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去皮的苹果会“生锈”

为什么去皮的苹果会“生锈”

一、去皮的苹果为什么会生“锈”(论文文献综述)

林那北[1](2021)在《每天挖地不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铁罐1 2019年6月底,赵定力进了一趟福州城。他独自去,说表弟谢玉非病了,其实是他自己病了。身体这东西,每一个零部件既然长了,长年累月在固定位置上,就一定有它们各自的道理。嘴是用来贪吃的,屁眼是用来拉屎的,突然吃不香,拉不利索,人会上下不自在,一脚一脚踩下去都是虚的,全身力气都不知去向,不用说,肯定出问题了。什么问题呢?不知道,越不知道越心慌。赵定力忍了一个多月,再忍就没法忍了,于是起个大早。

银赟[2](2020)在《《金匮要略》食忌篇食禁辑释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阐明《金匮要略》(简称《金匮》)“禽兽鱼虫禁忌并治”及“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两篇(简称食忌篇)中有歧义或医理不明的条文。(2)归纳食忌篇食禁原则并挖掘构建食禁的理论基础。(3)总结饮食中毒的治疗方法并探讨其药理学机制。(4)梳理食忌篇源流,为考证其作者提供参考信息。方法与步骤: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中校勘法、训诂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比较法和内容分析法,逐条阐释食禁条文,总结食禁原则,挖掘构建食禁的理论基础。同时,从中医医理总结饮食中毒的治疗方法并讨论有关的药理学机制。最后应用比较法,对宋以前10部与食忌篇流传相关的重要医籍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与研究,将相关条文进行逐条逐字对比,梳理食忌篇源流情况并探究作者信息。结果:(1)全面深入地研究了食忌篇191条原文中的181条。(2)校注了有歧义的字词12处。(3)解释了篇中古今用途有别的9种食品名称。(4)解释了30个医学名词。(5)介绍了“葵菜”、“苋菜”等28种古时常见植物性食物。(6)确定了55种食物的食性。结论:(1)食忌篇食禁原则是“饮食有节”,其构建的理论基础为食性理论。此外,构建食禁的理论基础还与饮食卫生观、“同气相求”、“外象内感”、“物性相克”观念等哲学思维和“取象思维”有关,也受风俗文化和儒、道、佛学说和生活实践的影响。(2)饮食中毒的治疗方法有祛除食毒包括发汗排毒、泻下排毒、利尿排毒、涌吐排毒及苦寒药清热毒和运用“解毒”药解毒,其药理机制与大多数药物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和部分药物的保肝、保肾作用有关。(3)食忌篇成书可能参考过某部着作,且在不同时代均有流传。结合马继兴对《神农黄帝食禁》的研究结论,该着作是《神农黄帝食禁》。本文倾向于食忌篇是仲景参考《神农黄帝食禁》所作的结论。具体到条文,今本食忌篇可能有7条是后人所附。有39条是《神农黄帝食禁》的佚文。其中,有11条《外台》王焘注文有“谨按仲景方云”、4条有“仲景同”字样。25篇60条和24篇101条可能是葛洪所着《金匮玉函经》佚文。据梁永宣研究结论,有17条可能也是该书佚文。

郭周卿[3](2020)在《西物东语 ——朱苦拉咖啡的社会生命故事》文中研究指明现代世界体系中,作为全球化饮品的咖啡在各国家和地区传播过程中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咖啡文化。咖啡自清末进入中国社会后因其“洋物”属性而长期被放置于中国饮食文化体系的边缘,仅被少数群体所接触和消费,这种“身份区隔”是理解咖啡在中国的文化意涵之背景之一。本文以中国云南省大理市宾川县平川镇的一个彝族村落——朱苦拉为田野对象,考察咖啡这种西方“西来物”从1904年被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偶然引入种植至今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生命历程。朱苦拉咖啡社会生命故事的书写,关涉人类学的历史叙述、全球化与本土化、物性与身体感、物的市场化与符号化等多个面向,展现物与社会通过人的生产生活实践而混融一体的历史过程。研究得出以下基本认识:(一)咖啡在传入朱苦拉后百余年间经历了从他者向我者的身份转换,从自在的物质资源向具有“符号价值”的文化资源的角色转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带来的咖啡树每年产出的咖啡主要满足传教士群体的日常消费需要,作为传教士世俗生活中的“必需品”,并未以饮品的形式出现在地方民众日常生活中,也未被外界社会知晓和重视,一直处于幽居深山的自然缓慢发展状态。1950年代初期传教士离开朱苦拉后,咖啡因与当时云南省农垦外贸经济的某种“耦合”才逐渐以经济作物的身份在朱苦拉地区发挥经济价值。虽然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学者以“中国咖啡发祥地”之名进行过实地考察,但随后咖啡仍默默无闻数十载,只在朱苦拉地方社会充当“土特产”的角色出现在大众的社会交往生活中,直到21世纪初,才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朱苦拉咖啡“重新被发现”与中国社会历史背景的复杂性和中国咖啡产业及文化发展的特殊性相关联,其后走向市场化与符号化的重要前提也正是其积攒了百余年的咖啡历史文化。(二)朱苦拉咖啡成为地方资源的过程既是“被发现”、被市场化的过程,也是各方力量凝视、操控和使之符号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朱苦拉地方社会关于西方传教士群体的陈年往事的“小历史”借助咖啡与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大历史”相勾连;百年咖啡种植历史使得朱苦拉这个偏远民族村落的“小地方”与中国云南咖啡产业乃至世界咖啡版图的“大世界”相对接;在一系列市场化开发行为中,朱苦拉咖啡被学者、专家、政府、市场等多方力量持续包裹着并形成一股合力,也促使其被形塑为一种“文化符号”,各种力量通过对朱苦拉咖啡的符号操纵和运用以实现自身利益诉求,作为“符号”的朱苦拉咖啡的小社会与整个现代市场体系相融入;越来越多关于朱苦拉咖啡的文字书写将咖啡连带朱苦拉地区的历史传说、人物故事放置于更庞大的历史书写框架中。由此显现出物的地方历史与国家历史、地方村落社会与国家大社会、自在历史与书写历史形成某些互动与互构。(三)论文从朱苦拉咖啡的历史叙述与传播轨迹、朱苦拉咖啡文化的生成、咖啡产业市场化开发、市场化对地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且始终秉承一个重要观点,即承认物性的存在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反馈功能。在朱苦拉咖啡市场化进程中,朱苦拉地方社会也必然被卷入到现代市场体系中,咖啡直接或间接的带来地方社会的文化再生产、再结构,以及朱苦拉人生计观念的不断变迁。朱苦拉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套传统咖啡加工制饮工艺并就地代代传承,使咖啡成为兼具凉药、茶饮、经济作物、地方土特产等多重身份的物,正是当地人对咖啡的认知观念及身体感规训与把握的结果,造就了朱苦拉咖啡物性的特殊性。在此意义层面,咖啡这种“西来”物在朱苦拉这个“东方”具体社会中实现了新的文化实践与话语表达。作为地方文化特色的朱苦拉咖啡与国际统一标准体系下的咖啡形成对比并形塑着朱苦拉地方的咖啡文化以及市场消费者的品味需求,事实上这也是全球化进程中本土文化发展的某种可能的取向。

丁巧兰[4](2020)在《《野外求生及露营指南》英汉翻译项目管理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报告的撰写是基于笔者参与的真实项目:Complete Guide to Camping and Wilderness Survival英译汉翻译项目。该项目受郑州哈林秀王体育文化传播公司委托,历时4个月完成。项目源文本属于科普类信息文本,原着总计约300页,字数约21万字(以译文终稿汉字计数)。来自外文院的13位英语笔译专业研究生组成了本次项目的项目小组。本报告将以翻译项目经理和译员的角度,对该翻译实践项目进行研究,并就翻译项目的具体管理和实施流程进行回顾介绍。笔者应用翻译项目管理理论,主要就翻译过程中如何利用翻译项目管理理论进行流程管理等问题,从项目启动、项目规划、项目执行和项目收尾四个阶段对整个英译汉项目的译前、译中和译后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与分析。针对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文本翻译问题及如何克服学生翻译团队遇到的时间和地域难题,笔者运用项目实施和翻译过程中的具体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主要从时间管理和质量控制两方面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笔者在报告最后总结了项目翻译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希望能为同类型或类似文本的翻译以及类似项目的实施提供借鉴。

松芳[5](2020)在《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青稞糌粑为中心的藏族饮食文化为研究对象,主要从饮食人类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在地化观察与研究,对青稞糌粑文化的特征、价值和意义进行探讨。重点考察了在饮食生活中,藏民族如何运用相关青稞糌粑的内部知识体系,理解并调适人同所处特殊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尝试通过地方性知识及“生长于斯”的经验性的“深描”,完成关于青稞糌粑的食物民族志写作。同时,从糌粑文化的个案研究出发,探索藏族传统饮食文化的整体研究构架,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路径,并试图与文化生态学、象征人类学等多种研究范式进行对话。藏区至今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围绕青稞糌粑的技艺、制度、信仰等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形态,藏族饮食文化的综合特点在于:单一的食材、极简的烹制和规模化的生产,朴素与实用的形态背后却隐含有人类精神中更多的文明指数,并拥有与之相应的一套文化意义体系。论文首先梳理了藏人对青稞生成环境的认知和糌粑原料的获取过程;描述糌粑的生产制作与食用方式以及饮食制度;围绕在不同空间展开的各种仪式中糌粑作为信仰食物所呈现出的象征意义;探讨了糌粑作为藏人主食具有的感官、记忆与自我认同功能;以及在现代性实践中的现状及可能的未来走向。论文的主要观点总结如下四个方面:第一,饮食文化中,食物原料的生产环境决定人们的生计方式和饮食形态,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是决定饮食文化的主要因素,因此,整体对青稞糌粑文化的把握,应从“地理和人文的结合部”的角度去理解,方法论方面应注重饮食实践层面的综合考察。第二,作为生物性营养需要的糌粑和作为精神需求的糌粑之间相互转化,贯穿于藏文化的方方面面,使藏人对糌粑有着习惯性的忠诚,成为维系统一藏族传统文化的纽带。第三,藏人与青稞糌粑的互动,和与其所处青藏高原特殊环境之间相互调适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饮食文化对象征符号的运作,使食物的意义进入象征系统并成为破译文化的符码,在广泛的时空中扮演着连接人与所处环境之间的中介角色。不同文化赋予具有永恒功能的食物以不同的意义,生活在藏文化中的人们,在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和逻辑的象征体系之中,形成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认知。同时,借助于象征符号的能动性运作,人与其所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调适终以和谐实现。第四,外来的饮食及其文化,扩大了藏族原有的饮食体系,丰富了本土糌粑为主食的饮食结构,而未替代糌粑酥油在藏族饮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糌粑酥油为核心的饮食文化系统,在整体的藏文化中形成一个特殊的文化体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边界。论文力求把对青稞糌粑文化的探讨,贯穿一条鲜明的人文思想主线,糌粑为主兼及其他的饮食结构、“医食同源”的藏人饮食保健养生思想、生命平等的生态法则、尚“善”的人文观念和“尊老”的传统。

王嘉一[6](2019)在《有机酸处理对鲜切生菜菌群结构的干预作用及杀菌效率提升体系建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生活节奏加快,鲜切产品的方便特性迎合了现代人群的需求并且丰富了农产品加工产业。大部分鲜切果蔬需生食,这就增加了食源性疾病爆发的几率。因此,杀菌处理是鲜切产品包装售卖前最为关键的环节。化学杀菌法的低成本及易使用的特点是其他技术所无法比拟的,应用也最为广泛。化学杀菌剂分为氧化型和有机酸两大类。在鲜切产品杀菌过程中,通常只使用一种类型的化学杀菌剂,杀菌效率有限。臭氧和大部分有机酸被FDA认定为”一般认为安全”,安全系数高。本研究以有机酸为主要杀菌手段,结合臭氧水技术,设计复合酸体系,以鲜切生菜为实验对象,拟在节约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的前提下提升有机酸的杀菌效率。此外,大部分研究往往只关注杀菌前后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忽略菌群比例变化情况。本研究也将针对该情况,引入16S r RNA技术,评估鲜切生菜杀菌前后的菌群结构的变化情况。为对比不同有机酸对鲜切生菜的杀菌效果以及对菌群比例的影响,选择了七种有机酸(乳酸、酒石酸、醋酸、丙酸、苹果酸、丁二酸以及柠檬酸)处理。结果表明乳酸杀菌效果最好,所有有机酸处理后微生物种类数量没有受到影响。而黄单胞属(植物病原菌)的比例(相对丰度)在苹果酸和丙酸处理后显着性增加,尤其是丙酸处理后从24.73%升高到47.53%。微生物相互作用分析表明黄单胞属与其他微生物呈相互排斥的关系,表明该两种酸处理后的鲜切生菜具有更高的品质损伤的风险,也表明杀菌效率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微生物数量上的减少,也体现在了对菌群结构影响的差异。基于上述乳酸杀菌效果好的结论,提出了乳酸结合臭氧水的杀菌效率提升体系,探究该体系在与传统净菜加工技术相比(100 mg/L自由氯清洗120s结合自来水清洗30s、1%乳酸清洗120s结合自来水清洗30s以及2m/L臭氧水清洗150s)时,对鲜切生菜上大肠杆菌O157:H7、菌落总数、嗜冷菌及霉菌酵母的灭杀效果,对色值、感官评价、电解质泄露率、多酚含量及失重率的影响。为满足实验需求,设计了一款适用于实验室及小型净菜加工点,能够精准控制臭氧水浓度的设备。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处理方式相比,1%乳酸清洗90s结合1mg/L或2mg/L臭氧水清洗30s的方式在缩短处理时间30s的前提下,能获得更好的杀菌效果且不对品质造成负面影响。为增强乳酸杀菌效率,降低其成本,提出了复合酸(乳酸加醋酸)的杀菌效率提升体系。微生物计数分析结果(大肠杆菌O157:H7、菌落总数、嗜冷菌及霉菌酵母)表明复合酸与1%乳酸的杀菌效果一致,强于1%醋酸;在贮藏末期显着性强于乳酸和醋酸。但醋酸浓度超过0.8%会导致鲜切生菜品质劣变。微生物的均匀性和丰富度在复合酸和单一酸处理后都没有下降,但是在贮藏末期都发生了显着性降低并且显着性低于对照组。在贮藏过程中,复合酸和单一酸处理都导致马赛菌属和Alkanindiges属丰度大幅下降;而鞘氨醇单胞属和不动杆菌属的丰度无论杀菌与否都发生了大幅度的下降;Escherichia-Shigella的丰度则发生了大幅度的上升,乳酸组从0.003%变化到58.82%,醋酸组从0.01%变化到55.34%,复合酸组从未检出变化到50.71%,对照组从0.007%变化到33.09%,表明酸性杀菌剂处理能够改变生菜菌群结构,使肠杆科或志贺氏菌属不受其他微生物制衡而快速生长。这些结果为复合酸替代单一酸以提高杀菌效率提供了实验证据,同时也为解析杀菌和蔬菜菌群结构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上述复合酸与乳酸对生菜上大肠杆菌O157:H7的灭杀效果一致的结论,提出假设,这可能是由于两者不同的杀菌作用机制所导致。为解析两者作用机制的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被应用以分析两种方式处理后大肠杆菌O157:H7全蛋白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乳酸处理会引起1755个蛋白差异表达,其中上调794个,下调961个;复合酸会引起1835个蛋白差异表达,其中上调761个,下调1074个。GO生物学过程注释及韦恩图分析表明乳酸会引起细胞定位、大分子定位及蛋白质展开的特异性变化;复合酸会引起应激运动、压力响应、分解代谢过程及分子功能调控的特异性变化,其中应激运动P值小于0.01。蛋白互作网络分析表明,在大分子定位及细胞定位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蛋白主要负责将新生蛋白向细胞膜转运及插入,表明乳酸可能会特异性影响大肠杆菌细胞膜的形成及完整性;应激运动涉及主要蛋白为鞭毛运动及化学压力感知蛋白,表明复合酸可能会特异性激活大肠杆菌化学压力感知系统,进而传递信号给鞭毛系统,促使菌体发生趋化运动,逃避化学压力。

张会生[7](2019)在《直投式乳酸菌发酵泡菜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泡菜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发酵食品之一,其口感脆爽,营养丰富,是不可多得的益生食品。我国目前的泡菜生产大多采用自然发酵工艺,致使产品安全难以控制,产品稳定性差,制约了我国泡菜产业的做强做大。本文通过选育发酵性能和益生功能俱佳的优良泡菜发酵专用菌株,创制直投式乳酸菌发酵泡菜关键技术,可安全快速地生产出一款口感脆爽、风味独特的直投式乳酸菌发酵泡菜产品。研究的内容和结果如下:(1)优良泡菜发酵专用乳酸菌株的筛选。从四川和江西两地泡菜样品中筛选出49株泡菜发酵菌株,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根据鉴定结果挑选出16株异型发酵和同型发酵优势乳酸菌。考察其发酵性能,得到3株发酵性能相对较好的乳酸菌,并对其进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和系统发育树构建,最终确定3株乳酸菌为植物乳杆菌、乳酸乳球菌和肠膜明串珠菌,编号为NCU001210、NCU036015和NCU018046。(2)泡菜发酵专用乳酸菌株模拟人体肠胃耐受性研究。NCU001210、NCU036015和NCU018046在pH 3下孵育3 h,存活率均在85%以上。其中,植物乳杆菌NCU001210在pH 2下孵育3 h,活菌数仍然有7.1 Lg(CFU/mL),存活率达83.14%;三株乳酸菌在0.3%胆盐中孵育4 h,活菌数分别为6.78、6.09和6.41 Lg(CFU/mL),存活率分别为79.39%、71.9%和69.9%;NCU001210、NCU036015和NCU018046在模拟人工胃液和肠液中分别孵育3 h和8 h,存活率均高于87%;在7 g/100mL的NaCl高渗透压下孵育24 h,NCU001210、NCU036015和NCU018046的活菌数均在7.5 Lg(CFU/mL)以上。(3)泡菜发酵专用乳酸菌益生特性研究。以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脂质过氧化抑制能力为指标,发现植物乳杆菌NCU001210的完整细胞和无细胞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31.34%和27.02%。乳酸乳球菌NCU036015无细胞提取物的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为29.30%,肠膜明串珠菌NCU018046的无细胞提取物还原能力为87.21μmol/L;3株乳酸菌的发酵上清液对7种常见病原菌有抑制作用;采用Caco-2细胞模型研究NCU001210、NCU036015和NCU018046的黏附性,3株菌的黏附能力分别为3.40、34.1和11.2CFU/cell。(4)直投式发酵西兰花泡菜工艺技术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最佳蔗糖添加量3%-5%,食盐添加量为2%-6%,接种量为0.01%-0.03%,发酵剂配比为1:1:1,发酵温度为30℃-35℃,发酵时间为40 h-56 h。通过响应面试验,确定了直投式发酵西兰花泡菜的最佳工艺参数:发酵时间48.54 h、发酵温度32.07℃、接种量0.0256%。优化工艺发酵时间比自然发酵缩短4-5 d。(5)直投式发酵西兰花泡菜产品品质分析。直投式发酵西兰花泡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先上升后快速下降,发酵48 h时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5.4 mg/Kg,低于国家对酱腌菜中亚硝酸盐的限量标准;直投式发酵西兰花泡菜过程中主要病原菌数量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特点,直投式泡菜中主要病原菌均在48 h后消亡殆尽,自然发酵泡菜中病原菌的消亡要迟于直投式;直投式发酵西兰花泡菜过程中,泡菜中葡萄糖、果糖、柠檬酸和苹果酸均呈现下降的趋势。随着发酵的进行,果糖含量逐渐下降,56 h后,浓度为7.7 mg/g。主要代谢产物中,乳酸和乙酸均表现出上升趋势,发酵56 h后,乳酸浓度由最开始的2.67 mg/g上升到13.21 mg/g;西兰花泡菜发酵前后的挥发性风味分析表明,直投式乳酸菌发酵泡菜检测出相对更多的风味物质,达24种,且其风味物质中含硫化合物和醇类的占比大;体外抗氧化模型表明:直投式发酵下泡菜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FRAP还原能力同发酵前相比分别上升了32.43%和39.49%,ABTS+清除能力下降不显着(P<0.05)。总的来说,发酵后西兰花泡菜的抗氧化活性上升,泡菜抗氧化能力良好。直投式发酵西兰花泡菜是一款集营养与保健功能一体的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开发潜力。

吴凡[8](2019)在《格林童话的范式:本真性基础上的选择与润饰》文中研究说明格林兄弟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作为家喻户晓的世界儿童文学经典,它的成书并不像人们想象那样是一气呵成的,而是格林兄弟在当时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历经半个世纪的不断收集、选择、整理、加工而成的。首先,他们收集民间童话的工作时,本着忠实记录的理念,为之后世界范围内“口头传统”研究者们提供了范例和准则。其次,通过对几个版本中代表性篇目的具体比对和分析可以发现,格林兄弟在对民间童话整理和改编的过程中,遵循本真性原则,在保证民间童话特定结构不被破坏的基础上,引入时代信仰与意识,将书面语转写为口头语言,并进行特定文本的选择与艺术加工,针对儿童读者剔除或修改掉不适宜他们阅读的情节。再次,其经久不息的生命力源自于当时丰富的历史时代背景,通过对童话内容的深层解读,探究童话文本选择背后的德意志民间文化与民族精神。格林童话不仅是格林兄弟生活经验的结晶,也蕴含着它们的民间文艺理念,更是十九世纪德国民族和国家命运的体现。

韩星孩[9](2018)在《村庄传》文中研究指明村庄是一个体系,是中国农业社会古老文明的结晶体。在最近的数十年中,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乡村文明正在渐渐消弭,传统农耕文化意义上的村庄已快速地分崩离析。这部《村庄传》采用农村做七的方式,写了七七四十九章,分别对乡村人物、地理习俗、动物、植物、手工艺等做了词典式的描摹,既是对童年的深情回望,也是对田园生活和精神故乡的怀念和凭吊。

曹庆改[10](2018)在《河北深泽方言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河北深泽方言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深泽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做了一定的描写分析。共时层面上,本文与普通话进行比较,揭示了深泽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历时层面上,本文在语法部分与近代汉语进行了比较。本论文的研究可以为河北方言的研究提供语料,一些研究结论也可以为河北方言一些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描写了深泽方言的语音系统,包括声韵调配合关系、连读变调、文白异读、儿化韵,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出了深泽方言的音节表和同音字表。深泽方言的声母分尖团,儿化韵较丰富。古全浊上声字在深泽方言大体分为两类:一部分仍读上声,一部分归入去声;古浊去字在深泽方言也分为两类:一部分归入上声,一部分仍读去声。连读变调方面,上声最容易发生变调,来自古上声和古去声的两类上声字变调存在差异。第二章对深泽方言的词汇进行描写分析,探讨了该方言的三音格固定语、四音格固定语以及该方言词汇的一些特点。深泽方言有丰富的三音格固定语和四音格固定语。本论文对这些固定语的结构、意义和语法功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第三章描写了深泽方言的构词法,深泽方言除了单语素词以外,多语素词由复合、附加和重叠三种方式构成。深泽方言的后缀如“子”“儿”“头”与普通话的用法有同有异,动词后缀“嗒”“扭”是普通话没有的,最能体现该方言的特点。第四章是词类研究,讨论了深泽方言的代词、副词、介词和语气词的用法。深泽方言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表复数的“们”可搭配的词比普通话多,“乜”可以附加在人称代词之后表达多种感情色彩。指示代词分为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深泽方言表示处所、原因、时间的疑问代词与普通话用法差异较大。深泽方言的副词系统存在一些有特色的副词,如表示范围、意义相当于普通话“都”的“通”。方言中存在一些有方言特色的介词,如表被动的、意义相当于普通话“被”的“着”。深泽方言有十个常用语气词,有的是普通话没有的,如主要表示疑问的“咉”。第五章是结构及句类研究,讨论了深泽方言的重叠、述补结构和疑问句等三个问题。深泽方言形容词的“A也A”式重叠很有方言特色。深泽方言的程度补语除了基本式之外,还存在很有方言特色的加深式,如“A+哩+不行+不行”和“A+哩慌+哩不行”。可能补语和趋向补语与普通话的差异较大,结果补语之后常加事态助词“啦”或“唠”,状态补语的构成成分多样,具有生动性。深泽方言的疑问句分为特指问、是非问、正反问和选择问,其中,正反问句的常用格式是“VP吔/唻-Neg-VP吔”,很有方言特色。

二、去皮的苹果为什么会生“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去皮的苹果为什么会生“锈”(论文提纲范文)

(1)每天挖地不止(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铁罐
    1
    2
    3
    4
第二章第一个故事:谢氏
    1
    2
    3
第三章第二个故事:赵聪圣
    1
    2
    3
    4
第四章挖地吧
    1
    2
    3
    4
第五章陈细坤回来了
    1
    2
    3
    4
第六章第三个故事:谢氏与何燕贞
    1
    2
    3
    4
第七章第四个故事:赵聪明
    1
    2
    3
    4
第八章蓝花楹与髹
    1
    2
    3
    4
第九章李翠月啊李翠月
    1
    2
    3
    4
第十章细米死了
    1
    2
    3
    4
第十一章打开西髹房
    1
    2
    3
    4
第十二章大漆门
    1
    2
    3
    4
    5

(2)《金匮要略》食忌篇食禁辑释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食禁条文归类辑释
    一、饮食清洁卫生类
        (一)禁食腐败变质的食物
        (二)禁食病死、生病的动物及病变内脏
        (三)禁食被动物触碰或食用的食物
    二、饮食有节类
        (一)节制食物寒热偏性
        1.注意进食形式
        2.不多食、久食极寒极热的单个食物
        3.不合食极寒极热的同性食物
        4.注意进食时间
        (二)节制食物五味属性
        1.不合食同味食物
        2.注意进食时间
        (三)节制食物偏性
        (四)慎食毒性食物
    三、生活实践的食禁
    四、病后及特殊人群的食禁
    五、佛、道、儒学说影响的食禁
    六、风俗文化影响的食禁
        (一)源自民间信仰的食禁
        (二)因“禁忌”形成的食禁
        (三)源自民间故事的食禁
        (四)嗜酒有关的食禁
    七、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形成的食禁
        (一)外象内感
        (二)同气相求
    八、取象思维推演的食禁
    九、其余条文
第二部分 饮食中毒治疗方法探讨
    一、饮食中毒的症状
    二、食毒致病特点
    三、饮食中毒治疗方法
        (一)祛除食毒
        (二)寒药清热毒
        (三)“解毒”药解毒
        1.甘味药解毒
        2.灵物药解毒
        3.巫药残余思维影响使用解毒药
        4.类比思维指导使用解毒药
        5.“物性相克”观念使用解毒药
第三部分 源流梳理与作者信息探讨
    一、文献选择
    二、梳理经过
        (一)《千金方》“黄帝云”引文与《金匮》食忌篇
        (二)《肘后方》与《金匮》食忌篇
        (三)《养生要集》与《金匮》食忌篇
        (四)陶弘景着作与《金匮》食忌篇
        1.《本草经集注》与《金匮》食忌篇
        2.《养性延命录》与《金匮》食忌篇
        (五)《七卷食经》《食经》和《崔禹锡食经》与《金匮》食忌篇
        (六)《诸病源候论》与《金匮》食忌篇
        (七)《千金方·食治》与《金匮》食忌篇
        (八)《外台秘要》与《金匮》食忌篇
    三、结论
        (一)食忌篇作者
        (二)食忌篇源流
第四部分 讨论
    一、研究意义
        (一)有助科学认识食禁理论
        (二)全面反映仲景学说
        (三)为其它学科的文献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二、食禁内容传承创新思考
        (一)立足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科学知识,传承食禁原则与内容
        1.澄清不符合现代科学理论的条文
        2.不宜继续宣传的条文
        3.加强研究的条文
        4.传承节制食物性味的食禁原则
        (二)创新食禁理论
    三、研究结论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性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食忌篇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3)西物东语 ——朱苦拉咖啡的社会生命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物与社会的研究取向
        (二)作为符号消费的物体系
        (三)布迪厄资本实践理论
        (四)学界对咖啡的研究视角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点
    五、田野点介绍
第一章 故事之源:朱苦拉咖啡被发现
    第一节 现代世界体系中的物及其历史
        一、资本主义形成时期咖啡的全球传播
        二、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其反思
        三、早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洋物”观
    第二节 咖啡在中国:身份被区隔的历史
        一、从晚清到民初——:模糊不清的西洋饮品
        二、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口岸消费的饮品
        三、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小资”的标签
    第三节 开放时代咖啡消费的兴起
        一、开放时代:情调与有闲的咖啡消费
        二、嗜好时代:咖啡产业模式多样化
        三、朱苦拉咖啡被发现
    小结
第二章 朱苦拉咖啡历史的地方叙述
    第一节 朱苦拉的历史与生态
        一、朱苦拉地区的历史叙述
        二、朱苦拉地区的自然生境
        三、朱苦拉咖啡的生态适应
    第二节 传教士将咖啡引种朱苦拉
        一、历史背景:天主教在清代的传教策略
        二、关键人物:在云南的天主教传教士
        三、重要事件:田德能传教士将咖啡引入朱苦拉
    第三节 咖啡树在朱苦拉地区的权属变迁
        一、传教士的咖啡树(1904-1952)
        二、村民集体所有的咖啡树(1952-1982)
        三、包产到户的咖啡树(1982-2013)
        四、渔泡江两岸的经济之树(2013至今)
    小结
第三章 朱苦拉咖啡文化的生成
    第一节 加工工艺层面:从果实到饮品
        一、朱苦拉咖啡加工制饮工艺的习得
        二、朱苦拉咖啡的传统制饮工艺的内容
    第二节 日常生活层面:朱苦拉咖啡的多重身份
        一、传教士带来的新物种(1904-1952)
        二、值钱的经济作物(1952-1982)
        三、地方土特产(1982-2007)
    第三节 身体感层面:朱苦拉人的咖啡观
        一、颇有讲究的朱苦拉咖啡
        二、国际标准体系下的朱苦拉咖啡
        三、咖啡的物性与符号化要素
    小结
第四章 朱苦拉咖啡的市场化
    第一节 市场开发
        一、商业资本进入
        二、举办咖啡文化论坛
        三、各媒体拍摄纪录片
        四、政府聚焦施策
    第二节 朱苦拉咖啡市场化中的博弈与冲突
        一、朱苦拉地方社会传统生计模式
        二、价格之外:渔泡江两岸咖啡交易中的冲突
        三、朱苦拉咖啡市场化中的力量博弈
    第三节 朱苦拉咖啡的消费:从乡村到城市
        一、朱苦拉咖啡在村落:手工咖啡产品的出现
        二、朱苦拉咖啡在宾川:与宾川咖啡文化的交融
        三、朱苦拉咖啡在昆明:走向品牌化
    小结
第五章 卷入市场后的朱苦拉地方社会
    第一节 朱苦拉社会自我观念的延伸
        一、朱苦拉人的自我观念
        二、咖啡成为朱苦拉社会的一部分
        三、依赖市场后的朱苦拉社会面貌
    第二节 市场化带来的朱苦拉社会之变
        一、自我裂变:朱苦拉村落内部
        二、他者眼光:村落之间的关系
        三、反观自我:朱苦拉社会生计观念的变迁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野外求生及露营指南》英汉翻译项目管理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port
    1.2 Purposes of the Report
    1.3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and Report
    1.4 The Structure of This Report
Chapter Two Project Management and Translation ProjectManagement
    2.1 Literature Review
    2.2 Project and Project Management
    2.3 Transl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2.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ject Management and Translation ProjectManagement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of This Task
    3.1 Project Initiating
        3.1.1 Feasibility of This Translation Project
        3.1.2 Project Requirement Confirmation
        3.1.3 Team Building
    3.2 Project Planning
        3.2.1 Source Text Analysis and Aided Tools
        3.2.2 Work Division and Project Schedule
    3.3 Project Executing
        3.3.1 Time Control
        3.3.2 Quality Control
        3.3.3 Proofreading
    3.4 Project Closing
Chapter Four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4.1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in Text Translating
    4.2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in Limited Time and Place
Chapter Five Summary
    5.1 Gains from Translation
    5.2 Limitations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and Translation
REFERENCES
Appendix A The Source Text
Appendix B The Target Text

(5)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一)人类学的饮食研究
        (二)藏族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三)青稞糌粑文化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一)田野调查
        (二)民族志书写
        (三)文献研究
        (四)创新点
        (五)论文框架结构
第一章 作为糌粑原料的青稞
    第一节 青稞生成环境
        一 青稞(???)之名
        二 相关青稞生成环境的地方性知识
        三 世人眼中的青稞生成环境
        四 青稞的生成条件基础
    第二节 青稞种子的由来
        一 从词源看青稞的由来
        二 从传说故事看青稞的由来
        三 从民间歌谣看青稞的由来
        四 从考古成果看青稞的由来
        五 从遗传学看青稞的由来
        六 其他关于青稞的起源
    第三节 青作衍生的文化事象
        一 青作农耕
        二 秋收与储藏
        三 青作农耕工具
        四 青作农耕仪式
    第三节 青稞的社会生命
        一 维系藏文化的纽带
        二 可持续粮食系统与生态饮食
        三 西藏文明的基石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作为藏人传统主食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糌粑的制作消费
        一 “硪塔”(?)——炒与磨
        二 糌粑种类
        三 糌粑的食用
        四 糌粑“配菜”:汤与酱
    第二节 糌粑“伴侣”
        一 酥油奶渣酸奶
        二 茶与酒
        三 蕨麻与糖
        四 盐、辣椒及其他副食品
    第三节 共食
        一 时间与空间
        二 “好吃”还是“好想”
    第四节 相关糌粑饮食器具及其特点
        一 器具分类
        二 象征特点
    第五节 糌粑食俗礼仪与禁忌
        一 饮食与礼仪
        二 饮食禁忌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作为藏人信仰食物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藏人宇宙观中的神与食
        一 藏人三界宇宙观
        二 宇宙观中的人神鬼
        三 祭品及其象征
    第二节 献给神的食物
        一 “桑什糌”(?)
        二 “切”(?)
        三 “朵玛”(?)
        四 “协玛”(?)
        五“夏卓”(?)
    第三节 超度镇鬼驱秽的食物
        一 “苏”(?)
        二 “栗”(?)
        三 “朵”(?)
    第四节 取悦“鲁”的食物
        一“鲁卓”(?)
        二 “鲁朵”(?)
        三 “塔鲁”(?)
    第五节 加持食物
        一 尼其(?)
        二 “撮则”(?)
        三 “希喇”(?)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自我与他者论述中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青稞与大米:食物的隐喻
        一 作为藏人的青稞
        二 作为他者的大米
    第二节 野蛮与文明:一个非问题的问题
        一 饮食行为
        二 饮食观念
        三 烹饪方式
    第三节 糌粑共同体:关于族群认同
        一 “共食”:文化上的共同感受
        二 “味道”:共同的饮食记忆
        三 食物:自我的转喻——隐喻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作为现代性实践中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藏人当下饮食结构中的青稞糌粑
        一 主食变辅食
        二 主食变保健养生品
        三 主食变奢侈食品
    第二节 “公家”话语体系中的青稞糌粑
        一 实施工程:补助粮食、易地育人
        二 营养餐计划:不吃糌粑的中小学生
        三 “问鼎和羹”:饮食是最大的民生
        四 兼业模式:农牧生业+打工
    第三节 当下社会生活中的青稞糌粑
        一 青稞糌粑从羊皮袋到塑料袋
        二 现代餐饮中的青稞糌粑
        三 吃与不吃:饮食安全与健康
        四 青稞糌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五节 小结
结论
    一 “两青”相遇:生物自然选择与人类文化共同的创造
    二 “章葛”糌粑:藏族饮食文化的调适机制
    三 “郭纳糌萨”:糌粑个案对藏族传统饮食文化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有机酸处理对鲜切生菜菌群结构的干预作用及杀菌效率提升体系建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鲜切产品杀菌的必要性
    1.2 物理杀菌技术
        1.2.1 热处理
        1.2.2 放射线处理
        1.2.3 紫外线照射
        1.2.4 脉冲强光
        1.2.5 低温等离子体
    1.3 生物杀菌技术
        1.3.1 细菌素
        1.3.2 噬菌体
        1.3.3 微生物相互作用
    1.4 化学杀菌技术
        1.4.1 有机酸
        1.4.2 臭氧水
        1.4.3 其他化学杀菌手段
    1.5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关键问题
第二章 有机酸杀菌对鲜切生菜菌群结构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鲜切生菜制备
        2.1.2 杀菌处理
        2.1.3 微生物计数分析
        2.1.4 DNA提取
        2.1.5 扩增与测序
        2.1.6 序列分析
        2.1.7 生物信息学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有机酸杀菌处理对鲜切生菜微生物数量及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2.2.2 有机酸处理对鲜切生菜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乳酸接续臭氧水清洗杀菌效率提升体系的构建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臭氧水系统设计及构建
        3.1.2 臭氧水系统使用方法
        3.1.3 臭氧浓度检测器校正
        3.1.4 鲜切生菜制备
        3.1.5 大肠杆菌O157:H7人工浸染
        3.1.6 杀菌处理
        3.1.7 微生物分析
        3.1.8 色值测定及感官评价
        3.1.9 电解质泄露、失重率及多酚含量测定
        3.1.10 酸脱除能力测定
        3.1.11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不同处理对鲜切生菜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2.2 不同处理对鲜切生菜色值及感官品质的影响
        3.2.3 不同处理对鲜切生菜电解质泄露、失重率及多酚含量的影响
        3.2.4 臭氧水与自来水脱酸能力差异对比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酸杀菌效率提升体系的构建
    4.1 材料与方法
        4.1.1 鲜切生菜制备
        4.1.2 大肠杆菌O157:H7人工浸染
        4.1.3 杀菌处理
        4.1.4 微生物分析
        4.1.5 色值、多酚测定及感官评价
        4.1.6 DNA提取与微生物计数验证实验
        4.1.7 扩增与测序
        4.1.8 序列分析
        4.1.9 生物信息学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复合酸对鲜切生菜品质的影响
        4.2.2 复合酸对鲜切生菜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2.3 复合酸对鲜切生菜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4.2.4 复合酸对鲜切生菜贮藏过程中微生物丰度变化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酸与乳酸对大肠杆菌O157:H7杀菌作用机制差异解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杀菌曲线测定
        5.1.2 蛋白质提取
        5.1.3 FASP酶解
        5.1.4 肽段标记和HpH分级
        5.1.5 LC-MS/MS
        5.1.6 质谱搜库分析
        5.1.7 生物信息学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杀菌曲线
        5.2.2 蛋白鉴定结果
        5.2.3 乳酸及复合酸对大肠杆菌O157:H7生物学过程的特异性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直投式乳酸菌发酵泡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泡菜的简介
        1.1.1 泡菜的发酵过程
        1.1.2 国内泡菜的生产与接种泡菜生产的研究进展
        1.1.3 国外泡菜的生产与接种泡菜生产的研究进展
    1.2 乳酸菌的简介
        1.2.1 乳酸菌的益生功能
        1.2.2 乳酸菌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
    1.3 西兰花的简介
        1.3.1 西兰花的生理活性功能
        1.3.2 西兰花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优良泡菜发酵专用乳酸菌株的筛选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来源
        2.1.2 培养基
        2.1.3 试剂与设备
        2.1.4 理化指标的测定
    2.2 试验方案
        2.2.1 泡菜取样
        2.2.2 乳酸菌的初筛
        2.2.3 乳酸菌的鉴定
        2.2.4 乳酸菌菌株发酵性能的研究
    2.3 实验数据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乳酸菌菌种鉴定结果
        2.4.2 菌株发酵性能测定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泡菜发酵专用乳酸菌株模拟人体肠胃耐受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菌剂与材料
        3.1.2 试剂与设备
    3.2 试验方案
        3.2.1 乳酸菌菌株在MRS培养基的生长特性
        3.2.2 菌株耐酸耐胆盐能力研究
        3.2.3 菌株耐胃肠道环境能力研究
        3.2.4 菌株耐渗透压能力研究
    3.3 试验结果
        3.3.1 三株乳酸菌的生长特性测定结果
        3.3.2 三株乳酸菌的酸和胆盐耐受性测定结果
        3.3.3 三株乳酸菌的模拟胃肠液耐受性测定结果
        3.3.4 三株乳酸菌的高渗透胁迫耐受性测定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泡菜发酵专用乳酸菌益生特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乳酸菌菌株与培养基
        4.1.2 试剂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乳酸菌的抗氧化性能研究
        4.2.2 乳酸菌的抑菌性能研究
        4.2.3 乳酸菌的黏附性能研究
    4.3 实验结果
        4.3.1 乳酸菌菌株的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
        4.3.2 乳酸菌的抑菌性能测定结果
        4.3.3 乳酸菌菌株黏附性能测定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直投式发酵西兰花泡菜工艺技术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试剂及设备
    5.2 理化指标的测定
        5.2.1 pH的测定
        5.2.2 酸度测定
        5.2.3 西兰花泡菜感官评定及产品质量标准
    5.3 泡菜中微生物的检测
    5.4 实验方案
        5.4.1 直投式乳酸菌发酵西兰花泡菜的工艺流程
        5.4.2乳酸菌发酵剂发酵西兰花泡菜的单因素实验
        5.4.3 泡菜发酵工艺优化Plackett-Burman设计试验
        5.4.4 响应面实验设计因素与水平
    5.5 实验结果
        5.5.1 直投式乳酸菌发酵西兰花泡菜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5.5.2 泡菜发酵工艺优化Plackett-Burman设计试验结果
        5.5.3 直投式乳酸菌发酵西兰花泡菜的响应面试验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直投式发酵西兰花泡菜产品品质分析
    6.1 实验材料
        6.1.1 原料来源与菌剂
        6.1.2 试剂与设备
    6.2 方法
        6.2.1 西兰花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6.2.2 西兰花泡菜发酵过程中病原菌的变化趋势测定
        6.2.3 西兰花泡菜发酵过程中糖类及有机酸的测定
        6.2.4 西兰花泡菜发酵前后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6.2.5 西兰花泡菜挥发性风味物质测
        6.2.6 西兰花泡菜主要抗氧化物质的测定
        6.2.7 西兰花泡菜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西兰花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6.3.2 西兰花泡菜发酵过程中病原菌数量的变化
        6.3.3 西兰花泡菜发酵过程中糖类和有机酸含量的变化
        6.3.4 西兰花泡菜发酵前后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6.3.5 直投式发酵西兰花泡菜风味物质的变化
        6.3.6 西兰花泡菜发酵前后主要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变化
        6.3.7 西兰花泡菜发酵前后体外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进一步工作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格林童话的范式:本真性基础上的选择与润饰(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第三节 格林童话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第四节 关于本课题的几点思考
第二章 本真性理念下的原始记录
    第一节 格林兄弟的收集动机
    第二节 收集工作的具体开展
    第三节 未经修饰的原始记录
第三章 本真性原则下的文本选择与加工润饰
    第一节 不同异文的比较与整合
    第二节 民间文学特性的保留
    第三节 本真性原则下的加工润饰
    第四节 儿童的童话——作为读者的儿童
第四章 本真性语境下的民间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一节 童话反映的社会现实与民间文化
    第二节 德意志民族精神的体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1810 全部篇目与1812/1815 年第一版本的对比
    附录二 :1812~1857 年七个版本所收篇目比较对照表
    附录三 :1810 手稿、1812/1815 第一版被剔除篇目分析
    附录四 :1810 手稿及1812/1815 第一版被剔除篇目译文
致谢

(10)河北深泽方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深泽方言概况
    三 深泽方言研究现状
    四 研究方法
    五 本文语料来源
第一章 深泽方言语音研究
    第一节 基本声韵调系统
        一 声母
        二 韵母
        三 声调
    第二节 儿化韵
        一 韵母儿化音变规则
        二 儿化韵母
        三 儿化韵母标音举例
    第三节 连读变调
        一 变调模式
        二 上声字在连读变调中的表现
    第四节 文白异读
        一 文白异读语音对应规则
        二 文白异读语音差异
    第五节 声调的历时比较
        一 古全浊上声字在深泽方言的归派
        二 古去声字在深泽方言的归派
    第六节 声韵及声韵调配合关系
        一 声韵配合关系
        二 声韵调配合关系
    第七节 同音字汇
第二章 深泽方言词汇研究
    第一节 词汇特点
        一 深泽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
        二 深泽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差异形成的原因
    第二节 三音格固定语
        一 结构类型
        二 语义构成
        三 句法功能
        四 三音格固定语集释
    第三节 四音格固定语
        一 结构类型
        二 构词方式
        三 语义特点
        四 句法功能
        五 四音格固定语集释
    第四节 深泽方言分类词表
第三章 深泽方言语法研究(上):构词法
    第一节 复合式构词
    第二节 附加式构词
        一 前附式构词
        二 后附式构词
    第三节 重叠式构词
        一 名词性语素重叠构成名词
        二 非名词性语素重叠构成名词
第四章 深泽方言语法研究(中):词类
    第一节 代词
        一 人称代词
        二 指示代词
        三 疑问代词
    第二节 副词
        一 程度副词
        二 范围副词
        三 时间、频率副词
        四 处所副词
        五 否定副词
        六 情态、方式副词
        七 语气副词
    第三节 介词
        一 引进时间、处所方位的介词
        二 引进施事受事的介词
        三 引进关涉对象的介词
        四 引进工具依据的介词
        五 引进原因、目的的介词
    第四节 语气词
        一 语气词单用
        二 语气词连用
第五章 深泽方言语法研究(下):结构及句类
    第一节 词的重叠式
        一 名词的重叠式
        二 动词的重叠式
        三 形容词的重叠式
        四 量词的重叠式
        五 副词、代词的重叠式
        六 拟声词的重叠式
    第二节 述补结构
        一 程度补语
        二 可能补语
        三 趋向补语
        四 结果补语
        五 状态补语
    第三节 疑问句
        一 是非问句
        二 正反问句
        三 选择问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深泽方言语料记音
    一 谚语、格言
    二 谜语
    三 儿歌
    四 故事
附录2:参考书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四、去皮的苹果为什么会生“锈”(论文参考文献)

  • [1]每天挖地不止[J]. 林那北. 当代, 2021(06)
  • [2]《金匮要略》食忌篇食禁辑释及研究[D]. 银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西物东语 ——朱苦拉咖啡的社会生命故事[D]. 郭周卿. 西南民族大学, 2020(11)
  • [4]《野外求生及露营指南》英汉翻译项目管理实践报告[D]. 丁巧兰.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D]. 松芳.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9)
  • [6]有机酸处理对鲜切生菜菌群结构的干预作用及杀菌效率提升体系建立的研究[D]. 王嘉一.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7]直投式乳酸菌发酵泡菜技术研究[D]. 张会生. 南昌大学, 2019(02)
  • [8]格林童话的范式:本真性基础上的选择与润饰[D]. 吴凡.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9]村庄传[J]. 韩星孩. 江南, 2018(03)
  • [10]河北深泽方言研究[D]. 曹庆改. 河北师范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为什么去皮的苹果会“生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