式所需主要试剂
        2.2.2 分子所需主要试剂
        2.2.3 主要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流式细胞术检测
        2.3.2 PCR重排检测
    2.4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T-LGLL患者的临床特征
    3.2 首发症状、血常规及T-LGL数量情况
    3.3 免疫表型及克隆性检测
    3.4 免疫表型与LGL数量与疾病特点的相关性分析
4.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PD-1和TIM-3在耗竭T细胞介导B系淋巴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外周血和淋巴结中T细胞PD-1表达以及血浆中可溶性PD-1和PD-L1水平动态变化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影响的分析研究
    一、外周血和淋巴结中T细胞PD-1表达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影响的分析研究
        (一)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二、血浆中可溶性PD-1和PD-L1水平动态变化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影响的分析研究
        (一)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部分 PD-1阻断策略临床应用于难治/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及其预后生物标记物和耐药机制研究
    一、PD-1单抗临床应用难治/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及其预后生物标记物和耐药机制研究
        (一)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二、PD-1基因敲减的CAR-CD19T细胞临床应用难治/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及耐药机制研究
        (一)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部分 小鼠模型中PD-1及TIM-3单抗联合干预的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
    一、小鼠模型中PD-1及TIM-3单抗联合干预的疗效观察
        (一)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二、小鼠模型中PD-1及TIM-3单抗联合干预的机制研究
        (一)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淋巴瘤免疫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改进的放疗分割方式联合CAR-T细胞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CD19 CAR-T治疗B细胞淋巴瘤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2 结果
        1.2.1 患者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情况
        1.2.2 CAR-T细胞治疗的疗效
        1.2.3 CAR-T细胞治疗相关的CRS反应
    1.3 讨论
    1.4 小结
二、CD19CAR-T细胞治疗B细胞淋巴瘤患者疗效不佳因素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2.1 患者接受CD19CAR-T细胞治疗的疗效分析
        2.2.2 CAR-T细胞治疗B细胞淋巴瘤不同疗效组患者疾病特征分析
        2.2.3 CAR-T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2.3 讨论
    2.4 小结
三、不同的放疗分割方式联合CAR-T细胞治疗巨块型B细胞淋巴瘤小鼠模型疗效分析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细胞株
        3.1.3 实验试剂
        3.1.4 实验器材
        3.1.5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不同B细胞肿瘤细胞株的成瘤实验
        3.2.2 CD19 CAR-T 细胞体外对 Raji 细胞株的杀伤
        3.2.3 不同剂量的 X 射线对 A20 和 Raji 肿瘤细胞株的体外杀伤能力
        3.2.4 不同的放疗分割方式对小鼠肿瘤体积的影响
        3.2.5 不同的放疗分割方式对成瘤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的影响
        3.2.6 不同的放疗分割方式对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3.2.7 不同分割方式的放疗联合 CAR-T 细胞对缩小 B 细胞淋巴瘤瘤体和生存期的影响
        3.2.8 放疗增加肿瘤浸润 T 细胞的作用
        3.2.9 不同分割方式的放疗对CAR-T细胞在小鼠体内增殖的影响
        3.2.10 不同分割方式放疗联合 CAR-T 细胞对小鼠的不良反应
    3.3 讨论
    3.4 小结
四、CAR-T 治疗后重症细胞因子综合征的治疗
    4.1 对象和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2.1 输注CAR-T细胞后的不良反应及相应治疗
        4.2.2 血浆置换后患者炎性因子变化及CRS症状控制情况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国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难治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的现状与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儿童自身炎症性疾病的诊治研究和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儿童单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基因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一) 受试人群及标本
        (二) 临床资料收集
        (三)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四) 主要实验试剂
        二、方法
        (一) DNA提取
        (二)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及Sanger测序
        (三) RNA提取、逆转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结果
        一、总体情况
        二、Ⅰ型干扰素病
        (一) ADA2缺陷(ADA2 deficiency,DADA2)
        (二) 其他Ⅰ型干扰素病
        三、炎症小体病
        (一) 家族性地中海热(familial Mediterranean fever,FMF)
        (二) NOD样受体(NOD-like receptor,NLR)相关的炎症小体病
        (三) 其他炎症小体病
        四、非炎症小体相关的疾病/综合征
        (一)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的周期性发热综合征(TNF receptor-associated periodic syndrome,TRAPS)
        (二) Blau综合征
        (三) A20单倍剂量不足(A20 haploinsufficiency,HA20)
        五、新发现的单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
    讨论
第二部分 曲尼司特治疗cryopyrin蛋白相关周期性综合征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患者入组及排除标准
        二、主要研究终点
        三、次要研究终点
        四、终点指标的定义
        五、统计方法及样本量
        六、研究流程
    结果
        一、入组的CAPS患儿临床资料
        二、曲尼司特治疗效果评估及不良反应
    讨论
第三部分 多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之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初探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一) 实验标本和受试人群
        (二) 临床资料收集
        (三)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四) 主要实验试剂
        二、方法
        (一) 标本采集及处理
        (二) 基因组学测序及分析
        (四) 血浆sTREM1检测
        (五) 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TREM1检测
        (六) ELISA法测定IL-18和IL-18BP
        (七) ELISA测定IL-1β
        (八) 统计分析
    结果
        一、sJIA患儿不存在炎症小体模式识别分子编码基因的致病性突变
        二、sJIA患儿的炎症小体模式识别分子编码基因的变异与健康人群有差异
        三、sJIA患儿血浆sTREM1水平显着升高
        四、sJIA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TREM1表达增加
        五、sTREM1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六、sJIA患儿的sTREM1相对量高于健康对照
    讨论
结论
文献综述 髓细胞触发受体1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1 自身炎症性疾病CRF表
附录2 Sanger测序引物列表
附录3 曲尼司特治疗CAPS患儿知情同意书
附录4 sJIA患儿的CRF表
附录5 英文缩略语表
致谢
个人简历

(8)c-Met CAR-T及PD1/CD28融合受体CAR-T在胃癌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胃癌CAR-T及c-Met CAR-T的研究现状
    1.1 前言
    1.2 CAR-T在胃癌中的研究现状
        1.2.1 胃癌CAR-T的基础研究
        1.2.2 胃癌CAR-T的临床实验注册
    1.3 c-Met CAR-T的研究现状
        1.3.1 c-Met CAR-T的基础研究现状
        1.3.2 c-Met CAR-T临床实验注册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MET基因在胃癌中表达及功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前言
    2.2 数据获取及分析方法
    2.3 结果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c-Met在胃癌组织及细胞系中表达的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胃癌组织c-Met免疫组化表达分析
        3.1.2 胃癌细胞培养
        3.1.3 提取细胞RNA
        3.1.4 PCR反应
        3.1.5 提取细胞总蛋白
        3.1.6 聚丙烯酰胺(SDS-PAGE)凝胶电泳
        3.1.7 流式细胞计数检测胃癌细胞系c-Met、PD-L1 表达
    3.2 实验结果
        3.2.1 c-Met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
        3.2.2 qRT-PCR分析不同胃癌细胞系中MET、PD-L1 基因转录水平
        3.2.3 WB分析不同胃癌细胞系中c-Met表达水平
        3.2.4 FCM分析不同胃癌细胞系c-Met、PD-L1 的细胞膜表面表达水平
        3.2.5 CCLE数据库中MET、PD-L1 表达验证
    3.3 结论
第四章 MET过表达慢病毒及CAR慢病毒的制备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质粒构建
        4.1.2 载体酶切
        4.1.3 目的基因片段扩增
        4.1.4 酶连重组
        4.1.5 转化
        4.1.6 质粒抽提
        4.1.7 重组质粒基因测序
        4.1.8 质粒转染与慢病毒收获
        4.1.9 慢病毒感染293T
    4.2 实验结果
        4.2.1 CAR序列结构
        4.2.2 载体酶切、目的片段扩增、酶连重组验证
        4.2.3 慢病毒的验证
    4.3 结论
第五章 c-Met CAR-T及 cMet-PD1/CD28 CAR-T对胃癌效果的体外验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MET-OE慢病毒感染HGC-27 细胞
        5.1.2 CAR-T细胞制备
        5.1.3 慢病毒CAR-T感染效率的检测
        5.1.4 CAR-T细胞增殖检测
        5.1.5 CAR-T细胞亚群及表型检测
        5.1.6 靶细胞刺激对CAR-T激活的影响
        5.1.7 靶细胞刺激对CAR-T中 PD-1 表达的影响
        5.1.8 细胞因子分泌检测
        5.1.9 LDH释放实验
        5.1.10 7-AAD杀伤实验
        5.1.11 CD107a脱颗粒反应
        5.1.12 高内涵成像分析
    5.2 实验结果
        5.2.1 MET-OE慢病毒感染可使HGC-27 细胞过表达c-Met
        5.2.2 c-Met CAR和 c Met-PD1/CD28 CAR慢病毒感染以成功构建对应的CAR-T
        5.2.3 CAR-T细胞中CD8~+T细胞、中央记忆T细胞的比例升高
        5.2.4 靶细胞刺激后c-Met CAR-T中激活表型增多
        5.2.5 靶细胞刺激后c-Met CAR-T中 PD-1 表达升高
        5.2.6 PD1/CD28 融合受体能刺激CAR-T中 IFN-γ、TNF-α分泌,抑制IL-6分泌
        5.2.7 PD1/CD28 融合受体能进一步增强c-Met CAR-T对靶细胞的杀伤
        5.2.8 PD1/CD28 融合受体能进一步增强c-Met CAR-T的脱颗粒水平
        5.2.9 高内涵成像显示CAR-T识别并杀伤肿瘤
    5.3 结论
第六章 c-Met CAR-T及 cMet-PD1/CD28 CAR-T对胃癌效果的体内验证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主要试剂
        6.1.2 主要仪器
        6.1.3 实验动物
        6.1.4 实验细胞
        6.1.5 皮下成瘤及活体小动物成像
        6.1.6 HE染色
    6.2 试验结果
        6.2.1 c-Met CAR-T及 c Met-PD1/CD28 CAR-T对 c-Met~+胃癌模型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6.2.2 c-Met CAR-T及 cMet-PD1/CD28 CAR-T对正常器官没有明显的脱靶毒性
    6.3 结论
第七章 讨论、结论与展望
    7.1 讨论
    7.2 结论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的新型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HGF/c-Met信号通路及其在胃和胃食管交界癌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图 技术路线图
附表
附缩略词简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血液净化治疗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登记表内容
    2.3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2.4 疗效评价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病例构成
    3.2 病因构成
    3.3 临床表现
    3.4 各组血液净化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的变化
        3.4.1 PE组
        3.4.2 CRRT组
        3.4.3 PE组与CRRT组HLH患儿实验室指标特点及其变化
        3.4.4 各组PE次数、并发症及转归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10)缓解性血清阴性对称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肿综合征误诊一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论
    2.1 发病原因
    2.2 临床特点
    2.3 诊断与鉴别诊断
    2.4 误诊原因

四、恶性淋巴瘤继发的RS3PE综合征(附一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RS3PE综合征伴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例报告[J]. 赵金荣,袁伟壮,黄璨,赵丽丹.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21(05)
  • [2]TRIB3调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脂代谢异常及促进MYC驱动淋巴瘤进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杨兆娜.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RS3PE综合征合并干燥综合征1例[J]. 刘情,罗晓光.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1(01)
  • [4]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特点分析[D]. 尚磊.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PD-1和TIM-3在耗竭T细胞介导B系淋巴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D]. 陈晓晨. 苏州大学, 2020(06)
  • [6]改进的放疗分割方式联合CAR-T细胞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作用研究[D]. 肖霞.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儿童自身炎症性疾病的诊治研究和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D]. 钟林庆.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8]c-Met CAR-T及PD1/CD28融合受体CAR-T在胃癌中的研究[D]. 陈聪. 兰州大学, 2020(01)
  • [9]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血液净化治疗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D]. 王璐.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10]缓解性血清阴性对称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肿综合征误诊一例并文献复习[J]. 李玲,黄淑玉,邹毅,吴敏,晏益民,刘锋,朱钊,廖世波. 临床误诊误治, 2017(04)

标签:;  ;  ;  ;  ;  

恶性淋巴瘤继发RS3PE综合征(附1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