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技术改造,促进矿山发展

加强技术改造,促进矿山发展

一、加强技术改造 促进矿山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孟瑜[1](2021)在《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SM建设集团为例》文中认为煤炭行业和建筑行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变化受到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作为专业化的施工企业,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在当前煤炭建设新增项目减少、市场竞争激烈、资金问题制约、高端人才匮乏等多重背景下,如何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对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在分析煤炭建筑施工企业特点和梳理建筑施工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以SM建设集团为例,运用PEST、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等方法分析其内外部环境,制定发展战略,提出保障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阐明了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在解析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等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的特征、作用和影响因素,梳理了企业战略管理相关方法,为研究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提供了支撑。(2)分析了SM建设集团经营现状及发展环境。从组织管理、业务经营、市场开发、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等方面分析了 SM建设集团的经营现状;运用PEST方法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集团面临的外部环境及自身竞争力状况;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建设集团的外部环境和自身优劣势,为制定集团发展战略奠定基础。(3)制定了SM建设集团发展战略。构建了基于AHP和模糊评价法SM建设集团发展战略选择模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集团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制定了以SO战略为核心,同时结合ST、WO和WT战略的集团发展战略,包括公司治理、业务发展、市场拓展、公司上市和智能化发展五个方面,并从思路、目标和措施三个维度阐述了集团的发展战略。(4)制定战略实施保障措施。从企业治理能力、品牌文化建设、对外交流合作、企业人力资源、拓宽融资渠道、创新驱动策略等六个方面制定保障措施,为建设集团实施发展战略提供有力保障。本文提出的SM建设集团发展战略可以为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同时为煤炭建设行业企业提高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胡盾[2](2020)在《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且,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矿产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富集区的生态建设,对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关键引领、示范作用。本论文以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基础,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对矿产资源富集区的内涵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做了总结,实事求是地剖析了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路径、措施和对策。本论文的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思路、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等内容。研究的重点是分析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同时探讨了其整体原则与实施路径。本论文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方面有所创新,在研究视角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与西方文化的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宏观审视。在研究思路方面,本论文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目标相一致原则及“五化协同”推进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和谐性。本论文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介绍了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和资源借鉴。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概括了做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和制度建设的作用、重视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方法等经验;指出了生态承载力脆弱、产业结构失衡、矿产资源生态价值被遮蔽、生态文明意识缺失等方面问题。造成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矿产资源富集区的生态保护法律不完善、急功近利的追赶发展模式、环境责任意识薄弱淡化、利益主体多元的生态矛盾等方面进行阐发。矿产资源的生态利益是一种间接利益和公共利益,在追求经济和物质利益过程中,生态利益被放到了次要的地位,生态利益与其他诸利益产生了冲突,这是利益分化产生的深层生态矛盾。基于以上原因,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要遵守以下原则与路径。首先,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处理好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化”协同发展的关系。其次,要以绿色发展保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完整性,以科技创新维护其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制度完善保障其生态系统稳定性,以观念更新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以利益整合守护其生态体系的和谐性。从而构建资源节约、清洁低碳的和谐生态系统,打造同生共兴、环境友好的和谐天人关系,推进素质提升、身心康健的和谐主体发展。应当指出的是,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和经验,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目标,推动疫情后绿色复苏,构建“尊崇自然、清洁美丽”的“生态文明共同体”。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追求崇尚自然、天人和谐、健康科学、丰富自我的美好生活需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宋亚文[3](2020)在《“双修”理念下的矿山公园规划研究 ——以西华山矿山公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双修”理念提出以来,对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城市病”进行了综合整治和修复。随着“双修”理念的不断发展,通过建设矿山公园完成对于矿业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要求。“双修”主要是从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两个方面从城乡区域内的多种元素进行修复和修补,完善城市功能。在进行矿山公园规划时,不仅需要进行区域内的生态修复,还需要对外部的环境、交通等进行修补进一步完善城市空间和功能的修补。由于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占有重要职责,在新标准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标准提出“区域绿地”概念,是承接国土空间规划与城乡绿地规划的重要一环。通过矿山公园的建设对于整合城镇边缘废弃矿业土地,完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先从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案例研究入手,梳理出国内关于矿山公园规划存在的规划体系主要面临的不完善、规划方式单一等方面的问题,探究“双修”规划理念中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的基本内涵和核心内容,并将其运用到矿山公园规划中。“双修”理念的理论背景是研究的切入点,查阅相关资料、分析“拼贴城市”理论、城市触媒理论、生态城市、恢复生态学以及景观生态学等发展理念,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城市双修”理念的内涵和外延,探讨“双修”理念与矿山公园规划之间的关系。提出“城市双修”理念的具体实施途径,进一步指导矿山公园规划。引入CAS规划模型,在矿山公园规划时将矿业废弃地作为适应规划的主体,引入“双修”理念作为规划的催化剂,制定“双修”理念下矿山公园规划目标和策略。以西华山国家矿山公园为例,探究“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矿山公园规划的可行性。在前文探讨的理论研究下,分析大余县西华山矿山的基本概况,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西华山区域的优劣势以及存在的发展挑战和机遇,将“双修”理念作为规划的切入点,确定西华山国家矿山公园规划的目标。从生态修复、功能修复、空间修补以及社会修补四个方面入手,进行西华山矿山公园规划设计实证研究。本文结合了以“双修”理念为导向的模型规划方法和现有矿山公园规划研究成果,整合了风景园林学、景观生态学、旅游规划等其他多学科研究领域和交叉研究方法,以探索“双修”理念下的矿山公园规划的目标、原则和规划路径。从城乡发展的角度构建了多学科融合、“双修”理念下的矿山公园规划理论体系,以期促进城市与城市近郊矿山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图[34]表[8]参[75]。

陈菁菁[4](2020)在《济南长清木鱼石公园生态规划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矿山废弃地是集过往时代文化记忆与物质资源的场地,遗留的工矿景观不仅有珍贵的历史价值,还能在实现生态修复后实现更多景观价值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在十九大的生态文明倡导及城市双修的建议下,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与规划建设逐步推上日程,对塑造城市生态文明及构建绿水青山具有时代意义。我国对矿山废弃地的规划利用,经历了农业复垦、林业复绿、公园规划等多个阶段。矿山废弃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是以矿山废弃地为基底,综合运用生态修复、景观规划的手法对矿山废弃地进行修复改造的景观规划模式。总结了以往矿山废弃地规划设计的优势,对保护生态脆弱的矿区环境,融合现代景观,构建新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综述法,分析了我国矿山废弃地生态规划的研究背景,梳理了我国矿山废弃地的类型特征、生态环境、场地应用等问题,分析了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相关理论对矿山废弃地改造的理论支撑,对比总结了矿山废弃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国内外历史发展进程。对不同模式下的矿山废弃地修复改造案例,如唐山南湖公园、绍兴东湖风景区、杭州良渚矿坑探险公园及济南卧牛山地质公园进行了实地的考察调研,对调研公园进行了生态修复技术、植物应用配置、特色景观营造、文化主题表达等不同侧重面的分析及模式总结。梳理了矿山废弃地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形成了对矿山废弃物、破损山体、废弃矿坑及植物生态规划的系统性设计手法。明确了生态系统修复与景观系统规划的设计目标,针对规划目标提出山水重塑、生境保护、生态规划、矿区特色及人文关怀的五大生态规划设计指导原则。依据济南市长清木鱼石公园周边的基址状况,结合自然地理、生态地质及人文资源状况对矿区优劣势进行分类总结,综合规划形成采矿废弃地生态景观、木鱼石文化景观、农林田园景观、山林植物景观四个景观生态主题板块。依据矿山废弃地公园规划设计的规范原则、矿山现状、公园规划设计需求等,将公园规划形成“一环、六区、多点”的景观空间布局,形成台地景观区、山涧绿野区、运动探险区、田园景观区、茶田溪水区以及入口景观区六区。区域规划了台田景观、临瀑屏风、矿坑秘境、林源缈瞰、莺燕合鸣、勇者之坡、茶园秘境、星空露营基地、温室科技馆、芊芊花田等四十多个景点。运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对木鱼石公园的竖向地形进行区域性、功能性设计,满足景观利用与空间场地梳理;植物配植上进行生境治理与景观美化,维护脆弱植被环境,创造多样植物景观;道路系统规划侧重于实现空间的可达性、安全性与运动性;对公园建筑与公共设施等进行专项规划。营造出具有生态特色的木鱼石矿山公园,满足生态科普、文化教育、娱乐休闲、农林体验等多种活动需求,促进了矿山废弃地的生态化功能转变,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

马莉[5](2019)在《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及发展模式与长效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能源保障,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解决矿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性。绿色矿山是一种全新的矿山发展模式,被认为是解决矿山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随着绿色矿山建设相关政策的推广,绿色矿山试点单位数量迅速增加,绿色矿山建设稳步推进。在此背景下,研究和评价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总结与探索绿色矿山发展模式,构建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对于我国深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发展绿色矿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基于我国绿色矿山试点单位调查和调研资料,剖析了绿色矿山发展取得的成果和存在问题,并通过设计指标体系,分行业指数化评价了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归纳总结了我国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最后在理论分析绿色矿山发展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宏观上构建了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微观上提出了矿山企业提升绿色矿山发展水平的路径。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调研了我国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发展情况。首先对我国绿色矿山建设历程进行回顾梳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我国绿色矿山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当前绿色矿山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研究表明,绿色矿山发展可以分为萌芽期、起步期、快速发展期和逐步走向规范四个阶段。我国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发展格局基本建立,在数字化、现代化矿山建设、科技创新与资源综合利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以及矿地和谐发展方面取得显着成效。同时,绿色矿山发展存在发展格局不协调、绿色矿山标准体系不健全、绿色矿山建设的配套政策不完善、协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并面临综合利用方面、重大科技问题攻关以及环境治理方面的诸多挑战。(2)在分析现有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绿色矿山基本条件和PSR模型分析,分矿种提出和构建包含反映共性和重要性的核心指标以及反映行业特性和矿种特色的辅助指标的指标体系;将指数化评价、集对分析法引入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分行业对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行业内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情况。煤炭、黄金、有色行业东部地区绿色矿山发展水平领先于其它地区;油气行业东北地区绿色矿山发展水平最高;化工行业中部地区进步最显着。(2)不同规模间的绿色矿山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大型矿山发展水平普遍高于中小型矿山企业。(3)行业间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油气行业综合发展水平最高,其次为化工行业和黄金行业,建材非金属行业水平最低,综合水平差距较小。在各个发展维度上,节能减排方面差距最大,其次为科技创新和土地复垦。(4)行业间协调发展程度存在差异。油气和黄金行业绿色矿山各维度协调发展状态最好,煤炭、有色、冶金行业最差。(3)在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索绿色矿山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法探索绿色矿山发展关键影响因素,分别为生态恢复、绿色技术、和谐社区、企业文化、规范管理和综合利用。在此基础上利用AMOS22.0软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潜变量路径分析,发现绿色矿山发展的6条直接路径和15条间接路径;通过路径效应分析,发展因素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企业文化、规范管理、绿色技术、生态恢复、综合利用和社区和谐。其次,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典型绿色矿山建设成功经验对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进行总结划分,有绿色管理模式、绿色技术模式、生态恢复模式、社区和谐模式和循环经济园区模式等,初步形成我国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体系。最后根据绿色矿山发展路径和典型发展模式提出绿色矿山发展提升路径。(4)对驱动绿色矿山发展的政府管制、公众监督、技术因素和绿色氛围等因素进行了理论解读、驱动机理理论分析及博弈关系分析。理论分析显示,政府管制、公众监督、技术因素和绿色氛围均在理论上对绿色矿山发展有显着的驱动作用。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层面上构建了包含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监管机制、协作机制和保障机制的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评价机制发现矿山企业及其政府政策和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有针对性的制定政策提供现实依据。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督促企业积极进行绿色矿山建设。协同机制实现绿色矿山建设主体的目标协同与行为协同。保障机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配套措施以保障绿色矿山发展的长期顺利进行。该论文有图58幅,表48个,参考文献197篇。

李佳[6](2019)在《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石材矿山郊野公园规划 ——以望城公坤石材矿山郊野公园为例》文中认为石材的开采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但当矿石场的矿石资源逐渐枯竭之后,其不仅不会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对采石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改造和重新利用就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在眉睫。但是目前国内的石材矿山生态修复大多都是以复垦与复绿为主要目标,修复模式单一,而且就实施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因此对矿山废弃地的多元化生态修复改造方式研究势在必行。论文将望城公坤石材矿山郊野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运用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园林规划设计、旅游资源开发等相关学科理论,结合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望城公坤采石废弃地进行了生态修复和景观规划。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查阅文献,研究国内外生态修复理念背景下矿山公园规划设计的理论和发展现状,探讨了石材矿山郊野公园的生态修复、场地文化体验等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2)通过实地调查,总结了生态修复理念与矿山郊野公园的相互关系和基本特征,归纳了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矿山郊野公园规划面临的的景观生态问题。即生态修复理念是矿山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的指导理论,而矿山郊野公园是生态修复理念的案例实践,它们都具有生态持续性、社会经济持续性、科普教育性的特征,目前主要面临的景观生态问题有景观破碎化、植被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降低、污染及扩散、安全隐患等。(3)通过理论与案例研究,总结了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石材矿山郊野公园景观规划的原则、内容、步骤,得出了矿山郊野公园的规划策略即场地生态修复策略、植物修复策略、景观元素的生态再利用策略、安全性策略等。(4)通过对望城公坤采石场废弃地进行了实地勘察、资源调查以及现状分析,以规划策略指导望城公坤矿山郊野公园的规划实践,并得出结论。综上所述,论文归纳总结了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石材矿山郊野公园规划的思想与方法,初步构建了石材矿山郊野公园的理论框架。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和景观规划设计,希望为今后类似的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任思达[7](2019)在《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近10%的增长速度,被称之为“中国奇迹”。其中,矿产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地区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十三五规划纲要》表明,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长期以依靠资源消耗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使我们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资源环境的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和资源环境联系最为密切的矿业,更是以巨大的资源消耗为代价推动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总量持续上升、对外依存持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过低以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已逐步显现。面对传统的矿业发展方式已无法满足未来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应对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对矿业行业进行转型升级,从根本上实现绿色发展,已是当前矿业经济发展所将面临的首要担当。然而,随着有关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探讨逐渐进入众人的视线,针对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研究,仍更多的集中于国家尺度或者某地区矿业发展的案例分析,缺乏矿业发展问题时空分布特征的探讨,且随着对绿色发展理念认识的不断完善,矿业经济的绿色发展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因此,有必要对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相关概念与理论进行重新审视,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我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相关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十三五”时期矿业绿色发展新内涵的基础上,以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对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问题进行探讨,在完善矿业在地理空间视角实证研究的同时,可以更好地为各地区矿业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绿色经济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以及外部性理论,在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我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状况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利用脱钩分析模型、协整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明确了我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现状;并针对我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现状,结合绿色矿业发展的新内涵,构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此量化分析我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我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多种模式以及相关路径,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各地区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从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历程与区域分布特征来看,时间维度上,中国矿业经济经历了调整准备阶段、合理开发与节约利用阶段、环境治理与保护阶段、绿色开采及绿色矿山阶段以及绿色矿业阶段五个阶段。空间维度上,东、中、西、东北四个区域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空间分布特征明显,西部地区在资源储量方面优势突出,地质勘查投入高,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矿业环境恢复治理水平有待提高;东部地区资源总储量相对较少,但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好,矿业发展稳健有序,大中型矿企占比相对较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良好;中部地区在地质勘查投入金额低于西部地区,但同样存在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矿业发展缺乏规模化集约化等问题;东北地区矿业发展相对成熟,经济效益较高,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高,但历史遗留地质环境问题突出,传统矿业有待进一步转型升级。(2)从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质量来看,矿业经济的发展对整体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较大,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联性逐年增强,但对整体的就业影响相对较弱,能源消费压力日益加大,个别行业的能耗仍然较高,仍需进一步降低能耗,提高综合利用效率。(3)基于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新内涵,从经济、环境、政策、技术、产业、社会六个方面出发,通过研究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构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所构建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2005-2015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研究期间内,31个省市自治区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在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部四个区域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作为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其矿业绿色发展水平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相比之下,东北部、中部次之,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较差。(4)基于所构建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并针对不同类别地区矿业绿色发展程度水平,提出了“经济、技术、社会驱动型”、“政策引导型”、“产业、政策驱动型”、“技术、产业支撑型”和“环保优先型”五种不同类型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模式。其中,“经济、技术、社会驱动型”发展模式包含北京、江苏、山东、广东、天津、上海和浙江7个省市;“政策引导型”包含河北、吉林、黑龙江、重庆、甘肃、青海、宁夏7个省市;“产业、政策驱动”型包含山西和内蒙2个省份;“技术、产业支撑型”包含14个省份;“环保优先型”仅包含西藏1个省份。(5)针对五种不同类型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模式,结合31个省市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特征,明确各地区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基本形势及存在问题,从而提出了不同类型下地区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路径。其中,“经济、技术、社会驱动型”发展模式的矿业发展路径为:(1)利用技术优势,以科技创新带动矿业转型,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生态环境改善;(2)提高大中型矿业企业占比,加强矿种差别化管理,科学调减矿山数量,合理开发利用绿色能源,推进矿业结构调整优化;(3)加大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恢复力度,全面推进矿业绿色发展;(4)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以上海为首,发挥上海、浙江和广东三个省市的示范引领作用。“政策引导型”发展模式的矿业发展路径为:(1)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为矿业绿色发展提供保障;(2)提高技术水平,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促进矿业转型升级;(3)化解过剩产能,调整矿业结构,推进清洁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矿业结构的优化升级;(4)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修复,推进矿业绿色发展;(5)调整完善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推进资源开发收益共享,服务区域发展和民生改善。“产业、政策驱动型”模式的发展路径为:(1)加强政策引导,挖掘新的矿业经济增长点,推进产业结构向多元化转变;(2)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落实选冶加工和矿业开发“走出去”;(3)降低资源的消耗水平,提高矿业的技术水平;(4)在产业结构转变,技术水平提高的基础上,重视生态环境的治理恢复。“技术、产业支撑型”模式则根据所包含省份情况,分为“中庸组”、“潜力组”和“劣势组”进行讨论。针对“中庸组”的矿业发展路径为:(1)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突显发展优势;(2)保持经济、环境和社会综合平稳发展,加快结构调整转型;(3)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改革,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落实优惠政策。针对“潜力组”的矿业发展路径为:(1)发挥各省特色,挖掘矿业发展潜力;(2)完善矿业发展相关政策,引导支持矿业绿色发展。针对“劣势组”的矿业发展路径为:(1)加强技术研究,发挥资源优势,提升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2)利用区位优势,依托国家政策,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相对之下,“环保优先型”模式的矿业发展路径为:(1)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因地制宜,因矿制宜,使资源环境优势带动全局发展;(2)弥补技术、产业、社会方面的短板,协调发展,整体推进。

李缓[8](2019)在《煤矿废弃地环境修复及其再生研究 ——以徐州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徐州市煤炭开采历史悠久,在源源不断地输送煤炭、电力的同时,留下了大量的煤矿废弃地。废弃地生态环境恶劣,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通过文献收集与实地调研等方法,从生态恢复及景观重塑角度对煤矿废弃地再生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土地复垦、生态重建、自然再生等相关理论,总结各类型煤矿废弃地生态修复的可行性方法。提出煤矿废弃地可以再生为生态产业用地、公园绿地、商服用地、住宅用地等功能置换,解决矿区生态安全问题,实现“精明性”转型。最后,以徐州市夏桥煤矿区为例,从空间结构重塑、遗址文脉传承和生态系统修复等角度构建矿区空间优化路径,从而给徐州市煤矿区环境修复及再生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龚旭[9](2018)在《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的演变机理与空间优化研究 ——以抚顺市为例》文中提出在不可再生矿产资源日渐枯竭的大背景下,我国矿山与矿业城市之间正发生着错综复杂的变化,矿业城市转型的推进使得矿山与城市之间的空间关系呈现出新的特征,城市规模的扩张,矿山资源的逐渐枯竭,新空间的持续涌现,新技术的不断革新,让矿山与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规划建设层面,近城区的矿山与城市用地布局产生了互相干扰和制约的不和谐景象。这些问题在矿业城市建市之初就已经埋下了伏笔,是资源开发期缺乏对矿业城市统筹规划的原因。矿业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优化实际上就是城市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是人的居住生活环境与自然生态空间的和谐发展,因此,在现阶段中,如何创建一个和谐、活力的矿山与城市空间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空间结构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为本文的重点。抚顺市矿山与城市的空间关系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逐渐形成的,但随着煤炭资源的日渐枯竭和相关转型产业的发展,过去抚顺市矿山与城市空间关系暴露出诸多的矛盾,因此,系统的展开对抚顺市矿山与城市空间关系的研究是一项迫切的任务。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以矿山与矿业城市的空间关系的理论为基础,从研究讨论矿山与矿业城市的空间结构关系发展的普遍规律入手,通过分析矿山与矿业城市的功能关系和空间关系,总结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发展的基本特征,进一步论证了矿业是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演化发展的源动力,同时,研究了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的影响因素,从国内外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发展中获得启示。本文以抚顺市为例,分析介绍了抚顺矿城空间关系的现状和演变过程,指出抚顺矿城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抚顺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发展的路径。首先是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根据抚顺市的实际情况加以借鉴。其次分析抚顺市不同历史时期矿山与城市空间关系的演变规律及其发展要素,提出抚顺市未来矿山与城市空间关系的发展模式,最后针对抚顺市河南矿区发展需要,提出矿山与城市空间关系发展建议。

张家浩[10](2018)在《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建构研究;第二部分是基于该体系以全国、天津市和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案例对体系三个层级的信息采集、信息管理系统和BIM信息模型的建构、以及对相关的分析应用进行实践性研究。本研究是在我国目前工业遗产研究背景下,所进行的探索性研究,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国家层面的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机构和体系的建立。第一部分,首先,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充分总结国内外前人的相关研究,并对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基于这些现实问题,提出建立“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必要性。然后,对该体系进行了建构研究,体系包括“国家层级”、“城市层级”和“遗产本体层级”。现阶段“国家层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统筹全国各部门、机构、地区和学者成果,解读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全貌;“城市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制定标准化的“普查表”和相应的“普查信息管理系统”,为未来我国工业遗产专项普查做好准备;“遗产本体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对工业遗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全面信息采集与管理标准的建立,以及GIS、BIM技术在保护中的应用进行探索。第二部分,首先,依据“国家层级”对全国目前工业遗产的研究成果进行信息采集,收集了我国1537项工业遗产,为我国未来工业遗产普查提供第一手的基础资料;建立“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并对全国工业遗产的行政区、时空、行业、保护、再利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我国工业遗产的整体面貌。然后,基于“城市层级”对天津市域范围工业遗产进行普查,并建立“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基于GIS技术对天津市工业遗产的基本情况、再利用潜力以及工业遗产廊道的规划进行了研究。再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对北洋水师大沽船坞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建立了“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管理系统”,并基于GIS技术对大沽船坞的历史格局演变、价值评估等进行研究,并进行了保护规划的编制。最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由于遗产领域BIM技术处于起步阶段,且数据处理复杂;因此笔者先对其工作流程进行研究,然后基于BIM技术对轮机车间、甲坞和设备的信息采集与信息模型建构进行案例研究;并基于Revit软件、Revit SDK和C++语言开发了“建筑遗产修缮管理软件”,将其应用于轮机车间修缮设计的残损信息管理中。

二、加强技术改造 促进矿山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技术改造 促进矿山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SM建设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方法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企业发展战略
        2.1.2 煤炭建筑施工企业
        2.1.3 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
    2.2 煤炭建筑施工发展战略特征及必要性分析
        2.2.1 发展战略的特点
        2.2.2 发展战略的作用
        2.2.3 发展战略的影响因素
        2.2.4 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分析
    2.3 企业战略管理相关方法
        2.3.1 PEST分析法
        2.3.2 波特五力模型
        2.3.3 SWOT分析法
        2.3.4 战略联盟
3 SM建设集团发展现状及发展环境分析
    3.1 SM建设集团发展现状分析
        3.1.1 集团概况
        3.1.2 组织管理
        3.1.3 业务经营
        3.1.4 市场开发
        3.1.5 科技创新
        3.1.6 人才队伍
    3.2 SM建设集团PEST分析
        3.2.1 政治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技术环境
        3.2.4 社会环境
    3.3 SM建设集团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3.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3.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3.3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3.3.4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3.3.5 潜在进入者的进入能力
    3.4 SM建设集团SWOT分析
        3.4.1 主要优势分析
        3.4.2 主要劣势分析
        3.4.3 主要机遇分析
        3.4.4 主要威胁分析
4 SM建设集团战略选择及发展战略制定
    4.1 建设集团发展战略选择模型
        4.1.1 影响因素构建
        4.1.2 影响因素评价
        4.1.3 战略选择模型
    4.2 建设集团发展战略选择
        4.2.1 影响因素评价
        4.2.2 发展战略选择
    4.3 建设集团总体发展战略
        4.3.1 战略制定原则
        4.3.2 总体战略思路
        4.3.3 总体战略目标
        4.3.4 主要发展战略
    4.4 建设集团主要发展战略内容
        4.4.1 集团治理战略
        4.4.2 业务发展战略
        4.4.3 市场拓展战略
        4.4.4 公司上市战略
        4.4.5 智能化发展战略
5 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5.1 企业治理能力保障
    5.2 品牌文化建设保障
    5.3 对外交流合作保障
    5.4 企业人力资源保障
    5.5 拓宽融资渠道保障
    5.6 创新驱动策略保障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SM建设集团中高层访谈提纲
附录二:SM建设集团发展影响因素重要性评价调研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动态评析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主要内容
        (二)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1.1 生态文明的概念
        1.1.1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1.1.2 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1.1.3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
    1.2 生态文明的特征
        1.2.1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2.2 人与人的和谐全面发展
        1.2.3 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3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
        1.3.1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
        1.3.2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
        1.3.3 西方文化的生态文明思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问题
    2.1 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概述
        2.1.1 矿产资源富集区内涵
        2.1.2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的概况
        2.1.3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历程
    2.2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
        2.2.1 做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
        2.2.2 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2.2.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2.2.4 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和制度建设的作用
        2.2.5 重视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方法
    2.3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2.3.1 生态承载力脆弱
        2.3.2 产业结构失衡
        2.3.3 矿产资源生态价值被遮蔽
        2.3.4 生态文明意识缺失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3.1 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
        3.1.1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不健全
        3.1.2 环境保护法律覆盖领域存在漏洞
        3.1.3 保护生态环境的激励机制落实不到位
    3.2 急功近利的赶超发展模式
        3.2.1 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存在矛盾
        3.2.2 经济结构不合理
    3.3 环境责任意识薄弱淡化
        3.3.1 环境责任意识有待提高
        3.3.2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
        3.3.3 对“自然”的认知存在偏差
    3.4 利益主体多元的生态矛盾
        3.4.1 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
        3.4.2 环境保护与利益分化之间的矛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与路径
    4.1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原则
        4.1.1 保持与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目标相一致
        4.1.2 “五化协同”推进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
    4.2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路径
        4.2.1 以绿色发展保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完整性
        4.2.2 以科技创新维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多样性
        4.2.3 以制度完善保障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稳定性
        4.2.4 以观念更新保持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可持续性
        4.2.5 以利益整合守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和谐性
    4.3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
        4.3.1 构建资源节约、清洁低碳的和谐生态系统
        4.3.2 打造同生共兴、环境友好的和谐天人关系
        4.3.3 推进素质提升、身心康健的和谐主体发展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双修”理念下的矿山公园规划研究 ——以西华山矿山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土空间规划与“双修”发展下对矿山公园提出要求
        1.1.2 区域绿地系统规划发展的基本需求
        1.1.3 矿山公园规划是城乡绿色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对象范畴和基本概念界定
        1.4.1 研究对象范畴界定
        1.4.2 基本概念界定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论述
    2.1 国内外矿山公园相关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2 国内外矿山公园规划案例
        2.2.1 国外案例
        2.2.2 国内案例
        2.2.3 案例总结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修”理念与矿山公园规划
    3.1 “双修”相关背景理论
        3.1.1 生态修补相关理论
        3.1.2 城市修补相关理论
        3.1.3 “双修”理论内涵
    3.2 “双修”理念对矿山公园规划的作用
        3.2.1 完善相关规范弥补法律缺位
        3.2.2 重建破碎生态环境形成富有活力的区域绿地
        3.2.3 打破单一规划模式建立促进城市系统性规划的矿山公园
        3.2.4 建立矿山公园旅游领域激发城市整体活力
    3.3 “双修”理念下的矿山公园规划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修”理念下矿山公园规划路径
    4.1 “双修”理念下的矿山公园规划导向
        4.1.1 恢复生态的设计要求
        4.1.2 整体性的发展要求
        4.1.3 可持续发展的设计需求
        4.1.4 传承历史文化的要求
    4.2 “双修”理念下的矿山公园规划流程
        4.2.1 矿业废弃地作为适应性规划主体
        4.2.2 “双修”理念作为矿山公园规划的催化剂
        4.2.3 “双修”理念下的矿山公园规划目标
    4.3 “双修”理念下矿山公园规划内容
        4.3.1 生态修复内容
        4.3.2 城市修补内容
    4.4 “双修”理念下的矿山公园规划技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修”理念下西华山矿山公园实例研究
    5.1 西华山矿区概况分析
        5.1.1 西华山矿区基本概况
        5.1.2 矿业遗迹概况
        5.1.3 西华山矿山矿区存在的问题
        5.1.4 西华山矿山SWOT分析
    5.2 “双修”理念下西华山矿山公园规划目标
        5.2.1 主动环境适应性规划目标
        5.2.2 客观环境适应性规划目标
    5.3 “双修”理念下西华山矿山公园规划内容
        5.3.1 修复区域生态
        5.3.2 完善内外交通
        5.3.3 打造空间结构
        5.3.4 修补城市功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各批次国家矿山公园名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济南长清木鱼石公园生态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矿山废弃地的生态环境问题
        1.1.2 矿山废弃地的应用发展问题
        1.1.3 矿山废弃地生态主题公园的规划应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矿山废弃地及生态规划理论综述
        1.3.1 矿山废弃地类型及生态特征
        1.3.2 矿山废弃地生态规划理论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
    2.1 调研方法与内容
        2.1.1 调研的方法
        2.1.2 调研的内容
    2.2 调研结果与分析
        2.2.1 唐山南湖公园
        2.2.2 绍兴东湖风景区
        2.2.3 杭州良渚矿坑探险公园
        2.2.4 济南卧牛山地质公园
    2.3 调研案例模式总结
        2.3.1 农田复垦模式
        2.3.2 生态复绿模式
        2.3.3 景观改造模式
        2.3.4 建设用地模式
    2.4 矿山废弃地生态规划设计手法
        2.4.1 废弃物生态治理
        2.4.2 破损山体生态规划
        2.4.3 废弃矿坑生态规划
        2.4.4 植物生态景观配置
    2.5 矿山废弃地生态规划设计目标与原则
        2.5.1 矿山废弃地生态规划设计目标
        2.5.2 矿山废弃地生态规划设计原则
第3章 长清木鱼石公园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3.1 区域概况
        3.1.1 区位分析
        3.1.2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3.1.3 石材与矿藏资源状况
    3.2 基址分析
        3.2.1 基址概况
        3.2.2 基址现状
        3.2.3 现状总结
    3.3 规划设计理念与原则
        3.3.1 规划设计理念
        3.3.2 规划设计原则
        3.3.3 规划设计依据
    3.4 长清木鱼石公园总体布局与规划分区
        3.4.1 长清木鱼石公园总体布局
        3.4.2 分区规划设计
    3.5 主要景点设计
        3.5.1 主入口景观
        3.5.2 次入口景观
        3.5.3 汽车营地
        3.5.4 星空露营基地
        3.5.5 矿石文化展厅
        3.5.6 茶园秘境
        3.5.7 茶餐厅
        3.5.8 松塔乐园
        3.5.9 鱼石矿境
        3.5.10 勇者之坡
        3.5.11 矿坑寻迹
        3.5.12 鸟类科普塔
        3.5.13 温室科技馆
        3.5.14 农耕文创厅
        3.5.15 芊芊花田
        3.5.16 台地景观
    3.6 专项设计
        3.6.1 竖向设计
        3.6.2 植物配置设计
        3.6.3 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3.6.4 建筑规划设计
        3.6.5 水系统规划设计
        3.6.6 公共基础设施设计
    3.7 经济技术指标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附件

(5)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及发展模式与长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研究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2.2 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绿色矿山发展现状与问题
    3.1 绿色矿山发展历程
    3.2 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发展现状
    3.3 绿色矿山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3.4 本章小结
4 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方法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关键要素分析
    4.2 绿色矿山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
    4.3 数据来源与指标处理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
    5.1 煤炭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2 建材非金属矿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3 油气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4 黄金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5 化工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6 有色金属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7 冶金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8 各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的比较分析
    5.9 绿色矿山发展协调程度分析
    5.10 本章小结
6 我国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研究
    6.1 分析方法
    6.2 绿色矿山发展路径实证研究
    6.3 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
    6.4 企业绿色矿山发展水平提升路径
    6.5 本章小结
7 我国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构建
    7.1 绿色矿山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7.2 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总体框架
    7.3 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构建
    7.4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石材矿山郊野公园规划 ——以望城公坤石材矿山郊野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内容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比较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解析
    2.1 相关概念
        2.1.1 生态修复理念
        2.1.2 采石废弃地
        2.1.3 郊野公园
        2.1.4 矿山郊野公园
    2.2 基础理论解析
        2.2.1 恢复生态学理论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3 园林规划设计理论
        2.2.4 旅游资源开发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生态修复理念与石材矿山郊野公园的相互关系及基本特征
        2.3.1 生态修复理念与石材矿山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的关系
        2.3.2 生态修复理念与石材矿山郊野公园的基本特征
        2.3.3 石材矿山郊野公园规划设计面临的景观生态问题与原因解析
    2.4 本章小结
3 相关案例研究与经验总结
    3.1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
        3.1.1 项目概况
        3.1.2 项目解读
        3.1.3 项目启示
    3.2 浙江绍兴东湖风景区
        3.2.1 项目概况
        3.2.2 项目解读
        3.2.3 项目启示
    3.3 天津西青郊野公园
        3.3.1 项目概况
        3.3.2 项目解读
        3.3.3 项目启示
    3.4 法国Biville采石场生态恢复
        3.4.1 项目概况
        3.4.2 项目解读
        3.4.3 项目启示
    3.5 日本国营明石海峡公园
        3.5.1 项目概况
        3.5.2 项目解读
        3.5.3 项目启示
    3.6 经验总结
4 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石材矿山郊野公园规划原则、内容、步骤及策略
    4.1 规划原则
        4.1.1 生态设计原则
        4.1.2 功能性原则
        4.1.3 生物多样性原则
        4.1.4 可持续发展原则
        4.1.5 因地制宜原则
        4.1.6 安全性原则
    4.2 规划内容
        4.2.1 园区选址
        4.2.2 园区功能分区
        4.2.3 场地设计
        4.2.4 植物种植规划
        4.2.5 建筑规划
        4.2.6 竖向规划
        4.2.7 游线组织规划
    4.3 规划步骤
        4.3.1 前期调研
        4.3.2 矿山郊野公园规划
    4.4 规划策略
        4.4.1 场地生态修复策略
        4.4.2 植物生态修复策略
        4.4.3 景观元素的生态再利用策略
        4.4.4 安全性策略
    4.5 本章小结
5 案例实践—以望城公坤石材矿山郊野公园规划设计为例
    5.1 项目概况
        5.1.1 区位分析
        5.1.2 周边分析
        5.1.3 场地地质环境概况
        5.1.4 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5.1.5 丁字湾麻石文化解读
    5.2 上层次相关规划
        5.2.1 丁字湾国际文旅特色小镇总体规划
        5.2.2 望城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
    5.3 矿区现状分析
        5.3.1 地形现状分析
        5.3.2 道路现状分析
        5.3.3 植物现状分析
        5.3.4 现状水体分析
        5.3.5 现状建筑、设施与构筑物分析
        5.3.6 现状分析总结
    5.4 客源市场与人群使用需求分析
        5.4.1 客源市场分析
        5.4.2 人群使用需求分析
    5.5 总体规划
        5.5.1 规划依据
        5.5.2 规划理念、思路和目标
        5.5.3 总平面图
        5.5.4 规划结构
        5.5.5 分区规划
        5.5.6 重要景观节点设计
    5.6 专项规划
        5.6.1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5.6.2 竖向规划
        5.6.3 植物景观系统规划
        5.6.4 水系规划
        5.6.5 生态修复设计
        5.6.6 景观小品设施规划
        5.6.7 公园管控系统规划
        5.6.8 照明系统规划
        5.6.9 配套设施系统规划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内涵研究
    1.2.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评价研究
    1.2.3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1.2.4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模式研究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理论分析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绿色经济理论
    2.1.3 生态经济理论
    2.1.4 外部性理论
2.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概念界定
    2.2.1 矿业与矿业经济
    2.2.2 绿色发展的内涵
    2.2.3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界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历程与区域特征
3.1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历程
    3.1.1 矿业发展代表性划分
    3.1.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阶段历程及特征
3.2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区域特征
    3.2.1 矿产资源储量的区域特征
    3.2.2 矿产资源勘查的区域特征
    3.2.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特征
    3.2.4 矿业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区域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质量分析
4.1 矿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
    4.1.1 中国矿业经济增长现状
    4.1.2 贡献率评价指标
    4.1.3 数据选取
    4.1.4 贡献力分析结果
4.2 矿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分析
    4.2.1 矿业能源消费现状
    4.2.2 中国矿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程度
4.3 矿业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联性分析
    4.3.1 矿业产业结构现状
    4.3.2 变量的选取
    4.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4 实证分析
    4.3.5 主要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
5.1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影响因素
    5.1.1 外部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5.1.2 内部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5.1.3 系统分析
5.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2 设计思路
    5.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3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
    5.3.1 主成分分析法
    5.3.2 数据来源
    5.3.3 不同省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布特征
    5.3.4 不同区域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布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模式
6.1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模式探讨
    6.1.1 研究方法的选取
    6.1.2 单维度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测度
    6.1.3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聚类分析
6.2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模式的识别
    6.2.1 “经济、技术、社会驱动型”模式
    6.2.2 “政策引导型”模式
    6.2.3 “产业、政策驱动型”模式
    6.2.4 “技术、产业支撑型”模式
    6.2.5 “环保优先型”模式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路径
7.1 “经济、技术、社会驱动型”模式发展路径探讨
    7.1.1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特征
    7.1.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路径
7.2 “政策引导型”模式发展路径探讨
    7.2.1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特征
    7.2.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路径
7.3 “产业、政策驱动型”模式发展路径探讨
    7.3.1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特征
    7.3.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路径
7.4 “技术、产业支撑型”模式发展路径探讨
    7.4.1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特征
    7.4.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路径
7.5 “环保优先型”模式发展路径探讨
    7.5.1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特征
    7.5.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路径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煤矿废弃地环境修复及其再生研究 ——以徐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国内外研究进展
    五、研究方法与框架
1 煤矿废弃地的形成及其环境危害
    1.1 煤矿废弃地的成因及类型
        1.1.1 煤矿废弃地的成因
        1.1.2 典型煤矿废弃地的类型
    1.2 煤矿废弃地的环境危害
        1.2.1 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1.2.2 对水域系统的破坏
        1.2.3 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1.2.4 对生态植被的破坏
    1.3 本章小结
2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塑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2.1 基本概念分析
        2.1.1 土地复垦
        2.1.2 生态重建
        2.1.3 自然再生
    2.2 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2.2.1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2.2.2 景观审美的构成
        2.2.3 大地艺术的启示
    2.3 本章小结
3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塑的原则策略与措施
    3.1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塑原则
        3.1.1 保护性原则
        3.1.2 持续性原则
        3.1.3 整体性原则
    3.2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塑策略
        3.2.1 矿城乡一体,多中心组团发展
        3.2.2 修复构筑物,传承矿业文化风貌
        3.2.3 重塑地形地貌,再造景观生态格局
    3.3 景观重塑运行保障措施
        3.3.1 采用BARCI监管设计
        3.3.2 科研与技术保障
        3.3.3 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
    3.4 本章小结
4 煤矿废弃地景观及生态修复方法
    4.1 不同类型废弃地生态修复方法
        4.1.1 塌陷地:湿地生态修复
        4.1.2 排土场:生态林地修复
        4.1.3 煤矸石山的综合利用
        4.1.4 土壤:多措并举的治理与修复
    4.2 煤矿废弃地生态修复的作用
        4.2.1 “回归自然”的环境效益
        4.2.2 “生态宜居”的社会效益
        4.2.3 “协同发展”的经济效益
    4.3 本章小结
5 徐州市矿区废弃地景观重塑样本
    5.1 调查区域概况
        5.1.1 徐州市自然环境概况
        5.1.2 徐州市煤矿发展概况
    5.2 采煤塌陷区湿地重建
        5.2.1 九里湖湿地公园
        5.2.2 潘安湖湿地公园
    5.3 露采宕口遗迹再生
        5.3.1 金龙湖宕口公园
        5.3.2 龟山公园
    5.4 煤矿废弃地其他用途再生模式
    5.5 煤矿废弃地再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5.6 本章小结
6 徐州市煤矿废弃地再生的针对性策略研究
    6.1 废弃地再生的基本功能构想
        6.1.1 以生态产业为主的废弃地再生
        6.1.2 以公园绿地为主的废弃地再生
        6.1.3 以商服用地为主的废弃地再生
        6.1.4 以住宅用地为主的废弃地再生
    6.2 徐州市夏桥煤矿区多用途再生的核心要素
        6.2.1 空间结构的重塑
        6.2.2 遗址文脉的传承
        6.2.3 生态系统的修复
    6.3 徐州市煤矿区转型模式与再生效益分析
        6.3.1 徐州市煤矿区转型模式
        6.3.2 徐州市煤矿区再生效益
    6.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9)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的演变机理与空间优化研究 ——以抚顺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本文结构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阐述
    2.1 相关概念
        2.1.1 矿山
        2.1.2 矿业城市
        2.1.3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
    2.2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互动发展
        2.2.1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发展的促进关系
        2.2.2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发展相互冲突
    2.3 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研究
        2.3.1 城市空间结构
        2.3.2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模式
        2.3.3 矿山与城市空间结构扩展的基本模式
    2.4 矿山发展与矿业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
第3章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的演变机理
    3.1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的演变阶段
        3.1.1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发展的初始阶段
        3.1.2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发展的关联阶段
        3.1.3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发展的分离阶段
        3.1.4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发展的自发展阶段
    3.2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演进的动力
    3.3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演进的影响因子
        3.3.1 地理自然条件
        3.3.2 土地利用
        3.3.3 矿山技术的革新
        3.3.4 矿石贸易格局因素
        3.3.5 制度政策环境因素
        3.3.6 交通格局因素
    3.4 影响因子对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演变的机理分析
    3.5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发展存在的问题
        3.5.1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发展上的相互制约
        3.5.2 矿山交通运输系统与城市道路的互相干扰
        3.5.3 矿山与矿业城市在规划层面上的不协调
第4章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发展优化对策研究
    4.1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发展的案例研究
        4.1.1 矿山与城市同步发展的案例
        4.1.2 矿山与城市同步衰落的案例
        4.1.3 矿山枯竭而城市发展的案例
    4.2 国内外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发展案例研究的启示
        4.2.1 矿山与城市统筹区域发展策略
        4.2.2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的战略选择
        4.2.3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的空间响应
第5章 抚顺市矿山与城市空间关系发展研究
    5.1 抚顺市发展概述
        5.1.1 抚顺市城市转型过程
        5.1.2 抚顺市产业发展历程
        5.1.3 抚顺市空间布局现状
    5.2 城市总体规划引导下抚顺市的空间发展分析
        5.2.1 《抚顺市城市建设初步规划》分析
        5.2.2 《抚顺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分析
        5.2.3 《抚顺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分析
        5.2.4 《抚顺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分析
    5.3 抚顺市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形态及结构
        5.3.1 北部非矿业经济区空间结构
        5.3.2 南部矿业经济区空间结构
    5.4 抚顺市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发展演变阶段
        5.4.1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发展的初始阶段
        5.4.2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发展的关联阶段
        5.4.3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发展的分离阶段
        5.4.4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的自发展阶段
    5.5 抚顺市矿山与矿业矿业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5.5.1 抚顺矿产资源开发前古城空间结构
        5.5.2 抚顺市矿产资源开发集中期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结构
        5.5.3 抚顺市矿产资源成熟期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结构
        5.5.4 抚顺市矿产资源衰退期和新兴产业发展期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结构
第6章 抚顺市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6.1 抚顺市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1.1 抚顺市老矿区发展与规划的冲突
        6.1.2 转型产业的区域竞争力不强
        6.1.3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上的不协调
    6.2 抚顺市空间关系发展的优化措施
        6.2.1 根据矿业城市发展规律,制定科学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6.2.2 改善内部空间结构,增强中心城区聚集效应
        6.2.3 治理矿区环境
        6.2.4 优化空间结构,建设城市新区
    6.3 抚顺市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发展建议
        6.3.1 南部矿区“一线”优化方案
        6.3.2 深化沈抚同城化战略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成果
    7.2 存在问题与后续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论文图片统计
附录B 论文表格统计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10)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国工业遗产的整体情况仍未可知
        1.1.2 城市化高速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的矛盾
        1.1.3 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研究的缺失
    1.2 研究对象
        1.2.1 中国工业遗产
        1.2.2 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
    1.3 国内外既往研究综述
        1.3.1 国外综述
        1.3.2 国内综述
        1.3.3 既往研究的经验与问题
    1.4 研究问题及解决途径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研究创新及未尽事宜
        1.7.1 研究创新之处
        1.7.2 研究未尽事宜
第二章 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
    2.1 体系结构总述
        2.1.1 体系建立依据
        2.1.2 体系的总体结构
        2.1.3 体系应用技术介绍
        2.1.4 对我国未来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工作实施的讨论
    2.2 国家层级标准研究
        2.2.1 信息采集标准
        2.2.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3 城市层级标准研究
        2.3.1 信息采集标准
        2.3.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4 遗产本体层级标准研究
        2.4.1 信息采集标准
        2.4.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4.3 信息模型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全国工业遗产为例
    3.1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的实施
        3.1.1 信息采集标准
        3.1.2 信息采集的实施及成果
    3.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3.2.1 全国工业遗产GIS数据库建构
        3.2.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3.3 基于GIS的我国工业遗产现状分析研究
        3.3.1 全国工业遗产总体情况分析研究
        3.3.2 我国行政区层面的工业遗产分布研究
        3.3.3 基于我国工业发展史的时空分布研究
        3.3.4 基于行业类型的空间分布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为例
    4.1 天津市工业遗产普查的实施
    4.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4.2.1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GIS数据库建构
        4.2.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文件数据库建构
        4.2.3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
    4.3 基于GIS的天津工业遗产分析及廊道规划研究
        4.3.1 天津工业遗产总体分析研究
        4.3.2 天津工业遗产廊道规划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遗产本体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例
    5.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采集的实施
        5.1.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简介
        5.1.2 信息采集的实施
    5.2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5.2.1 GIS数据库框架建构
        5.2.2 文件数据库的建构
        5.2.3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构
    5.3 GIS在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5.3.1 基于时态GIS的大沽船坞历史沿革探究
        5.3.2 基于GIS技术的价值评估研究
        5.3.3 GIS技术指导下的保护规划编制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遗产本体层级BIM信息模型建构及应用研究--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为例
    6.1 工业遗产领域BIM技术工作流程研究
    6.2 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的信息采集与处理
    6.3 BIM信息模型建构研究
        6.3.1 轮机车间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6.3.2 甲坞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6.3.3 BIM在工业设备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6.4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6.4.1 Revit自带功能在工业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与弊端
        6.4.2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
        6.4.3 轮机车间残损信息管理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7.1 本研究内容总结
    7.2 本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本人学术成果
鸣谢
附录A 中国工业遗产名录(笔者编制,截至2018年6月1 日)
附录B 国内外工业(文化)遗产普查表汇编
    附录B-1《世界遗产名录》遗产申报材料
    附录B-2 英国IRIS调查表
    附录B-3 美国HABS调查表
    附录B-4 美国HAER调查表
    附录B-5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附录B-6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
    附录B-7 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8 上海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9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10 济南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11 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C 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笔者编制)
    附录C-1《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2018 年试行版)》
    附录C-2 普查表填写规范
        (1)封面
        (2)基本信息
        (3)生产工业流程
        (4)重要建构筑物遗产
        (5)重要设备遗产
        (6)测绘图
        (7)照片
        (8)参考文献和其他信息
    附录C-3 中国工业遗产编号索引
    附录C-4 《中国工业遗产行业名称及代码表(2018 版)》
附录D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信息采集表(笔者编制)
    附录D-1 《工业遗产历史环境调查表》
    附录D-2 《工业建构筑物残损信息调查表》
    附录D-3 《工业遗产设备信息调查表》
    附录D-4 《三维激光扫描站位记录表》
    附录D-5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文献资料登记表》
    附录D-6 《生产工艺流程登记表》
附录E 工业遗产相关行业类型列表翻译及整理
    附录E-1 英国IRIS工业遗产普查表附录I工业行业类型
    附录E-2 1936 年中华民国《实业部月刊》工业分类[105]
    附录E-3 1982 年版《中国统计年鉴》中工业分类
    附录E-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3-1984》
附录F 各层级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框架标准(笔者编制)
    附录F-1 国家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2 城市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3 遗产本体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4 遗产本体层级文件数据库框架
附录G 工业遗产BIM信息模型标准化族库(笔者编制)
附录H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成果展示(笔者参与)
附录J 轮机车间主要残存信息汇总(笔者编制)

四、加强技术改造 促进矿山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SM建设集团为例[D]. 孟瑜.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胡盾. 山西大学, 2020(02)
  • [3]“双修”理念下的矿山公园规划研究 ——以西华山矿山公园为例[D]. 宋亚文.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4]济南长清木鱼石公园生态规划设计研究[D]. 陈菁菁.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5]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及发展模式与长效机制研究[D]. 马莉. 中国矿业大学, 2019
  • [6]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石材矿山郊野公园规划 ——以望城公坤石材矿山郊野公园为例[D]. 李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7]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研究[D]. 任思达.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3)
  • [8]煤矿废弃地环境修复及其再生研究 ——以徐州为例[D]. 李缓. 苏州大学, 2019(04)
  • [9]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的演变机理与空间优化研究 ——以抚顺市为例[D]. 龚旭.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10]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D]. 张家浩. 天津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加强技术改造,促进矿山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