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人际交往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及教育对策

网络人际交往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及教育对策

一、网络人际交往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及教育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胡治丞[1](2021)在《网络短视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研究 ——基于重庆市四所学校的实证调查》文中研究指明

纪若玲[2](2021)在《中职学校校园欺凌影响因素及防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校园欺凌行为在中职学校里频繁发生,这不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危害到家庭、学校甚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中职学校是校园欺凌的高发区,更应该引起社会各主体的关注以及重视。因此,为了让中职学生能够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进行预防治理。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中职学校校园欺凌展开研究,旨在了解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现象,分析影响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具体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有效防治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建议。本研究结合文献梳理以及研究的理论基础,编制了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调查问卷,通过对广东省部分中职学校的师生进行调查,最终获得1125份有效问卷,运用SPSS25版软件对其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以及二元logistics回归验证,得出以下结论:在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现象研究中发现:(1)当前广东省中职学校欺凌行为普遍存在,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关系欺凌。(2)学生、教师以及家长对欺凌行为的认知程度较浅;学生、教师和家长在处理欺凌行为时无法采取正确的解决方式。(3)欺凌行为在性别和年级上均呈现显着差异,其中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发生欺凌行为,中职一年级显着低于中职二年级和中职三年级。同时,在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现象生成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发现,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个人因素,包括中职学生的生理影响、性别差异、性格问题、对校园欺凌的认知不足以及道德法规意识淡薄;二是家庭因素,包括家庭关系不和睦、家庭经济条件不一、家庭结构失衡以及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三是学校因素,包括校园风气不良、师生关系紧张、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监管制度与防治机制的缺位;四是社会因素,包括校园周边不良环境、大众网络不良传播、社区治安管理不当、法律规范不足。基于以上的原因,并参考优秀的中职学校对校园欺凌事件的防治措施,提出了以下针对性预防与治理建议。在预防方面,主要是做好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提高中职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优化中职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建设中职学校内外的安全防范制度;在治理方面,主要是采取有效的惩罚力度、做好欺凌者跟踪调查工作、加强被欺凌者心理辅导与干预、完善中职学校校园欺凌防治机制。

包冉[3](2021)在《个案工作介入初中学生偏差行为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H县第三中学为例》文中提出青少年的发展关乎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国家未来的人才的储备军,能够为我们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因此,其身心健康发展各个方面都应该被社会所重视。然而,随着社会快速发展,青少年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各种各样的挑战。同时,青少年阶段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还未能形成健全的观念体系,并且现阶段的青少年有情绪化、好奇心强等鲜明的性格特点,无法很好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导致一部分青少年由于思想方面与心理方面不健全,在面对日常学习、人际关系、自我同一性的建立等方面带来的压力,不仅会打击青少年的积极性与自尊,而且做事时很难考虑到后果,甚至会有比较偏差的行为出现。偏差行为是指违反社会准则、道德规范的行为,由于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青少年挣脱束缚的想法日益增长,但青少年对道德标准的理解相对较弱,区分对错能力较差,因此缺乏分辨及抵制各种消极、错误或违法行为的能力,所以受到某些不良事物的错误引导,并产生偏差行为、问题行为。本文应用标签理论、优势视角理论以及生态系统理论,在系统的分析青少年偏差行为的表现、其产生的原因与影响的基础上,介入并矫正青少年偏差行为,并且总结个案工作的成效、经验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的借鉴。本文共由绪论以及三个章节构成。绪论包括了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概念界定以及理论基础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从学校的基本情况及学生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呼和浩特市H县第三中学的现状,并且通过调查研究,叙述了第三中学学生存在的偏差行为,包括学业适应、外在行为与心理与情绪问题,并且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分析了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同时叙述了个案工作介入H县第三中学学生偏差行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第二章为个案工作介入H县第三中学学生偏差行为的研究,每一种偏差行为类型选取典型代表,分为三种类型:学业适应、外在行为与心理与情绪问题,共三个个案研究,并且总结了取得的成效以及遇到的问题。第三章为个案工作介入初中生偏差行为的反思与建议,包括关于个案工作方法的反思、关于社会工作者及案主的反思,同时根据介入的实际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可行的建议。关注青少年的偏差行为,对于青少年以及家庭,社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矫正青少年的偏差问题,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及其他因素共同入手,齐心协力,共同承担起为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环境的责任。同时,也需要家长、老师以及整个社会的理解与尊重,加强对青少年正确的引导及偏差行为的矫正,从而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吴岩[4](2021)在《离异家庭青少年人际交往障碍的个案工作介入实践》文中提出据近几年的数据显示,离异单亲家庭的困境青少年的比例逐年增大,其中人际交往障碍的青少年占据多数,这一问题在近几年也得到普遍关注,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正是性格、心理、人格逐渐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情绪不稳定,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也需要父母对其引导,然而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青少年家庭内部结构的破裂使得他们的心理、生理等方面发生一系列改变,从而产生一些消极负面的情绪,最后在人际交往方面会产生许多问题,从人际交往障碍的影响来看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帮助和支持,随着时间的流逝所产生的危害会渗透到青少年的生活、学习、甚至工作当中,影响终身。本次研究将以个案工作的手法对小英进行介入性治疗,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和方法,探究社会工作的个案介入模式在为案主服务的工作中所起到的效果和作用。在治疗的过程中帮助小英恢复受损的社会功能。在介入过程中综合运用优势视角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为案主服务,另外笔者通过观察法和深入的访谈发现案主存在极度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恐惧以及敏感等问题。经过介入发现离异家庭子女产生人际障碍的原因包括一是小英自身的认知出现了问题;二是小英周围的支持系统不够坚实;三是内心压抑的情绪得不到释放。笔者在正式介入的过程中将治疗阶段共分为五个,一共开展六次介入活动,第一次介入帮助案主宣泄内心压抑情绪,促进亲子关系,化解误解,营造好的家庭环境。第二次介入协助案主直视自身问题,改变错误认知,感受家庭的温暖。第三次介入提升自信心,缓解与人交往的恐惧心理。第四次介入社区活动锻炼自己,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人际交往技能。第五个阶介入人际交往范围,巩固并加强人际交往技能。第六次介入建立案主的目标,确定努力的方向。以达到帮助小英宣泄自身的压抑情绪,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最终目的。在最后的反思总结环节笔者针对离异家庭青少年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三个建议,首先要向青少年输入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要建构坚实的家庭支持系统;最后要鼓励青少年参与社区活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笔者最后对此次个案介入进行了反思,希望更好地帮助离异家庭青少年摆脱困扰,恢复正常的生活。

刘姝月[5](2021)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日益普及,许多青少年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网络的诱惑,加上自身的控制能力较差,很容易对网络产生很强的依赖感,同时受到网络游戏带来的愉悦感和满足感的影响,这就促使他们沉迷于网络之中无法自拔。但青少年时期正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来自各方面的负面消极因素极易对青少年产生影响,致使其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阻碍其培育出健康的人格。本研究以一位沉迷网络游戏的青少年作为分析研究的案例,通过个案访谈、参与观察以及青少年网络成瘾量表来了解案主网络成瘾的表现,判断案主沉迷网络的程度,从个人、家庭、学校层面探寻案主网络成瘾问题出现的原因,以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为依据,有针对性的制定介入计划。运用个案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在介入前期探索案主网络成瘾的表现和程度,明确可行的任务;介入中期通过六次具体的介入行动帮助案主减少上网的时间和频次、使案主父母意识到存在不合理的教育观念和方式、让案主尝试主动与他人交往,纠正案主不合理认知,改善案主的生活及学习环境;在介入后期通过与案主回顾介入过程、回访结束个案介入活动。最后对本次个案工作介入行动进行效果评估,并对整个介入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提出相关建议。

钟磊[6](2021)在《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及教育反思 ——基于我国三十部青春题材电影的分析》文中指出校园欺凌是世界各国中小学校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校园欺凌更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其存在的普遍性、后果的高危害性和严重性以及防治的低效性,校园欺凌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教育机构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和共同关注的教育难题。在此背景下,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成为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当前,已有研究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对校园欺凌的概念内涵、类型特点、影响因素和对策建议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有益探讨,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前提与基础。但校园欺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产生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其深刻理解与有效防治需要多视角的解读以及多方力量的整合。因此,从多个角度,借助不同媒介,采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全视角和全景式的透视与剖析,才能达成对其全面和全方位的深度解读。与此同时,随着恶性校园欺凌事件的频繁发生,以及各方的广泛关注,各种以校园欺凌为主题的题材被拍摄成电影,以此来反映现实,映射问题。此类题材的电影致力于利用影像叙事的手段对校园欺凌事件进行再现,并在此过程中加入导演自身的思考,使其呈现出真实性、哲思性与娱乐性共存的特征。一方面,作为影视教育,校园欺凌影像是具有艺术性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作为艺术作品,校园欺凌影像又是具有教育意蕴的影视艺术。于此意义而言,校园欺凌影像有机结合了艺术与教育,为研究校园欺凌问题提供了有效媒介、全新载体和独特视角。基于此,本研究立足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以吉尔·德勒兹的“时间-影像”“运动-影像”理论、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理论、古斯塔夫·勒庞的“心理群体”概念以及格伯纳的“涵化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文本分析、符号分析以及焦点小组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作为研究媒介和载体的30部反映校园欺凌问题的青春题材电影进行分析与探讨,充分挖掘电影所具备的现实性特征与意义,并对电影反映现实的方式和手段、电影的情节内容、人物设置、人物形象在现实中的定位以及电影的拍摄技法进行分析、总结与共性特征提取,在此基础上,将其与现实生活做类比,进而对现实中的校园欺凌现象进行影射、分析与研究,以深度挖掘校园欺凌影像呈现的教育反思及意蕴。遵循此逻辑思路,在对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以及校园欺凌影像的叙事动机进行分析阐述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影像呈现的校园欺凌成因及教育反思。概括而言,核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七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问题、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设计与方法。第一章为校园欺凌研究的理论基础,重点探讨了吉尔·德勒兹的“时间-影像”“运动-影像”理论、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理论以及古斯塔夫·勒庞的“心理群体”概念以及格伯纳的“涵化理论”及其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的适切性。第二章为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主要从人物形象、空间叙事和行为表达三个维度呈现影像中的校园欺凌景象;第三章为校园欺凌影像的叙事动机,重点从私人矛盾空间建构与社会关系不合理两个维度分析探讨了样本电影影像叙事的推进;第四章为影像呈现的校园欺凌成因,主要从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家庭教育的功能性扭曲以及社会教育的结构性缺失三个维度展现了影像呈现的校园欺凌成因;第五章为校园欺凌影像呈现的教育反思,主要从影视和教育两个维度分析探讨了校园欺凌影像呈现出的教育意蕴、思考与反省,具体包括充分尊重校园欺凌事件的真实性、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的立场与观点、有效阐释校园欺凌事件的生成与化解机制以及主动凸显主体关注与人文关怀等对策思考,以充分有效发挥校园欺凌影像教化与规训、反思与批判的教育价值及社会功用。结语部分主要从教化与规训、反思与批判两个维度对校园欺凌影像呈现的教育意蕴、思考和反省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严懿伦[7](2021)在《小学生网络游戏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逐渐步入智能化。作为网络时代原住民的小学生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网络游戏中,随之产生的诸多教育问题也逐渐显现,这使得对他们参与游戏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索愈发重要。目前,国内外对于网络游戏行为的研究逐步深入,但多聚焦于大中学生,较少有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网络游戏行为的实证研究。小学阶段是孩子接受教育和改正不良习惯的窗口期,家庭和学校的科学引导对他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因此,本研究着眼于探讨小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的现状是什么?小学生网络游戏特点是什么?哪些因素影响了小学生网络游戏行为?小学生网络游戏行为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减少小学生游戏中的问题行为?本研究以中高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并通过网络游戏参与动机和父母教养方式这2个网游行为的影响因素来切入,建立了研究小学生网络游戏行为的框架。剖析游戏参与动机和家庭教养方式对网游行为的影响和具体的影响机制。总结小学生网络游戏行为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以此为基础,提出对教师和家长双方切实可行的教育建议,对减少和预防小学生网络游戏问题行为的发生,引导小学生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研究发现,团队合作和自我认同是小学生最主要的网络游戏行为,而学生游戏中的社会互动和自我认同行为存在性别差异。父母教养方式能够促进或抑制网络游戏行为。作为游戏行为内部影响因素的网络游戏参与动机能在父母教养方式和网游行为中起到中介作用以及网络游戏行为对小学生的影响是具备双重属性的。对此,笔者将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发现了小学生网络游戏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蔡漫纯[8](2020)在《网络文化影响下的高中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研究 ——以J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人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网络作为新时代技术的产物,注定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随着网络进入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作为当代高中生也不可避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日益美好,当代高中生处于这样的成长和生活环境,对网络这样的新兴事物接受度非常高,然而网络世界复杂多变,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对高中生成长的影响不得不重视。自“互联网+”提出后,互联网更是成为教育领域的讨论热点,一方面网络文化为我国高中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双面性也相应会为高中生的人际交往带来挑战。本文以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状况作为切入点,通过文献搜集、查阅、整理,主要对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已有研究成果、概念界定以及理论基础进行梳理整合,能为笔者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针对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进行实证调查,以J市Y高中、D高中、H高中为调查场所,在高一、高二、高三随机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网络文化背景下当代高中生的上网情况和人际交往的具体情况。通过调查发现,网络文化总体上对当代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比较正面。进一步分析发现,网络文化对当代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在年级、住宿、生源地、独生子女、班干部、学业水平等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虽然网络文化总体上对当代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比较积极正面,但是与此同时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当代高中生人际交往也出现了消极影响。笔者通过对学生、教师、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当代高中生的真实想法,了解教育者和家长对当代高中生上网的具体态度和教育观念等,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其潜在原因。根据实证调查的结果,针对网络文化对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和原因分析,笔者从多个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提升高中生综合素质;学校应注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教育素养,加强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净化网络环境,营造积极的网络氛围。

秦智亮[9](2020)在《小组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提升的实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初一年级的流动青少年除了要适应生理、心理的变化以外,还需具备良好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以适应校园生活,顺利融入城市开展新生活。当前,流动青少年与本地户籍青少年相比,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低下,存在严重的负面情绪与行为问题。他们往往面临心理压力无法有效进行人际交往。因此,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实证研究既是对自我效能感研究的发展也是对人际交往领域研究的深化,亦是对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的探究,更是满足流动青少年适应校园生活、融入城市的现实需要。本研究采用实地研究方式中的个案研究和参与观察两种子类型开展研究,并采用无结构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自填问卷法来收集资料。本研究通过分析小组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实务过程,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制定出小组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计划。首先,本研究通过无结构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对H街道HZ学校初一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进行调研,了解流动青少年对人际交往的真实需求。其次,本研究以自我效能感理论、小组动力学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小组工作方法,针对初一级流动青少年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较低的现状,通过八节小组活动进行介入。最后本研究通过无结构访谈法、参与式观察、自填问卷法进行成效评估,以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得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呈现小组实务的效果,并对小组实务进行反思。本研究发现,小组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具有显着的成效:以历奇游戏为重要依托,在体验中成长,获得人际交往成功经验及获取替代性经验;小组内加强组员观察与模仿,明确提出了对校园生活的期待,充分提升流动青少年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但由于评估工具相对单一,回访时间短等原因,小组成效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此,本研究结合本次小组工作的实务经验,提出相关的优化建议及未来需继续探索与研究的方向。

肖曾柯[10](2020)在《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对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文中指出21世纪的今天,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在四川藏区的广泛普及,以QQ、微信、快手、抖音等基于移动媒体而诞生的新型社交网络深受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的喜爱。缺失与父母面对面的交流,移动社交网络成为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与父母交流沟通最主要的工具;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和陪伴,移动社交网络成为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陪伴;因文化、代沟的差异缺少与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监护人的沟通,娱乐和聊天交友成为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使用移动社交网络最主要的目的。移动社交网络已经成为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进行交流沟通、调节情绪、信息获取、消遣娱乐的首要平台,在其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社会化状况。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从移动社交网络和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社会化状况的关系出发,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初一至高二的留守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探究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情况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对其社会化状况所产生的影响。首先结合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的结果对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以及社会化情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以呈现其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及其社会化的现状、特点。在此基础上,借助相关、回归分析方法从使用强度、依赖程度、使用态度这三方面来考察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对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社会交往、学习能力、心理情感、国家认同等社会化状况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的社会化状况具有特殊性。留守青少年仅在生活技能这一维度上要高于非留守;在社会交往、学习能力、性格行为、道德行为以及心理情感上都要低于非留守。第二,在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情况方面,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娱乐化倾向明显,留守青少年在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强度和依赖程度上均明显高于非留守青少年。第三,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营造新的社会环境对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的社会化产生了显着影响。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强度、依赖程度、使用态度都会对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的社会化状况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总体而言,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对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的社会交往、学习能力、生活技能、道德行为产生了负向影响,对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心理情感、国家认同产生了正向影响,而对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的性格行为却没有影响。最后本文针对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对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社会化情况所产生的影响在经过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较系统性地从多维度提出了正向促进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社会化的对策:一是留守青少年父母要善于借助移动社交软件加强与孩子的互动交流;二是学校及老师要承担起促进留守青少年正常社会化的角色;三是加强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新媒介素养教育;四是加强四川藏区村落文化设施建设;五是引导发挥公益组织、社会力量的作用。以期促进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社会化的良性发展,帮助其更好地茁壮成长、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网络人际交往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及教育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人际交往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及教育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中职学校校园欺凌影响因素及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校园欺凌研究概述
        二、国内校园欺凌研究概述
        三、相关成果评述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校园欺凌的基本内涵
        二、中等职业学校
    第五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埃里克森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三、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第六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现象研究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过程
        一、确定调查目的和访谈目的
        二、选择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三、选择调查对象与访谈对象
        四、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
        五、分析和统计调查问卷
        六、访谈实施
    第二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现象的调查结果
        一、欺凌行为主体的基本情况
        二、欺凌行为现状的频数分析
        三、欺凌行为与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第三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现象的调查与访谈小结
第三章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现象的归因分析
    第一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生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欺凌行为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二、欺凌行为与各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
    第二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产生的影响因素解读
        一、家庭因素
        二、学校因素
        三、社会因素
        四、个人因素
第四章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防治建议
    第一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预防建议
        一、做好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普查
        二、提高中职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
        三、优化中职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四、建设中职学校内外的安全防范制度
    第二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治理建议
        一、采取有效的惩罚制度
        二、做好欺凌者跟踪调查工作
        三、加强被欺凌者心理辅导与干预
        四、完善中职学校校园欺凌防治机制
第五章 结语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职学校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调查问卷(学生版)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3)个案工作介入初中学生偏差行为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H县第三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概况
        2、国外研究概况
        3、研究评述
    (三)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概念界定
        2、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文献法
        3、半结构式访谈法
第一章 H县第三中学学生偏差行为现状、成因及个案介入可行性与必要性
    第一节 H县第三中学背景介绍
        一、学校基本概况
        二、学生基本情况及特点
    第二节 H县第三中学学生偏差行为现状
        一、学业适应问题
        二、外在行为问题
        三、心理及情绪问题
    第三节 H县第三中学学生偏差行为成因
        一、微观系统的影响
        二、中观系统的影响
        三、宏观系统的影响
    第四节 个案工作介入H县第三中学偏差行为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个案工作介入H县第三中学偏差行为可行性
        二、个案工作介入H县第三中学偏差行为必要性
第二章 个案工作介入H县第三中学学生偏差行为的应用
    第一节 个案分析
        一、初中生偏差行为的个案介入——案例一
        二、初中生偏差行为的个案介入——案例二
        三、初中生偏差行为的个案介入——案例三
    第二节 个案工作介入H县第三中学偏差学生的成效与问题
        一、个案工作介入H县第三中学偏差学生取得的成效
        二、个案工作介入H县第三中学偏差学生遇到的问题
第三章 反思与建议
    第一节 个案工作介入初中学生偏差行为研究反思
        一、关于个案工作方法的反思
        二、关于社会工作者的反思
        三、关于案主的反思
    第二节 个案工作介入初中学生偏差行为研究建议
        一、引进个案工作方法,提升社工专业能力
        二、综合运用个案工作与小组工作专业方法
        三、个案工作介入注重塑造社会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离异家庭青少年人际交往障碍的个案工作介入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离异家庭青少年
        2.1.2 人际交往障碍
    2.2 理论依据
        2.2.1 认知行为理论
        2.2.2 优势视角理论
        2.2.3 家庭系统理论
第3章 离异家庭青少年人际交往障碍个案介入
    3.1 接案
        3.1.1 案例介绍
        3.1.2 接案准备
        3.1.3 初次接触
    3.2 预估
        3.2.1 问题分析
        3.2.2 需求评估
    3.3 计划
        3.3.1 总目标
        3.3.2 具体目标
        3.3.3 干预计划
    3.4 介入过程
        3.4.1 帮助案主宣泄压抑情绪
        3.4.2 改变案主错误认知
        3.4.3 克服案主的恐惧障碍
        3.4.4 增强案主的人际交往能力
        3.4.5 建立案主的发展目标
    3.5 评估
        3.5.1 过程评估
        3.5.2 结果评估
    3.6 结案
第4章 总结和反思
    4.1 结论
        4.1.1 输入正向的价值观念
        4.1.2 构建坚实的家庭支持系统
        4.1.3 鼓励青少年参与社区活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2 反思
        4.2.1 注重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
        4.2.2 社工介入离异家庭青少年的紧迫性
        4.2.3 呼吁大家更多的关注离异家庭子女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文献述评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
第二章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个案工作介入准备
    一、案主基本情况
    二、案主网络成瘾的表现
    三、案主情况分析
        (一)个人层面
        (二)家庭层面
        (三)学校层面
        (四)社会层面
    四、案主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原因
        (二)家庭原因
        (三)学校原因
        (四)社会原因
    五、案主存在问题及需求分析
        (一)改变对网络的认知行为
        (二)改变对学习的态度
        (三)改善与家人的关系
第三章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个案工作介入过程
    一、介入模式
    二、制定服务计划
        (一)制定介入目标
        (二)制定介入服务计划
    三、实施服务计划
        (一)第一阶段
        (二)第二阶段
        (三)第三阶段
第四章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个案介入服务效果评估
    一、评估方法
        (一)访谈资料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测量表
    二、评估效果
        (一)目标达成程度评估量表
        (二)服务对象转变情况评估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测量量表的反馈
第五章 总结与建议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反思
        (一)对方法的反思
        (二)对模式的反思
    二、研究建议
        (一)建设专业社工机构帮助网瘾案主重建认知
        (二)提升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
        (三)进一步扩充社会工作者专业人才储备
        (四)完善网络方面相关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网络成瘾量表
    附录 2 访谈提纲
致谢

(6)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及教育反思 ——基于我国三十部青春题材电影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校园欺凌现象的普遍性
        (二)校园欺凌后果的高危害性和严重性
        (三)校园欺凌影像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效媒介和全新载体
    二、研究问题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文献综述
        (一)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
        (二)关于校园欺凌题材电影的研究
        (三)研究述评
    六、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样本选取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校园欺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吉尔·德勒兹的“时间-影像”“运动-影像”理论
        (一)“运动-影像”理论
        (二)“时间-影像”理论
        (三)德勒兹理论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中的适切性
    二、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理论
        (一)微观权力理论的提出
        (二)微观权力形式的演变
        (三)微观权力的表现形式:规训与惩罚
        (四)微观权力的运作方式
        (五)规训与惩罚理论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的适切性
    三、古斯塔夫·勒庞的“心理群体”概念
        (一)心理群体的特征
        (二)“心理群体”概念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的适切性
    四、格伯纳的“涵化理论”
        (一)大众传媒与“社会学习”
        (二)电影与大众教育
        (三)“涵化理论”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的适切性
第二章 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
    一、人物形象
        (一)冲动的欺凌者
        (二)委屈的被欺凌者
        (三)沉默的大多数
        (四)为人师表的焦虑
    二、空间叙事
        (一)躁动的班级教室
        (二)被冷落的校园角落
        (三)并不宁静的教师办公室
    三、行为表达
        (一)冲突中的言语
        (二)冲突中的肢体动作
        (三)潜在的网络行动
第三章 校园欺凌影像的叙事动机
    一、私人矛盾空间建构
        (一)心理冲突
        (二)物理空间
    二、权力关系不合理
        (一)社会位阶与身份焦虑
        (二)性别关系
        (三)叙事线索
第四章 影像呈现的校园欺凌成因
    一、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一)学校教育功利化倾向在样本电影中的表现
        (二)学校教育制度严苛的影响
        (三)学校教育制度压抑学生现实诉求的影像分析
    二、家庭教育的功能性扭曲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二)家庭教育的滥用
        (三)家庭教育的过度
    三、社会教育的结构性缺失
        (一)社区教育工作的关注度不足
        (二)网络的误导与激化
        (三)社会刻板成见
第五章 校园欺凌影像呈现的教育反思
    一、充分尊重校园欺凌事件的真实性
        (一)什么是充分尊重校园欺凌事件的真实性
        (二)为什么要充分尊重校园欺凌事件的真实性
        (三)如何充分尊重校园欺凌现象的真实性
    二、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的立场与观点
        (一)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立场与观点的主体
        (二)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立场与观点的方法
        (三)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立场与观点的意义
    三、有效阐释校园欺凌事件的生成与化解机制
        (一)校园欺凌事件的生成
        (二)校园欺凌事件的化解
        (三)校园欺凌生成与化解机制的现实应用
    四、主动凸显主体关注与人文关怀
        (一)关怀被欺凌者的现实处境
        (二)抱有真诚的教育关注
        (三)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着作情况

(7)小学生网络游戏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小学生的网络游戏使用带来了诸多教育问题
        1.1.2 小学生网络游戏行为研究的视野较为单一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网络游戏研究综述
        1.3.2 网络游戏行为研究综述
        1.3.3 网络游戏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1.3.4 国内外已有研究评析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访谈法
    1.6 核心概念界定
    1.7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问卷调查设计
        2.1.1 调查目的
        2.1.2 问卷指标
        2.1.3 研究工具
        2.1.4 样本选择
        2.1.5 问卷的设计
    2.2 访谈设计
        2.2.1 访谈目的
        2.2.2 访谈对象
        2.2.3 访谈提纲设计
    2.3 数据的统计方法
第3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小学生网络游戏的现状
        3.1.1 小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的整体情况
        3.1.2 不同性别、年级的小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的情况
    3.2 小学生网络游戏行为的现状分析
        3.2.1 小学生网络游戏行为整体情况
        3.2.2 不同性别小学生的网络游戏行为差异
        3.2.3 不同年级小学生的网络游戏行为差异
        3.2.4 小学生网络游戏行为特征
    3.3 小学生网络游戏行为的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3.3.1 小学生网络游戏参与动机的整体情况
        3.3.2 不同性别小学生的网络游戏参与动机差异
        3.3.3 不同年级小学生的网络游戏参与动机差异
        3.3.4 网络游戏参与动机与小学生网络游戏行为的关系分析
    3.4 小学生网络游戏行为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3.4.1 父母教养方式与网络游戏行为的关系分析
    3.5 游戏行为内外部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分析
        3.5.1 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网络游戏参与动机的关系分析
    3.6 小学生网络游戏行为与其影响因素间的作用机制分析
        3.6.1 研究模型建立
        3.6.2 中介效应检验
第4章 小学生网络游戏行为的主要特点
    4.1 团队合作和自我认同是小学生最主要的网络游戏行为
    4.2 学生游戏中的社会互动和自我认同行为存在性别差异
    4.3 父母教养方式能够促进或抑制网络游戏行为
        4.3.1 情感温暖型父亲对孩子游戏行为的理解,促进其发现并利用游戏的积极意义
        4.3.2 情感温暖型母亲对孩子的温情与鼓励,让孩子学会自我肯定
        4.3.3 拒绝型母亲对孩子的漠视,让孩子渴求被认可的感觉
        4.3.4 拒绝型母亲无法教会孩子消化和解决负面情绪的方法
        4.3.5 过度保护型父母给孩子建立了错误的价值观体系
    4.4 小学生网络游戏行为与其影响因素间存在中介作用机制
        4.4.1 多种游戏参与动机能够对游戏行为起不同的影响作用
        4.4.2 网络游戏参与动机对网络游戏行为的中介作用
    4.5 网络游戏行为对小学生的影响具备双重属性
        4.5.1 积极的正向激励
        4.5.2 消极的游戏依赖
第5章 小学生网络游戏行为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5.1 小学生网络游戏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5.1.1 学生易受同伴影响,从而长时间游戏
        5.1.2 学生过多地在游戏中寻求自我认同,逃避现实
        5.1.3 学生易产生游戏依赖,且很难被家校管控
    5.2 小学生网络游戏行为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5.2.1 “重要他人”的示范效应和学生的社交需求
        5.2.2 着迷于虚拟情境中共同的情绪体验
        5.2.3 游戏为现实情感的缺失提供补偿性支持
        5.2.4 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存在网络游戏认知差异和管控分歧
第6章 关于减少小学生游戏问题行为的教育建议
    6.1 教师应促进学生学习情境中的同伴合作,培养学习兴趣
    6.2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养理念,注重对孩子的赏识
    6.3 家长和教师应正确认识孩子的网络游戏行为,增强主观规范的效用
    6.4 加强家校合作,共同管控学生网游行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学生网络游戏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8)网络文化影响下的高中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研究 ——以J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文化
        二、网络文化
        三、人际交往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二、合作博弈论
        三、人际需要三维理论
        四、自我呈现交往理论
第三章 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内容
        一、调查问卷的对象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三、数据处理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一、当代高中生上网基本情况结果分析
        二、当代高中生网络人际交往基本情况结果分析
        三、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调查研究结论
第四章 网络文化对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网络文化对高中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扩展高中生人际交往范围
        二、有利于丰富高中生人际交往方式
        三、有利于提高高中生人际交往效率
    第二节 网络文化对高中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一、造成高中生人际交往信任度的下降
        二、造成高中生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弱化
        三、造成高中生网络道德的缺失
        四、造成高中生人生价值取向的偏离
    第三节 网络文化影响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文化本身特点的迎合
        二、高中生身心社会化的发展需求
        三、学校教育存在偏差
        四、家庭教育的疏忽
        五、当代高中生成长环境的改变
第五章 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提升高中生综合素质
        一、提升高中生自律能力,合理上网
        二、发挥同辈群体的教育功能
        三、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兴趣爱好
    第二节 学校应注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相结合
        一、树立“科学引导,有效开展”的管理理念
        二、建立规范的网络管理制度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四、重视高中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心理教育
    第三节 提高教师教育素养,加强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
        一、教师要与时俱进,加强网络教育素养
        二、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
        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四、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第四节 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一、清楚认识网络文化中的人际交往,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交往观
        二、家长要提高网络素养,以身作则
        三、关心孩子,理性看待上网行为
    第五节 净化网络环境,营造积极的网络氛围
        一、建立健全网络监管体制
        二、加强社会舆论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9)小组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提升的实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流动青少年数量规模庞大,人际交往问题亟待解决
        2、流动青少年人际交往效能感较低,未能有效提升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1、流动青少年
        2、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
        3、小组工作
    (四)理论基础
        1、自我效能感理论
        2、小组动力学理论
    (五)研究综述
        1、流动青少年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相关研究
        2、社会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研究
        3、文献述评
    (六)研究目标
    (七)研究方法
        1、研究方式
        2、资料收集方法
    (八)研究思路
二、HZ学校流动青少年现状与需求分析
    (一)学校基本情况
        1、人口结构失衡,流动青少年居多
        2、初一学生有较强的人际交往需求
    (二)学校初一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分析
        1、初一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现状
        2、初一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需求分析
三、小组工作设计与介入
    (一)小组筹备期
        1、小组方案设定
        2、组员招募与筛选
        3、评估方式与工具选择
    (二)小组形成期
        1、制定小组契约,形成良好氛围
        2、提升正向经验,小组共同成长
    (三)小组工作转折期
        1、直面失败经历,学习外部归因
        2、开展阶段回顾,巩固服务成效
    (四)小组工作成熟期
        1、调整个人情绪,组员模仿学习
        2、组内正向鼓励,获取替代经验
    (五)小组工作结束期
        1、合理调整状态,检验小组成效
        2、处理离别情绪,总结服务成效
四、小组工作的整体评估
    (一)小组过程评估
        1、有效转变人际交往基本认知
        2、合理调整个人负面情绪状态
        3、小组凝聚力不断提升
    (二)小组结果评估
        1、小组前后测对比分析
        2、组员的自评与他评
五、小组工作的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总结
        1、切合组员实际需求,坚持以社会工作理论指导
        2、侧重了解组员成长,建立科学的小组评估机制
    (二)研究不足
        1、未能及时设计每节的小测,过程性评估较单一
        2、未科学调整小组开展时长,导致活动时间延长
        3、开展回访的时间较短,服务持续性影响待考究
        4、未收集家庭成员反馈,多方评价客观性待提升
    (三)提升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对策
        1、提升社工的小组带领技巧,加强组员参组意愿
        2、注重提升小组内部凝聚力,加强组员间向心力
        3、以系统视角加强多方联动,助力实现小组目标
        4、建立长效的跟踪支持机制,巩固服务实际成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青少年人际交往自我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
附录2 青少年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访谈提纲
附录3 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小组成效访谈提纲
附录4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对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移动社交网络的研究
        1.2.2 留守青少年社会化的研究
        1.2.3 移动社交网络对留守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的研究
        1.2.4 综述小结
    1.3 研究问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1.3.1 研究问题
        1.3.2 调研地区与对象的选择
        1.3.3 研究方法
    1.4 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1.4.1 概念的界定
        1.4.2 理论基础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变量定义及其操作化
        2.1.1 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测量
        2.1.2 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社会化的测量
    2.2 研究假设与研究框架
        2.2.1 研究假设
        2.2.2 研究框架
    2.3 问卷设计
        2.3.1 问卷内容设计
        2.3.2 调查对象抽样
        2.3.3 问卷发放与回收
    2.4 深度访谈对象及内容分析
第三章 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及其社会化现状的调查
    3.1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3.1.1 性别、年龄、年级分布
        3.1.2 学习成绩
        3.1.3 父母受教育程度
        3.1.4 父母外出务工情况
        3.1.5 监护人情况
        3.1.6 外出父母与自己联系情况
        3.1.7 移动设备拥有情况
    3.2 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情况
        3.2.1 移动社交网络各APP使用情况
        3.2.2 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目的
        3.2.3 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强度
        3.2.4 移动社交网络依赖程度
        3.2.5 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态度
    3.3 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社会化情况
        3.3.1 留守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弱于非留守
        3.3.2 青少年学习能力均偏弱,留守要弱于非留守
        3.3.3 留守青少年情感缺失情况较为严重
        3.3.4 留守青少年普遍缺乏自信,少数会感觉自卑
        3.3.5 青少年生活技能均较强,留守要强于非留守
        3.3.6 相较于非留守,留守青少年道德行为较差
        3.3.7 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均较强,留守非留守无明显差异
第四章 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对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的数据分析
    4.1 信效度检验
        4.1.1 信度检验
        4.1.2 效度检验
    4.2 相关性分析
        4.2.1 各变量与社会交往的相关性分析
        4.2.2 各变量与学习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4.2.3 各变量与心理情感的相关性分析
        4.2.4 各变量与性格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4.2.5 各变量与生活技能的相关性分析
        4.2.6 各变量与道德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4.2.7 各变量与国家认同的相关性分析
    4.3 回归分析
        4.3.1 相关变量对社会交往的回归分析
        4.3.2 相关变量对学习能力的回归分析
        4.3.3 相关变量对心理情感的回归分析
        4.3.4 相关变量对生活技能的回归分析
        4.3.5 相关变量对道德行为的回归分析
        4.3.6 相关变量对国家认同的回归分析
    4.4 研究汇总
    4.5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第五章 移动社交网络时代正向促进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社会化的对策研究
    5.1 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对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的评价
    5.2 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对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的原因分析
        5.2.1 过度依赖虚拟社交,弱化现实交往能力
        5.2.2 娱乐化倾向明显,削弱学习能力
        5.2.3 占据大量自由时间,弱化生活技能
        5.2.4 盲目认同模仿,导致行为偏差
        5.2.5 调节消极情绪,获得精神支撑与心灵慰藉
        5.2.6 信息获取与互动交流,强化国家认同
    5.3 多维度探寻移动社交网络时代促进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社会化健康发展的对策
        5.3.1 留守青少年父母要善于借助移动社交软件加强与孩子的互动交流
        5.3.2 学校及老师要承担起促进留守青少年正常社会化的角色
        5.3.3 加强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新媒介素养教育
        5.3.4 加强四川藏区村落文化设施建设
        5.3.5 引导发挥公益组织、社会力量的作用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现状与非留守青少年存有异同
        6.1.2 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的社会化状况具有特殊性
        6.1.3 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营造新的社会环境对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的社会化产生了显着影响
        6.1.4 探讨促进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社会化健康发展的策略
    6.2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对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的调查问卷
    附录2 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访谈记录(节选)
    附录3 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老师访谈记录(节选)
    附录4 实地调研图片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网络人际交往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及教育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短视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研究 ——基于重庆市四所学校的实证调查[D]. 胡治丞. 重庆工商大学, 2021
  • [2]中职学校校园欺凌影响因素及防治研究[D]. 纪若玲.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3]个案工作介入初中学生偏差行为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H县第三中学为例[D]. 包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4]离异家庭青少年人际交往障碍的个案工作介入实践[D]. 吴岩.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5]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D]. 刘姝月.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6]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及教育反思 ——基于我国三十部青春题材电影的分析[D]. 钟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小学生网络游戏行为研究[D]. 严懿伦.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网络文化影响下的高中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研究 ——以J市为例[D]. 蔡漫纯.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9]小组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提升的实务研究[D]. 秦智亮.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10]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对四川藏区留守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D]. 肖曾柯.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网络人际交往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及教育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