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海底之谜——铁锰结核

黑色海底之谜——铁锰结核

一、黑色海底谜团——铁锰结核(论文文献综述)

李慧勇[1](2020)在《Bi2MoO6基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相应的能源问题,而最主要的则为水资源的匮乏,所以来自各种渠道的污水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光催化技术凭借其清洁、简单、成本低廉等特点在废水处理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光催化剂仍然面临光吸收效率小、光生载流子分离不充分的缺陷,极大地限制了其光催化性能的提升。因此,理想光催化剂的开发对于光催化技术的应用具有广阔前景。Bi2MoO6材料由于其具有较窄的带隙从而使得其对可见光响应明显,同时其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并且其化学特性也较为稳定,因此在光催化处理废水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其光生电子、空穴对复合仍较为严重,太阳光的利用效率较低,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因此本论文针对Bi2MoO6材料自身的缺点对其进行改性修饰,同时制备了Pd纳米骨架负载Bi2MoO6(Pd NSs/Bi2MoO6)、Pd纳米颗粒负载Bi2MoO6(Pd NPs/Bi2MoO6)、碳量子点负载Bi2MoO6(CQDs/Bi2MoO6)复合光催化剂,以提高Bi2MoO6材料的光催化活性。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利用简单的水热法制备了不同Pd NSs负载量的Pd NSs/Bi2MoO6复合光催化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光致发光光谱(PL)、瞬态光电流响应(TPR)、电化学阻抗(EIS)以及比表面积(BET)等表征证明了Pd NSs在Bi2MoO6花球上成功负载以及复合材料的形成对其光学特性具有较大提升。通过对甲基橙(MO)、亚甲基蓝(MB)、Cr(VI)以及上述三种混合物形成的模拟废水的光催化降解实验证明了Pd NSs在Bi2MoO6花球上的异质可以有效降低Bi2MoO6自身较高的光生电子、空穴复合率,从而有效使其光催化活性得到进一步提高。(2)通过利用简单的水热法同时制备了Pd NPs/Bi2MoO6复合光催化剂以及CQDs/Bi2MoO6复合光催化剂。通过对纯Bi2MoO6以及其它三种复合光催化剂的TEM、XRD、FTIR、UV-vis以及PL等表征对比,表明上述复合材料被成功构筑以及Pd NSs/Bi2MoO6复合光催化剂具有更为优异的光吸收性能和较高的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通过对MO、MB、苯酚以及Cr(VI)四种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对比实验证明了Pd NSs的等离激元共振效应(SPR)和近红外光吸收性能以及其独特的形貌对系统光催化性能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

毛景文,袁顺达,谢桂青,宋世伟,周琦,高永宝,刘翔,付小方,曹晶,曾载淋,李通国,樊锡银[2](2019)在《21世纪以来中国关键金属矿产找矿勘查与研究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关键金属作为全球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其成矿作用及找矿勘查均是目前国际矿床学领域关注的热点。近年来,中国在关键金属Li、Rb、Nb、Ta、W、Sn、Ni、Co、Mn和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找矿勘查及成矿作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和认识。文章初步系统地总结了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不同类型关键金属矿床的主要勘查成果及全球关键金属矿产研究新进展。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研究总结认为锂循环与成矿主要在上地壳内部,而REE在大陆聚合与裂解以及壳幔之间循环并成矿。针对主要关键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和成矿环境,并考虑共伴生特点,将主要的关键金属矿床划分为8种成因类型:①与花岗岩-伟晶岩有关的W、Sn、Nb、Ta、Li、Rb、Cs、Be矿床;②与碳酸岩-碱性岩有关的REE、Nb、U矿床;③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有关的Ni、Co、Cr、Pt族元素矿床;④低温热液型Tl、Te矿床;⑤多种类型热液矿床中的伴生组分,包括Re、Ge、In、Cd、Tl、Te、Se、Sc、Ga等;⑥表生沉积型(包括铝土矿和煤矿中的伴生组分)矿床,例如Mn、V、Ni、Mo、Co、Li、Ga、Tl、Ge、V、Sc、Nb、Ta等;⑦与表生盐湖有关的Li、Rb、Cs矿床;⑧与表生风化作用有关的离子吸附型REE矿床。希望该分类能作为新一轮关键矿产研究的基础。

樊文倩[3](2019)在《基于g-C3N4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污水处理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绿色、环保的光催化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而且对太阳光可直接利用等优点,成为环境友好型污水治理技术的首选。因此,理想的半导体材料的开发,对于光催化技术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石墨相氮化碳(g-C3N4)是具有合适带隙(2.7 eV)的非金属半导体材料,由于它对光的响应明显,成本低廉,简单的制备工艺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等优点,而成为光催化技术中理想的半导体材料。然而,电子-空穴对的快速复合,较小的比表面积,低的可见光利用率和难以分离回收等缺点限制了g-C3N4的实际应用。因此,本论文针对g-C3N4自身的优缺点对其进行改性修饰,分别构造了Fe3O4/g-C3N4/RGO和g-C3N4/ATP/Bi2WO6复合光催化剂,提高g-C3N4的光催化活性。论文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水热法制备了Fe3O4/g-C3N4/RGO复合光催化剂,Fe3O4不仅赋予了复合光催化剂磁性而且还作为电子的存储体,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使与污染物的反应更充分。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作为传输电子的媒介,将光激发跃迁的电子快速转移到Fe3O4,从而延长g-C3N4的光生载流子寿命,降低g-C3N4自身高的电子-空穴对的复合率,从而提高g-C3N4的光催化活性。对Fe3O4/g-C3N4/RGO复合光催化剂进行XRD,Raman,TEM,FT-IR,UV-vis DRS,光电流阻抗等一系列表征测试,结果证明:所制得的复合光催化剂不仅具有较好的形貌和结晶度,而且与g-C3N4相比降解四环素的能力也有显着的提高。(2)凹凸棒石(ATP)构建的g-C3N4插层结构并且表面被Bi2WO6量子点修饰的新型复合光催化剂是通过高温煅烧和原位生长法所制备。在可见光的照射下,Z型复合光催化剂g-C3N4/ATP/Bi2WO6在可见光下对去除2-巯基苯并噻唑(MBT)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降解能力。与g-C3N4相比,Z型复合光催化剂g-C3N4/ATP/Bi2WO6活性的提高源于以下两点,一方面是由于均匀分散在材料表面的Bi2WO6量子点可以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另一方面,引入ATP纳米棒状构建的嵌入结构加快了g-C3N4和Bi2WO6量子点之间的电子传输,提高了g-C3N4/ATP/Bi2WO6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

周怀阳[4](2015)在《深海海底铁锰结核的秘密》文中研究说明深海海底铁锰结核的成因研究与人类认识海洋的进步如影相随。根据铁锰结核物质来源的不同,全球海底的铁锰结核主要分为上覆海水来源的水成型、沉积物间隙水来源的成岩型和这两个来源都有的混合型等三种主要成因类型。水成型结核的表面比较光滑,结核的Mn/Fe比值<2,Co含量与∑REE(稀土元素总量)较高,生长速率较低;而成岩型结核一般有比较粗糙的外表,结核的Mn/Fe比值>2,Cu与Ni含量较高,生长速率相对较高。由于锰结核中的锰矿物结晶程度普遍很差,有关锰矿物的鉴定十分困难,不同研究人员之间有关锰矿物的定名经常有不同程度的混淆。目前,一般认为,水成型结核中的锰矿物主要是水羟锰矿(δ-MnO2),而成岩型结核中主要为10?-锰酸盐(10?-manganates)。全球海底铁锰结核的分布、结核成因类型及其大小、丰度,以及结核的矿物-化学成分等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海洋初级生产力、碳酸盐补偿深度与最低含氧带等海洋学特征在不同海域中或者不同地质历史时期上的变化。经过100多年大量的研究,人们对铁锰结核成因的认识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一些根本性的谜团还没有解开。

贾建忠[5](2013)在《西藏特提斯白垩纪中期页岩—微生物岩组合 ——缺氧和甲烷泄漏事件的证据》文中认为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白垩纪多期大洋缺氧事件(OAEs)都与海底甲烷泄漏有关,因此研究当时极端环境下的沉积记录——黑色页岩-微生物岩组合对于解释OAEs时期一系列环境事件成因、相互作用机制和生物-环境协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区页岩-微生物岩沉积组合可划分为3种泥质岩岩相和6种碳酸盐岩微相,并进一步分出9种沉积组合。根据浮游有孔虫化石,认为强东剖面古错村组和岗巴东山组的界线大致与Aptian/Albian界线相当,察且拉组时代限定在Albian期R. appenninica带,冷青热组为Cenomanian–Coniacian,岗巴村口组不早于Santonian,横向上可能有穿时。据地层序列旋回性和海平面变化特征,可划分出两个亚二级层序K1SS1和K2SS1,总体表现为两个退积-进积旋回,又分别可分为7个三级层序(K1S1-K1S7)和4个三级层序(K2S1-K2S4)。岗巴地区在白垩纪中期总体处于内陆棚-陆架边缘斜坡环境(50~250m),生境型为Ⅲ2Ⅳ2,生产力整体较高。按演化阶段和组合特征可划分出3个有孔虫动物群,并利用水深局限分子和(P/(P+E))%等指标恢复了古水深(海平面)变化,显示研究区海平面变化长周期与Haq et al.(1987)完全一致,短周期也基本协同,但是Cen.期海平面变化比全球频繁得多,说明当时海平面变化主要受构造控制;OAE2之后表现出气候驱动为主的特征。依据溶解氧浓度的替代指标,如底栖有孔虫丰度、Shannon-Weiner分异度以及底栖有孔虫氧指数(BFOI)等,识别出8次不同程度的贫氧或缺氧期,其中有4次的时代和特征与OAE1d, MCE,OAE2以及可能的OAE3相对应。在岗巴东山组上部(约Alb.上部R. ticiensis带)和和冷青热组下部(R.cushmani带中部)暗色页岩中发现两套较大规模的冷泉碳酸盐岩,为甲烷泄漏的证据。时空分布、沉积特征、生物群落和地球化学标志等方面都显示了典型的冷泉碳酸盐岩特征,认为甲烷泄漏为温室效应、海平面变化、缺氧环境和区域构造不稳定性等共同导致。而这些环境事件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共同控制了缺氧环境下白垩纪海洋生物的演替和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极端环境下特殊的生物圈-地圈正负反馈机制。

王征,朱茂旭,周良勇[6](2007)在《海洋铁锰结核对次甲基蓝的氧化性脱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锰氧化物具有高的吸附与氧化还原化学活性的特点,研究了采自东太平洋的铁锰结核对阳离子染料次甲基蓝氧化性脱色特征。结果表明,铁锰结核表面的非均相氧化是次甲基蓝脱色的主要机制。在通常的染料废水浓度范围内,铁锰结核可有效地对次甲基蓝染料废水氧化脱色。随染料浓度降低,铁锰结核投放量增加和粒度减小,次甲基蓝的脱色率明显提高。次甲基蓝的矿化程度(TOC去除率)较高,但仍低于脱色率。pH对次甲基蓝脱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表面配位体形成和对体系还原电位的影响,当pH<4.0时,脱色率随酸度的增加明显提高;当pH在4.010.0时,溶液pH值对脱色率影响有限。在铁锰结核连续循环体系中,溶解Mn2+浓度和pH的增加是脱色率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

王征[7](2007)在《锰氧化物对次甲基蓝染料的吸附和氧化脱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染料废水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我国染料废水每天排放量约为4×106 m3以上。染料废水具有有机物浓度高、色度高、无机盐含量高、成份复杂、可生化性差、脱色困难等特点,且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毒性的有机物。锰氧化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是土壤和沉积物的重要组分。锰氧化物具有表面积大、零电荷点(pHzpc)低、表面活性高、电极电位高等特点,在苯酚类、苯胺类、脂肪胺、芳香胺类和含N杂环等有机物的降解和矿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因此,锰氧化物的存在深刻影响着有机物在土壤和水体系中的浓度和存在形态。本论文主要做了两个部分的研究工作:(1)锰氧化物在自然界中以两种形态存在:在铁锰富集区,锰氧化物主要以颗粒态存在;在多数沉积物和土壤中,锰氧化物则主要以膜的形式覆盖在于粘土颗粒表面,因为在还原条件下,Mn(II)很容易吸附在带负电荷的粘土矿物表面(特别是蒙脱石),经氧化后形成锰氧化物膜。氧化膜的存在改变了粘土颗粒的表面特征,同时锰氧化物膜的表面特征也与纯锰氧化物有很大的不同。目前,关于膜形态的锰氧化物研究较少,本文采用Boonfueng(2005)提出的方法,合成了δ-MnO2和δ-MnO2-钠基蒙脱石复合体(FHT)(FHT中δ-MnO2以膜的形式包裹于蒙脱石表面),在模拟酸性环境(pH = 4.05.5)中,首次探讨了颗粒态和膜态的δ-MnO2的吸附和氧化两种作用分别在次甲基蓝脱色过程中的贡献;研究了FHT中Mn含量、溶液pH值、胡敏酸(HA)的存在等因素对次甲基蓝脱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δ-MnO2表面的非均相氧化是次甲基蓝脱色的主要机制,吸附是氧化的前提条件。在颗粒态和膜态δ-MnO2的氧化作用下,次甲基蓝脱色速率大小相近,但前者略低于后者。次甲基蓝的脱色率随FHT中Mn含量的增加和溶液pH的降低而提高。在次甲基蓝脱色过程中,吸附作用脱色率随pH的升高而提高,而氧化作用脱色率随pH的升高而降低。pH = 4.05.5条件下,HA以有机膜的形式包裹在FHT的表面,通过吸附和分配作用提高了次甲基蓝的脱色率。(2)锰氧化物含量较高的海洋铁锰结核以及提取有经济价值的金属后的残余物都可作为去除Pb2+、Ni2+、Cu2+等重金属阳离子、Se和P等含氧阴离子有效吸附剂,应用于废水处理。但将其作为氧化剂对有机污染物降解的研究还未见有报道。本文利用锰氧化物具有较高的表面吸附与氧化还原化学活性的特点,首次研究了采自东太平洋的铁锰结核在不同条件下对阳离子染料次甲基蓝氧化性脱色特征,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铁锰结核表面的非均相氧化是次甲基蓝脱色的主要机制,起氧化作用的是其中的锰氧化物。在通常的染料废水浓度范围内(1050mg·L-1),铁锰结核可有效地脱色和降解含次甲基蓝染料废水。随染料浓度降低、铁锰结核投放量增加和粒度减小,次甲基蓝的脱色率明显提高。次甲基蓝的矿化程度较高,但低于脱色率。pH对次甲基蓝脱色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表面络合体形成和对体系还原电位的影响上,当pH <4.0时,脱色率随酸度的增加明显提高;当pH在4.010.0时,溶液pH值对脱色率影响有限。在铁锰结核连续循环利用过程中,体系中溶解Mn2+浓度和体系pH的增加是脱色率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本论文的研究表明,锰氧化物矿物应用于染料废水处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陈建秋[8](2006)在《光催化降解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治理是近年来环境治理的重点和难点。相对于常用的物理方法和生物方法,光催化降解技术以其广谱适用性和对有毒有机物的敏感性,为有机废水处理提供了一条新的、有工业化实际应用价值的途径。论文以纳米TiO2、微米TiO2纤维和海底锰结核作为光催化剂,配合采用紫外光照射的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有毒和难以降解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和有机氯杀虫剂,及染料类化合物等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研究工作,对有毒、有害的有机物废水进行TiO2光催化降解处理、海水淡化预处理和海底锰结核对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研究成果在光催化方面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理论依据和工业化应用参考。一、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有机物的研究1.采用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有机磷杀虫剂,目标降解化合物为磷酸酯类的O,O-二甲基-2,2,2-三氯-1-羟基乙基膦酸酯(Trichlorfon,敌百虫)和二硫代磷酸酯类的O,O-二甲基-S(-N-甲基氨基甲酰甲基)二硫代磷酸酯(Dimethoate,乐果),详细研究了难分解的二硫代磷酸酯降解过程中纳米TiO2的用量、起始pH、乐果浓度、紫外灯光强、外加氧化剂(H2O2和K2S2O8)、离子效应(Fe3+、Cu2+、Zn2+和Cr3+)、阴离子效应(Cl-、NO3-和HCO3-)、光敏剂(腐殖酸)、淬灭剂(丙酮)和超声场(US/UV)协同效应等因素对降解效率所产生的影响,并利用GC-MS分析了乐果的降解产物。研究结果表明,单独采用紫外光降解乐果120min,只有3.22%的乐果被降解,当采用浓度为0.6g/L的纳米TiO2对乐果进行120min光催化反应后, 80.15%的乐果被降解,光催化降解反应继续进行到160min时,有99%的乐果被降解,并转化为无毒的无机物。论文还依据量子化学程序计算结果证实了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反应的机理,并根据L-H光催化降解模型推导证明了乐果的光催化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2.采用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2,3-二氢-2,2-二甲基-7-苯并呋喃基-甲基氨基甲酸酯( Carbofuran呋喃丹)、1-(甲硫基)亚乙基氨甲基氨基甲酸酯( Methomyl,灭多威)和2-(1-甲基乙氧基)苯基氨基甲酸酯( propoxur,

张丽洁[9](2004)在《黑色海底谜团——铁锰结核》文中研究指明 深深的海底是寂静的,似乎亘古不变。与热闹的、色彩斑斓的浅海世界相比,生命在这里归于沉寂。的确,深海底主要是沉积的场所,是海洋生物的墓场。然而,就像中东的荒漠下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一样,在陆地矿产资源日趋匮乏的今天,深深的海底却孕育着人类的希望,因为在这里生长着一种具有重要资源价值的矿床——深海铁锰结核。因为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中东的局势似乎永远在动荡着。同样,深海底的平静也早已逝去,上世纪60年代后世界各经济强国就开始在这里逐鹿。

二、黑色海底谜团——铁锰结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色海底谜团——铁锰结核(论文提纲范文)

(1)Bi2MoO6基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废水污染物治理
        1.2.1 废水污染物概述
        1.2.2 废水污染物控制技术
    1.3 光催化技术研究背景及其基本机理
        1.3.1 光催化技术研究背景
        1.3.2 光催化技术基本机理
    1.4 光催化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5 当前光催化剂面临的瓶颈及其研究进展
        1.5.1 当前光催化剂面临的瓶颈
        1.5.2 Bi_2MoO_6基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5.3 光催化应用中贵金属纳米概述
        1.5.4 光催化应用中碳量子点概述
    1.6 选题目的及意义
    1.7 本工作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制备及其表征方法
    2.1 实验试剂和实验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内容与实验方法
        2.2.1 CQDs以及CQDs/Bi_2MoO_6 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合成
        2.2.2 PdNSs以及PdNSs/Bi_2MoO_6 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合成
        2.2.3 PdNPs以及PdNPs/Bi_2MoO_6 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合成
    2.3 实验表征方法
    2.4 光催化性能测试
        2.4.1 PdNSs/Bi_2MoO_6 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反应测试
        2.4.2 PdNSs/Bi_2MoO_6 复合光催化剂与PdNPs/Bi_2MoO_6 以及CQDs/Bi_2MoO_6 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对比
        2.4.3光催化自由基捕获实验
        2.4.4 光催化剂稳定性测试
第三章 PdNSs/Bi_2MoO_6 复合光催化剂的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PdNSs/Bi_2MoO_6 复合光催化剂的表征
        3.2.1 形貌分析
        3.2.2 物相结构分析
        3.2.3 表面元素化学态分析
        3.2.4 红外光谱分析
        3.2.5 光吸收性能分析
        3.2.6 光致发光光谱及其寿命分析
        3.2.7 光电化学分析
        3.2.8 比表面积分析
    3.3 PdNSs/Bi_2MoO_6 复合光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测试
        3.3.1 光催化降解MO、MB以及Cr(Ⅵ)还原
        3.3.2 MO、MB的 TOC分析以及LCMS的成分检测
        3.3.3 光催化模拟废水的处理
        3.3.4 光催化剂稳定性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PdNSs/Bi_2MoO_6与PdNPs/Bi_2MoO_6 以及CQDs/Bi_2MoO_6 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对比研究及催化机理探究
    4.1 前言
    4.2 PdNSs/Bi_2MoO_6与PdNPs/Bi_2MoO_6以及CQDs/Bi_2MoO_6复合光催化剂的表征对比
        4.2.1 形貌分析对比
        4.2.2 物相结构分析对比
        4.2.3 红外光谱分析对比
        4.2.4 光吸收性能分析对比
        4.2.5 光致发光光谱分析对比
    4.3 PdNSs/Bi_2MoO_6与PdNPs/Bi_2MoO_6以及CQDs/Bi_2MoO_6复合光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对比
        4.3.1 光催化MO降解性能分析对比
        4.3.2 光催化MB降解性能分析对比
        4.3.3 光催化苯酚降解性能分析对比
        4.3.4 光催化Cr(Ⅵ)还原性能分析对比
    4.4 PdNSs/Bi_2MoO_6 复合光催化剂的催化机理研究
        4.4.1 光催化捕获实验分析
        4.4.2 电子自旋共振谱分析
        4.4.3 光催化机理探究
    4.5 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已有的成果
致谢

(2)21世纪以来中国关键金属矿产找矿勘查与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找矿勘查新进展
    1.1锂矿找矿新进展
        1.1.1西昆仑大红柳滩伟晶岩型锂矿床
        1.1.2川西伟晶岩型锂矿床
    1.2钨锡矿找矿新进展
        1.2.1江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斑岩-矽卡岩型钨矿带
        1.2.2大兴安岭南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锡矿
        1.2.3东昆仑西段白干湖W-Sn矿
    1.3铌钽矿找矿新进展
        1.3.1小秦岭华阳川铀铌铅矿床
        1.3.2湘东北仁里超大型伟晶岩型铌钽矿
        1.3.3甘肃省中祁连山西端余石山超大型铌钽矿床
    1.4铷矿找矿新进展
    1.5稀土矿找矿新进展
        1.5.1以花岗质岩石为容岩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
        1.5.2以变质岩为容岩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
    1.6锰矿找矿新进展
        1.6.1新疆西昆仑玛尔坎苏锰矿带
        1.6.2黔渝湘毗邻区锰矿集区
    1.7基性-超基性岩有关镍铜钴矿找矿新进展
2研究进展与思考
    2.1关键矿产的成因分类
    2.2白垩纪—古近纪盆地古卤水Li-Rb-Cs矿化的研究发现,提供了找矿的新方向
    2.3沉积型锂矿的研究发现有望推动该类型找矿突破
    2.4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将成为中国一个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的储备基地
    2.5风化壳型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形成机制和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2.6钨与锡分离成矿机制的控制要素
    2.7锂的地球化学循环与成矿
    2.8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与成矿
    2.9与花岗质岩有关的W-Sn-Nb-Ta-Li-Be关键金属矿床成矿年代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2.10其他研究进展

(3)基于g-C3N4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体污染概况
        1.2.1 抗生素类有机污染物
        1.2.2 苯并噻唑类有机化合物
        1.2.3 有机污染物的治理措施
    1.3 光催化技术的研究背景及基本原理
        1.3.1 光催化研究背景及基本机理
        1.3.2 光催化技术在能源中的应用
        1.3.3 光催化技术在环保中的应用
    1.4 常见的光催化半导体材料
        1.4.1 二氧化钛光催化半导体材料
        1.4.2 氧化锌光催化半导体材料
        1.4.3 氮化碳半导体光催化剂
        1.4.4 半导体材料改性方法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和材料表征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光催化活性实验和捕获实验
        2.2.1 光催化活性实验
        2.2.2 捕获实验
    2.3 材料的表征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
        2.3.4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
        2.3.5 拉曼光谱(Raman)
        2.3.6 比表面积分析仪(BET)
        2.3.7 荧光光谱仪(PL)
        2.3.8 电化学分析
        2.3.9 质谱分析
第三章 Fe_3O_4/g-C_3N_4/RGO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光催化剂的制备
        3.2.1 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3.2.2 g-C_3N_4 的制备
        3.2.3 Fe_3O_4/g-C_3N_4/RGO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光催化剂材料的表征
        3.3.2 光催化性能测试
        3.3.3 光催化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C_3N_4/ATP/Bi_2WO_6 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光催化剂的制备
        4.2.1 g-C_3N_4 的制备
        4.2.2 Bi_2WO_6 的制备
        4.2.3 g-C_3N_4/ATP的制备
        4.2.4 g-C_3N_4/ATP/Bi_2WO_6 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光催化剂材料的表征
        4.3.2 光催化性能测试
        4.3.3 光催化机理研究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西藏特提斯白垩纪中期页岩—微生物岩组合 ——缺氧和甲烷泄漏事件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白垩纪中期“黑色页岩”的特征与分布
        1.2.2 白垩纪中期古海洋事件研究进展
        1.2.2.1 白垩纪中期构造古地理和大型火成岩省
        1.2.2.2 温室气候和紊乱的洋流格局
        1.2.2.3 大洋缺氧事件研究进展
        1.2.3 白垩纪甲烷泄漏事件与有机碳循环研究现状
        1.2.3.1 冷泉与冷泉碳酸盐岩
        1.2.3.2 天然气水合物与全球有机碳循环
        1.2.4 西藏南部白垩纪中期古海洋学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技术路线
        1.5.2 实验样品与分析方法
        1.5.2.1 实验样品
        1.5.2.2 微体化石处理方法
        1.5.2.3 地球化学测试方法
        1.5.3 研究方法简述
        1.5.3.1 有孔虫古生态学及其古环境替代指标
        1.5.3.2 冷泉碳酸盐岩的识别标志
    1.6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及其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构造背景
    2.3 Aptian-Santonian 地层格架
        2.3.1 岩石地层单元
        2.3.2 生物-年代地层
        2.3.2.1 古错村组上部和东山组 (Aptian-Albian)
        2.3.2.2 Cenomanian-Satonian 浮游有孔虫化石带与地层时代
第三章 页岩-微生物岩沉积组合特征
    3.1 岩性与岩相特征
        3.1.1 泥质岩
        3.1.2 砂岩与粉砂岩
        3.1.3 碳酸盐岩
    3.2 页岩-微生物岩组合与层序地层简析
        3.2.1 页岩-微生物岩组合及其特征
        3.2.1.1 古错村组上部 (Aptian)
        3.2.1.2 岗巴东山组 (Albian 早中期)
        3.2.1.3 冷青热组 (Cenomanian-Turonian)
        3.2.1.4 岗巴村口组 (Coniacian-Satonian)
        3.2.2 层序地层简析
    3.3 沉积环境及其演化
        3.3.1 沉积相
        3.3.1.1 碎屑陆棚相
        3.3.1.2 碳酸盐缓坡相
        3.3.2 沉积环境演化
        3.3.2.1 Aptian-Albian
        3.3.2.2 Cenomian-Turonian
        3.3.2.3 Coniacian- Santonian
第四章 有孔虫动物群及其古环境指标
    4.1 浮游有孔虫演化与古环境
        4.1.1 浮游有孔虫动物群演化与更替
        4.1.1.1 Hedbergella trocoidea- Ticinella raynaudi- Rotalipora ticinensis 动物群
        4.1.1.2 Globogerinelloides. ultramicra- Praeglobotruncana- Rotalipora 动物群
        4.1.1.3 Dicarinella- Helvetoglobotruncana- Marginotruncana 动物群
        4.1.2 浮游/底栖比率 P/(P+B)和 P/(P+E)
        4.1.3 浮游有孔虫古生态浅析
    4.2 底栖有孔虫组合特征及其古生态指标
        4.2.1 底栖有孔虫组合特征与生境型
        4.2.1.1 Choffatella decipiens- Lenticulina exarata- Marssonella subtrochus 动物群
        4.2.1.2 Dorothia pupa- Gavelinella sp. - Gyroidinoides globosus 动物群
        4.2.1.3 Cibicidoides- Praebulimina- Trochammina 动物群
        4.2.1.4 底栖动物生境型浅析
        4.2.2 深度局限分子与古水深
        4.2.3 底栖有孔虫氧指数(BFOI)与底层水溶解氧浓度
第五章 藏南白垩纪中期缺氧事件的新证据
    5.1 OAE1 事件层位推测及特征
        5.1.1 OAE1a(Aptian 早期)
        5.1.2 OAE1b(Aptian 末–Albian 早期)
        5.1.3 OAE1d (Albian 晚期)
    5.2 CENOMANIAN 中期缺氧事件 (MCE)
    5.3 OAE 2(Cenomanian/Turonian 之交)
    5.4 OAE 3(Coniacian- Santonian 期)
第六章 岗巴地区白垩纪中期甲烷泄漏事件
    6.1 年龄约束与空间展布
        6.1.1 岗巴东山组上部冷泉碳酸盐岩时代
        6.1.2 冷青热组下部冷泉碳酸盐岩时代
        6.1.3 产状与空间展布
    6.2 主要识别特征
        6.2.1 沉积组构与岩石矿物特征
        6.2.2 生物群落特征
        6.2.3 δ13C 特征
    6.3 动力机制与环境效应
        6.3.1 动力机制
        6.3.1.1 甲烷生成机制
        6.3.1.2 甲烷泄漏机制
        6.3.2 环境效应
第七章 黑色页岩-微生物岩形成的生物-环境耦合关系
    7.1 温室气候与海平面变化、缺氧事件及甲烷泄漏事件
        7.1.1 海平面变化的驱动机制
        7.1.2 缺氧事件的触发机制
        7.1.3 甲烷泄漏事件与缺氧事件、海平面变化的关系
    7.2 生物演化、生产力与环境事件的相互反馈
        7.2.1 缺氧环境下的海洋浮游(微)生物演替
        7.2.2 缺氧和甲烷泄漏背景下的古海洋生产力
    7.3 黑色页岩-微生物岩形成的生物-环境模式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海洋铁锰结核对次甲基蓝的氧化性脱色(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 果
    2.1 次甲基蓝浓度对脱色率的影响
    2.2 铁锰结核用量和粒度对脱色率的影响
    2.3 初始pH对脱色率的影响
    2.4 Fe-Mn结核的连续循环利用
3 讨 论
4 结 论

(7)锰氧化物对次甲基蓝染料的吸附和氧化脱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锰矿物的结构及特性
        1.1.1 锰矿物的结构
        1.1.2 表面特性
        1.1.3 吸附特性
        1.1.4 氧化还原特性
    1.2 锰矿物处理废水的研究进展
2 Δ-MNO_2、Δ-MNO_2 -钠基化蒙脱石复合体氧化脱色次甲基蓝
    2.1 仪器、药品及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2.2 钠基化蒙脱石(NA-MT)、Δ-MNO_2、FHT 的合成
        2.2.1 Na-Mt 的提纯
        2.2.2 δ-MnO_2 的合成
        2.2.3 FHT 的合成
    2.3 Na-Mt、δ-MnO_2、FHT 的表征
        2.3.1 Na-Mt、δ-MnO_2、FHT 复合体的零电荷点(pHzpc)
        2.3.2 FHT-1、FHT-2、FHT-3 中锰的含量
        2.3.3 Na-Mt、δ-MnO_2 和FHT 的比表面积
        2.3.4 Na-Mt、δ-MnO_2 和FHT 的X 射线衍射(XRD)分析
    2.4 脱色实验方法
        2.4.1 染料溶液的配置
        2.4.2 脱色实验过程
        2.4.3 分析测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δ-MnO_2、 FHT、Na-Mt 对次甲基蓝的脱色作用
        2.5.2 次甲基蓝脱色率与CODCr 去除率的比较
        2.5.3 次甲基蓝氧化脱色动力学
        2.5.4 pH 对次甲基蓝脱色的影响
    2.6 环境意义
    2.7 小结
3 胡敏酸对FHT 氧化脱色次甲基蓝的影响
    3.1 实验方法
        3.1.1 腐殖酸的提取
        3.1.2 实验过程
    3.2 结果与讨论
        3.2.1 HA 浓度对次甲基蓝脱色的影响
        3.2.2 在胡敏酸存在下,pH 对次甲基蓝脱色影响
    3.3 环境意义
    3.4 小结
4 海洋铁锰结核对次甲基蓝的氧化性脱色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次甲基蓝浓度对脱色率的影响
        4.2.2 铁锰结核用量和粒度对脱色率的影响
        4.2.3 初始pH 对脱色率的影响
        4.2.4 次甲基蓝脱色的反应动力学
        4.2.5 动力学因素对次甲基蓝脱色的影响
        4.2.6 铁锰结核的连续循环利用
    4.3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8)光催化降解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常用水处理方法
    1.2 水处理中的高级氧化技术
        1.2.1 化学氧化
        1.2.1.1 Fenton 反应
        1.2.1.2 臭氧/过氧化氢氧化
        1.2.1.3 湿式氧化
        1.2.1.4 电化学氧化
        1.2.1.5 超临界水氧化
        1.2.2 光化学氧化
        1.2.2.1 UV 氧化
        1.2.2.2 H_2O_2 / UV氧化
        1.2.2.3 O_3 / UV氧化
        1.2.2.4 O_3/UV /H_2O_2 氧化
        1.2.2.5 类Fenton 氧化法
        1.2.2.6 半导体光催化氧化(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1.2.3 其他氧化方法
        1.2.3.1 超声氧化(US)
        1.2.3.2 微波氧化(Microwave)
        1.2.3.3 高能辐射氧化(High Engergy Electron Beam Irradiation,HEEB)
    1.3 TiO_2光催化反应的研究进程
        1.3.1 半导体光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1.3.2 TiO_2的晶体结构
        1.3.3 TiO_2的能带结构
        1.3.4 光催化的基本原理
    1.4 TiO_2光催化降解有机物的影响因素
        1.4.1 催化剂本身的影响
        1.4.1.1 晶相、表面修饰及掺杂改性
        1.4.1.2 敏化作用
        1.4.1.3 粒子粒度
        1.4.2 反应体系的影响
        1.4.2.1 盐类的影响
        1.4.2.2 pH 值的影响
        1.4.2.3 外加氧化剂的影响
        1.4.2.4 光源与光强
        1.4.2.5 透光性
    1.5 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
    1.6 LANGMUIR-HINSHELWOOD动力学方程
    1.7 光催化反应器
    1.8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
    2.1 纳米 TiO_2光催化剂
    2.2 有机磷类杀虫剂的光催化降解
        2.2.1 有机磷杀虫剂光催化降解实验
        2.2.1.1 有机磷杀虫剂乐果介绍
        2.2.1.2 药品和试剂
        2.2.1.3 光催化降解实验
        2.2.1.4 分析方法
        2.2.2 结果与讨论
        2.2.2.1 P25 光催化剂的表征
        2.2.2.2 催化剂浓度的影响
        2.2.2.3 反应液初始pH 值的影响
        2.2.2.4 Dimethoate 初始浓度的影响
        2.2.2.5 紫外灯功率的影响
        2.2.2.6 氧化剂的影响
        2.2.2.7 UV/US 协同作用降解 Dimethoate
        2.2.2.8 光敏剂的影响
        2.2.2.9 其他有机物对光催化的影响
        2.2.2.10 无机金属阳离子的影响
        2.2.2.11 无机阴离子的影响
        2.2.2.12 Dimethoate 的光催化降解历程
        2.2.2.13 计算模型和方法
        2.2.2.14 Dimethoate 的光催化降解动力模型的建立
        2.2.3 结论
    2.3 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的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研究
        2.3.1 实验部分
        2.3.1.1 药品和试剂
        2.3.1.2 仪器设备
        2.3.1.3 分析方法
        2.3.1.4 实验过程
        2.3.2 结果与讨论
        2.3.2.1 灭多威的光催化降解
        2.3.2.1.1 灭多威的光降解
        2.3.2.1.2 灭多威的光催化降解
        2.3.2.2 呋喃丹、残杀威的光催化降解
        2.3.2.2.1 呋喃丹的光降解和光催化降解
        2.3.2.2.2 残杀威的光降解和光催化降解
        2.3.3 结论
    2.4 纳米二氧化钛悬浮体系中光催化降解染料氮素变化的研究
        2.4.1 实验部分
        2.4.1.1 药品和试剂
        2.4.1.2 反应物结构与性质
        2.4.1.3 仪器设备
        2.4.1.4 分析方法
        2.4.1.5 实验过程
        2.4.2 结果与讨论
        2.4.2.1 染料的光催化降解
        2.4.2.2 染料的光催化降解中的氮素变化
        2.4.3 过渡离子掺杂对光催化的影响
        2.4.3.1 TiO_2光催化剂制备方法
        2.4.3.2 实验过程
        2.4.3.3 结果与讨论
        2.4.3.3.1 掺杂 TiO_2光催化剂的表征
        2.4.3.3.2 掺杂 TiO_2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效果
        2.4.4 结论
    2.5 五氯酚钠的光降解和光催化降解研究
        2.5.1 五氯酚钠简介
        2.5.2 实验部分
        2.5.2.1 药品和试剂
        2.5.2.2 仪器设备
        2.5.2.3 分析方法
        2.5.2.4 实验步骤
        2.5.3 结果与讨论
        2.5.4 结论
    2.6 TiO_2光催化降解有机物技术在海水淡化预处理方面的应用初探
        2.6.1 实验过程和装置
        2.6.1.1 设备和流程
        2.6.1.2 分析测定
        2.6.2 结果与讨论
        2.6.3 结论
    2.7 TiO_2纤维的光催化研究
        2.7.1 TiO_2纤维简介
        2.7.2 TiO_2纤维制备和表征
        2.7.2.1 化学试剂、实验仪器及测试方法
        2.7.2.2 实验方法和步骤
        2.7.2.3 TiO_2纤维的表征
        2.7.3 TiO_2纤维光催化活性的研究
        2.7.3.1 试剂和药品
        2.7.3.2 实验方法
        2.7.4 结果与讨论
        2.7.4.1 TiO_2纤维与TiO_2纳米光催化剂比较
        2.7.4.2 催化剂浓度对光催化反应的影响
        2.7.4.3 初始pH 值对光催化反应的影响
        2.7.4.4 氧化剂H_2O_2对光催化反应的影响
        2.7.4.5 Cu~(2+)离子对光催化反应的影响
        2.7.4.6 Cl-离子对光催化反应的影响
        2.7.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海底锰结核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研究
    3.1 锰结核简介
    3.2 有机污染物治理方面的应用
        3.2.1 锰结核直接吸附重金属离子
        3.2.2 锰结核提炼后的固体残渣吸附金属离子
        3.2.3 用锰结核作为吸附剂和氧化剂除去有机物
    3.3 锰结核光催化降解有机物的实验
        3.3.1 材料和试剂
        3.3.2 仪器设备
        3.3.3 实验步骤
        3.3.4 分析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锰结核结构和元素的表征
        3.4.2 锰结核的光催化研究
        3.4.2.1 空气对光催化的影响
        3.4.2.2 甲基橙浓度对光催化的影响
        3.4.2.3 催化剂浓度对光催化的影响
        3.4.2.4 pH 值对光催化的影响
        3.4.2.5 盐效应对光催化的影响
        3.4.2.6 H_2O_2对光催化的影响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结论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专利
致谢

四、黑色海底谜团——铁锰结核(论文参考文献)

  • [1]Bi2MoO6基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 李慧勇. 云南大学, 2020(08)
  • [2]21世纪以来中国关键金属矿产找矿勘查与研究新进展[J]. 毛景文,袁顺达,谢桂青,宋世伟,周琦,高永宝,刘翔,付小方,曹晶,曾载淋,李通国,樊锡银. 矿床地质, 2019(05)
  • [3]基于g-C3N4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性能研究[D]. 樊文倩. 辽宁师范大学, 2019(12)
  • [4]深海海底铁锰结核的秘密[J]. 周怀阳. 自然杂志, 2015(06)
  • [5]西藏特提斯白垩纪中期页岩—微生物岩组合 ——缺氧和甲烷泄漏事件的证据[D]. 贾建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9)
  • [6]海洋铁锰结核对次甲基蓝的氧化性脱色[J]. 王征,朱茂旭,周良勇. 矿物学报, 2007(02)
  • [7]锰氧化物对次甲基蓝染料的吸附和氧化脱色研究[D]. 王征. 中国海洋大学, 2007(03)
  • [8]光催化降解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D]. 陈建秋. 中国海洋大学, 2006(02)
  • [9]黑色海底谜团——铁锰结核[J]. 张丽洁. 地球, 2004(01)

标签:;  ;  ;  ;  ;  

黑色海底之谜——铁锰结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