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领导干部对中国社会形势的九个判断

2004年领导干部对中国社会形势的九个判断

一、领导干部对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的九大判断(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寒[1](2016)在《当代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文中提出1978年以来,中华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开放。这场变革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三十多年来,这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经历艰辛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创造了极富价值的改革经验。认真梳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系统总结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深刻把握改革开放的内在规律,无论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是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代中国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从一开始就是从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出发的,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具体议题或特定领域。因此,回顾改革的历史进程也需要一种全面、综合的视角,展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改革全貌。为此,就必须选取一个研究基点,将三十多年的改革脉络串联起来,生动体现改革进程中认识与实践的相互关系。一方面,这个基点必须是对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属于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另一方面,它又必须能够指导新的实践,包含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观目的。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本文从探索改革规律的视角出发,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深入分析党的重大会议记录、政策文件、领导人讲话、回忆录等一手材料,梳理改革的历史脉络,再现改革的历史进程、总结改革的历史经验。根据我们对改革开放的认识程度,可以把当代中国改革大致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这三个历史时期,分别对应本文的前三章。第一章从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92年2月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这是改革的全面探索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告了改革开放的正式启动。此后,改革的探索从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全面展开,边试验、边总结,不断把各领域取得的经验教训上升到理论高度,探寻改革的目标模式和实现路径,故称之为全面探索时期。第二章从1992年2月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到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改革的全面推进时期。“南方谈话”掀起了第二轮思想解放的热潮,标志着我们对改革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实践中,我们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围绕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相继确立了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领域的改革目标,这一阶段的改革是在各领域改革目标渐次明确的基础上的全面推进,故称之为全面推进时期。第三章从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至今,这是改革的全面深化时期。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主要内容,是指导新时期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部署各领域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第一次在理论上将各领域的改革目标打通与整合,从理论上解决了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实现了改革在理论上和实践性上新的升华与飞跃,故称之为全面深化阶段。第四章总结了改革的七条基本经验。(一)必须不断解放思想、破除思想障碍。必须把握解放思想的特点、本质和功能,针对尚未认清的改革基本理论问题,进一步打破观念禁锢、清除思想障碍。(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三)要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国富民作为改革的根本任务。(四)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加强顶层设计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客观要求,二者统一于能动的实践论。(五)顺应和把握时代潮流,把改革和开放结合起来。改革为开放创造内在条件和体制基础,开放对改革产生倒逼机制和示范效应,必须积极谋划、顺势而为。(六)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平衡点,实现三者的动态平衡。(七)必须牢牢掌握改革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是改革启动的前提,也是保证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通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坚持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梳理改革三十多年来的历史进程,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改革是一场前无古人的社会实验,是一个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改革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不止步;只有不断解放思想、破除思想障碍、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推进理论创新,才能确立改革方向、不断深化改革。(2)三十多年的改革总体上走了一条波浪式前进的道路,呈现出一个“整体上行的马鞍形”的发展轨迹。未来,改革仍将伴随短暂的、局部的调整,甚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与某些根深蒂固的旧观念相结合,表现为回归旧体制的“潜流”,这是改革的必经之路。然而,正如改革的调整不可避免,改革向前推进同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改革必然在过程与方向的辩证统一中曲折前进。

牛余庆[2](2005)在《政党政治视角下中国党政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政关系问题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也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是从政党政治的视角,将党政关系问题放在现代民主政治的大视野里研究的。 我国传统的党政关系发端于根据地局部执政时期,形成于全国执政之后,主要特征是“以党代政、党政不分”,主要表现是“权力过分集中”,主要由主观上的革命党思维、客观上计划经济基础,以及苏联模式影响和“一元化”领导的延续造成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政关系问题成为政治体制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也采取了“党政分工”、“党政分开”、“党政合一”等做法,但都没有跳出就党政关系处理党政关系的思路,即没有将党政关系放在现代民主政治的视野里研究。概括其主要原因:一是主观上长期受革命党思维的影响而认识不到,二是客观上一直以计划经济为模式而没有认识的基础。 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革命党思维向执政党思维的转变,党政关系的研究逐渐纳入了现代民主政治研究的视野。 现代民主政治处理党政关系的一般性要求是:从政党政治的视角看,政党、公共权力与民众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三大要素,党政关系就是政党与公共权力的关系。党政关系的安排,必须要考虑“民众”这个要素。一方面,政党是连结民众与公共权力的桥梁,政党既不能偏离公共权力,也不能偏离民众,党政关系是三者之间关系协调的结果。另一方面,政党代表民众控制公共权力,是民众控制公共权力之手的延伸,因此党政关系的起点在党与民众的关系。 综观世界政党政治国家的党政关系,按照政党、公共权力与民众的不同安排,大体分为党政合一型、党政分开型和党政统一型等类型。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执政党与政权产生的逻辑顺序和依赖程度、执政党与非执政党的关系、政治文化基础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的党政关系不能照搬照抄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模式。 将政党政治的一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构建新型党政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尝试提出了新型党政关系的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构建思路。 新型党政关系,是指以政党、公共权力与民众为主要框架,执政党以政府体制有效运转为基础,将民众的意见和支持进行整合形成政策,将经过民众认同的党员作为政府官员的候选人,通过合法程序输入政府体制,从而掌控政府,实现政党目标和民众利益的党政关系模式。

谢志强,仝太景[3](2004)在《领导干部对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的九大判断》文中研究说明

二、领导干部对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的九大判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领导干部对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的九大判断(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意义及背景
        (一) 研究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我国学术界关于当代中国改革的认识
        (二) 既有成果的主要问题
        (三) 推进研究的思考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本文的重点
        (二)本文的难点
        (三)创新点
    四、方法论
        (一)当代改革史研究的学术规定性问题
        (二)历史分期的标准和历史经验的视角
    五、研究思路
    六、基本概念界定
第一章 改革的全面探索时期(1978.12-1992.2)
    第一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改革的尝试
        一、提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战略目标
        二、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正确决策
        三、创立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第二节 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1978.12-1984.10)
        一、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
        三、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四、试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
        五、财政管理体制实行“分灶吃饭”
    第三节 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探索阶段(1984.10-1988.9)
        一、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
        二、实行“利改税”基础上的财政包干制
        三、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四、政治体制改革提上日程
    第四节 改革的调整、整顿阶段(1988.9-1992.2)
        一、经济形势保持基本稳定
        二、改革开放形势不容乐观
第二章 改革的全面推进时期(1992.2-2013.11)
    第一节 改革的全面展开阶段(1992.2-2003.10)
        一、“南方谈话”启动了第二轮改革
        二、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
        三、“分税制”改革先行一步
        四、科学界定政府职能,大幅精简政府机构
        五、对外开放形成梯次布局
    第二节 改革的综合推进阶段(2003.10-2013.11)
        一、外汇、金融、财税改革稳步推进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深入
        三、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
第三章 改革的全面深化时期(2013- )
    第一节 党的十八大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
        一、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面临诸多挑战
        三、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前进道路上所有问题的关键
    第二节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迎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
    第三节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的新进展
        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谋划落实改革方案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三、五大理念引领发展方向
第四章 当代中国改革的基本经验
    第一节 必须不断解放思想、破除思想障碍
        一、历史的启示:思想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二、解放思想的特点、本质与功能
        三、进一步解放思想所需解决的改革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节 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方式
        三、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第三节 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国富民作为改革的根本任务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检验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尺
        二、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通过科技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四节 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加强顶层设计
        一、“摸着石头过河”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
        二、加强顶层设计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三、“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
    第五节 顺应和把握世界大势把改革和开放结合起来
        一、全球化、多极化、信息化趋势不可逆转
        二、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三、用好开放主动权,打赢改革攻坚战
    第六节 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一、改革、发展和稳定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关键问题
        二、正确认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三、把改革、发展和稳定结合起来的基本方法
    第七节 牢牢掌握改革的领导权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的定盘星
        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政党政治视角下中国党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一、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的视角
    四、研究的方法
    五、基本结构
    六、主要创新
第一章 政党政治的发展与党政关系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政党政治的理论与实践演化
        一、神权政治的“魅力”
        二、民主政治的生长
        三、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政党政治的形成
    第二节 政党政治的基本结构与特征
        一、基本结构
        二、运行机制
        三、基本特点
        四、政党的基本功能
    第三节 政党政治的基本关系
        一、党民关系与党政关系的概念
        二、党政关系与党民关系之关联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党政关系的历史考察与变革分析
    第一节 中国党政关系的历史考察
        一、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的党政关系
        二、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后的党政关系
    第二节 政党政治视角下传统党政关系的主要问题
        一、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主要表现及弊端
        二、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 中国党政关系改革的探索及简评
        一、党政分工的提出及推行
        二、党政分开的提出及部署
        三、简要评述
    第四节 制度变迁与政党政治
        一、选择政党政治视角的现实基础
        二、政党政治的初步实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世界党政关系主要模式与中外党政关系比较
    第一节 世界党政关系的主要模式
    第二节 西方国家处理党政关系的主要做法
        一、西方国家执政党控制议会的主要措施
        二、西方国家执政党影响政府的主要路径
        三、西方国家执政党影响司法机构的主要路径
    第三节 中外党政关系比较
        一、执政党与政权的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依赖程度不同
        二、执政党与非执政党的关系不同
        三、执政党面临的政治文化基础不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构建新型党政关系的基本原则与分析模型
    第一节 构建新型党政关系的基本原则
        一、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原则
        二、正确处理人治与法治关系原则
        三、正确处理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关系原则
        四、正确处理执政的科学性和合法性的关系原则
    第二节 新型党政关系内涵及其价值目标
        一、新型党政关系的内涵
        二、新型党政关系的价值目标
    第三节 新型党政关系的分析模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构建新型党政关系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 党民关系视角下的党政关系构建
        一、发挥政党功能,为民执政、执好政
        二、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三、调整党领导人大的方式,由直接领导变为间接领导,完善人大制度
        四、调整党与政府的关系,由直接控制变为间接影响,促使依法行政
        五、调整党与司法机构的关系,由直接干预变为间接影响,促进司法独立
    第二节 党内关系视角下的党政关系构建
        一、发扬党内民主,实现决策民主化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干部选举制度
    第三节 党际关系视角下的党政关系构建
    第四节 新型党政关系构建的方法、步骤
        一、大局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
        二、层次上注意,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三、在速度和力度上,正确处理急进与渐进的关系
    本章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四、领导干部对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的九大判断(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D]. 李晓寒. 中共中央党校, 2016(08)
  • [2]政党政治视角下中国党政关系研究[D]. 牛余庆. 中共中央党校, 2005(05)
  • [3]领导干部对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的九大判断[J]. 谢志强,仝太景.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4(01)

标签:;  ;  ;  ;  ;  

2004年领导干部对中国社会形势的九个判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