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主义必须“下岗”

文件主义必须“下岗”

一、文牍主义必须“下岗”(论文文献综述)

徐明琨[1](2020)在《社区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麦当劳化困境及其消解 ——基于C市K社区的参与式观察》文中认为伴随着单位制的终结,中国社会治理模式走向了社区制,社区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承载着管理与服务的双重职能,与此同时社区社会工作成为社区治理的参与力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C市K社区为个案,旨在观察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模式及发展状况,通过参与式观察与实地访谈社区社会工作者发现: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与政府的推动密切相关,服务模式为政府庇护下的项目运作,服务资源依赖于政府的直接供给,组织与人员架构通常与社区工作人员是“一体两用”,并存在身份模糊、自主性不强等问题。在技术治理的逻辑下,行政主导的社工服务呈现出以下特征:效率化的服务目标、标准化的管理模式、程序化的服务过程、科层化的组织架构以及技术化的实践模式,这些核心特征与乔治·瑞泽尔“社会的麦当劳化”的“效率”、“可计算”、“可预测”和“控制”四个维度相契合,社区社会工作在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中表现出相当程度的麦当劳化特征。在项目制与科层制的双重背景下,社区社会工作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工具,以效率为服务目标、以技术为实践方法、以数量为评估指标的服务模式产生了一系列的非预期结果——社会性与专业性的双重缺失,深陷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博弈的“泥潭”之中,过度追求自身的标准化与规范性,在科层制的组织结构中逐步丧失自身的独立性和专业实践空间。本研究借助麦当劳化的概念与理论来阐释“中国经验”,试图说明中国社区社会工作发展的阶段性状态与特征,一方面社会工作麦当劳化的出现推动了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以效率为目的的量化手段和以控制为目的的技术实践正在虚化社会工作服务,忽视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性。本文以批判性的视角诠释社区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问题,进而“见微知着”,立足于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思考项目制下的社会工作该如何发展?社会工作如何在恪守“以人为本”专业操守的同时,造福整个社会。

张紧跟,周勇振[2](2019)在《信访维稳属地管理中基层政府政策执行研究——以A市檀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公共政策执行问题是困扰中国基层治理的长期难题。对于政策执行问题存在的原因,学术界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讨论,但既有研究对基层政府与执行者的角色大都秉持"经济人"的理论假设,从而在解决方式上形成加强监督考核或压缩基层政策执行自主权的单向思维。本文通过对A市檀乡信访维稳"属地管理"政策案例的分析,指出严密的考核与功利主义的激励并不能保证政策在基层的有效执行。中国政策执行研究需要充分考虑我国特殊的政策执行情境,在政策过程框架内重新反思基层政策执行中的专断性权力和基础性权力双重弱化的实际,避免对基层执行者的过分苛责与污名化。

刘小钧[3](2016)在《社会建设背景下城市社区善治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为依据,将城市社区治理置于社会建设的背景下,侧重于从宏观层面、兼顾微观视角,阐述城市社区治理的主要特征、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厘清城市社区“管理—治理—善治”的发展过程,揭示我国社区治理的内在发展规律,即“社区服务业—基层民主政治—社区生活共同体—和谐社区—社会建设”的变迁轨迹。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社区治理内容不断完善和充实,治理的手段和载体更加多样化,体现了城市社区治理从低级向高级、从单一治理向全面推进的发展态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从国家战略层面充分重视社区治理的基础性地位和关键作用,既从民主政治的维度推进社区治理,强调社区治理的权力与权利互动关系,又从社会建设的维度去推进社区建设,强调社区建设的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使社区建设具有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双重背景和双重属性,扩展了社区建设的内容要素和理论容量。党的十八大从社会建设的角度对社区建设进行了阐述和论证,突出社会建设背景下社区治理的公平正义取向,更加强调社区建设对维护和发展群众根本权益的作用,更加注重社区建设在实现共享发展成果中的功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成为社区建设的最新价值追求,社区治理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则提出了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新论断、新要求,强调基层治理法治化在法治国家中的基础性地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创造性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于我国当下社区建设与治理乃至社会建设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有助于破解社区治理难题,厚植社区治理优势,促进社会建设背景下城市社区善治建设。现有关于城市社区研究主要体现于社会学领域,进行社会组织意义上的社区包括城市社区社会结构、组织、要素等研究:体现于政治学领域,进行社会治理视角下的社区与政府,社区与执政党、社区与国家治理关系及其建构研究,取得了相关成果,本文在学术前史中已有综述。本文则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社区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在“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建设创新理论与方法展开研究。论文研究的主题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城市社区善治研究。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从历时性视角梳理从单位—街居制到社区制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特别关注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社区治理新动向;二是从共时态视角分析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问题及原因;三是阐述社区善治理论的内涵及其结构,指出社区善治主体是平等协商的多元主体,社区善治客体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社区善治内核为权力与权利之间双向互动,社区善治过程是从管理到善治的转变;四是揭示了推进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路径,即树立社区善治的新理念、提升社区现代治理能力、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发展社区协商民主、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新社区文化等。五是前瞻性地概述城市社区治理未来发展,认为必须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破解城市社区治理困境,开创城市社区发展新局面。

胡鞍钢,王磊[4](2012)在《中国转型期的社会不稳定与社会治理》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进入空前的经济繁荣时代,同时也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和社会不稳定时期。其突出表现为:由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经历了世界最快的发展与最大规模的社会转型,因此出现世界前所未有的产业结构调整,世界前所未有的失业人口群,世界最突出居民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和不平等,世界最大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赤字,以及各种腐败猖獗,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刑事犯罪率持续上升,劳资关系更趋紧张,集体上访等群体性事件迅速增多,这表明在经济空前繁荣背后还存在日益突出的社会不稳定和社会危机。目前看来,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矛盾凸显并存将成为今后较长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本报告专题讨论中国转型期的社会不稳定与社会治理问题,这是顺利实现经济起飞、实现长治久安的核心问题。为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回答五个问题:1.中国当前社会转型的特点是什么?这一背景对社会稳定提出了哪些挑战?2.如何判断我国当前的社会稳定形势?3.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是如何作用于社会稳定的?4.不同时期的领导人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不稳定问题?我们从中获取了什么经验?5.当前的社会矛盾主要是什么性质?我们应当如何应对这些矛盾冲突?笔者的主要结论是:中国正处在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化时期,同时也进入新的社会不稳定期;经济快速增长背后的社会不公正、不平等、不公平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根源,而政府主要是地方政府不恰当的社会治理方式有时会激化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冲突;我国各类社会矛盾几乎都是人民内部矛盾,既是主要矛盾,又是普遍矛盾,而真正属于对抗性的敌我矛盾是极其次要矛盾,也是极个别矛盾;保持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实质是在社会利益多元化条件下正确处理和协调人民内部矛盾;解决社会转型期的社会不稳定问题的治本之道是树立"以公民为本""以制度建设为中心"的动态、全面、协调的新稳定观。

胡鞍钢[5](2012)在《关于当前我国社会稳定的状况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一、研究背景和调查方法最近连续发生影响重大的事件已经引起国内外对我国社会稳定问题普遍的关注。目前我国社会是否又进入新的不稳定时期?主要表现为哪些特征?影响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是否需要支付社会稳定成本?采取哪些措施维护社会稳定?本文采用对干部和公众的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两种方法对上述问题作一初

杨秀云[6](2009)在《1978年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建立权威性的改革机构,整合不同利益要求,确保改革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加强公务员制度法制化和民主化建设;坚持平等竞争和功绩制原则;加强政治、经济体制和公务员制度的同步建设;高度重视文官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连续性和渐进性。

王克群[7](2009)在《对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动因与路径的思考》文中认为中国政府的机构改革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过程。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机构改革历程的回顾,探析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因,反思改革的不足,指出政府机构改革的必然路径。

吴继刚[8](2008)在《“下岗”意义源流嬗变》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社会文化现象发展的剖析,认为"下岗"的意义发展经过了由军事术语向"失业"意义的发展历程,并把"下岗"和"失业"在语义和语用上的用法作了比较:从语义上看,二者是近义词,不是等义词,刚刚获得"失业"意义的"下岗"还没有获得"失业"的全部意义;从语用上看,下岗的职工更愿意采用"下岗"一词,因为"下岗"一词不仅能反映他们的失业原因,而且刺激性要小一些。最后,笔者对几本新词语文词典对"下岗"的处理状况作了比较分析,并指出其出现瑕疵的原因。

朱金海[9](2007)在《民营企业员工失业恐惧下的行为异化现象及其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提出了在失业恐惧压力下劳动者个体“行为异化”现象及其与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互动关系。现有的文献中往往主要探讨工作本身对于个体产生的工作压力,缺乏对个体消极适应环境行为的相关研究。文中分析了行为异化产生的原因,行为特征以及对群体的影响,指出企业老板加强监控的心理动机与异化现象互相促进形成恶性循环,并对民营企业管理模式产生影响。这种现象是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将随着企业所有者管理思想的更新而得到解决。

武君婷[10](2007)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县级政府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公共治理是关键,因而政府也就具有了与众不同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县级政府作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不可或缺的层级,对历代的国家治理都产生过重大作用和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县级政府体制和运行机制出现了一些问题,县级政府在管理中也遇到诸多困难和问题。县级政府治理方式的调整、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型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重要基础。县级政府要真正发挥出一个基层政府的应有作用,必须以建设公共服务型县级政府为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坚持服务行政、责任行政、有效行政和依法行政,为县域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断满足县域社会的公共需求。本文由导论和正文两部分组成,着重研究当代中国县级政府的地位与作用、行政结构及运行机制,探究县级政府转型的必要性、目标及途径,从而为更加充分地发挥县级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和对策的参考。导论部分简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与理论及现实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学术界对包括县级政府在内的政府作用的研究现状,解释了论文中出现的核心概念,阐述了论文的主要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正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阐述了县级政府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概述了中国古代县制的历史演进并对其社会功能进行评析,指出县级政府是封建中央政府对整个国家进行控制与治理的基本政治单元。其次,简要介绍了从清末近代县制的萌芽到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时期近代县制的演变与改革,指出了近代县制改革的利弊得失。最后,明确当代县级政府的地位与功能,并通过对工业化初期市制对县制的冲击和“市管县”体制的形成及其弊端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指出“省直管县”探索的条件、利弊与基本思路。第二章分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县级政府提出的新要求。首先,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论依据和基本思路入手,指出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社会管理体制。其次,较深入地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县级政府的新功能,明确指出县级政府应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县域社会和谐和保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三个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第三章深入地介绍了县级政府的行政结构和运行机制,分析了县级政府目前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首先,对不同阶段的县级政府机构的设置、县级政府职能的变迁和县级政府的政务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县级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不足和缺陷,并对我国县级政府的机构改革提出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其次,概述县级政府的决策制定与执行和政务监督过程,指出县级政府决策民主化、决策执行能力提高和政务监督作用有效发挥的实现途径。最后,简析县级政府面临的三大难点和存在的四大问题,指出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县级政府在认识上有偏差、在体制上受束缚、受利益上的驱动和环境上的制约。第四章试图指出县级政府的发展方向是建设公共服务型县级政府。首先,从西方政府治理理论入手,简要介绍了“新公共管理”实践模式、“回应性政府”治理模式和西方各国行政改革的背景、特点及内容,力图从中找出我国新一轮政府改革中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其次,分析公共服务型县级政府的涵义,指出当代县级政府应该是“公共”与“服务”的县级政府,是“有限”与“有效”的县级政府,是“善治”与“双廉”的县级政府。最后,阐述了建设公共服务型县级政府的必要性,指出建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人为本,服务行政、责任行政、公共行政和有效行政的公共服务型县级政府是县级政府走出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第五章明确指出建设公共服务型县级政府的根本途径是提升县级政府的服务能力。首先,分析了县级政府角色定位的误区及原因,指出转型时期县级政府应该承担的角色。其次,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县级政府职能实现战略转变的要求,指出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是明确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核心的职能定位。最后,从县级政府服务理念的形成、价值取向和县级政府服务能力与其相关能力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县级政府服务能力提高的途径。

二、文牍主义必须“下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牍主义必须“下岗”(论文提纲范文)

(1)社区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麦当劳化困境及其消解 ——基于C市K社区的参与式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研究价值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资料收集方法
        1.3.3 抽样方法
        1.3.4 资料分析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视角
    2.1 文献综述
        2.1.1 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研究述评
        2.1.2 项目制相关研究述评
        2.1.3 分析与评述
    2.2 概念界定
        2.2.1 社区社会工作
        2.2.2 麦当劳化
    2.3 理论视角
        2.3.1 合理化理论
        2.3.2 社会工作的麦当劳化
第三章 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运作机制
    3.1 社区建设:行政主导,责任下沉
        3.1.1 社区职责的扩展
        3.1.2 科层化的组织架构
        3.1.3 网格化的管理模式
        3.1.4 规范化的运行机制
    3.2 社工参与的组织结构:组织嵌入,人员转化
        3.2.1 社工来源:在职转化与项目迁徙
        3.2.2 人员管理:行政命令与责任到人
        3.2.3 工作考核:资料检查与唯结果论
    3.3 社工参与的服务机制:项目介入,有限参与
        3.3.1 项目化的服务模式
        3.3.2 固定的服务对象
        3.3.3 有限的服务方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会工作服务的麦当劳化
    4.1 绩效化的服务目标
        4.1.1 “稳定压倒一切”的目标
        4.1.2 “数字政绩”的压力
        4.1.3 效率至上的服务理念
    4.2 可预测的服务活动
        4.2.1 服务过程的“洋八股”
        4.2.2 展示化的服务活动
        4.2.3 稳定的服务效果
    4.3 技术化的实践手段
        4.3.1 科层制下的专业实践
        4.3.2 细化的服务指标
        4.3.3 量化的服务考核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理性化的非理性困境
    5.1 专业服务的虚化
        5.1.1 “痕迹主义”
        5.1.2 “填表达人”
        5.1.3 “工具主义”
    5.2 专业实践的难题
        5.2.1 社会性的弱化
        5.2.2 自愿性的消弭
        5.2.3 身份认知困境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6.1 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麦当劳化症候
    6.2 超越麦当劳化困境的可能走向
        6.2.1 行政主导走向结构耦合
        6.2.2 情境嵌入走向多重嵌入
        6.2.3 服务提供走向智力支持
    6.3 关于社会工作麦当劳化的反思
        6.3.1 麦当劳化的生成语境
        6.3.2 专业化与本土化的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信访维稳属地管理中基层政府政策执行研究——以A市檀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信访维稳“属地管理”政策在A市檀乡的执行
    (一) 从“分级负责, 归口办理”到“属地管理”
    (二) 政策下达
        1. 科层权威的层级复制
        2. 重拾政治动员
    (三) 基层政府的执行策略
        1. 文牍主义的自我保护术
        2.“推、托、磨”的压力转换技术
四、“属地管理”政策的执行效应
    1.雪上加霜的信访终结机制
    2.与日俱增的维稳成本
    3.层层套牢的基层责任
五、结论与讨论

(3)社会建设背景下城市社区善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0.1.1 选题的缘起
        0.1.2 选题的意义
    0.2 学术前史、研究方法及前沿问题
        0.2.1 学术前史
        0.2.2 研究方法
        0.2.3 前沿问题
    0.3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0.3.1 基本观点
        0.3.2 主要内容
        0.3.3 研究方法
        0.3.4 创新之处
    0.4 基本概念
        0.4.1 社区
        0.4.2 社区建设
        0.4.3 社区治理与善治
第1章 城市社区发展的背景与过程
    1.1 城市社区建设的时代驱动
        1.1.1 市场经济发展
        1.1.2 现代社会建设
        1.1.3 社会基层治理转型
    1.2 城市社区发展变化
        1.2.1 传统居委会时期
        1.2.2 社区建设时期
        1.2.3 城市社区治理特点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区治理的新动向
        1.3.1 从基层民主到社会建设
        1.3.2 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
        1.3.3 从单一治理到综合施策
        1.3.4 从政策治理到法律之治
        1.3.5 从传统治理到现代治理
    1.4 简短的结论
第2章 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分析
    2.1 城市社区治理的绩效
        2.1.1 社区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
        2.1.2 城市社区治理取得的成效
    2.2 当前城市社区治理难题
        2.2.1 社区治理的路径依赖困境
        2.2.2 社区治理法治化困境
        2.2.3 社区集体行动困境
        2.2.4 社区治理理论的“拿来主义”困境
        2.2.5 社会分化与隔离社区
        2.2.6 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发展不平衡
    2.3 城市社区治理困境追问
        2.3.1 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方位
        2.3.2 变动中的政府与社会关系
        2.3.3 社区法律体系不完善
        2.3.4 社区公共性的普遍缺失
    2.4 简短的结论
第3章 城市社区善治的理论构成
    3.1 城市社区善治提出的时代要求
        3.1.1 城市社区善治根源于政府失灵
        3.1.2 城市社区善治根源于市场失灵
        3.1.3 城市社区善治根源于社会失灵
    3.2 城市社区善治的目标
        3.2.1 完善社区现代治理结构
        3.2.2 优化社区现代治理机制
        3.2.3 提升社区日常生活民主
        3.2.4 加强社区现代公共服务
    3.3 城市社区善治的合力驱动
        3.3.1 党组织的协调服务能力
        3.3.2 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3.3.3 社区居民的自治能力
        3.3.4 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
        3.3.5 以法律为核心的制度力量
        3.3.6 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
    3.4 城市社区善治要素
        3.4.1 社区善治主体:平等协商的多元主体
        3.4.2 社区善治客体:公共利益最大化
        3.4.3 社区善治内核:权力与权利之间双向互动
        3.4.4 社区善治过程:从管控到善治的转变
    3.5 简短的结论
第4章 推进城市社区善治的发展路径
    4.1 树立社区善治理念
    4.2 提升城市社区现代治理能力
    4.3 推进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
    4.4 发展城市社区协商民主
    4.5 加强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4.6 创新城市社区文化
    4.7 简短的结论
余论: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城市社区善治全面深化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1978年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立权威性的改革机构, 整合不同利益要求, 确保改革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加强公务员制度法制化和民主化建设
三、坚持平等竞争和功绩制原则
四、要加强政治、经济体制和公务员制度的同步建设
五、高度重视文官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连续性和渐进性

(7)对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动因与路径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简要回顾
二、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因探析
三、中国政府机构改革“怪圈”的根本原因
四、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路径选择

(9)民营企业员工失业恐惧下的行为异化现象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 目前社会就业的现状以及失业恐惧的产生
    2.1 就业形势处于持续紧张状态
    2.2 民营企业员工的流失率居高不下
    2.3 失业恐惧的产生普遍存在
3 异化以及异化行为产生的动因
    3.1 “异化”的定义
    3.2 通常的观点
    3.3 异化行为产生的动因 (目的取向)
4 异化的个体表现与群体行为特征
    4.1 个体表现
        1) 有条件的积极努力:
        2) 免责心理下的坚持原则:
        3) 高忍耐性:
        4) 推诿, 不承担责任:
        5) 偷懒, 对于超时劳作的自我补偿:
        6) 采用非正常手段体现附加价值以达到延长就业预期的目的:
        7) 长官意志导向而取代任务导向:
        8) 隐藏个性, 化主动进取为被动服从:
    4.2 群体表现
        1) 过激与极左现象:
        2) 合作性差, 文牍主义盛行, 本位主义严重:
        3) 缺乏凝聚力, 产生派系斗争:
        4) 人际关系复杂, 防范心理严重, 交流意愿遭到抑制:
5 异化现象对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与互动
    5.1 老板管理行为的取向
    5.2 监控与异化之间的恶性循环
    5.3 对于组织结构的影响
    5.4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6 对于异化现象的认识以及对策研究
    6.1 在现阶段属于国内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6.2 与国有企业通病的相似性
7 建议与对策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县级政府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依据与理论及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与评析
三、选题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四、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县级政府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节 中国古代县制演进的简介与评析
    一、县制地位的确立与历史意义
    二、县制的演进及其社会功能
第二节 近代县制演变的简介与评析
    一、清末近代现代县制的萌芽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县制
    三、国民政府时期的县制
    四、近代县制改革的利弊得失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县级建制地位与功能的变化和现状
    一、县级政府的地位与功能
    二、工业化初期,市制对县制的冲击
    三、“市管县”体制的形成及其弊端
    四、“省直管县”的探索 第二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县级政府提出的新要求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论依据与基本思路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论依据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县级政府的新功能
    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实现县域社会和谐
    三、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第三章 县级政府行政结构、运行机制的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县级政府机构的设置、职能与政务关系
    一、县级政府机构的设置
    二、县级政府职能的变迁
    三、县级政府的政务关系
第二节 中国县级政府的决策制定、执行与政务监督
    一、县级政府的决策制定
    二、县级政府的决策执行
    三、县级政府的政务监督
第三节 我国县级政府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一、县级政府面临的难点
    二、县级政府存在的问题
    三、难点与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中国县级政府的发展方向:公共服务型县级政府
第一节 西方政府治理理论及其启示
    一、“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
    二、“回应性政府”治理模式
    三、西方各国行政改革简析
第二节 公共服务型县级政府的涵义
    一、“公共”与“服务”的县级政府
    二、“有限”与“有效”的县级政府
    三、“善治”与“双廉”的县级政府
第三节 建设公共服务型县级政府的必要性
    一、履行政府职能的内在要求
    二、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结果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县级政府的必然选择
第四节 公共服务型县级政府的价值取向
    一、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根本宗旨与行为准则: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角色定位与主要职能:满足县域社会公共需求,依法向县域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四、职能的主要方式:依法行政、服务行政、有效行政、责任行政 第五章 建设公共服务型县级政府的根本途径
第一节 县级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
    一、当前县级政府角色定位存在的误区或错位
    二、县级政府角色错位的原因分析
    三、转型时期县级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
第二节 县级政府职能的战略转变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县级政府职能实现战略转变的要求
    二、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
第三节 县级政府服务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县级政府服务理念的形成
    二、县级政府服务能力的取向
    三、县级政府服务能力与其相关能力的关系
    四、县级政府服务能力提升的途径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文牍主义必须“下岗”(论文参考文献)

  • [1]社区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麦当劳化困境及其消解 ——基于C市K社区的参与式观察[D]. 徐明琨. 吉林大学, 2020(08)
  • [2]信访维稳属地管理中基层政府政策执行研究——以A市檀乡为例[J]. 张紧跟,周勇振. 中国行政管理, 2019(01)
  • [3]社会建设背景下城市社区善治研究[D]. 刘小钧. 江西师范大学, 2016(07)
  • [4]中国转型期的社会不稳定与社会治理[A]. 胡鞍钢,王磊. 国情报告(第八卷 2005年(下)), 2012
  • [5]关于当前我国社会稳定的状况与对策[A]. 胡鞍钢. 国情报告(第二卷 1999年(上)), 2012
  • [6]1978年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启示[J]. 杨秀云. 学理论, 2009(12)
  • [7]对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动因与路径的思考[J]. 王克群.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09(01)
  • [8]“下岗”意义源流嬗变[J]. 吴继刚.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8(11)
  • [9]民营企业员工失业恐惧下的行为异化现象及其对策研究[J]. 朱金海. 技术经济, 2007(07)
  •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县级政府的作用[D]. 武君婷. 中共中央党校, 2007(03)

标签:;  ;  ;  ;  ;  

文件主义必须“下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