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态问题

新疆生态问题

一、论新疆的生态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杨曙辉,杨鑫,蒋欣,崔延虎[1](2020)在《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传承和发展——以新疆传统生态文化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大会的讲话中指出,"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化兴,生态衰则文化衰。"如何认识与理解这一重要论述,包括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各个少数民族群体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传统生态文化,特别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如何看待、发现和利用少数民族地区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以新疆传统生态文化为例,在阐述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的内涵与历史溯源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困境与发展路径。同时提出,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当地传统生态文化中优秀的本土基因的传承与发展,而不是"去文化"的生态文明形式"构建",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落脚于绿色发展理念和"两山"理论的践行上,使生态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进而提出传统生态文化对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王姣妍[2](2020)在《《新疆屯垦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屯垦美术资源是新疆初中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必不可少的内容。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新疆工作总目标”“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的背景下,基于“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课程文化发展理论”的理论基础,开发《新疆屯垦美术》校本课程。该研究具有重大的教育价值和研究意义,不仅可以强化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意识,同时也可以促进新疆屯垦文化的传承;通过发挥美术教育的中华文化认同功能,贯彻落实当下“立德树人”的核心教育目标。本论文梳理了相关的文献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为观察法和访谈法,并遵循“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设计——教材单元设计——教学模式——学习评价”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流程进行研究。笔者主要探讨《新疆屯垦美术》校本课程、文化认同、教学设计间的关系,解决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中遇到的问题,研究中包含的内容有:一校本课程目标的设计,确立课程目标以“三维目标”为主,融合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内容,该目标的设计符合初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要求;二校本课程内容的设计,通过分析课程内容的特征,依据课程目标设计了三个议题内容,该议题包含丰富的新疆屯垦美术资源,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需求;三依据三个议题进行《新疆屯垦美术》校本教材的开发及实践,且开发的教材重在把握学科课程“单元设计”的整体结构,该教材内容涉及四个学习领域,能够丰富学生对新疆文化的认识;四探讨研讨式和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材教学实践中的实效性,利用观察法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性,并提出建议来提升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课程教学的完整性。本论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性,校本教材中的三个议题设计丰富了初中美术课程内容,通过实效性分析发现教材中的屯垦文化知识增强了中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同时提升了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但本文中的《新疆屯垦美术》校本教材的开发不够全面,借此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并不断提升其学术水平。

王淼[3](2019)在《晚清新疆省巡抚治疆政策研究(1884-1912)》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新疆建省为切入点,以历任巡抚的治疆活动为中心,在晚清被迫从“大一统”天下观的天朝逐渐转型整合到“多元一体”的近代民族国家背景下,综合运用民族学和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考察历任巡抚治理新疆的施政历程,并从政治、边防、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等方面,全面分析其治疆政策与措施等方面的利弊得失,探索和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供当今边疆治理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与发展借鉴和参考。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在西方民族国家主导的近代国际关系体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清朝收复新疆后,统治阶级经过“海防”“塞防”国家战略走向的激烈争论,最终放弃了在边疆与民族地区延续千年的“因俗而治”“羁縻而治”等传统治理边疆的政策与措施,废除旧的行政体系,设立善后总局,最后建立行省、设置巡抚,新疆逐步实现了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改变了边疆多民族地区的治理模式。第二章讨论了新疆建省设抚初创时期的边疆治理情况。“建省设抚”的实施正值新疆收复不久,各方面百废待举。首任巡抚刘锦棠及护理巡抚魏光焘对外整军固防,对内废除军府制下的旧制度、政策,采取了各种稳定民生的措施,以便让新疆社会与经济尽快得到恢复与发展。通过刘锦棠与魏光焘的努力,新疆在建省以后的社会局势逐渐趋于平稳,各种制度不断完善,为新疆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章探讨了先后继任新疆巡抚的陶模、饶应祺,前两任巡抚主要以恢复发展,保障稳定为主,大规模洋务还来不及筹办。这一时期虽然外部英俄列强一直觊觎新疆,内部社会局势也非持久太平,但在前任巡抚治理边疆的基础上,陶模、饶应祺大力推行洋务,加强武备、力行屯田、促进教育,使得新疆政令基本通达、社会基本稳定;新疆的边防、吏治、整军、教育等方面都有了显着的发展,促使新疆向近代化转型过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这一时期新疆各方面发展都有显着提高。第四章、第五章探讨了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后新疆巡抚的边疆治理情况。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战败、洋务运动的破产、维新变法的流产以及八国联军的入侵,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清廷被迫实行“新政”与预备立宪。“新政”及预备立宪的实施对西北边疆的政治、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军事边防等诸多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当时潘效苏、吴引荪、联魁等几任巡抚对新疆的兵制、警政、文化教育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到袁大化在任时期,新疆甚至已经有了修建铁路的构想。但这一时期新疆巡抚更换频繁,社会危机加深,最终在“辛亥革命”的摧枯拉朽下,清朝灭亡,新疆省与内地所有省份一样,最终都走向了共和。对晚清新疆历任巡抚边疆治理经验与教训的回顾与总结,有助于我们“以史为镜”,探索边疆治理的规律,更好地服务于当今新疆稳定与国家安全的大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马安静[4](2019)在《新世纪以来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社会教育功能研究》文中指出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中国电影的一分子,它是指由中国的影视制作机构作为主要生产出品方,以中国的电影编创人员为创作主体,以新疆少数民族人物为电影的主要或次要人物,反映新疆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社会变迁、精神面貌、文化形态等方面的电影。新世纪以来,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国内外屡获殊荣。以“新疆故事”为主的主旋律表达和现实主义创作征候搭建了跨文化交流的平台,增进了疆内民族间的跨文化交流和民族互信。同时,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新疆故事”还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漂洋过海,为世界展现了新疆本土的建设成就,提升了新疆形象。本研究甄选出符合新世纪以来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定义的影片,运用文本分析法和文献法对这些影片进行总结分析。文章第一章对新世纪以来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情况作了梳理。文章第二章对新世纪以来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社会教育功能做了阐释。指出了其在认知和导向两大方向的社教功能,并结合影片做了详细分解。文章第三章对新世纪以来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社会教育功能的实践路径做了分析,并通过题材选择、故事建构、人物塑造、叙事引导四个方面对新世纪以来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社会教育功能的“变现”方式做了阐述,厘清了其实践路径。文章第四章论述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社会教育功能实践的当下困境,指出了其在创作质量、传播渠道、市场关系、人才资源四大方面的缺点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进行多维优化的现实选择和提高创新的具体路径。

徐永杰[5](2018)在《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维护新疆稳定的方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面积辽阔,边界线长,与周边国家接壤多,各种战略性资源丰富,但由于新疆是多民族聚集区、多宗教并存区、国家安全战略纵深区、反分裂斗争的前沿区,所以维护新疆稳定事关全国改革稳定的大局,事关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国家的安全,事关21世纪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新疆的发展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尤其是新疆与内地的发展差距逐步拉大、“三股势力”威胁加强、西方“西化”、“分化”的活动升级。今天的新疆正处于暴恐活动活跃期、反分裂斗争的激烈期、干预治疗的阵痛期的“三期”叠加的特殊历史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稳定工作,并且根据历届党中央维护新疆稳定的探索和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新疆工作要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性思想的提出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理论,又发展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同时为中国共产党在制定新世纪治理新疆的政策和策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新疆地区特殊的战略位置,从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生态建设等多方面系统分析了新疆地区必须稳定的战略意义,新疆的稳定事关全国改革稳定的大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分析新疆地区特殊的战略位置是研究本课题的前提和基础;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新疆稳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进入新世纪以来,“三股势力”的威胁加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错综复杂、文化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生态环境的恶化等来阐述新疆稳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维护新疆稳定的主要政策,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民族团结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凸显了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维护新疆稳定所取得成果;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维护新疆稳定的战略布局。

闫雪梅[6](2018)在《基于护理结局为导向的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护理方案的建立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核心护理问题及结局指标,建立患者护理结局测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护理结局为导向的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护理方案,应用于围术期患者,为改善其护理结局和提高生存质量提供参考。方法:1.通过文献查阅、临床调研,采取研究小组讨论、两轮Delphi专家函询法,筛选并建立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评价的护理结局及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护理结局及指标的权重。2.将基于护理结局为导向的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护理方案应用于临床实践,选取2017年5月至12月在新疆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首次择期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2)和试验组(n=32),试验组患者给予基于护理结局为导向的干预方案,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方案。在不同的时间段上对试验组患者9个核心护理问题的认知(K)、行为(B)及状况(S)得分进行比较,并对两组干预后患者术后离床活动时间、肠道通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生存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1.建立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47个三级指标的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护理结局测评体系。2.基于护理结局为导向的干预方案的成效显示:验组9个核心护理问题的认知(K)、行为(B)结局评分在各阶段均有所提高(P<(1)试0.05),除消化—水合、营养状况(S)结局评分外,其他护理问题在各阶段的结局评分均有所提高(P<0.05)。(2)术前两组患者生命质量的比较,在功能维度中,试验组的总体健康状况、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在症状维度中,试验组的失眠、疼痛、口干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显示,在功能维度中,试验组的总体健康状况、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在症状维度中,试验组的气短、疲劳、失眠、疼痛、口干、食管癌相关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前显示,在功能维度中,试验组的总体健康状况、角色功能、躯体功能、情绪功能、吞咽困难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在症状维度中,试验组的失眠、疼痛、进食习惯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3)临床指标结果:干预后两组病人肠道通气时间、术后离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生命质量、患者满意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于护理结局为导向的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护理方案可减少术后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加快肠道恢复与离床活动,改善了患者护理结局、提高了生活质量及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衣庆焘[7](2017)在《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研究 ——兼论新疆地区产业生态化治理模式选择》文中指出伴随着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破坏,具有依赖资源发展产业特征的地区,诸如新疆、内蒙、山西等省份,亟待找到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对现有的资源型产业园区进行生态化改造。然而,国内外的生态工业园(区)的理论研究都少有针对资源型产业园区,形成系统深入的生态化治理模式的研究成果,国内在实践中也出现了简单照搬国内外生态工业园运作模式的状况。为了探寻上述问题的理论答案,本研究依据工业生态理论,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群组案例分析等方法,试图从错综复杂的资源型产业生态网络中识别出具有规律性的生态化治理模式。研究内容包括:典型案例的基础内容分析;典型案例生态化治理模式的归纳;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特征及规则;以及新疆地区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选择等。首先,对卡伦堡、山东九发等28个案例的物质流交换关系,并参照国内对工业产业园区的研究结论,归纳出单产主导型、多产混合型、资源再生型、农产品加工与生活混合社区等四种产业园(区)类型;其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绘制出28个资源型生态工业园(区)的案例的生态化网络图,并采用UCINET软件,计算出所有案例的整体网络密度、网络平均距离、网络凝聚力指数、网络向外/向内中心度、节点企业的中心度等指标数据;第三,通过分析案例的社会网络特征,归纳出五种彼此具有显着差异的资源型产业生态化治理模式:分别是副产品链拓展治理模式、废弃物集中分解治理模式、产品加工自循环治理模式、固废再利用主导型治理模式和主产品链延伸治理模式。研究结果发现,五种资源型产业生态治理模式所适用的产业类型和园区类型各不相同,并且在产业网络中的分解者所处的地位、物质流向内向外趋势、主体之间的物质流交换关系数量、产业链延伸方式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能够据此提出不同治理模式的适用条件和治理规则。最后,在分析新疆地区的自然禀赋、资源型产业(包括园区)生态化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运用上述理论研究结果,提出了新疆地区的生态化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新疆地区可以将石油天然气化工、煤化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棉纺/纺织/轻纺、光伏和风电产业作为开展生态化治理的主要资源型产业,多数情况下首选副产品链拓展模式作为治理手段。本研究从生态化治理的视角分析资源型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结果是对现有资源型产业和生态工业园理论的补充,对我国典型的资源依赖地区的产业升级改造具有借鉴价值。

侯梦莹[8](2017)在《屯垦戍边视角下新疆巴里坤汉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是历代中央王朝经略西域的重镇要塞,是丝绸之路新北道的第一门户。巴里坤由于战略位置重要,成为最早的屯田之地。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就有了内地华夏的足迹。秦汉时,这里是中原通往西域的窗口、路径。唐代时,中原王朝派驻军队在这里屯田戍卫边防。清朝初期,为平定准噶尔叛乱,康熙皇帝派遣军队进驻巴里坤一带,使其成为连接西域和中原的重要纽带;乾隆时期,屯垦戍边成为经略西域的国家政策,由政府组织内地汉族迁入新疆各地履行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在千百年的驻边屯田、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区别于内地汉民族的汉文化,是屯戍新疆汉文化的缩影,亦是屯戍新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示范。本研究基于屯垦戍边视角,采用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将历史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结合起来,“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展现巴里坤汉文化风貌。通过历史文献记载和当地汉人传承民俗生活事象,探索屯垦巴里坤汉文化的历史,分析和研究当地汉族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其显着特征和价值影响。全文为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介绍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与方法,并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撰写了研究综述。第二部分即第一章历代屯垦巴里坤汉文化概述,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方面阐述巴里坤汉文化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运用相关史料阐述巴里坤汉族来源和汉族屯垦社会的发展历史。第三部分即第二章巴里坤汉族屯垦社会文化,分别从物质生产生活文化、社会生活文化和精神生活文化方面展现巴里坤汉族军民的农牧业生产、食衣住行等生活方式,人生仪礼与节日民俗以及民间文学和精神信仰,较全方位地深描巴里坤屯垦汉文化。第四部分即第三章巴里坤汉文化的显着特征,从传承性、屯垦性、多元交融性和稳定性与变异性等方面论述了屯戍巴里坤汉文化的显着特征。第五部分即第四章巴里坤汉文化的当代启示,阐述巴里坤汉文化对新疆多元文化交融、兵地文化和谐交融,以及对“一带一路”带来的当代启示,进而突出巴里坤汉文化是多种文化碰撞的产物,在屯垦新疆的民族文化中具有示范作用,并对新疆的长治久安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第六部分结语,指出历史上屯戍新疆巴里坤形成的汉文化是屯垦文化的典型代表,传承、发展于历代王朝对新疆屯戍政策的部署与实施,直至新中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继往开来,是集古屯垦文化、中原文化、军旅文化、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于一体的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治理新疆、和谐民族关系构建和“一带一路”核心区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唐淑娴[9](2016)在《新疆乌孜别克族的文化适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疆乌孜别克族是中国西北跨国民族和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乌孜别克族人口只有14502人,大多数人口与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散杂居在新疆南北的不同市镇。在历史上,他们曾以“布哈拉人”、“安集延人”和“浩罕人”的身份流动在中亚—中国的贸易网络中,形成了建立其上的移民网络和金融网络,并通过“以商居边、以商融边”的发展脉络最终成为中国新疆的一个群体。在近500年的跨国贸易和移民实践中,乌孜别克族在客观外力的压力下,不断适应着新疆地方性文化和汉文化为主流文化的中国多元文化,并通过各种行为调适进行着社会融入,在漫长的文化适应过程中,逐渐完成了乌孜别克族的“中国化”。如果说抗日战争时期至三区革命时期是乌孜别克族的族群意识和中国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形成时期,那么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乌孜别克族族群意识全面解构时期,也是乌孜别克族对中国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的重塑阶段。在整个过程中,乌孜别克族主动采取了文化“整合”的适应策略,即一边积极主动地与主流社会成员建立并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同时也为保持自己原来的文化身份和特征做出一定的努力。通过文化整合,其最初的群体文化被解构,语言文字、生计方式、服饰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仪轨、家族封号等也逐渐趋同于新疆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文化的边界变得模糊的同时族群意识也逐渐趋于淡漠。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面对中国汉文化为主流的社会文化和西方话语时,在统一的教育体系和市场经济环境中,乌孜别克族边缘化特征开始受到本民族精英的关注,一部分人通过主动修改民族称谓的方式去模糊化处理在社会资源占有和市场竞争中出现的劣势,也有一部分人借助西方话语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可能带来的机遇,重新强调族群边界和文化差异,并通过延续乌孜别克族社团组织的社会功能与主流社会进行互动。总之,乌孜别克族的文化适应是在政权变迁和部分客观外力作用下,进行的压力下求适应,适应中求整合,整合中求认同的过程,且始终伴随着坚持和突破,逾越与维持。

张向丽[10](2014)在《新疆跨越式发展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进入了大开发、大发展、大开放的新阶段,特别是新疆跨越式发展理念的提出以及新一轮19省市对口援疆工作的开展,新疆的各项事业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尤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更使新疆迅速成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高向西开放水平的核心经济地带。因此,如何抓住机遇、后发赶超,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是现阶段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选择。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国家“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提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给予部署。这昭示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疆的跨越式发展进程中,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新疆,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突出新疆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为起点,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指导,以“环保优先、生态立区”和“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理念为基础,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经济区域为平台,通过研究国内外生态文明理论发展的历程,着重阐述了新疆在跨越式发展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分析了新疆所面临的生态环境现状,研究了新疆在跨越式发展中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必须从理念、规划、制度、执行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新疆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把新疆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核心区和生态明珠。

二、论新疆的生态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新疆的生态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传承和发展——以新疆传统生态文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族地区生态文化的内涵
    (一)生态文化的认识
    (二)新疆传统生态文化的历史溯源
二、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困境
    (二)传统生态文化的发展路径
三、对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新疆屯垦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理论基础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七、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新疆屯垦美术》校本课程目标的设计
    一、课程目标设计的依据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计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
    小结
第二章 《新疆屯垦美术》校本课程内容的设计
    一、课程内容设计的依据
    二、课程内容的特点
    三、议题的教学设计
第三章 《新疆屯垦美术》校本教材的开发实践
    一、《屯垦遗迹》开发实践及分析
    二、《屯垦生活》开发实践及分析
    三、《屯垦精神》开发实践及分析
第四章 《新疆屯垦美术》校本课程的教学实施
    一、教学方法
    二、教学案例及分析
    三、教学实效及分析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教材示例
    附录二 :观察量表
    附录三 :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3)晚清新疆省巡抚治疆政策研究(1884-19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立题依据
        (一)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基本资料
        (一) 档案、文献类
        (二) 游记、日记、方志类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 重点、难点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疆建省前的局势
    第一节 晚清新疆的空前危机
        一、“大一统”天下观的蜕变
        二、新疆“内忧外患”形势
        三、沙俄强占伊犁与英、俄角逐
    第二节 海防、塞防之争与“哲德沙尔”政权的覆灭
        一、海防、塞防之争下的晚清国家安全观
        二、清军西征与伊犁的收复
    第三节 新疆建省方案的提出
        一、建省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二、建省方案的构想
    第四节 行省制在新疆的确立
        一、“建省设抚”的实施
        二、“建省设抚”的意义
第二章 建省初期新疆巡抚的治疆政策(1884-1891)
    第一节 刘锦棠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84-1889)
        一、固防与整军
        二、吏治的整顿
        三、屯垦与税收
        四、变通政令与社会治理
        五、教育与民族交流
    第二节 魏光焘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89-1891)
        一、边防建设与国土安全
        二、因地制宜的经济政策
第三章 新疆巡抚陶模、饶应祺的治疆政策(1891-1902)
    第一节 陶模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91-1895)
        一、武备与边圉
        二、发展经济与规范赋税
        三、保障社会安定发展
        四、因材施教,提倡国学
    第二节 饶应祺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95-1902)
        一、保障政治稳定
        二、加强边防安全
        三、保障经济利益
        四、教育与宗教政策
第四章 清末“新政”后新疆巡抚治疆政策(1902-1906)
    第一节 潘效苏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02-1905)
        一、晚清“新政”的施行与新疆的改革
        二、揆情审势,遴官益边防
        三、“遣客改土”欲固边防
        四、“新政”下的新疆经济
        五、安抚哈萨克,稳定民族关系
    第二节 吴引荪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05-1906)
        一、整吏治与课吏馆
        二、废止招募世袭兵
        三、理清度支,清算赃银
        四、创立近代警制
        五、兴办近代学堂
第五章 预备立宪体制下新疆巡抚治疆政策(1906-1912)
    第一节 联魁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06-1910)
        一、筹立宪,拟设谘议局
        二、惩治腐败
        三、改练新军,创立巡防队
        四、统一财政,置办工艺局
        五、严禁毒品
    第二节 袁大化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10-1912)
        一、拟修铁路,实边固防
        二、开辟利源,挽救财政
        三、拓宽教育视野
        四、“固本图文明”政策的失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新世纪以来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社会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一)概念界定
        (二)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
        (三)电影的社会教育功能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特色
第一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概述
    一、新世纪以来新疆少数民族电影创作概况
    二、新世纪以来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类型划分
    三、新世纪以来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获奖情况
第二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社会教育功能
    一、认知功能
        (一)自然地理
        (二)人文景观
        (三)文化书写
    二、导向功能
        (一)国家认同
        (二)人生观、价值观塑造
        (三)审美教育
        (四)跨文化交流
        (五)人文主义教育
        (六)生态教育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少数民族电影社会教育功能的实践路径
    一、弘扬主旋律:以向上的题材教育人
    二、坚持多样化:以“花样”的故事感染人
    三、人物立体化:以丰满的人物塑造人
        (一)女性形象
        (二)儿童形象
    四、叙事多元化:以多重的视角引导人
        (一)外来之眼
        (二)对立冲突
第四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社会教育功能的优化选择
    一、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社会教育功能实践的当下困境
        (一)创作题材单一,质量参差不齐
        (二)传播渠道狭窄,市场影响力受限
        (三)忽视市场回应,产业短板难补
        (四)人才资源缺乏,“造血”“输血”两难
    二、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多维优化
        (一)转变创作理念,讲好新疆故事
        (二)借助多方力量,拓展传播渠道
        (三)发力市场表现,完善产业链条
        (四)造输并重,补齐人才短板
    三、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社会教育功能的提高创新
        (一)教育价值与艺术价值相统一
        (二)影视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导师评阅表

(5)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维护新疆稳定的方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我国新疆地区特殊的战略位置
    一、新疆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要地
        (一)新疆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的安全
        (二)新疆所处的不同文化圈
        (三)新疆的民族与宗教问题
        (四)新疆的稳定是历史以来的突出问题
    二、新疆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区域
        (一)新疆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二)新疆是“一带一路”的战略支撑点
        (三)新疆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地带
        (四)新疆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
    三、新疆地区的文化资源和产业文化优势
        (一)历史文化资源
        (二)民族文化资源
        (三)宗教文化资源
        (四)旅游文化资源
    四、新疆是维护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一)新疆生态建设的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对新疆人民的福祉
第二章 维护新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三股势力”的威胁日趋紧迫
        (一)“双泛”思潮的兴起
        (二)国际恐怖势力对“三股势力”的影响
        (三)“三股势力”的暴恐活动
        (四)“三股势力”猖獗的后果
    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新疆稳定的影响
        (一)新疆与内地的经济差距
        (二)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困境
        (三)新疆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所占比例较高
        (四)新疆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滞后
    三、民族与宗教问题错综复杂
        (一)民族间的矛盾与纠纷增多
        (二)宗教之间和教派之间的冲突
        (三)跨境民族问题
        (四)贯彻落实民族政策不到位
    四、文化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趋于激烈
        (二)宗教极端思想的对青少年的危害
    五、新疆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一)生态环境的现状
        (二)生态建设面临的困难
        (三)环境恶化对新疆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新疆稳定的基本政策
    一、坚持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赋予民族区域自治地区更多的自治权
        (二)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三)理顺中央与民族区域的关系
    二、继续推动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以改革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加大中央对新疆的支持力度
        (三)落实好对口援疆工作
        (四)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
        (五)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工程
        (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加快新疆地区的社会建设步伐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二)大力发展全区教育事业
        (三)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四)落实好重点惠民工程
        (五)健全社会防控体系
    四、加强新疆地区各民族的团结
        (一)坚持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二)开展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三)重视少数民族民众在内地社会的融入
        (四)防止反恐扩大化的错误做法
        (五)积极贯彻执行党对宗教的政策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新疆稳定的战略布局
    一、维护新疆稳定的总体设计
        (一)新疆稳定的总体目标
        (二)新疆稳定的战略思想
        (三)新疆稳定的基本原则
    二、继续发挥兵团在维护稳定中的重大作用
        (一)维稳戍边
        (二)兵地融合促进民族团结
    三、坚持机关干部的“访惠聚”活动
        (一)开展“访惠聚”活动的内容及要求
        (二)开展“访惠聚”活动的重大意义
    四、加强党在维护新疆稳定的核心作用
        (一)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二)强化党员干部的勤政廉政建设
        (三)改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严厉对党员干部的政治纪律
    五、新时代下反暴恐斗争常抓不懈
        (一)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
        (二)严厉打击各类暴恐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6)基于护理结局为导向的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护理方案的建立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护理结局为导向的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护理结局指标的建立
    1 建立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护理结局为导向的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护理方案的建立及应用研究
    1 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护理方案的建立
        1.1 建立依据
        1.2 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护理方案的建立
        1.3 人员培训
        1.4 预实验
    2 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2.4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7)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研究 ——兼论新疆地区产业生态化治理模式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指导理论与方法
        1.4.1 工业生态理论
        1.4.2 治理的理论
        1.4.3 社会网络分析法
    1.5 研究设计与技术路线
    1.6 主要研究贡献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2.1 资源型产业发展相关研究述评
        2.1.1 资源型产业、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界定
        2.1.2 资源型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研究
        2.1.3 资源型产业发展研究运用的相关分析方法
    2.2 产业生态化发展相关研究述评
        2.2.1 产业生态化的概念
        2.2.2 产业生态化发展目标与评价方法
        2.2.3 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
    2.3 新疆地区产业发展相关研究述评
        2.3.1 新疆产业竞争力评价
        2.3.2 新疆产业结构研究
        2.3.3 新疆产业与经济和环境效益等发展关系研究
        2.3.4 新疆产业生态化研究
3 案例研究设计
    3.1 案例总体思路与方案
        3.1.1 拟解决的问题
        3.1.2 总体研究思路
        3.1.3 采用的研究方法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原则
    3.3 信息收集及其编码方案
        3.3.1 信息收集方案
        3.3.2 数据编码方案
    3.4 案例研究假设
    3.5 案例的选择
        3.5.1 案例选择的国别与时间
        3.5.2 案例的具体产业和编码
        3.5.3 案例产业园区的分类
        3.5.4 典型案例的遴选原则
        3.5.5 典型案例的遴选结果
    3.6 典型案例的社会网络计算方法
        3.6.1 变量计算方法
        3.6.2 原始数据表示方法
4 典型案例基础性分析及园区分类
    4.1 工业产业园(区)的分类准则
    4.2 单产主导型产业园(区)案例分析
    4.3 多产混合型产业园(区)案例分析
    4.4 资源再生型产业园(区)案例分析
    4.5 农产品加工与生活混合社区型产业园(区)案例分析
    4.6 本章研究结果总结
5 典型案例社会网络测算及生态化治理模式
    5.1 副产品链拓展治理典型案例
        5.1.1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
        5.1.2 芬兰kymi生态工业园区
        5.1.3 副产品链拓展治理模式归纳
    5.2 废弃物集中分解治理典型案例
        5.2.1 日内瓦产业生态园
        5.2.2 奥地利施蒂利亚生态工业园
        5.2.3 重庆市建桥工业园区
        5.2.4 废弃物集中分解治理模式归纳
    5.3 产品加工自循环治理典型案例
        5.3.1 山东九发农业生态工业园
        5.3.2 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
        5.3.3 斐济苏瓦生态工业园区
        5.3.4 菲律宾玛雅农业生态园
        5.3.5 北京留民营村生态农业项目
        5.3.6 产品加工自循环治理模式归纳
    5.4 固废再利用主导型治理典型案例
        5.4.1 美国乔克托生态工业园
        5.4.2 固废再利用主导型治理模式归纳
    5.5 主产品链延伸治理典型案例
        5.5.1 潍坊滨海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
        5.5.2 新疆天业生态工业园
        5.5.3 主产品链延伸治理模式归纳
    5.6 辅助案例描述
        5.6.1 辅助案例的社会化网络分析结果
        5.6.2 辅助案例的生态化治理特征
        5.6.3 辅助案例的生态化治理模式
    5.7 本章研究结果总结
6 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特征及规则
    6.1 资源型产业生园区态化治理模式的特征分析
        6.1.1 生态化治理模式案例结果的统计分析
        6.1.2 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的社会网络特征
        6.1.3 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特征总结
    6.2 不同治理模式的匹配分析
        6.2.1 单个产业与治理模式的总体匹配
        6.2.2 不同类型园区与治理模式的匹配分析
    6.3 不同治理模式下的生态化治理规则
        6.3.1 副产品链拓展模式治理规则
        6.3.2 废弃物集中分解模式治理规则
        6.3.3 产品加工自循环模式治理规则
        6.3.4 固废再利用主导型模式治理规则
        6.3.5 主产品链延伸模式治理规则
    6.4 不同治理模式的适用条件分析
    6.5 本章研究结果总结
7 新疆地区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选择
    7.1 新疆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分析
        7.1.1 石油天然气资源
        7.1.2 煤炭等矿产资源
        7.1.3 农作物与果品资源
        7.1.4 畜牧业资源
        7.1.5 土地资源与光热资源
    7.2 新疆地区环境污染与治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7.2.1 能源的高消耗与低效率
        7.2.2 资源型产业“三废”的高排放
        7.2.3 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现状
    7.3 新疆地区代表性产业园区与资源型产业选择
        7.3.1 新疆地区产业园区的基本状况分析
        7.3.2 资源型产业分析及其研究对象选择
        7.3.3 代表性资源型产业园区选择
    7.4 新疆地区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匹配分析
        7.4.1 典型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治理概述
        7.4.2 典型资源型产业园区的生态化治理模式匹配
    7.5 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的对策建议
    7.6 本章研究结果总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存在的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屯垦戍边视角下新疆巴里坤汉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一) 有关清代以来新疆屯垦历史的研究
        (二) 有关新疆屯垦文化的研究
        (三) 有关新疆汉文化的研究
    三、研究视角、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历代屯垦哈密巴里坤汉文化概述
    一、哈密巴里坤的自然环境
        (一) 地理环境
        (二) 气候条件
        (三) 人文环境
    二、古代中原王朝对巴里坤的屯垦及汉文化形成渊源
        (一) 汉王朝时期
        (二) 唐王朝时期
        (三) 元明清时期
    三、近现代以来屯戍巴里坤及其汉文化发展脉络
        (一) 鸦片战争至清末
        (二) 民国时期
        (三) 新中国时期
第二章 哈密巴里坤汉族屯垦社会文化
    一、巴里坤汉族屯垦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文化
        (一) 农耕生产劳动
        (二) 游牧生产劳动
        (三) 食衣住行消费生活
    二、巴里坤汉族屯垦社会组织生活文化
        (一) 社会组织
        (二) 人生仪礼民俗
        (三) 岁时节庆民俗
    三、巴里坤汉族屯垦社会精神生活文化
        (一) 民间文学
        (二) 民间艺术
        (三) 民间信仰
第三章 哈密巴里坤汉文化的显着特征
    一、屯戍巴里坤汉文化的传承性与屯垦性
        (一) 中原汉文化的传承
        (二) 屯垦文化的传承
    二、哈密巴里坤汉文化的多元交融性
        (一) 与中原汉文化的相互吸收和影响
        (二) 与本土哈萨克游牧文化的交融和影响
        (三) 与当地维吾尔族文化的交融和影响
        (四) 建国以来巴里坤兵地相邻区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影响
    三、哈密巴里坤汉文化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一) 地理环境、气候交通形成的相对稳定性
        (二) 多元文化交融促成的相对稳定性
        (三) 巴里坤兵地汉族社会文化变迁
第四章 哈密巴里坤汉文化的当代启示
    一、巴里坤汉文化对新疆多元文化交融的启示
    二、巴里坤汉文化对兵地文化融合的启示
    三、巴里坤汉文化对当代屯垦文化的启示
    四、巴里坤汉文化对新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当代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9)新疆乌孜别克族的文化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理论的开发和实践
        二、乌孜别克族历史文化研究概况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田野调查法
        二、历史文献法
        三、比较研究法
    第五节 田野点介绍
        一、中心田野点
        二、参照田野点
    第六节 难点和创新
第二章 乌孜别克族的源流及其形成
    第一节 乌兹别克民族的形成
        一、13 世纪以前西域族群的融合
        二、术赤兀鲁斯的兴衰
        三、乌兹别克族的形成和壮大
    第二节 乌兹别克族人口分布
        一、16-20 世纪中亚的政治格局
        二、16-20 世纪欧亚交通线上贸易网络和移民网络
        三、乌兹别克族人口分布的世界格局
    第三节 乌兹别克族东迁中国的历史
        一、内外部环境
        二、东迁原因和时间
        三、新疆乌孜别克族形成的过程
第三章 跨国迁徙过程中的社会环境及生计适应
    第一节 初到新疆
        一、记忆中的跨国迁徙过程
        二、早期的居住模式及其特征
    第二节 政权变迁下的生计方式转型
        一、被改造的生计方式
        二、错位年代的生存策略
        三、夹缝中的语言文字适应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裂变和重构
        一、战火中的“自我实现”
        二、和平年代重构的社团
        三、第一个地方性行政组织的诞生
第四章 社会关系及职业的选择性适应
    第一节 解组后家族组织的一般形态
        一、中国第二代乌孜别克族家庭
        二、中国第三代乌孜别克族家庭
        三、中国第四代乌孜别克族家庭
        四、中国第六代乌孜别克族家庭
    第二节 代际职业演化中的选择及不适应
        一、第一次代际职业演化中的适应
        二、第二次代际职业演化中的适应
        三、代际职业适应中的“不适应”
    第三节 社会关系网络的维系及表现形式
        一、海外社会关系的演化
        二、族内社会关系的维系
        三、族际社会关系的选择
第五章 风俗习惯的变异及文化隐喻
    第一节 礼俗的变迁与适应
        一、诞生礼和割礼的变迁及特征
        二、婚俗革新及文化隐喻
        三、葬俗文化中的仪式及意义表达
        四、节庆文化的变异及其涵义
    第二节 特殊语境下变迁的服饰文化
        一、服饰文化变迁探微
        二、服饰的文化符号及寓意
        三、特殊语境下的“衣冠之治”
    第三节 居住习俗中的坚持和突破
        一、居室建筑的外形变化与内容表达
        二、室内陈设和饰物的传统与革新
        三、起居礼仪中的传承与跨越
第六章 宗教适应语境下的社会融入
    第一节 伊斯兰教的社会存在与中国的政治互动
        一、宗教处境演变与主流意识形态互动
        二、伊斯兰教的本土化实践及表现形式
    第二节 宗教适应机制及社会融入现状
        一、中亚伊斯兰教的适应机制演变及现状
        二、新疆的宗教适应及乌孜别克族的社会融入
    第三节 社会融入的困境和选择
        一、宗教意识的断裂与表达
        二、世俗化与去极端化中的选择和困境
第七章 政权变迁中的族群认同
    第一节 政权变迁中的群体文化建构
        一、身份认同与群体文化解构
        二、文化边界的逾越与维持
    第二节 社交情景中的传统再造及现实处境思考
        一、民俗村寨的传统再造
        二、一场“复古婚礼”的演绎和再现
    第三节 族群意识的重塑及文化内涵
        一、乌孜别克族“族群意识”的建构
        二、乌孜别克族族群边界的维持与互动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新疆跨越式发展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 引言
    (一) 本文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二、 新疆跨越式发展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和重大意义
    (一) 生态文明的概念及我国论述
        1. 生态文明的概念
        2. 我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二) 新疆跨越式发展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1. 为推动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生态环境
        2. 有利于新疆实现可持续发展
        3. 把新疆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生态明珠
三、 新疆跨越式发展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成就及问题
    (一) 新疆自然生态环境现状
        1. “三山夹两盆”
        2. 干旱缺水、风沙活跃
        3. 植被覆盖率低
        4. 土地荒漠化、盐渍化严重
    (二) 新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成就
        1. 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2. 加强了造林绿化力度和农村环境保护力度
        3. 各项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果
    (三) 新疆跨越式发展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1. 生态文明理念薄弱
        2. 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滞后
        3. 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不够完善
        4. 生态文明措施贯彻执行难度大
四、 新疆跨越式发展进程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一) 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念
        1. 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
        2. 加强援疆企业的环保意识
        3. 提高对各族人民的环保宣传
    (二) 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布局规划
        1. 坚持规划先行,以规划引领开发
        2. 实施区域环保战略,构建环境保护新格局
        3. 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水资源等管理制度
    (三)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
        1. 制定绿洲经济的考核评价制度
        2. 建立符合新疆实际的生态补偿机制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3. 健全终身责任追究制和环境赔偿制度
    (四)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措施的贯彻执行
        1. 自上而下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
        2. 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
        3. 加强环境工作的监测、监督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论新疆的生态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传承和发展——以新疆传统生态文化为例[J]. 杨曙辉,杨鑫,蒋欣,崔延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6)
  • [2]《新疆屯垦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 王姣妍. 石河子大学, 2020(05)
  • [3]晚清新疆省巡抚治疆政策研究(1884-1912)[D]. 王淼.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4]新世纪以来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社会教育功能研究[D]. 马安静.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5]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维护新疆稳定的方略研究[D]. 徐永杰.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
  • [6]基于护理结局为导向的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护理方案的建立与应用研究[D]. 闫雪梅. 新疆医科大学, 2018(11)
  • [7]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研究 ——兼论新疆地区产业生态化治理模式选择[D]. 衣庆焘.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9)
  • [8]屯垦戍边视角下新疆巴里坤汉文化研究[D]. 侯梦莹. 石河子大学, 2017(01)
  • [9]新疆乌孜别克族的文化适应研究[D]. 唐淑娴. 兰州大学, 2016(11)
  • [10]新疆跨越式发展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张向丽. 喀什师范学院, 2014(08)

标签:;  ;  ;  ;  ;  

新疆生态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