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发展社区护理的看法

我对发展社区护理的看法

一、开展社区护理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黄丽娜[2](2020)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共卫生护士群体研究(1927-1937)》文中研究说明公共卫生护士是西方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产物。伴随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近代公共卫生观念不断传入中国社会。随着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在社会中不断推进,社会对于推动该事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公共卫生护士的需求与日俱增。民国时期,一部分社会精英逐渐意识到了培育公共卫生护士人才的重要性。中国社会培育公共卫生护士队伍的条件渐趋成熟。20世纪20年代,北京协和医学院高级护士学校与第一卫生区事务所合作,首开培养公共卫生护士人才的训练班,这标志着中国专门的公共卫生护士开始出现。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随着公共卫生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公共卫生护士群体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共卫生护士群体主要来源于政府开办的公共卫生护士训练班。除此之外,民间的一些护士学校、助产学校以及其它的一些社会组织等,也开始进行此类人才的培养工作。由于这一时期还并未形成统一的培养标准,因此各地所培育出的公共卫生护士在所受教育程度上有所差异。从性别构成来看,这一群体的组成主要为女性成员。在群体分布上,因各地公共卫生事业开展的进度不同,再加上公共卫生护士群体本身规模有限,因此这一时期的公共卫生护士群体在各地的分布尚不均衡。作为特殊的职业群体,公共卫生护士积极从事各项公共卫生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卫生教育、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妇婴卫生以及环境卫生等。在公共卫生护士群体的努力下,这些活动在一些城市和部分乡村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公共卫生护士群体的各种活动推动了中国医疗卫生建设事业的发展,同时推动了中国社会风俗的改良和相关事业的进步。但是,由于受到经费投入、工作分配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公共卫生护士群体的发展受限,其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不过,这一时期公共卫生卫生护士群体的活动,为此后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宋柳荫[3](2020)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家属居家护理认知及需求现状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家属(以下简称家属或患者家属)居家护理知识知晓度及需求现状,分析其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明确影响家属居家护理认知及需求的因素: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深入开展延续性护理及提升患者家属居家护理照顾能力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非实验性研究中的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8月份从山东省某三甲医院ICU及神经外科出院的,可以随访到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家属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7.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F检验,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家属照顾者居家护理知识知晓状况及需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本研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家属居家护理知识知晓总分为(47.36±4.40)(满分80分),条目均分(2.96±0.27),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条目均分分别为生活护理知识(3.04±0.19)、疾病相关知识(3.03±0.38)、康复护理知识(2.78±0.51)、心理护理知识(2.68±0.74);居家护理需求总分为(108.39±18.49)(满分200分),条目均分(2.71±0.46),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条目均分分别为生活护理(1.68±0.48)、健康教育(3.09±0.74)、医疗康复护理(3.10±0.75)、心理护理(2.91±0.80)。(2)不同组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是否参加疾病相关知识培训的患者家属在居家护理知识知晓度上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别工作状况、每天照顾时间、有无付费人员协助照顾及有无照顾其他患者经历的患者家属在居家护理需求上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家属不同组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参加疾病相关知识培训可以共同解释因变量家属居家护理知识知晓度26.7%的变异量;照顾时间可以解释家属居家护理需求21.6%的变异量。结论:(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家属对居家护理认知处于中等水平,对心理护理认知程度低;家属对居家护理需求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对医疗康复护理需求度高。(2)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参加过疾病相关培训对家属护理知识知晓状况有影响;工作状况、每天照顾时间、有无付费人员协助照顾及有无照顾其他患者经历对患者家属在居家护理需求上有影响。(3)年龄越低、高中或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通过各种途径参加过疾病相关知识培训的家属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居家护理认知程度越高;每天照顾时间长于12小时的家属居家护理需求越高。

刘静[4](2020)在《上海试行长期护理保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中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上海已进入深度老龄化时代,2018年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户籍人口的34.4%。如何应对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人社部办公厅在2016年出台《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长期护理保险将在我国15个城市进行试点,其中就包括了上海。2017年1月1日起,上海正式试行长期护理保险。本文以上海试行长期护理保险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文献研究法、统计描述法和主体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上海市试行长期护理保险两年多来的现状,总结试点运行的经验。创新点在于,一是时效性强,试点及时跟踪研究;二是信息可靠性,获得了试点运行的实际数据,并做了访谈等调查研究。研究发现,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明显减轻大量失能老人经济负担和家庭照护压力,社会反响良好,取得积极成效。但随着参保人数、服务需求增长迅速,试点覆盖范围小、整体护理水平较低、专业护理供给不平衡等问题始终存在。在政府部门管理层面,多头管理造成政策推行不畅、基层经办压力大等问题也急需解决。在此基础上,采用比较分析法梳理实行长期护理保险典型国家的先发经验和国内试点地区的做法,提炼上海可借鉴的主要经验和需避免的教训。针对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以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对优化上海长期护理保险提出如下对策建议:鼓励并培育商业保险公司参与长期护理保险、构建多层次服务体系提升长期护理保障水平、建立多元筹资体系、加强长期护理服务队伍建设等。希望以此优化上海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促进长期护理保险进一步发展,使长期护理保险真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和健康福祉需要。

翟宁[5](2019)在《社会照顾理论视角下中国的早期儿童照顾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我国的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家庭在早期儿童照顾中面临着难以承担的压力和无法靠个体能力解决的困难,这需要国家和社会的介入,以缓解家庭照顾资源的不足和减轻个人的照顾压力。然而,我国早期儿童照顾在政策进程与实践状况中呈现出责任分离的特征。一方面,在国家-家庭之间关系上,当前我国的早期儿童照顾倾向于家庭责任和市场责任,国家的介入较少,干预不足;另一方面,在性别之间关系上,当前我国的早期儿童照顾倾向于女性责任,影响女性的社会权利的充分实现。早期儿童照顾的责任分离模式从理论视角上看,是基于社会保险范式的制度安排。社会保险范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国家与市场关系下的公民身份为理论路径,以调整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阶层关系为目的,以解决劳动力对市场的依赖为问题导向,以有偿劳动者为保障对象,以现金给付为主要政策工具的一种综合分析体系。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单位的福利功能逐渐衰弱,为了获得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政府全面干预的公共服务政策和福利体系转向以社会保险为主,国家补偿型的福利模式。社会保险范式及其市场体制基础同传统的“家本位”观念和传统性别秩序相结合,在没有有效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形成了一种互相强化的关系。市场化转型过程中逐渐形成公私领域的分离,把与“再生产”相关的职能推回家庭。这一方面造成了家庭负担的加重;另一方面造成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失去优势,女性成为市场中的“劣性”劳动力,甚至被迫回归家庭。从而,导致我国早期儿童照顾以私领域照顾和女性照顾为主。而这会加剧社会的阶层矛盾和性别矛盾。而基于社会照顾范式的理论视角超越了社会保险范式,它以中立的、包容的公民身份为理论路径,以无偿照顾者与接受照顾的弱势群体为保障对象,以时间支持、经济支持和服务支持为主要政策工具,目的在于解决照顾依赖问题。社会照顾范式下的福利生产模式是一种“责任共担”机制。一方面,社会照顾范式的责任共担机制坚持福利多元主义原则,强调的是国家+市场+家庭+社会组织的一种混合照顾方式,以“照顾钻石”作为建构早期儿童照顾的新方法;另一方面,强调照顾提供上的性别共担。责任共担模式下的早期儿童照顾的政策工具包括经济政策、时间政策和服务政策。从社会效果来看,责任共担模式下的早期儿童照顾缓解了家庭照顾功能的不足,利于儿童受照顾权利的实现,减轻了女性的照顾压力,能够有效促进阶层平等、减少儿童贫困及促进性别平等。我国早期儿童照顾选择责任共担模式,具有文化基础和制度基础。从文化基础上来看,一方面传统的“家本位”文化要求我国的早期儿童照顾立足于家庭;另一方面,西方女权主义和儿童福利思想的传入催生了“儿童公育”的萌芽。从制度基础上来看,一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国家承担早期儿童照顾责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为市场和其他社会主体参与早期儿童照顾提供了空间和可能。在我国特有的文化基础和制度基础的要求下,我国早期儿童照顾责任共担模式的构建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进行责任共担模式的主体机制建设。在主体机制建设中,要建立以增强家庭的早期儿童照顾功能为核心,以政府对家庭的时间支持和经济支持为支柱,以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三方协调提供的早期儿童照顾服务手段为重要内容,以全面提高早期儿童的福利水平和完善性别平等为目的的早期儿童照顾的责任共担模式,建立部门合作和性别平等的协调发展机制。另一方面,要进行责任共担模式的政策机制建设,通过运用政府制定的时间支持政策、经济支持政策和服务支持政策,建立一个部门合作的、性别平等的、选择广泛的早期儿童照顾体系。然而,由于存在着政府主导的早期儿童照顾治理能力不足,市场发育不健全,社会组织自治能力不足等问题,我国的早期儿童照顾由责任分离模式转向责任共担模式时,面临着由一元福利供给主体向多元福利供给主体转变的现实挑战。挑战的根源在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存在路径依赖以及社会组织发育不良。为此,应该建立早期儿童照顾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提高政府对早期儿童照顾的治理能力,积极培育和发展早期儿童照顾市场,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以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使早期儿童照顾的责任共担模式得以实现。

陈圣斐[6](2019)在《民商事在线争议解决机制(ODR)适用范围研究》文中指出在上世纪末全球贸易兴起,互联网初步发展之时,在线争议解决机制(ODR,online dispute resolution)从替代性争议解决机制(ADR,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中应运而生。短短十余载,其又跟随电子商务兴起之浪潮发展壮大。从线上专门提供ODR服务的网站到专门提供ODR服务的软件,从第三方发展为第四方,从非诉发展到诉讼……ODR的发展可以说是经历了时代发展和科技巨变。也正是如此,现今ODR鱼龙混杂,研究ODR的理论太少,称自己为ODR的争议解决机制太多。本文将以民商事为例,从ODR发展历史入手,从中找出ODR发展之必然规律,解决ODR发展中最为基础的三个“我”问题——我是谁、在要做什么、我要去哪儿,即何为ODR、其为解决何事而生以及其日后要走向何处。只有解决了这三个最基础的问题,才能为日后ODR的健康发展提供充足的养分和弊端应急机制,为我国的司法活动提升效率。

黄大体[7](2019)在《广西社区居家型互助养老模式研究 ——以孝行天下养老服务中心为例》文中提出当前,广西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经研究发现,广西老年人在养老服务方式的需求上,社区居家养老方式是首选,并且对该服务方式需求旺盛。面对广西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广西养老服务供给则表现为力不从心。这是由于家庭养老保障式微,养老服务护理人员人力资源缺乏以及养老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整合等原因造成的。在此背景下引出发展社区居家型互助养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就必要性来看,该模式符合老年人养老习惯,活化了养老供给主体之间的联系,整合了养老资源,参与的老年人在互助互爱的氛围中实现精神慰藉,有利于社区凝聚力的提高。并且受经济条件与传统观念的影响老年人不愿接受机构养老的服务方式。相比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型互助养老模式在经济、方位、心理以及服务内容等可及性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说明了广西发展社区居家型互助养老模式具有必要性。不仅如此,该模式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且广西大多数老人为健康老人,这为该模式在广西的发展提供了可行条件。因此,在广西社区居家型互助养老模式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支持下,本文以凭祥市孝行天下养老服务中心所创设的模式为个案研究,并利用福利多元主义,积极老龄化理论作为工具在养老服务资源整合与老年人社会参与等方面进行分析。孝老中心以“星级企业制度”和“爱心银行储蓄制度”作为企业和志愿者参与互助养老的激励措施,成功的将社会资源与社区居民整合进互助养老服务项目中。在社区中形成多元共建养老服务与老年人参与共老的和谐局面。但该中心也面临不少的发展困境,如政府和社区的支持力度不够,所提供的互助服务专业性不足,缺少持续的资金来源以及缺少应对风险的防范措施等。基于此,为实现社区居家型互助养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当通过培训志愿者和引进专业社工的方式提升服务供给的专业性。其次要将政府部门的资源、政府与社会的资源、家庭与社区资源以及养老机构的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多方资源共建的居家型互助养老体系。再次是增加社会组织的多渠道的资金来源,鼓励其打造成为“社会企业”。最后是建立互助养老保护机制,保障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王怡斐[8](2019)在《基于IMB模式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自我管理方案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构建基于IMB模式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2.验证基于IMB模式的干预方案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的效果。方法本研究包括两个部分:IMB模式指导的干预方案构建。首先进行文献回顾,总结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并以IMB模式为指导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形成干预方案初稿,之后对5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进行预试验,修改调整干预方案后形成施测稿。评价IMB模式指导的干预方案施测稿对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干预效果。采用GSES、CSMS和SAQ测评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间的差异。结果1.本研究基于IMB模式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自我管理的干预方案由6周8次活动组成,包括1次动机性访谈、2次团体活动和5次网络干预,主题分别为冠心病之我见、我的疾病我做主、控制冠心病我能做什么、清淡饮食到底怎么吃、运动能降低死亡率、树立终身治疗的理念、烟酒和心脏那些事儿以及关注双心健康八个主题。2.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64例,其中脱落5例,流失率为7.8%,有效样本量为59例,干预组29例,对照组30例。干预前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患者GSES评分由(25.90±5.86)提升到(29.38±3.80),经配对t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与对照组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患者CSMS评分由(47.25±9.82)提升到(56.12±4.68),经配对t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与对照组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AQ评分由(63.85±8.53)提升到(69.22±8.76),经配对t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与对照组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IMB模式构建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可促进患者提高自我效能、改善自我管理行为和生活质量。

陈玉屏(Shelly Chen)[9](2019)在《中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中美两国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提出有利于中国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良性发展的建议。论文主要运用文献学方法、田野调研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等4种研究方法,完成中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内容的比较研究。论文共分九章。本文养老机构是指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和照料服务的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提供医疗、康复、护理、养生、养老一体化服务。首先概述中国古代方志中养老相关机构中开设的医养结合服务。养老相关机构指古代为老人提供居住或照料的机构。基于2000种地方志文献,梳理出养济院、普济堂、留养局、普济院、居养院、安养院、广惠院、孤独园、福田园、利济院、栖留所、实济院、悲田院、悲田养病坊、济众院等十余种养老相关机构。其中部分养老相关机构具备施医给药功能,明确设有医生、药童等医务人员,专门设有诊脉处、配药房、堆药房、贮药房、制药房等医疗服务场所,以便为居住老人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归纳总结中医养生古籍中适合医养结合服务的内容。系统查阅中医养生古籍60种,将其中适合老年人养生的内容,归纳为情志养生、饮食养生、药膳养生、服食养生、起居养生、导引养生、脏腑养生、按摩养生、四时养生等9个方面。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中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调查问卷。为更广泛了解中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情况,本文分别设计了《中国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内容调查问卷》与《QUESTIONNAIRE ON INTEGRATION OF ELDERLY CARE WITH MEDICAL SERVICES IN NURSING HOMES》。中国共回收有效问卷101份,美国共回收问卷11份。从养老机构基本情况、入住老人基本情况、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概况、机构医务人员概况、机构对医养结合服务的认识等5个方面展开分析比较,中美两国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的最大区别在于,中国养老机构中设有中医药服务内容。中药、食疗、药浴、针灸、按摩、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药内容在老年养生保健方面有巨大优势,是医养结合服务的重要内容。阐述笔者实地调研中美40家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服务概况。笔者走访中国六省市的16家养老机构与美国三个州的24家养老机构,对它们的基本情况、医疗服务、康复、护理、医疗系统、医养技术等6大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探究。并选择其中典型案例进行分类分析,可分为“以养带医”型、“以医带养”型、“以地产带医养”型、“以特色带医养”型4种。比较分析中美养老机构开展的医养结合服务。通过比较中美问卷结果及实地调研情况,得出结论:中美两国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内容大多数相同,少部分各有特色。从养老机构基本情况、基本医疗服务、康复、护理、医疗系统和医护技术等6个方面,对两者医养结合服务的种类和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异同。分析中国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第一,中国大多数养老机构对医养结合缺乏统一认识。第二,养老业内外对医养结合的内涵和外延界定既不清晰,也没有统一标准。第三,目前中国养老机构对医养结合服务对象缺乏必要的细化层级分离。第四,中国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中目前存在着专业人员隐形严重匮乏的现象。提出建议:第一,规范养老机构对医养结合服务的认识。第二,借鉴美国,采用“日常生活活动”养护体系。第三,实现医养结合服务层级化。第四,克服老年健康医护专业人员短缺。第五,创新医养并重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最后,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简便实用、医养并重四大创新原则,梳理归纳,从养生古籍、中美两国调研数据中选出适合中国养老机构应用的130项医养结合服务内容,形成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本论文创新点:首次调研比较中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首次深度调研实录中美养老机构;首次探讨中国古代养老相关机构医养内容;首次提出创新四原则及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本论文提出的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对提高中国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和水平有积极作用。

滕志琪[10](2019)在《独居老人孤独感缓解的小组工作实务探索 ——以X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独居老人由于独自生活,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经常出现问题而不为人知,很容易影响生命安全。现实生活中独居老人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产生孤独感,引发各种消极行为。还有更多极端的应对方式,如自杀。他们的孤独感问题需要社会给予足够的重视。国内学者对独居老年人的孤独感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心理学视角分析、社会学中社会支持因素、孤独感引起的不良后果等。很少从独居老人孤独感缓解的视角来看。社工的介入是缓解他们孤独感的很好的方法,他们可以深入了解独居老人孤独感的现状。并根据老人自己的状况和需求采用专业的方法去缓解他们的孤独感。本文以X社区独居老人为研究对象,依托社会工作研究方法、社会工作相关理论,分析独居老人孤独感的现状和原因,以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介入。小组前期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中期以具体的小组活动进行实务研究,并及时进行评估;后期工作者借助社区平台积极策划巩固小组成效的活动,通过对小组的总结及小组成员的变化来分析小组的成效与不足。通过小组活动的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发现小组成员在六节小组活动之后有了明显的变化。孤独感指数普遍下降,成员对于老年生活的看法有所转变,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也在提高。由此,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在独居老人孤独感缓解的研究中小组实务方法的介入取得良好成效,另外本研究为X社区同类型的服务提供了参考。同时研究还得出以下结论:小组成果的巩固是一项很必要的工作,工作者要灵活应用技巧协助服务对象复习、巩固所学;在社区中开展相关的服务要做到社区、机构和居民的协调更要善于利用和挖掘社区能人资源。

二、开展社区护理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展社区护理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1.1 患者取药流程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5 讨论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共卫生护士群体研究(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动态
    三、研究范围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近代中国公共卫生护士群体的产生与发展
    一、中国公共卫生护士群体产生与发展的背景
    二、中国公共卫生护士群体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第二章 中国公共卫生护士群体的结构分析
    一、中国公共卫生护士群体的来源
    二、中国公共卫生护士群体的教育程度
    三、中国公共卫生护士群体的性别构成
    四、中国公共卫生护士群体的分布
第三章 公共卫生护士群体的职业活动
    一、卫生教育工作
    二、疾病预防与诊治工作
    三、妇婴卫生工作
    四、环境卫生工作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共卫生护士群体评析
    一、公共卫生护士群体的社会地位
    二、公共卫生护士群体的社会影响
    三、公共卫生护士群体发展面临的困境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3)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家属居家护理认知及需求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文献回顾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分析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问题
    2.8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状况
    3.2 研究对象居家护理知识知晓度、需求现状分析
    3.3 研究对象居家护理知识知晓度、需求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3.4 研究对象居家护理认知及需求多元线性回归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对象居家护理知识知晓度及需求现状分析
    4.2 研究对象居家护理知识知晓度及需求的单因素分析
    4.3 研究对象居家护理知识知晓度及需求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及局限性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录C 综述(已发表) 颅脑损伤患者家庭远程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上海试行长期护理保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典型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
        二、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及不足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及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第一节 长期护理保险相关概念
        一、长期护理研究
        二、长期护理保险的概念研究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人口转变理论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三、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第三章 上海试行长期护理保险背景和现状
    第一节 试行背景
        一、上海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
        二、上海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上海试行长期护理保险前期基础
        一、实施民政居家养老服务政策
        二、实施高龄老人医疗护理保障计划
        三、两项制度与长期护理保险过渡衔接
    第三节 上海试行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框架
        一、适用对象
        二、资金筹集与管理
        三、护理需求评估
        四、护理服务供给
        五、待遇支付
        六、运营管理
    第四节 上海试行长期护理保险运营状况
        一、受理申请状况
        二、需求评估状况
        三、服务规模和形式
        四、基金支出规模和结构
        五、服务评估机构发展状况
第四章 上海试行长期护理保险主要成效和问题
    第一节 试点取得的成效
        一、制度科学合理性得到验证
        二、减轻失能老人照护压力
        三、引导护理服务行业健康发展
    第二节 试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
        一、长期护理保险定位模糊
        二、长期护理保险保障水平较低
        三、长期护理服务机构总量不足
        四、长期护理人员供给规模和专业能力急待改善
        五、经办模式过于传统
第五章 国内外试行长期护理保险的经验和教训
    第一节 典型国家长期护理保险经验
        一、典型国家长期护理保险概况
        二、对象、筹资方式与水平
        三、待遇类型
        四、支付标准类型和等级
    第二节 国内典型试点城市经验
        一、参保对象
        二、筹资与财务制度
        三、保障范围
        四、给付标准
    第三节 国内外长期护理保险的经验和教训
        一、主要经验
        二、基本教训
第六章 结论和对策建议
    第一节 进一步优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总体结论
        一、增强筹资可靠性
        二、夯实护理服务体系
        三、鼓励市场力量参与
        四、整合提升管理能力
    第二节 进一步优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确保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养老服务机构健康发展
        三、加快专业人员培养
        四、引入商业保险参与试点
        五、提升长期护理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附录 A 长期护理保险经办管理机构访谈提纲(区医保局、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
附录 B 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5)社会照顾理论视角下中国的早期儿童照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理论意义
        1.1.3 实践意义
    1.2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1.2.1 早期儿童
        1.2.2 照顾与早期儿童照顾
        1.2.3 模式与早期儿童照顾模式
        1.2.4 社会照顾理论视角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2.1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2.1.1 关于国家-市场关系下的早期儿童照顾模式研究
        2.1.2 关于国家-家庭关系下的早期儿童照顾模式研究
        2.1.3 性别关系下的早期儿童照顾模式研究
    2.2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2.2.1 关于工作-家庭平衡模式研究
        2.2.2 关于国家-家庭分担模式研究
    2.3 现有研究评价
第3章 中国早期儿童照顾的当前模式及其困境
    3.1 中国早期儿童照顾的政策进程(1978-2018)
        3.1.1 服务政策
        3.1.2 时间政策
        3.1.3 经济政策
    3.2 中国早期儿童照顾的实践状况
        3.2.1 基于C市的田野研究
        3.2.2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研究
    3.3 中国早期儿童照顾的“责任分离”模式
        3.3.1 早期儿童照顾的部门责任分离
        3.3.2 早期儿童照顾的性别责任分离
    3.4 当前中国早期儿童照顾模式的困境
        3.4.1 照顾活动与女性关系认识的困境
        3.4.2 照顾活动与国家关系认识的困境
第4章 困境的根源与超越:基于理论视角转换的思考
    4.1 “责任分离”模式:基于社会保险范式的制度安排
        4.1.1 社会保险范式及其市场体制基础
        4.1.2 社会保险范式下早期儿童照顾模式的社会影响
    4.2 “责任共担”模式:基于社会照顾范式的选择
        4.2.1 社会照顾范式的理论构建
        4.2.2 社会照顾范式的合理性及其依据
        4.2.3 社会照顾范式的“责任共担”机制
    4.3 “责任共担”模式下早期儿童照顾的政策工具
        4.3.1 时间政策
        4.3.2 经济政策
        4.3.3 服务政策
    4.4 “责任共担”模式下早期儿童照顾的主体
        4.4.1 家庭
        4.4.2 国家
        4.4.3 市场
        4.4.4 社会组织
    4.5 “责任共担”模式下早期儿童照顾的社会效果
        4.5.1 阶层平等
        4.5.2 减少儿童贫困
        4.5.3 性别平等
第5章 社会照顾范式下早期儿童照顾的国内外经验
    5.1 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早期儿童照顾及其基础与问题
        5.1.1 计划经济时期集体化的早期儿童照顾模式
        5.1.2 计划经济时期早期儿童照顾模式的基础
        5.1.3 计划经济时期早期儿童照顾模式存在的问题
    5.2 北欧的早期儿童照顾及其借鉴
        5.2.1 北欧的早期儿童照顾模式
        5.2.2 积极的早期儿童照顾政策
第6章 当代中国“责任共担”模式的基础、机制与特色
    6.1 “责任共担”模式的基础
        6.1.1 文化基础
        6.1.2 制度基础
    6.2 “责任共担”模式的机制
        6.2.1 “责任共担”模式的主体机制建设
        6.2.2 “责任共担”模式的政策机制建设
    6.3 中国“责任共担”模式的特色
第7章 中国“责任共担”模式的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
    7.1 “责任共担”模式的现实挑战
        7.1.1 政府主导的早期儿童照顾治理能力不足
        7.1.2 早期儿童照顾服务市场发育不健全
        7.1.3 社会组织自治能力不足
    7.2 挑战的根源
        7.2.1 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7.2.2 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存在路径依赖
        7.2.3 社会组织发育不良
    7.3 “责任共担”模式的实现路径
        7.3.1 建立早期儿童照顾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7.3.2 提高政府对早期儿童照顾的治理能力
        7.3.3 积极培育早期儿童照顾市场
        7.3.4 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
第8章 结语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8.2.1 研究的创新
        8.2.2 可能存在的不足
    8.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民商事在线争议解决机制(ODR)适用范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在线纠纷解决机制(ODR)的起源
    1.1 互联网纠纷的产生与发展
    1.2 ODR的诞生
    1.3 我国ODR的迅猛发展
第2章 民商事ODR类型
    2.1 在线协商
    2.2 在线调解
    2.3 在线仲裁
    2.4 在线诉讼
    2.5 电商平台的ODR服务
    2.6 其他ODR类型
第3章 域外民商事ODR案件范围演变
    3.1 在线协商(online negotiation)案件范围
    3.2 在线调解(online mediation)案件范围
    3.3 在线仲裁(online arbitration)案件范围
    3.4 在线诉讼(online court)案件范围
    3.5 小结
第4章 我国当前民商事ODR案件范围
    4.1 在线调解案件范围
    4.2 在线仲裁案件范围
    4.3 在线诉讼案件范围
    4.4 我国民商事ODR适用范围确定之法律法规及规则依据
    4.5 中外ODR适用范围之比较
第5章 民商事ODR适用范围演变规律
    5.1 案件范围随ODR从非官方向官方发展而不断拓展
    5.2 案件类型从单一型向多元化发展
    5.3 在线协商与调解的适用范围宽广
    5.4 在线法院的适用范围所受限制较多
第6章 民商事ODR适用范围之我见
    6.1 民商事ODR适用范围确认原则
    6.2 民商事ODR适用范围确定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7)广西社区居家型互助养老模式研究 ——以孝行天下养老服务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与意义
        1.2.3 创新点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的互助养老模式
        1.3.3 文献综述评述
    1.4 互助养老模式的理论基础
        1.4.1 主要概念的界定
        1.4.2 理论基础阐述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广西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现状
    2.1 广西养老服务供给现状
        2.1.1 居家养老现状
        2.1.2 机构养老现状
        2.1.3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现状
    2.2 广西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现状
        2.2.1 家庭养老需求为主
        2.2.2 机构养老服务需求不足
        2.2.3 社区居家养老需求旺盛
第三章 广西发展社区居家型互助养老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 广西发展社区居家型互助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3.1.1 社区居家型互助养老模式特质
        3.1.2 社区居家型互助养老模式优势分析
    3.2 广西发展社区居家型互助养老模式的可行性
        3.2.1 互助养老模式获得政策支持
        3.2.2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为发展社区居家型互助养老模式创造条件
第四章 广西社区居家型互助养老模式的实践
    4.1 孝行天下养老服务中心概况
        4.1.1 机构所处地区简介
        4.1.2 机构简介
        4.1.3 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状况
    4.2 机构运作与成效
        4.2.1 孝老中心建设养老平台,按需引导老年人参与互助
        4.2.2 整合社区养老资源,吸引多方参与
        4.2.3 完善的激励制度保证项目可持续发展
    4.3 孝行天下养老服务中心发展困境分析
        4.3.1 养老服务供给缺乏可持续性和专业性
        4.3.2 社区对居家型互助养老模式缺乏主动性
        4.3.3 缺少应对服务风险的防范机制
        4.3.4 社区居家型互助养老模式开展缺少持续的资金输入
    4.4 机构困境存在的原因分析
        4.4.1 缺少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和未充分开发的老年人力资源
        4.4.2 当地政府和社区未予以足够支持
        4.4.3 互助服务政策法规不完善
第五章 社区居家型互助养老模式困境解决对策与完善路径探索
    5.1 提升互助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
        5.1.1 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提升老年人参与互助服务的专业水平
        5.1.2 引进专业社会工作者
    5.2 整合多方资源共建社区居家型互助养老服务体系
        5.2.1 政府部门资源的整合
        5.2.2 政府与社会的养老服务资源整合
        5.2.3 家庭与社区资源的整合
        5.2.4 社区居家型互助养老与养老机构的整合
    5.3 建立多渠道资金来源
    5.4 建立互助养老保护机制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基于IMB模式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自我管理方案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现状
        1.2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现状
        1.3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式的干预研究现状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操作性定义和理论依据
        3.1 操作性定义
        3.2 理论依据
    4 研究方法及内容
        4.1 研究方法
        4.2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IMB自我管理干预方案构建
    1 IMB自我管理干预方案框架
    2 构建干预方案初稿
    3 干预方案施测稿形成过程
        3.1 专家咨询
        3.2 预试验
        3.3 干预方案施测稿
第二部分 IMB自我管理干预方案效果评价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类型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工具
        1.4 干预内容和方法
        1.5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1.6 质量控制
        1.7 伦理原则
    2 结果
        2.1 样本流失情况
        2.2 干预前两组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2.3 IMB自我管理干预方案对PCI患者的影响
讨论
    1 PCI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2 IMB自我管理干预方案对PCI患者的影响
    3 IMB自我管理干预方案的应用分析
    4 小结
结论
    1 研究的主要结论
    2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心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9)中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一 中国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研究进展
综述二 美国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研究进展
前言
1 概念、目的及方法
    1.1 概念界定
        1.1.1 养老
        1.1.2 养老机构
        1.1.3 养老相关机构
        1.1.4 医养结合服务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2 中国古代方志中养老相关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概述
    2.1 养老相关机构
    2.2 医养结合服务
    2.3 小结
3 中医养生古籍中适合医养结合服务的内容
    3.1 情志养生
    3.2 饮食养生
    3.3 药物养生
    3.4 服食养生
    3.5 起居养生
    3.6 导引养生
    3.7 脏腑养生
    3.8 按摩养生
    3.9 四时养生
    3.10 小结
4 中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调查问卷分析
    4.1 中国问卷分析
        4.1.1 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4.1.2 入住老人基本情况
        4.1.3 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概况
        4.1.4 机构医务人员概况
        4.1.5 机构对医养结合服务的认识
    4.2 美国问卷分析
        4.2.1 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4.2.2 入住老人基本情况
        4.2.3 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概况
        4.2.4 机构医务人员概况
        4.2.5 机构对医养结合服务的认识
    4.3 小结
5 中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实地调研
    5.1 中国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实地调研
    5.2 美国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实地调研
    5.3 中美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实地调研案例
        5.3.1 中国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服务案例
        5.3.2 美国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服务案例
    5.4 小结
6 中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比较分析
    6.1 中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比较
    6.2 中美养老机构基本情况比较
    6.3 中美养老机构基本医疗服务比较
    6.4 中美养老机构康复理疗服务比较
    6.5 中美养老机构护理服务比较
    6.6 中美养老机构医疗系统比较
    6.7 中美养老机构医护技术应用比较
    6.8 中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异同比较
    6.9 中国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特点
    6.10 小结
7 中国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7.1 存在的问题
        7.1.1 缺乏统一认识
        7.1.2 缺乏统一标准
        7.1.3 缺乏层级分离
        7.1.4 缺乏专业人员
    7.2 医养结合服务的创新建议
        7.2.1 规范医养结合服务认识
        7.2.2 采用“日常生活活动”养护体系
        7.2.3 实现医养结合服务层级化
        7.2.4 解决老年健康医护专业人员短缺
        7.2.5 创新医养并重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7.3 小结
8 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
    8.1 创新四原则
        8.1.1 古为今用
        8.1.2 洋为中用
        8.1.3 简便实用
        8.1.4 医养并重
    8.2 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
    8.3 小结
9 创新点
    9.1 首次调研比较中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
    9.2 首次深度调研实录中美两国养老机构
    9.3 首次探讨中国古代养老相关机构医养内容
    9.4 创新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地方志文献所载养老相关机构医养结合服务内容摘录
附录二 调查问卷(中文/英文)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10)独居老人孤独感缓解的小组工作实务探索 ——以X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独居老人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二、与孤独感缓解相关的研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核心概念
        二、相关理论
        三、小组工作模式的选择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X社区独居老人孤独感现状、成因及社工介入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独居老人基本情况
        一、社区基本概况
        二、社区活动参与情况
    第二节 孤独感现状
        一、自我孤立,不参与社区活动
        二、情绪低落,自卑感强烈
        三、高度孤独,伴随一定程度的抑郁
    第三节 孤独感成因分析
        一、独自居住缺少情感宣泄和言语交流对象
        二、身体机能下降产生自我否定的心态
        三、亲人离世及情感缺失导致的内心失落
        四、生活中长期受到他人的不友好待遇
    第四节 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一、X社区独居老人孤独感缓解的需求评估结果
        二、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三、小组工作方法选择的优越性
第三章 小组作实务的过程
    第一节 形成前的准备
        一、小组规划
        二、小组的组成
        三、招募和筛选组员
        四、具体活动
        五、预期困难及解决对策
    第二节 小组初期及转换期
        一、第一次小组活动——“相约向阳,老来有伙伴”
        二、第二次小组活动——“认识孤独,吐露您心声”
        三、第三次小组活动——“拆分孤独,如何面对它”
    第三节 小组的中期及结束期
        一、第四次小组活动——“我的生活,由我来主宰”
        二、第五次小组活动——“走出孤独,享社区生活”
        三、第六次小组活动——“相约重阳,做快乐的自己”
        四、小组工作成效评估
第四章 基于实务探索的成果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研究结论
    第二节 反思与不足
        一、总结和反思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老年人健康体检表
    附录C 老年抑郁量表(GDS)
    附录D UCLA孤独感自评量表
    附录E 小组满意度调查表
致谢

四、开展社区护理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共卫生护士群体研究(1927-1937)[D]. 黄丽娜.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家属居家护理认知及需求现状调查[D]. 宋柳荫. 延边大学, 2020(05)
  • [4]上海试行长期护理保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刘静.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7)
  • [5]社会照顾理论视角下中国的早期儿童照顾模式研究[D]. 翟宁. 吉林大学, 2019(02)
  • [6]民商事在线争议解决机制(ODR)适用范围研究[D]. 陈圣斐. 南昌大学, 2019(02)
  • [7]广西社区居家型互助养老模式研究 ——以孝行天下养老服务中心为例[D]. 黄大体. 广西大学, 2019(01)
  • [8]基于IMB模式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自我管理方案构建与实证研究[D]. 王怡斐. 郑州大学, 2019(02)
  • [9]中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比较研究[D]. 陈玉屏(Shelly Chen).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2)
  • [10]独居老人孤独感缓解的小组工作实务探索 ——以X社区为例[D]. 滕志琪. 甘肃政法学院, 2019(01)

标签:;  ;  ;  ;  

我对发展社区护理的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