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状态调查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状态调查

一、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虑状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龚莉[1](2021)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疲劳轨迹及其预测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对首发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raction,AMI)患者在入院后第2天(急性入院期,T1)、出院后1个月(T2)、出院后2个月(T3)及出院后4个月(T4)的疲劳水平进行纵向研究,采用潜类别增长模型(Latent Class Growth Model,LCGM)拟合AMI患者疲劳发展轨迹的类型和特征。分析不同AMI患者疲劳轨迹的影响因素,探讨影响不同疲劳亚组患者的预测指标。研究方法:采用纵向随访的研究方法,于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湖州市某三级综合医院心血管诊疗中心符合纳排标准的首发AMI住院患者206例。一般资料问卷、多维疲劳量表(MFI-20)、广泛性焦虑量表简版(GAD-2)、患者健康问卷简版(PHQ-2)及阿森斯睡眠量表(AIS)在患者入院后第2天发放,随后在出院后1、2、4个月再次发放患者MFI-20、GAD-2、PHQ-2及AIS进行随访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并录入数据,运用SPSS22.0软件与Mplus8.3软件,首先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分析AMI患者疲劳水平的总体发展趋势,再次以潜在类别增长模型拟合AMI患者的疲劳发展轨迹的潜在类别,采用信息指数如AIC、BIC、样本校正的BIC、熵值、BLRT及VLMR检验评价拟合结果,确定最佳的拟合模型;从一般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资料及生理心理指标中分析影响AMI患者疲劳轨迹的预测因素。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再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不同疲劳轨迹的预测因素。研究结果:(1)AMI患者在四个时间点的MFI-20量表总分平均值分别为57.87±13.90分,57.87±13.90分,41.52±12.33分,41.34±12.15分。在T1时评分最高,出院后的T2、T3、T4时的评分则逐渐降低。经潜类别增长模型分析,确定了三个潜类别模型的数据拟合结果最好,此时具有较低的BIC值为5538.453,熵值为0.939,BLRT及VLMR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截距和斜率将三种类型疲劳发展轨迹分别命名为明显改善组(C1)、缓慢缓解组(C2)、持续疲劳组(C3),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2%、62.8%及22.0%;(2)经单因素分析,一般人口学因素、疾病相关因素、生理心理因素均会对患者出院4个月内的疲劳水平造成影响,得出的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包括:性别、婚姻状况、共病个数、心功能分级、T1-T4焦虑得分、T1-T4抑郁得分、T1及T3-T4睡眠质量得分;(3)经过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相比于持续疲劳组(C3)患者,患者疲劳类型发展成为明显改善组(C1)的预测因素包括:焦虑T1得分、抑郁T4得分及睡眠质量T4得分,其在明显改善组(C1)影响效果分别是持续疲劳组(C3)的0.064倍(OR=0.064,95%CI 0.013-0.324)、0.362倍(OR=0.362,95%CI 0.178-0.737)和0.366倍(OR=0.366,95%CI 0.145-0.926)。相比于持续疲劳组(C3),AMI患者疲劳类型发展成为缓慢缓解组(C2)的预测因素主要包括男性、共病个数<5个、心功能1级和睡眠质量T4得分,其在明显改善组(C1)影响效果分别是缓慢缓解组(C2)的8.400倍(OR=8.400,95%CI2.204-32.021)、11.021倍(OR=11.021,95%CI 2.793-43.493)、11.665倍(OR=11.665,95%CI1.726-78.856)及0.366倍(OR=0.366,95%CI 0.145-0.926)。研究结论:(1)AMI患者在疾病不同阶段,其疲劳水平呈现非线性变化模式。AMI患者在出院后4个月内,其疲劳水平的变化存在3种不同的发展轨迹,即明显改善组(15.2%)、缓慢缓解组(62.8%)和持续疲劳组(22.0%);虽然大部分患者的疲劳能够实现良好的改善,但是仍有一小部分患者的疲劳水平在治疗和护理下仍未得到有效改善,存在持续疲劳状态;(2)性别、婚姻状况、共病个数、心功能分级、T1-T4焦虑评分、T1-T4抑郁评分、T1与T3-T4睡眠质量评分等相关指标均会影响AMI患者疲劳的发展轨迹。性别、共病个数、心功能分级、焦虑T1得分、抑郁T4得分及睡眠质量T4得分对不同类型的疲劳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区分和预测作用,为今后早期识别和筛查疲劳的高危患者提供了参考依据。

徐琴[2](2020)在《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焦虑抑郁情绪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焦虑抑郁状况,通过临床指标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探讨疾病严重程度对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焦虑抑郁情绪对住院天数的影响,探寻AMI患者PCI术后早期心脏康复的影响因素,为早期开展心脏康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南昌市1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2019年6月-2020年1月入院的200名直接PCI术后的AMI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及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调查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其中包括临床指标GRACE评分、NT-proBNP、CKMB、LVEF)以及焦虑抑郁状况。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描述统计方法分析AMI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焦虑抑郁情况;选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比AMI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在分类型变量之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焦虑抑郁与正态分布的连续型变量之间的关系,Spearman相关系数法分析焦虑抑郁与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型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探讨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法探讨住院天数与焦虑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结果:1.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焦虑抑郁总分为(15.95±4.629)分,焦虑得分为(9.55±2.490)分,抑郁得分为(6.40±2.593)分。其中无焦虑症状者39例(19.5%),焦虑症状可疑者94例(47.0%),肯定存在焦虑症状者67例(33.5%);无抑郁症状者137例(68.5%),抑郁症状可疑者53例(26.5%),肯定存在抑郁症状者10例(5.0%)。焦虑的发生率为65%(130例),抑郁的发生率为22%(44例),合并焦虑抑郁者20%(40例)。2.GRACE分级低危组39例患者,占比19.5%,焦虑抑郁总分为(13.90±4.633)分,焦虑得分为(8.69±2.408)分,抑郁得分为(5.21±2.697)分;GRACE分级中危组63例患者,占比31.5%,焦虑抑郁总分为(15.16±4.096)分,焦虑得分为(9.06±2.139)分,抑郁得分为(6.10±2.545)分;GRACE分级高危组98例患者,占比49.0%,焦虑抑郁总分为(17.28±4.576)分,焦虑得分为(10.21±2.574)分,抑郁得分为(7.06±2.393)分。3.单因素分析发现PCI路径/穿刺血管对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焦虑情绪有影响(P<0.01),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对焦虑抑郁情绪均有影响(P<0.01)。4.Pearson/Spearman相关系数法分析结果显示,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焦虑得分与年龄、入院GRACE评分、入院NT-proBNP、入院第2天CKMB、入院第3天CKMB、入院第4天CKMB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144、0.334、0.204、0.208、0.181、0.286(P<0.05,P<0.01,P<0.01,P<0.01,P<0.05,P<0.01),与术后13天LVEF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75(P<0.05);抑郁得分与年龄、入院GRACE评分、入院NT-proBNP、入院第4天CKMB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201、0.309、0.164、0.203(P<0.01,P<0.01,P<0.05,P<0.01),与术后13天LVEF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64(P<0.05)。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显示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入院GRACE评分、第2天CKMB是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入院GRACE评分、术后13天LVEF是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6.Spearman相关系数法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天数与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焦虑、抑郁得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81、0.429(P<0.01,P<0.01)。结论:1.本研究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焦虑的发生率比较高,抑郁的发生率相对焦虑较低。2.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焦虑抑郁情绪与家庭人均月收入呈负相关,即收入越高,焦虑抑郁情绪越轻;与入院GRACE评分呈正相关。3.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焦虑情绪与年龄、第2天CKMB呈正相关;抑郁情绪与术后13天LVEF呈负相关。4.AMI患者住院天数与直接PCI术后焦虑抑郁情绪呈正相关,即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住院天数越长,焦虑抑郁情绪会对AMI患者PCI术后康复产生不良影响。

张钦钦[3](2020)在《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的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所患疾病的知识、健康信念、健康行为的认知水平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基于知信行模式制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方案,比较常规健康教育与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康复效果,以期为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知识宣教和心脏康复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1.根据成组设计中两样本均数比较的样本含量估算,确定每组所需研究对象为45例,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自2019年2月至5月在河南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患者抽取的信封中的数字,单数为对照组,双数为干预组。最终纳入对照组41例、干预组43例患者。2.两组患者在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病情稳定后,采用本研究所需量表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生活质量水平、心理状态等,干预组采取以知信行模式为依据的健康教育及康复方案进行指导,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及康复方案,观察两组患者在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疾病知信行水平、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健康行为的改善效果。4.观察指标:量表评价指标: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水平评估量表得分、生活质量SF-36量表得分、广泛性焦虑量表-7项(GAD-7)和健康问卷-9项(PHQ-9)量表得分;实验室数据指标: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空腹血糖值、LDL-C值、血压值、LVEF值;健康行为指标: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吸烟情况;5.采取EXCEL数据表格录入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所用统计方法有:统计描述,卡方检验(x2)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干预前年龄、民族、性别、居住地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子女个数及工作情况、家庭收入等一般人口学资料和既往病史、冠脉病变情况、置入支架个数等疾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水平评估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干预组量表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效应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110.473,P<0.05)。3.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SF-36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干预组SF-36量表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效应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25.797,P<0.05)。干预组患者尤其在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活力、心理健康这四个维度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4.干预前两组患者GAD-7、PHQ-9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患者量表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前两组患者在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吸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吸烟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后6个月血压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干预后1个月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长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干预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长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效应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23.852,P<0.05)。结论1.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效果良好,知信行模式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树立健康的信念和态度,降低疾病的危险因素,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经过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患者的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血压情况控制良好,吸烟情况得到改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减轻,SF-36生活质量量表得分提高。3.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量表可以作为衡量患者术后健康教育、疾病认知、行为改善的评价指标。

张为佳[4](2020)在《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经历抢救的急危重患者发生急性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旨在为制定相应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是病例对照研究。选取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唐山市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就诊并经历急诊科抢救急诊分级Ⅰ、Ⅱ、Ⅲ级的急性心肌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急性期脑梗死、消化道出血、多发伤、急性胆囊炎急症幸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病情稳定的康复期用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SRQ)筛选出病例组和对照组,将筛选出的144例经抢救的急危重症伴急性应激障碍患者纳入病例组,将288例经抢救的急危重症非急性应激障碍患者纳入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进行评估,并收集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疾病及救治情况等内容。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使用卡方检验,多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经抢救急危重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婚姻、是否为家中经济支柱、儿童期是否有创伤、经历过几次抢救、首诊病种、发病时血压、急诊分级、抢救时是否有濒死感、是否害怕抢救环境、抢救时间、治疗方式、焦虑、抑郁、心理弹性水平、抢救时是否有无助/害怕/恐惧感、此次生病的烦扰程度、住院睡眠质量、实际睡眠时间、疼痛是否影响睡眠、疼痛程度、对医生技术信任度、对护士技术信任度、对抢救时医护态度满意度、对治疗效果满意度、对家人照护满意度、社会支持水平等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抢救急危重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不是家中经济支柱者(OR=0.421)、急诊分级Ⅱ级和Ⅲ级(OR=0.030、OR=0.008)与是家中经济支柱者、急诊分级Ⅰ级相比较是发生急性应激障碍的保护因素;抢救时间>20分钟(OR=8.845)、可疑和肯定存在抑郁(OR=6.281、OR=10.255)、住院睡眠质量中等和差(OR=3.814、OR=8.360)、对治疗效果满意度较低(OR=3.195)是经历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发生急性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病种中急性心肌梗死(OR=0.112)较多发伤患者发生急性应激障碍危险性较小,急性胆囊炎(OR=7.369)较多发伤患者发生急性应激障碍的危险性大。结论患者是否为家中经济支柱、病种、急诊分级、急诊抢救时间、抑郁、住院睡眠质量、对治疗效果满意度是经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发生ASD的影响因素,经历抢救急危重症患者中不是家中经济支柱、急诊分级程度越轻发生ASD的危险性越小;经历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急诊抢救时间越长、抑郁程度越高、住院睡眠质量越差、对治疗效果满意度越低发生ASD的危险性越大;急性心肌梗死的经抢救患者较多发伤经抢救患者发生ASD危险性小,而急性胆囊炎经抢救患者较多发伤经抢救患者发生ASD危险性大。图1幅;表14个;参138篇。

熊司琦[5](2020)在《基于BCW的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调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心脏病运动恐惧以及自我感受负担现状,并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因素。2.评价基于BCW的健康教育对提高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并降低其心脏病运动恐惧水平、自我感受负担水平的有效性。研究方法1.于2019年5月至2019年7月选取天津市两所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由一般资料调查表、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CSMS)、心脏病运动恐惧量表(TSK-SV Heart)、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组成。使用统计软件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主要有描述性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2.于2019年8月至11月,选取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8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干预分为院内干预和院外干预,院内干预从入院第2天开始,分5次进行,每次15~30分钟;院外干预于患者出院后以电话及微信随访的形式进行,每周1次,共4次,每次10~20分钟。并分别于入院第2天、出院当天及出院后4周进行效果评价。效果评价指标为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CSMS)、心脏病运动恐惧量表(TSK-SV Heart)和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对1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调查,其自我管理行为得分为(74.71±8.66)分,得分指标为55.34%,处于较低水平状态;各维度的标化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情绪管理、日常生活管理、疾病医学管理。本研究中患者运动恐惧得分为(51.72±7.78)分,患者的心脏病运动恐惧水平较高;自我感受负担得分为(31.84±6.75),处于中度负担水平。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状态”、“既往心绞痛情况”、“合并高血压情况”、“心功能分级”、“心脏病运动恐惧”及“自我感受负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显着。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文化程度”、“心脏病运动恐惧”、“自我感受负担”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共同预测自我管理行为的决定系数R2为48.9%。2.干预结束时,共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完成了住院期间和院后随访的全部资料收集,试验组38例,对照组37例。(1)干预结果显示:干预结束后,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干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在出院时、出院后4周试验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以及疾病医学管理得分、情绪管理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管理得分,出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院后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前后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随时间的推移呈现上升趋势,各时间点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照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出院时与入院时、出院后4周与出院时、出院后4周与入院时的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7)。(2)干预结果显示:干预结束后,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病运动恐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干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在出院时、出院后4周试验组AMI患者的心脏病运动恐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前后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心脏病运动恐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随时间的推移呈现下降趋势,各时间点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照组患者的心脏病运动恐惧总分、恐惧、回避维度得分,出院时与入院时、出院后4周与出院时、出院后4周与入院时的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7);功能障碍维度得分出院时与入院时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出院后4周与入院时、出院后4周与出院时的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7)。(3)干预结果显示:干预结束后,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干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在出院时、出院后4周试验组自我感受负担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前后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随时间的推移呈现下降趋势,各时间点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照组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总分出院后4周与出院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在出院时与入院时、出院后4周与入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其经济负担得分出院后4周与出院时、出院后4周与入院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在出院时与入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其情感负担得分各时间点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其身体负担得分出院时与入院时、出院后4周与出院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出院后4周与入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研究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各维度得分处于低水平状态、心脏病运动恐惧水平较高、自我感受负担处于中等水平;“BMI”、“文化程度”、“心脏病运动恐惧”、“自我感受负担”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2.基于BCW的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3.基于BCW的健康教育能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病运动恐惧水平。4.基于BCW的健康教育能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水平。

张颖[6](2020)在《简短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院外实施心脏康复运动处方依从性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描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外心脏康复运动依从性、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现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外心脏康复运动依从性的相关影响因素;探讨简短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外心脏康复运动依从性、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为今后在临床上广泛推广简短认知行为疗法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外心脏康复运动依从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第一阶段:调查研究,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6月在扬州某三甲医院的冠心病健康门诊复诊的23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的调查工具有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心脏康复运动依从性问卷、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焦虑自评量表。第二阶段:护理干预研究,根据患者自愿原则,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120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行常规心脏康复运动锻炼与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简短认知行为疗法干预,每月干预2次,15min/次,干预时长为6个月。简短认知行为疗法包含两部分,即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两部分干预内容同时进行。认知疗法干预由心理诊断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与再教育阶段构成;行为疗法干预由以下3方面构成:确定适宜治疗目标、确定适宜疗法、对疗效进行及时评估。干预前获得患者的一般资料、心脏康复运动依从性,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和相关生理指标等信息,干预3个月、6个月后再次评价。结果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外心脏康复运动依从性差135人、依从性一般为69人、依从性好为16人;焦虑总体得分为(60.78±7.24)分,重度焦虑为23人,中度焦虑为93人,轻度焦虑为90人;生活质量总体得分为(63.08±10.67)分。2.心肌梗死患者院外心脏康复运动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合并慢性病个数、治疗方式、焦虑(P<0.05)。女性心脏康复运动依从性较男性差,合并慢性病个数越多,心脏康复运动依从性越低,药物治疗的AMI患者心脏康复依从性较好,焦虑得分越高的患者心脏康复依从性较差。3.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心脏康复运动依从性均较干预前显着提高(P<0.05),但干预三个月,六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心脏康复运动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均显着提高(P<0.05),但是干预组的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干预三个月、六个月后,两种方法都减少了焦虑的发病人数,但干预组的焦虑改善较对照组好(P<0.05);干预组患者的血压,LDL-C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和腹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压,LDL-C、体重指数及腹围相比未干预时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脏康复运动依从性堪忧,亟待提升。2.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脏康复运动依从性的因素有性别、合并慢病性个数、治疗方式,焦虑。因此可以采用简短认知行为疗法干预模式,改善患者的焦虑心理,制定个性化的心脏康复运动锻炼方式,从而更有效的提高患者心脏康复运动的依从性。3.简短认知行为疗法干预的应用,能够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可促进心肌梗死病人心脏康复运动依从性与相关生理指标达标率的提高。

刘雯[7](2011)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压力感受及压力反应的纵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MI)作为冠心病中的严重类型,已经对我国人民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正逐渐升高。由于AMI起病急、急性期病情重、变化快,且患者出院后原有的生活状态面临较大改变,在面对与疾病、医院环境及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压力源时,患者会有不同的压力感受。既往研究显示AMI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目前国内还未见深入探讨AMI患者患病后压力感受和压力反应的质性研究和纵向研究。本研究运用“压力认知交互作用理论”作为理论框架,强调了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在心理应激中的调节作用,采用深入访谈和量性测评相结合的方法,对AMI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压力感受及压力反应进行纵向研究。目的:(1)探讨AMI患者康复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压力感受程度及其变化情况;(2)探讨AMI患者康复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压力反应及其变化情况;(3)描述AMI患者康复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状况;(3)分析AMI患者康复过程中不同时期压力感受及压力反应的影响因素;(4)探索AMI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压力体验。方法:本研究包括两部分,即量性研究中的纵向调查研究和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在量性研究部分,本研究以方便抽样的方法,从2010年1月至9月,从上海市中山医院和华山医院的心内科CCU病房中,抽取符合纳入标准的AMI患者60名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CPSS)、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医学应对问卷(MCMQ)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S)来评价AMI患者的一般人口社会学资料、压力感受、心理压力反应、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情况。研究分别在患者患病后7-10天、6周、3个月及6个月时发放问卷。所得数据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在质性研究部分,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5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其患病后7-10天、6周、3个月及6个月分别进行深度访谈,并采用现象学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量性研究:(1)AMI患者四个时间点的CPSS的得分为19.45±5.96、17.67±6.33、14.75±6.41、15.25±6.32,经过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不同时间AMI患者的CPSS得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四个时间点的健康危险性压力的发生率分别为20%、15%、8.3%、8.3%,且经卡方检验不同时间的健康危险性压力的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四个时间AMI患者的焦虑得分分别为6.80±2.57、5.88±2.15、5.08±2.55及4.82±2.49,经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不同时间患者的焦虑得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个时间点AMI患者的抑郁得分分别为5.52±3.66、4.67±3.81、4.23±3.55、4.03±2.86,且不同时间的抑郁得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个时间点AMI患者的焦虑阳性率为33.3%、20%、10%、11.7%,且焦虑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个时间点患者抑郁阳性率为33.3%、20%、23.3%、11.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将AMI患者四个时间点的三种应对方式得分分别与常模比较,除6周时面对得分与常模相比差异不显着,其余时间的面对得分均低于常模,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6个月时回避得分与常模相比差异不显着,其余时间的回避得分均高于常模,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仅在住院阶段患者的屈服应对得分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示,不同时间AMI患者的面对和回避得分之间差异不显着,不同时间患者的屈服应对得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四个时间点AMI患者的社会支持总分均高于常模(P<0.05),四个时间点AMI患者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及社会支持总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AMI患者患病后7-10天时,屈服应对、吸烟史、面对应对、职业和居住状态是患者压力感受的影响因素;心功能分级是患者焦虑反应的影响因素;社会支持总分和屈服应对是患者抑郁反应的影响因素。患者患病后6周时,屈服应对、锻炼习惯、年龄和社会支持总分是压力感受的影响因素;屈服应对、年龄和锻炼习惯是患者焦虑反应的影响因素;屈服应对、面对应对、锻炼习惯和年龄是患者抑郁反应的影响因素。患者患病后3个月时,屈服应对是压力感受、焦虑抑郁反应的影响因素;客观支持、职业和回避应对是患者抑郁反应的影响因素。患者患病后6个月时,屈服应对、锻炼习惯、心功能分级是压力感受的影响因素;屈服应对、锻炼习惯和客观支持是焦虑反应的影响因素;屈服应对和回避应对是患者抑郁反应的影响因素。质性研究:将AMI患者急性期的压力反应归纳为三个方面:①面对现实的打击;②适应角色改变;③准备回归与重建。将AMI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的压力反应归纳为三个方面:①关注疾病康复;②生活习惯的改变;③人际关系的重建。结论(1)AMI患者住院时的压力感受程度最重,患者的压力感受在出院后前3个月下降显着,但是仍有一定程度的压力,3个月后压力感受下降不明显。(2)在住院阶段AMI患者在面对现实打击、适应角色改变及准备回归与重建的过程中出现了压力反应。出院后AMI患者由于关注疾病康复、生活习惯的改变和人际关系的重建而出现了不同的心理压力反应。(3)AMI患者较倾向于采用回避方式应对,较少采用面对方式。(4)不同应对方式在患者患病后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影响。(5)社会支持在AMI患者患病过程中有助于减少心理压力。(6)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减少患者心理压力。(7)能否重返工作是AMI患者患病过程关注的问题。

刘江生[8](2003)在《冠心病患者的康复》文中认为此文主要内容系作者为陈在嘉,高润霖主编的《冠心病》(2002年出版)的“第五十一章 心脏康复”,卓大宏主编的《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的“第七十八章冠心病患者康复”撰写的内容。

杨淑女[9](2021)在《基于行动研究法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临床护理路径构建及应用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目的:基于行动研究法构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临床护理路径,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螺旋式循环,构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临床护理路径。便利选取2020年6月—8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7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对照组36例。观察组病人采用基于行动研究法构建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出院前,采用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QQC)、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干预效果进行测评。结果:观察组病人出院前CQQC得分[(77.21±16.86)分]高于对照组[(73.27±14.79)分],焦虑发生率(32.4%)及抑郁发生率(21.6%)低于对照组(63.9%、55.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行动研究法构建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提升病人的生活质量,降低其焦虑及抑郁发生率。

余红雨,杨巧红,刘安康,苏炬坤,柯琦琦[10](2021)在《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理社会适应性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对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理社会适应性的概念、现状、影响因素及干预方式进行综述,旨在为加强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理社会适应性的管理提供参考,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二、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虑状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虑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疲劳轨迹及其预测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AMI患者疲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关概念
        1.2.2 AMI患者疲劳现状
        1.2.3 AMI患者疲劳的预测因素
        1.2.4 疲劳对AMI患者的影响
    1.3 理论基础及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2.1 总体对象
        2.2.2 样本对象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退出标准
        2.2.6 样本量确定
        2.2.7 随访时间点的设置
    2.3 研究工具
    2.4 资料采集
        2.4.1 质量控制
        2.4.2 患者知情同意
    2.5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AMI患者资料收集情况
        3.1.1 纳入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1.2 失访人群基本特征分析
    3.2 AMI患者焦虑、抑郁及睡眠质量的总体变化情况
    3.3 AMI患者四个时间点疲劳得分情况分析
        3.3.1 AMI患者四个时间点疲劳得分比较
        3.3.2 AMI患者疲劳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3.3 AMI患者四个时间点疲劳差异性检验
    3.4 AMI患者疲劳发展轨迹的潜类别增长分析
    3.5 AMI患者疲劳三个潜在类别模型的验证
    3.6 AMI患者疲劳发展变化轨迹的影响因素研究
        3.6.1 AMI患者疲劳发展变化轨迹的单因素分析
        3.6.2 AMI患者疲劳发展变化轨迹的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AMI患者疲劳及焦虑、抑郁、睡眠质量的基本现状
        4.1.1 AMI患者疲劳及生理心理因素总体水平
        4.1.2 AMI患者疲劳水平的个体差异
    4.2 AMI患者疲劳的发展趋势与轨迹
        4.2.1 AMI患者的潜在亚群组
        4.2.2 不同亚群组AMI患者疲劳的发展轨迹
    4.3 AMI患者疲劳发展变化的预测因素
        4.3.1 一般人口学资料对AMI患者疲劳发展变化的影响
        4.3.2 疾病相关因素对AMI患者疲劳发展变化的影响
        4.3.3 生理心理因素对AMI患者疲劳发展变化的影响
    4.4 对临床护理的启示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心肌梗死后疲劳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焦虑抑郁情绪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
        1.3.1 AMI患者
        1.3.2 直接PCI
        1.3.3 焦虑抑郁情绪
        1.3.4 GRACE评分
        1.3.5 NT-proBNP
        1.3.6 CKMB
        1.3.7 LVEF
    1.4 研究目的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剔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量估计
        2.2.2 研究工具
        2.2.3 研究类型
        2.2.4 资料收集
        2.2.5 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
        2.2.6 质量控制
        2.2.7 伦理原则
第3章 结果
    3.1 AMI患者一般资料
        3.1.1 AMI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
        3.1.2 AMI患者的临床资料
    3.2 AMI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
    3.3 AMI患者焦虑抑郁单因素分析
        3.3.1 AMI患者焦虑情绪单因素分析
        3.3.2 AMI患者抑郁情绪单因素分析
    3.4 AMI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与年龄、入院NT-proBNP、入院GRACE评分、入院4天CKMB、术后1~3天LVEF的相关性分析
    3.5 AMI患者焦虑抑郁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3.5.1 AMI患者焦虑情绪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3.5.2 AMI患者抑郁情绪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3.6 AMI患者焦虑抑郁与住院天数的相关性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AMI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4.2 AMI患者焦虑抑郁现状分析
    4.3 AMI患者焦虑抑郁影响因素分析
        4.3.1 社会人口学因素对AMI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4.3.2 PCI路径/穿刺血管对AMI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4.3.3 入院NT-proBNP对 AMI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4.3.4 入院GRACE评分对AMI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4.3.5 入院第2天CKMB对 AMI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4.3.6 术后1~3天LVEF对 AMI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
    4.4 AMI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对住院天数的影响
第5章 结论
第6章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6.1 研究的创新点
    6.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3)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名词对照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现状
        1.1.2 心脏康复的现状
        1.1.3 健康教育在冠心病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操作性定义与理论依据
        1.3.1 操作性定义
        1.3.2 知信行理论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2.1 研究对象
        2.1.1 样本量计算
        2.1.2 研究对象
        2.1.3 纳排标准
    2.2 研究方法与内容
        2.2.1 干预组
        2.2.2 对照组
    2.3 干预评价指标及资料收集方法
        2.3.1 量表评价指标
        2.3.2 实验室评价指标
        2.3.3 健康行为评价指标
        2.3.4 资料收集方法
    2.4 质量控制
        2.4.1 研究设计阶段
        2.4.2 研究实施阶段
        2.4.3 调查结束
    2.5 伦理原则
        2.5.1 知情同意原则
        2.5.2 不伤害原则
        2.5.3 保密原则
    2.6 统计学处理
    2.7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疾病资料比较
    3.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F-36的得分比较
        3.2.1 干预前得分比较
        3.2.2 干预后得分比较
        3.2.3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3.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水平量表的得分比较
        3.3.1 干预前得分比较
        3.3.2 干预后得分比较
        3.3.3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
    3.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得分比较
        3.4.1 干预前得分比较
        3.4.2 干预后得分比较
        3.4.3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
    3.5 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的比较
        3.5.1 组间比较
        3.5.2 组内比较
    3.6 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在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长度的比较
        3.6.1 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比较
        3.6.2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3.7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患者血压情况改变的比较
    3.8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抽烟人数情况改变的比较
4 讨论
    4.1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生活质量
    4.2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4.3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患者PCI术后焦虑、抑郁的情绪
    4.4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患者PCI术后健康状况
    4.5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4.6 今后的研究方向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附录B 一般人口学资料
附录C 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
附录D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知信行水平评估量表
附录E 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
附录F 患者健康问卷-9项量表(PHQ-9)
附录G 患者疾病资料(医护人员填写)
致谢
论文发表及课题基金申请情况

(4)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调查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统计学方法
        1.1.4 质量控制
        1.1.5 伦理原则
    1.2 结果
        1.2.1 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
        1.2.2 影响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发生ASD的单因素分析
        1.2.3 影响经历抢救急危重症患者ASD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3 讨论
        1.3.1 一般人口学资料对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ASD的影响
        1.3.2 个人及家庭经济状况对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ASD的影响
        1.3.3 既往经历对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ASD的影响
        1.3.4 入院时生命体征和病种对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ASD的影响
        1.3.5 急救与治疗因素对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ASD的影响
        1.3.6 进入ICU治疗与否和遗留症状对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ASD的影响
        1.3.7 心理因素对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ASD的影响
        1.3.8 疼痛与睡眠状况对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ASD的影响
        1.3.9 医护技术信任度及治疗效果满意度对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ASD的影响
        1.3.10 家庭、社会支持对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ASD的影响
    1.4 研究的创新性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急性应激障碍的研究进展
    2.1 急性应激障碍的来源
    2.2 急性应激障碍的定义
    2.3 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
    2.4 急性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
    2.5 急性应激障碍的评价工具
    2.6 急性应激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6.1 ASD的病因
        2.6.2 ASD的发病机制
    2.7 急性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
        2.7.1 一般人口学因素
        2.7.2 负性情绪
        2.7.3 家庭功能、社会支持
    2.8 急性应激障碍的治疗
    2.9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SRQ)
附录 B 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调查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5)基于BCW的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研究假设
    5 理论及操作性定义
    6 理论基础
    7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8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心脏病运动恐惧及自我感受负担的现状调查
    研究方法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选择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样本量
        3 研究工具
        4 资料收集
        5 统计分析方法
        6 质量控制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社会学资料
        1.2 研究对象疾病相关资料
        2 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心脏病运动恐惧和自我感受负担现状
        2.1 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
        2.2 AMI患者心脏病运动恐惧现状
        2.3 AMI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现状
        3 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在一般资料中的差异
        3.1 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在人口学社会学资料中的差异
        3.2 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在疾病相关资料中的差异
        4 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心脏病运动恐惧、自我感受负担的相关性分析
        5 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多因素分析
        5.1 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相关因素赋值方法
        5.2 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讨论
        1 AMI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2 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3 AMI患者心脏病运动恐惧、自我感受负担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4 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方法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选择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样本量
        2.7 分组方法
        3 干预内容及方法
        3.1 制定干预内容
        3.2 干预方案
        3.3 具体干预步骤
        4 研究工具
        5 资料的收集
        6 质量控制
        7 伦理原则
        8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1.1 两组AMI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
        1.2 两组AMI患者疾病相关资料
        2 干预前两组AMI患者观测指标的同质性检验
        2.1 干预前两组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比较
        2.2 干预前两组AMI患者心脏病运动恐惧的比较
        2.3 干预前两组AMI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比较
        3 干预后两组AMI患者观测指标的效果分析
        3.1 两组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干预效果
        3.2 两组AMI患者心脏病运动恐惧的干预效果
        3.3 两组AMI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干预效果
    讨论
        1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对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
        2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对AMI患者心脏病运动恐惧的影响
        3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对AMI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健康教育在AMI患者心脏康复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简短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院外实施心脏康复运动处方依从性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和治疗现状
        1.1.2 急性心肌梗死实施心脏康复运动处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脏康复运动处方的现状和问题
        1.1.4 影响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脏康复运动依从性的因素
        1.1.5 针对心脏康复运动依从性的干预研究
        1.1.6 简短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心肌梗死患者院外实施心脏康复运动处方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工具
        2.1.3 统计方法
        2.1.4 伦理原则
    2.2 结果
        2.2.1 一般资料
        2.2.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运动依从性、生活质量及焦虑现状
        2.2.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运动依从性在不同人口学特征方面的差异
    2.3 讨论
        2.3.1 AMI患者的人口特征及患病情况分析
        2.3.2 AMI患者的心脏康复运动依从性,焦虑及生活质量的现状分析
        2.3.3 AMI患者心脏康复运动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章 简短认知行为疗法对心肌梗死患者院外实施心脏康复运动处方依从性的影响
    3.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伦理原则
        3.1.4 质量控制
    3.2 结果
        3.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3.2.2 两组患者的心脏康复运动依从性比较
        3.2.3 两组患者的焦虑状况的比较
        3.2.4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3.2.5 两组患者的生理指标数值比较
        3.2.6 干预结果比较
    3.3 讨论
        3.3.1 简短认知行为疗法对AMI患者的心脏康复运动依从性的影响
        3.3.2 简短认知行为疗法对AMI患者的焦虑状况的影响分析
        3.3.3 简短认知行为疗法对AMI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3.3.4 简短认知行为疗法对AMI患者生理指标的影响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不足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其它科研成果
附录

(7)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压力感受及压力反应的纵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变量及定义
文献回顾
    一、急性心肌梗死
    二、压力和压力源
    三、应对与应对方式
    四、压力反应
    五、质性与量性的结合
    六、文献回顾小结
理论依据
第一部分:AMI患者康复中压力感受及压力反应的影响因素的纵向调查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探索AMI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反应的质性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和获得的奖励
致谢

(9)基于行动研究法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临床护理路径构建及应用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2.2. 1 提出问题
        1.2.2. 2 计划
        1.2.2. 3 行动
        1.2.2. 4 观察、反思、修订计划及实施
    1.3 评价指标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出院前CQQC评分比较(见表2)
    2.2 两组病人焦虑发生率比较(见表3)
    2.3 两组病人抑郁发生率比较(见表4)
3 讨论
    3.1 基于行动研究法构建的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有效改进护理实践
    3.2 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生活质量
    3.3 临床护理路径可以降低病人焦虑及抑郁发生率
4 小结

(10)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理社会适应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心理社会适应性的概念
2 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理社会适应性现状
3 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理社会适应性影响因素
    3.1 人口学因素
    3.2 性格、认知及应对
    3.3 疾病与医疗因素
    3.4 心理社会支持
4 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理社会适应性的干预方式
    4.1 认知行为治疗
    4.2 加强心理社会支持
    4.3 其他干预措施
5 小结与展望

四、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虑状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疲劳轨迹及其预测因素研究[D]. 龚莉.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1)
  • [2]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焦虑抑郁情绪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D]. 徐琴. 南昌大学, 2020(08)
  • [3]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的效果评价[D]. 张钦钦. 河南大学, 2020(02)
  • [4]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D]. 张为佳.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基于BCW的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熊司琦.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简短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院外实施心脏康复运动处方依从性的效果研究[D]. 张颖. 江苏大学, 2020(02)
  • [7]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压力感受及压力反应的纵向研究[D]. 刘雯. 复旦大学, 2011(01)
  • [8]冠心病患者的康复[J]. 刘江生.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3(S1)
  • [9]基于行动研究法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临床护理路径构建及应用效果评价[J]. 杨淑女. 护理研究, 2021(23)
  • [10]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理社会适应性的研究进展[J]. 余红雨,杨巧红,刘安康,苏炬坤,柯琦琦. 循证护理, 2021(12)

标签:;  ;  ;  ;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状态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