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低转化过程段间冷却方式探讨

中低低转化过程段间冷却方式探讨

一、中低低变换工艺段间冷却方式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鑫[1](2021)在《热耦合煤制天然气-甲醇联产工艺同步综合》文中认为近年来,煤制天然气项目因为存在过程能耗高、天然气价格下跌严重且供需波动大等问题,其盈利能力被大幅度削弱,单一的产品结构已经成为制约煤化工健康发展的瓶颈。可见,优化工艺流程、升级生产结构、提升综合能效,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煤化工产业链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而煤基多联产过程可通过煤化工下游工艺路径的耦合,实现终端产品多样化、高值化、节能化生产,是解决上述难题的重要途径。为此,本文以煤制天然气与煤制甲醇联产工艺为背景,围绕反应热力学模型通用性差、余热回收不足、过程综合与能量网络关联性弱等问题,开展基于机理-代理模型的耦合热集成的煤制天然气-甲醇联产工艺同步优化设计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基于严格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并联/串联煤制天然气-甲醇联产工艺优化设计方法。该工艺引入了三级蒸汽动力循环系统充分回收变换单元、甲烷化单元和甲醇合成单元余热,采用提高待脱酸合成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方法,极大地降低了低温甲醇洗单元能耗,并分析了关键参数对工艺性能影响。技术经济分析结果表明,与单产过程相比,并联联产工艺的产品成本降低9.06%,?效率提升2.36%,因此该工艺是提高经济效益和能源效率的较好方案。(2)基于并联路线提出了一种耦合热集成的多联产工艺混合模拟优化方法。建立了能够处理等温相变和非等温相变的拓展Duran-Grossmann模型用于换热网络综合,采用遗传算法对并联路线关键反应单元和三级蒸汽动力循环系统的关键参数进行了集成优化。与分步法相比,该方法的总?效率提高了2.22%,产功量提高了44.05%。此外探讨了不同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工艺过程对热集成有较强的影响。(3)为解决上述方法未实现过程和换热网络同步综合且求解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代理模型的过程与换热网络同步综合方法。建立神经网络代理模型代替复杂机理模型,在保持模型准确性的同时简化模型求解难度。引入基于拓展转运模型的混合整数非线性模型优化不确定换热网络,以年度总费用最大为目标实现了过程和换热网络同步综合。最后,以气化单元和甲醇合成单元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杨志刚[2](2017)在《ITER PPEN主变压器电磁设计及其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是在建的世界上最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其输电电压和配电装机容量达到400kV/1.2GVA/27GVA,其中脉冲功率电网(PPEN)是将400kV变换为66kV和22kV电压,为ITER 100路MVA级的磁体电源和微波加热系统提供专用的脉冲负荷供电和保护。ITER是脉冲工作方式;脉冲功率巨大,最大有功功率超过600MW;无功变化剧烈,最大无功功率超过900Mvar。如此复杂的工况,对组成PPEN的设备是前所未有的考验,尤其是PPEN最核心的设备-主变压器,其设计有别于常规电力变压器,这也是PPEN项目的最大难点之一。本文对PPEN主变压器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最终保障了设备的制造、试验和交付。具有创新和成果如下:论文针对ITER脉冲功率负荷运行特性,深入进行了变压器电磁分析,完成了变压器方案设计及工程设计;针对ITER三绕组负荷供电特点及其负荷平衡要求,进行功率潮流分析,提出了在低压绕组侧内置串联了一个电感值为2.72mH的电抗器,解决了三绕组无功不平衡的问题。并通过解析计算和仿真分析对变压器空载损耗、负载损耗和温升进行了分析,最终成功研制变压器,试验数据验证了变压器设计方案的正确性。论文从动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 PPEN主变压器短路故障。详细计算各种短路电流值,并利用变压器漏磁场分析专用软件BB-XCX008A对短路故障时漏磁场进行了分析和计算,结合短路电流和漏磁密求取PPEN主变压器的轴向电动力和辐向电动力和短路时绕组导体的温度值。最终验证该PPEN变压器具有承受短路故障的能力。论文对PPEN主变压器的绝缘水平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基于二维电场有限元分析软件ELECTRO对PPEN主变压器的绝缘结构建立模型和详细的仿真分析,对电场云分布图及绝缘安全裕度进行计算和确认,依据IEC 60076.3: 2013完成了 PPEN主变压器出厂试验中的绝缘试验项目,验证了变压器绝缘结构设计的正确性和可靠性。PPEN三台主变压器于2016-2017年分别完成所有的制造、试验和交付,各项制造和试验指标均达到了 IEC标准和IO的技术要求。

蒋海波[3](2016)在《循环流化床油页岩末低温热解工艺及关键部件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页岩是一种含油率在3.5%~18%之间的可燃有机沉积岩,是重要的油气替代化石燃料。其世界总储量的折算热量在化石能源中仅次于煤炭而位列第二。采用低温热解技术,可以从油页岩中提取石油的替代液体燃料——页岩油。目前实现长期商业化运行的低温热解工艺,均以快状的油页岩或煤炭为原料。现代化机械化开采产生的大量油页岩末得不到有效利用而露天堆放,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开发油页岩末适用的低温热解技术,既能提供工业亟需的替代液体燃料,又能提高油页岩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应。本研究以现有循环流化床低温热解工艺存在的技术难点为切入点,以提高焦油产率、提高焦油品质、降低焦油含尘量为研究目标,研究了油页岩的基础热解特性、探索了新的低温热解工艺流程、开发了新的关键部件,为油页岩低温热解工艺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和设计依据。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和热重-红外联用仪(TG-FTIR)分析了油页岩的微观结构和热解过程,结果表明,总脂肪度IHO与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H/C原子比具有线性关系,均可表示原料的生油潜力;芳香氢与脂肪氢之比Har/Hal与固定碳含量比挥发分FCad/Vad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油页岩热稳定性和其变质程度有着一致的趋势;对于油页岩的热解过程,H2气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CH4、CO和CO2气氛则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公斤级鼓泡床试验台上进行了油页岩末的低温热解试验,结果表明:热解反应的进程、气液固三相产物分布和页岩油品质主要受热解温度影响,受固相停留时间的影响较小;试验范围内,页岩油产品的产率和品质在热解温度550℃、固相停留时间30 min时达到最优值。应用FTIR和曲线拟合方法,对热解产物的表面官能团进行表征,得到各产物来源和基本组成。利用红外光谱叠加性原理将飞灰和页岩油的光谱进行组合并与页岩油中甲苯不容物(TIM)的光谱进行比对,结果表明组合光谱与TIM光谱在各光谱段的峰位和峰形高度上吻合,证实页岩油中甲苯不溶物主要由超细飞灰和重质页岩油结合形成。提出了套管式间接换热的低温热解工艺,并进行了百公斤级油页岩的热解试验。试验结果证实了燃烧炉和热解炉通过套管间接换热工艺的可行性,得到了热解炉的套管内不同流化状态对传热特性的影响规律,但热解炉的套管内物料间传热效率低,限制了该工艺的应用。针对直接换热低温热解工艺流程的关键部件——下返料器,进行了创新设计和试验研究。使用传统机械阀(蝶阀)作为下返料器进行D400中试冷态试验,考察其稳定运行时的操作区间;设计了一种新型一体化返料器,进行了D100小试和D400中试冷态试验,研究了试验条件对循环流率的影响规律和压力分布特性,但该阀受制于自平衡特性较差,难以实际应用。通过对散料流动特性和气动输运阀运行机理分析,提出了新型射流控制固体料阀(固体料阀),设计并应用在D400循环流化床低温热解冷态试验台上,试验验证了固体料阀的可行性。与传统气动阀相比,该阀具有调控性好、料封能力强、逆压工作边界宽等特点。多风管运行时,任意相对位置的风管组运行时其循环流量W等于每根风管单独工作时循环流量Wi之和。单风管运行时,可采用双阀模型描述固体料阀的工作特性,双阀的开度共同决定了固体料阀的输送量。进一步地,建立半经验模型公式定量描述结构参数对固体料阀最大输送量Wmax的影响,拟合理论值与试验值符合良好,最大误差≤300%,为固体料阀进一步放大应用提供了设计指导。

张欣欣[4](2015)在《水煤气变换工段的模拟与仿真》文中提出水煤气变换反应广泛应用于合成氨、制氢、合成气制醇和制烃等催化过程以及调控城市煤气中CO含量。由于CO变换是强放热反应,能调节原料气中的氢碳比,是全厂节能降耗的关键工段,因此有必要对变换工段进行模拟与分析。本文首先论述了三类变换催化剂(Fe-Cr系高温变换催化剂、Cu-Zn系低温变换催化剂、Co-Mo系耐硫宽温变换催化剂)的研究现状和特点;其次总结出了四种变换工艺(中变工艺、中串低工艺、中低低工艺及全低变工艺)的优缺点,最后结合水煤气高汽气比,高CO含量,高硫含量的特点,由此选择了由山东齐鲁石化分公司研究院开发成功的QCS-01型宽温耐硫变换催化剂,采用高汽气比、部分变换、全低变的工艺流程,对变换工段进行了全流程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对变换比、变换炉温度、变换炉压力等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得到了比较合理的操作范围,并通过优化分析得出了最佳操作参数的建议。采用了RPlug平推流模型对关键设备变换炉进行模拟。变换炉采用两段式绝热反应器,中间用冷物料进行激冷冷凝,以降低变换炉热点温度。模拟结果与实际数据比较吻合。最后结合生产实际对变换炉进行了初步的机械设备设计。

杨东星[5](2015)在《干式变压器局部放电在线监测及模式识别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干式变压器作为电力变压器中的一种,常应用于特殊的场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局部放电不仅是造成干式变压器绝缘劣化和破坏的主要因素,也是反映其绝缘缺陷的重要征兆;局部放电存在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放电类型是由不同的绝缘缺陷引起的,如果能判断出局部放电的类型可以有助于更加迅速确定变压器的绝缘缺陷性质和部位,方便检修工作的展开。因此对干式变压器的局部放电在线监测和模式识别技术进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对局部放电发生的机理和局部放电发生时超声波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相关分析,以及对干式变压器的绝缘缺陷类型进行研究,发现造成其绝缘缺陷的因素主要有原材料材质的选择、绝缘结构的设计和绕组浇注成型工艺等,对应会导致针尖放电、沿面放电和气隙放电等三种放电的发生;针对这三种放电类型,制作了三种放电模型,并在实验室条件下在干式变压器内部模拟了三种放电的发生,得到了局放超声信号的原始数据。其次,由于小波包变换理论非常适合非平稳信号的分析,因此本文对小波包分析理论进行相关研究,利用小波包分析理论对局部放电超声信号进行分析,提取出包含局部放电绝大部分信息能量的小波包分解系数,用这些系数的统计量作为模式识别的特征输入向量,最后利用概率神经网络实现了三种放电类型的模式识别。最后,在虚拟仪器平台上开发了基于超声波信号的干式变压器局部放电在线监测与故障预警系统,该系统是以LabVIEW图形化编程语言为主,并结合Matlab Script节点中的Matlab工具,实现了对局部放电超声信号的数据采集保存、放电波形的实时显示、放电阈值设置及故障的预警等,另外还提供对保存数据的分析功能,主要可实现局部放电数据的历史波形再现、局放趋势分析、局放源的定位及局放类型的模式识别等功能,为保障干式变压器的安全运行向运行人员提供了丰富的局部放电信息,方便了缺陷的确定和检修。该系统现已成功应用于海上钻井平台主变压器上,运行效果良好。

王亚琼[6](2014)在《配电变压器运行状态下损耗测量装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能否正常运行直接关系到电网的安全、企业的经济效益及人们的正常生活。空载损耗和短路损耗是变压器的重要性能参数,通过测量其损耗可以及时预测故障的发生,确保其安全稳定运行。与此同时,变压器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及时发现高损耗的变压器并进行全面整治,对于节约能源,缓解电力短缺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传统的离线测量方法测量变压器损耗时需要断电,不仅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因此,本文提出了配电变压器运行状态下损耗测量的方法。本文在研究配电变压器损耗离线测量理论基础上,利用LabVIEW开发软件设计了配电变压器运行状态下损耗测量装置,并搭建了模拟测试平台,进行了装置的模拟测试,且在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对此装置进行了整体校准,完成了装置的量值溯源工作。该课题的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对变压器损耗离线测量方法的研究,提出了变压器运行状态下损耗测量的方法。(2)构建配电变压器运行状态下损耗测量装置,通过数据采集模块对电参量进行实时采集,利用无线传输技术将数据传输至上位机,最后通过LabVIEW软件进行图形化编程,实现了电参量的分析及显示、损耗测量及数据存储等功能,最终以表格形式显示了测量结果。(3)在胜利油田石油设备检测检验中心搭建了配电变压器运行模拟测试平台,进行了装置的模拟测试,验证了配电变压器运行状态下损耗测量装置的实用性和准确性。(4)在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对此装置进行整体校准,完成了装置的量值溯源工作,对该装置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理论分析,从理论上完善测量结果的验证。

万伟[7](2014)在《水煤(焦)浆制氢系统中气化与变换单元的集成模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水煤(焦)浆为对象,研究了气化单元与变换单元集成方式对制氢系统的影响。为了定量评价湿法进料气流床气化不同合成气冷却方式对制氢工艺性能的影响,文中建立了全激冷(方案(Ⅰ))与废锅+激冷(方案(Ⅱ))两种热量回收方式的制氢流程,使用AspenPlus对这两种气化制氢工艺进行了系统模拟。结果表明:方案(Ⅱ)的系统能量转换效率(74.16%)与方案(Ⅰ)的能量转换效率(74.14%)相当,但效率(61.88%)高于方案(Ⅰ)的火用效率(61.07%):方案(Ⅱ)所产高品位蒸汽比例较大,且所产高压蒸汽量大于方案(Ⅰ)。方案(Ⅱ)的系统效益优于方案(Ⅰ);综合考虑气化性能、能量利用及系统性能收益分析,方案(Ⅱ)水焦浆+辐射废锅+激冷+低水气比变换工艺比较适合于石油焦气化制氢。为合理利用系统低品位能量,实现系统能量的梯级利用,并提高水煤浆气化系统性能,文中提出了利用变换单元副产的低压蒸汽预热气化炉进口原料(包括水煤浆与氧气)的热量集成方案。文中分析了热量集成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了气化进料温度变化对制氢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气化炉进口水煤浆和氧气温度均预热至150℃时,系统的比煤耗、比氧耗分别降低了2.7%、6.5%,冷煤气效率效率提高了2.8%;在能量利用方面,热量集成方案与非热量集成方案的能源转化效率相当,而热量集成方案的系统效率(62.66%)高于非热集成方案的系统效率(62.02%);在二氧化碳减排方面,热集成方案的二氧化碳减排率为2.7%;将变换单元与气化进料单元进行热量集成是相当经济的。

葛丽玲[8](2013)在《煤制甲醇工艺流程及离心压缩机应用》文中提出简述了以煤为原料生产甲醇的工艺流程以及在此工艺流程中所用到的主要离心压缩机组(甲醇合成气压缩机组、制冷压缩机组和空分装置压缩机组)的结构特点、技术创新及重要辅助设备的选型等。

毕国军[9](2014)在《柔性海底管道铺设系统动力学分析及驱动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海底管道作为海洋油气资源的主要输送方式。然而,与陆地铺管不同,复杂海洋环境下的水下铺管作业在极大程度上依赖铺设装备。随着世界范围内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海底管道铺设装备的作用显得愈加重要。欧美国家在海底管道铺设技术装备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而我国在理论研究及工程实际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对柔性海底管道铺设系统关键技术及装备进行理论及工程化研究对于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提升我国海工装备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对柔性海底管道专用铺设装备的整体动力学性能及驱动控制方法进行研究,以解决海洋作业环境下铺设系统对管道运动状态及张力的控制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概述了海底管道铺设技术及装备,并重点介绍了柔性海底管道及其铺设系统。提出了论文重点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整体铺设系统的动力学性能研究,阻尼铺管工况下具有动力制动功能的旋转驱动技术研究以及海洋作业环境下系统的补偿控制研究。对各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不足及可借鉴的经验进行了综述。以整体铺设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刚性有限元方法对柔性海底管道及刚性铺设装备进行了离散和转化,建立了广义的柔性海底管道铺设系统刚柔耦合多体运动链简化模型。建立了关节坐标系来描述多体系统运动链拓扑结构,并定义了各部件的局部、全局齐次坐标变换矩阵。选择部件连体坐标的位置参数及方向参数为广义坐标,定义了一般部件的拉格朗日算子、重力势能导数以及广义力,建立了部件的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通式。将广义坐标、拉格朗日算子、重力势能导数及广义力等定义为矢量,构造分块矩阵并对全部部件求和,建立了整体铺设系统的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组,完成了对柔性海底管道铺设系统的动力学建模。针对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利用MATLAB编制了方程求解程序。给出了柔性海底管道铺设系统的一般模型参数、管道材料特性参数、铺管船运动参数等动力学方程求解条件。进行了初始铺管分析及静平衡分析,研究了系统的驱动性能以及铺设参数和管道参数等对管道张力、弯矩的影响。进行了理想工况铺管分析,获得了系统铺管速度及管道弯矩、张力的稳定值。分别针对铺管船的六自由度空间运动进行了实际工况铺管分析,获得了对铺管速度及管道张力、弯矩等指标影响最为显着的扰动项。针对该扰动项,取不同的峰值及周期参数进行相同分析,研究了扰动影响程度。介绍了柔性海底管道铺设系统的作业过程并提出了系统主要装备的机械结构,包括铺设塔及其倾角调整系统、储管滚筒旋转驱动系统以及旋转驱动系统的垂向、横向、纵向位置调整装置。重点对其中的纵向行走装置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模拟尺蠖蠕动基础上增加了交替拖曳功能的行走运动方法,并设计了相应的机械结构及液压驱动系统。对装置蠕动爬行、交替拖曳的运动过程及各部件运动速度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以机架行走速度最大为目标、以液压系统流量限制为约束条件的优化数学模型,对行走装置垂向及纵向运动时间进行了优化。在动力学分析基础之上,根据柔性海底管道铺设系统正式铺管作业阶段的不同驱动要求,提出了储管滚筒旋转驱动系统的驱动及控制原理。设计了具有动力制动功能的液压驱动系统,该系统同时可实现对管道重力势能的吸收、转换和耗散。利用MATLAB建立了包括机械传动部件及液压动力元件的旋转驱动系统仿真模型,并设计了模糊控制系统,引入动力学分析中获得的张力波动曲线进行仿真分析,研究了系统的驱动及张力补偿效果。设计并制造了柔性海底管道铺设系统主要装备的样机,并搭建了模拟管道重量及铺管船运动的陆地试验系统。分别模拟初始铺管工况、理想无扰动工况以及位移扰动作用工况,对旋转驱动系统进行了恒阻尼力矩铺管试验以及张力补偿铺管试验。对动力学分析结论、旋转驱动系统的驱动、动力制动性能及控制系统的张力补偿性能进行了验证。参照储管滚筒旋转驱动系统纵向行走装置运动速度优化结论调定行走液压系统流量,对装置运动过程及运动速度进行了试验验证。论文利用刚性有限元方法和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柔性海底管道铺设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了具有动力制动及吸收耗散负载功的液压旋转驱动系统,并设计了可实现张力补偿的驱动控制系统;研制了国内首台柔性海底管道铺设系统主要装备样机并进行了陆地模拟试验。为海底管道铺设技术装备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周雨[10](2013)在《一种220kV高阻抗变压器工程设计新方法》文中研究说明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的枢纽设备,一旦损坏会给电网带来严重的危害,造成巨大的损失。随着电力系统容量的日益增长,短路电流也越来越大。为降低短路电流对变压器及其他电力设备的危害,高阻抗变压器逐渐应用于电力系统当中。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三绕组高阻抗变压器在电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现有的高阻抗变压器的存在着制造成本高昂、损耗高、维护工作量大等问题。因此,研制经济、节约、便于维护的变压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220kV三绕组有载调压高阻抗变压器工程设计方法。该方法要求高压绕组靠近铁心放置,向外依次为中压绕组、调压绕组、低压绕组。新结构的高阻抗变压器的实质是通过增大中压绕组和低压绕组间主空道尺寸的手段,增大纵向漏磁面积,从而达到提高阻抗的目的。该方法仅增大了中压及低压绕组间空道尺寸,因此在提高了高-低阻抗、中-低阻抗的同时,并不影响高-中阻抗。而且由于高压绕组内置,大大减小了高压绕组直径,从而降低了高压绕组导线电阻,可以缩小高压对中压绕组运行时的负载损耗。本文详细推导了高阻抗变压器阻抗的工程计算方法,结合传统的计算方法,确定了电磁计算方案。考虑到本台产品的特殊性,利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通过计算磁场能量,对阻抗进行了仿真验证。由于变压器改变了绕组排列方式,也改变了电容分布,本文还计算了全波雷电冲击电压分布情况。在结构设计时,针对器身绝缘等特殊部件进行特殊设计,最后进行样机制造、试验。最终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设计方法完全满足规定参数要求,达到预期目的,且经济性较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高阻抗变压器设计方法。

二、中低低变换工艺段间冷却方式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低低变换工艺段间冷却方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热耦合煤制天然气-甲醇联产工艺同步综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我国能源现状/研究背景
    1.2 煤基多联产工艺研究
        1.2.1 煤制天然气工艺介绍
        1.2.2 煤制甲醇工艺介绍
        1.2.3 煤化工多联产工艺研究
    1.3 余热回收与热集成研究
        1.3.1 余热回收技术研究进展
        1.3.2 不确定热集成研究进展
        1.3.3 代理模型概述与应用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框架
2 煤制天然气-甲醇联产工艺设计
    2.1 煤制天然气-甲醇联产工艺设计
    2.2 反应过程建模与分析
        2.2.1 煤气化单元建模与分析
        2.2.2 变换单元建模与分析
        2.2.3 甲烷化单元建模与分析
        2.2.4 甲醇合成单元建模与分析
    2.3 分离过程建模
    2.4 余热回收系统与热集成模型
    2.5 技术经济分析
        2.5.1 ?分析
        2.5.2 经济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耦合热集成的联产工艺优化设计方案
    3.1 耦合热集成的联产工艺优化设计方案
    3.2 不确定热集成模型
        3.2.1 等温相变处理
        3.2.2 非等温相变处理
        3.2.3 拓展的D-G模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过程最优参数讨论
        3.3.2 三级蒸汽动力循环系统的参数优化
        3.3.3 系统?效率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代理模型的过程与换热网络同步综合框架
    4.1 同步综合框架
    4.2 代理模型
    4.3 不确定换热网络综合模型
        4.3.1 热级联构建
        4.3.2 换热网络综合
    4.4 案例分析
        4.4.1 煤气化过程
        4.4.2 甲醇合成过程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符号说明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获奖情况
参与横向项目
致谢

(2)ITER PPEN主变压器电磁设计及其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能源需求
        1.1.2 ITER计划
        1.1.3 ITER电源系统
    1.2 论文选题依据
        1.2.1 ITER脉冲功率电网采购包
        1.2.2 国内外Tokamak配电系统发展情况
    1.3 论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3.1 论文研究意义
        1.3.2 论文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PPEN负荷特性分析与主变压器设计要求
    2.1 脉冲功率电网介绍
    2.2 PPEN的负荷组成及特性分析
        2.2.1 磁体电源变流器
        2.2.2 辅助加热系统
        2.2.3 负荷特性分析
    2.3 PPEN变压器的设计要求
        2.3.1 变压器主要参数
        2.3.2 电压和频率波动范围
        2.3.3 谐波含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PPEN主变压器电磁设计
    3.1 变压器电磁设计简介
        3.1.1 变压器电磁设计的任务
        3.1.2 变压器电磁设计的步骤
    3.2 PPEN主变压器铁芯和绕组的设计
    3.3 PPEN主变压器短路阻抗的计算
        3.3.1 短路阻抗的计算原理与方法
        3.3.2 短路阻抗的计算结果
    3.4 短路阻抗的匹配设计
        3.4.1 短路阻抗匹配设计方案
        3.4.2 短路阻抗匹配设计方案验证
    3.5 PPEN主变压器损耗的计算
        3.5.1 空载损耗的计算
        3.5.2 空载电流的计算
        3.5.3 负载损耗的计算
        3.5.4 损耗计算的验证
    3.6 PPEN主变压器温升的计算
        3.6.1 温升的计算原理与方法
        3.6.2 温升的计算结果
        3.6.3 温升计算的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PPEN变压器抗短路能力分析
    4.1 PPEN主变压器短路电流计算
        4.1.1 短路电流的计算原理
        4.1.2 三相对称短路
        4.1.3 单相对地短路
        4.1.4 两相对地短路
    4.2 PPEN主变压器漏磁场分析
        4.2.1 漏磁计算原理与方法
        4.2.2 仿真软件简介
        4.2.3 漏磁场仿真分析
    4.3 PPEN主变压器短路电动力和热稳定计算
        4.3.1 短路电动力计算
        4.3.2 热稳定计算
    4.4 PPEN主变压器抗短路能力的校核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PPEN变压器绝缘特性分析
    5.1 变压器的绝缘概念及绝缘水平
        5.1.1 变压器的绝缘概念
        5.1.2 PPEN主变压器的绝缘水平
    5.2 PPEN主变压器的电场计算
        5.2.1 PPEN主变压器绝缘结构建模
        5.2.2 PPEN主变压器电场计算结果
    5.3 PPEN主变压器的绝缘试验
        5.3.1 绕组直流电阻试验
        5.3.2 绝缘电阻试验
        5.3.3 介质损耗因数试验
        5.3.4 雷电冲击试验
        5.3.5 操作冲击试验
        5.3.6 外施耐压试验
        5.3.7 感应电压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发表的论文
    申请的专利

(3)循环流化床油页岩末低温热解工艺及关键部件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我国的能源结构
        1.1.2 低温热解技术及发展必要性
    1.2 低温热解工艺研究进展
        1.2.1 块状油页岩/煤低温热解工艺
        1.2.2 油页岩末/粉煤低温热解工艺
        1.2.3 工艺现状分析
    1.3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低温热解工艺研究进展
        1.3.1 循环流化床多联供探索试验研究
        1.3.2 双流化床低温热解试验研究
        1.3.3 固体热载体快速热解粉煤提油中试试验研究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油页岩特性及热解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FTIR分析试验
        2.2.1 试验部分
        2.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 TG-FTIR分析实验
        2.3.1 实验部分
        2.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鼓泡床低温热解小试及产物分析
    3.1 引言
    3.2 鼓泡床低温热解试验研究
        3.2.1 试验部分
        3.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低温热解原料及产物的FTIR分析
        3.3.1 实验部分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间接换热低温热解工艺探索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百公斤级固体热载体间接换热试验研究
        4.2.1 试验部分
        4.2.2 调试结果及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直接换热低温热解工艺探索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采用机械阀工艺流程探索试验
        5.2.1 试验部分
        5.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采用一体化气动阀工艺流程探索试验
        5.3.2 D100循环流化床低温热解冷态试验
        5.3.3 D100循环流化床低温热解冷态试验结果及分析
        5.3.4 D400循环流化床低温热解冷态试验
        5.3.5 D400循环流化床低温热解冷态试验结果
        5.3.6 工艺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射流控制固体料阀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部分
        6.2.1 试验原料
        6.2.2 试验系统
        6.2.3 试验方法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1 基本工作特性
        6.3.2 工作压力范围
        6.3.3 结构参数的影响
        6.3.6 最大循环流量数学模型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
致谢

(4)水煤气变换工段的模拟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CO变换催化剂研究及应用进展
        1.2.1 Fe-Cr系高温变换催化剂及其动力学
        1.2.2 Cu系低温变换催化剂及其动力学
        1.2.3 Co-Mo系宽温耐硫变换催化剂及其动力学
    1.3 目前国内外CO变换工艺
        1.3.1 国外CO变换工艺
        1.3.2 国内CO变换工艺
    1.4 研究内容
2 一氧化碳变换工艺模拟
    2.1 工艺方案的选取
    2.2 物性方法的选取
    2.3 主要单元模块模拟
        2.3.1 水分离器
        2.3.2 废热锅炉
        2.3.3 变换炉
        2.3.4 洗氨塔
    2.4 全流程模拟总图
    2.5 分段模拟
        2.5.1 变换炉前段流程模拟
        2.5.2 变换炉段流程模拟
        2.5.3 洗氨塔段流程模拟
    2.6 全流程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3 灵敏度分析
    3.1 变换比
    3.2 变换炉温度
    3.3 进变换炉水蒸气含量
    3.4 变换炉压力
4 变换炉设备设计
    4.1 总体设计方案
        4.1.1 主要参数的确定
        4.1.2 变换炉结构
        4.1.3 材料选用
    4.2 筒体
        4.2.1 材料的选择
        4.2.2 筒体厚度计算
        4.2.3 圆筒应力计算和校核
    4.3 封头的设计
        4.3.1 材料的选择
        4.3.2 封头厚度的计算
        4.3.3 封头应力计算和校核
    4.4 裙座设计
        4.4.1 裙座结构
        4.4.2 裙座材料
    4.5 质量载荷计算
    4.6 塔的自振周期
    4.7 地震载荷及地震弯矩计算
    4.8 风载荷和风弯矩计算
    4.9 最大弯矩的计算
    4.10 地脚螺栓座
        4.10.1 基础环设计
        4.10.2 地脚螺栓
        4.10.3 筋板
        4.10.4 盖板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5)干式变压器局部放电在线监测及模式识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1.2 变压器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的主要方法及研究现状
        1.2.1 变压器局部放电在线监测主要方法介绍
        1.2.2 变压器局部放电在线监测发展现状
    1.3 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式识别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干式变压器局部放电分析及数据的采集
    2.1 干式变压器局部放电的产生及类型
    2.2 局部放电超声波信号的产生机理
    2.3 局部放电试验及局部放电数据的采集
        2.3.1 局部放电模型制作
        2.3.2 超声波传感器的设计
        2.3.3 局部放电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干式变压器局部放电特征量的提取及模式识别
    3.1 小波分析理论介绍
        3.1.1 小波分析介绍
        3.1.2 小波变换理论
        3.1.3 小波包变换理论
    3.2 基于小波包分解的局部放电超声信号特征量提取
    3.3 局部放电超声信号的模式识别
        3.3.1 神经网络的应用原理
        3.3.2 概率神经网络介绍
        3.3.3 基于PNN网络的局部放电类型模式识别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干式变压器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发
    4.1 虚拟仪器的应用
        4.1.1 虚拟仪器的简介
        4.1.2 虚拟仪器的结构
        4.1.3 虚拟仪器的优势
    4.2 干式变压器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系统构成
        4.2.1 超声传感器信号调理单元
        4.2.2 数据采集卡
    4.3 干式变压器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系统的开发
        4.3.1 在线监测系统软件的整体设计
        4.3.2 数据参数的设置
        4.3.3 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功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配电变压器运行状态下损耗测量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配电变压器运行状态下损耗测量方法的提出
    1.4 论文的技术难点和主要工作
        1.4.1 技术难点
        1.4.2 主要工作
第二章 配电变压器运行状态下损耗测量装置原理
    2.1 变压器的原理及分类
    2.2 变压器损耗组成与计算
        2.2.1 变压器有功功率损耗
        2.2.2 变压器无功功率损耗
    2.3 变压器的选型
    2.4 配电变压器主要技术参数
    2.5 变压器损耗的离线测量方法
        2.5.1 空载试验测量变压器空载损耗
        2.5.2 短路试验测量变压器负载损耗
    2.6 变压器运行状态下损耗测量方法
        2.6.1 变压器运行状态下损耗测量方法
        2.6.2 变压器运行状态下损耗测量误差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配电变压器运行状态下损耗测量装置硬件和软件设计
    3.1 配电变压器运行状态下损耗测量装置概述
    3.2 硬件系统设计
        3.2.1 高压采集钳的设计
        3.2.2 无线传输模块的设计
        3.2.3 低压侧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
        3.2.4 通讯模块的设计
        3.2.5 电源模块的设计
    3.3 上位机软件设计
        3.3.1 LabVIEW 开发软件介绍
        3.3.2 软件总体设计框架
        3.3.3 软件主界面设计
        3.3.4 数据通讯模块
        3.3.5 数据采集模块
        3.3.6 电参量分析及显示模块
        3.3.7 损耗测量模块
        3.3.8 数据存储模块
        3.3.9 软件抗干扰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场测试及结果分析
    4.1 测试平台搭建
    4.2 装置的运行与调试
    4.3 空载试验和短路试验
    4.4 测试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装置的量值溯源
    5.1 量值溯源的意义
    5.2 高压侧电能表校准
    5.3 低压侧电能表校准
    5.4 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5.4.1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意义
        5.4.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7)水煤(焦)浆制氢系统中气化与变换单元的集成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制氢方法
        2.1.1 煤气化制氢
        2.1.2 天然气转化制氢
        2.1.3 生物质制氢
        2.1.4 水制氢
    2.2 变换工艺
        2.2.1 变换工艺条件
        2.2.2 变换工艺路线
    2.3 系统模拟及评价
        2.3.1 系统分析和评价
        2.3.2 制氢系统模拟及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石油焦气化制氢流程模拟
    3.1 工艺流程描述
        3.1.1 总体流程及操作参数
        3.1.2 单元过程描述
    3.2 石油焦气化制氢系统分析及评价
        3.2.1 流程关键参数
        3.2.2 气化工艺指标
        3.2.3 系统能量转换分析
        3.2.4 系统(?)分析
        3.2.5 系统性能收益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变换单元与气化进料单元热量集成
    4.1 总工艺流程描述
    4.2 热集成方案分析
    4.3 模拟假设和条件
    4.4 过程描述
        4.4.1 气化工艺单元
        4.4.2 变换单元
    4.5 结果与讨论
        4.5.1 温度变化对气化性能的影响
        4.5.2 物料平衡分析
        4.5.3 系统能量利用分析
        4.5.4 系统经济性分析
        4.5.5 二氧化碳减排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煤制甲醇工艺流程及离心压缩机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煤制甲醇工艺流程
三、甲醇装置压缩机应用
    1. 空分装置压缩机
    2. 甲醇合成气压缩机组
    3. 制冷压缩机组
    4. 二氧化碳压缩机组
四、结语

(9)柔性海底管道铺设系统动力学分析及驱动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海底管道铺设技术及装备概述
        1.2.1 海底管道铺设方法
        1.2.2 柔性海底管道
        1.2.3 柔性海底管道铺设方法及系统
    1.3 柔性海底管道铺设系统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3.1 铺设系统动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3.2 具有动力制动功能的旋转驱动技术研究现状
        1.3.3 波浪补偿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柔性海底管道铺设系统动力学方程建立
    2.1 柔性海底管道铺设系统组成及功能
    2.2 柔性海底管道铺设系统简化模型
    2.3 柔性海底管道铺设系统运动链位姿描述
        2.3.1 运动链部件坐标系建立
        2.3.2 运动链部件广义坐标选取
        2.3.3 运动链部件齐次坐标变换
    2.4 柔性海底管道铺设系统动力学方程
        2.4.1 运动链部件动能及拉格朗日算子定义
        2.4.2 运动链部件重力势能及势能导数定义
        2.4.3 运动链部件广义力定义
        2.4.4 系统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建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柔性海底管道铺设系统动力学分析
    3.1 动力学方程求解程序
    3.2 动力学方程内部参数
        3.2.1 一般模型参数
        3.2.2 柔性海底管道材料特性参数
        3.2.3 铺管船运动参数
    3.3 理想无扰动工况铺管分析
        3.3.1 初始铺管分析
        3.3.2 静平衡分析
        3.3.3 稳定铺管分析
    3.4 铺管船运动对管道张力弯矩及铺管速度影响分析
        3.4.1 铺管船六自由度运动影响分析
        3.4.2 升沉及纵摇运动峰值影响分析
        3.4.3 升沉及纵摇运动周期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柔性海底管道铺设系统机械结构研究
    4.1 柔性海底管道铺设系统作业过程
    4.2 柔性海底管道铺设系统结构方案
        4.2.1 铺设塔及其倾角调整系统结构方案
        4.2.2 储管滚筒旋转驱动系统结构方案
        4.2.3 旋转驱动系统纵向行走装置结构方案
    4.3 纵向行走装置运动速度优化
        4.3.1 行走装置运动速度分析
        4.3.2 行走装置速度优化数学模型建立
        4.3.3 优化计算及最优流量参数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柔性海底管道铺设系统驱动及张力补偿控制研究
    5.1 柔性海底管道铺设系统驱动及张力补偿原理
    5.2 动力制动液压驱动系统设计
        5.2.1 开式液压驱动系统
        5.2.2 二次调节液压驱动系统
        5.2.3 闭式液压驱动系统
        5.2.4 混合型液压驱动系统
    5.3 动力制动液压驱动系统张力补偿控制分析
        5.3.1 驱动系统张力补偿方法
        5.3.2 驱动系统张力补偿分析模型
        5.3.3 驱动系统驱动及张力补偿仿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柔性海底管道铺设系统样机试验研究
    6.1 柔性海底管道铺设系统样机研制
        6.1.1 样机结构
        6.1.2 样机主要性能参数
    6.2 模拟试验系统建立
        6.2.1 模拟试验系统组成
        6.2.2 模拟试验原理
        6.2.3 试验数据测试
    6.3 动力制动液压驱动系统驱动控制性能试验
        6.3.1 初始铺管试验
        6.3.2 恒阻尼铺管试验
        6.3.3 张力补偿铺管试验
        6.3.4 恒张力调速试验
    6.4 纵向行走装置运动试验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一种220kV高阻抗变压器工程设计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变压器电磁计算的基础理论
    2.1 变压器电磁计算简介
        2.1.1 变压器电磁计算的任务
        2.1.2 电磁计算的一般程序
    2.2 变压器短路阻抗计算
        2.2.1 变压器短路阻抗简介
        2.2.2 漏电抗计算假定的理想条件
        2.2.3 短路阻抗工程计算方法的推导
    2.3 变压器冲击分布计算
        2.3.1 变压器冲击分布计算的任务
        2.3.2 变压器冲击分布计算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阻抗变压器电磁计算结果
    3.1 变压器设计参数
    3.2 电磁计算结果
        3.2.1 铁心、绕组基本参数
        3.2.2 绕组参数简介
        3.2.3 阻抗计算
        3.2.4 损耗计算
        3.2.5 温升计算
        3.2.6 短路能力计算
    3.3 计算验证
        3.3.1 阻抗验证
        3.3.2 冲击分布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阻抗变压器绝缘结构简介
    4.1 概述
    4.2 器身绝缘结构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变压器试验
    5.1 变压器试验简介
        5.1.1 变压器试验的任务
        5.1.2 变压器试验的项目及流程
    5.2 试验结果
        5.2.1 绝缘特性试验
        5.2.2 电压比测量及电压矢量关系校定
        5.2.3 绕组电阻测量
        5.2.4 外施耐压试验
        5.2.5 感应耐压试验
        5.2.6 开路试验及短路试验
        5.2.7 全波雷电冲击耐压试验
        5.2.8 温升试验
        5.2.9 过电流试验
    5.3 试验参数对比
    5.4 经济参数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中低低变换工艺段间冷却方式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热耦合煤制天然气-甲醇联产工艺同步综合[D]. 李明鑫.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ITER PPEN主变压器电磁设计及其特性分析[D]. 杨志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2)
  • [3]循环流化床油页岩末低温热解工艺及关键部件试验研究[D]. 蒋海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16(11)
  • [4]水煤气变换工段的模拟与仿真[D]. 张欣欣. 西安科技大学, 2015(02)
  • [5]干式变压器局部放电在线监测及模式识别的研究[D]. 杨东星. 华北电力大学, 2015(05)
  • [6]配电变压器运行状态下损耗测量装置[D]. 王亚琼. 济南大学, 2014(01)
  • [7]水煤(焦)浆制氢系统中气化与变换单元的集成模拟[D]. 万伟.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9)
  • [8]煤制甲醇工艺流程及离心压缩机应用[J]. 葛丽玲. 通用机械, 2013(12)
  • [9]柔性海底管道铺设系统动力学分析及驱动控制方法研究[D]. 毕国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11)
  • [10]一种220kV高阻抗变压器工程设计新方法[D]. 周雨. 华北电力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中低低转化过程段间冷却方式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