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终身体育”教育任重道远

大学生“终身体育”教育任重道远

一、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教育任重而道远(论文文献综述)

黄雪纯[1](2021)在《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社会对于健康问题的关注点逐渐聚焦在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上。通过对各项调查数据深入分析后发现,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变得薄弱,已成为不争的既定事实。为解决这一现状,教育部实施了“体育、艺术2+1”项目,并深化“体育课程一体化”体系的推广,即通过学校的体育、艺术教学平台,促使每个学生从幼儿体育到大学体育的体育学习具有整体性和一致性,进而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随着排舞在我国的推广范围扩大,受众群体增多,排舞开始向学校体育引进。目前高校学生对体育运动及健身健美的需求不断扩大,排舞引入高校,符合学生增进健康、愉悦身心、塑造形体、改善心肺功能等锻炼身心的需要。研究目的:本研究为了解我国高校校园排舞开展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发现高校校园排舞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目的是通过本研究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排舞,并投入到排舞学习、锻炼中来,扩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在全国高校成功推广排舞的经验加以总结,更好地将排舞从社会体育向学校体育中引进,开辟出更加全面有效的排舞发展道路,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多元化,丰富学校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为继续推动全国校园排舞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和对策。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进行深入的分析调查,探究高校校园排舞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因此笔者选取了全国8所高校内共495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高校内排舞参与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了解途径、参与动机、满意程度、练习频率的统计,以及排舞课程的开展组织形式、场地设施情况、师资队伍情况,学生参与排舞运动的比赛情况和练习风格进行了调查分析,找出高校校园排舞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积极探索校园排舞的推广途径与方法,以便更好的为校园排舞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论:1、目前我国各高校校园排舞开展的基本情况主要是:参与校园排舞的男女生性别比例不均衡;高校学生主要是通过老师同学推荐的途径了解校园排舞;高校学生参与校园排舞以锻炼身体为主要目的,对于校园排舞的满意程度较高,大多数学生每周会固定练习排舞;2、校园排舞的课程设置以选修课为主;场地选取大多为室内;参与排舞比赛的高校学生人数也在逐年递增,且涉猎各类排舞风格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3、我国校园排舞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师生对排舞项目的认知不足,没有很好的对排舞和广场舞进行区分;缺乏专业的排舞老师,学校对校园排舞支持力度不足;校园排舞理论发展滞后于实践;校园排舞的推广中忽略了其艺术性本质的问题;4、针对校园排舞开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校园排舞未来的发展需要校方的支持,提供一定的资金帮助;大力加强排舞师资力量建设,扩大排舞教练员、裁判员培训覆盖面,加大新媒体宣传力度;深入排舞科研,完善排舞教材编撰,校园排舞开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力推广校园排舞线上教学,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设校园排舞课程;校方多引进排舞公益讲座,学校之间加强沟通交流,组织举办校际排舞联赛,扩大校园排舞受众群体;校园排舞要更多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合创新。通过优化我国校园排舞开展情况,以此促进社会排舞和校园排舞协同发展,共同推动我国排舞项目的深入推广。

叶雯洁[2](2021)在《成都七中游泳队培养学生运动员人才特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以“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体育目标指引下,体教融合是为推进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6)]。因此国家对体育事业发展的初衷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体育人才,运动员在具有较高运动素质的基础上拥有扎实的文化理论知识,由此学生运动员便应运而生。而高中阶段又是学生运动员学习文化知识和提升运动成绩的关键时期,若未来要想进入高等院校,其文化成绩与体育成绩均是重要影响因素。如何妥善处理好学生运动员在高中阶段的“学训”关系,是目前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体育人才的难点之一。从现有的国外研究来看,对学生运动员的培养主要以学校为中心与体育完全融合,形成了长期且较稳定的培养体系。从国内研究来看,我国学生运动员的培养起步较晚,培养体系还不完善,主要是针对高校学生运动员培养的研究,对高中阶段学生运动员的培养研究较少。故本研究针对成都七中培养学生运动员人才(以游泳项目为例)进行深入研究是有必要的。成都七中是一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在课程创新改革、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等方面取得非凡成果,是四川教育领域的“领头羊”。同时,该校也是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示范校,共有游泳、排球、足球、健美操四个特色体育项目。该校游泳队成立于2005年,在全国、省、市各级游泳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几乎每年都包揽四川省和成都市男子、女子团体游泳冠军。自建队以来,培养了国家健将级游泳运动员2名,近60名国家一级游泳运动员和100余名国家二级游泳运动员。他们通过“学习+游泳”体教融合的方式先后考入国内外知名高校,同也在后续发展中受益终身。因此对成都七中游泳队进行调查和研究,深入分析该游泳队在培养学生运动员过程中对队员的学习、训练、管理等方面的培养特色,旨为成都七中游泳队乃至其他学校对学生运动员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成都七中游泳队培养学生运动员人才特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成都七中游泳队培养学生运动员的人才特色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研究。研究结论如下:①成都七中游泳队建队以来始终竭力探索体教融合特色之路,已初见成效;②该校游泳队以体教融合特色培养方式,妥善解决学生运动员学训矛盾问题;③该校游泳队以“四位一体”特色合作方式,培养学生运动员成效显着,值得推广;④该校游泳队以全面发展及“学训并进”的理念,逐步形成了人才培养特色,值得推广。根据成都七中游泳队目前存在的困难,提出以下建议:①建议校领导对校运动队更加重视,吸引更多优秀运动员加入;②建议积极寻求政府和上级部门支持,加大对游泳场馆的完善。

刘昊[3](2021)在《上海市青年群体参与合唱团的动机与影响要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百余年来,我国合唱艺术伴随着民族独立的进程而不断发展,具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表征。较之过去以“群众歌咏”为主要载体、在国家政教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合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步入新世纪的二十年,我国群文合唱蓬勃发展,呈现出包容共生的多元生态。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迎来了全体国民追求审美的美育新时期,城市群文合唱图景出现新趋势。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出现了“趣缘”青年群体,他们大多接受了高等教育,对作为人声艺术的合唱的概念理解日益成熟,追求精益求精的听觉感受、持续参与合唱活动成为其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之余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者在合唱研究领域中对作品本体的音乐学研究、合唱训练策略的教育学方法研究、群文合唱的社会学意义、历史学脉络研究等方面展开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就研究对象而言,以老年、大学生、少儿群体为主。基于此,本文力图通过实证研究切入青年群体这一视角,分析该群体能够形成稳定音乐兴趣、能够将音乐学习主动纳入个体终身教育体系的成因及影响要素,探索其在不同成长阶段参与合唱和接受音乐教育过程中所感知到的音乐教育现状与问题。本研究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的方法,借助Nvivo软件,对上海市较为典型的三个新型合唱团中的15名团员进行深度访谈,探索了上海青年群体参与当下合唱团的动力及影响因素,构建了该群体“音乐素养-心理需要-城市情境”的动力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搭建了进一步研究的结构路径框架,提出个体青少年阶段的成长支持、参与合唱的直接体验以及当下上海的人文环境是其步入青年阶段产生多维度心理需要而继续参与合唱团的重要影响要素,并提出音乐素养在个体青少年阶段的成长支持与其成年后继续参与合唱团产生的多个心理需要之间发生中介效应的假设。随后,结合扎根理论的研究,借鉴西方合唱参与方面较为成熟的量表,对本研究调研问卷进行设计,对量表中涉及的变量进行操作化定义和题项开发,对正式问卷的内容信度与内容效度进行调整与修订。其二,面向上海市以青年职场人为主体的合唱团与大学生合唱团发放正式问卷,采集有效答卷558份,全面考察了参与合唱的上海青年群体在青少年时期参与合唱的体验、大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情况、自我感知的音乐素养、合唱偏好、参与合唱的心理需要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差异性分析,了解了不同性别、音乐专业与非专业人群、职场青年与大学生群体分别在读谱习惯、合唱偏好、音乐素养和心理需要方面的差异性。首次运用AMOS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通过KMO和巴利特球型检验确定了问卷量表中的题项能够做因子分析,再通过主成份分析肯定了量表中各个维度的组成;然后通过对理论模型指标及参数拟合度的测量和比对,对模型进行修正;最后,在结构模型检验中对质化研究中提出的若干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基于上述步骤,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成长支持对个体成年后参与合唱团的精神需要、审美需要、求知需要以及个人价值实现需要均有显着性作用;2、青少年阶段参与合唱团的体验对个体成年后参与合唱团的求知需要无显着影响;3、上海合唱环境对个体参与合唱团的价值实现需要与社交需要无显着影响;4、城市文创环境对个体参与合唱团的精神需要与审美需要无显着影响;5、除上述被排除的假设以外,其他路径中的假设关系均为显着正相关。结合扎根理论和问卷调研中产生的数据与文本分析,从终身音乐教育立场出发,本研究认为:一方面,青少年阶段的乐器学习、家庭氛围、教师素养、学校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等对个体稳定音乐兴趣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专业音乐院校复合型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城市人文艺术氛围的营造、文化工作者合唱观念的重塑、城市合唱团艺术标准的提高等是当下亟待改善的结构性问题。以上,也将是我国城市业余合唱走向进一步繁荣的保证。

盖宏新[4](2021)在《动态分层教学法在体育院校排球必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排球运动是一项重要的大众性体育运动,深受体育爱好者喜爱。近年来,我国排球事业始终在高峰与低谷之间徘徊,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排球在我国全民运动体系下的普及率较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体育教育改革和体教融合发展的逐步推进,体育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对动作技能的熟练掌握,更体现在学生社会生存习惯和情商的潜在培养与提升。这对教师教学过程中选用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认知度和认知效率提出较高要求。由于传统的教学法自身存有的局限性,使得现有教学体系必须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优化体育教学课程体系、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鉴于此,本研究选择哈尔滨体育学院排球方向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实验前测,并根据前测结果的显着性进行动态调整,最终确定分组。对对照组学生进行传统授课方式教学,对实验组进行动态分层教学法进行相同内容教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进行实验后测,以验证动态分层教学法在排球教学中学生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学习兴趣度、学习探究性、学习情感以及排球基本技能等方面的整体效果。研究结果可以验证动态分层教学法在排球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研究结论认为:(1)动态分层教学法对学生身体形态与身体素质作用不明显。实验前测和实验后测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身体形态与身体素质的变化显着性均大于0.05,不显着。(2)运用动态分层教学法能够显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度和探究度。实验前测和实验后测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学习兴趣度和自主探究性两个测量维度均表现出较强的显着性。(3)动态分层教学法对学生排球技术的掌握与提高具有独特优势,实验组在排球垫球、传球和发球三方面的技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4)动态分层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知识储备及各项能力的提高。

黄萍婷,杨奇[5](2020)在《探析后疫情时代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方向与方法》文中提出新冠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和锻炼的情况给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启示,同时也敲醒了警钟。本研究就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将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解决学生缺乏运动乐趣、体质下降、人格问题和意志薄弱四大难题展开讨论和研究。根据数理统计法,查找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方法相关文献和高校体育相关文件,得出以下结论:1.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学校体育以终身体育为导向,立足于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注重大学生体育健康、安全意识的培养,重视体育"第二课堂"建设。2.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及根据疫情期间的实践经验,高校体育可以开启智能技术赋能的教学模式,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智能在线教育生态。3.高校教师还要发挥指导和建议的作用,培养学生体育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4.更大程度地发挥体育比赛的育人作用,大学体育工作中要"常赛"。让学生在"赛中学"、"赛中练"。线上运动会的开展将有效填补寒暑假期间学校体育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指导和监督的空白。5.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体育要实现育人目的,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行同向,结合体育学科属性在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

王红震[6](2020)在《应用型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和生命线,要创办有特色的大学,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文章通过对广东省应用型高校体育课教学进行调研,提出探索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现状及举措,为转型期应用型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时亮[7](2020)在《“领会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足球教学的实证研究 ——以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附中为例》文中提出足球课作为最常用的校园足球活动形式,是学生学习足球知识、掌握足球技能的主要途径。为提高初中足球课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本研究以领会教学法在初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对领会教学法在初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究。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分析,问卷调查,实验和数理统计等方法。选取初一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通过十四周的教学实验,分析对比了两组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足球技能水平、战术意识、体育学习兴趣四个维度,探究领会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其中,根据文献和经验设计了实验组课时计划,确保了游戏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两种教学法均能明显提升学生体能水平。其中,领会教学法对速度素质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2)两种教学法都能明显提升学生足球技能水平。总体而言,领会教学法对学生足球技能的提升效果更好,但对球感的提高并无明显优势。(3)两种教学法都能明显提升学生足球战术意识。其中,领会教学法对学生的本位、抉择、技术表现和配合意识的提升效果更加显着。但两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调节意识均无明显提升效果。(4)体育学习兴趣方面,领会教学法对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效果更加显着,对于提升学生探索发现意识的效果更加显着。但两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体育认识水平的影响均不显着。

何瑞龄[8](2020)在《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研究》文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牢牢抓住青年群体在国家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这一重要作用,党的优良传统就是团结青年、依赖青年,仰仗青年。十八大至此,习近平把中国的实践发展需要作为出发点,以中国梦为中心,连系青年本身具有的特点,针对如何有效推动青年教育工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许多重要场合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关于青年教育系统、科学的观点,即习近平青年教育观。新时代,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对青年教育工作,青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青年教育观是一个科学的,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首先,习近平青年教育观中教育的客体就是14-35周岁的年轻人,基于对这一研究对象范围的划定,明确青年、青年教育、青年教育观的定义。其次,通过寻求其形成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表明习近平青年教育观是合理并且科学的,其内在的阐释了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作为青年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论述,“四可”青年是习近平青年教育的培养目标,青年教育的实践路径就是全面育人,要求在推动青年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的规律以及青年成长规律,几个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相互协调,相互统一,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且丰富、科学的习近平青年教育理论体系。在习近平看来,青年一代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要把青年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接班人需要党和国家、学校、共青团、家庭等对青年予以积极的引导,加强对青年进行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品质、能力本领、责任担当、传统文化及爱国主义的相关教育,在突显爱国主义情怀教育,积极发挥传统优秀文化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以更加开放,立足于共同发展的国际视野,在青年教育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深入剖析青年教育观的内容为基础,回归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当代价值,将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结合起来,表明习近平青年教育观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弘扬传承,也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治国理政方略的丰富,更为新时代青年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助力中国梦的实现,通过中国青年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世界各国贡献中国智慧,推动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成才。

朱慎飞[9](2020)在《温州市兴华羽毛球俱乐部培养竞技后备人才运行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目前诸多体育学者重点研究的课题。“举国体制”在发挥奇效之时也饱受质疑和诟病,社会力量培养竞技后备人才便应运而生,逐步成为“举国体制”的完善、补充、优化,无论在理论逻辑还是实践运作中,社会力量培养竞技后备人才都展现出强劲的上升势头。本研究从温州试点单位兴华羽毛球俱乐部入手,以运行机制为切入点,通过参与观察法、实地调查访谈法等方法对温州市社会力量培养竞技后备人才进行研究与探讨,指出优势与不足,以期完善社会力量培养竞技后备人才运行机制,并提出可操作性构建原则。研究得出:(1)社会力量培养竞技后备人才作为“举国体制”的补充与完善,必将历经曲折、波澜的发展历程,动员全社会以支撑竞技后备人才远流不息是可持续发展必经之路;(2)集合一切可利用资源提供支持,建立健全的体制机制和运行体系,体育行政部门与社会力量协同共进,大举推动“政府部门办体育”转向“全社会办体育”;(3)以社会竞技体育训练机构运行机制为切入点,从内外视角探视,适宜的外部环境是温州社会训练机构良性发展的前提,推进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实现“管办分离”,体育行政部门放权瘦身,以资金扶持、授牌子、共享“软资源”、升学体育特招、供场地等政策红利为导向;(4)从系统理论知识出发,将社会竞技体育训练机构看做一个整体,社会力量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运行机制为:(1)全面的生源招收选拔机制;(2)合理的训练竞赛机制;(3)适度的动力激励机制;(4)制度健全的保障机制;(5)多维的评价反馈机制:(5)温州社会力量办竞技体育优势在于:富有的民营企业所造就的适宜外部环境;区域布点、官方授牌以及学校、社会、政府三方协力,拓宽了生源面积;高水平教练员是重要资源。不足在于:训练机构缺乏管理型专业人才,创收能力弱;俱乐部——教练员——运动员,各层次动力动力持久力不够;赛事体系安排有待加强,且任重道远;(6)诚然,温州市正在大刀阔斧的创建国家运动健康城市,社会力量培养竞技后备人才,不同项目有着不同的发展道路,本研究的类推价值在于:基于温州富饶的民营资本,如何实现不同运动项目的蓬勃发展,如何使运动融入生活,社会力量如何在“新举国体制”中担纲举旗。基于温州社会力量培养竞技后备人才运行机制不足,提出以下几点:(1)管理者作为训练机构的领导者、主心骨,把握着集团的命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今现状是懂体育又懂管理的人才少之又少。提出,各区县成立体育训练机构管理者联盟,利用温州大学商学院师资力量培训训练机构管理人,其中利益,由温州市体育局、训练机构管理人联盟与温州大学具体协商;(2)动力激励持久力不够的根源在于短期目标不明确,又或是目标过于庞大,而远期目标遥不可及。以时间段为切点,制定近期符合实际的计划,并出台相应的奖励,各训练机构结合俱乐部实况,调研并制定目标以激发动力;(3)赛事体系缺乏不仅是温州的难题,在全国也尚未攻克,作为国家试点城市,在赛事举办中得地利之势,温州需要打破行业间的壁垒,单项体育协会在参赛权限中适当松拳,既为试点,温州赛事更要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业余运动员与专业运动员同场竞技指日可待。

高邱鹏[10](2020)在《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辽西地区13所初中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信息化的进程不断深入,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生活和学习方式。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其跨界融合的模式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互联网上优质的资源,不仅可以改善师资水平、贫富差距等教育不公平的现象,还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泛在学习”。在未来的教育领域的发展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改革和体育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体育教学中的重要课题,如何在中学体育课堂上合理的应用现代教育设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近些年来体育研究者需要研究的课题。为了更好的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初中体育教学中,全面地了解现阶段现代教育情况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应用情况,以辽西地区13所中学作为研究对象,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进行研究。通过数据整理分析发现辽西地区体育课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还存在教师教学观念滞后,对于新的教学方式理解不够透彻、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不足、现阶段初中体育学科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不足、体育教师趋向老龄化和体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业务能力较差的问题。针对现阶段初中体育课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强体育教学备课的规范性、建设体育教学课上现代化教学环境、建立线上平台、完善线下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实现体育的“泛在学习”对策,旨在为基层学校体育课堂的现代化教学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可持续性发展。

二、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教育任重而道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教育任重而道远(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
        1.1.2 “体育、艺术2+1 项目”的推广
        1.1.3 排舞进校园的趋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排舞
        2.1.2 校园排舞
    2.2 排舞的特点
        (1)内容多样、曲目丰富
        (2)舞步统一、不断创新
        (3)形式灵活、观赏性强
    2.3 有关校园排舞的价值研究
        (1)校园排舞的教育价值研究
        (2)校园排舞的健身价值研究
        (3)校园排舞的文化价值研究
    2.4 国内相关研究
        2.4.1 排舞发展路径的研究
        2.4.2 校园排舞开展现状的研究
        2.4.3 有关校园排舞竞赛情况研究
    2.5 国外相关研究
        2.5.1 有关排舞发展的研究
        2.5.2 有关排舞的其他研究
    2.6 综述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3.3 研究思路
4 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
        4.1.1 高校学生参与校园排舞的基本情况分析
        4.1.2 校园排舞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4.1.3 高校学生参与排舞比赛情况调查分析
        4.1.4 高校学生练习排舞风格情况调查分析
    4.2 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2.1 师生对排舞项目的认知不足
        4.2.2 专业排舞师资力量短缺
        4.2.3 校园排舞理论滞后于实践
        4.2.4 学校对校园排舞支持力度不足
        4.2.5 校园排舞的推广忽略该项目艺术性本质
    4.3 校园排舞未来的发展对策
        4.3.1 扩大对排舞项目的宣传
        4.3.2 加强专业排舞师资力量建设
        4.3.3 促进排舞理论知识研究
        4.3.4 加大学校对校园排舞的支持力度
        4.3.5 校园排舞推广注重艺术性本质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附件二 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三 部分访谈内容

(2)成都七中游泳队培养学生运动员人才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我国教育实施的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1.2 “体教融合”的最终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运动员人才
        1.1.3 成都七中在成都市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运动员的“领头羊”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
        1.4.1 特色
        1.4.2 学生运动员
        1.4.3 体教融合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学生运动员培养理念相关研究
        2.1.2 学生运动员培养方式相关研究
        2.1.3 游泳项目学生运动员培养相关研究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学生运动员培养目标相关研究
        2.2.2 学生运动员培养方式相关研究
        2.2.3 中学“体教融合”培养学生运动员相关研究
    2.3 研究评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实地调查法
        3.2.5 逻辑分析法
        3.2.6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基本思路
4 分析与讨论
    4.1 成都七中游泳队基本情况分析
        4.1.1 成都七中基本概况
        4.1.2 成都七中办学理念与核心价值
    4.2 成都七中游泳队建队历程简析
        4.2.1 成立起步阶段(2002-2005)
        4.2.2 探索改进阶段(2006-2012)
        4.2.3 稳定发展阶段(2013-至今)
    4.3 成都七中游泳队教练、队员、场地设施基本情况分析
        4.3.1 教练员基本情况
        4.3.2 队员基本情况
        4.3.3 生源情况
        4.3.4 场地设施情况
        4.3.5 经费来源情况
    4.4 成都七中游泳队培养学生运动员人才三元化目标分析
        4.4.1 以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
        4.4.2 以培养“优秀学生运动员”为目标
        4.4.3 以实现“体育育人”为目标
    4.5 成都七中游泳队训练与参赛情况分析
        4.5.1 教练员训练理念、训练计划与安排
        4.5.2 队员参训动机与态度
        4.5.3 队员对训练认知情况
        4.5.4 队员与教练员沟通情况
        4.5.5 队员参赛情况
    4.6 成都七中游泳队队员学习情况分析
        4.6.1 对文化课认知情况
        4.6.2 对文化课学习态度
        4.6.3 文化课学习形式
        4.6.4 与文化课教师沟通情况
        4.6.5 文化考核标准
    4.7 成都七中游泳队“学训并进”情况分析
        4.7.1 队员学习与训练时间分配情况
        4.7.2 队员学习与训练目标执行情况
        4.7.3 队员学习与训练成绩变化情况
        4.7.4 教练员对队员学习与训练支持情况
        4.7.5 家长对队员学习与训练支持情况
        4.7.6 文化课教师对队员学习与训练支持情况
        4.7.7 教练员、教师、家长、队员相互交流情况
    4.8 成都七中游泳队队员输送与后续发展情况分析
        4.8.1 队员的输送渠道
        4.8.2 队员的输送情况
        4.8.3 队员的后续发展跟踪情况
    4.9 成都七中游泳队培养学生运动员人才取得的效果分析
        4.9.1 在全国各级游泳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4.9.2 输送队员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
        4.9.3 同国外大学形成合作输送关系
        4.9.4 培养游泳兴趣,使学生终身享受体育
        4.9.5 提升成都七中知名度
    4.10 成都七中游泳队培养学生运动员人才特色分析
        4.10.1 教练员热爱学习,重视执教能力的提升
        4.10.2 “学训并进”的培养理念与三元化培养目标,提高队员综合素质
        4.10.3 积极与国外学校开展学习交流,拓宽队员视野
        4.10.4 教练员、队员、教师、家长“四位一体”协调合作,发挥长效作用
    4.11 成都七中游泳队在培养学生运动员人才过程中现存困难分析
        4.11.1 缺乏训练场地,导致队员训练不便
        4.11.2 需拓宽选材范围,适当增加招生人数
        4.11.3 学校领导对游泳队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成都七中游泳队建队以来始终竭力探索体教融合特色之路,已初见成效
        5.1.2 该校游泳队以体教融合特色培养方式,妥善解决学生运动员学训矛盾问题
        5.1.3 该校游泳队以“四位一体”特色合作方式,培养学生运动员成效显着,值得推广
        5.1.4 该校游泳队以全面发展及“学训并进”的理念,逐步形成了人才培养特色,值得推广
    5.2 建议
        5.2.1 建议校领导对校运动队更加重视,吸引更多优秀运动员加入
        5.2.2 建议积极寻求政府和上级部门支持,加大对游泳场馆的完善
6 主要参考文献
7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 附件

(3)上海市青年群体参与合唱团的动机与影响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四、相关概念解析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上篇
    第一章 我国群众合唱文化的回溯与当代发展
        第一节 我国群文合唱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我国群文合唱的现当代发展
        一、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群文合唱
        二、步入新世纪的当代群文合唱
        三、我国当代群文合唱的特点
        第三节 上海群文合唱:发展与超越
        一、近代上海社会音乐文化的发轫
        二、上海市群文合唱初级阶段:歌咏齐唱
        三、建国后的上海群文合唱:歌咏爱好者群体的兴起
        四、从“群众歌咏”到“合唱艺术”:上海市业余合唱团的突围
        五、网红合唱团的“出圈”效应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成年群体合唱参与的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成年群体参与音乐社群的理论回顾
        一、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理论
        二、深度休闲理论
        三、动机理论
        四、自我决定理论
        第二节 成年群体参与音乐社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际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动机与影响要素模型构建
        第一节 扎根理论的基本理念及样本选择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理念与使用流程
        二、合唱团样本选择
        三、合唱团员样本选择
        第二节 访谈设计与数据处理
        一、访谈提纲的设计
        二、数据收集与处理
        三、理论饱和度检验
        第三节 动机与影响要素的理论模型构建与关系假设
        一、基于扎根理论的动力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建构
        二、基于关系模型的路径关系与假设
        本章小结
下篇
    第四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实验设计
        第一节 问卷框架与设计
        第二节 量表题项的编制与生成
        一、“心理需要”(因变量Y)的操作化定义与量表题项设计
        二、成长支持(自变量AX)的操作化定义与量表题项设计
        三、参与体验(自变量BX)的操作化定义与量表题项设计
        四、上海人文环境(自变量CX)的操作化定义与量表题项设计
        五、音乐素养(M中介变量)的操作化定义与量表编制
        第三节 问卷的修订与正式调研量表的内容信度检验
        一、问卷的修订
        二、样本量的选取与数据收集
        三、正式调研问卷中相关量表的内容信度检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分析与模型检验
        第一节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一、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基本描述与分析
        二、过去校内外音乐教育经历的基本描述
        三、上海青年群体青少年阶段参与合唱的体验
        四、上海青年群体在青少年阶段的成长支持
        五、上海青年群体感受到的当下合唱环境与城市文创环境
        六、参与合唱团的上海青年群体读谱习惯与自我评估的音乐素养
        七、上海青年群体对当代阿卡贝拉和传统合唱的不同态度
        八、上海青年群体参与合唱的心理需要
        九、上海青年群体感受到的阻碍合唱发展的要素
        第二节 正态检验
        第三节 正式测量项目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一、青少年阶段成长支持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二、青少年阶段参与合唱团的体验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三、上海人文环境探索性因子分析
        四、自我评估的音乐素养探索性因子分析
        五、心理需要探索性因子分析
        第四节 正式测量项目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一、青少年阶段成长支持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二、青少年阶段参与合唱体验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三、上海人文环境验证性因子分析
        四、自我评估的音乐素养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五、青年人参与当下上海市合唱团的心理需要验证性因子分析
        第五节 有关控制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一、音乐专业与非专业人群的差异分析
        二、职场青年与大学生群体的差异分析
        三、青年群体的性别差异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构模型与检验假设
        第一节 影响因素与心理需要之间的关系验证
        一、家庭支持、学校支持、校外支持对心理需要的影响
        二、青少年阶段的合唱参与体验对心理需要的影响
        三、上海合唱环境、城市文创环境对心理需要的影响
        第二节 音乐素养的中介作用检验与分析
        一、音乐素养在家庭支持对心理需要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二、音乐素养在学校支持对心理需要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三、音乐素养在校外支持对心理需要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本章小结
结语
    一、青少时期的乐器学习和家长的适度坚持成就了青年人成年后参与合唱的稳定兴趣
    二、校内外音乐教师的艺术修养是学生养成终身音乐学习态度与音乐审美力的催化剂
    三、学校教育阶段基本音乐素养的建立和面向人人理念的落实是合唱美育终身化的前提
    四、面向市场的合唱文化敦促专业音乐院校在艺术与管理方面的复合人才培养
    五、合唱良性生态发展需要创作者的观念解放及其与表演团队的声求气应
    六、城市人文艺术氛围和国民合唱观念的重塑是城市合唱发展的保证
    七、研究局限与展望
附录
    一、半结构访谈提纲
    二、正式调研问卷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外文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4)动态分层教学法在体育院校排球必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教学方法
        2.1.2 体育教学方法
        2.1.3 传统教学方法
        2.1.4 分层教学法
        2.1.5 动态分层教学法
    2.2 相关理论
        2.2.1 动态分层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2.2.2 动态分层教学法的教育基础
        2.2.3 动态分层教学法的学习理论基础
    2.3 动态分层教学法的实施原则
        2.3.1 主体性原则
        2.3.2 全面性原则
        2.3.3 激励性原则
        2.3.4 动态性原则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4.1 国外动态分层教学法的研究
        2.4.2 国内动态分层教学法的研究
        2.4.3 研究综述述评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动态分层教学法在排球教学中的实验设计
    4.1 实验方案
        4.1.1 实验思路
        4.1.2 实验前测与实验后测
        4.1.3 实验班动态分层教学法方案
        4.1.4 对照班传统教学法方案
        4.1.5 对照班与实验班学习绩效评估对比
    4.2 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学安排
5.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学生学习品质情况对比分析
        5.1.1 实验前后对照班与实验班身体形态对比与分析
        5.1.2 实验前后对照班与实验班专项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结果与分析
        5.1.3 实验前后学生学习兴趣的测试对比分析
        5.1.4 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探究性的测试对比分析
        5.1.5 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情感体验的测试对比分析
    5.2 实验前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排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与分析
        5.2.1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垫球技术考核差异性比较与分析
        5.2.2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传球技术考核差异性比较与分析
        5.2.3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发球技术考核差异性比较与分析
    5.3 动态分层教学法运用的评价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动态分层教学法对学生身体形态与身体素质作用不明显
        6.1.2 运用动态分层教学法能够显着提高学生的兴趣度、探究性
        6.1.3 动态分层教学法具有独特优势
        6.1.4 动态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6.2 建议
        6.2.1 正确把握考核分组时机
        6.2.2 恰当把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6.2.3 贯彻隐形分层理念
        6.2.4 建议进一步进行动态分层教学法对学生体能影响的专门性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体育院校排球必修课程学生心理调查问卷
附录二 排球测试考核技评测试标准(参考排球普修考试大纲)
个人简历

(6)应用型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探索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意义
    1.1 有利于加快高校教师达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共同目标,加快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进程
    1.2 对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可以促进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理念、推动全面健身活动
2 应用型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研究现状
    2.1 当前国内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现状
        2.1.1 课堂教学
        2.1.2 国内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现状
    2.2 当前我国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实践与研究
    2.3 提高应用型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措施
        2.3.1 认真学习“应用型高校”的内涵,围绕体育教学特点,达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共同目标
        2.3.2 培养教学团队成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能力
3 结论

(7)“领会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足球教学的实证研究 ——以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附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政策依据
        1.1.2 现实依据
        1.1.3 理论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领会教学法
        2.1.2 初中足球教学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领会教学法的特点
        2.2.2 领会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2.3 国外研究综述
    2.4 简要述评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体质健康水平
        4.1.1 实验前组间体质健康水平差异
        4.1.2 实验后组内体质健康水平差异
        4.1.3 实验后组间体质健康水平差异
    4.2 足球技能水平
        4.2.1 实验前组间技能水平差异
        4.2.2 实验后组内技能水平差异
        4.2.3 实验后组间技能水平差异
    4.3 战术意识水平
        4.3.1 实验前组间战术意识水平差异
        4.3.2 实验后组内战术意识水平差异
        4.3.3 实验后组间战术意识水平差异
    4.4 体育学习兴趣
        4.4.1 实验前体育学习兴趣
        4.4.2 实验后体育学习兴趣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5.1 体质健康水平
    5.2 足球技能水平
    5.3 战术意识水平
    5.4 体育学习兴趣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理论阐释及其形成
    一、概念界定
        (一)青年的概念
        (二)青年教育
        (三)青年教育观
    二、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教育的论述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思想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青年教育思想
    三、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形成过程
        (一)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青年教育观萌芽
        (二)地方从政,青年教育观逐渐形成
        (三)主政中央,习近平青年教育观进一步成熟
第二章 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内容及特征
    一、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内容
        (一)遵循“三大规律”是青年教育的基本原则
        (二)培养“四可青年”是青年教育的现实目标
        (三)立德树人是青年教育的根本任务
        (四)坚定理想信念是青年教育的重要内容
        (五)坚持全面育人是青年教育的实践路径
    二、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特征
        (一)强化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
        (二)凸显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
        (三)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念
        (四)立足全球发展的国际视野
        (五)创新“三全育人”的教育路径
第三章 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当代价值
    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论述的新境界
        (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教育的论述
        (二)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描绘了新时代中国青年教育事业的新蓝图
        (一)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青春力量
        (二)提升人民对美好教育的满足感
    三、指明了新时代青年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一)为新时代青年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理论指导
        (二)青年教育观是青少年健康全面成长指南
    四、开阔了以青年为力量的对外开放格局的新视野
        (一)深化了世界关于青年及青年教育的认识
        (二)为世界青年教育工作指引了新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温州市兴华羽毛球俱乐部培养竞技后备人才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社会力量参与的研究
        1.2.2 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1.2.3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1.2.4 社会力量培养竞技后备人才运行机制研究
    1.3 研究目的、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社会力量、社会竞技体育训练机构
        1.5.2 机制、运行机制、社会力量培养竞技后备人才运行机制
        1.5.3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1.5.4 人才培养模式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个案研究法
        2.2.2 文献资料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实地/电话访谈法
        2.2.5 参与观察法
        2.2.6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温州市兴华羽毛球俱乐部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概况
        3.1.1 兴华羽毛球俱乐部发展历程回顾
        3.1.2 兴华羽毛球俱乐部构成规模简介
        3.1.3 兴华羽毛球俱乐部运行管理特色
        3.1.4 兴华羽毛球俱乐部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成效
    3.2 温州市兴华羽毛球俱乐部培养竞技后备人才运行机制分析
        3.2.1 温州市兴华羽毛球俱乐部生源招收选拔机制
        3.2.2 温州市兴华羽毛球俱乐部训练竞赛机制
        3.2.3 温州市兴华羽毛球俱乐部动力激励机制
        3.2.4 温州市兴华羽毛球俱乐部保障机制
        3.2.5 温州市兴华羽毛球俱乐部评价机制
    3.3 温州市社会力量培养竞技后备人才外部环境理论分析
        3.3.1 政治环境
        3.3.2 经济环境
        3.3.3 社会与文化环境
    3.4 温州市社会力量培养竞技后备人才运行机制优势与不足
        3.4.1 温州市社会力量培养竞技后备人才运行机制优势
        3.4.2 社会力量培养竞技后备人才运行机制不足之处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兴华羽毛球俱乐部田野调查提纲
    附录B 兴华羽毛球俱乐部教练员访谈提纲
    附录C 兴华羽毛球俱乐部负责人访谈提纲
    附录F 兴华羽毛球俱乐部田野调查图片集(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辽西地区13所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依据
        1.现代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2.学校体育教学现代化改革的需要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国内研究现状
        3.国外研究现状
        4.研究创新点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应用现状结果与分析
    (一)辽西地区初中体育课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和态度情况
        1.主管体育校领导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体育教学的认识
        2.主管体育校领导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体育教学的态度
        3.体育教师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体育教学的认识
        4.体育教师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体育教学的态度
        5.学校教育现代化相关文件的制定
    (二)初级中学体育课堂中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现状调查
        1.现代教育技术结合体育教学大纲情况
        2.初中体育教学的现代化教学设备现状
        3.初中体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现状
        4.学校组织体育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情况
    (三)体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
        1.辽西地区初中体育教师基本情况调查
        2.体育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情况
        3.体育教师应用的现代教学设备情况
        4.体育教师现代化教学资源来源调查
        5.体育教师课件制作水平调查
        6.体育教师对于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认识
    (四)现代教育技术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影响
        1.现代教育技术对体育理论课的影响
        2.现代教育技术对体育实践课的影响
        3.现代教育技术对体育教师工作量的影响
        4.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影响
二、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观念滞后
    (二)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不足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学科融合不足
    (四)体育教师趋向老龄化
    (五)体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业务能力较差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兴趣
    (二)提高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知识的效果
    (三)有利学生对运动技术形成完整动作表象
    (四)完善体育学习的评价体系
四、初中体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策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强体育教学备课的规范性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体育教学资源
        2.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课前了解学情
    (二)建设体育教学课上现代化教学环境
        1.创设现代化教学氛围
        2.模拟比赛情境
    (三)建立线上网络平台、完善线下评价体系
        1.将学生课堂表现可视化
        2.将学生体育成绩数据化
    (四)帮助学生实现体育的“泛在学习”
        1.教师设计体育APP
        2.建立平台实现师生在线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四、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教育任重而道远(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黄雪纯.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2]成都七中游泳队培养学生运动员人才特色研究[D]. 叶雯洁.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3]上海市青年群体参与合唱团的动机与影响要素研究[D]. 刘昊.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4]动态分层教学法在体育院校排球必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D]. 盖宏新.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5]探析后疫情时代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方向与方法[A]. 黄萍婷,杨奇. 第三十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 2020
  • [6]应用型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探索[J]. 王红震. 运动精品, 2020(09)
  • [7]“领会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足球教学的实证研究 ——以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附中为例[D]. 时亮.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1)
  • [8]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研究[D]. 何瑞龄. 大理大学, 2020(05)
  • [9]温州市兴华羽毛球俱乐部培养竞技后备人才运行机制研究[D]. 朱慎飞.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10]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辽西地区13所初中为例[D]. 高邱鹏. 渤海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大学生“终身体育”教育任重道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